语文工作室

2024-12-06

语文工作室(精选12篇)

语文工作室 篇1

记者:盛老师, 您的“和美”语文在小语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能不能谈一谈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这一教学主张的?

盛新凤:前几年, 小学语文教学及研究一直被一种二元对立的极化思维操纵, 非左即右, 非此即彼, 一直在做一种钟摆运动。极化现象的产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迂回徘徊, 停滞不前, 造成了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近年来我读了一些书, 如孔子的中庸教育哲学、一分为三的哲学观、古代建筑学、中医理论以及圆美理论等, 接受了一些传统文化的熏陶, 回过头来再去思考语文教学问题的时候, 发现我们只有用一种“和”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才能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事物因“和”而美, 语文教学也可以因“和”而美。克服极化现象, 构建“两极融通之和”的小学语文绿色生态课堂境界应是我们的终极追求。

记者:“和美”语文的基本教学主张又是什么呢?

盛新凤:“和美”语文, 这个“和”字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包括儒家的“中和”、道家的“妙和”与释家的“圆和”。要把不同的事物加以综合, 形成“和”之态, 就要把极化的事物进行融合、融通。“和美”语文就以“融通”为关键词构建了自己的理念体系。融通之一是雅俗共赏, 这是一种优课观。阅读教学“雅而不俗和者寡, 俗而不雅则无精神滋养”。太“阳春白雪”, 会造成“曲高和寡”;太“下里巴人”, 则会流于枯燥机械, 缺乏美感和情趣。雅俗共赏的阅读教学, 正是追求两极融通的“和美”境界, 达到“共赏”的目的。融通之二是显隐结合, 这是一种学习观。内隐学习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因为语文具有极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教学过程中, 要揭开内隐学习的神秘面纱, 充分发挥内隐学习的巨大威力, 还应把内隐与外显两种学习方式紧密结合, 相互转化, 相互促进, 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融通之三是主客相生, 这是一种师生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角色不断变换、冲突, 直至胶合, 使课堂生成一种“有冲突之和美”。融通之四是言意相谐, 这是一种性质观。“言”和“意”是个相互转化的过程, 由“言”到“意”的转化策略有:据言悟意、由言带意、创言补意。由“意”到“言”的转化策略有:由意带言、循意识言、会意生言, 最后达到“言”“意”共振。

记者: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文体是多样的, 刚才您也提到过“和美”语文对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了分类研究, 现在能不能结合具体的文体来谈一谈, 怎样根据课文特点寻找不同的融通点呢?

盛新凤:好的。文体不同, 教学各异, 关键是要找准不同的融通点。如导读写人文章, 表里融通是阅读的关键。我们可以从描写人物外表的语言切入, 在逐层朗读、感悟中不断在学生头脑中“塑像”, 塑有形的外在形象之像和无形的内在精神之像。叙事类文章的最佳融通点是事理融通, 应紧紧抓住事件中耐人寻味的“细节”细读品味。写景文章应该把感受景物之美与体会作者情感融通起来, 找到最佳融通点———情景融通。状物类文章, 既要感受物之“形”, 又要感受物之“神”, 做到形神融通。民间故事的特点是用虚构的情节表达人民真实的情感, 教学的抓手是虚实融通。诗词类文章, 要在诗 (词) 境与文章外显的语境之间找到巧妙的融通点, 使诗 (词) 境与语境融通。

记者:在历时10余年的教学研究中, “和美”语文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盛新凤:“和美”语文主要是从“哲学观”“美学观”“生态观”三个层面开展研究的, 历经三个阶段。

研究初期, 在哲学思辨“和”的基础上, 抓住“融通”这个关键词, 在四个领域构建“雅俗共赏的优课观、显隐结合的学习观、言意相谐的性质观、主客相生的师生观”。又针对课堂微观层面的极化现象, 研究了细节上的“融通”方式。

2008年到2010年, 我们提出了“圆美”的审美形态研究:“和美”语文努力追求和谐婉转的圆润之美、流动变化的圆转之美, 最终达到含蓄蕴藉的圆融之美。重塑了“和美语文”课堂教学美学观:走向实践的和济之美, 调和融通的和融之美, 和畅圆润的和润之美, 两极平衡的和谐之美, 和乐喜悦的和悦之美, 行云流水的和舒之美。和而不同, 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

2011年至今, 针对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 我们进行了生态观层面上的“和美”教学研究, 建构了“以练导学”“和美”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优化学生语文实践活动, 结合教师艺术巧妙地引导, 导练融通, 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整体语文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课堂呈现实效之美。

记者:看来, “和美”语文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不断思考, 不断深入, 不断创新。能不能跟我们具体说说什么是“以练导学”?它同“和美”语文又有什么联系呢?

盛新凤:“和美”语文提倡“主导与主体”融通的理念, 即以学生的“学”为主, 辅以教师的“导”, 两者融和、贯通。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发现有导学意图的训练是能促进教师“导”和学生“学”相融的胶合剂, 能发挥导学训练的最大功能, 也能有效建构“练”“导”“学”“和美”融通的教学格局。基于此, 从课堂操作的微观层面, 我们提出了“以练导学”建构“和美”课堂的教学构想。

“以练导学”旨在通过设计多维、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辅以教师得力的引导、指导, 利用课堂冲突, 将师生思维推向巅峰, 将课堂引向高峰, 享受思维碰撞的快乐, 创造课堂的精彩与生动, 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努力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 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这种课堂“生在前, 师在后;练在前, 导在后”的模式, “练”是载体, “导”是路径, “学”是落点。这里的“练”指一切语文实践活动, 是学生课堂所有生命活动的轨迹, 包括口语、书面语、情感、语感、审美、思维等训练, 形式也很多, 包括朗读、品味、体验、圈画、书写、游戏、实验、表演、辩论等, 其操作程序主要有“先练后导”及“边练边导”两种。

