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综合实训(精选4篇)
1+3综合实训 篇1
目前毕业生普遍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首先, 对计算机操作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技术了解不足, 开发经验欠缺。多数毕业生根本没有开发项目的经验, 由于受学校的限制, 对一些工具和新的技术也知之甚少, 招聘后实际工作能力差。其次, 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 有些毕业生一就业就想着拿高薪, 在工作中稍微有些挫折就打退堂鼓或者想跳槽[1,2]。第三, 大学生到企业去实习缺乏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企业普遍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 造成了当前一方面企业反映工科大学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弱化、不适应企业要求;另一方面, 企业又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 不愿意参与工程师培养等方面的问题[3]。
基于上述基本现状和湖南工程学院培养宽专业、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定位, 本文提出基于双体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职场能力, 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一、双体实训培养模式
“双体实训”是以技术实训为主线的核心教学体系和培养“一个习惯、两种能力”的辅助教学体系, 双体系并行培养人才的方法。一个习惯, 指的是“尊重契约”的习惯;两种能力, 指的是职场成功人士具有的两大基础能力———系统思考和有效沟通。
2006年, 天地英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合作, 启动“双体实训”项目, 提出通过“技术实训+关键素质训练”两大体系促进IT人发展的实施方案。以技术实训为主线的核心教学体系, 根据项目实战需要来组织, 通过培训让学员学习新技术, 掌握学习方法并进行实战演练, 让学员真正掌握项目实战和技术要点。另外一条辅助的教学体系就是关键能力的培养, 主要分三个方面:商业伦理, 系统思考, 有效沟通, 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1.精技术。以一门流行软件技术为主, 兼顾综合的技术应用知识基础;掌握主流技术的应用框架, 适应力强, 成为有发展潜质的软件精英;掌握技术学习能力, 适应软件业的技术更新。2.有经验。长达几个月的真实项目体验, 掌握一般情况下企业项目实战几年的主要经验;做项目时分工清晰、明确, 轮换担任不同角色;真实项目中严格开发时限, 具备一定的承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3.明职场。理解职场常见的基本现象, 进入企业后的适应力、稳定性较强;沟通意识较强, 与同事、客户打交道障碍较少;团队协作意识较强, 能较快融入项目团队。
二、“3+1”人才培养模式
“3+1”人才培养模式是本科学生在经过三年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在第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 结合用人企业的需求, 共同制定本学年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 有的放矢地培养出企业迫切需求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这种培养方式把学校的理论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在学校与企业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为传统的大学教育在经济建设新时期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 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发挥, 学习劲头更大, 兴趣更浓[4,5,6]。
为配合湖南工程学院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010年学校首先启动2个试点专业, 省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采用的培养模式是“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前3年在校内学习, 最后1年在企业学习。企业学习方面确定了正泰电器有限公司 (温州) 、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温州) 、创奇科技有限公司 (温州) 、加西亚电器有限公司 (温州) 、上海永继电器有限公司、宁波耐特电器有限公司、深圳捷和电机有限公司、湘潭华夏特变有限公司8家实习单位。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外, 还吸纳了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部分学生。
三、基于双体实训的“3+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1. 构建基于双体实训的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
在能力培养方面形成项目化教学的培养模式;形成由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关键技术、专业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群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2. 成立学生教学工作委员会, 让学生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
(1) 在教学思想上, 由“重教轻学”转变为“教学并重”, 由“系统传授”转变为“启发指导”; (2) 在学习空间上, 由原来的“课堂为主”转变为“课堂与课外并重”。新模式的建立, 初步缓解了信息时代科技知识无限增长与教学传授知识有限的矛盾, 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 其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有助于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内化为智力结构。
3. 组建有企业人士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聘
请企业领导或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改革, 指导教学设计, 以增加工程技术教育的针对性。积极与企业联系, 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 加强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紧密程度。
