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

2024-12-04

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精选9篇)

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 篇1

1引言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然而,我国装备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较为明显,其中之一就在于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我国装备制造业要想走出困境,必须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标准化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因此,研究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对推动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 摆脱资源环境制约,实现增长方式转型,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的基本概念

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制造、资源化为主要原则,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将装备制造业所涉及的各个子行业、各个流程以及产品设计、生产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充分发挥标准化在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建设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以标准化手段促进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3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构建

根据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具体分为:政府推动贯标型模式、 市场导向采标型模式和标准主导参与型模式。

3.1政府推动贯标型模式

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初期,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企业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主要是在政府的直接干预下进行,循环经济标准的实施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措施推进。企业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1)强化全员培训。通过大量的宣传、培训、 研讨、交流等形式使企业员工熟悉国际能源和绿色制造准则,提高循环经济标准化意识,树立以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清洁生产为主线的大局观念, 在注重循环经济标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利用标准来规范生产过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实力。

(2)强化依法管理。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贯彻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使之全面渗透于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设计、生产、投入、厂区环境、 工作生活等重要环节。通过制定符合法律规定的管理制度来安排好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明确职责分工,调整好内部关系,规范工作流程。

(3)强化依法贯标。凡是国际上通行的、涉及同行业产品节能减排的技术标准,都要成为全员无条件遵从的标准。以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每个员工的贯标行为,扎实推进贯标工作,在企业内形成了解标准、重视标准、贯彻标准的良好氛围,以贯标改善企业运行状态,进一步夯实企业规范管理基础。

3.2市场导向采标型模式

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中期,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健全,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循环经济标准化经验,逐步成为市场的主体。为适应发展的需要, 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推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企业主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及国际上同行业先进企业标准。

在市场导向采标型模式下,企业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1)重构企业经营目标。明确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主体地位和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彻底转变单纯追求利润额经营目标,更多关注生态安全与社会福利增进等目标,走绿色创造发展之路。重视标准化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将标准化和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相结合,使标准化工作卓有成效地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服务。

(2)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以产品研发为切入点,将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包括市场调研、 开发设计、工艺工装、生产制造、检验包装、市场营销等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制定实施产品标准化策略,增强产品的适用性,使产品能够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提高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销售收入水平,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3)建立技术标准体系。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特点,建立起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在内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将标准化工作融入到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工艺制造、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中去,用标准来规范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坚持企业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提高,以期达到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不断进步。

(4)创新采标工作机制。摆脱为了采标而采标的带计划经济色彩的采标原则,以市场为导向, 实质性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技术标准。把采标与自主开发、产学研合作、引进技术消化创新、加速技术创新步伐等多种研发方式相结合,坚持科学采标、主动采标。通过采标工作,实现自主创新,从而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3.3标准主导参与型模式

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后,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健全,企业成为市场的真正主体。在这一阶段,企业具有了较强的循环经济技术与标准化科研能力,也积累了丰富的循环经济标准化经验,能够自主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根据市场需求,企业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并及时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标准,促进技术的产业化和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已完全融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和精益制造之中。

在标准主导参与型模式下,企业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1)以持续采用国际最新标准为基点,创新并形成更高的企业标准。为适应企业技术进步及满足市场需求,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国外标准最新版本,在消化、理解、吸收和转化的同时,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企业标准。加大企业标准的系列化、通用性研究和制修订工作力度,使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间的衔接更加合理。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标准创新与新产品、 新技术研发联动。加强对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信息、 产品使用信息和竞争企业产品实物质量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坚持以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为主导,把技术开发工作纳入到标准化工作的轨道上。重视研究和推广能够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与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建立横向联系,形成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开发平台,推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其综合应用开发,促进技术与标准的融合。

(3)以提高研发能力为动力,参与制定国家乃至国际标准。不断提高每年投入标准研究和新产品开发、专利技术研究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将人才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列为企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深刻认识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战略意义以及标准对企业形象提升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努力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向国际标准转化工作,显著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话语权。

(4)以质量持续改进为支点,不断优化产品标准。产品的演变与发展日新月异,标准必须及时适应市场与技术快速变化和发展的需求,不断注入新的、先进的内容,用以指导企业科学生产, 提高产品性能,满足国家标准和市场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以低碳设计促进标准创新,推进标准化工作逐步走向国际化。通过持续不断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标准质量,在实现企业可持续低碳化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国内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提升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顺应国际化的潮流,抓住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打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掌握国际标准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国从被动采用国际标准到主动引领国际标准制定的突破,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4结语

面对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下造成的资源瓶颈和环境制约,倡导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共识。建立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以标准化为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让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成为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困境、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推动力。

摘要:文章对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根据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提出了政府推动贯标型、市场导向采标型和标准主导参与型三种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

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 篇2

管道装备制造业基本情况介绍

一、管道装备制造业概述:

沧州经济开发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管道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轻工食品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管道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区最大的支柱产业,为开发区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截至2010年,沧州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管道装备制造业企业25家,从业人员7500人,预计今年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82亿元,同比增长16.25%;完成工业销售收入64.57亿元,同比增长11.21%;工业增加值完成15.17亿元,营业收入53.77亿元,利税

1.12亿元,总体运行良好。其中,河北鑫源泰钢管集团有限公司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23亿元;河北电力中兴线缆有限责任公司、河北元成实业有限公司、沧州市鑫宜达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河北长丰钢管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四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也达到了5亿元,均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沧州经济开发区管道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资产资产总额的61.5%,GDP贡献率更是达到了70%,主要产品门类众多,包括直缝钢管、螺旋钢管、无缝钢管、双面埋弧焊管、石油专用管和各种异型钢管及汽车活塞、汽车活塞、电线电缆、机械设备和不锈钢制品等。2009年,在一期开发成果的基础上,沧州经济开发区又规划了 1

