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风险

2024-08-23

使用风险(精选12篇)

使用风险 篇1

装备系统越来越复杂, 部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部队行动的环境越来越复杂, 作战节奏越来越快, 这些都使军事行动的风险性明显增强, 事故产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事故造成的损失、危害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这些严重制约了战斗力的发挥和提高。

战争历史的经验已经表明, 战争损失的一半是由于自己的安全事故造成的[1]。从装备事故多发的这个现象来看, 由于装备的特征和复杂的使用环境, 使装备的使用成为一个高风险的过程。由于使用不当或装备本身的原因, 使装备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坏等事故。随着技术的发展, 装备的复杂程度增加, 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增大;武器杀伤力增大, 发生事故的有害影响也大大增加。因此, 装备使用的风险性在增大, 近几年我军部队所发生的一些重大恶性事故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 很有必要对装备的使用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和管理, 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率, 提高部队任务完成的成功率, 进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1 装备使用风险的概念

在讨论风险的概念时, 首先要明确危险和风险的区别。美国陆军条例对危险的定义是“危险是指一些真实存在或潜在的状况, 这种情况将会导致人员疾病、伤亡或装备损坏或任务的失败 (Any real or potential condition that can cause injury, illness or death of personnel, or damage to, or loss of equipment or property, or mission degradation) ”。而对风险的定义是“危险或者不好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从而反映出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Chance of hazard or bad consequence; The probability of exposure to chance of injury or loss from a hazard.) ”[2]。所以, 风险是危险、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危险事件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 风险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二是事故结果的严重性。

装备使用风险可定义为在装备使用过程中, 由于人为因素、装备因素、环境因素等原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是指在装备使用过程中各种危险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 而事故的严重程度则是指如果该类事故发生, 会对装备、使用人员、部队任务的完成带来怎样的后果。

2 装备使用风险的特点

2.1 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 所有涉及技术设备或复杂过程的活动都存在风险。装备使用活动中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 因而必然存在风险。尤其是在复杂的军事活动中, 动用大型装备, 执行高强度的军事任务, 变数多, 变化快, 任务情况复杂, 地域陌生, 未知风险因素更多。众多的装备事故经验表明, 装备使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改变风险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 减少损失程度, 不能彻底消除风险。

2.2 具体风险的偶然性与大量风险的必然性

由于装备使用实际情况的复杂性, 影响因素多, 某种风险的发生是偶然的。风险的偶然性表现为种种不确定性, 即特定风险是否发生、何时发生、损失程度都是不确定的。但如果由于忽视装备使用过程的风险性或控制措施不得力, 大量风险的发生是必然的。

2.3 风险的可变性与可控性

随着风险因素的变化, 风险既有量的增减, 也有质的改变, 还有旧风险的消亡与新风险的产生。如果控制措施得力, 风险可以降低;如果风险意识差, 工作失误, 也可以造成风险增大。同时, 风险是复杂的, 互相联系的, 各类风险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装备风险不易确定。但风险又是可以控制的, 装备使用人员可以通过分析装备使用过程和以往发生的类似事故的统计资料, 对某种风险发生的频率以及造成的损失程度做出主观的判断, 从而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衡量, 达到风险控制, 减少最终损失的目的。

2.4 风险结果的双重性

风险结果的双重性是指, 风险发生会带来损失, 但冒风险也可能获得成功, 从而获得风险收益。因为任何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一般风险越高的行动, 收益越大。有时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 需要承担一些风险, 但不应是被动的承受而是主动的管理。装备使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但不能因为有风险而不去训练或不使用装备, 关键是如何管理风险, 获得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3 装备使用风险的类型

图1描述了各种不同类型风险之间的关系。

(1) 总风险:

总风险是已识别的风险和未识别的风险的合集。

(2) 已识别风险:

已识别的风险是通过各种风险分析方法已经确定的风险。风险评估过程的首要任务是使已识别的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大。

(3) 可接受风险:

可接受风险是已识别风险的一部分, 允许其继续存在而不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这要由合适级别的决策人员来接受, 因为进一步的风险控制工作可能会使任务的其它方面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4) 不可接受风险:

不可接受的风险是不能容忍的风险, 是已识别风险的子集。这部分要么被消除, 要么被控制。

(5) 未识别风险:

未识别风险是仍还没有确定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真实的、重要的, 但又是未知的或不可测的。有些风险是不可能被确定的。

(6) 残留风险:

残留风险是已经实施风险管理之后仍然还残留的风险。残留风险常常被错误地认为是可接受的风险。实际上, 残留风险是可接受风险和未识别风险的总和。

4 装备使用风险的影响

装备是构成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装备使用风险不仅直接关系部队的安全稳定, 而且制约了部队作战训练任务的完成。

4.1 影响人员和装备安全

装备的使用带有相当大的危险性, 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装备的损坏与受敌人攻击所造成的损失是同样严重的。表1为美军分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海湾战争及阿富汗战争中飞机因战损和飞机失事造成的飞行员伤亡和飞机损失对比调查表。

通过表1可以看出, 装备使用过程中因为战斗原因和非战斗原因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几乎各占50%, 甚至有时因非战斗原因带来的风险问题和装备损伤后果更加严重[3]。

4.2 影响装备有效使用

装备使用风险直接影响到装备的作战使用。装备在使用过程中, 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 将可能导致人员的伤亡和装备的损坏, 从而使得部队人员编制和装备配备上处于不完整状态, 必将严重影响到任务的执行。装备使用风险不仅拖延了任务完成的时间, 减慢了进程, 还可能会导致整个计划和任务的失败。

4.3 导致费用负担沉重

意外事故的发生, 会造成人员和装备的非战斗性损伤, 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的形成和发挥。而为弥补这些因事故而损失的战斗力, 一方面需补充懂得技术的人员, 将会花费大量的安置和培训费用, 另一方面需补充所需要的装备。装备事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意外事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部队战斗力的最大发挥和训练的安全性。因此, 要提高部队战斗力, 减少人员、装备的损失, 预防各种事故风险的发生是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

5 装备使用风险的因素

5.1 人的因素

人是装备使用过程的主体, 人是具有最大变化性的领域, 因此也就具有大多数的风险。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起装备使用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同样, 人在事故预防和风险控制中起决定性作用。

(1) 标准、程序不明确或不可行。

有关装备使用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制订得不够清晰或不够简单明确, 这都可能引起操作人员错误的理解和执行, 导致操作的失误, 或是在遇到问题时无法根据标准程序进行及时、准确地解决, 影响整个任务的进程, 严重的会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或者造成事故。

(2) 违章操作。

这主要是指在装备使用过程中, 使用人员违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程序和要领, 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不按操作规程和要领操作, 不重视武器装备使用环境, 甚至让装备超性能、超负荷使用, 造成损伤和损坏。

(3) 训练失误。

人员操作技术的培训和具体实践的训练不够科学和严格, 人员的专业素质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在执行任务和操作装备时, 便可能因为操作失误发生事故。训练的失误也成为一类风险因素。

5.2 装备因素

在装备使用过程中, 使用人员通过装备系统实现装备使用安全的目标。装备不安全状态是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装备技术状况的好坏, 对其本身的安全也有重要影响。

(1) 装备设计制造的隐患。

武器装备在研制设计上的隐患是装备事故的源头和主要诱因。装备在设计时, 安全性设计不完善, 防护措施不得力, 缺乏风险的识别、预测与警告设备, 装备事故风险概率必然较大。在生产制造时, 装备的质量不过关, 其装备的安全性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2) 装备可靠性下降。

装备在使用过程中, 部分零部件因磨损、老化失效等原因, 其可靠性逐渐下降, 当可靠性下降到一定程度时, 装备可能发生故障, 若此时采取措施不得力, 极易导致装备事故发生。

5.3 保障因素

如果技术保障不当, 当操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或遇到技术难题时, 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成为风险因素, 进而影响到工作的进程和效率, 导致任务失败。

保障失误包括人员缺乏、装备数量或种类不足, 缺乏保养工具或服务。再就是对武器装备维护保养检查不细, 保障不到位。有的对武器装备重使用轻保障、重操作轻维护, 对装备检查保养不细, 使一些装备带故障疲劳作业。有的明知装备有小故障, 不仅未及时排除, 还凑合使用, 致使装备带“病”作业而损坏。

5.4 环境因素

装备的环境适应性问题长期困扰着各国军队。海湾战争中, 多国部队共集结各种军用直升机1700多架, 损伤了21架, 其中战斗损伤仅为5架, 其余16架均为非战斗损伤。这当中, 恶劣的沙漠环境是造成装备使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5]。

造成装备使用风险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气候环境、地形、电磁环境、噪音、植被等等。气候环境的影响重要是指恶劣的天气影响装备的使用以及装备本身的技术状况。同时, 环境的不利因素对人员的心理也将造成影响, 对于正确的装备使用增加了危险因素。

5.5 管理因素

在装备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它们的背景原因后面还有更深层次的管理方面的原因。管理缺陷是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也是本质的原因。管理指按照定义的标准、程序和控制措施指导过程。主要问题:

(1) 管理人员失职。一些管理人员对事故发生的潜在因素、隐患、征兆不够重视, 检查制度不落实。无论是平时的装备工作还是大型任务中使用装备时, 都需要有严格的风险预防措施。作为管理者, 要经常检查安全工作和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有效控制风险因素, 才能不出或少出事故。

(2) 不按科学规律办事。有的指挥员不懂武器装备战技术性能, 在使用上计划不周, 组织不严, 指挥不当。不顾装备的技术状况, 违规进行训练和使用, 从而导致装备事故发生。例如, 坦克在山地作战使用时受地形条件的限制, 如果合成指挥员不懂坦克的性能特点, 超出其性能极限, 就可能发生倒爆、翻车等事故。

(3) 没有使用风险管理过程。由于实际使用环境的复杂性, 使用规章制度难以覆盖所有的危险情况, 因此需要一个使用风险管理的过程, 来确定这些不确定因素对安全使用的影响。通过国外特别是美国军队的实践经验来看, 如果没有这个过程, 会使事故率增加。

6 装备使用风险的管理原则

装备使用风险管理实际上是一个装备使用的决策过程, 帮助使用人员在任何给定的形势下, 系统地评价所有可能的行动路线, 识别出风险与益处, 并确定最佳行动路线。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是在提高绩效和最大化作战能力时, 用来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的一个持续过程。所用级别的人员都可通过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来识别和控制危险[6]。

(1) 风险管理是决策人员用来减少或消除风险的过程。

风险管理过程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机制, 这个机制帮助管理人员与个人, 识别和选择最优的行动过程。风险管理必须成为规划和执行任务的一个完整要素。指挥官负责所有任务计划和准备阶段的风险管理的应用。

(2) 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是一个权衡的过程。

根据知识、经验和任务的要求来权衡风险并做出判断。详细的分析将增加对自己有利的机会。采取大胆的、决定性的行动和愿意识别和控制或接受相关的风险是不矛盾的。小心谨慎地确定危险、分析和控制危险和实施解决这些危险的管理计划有助于装备使用过程的安全。

(3) 一些风险必须现实地接受。

任务规划的发展过程中, 为了成功地完成任务被迫要冒较高风险的情况会变得越来越明显。从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 在考虑整个任务成功的更大视野范围内, 一个或多个已制定的安全参数的放松可能会出现有利的一面。在将人员和装备暴露于最低可接受风险的同时满足所有任务要求, 是完成一个任务最合理的选择。使用风险管理提供了用于确定哪个风险或什么等级的风险是不必要的。

