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和医院

2024-08-13

维和医院(精选8篇)

维和医院 篇1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军走出国门执行维和任务的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熟悉联合国在维和任务区的各种工作制度以及程序,更好地完成维和任务,既是分队在任务区开展工作的要求,也是展示我军良好形象的需要。而我国派驻维和部队的历史相对较短,对于维和活动中的各项规章和制度需要进一步熟悉和明确。

我国派遣的联合国驻刚果(金)医疗分队,即驻地的维和二级医院,主要负责保障驻地的维和部队官兵、联合国雇员、民事警察、军事观察员,以及地区医务官授权的非联合国雇员和其他人员,保障任务繁重。笔者曾在刚果(金)任务区的二级医院内工作,现将有关装备核查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供同行及后续队员参考。

1装备的定义及分类

分队的所有装备、设施按所属性质可分为联合国所属装备(united owned equipment,UNOE)及分队自携装备(con-tingent owned equipment,COE)。

1.1联合国所属装备(UNOE)

UNOE是由UN提供的装备,大致包括生活区及病区的板房、空调、发电机、集装箱、水泵、卫星接收机、办公计算机、便携通讯器材等。每一件装备都有各自唯一的特定编号(bar code)。装备的名称、型号、编号以及负责人的信息均存入专用的数据库,UN责成每批分队指定专人注册并负责保管UNOE。负责UNOE核查的是UN的财产控制清查处——PCIU(property control and inventory unit)。核查时,PCIU将以数据库内的清单为依据,在分队负责人的带领下对所有装备的编号逐一核对,并记录其功能状态。

1.2分队自携装备(COE)

分队自携装备(COE)根据补偿性质的不同又分为“干租”(dry lease)和“湿租”[1](wet lease)。“干租”是指出兵国向任务区提供的装备,由联合国维护这些装备。出兵国不能部署这些军事资源以保护其本国利益而得到的补偿。“湿租”是指由出兵国提供装备,并进行自我维护和保养。在该体制中,出兵国对所部署的主要装备项目和其相关次要的装备提供和承担维护和支持义务,并从联合国获得标准补偿,补偿费用要比“干租”高。

按照UN与中国政府达成的谅解备忘录MOU的要求,我国派驻到刚果(金)二级医院的所提供的装备都采取“湿租”的办法,由UN分阶段、按标准对各项装备进行补偿。

根据装备性质及补偿比例,COE又分为主要装备(main equipment)和自我维持装备[2](self-sustainable equipment)。

主要装备是COE核查的重点项目,一般是一些功能重要、补偿金额较多的大型设备,包括各种车辆、发电机、集装箱、海事卫星电话等。主要装备除了需要在数量上满足要求外,更重要的是使其处于完好的功能状态。

自我维持装备包括的内容十分宽泛,涉及医疗、工程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致包括:医疗装备、细小工程、食堂服务、通讯、办公设施、武器炸药、洗熨清洁、日常用品、帐篷、文化娱乐设施、防护装备、个人物资、维修工具等。

2 UNOE核查

2.1 UNOE核查目的及方式

UNOE属于UN的财产,PCIU部门会定期对所有UN-OE进行检查,查其在位及完好情况。分队有责任对UNOE进行妥善使用和保管,禁止买卖和转让。UNOE核查一般每3个月进行一次,PCIU核查前2周通过邮件方式通知被核查单位。每批分队轮换交接时,PCIU也会派专人对所有UNOE进行全面清查,并负责监督UNOE交接的全过程。

2.2 UNOE核查的注意事项

为确保UNOE核查的顺利通过,需做好以下几点:(1)分队指定专人负责UNOE的管理,对全部装备的编号一一核对并造册,要熟知安装位置,以便在核查时能够快速定位。(2)平时定期对UNOE进行自查,发现故障及时提出工程申请,报送后勤指挥中心,协调有关部门维修。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对某些UN装备,即使分队有安装和维护条件,一般也不建议自行维修或调换安装位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3)UNOE发生人为损坏或丢失时,分队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切不可隐瞒不报,以免造成被动。如果事故确定为分队的责任,依据谅解备忘录,出兵国将承担全部损失,费用将从出兵国的补偿金内扣除,并及时将处理意见向PCIU部门反馈,将损坏或丢失的装备信息从数据库内删除,以免在今后的核查中出现问题。

3 COE核查

3.1 COE核查的目的及意义

COE核查是指出兵国分队按照与MOU的条款要求,对在维和行动中配置并使用的人员数质量、主要装备、自我维持装备及消耗物资(耗材)的核查。COE核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在“湿租”的情况下,各出兵国为分队提供的装备是否能够达到完成维和任务的标准,并根据核查结果给予出国兵相应的经济补偿,是分队在任务区内重要的工作之一,应当引起分队的高度重视。

3.2 COE核查方式及程序

根据MOU的相关条款,COE核查按核查时间、顺序分为抵达核查、定期核查、其他检查和报告[3]。

抵达核查主要是针对首次到达维和任务区的分队,首次检查将于装备抵达任务区时进行,必须于1个月内完成。分队指定的人员必须解释并演示自给装备的功能。

定期核查每3个月进行1次,总部通过邮件提前20 d通知各分队,如无特殊情况,核查日期一般不做更改。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例如分队刚到任务区或者即将离开任务区的情况下,分队可与核查管理部门协商核查的具体日期,适当延迟或提前核查日期。对于二级医院,每次核查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 d。

其他检查和报告是指维和部队司令官和联合国总部所认为的其他一些必要的核查和检查,COE部门也有权对所管辖的分队的COE装备随机抽查,以确保装备的在位与否及功能状态。在此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对于已经损坏且无法修复的装备以及用于更换的新设备都需要及时报请COE部门进行核查,并备案注册。

3.3 COE核查的注意事项

联合国与中国签订的谅解备忘录MOU和标准操作程序SOP内有装备核查的具体项目和要求,标准较为规范、严格。分队出国前要熟知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并以此为依据来指导核查工作。

核查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完善各种核查材料,事先准备好核查必需的装备、物品清单等材料,具体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按照核查要求,先进行自查,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想办法解决。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或是损坏的装备要及时更换和维修。由于驻地的资源有限,零配件不易购置,给装备的维修造成困难,因此要提前通过各种渠道予以补充[4]。对因客观原因的确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切忌弄虚作假,影响分队的声誉,而且还会为今后的核查带来麻烦。此外,做好核查时的接待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

主要装备中的车辆、发电机、集装箱等要首先确保UN标志清晰、外观整洁。车辆各种指示灯正常,起动、制动、维修工具及附属设备完好。为确保发电机能够正常运转,要求每个月开机1次,每次试机30 min,以保证电瓶电量充足,随时可以正常工作。保证集装箱内的温、湿度符合要求,并按要求做好记录;集装箱内的食品和药品要摆放整齐,而且要垫防水垫,注意及时清理过期的物品。

医疗设备尤其是一些紧急诊断的治疗设备,例如X线机、心电图机、生化分析仪、除颤监护仪等要确保仪器各项功能完好。此类设备若出现故障,由于缺乏备件,很难修复,会给医院的医疗服务带来很大影响,若通不过核查,还会直接影响分队的声誉及联合国对我国的医疗费用补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出国前多购置1台,以备不时之需[5]。驻地的基础卫生设施落后,对分队营区的卫生环境也是一个挑战,除了定期做好蚊蝇灭杀外,针对蟑螂多的现象,还要单独对营区内的重点部位(如厨房和餐厅等),进行系统地灭杀。

针对核查中发现的问题,核查组的有些要求可能会超出MOU的规定,分队可以据理力争,有理、有利、有节地与核查组协商,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但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对待核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认真及时地改正。核查后认真总结经验,尤其是分队到达任务区后的首次核查,经验总结非常重要。

总之,联合国对二级医院的UNOE核查及COE核查是对分队装备性能及执行医疗服务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对分队整体工作的促进,有助于分队解决自身存在的不足。只要熟知相关制度规定,认真对待、充分准备,就能够顺利通过每次的核查。

参考文献

[1]田巨龙,王与荣,胡小南,等.浅谈“维和”二级医院医疗仪器的管理与维修[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64-66.

[2]田巨龙,王与荣.维和医疗分队(中国)医疗装备管理和维护经验[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8(12):1146-1147.

[3]郑德柱,肖海,宋风兵,等.国际维和行动中医疗卫生装备的管理和实施[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60-61.

[4]牛德华,景惠雯,毛明辉,等.如何做好维和医疗队设备的维修保障工作[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3):105-106.

[5]刘立洁,王忠明,楼林,等.浅析影响维和二级医院医疗仪器装备工作的几点因素[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12):91-92.

