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综合实训

2024-08-07

模具综合实训(共12篇)

模具综合实训 篇1

引言

中国作为制造大国, 广东作为制造强省, 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 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而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适合市场的需求, 因此, 需要对教学实习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

我国传统教育长期以来养成“重理论, 轻实践”的倾向, 致使毕业生知识脱离生产实际, 动手能力差, 进入社会适应期长。这一“瓶颈”困绕高校多年。尤其是高校扩招, 就业竞争更为严峻, 许多高校不得不在困境中谋改革。

在高校中, 理论和实践是教学活动的两个侧面。传统的实验教学, 只是一种演示性, 验证性的手段, 对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远远不够的。部分触觉灵敏的高职院校较早探讨另外一种教学模式———车间式实训教学。广东机电职业学院在这方面的开展较早, 成效显著。如今, 学院的多个实训中心已建好并投入使用。

2006年, 广东机电职业学院的“数控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高职高专教育实训基地。“电工技术”, “制冷设备维修”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确定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一、转变观念, 打破条块分割的“瓶颈”

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社会情形设定教学方案, 而不是按市场需求设定教学方案, 总免不了有理论化的倾向, 因此学生所学到的知识, 与社会需求总有距离。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 所学知识用不上, 成了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倍受诟病的一个原因。

改革开放之初, 作为精英教育的产物, 社会对大学生实操能力并不那么苛刻,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 尤其是高校扩招, 高等教育大众化, 当今的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走出精英时代, 大学生已不在稀缺。用人单位不再把大学生高高捧起, 看成时代的骄子, 而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能不能适应社会。

面对市场的需求, 社会的转型, 很多大学生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明显的不适应, 怎么办?只有通过加强训练, 建立企业式的车间实训, 直接与市场接轨, 打破条块分割的“瓶颈”, 让他们所学的“条块”变“立体”。

学生技能高, 就业当然好。学生还没正式工作就有“工作经验”, 还没上岗就有高技能, 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欢迎。为了实现这种转变, 很多学校做了很多的尝试。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 推行“体验车间式实训”教学,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实训教学一下子找准了方向,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 既能体验浓厚

广东黄健

的企业氛围, 又能学习到各种专业技能。

二、车间一体, 锻造技能型人才的基础

学生在真实的车间环境下实训, 将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与实验、实训课程进行整合, 把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 课堂教学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整合了原有的数控、汽车实验室, 实习工厂等资源, 成立了技能培训部, 建立了车间式实训平台, 并以此为基础, 全院范围内推广这一实训模式。建成了广东省示范性专业“数控技术应用”, 和“汽车运用与维修”, 并被教育部等六部门确定为国家制造业与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院校。

在实训教学中率先开展车间体验式教学, 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车间体验式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参与校内的车间实训, 在受到良好的职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 获得了对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理解, 大大缩短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和进入社会角色的磨合期与适应期, 进一步拉近了与企业的距离, 完整地接触了企业的运作模式。解决了企业由于只顾生产, 使学生实习活动大多流于形式的问题。

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生产工艺, 掌握生产技术, 学生一毕业就具备比较熟练的操作技能, 实现校园与车间的“无缝”对接。这样既减少了企业上岗培训环节, 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 又强化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 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现在, 掌握“技能”已成为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在车间里, 生动的生产案例让学生变得趣味十足, 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 使其内容不仅来源于课堂与老师, 也可来源于车间和师傅, 来源于图书馆和同学。在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转化到具体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要求上来, 真正克服了“黑板上做科研、课堂上搞生产”的产学脱节问题。

三、更新思维, 体验全新的学习方式

车间里, 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模块, 可自由选择学习时间, 自由选择学习进度, 自己制定工艺方案和制定工艺卡片, 自己上机操作机床, 老师则给于必要的辅导解答。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教师的作用从课堂讲授, 转向在车间进行教学活动, 极大的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后, 变得爱学, 肯学,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加强, 毕业生的技能得到提高, 走出社会也变得自信了许多, 学校的知名度得到了提升。

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 模具专业0506班的彭文勇同学说, 在车间实训, 我体会到了全新的学习方式, 在实训过程中, 各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 知识互补, 老师交叉授课, 按企业车间模式运作。虽然在生产中碰到很多问题, 没有现成的答案, 但是通过自己思考, 或者与老师同学一起共同探讨来解决, 使每一道工序严谨细致, 通力合作, 团队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体会到了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邱锦活同学说, 说实在的, 对于一个还没有毕业的学生, 做一道真正的模具, 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通过车间式模具实训, 在企业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都深刻地体验了一遍, 更加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 在毕业面试的时候, 我有了更多的自信。

围绕“培养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高技能人才, 更好更快地为广东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 我们不断改革实训教学内容, 方法, 手段和组织形式, 构建了较为合理的实训体系和先进的实训场所。通过体验式车间实训教学, 改变了以往老师苦口婆心说教学生学生不领情的尴尬局面, 在车间上课, 学生主动, 听得明白, 学得愉快, 老师教得轻松。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了职业教育效率, 保持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革,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要创造条件, 体验车间式实训, 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 “干中学, 学中干”, 同时必须加强实训基地的软、硬件的建设。仅仅围绕以“市场为导向, 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夏杨.学生技能高就业当然好[N].羊城晚报, 2007年10月12日.

[2]元传伟.高职高专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C].职教论坛, 2005年第2期.

[3]吴严.加强实验实训提高学生技能[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6年第10期.

[4]陈超.改革高职教育中的实训教学[J].机械职业教育, 2001年第3期.

[5]夏杨.实验室里锻造实用人才[N].羊城晚报, 2007年9月20日.

模具综合实训 篇2

摘 要: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构建主义为理论依据的教学方式,课程教学的方式以学生完成任务为主线,将课程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隐含于任务完成的各个环节中,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者在这个过程起到引导作用,最终达到使学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和模具制造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模具制造;任务驱动教学法;理论依据;实际应用;思考总结;存在不足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8.228

序言

高职教育中对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普通教育不同,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重点为学生们的自主动手操作实践技能。目前国内各高等职业院校为顺应国家高职教育行业基本国情,各专业积极摸索适应用于本专业的教学方式。以高职教育的基本理念为基础,依据任务教学法的教学理论,我校在模具专业的主干课程《模具制造综合实践》中进行任务驱动法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教学培训。学生在完成模具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后,可具备扎实的磨具制造工艺专业理论基础,并具备娴熟的模具设计制造能力。任务驱动法在模具制造综合实训中对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上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创建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理论依据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中心思想理念为学生以教学者所派发任务为驱动力,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进行由理论到实际操作的转化,并在教学者的引导下,进行由基础到深入、有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操作最终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进而学得简介明了的动手实践操作思维脉络,培养了自主分析问题的思路和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的能力。模具制造实综合实训教学中,任务教学的具体应用体现为,教学内容以学生执行完成模具制造任务为主,教学者起到引导作用,使与模具制造相对应的理论知识隐含到模具制造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及习得了模具制造操作技术和技巧的同时也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通过应用旧知识加深了对旧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应用就旧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时,带有目的得对新知识进行学习并及时加以运用,既完成了对旧知识的巩固记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教学者应在学生完成模具制造的任务后,要求学生对任务进行问题思考和经验总结,并设计学生之间提出问题共同思考解答疑惑和经验交流的互动教学环节。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1)教学者研读教材,设计高质量任务。由于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是基于学生任务上的教学,因此为学生设计出精细化高质量的任务尤为重要。教学者应以教材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课程目标和学生自身实际水平设计出操作可行性强的高质量任务。对此教学者可将课程总目标分为多个小目标,然后把小目标中具体可操作的任务派发到学生手中,注意所派发任务应与课程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联系。任务不仅要求要包含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步骤和操作技巧,还应难度适中具备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们在遇到困难时通过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们积极性。任务还应具备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在一定范围空间内积极创新。比如在模具制造综合实训中,我们可将多个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串连,围绕着任务驱动为干线展开教学,将课程教学分为五部分进行,分别为钳工工艺与技术操练、车工工艺与技术操练、铣工工艺与技术操练、模具制造基础、数控加工工艺与技术操练等。其中对每一个大部分我们可将其拆解为更细小具体的任务,将课程知识赋予到每一个小任务中。