上千亩地的管道装备园区,更加大力度的发展管道装备制造业,现已有沧州市鑫宜达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08—1820mm大口径螺旋飞焊机组项目和河北鑫源泰与首钢合作大口径螺旋埋弧焊钢管生产线项目两个项目入驻新园区,另有多个优秀的管道装备业企业正在努力的洽谈中。

下一步,我们将集中力量抓好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是加大开放招商,围绕管道装备和塑料两个主导产业,突出引进“三五八十”重点项目,迅速做大总量,实现主导产业的聚集;二是加快项目建设进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在建项目和拟建项目的建设步伐,促其尽快竣工投产达效,尽早发挥经济效益。

二、2010年竣工及重点技改项目:

(1)沧州市鑫宜达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08—1820mm大口径螺旋飞焊机组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2838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6383万元,流动资金2000万元。建成后,可年产17万吨螺旋钢管,预期新增增加值11000万元、利润5339万元、税金3700万元,就业岗位200个。

(2)沧州市领雁石油专用管有限公司石油专用管项目。

该项目26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3600万元,流动资金2400万元。建成后,可年产16万吨石油专用管,预期新增增加值10000万元、利润5211万元、税金2800万元。就业岗位260个。

(3)河北长丰钢管制造集团有限公司风力发电设备生产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32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2000万元,流动

资金10000万元。建成后,可年产桨叶260套,塔架260座,2MW发电机120台,3MW发电机120台,配套部件260套。年产直缝焊管41万吨。预期新增增加值50000万元、利润28000万元、税金10000万元。就业岗位2600个。

(4)河北鑫源泰与首钢合作大口径螺旋埋弧焊钢管生产线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估算为10087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6715万元,流动资金34156万元。建成后,可年产45万吨高钢级焊接钢管,年销售收入22亿元,年创利润1.2亿,上交税金8000万元。

三、代表性企业级尖端产品情况:

(1)河北长丰集团是一家拥有三十多年发展历史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1.4亿元,主要生产钢管、高精密数控模具制造、高精密机械配件、军品配件和各种非专用设备及钢结构的设计、制造和安装,年产值可达15亿元,拥有极其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实力。

河北长丰集团现有三个公司,分别为河北长丰集团长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河北长丰集团长丰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河北长丰钢管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其中长丰钢管制造集团是华北地区专业生产高频直缝焊管的骨干企业,可年产钢管20万吨,年产值10亿元。

(2)河北元成实业有限公司是河北省确认的国家型重点地方冶金企业,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现有职工258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8人,技术员32人。总资产2.7亿元。年生产“元成牌D219-2820厚壁6-32mm双面埋弧螺旋钢管20万吨,年加工生产Φ6-Φ630*2-12热扩无缝、冷拔无缝及无缝化钢管6万吨。

公司现有四条螺旋埋弧焊管生产线,全部采用当今先进的生产设备及美国林肯自动埋弧焊机,并配备了在线数字超声波探伤仪、净水压试验机、X光射线实时成像、万能材料试验机、夏比材料冲击试验机等完备的质检仪器,公司产品经“中国石油工业专用管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全部达标。公司采用标准为SY/T5037-9711,材质Q235 Q345 20*16MN,产品广泛用于天然气、石油、化工、电力、热力、水源等长距离输送管线。

(3)沧州市鑫宜达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2003年,占地170多亩,注册资金5000万元,总资产达1亿元。公司拥有双面埋弧焊螺旋管生产线六条,生产Φ219-Φ3500mm,厚壁6mm-30mm,各种规格、型号的螺旋焊管,年产30万吨。公司取得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美国石油学会API Spec 5L认证,取得了中国钢管协会会员资格,并在2008年初成为中国石油化工物资采购入网企业。

(4)河北新中联各种钢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企业占地面积95亩,注册资金1700万元,总资产近8000万元。专业生产方管、矩形管,产品广泛用于大型钢结构工程、机械制造、船舶等众多行业。该公司新上大口径厚壁方矩管项目目前正在建设中,项目投产后可填补国内空白。公司产品已用于首都国际机场、国家体育场(鸟巢)及广州亚运场馆建设工程。

2010年公司新上厚壁直缝焊管项目,总投资3亿元,占地50

亩。年产厚壁直缝焊管30万吨,产值13亿元。项目一期今年5月份投产。

(5)河北中泰钢管制造有限公司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总资产2.5亿元,专业生产热扩钢管、热轧(无缝化)钢管、大口径直缝焊钢管。是华北地区专业生产钢管的大型企业之一。企业可根据客户的需求生产各种非标型号和各种钢号钢管,还可进行管材防腐处理。

(6)力源活塞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汽车活塞为主导产品的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89年,是中国内燃机协会成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成员、河北省科技型企业、河北省百强企业、河北省著名商标企业。1999年8月,集团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2003年9月公司通过了QS9000质量体系认证;2006年10月通过了TS16949质量体系认证。

2009年,公司新上年产222万只高档汽油机活塞全自动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引进全自动铸造生产线一套,全自动加工生产线一套,配套国内生产设备27台套,总投资4970万元(含外汇330000万韩元,折合265万美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440万元,流动资金1530万元。项目建设年限从2009年8月——2010年4月,建成后可实现利税695万元,投资回收期6.5年。