(4) 把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整合到装备使用过程的规划与执行中去。

在计划阶段, 风险更容易得到评估和管理。当使用风险评估作为执行装备使用任务的一个必要方法, 而不是由外部人员进行的附加过程时, 是最能发挥其效能的。尽早地将风险管理整合到规划中去, 是向管理人员提供应用使用风险管理原则的最好机会。

(5) 风险管理必须系统化。

风险管理是在贯穿于所有任务阶段的使用效能、时间和成本的约束下, 为了优化安全工作的所有方面, 管理与工程的原则、标准和工具的系统应用。为了应用系统的风险管理过程, 完成任务的或导致事故的人员、程序和硬件所构成的组合体必须被视为一个系统。

7 总结

装备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装备使用安全是部队顺利完成作战、训练、执勤等各项任务的重要保障。确保武器装备使用安全, 是确保各项任务完成的前提, 也是战斗力的基础。因此, 本文引入了装备使用风险的概念, 给出了使用风险的类型、影响、特点以及风险的因素和风险管理的原则等。目的是提高我军部队完成任务的成功率, 减小事故发生率, 从而提高部队战斗力。由于我军在军事行动和装备使用中实施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 所以有关的概念、理论、方法、工具和应用性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和完善。

摘要:装备的安全使用是部队安全和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装备复杂性和使用环境的严酷性, 使装备使用过程存在较大的风险性。本文提出了装备使用风险的概念, 装备使用风险是装备事故可能性与后果严重度的度量, 并划分了风险类型。重点对装备使用风险的特点、影响和因素进行了分析, 认为装备使用风险因素复杂, 对部队安全和任务的完成有重大影响, 需要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最后, 讨论了装备使用风险管理的原则和要求, 以期促进部队装备安全使用和风险管理工作, 从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关键词:军事装备,使用风险,使用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军, 于魁龙, 王良曦, 等.装备使用风险管理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07, 21 (4) :8~11.Li Jun, Yu Kui-long, Wang Liang-xi, et al.Research on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for Equipment[J].Jour-nal of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2007, 21 (4) .2:8~11.

[2]The Army Safety Program[M].Washington, DC: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US Army, 2000.

[3]Risk Management Training Support Package for Leaders[G].US Army Safety Center.

[4]余春.武器装备发展与安全[J].国防科技, 2007 (7) :17~23.Yu Chun.The Safety and Development of Weapons[J].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7) :17~23.

[5]文邦伟, 胥泽奇.外军装备环境适应性典型案例.装备环境工程, 2005, 2 (3) :83~87.Wen Bang-wei, Xu Ze-qi.The Typical Cases of Environ-ment Worthiness of Foreign Materiel[J].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5, 2 (3) :83~87.

[6]AF Instruction90-901,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S].Washington, DC:Department of the US Air Force, 2000.

[7]AF Pamphlet91-215,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Guidelines and Tools[S].Washington, DC:Department of the US Air Force, 2001.

使用风险 篇2

一、利州区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我局监管的医疗机构共计580家,其中民营医院16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家,村卫生站190家,个体诊所320家。

二、常见的药品使用环节风险情况

1.麻醉、精神药品为分别使用不同处方签开具处方。2.部分麻醉、精神药品处方签未经药师签字,进行调配。3.未出具文件明确院内医师麻醉药品处方资格4.咪达锉伦注射液未使用粉红色专用处方签5.药房没有固定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精神药品发药窗口6.为开展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培训,无培训计划7.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人员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三、风险原因分析?????

1、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律法规在医疗机构方面占的比例小,规范的多,处罚的少。药品生产经营环节国家都实施GMP、GSP全程跟踪管理,对医疗机构却没有相应的规范,现有的药品管理法律法规中对医疗机构的要求大部分是规范、整改,而医疗机构违反了法律法规,只有在进货渠道和药品质量方面明确规定了法律责任,其他方面都没有处罚依据。这些情况使药品监管部门对医疗机构监管缺乏力度,医疗机构有些违法行为不整改也没法处理。

2、人员素质差异大,个体诊所和村卫生室的负责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差异大,不注重学习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不清楚医疗机构要遵守哪些法规和规章。重利益轻管理,很多医疗机构没有专职的药学技术人员,对药品购进验收、存储养护知之甚少,使其使用的药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四、风险管控措施 医疗机构

1.设置固定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发药窗口,设置明显标识。2.对医院涉及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员工开展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培训,并拟定培训计划。

3.责成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人员认真搜集并学习特药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并对其学习情况情况进行考核。监管部门

1.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定期、不定期开展特殊药品监督检查,督促涉特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第一责任人意识。

2.督促使用特药单位加强特殊药品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培训,并建立健全档案。

汇票使用的法律风险及救济 篇3

严格审查汇票记载事项是否符合票据法的规定

康腾公司因履行与海天公司的产品销售合同,签发了以海天公司为收款人的银行承兑汇票。但该汇票在交付给海天公司前遗失。为此,康腾公司将遗失的银行承兑汇票复印件和银行出具的说明函交付给了海天公司。在银行承兑汇票复印件上的汇票签发人签章栏内,加盖了银行汇票专用章,但没有康腾公司的签章。银行说明函的内容是:“由于银行承兑汇票被出票人遗失,因此同意在遗失汇票的复印件上加盖本行汇票专用章,作为收款人向本行收款的有效依据;汇票到期后,收款人必须凭此复印件结算票面款项。”海天公司按复印件记载的日期持上述遗失汇票的复印件向银行提示付款,遭到银行拒付。

本案海天公司持有的汇票复印件能不能作为汇票使用?海天公司是否有权向银行主张汇票权利、要求银行支付款项呢?

出票,是出票人签发票据并将其交付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本案康腾公司签发的汇票在向海天公司交付之前遗失,康腾公司并没有完成出票的票据行为,海天公司也没有实际持有汇票。而据我国票据法规定,汇票必须记载下列事项:(一)表明“汇票”的字样; (二)无条件支付的委托;(三)确定的金额;(四)付款人名称;(五)收款人名称;(六)出票日期;(七)出票人签章。汇票上没有记载上述规定事项之一的,汇票无效。而本案中海天公司持有的只是汇票的复印件,其上虽有“汇票”字样、金额、付款人名称、收款人名称等复印内容,但是并没有出票人康腾公司的签章,且未经过银行同意承兑。因此,海天公司持有的汇票复印件不具备法定必须记载事项,不是有效汇票,海天公司不能据此主张汇票权利,银行有权拒绝支付汇票款项。

提示:在使用汇票的过程中,出票人、持票人,及收款人、承兑人、保证人等票据权利义务主体,都必须严格审查法定的票据记载事项是否完整,避免因疏忽造成汇票无效。

区分汇票争议和商业交易争议,采取不同的法律救济方式

康腾公司因票据无效而丧失了票据权利,那么,康腾公司是否从此就再也不能获得与海天公司合同约定的款项了呢?当然不是。

我国票据法规定:“持票人因超过票据权利时效或者因票据记载事项欠缺而丧失票据权利的,仍享有民事权利,可以请求出票人或者承兑人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根据这一规定,尽管康腾公司不享有汇票权利,但由于康腾公司与海天公司存在真实的交易关系,双方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合法有效,康腾公司的权利应当得到保护。本案中,由于银行出具了说明函,并承诺承担付款责任,因此,康腾公司有权向银行主张债权。但,这属于一般民事权利,而非票据权利。

一般民事权利与票据权利的区别是:票据权利的产生必须基于真实的交易关系。所谓“真实的交易关系”就是票据产生的原因,也叫原因关系。原因关系中的权利义务是一般的民事权利义务。基于原因关系的票据权利一旦产生(如买方向卖方签发汇票后),不管买卖双方是否履行买卖合同,汇票上的票据权利都独立于买卖关系存在——只要票据符合票据法的规定,票据权利就成立;而票据行为发生的原因则不重要。原因关系是否存在和有效,对票据关系不发生影响,票据债权人只要持有票据就可以行使票据权利。

例如,康腾公司和海天公司签署的技术服务合同约定,由康腾公司向海天公司出具100万元银行承兑汇票支付合同款项。之后,海天公司用这张汇票到某银行办理了质押贷款100万元。贷款到期后,海天公司没有还贷,某银行行使质权要求汇票的承兑行付款。这时,康腾公司提出,海天公司并未履行合同,严重违约,要求银行拒绝支付汇票款项。康腾公司的主张是否合法?

根据我国票据法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或者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本案康腾公司签发1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给海天公司,其目的是支付技术服务合同的服务费,其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真实并不违反法律。康腾公司与海天公司之间的技术服务合同关系就是本案汇票的原因关系。汇票开出后,康腾公司与持票人产生票据关系。由于原因关系与票据关系相互分离,因此,海天公司后来不履行合同,其违约行为对该汇票的效力不产生任何影响。事实上,只要该汇票的记载事项符合票据法的要求,康腾公司作为出票人就应对海天公司承担担保承兑和担保付款的义务;而银行作为承兑人,也必须承担付款责任。因此,康腾公司只能按照合同的约定,向海天公司主张违约责任,要求海天公司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但不能以海天公司违约为由拒绝支付汇票款项。

提示:企业区分票据纠纷和交易纠纷,根据不同的争议和不同的法律关系采取不同的救济方式,避免救济方法错误而丧失权利救济机会。

伪造变造汇票的法律救济

在以汇票作为支付手段的交易中,大量风险来自汇票的伪造和变造。伪造指直接在汇票上记载虚假信息的行为,变造指没有合法权限的人在已经有效成立的票据上变更票据上签名以外的记载内容的行为。汇票被伪造或者变造之后,汇票权利人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呢?

