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综合征

2024-09-28

老年综合征(精选11篇)

老年综合征 篇1

摘要:<正>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迅速,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显著增加。据国家老龄委估计,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岁的老人>2亿,我国老龄化速度和老年人口总数已位居世界前列。老年人群是一个庞大而有特殊生理特点的群体,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各器官系统退化,慢性病发病增多。老年病是年老体衰、认知障碍、共病失能的一种状况,多种慢性病可以造成老年人出现同一

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迅速,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显著增加。据国家老龄委估计,截止2013 年底,我国≥60 岁的老人> 2 亿,我国老龄化速度和老年人口总数已位居世界前列。老年人群是一个庞大而有特殊生理特点的群体,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各器官系统退化,慢性病发病增多。老年病是年老体衰、认知障碍、共病失能的一种状况,多种慢性病可以造成老年人出现同一种临床表现,诸如跌倒、衰弱、营养不良、谵妄等,这些状况我们称之为老年综合征( geriatric syndromes) ,这常影响老年人患病率和死亡率。老年综合评估(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 是老年医学实践的重要工具,不同于传统只针对疾病的评价方式,它还筛查影响老年人疾病预后和增加死亡率的老年综合征,以保护老年人健康和功能状态为目的,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正确认识和评估老年综合征,正确使用CGA技术,是从事老年医疗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防治应对策略,可以维护老年人的健康并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包括: 跌倒、衰弱、认知障碍、营养不良、老年合理用药等内容。

跌倒是老年综合征中一个常见而又常导致严重后果的症候,是老年人健康下降的一个信号和转折点。跌倒与老年人姿势控制困难、姿势失衡后再恢复平衡能力下降,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骨关节等多种疾病,环境与药物等多种因素相关。许多老年跌倒通过评估和改变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的。

衰弱,被定义为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对环境因素易损性增加的老年综合征,其特征是生理储备的减少,健康缺陷的累积,使机体维持自稳态的能力减退。衰弱与共病和失能相互重叠,使机体由较小的损害导致显著的、不成比例的健康状况的改变。较多数目的共病、生活方式、低营养状况、抑郁和肌少症,可以独立地或协同地影响衰弱的进展,使老年人患病以及死亡等不良后果的风险增加。

增龄性认知障碍也是常见的老年综合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迄今尚无一种药物能够真正逆转痴呆的发展。众多非药物治疗方式,越来越多地用于缓解和改善患者的认知和精神行为症状。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过亿的国家,痴呆老人在未来的几十年将迅速增加,严重影响我国“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是急需解决的难题。

老年人通常存在共病和慢病,又具有与年龄相关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特点,因此老年人用药存在特殊性。目前大多数药物上市前临床试验受试者通常排除了老年人及多病共存的患者,导致提供的大量药物治疗证据并不适用于老年患者; 许多疾病的循证指南,也尚未考虑衰老、共病等因素对老年患者用药的影响。因此,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不恰当用药,老年人合理用药成为老年医学面临的严峻挑战。当老年患者发生由药物不良反应而引起不良症状时,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医生误认为是一种新的疾病,医生往往会增加另一种相应的药物对其治疗。

对于老年综合征和老年疾病的管理,传统方式仅局限于疾病评估,对老年病的治疗也仅仅停留在老年基础疾病的治疗,没有考虑老年人的功能、心理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CGA作为老年医学实践中的重要工具,采用多学科方法评估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功能状态、心理健康和社会环境状况,筛查影响老年人疾病预后和增加死亡率的老年综合征,并制定和启动治疗方案,以保护老年人健康和功能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老年疾病的治疗目的不是单纯治疗疾病和延长生命,而是为了维护器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增加老年人的生活信心和维护生存的尊严。老年综合征和CGA技术是老年医学的重要基石,本期将几种常见老年综合征和CGA技术做一专栏介绍。

老年综合征 篇2

考试科目:老年学综合考试考试时间:2008年1月20日下午 招生专业:老年学研究方向:

————————————————————————————————说明: 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含填空题、选择题等客观题),写在此页上无效。

人口学概论(75分)

一、基本概念(每小题3分,共15分)

虚岁生存人年数人口城市化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平均世代间隔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时期分析与队列分析的区别

2、人口普查与人口抽样调查的区别

3、粗人口再生产率与净人口再生产率的区别

三.论述题(共45分)

1、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原因是什么?(20分)

2、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人口工作任务中首次指出要“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请论证现阶段在我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5分)

老年学概论(75分)

一、基本概念(每小题5分,共15分)

1、人口转变

2、家庭养老

3、老年歧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社会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的关系。

2、评析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做法。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我国老龄问题的城乡差别。

2、弘扬传统孝道对建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意义。

人到老年 ,需防“空巢综合征” 篇3

熟悉李大妈的人都说她福气好,子女十分孝顺。儿子知道母亲喜欢吃大闸蟹,只要秋风一起,他就会驱车到大闸蟹的著名产地阳澄湖,买来给母亲;刚吃过月饼,气温还没有降低,女儿就替母亲买好了羊绒衫。对年迈的母亲,子女还有“三不断”,即逢年过节礼物不断,冬令进补礼品不断,一年四季保健品不断……但李大妈似乎还是不高兴。她对邻居说:“其实,物质方面我什么都不缺,就是一个人感到很孤独。以前老头子在的时候,还能和我说说话。现在老头子走了,我一个人和谁去说话?”再后来,李大妈竟得了抑郁症。

像李大妈这样的情况并非偶然。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人就会显得空虚寂寞、孤独,继而产生心情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这就是现在常说的“空巢综合征”。

巢空了,心也空了

现在的居房,具有封闭性强、独立性大、与邻居接触少的特点。虽然宁静、舒适,有利于休息、娱乐和学习,但早先邻里之间声闻相望的凝聚力与和谐气氛消失,使人们的活动接触减少,造成“水电日夜相通,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逐渐形成“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心理,人际之间互相疏远,感情淡漠。

子女们婚后多与父母分居,往往对老人(特别是丧偶老人)的精神需要重视不够。老人离退休后,长期生活在这种既“孤独无援”又“封闭”的“空巢”中,易产生孤独、怪癖、偏执和心胸狭隘等不健康心理,加速老人的精神衰老,使他们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加快减退,促使痴呆以及老年期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生。

空巢不可怕 ,困于空巢才可怕

“空巢综合征”在丧偶老人中发生率较高。即使与子女同居一室,白天子女上班,“小皇帝”上学;晚上吃过饭后,“小皇帝”做作业,小夫妻俩看电视,丧偶老人很可能仍处于孤独、无人对话之中。

所以,子女要明白,孝顺老人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同时也体现在精神上。如果晚辈能够经常陪老人聊聊天,哪怕打个电话问候一下,问暖嘘寒,老人就会因感到子女的亲近、体贴而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如果老人有再婚需求的话,小辈应该乐于为他们牵线搭桥,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幸福、快乐。

夫妻二人都健在,也可能会患空巢综合征。如果老人身体健康,性格又外向、开朗,社交活动圈大,整日忙碌不停,未必会得此病。但性格内向,身体多病,整日无所事事,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老人,难免罹患此病。

老年代谢综合征的诊断 篇4

和深入, 诸如肥胖与脂肪组织代谢紊乱、前炎症状态和血栓前状态、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也被认为是MS的表现[1]。

尽管MS是当代世界性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然而, 其诊断并未在学术届达成共识。从MS概念提出至今, 多个研究机构制订了各自的MS诊断标准, 其定义和各组分并不完全一致。WHO 1999年最早提出了MS的工作定义 (表1) , 并以糖代谢异常及胰岛素