盛唐帝国“维和”记 篇2

回顾那段历史,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属于大陆文明还是海洋文明的问题,也不止于有无海权观念,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的世界人文认知度,其文明能否“出口”,漂洋过海,成为区域、洲际乃至世界的中心。

大唐战船,虎踞东洋

中国史书中,对这场发生于7世纪的海战记载不多,但这场海战对东洋格局及日本国家战略的影响,不亚于20世纪的太平洋战争。

古代东洋跟现代东亚的格局差不多,拥有“大三国”——中、朝、日。而大三国中,又有“小三国”。中日两国第一次战争,就缘起朝鲜的“三国演义”。

7世纪,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百济、新罗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虽然这三国都与大唐建立了册封关系,但是远近亲疏不同。百济因受到高句丽和新罗的威胁,想借日本之力进行对抗。而新罗则向中国示好,意在投靠大唐一统朝鲜半岛。

东洋“大三国”的座次怎么排?7世纪中叶的这场较量给出了明确答案。

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纷争升级。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660年,唐高宗授大将苏定方为“熊津道大总管”,率水陆联军前往救援,联军大败百济,俘获国王义慈。百济遗臣拥戴王子扶余丰为王,两次遣使日本朝廷,请求援助。

此时日本已拉开“大化改新”的帷幕,羽翼稍丰,自我感觉不错,欲一现锋芒,于是应邀参战。663年8月17日,唐将刘仁轨、杜爽带领战船170艘列阵白江口。白江口又称白村江,就是现在韩国锦江入海口,地处中国和日本中间地段,既是东洋战略要地,又颇具“执东洋牛耳”的象征意义。

直面白江口,“初生牛犊”般的日本势在必得。8月27日,日本援军万余人分乘战船千艘,在这里与“虎师”唐朝水军不期而遇。

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大唐水军7000余人,战船170艘;日军水兵万余,战船1000多艘。日军在人、船数量上多于唐军,但大唐水军船坚器利,武器装备优于日军。如此各具优势的两支水军交战,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对于这次战斗,中日朝的史书都有记录。朝鲜史书《三国史记》对这场关键战役进行了细致描述:“此时倭国船兵,来助百济。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

这场战役的唐军主将刘仁轨是高宗时期的一位老臣,年届60。虽然是文官出身,但这位临危受命、初披海军统帅战袍的老臣对日作战仍底气十足。

战役一共分两个回合。第一回合中,刘仁轨采用以逸待劳的战略战术,以旺盛的士气,率战船阵列于白江口,不怒自威,轻而易举地使日军“不利而退”。

第二回合是决战。战前日军诸将与百济后主扶余丰商讨对策,意图依仗兵力优势冲杀速胜。不料,战斗打响后,唐军不仅没有被日军“人海战术”和“船海战术”冲垮,反而采取迂回包抄战术将其瓦解。刘仁轨指挥唐军利用战船高大坚固的优势,将日军的船只左右夹住使其不得回旋,再施以火攻,焚日军之战船400多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在整个战役中,无论战略还是战术,日军全处下风。他们先是盲目冒进,8月27日刚至白江口就与严阵以待的唐军交战,被迫“不利而退”。次日仅凭一股蛮勇,毫无秩序地向早已列成“坚阵”的唐军冲击,结果在“须臾之际”惨遭失败。最后决战中,日军大将朴市田来津战死,百济后主扶余丰逃亡高句丽。残军皆投降,百济复国化为泡影。

中国史书《旧唐书·刘仁轨传》记载了这场战役的最后战况:“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日本史书也对这场战役结果进行了细述,《日本书记》(卷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在记述这场战役的最后战况时写道:“州柔降矣,事无奈何。百济之名绝于今日,丘墓之所,岂可复往?”

白江口战败后,日本天皇深恐唐朝与新罗军队一鼓作气趁势进攻日本本土,于是花费巨资,先后构建了四道“卫国”防线。然而,唐朝军队见好就收,止步朝鲜,并没有得陇望蜀,日本本土幸免被染。

这场战役主要是决定了朝鲜政治走势和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百济灭亡后,唐朝又助新罗联军攻高句丽。705年,朝鲜半岛终于按照唐朝意愿统于“亲唐”的新罗政权之手。

白江口战役虽然未对日本本土产生威胁,但在国家战略上,对日本的影响却不比朝鲜小。这是日本与中国的第一次直接较量,面对强盛的大唐帝国,战争的惨痛教训,促使日本当政者清醒,有了自知之明,国家战略也发生了重大转折——由对外进攻转向内敛发展。日本现代学者森公章曾就此发表《“白村江”之后》一文,评价道:“白江战败以后产生的这种冲击余波,如同明治维新和二次大战以后一样,可以说是一个举国奔走引进对手国家体制和文化的时期。”

白江口战役前,日本已经派遣过4次遣唐使。战后,日本不仅没有中断与中国的外交交流,反而加强了关系,派出遣唐使的频率、使团规模都远远超过战争之前,人数船只往往是战前的两三倍。这一时期中日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最为兴盛,彪炳史册。如果说战前日本遣唐使到中国还有几分自大傲慢情绪,战后再来中国却是毕恭毕敬,倾力学习唐朝文化,甘心做“准藩属国”。

小结这场规模不大的海战,战况一般,战果却是划时代的。“大化改新”刚刚完成初级阶段的日本,踌躇满志地要征服朝鲜,结果发现自己过不了中国这道关。与中国军队交手,方知“大化”只是化了点盛唐的皮毛而已,日本“汉化”得还不够。从这个角度解读,白江口之战也可谓强劲“大化”的历史战役,自此日本潜心汉化,千年不再造次。

nlc202309040816

白江口“合战”后,朝鲜纳入中国势力范围。665年,日本遣使参加大唐泰山封禅。669年,日本派河内鲸为“平高丽庆贺使”前往唐都长安,祝贺唐军在朝鲜半岛的彻底胜利。战败国祝贺对方战胜自己,也堪称千古奇事。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盛唐在东方拥有无可撼动的强大实力;另一方面说明在比自己先进、强大的文明面前,日本采取现实主义,一边奉唐朝为东洋之主,一边潜心取唐之长、补己之短。

当然,其时的中日两国古人无法料到,一千余年后这“白江口”战役一幕,会在东洋历史中两次上演(甲午海战和太平洋战争),中国和日本先后失去了东洋主导权。

日本名流,中国“渡来”

战争可以征服土地,而文明却可征服人心。

白江口战役后,日本臣服“中主东洋”近千年,这里除了军事原因,华夏文明的全面强盛更是令其心悦诚服的主要原因。

世所共知,日本是东方世界浸染华夏文明最深的国家,可以不加“之一”。早在中日第一次对垒的800年前,日本人的构成里就有一部分“华夏因子”。

日本是个单一民族的国家,但这并不表明大和民族全是土生土长的四岛人。日本史公认,本民族一部分人来自中国和朝鲜,他们称这部分移民为“渡来人”,也叫“归化人”。现在中国百度百科中,把“归化”一词产权划给日本,显然缺乏对历史的了解。此词源头,系中国《汉书》,乃“归服而受教化”之意,后日本将此词引为“当用汉字”,意在突出日本“文明中心”地位,全世界各族“心向往之”。

话说回来,由古至今许多“渡来人”成了日本的显赫家族,如岛津氏、服部氏、长宗我部氏。他们大多宣称是古代中国名人的直系后代,长宗我部氏更是指名道姓自称为秦始皇后代。日本史传,长宗我部氏系秦始皇后代“弓月君”来到日本后的改姓。作为“秦始皇十五世孙”,“弓月君”为逃避战乱与迫害,应日本应神天皇邀请,东渡日本,引导日本人养蚕和织布,教习财务,被日本奉为“融通王”。

可见,“渡来人”在古代日本发挥的是“文明使者”的作用,他们为日本带去了纺织、制陶、铁器、土建及财务技术,同时也带去了中国的汉字。据说大名鼎鼎的“忍术”,其“原教旨”也系中国“渡来人”真传。

这就是中国“渡来人”为什么大多成为日本上流社会一员的原因。“文明使者”受到日本贵族的青睐而融入一体,这些人集中在日本文化发祥地奈良一带,他们的一些后代精英甚至成为创造日本历史的大人物。如日本战国名将岛津义弘、长宗我部元亲,都是“渡来人”后裔,在创造日本战国史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一些日本名流,诸如在20世纪80代的中国创造过“幸子潮”的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出任过日本第80届首相的羽田孜,亦念念不忘自己是中国“渡来人”的身份。羽田孜两次到访中国,拜谒徐福故里(江苏省赣榆县),多次向中日媒体声称“祖上姓秦”,“身上有徐福的遗传因子”。

羽田孜的中国情结反映相当一部分“归化人”的心声。迄今依然有人认为,“万世一系”的日本首任天皇“神武天皇”就是秦人徐福。

神武天皇的原型到底是不是徐福?这个论证未果的千年课题,几乎成为中日血缘关系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以日本现存的遗迹看来,两千多年前,确实有载有徐福和童男童女数千人的庞大船队到了日本,但没有确凿的文字考据能证明徐福就是日本第一任天皇——“神武天皇”。

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540年,召集秦人、汉人等诸番投化者,安置国郡,编贯户籍。秦户人数,总七千五十三户。”由此可知,秦汉时期中国移民定居日本的人数相当可观。所以,考证徐福是否“日本首任天皇”无可定论,而说徐福船队是大和国移民的一部分却比较靠谱。

实际在历史上,中国人移居日本的情形多次发生,大规模的“移日潮”一共有四次。古代中国人之所以移民日本,战乱是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文明远播。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北接朝鲜,南连越南,他们都与中国直接接壤。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不是离中国最近的东方国家。但是华夏文明对日本的影响,在东方诸国中却位列第一。众所周知,越南的前身南越国系秦朝县令赵佗开创,始建于公元前203年,赵佗被戏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南下干部”。赵佗给南越带去了琴棋书画和华夏文字,对越人而言,是“华夏文明的第一使者”。但即便这样,如果论及传播文明的起始时间,羽田孜的先祖徐福还是比赵佗稍早些。《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和公元前210年,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所信赖的“齐人”徐福,为秦始皇入海求仙,两次东渡。第一次到达“平原广泽”(多指日本九州岛),第二次“止王不来”。可见,他比赵佗至少早了十几年出国。

不仅如此,论及“干部资历”,徐福的级别也比赵佗高。史书给予徐福诸多头衔,归纳起来,集中两职:御医、“准国师”。“准国师”的高位岂是区区岭南县令能比的?所以,如果说赵佗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南下干部”,那么徐福则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驻外高干”。无论从哪方面讲,广纳“渡来人”的日本都应该称得上是华夏文明“传播无疆界”的第一受益人。

尤其是白江口战役后,这种受益更是到了骨子里。隋唐中国,既是一个大陆国,也是一个海洋国,华夏文明虎踞东洋,通过战争漂洋过海,直抵一衣带水的日本心腹。主动拥抱战胜国的日本当然又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唐朝军队横扫东亚

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盛唐皇帝”,拥有“一般中国皇帝”所不具备的很多气质,尤其是较之其他的中国皇帝,李世民是个极其“外向”的皇帝,他的视野是没有“围栏”的。他并不认为中国皇帝是关起门来“自称一统”的,而是应该做名副其实的“天下共主”。

nlc202309040816

自李世民而起的“天可汗”,呈现的便是“准世界大帝”的气质。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若干,何以出现李世民这个别具一格的“准世界大帝”?

