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综合评估

2024-08-02

老年综合评估(通用10篇)

老年综合评估 篇1

摘要:<正>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迅速,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显著增加。据国家老龄委估计,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岁的老人>2亿,我国老龄化速度和老年人口总数已位居世界前列。老年人群是一个庞大而有特殊生理特点的群体,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各器官系统退化,慢性病发病增多。老年病是年老体衰、认知障碍、共病失能的一种状况,多种慢性病可以造成老年人出现同一

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迅速,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显著增加。据国家老龄委估计,截止2013 年底,我国≥60 岁的老人> 2 亿,我国老龄化速度和老年人口总数已位居世界前列。老年人群是一个庞大而有特殊生理特点的群体,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各器官系统退化,慢性病发病增多。老年病是年老体衰、认知障碍、共病失能的一种状况,多种慢性病可以造成老年人出现同一种临床表现,诸如跌倒、衰弱、营养不良、谵妄等,这些状况我们称之为老年综合征( geriatric syndromes) ,这常影响老年人患病率和死亡率。老年综合评估(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 是老年医学实践的重要工具,不同于传统只针对疾病的评价方式,它还筛查影响老年人疾病预后和增加死亡率的老年综合征,以保护老年人健康和功能状态为目的,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正确认识和评估老年综合征,正确使用CGA技术,是从事老年医疗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防治应对策略,可以维护老年人的健康并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包括: 跌倒、衰弱、认知障碍、营养不良、老年合理用药等内容。

跌倒是老年综合征中一个常见而又常导致严重后果的症候,是老年人健康下降的一个信号和转折点。跌倒与老年人姿势控制困难、姿势失衡后再恢复平衡能力下降,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骨关节等多种疾病,环境与药物等多种因素相关。许多老年跌倒通过评估和改变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的。

衰弱,被定义为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对环境因素易损性增加的老年综合征,其特征是生理储备的减少,健康缺陷的累积,使机体维持自稳态的能力减退。衰弱与共病和失能相互重叠,使机体由较小的损害导致显著的、不成比例的健康状况的改变。较多数目的共病、生活方式、低营养状况、抑郁和肌少症,可以独立地或协同地影响衰弱的进展,使老年人患病以及死亡等不良后果的风险增加。

增龄性认知障碍也是常见的老年综合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迄今尚无一种药物能够真正逆转痴呆的发展。众多非药物治疗方式,越来越多地用于缓解和改善患者的认知和精神行为症状。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过亿的国家,痴呆老人在未来的几十年将迅速增加,严重影响我国“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是急需解决的难题。

老年人通常存在共病和慢病,又具有与年龄相关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特点,因此老年人用药存在特殊性。目前大多数药物上市前临床试验受试者通常排除了老年人及多病共存的患者,导致提供的大量药物治疗证据并不适用于老年患者; 许多疾病的循证指南,也尚未考虑衰老、共病等因素对老年患者用药的影响。因此,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不恰当用药,老年人合理用药成为老年医学面临的严峻挑战。当老年患者发生由药物不良反应而引起不良症状时,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医生误认为是一种新的疾病,医生往往会增加另一种相应的药物对其治疗。

对于老年综合征和老年疾病的管理,传统方式仅局限于疾病评估,对老年病的治疗也仅仅停留在老年基础疾病的治疗,没有考虑老年人的功能、心理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CGA作为老年医学实践中的重要工具,采用多学科方法评估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功能状态、心理健康和社会环境状况,筛查影响老年人疾病预后和增加死亡率的老年综合征,并制定和启动治疗方案,以保护老年人健康和功能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老年疾病的治疗目的不是单纯治疗疾病和延长生命,而是为了维护器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增加老年人的生活信心和维护生存的尊严。老年综合征和CGA技术是老年医学的重要基石,本期将几种常见老年综合征和CGA技术做一专栏介绍。

老年患者活动状态评估和预防监护 篇2

【关键词】老年患者;跌倒;评估;监护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1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20-01

通过对老年患者的活动能力进行有效地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对老年患者的日常活动进行有效干预,制定详细和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指导病人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对有效减少和防止老年患者的住院跌倒具有重要意义。

1评估

1.1充分和详细的收集患者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

1.1.1神经系统障碍患者由于自身原发疾病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意识模糊,定向障碍等。最易发生在无监护情况下的跌倒。

1.1.2运动系统障碍患者因生理性的骨骼、肌肉、关节功能减退,比如肌力减退,关节畸形,因骨折后尚属恢复期的或者长时间使用辅助器具者,突发跌倒的几率相对较高。

1.1.3循环系统障碍老年患者伴有高血压、脑缺血、贫血,心脏病、脑血管意外的较多,情绪的波动会诱发此类疾病的发生,从而导致跌倒的发生。

1.1.4泌尿系统障碍由于夜尿的增多,夜间下床次数也随之增多,我院发生的跌倒病人70%以上是夜间发生的。

1.1.5精神因素患者情绪发生波动时,行为控制能力随之下降,伴随而来的跌倒发生率亦相应升高。焦虑、烦躁、抑郁、激动时,相应的监护亦应随之提高。

1.1.6药物因素患者在住院期间若长期使用精神类药物、抗高血压药、利尿药、肌松药、麻醉苏醒期的,都会对患者的正常活动造成影响。

1.1.7环境因素患者对新环境不熟悉,地面的平整度、有无台阶、床位、座椅的高度等的不适应,所穿鞋子的光滑度都很容易造成患者的跌倒。

1.1.8睡眠因素睡眠不足、记忆力下降、睡眠初醒时都是患者突发摔倒的高危期。

1.1.9既往病史患者既往有跌倒病史的,其再次跌倒的发生率亦相对较高。

1.2对患者的活动状态制定评估表

1.2.1详细的了解患者的既往史、现病史、及相关生活习惯熟悉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药物的相应药理作用;掌握患者对新环境的适应度;评估患者愿意接受帮助的程度。正确评估住院患者的活动能力,认真筛选高风险跌倒患者,确立高危人群。

1.2.2制定评估表根据收集的患者资料,对具有以上9条危险因素中三项的,就要考虑其为跌倒发生的高危患者。必须采取相应的預防护理措施。对于有意识障碍、感觉障碍及麻醉苏醒期的患者,则不必考虑其他因素,立即制定相应的加护措施。让医院员工、患者和家属都明确护理目标是防止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三方共同制定出防止患者跌倒的护理措施,同时取得家属的合作与谅解,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1.3评估患者的活动能力