4.“3+1”中“1”的教学改革。
(1) 对大一、大二的公共基础课程不加变动; (2) 对专业课尤其是专业实习、实践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提前, 利用学院3—8年的弹性学分制, 把大四第7学期的课程提前到大三选修, 同时将大三的实习、实践时间相应缩短, 在大三完成所有专业课程教学; (3) 将大四第8学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提前到第7学期, 学生利用一年时间在培训机构实训和企业实习, 并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科研开发情况, 选定毕业设计题目, 在指导教师、培训机构实训师或企业高级工程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同时, 要在实训中学习企业文化,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逐渐养成良好的工程素质与创新精神, 成为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5. 架起学校、学生、培训机构、企业之间的桥梁。
企业节省招聘成本, 学生实训时间长, 风险小, 让学生早期进入企业的“就业实训”模式, 搭建学生与企业沟通的良好平台, 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社会的共赢。学生在校参加企业实战, 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 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 这种模式也为企业的人才选拔与培养创造了条件。
6. 双导师共同指导, 学生的技术、动手操作能力和职场能力。
在学生实训过程中为完成毕业论文的任务, 培训机构或企业可以让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担任学生的论文导师, 与校内导师一起指导学生写论文。他们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开题报告和学术论文初审, 定期检查学生论文进展情况, 督促其完成论文工作计划, 并对论文的关键环节进行指导, 协助校内导师把好论文质量关。由学校、培训机构、企业三方交叉审查学生毕业设计成果, 并组成联合答辩小组, 共同考评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
四、基于双体实训的“3+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目标
1. 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职场能力。
通过该模式, 能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生动地结合起来, 通过动口、动手、动脑, 使学生亲自体验认知过程, 并且懂得活学活用, 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也能促使学生了解自我、突破自我, 培养自信、大胆、认真和踏实的个性品格。小组工作形式, 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锻炼了学生与人交往、沟通、协作的能力, 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2. 创新与完善信息类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设计
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形成与培养模式相配套的实施模式及运行机制, 为信息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3. 实现学校、学生、培训机构、企业的互赢局面。
提供工程实训基地的培训机构或企业单位可以借助工程实训基地的平台, 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所需专业的学生来企业实训, 有机会培养与挑选符合企业文化理念和发展需要的大学生, 同时也可以深化与高校在产、学、研方面的全面合作, 拓展企业的发展视野, 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
4. 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
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逐步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能力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 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 体现了时代特点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五、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 需发动更多的老师、学生和培训机构、企业洽谈合作, 使基于双体实训的教学模式有更多的群众基础。
2. 不少教师的既有素质难以应付教学改革的要求, 即便勉强实施也难以产生理想的效果。
从这一意义上说, 我校教师水平的提高, 主要不在学历的提高和知识的增多, 而在于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需要让更多的教师深入到企业去学习体会。
参考文献
[1]张林娜, 周琦, 臧树俊.“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6) .
[2]付家才, 沈显庆.“本科+技师+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 (S1) .
[3]王艳, 陈龙.独立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0, (6) .
[4]孙浩.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1) .
[5]熊荣生.建立与巩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J].教育与职业, 2007, (14) .
[6]陈伟, 程杰.工程实训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6) .
1+3综合实训 篇2
《运输管理综合技能实训》课程教学考核方案
考核专业:公路运输与管理班级:11级1-4班(考查)
教研室主任审核:盛梅
制定人 :盛梅、刘称、韩萍、刘玫
2013年3月
课程考核各部分作业具体要求:
一、学习表现考核
通过教学日志、考勤册及课堂表现考核,分5种情况:
1.100——90分:全勤,课堂表现积极主动
2.90——80分:缺勤时数占总学时10%以下,能正确回答老师问题
3.80——70分:缺勤时数占总学时的10%-20%,遵守课堂秩序
4.70——60分:缺勤时数占总学时的20%以上,遵守课堂秩序
5.不及格或取消考核资格:缺勤时数占总学时的30%以上,有课堂违纪现象