记者:盛老师, “和美语文名师工作室”成立后, 您带领着学员到各地做“和美”语文的学术交流, 取得了很好的反响。目前工作室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盛新凤:到目前为止, 我已带了两届工作室的学员。我们工作室采用“任务驱动、层层挂链、内外兼修、多向交流”等策略, 把“和美”语文的理念和实践操作策略以点带面地向整个区域辐射。几年中, 全区共组织过20多场大型“和美”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最近几年, 我们主要围绕《小学语文“以练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以练导学”建构“和美”语文课堂的实践与研究》两个省级课题进行了生态观层面上的“和美”教学研究。

首先, 针对传统课堂的训练时间往往集中在课堂的某一个时段的情况, 我们进行了“以练导学”最佳训练导学时机的探究, 摸索出了“课前练习, 找准方向”“课中训练, 交叉进行”“课后练习, 实践提升”三种具有各自优势的训练时机。

其次, 我们总结提炼了“训练板块清晰明了”“训练内容指向语文”“训练方式追求情趣”“导学过程相互推进”四个训练过程的操作要义, 研究开掘了“点拨学生理解文本”“帮助学生关注文本言语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法”“熏陶学生的情感”等训练的多重导学功能。

现在, 我们的两届学员正一起从两个角度着力研究“训练环境的差异策略”。一是通过对写人记事类文体、诗歌类文体、写景类文体、寓言类文体、说明性文体等不同文体特性的研究, 构建了不同文体的“以练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二是聚焦听、说、读、写等不同的要素, 思考开发了“以读导学”“以说导学”“以写导学”“以听导学”等有关语文素养全面提升的新课型。

记者:“和美”语文的研究至今已取得了哪些成果?

盛新凤:“和美”语文的研究在国内属首创, 这几年“和美”语文的研究受到了专家、同行及各级各类杂志的关心、指导和扶持, 我深表感谢!“和美”语文在大家的关心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将“和美”语文的研究成果写成了六本教学专著, 即《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两极之美》《盛新凤讲语文》《盛新凤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盛新凤:生态文明烛照下的和美教学》。其中《盛新凤讲语文》一书获浙江省首届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30周年论文、专著评比一等奖。《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一书受到了吴立岗教授及很多专家的高度评价。10余年来共有120篇跟本课题相关的论文、案例公开发表。全国多家权威小学语文教学杂志都对“和美”语文做过专题报道。我本人开发了10多节不同文体的公开课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公开教学, 并做专题讲座400多场, 全国20多万名教师听过我的讲座和公开课。全国各地很多学校、教师主动要求加入到“和美”语文的研究中。目前, “和美”语文作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教学流派在全国小语界独树一帜, 也已成为我们湖州市小学语文教学的品牌。2011年, 在山东日照举行了“盛新凤首届和美教学专题研讨会”, 山东日照新营小学成为了“和美”教学实验研究基地学校。

“和美”语文的研究在全国乃至国外华语教育地区也引起了很大反响。2010年4月, 我应马来西亚华教总会的邀请赴马来西亚吉隆坡、雪州两地讲学, 反响强烈。全国小语会原副理事长吴立岗先生称赞“和美”语文是“充分吸取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之精华, 在太湖之滨茁壮成长起来的一株奇葩, 它学理透彻、案例生动、易于借鉴、回味无穷”。

语文工作室 篇2

一、同课互动展才情,专题讲座指方向

一年来,工作室积极组织、参与市、县内外的教研活动,做到以课为媒,加强研究,促进交流,提升水平。每次上课围绕一主题展开研讨,从备课的教师集体探讨开始,经过教学后的现场教者说课、工作室成员评课、课后集体反思、执教者教后反思,将研究贯穿始终,在研究中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xx年,工作室围绕研修主题,共举行各类专题研修活动16次,大型交流活动2次。转变了参训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拓宽了教师的专业视野。为实验小学“精致卓越,xx名校”的办学目标的实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5月10日,xx市“自然语文高效课堂改革实验”研讨交流会在实验小学举行,工作室吴xx老师执教《月球之谜》、温xx老师执教的《白杨》,研究主题:“自然语文范式教学解读”。3月6日,市内省级教学能手邀请课暨城关联片教研活动在实验小学举行,工作室温xx老师执教《颐和园》,研究主题:“范式教学流程研讨”。3月10日,工作室成员王xx老师执教《中彩那天》,研究主题:“范式教学流程优化”。3月18日,工作室成员乔xx老师教《自然之道》,研究主题:“如何围绕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目标”。3月21日,工作室成员傅xx老师执教《北京的春节》,研究主题:“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此外,程xx、谭xx、雷xx、张xx等老师也分别为不同的研修主题提供了精心准备的课例,为研讨主题做了精彩的诠释。

与“五段互动式”教师研训活动一路同行的是工作室主持人温涛老师的专题讲座。一年来,温涛老师先后给大家作了《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单元解读及单元目标的分解落实》、《教学设计的优化》、《课程视野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本课堂的转身》等多个专题讲座。这些讲座,引导工作室成员及与会教师产生了文本解读的自觉,找到了一些选择教学内容的门道;让大家明白教语文与教课文的区别;让大家提升了目标意识和制定教学目标的能力;让大家有了关注语言、关注文章表达的专业敏感。

工作室的专题研讨系列活动,均对外兄弟学校老师开放。参加对象为活动所在学区及县域内其他学校,规模适中。有现场观摩,有现场参与老师评课,有专题讲座。参与过活动的老师都表示,这样的活动实在,效果好,老师们得到了真正的收获和提升。

二、课题研究练真功,研修制度促落实

一年来,工作室围绕《自然语文高效课堂改革试验研究》(安康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展开课题研究,并用专题研修的形式进行有效落实。

中学语文教师工作反思 篇3

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

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希望我所教的都是合格的学生。为了给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陶冶自己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自身修养,力争在师德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二、教学方面:虚心求教,强化自我

中学语文教学的工作任务是艰巨的,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我越来越感到知识的匮乏、经验的缺少。面对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每次上课我都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为了尽快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了强化。