1.3.1观察患者的步态能否直线行走,双脚有无与地面拖擦,有无跛行等等。

1.3.2检查患者的肌力,凡肌力低于Ⅳ级的均要加强日常护理。

1.3.3观察患者的平衡能力。双目紧闭,双脚分开10厘米,肢体在没有任何支撑的情况下,不能保持平衡的需加强护理。

1.3.4不用手扶,从座位上快速站立后不能保持身体平衡的需加强护理。

1.3.5下蹲困难并伴随头晕的患者需加强护理。

2预防措施

2.1对存在跌倒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在其诊断牌、床头做醒目的警示标志,在业务黑板上标出患者的床号及姓名以引起护理人员警惕,并加强交班管理。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有效地预防跌倒。

2.2对有潜在跌倒可能性的部位要分别采取对应措施①设立警示标志或标语。②调降病床高度,方便患者起卧,同时加装双侧床栏。③床与床间距适宜,防止跌倒时磕伤,加重伤情。④病房的走廊、楼梯口要放置椅凳,以备行走间短暂休息。⑤配备呼叫装置,并保证位置合适。⑥走廊、厕所配备相应扶手。⑦保证夜间光线适宜,方便患者夜间起身。

2.3对所有跌倒病史、意识障碍、行动能力和睡眠形态欠缺、排尿或排便需他人协助的高位危患者需时刻有护理人员或护工、家人的陪同,避免患者独立行走。并告知家属其潜在的跌倒危险,以减少突发性跌倒及并发症的发生。

2.4对有夜间多次排尿习惯的患者,应协助其养成睡前排尿的习惯,夜间排尿先呼叫,在陪护下如厕,或者床上排尿。

2.5对服用特殊药物(比如镇静药)的患者,必须随时陪同并给予步行辅助。

2.6对有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应及时对其进行宣教,告知其减慢起身速度,尤其是睡醒后,应平卧3分钟后方可缓慢起床。

2.7对患者加强平时的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有突发跌倒的可能性以及跌倒后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加强患者自我防范的意识,从根本上加以预防。

2.8加强岗位责任制度的检查和落实。对重点患者加强巡视;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组织全科护士系统学习跌倒原因、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特别应加强药理知识的学习,熟悉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在实际工作中能对跌倒因素进行准确判断,宣教到位,及时去除各种不利因素,提高全科护士对预防跌倒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防备能力。

2.9针对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平时应加强对患者的关心和尊重,提高陪护责任心,运用正确的护理技巧,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信任护士,听从护士的指导,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指导患者简单易行的预防措施,如适时使用拐杖、扶手,起身、起床时动作宜缓慢等。

通过以上对高危患者的正确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预防措施,加强患者的依从性,在持续的、高质量的预防护理的基础上,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完全可以得到有效的降低。

参考文献

[1]王辉娥.持续质量改进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运用[J].护理研究,2005,19(10C):2248.

[2]陆琴,沈春苗.持续质量改进在标本送检流程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778.

老年综合评估的临床应用 篇3

1 CGA的概念

CGA是指采用多学科方法评估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功能状态、心理健康和社会环境状况,并制定和启动以保护老年人健康和功能状态为目的的治疗计划,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CGA以改善并维持老年人自我生活照顾能力为目的,评估的主要内容为筛查影响老年人疾病预后和增加死亡率的老年综合征。老年综合征是指老年人由多种疾病或多种非疾病原因造成的同一种临床表现或问题的症候群,如跌倒、尿失禁、记忆障碍、谵妄、疼痛、失眠等。传统老年医学仅关注老年基础疾病的治疗,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控制情况。CGA除了评估老年慢性疾病的诊治,更加关注老年综合征的筛查,内容广泛,包含躯体功能评估、认知和心理功能评估,以及社会、环境因素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出全面的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或维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支出。

2 CGA的主要内容及评估量表

2.1 CGA的主要内容

CGA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疾病状况,多重用药,尿失禁,疼痛,营养,感觉功能障碍,基本日常生活活动功能(ADL)、工具性日常活动功能(IADL)、高级日常生活活动功能(AADL),认知功能,情绪,平衡和步态,环境,社会功能,社会支持等[2]。一般可以概括为躯体健康、精神健康、社会健康、生活能力和经济环境状况五大方面。

2.2 CGA评估量表

CGA的概念最先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国外已制订出多种老年评估量表,如美国杜克大学的老年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于1975年创立的OARS量表[3];Gurland等[4]于1977年创立的CARE综合评价量表;1998年由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办公室资助开发的LEIPAD量表[5],以及生活质量量表(老年版)等都是针对老年人群的自我健康评估且评估证据最多的评估工具[6]。但是这些评估量表内容较复杂,给临床应用带来一定的不便,因此临床往往综合使用一些单项评估工具,例如评估生活功能状态的各种活动能力量表、Tinetti步态和平衡量表等;评估躯体营养状况的营养风险量表;评估精神健康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老年抑郁量表、抑郁焦虑量表;评估社会健康状况的社会支持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估经济和环境状况的一般问卷等。总而言之,临床应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量表。

3 CGA的临床应用

3.1 CGA有助于老年慢性病管理

慢性病是指一类起病隐匿,不构成传染,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老年人易患多种慢性疾病,在慢性病的长期影响下会产生诸如营养不良、抑郁、认知功能下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原发疾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医疗费用的急剧上升,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对慢性疾病进行治疗,同时还要及时发现老年患者的功能下降情况,进行早期干预。CGA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

20世纪40年代Marjory医生第1个在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医院给虚弱的老年患者使用CGA并根据评估结果为老年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7],通过干预使部分虚弱的患者摆脱了长期卧床不起的状态。Rubenstein等[8]发现和一般治疗组相比,综合评估干预组的住院老年患者1年死亡率明显降低,一般治疗组患者也因平均住院时间延长、平均再入院次数增加而使医疗费用增加。Engelhardt等[9]对患有多种慢性病的男性退役老兵进行为期16月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以CGA为核心的治疗组不但在某些方面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改善了门诊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患者因急诊入院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是2组的医疗总费用无明显差异。

3.2 CGA有利于老年急性病预后

CGA对于慢性病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证实,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试验开始转向急症研究。来自法国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表明,通过CGA可以发现急症病房住院初期老年患者的潜在问题,由此筛选出需要综合管理的老年患者,并让患者尽早接受相应的综合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疾病预后及功能状态。Gregersen等[10]观察了3877位>80岁老年急症住院患者,结果显示接受CGA评估且进行全面干预的老年病专科病房组30 d后死亡率明显低于普通病房组。研究提示CGA可以提高急症住院老年患者30 d后生存率。但CGA在老年住院患者中应用的方式,适宜人群,远期效益等方面目前尚缺乏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证据,这些都可以成为CGA临床应用未来的探索方向。