(7)河北鑫源泰钢管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8年,现拥有直缝钢管Φ140~Φ406生产线、Φ219~Φ2032双丝双面埋弧焊螺旋管生产线,热轧无缝钢管Φ140~Φ273生产线。年产直缝焊钢管

10万吨、螺旋焊钢管18万吨,年产无缝钢管20万吨。

09年,集团公司与首钢合作新上大口径螺旋埋弧焊钢管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占地500亩,总投资估算为10.0871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6715亿元,流动资金3.4156亿元。建设年限从2009年11月--2010年11月。项目建成后可年产45万吨高钢级焊接钢管,年销售收入22亿元,年创利润1.2亿,上交税金8000万元。

(8)河北电力中兴线缆有限责任公司(原河北电力线缆厂)始创于1995年,2005年10月改制为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现注册资金2691.8万元,总资产2.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6000万元。公司占地67000平方木,装置国内一流的各种线缆生产设备40余万台套,精密试验检测设备30余台套,具备年产裸绞线4万余吨、电力线缆及控制电缆5000公里、电工原铝杆3万余吨的生产能力,形成年产值10余亿元的生产规模。

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再制造循环物流逆向物流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1.循环经济的定义

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 篇4

1 装备制造业绿色物流的构成

装备制造业物流包括的范围很广,从产品生产所需原料、零部件的供应、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流动,到产品的销售、使用报废后的回收等,几乎跨越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因此,装备制造业物流的绿色化应该如下内容:

(1)绿色采购物流。采购物流的绿色化就是原材料获取过程的绿色化,包括绿色供应商的评价选择及采购运输过程的绿色化。先要改变观念,从重视采购成本转向重视采购品的环境质量;然后在包装和运输过程中采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方式等。

(2)绿色生产物流。首先要以清洁生产技术为基础,不断改善管理和改进工艺,对物流设备进行最佳配置,消除无效的输送或装卸,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实现企业内部的物耗和能耗的削减。

(3)绿色销售物流。首先,要合理规划分销网络,绿色分销网络要确保运输路线的最优化;其次,物流包装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尽量简单化、标准化,做到重复使用。

(4)绿色逆向物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政府加强环保立法,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意识到逆向物流已日渐成为同行之间竞争的一个有力武器。

2 装备制造业企业绿色物流系统运行模式

该绿色物流系统的运作过程是:首先,制造商要对供应商评估,选择绿色供应商,由供应商将原料、零部件送达生产企业;接着,企业经过对产品的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包装,形成最终的绿色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边角余料、残次品等,直接进入内部回收系统,做到维修后再利用,避免废弃物的产生;产品经过绿色分销渠道,由企业自身或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物流配送;企业销售、使用阶段出现的退货或废品经回收中心处理后,重新进入产品的供应链;另外,零部件制造、产品组装工程中出现的废次品,也应该直接进入再制造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将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利用资源,极大程度上减少浪费,降低企业整体成本。既利于资源节约,也利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3 结论

事实上,许多跨国公司都已经认识到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将其付诸实施。但开展绿色物流管理的企业并不是很多,绿色物流的作用还未发挥出来,这已成为循环经济模式下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环节。本文对绿色物流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企业如何构建适合本企业的绿色物流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绿色物流系统运行模式。

摘要:随着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发展的首要问题。绿色物流是确保装备制造业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不被淘汰的重要一环。文中归纳了绿色物流的含义及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绿色物流系统运行模式。

关键词:绿色物流,循环经济,装备制造业

参考文献

[1]黄海峰,牛源.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物流投资体系[J].生态经济,2004,(3):32-34.

[2]柳键.供应链的逆向物流[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6):18-21.

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 篇5

(一) 装备制造业整体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绝对贡献率量化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11) 并结合内蒙古统计对制造业的统计类型, 将第二产业中制造业行业类别中的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八大类列为装备制造业, 2012年汽车制造业才有数据统计, 在本文分析过程中, 汽车制造业产值加和到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中, 不做独立部门分析。本文选则2002—2012年期间数据对装备制造业在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加以分析。

经济增长是与其结构组成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因此, 某一产业的变动必然会影响整个经济总量的增减。贡献率是衡量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同时也是分析某一因素对整体作用程度大小的指标。装备制造业整体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绝对贡献指标采用装备制造业历年的增加值对内蒙古生产总值增加值的比例来描述。其计算公式:

其中, 为某变量贡献率; 为某一变量增量或者增长程度; 为总量增量或者增长程度。

本文所选择的数据来源于内蒙古历年统计年鉴, 因统计数据均是以当年价格计价, 为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本文选择以1990年为基期, 通过GDP平减指数调整后的2002—2012年装备制造业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绝对贡献率。

从数据表象特征显示:装备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与占GDP比重变化趋势相似, 2002年至2012年期间, 内蒙古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平稳第一。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波动性不大, 并且对工业经济增长中主导性不强, 2002—2012年占工业增加值平均比重为16.66%, 占GDP比重平均为7%。

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增加值的绝对贡献与经济增长的绝对贡献变化趋势趋同, 波动性较大。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从2002年的28.84%增加到2003年的48.44%, 几乎增长1倍, 之后几年, 贡献率又以非常快的速度下降, 直到2009年贡献率又提高到42.07%;从装备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 2002年到2012年装备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 各年贡献率波动性较大, 仅在2003年、2009年两年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18.58%和21.34%。受全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和装备制造业下游产业需求减少影响, 2012年内蒙古装备制造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仅为4.47%。

内蒙古经济增长是以工业为主导, 从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增加值与经济增长绝对贡献率量化趋势推断:装备制造业并非能主导内蒙古经济增长变化。由此可以猜想, 内蒙古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是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内蒙古装备制造业发展受市场环境影响制约可能大于经济内部因素影响, 即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内蒙古经济增长因果关系是否显著。