抵抗作为诊断的基本要素。目前临床应用较普遍的是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Ⅲ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s adult treatment panel Ⅲ, NCEP-ATPⅢ) 2002年制订的MS诊断标准 (表2) 以及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 2005年的MS全球共识新定义 (表3) [2]。另外,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04年亦提出了中国人群的MS诊断标准 (表4) [3]。

注:*中心性肥胖腰围切点:欧洲人男性≥94 cm, 女性≥80 cm;美国人仍采用ATPⅢ标准:男性≥102 cm, 女性≥88 cm;中国人腰围切点的确定, 主要基于中国上海市和中国香港的流行病学资料:男性≥90 cm, 女性≥80 cm

比较以上MS诊断标准, WHO的定义偏重于基础研究, NCEP-ATPⅢ则较适合于临床应用, 而IDF新的全球统一定义除实用性外, 并充分考虑到种族和地区的差别。IDF的MS新标准与以往标准相比, 血压和血脂的切点没变, 但空腹高血糖切点采纳了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 的最新标准, 并首次将中心性肥胖作为诊断标准的中心环节, 认为中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同为MS的病生基础。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根据中国人的体质特点提出的MS诊断标准可能更适合中国人群MS的诊断和研究。

目前, 老年人群的MS诊断仍沿用上述标准, 然而, 对于老年人群选择何种MS诊断标准更适宜, 针对成年人群的MS诊断标准是否也同样适用于老年人群, 特别是能否有效预测老年人群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等诸多问题, 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Rathmann等[4]比较了WHO、NCEP-ATPⅢ以及IDF诊断标准在中老年MS人群流行病学、胰岛素抵抗评估以及MS与慢性炎症指标相关性等研究中的差异, 结果显示, MS诊断率以WHO标准最低、IDF标准则最高;而应用稳态模式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 评估上述不同MS诊断标准, IDF者胰岛素抵抗发生率最低;进一步对各MS诊断标准与慢性炎症反应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 的相关性研究发现, NCEP-ATPⅢ标准最具相关性、IDF标准则相关性最弱。该项研究结果提示, 与以往标准比较, IDF的标准诊断中老年人群MS发生率更高, 而其与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状态相关性则较弱。已有的资料显示, 成年人群MS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关系密切。然而, 近年的一些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则对MS与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提出了质疑。例如, 一项有关老年MS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发现, >65岁的老年人群中, 依照NCEP-ATPⅢ标准, 25.6%的男性以及48.1%的女性为MS,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独立相关的并非MS本身, 而是MS的某些组分:高血压、低HDL-C水平、空腹血糖过高以及腹围增加[5], 该研究提示MS可能并非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Sattar等[6]以老年高危患者普伐他汀前瞻性研究 (prospective study of pravastatin in the elderly at risk, PROSPER) 中4812例年龄70~82岁的非糖尿病者为对象, 选择NCEP-ATPⅢ为MS诊断标准, 评估MS及其5个组分与老年人群新发心血管疾病及2型糖尿病事件风险的相关性;并在另一项包括2737例年龄60~79岁的非糖尿病者的英国地区性心脏研究 (British regional heart study, BRHS) 中进一步验证, 结果显示, MS及其组分与老年人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相关, 但与心血管疾病无或仅有较弱关联。然而, 也有一些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老年MS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例如, Wang等[7]对老年MS非糖尿病者14年的随访研究显示, 无论以NCEP-ATPⅢ、WHO或IDF诊断标准, MS均与脑卒中发生率的增加密切相关。Maggi等[8]亦发现, 按照NCEP-ATPⅢ的诊断标准, 老年白种人MS与男性和女性的脑卒中和糖尿病发生密切相关, 并与男性的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率增加有关。

正如上所述, 近年的一些MS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推测其主要原因, 可能与现有的各诊断标准均未充分考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引起的身体组分的正常生理变化有关。其中, 最明显的可能是肥胖的诊断阈值对老年MS诊断的影响。对肥胖人群常以BMI为诊断界值, 然而, 在老年人群中, 由于肌肉组织的减少和脂肪组织的增加, 以及脊椎椎体的压缩而导致的身高变化, 可能使适用于一般人群的BMI界值并不能真实反映老年人的肥胖程度和体脂状况[9]。正如评估未成年人肥胖程度的BMI值与成年人不同一样, 老年人群可能也应根据年龄变化来确定反映其真实体脂程度的BMI值。有学者认为, 老年人群超重的BMI界值为≥27.0较为适宜, 因为BMI在介于25.0~27.0并不伴随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的增加而增加[10,11]。与以上研究结果类似的是, 意大利的一项纵向老龄问题研究对老年MS诊断界值与心脑血管疾病间的关系做了初步的探讨, 结果发现, 3038例年龄65~84岁的老年人, 以IDF标准诊断为MS者, 与非MS者比较, 其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并不明显增加, 随访3年后, 仍然得到类似的结果;然而, 作者将腰围和血压的诊断界值提高后 (腰围:男性≥102 cm, 女性≥88 cm;血压≥140/90 mmHg) , 则发现MS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显著相关;而TG与HDL-C的诊断阈值则与年龄变化无明显关系[12]。提示老年人群的MS诊断界值, 特别是肥胖和高血压的切点, 可能要高于一般人群。除了各诊断标准已涉及的MS组分, 老年MS的诊断可能尚需考虑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的一些危险因素预测指标, 例如踝肱指数 (ABI) 。ABI与动脉粥样硬化间的相关性已被近年来的很多研究资料所证实。最近, 国内的一项研究发现, ABI与老年MS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显著相关[13], 提示在老年MS诊断中, ABI预测其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作用不容忽视。

老年综合征 篇5

[关键词] 重叠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内皮素;一氧化氮

[中图分类号] R56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20-03

Observation on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overlap syndrome

CAO Juan1  WANG Bin1  ZHANG Xiuwei2  ZHANG Xilong3

1.Department of Gerontology Medicine,the People's Hospital of Wuxi Affiliated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Wuxi 214023,China; 2.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Jiangning Hospital Affiliated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hina; 3.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overlap syndrome,i.e,coexisting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and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n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the elderly. Mehteds 81 elderly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normal control groupNC group,n=22),COPD group(n=19),obstructive sleep apnea group(n=21),and OS group(n=21).The age,gender,body mass index were marched among the four groups The changes of plasma nitricoxide and endothelin-1,rate of NO/ET-1 and the polysomnographic parameters including apnea hypopnea index(AHI),mean and minimal pulse oxygen saturation (meanSpO2 and mini SpO2),time for SpO2<90%/total sleep time(T90)were compared among groups. Results The level of plasma endothelin-1(ET-1) was the lowest in NC group but the highest in OS group(P <0.05),while the level of plasma NO was the highest in NC group and the lowest in OS group(P <0.05).Compared with NC group,there wer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laasma ET-1 levels but decrease in plasma NO level and NO/ET-1 (P<0.05) in both COPD group and OSAS group.Such a change was more prominent in OS group (P <0.01).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lasma NO,ET-1 levels and NO/ET-1 between COPD and OSAS group(P >0.05).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AHI was detected between OSAS group and OS group,as well as between NC group and COPD group(P>0.05).However, the AHI in both OSAS group and O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C and COPD group(P<0.01). Comparison between OS group and OSAS group demontrated a further devrease in minimal SpO2 (P <0.01) and higher T90 in OS group(P <0.01).Conclusion Vascular endothelial damage could be detected in the elderly with OS and was more severe than that in the elderly with either COPD or OSAS.Such a pathological change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a more remarkable and longer hypoxiemia during sleep in OS patients.