首先是从教学理论和教学知识上。我不但订阅了三四种教学杂志进行教学参考,还借阅了大量有关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书籍,对其中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尽量做到博采众长,为己所用。在让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同时,我也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验证和发展了这种理论。

其次是从教学经验上。由于自己教学经验不足,笔者有时会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不知如何处理。因而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力争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使自己处理课堂各式各样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第三是做到“不耻下问”,教学互长。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也是教师的“老师”,由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接受信息多,因此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亦能丰富我的教学知识。

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学生的希望,中学教师要尽最大所能去提高自身水平,争取较出色地完成中学语文教学任务。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打牢基础知识,使自己能够比较自如地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继续向老教师请教,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

三、创新教学思维

1.辐射思维

孔夫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见,学习中的“举一反三”是至关重要的,而拓展性思维——辐射思维,即有“举一隅”“以三隅反”的功效。

譬如授冰心的《小桔灯》一文,在第十四自然段涉及到“朦胧”一词,倘若只解释为“光线微弱”或“模模糊糊”一带而过,学生就只能了解这一个“朦胧”,而对同音“méng lóng”就极易产生混淆,用起来,就有可能张冠李戴,假如进行异向思维、幅射思维,便可引出若干同音形似的词来:“朦胧”,原指月光不明,《小桔灯》中借指“灯光”不明;而“曚昽”则指日光不明了:“蒙眬”与“矇眬”尽管结构有差异,但含义却相同,即“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这样,学生对四组读音相同的“méng lóng”就有了清晰的了解。

2.顺向求同法

顺向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循着课文内容的指向去思考。在语文学习中,循着课文内容的指向思考,并从正面考虑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同性。例如,学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分析课文第二大段内容时,根据课文描述的四次幻景的内容,从正面去思考,得出答案:一方面,表现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欢乐,得到亲人的爱抚;另一方面,说明在当时的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和亲人的爱抚,因此,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能是幻想而已,从而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激发了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这样学习,为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3.纵横连动法

连动思维是根据事物的纵向横向联系,进行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思考,从而提出新的设想,得出新的答案。语文学习中的扩写、缩写、补写、改写等训练形式,就是训练学生思维连动性的好方法。例如,学了《东郭先生和狼》以后,续写一则故事:《东郭先生第二次遇上狼》,思考“东郭先生第二次遇上狼后会怎么办”的问题,这样训练,学生不再孤立地分析问题,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学校各项活动情况:积极参与活动,严格要求自我

语文来源于生活,多参加活动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参与校内外活动,以身作则,带动学生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互动。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名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随着形势的发展,课堂教学势必将呈现出形形色色的教学方式,只要对教学有益,都有可尝试的价值,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吧。

参考文献:

1.陈云戈.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11).

如何做好语文教改工作 篇4

关键词:农村,语文教学,教学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经过多次的教育教学改革, 但是由于语文性质的不明确性、农村资源的缺乏性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各种不确定性, 农村语文教学改革一直都不是很成功。河南省淮阳县大连一中作为一所典型的农村公办初中, 对其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十分迫切。

1. 淮阳大连一中语文教学教改现状

1.1 学生整体素质差

作为一所典型的农村公办初中, 淮阳大连一中的生源普遍较差。首先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 父母常年不在家, 缺乏语文学习的环境, 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 而且由于父母教育的缺失, 很多学生内向, 学习态度差, 纪律性差, 对于语文教学改革不能积极配合;其次一些家长认为只有进行“贵族式”的教育, 孩子才能有好的教育, 所以在很多学生眼里, 在公办学校读书, 本身就是不受重视, 造成很多学生自我认识不清, 学习态度不端正, 对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

1.2 语文环境缺乏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我国农村现实条件的制约, 农村中还缺乏应有的语文语言训练环境。首先, 淮阳大连一中的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 从小缺乏父母的生长环境,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其次相比城市来说, 农村资源的缺乏, 落后的家庭生活用语, 使其语文水平普遍落后。

1.3 教学形式单一, 教育观念落后

首先, 在语文教学方式上, 淮阳大连一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基本上都是灌输式教育, 老师逐字逐句进行读讲,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参与性低, 缺乏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其次, 在应试教育的刺激下, 一些老师只是讲解一些有利于考试的, 有利于提高升学率的知识, 而忽略了学生的基础教育, 以及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最后, 对于语文教学教改基本局限于老师教研课题等的发表, 对于教改工作只是注重表面工作, 缺少真正的实验意识, 还有的把学生活动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 整个课堂看不到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人戏称这种课为“学生乱动课”, 学生所得甚少。

2. 提高策略

2.1 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对于淮阳大连一中来说, 造成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如农村资源的缺乏以及家长对公办学校的认知偏差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学校可以采取相关措施提升学生的语文兴趣, 促进其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是提升对于学生学习以及生活的关怀度, 尤其是对留守儿童。大部分的农村孩子缺乏对于语文学习的正确引导, 很多家长自身知识程度不高, 对于孩子语文教育问题的关注显得力不从心。要按照学生在校的表现, 做好身心健康方面的深入分析, 当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障碍时, 要予以较多的关爱, 让其对老师产生的依赖感, 提高语文老师的自身人格魅力, 以此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是善于放大学生身上的优点, 加以鼓励, 使其产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在语文的教学教改中, 要时刻观察学生的闪光点, 并在适合的时机加以表扬, 让他们对于自己的优势与缺点有较明确的认识。对于学生的肯定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提高老师语言素养

农村家庭语言环境不足的客观存在, 使得提高语文老师语言素养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 也是一种艺术。生动的、包含情感的语言, 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神经, 可以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乐趣, 生动有趣的课堂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快速的掌握课堂知识, 也会激发学生对于文学、语文的热爱, 使其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资源缺乏的不足。