有人认为,这是李世民的“血统”造就的。李姓虽属华夏大姓,但据传李渊家族因处西凉,是带有半个“鲜卑”血统的胡化汉人。后世曾为“李氏是汉是胡”争论不休,但我以为,李唐是否带有胡人血统,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具有胡人血统的中国皇帝多矣,为何独李世民创造了不一般的辉煌?

李世民所仰仗者,不是胡人的蛮力,而是大唐“底气”。

什么是大唐“底气”?那就是超级大国——政治大国、文化大国、人才大国、军事大国、经济大国。

政治大国。政治大国软硬两方面的实力,当时的唐帝国都具备。“三省六部二十四司长官共议国事”的文官制、不设定门槛和考试范围的自由科举制将封建政治制度推向最具活力的成熟英年。当时,唐制不仅引来近邻日本、朝鲜效仿,就连西方欧洲国家也对唐朝政治制度产生了极大兴趣。

文化大国。政治上的成熟,必然带动文化的自信。中国文化产品大量出口海外,大唐成为举世公认的东方第一“文化大国”,被各国才子“追求”。

人才大国。从政治到文化、军事,唐朝各个领域都有胡人以及海外人士的加入。大唐带出了大批“世界学徒”,唐都长安成为世界各国留学生的首选之地,师从“汉才”就等于跟上了世界先进步伐。各国都到“东土大唐”取经,因为大唐握有炼成“世界先进文明”的“真经”。

经济大国。唐朝极盛时人口约8000万,他们最高曾创出占到世界经济总量六成的GDP。

军事大国。一个能发挥领袖作用的大国,必然是政治、文化与军事齐头并举的大国。大唐拥有吞吐天下的军事自信。

延展来看,唐军有什么“过人之处”?

首先是强大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为这支军队提供了强大保证,从而力保装备精良,马匹充足。唐军的装备极好,安史之乱前,价格昂贵而又极易损坏的“唐样大刀”(横刀)是士兵的标配,制造工时为三年的强弓人手一把,就连步兵也会装备驮马以提高机动能力,而重骑兵除了人马皆着铁甲,更是装备了耗时十五年才能完成一把的马槊(护具)。玄甲军是李世民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剑,盛唐时代安西都护府的唐军从来没有超过三万人,但却控制着西域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震慑着大大小小数十个国家,并还有余力数次主动进攻阿拉伯帝国,唐军的强悍可见一斑。

其次,唐军战略与战术的巨变。唐朝改变了步兵防御为主的传统作战方式,而以骑兵为主要作战方式,主动出击,防御战改为攻击战。还有就是唐军武器也比较先进,攻坚战能力和野战能力都为一流。

最后,在士兵构成上,盛唐时代军队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士兵素质极高。盛唐时期的主力部队士兵主要由关中良家子和胡人年轻贵族组成,良家子即有田地和家人、品行良好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接受过儒家教育,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荣誉感;而胡人青年贵族们大多对强大的唐王朝有一种近乎宗教信仰般的崇拜,他们试图通过拼死作战来获得唐皇对他们的肯定。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使士兵们拥有良好的体能。

具有“过人作战能力”和“维和功能”的唐军助盛唐皇帝赢得了世界区域盟主的地位。中国皇帝也以“天可汗”身份“出兵维和”。21世纪“山姆大叔”干的活儿,7世纪“李家大叔”早就干过了。

(摘编自《谁主东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维和医院 篇3

1 维和二级医院医学工程保障的基本内容

医学工程保障是医院在向伤病员提供医疗技术和服务过程中与医学工程相关的设备技术支持和器材供应等活动。中国第九批赴刚果(金)维和医疗分队于2008年11月1日抵达布卡武任务区,执行为期8个月的联合国维和卫勤保障任务。任务期间的医学工程保障内容主要包括:医疗设备的安装、维护、巡检、检定、维修、操作指导、使用安全等工程技术支持,同时担负着医疗卫生装备COE核查的具体工作,另外还承担互联网络、通讯工具、炊事器械、生活器材、营房等维修及其他小型工程建设。

医学工程保障的目的是通过医疗设备的工程技术支持保障临床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确保联合国维和卫勤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其中,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和医疗质量息息相关,是医学工程保障的重点。

2 维和二级医院医学工程保障的特点与难点

2.1 医疗卫生装备按联合国要求配备

联合国维和行动卫勤保障有一套国际通用的标准行动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SOPS),维和二级医院的医疗卫生装备必须依据联合国的要求配备,同时参照联合国与我国签署的备忘录的详细条款。按照《联合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向联合国刚果(金)特派团提供资源的谅解备忘录》,维和二级医院所有医疗卫生装备采用湿租的形式,即医疗设备由我国提供并相应地从联合国获得标准补偿。医院医疗装备需自我维持、自我保障,医疗装备及其备件、耗材在任务期内无法补给,出国前必须准备充足,任务期内无后续支援系统[1]。当设备发生损坏时,因当地无法补充,即使从国内重新购买,也需要非常长的周期,如果不能直接修复,就会直接影响医疗保障工作,也会影响联合国的COE核查[2]。

2.2 医疗卫生装备按要求定期接受联合国COE核查

COE核查即分遣队自携装备核查,是指联刚团相关部门按照出兵国与联合国签署的备忘录的条款要求,对各分队在维和行动中配置并使用的人员数质量、主要装备、次要(辅助)装备及消耗物资(耗材)的核查。在对维和二级医院的COE核查中,医疗卫生装备的核查是检验医院履行职能水平的重要方式。核查组在分队到达、任务中期、任务后期对二级医院进行3次主装备和自我维持的核查。COE核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在湿租情况下,各出兵国为分队提供的装备是否能够达到完成维和任务的标准,并根据核查结果给予出国兵相应的经济补偿。COE核查为执行任务期间重要的检查之一,核查结果直接关系到派出国的国家利益,关乎分队自身的形象和信誉。所以,医疗卫生装备的COE核查是二级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

2.3 工作环境恶劣,医疗卫生装备容易损坏

中国维和二级医院位于刚果(金)南基伍省(South Kivu)省会布卡武(Bukavu)市区,紧靠非洲第三大湖(基伍湖),平均海拔1 500 m,属热带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7℃,最高温度为38℃,年降水量为1 500~2 000 mm,平均相对湿度80%。医院用房是简易的板房结构,经常发生漏雨,其地板因多年使用已经严重破损,室内湿度很高。这种高温、高湿环境条件对设备使用极为不利,医疗设备容易出现机械部分生锈、发霉,内部电路板因潮湿而被腐蚀,电子元器件老化或线路短路,橡胶制品管线的老化,以及仪器设备的漏气、漏电和漏油等情况,有的设备在高温下根本无法正常工作。另外,二级医院的电力供应由联刚团负责提供,联刚团用2台发电机交替供电,每天的电源切换直接导致仪器重新启动,同时切换电流的冲击会加快电子元器件的老化,甚至损坏[3]。

2.4 维修条件简陋,医疗卫生装备维护困难

(1)医疗设备种类繁多。二级医院虽然不大,但按照联合国要求设备配置很齐全,从X线机、B超、各项检验设备、各种急救和监护设备,到手术设备、理疗设备、消毒供应设备一应俱全。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各不相同,按编制,二级医院只配备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压力很大。(2)配件保障困难。维修室没有适当数量的配件库,从国内带来的配件非常有限;当地经济落后,没有专业电子器材商店,绝大部分维修配件根本无法买到。(3)维修工具和维修资料不全。尤其是许多设备没有维修说明书,更没有电路图等技术资料,加之与国内联系不便,既不能得到厂家保修,又很难得到厂方的技术支持。(4)医护人员每8个月进行轮换,面对国内大医院不太常用的维和医疗设备,缺乏操作维护经验,需要一定的时间熟悉和适应,容易出现操作问题。所以,医疗卫生装备的维修维护面临着很多困难。

2.5 医疗服务对象复杂,医疗卫生装备使用安全问题事关重大

刚果(金)中国维和二级医院保障对象为维和部队人员、军事观察员、民事警察、联合国文职人员、联合国当地签约人员、当地群众(联合国人道命令包括的人群)和需急救的当地群众(联合国人道命令不包括的人群)。维和部队分别由巴基斯坦、印度、南非、孟加拉、乌拉圭和中国共6个国家组成。军事、文职观察员主要来自欧洲、非洲和亚洲等十几个国家。种族肤色、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各有不同[4]。医疗设备是临床诊治的重要手段,为这些特殊人群提供诊疗服务时,不允许有任何医疗差错,否则可能引起医疗纠纷,小则影响维和任务的执行,大则会造成国际影响。医疗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对卫勤保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对医疗设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提高医学工程保障能力的主要对策

3.1 以COE核查为牵引,强化卫生装备管理

COE核查是以仪器设备的数质量和工作状态检查为主。它立足于对医疗分队在维和行动中配置和使用的人员数质量、装备及性能的核查,是保证二级医院提供符合要求的卫勤保障的重要手段,同时对医疗卫生装备的维护管理起到了引导和督促作用。