3.3 CGA对老年肿瘤患者管理的应用

由于老年肿瘤患者的发病率、死亡率较高,加之老年患者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因此如何对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进而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使老年肿瘤患者最终从治疗中获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老年患者是否接受肿瘤治疗方案绝不仅仅取决于其实际年龄,肿瘤医师一定要清楚治疗的获益和治疗带来的潜在风险。以CGA为基础的综合干预措施可能可以降低老年肿瘤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1],但至今仍没有可以证实CGA有效性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目前法国正在进行1项名为EGe SOR的开放式、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12],将704位符合条件的老年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肿瘤的常规治疗;干预组在肿瘤的常规治疗基础上还包括了老年科医师介入的CGA及综合治疗,随访24月。最终观察的主要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功能损害、>10%的体质量下降,次要不良事件包括无进展存活期、意外事件、生活质量、毒性反应、治疗费用、预期治疗方案的完成等。EGe SOR是第1个将CGA运用于老年肿瘤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预期目的在于通过观察CGA对于老年肿瘤患者生存期、功能、营养状态的影响,证实CGA有益于老年肿瘤患者的预后。如果该试验结果如预期,EGe SOR试验将改变目前法国老年肿瘤患者健康管理的模式,成为引领未来老年肿瘤患者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先行者。

3.4 CGA在预测死亡率方面的研究

在运用CGA预测老年患者死亡率方面虽然尚缺乏大型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但目前少量的小样本临床研究已提示CGA可能可以预测患者的死亡率。来自巴西圣保罗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对746例老年科住院患者进行了综合评估[15],CGA主要包括了营养不良、ADL、IADL、多重用药、抑郁、痴呆、社会支持等10项内容,随访期长达3年,最终结果显示CGA可以有效预测住院患者的死亡率及不良后果,其中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营养不良,及缺乏社会支持这3项是首要的预测因子。另一项来自韩国的临床研究对141例即将接受外科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进行综合评估[14],通过分析老年患者术后的死亡率、住院不良事件发生率等与CGA评分之间的关系,发现不良的CGA结果,尤其是功能下降及营养不良的老年患者更易发生不良事件。外科手术前对老年患者进行CGA可以有效地筛选出具有死亡高风险及不良事件发生高风险的患者,从而提前实施全方位的干预措施。

4 CGA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前景

公共交通系统综合评估 篇4

【关键词】公共交通系统;系统评估;居民出行调查

1.背景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划分为常规公交系统,快速公交系统,轨道交通系统,准确全面的评估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实现其交通方式的主导地位,才能保证城市有一个满足居民的日常出行需求的良好的交通环境。

2.评估内容

公共交通系统的评价包括公交出行分担率,票价,公交线网布局,场站布局,发车频率,车辆配置等各方面评价的综合。

3.调查分析

进行公交系统评估前首先要进行公共交通系统现在调查,调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走访调查、居民出行特征调查和公共交通运营特征调查。

3.1走访调查

走访城市规划局、建设局、交通局、公交公司等相关部门,搜集城市在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人口就业等方面的基本资料以及目前各相关部门已有的规划报告,了解各相关职能部门对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意见,为进行公共交通需求分析和公共交通规划提供基础资料。

3.2居民出行调查

居民出行调查主要是要了解居民出行的OD分布状况,同时包括出行者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其调查结果是分析诊断交通系统问题、进行交通需求预测等研究的基础。

进行这项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居民在一天的工作、生活中对各种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出行的时空分布与城市用地性质等方面的情况,为交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主要通过调查员入户进行问卷调查进行。

3.3公共交通营运特征调查

公共交通营运特征调查是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城市现状公交运营、客流出行特征、客流时空分布、流动人口出行情况,为下一阶段城市公交发展方向的确定、近远期公交线网和场站的调整与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分析依据。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公交线路特征调查,公交跟车调查和公交站点问卷调查。

公交线路特征:调查各公交线路走向、设站情况、运营时间、车辆配备等。

公交跟车调查(包括公交跟车客流调查和公交跟车OD调查):调查者跟车记录公交车一天的运行情况,观测内容有:该线路各站点上、下客人数、各站到站时间和离站时间。公交跟车OD调查,主要通过收发小票并记录小票编号对几条长距离的公交线路进行高峰期客流OD调查。

公交站点问卷调查:调查者在公交站点发放问卷表的方式对乘客的公交出行特征和意愿进行调查。

4.居民出行分析

将城市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小区,分析每个交通小区的日平均出行次数、出行分布和出行方式的比例。城市发展、人口、经济、用地以及交通区域的不同,居民出行特征都会有所区别。居住区域和办公区域的交通出行会有明显的潮汐性质,全天交通出行分布有相对明显的高峰,商业休闲区域无明显高峰。

居民出行出发时刻分布,反映了城市居民交通需求在时间上的分布和城市居民总体出行的密集程度,是实行交通需求管理、分析并解决高峰小时交通问题的重要参考依据。居民出行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人口和就业岗位数分布。出行方式结构与各种交通方式的特性和服务水平以及城市形态和用地布局、交通管理政策等有关,不同出行方式结构对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要求有很大差异。

5.公共交通系统评估

5.1基础设施配置

公交系统的配置情况从宏观上反映了城市公交系统能够提供服务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车辆配备情况、运营线路数、发车频率、运营时间四个方面。对于居民的公交出行需求来说,公共交通车辆是最直接的供给方,公交车的拥有量不但关系着公交服务水平的高低,更是公共交通容量的控制因素之一。

5.2公交线网分析与评价

公交线网主要从八个方面进行评价,包括线网布局、线网密度、线网路段重复系数、线路非直线系数、线路走向及功能、线路客流流量及分布、线路负荷强度及公交服务区域。线网密度是一定区域内公交线网长度与城市用地面积之比,直接反映出区域内的公交线网的分布特点。

线路重复系数是公交线路长度总和与公交线网长度的比值,表征的是公交线路走向的重复情况,反映道路上公交线路集中程度。该指标越低,表示线路重复程度越小,其计算公式为运营线路总长度与运营线网的长度之比。也即:

根据国内外的一般经验,道路上公交线布设一般最大为5条,最好不要超过3条。一条道路上线路数过多,不但影响道路上其它车辆的正常运行,而且公交车辆之间相互影响加大,尤其是在公交停靠站点,影响更为突出。