比如,康腾公司向海天公司出具一张伪造的100万元银行承兑汇票,收款人为海天公司,付款人为某银行。海天公司将这张伪造的汇票背书给青蓝公司。之后,青蓝公司到某银行提示承兑。但某银行从未办理过银行承兑业务,后查明,该汇票系伪造的。于是,某银行将汇票退给青蓝公司,拒绝承兑。根据法律规定,票据上的记载事项应当真实,不得伪造、变造。伪造、变造票据上的签章和其他记载事项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所以,康腾公司伪造汇票的行为是违法的,被伪造的汇票是无效的,某银行有权拒绝承兑。

但是,青蓝公司是通过合法手段经背书取得的汇票,青蓝公司被拒绝承兑造成的损失由谁来承担呢?根据法律规定,票据上有伪造、变造的签章的,不影响票据上其他真实签章的效力。当汇票被拒绝承兑时,持票人可以对背书人、出票人以及汇票的其他债务人行使追索权。而且,背书人以背书转让汇票后,即承担保证其后手所持汇票承兑和付款的责任。背书人在汇票得不到承兑或付款时,应当向持票人承担清偿责任。本案中,由于银行拒绝承兑伪造汇票,作为被背书人的青蓝公司有权向背书人海天公司以及出票人康腾公司行使追索权。

如果汇票被变造,责任又如何承担呢?汇票被变造并不影响票据本身的效力,只是变造前后的签章人的票据责任不同:变造前签章的人,仅对变造前的原记载事项负责;变造后签章的人应对变造后记载的事项负责。变造人在变造后票据上签章的,变造人应负变造后的票据责任;未签章的不负票据法上规定的责任,但应依侵权而追究其侵权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

当然,银行作为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若未能识别出伪造、变造的票据或者身份证件而错误付款的,属于“重大过失”;给持票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赔偿持票人的损失。在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人承担责任后有权向伪造者、变造者依法进行追偿。

因此,在汇票被伪造、变造的情况下,持票人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向出票人、背书人、付款人等主张票据权利或者民事权利。

汇票遗失后的法律救济

汇票遗失后,许多企业首先想到的是登报声明作废。但是由于汇票的无因性和流通性,这种做法并不能从法律上消灭汇票的效力。遗失汇票的持有人仍可能以持票人的身份行使票据权利。因此,一般情况下,汇票遗失后最有效的法律救济方法就是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

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模型研究 篇4

面对复杂的未知情况,平常的规章措施不能完全应对部队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动用大型装备,执行高强度的军事任务,变数多,变化快,仅靠人的主观愿望和简单的措施不能完全保证部队人员和装备的安全。目前,部队装备事故发生情况增多充分说明这一问题。因此,在军事行动和装备使用中实施风险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

1 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概述

军事单位的最终目标是作战能力的最大化。保护人员和保护作战装备是这个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预防事故和减少损失则是保护这些资源重要方式。风险管理是将与成本、进度和任务需求相关的危险所导致的风险最小化,帮助预防事故和提高战斗能力。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增强各级任务的效能,同时保护装备和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是在提高绩效和最大化作战能力时,用来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的一个持续过程。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是一个决策过程,帮助使用人员在任何给定的形势下,系统地评价所有可能的行动路线,识别出风险与成本,并确定最佳行动路线。装备使用风险管理过程为识别、评估并最终持续地控制风险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所有级别的人员都可通过这个框架来识别和控制危险。

2 装备使用风险管理的系统模型

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是一种有系统地运用管理原则、工程标准及各项工具,以便在任务各阶段的成效、时间以及成本的限制下,可以使所有安全相关方面的事项达到最佳状况。为有效应用系统性使用风险管理程序,各种硬件、程序以及完成任务或导致事故的人员都必须视为一个系统。装备使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同时涉及装备使用过程中的人员、装备、环境、信息等各个方面。装备使用风险管理包括:危险源的识别、危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估;制订风险控制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风险决策;实施风险控制和行动后的监督、评审等。

“人(Man)、装备(Machine)、环境(Media)、管理(Management)、任务(Mission)”构成了装备使用风险管理的要素[2]。装备使用风险管理要合理组织装备使用过程中的5M。如图1所示,5M模型为分析系统和确定任务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框架。人、装备和环境相互作用影响任务的成功或失败。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是每个系统的特征,并随着系统的发展而演化。管理提供了控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序和规则。

人员、装备和环境之间有较大的重叠,因为这些元素直接地互相关联。关键要素是管理,因为管理决定了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任务失败或发生事故时,必须对系统进行分析,5M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必须彻底地重新评估。一般在事故中80%的是管理过程的问题。5M模型中的关系可以认为是:人是具有最大变化性的领域,因此也就具有大多数的风险;使用人员通过各种类型的装备或系统实现装备使用风险管理的目标;良好的环境可以减少装备故障和人员失误,降低装备使用事故的发生;管理缺陷是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也是本质的原因。

2.1 人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起装备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同样,人在事故预防和风险控制中起决定性作用。人是具有最大变化性的领域,因此也就具有大多数的风险。因此,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该发挥人的作用,加强对装备使用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每名使用人员都具备其工作岗位要求的能力和水平,防止出现操作失误或各类违章作业。

2.2 装备

使用人员通过各种类型的装备或系统实现装备使用风险管理的目标。装备或系统的不安全状态是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显然,一辆有故障的装甲车辆或一个没有防护的设备很容易发生事故。因此,在装备使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装备带故障使用,对危险性大的装备使用采取防护措施,减少装备的不安全状态。同时,装备的设计应尽量适应人,减少操作失误,减少或避免事故发生;而任务是人员、环境、装备和管理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3 环境

良好的环境可以减少环境对装备性能和人员生理、心理的影响,从而可以减少装备故障和人员失误,降低装备使用事故的发生。同时,由于人员的状态良好,一旦发生事故能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使事故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的限度。

2.4 管理

装备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后面还有深层次的管理方面的原因。管理缺陷是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也是本质的原因。不合适的人员、不符合装备、环境要求的管理,都可能导致事故和致使风险管理失败。因此,在装备使用过程中,必须使用正确的方法,规范使用人员的行为,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装备的不安全状态。

2.5 任务

任务是人员、环境、装备和管理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任务的成功和安全是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因此,需要对任务进行分析,详细了解任务的目的、意义和子任务(谁、什么、哪里、何时和怎样)。

3 装备使用风险管理的过程

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的决策程序,由6个步骤组成。这6个步骤定义了装备使用风险管理过程。图2为使用风险管理的过程图。

3.1 识别危险

危险识别是整个装备使用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危险”定义为造成任务能力的下降、人员的伤亡,装备损坏或财产损失的任何实际或潜在情况。经验、常识或风险管理工具可帮助识别潜在的危险[3]。

(1)任务分析:

首先,通过评审任务的过程来完成5M模型的检查。按照时间顺序将任务分解为小的阶段,建立一个描述装备使用行动主要阶段或主要步骤的图表。

(2)列出危险:

识别阶段的结果是各种危险及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的列表。这个列表表明了任务的每个阶段的危险。

(3)列出因素:

列出在危险列表中识别的每个危险有关的因素。一个危险可能有多个与5M的元素有关的原因。在每种情况中,要识别根原因(导致任务降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件链中的第一环节)。

3.2 评估风险

风险是由于暴露于危险之中而产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评估风险是应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来确定与已识别危险的风险等级和优先级排序。风险评估过程的结论是一个风险列表。第一位的风险是对任务的威胁最严重的风险,末位的风险是对任务影响最小的风险。

(1)评估危险暴露程度:

暴露程度,是指受特定事件影响(或有时受特定事件的重复影响)的人员或装备的数量。反复地暴露在危险中,增大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评估危险严重性:

严重性是可能的事故损失估计。依据危险对人员、装备或任务的潜在影响确定危险的严重性。严重性评估应基于能合理地预测到的最坏的可能结果。

(3)评估可能性:

可能性是对危险将引起事故的可能性估计。可能性与危险因素的累积概率成比例关系。可能性可以通过研究、分析和评价相似系统或任务的历史数据获得。

(4)完成风险评估:

综合严重性和可能性的评估来完成对每个危险的风险评估。通过综合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建立风险评估矩阵。风险评估矩阵(图3)是判定风险的可接受性和做出接受性决策的基础。

3.3 分析风险控制

研究那些减少、减缓或消除风险的策略或工具。有效的控制措施能减少或消除风险的三个组成部分(可能性,严重性或暴露程度)之一。根据最高风险最优先处理的原则,而提出全面性的风险控制选项。其结果为风险控制方法,并提供决策者参考。主要工作有:确定风险控制措施、确定风险控制效果、风险控制的优先排序。

(1)确定风险控制选项:

从最高风险开始,确定尽可能多的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选项包括:拒绝、避免、延迟、转移、扩散、补偿和降低。

(2)确定风险控制效果:

确定每项风险控制措施的作用效果。

(3)风险控制的排序:

对那些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的控制措施进行优先排序。

3.4 风险控制决策

依据整体的成本效益分析与任务支持性,决策人员选择最佳的控制措施或控制措施的组合。在正确的时间内下达风险决策至适当的人,并给予适当支持。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选出可用的风险控制措施;第二,在采取了控制措施后,决定是否接受任务中的残留风险。

(1)选择风险控制措施:

针对每项风险,选择那些能把风险降低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的控制措施。最好的控制是能与任务的目标一致,而且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2)做出风险决策:

要确实考虑所有危险的累积风险和决策的长期效果,确定该任务的收益是否胜过所承担的风险。

最大程度地包含受到风险控制影响的人员。

仔细地评价各种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选项对任务的影响。最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可能对任务的其它方面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目的是选出对任务的整体最有利的控制措施。

将风险控制只集中于实际受到风险影响的那部分工作,将资源需求最小化并降低对任务的负面影响。

在正确的时间,做出风险决策。尽量在最后时刻做出决策,可为分析和评价危险和风险提供更多时间;然而,必须及时决策以便风险管理有效地整合到任务过程。

在正确的级别,做出风险决策。正确的级别是指能对有关的问题做出最好判断的级别。

3.5 实施风险控制

做出了风险控制决策后,就需要制订实施策略并由工作人员来贯彻实施。风险控制的实施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投入。

(1)使实施的问题清晰:

提供一个实施路线图,描述成功的实施情况。控制措施必须依照一定的方法展开,确保能被工作人员积极接受。

(2)确定责任:

责任是使用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负责人就是决策者。因此,必须由正确的人员做决策。同样,要清楚由谁负责本级别的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

(3)提供保障:

上级或管理部门必须支持控制措施的实施。在实施控制措施之前,要获得相当级别的领导批准,提供实施控制措施所需的人员和资源。

3.6 监督与评审

风险管理是持续于系统整个寿命周期或任务的全部过程。控制措施开始实施后,人员必须确保控制措施的持续性,必须周期性地对该过程进行再评估以确保有效性。

(1)监督:

确保控制措施是有效的而且仍在起作用;那些需要进一步进行风险管理的变化已得到识别。在任何时候,当人员、装备、任务要发生变化或在某一环境中有新的任务,并且这些变化没有包含在初始风险管理分析中时,应该对风险和控制措施进行再评价。

(2)评审:

在资源用于控制风险之后,必须进行“成本与收益”评审以确定风险收益和成本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反馈:

建立反馈,以确保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是有效的。反馈就是告知有关人员实施过程是如何工作和控制措施是否有效等信息。反馈机制将提供有关风险控制措施“是否实现既定目标”的信息。

可以认为风险管理过程的目标就是达到5M模型最优化。

4 风险管理过程的注意事项

为了从装备使用风险管理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好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 按顺序实施各个步骤

风险管理的每一步都是下一步的基础。无论如何简化,先完成上一步骤再进入下一步骤是很重要的。如果在识别步骤完成之前就中断“危险识别”步骤而集中于特定危险的控制上,那么其它重要的危险就可能会被遗漏,并且风险管理过程也会被破坏。在完成“危险识别”步骤之前,是不可能的恰当地对风险等级优先排序。

4.2 保持过程的平衡

所有6个步骤都很重要。理想的做法是评估可用于使用风险管理活动的时间和资源,并以最可能产生最佳总体效果的方式把它们分配给这6个步骤。

4.3 把该过程作为一个周期来应用

“监督与评审”之后又返回到第一步。这种周期性特征产生了风险管理过程的持续改进特性。当“监督与评审”证实一些风险已经大量减小时,“危险识别”这一步又被用于去发现新的危险。通过这种方式,装备使用风险管理过程持续地重复评估风险。

4.4 包括所有人员

确保风险管理过程是具有支持性的唯一方法,是规定实际面临风险的所有人员都要参与。应定期地利用时间再确认风险管理程序,并确保它们对任务具有支持性,并得到工作人员的积极认可。

