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3横突综合征(精选4篇)
腰3横突综合征 篇1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好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 是临床常见病之一, 发生率较高。发病机理主要是腰部异常的活动及慢性劳损后腰背筋膜或相关肌肉紧张, 使同侧或对侧横突尖部软组织撕裂受损, 继之出现渗出、出血、水肿及横突周围软组织粘连增厚等病理变化, 从而使穿行其中的神经血管受到炎性刺激和挤压而产生疼痛刺激等症状[1,2,3]。该病常主要表现为腰痛, 但以小腹痛为主要临床症状者并不鲜见, 致使临床上常出现误诊误治。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10月, 笔者采用针刀联合理筋正骨手法治疗此类患者46例,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6例患者来自兰州市中医医院风湿疼痛科门诊, 资料完整。其中男19例, 女27例;年龄最小16岁, 最大56岁;病程最短2d, 最长7年;病变在左侧者26例, 右侧者15例, 双侧者5例;所有病例第三腰椎横突尖部触诊有局限性肌紧张及明显压痛, 其中34例可触及结节或条索;合并有相邻第二、第四腰椎横突尖部明显压痛及局限性肌肉紧张者21例;大多数患者腰部肌力减弱, 运动功能不同程度受限。X线平片检查示:3例有患侧第三腰椎横突肥大或变长改变。
1.2 诊断要点
1) 临床症状。有腰部慢性劳损或急性外伤病史;疼痛主要表现在小腹部、腹股沟区, 但无胃肠道反应;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闷痛, 剧烈时可呈绞痛或刀割样痛, 确切部位模糊不清, 可反射到腰部, 休息后可稍减, 劳累后加剧;可伴有腰部酸痛或不适感, 或伴有患侧臀腿部酸胀或下肢内收肌紧张。
2) 局部检查。腹软, 患侧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稍舒适, 无反跳痛, 腰肌紧张度增高, 腰椎棘突偏歪, 挤压腰椎横突尖部时可有明显的酸胀疼痛感或触及条索状硬结, 无下肢放射痛。
3) X线检查。腹部X线平片无阳性发现。腰椎正侧位片多正常, 或提示腰椎椎体边缘有唇样增生或第三腰椎横突肥大改变
4) 一般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且疗效不巩固;在第三腰椎横突尖部压痛点用2%利多卡因做试验性封闭, 小腹部疼痛可缓解或消除。
1.3 鉴别诊断
1) 急腹症。辅助检查可有阳性结果;本病在辅助检查中一般无阳性结果。
2) 腹膜后脓肿。多数患者可见腹痛或小腹痛、腰背痛并向下肢放射到臀、膝部, 可见腰大肌、髂腰肌刺激征, 脊柱侧弯畸形。但患者一般有明显的发热、寒战、出汗、食欲不振等, 肋脊角和腰部局部饱满伴压痛, 患部皮下水肿, 可扪及肿块。血象一般见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腹部X线平片可发现软组织肿块影, 腰大肌影不清或见到脓肿内有气液平面。
3) 妇女盆腔病变。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等, 可除外妇科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
2 治疗方法
2.1 针刀治疗
体位:患者俯卧位, 腹部垫高, 使腰椎轻度后突, 术者立于患者左侧。定点:第三腰椎横突尖部 (压痛点) 做一标记。针刀松解:常规皮肤消毒后铺巾, 术者戴无菌手套, 在标记点用5m L一次性注射器用退出时麻醉方法注入2%利多卡因1~2m L。术者左手拇指按于标记压痛点上, 右手持针刀, 刀口线平行于人体纵轴。快速进针, 摸索前进, 直至骨面, 将刀锋移至横突尖部沿骨缘纵切3~4刀, 至手下有松动感, 再在横突尖部上下缘各切割2~3刀, 患者有酸、胀、重感, 个别放射至同侧臀腿部及腹部。松解完毕后, 迅速出针刀, 针孔压迫止血。伴有第二、四腰椎横突综合征者同法松解。术毕创口处创可贴 (云南白药创可贴, 国药准字Z20073016) 固定。术后3d伤口不能浸水以防感染, 无需口服其它药物。术后适当休息, 第二天进行弯腰屈背等功能锻炼, 防止局部再度粘连, 影响疗效。大多数患者可一次治愈, 如未愈者间隔1周后进行第2次治疗, 治疗最多不超过3次, 1月后评定疗效。
2.2 手法治疗
患者坐于治疗床上, 膝关节伸直, 弯腰屈髋, 双手摸脚, 医者可在背部助力下压, 反复运动数次。针刀治疗后进行。
腰椎旋转复位法[4]适用于腰椎棘突有偏歪者。以第三腰椎棘突偏右为例。患者坐于双连椅前椅上, 医者坐于后椅上, 右手置于患者第三腰椎棘突右旁, 左手自后向前穿过患者的左腋部, 再向上跨越患者的颈根后部并至对侧肩部而把持之, 让患者前屈60°~80°, 左侧屈约45°, 术者左手顺势向左后方旋转患者身体的同时, 右手拇指推按棘突向左前方, 常听到“咯”的一声, 或拇指下有移动感, 手法完毕。腰椎旋转复位法治疗于针刀治疗后第二天进行, 每周一次。