(2)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精妙的设计任务。在任务派发到各个小组后,要组织动员学生们做好操作实践,各成员间协调合作完成任务。对此。教学者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前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模具制造过程的模拟,帮助学生在总目标任务和细分小任务之间找到思路逻辑线路图,更加深入充分得理解课程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任务操作步骤并最终完成任务。

接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任务,鼓励学生积极交流探讨合作完成任务。小组合作的教学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对学生们之间进行分组,各小组成员间要分工明细,在任务的驱动下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比如,在车工工艺与技术操练这一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学者可将其在进行细致划分为出车床安全操作规程、刀具刃磨、尺寸测量与精度训练、车削工艺制定等小项目,进行分步学习。尺寸测量是模具制造工业生产中的关键步骤,教学者可先从教学生如何使用游标卡尺、万能角度尺、外径千分尺开始教学,使同学们认识并熟悉这些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对实际工业生产中的精度标准要求形成初步概念。尺寸精度的?W习应遵循先粗后精的原则,公差范围从0.3,0.2,0.1到0.03逐渐缩小。同学们在经过一定的课堂学习和实践后,能够熟练得对此类测量工具进行使用操作。为同学们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模具制造技工打好基础,在接到一个模具的零件图时,能根据图纸内容和要求设计出最经济合理的工艺,并进行模具零件的加工操作。教学着在教学过程中可布置给学生一些由简易到复杂的零件图供学生们操作学习,提高学生们的工艺制定水平。

(3)做好引导及时纠错,并进行正确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到重大作用,学生的合作有效,同教师的指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进行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问题指正,纠错改正过程中应注重在问题分析思路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到各小组中进行巡视,发现学生犯错误或遇到难题时进行指导;2)等到学生操作进行到一半时,选出任务完成得比较优秀和比较欠缺的作品供大家对比分析,讲解任务操作流程总经常遇到的难题和解决途径等。3)最终任务完成后,要求各小组进行合作成果展示,同学们互相分析评价各组的作品,互相交流借鉴优秀作品的执行经验,扬长避短,共同进步;4)最后学生呈交最终作品和报告,由教师进行分析评价。分析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就最终作品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还应就学生对课程要求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作品所体现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技巧和创新性,以及参与任务执行的态度和积极性做出评论。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际应用思考

(1)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目的任务为驱动力,教师的引导教学为推进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学生们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积极性,创新性,竞争性以及团结合作精神。积极性:学生们积极踊跃得对模具设计进行发言讨论,互相之间交流观点看法。创新性:学生们在进行模具设计制造过程中,通过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模具基础上进行个人创新。竞争性:同学们为了设计制造出更好的作品,积极主动讨教,在操作仪器紧张时同学们更是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投入到执行任务中,无形中形成了紧张了竞争氛围,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和制造效率。

(2)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了将课程核心内容和要求贯通于执行任务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既完成了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又进行了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把课本知识运用于实际中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模型设计和动手制造能力,帮助学生熟悉掌握了从产品挑选、绘制产品三维立体图、注射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试模等重点操作程,有利于学生日后进入到工作岗位上顺利进行工作。

(3)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了“将理论投入到实践,并从实践中认识理论”的科学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从所使用的“课本理论知识讲解―多媒体播放模拟―针对指导”的教学方式,帮助了学生全面得掌握磨具制造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巧。任务驱动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学生小组合作制造加工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组进度相近操作工序相同,因此容易出现机床紧缺或机床不足或多台机床待工的现象。

(2)产品设计难度的把控问题。当任务产品结构难度超过学生的实际水品能力时,由于模具制造?C合实训课程安排课时时间紧凑,加上同学们是第一次自主进行由模具设计到模具制造的全过程,学生最终可能无法顺利完成任务。学生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产品的选择,确保各组最后能顺利完成模具的制作,避免打击了学生们的信心和积极性。当任务产品结构太多简单时,学生由于不加以思考和费力便能轻易完成,也无法达到学习效果。学生们不能在完成作品后找到满足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结束语

任务驱动法已经在应用于高职教育模具制造综合实训过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任务驱动法适应用于模具制造综合实训教学中,高职教育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应积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模具综合实训 篇3

关键词:中职模具;实训教学;微课

【中图分类号】G434;TG76-4

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第一线输送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维修等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我国在二十世纪末期,模具行业的发展日渐迅猛,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有关中职学校的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获取人才的主要途径。但是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对中职学校培养出的模具人才的技能和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传统意义上的中职模具专业的教学模式已经达不到企业和社会所需的层次,这就需求学校对其进行改革,而“微课”的引用可以有效地实现现阶段的教学目标。本文主要对“微课”在中职模具实训教學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微课”在中职模具实训教学中应用的趋势

(一)“微课”的概述

“微课”主要是根据教育课程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教育改革后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以教学的视频为载体,主要展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依据一个知识点或是教学的课程进行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案,其主要核心是课堂教学的视频录制,但也包括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做的教学设计、方案总结、课堂规划等,时间在十分钟以内,具有明确的目标、简短的教学内容、知识点的具体解析。

(二)现代模具实训教学的形式特点

模具专业的实训分成的种类很多,比较常用的就是模具拆装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实训、模具制造实训等。不同种类的实训教学都拥有自己的学习内容,各具特色。与其它技能实训的过程不同,在进行模具实训的过程中,要求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像有关车床的技能都要有所涉及。由此可见,中职的模具实训课程是一项具有综合性的训练,需要很多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联合到一起,若是达不到教师要求的教学目标,会导致整体模具实训的质量下降【1】。

(三)模具实训教学引用“微课”

在中职模具实训教学中应用“微课”是现阶段发展的必然需求。学生在应用“微课”的模具实训教学中可用自己的电脑、手机等产品,学习教师曾经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在学习相同的知识点时可以翻阅视频或是音频资料,以此来解决现在遇到的问题,当然还可以通过教师一起讨论完成问题。“微课”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和教学方案通过互联网技术制成微课,帮助学生和教师有效的解决了问题,并且在整体的实训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微课”在中职模具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在模具拆装实训的应用

在进行模具拆装实训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模具拆装有先后的顺序,也拥有规定的工具,这样就更方便制作成微课。而在进行模具拆装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根据微课的内容自主学习,多看多做,过程要求规范,通过自身多次的训练达到熟练的程度,并且能够独立的完成实训教学内容。当然,在中职学校中还可以建立与企业的交流合作通道,将企业真正的生产过程制成微课并且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到企业发展的需求和实际操作的难易性。通过引用这类型的“微课”实训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深层的了解到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经过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需求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以此根据自身的发展进行技能的培养,从而促进企业和人才之间的了解。