2.3 改革教学方式, 注重实际能力培养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教改中, 要淡化考试的重要程度, 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如可以开设专门的阅读课和写作课, 讲授一定的阅读写作技巧。其次教学的方式不仅仅限于老师的讲解, 要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要善于与学生进行互动, 使其养成自我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利用农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让学生搜集、接触大量群众性的理语、诊语、对联, 并加强语言实践, 成立“古诗词兴趣小组”“说书会”“山海经社”等语文活动组织, 使语文教学从狭小的一隅走向广阔天地。

3. 结束语

语文工作室 篇5

一、更新观念,抓好总复习

初三语文总复习阶段,传统的观念只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或轻视它的人文性,往往会造成学生、老师功夫花的不少,能力却不见提高。因此,我认为无论是常规教学,还是在总复习阶段,同样要抓住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服从游戏规则,又超脱其上。因为语文素养的提高虽然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找准切入点,也并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语文素养的三方面内容。因此归结起来就两个字“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

如何快速积累?本期我是这样做的:

1.从开始初我就让学生抄录和背诵名人名言以及古诗佳句。这些名言佳句富含丰富的课外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情感教育。以此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其文学修养。因为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名著泛读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只能如此。对于语文尖子生,还要求他们学以致用,多写多练,教师面批面改。

2.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学科拓展,全面提高45分钟效率。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自然和社会人生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此外还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论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时,就让学生讨论和研究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使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尽情的迸发。

3.作文积累。增加作文的训练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师全批全改,并保证在一周内反馈给学生,以帮助帮助学生形成乐写的习惯。

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一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为中考准备了实力。

二、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是关键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时间不等人,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但单纯的题海战术又会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应针对中考具体情况,设计多种训练方案,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1.每星期的阅读训练,让学生观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赏美文中提高解题技巧。教师的讲解应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阅读题的考点规律,使学生心中有数。

2.让学生尽早接触中考题型。如果再等到中考前夕让学生训练综合试卷和模拟考题已为时过晚。因此,从初三年级本学期一开始,每次月考我都依照中考题型来出题。有时直接发放往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让学生训练。以免中考时学生怯场,便于学生的应试。

综上所述,初三语文教学和复习,应着眼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2.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应明确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即使在最为紧张的总复习阶段,也不能因为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而忽视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

3.有针对性的短期效益训练,可以弥补语文学习和复习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反馈应该及时迅速。

5.以阅读和写作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关注思考人生为学习的外延,防止一味陷入呆板僵硬的应试教学。虽然初三语文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试题和考卷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关注社会、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终身的语文学习,也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三、培优辅差常抓不懈,作文训练重中之重

从语言文字到 篇章结构,查漏补缺,一学期来从未停歇。与此同时,高度重视作文教学。提起作文训练,很多学生都感到头痛,他们不知道怎样去构思,如何去下笔。提到写议论文,学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感觉难以下手。勉强完成了训练,也出现了“前言不搭后语”,不知所云的情况,甚至经过了几次训练,我吃惊地发现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出现的论据可谓是屈指可数,寥寥无几。鉴于此,我进行了课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生不知如何进行议论文的写作,87.7%的学生不知道论据应该从何而来,不知道如何恰当使用论据,甚至丧失写作信心,有些“望文生畏”。我想了一些方法,尝试着去实行,以便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再一次让学生敢于提笔写作。

就学生写作而言,经过训练发现了许多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和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文不够流畅,语病太多,很多错别字。

2.论题的提出不够合理,甚至论点的提出不够明确。

3、论据少的可怜,确切地讲应该是相当缺乏,而且不具有代表性。

4.文章写作缺乏辨证思维,缺少对问题深层次的思索,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经过研究分析,找到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很多学生受方言的影响,前后鼻音部分。因此,在学生作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应该出现的别字。

其次,很多的学生不知道论点在一篇议论文中的“灵魂”作用。课外调查中发现,我们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提出观点,有时观点的提出不够新颖、明确。而且观点的提出连学生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规律,甚至有时会发现一些不符合科学的主张。

再次,他们在闲暇之时只看些娱乐杂志、明星追踪性质的文章,在学生的表层记忆里很少有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而且了解的不够深入,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用到的论据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尴尬局面。

最后,对于辩证的思想,我们的学生是这样解释的“我们的为人处事应该是中庸一点好”。难怪他们的文章中对于很多问题的论证不是非常的深入,而且有一点含糊不清的感觉。因为他们平时就缺少刨根问底的习惯,他们习惯于不求甚解。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篇6

【关键词】教学观念 学生主体性 教学相长 最近发展区

一、教师要彻底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更新知识与构建新的知识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创造性掌握透教材,结合实际开发课程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并着力处理好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建设既开放又有活力的大语文教育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

彻底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角,学生被动学习”的教育方式,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当然,作业也可自主确定,教师给以一定的指导。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大大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出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通过提出疑问、探讨研究、自行释疑,才会深入理解课文,更有利于丰富课外知识。要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懂得:教材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由此,进一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我们只有把握好语文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聚焦点,思维交汇点,教学创新点。学生的兴趣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主动地与教师就教材中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轻松愉悦课,才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情感。此外还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创新潜能。

五、培养学生完整的阅读体系,提高其写作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阅读和写作都非常重要,但我们更应该重视阅读教学,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必须有大量广泛的阅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以学生对作品的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为重点。阅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锻炼身心健康,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发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学生涉猎课外知识领域越广,越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让学生学会不断积累,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学会知识迁移和构建,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从阅读中去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

从母语教育的基本规律出发,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积累,减少头绪,彻底改变少、慢、差的现象,切实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我们积累哪些方面呢?