[Key words] Overlap syndrome;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Endothelin;Nitricoxyde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综合征(OSAS)[1]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2]称为重叠综合征(OS)[3]。近年来,OS对机体的危

害正在受到重视,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OS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增加。其病理生理改变较单纯OSAS或COPD更为严重,OS患者更容易发生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血管内皮功能明显异常往往是这些合并症发生的基础,而且血管内皮功能的受损反过来会通过多种机制促进OS的发生发展。本研究通过比较各实验组人群反映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差异,观察OS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变化及特点,并推测可能的原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0年3月门诊或住院患者,正常对照组由笔者所在医院体检中心提供。入选的81例被检测的老年患者按诊断结果被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n=22)、COPD组(n=18)、OSAS组(n=20)和OS组(n=21),4组的一般情况如表1所示,性别比、年龄、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入选者年龄均>65岁。入选者本人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加本次临床研究。排除标准为:①已接受针对OSAS治疗的患者;②有其他心脑血管、肝肾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③合并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患者;④精神异常患者。

1.2 诊断标准

1.2.1 OSAS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统一标准,以符合睡眠期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呼吸暂停事件以阻塞性为主,且伴Epworth嗜睡评分(ESS)≥9诊断为OSAS。

1.2.2 COPD诊断标准 COPD的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指南,即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80%预计值,且FEV1/FEV<70%。

1.2.3 OS诊断标准 同时具备COPD和OSAS的诊断标准者则可确诊为OS。

1.3 多导睡眠图(PSG)检查

在睡眠呼吸实验室进行7 h PSG监测,获取睡眠状态相关指标包括:平均脉氧饱和度和最低脉氧饱和度、睡眠期间血氧饱和度<90%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90)、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睡眠期间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90)、微觉醒指数(arousal index,ArI),以上指标均经过计算机自动计算分析及人工校正。

1.4 血样本检测

1.4.1 血浆ET-1的测定 于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2 mL,注入含7.5% EDTA-Na2 30 μL和抑肽酶40 μL的试管中,混匀,用TLL-C台式冷冻离心机低温离心(4 ℃,3 000 r/min,15 min),分离血浆,放入液氮保存备测。测定采用放免法,内皮素放射免疫试剂盒由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4.2 血浆NO的测定 于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3 mL,置于干燥试管,常温离心(3 000 r/min,10 min),分离血清,放入液氮保存备测,测定采用比色法,选择波长546 nm,读取吸光度,NO测定试剂盒由北京华英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数据用()表示,4组参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一般情况及PSG主要参数比较(表1)

2.2  各组血浆ET-1、NO含量及NO/ET比值比较(表2)

3 讨论

血管内皮已渐被证明是个十分活跃的代谢及内分泌器官,在感受血流压力变化、炎性信号、循环中激素水平的同时,还可调节血管舒缩、细胞黏附、抗凝、抗血栓、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ET-1是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活性多肽,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内皮细胞分泌的最强、作用时间最长的内源性血管收缩因子。老年OS患者在睡眠中,由于上气道的塌陷,引起较长时间呼吸停顿、通气不足,继而产生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在清醒时主要由于通气不足,患者仍处于低氧状态,导致患者处于持续缺氧状态。缺氧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收缩,也可破坏内皮细胞多种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正常表达和分泌,OS患者长期缺氧/复氧,导致氧自由基增多而造成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的损伤,引起一系列细胞因子释放。因反复的低氧血症抑制血管内皮的NO合成酶,使内皮细胞产生的血管舒张因子NO减少,血中ET-1浓度升高和NO浓度下降,导致内皮介导的血管舒张活动减弱,血管收缩,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加重缺氧,老年OS患者缺氧程度更重,可能对血管内皮的影响更加显著。本研究通过对老年OS患者与老年单纯OSAS和老年单纯COPD患者血浆ET-1和NO及NO/ET-1比值的比较,证实老年OS患者对于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更加严重。

OSAS是最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之一,OSAS患者在睡眠中,由于上气道的塌陷,引起较长时间呼吸停顿、通气不足,继而产生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可引起多系统功能损害,是多种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4-5]。研究表明:OSHS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COPD也是一种常见、慢性进行性、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特点的呼吸系统疾病。1985年Flenley首先提出了将OSAS合并COPD称为“重叠综合征”的概念,并认为重叠综合征患者较单纯OSAS或COPD患者表现更为严重[6-7]。研究发现COPD与OSAS合并存在的概率相当高,约10%的OSAS患者合并COPD,COPD患者中有30%~40%合并OSAS[8]。而老年COPD患者发生OSAS的概率更高。上气道顺应性及肌张力减弱是老年的特有危险因素,随着老龄化,上气道的内径逐渐减小;对气道扩张起关键作用的颏舌肌上气道肌肉及膈肌中的琥珀酸脱氢酶的密度减低,这些肌肉中的Ⅱa类纤维递减,Ⅱb类纤维递增,使得上气道肌肉的张力和耐力减弱,软腭组织的弹性也减弱,老年人觉醒指数增加,容易导致周期性呼吸从而发展为睡眠呼吸紊乱,从而导致较一般成年患者更为严重的低氧血症。实验表明老年OS患者的AHI、持续时间、低氧血症程度均大于单纯COPD和OSAS患者,两者并存时较单纯OSAS或COPD有更严重的与睡眠有关的低氧血症。

OS患者发生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但近来的研究提示,OS反复发生与呼吸暂停低氧事件有关,与临床上低氧/再灌注损伤相似,它可启动氧化应激反应,使对氧化还原敏感的一些基因通过对某些蛋白产物(如ET、黏附分子等)的活化增强而高表达;黏附分子可促进OS患者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黏附,并使NO的生物活性减低,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加重和功能障碍。老年OS患者使得低氧状态进一步加重,使得血管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进一步恶化。

本实验发现老年OS患者NO显著降低,ET-1显著增高,NO/ET-1比值下降提示有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的存在,也从而证实了老年OS患者较单纯老年OSAS和单纯老年COPD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功能损伤更为显著,进一步证实缺氧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功能的损伤是老年OS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本研究显示老年OS患者存在血管細胞功能损伤,其程度较单纯COPD及单纯OSAS更加严重,可能与睡眠期缺氧更明显和缺氧时间更长有关,提示改善缺氧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恢复应该成为防治老年OS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task force.Sleep-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s in adults: recommendations for syndrom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in clinical research[J].Sleep,1999,22:667-689.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继续医学教育,2007,21(2):31-42.

[3] Lee R,Mcnicholas WT.Obstructive sleep apnea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J].Curr Opin Pulm Med,2011,17:79-83.

[4] Bagai K.Obstructive sleep apnea,stroke,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Neurologist, 2010,16:329-339.

[5] Green DE,Schulman DA.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Curr Treat Options Cardiovasc Med,2010,12:342-354.

[6] Ayappa I,Berger KI,Norman RG,et al.Hypercapnia and ventilatory periodicity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2,166:1112-1115.

[7] Cofta S,Wysocka E,Michalak S,et al.Endothelium-derived markers and antioxidant status in the blood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males[J]. Eur J Med Res,2009,4:49-52.

[8] Yun CH,Jung KH,Chu K,et al.Increased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J Clin Neurol,2010,6:89-98.