4.5 风险管理要与主要任务过程整合

装备使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目标是要把风险管理过程作为主流任务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任务的规划阶段,风险是很容易评估和管理的。只有尽早地把风险管理整合到规划过程中去,才能给决策者提供应用使用风险管理原则的最大的机会。为有效地应用风险管理,管理人员必须利用一些时间和资源将风险管理的原则融合到规划过程中。

5 结语

本文介绍了装备使用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认为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是确保装备系统安全和任务成功完成的一个持续化的决策过程;提出了5M模型和风险管理的六步过程模型,结合实际对识别危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决策、实施风险控制和监督、评审等六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对装备使用风险管理的过程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

由于我军在军事行动和装备使用中实施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有关的概念、理论、方法、工具和应用性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和完善。

摘要:在军事行动中,使用了大量复杂的装备系统,存在相当多的风险因素。如果对其中的风险因素管理不善,风险转化为事故,将造成极大的损失,严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概念。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是在提高绩效和最大化作战能力时,用来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的一个逻辑化的决策过程。本文通过分析装备使用风险管理的系统模型——“人-装备-环境-管理-任务”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并且详细的说明了装备使用风险管理的过程,危险识别、风险评估、分析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决策、实施风险控制、监督与评审等六个步骤的过程模型,探讨了风险管理的实施,并且认为风险管理过程的目标就是达到5M模型的最优化。为部队实施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军事行动,装备,使用风险管理,5M模型,管理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军,于魁龙,王良曦,等.装备使用风险管理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8,21,(4):7~9LI Jun,YU Kui-long,WANG Liang-xi,et al.The Research of E-quipment Operation Risk Management[J].Journal of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2008,21,(4):7~9

[2]MIL-STD-882C,System Safety Program Requirements,2002

[3]Department of the US Air Force.AF Instruction90~91,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1April2000

[4]Department of the US Army.The Army Safety Program[M].Army Regulation385-10:29~30

[5]Department of the US Air Force.AF Pamphlet91-215,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ORM)Guidelines and Tools[S],1April2001

[6]顾孟迪,雷鹏.风险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GU Meng-di,LEI Peng.Risk Management.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5

[7]曹容宁.营林项目风险评估、决策与防范体系研究[博士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7,6CAO Rong-ning.A Research on Risky Evaluating,Decision-Mak-ing and Protection-System of Afforestation Project Against Risk.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7,6

[8]Robert.J.Chap.风险识别及评估技术的有效性.项目管理国际杂志,1998(16):333~343Robert.J.Chap.The Effectiveness of Working Group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Techniqu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1998(16):333~343

[9]Center for Army Lessons Learned(CALL)Newsletter99-5,“Risk Management for Brigades and Battalions”

[10]罗艾民,多英全,魏利军.隐患治理及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4):37~41LUO Ai-min,DUO Ying-quan,WEI Li-jun.Management and investigation of accident potential[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4):37~41

使用风险 篇5

摘要:劳务派遣是近年来单位用工的新形式,在给用工单位带来便捷方便、节约成本的同时,也有其本身所固有的劣势存在。在现有的法律环境下,劳务派遣制度存在一定的风险,若是对这些风险不能加以更好的限制和解决,势必会对用人单位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用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的风险进行分析,并且相应的提出控制策略。

关键词:用工单位、劳务派遣、风险、控制、策略

在现有的经济形式下,随着事业单位面临改革的严峻形势和工作任务量不断增加,事业单位可能会因为人员编制、公开招聘、资金渠道、人员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在用工人员方面遇到一些问题。有些事业单位会因资金短缺或各个部分成本增加而解聘部分人员,同时也会出现出现人员紧缺,招聘不及时的情况。这种时而富足、时而不足用工情况会对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造成影响。由此,很多单位开始使用劳务派遣模式,以此满足单位的发展需要,但是这种模式若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加大用工成本,得不偿失,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问题需要解决。

一、劳务派遣风险的研究

1.用工单位没有意识到的泄密、培训及义务履行的风险

在当前的法律体系中尤其是《合同法》已经有明确的规定,劳务派遣模式下的工作岗位一定要符合几个特点,分别是辅助性特点、替代性特点以及临时性特点。在一些不是主营岗位方面,可以被看作是辅助性工作岗位,例如,事业单位的保洁人员。在用工单位中,一些正式劳动合同的员工,若是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到岗,那么就可以设置一些替代性岗位,例如,女性的生育假。但有些单位因工作需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会安排派遣员工做一些主营岗位方面的工作,甚至是关键岗位的工作。因此,事业单位必须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去使用劳务派遣制,并且对使用派遣制的工作岗位在时间上、职责上有一定限制与界定,否则有可能会存在商业机密被泄露方面的危险。另外,单位在劳务派遣上有相应的成本投入,例如,员工培训,企业虽与派遣员工签订培训协议、约定服务期,但当派遣员工拒绝履行义务时,用工单位却得不到法律支持,原因是用工单位和派遣员工之间并不存在劳动关系。因此,一些事业单位只能降低培训成本。可见,用工单位在享受劳务派遣带来的诸多便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与生俱来的.风险。

2.用工单位没有意识到的法律关系风险

用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制度,会涉及到劳务派遣单位的选择、派遣方式的确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及派遣协议的终止等问题,每一个工作流程中都会涉及到繁琐的法律关系。用工单位只有理清这些关系,才能有效避免发生劳动争议时所造成损失。《合同法》规定,给派遣员工造成损害的,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即两者在法律关系上是“盟友”,如派遣员工没有及时拿到劳动报酬、不缴或少缴社保、劳动争议中的经济补偿等等。一些单位在此过程中没有对相应的义务和相应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经常出现一些劳动争议和合同纠纷,对事业单位的形象和事业单位的发展都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用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应对风险的控制方法

1.实际出发,按需派遣

目前劳务派遣存在监管不力现象,这就要求用工单位结合自身情况,对于劳动派遣的形式是否适用进行多方面的考虑。了解人才的形式以及本单位的发展目标,看两者是否匹配。在对自身的缺口进行了解的情况下,查看是否满足劳务派遣的适用要求,这样才能促进用工单位和劳务派遣部门直接协调和合作。在具体人员的分配上,用工单位要对本单位的人员需求进行研究,尽量选择基层辅助性岗位予以派遣,并明确岗位职责,加强人员管控,不仅可以降低培训成本,也大大降低人员流动造成的泄密风险,发挥好人才的力量。

2.甄选公司,规范流程

首先,在劳务派遣单位的选择上需要严格化,规范化。在选择劳务派遣部门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资质、经营能力、运作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选出服务能力功能强、服务水平高、服务规模大的优秀公司,并做好管理衔接。对于那些注册资金不符合法定规定、经营范围没有明确包含派遣业务且缺少处理劳动争议经验的应予以排除。

其次,在劳务派遣合同签订的过程中,要符合《合同法》之规定,除在合同中明确派遣人员数量、工资报酬、社保费用、派遣期限等内容外,还要对“责”与“权”进行明确,特别是要约定工伤事故、劳动纠纷、赔偿分担比例等进行详细约定。

综上所述,在本文的论述基础上,主要是倡导事业单位一切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根据需求使用劳务派遣模式,既要节省成本又要充分发挥派遣人员的工作效能,避免系列问题产生。

参考文献

[1]陈东营.新《合同法》背景下的电力事业单位如何规避用工风险[J].人力资源管理,2015,12(2):127-127

[2]张然,李吉栋.劳务派遣:劳动者就业风险及其保障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4,22(3):85-89

医疗设备使用风险控制对策探讨 篇6

【关键词】医疗设备;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91-01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医疗设备进入医院临床应用,对医疗设备诊疗结果的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医疗设备使用的风险控制也随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只重视医疗设备的采购和使用,却忽视了医疗设备验收投入临床使用后的维护与风险控制,致使设备相关医疗责任事故在临床上时有发生,不仅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和健康,而且也影响到医院的信誉和综合效益,医疗安全和风险管理也是评价医院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医疗设备管理包括采购管理、使用管理、医学工程保障管理和安全风险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关注医疗设备安全和风险,其次才是成本与效益。

1 医疗设备使用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医疗设备使用风险是指“医疗设备产生损害的发生概率与损害严重程度”,在医院中即“由于医疗技术的应用而造成对病人或使用人员伤害的可能性”。风险控制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以及产生后信息4个部分,其中产生后信息对医院来说就是医疗器械设备使用的不良事件监测报告。任何医疗器械在生命周期内,都会出现一定概率的风险,且成因很复杂,既有设备本身的因素,如设计缺陷、生产质量不达标等;也有使用因素,如操作不当、管理不严、患者个体差异等;还有监管因素,如法规不完善、维护不及时、不正确等。其中,有些风险是难以用医疗器械生产标准进行控制的,需要在设备全寿命周期内进行风险管理,这也正是医疗设备使用风险控制的特点之一。

2 目前医疗设备使用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1 切实加强医学工程人员的培训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投入临床使用,对设备的学习、培训、维护要求越来越高,专业性也越来越强,因此,一方面对从事医学工程专业人员的结构要求,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对现有从事该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显得更为迫切。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以及有关学会应该加大力度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我国临床工程师执照考试刚刚开始,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临床工程师上岗证等相关制度。

2.2 加强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

大多数医院的设备管理仅仅停留在操作规程的制定与故障维修方面,对于风险控制中很重要的一环预防性维修(PM)以及质量检测大多没有开展。维修质量控制即维修后的检测、性能检测、功能检测和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护中那些设备需要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和由谁来做的问题比较突出。通常,能够及时把损坏的设备修理好,已经面临很大压力。解决办法首先培养好人才;工作重点转向预防性维护以及维修质量的控制;并且购买配备相关检测设备。

2.3 完善医疗设备发生故障后的应急预案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临床业务量的快速发展,设备故障率比以往明显提高,工程技术人员每天忙于应接报修电话,处理各种设备故障,对于一些大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医疗设备出现的故障,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必须得求助专业工程维修人员。由于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模式下,各种复杂因素的存在,往往会出现响应时间过迟、维修费用过高、配件以次充好等各种违规行为。因此,整个设备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应急预案的设置和完善就显得十分重要,甚至在设备采购开始就要在合同上明确作出有关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风险以及相关的应急措施,以便医院在制定应急预案时能适时、实用。从多年的工作实践来看,应急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反复调整,以趋完善。

医疗器械使用中风险管理分析 篇7

1 加强各方面统一协调领导, 增强监管力度

医疗器械的监管包括在用医疗器械和未投入使用的医疗器械的监管, 在我国由于相关法律对于此块的制度不健全, 导致监管中相关部分不能统一协调, 积极配合。监管在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是在卫生部系统下设统一主要监管部门。而我国医疗器械的监管存在一定的体制问题:按照《医疗器械管理条例》中的规定, 对医疗器械的监管, 包括从研发、生产、销售到上市后在用医疗器械的使用, 都应该是由SFDA来负责。然而, 由于我国医院和卫生机构是归属卫生部管理, 而独立其外的SFDA在具体执行特别是上市后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工作过程中, 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参考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体制上加强统一协调领导。