积累语言,包括字词、佳句、篇章及篇章的样式和方法;积累生活经验,语文的学习需要大量的生活经验;积累情感,只有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感受语言的深刻内涵。

七、融入情感的教学才是艺术教学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開放。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就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因此,不管是教学活动中,现实生活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重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后进生予以更多的关怀和帮助,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挖掘其学习潜能,使其向最近发展区发展。

语文工作室 篇7

工作室负责人刘慧珍,先后被评为吉安市首批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吉安市第一届名师,江西省第二批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永丰县优秀校长。主持多个省级课题研究,曾三次获市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在国家级、省市级教育教学刊物发表论文共21篇。每年暑假都为县里教师培训做专题讲座,并被井冈山大学聘为省国培讲师,发挥了导向和引领作用。

工作室成员既有省级、市级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市级名师,又有省市级骨干教师,还有基本功扎实、 专业素养高的年轻教师。工作室成员在刘慧珍校长的带领下,以点带面,引领着全校老师在“校本教研、 课题研究、资源生成与共享、课例设计、微课制作”等方面进行研讨、提升。

工作室集教研与培训于一体,连续三年承担全省国培任务,同时以“开放型互动说写训练”为专题, 开设教师工作坊,推广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效优质的教学方法、成功的教改经验,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共同提高的目标。

如何做好初三语文复习工作 篇8

一、加强课外阅读, 扩展视野

“腹有诗书气自华”, 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提高, 固然与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关系, 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取决于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大量阅读。

首先, 课外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常常发现, 无论课本中的文章写得如何精彩, 但不少学生对学习课文就是不感兴趣, 如果教师的教法再不够灵活, 学生哪会有兴趣可谈?而对课外读物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兴趣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我们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学好课本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加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力度, 肯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 课外阅读可使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沟通。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说明生活就是学习的内容。语文学习要联系生活, 因为脱离了生活, 脱离了人的思想感情, 语文学习就如同断源求水, 折木求花, 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可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近乎封闭的校园之中, 对社会的接触面自然是狭窄的, 因此要使学生了解社会、感悟生活,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进行课外阅读。鲁迅先生说过:“大可以看看本本以外的书, 即课外的书, 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他还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 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 即使和专业毫不相干的, 也要泛览。”从他的话里我受到启发:平时我让学生订阅《特别关注》、《青年文摘》、《读者》等。

二、重视知识归类, 灵活运用

在中考前的复习备考中, 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这也讲, 那也做, 生怕挂一漏万。教师和学生共同扫雷式地打起了题海战, 从第一册到第六册, 从字词知识到课后练习再到阅读分析, 题目无巨细, 样样做到, 弄得学生苦不堪言, 可结果仍不尽如人意。如何在短期的复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中考究竟“备”什么?

我想关键是注意知识归类, 理清复习思路。

初中语文课本共六本书, 如果逐本逐篇复习, 即使走马观花也得好几个月的时间, 而且学生可能复习了前面的, 忘记了后面的, 甚至张冠李戴。如果在备考中把各类课文和知识点加以归类, 复习起来就会条理清晰轻松自如。

不妨让学生这样一试:先把几册书看成一个整体, 再把课文分为记叙文 (狭义) 、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诗歌、戏剧、文言文七类, 同类文章按“知识归类———着眼课内”的步骤, “重点复习”与“蜻蜓点水”相结合。以记叙文为例:

(一) 知识归类

1. 记叙的六要素;

2.记叙的顺序;3.记叙的人称;4.记叙的线索;5.记叙文围绕什么选择材料;6.记叙文中运用描写、议论、抒情各有什么好处。

(二) 着眼课内

选一至两篇记叙文重点复习。以《我的老师》为例。文中记叙了七件事, 可把“梦中寻师”这件事作为复习重点。作阅读时, 可指导学生根据“知识归类”中的知识点来设计题目, 并自行解答。很明显, 前五点学生做起来不费吹灰之力, 难点是第六点, 但结合知识点告诉我们的答案, 再联系课文内容思考一下, 也就不感到困难了。例如:说说“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一句的表达方式及作用。表达方式很明显是抒情, 作用是什么呢?根据“知识归类”提供的信息:记叙中运用抒情是为了抒发作者对某人、某事物……的思想感情, 使读者受到感染。那么结合课文的内容, 这句抒情的作用就可以回答为“抒发了作者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 使读者受到感染。”

各类课文按上述方式详细地复习一、二篇, 掌握作题方法并学会运用, 其它课文只需“蜻蜓点水式”地一带而过。

三、别“无米之炊”, 做“有米之炊”

作文可谓是语文的半壁江山, 可现在学生作文之空泛令人头疼, 怕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 如何让学生作文成为“有米之炊”呢?

(一) 做有心人, 注意观察, 随时储备材料。

一到作文课, 大多数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整天“两点一线”, 单调、乏味。为安全着想, 学校也很少组织活动。的确, 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比较狭窄, 但也绝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游离于生活之外。只要引导学生做有个心人, 他一定会发现身边有好多东西值得存储起来。如:东邻种菜致富, 盖起了小洋楼;同班某学生迷恋网吧, 几乎走上了犯罪道路;今天, 备受宠爱的学习尖子理直气壮地对班主任说:“请不要私拆我的信件……”

(二) 变换角度, 一“料”多用。

一个材料, 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分析, 可以引出多种观点和看法。同样, 一则材料, 只要善于变通, 可以作多种用途。观点与材料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如:据报载, 一出租车司机在求救助一位被一辆货车 (货车逃逸) 撞伤的老人时, 先让老人写下证明, 证明不是他撞的, 然后才肯救助老人。从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热心助人的好司机的无奈, 可以看到由于某些人道德沦丧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也可涉及到当今社会风气,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等问题, 甚至可以联系到“以德治国”理念等等。要做到一则材料多用, 关键要引导学生勇于思考, 勤于思考。

(三) 立片言, 使文章有文采。

有诗云:“万绿丛中红一点, 动人春色不须多”。作文中若有几个靓词、靓句, 给人的感觉总是不同凡响的, 因而, 我很是注意让学生将学过的名言、诗句、成语、俗语等在文章中“卖弄”一番, 效果不错。

1. 恰到好处地引用古诗文名句及外国名言警句。

古诗文名句及外国名言警句前人精心锤炼出来的, 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时空的穿透力, 若能恰如其分地运用, 能使文章增色。比如:谈“立志”, 可用“弃燕雀之小志, 慕鸿鹄之高翔”等;谈“追求”, 可用“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谈“积累”, 可用“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等。