二、职业素质养成系列讲座部分学生书面学习记录及总结要求
职业素质养成系列讲座共分为三场,学习完成后,学生需书面学习记录和总结。
1.书面学习记录和总结的主要内容
学习记录部分包括三次讲座基本情况的记录,每次讲座的记录字数为300——400。学习总结部分,要求结合讲座内容写出个人体会及收获,不少于800字。
2.书面学习记录和总结的要求
(1)内容充实,层次清晰,有条理性,叙述准确,语句通顺,格式规范,无明显的错别字和标点错误。
(2)全部使用16开横条格纸,黑色钢笔、水笔手写完成,有封面,并写明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如没有相关信息,视作未完成。
(3)一旦发现雷同作业,一律视作未完成。
三、运输综合管理业务操作训练部分业务运营记录与分析报告要求
运输综合管理业务操作训练通过软件操作,使学生团队合作形式完成汽车客运站运营,掌握汽车客运站各岗位的运作方法及岗位间的运作流程。软件主要涉及调度、售票、检票、行包、结算、站长查询系统及客运站运营管理系统。操作训练过程中,体现团队合作,任一岗位未能完成任务,整个运营管理系统将无法完成当日运营报表的结算与汇总工作。
1.考核方法
学生每5-6人为一组,模拟一家汽车客运站,经营期限为1周。同学分别扮演站长,统计员,汽车调度员,售票员,检票员。每人负责自己所辖范围的工作。模拟操作完成后,每名学生写出一份本岗位操作业务运营记录与运营报告。
2.岗位操作业务运营记录与运营报告要求
岗位操作业务运营记录与运营分析报告由岗位操作业务运营记录与运营分析报告两部分组成。
(1)岗位操作业务运营记录内容
1)车辆调度员:完成7日,每日10车次的车检、报班、发车、出站;上交其中1日操作记录;
2)售票员:根据10个班次车辆报班,完成7日,每日10车次售票,选定其中班次客票1张,进行打印上交。
3)检票员:完成7日,每日10车次检票,打印其中1日的结算单上交;
4)统计员:完成7日,每日10车次统计工作,其中一个车次单车日统计表打印上交。
5)站长:完成7日,每日10车次汇总周运营统计表打印上交。
(2)分析报告要求报告内容
1)学生所在小组所有人员的角色情况;
2)学生个人所负责的角色以及个人分管的事务;
3)该组的客运站运营流程以及情况总结;
4)该组其他岗位对本岗工作的影响;
(3)作业要求
1)内容充实,层次清晰,有条理性,叙述准确,语句通顺,无明显的错别字和标点错误。整个报告内容不少于1000字。
2)页面设置:A4纸页边距:自然页边距;1.5倍行距。
3)排版要求如下:
标题:三号黑体加粗,居中排列;
正文小四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独占行;
4)有封面,并写明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如没有相关信息,视作未完成。
5)一旦发现雷同作业,一律视作未完成。
四、运输企业沙盘模拟训练部分企业经营分析报告要求
运输企业管理沙盘以实用为导向,以实战为核心,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游戏中了解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该沙盘涉及企业整体战略制定,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计划,团队沟通等多个方面的能力训练。整个经营过程中,学生必须做出众多的决策,比例说新产品的开发,生产设施的改造,新市场扩张等等。
1.考核方法
学生每5-6人为一组,模拟经营一家运输生产企业,经营期限为6年。同学分别扮演总裁(CEO),营销总监(CSO),财务总监(CFO),生产总监(COO),除总裁确定为一个人外,另外三个,每个角色可以有两个人担任。每人负责自己所辖范围的工作。模拟演练结束以后,每名学生写出一份企业经营分析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
(1)学生所在小组所有人员的角色情况;
(2)学生个人所负责的角色以及个人分管的事务;
(3)该组的企业经营流程以及情况总结;
(4)如果破产,还要分析破产原因以及改进的设想。
(5)通过模拟沙盘演练,能够学到哪些知识,以及所想所感。
2.企业经营分析报告要求
(1)内容充实,层次清晰,有条理性,叙述准确,语句通顺,无明显的错别字和标点错误。整个报告内容不少于1500字。
(2)页面设置:A4纸页边距:自然页边距;1.5倍行距。
(3)排版要求如下:
标题:三号黑体加粗,居中排列;
正文小四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独占行;
(4)有封面,并写明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如没有相关信息,视作未完成。
1+3综合实训 篇3
1 社会体育专业“3+1”培养模式的内涵
近年来关于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目标定位等问题一直在探索和研究中。黄淮学院该专业根据教育部新目录与培养要求并结合学校办学理念采用“3+1”教育模式, “3+1”教育模式是现阶段较为切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形式, “3+1”教育模式指大学前3年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能力训练, 最后一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实习培养模式, 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进行实践应用和创新, 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指导教学、工作锻炼实习与实训合作基础上, 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实施开放办学、以提高学校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学生在校内3年学习中, 通过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群课程的学习与选修, 对理论知识、综合文化分析问题能力, 各方面技术的掌握和练习、作业的巩固与自学能力的提高, 根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3+1”中的“1”的具体实施安排, 围绕实践、实习基地、实践项目, 结合学校、企业、健身俱乐部、行业协会等实习实践, 针对社会发展中众多相关行业岗位需求, 进一步开展多途径实践教学, 使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更贴近社会需要, 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 满足中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3+1”教育模式使学生理论学习更紧凑, 衔接更紧密, 理论学习的紧凑和衔接的紧密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有一定的帮助, 对知识的连续性也是有利的。学生接触社会提前, 毕业后的适应期缩短。[2]通过社会实习、实践及时校正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的偏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 实行优势互补, 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中国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国家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兴办和支持体育事业。”