老年衰弱综合征的相关研究进展 篇6

1 衰弱的定义

衰弱综合征,被定义为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对环境因素易损性增加的老年综合征,其特征是生理储备的减少,健康缺陷的累积,使机体维持自稳态的能力减退。它可影响多种器官系统,使机体由较小的损害(如新药、较小的感染、较小的手术等)导致显著的和不成比例的健康状况的改变,例如生活从自理到依赖他人,从能动到不能动,从姿态稳定到倾向于跌倒,或者从头脑清楚到精神错乱。衰弱的老年人,相对健康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失能、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负担加大、合并症增加及死亡。衰弱综合征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25%~50%的>85岁老年患者存在衰弱[1]。衰弱概念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领域,包括了营养状态、身体活动、移动、能量、力量、认知、情绪和社会联系和支持。

衰弱作为独立因素,不同于共病和失能,但又与其相互重叠。许多衰弱的个体是失能的,但不是所有失能的个体都是衰弱的。仅有2种或者更多的临床疾病的诊断,本身不能鉴别易损性老年群体哪些是共病,哪些是衰弱。当共病状态恶化、没有被充分的治疗和(或)出现更多的疾病累积时,这些患者可能发展成衰弱的个体[2]。共病和失能是重要的混杂因素,因此在评估衰弱时需仔细关注。很多研究显示,衰弱与共病、失能的重叠越频繁,则衰弱程度越严重。

2 衰弱的评估

2.1 表型衰弱

衰弱评测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最常使用的是表型评测[3],通过5个变量来确定衰弱表型:行走速度下降、无力、躯体活动降低、疲劳感和不明原因的体质量下降。每个项目评测异常得1分,正常得0分,通过计算5个项目的总评分来具体判断衰弱情况。3~5分为衰弱;1~2分为衰弱前期;0分为健康。

然而,表型评测没有包括认知损害、失能、社会环境、抑郁和营养因素等变量。为了扩展衰弱的表型至认知和情绪领域,一些学者提出了多重领域的表型评测,如格罗宁根衰弱评估量表(groningen frailtyyindicator,GFI)、埃德蒙特衰弱量表(the Edmontan frail scale,EFS)等[4]。有学者还对表型衰弱的评测予以简化,例如:FRAIL评分采用问卷式调查[5],在临床容易实施、可复制;SOF简化了衰弱的定义,最适合在繁忙的诊所使用[6]。

2.2 衰弱指数(FI)

FI基于危险累积理论,是CSHA研究中被开发的一种用于调查加拿大老年人群痴呆的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的模型[7]。最初提出的是用92个变量计算FI:其涵盖了症状、失能、疾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变量。另有其他研究中,计算FI的缺陷变量被缩减至30个[1],且证明其预测的效力没有减弱。

FI支持自稳态储备减少的观点,即虽然每个缺陷没有明显或者紧迫的死亡威胁(例如听力损害),但缺陷累积可以增加死亡的风险。这个观点与易损性增加造成自稳态失衡的衰弱观点相一致。更为重要的是,缺陷累积模型表达了衰弱分级的理论:通过缺陷累积的进展,缺陷中的每1项都有相似的权重在FI的数学模型中去分级衰弱,而非判断衰弱的有无。依据老年综合评估量表(CGA)得出FI(FI-CGA),可将临床衰弱综合征分级:0~7分为轻度;8~13分为中度;>13分为重度[8]。另外,有相等权重的缺陷数量,作为一种累积性易损性的评价工具,与不良后果有关。FI预测不良健康后果的能力非常高,例如住院率和死亡,尤其是当缺陷的数量>30种时,其预测死亡的效能高于表型评估[9]。FI没有将衰弱从失能和共病中区别开来,而是将三者或者其相关的缺陷包含在内。连续的FI对中等和严重衰弱的鉴别力优于表型模型分类[10]。然而该模型评测需要专业的老年医学专家制定评估计划,并由专业的人员实施具体的评估,比较耗时,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而且这些FI变量的权重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考量[11],哪些缺陷比其他缺陷更可能与不良后果相关,需要继续研究。

3 衰弱的发病学

3.1 衰弱相关的危险因素

大量的研究显示,种族、较多数目的共病、生活方式、低营养状况、抑郁和肌少症是造成衰弱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或独立、或协同地影响衰弱的进展[12]。

3.1.1 种族:

衰弱在不同人种之间发生率不同,这可能归结于筛查衰弱的原则的不同。有研究强调了人种对衰弱的影响:在墨西哥裔的美国人中衰弱的发生率为4.3%,高于欧洲裔的美国人(使用表型衰弱评测)[13]。

3.1.2 营养:

较低的营养摄取也被认为是促进衰弱进展的重要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发现每日摄入热能<21 kcal/kg与衰弱相关[14],较差的营养评分独立于能量的摄入,也显著地增加衰弱的风险。

3.1.3 共存疾病:

在前瞻性的纵向研究中,Woods等[15]发现,合并存在心血管病病史、休克、骨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和关节炎的患者,显著增加3年内衰弱事件的风险。

3.1.4 情志:

社会孤独、感到寂寞和缺乏能量都能增加衰弱的风险和社会失能的进展,但是这些因素很少在临床作为干预的对象进行研究[16]。

3.1.5 肌少症:

肌少症定义为肌肉量和力量的下降,可以在>50岁的个体中快速的发生,目前已经被证实是衰弱的核心要素之一[16]。Vanitallie[17]描述了肌少症对于老年衰弱综合征患者的影响:肌少症和内脏蛋白的消耗与老年人衰弱的进展紧密相关。Cesari等[18]的研究证实了肌肉密度和肌肉比例和脂肪的面积与衰弱有关。

3.2 衰弱的病理生理

大量研究报告显示,慢性炎症、免疫激活、凝血活性和代谢改变等病理生理过程在衰弱综合征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3.2.1炎症与衰弱

慢性炎症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其他生理系统例如肌肉骨骼、免疫和血液系统,导致衰弱综合征。白介素(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作为炎症的标志物,相比同龄的正常对照者,在衰弱个体中明显增加。IL-6可以直接导致衰弱或者引起其主要的症状(肌肉量减少等)[19]。最近的研究显示衰弱与CD8+/CD28-T细胞和CCR5+T细胞增加有关[20]。横断面的CHS研究显示,衰弱相对非衰弱个体,CRP水平显著增加[21]。然而另有IL-6水平与衰弱事件流行相关性调查的不一致结果,使用抗炎剂产生抗炎效果,但与减少衰弱事件之间没有相关性[22],这说明可能还存在其他的衰弱发病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炎症信号对于衰弱生物学和生理学标志物的影响。

3.2.2 激素改变与免疫激活:

激素的改变和免疫激活是导致衰弱的重要理论之一。低水平的激素合成与多系统衰老和造成的衰弱紧密相关。Cappola等[23]的研究显示,有合成激素缺陷者,相比正常对照者,更可能成为衰弱个体,并且合成激素缺陷是衰弱的强力预测指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性激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一项PUTS横断面研究显示低血浆IGF-1水平与至少4~9种的衰弱身体和心理的标志物有关[24]。加拿大的一项纵向研究通过4~7年随访发现,低水平睾酮与衰弱相关[25]。新喋呤增加(一种免疫激活的标志物被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所调节),独立于IL-6,与社区老年人衰弱相关[26],显示免疫激活可能通过潜在加速慢性炎症而导致衰弱。

3.2.3 凝血活化与衰弱:

凝血标志物如D-dimer,Ⅷ因子,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溶解信号,是重要的衰弱发展的重要生理学机制[27,28]。

3.2.4代谢改变与衰弱

既往有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IR)与衰弱的许多临床标志物相关,例如骨骼肌无力,身体失能和认知损害[29]。

3.2.5 衰弱的分子机制:

在细胞水平,累积氧化激活损害,作为一种因果通路导致了衰弱[30]。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增加了活性氧(ROS)生成,导致基因表达改变和DNA、蛋白质和脂肪的破坏,促进细胞水平的坏死和凋亡,最终引起衰弱[31]。