2 完善相关法规, 为医疗器械安全监督提供依据

目前, 我国由于相关法规的不完善和不健全, 不能很好地对医疗器械实行一系列的安全监督管理, 要加强医疗器材的安全性, 实用性以及法律方面的建设。必须要加强在对于医疗器械从出厂到整个使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流程, 严防因医疗器材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多数专家认为, 解决我国在用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问题的关键在于监督的执行力度。以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为例, 这种产品是国家局实施重点监测的品种之一, 为了加强对其的监督管理, 保证产品的安全、有效, 国家药监局颁布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 (局24号令) 。根据第25条规定, 医疗机构使用无菌器械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时, 应在发生后24小时内报告给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对于使用无菌器械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时, 不按规定报告的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 县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责令改正, 给与警告 (40条) 。作为惩罚, 仅仅是提出警告恐其警戒作用还不够有力, 如果能适当加大处罚力度, 增其违规成本, 将有助于迫使上述违规机构重视事前防范。因此要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管, 法规的健全和执行的力度一定要跟上现实发展的需要。

3 加快制定器械不良事件处理标准程序, 规范器械使用文档

我国目前对于医疗器械事件的处理程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文档管理体系, 因此要加快制定器械不良事件处理程序, 规范化关于器械文档的管理。建议通过收集不良事件监测资料, 进行整理、分析, 在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进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 逐步制定实际可行的器械不良事件处理程序, 使得医院有法可依。由于我国器械不良事件的处理尚无规范化的程序, 相关法律也尚未健全, 这带来了很大的弊端。当发生不良事件时, 医院只能尽力避免事故曝光, 希图通过经济赔偿防止事态扩大。显然, 这不利于器械不良事件上报工作。而且容易引起潜在的隐患, 通过制定实际可行的器械不良事件处理程序, 既能监督医务人员依规处理不良事件, 又能保障医师的合法权益, 促使不良事件报告体系得以有效运行。同时积极地引起现代信息化的使用程序, 加快建设医疗器械的信息化建设, 这样对于器械的使用和管理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它可以规范记录文档, 由器械相关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录入各类日常器械维护, 以及器械失效事件;器械管理人员定时查看记录并利用数据进行分析, 定时向上级提交分析报告, 必要时随时递交报告, 从而有助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有效运行。

4 建立不良事件监测第三方监督机制, 增强上市后调查

目前, 我国不良事件监测系统尚处于建设阶段, 根据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 对于不良事件监测系统工作的评价由执行不良事件监测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来负责。笔者认为, 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 对于监测系统的有效性、数据质量、投入经费进行研究, 实现监测工作的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 从而能够加强不良事件监测系统工作的监督作用。对于上市后医疗器械的安全性进行调查, 是建立在用医疗器械管理系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上市后安全调查可通过信息反馈提高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性能, 此点己经得到广泛证实。近几年来, 国内各省市针对在用医疗器械问题虽己开展了一些调查研究, 但仍然缺乏全国性的调查研究。如果能在各省市工作的基础上, 开展全国性调研, 充分利用调查数据, 并对研究结论加以重视, 相信能为改进在用医疗器械管理提供珍贵的客观依据。

5 加强检测机构建设, 保障器械安全运行

针对存在的器械质量检测问题, 建议国家加强现有检测机构的建设, 包括检测人力配备和检测设备的配备。还可以通过对少数第三方营利性检测机构进行资格认证, 由第三方检测机构来实施对医疗器械的检测, 并接受国家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国家通过对检测机构需要配备的人员资格和检测设施等进行认定, 保证检测机构符合国家规定, 具备实施检测的实力。无论采用何种方案, 目的都是建设真正具备检测实力的检测机构, 为实现设备过程检测, 确保设备安全、有效运行。

综上所述, 如何加强医疗器械使用中风险管理, 除了对不良事件进行监管外, 还应从涉及医疗器械使用的每个环节进行整体性分析。具体说来, 可以从加强协调领导和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快制定医疗器械规范处理程序、建立第三方监督以及加强检测机构的建设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建立和健全医疗器械使用的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医学器械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被医护们使用在对患者的使用和治疗上, 它提高了患者治疗的效率和加快了患者病情的恢复, 同时也带来了医疗器械在医院中使用和风险的问题, 因此, 伴随医疗器械出现的风险管理也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以往对于医疗器械的管理重点主要就是对于不良事件的检测方面, 但是随着使用领域的扩大和医疗事件的加大, 覆盖到对于不良事件的生产、检测、使用以及维修等整体性的分析上, 文章试图从加强监管、完善法规以及建立健全管理等几个方面来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分析

参考文献

[1]阮吉敏.中美医疗器械监管的比较与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7) .

[2]王兰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风险管理浅议[J].中国药房, 2003 (9) .

使用风险 篇8

成立于2004年12月的支付宝,致力于为用户提供“简单、安全、快速”的支付解决方案。现在支付宝已经发展为“支付宝”与“支付宝钱包”两个独立品牌。并且从2013年第二季度开始,支付宝手机支付活跃用户数超过了Pay Pal,位居全球第一。手机上网大家除了浏览网页和看视频之外更多是网络购物,在发展速度上已经超过网络购物的用户规模和使用率的增长速度。目前国内手机网民正在以每月新增1300万人的速度爆炸式扩张,支付宝钱包也应运而生。移动支付无疑是发展趋势。比如支付宝通过手机消费和转账有一定的优惠,都是在刺激移动支付的流行。这都是推动移动支付发展的一种趋势和过程。

二、使用支付宝钱包支付的缺陷及风险

(一)消费群体受到限制

在2009年支付宝推出手机支付之后到两个亿,支付宝钱包成为独立的品牌。支付宝钱包必须在智能手机上安装A PP软件才能使用,而大多数老年人对互联网不了解,更不用说对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了。因此对智能手机不会操作因此限制了他们的使用。第二,支付宝钱包因为是和银行卡绑定在一起因此在手机客户端进行支付时不像我们直接刷银行卡一样方便,在支付过程中等待的时间较长,过程繁琐部分用户不会选择使用。

(二)4G网络通信更新速度较慢

设施更新慢,在部署4G通信网络系统之前,覆盖全球的大部分无线基础设施都是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建立的,3G通信终端升级到能进行更高速数据传输及支持4G通信各项数据业务的4G终端,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支付宝钱包的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

(三)智能手机恶意APP的存在

某些正版软件或恶意软件有意无意地获取了和软件自身功能不相关的权限,造成对隐私权限的“越轨”获取,可能会带来隐私窃取、恶意扣费、资费消耗、流量消耗、等安全问题。而隐私泄露是骚扰电话、垃圾短信、电话或网络诈骗等危害的源头。

(四)网络病毒和黑客的存在

支付宝钱包是和我们的银行卡和手机号码是绑定在一起的,平时消费的消费支出银行会以短信的方式发送给我们,一般我们收到的短信都是各大银行的客服号码,于是网络黑客就是利用客服的指定电话进行电信诈骗。在短信中指定的网址进行升级,木马病毒会侵入我们的智能手机自行接收手机验证码完成交易。

(五)个人防范意识的薄弱

网络上的电信诈骗是利用客服电话为载体进行诈骗,主要是利用消费者对银行和支付宝的信任才造成的,免费W i-Fi的环境下使用我们的支付宝钱包的时候不法分子可以利用W i-Fi进行钓鱼诈骗,被骗后用户竟然还蒙在鼓里。

三、规避支付宝钱包使用的缺陷及风险的相关措施

(一)加大支付宝钱包支付新技术的研发

以生物识别技术为主的多项技术,包括分别是人脸、声纹、指纹、掌纹、笔迹和键盘敲击。通过这些技术的发展,可以与现有的数字密码形成有效补充,甚至在部分场景和环节,其安全性远超数字密码。

(二)国家加大扶持移动互联网基础建设

1. 通信三大运营商加强合作。

目前我国移动通讯的三大运营商移动、联通、和电信应该针对我国的通信现状加强技术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加快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的更新速度。

2. 国家加大通信产业投入。

国家应进一步对通信产业加大投入,尤其是加强农村以及落后地区的移动互联网的建设,使移动互联网真正做到数字化和产业化,保证手机客户端流量的稳定性,不断提升用户的满意程度。

(三)治理手机APP软件市场

针对近年来,智能手机产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A PP应用程序行业的兴起。然而,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病毒、窃取用户信息等问题也时有发生,A PP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目前A PP发展的速度非常快,进入门槛也很低。技术没有道德性可言的,只有法律能赋予其道德性。第一,网信部应针对当前的现状对手机A PP市场进行整顿。利用法律的强制性来提高A PP软件的门槛阻止一些恶意A PP软件,第二,运用法律净化市场环境,例如在A PP进入到市场前要对A PP软件进行实名制登记,这样可以追加到个人责任。一旦发现恶意的手机软件可以对软件的制造者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应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对举报恶意手机软件是用户进行奖励,发现恶意手机软件应及时进行删除避免恶意软件被连续下载,避免手机木马以短信的形式根据用户的通讯录传播并复制病毒。

(四)提高个人防范意识

现在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现在大型团购网站的兴起以及便利店与支付宝的合作的当面扫描,这将线上支付已经延伸到了线下支付。其中我们用的最多的是对二维码进行扫描支付和二维码到商家消费的认证,不要利用W i-Fi到商家宣传的陌生网站去下载应用。

(五)安装手机安全支付软件

我们可以选择第三方应用平台上的手机安全软件识别一些带有病毒的钓鱼网站和诈骗号码。经过几年的而发展,在安全支付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2014年7月31日更新的V 5.0系统中可以识别与检测各种二维码,确保安全无毒、智能识别与连接公共W i Fi,使上网更安全、检查支付环境,守护我们的每次网购。

摘要: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网络购物转移到支付宝钱包来进行支付,具有快捷、安全的优点,使得用户迅速增加。但恶意APP以及网络病毒和黑客的存在会出现隐私泄露、恶意扣费等现象,对用户的资全以及个人隐私产生威胁。因此需加大新技术的研发,扶持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建设,提高个人防范意识,防范病毒软件的侵击便保护资金安全。

关键词:移动支付钱包,二维码扫描,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易振宁.2015年移动通讯业发展趋势分析.中国信息产业网.2015年2月13日.

[2]孙文平.《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发放4G牌照》.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6月第一期.