3 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能胜任原工作, 劳累后无明显不适。显效:症状明显减轻, 腰功能活动明显改善, 劳累后可有疼痛不适。有效:自觉症状减轻, 腰功能活动改善, 平时仍有疼痛不适。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愈24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95.65%。
4 讨论
第三腰椎是腰椎活动的枢纽, 且腰椎横突中L3横突最长, 所受的杠杆作用力也大, 故所受应力也最大。L3横突有横突间肌、横突棘肌、腰大肌和腰方肌、骶棘肌等众多肌附着, 且腹横肌、腹内、外斜肌借胸腰筋膜起自L1-4横突。脊神经后支L1-3的外侧支在其横突尖部通过。髂腹下神经从腰大肌上部外缘穿出, 在髂嵴上方穿过腹横肌后部腱膜, 经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前行至腹前壁时至腹外斜肌腱膜下向内行至腹股沟管皮下环上方, 穿出腹外斜肌腱膜分布于少腹部, 腹股沟区皮肤及下腹壁肌肉, 并与髂腹股沟神经之间有交通支[5]。由第1~4腰段脊髓灰质侧角发出的节前纤维组成的腰内脏神经, 穿过腰交感神经节, 至肠系膜下神经节更换神经元后, 其节后纤维随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 分布于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道及盆腔脏器。从解剖上看, L3横突与周围的肌、筋膜、韧带及部分神经有密切关系。所以L3横突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必然要影响局部相关肌、筋膜、韧带及部分神经。
由于自身局部生理解剖特点和生物力学动态平衡因素, L3横突极易受到损伤, 造成横突周围的筋膜、韧带、肌肉等组织发生部分撕裂、出血、渗出、水肿等病理学改变。出血、渗出逐渐吸收或机化, 甚或引起横突周围瘢痕粘连、筋膜增厚和肌腱挛缩, 并形成恶性循环。在外力或慢性劳损的作用下, 腰椎小关节易发生位移。当L3横突综合征以压迫髂腹下神经、或因局部肌肉痉挛, 刺激或压迫腰交感神经节, 引起相应的消化道及盆腔脏器功能紊乱, 器官内平滑肌痉挛, 并通过内脏感觉神经纤维, 刺激传达到大脑皮质, 产生以腹痛为主症的临床症状。另外, 局部组织的炎性渗出物的化学性刺激, 直接作用于椎旁组织的神经末梢或周围神经支, 亦可引起反射性腹痛。
针刀可松解、剥离软组织粘连和瘢痕, 改变腰部异常力学结构, 恢复力学平衡, 解除被卡压的血管神经束,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吸收, 达到缓解疼痛, 纠正损伤的目的。在针刀治疗的基础上, 理筋正骨手法治疗可进一步松解痉挛的肌肉, 调整椎体关节的位置, 使椎体应力达到平衡。最终达到骨正筋柔的目的。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引起小腹痛临床并不鲜见, 但因其以小腹痛为主症, 故易误诊。但只要仔细检查, 不难确诊。笔者对确诊病例采用针刀配合手法治疗的方法, 取得满意效果。
摘要:观察针刀结合理筋正骨手法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引起小腹痛的临床疗效。将46例腰3横突综合征引起小腹痛的患者给予针刀结合理筋正骨手法治疗并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65%, 。针刀结合理筋正骨手法是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引起小腹痛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腰3横突综合征,小腹痛,针刀治疗,理筋正骨手法
参考文献
[1]孙丽珠, 魏永明, 刘春涛.腰三横突综合征的治疗及发病机理探讨[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2006, 2 (7) :615-616.
[2]肖德平, 张军, 李先樑.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102例治疗体会[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7, 15 (5) :53-54.
[3]孙树椿, 孙之镐.临床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59.