公交线路沿线流量分布状况是线网分析过程中的重要评价资料,公交线路沿线流量分布是否均衡及线路上、下行流量分布是否均衡都与线路的布设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通常采用客源均匀度来衡量,直观上就是流量图。

流量图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凸型图中线路沿线客流呈中间高、两头低的形状,说明线路的客流量的分布比较合理;

凹型图中线路客流呈中间低、两头高的形状,说明线路的客流量在起末站的客流量较大,而中间各站的客流量较小,从流量上看其线路设置的合理性相对较差;

斜型图中线路客流基本呈线性,说明车内客流量逐渐变多或逐渐变少,说明线路设置的合理性也较差;

沿线客流呈平型,说明该线路客流分布比较平均,一般是中途不设上、下客站点的直达线路或者中途上下客均匀的线路。

线路负荷强度可以反映线路单位线路长度承担的客流量,用以评价线路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性。公交服务区域和范围直观的反映了一个地区公交线网布局的合理性以及公交服务的便利程度。通常来说,覆盖率越高且布局合理,公交服务越方便,以300米和500米的公交覆盖率为其评价指标。

6.结论

老年综合评估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篇5

1 CGA 的概述

1. 1概念CGA,台湾学者译为“周全性的老年评估”。它是一种多维度跨学科的诊断过程,用以确定老年脆弱群体的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功能状态、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等方面所具有的能力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制订完善的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料与临终关怀措施,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简言之,CGA就是依据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医学模式,对老年人做出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的综合评价,具体包括对老年人的一般医学评估、躯体功能评估、精神心理评估、社会经济评估、环境评估和生活质量的评估等[2,3,4]。CGA最早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医院的Marjory Warren提出的[5],给虚弱的老年人做详细的评估及适当的治疗,从而使他们摆脱卧床不起的状态。此后,CGA的概念逐步被临床所接受。现在的CGA是指采用多维度评估老年人的健康、躯体功能、心理/精神健康和社会环境状况,并制订相应的诊疗计划,以保护老年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6]。CGA强调保护老年人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它不是单纯的评估,也包括评估后的处理。

1. 2 CGA与一般医学评估的区别CGA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诊疗模式,目的在于全面评价个体的身心功能状况和社会环境影响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全面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和护理计划。而一般医学评估指通常所说的医学诊断,它是以“疾病”为中心的一种诊疗模式,目的在于确诊人体中是否存在某种器官的某种病变,采用的是定位和定性的方法; 前者关注的是老年人的全面功能状况和生命质 量,而后者关 注的是器 官疾病[1]。

1. 3 CGA在老年医疗服务中的应用实施老年医疗服务的机构主要包括省市级或区县级老年医院、三级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老年康复院、老年护理院、临终关怀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人员都应掌握和应用适宜的CGA技术,以便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7]。

1. 3. 1 CGA在老年病急性期医疗服务中的应用: 由于急性期时医院有平均住院日的要求,很大一部分出院的老年患者无法达到功能恢复的状态,需要转诊到中期照护机构,这就要求急性期时医院要做好老年患者的出院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对老年患者做出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推荐后续的医疗服务[7]。

1. 3. 2 CGA在老年中期照护中的应用:老年中期照护服务机构应是具有康复条件的老年医院、老年康复院和高级的老年护理院等机构。收住的对象应是从急性期医院转诊而来并具有一定康复潜能的老年患者。老年中期照护服务中CGA的重点应是对老年患者各种功能状况的评估和对康复效果的评价[1]。

1. 3. 3 CGA在老年长期照护服务中的应用: 对处于长期照护服务中的老年患者,不仅要评估他们的躯体功能状况和精神心理状况,还应对他们的社会支持、经济来源、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做出全面评价,以便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照护服务措施[1]。

1. 3. 4 CGA在老年临终关怀服务中的应用: 老年临终关怀主要是指对肿瘤晚期患者或其他生命末期患者实施的一种服务,主要以解除患者痛苦、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其评估的重点应是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宗教信仰追求、老年综合征和老年问题的评估等[1]。

1. 3. 5 CGA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应用: 在社区进行CGA可以充分利用、协调社区内的资源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保健需求,减少医疗费用、改善并维持老年人健康功能水平。CGA有助于早期识别和治疗社区老人老年综合征的发病情况,提高老人生存率和生活质量[8]。

2 CGA 的评估方法

CGA的评估方法有2种,其一是通过综合测量工具直接测量和评价,其二是通过单项测量工具测量各个维度,再进行综合评价。美国杜克大学的老年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1975年创立的老人资源与服务评估表 ( older American resources andservices,OARS) ,包括了OARS多维功能评估问卷( OMFAQ,The OARS multidimensional functional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以及Gurland于1977年创立的CARE[9](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referral evaluation) 综合评价量表等都是综合测量工具。Haywood等[10]进行了问卷的信效度的调查,结果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各维度的量表如: 测量日常生活能力( ADL) 的Katz量表; 测量步态和平衡的Tinetti量表; 测量认知功能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MSE) ; 测量情绪状态的老年抑郁量表( GDS) 等,都是具有普适性的量表。值得一提的是,在CGA应用比较广泛的肿瘤领域,常在CGA之前使用诸如ISAR-PC、VES-13、ECOG-PS、KPS[11,12,13]等更为简洁的量表进行初筛,再根据筛选后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3 CGA 的内容

3. 1老年一般医学评估即常规的疾病诊断过程。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和各种电生理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等。老年患者往往多病共存,表现出多种老年综合征或出现多种老年问题,有时甚至导致多系统功能障碍或多脏器的衰竭,这些都为老年病的诊治带来较大的困难,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更需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做出详尽的围手术期评估。如果患者有认知功能损害或语言功能障碍,病史的采集需要通过患者的亲属、朋友或者护工的帮助来完成。

3. 2老年躯体功能评估包括ADL、营养状况、平衡与步态、运动功能( 如上下肢功能、关节活动度和肌力) 、感觉功能( 如视力、听力、疼痛) 、皮肤危险因子和吞咽功能等的评估。ADL评估可分为基本能力评估和器具操作能力评估2种[14],前者包括对患者洗漱、穿衣、移位、如厕、大小便控制、平地走动、上下楼梯和自行吃饭等能力的评估; 后者包括对患者独立服药、处理财物、操持家务、购物、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电话等能力的评估。