这从法律上提供了“3+1”教育模式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可能性。3+1”教育模式使高校和企事业单位更加相互了解促进教学改革, 使用人单位节省开支提高效率、使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3+1”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是企事业单位、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举措, 也是学校强化实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 通过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 能够促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改革,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双方的合作内涵和外延也能够得以丰富和拓展。
2 社会体育专业“3+1”培养模式下培养方案与课程改革
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2012]9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 高等教育要提高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 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改革教学管理, 推进和完善学分制, 实行弹性学制;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构建自主学习、多元学习模式, 促进个性发展。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提高实习实训和“第二课堂”建设, 鼓励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黄淮学院2008年开办社会体育专业, 制定了2008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 2009年进行了修订与调整, 通过对黄淮学院社会体育专业2008级、2009级学生教学及就业、实习实践调查, 发现原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课时比例的设置以及考试考核方法上均有不足之处。2008和2009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教育形式和课程设置有很多部分沿袭了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模式, 通过一届学生的教学周期运行和办学理念以及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的不断修订, 最终完善了新的2012和2013版“3+1”教育模式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从2008版和2013版总学时数上来看, 区别并不是很大, 前后区别主要是从专业发展建设角度综合考虑, 从老版的大众健身、教育两个方向分成竞技体育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方向和大众健身三个方向, 老版中虽然有两个方向, 但从课程设置来看这两个方向也仅仅只是几门理论课程的倾向不同而已, 而新版通过调查和教学讨论, 科学的制定了不同的课程内容而组成三个专业方向, 新版在整体专业培养方案上调整很大, 更新了培养思路与专业建设理念, 科学的开设了专业方向和组合课程的内容, 协调了培养方向的合理课程安排, 梳理了相关类课程的延续学习。专业的科学化是由一系列课程的组合而成的, 而课程的组合是建立在专业培养方向基础上的, 新版根据培养方向设计了群类相关课程的综合学习, 使得竞技体育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方向和大众健身三个方向各具有深厚的课程支撑, 增加了相关群类课程的应用实践与社会就业需要。
新版和老版模式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有很大修订以外, 在专业选修类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安排上也有很大调整, 新版的课程设置避免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在能力、素质和知识的覆盖面上的重叠。新兴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无论是在社会认同程度或是社会接受程度上都无法与成熟的体育教育专业相比, 这也影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因而,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育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方式来改变现状, 这种形式要有别于传统的体育教育形式, 同时又要符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贴近社会、服务社会, 以及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体育人才的需要, 黄淮学院以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办学为理念, 通过理清教学定位和培养方向, 合理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学期时间与学时, 完善实践教学计划和有效实施, 加大社会实践、实习教学过程的人才培养效果, 有效改善了人才培养多维度的模式, 以新的教育模式满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目标实现要求。
3 社会体育专业“3+1”培养模式下实践、实训设计与实施
3.1“3+1”培养模式下实践、实训设计目的及任务