2. 将生活中的鲜活用语引入文中。

生活中的一些话语, 形象生动, 富有活力, 感染性强, 有些口语比较幽默风趣, 如能准确引入文章, 能使文章语言有味。比如:“打破沙锅问到底” (好问) 、“屋漏更遭连阴雨, 船破又遇顶头风“ (磨难) 等。

3. 恰如其分地引用成语。

成语高度凝炼, 含蓄隽永, 言简意赅, 引入文章, 语言增辉。如“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机遇) 、“见贤思齐” (修身) 等。

4. 引用谚语、民谣、广告词。

谚语、民谣、广告词, 清新生动, 内涵深刻, 富有哲理, 引入文中, 值得玩味。谚语如“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惜时) ;民谣如“工人担心下岗, 农民担心白条, 商人担心赔本, 股民担心被套, 学生担心考试, 贪官担心举报” (揭露某种社会现象) ;广告词如“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世界因你而精彩”等。

小学语文教研工作之我见 篇9

一、以课堂为阵地,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学常规课———扎实、朴实

教学是学校的命脉,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让每一节课都有效是教学的主旋律。为了实现“轻负担、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承诺,学校在开学初就要求组内成员“将每一节平常课都当做公开课”去准备。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深挖掘,细思量,巧加工,从“实”出发,备出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课,充分全面地预设课堂,还要多角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力求使课堂的生成更加精彩。老师要带着思考走进课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评价与写作的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练就学习的本领,使他们能“学一文,得一法”,每节课都有新收获。

2.主题研讨课———推陈出新

“主动参与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是我校本学期的教学教研主题,为了将这个主题落到实处,我们教研组安排了杨玉萍、田淑云、王学英三位老师为我们上了三节研讨课。三位老师敢于突破, 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摒弃传统的“你教我学、你说我听”的教学思路,课堂完全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为我们的“主动参与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打开了一条通道。在课堂上,他们利用“单元主题阅读法”“创设情境法导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学策略,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激励,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将“听、说、读、写、练”的学习要求落到了实处,也为其他老师的教学开启了一扇门。

二、以课题为抓手,提升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

“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与反思研究”是我们近年来的教学课题,针对大课题研究的方向,我们教研组自主寻找研究的切入口,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从备课—上课—反思三个大环节逐步落实,课前老师精心研读教材,查阅资料,指导预习,同其他教师交流,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课堂上,以学生为主题,多种方法激励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朗读,自由地表达,让他们自主学习;课后仔细反思,针对自己本节课教学的过程,总结自己的得失,写好课后反思。

三、以发展为目标,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上,而应放眼天地间,树立“生活处处有语文,留心处处皆学问”的意识,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广泛阅读书籍,认真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用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将语文学习落实到实际的生活中,用生活的实例来感知人间的冷暖幸福,用眼前的花草美景来陶冶美的情操。

四、以常规为核心,周密安排好每次教研活动

教学工作以做好常规为基本,在教师做好每天的日常教学中, 语文组定时定点安排好老师们的教研活动。开学初教研组根据年级课务的安排,自主安排好集体备课时间,商讨每周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中的困惑,两周一次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探索方法,求真知,得实效。

五、以阅读为根本,大力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

学好语文,提高学生素养最有效的途径是扩大阅读面,推进阅读,大力提倡阅读,成就书香校园一直是我校的愿望。本学期我们依然启动好每班的小书架,定期定时更换图书,学生自主借阅,同伴交互阅读,班级内好书漂流阅读,每班设计阅读墙报,开展阅读知识竞赛,评选阅读之星,读书节中根据每班阅读情况还评选了书香班级。通过读书,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在提倡学生大量阅读的同时,语文组也推荐语文老师去大量阅读。

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10

一、思想认识

这一学期里,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 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 热爱党的教育事业,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严格要求自己, 鞭策自己, 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好的形象。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组织活动, 如积极认真参与校庆节目训练、每周一学校会议、周三教研组会议。一学期来, 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 配合领导和同事们的各项学校工作。兢兢业业, 严于律己, 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 在校领导的关怀下, 在同事们的帮助下, 通过自己的努力, 克服缺点, 发挥优点, 能取得更好的进步。下学期眨眼功夫便将来临, 我将更加努力工作, 勤学苦练, 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各种教学工作考验的高中语文教师。

二、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方面, 整学期的教学任务都非常重, 新教师担任高中两个年级的课程, 因跨课头而备课量较大, 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 我坚持经常阅读《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 时常抽时间听老教师优秀课, 还经常在网上找一些优秀教案、课件加以学习体会, 从中汲取别人的长处, 领悟其中好的教学艺术。平时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一学期来, 认真备课、上课、听课、做教学反思, 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 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广泛涉猎各种知识, 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严格要求自己, 严格要求学生, 并尊重学生, 发扬教学民主, 使学生学有所得, 不断提高,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也基本顺利完成本学期教育教学任务, 在此过程中高一教学做到以下教学反思:

三、要注重语言艺术

教师的课堂语言, 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练就一张铁嘴”, 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作为一名教师, 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如果在课堂上或别的场合不能够准确而流畅地进行语言表达, 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去启迪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教学效果也可能很差。俗话说, “茶壶里煮饺子, 有货倒不出”, 正是对那些知识渊博而表达能力差的教师的描绘。

教师主要通过语言实现其教育教学任务的, 教师不仅要能自如地运用语言, 更应追求语言的艺术性。知识是前提, 而表达是关键。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 曼妙、细腻、唯美;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 深邃、练达、智慧。讲课者切忌平淡无味, 拖泥带水, 废话连篇, 颠三倒四, 逻辑混乱, 言之无物, 词不达意。课堂教学语言应具备的特点是:鲜明的思想性, 严密的科学性, 思维的启发性, 言辞的逻辑性, 表达的规范性, 感人的形象性, 入情的节奏性。而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 教师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几种转变:由命令式转变为商讨式、由评判式转变成建议鼓励式、由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由统一的语言转变为开放的语言、由单一的评价转变为评价的多元化, 使得我们的教学语言更符合新课程标准, 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的姿势、表情、手势这三种非语言手段的最佳搭配与组合, 能表达出用语言所无法表达出的意思, 强化课堂教学语言效果。