(二)“微课”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实训中应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实训的过程中,主要是指培训学生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能力,如模具设计、数字化构图等,并且运用自身学习的技能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知模具的相关知识,更要学会熟练的运用,将实践和知识点结合到一起,从而更好地完成企业的需求【2】。

而在中职院校的模具实训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得快的学生去帮助学得慢的学生,以此提升整体模具实训的成果,但是由于人数有限,就不可能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同时,学生在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实训的过程中,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和难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训的过程中,制定有关难点、重点的“微课”,而学生就可以通过教师操作的方法进行反复的学习和练习,从而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能力,教师也可以在学生遇到难题时,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所在,以此建立一个有效的实训教学工作。

(三)“微课”在模具制造实训中应用

模具制造实训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各类机器的操作方式,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模具设计和结构分析等基础性的知识点,并且在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制作出一套完整的模具。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微课”主要是对实训内容的补充、相关知识点的概括以及模具设计理念的体现,同时,学生制作出的模具产品与企业所需的模具有相对较大的差距,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微课”的方式为学生扩展相关的实践知识,从而更好地训练学生制作模具的技能,促进应用“微课”的模具制造实训教学有效的进行【3】。

(四)“微课”在实训前后中的应用

在中职模具实训教学中应用“微课”有效的转变了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从曾经只看课本知识和教材讲解的方式转变到通过视频或是音频的资料进行学习的过程,方式变得丰富多彩又很简单。当然,在运用“微课”的过程中除了要了解当前的实训任务,还要制定有效的操作计划,并且发现实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问题带入到实训的过程中去,以此促进实训教学更好的开展,同时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通过“微课”来复习学习过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更深的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三、“微课”应用于模具实训教学应该注意的策略

“微课”应用于模具实训教学中因该注意的策略有三点,主要是指:第一,“微课”应该具有简洁但明确的特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随时随地的查阅,简洁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点的讲解上,满足于人们的视觉停留规律和认知能力,而明确主要是对课程主题的突出,确保每一个教学课程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教学内容。第二,“微课”的内容需要随时的更新,根据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过的问题,对课件进行有效的补充,从而带动实训教学的发展。第三,“微课”应该依据中职模具实训教学的特点设计符合的课件,注重学生技能的培训,多加入实践的过程,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现阶段,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微课”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空间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社会、企业、学校以及教师培养出具有特色的社会型人才,而在应用的实践过程中也证明了,“微课”在模具实训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模具实训教学中引用“微课”是现阶段教学的要求,并且占据一定的地位,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创新和改革能力,还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问题的思考和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更建立了一个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教学课堂。当然,也能够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自我素质以及基础知识的巩固等,更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现阶段,我国的微课应用还停留在初始阶段,但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将逐渐成为教学改革中具有潜力的新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邓波锋. 谈“微课”在中职模具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04.

[2]查锦艳. 巧用微课思想,改进中职模具教学[J]. 现代企业教育,2014,24.

[3]陈彩娟. 微课在中职电子实训课程中的教学实践[J]. 考试周刊,2015,56.

模具综合实训 篇4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在模具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课程。

1. 以学科门类为依据, 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课程设置

这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多年来一直采用的课程设置方式。在教学实施中,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体系, 不刻意追求二者在时间或内容上的一致。这种课程设置的优点是:理论教学相对集中, 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系统完整。如果实验或实训环节设置合理、完善的话, 学生通过实训理论知识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但这样的课程设置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由于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 或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 无法开设与理论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实验、实训。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生感觉学的东西比较空洞, 难以用于实际工作, 有句话对这种教学状况进行了非常形象的描述“老师在黑板上开机床”。

二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不擅长抽象思维和演绎为主的学习方式, 脱离了实际的工作或实训环境, 在课堂上单纯地听教师讲授, 学习起来很困难。所以, 经常有教师反映“职院的学生不好学, 一上课就睡觉”。

三是这种教学设置人为地将完整的工作过程分成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 并分开教学, 无法建立学习和工作实践的直接联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可能有较系统、完善的理论基础, 但是实际动手能力较差, 用人单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对其进行岗前培训。

2.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置

一体化的课程设置将理论与实践通过特定载体有机融合在一起,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眼看、耳听、手动、脑想在实践中获得技能和知识。较以往的课程设置, 这种设置方式更符合我国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贴合真实的工作环境。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载体的选择十分重要, 项目或情境是载体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果教学项目选择过于狭窄或封闭, 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工作”的整体概念。比如在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课程设计中, 选择设置两板模的设计、三板模的设计、线切割机的调试和操作、电火花机的调试和操作等的情境或项目, 这样的课程设置带来的弊端就是学生即使完成了整个课程的学习, 还是不清楚一套模具从设计、制造的全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是一个个工作片段, 难以将这些片段联系起来, 毕业生后往往缺乏职业迁移能力, 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就是这样的毕业生只适合某个或某几个岗位, 专业发展潜力不足。

课程设置是造成模具专业毕业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任何一种课程设置方式都有优缺点。因此, 在实践中, 我们通过对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的改革和优化, 最大程度地弥补课程设置造成的模具人才培养的不足。在综合实训的选题上, 我们特别强调工作任务的完整性, 让学生亲身经历一套模具从设计、制造、装配到试模完整的工作过程, 通过在模仿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工厂的实践学习, 帮助学生完成之前学习过程中欠缺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的统一”或者“对整个工作过程的明确认识”, 从而使学生获得包括关键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 (而不仅仅是技能) , 满足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大三第一学期安排综合实训, 是对学生前两年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的教学方法研究和解析

1. 综合实训的选题和实训流程的设计

综合实训的选题和流程直接影响实训的效果。因此, 我们根据中山产业环境的特点选择了注塑模的设计与制造作为综合实训的选题方向, 设计了10个塑料制件模型作为综合实训的题目, 这10个模型复杂程度适中, 结构大同小异, 每个模型基本涵盖了塑料制件的典型结构, 比如侧抽芯、异型分型面、碰穿、插穿等。学生5人一组, 每组完成一个制件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全过程。

在实训流程设计方面, 我们严格按照一个完整工作过程要经历的几个步骤: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估反馈, 实训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2. 综合实训车间的布置

目前实训车间的布置大致有两种方式:单一功能的实训车间和多功能实训车间。多功能实训车间只为某个职业设计, 是融该职业全部或多项职业功能为一体的实训场所, 它尽可能模仿工厂实际生产车间的情形, 也可能是工厂车间的浓缩。它的优点是将学习场所与职业环境整合起来。在这样的实训环境中, 教师更容易开展综合性较强、内容复杂的学习任务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我院的综合实训车间就是按照这种模式布局的, 车间按工序分成几个区, 有磨削区、铣钻区、钳工装配区、电加工区、数控铣床区、试模区等, 这些区域都是模仿模具厂的布局设置的。

除此之外, 我们在综合实训车间还开辟了CAD设计室和多媒体教室, 这样学生们在实训车间加工模具过程中, 可以很方便地在CAD设计室修改不合理的模具结构或参数。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实训过程中, 如发现学生们容易犯的共性的错误, 也可以方便地将学生们集合在多媒体教室集中讲解, 及时纠正。

3. 实训指导书的编写

实训指导书是教师组织、指导、实施综合实训的重要依据, 是学生进行实训的主要参考资料。一本好的实训指导书对于实训的顺利进行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 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适合我院模具专业开展综合实训的指导书。在指导书编写过程中, 我们紧扣职业教育的特点, 始终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这个中心, 从模具设计的实际出发, 摒弃了繁杂理论公式的计算, 更多地采用目前模具工程师在模具设计中经常使用的经验公式或经验数据作为模具结构参数制定依据。毫无模具设计经验的初学者设计一套塑料模具要查找很多的公式、表格、图集, 鉴于此, 我们将常用的图表作为附表或附图放在指导书的后面, 以便学生查找, 降低了模具设计的难度。指导书还通过两个完整的模具设计案例, 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进行模具设计, 从而让模具设计变得简单易懂。