实践、实训是技能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践实训, 让学生接触实际和了解社会, 增强体育观念和社会主义事业责任感, 将专业所学的技术与知识运用于社会工作实践中, 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应用技能,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思维、分析、创造能力。实践实训设计了课程操作任务, 主要将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掌握大众与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经营开发、咨询指导、赛事组织与管理、健身俱乐部组织、项目训练与指导以及教学指导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实训使学生应获得了解实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牢固树立为社会体育事业和人民体质健康服务的思想, 进而充分运用所学到的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 进一步熟练掌握指导社区体育、大众健身、休闲娱乐的基本内容、方法与手段, 提升学生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教学指导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能胜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和体育市场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从而有效增强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2“3+1”培养模式下实践实训内容研究
实践实训依据培养方案、大纲的目标来确定内容、组织形式、时间与时限, 整个实践实训组织有序、具有可控性和可操作化, “3+1”中, 3是基础, 包含以课程为载体的实训、实践, 1是3实践实训的升华, 层次的提高与教学效果大综合, 体现了本科四年教学中有组织、有目标、有针对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实践、实训总学时数为22周, 学分共22学分, 安排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来完成, 设置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必修环节, 因而, 针对实践与实训的目的和组织形式, 合理安排学时与学分的划分,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实训的内容包含社会体育指导管理和俱乐部指导管理两大部分内容。
实践、实训根据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 分为社会体育指导管理和俱乐部指导管理两个实训模块, 每个模块有五组实习项目。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实习实践模块一或者模块二, 选择模块之后, 根据学生人数分成5个小组, 分别进入联盟单位, 进入5个实习项目方向的实习点, 每个实习项目完成实习的内容和时间后, 并经过实习文件的完成和考核获得指导教师给予的实习成绩与学分之后进入下一个实习项目, 依次在每个实习项目结束获得成绩和相应学分。总共实习时长22周, 第七学期第一、二两周为实习准备周, 进行实习指导与方案设计、分组和熟悉实习日志、报告等撰写实习培训, 从第三周开始实习, 第七学期总共实习15周, 在第八学期实习7周, 完成全部实习项目, 获得指导教师给予的实习成绩与学分之后, 进一步完成毕业论文。
实践中根据内容、时间和实训任务要求, 如, 选择模块一, 进入5个实习项目方向, 以健康知识宣传、健身技术指导与体质健康测试、社会体育调查、运动处方设计、赛事组织为主体项目, 开展相关实践实习内容, 并完成不同的要求, 例如, 健身技术指导与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中, 根据事项内容进行学时与指导成效、指导人数等方式的考核, 主要从实习的健身项目指导、健身技术培训、运动队专项技能训练和国民体质健康测试四个方面的成绩综合构成该实习项目的成绩。健身项目指导学时不少于15次 (或30学时) ;完整技术指导一套或指导6人以上;完成健身技术培训与辅导, 有运动队的社区能进行专项技能训练2周, 实施组织国民体质健康测试一次, 每次上交实习报告和社区参与健身指导的实习总结。社会体育调查项目中, 组织学生设计关于中老年体育、妇女体育、职工体育以及残疾人体育健身相关问卷, 在社区进行调研, 并结合调查结果分析、提交报告, 为下一个实习项目运动处方设计提供实习信息资料。赛事组织中, 能够组织社区多形式赛事或者企事业职工趣味赛事等活动, 从组织设计、比赛规程和编排等设计必须明确合理, 根据效果和文件给学分和成绩。模块二包含健康知识宣传、健身教练岗位实习、俱乐部经营管理实习、俱乐部调查、运动处方设计五个项目, 每个项目有具体的实习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 其中俱乐部指导管理中实习项目俱乐部经营管理实习包含俱乐部管理知识培训、制作俱乐部管理方案、俱乐部经营管理岗位实习, 通过项目俱乐部经营管理实习能够使学生获得俱乐部管理能力, 结合俱乐部调查与营销调查, 完善俱乐部的企业策划与趋势分析。健身教练岗位实习项目包括健身教练技术培训、制作健身教练实习方案、健身教练岗位实习, 时长为7周, 完成教练方案与计划、教练指导技术项目的指导日志, 获得相应学分和成绩。
实践实训是整个大学学习提高的关键时期, 通过“3+1”中“1”的实践操作与实施, 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符合社会体育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构建课程体系, 完善和深化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应用性, 建立了校内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与校外实践训练有序的应用和实施, 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开辟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4 新模式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都是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发展需求人才为目的的,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与加强学生对专业实践实习的操作, 达到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实现双赢的目标, 不仅要有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切实可行的实践实习计划, 如何做好“3+1”中的“1”的具体工作, 做好实践实习的内容设置、操作形式与模式, 充分发挥“1”的作用, 显得尤为重要, 还有例如课程总体设置、实践企业基地建设、实践项目确定等一系列问题。目前, 对于“1”的实施开展处于发展阶段, 尚缺完善的模式和有效的途径, 大多是在学校、企业、健身俱乐部、行业协会等实习实践, 缺乏对社会发展中众多相关行业岗位需求的对应实践教学, 应该结合发展需要针对“1”的实施开展多途径的教学指导, 培养复合型人才, 以体育专业指导为主体, 以行业所需的技能, 如驾驶、计算机应用操作、文秘写作、体育产业营销、擒拿格斗与护卫, 组织承办、个人健身指导、协调市场运作等岗位为实践指导内容, 开展多方位, 较全面的实施社会体育专业“3+1”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 完善和落实“3+1”中的“1”的内容, 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落到实处。