3. 3老年精神心理评估包括老年认知功能、言语功能、情绪情感、人格、压力、自我概念和心理障碍等方面的评估。认知功能评估是老年精神心理评估的重点,痴呆、谵妄、抑郁、合作不佳、受教育水平低、语言障碍和精神不集中等都可影响老年认知功能的评估。有效筛查认知功能障碍的工具有画钟试验( CDT) 和MMSE等。

3. 4老年社会与经济评估包括老年社会支持系统、角色和角色适应、社会服务的利用、特殊需要、文化、经济状况、医疗保险、人际关系、照顾人员、老年虐待和社会心理问题等方面的评估。对于那些虚弱的老年人,尤其是依赖性强的老年人,应该给予尽可能详细的评估。因为他们可能受虐待或被忽视。在适当时机还应对患者的个人价值观、精神寄托和临终护理愿望( 如遗嘱) 等问题进行评估; 在任何情况下,患者的文化和宗教信仰问题都应该受到尊重。

3. 5老年环境健康评估包括对老年居住环境、社会环境、精神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的评估。在此项评估中,老年人的居家安全评估最为重要,因为它对预防老年人的跌倒和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5]。

3. 6老年生活质量评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状况的改善、疾病谱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常用的老年生活质量评估方法有访谈法、观察法、主观报告法、症状定式检查法和标准化的量表评定法等,该项评估对衡量老年人的幸福度具有一定的意义。国际上有许多生活质量的评定量表,也有相应的应用软件可被使用。

3. 7常见老年综合征或问题的评估常见的老年综合征有跌倒、痴呆、尿失禁、晕厥、谵妄、抑郁、疼痛、失眠、帕金森综合征和多重用药等[16]。常见的老年问题有骨质疏松、褥疮、便秘、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长期照料、临终关怀和肢体残疾等[17]。对上述综合征或问题的评估,主要是对其患病危险因素和疾病的严重程度等进行评估,以便制定适宜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尽可能维持老年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3. 8其他评估主要包括老年人失望的评估、物质 ( 如酒精、烟草、药物和保健品) 使用与滥用的评估等。

4 CGA 的开展形式

据文献报道[16],CGA在国外的开展主要有2种形式: 一种是医院内评估,一种是以社区为基础的评估。医院内进行的综合评估是一种多维度、多学科的诊断评估,目的是制订一个整体的治疗及随访计划。社区为基础的评估可充分利用和协调社区内的资源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保健需要,取得改善和维持老年人健康功能水平的效果,而且可减少医疗费用[18]。CGA在国外应用广泛,可行性也得到证实。对老年住院患者,如癌症、痴呆、透析患者等,以及社区居住的经住院治疗的家庭急症恢复期的老人均有效。与传统医疗方法相比,CGA不仅在健康促进与预防老年人失能方面有积极效果,而且能提高急症恢复期老人的生存率,防止躯体功能进一步下降,减少潜在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18,19,20,21,22,23]。还有研究表明,CGA所建立起来的多维评估指数也能准确地预测老年痴 呆患者短 期和长期 的死亡率[23]。

5 CGA 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对CGA的研究起步较西方国家晚,最早见于1993年[20],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社区保健机构跟不上医院治疗措施,所以对社区老年人的综合健康评估主要集中在健康问题及其危险因素的分析等现况调查,缺乏后续资源协调。而以医院为基础的综合评估在各大综 合性医院 也开始有 了探索[20,21,22]。目前国内CGA主要是针对一般老年人群进行描述性研究,评估社区老人的综合健康功能状况,分析健康问题及其危险因素。在医院应用的报道有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调查,前列腺增生患者以及卧床老年人的评估[21,22,23],目前未检索出将CGA用于慢性 阻塞性肺 疾病的相 关文献。

老年综合评估 篇6

关键词:老年卒中,老年综合评估,认知功能障碍,心理障碍,肢体功能

老年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将老年患者作为社会一员,全面关注与老年人健康和功能状态相关的问题,对老年患者多层面进行综合评估[1]。CGA基本内容包括一般医疗评估、躯体功能评估、认知功能评估、心理功能评估以及社会或环境因素评估[2],其目的是为老年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治疗、康复和护理计划,改善老年患者的功能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质量。本文就老年综合评估对老年卒中患者康复影响综述体如下。

1 脑卒中流行病学现状

我国提前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约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20%,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疾病多涉及身体、精神、情感和社会等方面,传统医学评估无法反映患者功能、社会及心理问题,近年研究表明,CGA在老年临床实践中有效[3],能改善患者功能状态、生活质量、住院时间和再住院率等[4]。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等特点,老年人是高发人群。我国每年约130万人出现卒中,其中75%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5]。功能衰退、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卒中患者急需老年综合评估配合康复治疗,以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信心。

2 老年卒中肢体功能评估

老年卒中肢体功能评估包括日常生活能力(ADL)、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和吞咽功能等[6],其中运动功能评估在老年卒中康复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ADL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7]。ADL评估可分为基本能力评估和器具操作能力评估,前者包括患者自行吃饭、洗漱、穿衣、移位、如厕、大小便控制、上下楼梯等能力评估,后者包括操持家务、购物、独立服药、处理财物、使用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等能力评估。老年卒中患者ADL评估可明确其日常生活能力缺陷,引起患者及家属重视,提供相应帮助或采取有效的康复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持老年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增强患者独立生活的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3 脑卒中患者CGA

3.1 认知功能障碍评估

据统计,卒中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大约为48.3%~61%[8],且急性期较恢复期患者更易出现认知障碍。目前,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筛查的工具包括画钟试验(CDT)和简易智能评估量表(MMSE)等。画钟试验源于20世纪50年代,可辅助判断痴呆的严重程度,测试认知功能迅速而敏感[9,10]。画钟试验检查认知功能较全面,对语言及教育背景的依赖性较小,只要患者听懂简单的提问均可配合检查,包括视空间功能、计划性、执行功能、抽象思维、抗干扰能力、注意力集中与持久及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目前画钟试验作为痴呆筛查工具广泛用于临床。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是目前公认的用于认知功能初步筛查和评价的简便工具,主要包括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计算力、注意力、回忆力和语言能力等测试,但MMSE量表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敏感性较差,且受年龄及教育程度的限制。Heinik等研究认为,画钟试验联合MMSE能提高认知功能障碍的检出率。据报道,日本京都医院对多个门诊病人进行CGA评估,发现2/3的患者有认知功能障碍,可见CGA有效发现老年患者感觉机能受损和抑郁症,可检出认知功能损害;住院患者应用CGA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进患者认知能力,降低住院患者的直接费用[11]。