结合COE核查项目要求,分队应根据维和具体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使用管理措施,克服“重使用轻管理,重工作轻安全”的现象,提高卫生装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在与第八批维和医疗分队进行交接后,我们立即开展了对医疗设备的摸底和维修工作,按工作需要重新建立了医疗设备档案,按照队里建立的医疗设备使用管理制度,严格要求,抓好落实。在COE核查前,严密组织安排,充分做好迎检准备。成立核查准备小组,按核查分类进行分工,明确任务,责任到人,使每一个责任人对所管装备的性能、用途、运行状态、使用及维护和保养能熟练掌握,并能应用英语进行相关解释。在正式核查前2~3 d,对照核查项目单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分队顺利通过了任务期的3次COE核查,并得到了核查小组的高度评价。

3.2 以提高保障能力为原则,改革维护维修模式

由于大部分医疗卫生设备已在任务区使用多年,不少设备已进入故障多发期,加之高温、高湿的工作环境,操作人员每8个月进行一次轮换,操作经验不足,设备极易出现各种故障。同时,这些设备都是按编制要求配置的,一旦损坏就没有替代产品,势必影响临床工作的开展,所以设备的维修保养尤为重要。其维修面临着远离祖国、配件供应不足、维修工具简单、维修资料缺乏等不利因素,常规的维修模式已不能适应此条件下的维修要求。我们必须从现有工作实际出发,转变维修观念、创新维修方法、灵活处理种种困难,提高自我维修保障的能力。

为此,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1)加强维护保养和预防性维修。要求操作者熟练掌握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规程,尽量保持房间通风干燥,防止仪器受潮后霉变损坏,对长期不用的仪器设备要定期开机通电驱潮;医学工程人员定期对各类医疗仪器设备进行巡查和保养,对重点设备如X线机、心电除颤监护仪、呼吸机、吸引器等加强预防性维修;对较长时间未开机使用的仪器设备,定期开机测试,一方面检查仪器是否存在故障,另一方面给设备内部电池充电,为正常使用做准备。(2)发挥维修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应急抢修能力。对于没有技术资料和图纸的设备,按工作原理推测电路结构和功能,画出方框图,再分析元器件的故障;对于没有配件而又急需抢修的设备,在不扩大故障的前提下,大胆用其他器件替代,使其恢复功能;对于常规维修无法修复的设备,为了保证使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改装,以满足应急使用需求。(3)充分利用当地维修资源。在当地工人的引导下,我们和布卡武市的电器维修点建立了联系,充分利用他们的废旧电子元器件,以弥补我们维修元器件的严重不足。(4)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积极从网上查询和下载相关的维修资料,同时通过电子邮件、QQ等和国内同行保持联系,以得到相应的技术支持。

3.3 以强化质量意识为重点,抓好医疗设备安全控制

维和行动中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重点内容是保证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使用的合理性以及使用中出现问题的最佳处理方式等。根据二级医院诊疗开展的特点,强化质量和风险意识,通过风险分析,对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制氧机、洗胃机、吸引器等相关急救设备加强用前检查、质量检查和预防性维修。注意设备因素、应用因素、流程因素等引发的安全问题,如针对许多医护人员对新型呼吸机不熟悉的现状,分队组织专人对呼吸机及临床使用进行专题讲座,对呼吸机使用时通气模式和参数选择、呼吸机引起相关肺炎、呼吸机依赖、患者不良反应等做了深入讲解,为提高呼吸机的临床使用质量,防范相关医疗事故奠定了基础[5]。

医学工程师从临床工程的角度对使用人员加强操作技能方面的指导,以促进使用者提高技能,克服粗心大意、满不在乎的马虎心理,强化设备安全和医疗安全意识,使各岗位人员熟练掌握设备使用和注意事项,注意设备的清洁和维修保养,严格按照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和工作程序进行操作,杜绝违反操作规程的事件发生。在管理上,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维护”的原则,重点做到“一化、二严、三定、四会”,即操作使用标准化,严格操作规程、严格交接手续,定人操作使用、定人保管维护、定期检查保养,会正确使用、会按时保养、会正常检查、会排除一般故障,保障了医疗设备的使用安全。

3.4 从改善环境条件入手,逐步提高整体保障能力

针对任务区依靠发电机供电,每天切换,电压不稳,容易对设备造成损坏的现状,我们第九批医疗分队专门从国内带来了大功率的UPS电源,分别给X线室、B超室、实验室、ICU病房、急诊室、手术室安装了电源。这样,一方面降低了电压波动对设备的影响,克服了因电源切换引起的设备重启现象;另一方面,确保在停电情况下基本诊疗和紧急救治活动能够正常进行,这对于联合国维和行动卫勤保障的应急性、突发性具有特殊的意义。

联刚团为二级医院提供的网络服务主要用于联刚团所属维和各部门的联系,有严格的管理和流量限制,几乎不能进行资料下载。为了解决资料查询、下载以及和国内的信息沟通问题,分队购买了3个无线网卡,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方便地检索、求助,许多急需的设备使用和维修资料都通过网络顺利得到解决。另外,后勤官积极和HQ后勤主管部门协调,对分队医疗用房的地板进行了维修加固,对漏雨的屋顶进行了修补,给医疗设备比较集中的手术室加装了分体空调,使环境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为进一步提高医学工程保障能力奠定了基础。

总之,驻刚果(金)中国维和医疗分队处于动荡不安的战争条件下,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远离祖国,充分把握保障对象和保障任务的特殊性,不断积累工作经验,积极做好医学工程保障工作是不辱使命、高标准完成维和任务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郑德柱,肖海,宋风兵,等.国际维和行动中医疗卫生装备的管理和实施[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60-61.

[2]岳增文.维和行动卫勤保障特点及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15-16.

[3]王维明.我国首支维和医疗分队赴刚果(金)维和中医疗设备的维护与修理[J].医疗卫生装备,2004,25(6):184.

[4]李强,罗晓红,杨红,等.赴刚果(金)维和医疗队卫生防疫保障的特点和对策[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7,25(6):447-448.

用瓷器『维和』 篇4

一直以来,韩国国会议员们在开会时,由于政见不一。在野党议员和执政党议员之间经常会吵得面红耳赤。口舌笨拙一点的,一旦在言语上占不到便宜,便会像下山猛虎一样扑向对手,施以老拳。对手当然也不甘示弱,你给我一拳我还你一脚,结果,双方扭作一团。

韩国议员的这些“动作大戏”经常被世界各大媒体曝光,被认为是“野蛮人的把戏”,成为美国和英国等一些西方议会制国家议员的笑料。韩国国会的好几任议长一次又一次颁布禁令,试图去改变议员们喜欢动粗的毛病,但都收效甚微。那些议员们仿佛史泰龙饰演的兰博一样,依然是想动手时就动手,绝不含糊。

南景弼新官上任,决心一定要在自己的任期内,使这种不文明行为得到遏制。他的智囊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但都囿于“严惩’’和“重罚”肇事者的老套路,难以令人满意。

一天下午,一筹莫展的南景弼下班回到家里,妻子告诉他,老朋友尹泰云来过电话,邀请他下周出席一个活动。尹泰云是位造诣极深的陶艺家,与南景弼是忘年交。年初的时候,尹泰云曾执意要将亲手制作的两只精美陶瓶送给他。当时,由于礼物太过贵重,南景弼婉言谢绝了。如今,提到尹泰云,想起送礼之事,南景弼顿时来了精神,灵感涌动,一下子就找到了制止议员们动粗的绝妙方法。

南景弼兴奋地打电话给尹泰云:“您的那两件陶瓷作品可以交给国会外交通商统一委员会收藏吗?”电话那头,老艺术家尹泰云爽快地表示同意。

不久,在国会外交通商统一委员会的会议室正中间,摆放了两件精美绝伦的陶瓷瓶:一只红褐色。像初升的太阳;另一只纯白色,像一轮满月。那天,在为一件提案争论时,又有议员情绪激动起来,你撸袖子,我挥拳头,准备故伎重演大打出手。这时,南景弼指着瓷瓶,严厉警告道:“如果打碎这两件瓷器,无论是谁都需要照价赔偿!”此言一出,再看那挥拳的老兄,顿时像浇了一盆冷水,没了嚣张气焰。他不得不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他心里比谁都清楚那两件瓷器价格不菲。那两只瓷瓶究竟有多贵呢?白色的那只,市价为2000万韩元,折合人民币12万元:红色的那只,市价为3000万韩元,折合人民币18万元。

自此以后,韩国国会议员们都变得斯文起来,虽然仍有争吵,但是大家都遵守“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原则,再也没有发生过激烈的肢体冲突。用贵重瓷器止干戈,南景弼运用“四两拨千斤”的办法。硬是驯服了那些“剽悍”的議员们。挽救了他们行将垮塌的形象。

维和培训的收获和思考 篇5

2016年3月7日—4月1日,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组织了2016年第一期中英维和领导力培训班。维和培训中心管理规范、高效有序,全体参训学员刻苦训练、勤奋学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达到了预期效果。在培训中,我感受很多,收获也很大。

2. 一个中心确定我的培训核心目标

一个月的培训学习,我在语言水平、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受到授课老师及维和培训中心领导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通过培训学习,我也深深地懂得:联合国的中国高管们通过自己的具体工作,为促进世界和平、国际合作和全球发展以及提高联合国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贡献了中国智慧。同时中国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也通过他们执掌有关联合国机构,对联合国处理国际事务产生移默化的影响。不过,担任联合国高级职别职员的中国人数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中国人在联合国系统任职的总体人数仍然较少,中国籍职员在联合国系统高级管理层中的代表性明显不足,这与中国当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不相称,与中国作为会费缴纳大国的地位以及对联合国的贡献也不相称。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制约因素之一。改变目前这种不利的境况,需要我们大家特别是致力于维和事业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本次培训班的举办就是为了强化维和工作,拓宽学员视野,提高学员理论修养、实际工作水平和领导能力,增强新形势下的维和队伍管理和正规化建设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提高中国维和警察在竞聘联合国高级职位的核心竞争力。认识到这些,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作为维和大家庭中的一员,肩上的责任的重大,也感受到此次培训的意义非同寻常。所以我把夯实自己的公安业务工作知识,锤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切实提高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作为本次培训的中心任务,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参加此次培训的核心目标。