[4]韦贵康.脊柱相关疾病与手法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9-50.
[5]邵福元, 邵华磊, 薛爱荣.颈肩腰腿痛应用解剖学[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428-432.
腰3横突综合征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80例, 门诊患者65例, 住院患者15例, 男58例, 女22例;年龄最大65岁, 最小16岁, 平均年龄40.5岁;病程最大12年, 最短30d, 患两侧疼痛25例, 单侧疼痛55例。下肢疼痛者12例。对照组60例, 门诊患者39例, 住院患者21例, 男42例, 女18例, 年龄最大的55岁, 最小年龄的17岁, 病程最长的6年, 最短的14d。
1.2 病例选择
(1) 病史:青壮年及体力劳动者有突然弯腰扭伤, 腰部长期劳损或者受凉史。 (2) 症状:单侧或双侧腰部疼痛或酸痛, 不能久坐, 夜间不能固定一种姿势久睡, 受寒式劳累后症状加重, 疼痛从大腿向下放射至/平面以上, 随意转腰及旋转时, 腰部疼痛加重腰活动受限, 后伸时更为明显, 但咳漱, 打喷倢致腹压增高时, 对疼痛无影响。 (3) 体征:单侧或双侧及横突顶端有固定的压痛并可能触及到活动结节及条索状物, 或有肌纤维钙化后剥离感, 患侧臀中肌后缘与臀大肌前缘压痛, 可触及索状物, 腰部肌张力可增高,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加强试验阳性。 (4) X线片多见为正常, 部分可见第三腰椎横突过长, 或左右不对称, 或尖锐密度增大, 变白者, 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取俯卧位, 腹下垫枕在腰到横上缘水平骶棘肌外侧缘标记压痛最明显处, 常规消毒皮肤。左手拇按压进针点外侧, 右手携带7号的注射器, 沿手拇指甲从进针点快速刺入皮肤, 针尖落向内倾斜, 慢慢进针达到横突尖部。注消炎镇痛液6m L (由1%利多卡因5m L曲安奈德40mg) 然后分别在横突尖部的上下和外侧缘注入消炎镇痛液5~6m L, 注药时患者会有向下的麻胀感, 出针后右手拇指由骶棘肌外侧压向横突尖部, 治疗组加小针刀刀口平行骶棘肌刺入, 直达横突骨面后, 左手拇手指捉住针体以免进针过滤误入腹腔损失重要脏器。右手将针柄在横突尖部及上, 下和外侧缘分别切割1~2刀, 松解, 隔离至手下有松动感时出针刀, 治疗时注意针刀不离开骨面。均7d一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以《中医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治愈:腰疼体征消失, 腰活动自由, 能正常工作, 劳累后无复发。好转:腰腿疼症状减轻, 活动正常, 劳累后复发。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果
两组病例经1个疗程治疗后, 治疗组治愈率为90%, 对照组治愈率为70%, 治疗组治愈率比对照组多20%。
3 讨论
对腰三横突综合征采用药物治疗能有效解除肌肉痉挛, 改善血液循环, 阻断“疼痛-痉挛-疼痛”, 的恶性循环, 消除传向神经系统的病理冲动, 有效解除症状。加用小针刀松解腰三横突尖的粘连, 解除神经受卡压对本病能起到很好的疗效。在注射药物液要注意回抽, 避免直接注入血管。由于小针刀的部位较深, 易造成深部组织感染, 所以, 应严格无菌操作。小针刀切割时不能离开骨面, 以免损伤神经, 血管及周围脏器。临床研究表明, 治疗组起效快, 时间短, 治疗次数少, 疗效更确切, 可靠, 治愈率高达90%, 提示小针刀配合药物疗法是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小针刀配合药物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80例, 用小针刀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60例, 用药物治疗。均治疗1个疗程再对比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90%, 对照组治愈率70%, 治疗组治愈率比对照组多20%。结论 小针刀配合药物治疗是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腰3横突综合征 篇3
关键词:腰3横突综合征,睾丸痛,针刀治疗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疼痛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是由第三腰椎横突在活动中与附近软组织发生摩擦、牵拉和压迫刺激后所形成的以第三腰椎横突部有明显压痛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较高, 好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该病主要表现常为腰痛, 鲜见以睾丸痛为主要临床症状者。笔者自2008年3月至2014年10月, 采用针刀治疗以睾丸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11例, 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例患者来自兰州市中医医院风湿疼痛科门诊, 资料完整。年龄最小14岁, 最大51岁;病程最短8d, 最长4年;病变部位:左侧5例, 右侧2例, 双侧4例;全部病例在第三腰椎横突尖部有明显。
压痛及局限性肌肉紧张, 其中8例可触及到条索状或结节状物;合并有相邻第二、第四腰椎横突尖部明显压痛及局限性肌肉紧张者3例;X线平片检查:2例发现第三腰椎横突肥大改变。大多数患者腰部运动功能减弱。