4. 综合实训的组织和时间安排

综合实训分为模具设计阶段、模具零件制造和装配阶段、试模阶段、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和答辩阶段。其中模具设计阶段为期2周, 学生主要在机房运用CAD和CAE软件进行模具设计;制造和装配阶段为期6周, 学生主要在模具制造实训车间完成此项工作;试模和说明书编写及答辩阶段为期1周。答辩是整个实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提高的过程。它不仅考核和评估学生的设计能力、设计水平及模具制造和装配的技巧与方法, 而且通过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和答辩准备使学生对自己所设计的模具进行较全面的回顾、分析与总结, 从而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三、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的总结与分析

模具工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领域。如今CADCAECAM技术已充分揉合到模具的设计与制造中, 因此, 学校在进行实训安排时, 要注意将先进的CADCAECAM手段应用于实训。在我院的该门实训中, 用UG的模具设计模块和数控加工模块进行模具结构的CAD设计和模具成型零件的CAM加工。用MoldFlow软件进行CAE注塑成型分析。学生使用这些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与制造, 不但降低了实训的难度, 节约了实训时间和成本, 而且通过9周的使用和摸索, 学生较好地掌握软件的应用, 从而增加自信, 提高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学生经过9周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 以5人小组为单位真正完成了一套注塑模从设计到装配、试模全过程, 夯实了理论基础, 提高了技能水平, 拓展了职业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文章从综合实训的选题, 实训流程的设计, 综合实训车间的布置, 实训指导书的编号几方面阐述《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完整工作过程,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F.劳耐尔.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模具拆装实训感想 篇5

本周是我们第一次从理论到简单的实践,在本次模具拆装实训前先要分配好工作,每个人都要干什么。其次就是选择好所需要的操作工具:包括内角扳手、铜棒、拔肖器、木锤、钳工台、旋具、润滑油、手锤等,还有测量工具:钢直尺、游标卡尺等量具。最后选择要拆装的模具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不像平日里我们在书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那么简单,现在我们面对的是相对复杂的模具,当运用到实践,有些困难,特别是模具中的一些螺钉、孔等在简单的模型中没有;还有就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模具在绘图时,应该怎样去剖视,许多理论知识相结合在一起去运用时感到费力;另外平时我们对于测量这一块,只是在相关的图形中进行,一般比较简单。而在实践中测量是比较复杂。

所以我认为今后学习理论知识应该要更加全面,深刻;有空多到图书馆找相关的知识,去补充课堂上所学习的;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找老师进行请教。

通过一个星期的模具拆装实习使我明白了凡事都有一个过程,它不仅需要我们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我们要有耐心的的态度来对待。同时我们还要有合作精神,因为以后真正工作时有些工件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出来的,合作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通过这一周的拆装实习比较全面的了解了模具的性质,在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使我确实受益匪浅,尽管我们顶着炎热,即使我们的双手充满漆黑,我也觉的这是值得的,这对于需要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言是必要的。

模具综合实训 篇6

【关键词】行动导向;实训;教学效果

一、引言

所谓行动导向是指由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学生通过主动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塑料模具设计实训》是应本校模具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教学要求,配合本校学生报考助理模具设计师的考证所开设的实训课程。尝试将行动导向引入《塑料模具设计实训》,旨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尤其是职业能力。

二、行动导向法在《塑料模具设计实训》课程的实施

行动导向法在《塑料模具设计实训》课程中的实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组织教学任务

任务一:确定设计题目、确定塑件材料及相关工艺设计;上交塑件图、成型工艺卡,完成设计说明书相关内容填写。

任务二:分型面确定与浇注系统的设计、设计模具成型;上交零件成型零件图、完成设计说明书相关内容填写。

任务三:选择标准模架、设计模具调温系统、推出机构、导向机构;上交模架图、完成设计说明书相关内容填写。

任务四:设计模具装配图、模具材料选用;上交模具总装配图、完成设计说明书相关内容填写。

任务五:对模具设计进行最后检查修改,完成实训总结;上交完整说明书、实训说明书。

2.赋予工作角色及确定职责

在任务开始前按照工作职责分组,然后教师根据任务内容制定3个工作岗位,即文员1名、设计员1名、信息员2名。文员主要负责编写说明书;设计员主要负责绘制相关图纸;信息员主要负责收集相关资料。组长负责安排各组员具体工作岗位,评价本组组员,组织讨论,保证设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和按时完成;其中一名信息员兼任观察员,即在完成信息员工作之余,还要观察他组组员的行为表现并记录,即对他组进行评价。实训时间短,在行动过程中,组员要相互帮助,分工合作,团结完成任务。

3.设计教学方案

我们根据行动导向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过程,制定了教学方案,具体如下:

(1)资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小组内部讨论,确定组员工作角色,分析任务,准备资料。而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和及时指导。历时为15min。

(2)计划: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内部讨论确定设计题目。根据教学任务,制定当天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案;而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和及时指导。历时为15min。

(3)决策:以学生为主体,各小组组长向教师汇报本组设计题目(要求每组题目不能一样),组员分工并且陈述当天任务的具体安排;而教师对学生进行倾听和及时指导。历时为30min。

(4)复习知识点: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通过讲授、提问及引导等方式帮助学习回顾当天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学生在这个阶段只要认真听课和适当讨论。历时30min。

(5)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文员根据设计说明书模板,按照顺序进行编写,设计员对产品外观和结构进行设计;信息员随时配合文员与设计员,同时另一名信息员在空闲之余对他组人员进行观察并记录。而教师对学生仍是观察和及时指导。历时为90min。

(6)检查:以学生为主体,小组检查说明书和相关图纸。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而教师对学生仍是观察和及时指导。历时为30min。

(7)评价:学生小组检查说明书和相关图纸。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师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情况,提出实训问题。历时为60min。

三、教学效果

1.教师感受

(1)完成教学目标。本课程实训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塑料模具设计基本步骤,能够设计简单到中等复杂程度的模具,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修养。学生通过实训,提高了专业技能、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

(2)增强了教师的成就感。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原本无从下手的一个个产品造型及模具设计,增强了教师成就感。

2.学生反馈

(1)学习兴趣增强。比起传统教学“老师示范,学生练习”,行动导向教学引入角色扮演法和项目教学法,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有趣有用,比较贴切生活。从而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

(2)综合能力提高。教师采用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对于责任心的形成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为每个同学所扮演的角色的岗位职责都对整个团队的任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不管哪个岗位出现了问题,都会耽误整个团队的运行情况。因此,每个同学都必须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确保整个设计过程顺利运行。

(3)课堂秩序好转。对于教师采用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学生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课堂纪律相比以前,或对比其他班的情况,有着非常大的改变。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自觉认真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不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4)对老师行为的建议。通过本实训课程,学生感受到了“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课堂氛围,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多地在旁边指导与帮助。尤其在设计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非常渴望教师在旁边及时给予指导。

四、结束语

经过本门课程实训的教学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法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模具综合实训 篇7