(二) 装备制造业各部门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量化

从下表1看, 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六大类占GDP比重逐年增加。其中, 仪器仪表制造业占GDP比重在2009年才开始显现, 并且比重非常小;通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部门占GDP比重2012年与2011年相比都不同程度下降, 尤其是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GDP比重逐年下降, 2012年所占比重仅为0.5%。从各部门变化趋势看, 技术密集型装备制造业在内蒙古经济发展过程贡献率越来越小;随着全国对基础建设如铁路、公路、机场建设的减少, 各部门除金属制品业外的市场需求缩小, 而其他发达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加, 内蒙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可能会越来越小。

从下图2看, 装备制造业各部门对经济增长的绝对贡献率波动性很大, 并且除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外, 其他各部门在不同年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出现负值, 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蒙古经济增长。装备制造业各部门对经济的贡献率差异性较大的原因, 一方面是各部门因技术特性、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不同所导致;另一方面是内蒙古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效应差, 内蒙古地区及周边省区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市场需求和供给还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二、装备制造业对内蒙古经济增长贡献的动态分析

(一)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方法

变量选择。本文研究的核心是猜想装备制造业对内蒙古经济增长贡献程度问题, 因此, 因变量选择内蒙古生产总值 (GDP) 解释经济增长情况;自变量选择规模以上企业装备制造业各部门生产总值 (EMI) 解释装备制造业发展变化。

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采用1985—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 数据来源内蒙古历年统计年鉴整理。GDP直接使用内蒙古统计年鉴提供数据;EMI数据通过统计对规模以上企业的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制造业等产值求和获得, 因统计口径不同, 汽车制造业仅在2012年才有统计, 所以2012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中才包括汽车制造业产值。

数据处理选择以1990年作为基期, 利用GDP平减指数将生产总值和装备制造业生产总值剔除因当年价格因素产生的影响;在不改变因变量和自变量相互影响关系的基础上, 对因变量GDP和自变量EMI分别取自然对数, 即用Ln GDP和Ln EMI表示, 将变量做对数处理主要是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现象, 尽量减少变量的极端值造成的误差偏差。

(二) 方法选择

时间序列建模方法通常是运用时间序列的过去值、当期值及滞后扰动项的加权和建立模型来解释时间序列的变化规律, 一般要求所用的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 即没有随机趋势或确定性趋势, 否则将会产生“伪回归”问题。但是, 现实时间序列数据通常都是非平稳的, 线性回归不能准确解释时间序列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理论通过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有效解决了“伪回归”问题。

协整理论是Engle和Granger在1987年提出的, 他们认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即因变量能被自变量的线性组合所解释, 两者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如果因变量存在不能被自变量所解释的部分, 将因变量不能被自变量解释的部分构成一个残差序列, 这个残差序列应该是平稳的。

从定性角度分析, 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因素是投资、劳动力、技术水平等, 而间接因素是受实体经济各个产业发展水平影响。装备制造业对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 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 对内蒙古经济增长影响的静态贡献率波动性很强。从量化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在内蒙古经济发展过程中, 装备制造业占生产总值产出比重呈不断减少的趋势, 2002年至今, 装备制造业对内蒙古经济增长贡献呈不稳定状态, 对内蒙古经济增长推动作用不明显, 因此, 内蒙古经济增长助推动力不是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还不是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那么, 在社会经济长期过程中, 装备制造业与内蒙古经济增长动态贡献是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本文将采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装备制造业 (EMI) 与内蒙古经济增长 (GDP) 的动态关系。

变量平稳性检验。协整的经济意义是两个变量尽管它们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 但是如果它们是 (d, d) 阶协整的, 则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因此, 判断装备制造业与内蒙古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 首先要对装备制造业总产值 (Ln EMI) 、内蒙古生产总值 (Ln GDP) 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样本数据为非零均值, 并且序列随时间变化呈现曲折的上升趋势, 即在ADF检验时, 包含常数项和趋势项。

注:1、*Mac Kinnon (1996) one-sided p-values。2、D (Ln GDP) 、D (Ln EMI) 分别是表示Ln GDP、Ln EMI一阶差分, D (Ln GDP, 2) 、D (Ln EMI, 2) 分别是表示Ln GDP、Ln EMI二阶差分。3、检验类型 (c, t, k) 分别代表单位根检验中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及滞后阶数, 其中滞后阶数由AIC及SC最小准则确定。

检验结果如表2显示:Ln GDP、Ln EMI通过ADF检验在1%、5%、10%临界值水平下均接受原假设, 即存在单位根的结论, 是非平稳时间序列。经过对Ln GDP、Ln EMI做一阶差分后, 两变量T值检验仍接受原假设, 为非平稳序列。对Ln GDP、Ln EMI做二阶差分后, 两变量在1%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即两个时间序列均是二阶单整序列, 不存在单位根, 为平稳序列。因此, 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将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漂移, 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协整分析。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序列Ln GDP、Ln EMI二阶差分以后是平稳的, 存在协整关系, 对变量Ln GDP与变量Ln EMI做协整回归方程, 利用OLS法, 通过Eviews6.0回归结果如表3显示:

回归方程为:

其次对进行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ADF值为-3.2841, 在临界值10%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是平稳的。得到误差修正模型为:

(三) 模型结果分析

通过对变量Ln GDP与Ln EMI单位检验, 两者在二阶差分单位根检验时同时存在单位根, 也就是说装备制造业与内蒙古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并且长期均衡方程中装备制造业的系数为0.8727, 即装备制造业对内蒙古经济增长贡献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结果显示:短期内装备制造业对内蒙古经济增长贡献较大,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提高1个百分点, 将以6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但是装备制造业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为0.386, 如果短期经济波动较大影响装备制造业发展, 那么短期内将装备制造业拉回到均衡状态的调整力度并不是很大。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 主要结论

首先, 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发展的核心, 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 还是国家对外竞争的战略性产业。通过对内蒙古装备制造业发展及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显示:2002年至2012年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阶段, 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波动性不大, 并且对工业经济增长主导性不强, 2002—2012年装备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平均比重为16.66%, 对工业增长贡献率波动性较大;近10年装备制造业占GDP比重平均仅为7%, 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较大, 并且装备制造业发展受内蒙古经济波动影响不明显, 反而受外部市场环境影响更大, 这主要是内蒙古装备制造业发展不是以需求拉动而是靠供给推动为主。从装备制造业各部门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来看, 仅金属制品业维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其它行业波动性频繁, 说明内蒙古装备制造业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发展逐渐退步, 装备制造业发展仅以投入大、技术含量低的产业为主。其次, 通过对1986—2012年装备制造业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看, 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关系。但是受外部市场环境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的短期波动对内蒙古装备制造业发展冲击较大, 而且从非均衡状态调回均衡状态的力度很小。

(二) 对策建议

内蒙古装备制造业发展从人才、技术方面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相差甚远。因此, 建议政府在规划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行业与引进装备制造业企业时, 要经过严格科学论证。充分发挥市场主导性作用和政府职能作用, 利用内需和外需拉动装备制造业增长, 依托新能源发展、高效清洁能源与特高压输变电等重点工程, 提高重大技术设备研发, 促使装备制造业生产快速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 篇6

关键词:经济危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策略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 使全球经济陷入世界性的危机, 此次危机已经从虚拟经济延伸到了实体经济。作为世界经济体的一员, 中国经济也很难独善其身。在经济危机倒逼机制下, 装备制造业由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必将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 成为我国经济走出危机后引领经济发展的新的产业增长支柱。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 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 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近年来, 我国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 支柱产业地位正日趋凸显,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国际竞争力正进一步提升, 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07年, 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1.94万亿元, 占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33.77%, 并超过日本、德国, 位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等工业三大骨干行业中, 制造业是根本, 而装备制造业则是“根本的根本”。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危机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此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带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技术含量较高的装备制造业受到的影响较轻, 并且可能最先在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下走出危机的阴影。正是这种结构性的特征, 使经济危机内含的“危”和“机”不仅在时序上、而且在空间上可能相互依存, 互相转化。所以, 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在本轮经济危机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和正确的认识, 应该是既带来了严峻挑战, 又获得了难得机遇, 并且机遇大于挑战。

1. 面临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生产和销售增幅大幅下滑。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1至9月, 我国机械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幅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 部分产品甚至出现负增长。汽车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增幅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 整车出口出现同比和环比双下滑局面。二是后续订单呈现急剧下降趋势。危机发生以来, 机床、发电设备、重型机械等产品新增订单锐减。以造船为例, 从2008年10月份开始, 我国船舶市场出现“停滞”状态, 当月承接新船订单仅为当年月平均接单量的10%, 甚至出现撤单现象。三是企业资金链趋于紧张。由于市场需求萎缩, 造成企业产成品大量积压, 应收账款增加, 资金周转困难。同时, 受产品价格下跌和消化高价库存原材料的双重压力影响, 企业利润普遍下降。

2. 面临的机遇。

主要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析。从外部来看, 一方面欧美制造业受金融和经济危机拖累进入历史低点, 对其影响几年很难得到恢复;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经济不断增长, 开始加大加快对公共基础设备的建设和基础产业建设的投入。这些国家在经济中对装备制造设备有迫切地需求, 使得全球装备制造业市场十分活跃。从内部来看, 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 会迫使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苦练内功”, 以提升自主核心竞争力, 优化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质量,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来应对金融危机。同时, 今年2月4日, 国务院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09—2011) 》, 从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 对加快我国装备制造业振兴进行了全方位的战略部署, 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我国装备制造业既要引进现代管理机制改革传统体制和机制, 又要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还要在市场上逆势而上, 争夺和扩展国际市场发展空间。全球经济危机对于竞争中的弱者是灾难, 机遇只赋予竞争中的强者。我国装备制造业要充分利用国家加强基

●宋淑艳

础设施建设拉动的建筑设备、建筑原材料、通用设备需求, 加快引进先进生产要素, 大力扩张国内市场占有率, 再凭借国内市场积聚的综合竞争力开拓将来复兴的国际市场。主要对策包括:

1. 自主创新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自主创新下的技术进步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落脚点。必须要继续培育金融市场为企业扩张集聚资金;由企业决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向和项目选择;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 鼓励科研院所走进企业, 支持企业培养壮大研发队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确保政府可支配资源主要投向社会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通过以上措施, 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装备创新平台, 生产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产品。最终通过产业升级、技术进步, 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和国家综合实力。

2. 结构创新是发展的重要环节。

实践证明, 结构存量调整成本高、内在摩擦大, 难以实施;而增量调整成本低、关联性强, 易于实施。因此, 要以优化结构为立项标准, 选择平衡结构倾斜、填补结构空白、提升结构水平的新项目为立项重点, 以争取立一项带一片的关联效应。优先支持优势企业、核心产品、创新技术快速扩张, 迅速形成规模, 扩大市场占有率。