科学使用购电屏降低电力营销风险 篇9

1 现状

首先来分析购电屏的构成基本原理。现有的购电屏通常采取实行双表制 (一个是用来结算电费用的结算表, 另一个是用来扣抵电费的购电表) , 提供给2个表计的测量电流和电压是2组独立的回路, 比如变比取自2组独立的TA。由于二者的倍率有可能不同, 因此结算表与购电表的抄见电量不一定相同, 但电度电量应当相同。购电表内部的程序首先判断是发出告警信号, 还是跳闸信号, 但无论是发出告警还是执行跳闸, 都是通过购电屏的二次回路得以实现的。此外, 为了确保可靠动作, 购电屏的控制电源应取自进线开关的电源侧。

购电屏被引进电力营销环节后, 对减轻供电企业收费压力、降低电力营销风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也使一些电力营销人员产生了麻痹大意的思想:认为只管抄表计算电费、每月扣抵电费就行了, 购电屏代替了电力营销的大部分工作, 不用管用户用电的真实情况。而这种过分依赖购电屏的思想无形夸大了购电屏的作用, 事实上, 购电屏解决了“先交费、后用电”的问题, 但是从计算、结算电费的角度来说, 购电屏还无法满足要求, 于是造成电力营销环节的脱节。

在日常工作中, 经常会遇到2种情况。一种是用户电费实际已“透支”却未跳闸, 出现仍能继续用电的现象;另一种是用户电费还未消费完毕就跳闸终止用电的现象。造成前者的主要原因是:购电均价核定偏低, 造成用户实际上欠费, 仍然能“透支”继续使用电力, 购电屏失去“先交费、后使用”功能, 导致供电企业承担电费回收风险。造成后者的主要原因是:购电均价核定偏高, 造成用户实际上没有欠费, 用户购买电能支出却比预计增加, 导致用户的资金被供电企业留住。

2 分析

对专变而言, 通常情况下:

根据专变的容量不同, 电费的具体构成也不同。容量在315kVA及以上的应执行大工业电价, 存在基本电费和力调电费;容量在100kVA及以上、315kVA以下的专变, 不存在基本电费, 但是存在力调电费;容量在100kVA以下的专变, 则没有基本电费和力调电费, 只存在专变损耗电量。

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 从公式 (1) 和 (2) 中可以看到, 在数值上相同的只有“抄见电量×倍率”=电度电量是相同的, 其它并不相同。所以, 如果将购电均价设定与电价一致, 很显然结算电费≠购电电费。供电企业的目标是要使结算电费=购电电费, 而结算电费除了电度电费以外, 根据专变的具体情况还包括基本电费、力调电费和变损电量等费用, 所以购电均价肯定不能设定与电价相同。

举个例子:一个农村用户的专变容量为100kVA, 结算表和购电表的倍率相同。该用户投运的第一个月电度电量为30400kWh, 变损电量为720kWh, 需收取的基本电费为0元, 由于功率因素未达到0.85而被考核力调电费为441.9元。在农村专变中的专变电价为0.71元/kWh, 那么这个月应收取该用户的结算电费= (30400+720) ×0.71+0+441.9=25393.1元。

如果简单地将购电均价设定与电价一致, 为0.71元k Wh, 那么购电表计量的购电电费=30400×0.71=21584元。显然此时结算电费>购电电费, 于是造成“用户实际欠费, 但能继续使用电能”的差错。如果购电均价继续设定为0.71元/kWh不变, 那么肯定会出现电费透支现象, 供电企业将承担电费的经营风险, 购电屏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果将购电均价无限设置为1元/kWh, 那么购电电费=30400×1=30400元。显然此时结算电费<购电电费, 于是造成“用户实际未欠费, 但中断电能供应”的差错。如果购电均价继续设定为1元/kWh不变, 那么肯定会导致用户频繁交费, 用户的资金留在了供电企业, 造成用户资金周转困难。

3 对策

如何科学使用购电屏, 降低电力营销风险?首先来了解一下, 引入购电屏后电力营销环节的基本构成 (如附图) 。

要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从2个角度着手。

3.1 从购电表入手

购电屏中判断用户剩余电费是否满足继续供电的条件、根据判断做出告警或跳闸的执行, 都是通过购电表实现的, 因此购电表的功能能否根据需要而增强, 则成为从这个角度实现预控的关键。让厂家对购电表的功能进行开发, 使之能达到“人工输入电费, 执行后能直接从购电表中冲减电费”的目的。

每月抄表员在抄结算表表码的同时, 必须抄购电表的表码, 并将相关信息提供给电费结算中心。由电费结算中心根据用户的购电均价和购电表中记录的电量, 计算出消耗的购电费;同时, 根据结算表表码、倍率、变损等信息计算出实际结算电费。最后将结算电费-消耗的购电费=需冲减电费, 提供给抄表员, 由抄表员将需冲减电费人工输入用户的购电表, 直接从购电表中进行冲减电费。

以例中的情况为例。如果购电均价设定的是0.71元/kWh, 那么购电表计算用户消耗的购电费=30400×0.71=21584元, 而结算电费=25393.1元。则需冲减电费=25393.1-21584=3809.1元, 应在购电表中进行人工冲减, 通过操作购电表冲减3809.1元, 从而达到结算电费与购电电费保持一致的目的。

这样操作的优点在于:计算准确, 按月结算。

缺点: (1) 每月都必须操作购电表, 操作繁琐, 需人工干预, 出现差错的几率较大; (2) 存在个人徇私舞弊的漏洞, 如果抄表员在执行冲减时有不到位的现象, 那么仍然会存在“电费透支”的现象; (3) 电费冲减存在风险, 容易造成与用户之间的矛盾, 冲减前必须向用户解释清楚, 并在相关记录上双方予以签字认可; (4) 如购电均价设定过高, 则此操作方式无法解决该问题。

3.2 从电力营销流程入手

建立购电屏用户的跟踪服务流程, 及时掌握用户的用电和交费情况, 作出科学合理的调整。

从图1中不难看到, 这个电力营销流程的关键环节是电费结算中心。它应根据每月抄表员提供的抄表数据和用户的有关信息计算出用户当月的结算电费, 然后根据购电中心提供的用户购电情况, 两者相比较, 结合用户的用电情况, 定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购电均价提供给购电中心。在用户下一次来购电中心购电时, 购电中心应根据电费结算中心提供的调整后购电均价为用户办理购电手续, 并做好为什么调整购电均价的解释工作。

还是以例中的情况为例。用户第一次来购电时的购电电费为25000元, 给用户定的购电均价为0.71元k Wh。通过第一个月的运行, 发现用户的实际结算电费已达到25393.1元, 购电屏应告警、跳闸, 但因第一次的购电均价设定偏低, 只有0.71元/kWh, 用户当前已出现“电费透支”现象, 所以购电均价必须调整。

用户下一次进行购电时的购电均价估算。购电均价= (结算电费+差额电费) /电度电量= (25393.1+3809.1) 30400=0.96元/kWh。可将购电均价设定为1元/kWh。

将调整后的购电均价告知购电中心, 由购电中心在用户下一次来购电时将购电均价进行调整。正常购电均价估算。结算电费/电度电量=25393.1/30400=0.835元k Wh, 当用户运行稳定后, 可根据情况将购电均价确定为0.85元/kWh。同时必须时刻关注用户的运行情况, 遇到用户运行情况不稳定时, 还必须及时调整购电均价。

优点: (1) 无需对购电表有新要求, 对硬件没有改动但仍然能实现购电屏的作用; (2) 除购电中心外, 其它环节不与现金打交道, 避免了经营风险; (3) 没有进行电费冲减, 与用户在电费结算上产生矛盾的可能性较小。

缺点:作为关键环节的电费结算中心, 必须时刻掌握用户的购电情况和结算电费情况, 并及时对购电均价进行调整, 遇到用户情况不稳定时, 调整的幅度和频率较大。

4 结束语

使用风险 篇10

(一) 装备使用风险的内涵。

使用风险 (application risk) 一般是指机电装备的使用风险, 意指机电装备在运行使用过程中, 所能呈现出来的实际工作参数值与其目标工作性能, 以及使用者的要求都可能存在一定差距, 也就是在购置机电设备后, 使用者要对机电设备使用的可靠性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这种风险我们一般称之为使用风险。

(二) 装备使用风险产生的物质基础。

作为装备主要构成的机电装备, 它们的性能特征是产生使用风险的物质基础。机电装备具有范围广、门类多、技术含量高、功能和重要性各异的特征。机械工业 (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业) 和电子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均属机电装备范围。一是重大的先进的基础机械, 即制造装备的装备, 工作“母机”, 主要包括数控机床 (NC) 、柔性制造单元 (FMC) 、柔性制造系统 (F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工业机器人、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设备等等;二是重要的机械、电子基础件, 主要是先进的液压、气动、轴承、密封、模具、刀具、低压电器、微电子和电力电子器件、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等;三是国民经济各部门 (包括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能源、交通、原材料、医疗卫生、环保等) 科学技术、军工生产所需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 如矿产资源的井采及露天开采设备, 大型火电、水电、核电成套设备, 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 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成套设备, 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轧制成套设备, 民用飞机、高速铁路、地铁及城市轨道车、汽车、船舶等先进交通运输设备, 污水、垃圾及大型烟道气净化处理等大型环保设备, 大江大河治理、隧道挖掘和盾构、大型输水输气等大型工程所需重要成套设备, 先进适用的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机械及现代设施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成套设备, 大型科学仪器和医疗设备, 先进大型的军事装备, 通信、航管及航空航天装备, 先进的印刷设备等等。因此, 可以发现:范围门类如此之广、技术含量高低不同、功能和重要性差异如此之大的特征, 决定了机电装备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可靠性问题, 需要使用风险的防范和规避。

(三) 装备使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任何活动都存在着风险, 尤其是包含着复杂装备系统的生产经营活动, 所使用的机电装备一般为成套电设备, 是生产成品或半成品的工业联合装置;它可以是一个工段、一条生产线、一个车间或一个工厂;可以是某一专业的单项设备;也可以是数个专业的综合设备;因而使用风险的存在几乎是一种客观必然。首先, 新购置的机电装备可能会涉及人身安全、环境保护、数量短缺、设备内在品质缺陷等方面的因素, 包括机械安全、电气安全方面的对该设备的强制性标准要求, 因而极易产生使用风险。二是新购置的机电装备的功能特点和技术参数各异, 不同的机电装备, 它们的使用目标、使用环境、使用条件、使用组织条件、使用工艺过程各不相同, 具有特殊性, 因而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纰漏, 导致使用风险。三是大型机电设备除体积超大超重外, 零部件更是种类繁杂, 因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装备系统的不确定性程度加深, 导致使用风险。四是新购置的机电装备在形成生产能力的过程中, 其运转能力具有整体性特征。它不是一项项孤立的活动, 而是由理论研究、使用训练、人才培养、装备保障等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所以, 新机电装备形成生产经营活动能力需要把它当作“项目”来进行风险的管理。

(四) 装备使用风险的影响。

机电装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使用风险会导致一系列效应发生。一是会严重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新购置的机电装备能否尽快形成生产力是关乎使用者生产经营活动全局、关乎未来竞争发展胜负、关乎生产经营活动质量建设成效的根本性问题。因而, 如对其使用风险管理控制不善, 将会造成很大的危害与损失, 严重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二是增加了机电装备购置的慎重性。现代工业革命的发展是以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为特征的, 实践表明, 在形成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 机电装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而, 机电装备的购置战略变得至关重要。不仅会迫使使用者积极收集各类相关机电装备的繁杂技术信息和使用信息, 深入分析相关装备资料, 全面考察国内外供货渠道, 深入比较鉴别各种规格型号机电装备的技术指标和使用性能, 慎重考虑购置决策, 以挑选那些质量高、性能好, 使用可靠性高的机电装备, 以防范和规避各类使用风险。

二、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机制的内在机理

(一) 风险补偿的内在原理。

风险补偿又可称作风险报酬或风险价值, 一般是指投资人因承担投资风险而要求的超过货币时间价值的那部分额外报酬。投资者在无风险条件下进行投资所要求得到的报酬率, 属无风险报酬, 即货币的时间价值;但现代经济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市场处处充满了风险, 同时投资人追求的也常常是水平较高的风险报酬;因而, 投资所冒风险越大, 要求获得的 (预期的) 利润率就越高, 就成为了风险补偿的基本原则。但是,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投资的风险补偿率 (预期报酬率与无风险报酬率的差值) 与风险增减率之间的互动, 并不会遵循投资人心目中的风险与报酬的交换比例, 即投资人心目中通常要求:风险补偿的增加比率要大于风险的增加比率, 因而, 要求投资人慎重评价他的投资计划, 以追求其价值目标:如果要冒较大的风险, 要有足以补偿较大风险的预期报酬。只有当风险与报酬的这种交换是对应的时候, 该计划才是可取的。对于大多数投资人来说, 重要的是要保持高度的风险补偿意识, 并依据经验和简单的数据来执行风险补偿的增长率大于风险的增长率的原则, 因而风险补偿原则是风险管理的积极原则。