模具属于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 用于最终产品的生产。模具加工是材料成型的重要方式之一, 与机械加工相比, 具有工序少、材料利用率高、能耗低、易生产、效益高等优点, 因而在汽车、能源、机械、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工业和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中被广泛应用。据统计, 75%的粗加工工业产品零件、50%的精加工零件由模具成型, 家用电器行业80%的零件、机电行业70%以上的零件也都要靠模具加工。同时, 模具工业又是无与伦比的“效益放大器”。据国外统计资料显示, 模具可带动其相关产业的比例大约是1:100, 即模具发展1亿元, 可带动相关产业100亿元。在国外, 模具又被称为“金钥匙”、“进入富裕社会的原动力”等等。

模具设计、模具开发、模具维修、CAM/CNC工程师、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等已成为东莞人才市场招聘频率最高的职位之一。在各种招聘会上, 模具人才也是企业热衷于标注“急聘”、“高薪诚聘”等字样的少数职位之一, 以致出现了“月薪6000元难聘数控技工”, “年薪16万元招不到模具技工”的现象。

由此可见, 加强模具人才的培养输出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 尤其是需要大量培养具备大专学历的适应模具设计师职位的实用型人才。

结合模具综合技能开发, 进行职业分析,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 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教学条件的, 模具综合技能实训教学体系的开发可以有效提升模具实践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输出“与职业高度对接、能力不断成长”的高质量模具人才。

2 培养模具综合技能人才的意义

2.1 发挥校办工厂对外经营模式, 加强模具专业的职业“无缝对接”的高技能应用人才

教育部在2006年一份重要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06]16号) 》的第五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就对“实践教学环节”给予了高度关注, 它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职业院校要实施校企合作,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属于韶钢集团企业办学, 有着与企业千丝万缕的依附关系, 已有的校办工厂具有对外经营的独立法人, 一直以来做为韶钢配件公司除韶钢机修厂以外的另一个备件加工厂, 除满足学生正常实习外, 年产值达200万左右, 拥有先进的模具加工设备, 如四轴加工机床、卧式加工中心 (车铣中心) 以及数台电火花和线切割机床, 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室, 具有较强的模具加工和模具质量检测能力, 对模具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

2.2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综合实训教学体系, 可以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具有很好的时代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第一条强调“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第一条和第八条也强调要“注重创新,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和“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等。

以质量提升为目标, 通过改革实践教学过程, 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开发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带有普遍适用价值的模具综合实训教学体系, 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紧跟教育部对高职教育教学的指导意见, 具有很好的时代意义。

2.3 以质量提高为目标对高职模具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化开发和创新, 符合时代职教理念

基于“综合技能”的理念, 紧密结合工作过程, 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系统开发与创新, 以“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教学安排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 以任务驱动下的模具典型零件设计与加工的模具实训活动为载体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以启发引导式教学等多种先进理念为指导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突出操作性特点, 对学生培养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构建, 形成基于“模具综合技能”培养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方案, 开发出符合高职院校现阶段实际条件的、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模具实训教学体系。

2.4 构建综合实训平台, 拓展学生专业素质, 有益于理论知识与职业能力有机融合

模具综合实训模块开发就是要培养高职学生既具备良好的上岗所必须的专业能力 (职业技能等) , 同时又具备丰富的职业道德和职业通用能力 (尤其是学习技能、信息获取及分析处理能力、团队协作组织能力等) , 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使学生既能顺利就业, 快速有效开展工作, 又能形成职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3 目前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 高职院校盲目扩大招生计划, 量的膨胀势必导致质量的下降, 特别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发展到目前规模, 如何以质量的提高来遏制数量的膨胀这是高职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也是高职教育的工作重点。所以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校内实训等途径来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提高“双师教师”的实践能力。调查得知, 高职教育各专业实训教学仍然存在着缺乏系统性、职业针对性不强以及实训效果控制乏力、职业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

3.1 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

相当一部分实训活动, 是结合相对独立的课程进行, 先天上就存在内容零散的问题, 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 但缺点在于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缺乏系统性。由此学生也无法在一个连贯、有序的实训环境中锻炼职业能力。

3.2 教学内容缺乏职业针对性

主要表现在实训活动的职业针对性不强, 理论讲解与实训内容不对接, 实训任务与职业能力培养联系不紧密, 甚至部分实训活动陷入了追求场面上的热闹而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发展没有实际帮助的误区。

3.3 实训教学效果不理想, 控制乏力

鉴于自身的利益诉求, 实习老师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 而理论老师又欠缺实操技能, 实训过程已完成任务为目的, 缺乏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同时考试缺乏过程监控体系, 只凭一份实习报告定成绩, 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具有片面性。

3.4 重岗位技能培养, 边缘化职业能力培养

主要表现在对“五个对接”的解读和践行存在片面性, 过于追求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而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及高职学生终身教育思想的落实, 导致学生作为“操作工”顺利就业, 但后续的职业转换、提升等可持续发展乏力。

4 发挥校办工厂独立经营优势, 加强模具教学改革, 培养综合能力

4.1 借助品牌专业的东风, 加强校办实习工厂设备的完善, 为实训模块开发创造硬件基础

我院模具专业于2004年开办专业已经过了近十年的历程, 模具专业实训已有近500万的设备条件, 有幸是我系机电维修专业2011年被列为央财专项支持的专业服务产业的重点建设专业和广东省专项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 总支持资金达1000万以上, 充沛的资金基础, 我们可以在原基础上增加先进制造加工设备如三坐标测量机、快速成型机等。

4.2 开发模具技能实训模块, 搭建“产、教、学、证、赛”五位一体的实训教学平台

利用校办工厂这一经济实体, 为学生营造校内真实性实习环境, 将产品生产、理论教学、学生学习、教学与科学研究、技能鉴定 (模具专业相关证书) 以及校、市、省、国等各级技能大赛为一体, 搭建师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充分考虑到新手在工作之初可能会不知所措的状态, 较之同类的实训方案, 在设计“熟悉企业”、“熟悉环境”、“熟悉岗位”和“认知产品”四个模块, 目的在于帮助新手熟悉工作内容, 掌握工作方法, 缩短实习周期。

4.3 紧贴行业企业工作实际, 开设以模具设计、零件加工、模具装配等整套模具生产实例的实训项目, 突破单一实训教学孤立的瓶颈

通过实际案例模拟企业生产的环境, 全面地练习学生操作机床的能力, 以模具生产的具体案例为载体, 同时要兼顾理论、实践相统一, 有利于使学生知识的连贯。对于加强课程实践性环节教学, 解决模具专业实践的困难, 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广泛的职业需求性。本方案将大量采集企业模具职业人员典型的日常工作情境及日常工作任务的信息, 遇见的各类问题及其各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 导入学校培养过程中, 增强学生在不断变化的工作情境中随机应变的能力, 这是突破该瓶颈的关键。

4.4 改变传统单调的实训模式, 摈弃传统教学的“只演不练”的教学方法, 实现实训方法的多元化

实训方法既有学生独立操作, 也有协同操作;既有书面写作, 也有口头交流;既有纸质操作, 也有用软件模拟操作, 既有启发引导式教学, 也有任务驱动下的团队协作等, 总之, 将根据模具专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需完成的任务的特点, 实现多元实训方法综合运用, 达到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学生各种技能的目的。

4.5 开发综合实训教材, 编写有机组合、五位一体的实训用书, 克服了传统实训指导教材内容单一、模式固定的局限

采用新型的“五合一”实训用书, 包括四大块:实训指导书、实训任务卡、实训任务工艺卡、实训报告等。实训指导书在理论上给学生以指引;实训任务卡上包含真实工作情境和工作任务为蓝本的实训项目任务;实训报告上须记录实训演练过程, 供日后随时查阅回顾。这样有机组合、四位一体的实训用书, 克服了传统实训指导教材内容单一、模式固定的局限。