3. 走出去战略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金融风暴势必掀起新一轮企业并购浪潮, 这给有实力的我国企业收购其他跨国企业提供了机会。我国有巨大的外汇储备和良好的经济基础, 沈阳机床、三一重工、西电集团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具备跨国兼并的经验, 可以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参与全球化的进程。政府应支持有准备的企业继续加大、加快跨国兼并的步伐, 借兼并实现企业竞争地位的飞跃, 实现企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 形成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实力。

4. 政策支持是发展的坚强后盾。

我国正在积极扩大内需, 今后将加快实施在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启动一批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型工程项目, 加大力度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关键项目建设。而在推进这些重点工程建设时, 必将进一步加大采购国产装备的比重。同时, 我国要综合运用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财政贴息、建立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机制等政策措施, 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 保持重大技术装备出口稳定增长。要加强对装备制造业的信贷支持, 充分发挥利用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缓解装备制造业当前资金链紧张状况, 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

尽管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形势严峻, 但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2009年3月已升至52.4%, 连续4个月回升, 表明我国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开始发挥积极作用, 企业生产逐步恢复, 制造业经济总体上呈底部趋稳回升态势。我国装备制造业只要立足根本, 就能战胜危机, 赢得主动, 在国际经济危机中推进结构调整, 最终实现装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星月.装备制造业将持续获得政策扶持.长城证券机械行业点评, 2009.2.4

[2].提高应对风险能力加快行业调整振兴.爱建证券机械行业研究, 2009.3

[3].李向平.金融危机中的辽宁装备制造业.辽宁日报, 2008.12.8

[4].面对金融危机我国装备制造业急需转型.机械专家网, 2008.11.26

[5].叶建平, 余晓洁, 侯大伟.装备制造业将加快转型升级以应对金融危机.行业信息化, 2009.2.6

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 篇7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单位GDP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下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 要求将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污染、低能耗、高产出的方式转变。我国提出中国的碳排放目标是到2020年, 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 是制造业的核心, 是我国能否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重要实践力量。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情况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国内外对碳排放问题的研究也开展起来。日本学者Yoichi Kaya (1990) 在IPCC研讨会上提出Kaya恒等式, 成为测量碳排放量的第一种比较系统的方法。他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和能源结构。Holdren (2000) 提出了用于测量碳排放量第二种方法———IPAT法, 核心思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碳排放量的增长取决于人口规模、社会影响、技术影响。Grossman和Krueger (1991) 提出了碳排放的库次涅茨曲线, 认为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之间存在倒U的关系。Sun (2005) 认为在评价一个国家是否有低碳经济效应时, 一个理想的指标就是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enny (2009) 以爱尔兰为例, 分析比较了六种不同的用于测定碳排放量的模型。上述研究的方法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评价多是非动态, 对于不同时间序列的比较不够充分。

(二) 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理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碳排放与能源结构关系、碳排放与国际贸易结构关系等方面。谭丹和黄贤金 (2008) 测定了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总碳排放量和生产总值, 分析碳排放与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孙建卫、陈志刚等 (2010) 运用IPCC的方法对中国不同年份的碳排放量进行核算。王群伟等 (2010) 运用DEA模型建立了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动态变化的指数, 通过收敛理论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地区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焦兵 (2011) 从我国西部地区的产业和消费升级角度, 验证了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量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许广月、宋德勇 (2010) 研究了中国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 得出中国东、中部地区的库兹涅茨曲线符合倒U型而西部地区不符合的结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装备制造业的碳排放问题, 在以往的研究中并不多见。我国能否实现低碳经济目标, 装备制造业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分析装备制造业的低碳效应有着现实意义。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分布情况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为发展装备制造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装备制造业的集群特征较为明显, 第一, 产业关联程度高:涉及企业多, 联系紧密;第二, 技术水平要求高:技术水平的提高要求产业的聚集程度更高;第三, 要求资源共享和技术溢出效应:通过产业聚集实现资源共享和技术外部性。

本文选择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在某个区域是否构成专业化, 公式为LQij=Pi/Qi。

其中, LQij为某区域某一产业的区位商;Pi为区域j的产业i的产值占该区域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Qi为产业i的全国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

装备制造业主要有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七大类。本文选取2001~2010年数据, 分别计算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区位商, 如图1所示。

由东、中、西三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的区位商可以看出:东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区位商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区位商, 数值都大于1, 说明东部地区是装备制造业有聚集优势的地区。东部地区的区位商2001~2003年轻微下降, 到2007年逐年增加, 聚集程度上升, 2008年之后有所下降, 专业化程度有下降的趋势。近年来, 东部地区出现劳动力价格上涨、环境污染加剧、资源匮乏等问题, 导致东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减缓并有向中部和西部转移趋势, 以寻求优越的资源、良好的环境及较低的成本。中部地区的区位商2001~2003年增加, 2004年短暂下降2010年又恢复上升, 说明中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集群聚集化程度不断提高。西部地区区位商上下起伏, 表明聚集化程度有波动。通过计算东、中、西三地区装备制造业企业数量年增长率, 东部地区的企业数量增长率是逐年放缓的, 而中部和西部的是逐年提高的。总体来说, 装备制造业的主要阵地仍然在东部, 但发展速度放缓;中部和西部的装备制造业专业化程度加深, 产业不断发展扩大。

四、装备制造业碳排放测算及结果分析

(一)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改变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 把降低碳排放量融入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去。低碳效应是指经济发展和格局的变化是否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我国装备制造业是否实现了碳排放量的减少, 是否产生低碳效应, 需要我们进行测算和验证。