3. 两个目的指引我的培训方向

3.1 自身得到了锤炼

一支坚定的队伍是维和工作开展的前提。培训期间,维和培训中心教研组特意为我们举行了一次以“三个第一”为内容的座谈交流会。每个参训学员都畅所欲言地讲述了自己在任务区的经历和感受,使得我受益匪浅,我真正懂得了“党性第一”在维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维和警察在异国他乡工作,有些还在任务区重要岗位担任要职,不以律己,何以律人?只有自身硬,才能带出好队伍。培训学员管理队队长张立在开学典礼上专门强调了培训纪律。在培训期间,我要求自己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领导干部到学员的角色转变,从繁忙工作的动态向坐下来安心学习的静态转变,从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的方式转变。三个转变要求我从自身做起,从当前做起,静下心来学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不断提升自我。我们培训班体学员上下同心,竭尽全力,力争使我们这期培训班成为“示范班”“样板班”“尖兵班”。为今后的培训班树立一面旗帜,一根标杆。

3.2 自身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

面对当前世界纷繁复杂的局面,维和警察代表着中国警察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尤其是长期与所在国的警察打交道,更加应该知道如何顺应形势,稳步推进各项维和工作,更需要我们有扎实的理论和实际知识做后盾。为此,我明确了让自己学有所获、学有所得的目标。我有针对性地详细了解联合国的架构、工作流程、核心价值和领导能力,认真钻研,就是为了让自己在语言能力、业务素质上有所提高,让自己带着疑惑来,载着满意归。

4. 三点培训感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4.1 培训精心组织,参训学员收益良多

本次培训班采取传统讲授与学员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方式,以提升领导力为主线,穿插语言、思维、技能和策略,给大家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他们精心施教,教学态度严谨,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他们的敬业精神更加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我们受到了一次全新的洗礼,感受到了联合国式的激情、友爱、真诚、尊重和自信。

4.2 既严格又富于人性化的管理,培训气氛非常融洽

按照维和处的要求,落实学员警务化管理。培训班班长黄因红和副班长戴卫青贯彻执行学员“三全”管理措施,做到“全天候管理”、“全方位服务”和“全过程考核”。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从学员报到、入住、课余活动、生活细节等方面为学员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学员队张立队长坚守工作岗位,牺牲了大部分休息时间,与学员同吃同住、打成一片,拉近与学生的感情距离,赢得学员信任和尊重。二是按照精细化考核的要求,对学员的警务化管理从预备会开始到结业离校进行全过程的考核,对违纪扣分情况及时进行通报,确保课堂纪律和训练秩序。在队伍纪律上,严格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责任追究。

4.3 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本次培训学习,维和培训中心为培训班准备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紧贴工作实际。从内容上看,既有基础理论辅导,又有业务知识指导,既有专题讲座、又有案例教学,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相互补充,相互结合,教学手段形式多样,教学方式科学,学习内容新颖,对学员今后申请联合国中高级职位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效性。

5. 四点收获印证我们的培训效果

5.1 思想觉悟进一步增强

学员们思想觉悟显著提高,所有学员都认识到了此次培训的重要意义,都认为此次培训是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因而倍感珍惜。学员们整齐的队列、挺拔的身姿、响亮的口号、蓬勃的朝气,是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课堂上,学员们凝神静听、心无旁鹜,认真作好笔记,提出胸中疑问,学习如饥似渴、态度严肃认真,不但最好地完成了从领导到学生的角色转换,而且也深深感动了每一位领导和老师。授课老师一致肯定本期全体学员极好的听课秩序,学员们对待知识如饥似渴的态度,与老师之间形成了氛围良好的互动,在课后更是把老师做的课件作为宝贵的资料拷贝回来。在课余,学员们主动加班加点学习,早上六点多,学院操场上就满是大家锻炼的矫健的身影。更是有些同志怀着“轻伤不下火线”的意志带病参加培训学习。

5.2 业务素质明显提高

不论是贴近实战的技能、方法,还是紧跟时代前沿的理论知识,学员们每堂课都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或恍然大悟的表情,又或者频频出现忍不住点头称是的场景。所有参训学员在学习结束后,均感到大有收获,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工作经验,都表示感触良多。大家撰写了许多篇文章,有心得体会、有思考感悟、有工作经验、有理论探索,每一篇都倾注了学员们的心血,每一篇都十分精彩。参训学员都表示,将会把自己在此次培训班上所学到的东西带回自己单位去与同事们共同分享,希望能够把这些内容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更好地开展公安工作,更好地奉献于维和事业。

5.3 工作信心增强

让各学员真切感受到领导们对维和大家庭的关注和关心。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暂时的,学员们感受到领导对维和警察的殷切期望。学员们有感而发,畅所欲言,对维和工作提出了很多新颖的工作思路、方法和建议,相互之间鼓劲,更是进一步增强了大家致力于维和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6. 五点希望将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1)此次培训时间短,学员之间交流不够深入,以后的培训多与政治、经济、外交等全方位的结合,融合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提升高级维和警官培训的广度和深度。

(2)通过回顾、反思和总结,不断完善和更新维和理念,加大宣传力度,弘扬维和文化,倡导奉献精神,使之与维和行动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理解、支持维和事业。

(3)加大对联合国的工作前景分析和预判力度,继承和发扬维和工作的宝贵经验,让维和优质人才和优质资源得以保留和更深层次的拓展,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更多的维和勇士去冲击联合国中高级职位。

(4)加强联系,鼓励大家相互学习、沟通、交流,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多多开展维和大家庭联谊活动,增强维和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激发大家维护和热爱维和大家庭的热情。

(5)改革维和人才选拔机制,注重品格和心理培育,吸引高端、优质人才进入到维和大家庭。

我一定以这次培训为新的起点,在国际合作局和维和处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辱使命,顽强拼搏,认真学习,勇于开拓,为创新发展维和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维德.刘燕人力资源管理实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167-198.

[2]王伟强.员工培训木桶理论:重在分清主次[DB/OL]

[3]刘东.家族企业以及经济的文献[DB/OL]

维和行动与国际法 篇6

国际法中并没有与维和行动相关的明确法律, 无法对维和行动作出有效的指导和规范, 使得有些情况下维和无据可依, 大大削减了行动的力度。但国际法中仍能寻找到一些对维和行动有影响的法律。

1、联合国宪章

联合国宪章第一章第一条规定联合国的宗旨为:“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 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 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 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2、战争法

战争法包含两部分, 一部分是调整交战国相互关系的规则, 称为战争规则, 另一部分是调整交战国与非交战国之间关系的规则, 称为中立规则。调整交战国之间的关系和调整交战国与非交战国之间关系的规则的总体, 就是国际法体系中的战争法。旨在保护未参加或不再参加敌对行动 (战争) 的人们。战争法亦被称为武装冲突法或国际人道主义法。

3、国际人权法

国际法上的人权, 是指受国际法保护的人或人的集合体所享有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保护最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基本法律原则已被国际社会成员“作为整体”接受为国际强行法规范, 任何国际社会成员都不得违反。联合国宪章把“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和“促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列为联合国的宗旨。可见人权问题的重要性。进年来, 联合国维和行动由关心国家安全逐渐侧重关心人的安全, 由于安全观念变化导致人道主义干预。

联合国维和行动因其地位的特殊性, 更需谨慎把握其中平衡, 既要遵守宪章宗旨保护和促进人权, 又要避免过多的干涉而被卷入冲突之中。

二、维和行动存在的问题及国际法的缺陷

1、法律依据的缺失

(1) 联合国宪章

前文已提到过, 维和行动的性质是符合联合国宪章宗旨的, 但是, 宪章的宗旨作为抽象的准则, 并没有为维和行动提出具体、明确的行为规则。

(2) 国际法院的司法判例

1962年国际法院针对联合国西伊里安行动做出解答, 认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定不仅是安理会的“专属权利”, 联大同样也与之有关。此观点被某些大国利用, 成为其借维和行动干涉他国内政的依据, 以此为指导的维和行动必然会有强权或滥权的可能。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 “司法判例”不是国际法的渊源, 而是“确定法律原则之辅助资料”, 且根据第59条, “法院之裁判除对于当事国及本案外, 无拘束力”。所以法院的判决对后来发生的案件并没有约束力, 国际法院在审判时的解答常被做为后来的参考和援引, 并不能作为权威性的法律依据。

2、国际惯例

需要注意, 国际惯例不同于国际习惯, 只是单纯重复的类似行为, 不具备法律拘束力, 只有逐步被各国国内法认定后, 才可以转变为国际习惯, 从而形成法律拘束力。

综上所述, 国际法中虽有维和相关的部分, 但尚无专属维和行动的行为规范和法律依据。

(1) 传统受到挑战:国际法与维和行动原则的冲突

1) 不干涉内政原则

不干涉内政原则是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在国际交往中不能以任何原因, 直接或者间接地干涉主权国家管辖范围内的一切事务, 此原则在众多的国际法文件中被确认, 如《联合国宪章》、《国际法原则宣言》等。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 这一原则转化为“中立原则”, 要求联合国在维和行动过程中不能介入冲突当事国的国内斗争, 更不能干涉东道国的内部事务。