4.6 加强过程评价体系建设, 构建教学效果“立体式”考核评估体系

改变原有“终结性考核评估”的模式, 重视过程考核内容, 以实际工作任务的各个环节为依托, 从各层面进行考核:针对每个流程模块, 设计出能力考核评估方案;构建综合型模具系列活动和专业技能比赛, 以利于学生“学中做、做中学”、“以产带考”、“以赛促练”、“以证代考”, 既是对能力的综合训练提升, 也是对学生培养效果的总体考核。最终建立起针对职业能力的全方位、动态立体的考核评估体系。

4.7 制定合理的、适于经济发展要求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打破学科界限, 顺应广东省“十二五”发展纲要及贴近珠三角发展规划, 根据就业地产业发展需求及企业实际岗位需求, 制定科学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模具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全面发展的模具专门人才。

5 结论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模具综合实训教学体系, 通过项目的开发实施, 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质量,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 向社会输出“与职业高度对接、能力不断成长”的高质量模具毕业生。藉此解决高职“重知识体系的传授、岗位技能培养不足, 职业能力培养边缘化”的问题, 解决了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 以及与岗位的“无缝对接”的问题。

5.1 完善了校内实习的设备种类, 提高实习工厂加工能力

5.2 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真实加工的实训模块, 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5.3 依托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 搭建实训平台, 开展了企业模具生产的的实训教学活动, 拓展了学生视野

5.4 激发专业教师参与生产的积极性, 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

5.5 全面开展模具技能鉴定, 提高专业证书的持证率, 提高了学生就业对口率

5.6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开展各级技能大赛提供了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06]16号) [Z].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Z].

模具专业拆装实训探析 篇8

关键词:模具,拆装,实训

1 正确选择拆装对象

1.1 拆装对象应全面

冷冲模和塑料模结构与设计是模具专业教学的重点之一, 为了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接触本专业的相关知识, 为后续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潜能, 拆装对象必须包括这两种类型的模具。

1.2 拆装对象应典型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冷冲模和塑料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我们所选择的模具要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能反映相关模具的不同结构和类型。例如:冷冲模的选择必须包括单工序模、复合模、级进模等典型结构;塑料模的选择必须包括二板模、三板模和带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的注射模等典型结构。

1.3 拆装对象结构应简单

模具结构除了要全面和典型外, 还应尽可能地简单。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模具实体, 为了能引起学生实训的兴趣、提高实习效果, 首先应该让学生能看懂模具的基本结构, 结构太复杂的模具可能会使学生“望‘模具’而生畏”, “望‘模具’而兴叹”, 感觉无从下手, 结果常常抑制了学生的思维, 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必要的示范引导

学生在动手拆装之前, 指导老师应以一副典型模具为例分析模具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模具中各零件的作用, 讲解并示范模具拆卸和装配的顺序及方法。

例如:对于一副冷冲模, 拆卸时一般先将上模和下模分开, 然后分别将上模和下模的紧固螺钉拧松再打出销钉, 用拆卸工具 (如榔头、铜棒等) 将各模块拆下, 最后从固定板中压出凸、凹模零件等, 达到可拆卸件的全部分离。对于一副塑料模, 拆卸时一般先将动模和定模分开, 分别将动、定模的紧固螺钉拧松, 用拆卸工具将模具各主要板块拆下, 然后从定模板上拆下浇注系统零件, 从动模板上拆下顶出系统零件, 再进一步拆散顶出系统零件, 从固定板中压出型芯等零件;有侧向分型抽芯机构时, 拆下侧向分型抽芯机构的各零件。

指导教师必要的示范引导和讲解, 可以使学生在拆装时有序可循, 有章可依, 使学生做到有的放失, 减少许多弯路和不必要的麻烦。

3 合理安排实训时间

模具拆装实训时间一般为两周。时间安排最好与冲压模和塑料模理论课程同时进行。在前几届学生拆装实训过程中, 实训环节与模具理论课程被安排在不同学期, 实训与理论课程相隔时间过长, 效果不是很好。一方面实训提前一个学期, 到上理论课时, 大部分学生对模具的感性认识已忘记得差不多, 对理论课程教学的辅助作用不明显;另一方面实训推后一个学期, 在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模具实体时, 就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学生对模具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 对理论知识理解不透、不深, 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4 强调拆装注意事项

(1) 模具的零件存在多种配合关系, 不同的配合其拆卸方法不同, 因此在学生拆卸模具之前, 应向学生讲清楚哪些零件是不可拆卸件、哪些零件是可拆卸件, 不可拆卸件不可强行拆卸, 以免损坏模具。例如:导套与上模座、导柱与下模座是过盈配合, 这种配合的零件是不可拆卸的;还有用环氧树脂固定的小凸模也是不可拆卸的。凸模与凸模固定板、销钉与模板是过渡配合, 拆卸时采用拍打的方法。根据不同配合关系, 零件要分别采用拍打、压出等不同方法。

(2) 拆卸配合零件时, 切不可盲目用力敲打。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拆卸工具,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训过程中, 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同学拆卸冷冲模时不先将上模与下模分开, 而是直接用榔头打击上模座, 经过这样多次的锤击, 将使过盈配合的导套与上模座分离, 以至于损坏模具。

(3) 要求学生准确记录所拆卸零件顺序, 必要时可做适当的标记, 为后续模具的正确组装奠定基础。要向学生强调, 拆下的零件要按一定顺序摆好, 装配顺序与拆卸顺序相反, 装配是按摆好的顺序先装配最后拆卸的零件, 这样可避免在装配时出现错装或漏装零件的现象。

(4) 装配时要注意合模方向的正确性。例如, 在冲压模具中, 中间导柱模架和对角导柱模架其导柱是对称布置的, 在进行上下模装配时切忌将上下模装反, 上下模如果装反模具将不能正常工作, 严重时将损坏凸凹模刃口。所以对于导柱对称布置的模具, 一定要仔细观察和分析。

(5) 拆装模具时, 要向学生强调操作安全事项, 要求学生遵守实习纪律, 服从老师的安排, 防止模具砸伤学生, 这是模具拆装实训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

模具拆装实训的主旨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来指导实践, 同时通过实践又能帮助学生更深、更全面地理解理论知识。老师在整个实践环节中起指导作用, 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自己动手拆装、观察。

通过对几届学生实训的观察, 发现学生的主动性非常高, 能够认真地完成拆装、测绘, 培养了学生肯动手、勤动手、会动手的操作习惯和实践修养, 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重点培养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在后续的冲压模和塑料模课程设计中, 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达到了模具拆装实训的目的, 收到了良好的实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军.三板式注射模的设计[J].机械职业, 2003, (4) .