染色体末端的丢失,伴随细胞分裂和蛋白质生成的改变,与老年人生理衰退有很强的相关性,Caw-thon等[32]研究发现衰老个体死亡率与端粒的减少有关。但是最近一项横断面调查却发现,FI与端粒的长度之间并没有相关性[33]。研究者指出,尽管端粒的长度可能作为一种细胞衰老的生物学标志物,但端粒与衰弱的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分子学基础研究。

4 衰弱与多系统疾病的患病及不良预后相关

正常情况下,通过脑、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协调使肌肉细胞的形成、肥大和蛋白丢失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然而,不良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的衰弱要素,有潜在扰乱这个平衡并加速肌少症进展的能力。在过度活跃的炎症反应中,IL-6、TNF等过度活化肌肉的分解代谢,导致肌肉量和力量的减少和相关机能的减退引起肌少症[34],并可进一步加速慢性疾病的进展而造成失能。

前瞻性调查研究证实了衰弱增加发生谵妄(OR=8.5,95%CI:4.8~14.8)和随后生存率下降的风险(衰弱合并谵妄平均生存期88d,非衰弱患者合并谵妄平均生存期359 d)[35]。

在一项衰弱与心血管病的相关性调查中,Afilalo等[36]发现,衰弱在心血管病患者中发生率是25%~50%。在这些人群中,相比没有衰弱的患者,心衰患者和接受侵入性治疗患者有较高比例出现衰弱和较差的预后。

另1项衰弱与COPD研究中,Galizia等[37]通过12年随访发现,使用衰弱评分能显著预测COPD患者的死亡。

免疫系统衰退导致系统生理的失调而引起衰弱,衰弱与免疫系统恶化存在相关性。在HIV队列研究中显示,衰弱与死亡和加速的免疫功能衰退有显著的相关性[38]。衰弱与流行性感冒和肺炎球菌性疫苗抗体反应损害有关,这可以解释老年人群接种疫苗只有适度的临床效果。另外,衰弱还显示了其在恶性妇产科肿瘤术后并发症的预测能力[39],并能较好预测老年严重结直肠癌接受化疗的死亡[40]。

基于以上相关性,衰弱评估可以作为多系统疾病的危险筛查工具,通过针对衰弱的目标干预,可显著改善疾病预后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例如,衰弱可用于老年心血管病的危险评估,可以预测包括心脏手术在内的患者的患病和死亡;衰弱可以作为一种整体免疫功能下降的临床标志物;通过衰弱筛查,明确哪些人群处于普通感染和其并发症的风险;衰弱还可用于老年癌症患者的死亡预测和化疗药物毒性反应的危险分层;此外,衰弱评测还可预测术后并发症增加,在临床上可作为老年人术前评估的危险评测工具。

5 衰弱的干预

衰弱是一种多因素的状态,多学科多领域和个体化的治疗,将是最佳的衰弱防治措施。目前临床上已开展了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运动、营养、药物治疗、基于CGA的多学科干预等措施,并初步显示了一定的干预效果。

5.1 针对危险因素的干预

有血管健康饮食、身体活动、戒烟限酒、体质量控制,控制和防治生物学的、社会经济的和环境的应激源,可延缓衰弱的进展。

5.2 运动干预

运动对于脑、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产生生理的效应。针对衰弱老年人进行运动干预、力量和平衡训练可以成功地增加肌肉力量和功能,使长期看护中的衰弱老年人运动功能得到改善。

5.3 营养干预

是另一种非药物的调整,其措施包含了:纠正营养缺乏、微营养和强调衰弱综合征的体质量的减少。然而还缺乏证据支持这种措施的有效性。

5.4 药物治疗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已经证实可以改善骨骼肌肉的结构和生物化学功能,证据显示ACEI可以停止或减缓老年人肌肉力量的减退,提高运动储备和生活质量[41]。睾酮能改善肌肉力量,但是增加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不良后果[42]。低浓度的维生素D与衰弱相关,可以改善神经肌肉的功能。维生素D可能减少老年人跌倒的次数,联合钙剂更可以减少骨折,但是常规使用维生素D治疗衰弱在临床上仍然存在争议。

5.5 基于CGA的多学科干预

CGA是一种多学科多领域诊断过程,用于判断衰弱老年人医疗的、心理的和功能的储备能力等多种问题,并制定个体化的、协调一致的整合治疗计划和长期的随访计划,是临床上衰弱老年人的看护金标准[9]。CGA多学科的评估和看护小组通常由老年医学家,老年科培训的护士、社会工作者和药剂师和理疗师组成。患者的评价,包含了详细的医疗史,身体检查和辅助检查,医疗团队整合相关社会心理的资料和医疗数据进行详细的病案讨论,最终形成个体化的衰弱治疗目标和处理方案。基于CGA的多领域个体干预,包括使用物理疗法、营养供给、药物治疗、精神治疗、慢性疾病处置等,用于改善身体的、认知的和社会功能。相比那些只接受普通医疗看护的老年人,对衰弱老年人实施CGA综合干预措施,可以减少跌倒和在家看护的需求,减少住院时间、认知和功能下降和住院死亡,但在严重的老年衰弱患者中收益很少。

老年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 篇7

代谢综合征 (MS) 是以胰岛素抵抗 (IR) 为核心, 引发糖、脂等代谢异常的综合征, 临床上表现为中心性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对于MS的认识与治疗, 现代医学逐渐从单一控制向整体调节靠近, 而中医学由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诊治特点走向科学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均显示出从多靶点向最终目标发展的医学模式。笔者将目前中医对老年MS的认识与防治进展概述如下。

1 命名溯源

祖国医学虽无“代谢综合征”的名称, 但其临床表现, 如肥胖、口干多饮、多食、头痛、眩晕、胸闷、胸痛等症状, 可纳入中医学“肥满”、“痰湿”、“肝郁”、“血瘀”、“眩晕”、“湿阻”、“消渴”、“积聚”、“头痛”、“心悸”、“胸痹”等病症范畴。

2 本虚标实是MS的病理基础

人到老年, 生理功能衰退, 新陈代谢能力减退, 久则脏气虚衰、痰瘀滞互结。中医多家报道认为老年MS属本虚标实证, 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 标实以痰湿、血瘀、气滞为主。因虚而滞为其基本病机, 多累及心、脾、肝、肾等脏腑, 是目前公认的病理基础。

2.1 本虚论

2.1.1 脾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 为气血生化之源, 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描述了食物进入人体后, 脾胃对其的能量转化过程。MS常见多食体胖、腹满、口渴、少气乏力、舌淡胖苔浊腻等一派脾系症状。因脾气虚弱, 加过食、少动所致。多食肥甘伤及中焦脾胃, 使中焦之气壅滞;脾主四肢肌肉, 活动减少、肌肉怠惰也影响脾之健运。李锡杰[1]认为脾虚失运, 气血及津液输布、运化失常, 物不归正化, 致血糖、血压、血脂增高, 体胖, 最终伤及脏腑、经络产生多种疾病。

2.1.2 肾为先天之本

肾主骨生髓, 主水, 是脏腑阴阳之本, 生命之源。《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七八, 肝气衰, 筋不能动, 天癸竭, 精少, 肾脏衰, 形体皆极。”描述了随年龄增长, 肾气渐亏, 影响各脏腑的蒸腾气化功能。MS常见腰膝萎弱冷痛、遗精、小便不利、水肿、喘促等一派肾系症状。因肾气虚 (肾精不足) , 致各脏功能失调, 而各脏阴阳失调日久也必累及于肾。陶婷等[2]认为随年龄增大, 血管内膜逐渐增厚, 纤维化, 阻力增加, 血管顺应性降低,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升高。褚熙等[3]认为年龄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FMD) 呈负相关, 说明年龄亦参与了MS患者内皮功能损伤过程。