1.2 诊断要点
(1) 临床症状:多有腰部外伤或慢性劳损病史;以腹股沟区、睾丸疼痛为主要表现, 或有内收肌紧张疼痛。疼痛多为持续性坠胀痛、闷痛, 可引及腰部, 休息后可稍减, 劳累后加剧;可伴有腰部酸痛或不适感。
(2) 局部检查:腹软, 无压痛及无反跳痛, 双侧睾丸无移位、肿胀, 附睾无压痛, 无精索静脉曲张及鞘膜积液。腰肌紧张度高, 腰椎棘突偏歪, 挤压腰椎横突尖部时可有明显的酸胀疼痛感或触及条索状硬结, 无下肢放射痛。
(3) 辅助检查:超声检查睾丸、腹股沟部及前列腺无阳性发现。X线腰椎正侧位片多正常, 或提示腰椎椎体边缘有唇样增生或第三腰椎横突肥大改变。
(4) 一般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2%利多卡因试验性封闭第三腰椎横突尖部压痛点, 睾丸及腹股沟部疼痛可减轻或消失。
1.3 鉴别诊断
睾丸扭转、移位或占位性病变、附睾炎、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精索静脉曲张等病变局部检查、超声检查等, 可除外器质性病变。
2 治疗方法
2.1 针刀治疗
体位:患者俯卧位, 腹部垫高, 使腰椎轻度后突, 术者立于患者左侧。定点:第三腰椎横突尖部 (压痛点) 做一标记。针刀松解:常规皮肤消毒后铺巾, 术者戴无菌手套, 在标记点用5ml一次性注射器用退出时麻醉方法注入2%利多卡因1~2毫升。术者左手拇指按于标记压痛点上, 右手持针刀, 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快速将针刀刺入皮下, 摸索进针, 当针刀接触到骨面, 将刀锋移至横突尖部沿骨缘纵切3~4刀, 至手下有松动感, 再在横突尖部上下缘各切割2~3刀, 患者有酸、胀、重感, 个别放射至同侧臀腿部及腹部。松解完毕后, 迅速出针刀, 针孔压迫止血。伴有第二、四腰椎横突综合征者同法松解。术毕创口处创可贴 (云南白药创可贴, 国药准字Z20073016) 固定。术后3d伤口不能浸水以防感染, 无需口服其它药物。术后适当休息, 第二天进行弯腰屈背等功能锻炼, 以防止再度粘连, 影响疗效。多数患者一次治愈, 如未愈者5~6d后进行第2次治疗, 但最多不超过3次, 1月后评定疗效。
2.2 手法治疗
患者坐于治疗床上, 膝关节伸直, 弯腰屈髋, 双手摸脚, 医者可在背部助力下压, 反复运动数次。针刀治疗后进行。
腰椎旋转复位法:适用于腰椎棘突有偏歪者。以第三腰椎棘突偏右为例。患者坐于双连椅上, 医者左手置于第三腰椎棘突右旁, 右手自后向前穿过患者的右腋部, 再向上跨越患者的颈根后部并至对侧肩部而把持之, 让患者前屈60°~80°, 右侧屈约45°, 术者右手顺势向右后方旋转患者身体的同时, 左手拇指推按棘突向左前方, 常听到“咯”的一声, 或拇指下有移动感, 手法毕。腰椎旋转复位法治疗于针刀治疗后第二天进行, 每周一次。
3 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腹股沟部及睾丸疼痛等自觉症状消失, 腰部功能活动正常, 能胜任原工作, 劳累后无明显不适。好转:腹股沟部及睾丸疼痛等自觉症状明显减轻, 腰功能活动改善, 劳累后尚有疼痛不适。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愈8例 (72.7%) ;好转2例 (18.2%) ;无效1例 (9.1%) 。总有效率90.9%。
4 讨论
第三腰椎位于腰椎生理前凸的顶点, 是腰椎屈伸、旋转、侧弯等活动的枢纽。L3横突最长、活动大, 所受的杠杆作用力大, 故所受拉应力最大, 极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损伤, 损伤造成同侧或对侧横突尖处的软组织撕裂受损, 并出现渗出、出血、水肿, 引起横突周围软组织粘连增厚等病理变化, 使穿过其中的神经血管受到炎性刺激和机械性挤压而产生疼痛刺激症状[1,2,3]。L3横突有众多肌附着, 相邻横突之间有横突间肌。横突尖端与棘突之间有横突棘肌。横突前侧有腰大肌和腰方肌。横突的背侧有骶棘肌。腹横肌、腹内、外斜肌借胸腰筋膜起自L1-4横突。胸腰筋膜中层附着于腰椎横突尖。从解剖上看, L3横突位置深在, 它与周围的肌、筋膜、韧带及部分神经有密切关系。脊神经后支L1-3的外侧支在其横突尖部通过。髂腹下神经起自腰丛, 从腰大肌上部外侧缘穿出, 在髂嵴上方穿过腹横肌后部腱膜, 经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前行至腹前壁时至腹外斜肌腱膜下向内行至腹股沟管皮下环上方, 穿出腹外斜肌腱膜分布于少腹部, 腹股沟区皮肤及下腹壁肌肉, 并与髂腹股沟神经之间有交通支[4]。闭孔神经一般由L2-4脊神经前支组成, 在脊柱旁腰大肌沟内下行, 进入小骨盆, 于闭孔膜内分为前、后支。其支配股薄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及闭孔外肌。当L3横突综合征以压迫髂腹下神经或闭孔神经时可产生以睾丸痛为主症的临床症状。
5 结束语
针刀能直接松解原发病灶和继发病灶处的软组织粘连和瘫痕, 解除被卡压的血管神经束,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吸收, 缓解痉挛性疼痛。针刀针体细小, 松解时对软组织的创伤较小, 术后不易造成软组织出血、渗出而形成新的粘连, 因此其对紧张筋膜的松解比较充分。在针刀治疗的基础上, 手法治疗可进一步松解痉挛的肌肉,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吸收, 提高组织痛阈。腰椎旋转复位法的运用可调整椎体关节的位置, 使椎体应力达到平衡, 最终达到骨正筋柔, 效果持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丽珠, 魏永明, 刘春涛.腰三横突综合征的治疗及发病机理探讨[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2006, 2 (7) :615-616.