3.2 心理障碍评估

老年卒中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且常被躯体功能障碍掩盖。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情感障碍,与认知障碍相互影响,抑郁患者的认知损害更严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30%左右的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12]。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低落、悲观等,严重影响患者卒中后康复[13]。抑郁测评工具分为他评量表和自评量表,他评量表包括汉密尔顿抑郁评估量表、康奈尔痴呆抑郁量表等,测评者均需经过专门培训且具备特殊的精神病学技术。自评量表是一种简易的心理测量工具,如老年抑郁量表包括活动减少、情绪低落、容易激惹、退缩痛苦的想法及对过去、现在与未来消极评分等。

4 讨论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脑卒中患者常合并多种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认知障碍、睡眠障碍、情感障碍等,诸多研究表明康复治疗对改善障碍具有一定作用。CGA是一套全面详尽的评估系统,可全面评估患者认知、情感、生活能力、社会功能、经济条件、生活环境以及心灵状态等,避免以往仅针对疾病评估的局限,重视老年人机体整体功能、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可综合评估病情、医疗需求及判断预后,有助于制定可行和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最大限度维持老年患者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老年综合评估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肿瘤科住院部收治的45例老年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 (23例) 和对照组 (22例) , 研究组患者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在60~90岁, 平均 (78.6±2.7) 岁;病程在0.5~7年, 平均 (4.3±1.4) 年;病理分型主要为鳞癌8例、腺癌15例。对照组患者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在60~86岁, 平均 (77.6±2.1) 岁;病程在0.5~6年, 平均 (3.6±1.2) 年;病理分型主要为鳞癌6例、腺癌16例。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各项指标间的比较上,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

采用常规肿瘤科护理: (1) 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 及时发现悲观、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 采取正确护理措施。 (2) 完善健康教育, 利用宣传栏、图册、多媒体以及讲座等多种形式展开健康教育, 在固定时间组织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进行学习, 加强其健康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

1.2.2 研究组护理

根据肿瘤科特点结合老年综合评估内容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评估后采取相关护理。内容包含:日常生活能力的ADL以及IADL评估、认知评估、焦虑量表SAS评估、抑郁量表SDS评估、简易营养量表MNA评估、各项身体机能的评估、相关治疗情况评估等, 评估问卷的排版应简洁明了, 方便查阅及填写。经由3名以上高年资老年科专家进行审核修改后投入临床使用。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多学科护理干预: (1) 23例患者均建立老年综合评估档案, 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疾病及相关治疗资料、老年综合评估内容及结果等内容。 (2) 联合临床医师、药师、护士、营养师、心理医师以及家属等对患者进行多方位的全面护理, 将老年综合评估结果归纳进护理目标中, 针对护理中存在的问题集采用个性宣教与集中宣教结合的形式解决。 (3) 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及评价, 将护理计划全部以书面形式纳入病历中, 由责任护士进行评价。

1.3 观察指标

利用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SAS评估、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SDS评估[8]。

1.4 统计方法

经SPSS14.0软件对数据资料加以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 (%) 表示, 实施χ2检验, 如果P<0.05, 说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理情绪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理情绪比较, 具体见表1。

注:两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疲劳、疼痛、失眠等, 研究组总发生6例, 总发生率26.09%, 对照组发生10例, 总发生率45.45%, 组间数据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8435, P<0.05) 。

3 讨论

老年癌症患者具有许多自身特点, 因老年患者机体的衰退, 患者各方面生理功能均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 例如:肾小球率过滤降低、肝脏的代谢功能异常等造成药物在体内的积累不利于排泄, 神经束以及神经元等的下降让机体对化疗产生的神经毒副作用更加敏感。上述原因增加患者化疗时的并发症以及药物不良作用[9,10,11]。

该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根据老年综合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多学科护理干预, 患者在心理情绪、生存质量各项评分的改善上较对照组显著, SAS评分及SDS评分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加强各方面护理, 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 最大限度满足其需求, 采用关怀护理、人性化护理、优质护理等融入服药干预、营养干预、心理支持等护理措施, 旨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降低抗肿瘤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梁丽萍[12]在对老年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中, 研究发现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方面机能下降, 各器官功能衰竭, 在临床仅能接受支持治疗, 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 最大限度满足其需求, 采用关怀护理、人性化护理、优质护理等融入服药干预、营养干预、心理支持等护理措施, 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降低抗肿瘤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该研究中,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6.09%低于对照组的45.45%,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根据老年综合评估的结果对患者进行多学科护理可有效降低抗肿瘤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取得显著临床效果。与上述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 对老年癌症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后, 再采取多学科护理干预, 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提高其生存质量评分, 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安全有效, 具有广阔的临床使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淳雪丽.老年癌症患者疼痛管理及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8) :980-982.

[2]刘妙仪.老年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24) :3086-3088.

[3]彭旻, 徐慧兰.老年癌症患者感知需求、心理压力及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 (10) :1470-1474.

[4]王淑兰.老年癌症患者临终护理中人文关怀的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25) :172-173.

[5]马红霞, 高志华, 罗红格, 等.心理干预对老年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2) :384-385.

[6]王晓燕, 韩雅姣, 丁有霞, 等.理清亲人路径对老老年癌症患者余寿护理质量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 (6) :1238-1239.

[7]谭慧.心灵关怀对老年癌症患者住院期间焦虑状态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23) :2800-2801.

[8]赵玉涛.优质细节心理干预对老年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18) :22-23.

[9]李颖, 张延丽.老年癌症患者疼痛的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 (17) :67-69, 86.

[10]金环, 熊莉娟, 胡莉萍, 等.积极艺术治疗护理对老年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C].//第14届全国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 2011, 13 (9) :22-25.

[11]刘荣荣, 汪丽芳.循证思想在老年癌症患者疼痛控制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6) :446-447.