2.2 标实论

2.2.1 痰湿论

痰湿体质是MS的内在基础[4]。《医门法律》曰:“肥人多痰湿。”描述了津液运化失司而凝聚出现黏滞重浊的体质状态, 症见胸闷、痰多、肥胖、苔白腻、脉滑等。因此, 说MS是肥胖人群痰湿体质的必然趋势[5,6]。李东晓[7]认为, MS的发病与“痰”密切相关, 提出胰岛素是体内胰岛β细胞分泌的正常生理激素, 是人体的“血气”, 胰岛素抵抗 (IR) 的病理过程即为“化失其正, 则脏腑病, 津液败, 而血气即成痰涎”, IR是MS各临床特征的共同发病基础, 符合《景岳全书·证漠·痰饮》曰:“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 凡五脏之伤, 皆能致之”的痰致病特点。研究发现[8,9,10], 痰湿体质与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密切相关。

2.2.2 血瘀论

血瘀是MS的主要病理变化及病因[11]。《医林改错》曰:“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瘀。”描述了血液的正常运行, 有赖气的充盛, 血脉的调和与通利。气为血帅, 气虚或滞, 血行无力而瘀;或阴虚燥热, 脉道不利, 血滞而瘀等。瘀血内阻, 气化失常, 症见肌肤甲错、偏瘫麻木、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等。俞亚琴等[12]从血瘀角度探讨2型糖尿病IR, 表明糖尿病血瘀证患者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说明IR的外在表现为瘀血证。研究证实, 在IR状态下, 胰岛素丧失了血管保护作用, 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且纤溶活性异常, 血小板黏附及聚集增强而处于高凝状态, 均属中医“瘀血”范畴[13]。

2.2.3 气滞论

肝郁气滞是发生MS的重要环节[14]。《灵枢·五变篇》曰:“怒则气上逆, 胸中蓄积, 血气逆流, 款皮充饥, 血脉不行, 转而为热, 热则消肌肤, 故为消瘅。”描述了肝失疏泄, 气机不畅, 致脏腑功能失调。《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指出肝枢机不利是MS的始动因素。气郁不疏, 肝阳上亢致眩晕 (高血压) ;肝郁化火, 消灼津液致消渴 (糖尿病) ;肝风内动致卒中 (脑血管病) ;肝郁气滞血瘀致胸痹 (冠心病) 、脉痹 (动脉硬化) 。研究发现, 情志失调可致内源性儿茶酚胺增高, 皮质醇、生长激素分泌亢进, 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15,16]。

3 辨证论治

多数医家认为, 治疗老年MS应将扶正祛邪贯穿始终, 从整体把握病机, 辨证分析以确定治法。

3.1 治未病

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 《内经》提出“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方剑锋等[17]提出对 MS早期系统干预:首先注重养生 (精神、膳食、运动等积极主动调摄方法) , 未病先防, 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将危害降到最低;其次强调早期干预, 既病防变。研究表明, 应将治疗性强化生活方式放在首位, 早期干预不仅能改善IR, 还可保护内皮细胞, 抑制高凝状态, 缓解炎症反应, 减少或延缓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18,19]。

3.2 从脾论治

“脾为生痰之源”, 脾虚不运, 水津代谢障碍, 是产生痰湿瘀血的根本。现代医学表明:中医之脾维系着人体的物质代谢, 物质代谢紊乱是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的具体表现。大量实验结果显示:脾与人体多种受体和酶关系密切, 各种健脾措施可有效改善多种受体和酶的功能, 促进物质的正常代谢, 而某些受体和酶的缺陷正是导致MS的主要因素。因此, 治疗首当健脾助运。张焕鹏等[20]采用益气健脾、化痰泄浊法治疗30例MS, 症状明显改善, 血压、血脂、血糖、体重有不同程度下降, 病情稳定, 有效率达90%。段海璐[21]采用健脾化痰、通腑泄浊法治疗48例MS, 疗效显著。

3.3 从肾论治

临床观察, 有遗传背景、体质赢弱、真气不足的人群是MS的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因此, 培补肾精是治疗MS时不可忽视的。现代研究表明肾本质涉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性腺、肾上腺皮质) 轴, 关系到全身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状态, 如糖尿病患者常出现“低T3、T4综合征”等。通过调补肾阴肾阳论治糖尿病取效[22,23]也证明MS的肾虚本质。汤小虎等[24]采用温肾阳以消水肿治疗属阳虚水肿喘促的MS, 取得明显疗效。赵志英[25]自拟温阳消浊饮治疗40例MS, 在改善全身症状、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脂质代谢方面有显著疗效, 总有效率达87.5%。

3.4 整体论治

整体观念是中医认识人体自身及人与自然变化的独特优势。人体是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患者身上的诸多异常不是独立的。自然界的变化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它。所以, 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 调理人体脏腑气血阴阳是防治 MS的首要任务。临床上采用调脏腑气血阴阳、按郁、热、虚、损分段治疗、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及针药并治等都是在整体认识基础上的综合治疗, 既把握核心病机, 也针对各种代谢异常, 个个突破, 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26]。

4 展望

老年胆心综合征25例误诊分析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5例为2000~2008年我院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8例、女性17例, 年龄60~74岁 (平均67.3±12.6) 岁。其中高血压5例、糖尿病3例, 慢性支气管炎6例, 心绞痛2例。

1.2 病史及症状

发病时间3h~23年。25例中, 14例既往有明确胆囊疾患, 均有反复发作史, 首次就诊11例。患者就诊时, 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闷或心悸, 多呈持续性 (16/25例) 、少数呈阵发性 (9/25例) ;伴恶心、呕吐1例, 上腹痛2例。

1.3 体格检查

发热4例 (T:38.0℃~38.50℃) 、墨菲征阳性3例, 上腹部正中压痛3例。

1.4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4.1 血常规, WBC总数升高4例 (10.5~12×109/L) , 3例N:78%~81%。

1.4.2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增高3例。

1.4.3 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肥大2例, 其余均正常。

1.4.4 腹部B超:19例为胆石症, 6例为慢性胆囊疾患。

1.4.5 心电图及心电监护;心律失常1 4例。 (1 4/2 5) , 其中室性早搏8例、房性早搏3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ST-T段改变16例 (16/25) , 包括T波低平或倒置、ST段下移等。

1.4.6 冠状动脉造影:5例病人造影, 其中2例显示冠状动脉狭窄≥70%, 余3例正常。

1.4.7 CT冠状动脉造影:1 5例病人中4例有冠状动脉狭窄45%~5 0%, 余11例正常。

2 诊断及治疗

诊断为冠心病15例, 病窦综合征1例, 心律失常9例。

治疗给予扩张冠状动脉、抗心律失常等治疗, 胸痛症状可暂时缓解, 疗效不显著, 25例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治疗, 切除胆囊后胸闷、心前区不适等症状消失。其中2例患者胆系疾病愈后仍有心绞痛, 诊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疾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 予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扩冠、抗凝等治疗后症状得以缓解。