[2]肖德平, 张军, 李先樑.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102例治疗体会[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7, 15 (5) :53-54.
[3]孙树椿, 孙之镐.临床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59.
腰3横突综合征 篇4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3横突综合征,麦肯基疗法,针灸推拿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 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 在外力作用或长时间慢性损伤作用下, 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 髓核向后方或椎管内突出, 如果压迫或刺激相邻脊神经根, 就会产生腰部疼痛, 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3横突综合征是因腰3横突尖端的急慢性损伤而引起的腰痛或腰骶部疼痛。临床部分患者二者单独发病, 部分患者同时或先后发病。目前,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3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很多, 但没有一种能对所有的患者都有效的方法, 目前临床保守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我科以麦肯基疗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于2012年至2013年收入住院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3横突综合征患者, 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 其中治疗组男18例, 女22例, 年龄25~52岁, 平均 (36.2±5.2) 岁, 病史最短20h, 最长10年以上;其中对照组男21例, 女19例, 年龄28~60岁, 平均 (38.8±4.7) 岁, 病史最短1d, 最长10年以上;两组基线资料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标准
1.2.1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1]
(1) 既往有腰部外伤、慢性损伤或感受风寒湿病史。 (2) 以青壮年多见。 (3) 腰痛多向臀部、下肢放射, 疼痛多在腹压增加时加重。 (4) 查体脊柱侧弯畸形, 腰椎生理曲度减少或消失, 病变椎体旁有压痛, 并向下肢放射,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 腰椎功能活动受限。 (5)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过敏或迟钝, 发病时间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跟腱反射减弱, 甚至消失, 肌力减弱。 (6) CT或MRI检查可见椎间盘突出或膨出。
1.2.2 腰3横突综合征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有腰部扭伤、慢性损伤或腰部感受风寒史; (2) 一侧或两侧腰痛, 晨起或弯腰负重时症状加重, 久坐后站起困难, 有时疼痛可放射至膝部及腹部; (3) 第3腰椎横突处压痛明显, 病程久者并可触及条索或硬结; (4) X线可见第3腰椎横突过长或左右不对称; (5) 化验检查均无异常。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3横突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 年龄25~60岁。 (3) 无马尾神经受压及椎管狭窄症状。 (4) 无骨质疏松及心血管病变者。 (5) 同意加入本试验。
1.4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3横突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 年龄<25岁或>60岁者。 (3) 合并有马尾神经受压或椎管狭窄症状者。 (4) 合并腰椎结核、肿瘤、压缩性骨折等情况者。 (5) 合并有严重心、脑、肾等内脏疾病者。 (6) 有精神病障碍无法配合治疗者。 (7) 孕妇及有活动性出血性疾病者。
1.5 疗效判断标准
JOA (日本骨科协会) 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改善率=[ (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 (29-治疗前评分) ]×100%。治愈:100%, 显效:>60%;有效:25%~60%;无效:<25%[2]。