在完善实践、实习的工作中, 我们应该增强思想认识并开拓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 实践实习教学摆脱单一的专业课程教学和培训, 切实贴近市场需求, 丰富内容, 如帮助学生了解行业需要, 包括行业运作过程、标准的重要性、信息资源等, 并且在实践中高效地把技术和能力融为一体。第二, 培养各类综合人才, 不仅仅是体育人才, 还包括和体育相关的其他职业人才的培养, 包括数据经理、团队领导人、为其他行业服务的运动咨询师、个人助理、保镖与文秘、体育表演等。目前我国的体育市场还处在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大, 但是更需要多样化的体育人才, 通过追踪市场, 根据区域经济和地方特色做出相应的社会需求定位。第三, 构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在评价内容的选择上, 要考虑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工作需要和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权衡, 并根据客观实际和操作的可行性, 以确定各项指标的分值。客观、科学的对实践、实习质量和情况做出评价与设计。第四, 追求实践教学的产学研结合, 特别是强化教学与行业的联系。实践实习中在规划制定、模式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实践评价等方面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 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来, 突出体育教育的实践性。
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体育素质、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创新能力、掌握社会体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未来社会体育相关工种的复合型人才依赖专业教学方案上做缜密的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内容要能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特点, 反映社会体育发展规律和动向, 同时要从校企合作体系出发, 构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师资培训与跟踪指导方案、社会体育实践、实训评价体系, 针对实践、实习考查和考核建立评价机制, 完善和细化实习项目的成绩构成, 还要不断开发本地化实践课程, 增强地方特色, 进一步拓展省外社会体育实训基地, 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5 结束语
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国家“教育”和“人才”两个《规划纲要》提出, 要把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工作, 这些都为深化应用性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指明了新的方向。随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体育社会化步伐日益加快, 这种趋势不仅需要具备高水平竞技技能的运动员队伍, 而且还需要有一支专业化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队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社会, 为社会培养涉及体育方方面面的人才, 包含培养群众性体育和体育领域中的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组织管理以及教育研究、新型业务助理等符合社会体育发展方向的人才。
3+1”教育模式使高校和企事业单位更加相互了解促进教学改革, 提升实践价值, 以实践目标为指导原则, 突破以往教育实习模式, 构建行业和区域特点的实践体系和手段。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借助于社会的真实岗位环境和创造仿真的工作环境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与训练, 不断帮助学生扩展视野, 提高实际综合能力, 这为培养体育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 提升了专业培养与课程教学应用型目标的创新与实现。
摘要:黄淮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通过一届教学周期的完善与总结, 围绕学校创办“与中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和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综合性的本科高校发展定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3+1”教育模式构建了应用型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培养方案的修订, 确保了“3+1”教育模式中“3”的框架、体系与内容的科学合理, 并对“3+1”中“1”的内容与方案进行了合理设计与实施, 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开辟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关键词:应用型,社会体育,“3+1”,培养模式,实践,实训
参考文献
[1]尹伟娜, 房宜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改革对[J].岱宗学刊, 2009 (6) :95-96.
电工综合实训工作计划1 篇4
新的一学期就要开始了,关于电子电工实训室,管理人员除了要积极配合上课教师,注意安全,还要在新的一学期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一、实训室是实训教学场所,除当堂指导教师和学生外,任何人未经指导 老师允许,不得入内。
二、指导教师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熟悉并掌握人员、设备安全常 识,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对实训学生必须进行实训安全教育。实训指导教师应以身作则,严格 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四、实训中心要做好设备及工、量具的的日常维护、保养和管理,保持设 备的良好技术状态。
五、实训学生要做到文明实习,实训室内严禁大声喧哗﹑打闹、抽烟。
六.在实训过程中发现仪器、设备有损坏、故障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切断 电流,保持现场,并报告指导教师处理。
七、线路连接完毕或更改线路连接时,需经指导老师检查无误后,方能接 通电源进行实验。
八、禁止拆卸实验仪器、设备,以免损坏或发生安全事故。
九、实训教学中,严格的按照仪器操作规程,正确操作仪器、量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