3 讨论

3.1 25例均系老年患者, 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 多数患者多因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发病, 无明显的发热、恶心、呕吐及右上腹疼痛, 说明机体反应迟钝, 发生胆系疾病时, 常缺乏典型体征, 胆系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不明显, 心脏症状明显, 本组墨菲征阳性仅有2例, 极易误诊为心脏疾病, 包括心绞痛。其原因是由于心、胆同受植物神经支配, 心脏受胸2~8脊神经支配, 胆囊、胆总管受胸4~9脊神经支配。在胸4、5脊神经处二者交叉, 既有胆系疾病又有冠心病, 因胆系疾病发作而使本来就有病 (狭窄) 的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而出现心绞痛, 当胆囊感染及胆道压力增高时, 通过胸4、5神经反射引起冠状动脉痉挛, 血流量减少, 冠脉灌流不足, 诱发心绞痛发作。同时胆系感染时对心脏代谢有严重的干扰。感染对心脏的损害不仅是细菌毒素的直接作用, 还包括对体温、电解质、循环血量、血液p H值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导致心脏代谢障碍;高胆红素、高胆酸血症兴奋迷走神经, 引起迷走神经反射, 抑制心肌细胞能量代谢, 降低心脏舒缩功能, 胆盐的刺激也可直接作用于心脏传导系统, 引起各种心律失常[1]。其次胆心综合征引起的心绞痛或剧痛时间较长, 常持续2h以上, 有时甚至长达10余小时, 硝酸脂类药物不能使之缓解。疼痛常向两肩两背放射, 多在休息时发作, 高脂饮食为其诱因, 疼痛发作后有时体温上升, 白细胞升高, 可有一过性黄疸及谷丙转氨酶增, 心电图改变为一过性ST-T变化, 疼痛缓解后可恢复正常, 若出现心律失常则很难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 而减轻胆绞痛的药物可缓解心律变化[2]。

因此临床上由于胆、心症状共同存在, 二者可能表现得都不典型。胆心综合征在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检查可表现为缺血性的ST-T改变和心律失常, 但按胆囊疾病处理, 胆绞痛减轻或缓解后心电图亦可恢复正常。因此, 原有胆囊炎、胆石症的患者如果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用硝酸甘油等药物后疗效不显著等情况, 应高度怀疑本病, 临床医生要详细询问病史, 仔细查体并及时行肝胆B超、心脏超声、心电图、必要时须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等检查[3]明确诊断, 本组患者经行腹部B超后发现胆囊病变方考虑胆心综合征而造成误诊。胆道疾病伴心前区疼痛并心电图异常者, 经外科手术治疗后, 心前区疼痛及心电图异常改变消失, 则可明确诊断为胆心综合征, 本组患者中23例患者经摘除胆囊后心律失常及心绞痛消失, 其中2例患者术前频发室性早博, 术中胆囊摘除后早博立即消失, 故胆心综合征诊断成立。

作为临床医生一方面要重视有心脏症状而无胆道疾病相应表现的胆道疾病患者。遇有心前区不适及心电图异常者, 且以冠心病心绞痛难于解释, 扩冠、抗凝治疗无效时, 提高对胆心综合征的认识。另一方面临床上遇有胆道疾病患者如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易患因素, 易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 应首先排除心脏原发病, 本组患者中有2例冠脉造影宣示狭窄经冠状动脉植入支架后心绞痛缓解。因此合并冠心病者, 应尽可能行冠状动脉造影者尤其对于老年人, 如果不能耐受冠状动脉造影者, 可考虑行CT冠状动脉造影, 明确诊断。在胆囊摘除术后, 依然有心脏病症状者, 应按照冠心病处理。

摘要:胆心综合征是指胆道系统疾病 (胆囊炎、胆结石) 导致心绞痛、心律失常, 甚至心肌梗死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老年人多表现为胸部不适, 易引起误诊。

关键词:老年,胆心综合征,误诊分析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 (中册) [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268~1269.

[2]霍云.内科医生提高对胆心综合征的认识是避免误诊的前提[J].临床误诊误治, 2006, 19 (1) :38.

老年综合征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4年7月—2015年3月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MS患者86人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老年MS患者86人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具备以下条件:①年龄≥60岁;②符合MS诊断标准,MS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6];③近期无心血管意外发生者;④无恶性肿瘤、感染等严重躯体疾病者;⑤知情同意且可配合完成此次研究者。两组老年MS患者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1.2.1 社区综合干预模式

成立MS社区管理小组,成员包括心血管专科医师、内分泌专科医师、专科护士、健康管理师、营养师、社区医务工作人员。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的药物治疗与随访基础上,由MS管理小组给予一系列的社区干预活动,干预期限为6个月,具体干预措施可分为:①建立老年MS患者社区综合管理档案,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血压,血糖,体重指数(BMI),血脂,饮食及运动信息,用药记录等;②健康教育:编制MS健康教育需求问卷确定实施健康教育的时间、内容、方式等;制定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案,讲解MS定义,血压、血糖、血脂与体重的监测方法与正常值,合理膳食与适当运动等知识;依据健康教育目标计划进行效果评价,征求患者、家属及MS干预小组成员的建议修改补充,不断完善健康教育方案。③饮食指导:均衡饮食的原则,按照三大营养素进行能量分配,限制钠盐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发放自行设计编制的《食物营养成分表》,指导患者运用等量食物交换法分配三餐,保证食物摄入的多样性。④运动干预:遵循个体化、由低强度到高强度的循序渐进原则,依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健康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指导患者自查心率的方法,依据心率确定运动量(适宜心率=170-年龄),运动方式以慢跑、步行、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方式为主,频率3~5次/周,30~60 min/次。⑤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等。⑥用药指导:依据患者血糖、血压、血脂等的动态变化调整患者的用药种类与剂量,观察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制定最大治疗效益、考虑患者经济能力、安全人性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

1.2.2 评价指标

检测MS患者的BMI,甘油三酯(T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24 h尿蛋白(24 h UAlb),BMI采用欧姆龙超声波身高体重仪HNH-318测量,血压采用欧姆龙全自动医用电子血压计HEM-9020测量,TG、24 h UAlb、FPG采用用罗氏MODULAR 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代谢异常评分(DS)包含有4个条目(SBP或DBP异常、TG或HDL-C异常、BMI异常、24 h UAlb异常),每个条目计1分,总分为0~4分[7];稳态胰岛素评估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是评价机体对胰岛素反应减退的有效指标[8],计算公式为空腹血糖×空腹血胰岛素/22.5,空腹血胰岛素采用ADVIA CENTAUR XP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HOMA-IR数值越高则表明该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越高。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l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老年MS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均数、频数等描述分析,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老年MS患者代谢指标的比较

干预前不同组别MS患者BMI、TG、SBP、DBP、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干预后不同组别MS患者BMI、TG、SBP、DBP、F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 干预前后老年MS患者代谢异常评分与HOMA-IR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老年MS患者代谢异常评分与HOMA-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老年MS患者代谢异常评分与HOMA-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注:BMI—体重指数;TG—甘油三酯;SBP—收缩压;DBP—舒张压;FPG—空腹血糖。

注:BMI—体重指数;TG—甘油三酯;SBP—收缩压;DBP—舒张压;FPG—空腹血糖。

注: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

3 讨论

MS常见于老年人群,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各组分(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与肥胖)均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9]。老年人由于年龄、教育水平、身体健康水平的差异及伴有的慢性病增多导致其较中青年人更难控制代谢紊乱[10]。MS患者的高糖与高胰岛素血症可通过氧化应激途径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加之血压升高的共同作用可加快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的发生与进展,且MS患者血压升高导致的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损害或粥样硬化及血糖升高引起的肾脏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均可损害患者的肾功能[11]。