老年综合评估 篇8

关键词:综合评估及干预,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状态,作用

有学者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由于机体自身消化吸收功能的退化,常出现营养不良现象,具较高的临床发病率,特别是因病住院治疗过程中,老年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现象对于疾病治疗及预后影响较大[1]。该院从2014年1月开始研究老年综合评估及干预在改善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状态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从2014年1月—2015年12月入院治疗的150例老年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75例与对照组75例。实验组患者男性38例,女性37例;年龄60~85岁,平均(75.35±10.23)岁;基础疾病:糖尿病35例、高血压40例。对照组患者男性36例,女性39例;年龄60~85岁,平均(75.28±10.21)岁;基础疾病:糖尿病37例、高血压38例。上述患者均为住院患者,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恶性肿瘤者、患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者及其他影响该次研究的病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分组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常规营养支持治疗,包括肠内外营养及合理膳食指导[2]。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基础上,依据患者营养综合评估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治疗[2],老年患者普遍存在便秘现象,通过合理安排患者粗纤维食物的摄入量,必要时给予药物通便,减轻便秘对于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依据患者的基础疾病不同,制定个性化的每日三餐的营养摄入量,对于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的血糖与血压定期监测,控制食物中糖与盐的摄入量。所有患者住院干预治疗4周后评估临床效果。

1.3临床观察指标

应用微型营养评定量表(MNA)对患者营养状态评估,分值为0~24分,分值越低营养状况越差[3]。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态评分变化及血液中有关营养指标: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淋巴细胞。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态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的治疗后营养状态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实验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营养指标变化对比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液营养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有报道指出[4],对于老年住院患者入院时常规检查与问诊,无法了解到患者的实际营养状态,住院后由于疾病或治疗导致老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现象发生,显著增加了老年患者住院周期、预后效果不佳,给患者及家属的生活与经济均造成影响。

针对老年患者营养不良现象无典型临床表现的特点,该次研究中通过对住院的老年患者应用微型营养评定量表(MNA)评分系统对患者营养状态评估,150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有学者临床实验结果显示[5],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可能与疾病引发的疼痛、心理状态的变化及机体器官的营养摄入能力有关。只有找到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通过个性化的有效干预措施,就能有效改善住院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几率,对于患者疾病治疗的预后亦有较大影响。临床上对于患者科学的用药指导、合理的饮食搭配及运动疗法均可不同程度上缓解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不良状态[5]。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治疗后营养状态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实验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 3,t=5.891 7)。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液营养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 9,t=4.997 4)。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于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给予营养状态的综合评估,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早出院,减轻患者的住院负担。

参考文献

[1]程燕,吴晶晶,孙尧.老年综合评估及干预在改善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状态中的作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44(10):945-947.

[2]唐大年,韦军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营养不足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的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11):974-976.

[3]曹翔,蔡东联,张玉珍,等.3567例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治疗率的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2,39(2):51-53.

[4]白玉荣.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状态评价及并发症分析[J].中外医疗,2015,34(1):93-94.

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评估研究 篇9

关键词: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评估

党的十八大指出军队要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这就要求军队院校要根据新时期军事人才培养要求对生长干部学员进行培养。对生长干部学员进行综合素质评估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对生长干部学员自身素质的促进作用,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评估目的是运用评估的过程和结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员的进取意识,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军队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二是对军校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评估有助于提高生长干部学员整体素质水平,有助于提高军队院校教育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评估的主要内容

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评估就是将生长学员的各项素质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和估量。对生长学员进行综合素质评估有利于提高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最终目的是使学员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正使其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毕业后能更好的为部队服务。目前生长学员综合素质评估作为一种学员的评估体系,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院校和部队用人单位的认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学员综合素质评估体系已成为当前学历教育院校推行新型军事人才的首要任务。当前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评估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基础素质、专业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五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现代军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军事人才素质的核心。根据学员的日常政治表现和政治理论学习情况,从理论水平、道德情操和法纪意识三个方面衡量。通常由学员营(队)干部进行评估,在学员评功评奖、入党和学期评定等时机,在相应的材料上进行评估。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学员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员不仅要学习各种知识,而且学会学习、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思想见解的能力。主要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和学习素养等四个方面。评估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员的期末课程考试成绩,二是学员参加全国性竞赛(如数学建模等)的成绩,三是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情况。这也是年末学员评功评奖的重要依据。

(三)军事基础素质

军事基础素质是学历教育院校学员必须具备的,区别于地方院校学生的重要标志。学历教育院校学员的军事基础素质主要从军人素养、战斗精神和领导管理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主要由学员营(队)干部根据学员日常工作表现,在相应材料上进行评估。

(四)专业业务素质

专业业务素质是指学员从事某项专业工作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具体包括专业基础、专业应用和专业创新。评估的依据为该专业课的考试成绩。

(五)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和载体,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对军人的体能、耐力、灵活性和心理水平等要求越来越高。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主要指学员身体机能的健康情况,体能考核成绩和体格检查情况,一般由总部或学院组织的体能考核成绩进行评估,心理素质主要指学员对普通心理学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和在特殊条件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一般按照心理测试的成绩进行评估。

二、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评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评估内容和评估权重要做到与时俱进

要根据《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生长干部学历教育改革要要求,加强个性化培养和强化生长干部学员荣誉激励,对学员实施学分制,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第二学位制度、辅修专业和辅修课程制度。建立“学习荣誉”制度,扩大学习成绩优异、学有余力的军校学员学习自主权。设立军队院校军校学员创新奖。这些都是目前综合素质评估内容所没有关注的。另外,在当前实战化训练形式下,对军校学员进行综合素质评估要依据“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加大军校学员信息化条件下应急作战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考评。这要求我们要科学设计综合素质评估体系,合理调整评估内容,科学设定指标权重,注重评估内容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使军校学员明确综合素质评估的各项内容,从而能根据自身素质情况进行学习训练。

(二)要避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估

学历教育军校学员综合素质评估关注的重点应该是过程、是军校学员素质的变化,目的是帮助军校学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目前学历教育军校学员综合素质评估,多依据学期期末课程考试成绩和军校学员营(队)干部在军校学员期末的鉴定材料上给出的定性评语,这样做过于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比如有的军校学员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课下完成作业也马马虎虎,最后通过考前突击学习的方法达到课程考试合格的标准。这样做不利于学员的成长进步,军校学员学习课程不仅仅是为了通过最后的期末考试而是要从中掌握学习方法并将方法加以利用。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我们可以建立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量化管理机制,对学员每次作业完成情况、每次体能考核成绩、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记录,并在校园网中本单位主页上进行公示。这样做可以直视的体现学员综合素质发展的动态变化,使学员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而作为管理者可以采取适当激励奖惩措施,学习和体能方面可以由一名成绩好的和一名成绩不好的学员结成帮扶对子共同提高,日常表现经常不好的让其所在班班长进行帮助提醒,对进步幅度大的军校学员进行表扬,对综合素质较强的军校学员进行奖励表彰,增强军校学员成才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引导其他生长干部学员学习先进和榜样,促进全体军校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佟研,张会如,赵俭.合训学员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海军院校教育,2014(02):48-50.

[2]刘笑军.新一轮教学评价的创新与实践研究[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4.