2) 非强制性原则

非强制性原则, 亦即机制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原则, 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 (4) 款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武力威胁或武力, 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 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维和行动是一种有限的军事行动, 目的是和平而非战争, 只能在自卫的情况下使用武力, 即只能消极防护。然而, 在维和行动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违背其初衷和原则的事例。

(2)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国际法原则宣言》强调:“每一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与其他国家之国际争端, 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这一原则既是针对争端当事国的要求, 同时当联合国在维持和平行动中与东道国或有关方面发生冲突时也适用。然而, 安理会在解决危机时通过不断追加的制裁或授权维和部队使用武力来实现目标, 而忽略了和平的解决方法。例如, 在海湾危机中, 安理会在事件发生后短短3个月内就连续通过了12项有关决议, 对伊拉克进行全面的强制性经济制裁、武器禁运和空中封锁, 并授权多国部队在伊拉克军队超过最后期限仍拒不撤军的情况下, 使用一切必要手段, 维护、执行有关决议, 恢复海湾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安理会678号决议) 。这样的维和行动明显偏离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结语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作为联合国维护国际社会和平与安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和作用, 其任务的特殊性, 造成了维和行动的复杂性。联合国维和行动秉承“同意, 公正, 非强制性”三项原则。作为一种“临时办法”, 维和行动在国际法中至今未出台专门针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规范法律, 只有一些相关之法律作为其参考, 而缺乏有约束力的规定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种无章可循的情况大大限制了PKO效能的发挥。随着PKO的发展, 其职责已从最初的“维持和平”扩展到集预防外交、维持和平和重建和平于一身的全方位职能。

然而, 由于对人道主义救援的把握出现失误以及受大国博弈的影响, PKO常常不同程度地卷入到冲突之中。联合国维和行动与《联合国宪章》和现行国际法规范之间的冲突不断显现, 一些国际法基本原则受到了新的挑战。国际社会有必要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 借鉴国际立法的成功经验, 使联合国的维和行动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 遏制维和被滥用的趋势。

摘要:维和行动不是常态性行为, 而是作为一种“临时办法”, 因而缺乏有约束力的规定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只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其行动原则。然而, 国际法在维和行动的规范尚属空白, 国际社会有必要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 借鉴国际立法的成功经验, 使联合国的维和行动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 遏制维和被滥用的趋势。

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法律框架探讨 篇7

1.1维和行动的概念和法律依据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UN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以下简称维和行动) 是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一项重要手段。在联合国出版的《蓝盔》一书中, 维持和平被定义为“由联合国建立的、军事人员参与的、在冲突地区帮助维护或恢复和平的、没有强制力的行动。”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生事物, 始于1948年联合国巴勒斯坦停战监督组织 (UNTSO) 的建立。《联合国宪章》第1条规定:“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并为此目的, 采取有效集体办法, 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 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破坏和平的行为, 并以和平的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 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的国际争端或局势。”这条规定为维和行动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和原则。但是, 宪章并没有关于维和行动的具体规定, 维和行动的权限介于宪章第六章和平解决争端和第七章运用集体安全的强制措施之间, 是填补宪章关于调解条款和强制条款之间空白“实际办法”, 被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称之为“六章半的创见”。

1.2维和行动的发展

总体而言, 维和行动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1) 1948年到1988年的维和行动被称为传统的维和行动或第一代维和行动。

第一代维和行动以“当事方同意”、“中立”、“非武力”为三项基本原则, 其职能主要是单一的军事职能, 如执行维持停火、隔离部队、防止战事和阻止冲突等任务。

(2) 1988年以后部署的维和行动被称为第二代维和行动。

冷战结束后,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维和行动进入到比较活跃的阶段。维和行动从维持和平 (peacekeeping) 发展到建立和平 (peacemaking) 乃至缔造和平 (peacebuilding) , 从主要处理国家之间的冲突转为处理国内冲突。维和的职能发生变化, 从主要隔离部队、监督撤军等扩展到维护社会治安、排除地雷、遣返难民、监督选举、建立临时权力机构、经济复兴、重建家园等。

2联合国维和行动面临的法律问题

冷战后, 维和行动不论从数量、范围, 还是从职能而言, 都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 传统的维和原则在实践中不断被突破, 而国际社会尚未确立对维和行动规范的系统法律规定。

2.1维和行动的基本原则被冲破

首先, 同意原则遭到挑战。20世纪90年代, 维和行动强制色彩增多, 一些维和行动变成了强制执行和平。如联合国“伊科观察团”并未征得伊拉克同意, 在索马里的“联索行动”受到冲突一方的反对和抵制, 波黑塞族对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也采取了更加抵触的态度。

其次, 中立原则不再严守。在索马里和波黑, 维和部队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其内部冲突。在索马里, 维和部队不是通过谈判促进各派的和解, 而是使用武力来解除各派的武装, 使用武力缉拿、搜捕索马里最大的武装组织领导人艾迪德, 使维和部队深深陷入武装冲突和内部分歧中。在波黑, 维和部队因与塞族士兵争夺据点、武器库而多次发生交火。

最后, 非武力原则遭到破坏。第二代维和行动更多地强调使用武力。1990-1995年, 安理会通过11项决议, 授权对伊拉克、索马里、卢旺达、海地、波黑等采取了军事打击行动。多项维和行动突破了非武力原则, 将使用武力的范围扩展到除自卫外其执行任务的各个领域, 如维护安全区或实施人道主义救援, 执行收缴武器、封锁、制裁等。

2.2缺乏系统的法律规定

虽然《联合国宪章》为维和行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维和行动在实践中也形成了一些原则, 但总体而言, 维和行动缺乏系统的法律规定, 对维和行动的条件、维和过程中的武力使用、维和部队的法律地位、维和人员的特权与豁免、适用人道主义法问题、维和部队成员的违法责任及联合国赔偿责任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这使得维和行动有着一定程度的不可预见性, 不利于对维和行动的有效规范。

3维和行动的法律框架建议

笔者认为, 在维和行动不断发展的今天, 应当由联合国主持召开国际会议建立《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国际公约》, 确立维和行动的全面规则, 下面讨论一下具体的框架。

3.1维和行动的条件

目前的国际法规范中没有对维和行动的条件做具体规定, 是否采取维和行动, 由联合国安理会根据具体情形来决定, 这自然给安理会以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而只有根据普遍接受的国际法规和程序来采取行动, 才能使维和行动具有合法性、可接受性和可信性。因此, 笔者认为, 在《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国际公约》中, 首先要规定维和行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 必须真实地发生了地区冲突且直接危及邻国安全甚至全球安全, 或一国内部可能发生大规模的种族灭绝性屠杀和清洗。 (2) 原则上要征得当事方的同意。联合国部署维和行动原则上应得到只有在冲突当事国政府和有关各方的同意, 除非当事国出现权力真空的局面或者冲突地区有可能出现大规模种族屠杀等情况。

3.2维和部队的法律地位

首先, 应当明确维和部队在冲突地区是独立的第三方, 必须严守中立地位, 严格遵循不干涉内政和尊重主权的原则。联合国维和的目的是隔离冲突, 为和平解决争端创造条件, 必须保证自身的中立地位, 不得偏袒冲突的任何一方, 无需评判冲突各方的是非曲直, 不得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冲突各方。

其次, 根据《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特权与豁免权公约》, 维和部队代表联合国进行维持和平行动, 享有相应的特权与豁免。但是一些国家不是《联合国特权与豁免权公约》的会员国, 而且维和部队进入的是冲突地区, 面临的是更加复杂的情势, 需要更具体的关于法律地位的确定, 所以一般安理会通过建立维和行动的决议后, 要与冲突地区签订《部队地位协议》, 对维和的具体任务、部队的地位和权利、维和人员的安全保障及维和人员的责任限制等进行规定。目前联合国秘书处已经制定了维和行动《部队地位协议》样本, 建议将该样本修改并纳入到《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公约》中。

3.3维和行动的交战规则

交战规则是维和行动的关键规则之一。它的目的是尽可能清楚地向执行维和任务的军事人员提供可供使用武力的范围。传统的维和行动对使用武力自卫做出狭义的限定, 冷战后的维和行动倾向于“积极自卫”, 将使用武力的范围扩展到除自卫外其执行任务的各个领域。

笔者认为, 随着维和行动的发展, 将使用武力限于狭义的自卫已不合时宜, 使用武力的范围可以扩展至除自卫外其执行任务的各个领域, 增强维和部队保卫自己、设施和任务区内各类国际人员的能力。但应该把使用武力视为最后手段, 并保持不至于冲突升级的最低限度, 军事行动的范围、时间和强烈程度应与威胁程度相称。

而且, 维和行动适用国际人道主义法和武装冲突法的规定, 维和行动中的各方人员都受人道主义法的限制和保护, 而且“在国际协定未作规定的情形下, 平民和战斗员仍然受来源于既定习惯、人道原则和公众良心要求的国际法原则的保护和支配”, 禁止各方使用具有过分伤害力和造成不必要痛苦的武器 (如贫铀弹等放射性武器) , 禁止使用不分皂白的攻击、背信弃义和改变自然环境的作战方法。

3.4联合国及维和部队人员的责任

对维和行动中产生的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 要区分部队在一般行动中造成的民事侵犯责任和在战斗中造成的损害责任, 联合国对维和部队的行为负国际责任, 并有责任支付赔偿。

维和人员应遵守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 参与和干涉他国的内部事务, 如果维和人员在任务区违反了相关国际法和所在国国内法规定, 侵害了当地的权益, 应先由联合国通过外交途径向受害国承担责任, 同时联合国也有权力通过与派遣国的协议对维和人员进行追究和处理。