此次研究显示,社区综合管理可有效降低老年MS患者的BMI、TG、SBP、DBP、FPG水平(P≤0.05)。社区综合管理服务模式可对老年MS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管理,调动个体及集体的积极性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12]。通过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运动干预等相关社区干预措施提高老年MS患者的疾病知晓率、空腹血糖控制率、自我监测实施率、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率等,有效控制代谢异常。目前我国社区老年MS患者综合管理水平低且干预力度弱,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MS干预知识与技能,MS干预的具体职责不明确,缺少人力、物力、财力及环境的支持。应将MS管理纳入慢病防控体系中,加强对社区医务人员MS干预的相关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帮助社区老年MS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其健康意识水平。此次研究显示,社区综合管理可有效降低老年MS患者的代谢异常评分与胰岛素抵抗程度(P≤0.05)。该研究结果与Goodpaster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Goodpaster等研究显示通过饮食与运动干预MS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提高39%~59%[13]。社区综合管理通过食物交换法技能的指导,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饮食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老年MS患者脂肪的摄入,脂肪摄入过多是胰岛素抵抗形成的重要因素[14]。社区综合管理通过患者的饮食自我记录动态调整饮食方案,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解释与指导,帮助其建立长期饮食控制的信心,且老年MS患者通过运动指导增加了运动的时间与频率,运动可增加肌肉、脂肪等机体外周组织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力,降低胰岛素抵抗[15]。

综上所述,社区综合管理可有效控制老年MS患者的代谢异常,改善其健康状态。应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积极探讨更为完善的社区MS管理模式,通过社区早期干预提高老年MS患者的预后。

作者声明

老年骨折的综合护理心得 篇10

【关键词】 老年骨折;综合护理;以人为本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1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42-02

骨折是老年人较为多见的一种创伤,其中女性患者居多,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越来越被人重视[1]。由于老年患者生理功能衰退,多伴随有一些慢性疾病,加之骨折引起的疼痛折磨,对患者的生理与心理都带来不同程度的不適,减弱了治疗效果。近年来,我院对老年骨折患者实施了包括环境、饮食、生理、心理等的综合护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老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为60-89岁,平均年龄71岁,其中男43例,女47例。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疗效判定 以焦虑自评量表[2]评定两组患者的焦虑水平。①标准分<35,无焦虑情况;②标准分为35-54,焦虑症状轻微,偶有焦虑;③标准分为55-65分,中度焦虑,频繁焦虑;④标准分>65,重度焦虑。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护理方法

2.1 环境护理 为患者营造一个干净舒适的病房环境,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光线柔和,地面干燥整洁、室内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室内的温度要适宜,以22-24℃最好,湿度控制在60%左右。此外,可以按照患者的需求为其播放轻音乐或者喜爱的电视节目,将遥控器放在方便患者取放的地方。老年患者喜静,休息时间要保持病房安静,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

2.2 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详细询问其饮食喜好,据此为患者提供易消化、细软、富含营养的食物,也应和患者及其家属多交流,对其进行营养知识宣教,指导患者健康饮食。对于伴随有其他老年慢性疾病的患者,需视具体情况对饮食做出相应调整。

2.3 生理护理 正确的体位是治疗骨折的关键,在保持患者患肢制动和功能位摆放的同时要尽量帮助其采用舒适的卧位,协助患者活动肢体。多数老年人不善于表达,护理人员要多留心患者的表情,主动发现并帮助患者解决问题。采取积极措施缓解患者的疼痛,轻微疼痛可通过听音乐、聊天、看电视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克服疼痛;对于疼痛耐受力较差的患者,应实施药物镇痛,以缓解患者的痛苦。

2.4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老年骨折患者综合护理的重点。由于老年患者各项生理功能都减退,加之病痛的折磨,难免会对各种治疗与护理措施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因此,治疗前要先向患者耐心解释,告诉患者治疗的方法、目的和有关注意事项,缓解其不安情绪。巡视时要多主动和患者交流,耐心听取并回答患者的疑问。护理人员也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形象,始终以积极的态度,以微笑面对患者,让患者感到亲切、温暖,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3 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程度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详细结果,见表1、表2。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5.4%(p<0.05)。

4 讨论

老年人的骨质疏松,较易发生骨折,加之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多伴有各种老年慢性疾病,骨折发生后所需的愈合时间较长,原有疾病也会因骨折有所加重,这些都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康复[3]。传统的护理方式多只重视对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对患者的心理、生理等护理不够重视,造成患者尚未痊愈由出现新的心理问题或并发症而加重病情,延迟康复,增加患者痛苦。综合护理与常规护理相比,护理更加全面、贴心,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护理思想,临床效果良好,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萧丰富.萧氏舒适护理模式[M].台湾:华杏出版社,2008:225.

[2] 魏天星.临床实施舒适护理的探讨[J].上海护理,2007,5(01):68.

老年综合征 篇11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来我院体检的650例老年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348例, 女性302例。

1.2 检测指标及方法[1]

所有体检者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 分离血清, 使用日本奥林巴斯AU64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尿酸 (Ua) 、甘油三酯 (TG) 、总胆固醇 (Tc) 和空腹血糖 (FBS) 。其中采用尿酸酶过氧化酶法测定血尿酸 (Ua) , 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 (FBS) , 甘油磷酸氧化酶法测定甘油三酯 (TG) , 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总胆固醇 (Tc) 。

1.3 诊断标准[2]

男女血尿酸 (Ua) 值大于420μmol/L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体检者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别对高尿酸血症患者和正常体检者的BMI指数、TG、Tc、FBS、收缩压、舒张压进行统计。采用SPSS 18.0数据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各项指标以 (平均值±标准差)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 (n) 及百分数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比较

650例老年体检者中男性348例, 女性302例。其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检出为69例, 检出率为19.83%;女性高尿酸血症检出16例, 检出率为5.30%。两组相比较, 男性的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 χ2=30.0288,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年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比较

650例老年体检者中60岁以下182例, 61岁至70岁278例, 71岁至80岁126例, 80岁以上64例。高尿酸血症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具体结果见表1。

2.3 高尿酸血症患者和正常体检者代谢综合征的各项指标比较

将85例高尿酸血症患者和565例正常体检者的平均BMI指数、TG、Tc、FBS、收缩压、舒张压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患者TG、FBS、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正常体检者,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高尿酸血症在女性人群中发生率逐年上升, 刁伟霞、余俊文等[3]对此进行专项研究, 结果表明高尿酸血症在40岁以上的女性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高脂高糖的饮食结构的影响, 更主要的是40岁以上的女性多处于围绝经期, 雌激素水平和孕激素水平明显降低所致。研究结果还表明患有高尿酸血症的女性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比例也较高, 二者有相关性。

贺岩, 吴涛, 朴文花[4]对血尿酸水平在回族和汉族人群进行了详细地比较研究, 并对不同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结果表明喜好进食牛羊肉的回族群众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汉族人群, 这是由于牛羊肉富含蛋白质等嘌呤类物质, 增加了尿酸的生成。

综上所述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且具有普遍性, 这一结论与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致, 高尿酸血症在中老年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 因此应对该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并加强宣传力度, 提倡低盐低热量的健康饮食习惯, 加强锻炼, 保持理想的体重和腰围, 并定期体检以达到预防高尿酸血症的目的, 进而减少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老年人群血尿酸水平分布情况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对来我院体检的650例老年体检者的血尿酸水平及代谢综合征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体检者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不同。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与正常体检者相比显著增高,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人群中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比例较高, 研究证实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加强对老年人群的血尿酸水平的监测非常必要。

关键词:老年体检人群,尿酸水平检测,代谢综合征

参考文献

[1]田进信, 缪敏.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横断面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 2009, 21 (9) :3-5.

[2]沈阿萍.老年体检人群尿酸水平检测结果及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8) :987-988.

[3]刁伟霞, 余俊文, 李婷.40岁以上女性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关系[J].广东医学, 2010, 31 (4) :502-504.

上一篇:河道整治工程施工技术下一篇:写作教学中的激励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