(二) 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的必要性。

装备的使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但我国机电装备制造业的相对落后性, 增加了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的迫切必要性。在使用风险背景下, 国产首台 (套) 装备的被购买和被使用, 在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 这是由于我国机电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 创新能力不足, 主要机械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足5%的现实所决定的。一是产品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近年来, 我国机电装备取得了很大发展, 但产品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从产业竞争优势角度看, 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基本是低或中低技术密集产业和产品, 而高技术密集产业和产品则大多处于竞争劣势。即使近几年发展较快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产品主要也是计算机外部设备、电子元件、通信设备和家用视听设备, 大部分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 是技术密集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低端产品。二是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 产业发展受制于人。大部分机电装备的迅速发展是建立在大量进口技术装备和元器件基础上的, 光纤制造装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石油化工装备的进口依赖程度最高, 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市场也有一半以上被进口产品占领。三是我国机电装备创新能力依然较弱。机电装备产品创新所需技术的广度和深度均超过一般产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依靠外资流入带来先进技术设备, 而且多以生产线和最终设备为主。三是从总体上看, 我国机电装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远未成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主体。我国的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 研发投入仅占0.3%。发达国家机电装备企业研发投入通常占销售收入的4%~10%。据统计, 我国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从产品竞争力看, 我国主要机械产品中,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还不到5%。另外, 我国机电装备不仅缺乏核心技术, 而且缺乏国际知名的自主品牌和世界一流企业。因此, 国产机电装备产品的市场选择范围受限制;机电装备产品的质量保证风险大;机电装备产品的维修保证受制约,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所以, 在同等条件下, 购买使用者更偏爱非国产机电装备, 损害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三) 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的利益关系。

1.四大利益主体。

一般而言, 鉴于机电装备具有技术要求复杂、价值量奇高、以及使用风险巨大等特点, 一般超出购置使用方的经济承受能力, 因而, 需要对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的购置方给以激励和风险分担, 所以常常存在四个相关利益方:机电装备生产供应方、机电装备的购置使用方、机电装备购置的融资银行以及政府的相关协调部门。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的出发点是, 提高使用方购置国产首台 (套) 装备的积极性, 强化银行在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融资工作中的主动性, 保证国产首台 (套) 装备的顺利交付使用, 实现机电装备生产供应方的利益, 满足大型成套国产机电产品存在的真正市场需求, 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 增强国民经济实力。因而, 从本质上讲, 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是使用方、银行、供应方和国家政府之间在首台 (套) 装备使用方面建立的一项市场契约。

2.使用方利益。

鉴于我国机电装备技术相对落后、尖端部件开发能力不高, 成套开发能力开发经验不足, 以及国外同类产品竞争剧烈的客观现实, 对购买使用方来讲, 既需要克服国外同类产品的诱惑, 有需要承担国内同类产品相对较大的使用风险, 因此, 国家应对购置使用方所承担的使用风险做出一定补贴, 同时激励使用方偏向国内市场的采购。政府如果不考虑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使用的特殊风险和国内外的实际情况, 对使用方的利益缺乏考虑, 将影响使用方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的积极性, 导致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生产方的生产价值得不到实现, 并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另外, 鉴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现实, 以及装备使用者的“理性”行为, 极易产生机电装备在使用过程中风险严重程度被夸大等问题, 因而, 国家也应对使用方所故意导致的使用风险做出一定约束。政府如果对购置使用方的利益缺乏约束考虑, 将导致使用方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的道德风险, 导致生产方和银行的利益受损。

3.银行利益。

对提供融资业务的银行而言, 从性质上看, 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融资是一项政策性金融业务, 而银行又是商业机构, 由银行来开办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融资业务, 国家应该给经办银行予以一定的价值补偿。再者, 鉴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实, 以及机电装备购置使用者面临的巨大使用风险, 以及装备使用者的“理性”行为, 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还款拖欠问题, 因而, 国家也应对银行放贷本、息回收所承担的风险做出一定补贴。因此, 政府如果不考虑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贷款的特殊性和我国的国情, 对银行的利益缺乏考虑, 将影响银行开办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贷款业务的积极性。

4.供应方利益。

鉴于我国机电装备相对落后的客观现实, 以及国外同类产品的剧烈竞争, 国家应对生产供应方做出一定的生产资金支持和市场保证激励, 促使其完成所肩负的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历史使命。政府如果不考虑国产首台 (套) 装备生产供应方所肩负的使命和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情, 对生产供应方的利益缺乏激励, 将影响国产首台 (套) 装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的生产积极性, 导致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后劲不足。另外, 鉴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现实, 以及装备生产供应者的“理性”行为, 在利益的驱动下, 在国家优惠政策的保护下, 极易导致生产供应方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和交货时间等风险问题, 因而, 国家也应对生产供应方所故意导致的产品质量风险做出一定的利益约束。政府如果对生产供应方的利益缺乏约束考虑, 将导致生产供应方生产制造国产首台 (套) 装备的道德风险, 导致购置使用方和银行的利益受损。

5.政府利益。

众所周知, 政府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 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的利益中, 承担着协调使用方、供应方和银行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 需要平衡其间的利益得失, 保证相关方的利益实现;化解和防范弱势主体的风险。在完成这些使命后, 最终实现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历史使命, 同时获得财政税收收益和政治收益。

因此,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仅就资金的流转而言, 在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的过程中, 银行是权利享有者、是受益方, 只要经办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融资贷款业务, 就有在收回放贷本金与利息之前, 先获得由政府财政和购置使用方共同支付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权利, 从而降低其承担的还款拖欠的风险系数。购置使用方是义务承担者, 只要存在购置使用欲望, 申请并获得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贷款的资金, 购置了机电设备, 就承担着通过银行向生产供货方支付货款的责任。生产供应方是受益方, 只要生产出合格的国产首台 (套) 装备, 就可以通过银行融资, 保证收回由政府财政和购置使用方共同支付的货款专项资金的权利, 从而降低其承担的货款拖欠的风险系数。

三、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机制的政策取向

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机制, 意味着国家为促进国产机电设备购买使用方的积极性, 兼顾相关方的利益, 完善约束激励机制, 防范和化解使用风险的机制举措。

(一) 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机制的基本目标。

平衡机电装备购置使用方、生产供应方、融资银行等相关利益方的利益得失, 应成为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机制的目标。不论是购置使用方、生产供应方, 还是融资银行, 它们的利益都严重影响着机制的构建和正常运行;任何一方的利益得不到满足都会严重影响到其行为方式;任何一方的利益得到了过度保护, 都会损害相关方的利益;任何一方的利益欲望得不到有限遏制, 都会导致机会主义倾向的产生, 导致道德风险;从而导致机电装备购置使用方、生产供应方、融资银行等相关利益方的利益失衡, 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机制的架构瓦解或运行受阻。

(二) 构建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的信息沟通机制。

现代信息技术系统通过信息搜集、加工处理, 整合和辅助决策的过程, 对搜集处理信息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以保证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相关利益主体的诉求表达, 以及保证政府对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进行监督协调职能的正确履行。一是通过建立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的系统信息平台, 统一数据接口标准, 构建相关利益方之间的信息网络站点, 实现机电设备购置使用者、生产供应者, 以及它们与银行和政府之间的网络联接和数据传输, 可以增加其间的信息对称程度, 减少机会主义倾向。二是通过构建基础信息运作机制, 做好信息化基础性工作, 构建业务培训机制、基础数据把关机制, 以实现业务管理信息化、数字化、科学化, 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 构建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的基金运作机制。

在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的过程中, 鉴于各个利益相关主体的收益和承担的风险存在严重的不均衡, 各个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动机各不相同, 因此, 有必要针对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补偿措施, 进行合理均衡的补偿。一是通过建立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同出资构建的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基金, 对购置使用者的购置行为实行贷款财政贴息补偿;对使用方的贷款或投资行为, 降低或减免其税金;对使用该装备的生产行为可适当减免营业税、降低或返还所得税等, 以激励其购置积极性;对使用风险控制较好的企业进行贴息奖励, 可以约束其减低使用风险。二是通过对开展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的业务的银行, 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和差别利率政策, 增加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 鼓励和引导银行拓展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贷款业务, 强化其开展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业务的内在动力。三是通过建立财政贷款担保基金, 对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贷款, 明确其财政担保范围、担保条件、担保流程等, 加大财政资金对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贷款的担保力度, 加快银行贷款流程, 让银行风险管理吃“定心丸”, 确保生产供应方货款利益的实现。

(四) 构建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的意外保险机制。

通过财政拨款组建政策性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的保险机构, 也可在保险基础较好的地区设立专业性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的保险公司;或通过对现有商业性保险公司, 按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保险的业务比重给予相应保费补贴, 免交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保险营业税等, 鼓励现有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贷款保险新品种, 以降低或化解设备购置使用方的使用风险, 增大其购置国产装备的积极性。或通过由财政、保险公司和商业金融机构共同出资成立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保险基金, 或创造条件组建再保险公司, 以实行再保险, 以增强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保险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军, 于魁龙, 王良曦, 宋海军.装备使用风险管理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07, 21 (2)

使用风险 篇11

关键词:船舶设计 风险管理 模糊综合评价法

0 引言

近几年来,我公司陆续自行设计了48 000散货船、

64 000散货船、38 000散货船、48 000教学船、208 000散货船,105 000散货船等船型。并使用合作单位设计图纸制造了

110 000油船、64 000教学船、10 000箱集装箱船等船型。在设计和制造这些船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因设计失误造成的修改。这些修改增加了公司的成本,但同时这些修改也是公司经验的积累。

本论文希望通过总结经验,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在以后公司的船舶设计中尽量减少失误。由于专业和时间限制本文只探讨船舶设计中的轮机设计部分。

1 风险管理计划

在船舶的机装生产设计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不合理的设计以及一些设计失误。风险管理计划是希望通过采用风险分析的方法对这些错误,失误进行分析,总结过去经验,建立风险源库,并随着公司建造船型的增加,随时增加新的风险源。使公司员工能清楚的看到设计中存在的风险,提高设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减少设计失误,减少损失。

2 风险评估

确定风险:经过认真分析,想到通过使用以下两种方法确定现有的风险源。

1.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邀请所有技术部参与过轮机生产设计的人员,特别注意邀请从其他公司跳槽到本公司的设计人员。把大家集中到一个办公室,让他们各自发表所有自己能想到的在轮机生产设计中可能出现的设计失误,并记录每一个意见。分析这些意见,并整理出有效的风险源。

2.把公司在以往造船中所下发的修改单统计到一起,总结分析这些修改单,发现存在的风险源。

通过以上两种途径,将各个设计失误总结分类,共计发现了如下几个风险源:

(1)设备布局不合理

(2)设备基座设计强度不够

(3)一些辅助设施比如:踏步、扶手、栏杆等设计遗漏

(4) 图纸标注信息的错误

(5)其他专业修改的影响造成轮机被迫修改

(6)设备厂家的修改设备信息

(7)船东、船检的意见要求

(8)详细设计修改

3风险等级表

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发生后产生的影响制作风险等级标准表 ,详细信息见表一。

表一

4 逐个分析各个风险因素并与表格对应

分析过程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具体做法为:

首先分析造成风险源的原因,并将这些原因全部记录下来。

其次在公司技术部选择5名生产设计人员,Y/Z/W/L/F。制作调查表请这5名设计人员按他对这些风险源的认识,从0分到100分分别对这些风险源打分,0分表示发生概率最不可能发生/发生后果最轻微,100分表示发生概率最高/发生产生的后果最严重。

然后根据这5名设计人员的工作经历分配不同的权重。

最终根据加权分析确定每个风险源与风险等级表格的对应位置。

分析风险源:

风险源一:设备布局不合理

根据参与人员的分析及以往修改的案例,发现设备布局不合理的因素有:1.详细设计错误。2.设备建模不正确影响空间。3.船东的个人意见要求。4.设备维修空间不足,操作不方便。5.不方便其他专业连接其电路、管路等。6.在船舶建造过程中船东临时要求增加设备,造成原设备布局从新设计。

风险源二: 设备基座设计强度不够

设备基座的强度不够的时候,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在船舶试航的时候设备震动较大。造成强度不够的原因有:1.设备基座比较高。2.技术人员在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设备的种类,对于一些自身震动大的设备没有考虑到在设计中加强其基座。3.没有特别的问题但是船东要求加强。

风险源三:一些辅助设施,比如踏步、扶手、栏杆等设计遗漏

辅助设施设计不够往往包括:1.拦油、拦水扁铁没有达到要求。2.一些方便设备操作的走道踏步没有设计。3.船东要求增加一些辅助设施。

风险源四:图纸标注的错误

图纸标注的失误有很多种:1.标注的样式不合格。2.标注与实际情况不符合。3.图纸的备注描述不清楚。4.标注不完整。

风险源五:其他专业修改的影响造成轮机被迫修改

根据以往的经验其他专业修改包括:1.内装修改。2.船体修改。3.管装修改。

风险源六:设备厂家的修改设备信息

设备厂家修改设备信息包括:1.修改基座螺栓孔位置。2.修改管子接口位置。

风险源七:船东、船检的意见要求

船东、船检的意见很多种包括各个方面,其中大部分只需要解释就行,但是也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风险源八:详细设计修改

详细设备修改造成轮机修改的情况有:1.机舱布置图修改。2.各种系统图增加舱室附件。3.机舱吊梁布置图修改。

5 制作调查表并请五位设计人员打分(具体如表二)

表二

风险源 发生概率 产生后果

1) 设备布局不合理

2) 设备基座设计强度不够

nlc202309031535

3) 一些辅助设施比如:踏步、扶手、栏杆等设计遗漏

4) 图纸标注信息的错误

5) 其他专业修改的影响造成轮机被迫修改

6) 设备厂家的修改设备信息

7) 船东、船检的意见要求

8) 详细设计修改

将调查表发给Y/Z/W/L/F五个人,请他们分别打分。打分结果如下:

Y

风险源 1 2 3 4 5 6 7 8

发生概率 50 40 90 95 60 20 85 70

产生后果 80 30 40 10 60 90 50 80

Z

风险源 1 2 3 4 5 6 7 8

发生概率 50 30 70 90 70 50 80 70

产生后果 90 25 50 20 70 70 60 80

W

风险源 1 2 3 4 5 6 7 8

发生概率 20 40 80 80 50 60 60 40

产生后果 95 20 30 30 60 80 80 85

L

风险源 1 2 3 4 5 6 7 8

发生概率 20 10 40 50 40 30 80 70

产生后果 75 30 10 5 40 60 80 90

F

风险源 1 2 3 4 5 6 7 8

发生概率 10 20 30 70 50 20 60 40

产生后果 80 30 20 20 50 60 60 50

6 加权计算

根据五个人的工作经历、参加工作时间,工作表现情况分配权重,并对各个风险因素进行加权计算。

分配权重

Y25% Z23% W20% L17% F15%

计算结果

风险源 1 2 3 4 5 6 7 8

发生概率 32.9 29 65.9 79.45 55.4 36.6 74.25 59.5

产生后果 84.45 26.85 32.2 16.95 57.4 73.8 64.9 78.2

7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将各风险源与风险等级表对应(如表三)

表三

8 总结

建立风险等级表的方法可以让参与生产设计的人员,特别是新加入的员工,能清晰的看到自己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并通过有经验的员工对出现失误的等级进行分类,对于生产设计人员可以在平时的工作中把自己的注意力多放在风险等级高的地方,减少失误发生的概率,提高工作效率。审图人员也可以将工作重点放在风险等级高的区域。对于风险源七和八因为其等级特别高,公司技术人员可以讨论思考出一些方法减少其发生的概率和减轻其发生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起俊.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管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ion . PMBOK

[3 ]成虎. 工程项目管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使用风险 篇12

医疗设备不仅是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必备条件,也是医院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随着医疗器械使用寿命的临近、使用人员操作不当、维修工程师维修保养不及时等原因造成的医疗事故时有发生。所以如何加强临床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风险控制与管理就显得尤为突出。

1建立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风险控制与管理体系

传统的医疗器械风险控制与管理只局限于医院设备管理部门,且只注重维修结果,认为只要解决故障能继续使用即可,往往疏于填写维修记录、忽略故障产生的原因、缺乏使用安全风险意识。长期以来,由于医院管理层没有足够重视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风险管理,而设备管理部门因人员紧张而疏于管理,临床又缺少相关组织人员监管,导致很多医疗事故产生的原因都与医疗设备故障和使用不当有关。所以医院建立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其体系成员应包括医院领导层管理人员、质控办、院感办、医务部、护理部、临床使用医护人员以及设备管理部门医学工程人员等,同时建立相关机构、制度,负责对重点在用的医疗器械进行风险分析、评估、控制、定期监测[1,2,3],以保证医疗设备安全、有效地应用。

2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风险来源

医院常见的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风险来源:①医疗设备在使用前未自检,致设备出现故障;②使用前培训不到位;③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未按照使用流程操作;④带有放射源或电离辐射、电磁辐射的医疗设备造成的使用安全风险;⑤各设备的组合相互之间产生影响造成的病人或操作人员的使用安全风险;⑥不重视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保养;⑦医疗设备清洁、保管不善;⑧未经用电部门批准擅自领取、使用电源插座,而引起的医疗设备超负荷用电事故;⑨使用前未检查医疗设备电源线有破损、接头处有电线外露;10将液体放置在有源医疗设备的上方,致漏液损坏设备;11大型仪器设备操作人员没有相应的上岗证或上岗证已过期;12操作人员把110 V或24 V的低电压用医疗器械接到220 V的电压线路上;13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未严格按要求清洗、消毒或者灭菌;14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15设备出现故障时停机检查修理,但未挂上“正在检修、请勿使用”的标牌,而造成再次使用;16碰到设备起火,一时无法判明原因,未切断电源再灭火;17使用医疗器械时,未先插电源插头,后开电器开关。用完后,未先关掉电器开关,后拔电源插头,在插、拔插头时,手未握住插头绝缘体,并使劲拔电源线。以上例举的17项均可造成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风险。

3避免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风险的措施

(1)加强医疗设备在使用前的技术验收。对所购设备的品牌、型号、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记录。主要分2部分:①资料验收。根据医院规定的验收制度和经批准的订货单、合同等采购文件,由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科室指定专人将设备的商检报告、进口许可证、进关材料、设备使用说明书、维修手册、合格证等资料收齐,并根据设备配置清单逐一清点;②设备验收。设备对地漏电流测试,通电试机,对医疗设备所要完成的医疗目的进行检测,功能参数是否能设定完成、报警设置是否灵敏、日常维护内容等[4]。验收完成后,填写验收报告,对设备登记编号,资料入档。

(2)加强设备使用前、中、后期的相关培训。对所购设备验收完成后通知厂家资深T.程师到现场培训。培训的对象包括设备操作人员、设备管理部门工程师、护理部相关人员、临床日常清洁保养保管人员。培训内容包括参数设置、使用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常规保养和简单故障排除、计量要求、消毒清洁等,培训结束后做好相关培训记录。每年按照临床实际需求,邀请厂家对一些重要的设备(如急救设备、生命支持设备、大型医疗设备)开展全院培训课程,并实施考核。

(3)制定相关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根据培训内容及设备说明书制定医疗设备的操作规程及相关注意事项[4]。制作完成后挂于设备醒目处,供操作人员和保管清洁人员参考。

(4)制定医疗器械预防性维修(PM)计划,进行PM保养。对现有的医疗器械制定维护保养计划进行预防性维护保养,流程图,见图1。预防性维修保养能主动发现、排除设备故障隐患,减少因设备故障造成的危害,进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使用安全风险[5,6]。

本文结合医院设备管理部门实际情况,提出以医疗器械风险评估系统为基础的PM方式,根据医疗器械评估风险系统对设备在临床的功能、故障风险、预防性维护作用等进行综合评分,根据评分标准确定维护保养周期[7,8]。监护仪风险评估表,见表1。

注:建议PM保养频率:每年半1次。总分在10分以上(含10分)的设备每半年进行1次PM。总分在10分以下的设备定每年进行1次PM。

(5)制定安全监测报告制度,加强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专人监测。对在用的医疗设备进行分类,把急救设备、生命支持设备和大型医疗设备列为重点监测对象,设计安全监测记录表,每月记录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风险来源次数,供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体系小组进行分析。安全监测纪录表(以电子监护仪为例),见表2。

4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风险控制实践

医院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体系小组每半年收集各临床监测记录表格,连同监测人员共同分析不同医疗设备在半年内主要的使用风险来源及发生的次数,分析发生的相关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以我院2011年电子监护仪为例,上半年使用安全风险来源主要体现在①、③、⑥、⑦、⑨、15、17项。通过分析发现造成风险来源的主要原因有:①有些医疗器械自检通过,但有一些小的报警,不影响使用,操作人员忽视此类报警;②设备故障报修后,忘记挂标示,引起故障设备再次被误用;③清保管洁人员未按照规定消毒清洁,导致导联线绝缘层脱落,出现干扰波形;④临床护士流动性及使用随意性比较大等。下半年通过一系列持续改进措施,电子监护仪使用安全风险次数明显下降,甚至大部分发生次数为零。

5总结

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问题一直是医院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医疗设备的上市都要经过国家相关机构的安全验证和严格审批,但是多种因素使得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不曾预料到的风险和后果,从而影响病人和操作人员的安全。通过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风险控制与管理方法,能有效地避免由于医疗设备使用安全风险来源而导致的医疗事故,确保病人与操作人员的安全。

摘要:本文分析了医疗器械在整个使用过程中安全风险的来源,提出了通过建立相关制度和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避免设备故障引起的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医疗器械管理,使用安全风险,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顾成雄.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7,2(3):222-224.

[2]李伟.现代医院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学装备,2009,(6):26-28.

[3]张素敏.国内外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0,34(6):442-447.

[4]刘剑.医疗设备全程质量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6):80-81.

[5]晁勇.基于质量控制检测的预防性维修模式探讨与实践[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6):73-74.

[6]6李怡勇,米永巍,郭赤.建立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实践和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0,(8):126-127,129.

[7]汤黎明,吴敏,于春华.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的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31-33.

上一篇:海洋环境监测站下一篇:心理咨询技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