模具综合实训 篇9

模具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业之一,是促进社会富裕繁荣的动力。模具在企业已得到广泛的运用,社会对模具专业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工科院校多开设模具专业,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随着技术进步,社会对人才需求素质也在变化:不仅要理解模具结构和原理,而且读懂模具零件图纸技术要求,包括尺寸精度、形位公差等,同时要能分析出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以及产品测量方法和手段。

为适应社会要求的变化,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的重新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改革等。

二、以实践技能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及实施

随着数控技术的高速发展,数控加工在模具加工行业已广泛运用,其中数控加工中心已发展为主要加工手段。但从教学角度来讲,我们先安排三周《普通铣削加工实训》课程,其目的是为数控加工中心的学习做好前期铺垫。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普通铣削加工机床要领;

2)理解铣削加工要素,即主轴转速、铣削速度、切削深度、切削方式;

3)准确理解零件图纸技术要求,包括尺寸精度、形位公差等,同时要分析出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

4)掌握产品测量方法和手段,熟练准确测量产品的相关要素;

(二)教学内容

1)六角平面铣削加工训练;

2)台阶平面铣削加工训练;

3)斜平面铣削加工训练;

案例1铣削一模具六面体镶块零件。 (附图)

1)实践教学目标:训练学生掌握铣床操作基本技能;训练学生利用刀口角尺夹紧工件,调整面的平行度、垂直度装夹技能;训练学生测量相关尺寸精度和平行度、垂直度等技能;

2)理论教学目标:理解加工基准、测量基准、夹紧基准的基本概念;理解“平行度、垂直度、平面度”等概念;理解铣削加工工艺要素,“顺铣和逆铣”概念。

(三)教学实施

1)教学内容组织:以模具典型零件加工为载体进行知识点编排,做到教学内容与零件加工技术要求结合,既要体现相关公差配合知识点以及测量要求,又与产品加工实践既能训练相结合。

2)教学实施过程:

教师理论及实践技能要领讲解→教师操作演示→学生练习,教师辅导→学生进行产品自我检测→教师抽检→师生总结。

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某个工作任务为目标,教学实施以现场为主,教室为辅,采用“做中有教、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的教学形式,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教学考核

由于我们理论知识点与完成工作任务的训练相结合,教学考核为学习过程考核,考核项目分为三大块:

1)完成零件加工的质量和速度考核成绩60分;

2)学习态度,遵守工作纪律,工作中行为习惯考核成绩30分;

3)学生自我考核10分,学生按照考核细则(总分90分)进行自我打分,再与教师按照考核细则打分成绩(总分90分)做比较,如两者差距在5分之内,说明该同学对自我做了客观评价,可以再得10分,否则适当扣分。我们设定此考核项目,目的是强调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认识,培养学生在工作上诚信度,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教学效果

以完成某一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学生一方面能够透彻理解产品技术要求,即尺寸精度形位公差概念,又能够理解产品加工工艺要领,同时又达到实践技能训练目的,即产品的加工技能和测量技能,从而较完整地训练了学生技能,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

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以外,同时还培养学生良好的企业素质,做到德才兼备。

摘要:本文阐述了《普通铣削加工实训》教学目标、内容、实施及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更丰富, 实践技能培训更全面。

关键词:铣削加工,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测量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主编.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模具综合实训 篇10

一、高职模具专业生产实训课程开发思路

以学院专业教研团队为小组, 对中泰企业进行深入调研, 与车间主管一起分析模具专业的岗位工作领域与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 确定与企业深度合作的生产实习课程体系和专业培养目标, 指导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将企业的职业标准转化为教学内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生产实习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如图1所示。

二、高职模具专业生产实训课程重构

根据模具专业生产实习特点, 确定与岗位相对应的职业能力如表1所示。

三、高职模具专业生产实训课程实践

中泰模具制造部下设三个车间及一个实习基地, 涵盖了数控加工中心、线切割、磨床、铣床、模具装配、品保、CNC编程等各种岗位, 从实习的第二天开始, 模具班49名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的岗位, 由不同的师傅带领学习实操技能。每周二晚上按岗位集中学习2小时专业理论知识, 将理论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以加深加快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实习期间听从“师傅”的安排, 随“师傅”转换实习车间, 或由“师傅”派遣临时调动实习岗位, 部分学生可以获得2个或2个以上岗位实习机会。实习的不同阶段, “师傅”会根据“徒弟”的技能掌握情况、熟练情况打分, 占学生实习成绩的80%。同时, 学校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出勤情况、工作态度等进行打分, 占实习成绩的20%, 企业根据学生的实习成绩评比出22名“优秀实习生”进行表彰。对请假多的学生, 津贴按比例下调, 力求奖惩分明。实习结束前一晚, 召开实习总结大会, 对此次实习情况加以总结, 并为获得“优秀实习生”的学生颁发了证书和奖金。

四、存在的问题

1.实习时间短, 企业招聘新人培训时间一般为3个月, 个别岗位师傅反映6周的生产实习“复杂的操作来不及教给徒弟, 实习就结束了”, 对此, 企业直言“6周的生产实习就是企业为学校培训学生, 无法让学生为企业创造效益”。

2.企业反映学校的一些核心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 如模具设计方面知识不够完整, 模具材料及加工工艺方面的知识较欠缺, 能力需加强。这反映出学校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的缺欠, 部分课程没有开设或开设课时不足, 或开设内容与企业实际情况脱轨。

3.指导老师在巡查中发现对岗位最挑剔的学生往往是“高不成, 低不就”, 就业心态浮躁, 不能胜任多数岗位。

五、改进策略

1.开设“订单班”, 从大一入学起, 每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实训, 让学生尽早了解企业的制度与工作流程, 以便学生毕业时能够“驾轻就熟”地进入企业工作。

2.聘请企业高管作为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尤其是把舵“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 充分考虑企业需求, 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

3.实行“轮岗制”。延长实习时间为“轮岗制”奠定了基础, 保证学生在2个或2个以上的岗位进行实习, 既避免了实习内容的单一化, 又有利于发现学生特长。

实践证明, 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模具专业生产实训, 更适合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更容易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对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冬梅.对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13, (1) .

[2]蒋庆斌.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5, (22) .

[3]屈华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模具综合实训 篇11

【关键词】项目教学;注塑模具;试模实训;应用体会

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不但发展,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唱主角,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通过师生角色的转换,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仅只是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包括如何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与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以及进行项目合作的社会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试模实操项目教学是集塑料材料学、塑料成型模具、塑料成型设备、塑料成型工艺、塑料制品检测等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通过师生共同实施完整的项目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教学成效明显。

一、传统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相对滞后。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现代职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而我国现在的职业院校教师90%以上都是从学校毕业之后即进入学校工作,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的背景和经验,课程教学普遍是“照本宣科”。职业教育需要一支既有一定学历、又掌握一定技能、又有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职业教育的教材和课程建设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现在使用的高职教材普遍沿袭了传统本科教材的结构体系,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改革发展滞后。

(二)职业教育社会导向出现偏颇。职业教育应成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尊重。而现实是,职业教育还处于一种学历教育的补充地位,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是一种尴尬的选择,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读职业院校的学生比普通院校的学生低人一等的观念和制度,生源选择面窄,学生基础差,创新能力低,学习无动力。

(三)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教学,教学模式陈旧。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一线动手能力的锻炼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由于受到教育经费等实际情况的制约,学生缺乏实践条件,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创造的理念淡薄,教学方式依然未能摆脱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依然处于从属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现行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本上是游离于企业之外,没有形成与企业的良好互动,职业教育进行的场所大部分还是在学校教室,完成学习的地点还是主要限于校园,而不是在企业一线,实践教学具有象征性或者体验性,缺乏真正的实践性。