1. 姿态。

教师讲课时的行为举止、动作姿势要端正潇洒、稳重大方、从容不迫。讲述时可适当走动, 但走动时步子要轻, 要受控于情而表现出情。

2. 表情。

表情是课堂上最直观、最富有生机、活力, 最有魅力的教具。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能提高语言感染力, 使语言顿生光彩。

3. 手势。

人的手是能说话的, 据学者们研究, 手势与表情结合, 可传导信息的40%。在教学中, 手势行为的积极作用也很明显。教师在讲课中运用富有艺术修养的手势, 能够优化教学效果。但手势过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一般在一句话结束时, 或需要着重强调的关键词处辅以恰当手势, 以增强感染力。

“语言不是蜜, 但可以粘住学生。”当然,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体现在很多方面, 远非以上所述。如果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十分重视课堂语言表达, 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 不断地加以锤炼和完善, 形成自己独特而有魅力的教学风格, 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够走向高效和成功。

刍议中职语文教学的准备工作 篇11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备课的内容;备课的方式;

【分类号】G633.3

一、语文备课的含义与意义

(一)备课的含义

语文备课就是语文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明确教学任务、深入研究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顺利有效地进行学习做好准备。

(二)备课的意义

每一个事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而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也是如此。语文备课主要有以下三点意义:

首先不仅可以更好地从学生角度出发,摸清学生的学习现状,找准学生的知识生长点以及最近学习发展区,还可以更好地找准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为轻松突破难点打下基础。其次可以更好地开拓教师的思维,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从而使教师能够从更多方面启迪学生,发散思维,成功的完成语文教学。最后可以更好地促使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从而促进教师的教育创新,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

二、语文备课的内容

语文备课有着如此重要的存在性,又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前的必做工作,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从语文教材、教学方法、所教学生和教学前要制定的教学计划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语文备课工作。

(一)深入地钻研教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深入地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以及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掌握本学科在教法上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做到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备课时正确把握尺度,突出重点训练内容,从而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因此语文教师在研究一篇课文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通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根据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了解,把生疏的词语用笔画下来,同时还要对词语进行语意和情感两方面的研究,让同学们理解这个词语。其次还要弄清这篇课文作者的写作背景、思想和创作意图,从而帮助自己更深入的了解课文。再次还要弄清文章中写到的有关知识。最后教师在钻研一篇课文结束时,还要做到领会文章的思想脉络和教育意义,这样才能在德育方面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了解学生

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钻研教材,也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从了解学生的内容和以何种方式来了解这两个方面来了解学生。

每个人在了解别人的时候都会采取一种方式甚至是多种方式,那么语文教师在了解自己的学生时就可以尝试着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学生的课内外作业和试卷;课前预习;观察学生课堂中的活动和表现(如答问、朗读、练习等);家庭访问。

(三)研究教法

教师钻研完教材,了解了学生,接下来就需要教师研究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了,这就需要每一名语文教师研究教学时所采用的方法了,这也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具体说来,语文教师在研究教法时要落实到以下几点上:

首先是划分课时。其次是确定教学目标。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式来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再次是确定课型。教师在備课时对一篇课文要采用什么课型,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恰当采用,做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最后是组织教材。所谓的组织教材,就是对教材作必要的教学方法上的加工,使它成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东西。

(四)制定四种教学实施计划

教师的备课在完成上述三个方面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以下四种教学实施计划。

1、学期教学计划

学期教学计划是对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作出安排,以便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教师通过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有助于自己在教学工作前对教材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2、单元教学计划

在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基础上,要就教科书中一个单元,制定教学实施计划,这就是单元教学计划。

教师通过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可以让教师本身更进一步的了解教材,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教学要求以最好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3、课时教学计划

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通过讲授每一篇课文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制定的课时计划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语文教师制定的课时计划就要将课题、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时数、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用具)、课内外作业等这几个方面容纳于其中。为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将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奠定基础。

教师通过制定课时教学计划使自己在了解单元教材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了解课文内容与所要传授的知识点。

以上就是语文课程中教师备课时所要进行的各方面工作。每一部分的内容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容纳于其中,使各部分都贯穿在一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更好地传授给每一名学生,从而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三、语文备课的原则

每一个事物都有它自己的规则,而人们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要遵守它的规则,否则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掌握备课基本方法的同时也要遵守语文备课的原则。

四、语文备课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教师备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语文备课对教师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备课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各章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备课要了解研究学情

教师要通过平时的教学记录、作业、考试成绩和个别谈话等多种途径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习基础、能力水平、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个性品质差异等,努力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来设计教学,调整并确定教学目标。

3、备课要选择恰当而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按照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自身教学特点、教学设备等因素来选择恰当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新课标》的诞生使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加重要,而教师的备课又贯穿于各个环节,使之各部分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使课堂教学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教师备好课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使教学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可以促使学习者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因此,语文教师要掌握备课的各部分内容,遵循备课的各部分要求,发挥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风格,使课堂教学更具启迪性,从而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使语文教育更加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语文工作室 篇12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因为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作为考试内容”,因为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因为不能“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等等,近年小学语文课程的知识教学受到了严重冲击,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素养的综合习得与不断丰富这一语文课程的本体性目标,也难以较好达成。尤其是阅读教学,大量课堂丧失了应有的方向。如何“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到底是哪些?新课标没有规定,也不可能规定。于是,小学阅读教学出现了种种迷失方向的怪相。

“渝中名师王小毅工作室”紧紧围绕“分类阅读”研究这一主题,深入研究了三个问题:

(1)当前阅读教学迷失方向的种种怪相到底有哪些?(2)怪相产生的种种深层次原因何在?(3)如何科学实施分类阅读教学,从而避免怪相,回归语文本真,较好实现语文课程的本体性目标?