(二) 装备制造业碳排放测算模型

1. 装备制造业碳排放测算

(1) 煤炭、石油、天然气是装备制造业中使用最多的能源, 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最多。根据已有的统计数据, 测算装备制造业中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碳排放量。每一种能源燃料的碳排放系数不同, 因此总碳排放量=Σ (每种能源燃料单位消耗量碳排放量) 。对于装备制造业的碳排放运用下列公式测算:Tj=Σeij*ri*ci。公式中:Tj为j产业的碳排放总量;i表示能源燃料种类, 分别为煤炭、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天然气;eij表示j产业在一年对第i种能源的消耗量;ri为第i种能源标准煤折算系数;c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计算得到装备制造业能源消耗量、产值、碳排放量, 如图2所示。

(2) 计算装备制造业单位GDP碳排放量。装备制造业单位GDP碳排放量=装备制造业碳排放量/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计算得出在2000~2010年装备制造业的单位GDP碳排放量, 如图3所示。

2.结果分析

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主要有经济产出效应、经济结构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碳强度效应。经济产出效应:碳排放量随着经济产出 (GDP) 的增加而增加。经济结构效应:经济结构中符合低碳要求的产业占比重越大, 碳排放量越小。能源结构效应:在经济发展中使用更多的清洁能源, 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会降低碳排放量。碳强度效应:使用新能源能降低单位能源的碳排放量。

(1) 由图2可以看出, 2001~2010年装备制造业产出总值、能源消耗总量和总碳排放量都逐年增长。碳排放量的经济效应方面, 2010年装备制造业的产值比2001年增长了近7倍, 碳排放量增长了2倍。能源结构方面, 我国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重要, 能源消耗量巨大, 2010年的能源消耗量达到1.75亿吨标准煤, 比2001年增长了2倍, 碳排放量也增长。

(2) 从图3来看, 2001~2010年, 我国装备制造业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从2001年的14.4克/元到2010年的5.6克/元, 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下降了60%。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角度来看, 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五、政策建议

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 对于装备制造业自身来说, 要向创新型产业方向发展,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集群技术溢出不断扩张, 实现产业上的重点跨越和技术上的重点突破;依赖政府政策, 为自身发展提供好的环境和条件;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其次, 产业转移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政府应该指导装备制造业产业有步骤地转移, 包括主导企业及相关企业及配套部门。对于西部和中部地区来说, 应统筹兼顾。政府加强体制改革, 对转移产业做出引导和政策规定;同时对转移产业进行鉴别, 对于消耗大, 污染严重的产业, 应减少转移。

参考文献

[1]Kaya, Y.Impac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Control on GNP Growth:Interpretation of Proposed Scenarios[A].IPCC Energy and Industry Subgroup[C].New York:Mac well, 1990.

[2]Holdren, J.P.Energy, the environment, and health[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 (04) .

[3]王缉慈.我国制造业集群分布现状及其发展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 (12) .

[4]谭丹, 黄贤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03) .

[5]赵忠华, 胡运权.装备制造业集聚度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9 (04) .

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 篇8

装备制造业是支撑辽宁工业发展的首要产业。自2003年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辽宁积极实践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部署。2014年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为15902.29亿元,上涨幅度高于全省工业增长的13.96个百分点。2003-2014年,辽宁装备制造业对整个工业的贡献率平均达30.53%,工业总产值贡献率达到全省工业的三分之一,资产总计、从业人员等指标也达到四分之一,是辽宁工业中的优势产业。

在经济持续下行的影响下,辽宁装备制造业面临一系列发展瓶颈,经济提振作用和外部经济空间开拓作用受到很大限制。一是附加值低,低端竞争。长期从事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包括加工、组装、再生产等低利润业务,导致辽宁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整体产量很高,但利润率低,被发达国家“低端锁定”,很难升级到体系高端环节;激烈的低端竞争进一步压缩辽宁装备制造企业的生存空间,行业发展环境不断恶化。二是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辽宁整体经济不景气极大地限制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下游相关产业需求下降,增加了装备制造企业的库存;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产业聚集度不高、产品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等行业自身发展的问题,也导致装备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三是产业融合度低。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远远不够,产业融合度低,极大限制了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的提升;辽宁生产性服务业欠发达,不能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太多的有力支持。

辽宁自贸区的设立,主要目的是将辽宁建设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提高出口竞争力和拓展对外贸易的新驱动力。基于辽宁省地理位置因素,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以及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等战略的互动发展是解决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嵌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平台,依靠周边国家的资源,加强产业间的合作,助力推动装备制造业出口。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的二元边际影响

(一)二元边际的测算方法

本文借鉴Hummel’s的研究方法,以中国出口东北亚装备制造业产品为研究对象,对贸易增长的二元边际分解测算。

集约边际的计算公式为:

扩展边际计算公式为:

其中,j表示中国,m表示东北亚国家,r表示世界;i表示装备制造业产品集合,Imj表示中国出口到东北亚国家的产品种类,Imr表示世界出口到东北亚的产品种类。Pji×Xji表示中国出口到东北亚各国装备制造业产品的贸易额;Pri×Xri表示世界出口到东北亚各国装备制造业产品的贸易额。指标IMjm可解释为中国出口东北亚国家装备制造业产品贸易额占世界出口东北亚装备制造业产品贸易额的比重;EMjm表示中国对东北亚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增长的扩展边际值。指标EMjm数值越大,说明中国在更多的产品种类上实现了出口,表明中国出口产品越来越多样化。