4结论

国际维和与中国“蓝盔” 篇8

2007年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遣约2.6万人的联合国—非盟混合维和部队。10月27日,苏丹政府和反政府派别在利比亚苏尔特恢复和谈,这是国际社会推动达尔富尔和平进程的新起点,是苏丹政府和反政府派别对话的新契机。中国在解决达尔富尔问题上发挥了建设性作用。2007年11月下旬,一支由135名中国军人组成的维和先遣分队飞越万水千山,抵达位于非洲东北部的苏丹共和国达尔富尔地区。这是联合国派往该地区的首支维和部队,它标志着举世瞩目的联合国达尔富尔维和行动正式展开。

近几年来,人们通过电视画面不时会看到联合国维和人员在世界上一些冲突地区维持和平的身影,他们那带着特殊标志的着装让战乱中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蓝盔”:以维持和平为使命

通常所说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大体可分为维和部队、军事观察团和民事机构三类。维和部队主要由成建制的武装部队组成,军事观察团通常由非武装的军官组成(不携带武器),民事机构主要由文职人员组成。它们受联合国大会或安全理事会的委派,活跃于世界上有冲突的地区。从着装上看,联合国维和人员头戴天蓝色钢盔(故有“蓝盔”部队之称)或蓝色贝雷帽,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联合国规定在执行国际维和任务时各国的军队着本国军队的制服,佩带本国的军衔标志,左臂佩戴本国的国旗,右臂佩戴联合国旗。联合国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必须公开自己的存在,行进时必须走在最引人注目的公路、广场、热闹地段等公开场合。他们的任务是:监督停火、停战、休战和撤军;观察并报告冲突地区的局势;隔离冲突各方,协助恢复冲突地区治安或维持冲突地区秩序;开展预防性外交、维持和平与重建和平;监督大选或公民投票;保护和分发人道主义援助;帮助扫雷和难民重返家园;等等。在联合国安理会还设有军事参谋团,主要由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军事代表组成,负责在维和问题等各种军事问题方面为安理会出谋划策,并检查各成员国提供的维和部队的实力与准备程度,还负责向各成员国反馈其维和部队执行任务的情况。

尽管《联合国宪章》没有对维和行动做出明确规定,但是历经近60年的实践探索,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以下四条公认的维和行为准则。

一是合法原则。即维和行动必须遵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必须获得正当授权和明确的任务;维和部队通常要由安理会或联合国大会授权建立;联合国维和人员必须接受联合国授权指挥;等等。根据这些原则,当前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不属于维和行动。联合国官方网站还指出,由于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建立的所谓“联合国军”并不受联合国指挥,也不属于联合国维和部队。

二是同意原则。即维和部队的进驻与活动,需由安理会或大会决定,并征得有关各方同意(其中15个理事国中,最少有九个国家赞成,而且中国、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五个常任理事国没有投反对票),然后授权联合国秘书长组织;而且,联合国维和行动只有在冲突各方同意之后才能进行,维和部队由哪些国家组成,采取哪些维和措施,事先应得到冲突各方的同意,以免联合国维和部队成为新的冲突一方。进驻后,一旦该国政府提出撤军要求,必须立即撤出。

三是中立原则。参加维和的成员必须来自与冲突各方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国家。维和部队不同于普通的军队,它没有战场,没有敌人,是一支政治外交部队。它必须严守中立,不得卷入冲突的任何一方,更不能干涉所在国内政。但也曾有过违背此原则的维和行动。如1999年北约空袭科索沃后,安理会决定在科索沃部署“国际安全存在”。但北约一些部队偏袒阿族的“科索沃解放军”,推迟解除收缴其武器的日期,结果导致多起针对塞族的暴力仇杀事件发生。

四是最低限度使用武力原则。即维和人员不得使用武力去达到维和的目的,只有在迫不得已时——如保护战友、联合国财产,对企图使用武力者进行反击等情况下,方可使用武力进行自卫。否则,只能撤出。如1993年,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企图强行解除索马里各派武装,遭到武装袭击。美军动用武力实施报复,结果遭到更大规模的反击,共有102名维和人员阵亡,其中美军阵亡44人。由于维和人员损失巨大,而且完全失去了当地民众的支持,维和部队被迫于1995年3月3日全部撤出索马里。

经过长期探索,目前联合国维和行动已形成了一套相对规范的指挥体制。其指挥机构通常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位于纽约联合国总部的维和行动部,二是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任务区。维和行动部是联合国实施维和行动的总指挥部,其最高首长是主管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现为法国人让—马里·格诺,2000年起任现职,曾于2002年和2007年访华)。中国现有多名参谋军官在该部任职。维和任务区是联合国向各冲突地区派出的维和指挥机构,其最高长官通常为“秘书长特别代表”或“助理特别代表”,负责指挥任务区内所有联合国维和人员,包括军事观察团、维和部队、民事机构等。2007年8月,中国国防部维和办公室官员赵京民少将被任命为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部队指挥官,他是首位被联合国任命为维和部队高级指挥官的中国军人。

维和:《联合国宪章》中的

“六章半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世界各国都在反思如何预防和制止战争。美、苏、英、法等国在筹建联合国、起草《联合国宪章》时,就考虑要建立一支由联合国主导的武装力量来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为此,《联合国宪章》第六章规定了解决争端的和平手段;第七章规定了保证和平的强制手段。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第六章规定的和平调解方法通常不被冲突各方理会,而第七章中规定的强制机制又由于风险较大或大国干预,而难以得到有效贯彻。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介于和平调解与强制手段之间的国际干预行动应运而生。联合国新闻部出版的《蓝盔——联合国维持和平的回顾》将这种国际干预行动定义为“由联合国建立的、军事人员参与的、在冲突地区帮助维持或恢复和平的、没有强制力的行动”。由于这种行动模式介于《联合国宪章》第六章与第七章规定之间,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形象地称之为“六章半”行动。

不过在冷战期间,由于受到超级大国争霸的影响,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发展并不顺利。人们对其的认识理解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1948年6月,第一次中东战争停火。为监督以色列与阿拉伯邻国执行停战协定的情况,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停战监督组织”。这是联合国首次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观察员。该组织执行安全理事会所交付的各项任务,其后它还一直延续到监督1949年《全面停战协定》以及观察1967年6月阿拉伯—以色列战争之后苏伊士运河区和戈兰高地遵守停火的情况。虽然这些维和人员并非成建制的维和部队,但是在监督停火协议的执行、调查违反停火协议的事件方面还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之后,联合国又陆续向其他冲突地区派驻了军事观察员。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世界各地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冲突不断。为此,联合国多次派出维和人员,其主要任务是促使殖民政权撤军,帮助殖民地完成独立、统一和自主。其中,1956年11月,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后向埃及派出的联合国第一支紧急部队(该部队的目的是保障和监督停止敌对行动的措施,包括使法国、以色列和英国的武装部队从埃及领土撤出,并在他们撤出之后,担负埃及与以色列部队之间的缓冲任务),完成了从部署军事观察团到部署维和部队的一次跃进。这一阶段的维和行动日益活跃,并形成了“中立、同意、自卫”等基本行为准则。

但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后期,由于大部分地区冲突深受美苏争霸的影响,超级大国在安理会滥用否决权,导致联合国只增派了一支维和部队,即1978年3月成立的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1978年3月15日,以色列以打击巴勒斯坦游击队为借口,首次入侵黎巴嫩,并占领了黎南部地区。联合国安理会3月19日通过第425号决议,决定向黎南地区派驻4000人的联合国临时部队。当时规定该临时部队的驻扎期为半年。此后,应黎政府的要求以及黎南部地区局势的需要,这支临时部队的驻扎期一再延长。该部队自1978年进驻黎南部地区以来,在维护该地区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到目前为止,已有200多名驻黎维和士兵在执行任务中殉职。目前这支部队仍部署在黎巴嫩南部。

冷战结束后,联合国在国际安全领域内的作用日益增强,维和行动的次数迅速增加。自1948年联合国建立第一支“巴勒斯坦停战监督组织”起,联合国维和行动总共实施了63次,参加行动的军事人员和民事警察来自世界140多个国家,将近100万人。从已实施的63次联合国维和行动来看,冷战时期的40多年里,联合国总共只进行了13次维和行动,平均约四年一次。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不仅在量上而且在质上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数量上看,冷战后进行了50次联合国维和行动,平均每年近四次,其中1988~1995年七年里共组织了24次维和行动,差不多是头40年维和行动次数的两倍;1996~1998年,联合国维和行动就进行了12次,其中1998年一年就有六次维和行动。90年代中后期,联合国在世界各地执行维和行动的人员达八万人。目前,联合国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仍部署着14支维和部队,有维和人员3.7万余人。

光荣的中国“蓝盔”

最早谈到联合国维和,那些曾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的老一代人是有抵触情绪的。在那场历时三年多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不仅同美国军队、韩国军队进行作战,而且还同包括英国军队、土耳其旅在内的多国部队作战。当时美国打的就是联合国的旗号。在那个年代,联合国是被少数大国完全掌控了的国际组织。

50多年过去了,虽然很多人还会对那段历史记忆深刻,但联合国的历史也与整个世界历史一样,不断揭开新的篇章。冷战结束后,两个军事集团严重对立的局面已经结束,世界正朝着多极化发展,从而使联合国在拯救人道主义灾难与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而经过50多年的努力,中国也早已摆脱了积贫积弱的落后状态,特别是近3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使我们有实力也有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平、拯救苦难的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批评抵制阶段。建国初期,由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蒋介石集团非法占据,我国事实上被排除在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体制之外。加上美国操纵联合国维和事务,并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半岛,中国政府理所当然给予了强烈谴责。1971年我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由于当时少数西方国家仍然对维和行动进行操纵,当时我们对维和行动主要采取 “三不”政策,即不赞成派遣、不承担义务、不参加投票。特别是1973年美国等国企图把所谓“韩国联合国军纪念公墓”等公债项目列入联合国预算,我们给予了坚决批判。