我认为,这一研究,必将对阅读教学,乃至整个小学语文学科实施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素养的综合教学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渝中名师王小毅工作室”是一个富有创新活力与激情的团队,13名一线青年教师在王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文献研究、田野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方式,主要从四个层面研究了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本体、强化文体意识的价值追求与策略选择。

一、聚焦文体,探索“这一类”的语文本体教学价值与策略

他们认为,阅读教学必须大力体现文体特征,把小说教成小说,把寓言教成寓言,把散文教成散文……只有这样,教师的“教”才能直指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事半功倍,举重若轻;学生的“学”才能紧扣语文课程的主线,学习和运用语言表达技能。他们分工研究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并通过大量同课异构的行动研究,反复琢磨一篇篇课文的教法,力争教出每一篇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从而总结出一种文体的教学策略,教出这类课文的文体特征。

二、聚焦课标,研究“这一段”的语文本体教学价值与策略

新课标第一、第二、第三学段针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制定了不同层次的内容与目标。比如,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三学段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工作室的研究,紧扣新课标要求,努力探索同一文体的课文在不同年段的语文本体教学价值与策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聚焦课型,研究“这一组”的语文本体教学价值与策略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同类文体的课文在不同单元中的教学价值与策略。他们立足“课型分类”,研究同一单元中精读文、略读文、选读文的教学。他们还拓展单元,自编教材,开展不同文体的“自选文”教学研究。由此,他们的研究由“一篇”扩展到“一组”,研究一课关联一组,如此形成系列。也正是有这样一课、一组、一群的研究,他们对不同文体课文的语文本体教学价值与策略才拥有了系统的提炼和表达。

四、聚焦文本,研究“这一篇”的语文本体教学价值与策略

这类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同类文体课文中每一篇的独有的教学价值与策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文本的意义是具体的学生和具体的课文相互对话而生成的。分类阅读研究视野中,同类文体的每一篇课文,都要求教出各篇的鲜明个性。这就更要强调教师对文本解读的个性化,因为这是阅读教学对话顺利展开的基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如果完全相同,教学就会画地为牢,丧失个性。王老师的团队深谙此道,他们通过文本细读,聚焦“这一篇”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与策略,在潜入词句、关注细节中品味语言艺术,在把握文章结构、揣摩表达规律中品味行文思路,在立足编者意图中品味文本主旨。

上述四个层面的研究,不可谓不深入系统。近三年来,王老师的工作室成员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研究》《教学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在各地举办学术报告,执教公开课,同时精心撰写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研究报告。通过这些方式,他们的系列研究得到了顺利推进,也形成了科学的结论。他们认为:小学阅读教学应该回到常识,回归语文本体,强化文体意识,尊重文本特点,按照文体特征和学段要求,把童话教成童话,把散文教成散文,把小说教成小说,而这一切的基础是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必要的文体知识,拥有自觉的文体意识。我认为,他们的研究拥有语言学、文章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推动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本体,顺利达成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素养的综合习得与不断丰富这一本体性目标,同时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设计了一条道路。

“渝中名师王小毅工作室”的分类阅读研究,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对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和研究者都具有高度的启发意义和分享价值。近年来,他们的系列学术论文、学术报告、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等,在重庆市内外引起了很强烈的反响。笔者也曾多次邀请王老师来我院举办学术讲座,对国家级、省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引领。

同时,王老师为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执教阅读教学,24个专题片段已上传到“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爱课程网”,即将公开分享。以下是笔者随机实录10位学生听课后的感言,以期对王老师,以及他们团队的研究工作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

“听了王小毅老师的课,不能说完全茅塞顿开吧,但至少让我有所顿悟,为我指明了继续探索的方向……王老师就是一本有深度有广度的书,一本为我们指明正确道路的良书。”

“对语文教学充满激情的王小毅在我心中是一个幽默而有丰富内涵的老师。他指导我们学完了阅读教学的全部内容,让我受益匪浅。从寓言童话到诗歌小说,从散文神话到说明文及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他带领我们在语言文字的世界里尽情地挥洒着我们青春的梦想。”

“从王小毅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责任的力量。他总是害怕自己没有把知识点讲得透彻,只要有同学说有些地方不明白,他就会详细地再讲;他总是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以最好的状态接受知识,他会关照到坐在教室角落的学生;他总是鼓励我们说你们是未来最优秀的老师……有亲和力的是他,学识渊博的是他,最有责任感的还是他。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总会带给他人无限的崇拜。”

“王老师就是我学习的榜样,他是一个‘口中无术语,心中有知识,手中有技能’的教师。他上课总是面带微笑,亲和力非常强,而且谈吐幽默。这样的老师不正是一名优秀教师吗?”

“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从‘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角度出发,为我们详细讲解了阅读教学中各种文体教学的方法策略,为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我们指明了方向。”

“王老师主要教我们的阅读教学,他幽默风趣,善解人意,知识渊博,让我崇拜。几次课下来让我对王老师产生了深深的崇拜之情,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终于如我所愿,和王老师握了一次手,这一次握手将会成为我美好的回忆。”

“上王小毅老师的阅读课,让我觉得轻松自如。老师幽默的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的微笑,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让我们如沐春风。我们对阅读教学,不仅学到了方法,而且了解到更为广泛的知识。老师满腔热情,我们的心随着老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

“感谢王老师,因为他让我明白了小学阅读教学必须根据不同课文类型、不同学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寓言和神话,看似内容差不多,但是教学方法和目的是有一定差别的。还有文言文教学,要明白教什么、怎么教,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能通过学习掌握方法,这也是王老师教会我的。”

“他从‘教什么’‘怎么教’等方面给我们清楚讲授了阅读教学,包括小说、神话、古诗文、说明文、非连续性文本、课外阅读多个文体的教学。他学识渊博、很具亲和力,和他相处非常轻松愉快。”

上一篇:相对位置下一篇:大规模视频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