(二)中国对东北亚国家装备制造业出口的二元边际分解

表1是经计算所得的中国对东北亚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EM列的数值基本接近于1,扩展边际均值为0.8774,说明中国对东北亚国家装备制造业出口种类多,几乎覆盖了作为世界第一大装备制造业出口国的出口产品种类。从IM列可知,中国对东北亚各国出口的集约边际呈上升趋势,总体集约边际增幅为305.14%,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较强,产能十分充足。就动态变化而言,中国对东北亚国家装备制造业出口增长主要源于集约边际的贡献。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计算制成注:本文按照SITC REV3以7开头的装备制造业产品为分析对象,使用4分位出口贸易数据,数据全部来自UN comtrade数据库。根据上述二元边际的分解测算方法,得出表1所示的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

(三)装备制造业出口增长二元边际的影响因素

1. 计量模型构建。

考虑到东北亚各经济体之间贸易的现实发展,在传统贸易引力模型中加入了经济自由度、人均GDP差距、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虚拟变量,构建模型如下。

模型中,IM表示集约边际,EM表示扩展边际,YiYj表示两国经济规模乘积,NiNj代表人均GDP乘积,Dji表示两国之间的距离,WTO表示是否是WTO成员,APEC表示是否是APEC成员,CCTN为东北亚各国是否为图们江开发协商委员会,固定贸易成本(FCT),采用东北亚其他国经济自由度指数分值与中国经济自由度指数分值的比值来衡量。

2. 实证结果及分析。

利用软件Eviews 7.0对上述模型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均能通过检验,方程初次回归结果如表2。

二元边际影响因素的混合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总体来说,区域经济合作对装备制造业的出口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需要深化经济合作。从二元边际分解来看,中国对东北亚国家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主要沿着集约边际增长;从集约边际影响因素来看,经济规模的扩大促进了集约边际增长,而人均GDP、距离等不利于集约边际增长,虚拟变量的WTO对集约边际的影响仅次于GDP,说明加入WTO有效地促进了出口贸易额的增长;从扩展边际影响因素来看,经济规模和CCTN都有效地促进扩展边际的增长。APEC的影响与预期相反,可能是由于目前东北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程度还不深,经济水平相差较远。中韩自贸区2015年正式签订,目前来看影响为负,这说明要进一步促进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助推辽宁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一)借助区域经济合作,拓宽合作空间

实证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合作将会促进装备制造业集约边际的增长,使区域内贸易扩大效应比较显著。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可以将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嵌入到“一带一路”等战略中,形成区域经济合作与辽宁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有机融合。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平台,尽快启动中国-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东北亚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充分利用境外工业园区拓宽装备制造业合作空间,如俄罗斯巴什科尔托斯坦石化工业园、哈萨克斯坦远大工业产业园、蒙古霍特工业园,将辽宁省建设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总之,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在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全面助推辽宁装备制造业走出去。

(二)深化产业融合,提升国际竞争力

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 篇9

一、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制造业循环经济涉及的领域以及内涵、特征,制造业循环经济这个总系统可以分为资源消耗、资源循环利用、废物排放、污染处置和投入产出5个子系统,这5个子系统又可以细分为若干个子子系统(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课题组”,2006)。具体指标见表1。

二、评价方法

在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中,采用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主观赋权法中的层次分析法;二级指标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在统计测度方法上,采用模糊排序综合评价法,建立“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5个等级的“评语等级论域”,然后通过模糊隶属函数,求出模糊关系矩阵,选择合适的模糊算子,求出历年的等级评语量化合成值,最后对安徽省制造业历年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评判。依据等级量化值标准:(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为(100,80,60,40,20),则每年的模糊评价点值结果判断标准为:0~30为很差;30~50为较差;50~70为一般;70~90为较好;90~100为很好。见表2。

由此可见,随着国家不断推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颁布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安徽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从1991年到2008年是稳步上升的,并且于2007年得分达到70.60,实现循环经济较好水平。但是从2001年至2005年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来看,其上升的速度明显变慢,这一方面是由于其间国家的持续性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较少,另一方面主要靠法律法规进行约束的方式很难让企业主动进行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从而导致循环经济水平发展速度变慢。而2006年底国家实行绿色采购政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各个企业降低污染等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性,因而在2007年时循环经济水平有明显的提升。

三、结论与建议

加强制造业的循环经济建设是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打破“绿色壁垒”的重要手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现实途径。通过尽可能减少制造业的废弃物排放并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以保持环境的永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具体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制造业实施循环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制造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现状。

第一,改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从根本上保护和控制资源环境。末端治理由于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导致企业缺乏积极性,同时往往使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从源头控制污染,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二,加强智力开发,突破技术障碍。传统生产工艺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大量排放工业“三废”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受到影响。因此,应该积极开展与高校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技术研发水平和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创新。通过校企合作可进行产品绿色设计、研发绿色生产工艺、改进或淘汰现有技术体系和工艺流程,实施绿色制造和绿色生产、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第三,完善产业链,突破资源环境的循环瓶颈。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废弃物自身无法进行循环处理,需要其它制造业的加工处理才能形成可再利用的资源。而我国在废弃物循环处理方面有资质处理的制造业不多,往往是一省甚至是全国只有一家或零星几家,远远不能满足制造业的现实需求,形成了制约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瓶颈。因此,我国应该建立和分布一批资质企业专门处理,使其变为再生资源。

摘要:目前,制造业对全社会实施循环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评价制造业的循环经济状况已显得非常迫切,本文通过对制造业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的设计,评价了安徽省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评价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研究,2006,(9):23-26.

[2]、李武威.循环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度方法[J].经济论坛,2006(,16):29-31.

上一篇:时间会记得下一篇:俄罗斯的叙利亚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