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 是临床常见的简单易操作的评估疼痛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使用一条长约10cm的游动标尺, 一面标有10个刻度, 从0到10, “0”刻度处代表无痛, “10”刻度处代表难以忍受的剧痛, 另一面无刻度, 评估时将有刻度的一面面向评估者, 无刻度一面向患者, 让患者在直尺上拨动游标到自己觉得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 评估者根据患者游标的位置所对应的刻度确定疼痛程度。轻度疼痛3分及其以下;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3]。
1.6 治疗方法
1.6.1 麦肯基疗法
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以及姿势、运动范围、运动试验、静态试验等体征结果, 分析属于三大综合征 (姿势综合征、功能不良综合征、移位综合征) 中的那种情况。根据分析结果分别给予相应的脊柱力学治疗, 包括异常姿势的矫正、伸展松动术、站立位手法矫正、移位术、屈曲位旋转松动术等治疗。选择其中两到三种动作练习。
1.6.2 针灸推拿疗法
针灸根据情况选用阿是穴、大肠腧、腰夹脊、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等穴[4], 每天1次, 每次30min, 诸穴采用捻转提插的泻法。推拿主要采取揉法、拍法、滚法等放松手法以及上述针灸穴位点穴疗法, 每天1次, 每次20min。
1.7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 运用计量资料方差分析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表2。
注:*P<0.05;**P<0.05;△P<0.05;△△P<0.05。其中*表示治疗10d后两组JOA评分比较;**表示治疗20d后两组比较;△表示治疗组治疗10d及20d比较;△△表示对照组治疗10d及20d比较
注:*P<0.05;**P<0.05;△P<0.05;△△P<0.05。其中*表示治疗10d后两组VAS评分比较;**表示治疗20d后两组比较;△表示治疗组治疗10d及20d比较;△△表示对照组治疗10d及20d比较
3 讨论
腰痛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80%, 是45岁以下人群中最常见困扰。腰椎间盘突出症、腰3横突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引起腰痛的疾病, 二者可单独发病, 也可同时或先后发病。国内保守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 其中中医传统疗法占有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传统针灸推拿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3横突综合征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对下腰痛的诱因关注不多, 更少强调该类患者的自我治疗。尽管体育疗法中的腰背部体操也多用于慢性腰背痛患者;但其重点仍放在腰背部肌力的改善, 而不是纠正内部结构的紊乱。而且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3横突综合征复发率相当高, 因此教会患者避免复发以及自我治疗尤其重要。麦肯基疗法是由新西兰的物理治疗师麦肯基先生 (Robin Mc Kenzie) 所创造的。它是一种用来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治疗方法。是目前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最新非手术疗法。具有安全性高、见效快、疗程短、可以预防复发的特点。Mc Kenzie先生认为颈肩腰腿痛是由于姿势综合征、功能不良综合征、移位综合征引起, 对于姿势不良综合征调整姿势。对于功能不良综合征, 通过拉长适应性短缩的组织, 重建丧失的功能或运动, 需要经常重复运动、牵拉。对于移位综合征, 通过反复伸展或屈曲, 改变体位和改变髓核或纤维环的形态, 减轻移位程度, 从而减轻症状。这些无疑为我们目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3横突综合征等下腰痛的治疗、诊断以及预防复发提供了一个新视野。我们将这些中国传统的针灸推拿结合麦肯基的理论和治疗技术,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蔚文.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实用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96.
[2]关骅, 张光铂.中国骨科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308.
[3]陈立典.康复评定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259.
【腰3横突综合征】推荐阅读:
3综合题05-16
1+3综合实训01-09
综合英语3翻译答案10-24
综合治理工作汇报2011.3.307-14
综合教程3课文及翻译08-30
3 办公综合楼规划说明(方案)06-13
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答案10-01
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3词汇表12-24
高三文综3月28日文科综合试题12-25
广西全区公务员全员培训综合考试3答案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