二、教案设计思路

1.项目要求:根据客户提供的手机背盖塑料制品文件要求和已初步制造完成的注塑模具实体,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设计制定出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试模实操实施方案文件;2.教学目标:学生在全程试模实操的情景中,学会掌握一件合格注塑制品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塑料主辅材料的选择与配制、设备的选型与调试操控、模具的安装与调校、工艺流程的制定、工艺参数的制定与调试、塑料制品的检测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和协作情感能力;3.项目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间的分析交流,优化实施方案,让学生从中亲身感受实施方案的优化过程,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模块;4.项目实施: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上机进行实操,试制出制品;5.项目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好,指出解决问题方法的优劣,修订完善实施方案文件;6.成果展示。

三、项目教学法实践应用的几点体会

围绕“以人为本”的培养主体,通过教学改革,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全面发展为目的”的项目教学法,充分体现知识能力、技能能力、人本能力、创造能力、职业能力等职业教育培养内容,注重人的发展性。通过对项目教学法多年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转变和制度创新才是教学模式得以创新推广的根本保证。 据调查,项目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多年来仍只是停留在试点层面上,保守观念盛行,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课程教学还是普遍在实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教学大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实习实训也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这些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学习,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同时,国家也没有从法律制度上明确企业必须接受学生的实习实训学习。因此,只有彻底转变观念,从国家层面进行制度创新,才能保证项目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模式得到推广实施。

(二)必须加速项目教学课程教材开发。对职业教育教师来说,实施项目教学法最困难的就是项目的开发与确定。目前亟需改革现有教材,开发适应项目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的专业课程教材。项目的确定与教材的开发需要专业课教师与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共同研究开发出有实际意义的项目,并将这些项目进行优选,编撰出适合项目教学法的教材。

(三)必须加大项目教学专任教师的培训培养力度。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对本专业课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有企业工作经验或实践经历,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具备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随时根据市场需求调节教学内容。教师必须经常化、制度化的到企业调研培训,跟踪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不断提高自身“双师”素质,熟悉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高效、权威地指导学生学习。

(四)项目实施必须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项目教学的实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因此一定要调动学生参与项目教学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项目教学就没有办法进展下去,教学效果可能还不如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赏识教育,展示优秀项目成果并将成果奖励给学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自豪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项目教学才有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四、小结

实践证明,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试模实训课程的教学,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应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效率,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实用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小会,刘宾,程婧璠等.《浅谈高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改革》[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2)

[2]张景黎.《高职塑料成型模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6)

[3]戴士弘著,《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4]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2007年5月8日,北京

[5]吴 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 2003年第7期

[6]盛群力,《项目学习模式》[J],《教育信息报》,2006年3

[7]徐国庆,《什么是职业教育项目课程》,《职教论坛》,2006年4月(教研版)

[8张健,《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职教通讯》,2006年3期

浅谈职业学校模具专业的实训教学 篇12

模具专业的实训种类较多, 各个实训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实践内容, 虽然它们各有特点, 但实训教学的管理方法却有许多共性, 因此可以相互借鉴。笔者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实训教学多年, 以模具专业实训教学为例, 就如何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作一些探讨。

1 实训指导教材的编写

职业学校模具专业的实训教材主要是实训指导书。要提高模具专业的实训质量, 首先必须要有好的实训指导书。如果缺乏规范的实训指导书, 就会使学生对实训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缺乏足够的了解。在缺乏总体实训思想和具体基础知识指导的情况下, 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只好摸着石头过河, 在很多基础知识方面遇到问题就质询指导教师和同学, 从而花费了大量的实训时间, 不仅学生自身难以掌握实训的基本要领, 而且指导教师也忙于应对基本知识的问答, 难以达到实训最初预想的目的。本人经过认真查阅相关的资料, 考虑到要进行模具实训的学生此前已经学过基础理论知识, 对实训教学内容作了精心选择, 编写了模具实训指导书。有意识地将课堂上所讲的相关知识渗透到实训实践中, 有意识地选择Pro/E软件和Master CAM软件, 使学生经过CAD/CAM实训的训练掌握了两个软件的应用。模具实训指导书经过一届学生的使用, 显示出强大的指导作用, 不仅能方便学生, 使其能够有效地进行实训, 而且能使指导教师更认真、更全面地考虑该实训的总体内容与目标, 从而为提高实训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职业学校模具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第一线输送模具设计和制造、模具维修、冲压加工的技术应用型中等专门人才和技术操作者。本专业的实训知识结构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大模块构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统称为专门知识, 例如: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模具制造实训、冷冲压实训与冲模设计实训、塑料成形实训与塑料模设计、模具CAD/CAM实训等。它涉及模具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护到操作整个实训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构建模具专业实训教学计划框架时, 应紧紧围绕培养模具专业应用性人才这一目标, 注重学生模具设计能力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 基础理论知识应广而简, 专业知识要专而精, 针对性强。不追求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 而是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 就讲什么;需要多少, 就讲多少, “精”以实用为度, 突出实践性。同时应淘汰原有教材中落后、陈旧的知识, 补充新内容, 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树立他们的瞻前意识, 以保证学生就业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现代企业需要的是集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维修等技能于一体的模具人才, 因而在实训教学中, 必须将设计、制造、使用等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 并将这些知识系统归类为专业入门。专业强化训练和专业综合应用三大模块, 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3 教师实训的指导

学生在进行实训时, 指导教师如何进行指导是有一定学问的。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实训的过程中, 如果教师的指导工作过于细致、刻板, 必然会抑制学生的创造能力, 导致学生过分依赖于指导教师, 这种实训表面上看起来做得很顺利, 然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教师的指导工作过于粗放, 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实训质量,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实训任务。因此, 实训指导教师要认真负责, 对学生的指导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对学生提出的基本问题既要认真解答, 同时又要因势利导, 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不要大包大揽地把一些问题讲得过细, 要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空间。实训不同于课堂上课, 教师与学生能经常进行近距离的交流, 教师的耐心和鼓励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自信, 有利于提高实训质量, 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例如:模具CAD实训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的, 由于所使用的计算机都连入了因特网, 且现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很多, 对学生的诱惑力很大, 要想让学生一心一意完成实训, 不仅需要一定的管理措施,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 使其对实训产生兴趣。例如:模具CAM实训是要学生把已经生成的程序在机床上进行实际的仿真加工, 指导教师一定要认真负责, 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要让学生明白实训对自身素质提高的意义。因此, 认真负责的指导是保证高质量实训的关键。

4 注重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模具专业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针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 要求学生完成一副冲裁模工作零件的设计, 经教师审核后, 全部采用钳工加工方法完成制作。第二阶段是综合能力的培养, 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设计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三大典型零件 (冲裁、弯曲、拉深) 模具结构的设计;二是模具拆装加工、安装调试能力的培养, 通过模具零件的加工、装配、拆装过程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从零件的成形工艺分析入手, 独立完成模具结构设计, 用AutoCAD绘出模具总装图及各非标准件零件图, 并制定出合理的零件制造工艺及模具装配工艺, 经老师审核后, 最后由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对于非工作零件, 要求学生用普通的车、铣、刨、磨等机床加工;对于要求较高的工作零件, 则要求学生通过Master cam软件预先造型并编制出加工程序或线切割加工程序, 在加工中心进行加工;工件的热处理工序可以通过外涉完成。全部零件加工后, 再对模具进行装配, 然后试模, 直到冲出合格的零件。只有经过系统、规范的实习训练, 才能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使毕业生顺利地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

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的实训教学, 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才能使学生更快的融入社会, 信心十足的面对竞争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应龙泉:《模具制作实训》, 中等职业学校模具类规划教材,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年.

[2]潘庆修:《模具制造技能实训教程》, 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教材,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年第二版.

上一篇:桂花组织培养研究下一篇:井下采掘工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