区别对待阶段。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逐渐采取了“区别对待”的灵活态度。在1981年第36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肯定了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积极作用,并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1982年,我国开始承担联合国维和行动摊款。1984年,首次全面阐述了我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则立场。1986年6月,应联合国副秘书长古尔丁的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派出考察组赴中东,实地考察了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为实质参与维和行动进行了初步研究。1988年,我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开始参与维和行动问题的审议。

个别参与阶段。1990年4月,我国向位于中东地区的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维和历史最长的机构)派出了五名军事观察员,这是中国军人首次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1992年,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建立联合国驻柬埔寨过渡时期权力机构。应联合国秘书长请求,我国向柬埔寨派出了由400人组成的维和工兵大队。这是我国首次派出成建制维和部队。1992年4月,我国赴柬埔寨维和的官兵满载着对和平的渴望踏上征程。工程兵大队主要担负柬埔寨的和平与重建,以及联合国驻柬特别行动机构的行动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任务。这支工兵部队圆满完成了任务,为柬埔寨人民和平重建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我国进一步参与维和行动积累了宝贵经验。

扩大参与阶段。进入新世纪以后,联合国维和行动规模与功能不断扩大,面临挑战也不断增多。1997年5月,中国表示原则同意参加联合国“维和待命安排”。1999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派遣维和警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2000年1月,中国首次派遣15名民事警察到东帝汶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立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统一协调和管理中国军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工作。2002年1月,中国正式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一级待命安排机制(一级待命机制规定所派遣人员和装备必须90天内部署完毕;二级为60天;三级为30天),并准备在适当时候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工程、医疗、运输等后勤保障分队,可提供一个联合国标准工程营、一个联合国标准医疗分队、两个联合国标准运输连。迄今,中国政府已向东帝汶、刚果(金)、波黑、科索沃、利比里亚、阿富汗、海地和苏丹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了维和人员,在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当中,中国派出的维和总人数仅次于法国,居第二位。截至2007年12月,中国已先后参加联合国18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9052人次。目前,仍有1789名中国官兵在11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随着我国赴达尔富尔多功能维和工兵分队逐步部署到位,这个数字将达到2000人。

根据中国国防部维和办公室2007年11月在中国—东盟维和研讨会上公布的数字,中国维和部队在执行任务的地区累计新建、修复道路7300多公里,修筑桥梁200多座,运输总里程410多万公里,排除地雷及各类未爆炸物7600多枚,接诊病人36000多人次;军事观察员和参谋军官很好地承担了巡逻、观察、监督、联络、调查、协调、组织等工作,为促进和平、解决争端、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快有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2007年8月,中国军官赵京民少将被任命为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部队指挥官。赵京民少将赴任前对记者说,这一任命是联合国对中国17年来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中国军人素质能力的充分认可。

赵京民少将曾于1991年9月至1992年6月担任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军事观察员,1996年4月至1997年4月担任联合国伊拉克—科威特观察团首席联络官。2003年10月以来,他一直担任中国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高级官员。

2007年2月1日,胡锦涛主席在访问利比里亚期间,专程看望了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的全体官兵,并为维和部队题词“忠实履行使命,维护世界和平”。他还勉励官兵们要努力做和平的卫士、友谊的使者和现代化建设的标兵。

非洲首位女总统、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也高度评价了中国维和官兵的杰出贡献。她指出:“利比里亚人民要拥抱中国维和部队。这里的百姓赞扬中国维和部队为发展利比里亚所做出的贡献。赞扬他们严明的纪律和高效的工作方式。这也提升了中国人的形象,所以他们在这里非常受欢迎。”

在中国维和军人向达尔富尔地区展开部署时,联合国副秘书长格诺(维和事务最高官员)指出,“联合国需要纪律严明的部队,中国派出的恰恰是这样的部队;联合国需要专业技术强的部队,中国派出的恰恰是这样的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使维和行动焕然一新,他们帮助着远方的人民,改善着他们的生活,大大增强了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力量”,“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规模史无前例,任务越来越重,我们需要中国帮助应对这样的挑战,希望中国在未来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与炸弹相伴的日子

(成都军区赴黎巴嫩维和工兵分队 陈代荣)

2006年,以色列与黎巴嫩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突。我们成都军区赴黎维和工兵营正处于冲突的中心地带。

12月13日,我奉命带领排雷连18名官兵到黎南地区一个叫惹不肯的村庄排除一枚航弹。到达村庄后,村民将我们带到一处被以军炸毁的油库旁停下,指着离油库值班室10米处说,航弹就在下面。

我仔细勘察了周围地形等情况后,标示了长10米、宽6米的安全范围,开始指挥挖掘机施工。挖到地下5米左右时,下面几乎全部是岩石土壤,根本没有发现航弹的踪影。围观的群众都感到奇怪。到了下午3点钟,已经挖了将近7米,依然没有见到航弹。当地民众都有些泄气,有的人甚至以为是自己搞错了,劝我们不必再挖了。但是未爆航弹等同于定时炸弹,如果不把情况彻底搞清楚,很可能给当地民众留下巨大的安全隐患。经过研究,我们决定第二天继续搜排。围观的民众听说后深受感动,对我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当我们到达作业点时,已站满了围观群众。一位老人还为官兵们端来已煮好的咖啡。由于地质坚硬,加之机械不能过分用力,挖掘进度相当缓慢。挖到地下12米时,我们终于发现了炮弹尾部。在场所有人员紧张的脸一下子轻松下来。这时已是下午4点了,我们标示好警戒范围,决定第三天再来。

第三天围观的群众更多。当挖到约15米深时,弹体已露出三分之二。我用工兵锹慢慢刨掉泥土,认真检查航弹,在确认没有危险的情况下,指挥吊车将炮弹吊起,装上运输车并固定好,运到两公里外的山谷销毁。

我们离开村庄时,村边公路旁站满了脸上充满喜悦的群众。他们强烈要求与排爆人员合影留念,并不停地竖起大拇指,用不太流利的中国话说:“中国军人,好!”

仅过了两天,当我们执行任务刚刚归来,正准备歇口气儿吃晚饭时,当地村民又赶来求助,称房屋上有一枚哑弹。

时间不等人,我们立即出发。到达现场时,官兵们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只见一枚带着引信、重约230公斤的未爆航弹斜插在楼房上。楼房因承载过重摇摇欲坠,如果稍微处置不当,航弹随时都有可能坠落和爆炸。

几名战士主动请缨要上去先检查一下。我拦住了他们,亲自上前检查后,才让工程车用钢丝绳将其固定好往上拉。但航弹卡得太紧,钢丝绳拉断了,航弹却纹丝不动。由于航弹周围废墟空间狭小,实施挖掘随时可能触碰到引信,我只好一个人拿着十字镐一点一点地轻轻敲打。不足半立方米的废墟清理,整整清理了两个多小时,才终于将航弹取出移至安全地带并销毁。

根据经验,我们判断周围很可能还存在弹患。战友们不顾疲劳和饥饿,主动对房屋内外进行全面搜排,很快又搜出六枚未爆炸弹。

看见我们大汗淋漓地工作着,食物短缺的当地村民自发地拿来了在战火中珍藏的水果、饮料以及薄饼等食物慰问官兵,并一再邀请我们到家中做客。在场的一名长老更是伸出大拇指激动地说:“中国,好!中国,好!”(文字整理:郭治武 李峰)

爱洒利比里亚

(北京军区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 白妙春)

利比里亚位于非洲西部,西南濒临大西洋,面积仅有11.1万平方公里。我们维和二级医院坐落在利比里亚的绥德鲁市。这个国家在经历了长达14年的战乱之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不仅经济倒退,而且疫病流行,加上湿热多雨的气候和不安定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相当恶劣。

根据联合国有关规定,维和医院没有义务为当地居民看病。但是我们经常到周围村庄义诊,并为找上门寻求帮助的百姓提供服务。

8月15日上午,我们接诊了地方医院转来的一名孕妇,由于失血过多,孕妇已处于休克状态,命悬一线。转诊信上写着该孕妇怀孕8个月,胎儿已死月余。

该孕妇本来不属于我们的救治范围,并且我们也没有妇产科医生和专用仪器设备。但是,如果我们把病人推出去,明摆着孕妇只有死路一条。孙天胜院长没有片刻犹豫:孕妇生命要紧,马上准备抢救!

急救室内开始忙碌起来,心电图监护、紧急止血、输液……

抢救过程中,我们突然发现胎儿仍然存活。抢救小组立即拨通了国内总医院优生优育中心温主任的电话,请求技术支持。温主任听完情况介绍后,建议做好剖宫产手术准备,并介绍了手术步骤和注意事项。

化验结果显示,病人血色素下降,有活动性出血,如不尽快输血,孕妇可能有生命危险。在没有血源的条件下,经检验配型,我们把病人家属提供的450ml血缓缓地输进病人的血管。

对症治疗四小时,病人病情稳定下来。入院六小时,产妇出现宫缩。在医护人员协助下,孕妇顺利分娩,产下2.5公斤健康男婴,母子平安。

得到这个喜讯,所有在场的人无不为这对母子感到由衷的高兴。当我们把这对母子送回当地医院时,该院所有医护人员夹道欢迎。很快,中国二级医院成功抢救母子的消息在当地传为美谈。为表达对中国二级医院救命之恩的感激之情,母亲为孩子起名“利华”。

除了为政府和到医院就诊的百姓服务,我们还经常走出去,为当地百姓义诊,送医送药。临回国前半个多月,我们第三次来到了甘柏村进行义诊。

在这里,有病的得到了诊治,没病的也得到了清凉油、风油精等常用防护药品。临走时,我们还为孩子们发放了本、笔等学习用品。

上一篇: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论文下一篇:辩证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