老年综合评估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3例 (196眼)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中16例 (19眼) 因全身或眼部并发症未能施行白内障手术。在施行白内障手术的157例 (177眼) 患者中, 男102例 (120眼) , 女55例 (57眼) ;年龄61~90岁, 平均 (72.5±6.5) ;其中左眼78例, 右眼69例, 双眼30例。术前视力:光感<0.05者65例 (74眼) , 0.05~0.30者57例 (64眼) , ≥0.30者35例 (39眼) 。

1.2 术前综合因素评估

1.2.1 术前详细询问并记录患者白内障病史及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肾脏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病史, 并进行多系统详细体检。

1.2.2 常规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片、肝肾功能、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心肌酶、血生化检测等辅助检查, 并请相应科室会诊对检查结果及合并疾病进行术前综合因素评估。

1.2.3 手术禁忌证

1.2.3. 1 全身方面禁忌证 (下列疾病均经内科处理后病情无明显缓解) :严重的预激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严重主动脉瓣狭窄、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AVB) 、心功能Ⅳ级、严重高血压和肺源性心脏病合并难以控制的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肝硬化失代偿期。

1.2.3. 2 眼部禁忌证: (1) 晶体脱位或半脱位。 (2) 眼先天性异常:如小眼球、小角膜、先天性青光眼等。 (3) 有糖尿病性虹膜红变者。 (4) 合并严重眼底病:黄斑严重病变、视网膜严重脱离、眼底大片出血或萎缩、视神经萎缩、玻璃体积血或严重浑浊者。 (5) 眼球震颤、严重弱视等。 (6) 青光眼晚期或绝对期。上述经眼科B超及视网膜视力检查确认手术后视力无法提高者。

1.2.4 不需或需经过内科处理后可择期手术的情况: (1) 血压的水平 (收缩压<170 mm Hg、舒张压<90 mm Hg) ; (2) 心脏的功能 (心功能Ⅰ~Ⅱ级可直接施行手术, 心功能Ⅲ级术前经内科应用洋地黄、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治疗缓解后施行手术, 并在术前、术中和术后进行心电及血流动力学测定) ; (3) 心律失常 (偶发早搏、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Ⅰ度或Ⅱ度Ⅰ型AVB、束支传导阻滞等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即可手术;频发性早搏、慢性房颤先经内科处理后可谨慎手术;对于高度或Ⅲ度AVB、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颤伴长间歇患者经内科学治疗, 并于术前安装临时或永久起搏器后谨慎手术) ; (4) 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8.5 mmol/L可进行手术; (5) 其他系统疾病 (急性肺炎、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加重期等) 经其他科室处理病情稳定后进行手术。

1.2.5 术前心理评估:和患者交谈以了解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 降低白内障择期手术患者的紧张情绪以免引起血压升高。手术前晚睡前口服安定片30 mg, 手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鲁米那100 mg。

1.3 手术方法

对≤Ⅲ级的晶状体核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Ⅳ级的晶状体核采用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1.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计算, 并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综合因素评估状态

2.1.1 共16例 (19眼) 未能施行手术。

2.1.1. 1 全身方面禁忌证11例 (14眼) :

严重高血压5例 (4眼) 、心功能Ⅳ级4例 (7眼) 、重症糖尿病1例 (2眼) 、肝硬化腹水伴上消化道出血1例 (1眼) 。

2.1.1. 2 眼部并发症5例 (5眼) :

伴有眼底出血2例 (2眼)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例 (2眼) 、玻璃体积血1例 (1眼) 。上述患者均经眼科B超检查确定手术后视力无法提高。

2.1.2 成功手术患者157例 (177眼) 。

2.1.2. 1 经内科处理病情缓解后 (简称处理组) 成功择期手术患者67例 (78眼) :

以心脏病为多见 (表1) , 其中严重高血压占31.3%、心律失常占42.7%、其他疾病占26.0%。

2.1.3 不需要经内科处理 (非处理组) 即可择期施行手术的患者非90例 (99眼) :

无明显疾病者15例 (18眼) , 窦性心动过缓21例 (22眼) , 偶发室性早搏14例 (14眼) , 偶发房性早搏13例 (14眼) , Ⅰ度AVB 8例 (9眼) ,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 (8眼) , 左前分支及左后分支阻滞7例 (9眼) ,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 (5眼) 。

2.2 全部177眼手术前后视力变化比较 (表2) :

手术前视力≥0.30占22.03% (39眼/177眼) , 手术后视力≥0.30为62.15% (110眼/177眼) , 手术后视力≥0.30患者明显高于手术前。

2.3 处理组和非处理组择期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变化比较 (表3) :

2组手术后视力提高≥0.30的患者, 处理组为59.1% (46眼/78眼) , 非处理组为64.6% (64眼/99眼) , 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61, P>0.05) 。

3 讨论

3.1 通过术前综合因素评估严格控制禁忌手术患者是避免手术导致不可预测的危险的重要手段。白内障是老年人眼部退化性疾病, 也是可治疗的致盲性老年性眼病, 但老年患者全身各器官功能比较差, 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合并糖尿病者更是如此[4]。因此, 对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前综合因素评估, 包括手术耐受性评估、手术禁忌证评估、术后视力评估、手术方式的选择等[1], 老年白内障的患者术前的常规检查非常重要。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 可以筛选出明显的手术禁忌证, 判断基础疾病和潜在危险因素, 及时发现无法耐受手术或手术后视力无法提高的白内障患者, 从而既能取得良好手术效果, 又能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减少并发症[5]。本组资料中16例 (19眼) 患者或有严重全身性疾病且经内科治疗未能有效改善而不能耐受手术、且有导致不可预测的危险, 或因眼部疾病经超声检查确定手术后视力无法提高, 从而放弃手术。

3.2 通过术前综合因素评估排除了手术禁忌证后, 老年白内障患者应及时择期手术: (1) 对无特殊疾病或无手术风险患者应尽早手术。 (2) 对因患有心脏等疾病暂时不能手术患者应及时请内科会诊并经过内科处理病情缓解后进行择期手术, 既能明显降低白内障手术风险、提高老年白内障患者手术的成功率, 又能提高老年白内障患者手术脱残率和脱盲率。对于患有心脏等疾病的患者, 只要手术时机选择恰当, 均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本文资料中, 处理组和非处理组手术后视力提高≥0.30的患者疗效相当, 提示经过术前综合因素评估发现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可治性疾病的老年白内障患者, 应先经过内科正规治疗待病情改善后, 选择病情相对稳定时再行手术[6], 其手术成功率并不比无疾病的老年白内障手术效果差。

参考文献

上一篇:肺结核化疗下一篇:居民自治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