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

2024-11-07

光的折射(通用5篇)

光的折射 篇1

一、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目标解读

教师: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纸杯,在纸杯中倒满水,将铅笔放入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到筷子向上偏折。

教师:这位同学观察得非常仔细,不但发现了筷子偏折,还观察到了筷子向上偏折。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

(视频内容:小男孩叉鱼几次都叉不中, 老爷爷叉鱼一次命中。小男孩向老爷爷问原因。老爷爷说鱼在你看到的位置偏上,不能叉看到的鱼的位置。)

教师:想一想为什么小朋友叉不到鱼, 老爷爷能叉到鱼?老爷爷说“鱼在你看到的位置偏上”,对吗?

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下这节课的目标,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二)自主合作,展示交流

教师:请同学的目光转到这里来。激光仪发出一束光线,请一位同学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甲:我们前面学过,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这里我们看到,在空气和水交界的界面处,光线发生了偏折。

学生乙:我有补充。甲说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实际上应该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果只是均匀介质,不是同种的话,也会发生折射。

教师:很好。(学生鼓掌)我们之前讲的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师:我们观察到了光的折射现象。接下来,请大家参考之前学习的光的反射,给出光的折射的定义,画出折射的光路图并找出其中的相关概念。

教师 :请大家小组讨论一分钟。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请一位同学上台展示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学生:光的折射的定义是: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而且是朝法线方向偏折。

学生进行补充。

教师:看过光的折射光路图之后,我们可以联想到光的反射现象。在学习光的反射现象之前,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光的反射规律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光路可逆。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猜想,是否存在光的折射规律。1折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共面?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分居法线两侧?3折射角是否等于入射角?4光路是否可逆?

教师:接下来,请大家利用激光笔和水槽完成导学案“自主合作,展示交流”第三部分的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探究内容如下: 1设计实验,探究折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共面,并得出实验结论。2将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将数据填入以下表格。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至少两个结论。

学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教师进行巡堂,观察各小组实验完成情况,并对实验操作存在误区的小组进行指导。

教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台展示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

学生甲:我们组经过四次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当光垂直于界面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请问,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乙:她第一次说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并没有说是斜射,如果是垂直的话,入射角会等于折射角。

学生丙:我们通过实验得出折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是共面的。

教师:刚才回答的同学提到了三线共面, 也部分总结了两角的关系。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水中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且等于0度。但是,他们没有分析两线是否分居,以及当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丁:当入射角减小的时候,折射角也减小。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教师:如下图,当光沿AO从空气入射到水中,其折射光线为OB。当光沿BO入射到空气中,其折射光线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小组讨论。

教师:请一位同学进行展示。

学生:当光沿BO入射到空气中,其折射光线与AO重合。说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教师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由一位学生指导教师完成三个光的折射光路图,教师在黑板上演示。

教师:我们完成了三个简单的光的折射光路图,接下来,我们要尝试处理稍微复杂的问题。本节课开始的时候,我们看过视频, 小朋友叉不到鱼,老爷爷能叉到鱼。请大家进行自主探究,完成人看鱼的光路图,然后根据光路图,分析为什么小朋友叉不到鱼, 老爷爷能叉到鱼。

教师:小组讨论一下。

教师:请一位同学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甲:我们先画出光路图,先画法线, 再画折射光线……请同学们进行补充。

学生乙:我认为甲说光路可逆是错的, 因为我们看到的鱼应该是鱼身上发出的光线, 不是我们眼睛发出的光线。

学生丙:我觉得乙说的也是错的,并不是鱼发出的光线,而应该是鱼反射的光线。

学生丁:我赞成丙的说法,光射入水中, 射到鱼身上,反射回来,所以应该是鱼反射的光线。

教师:那如果是灯笼鱼呢?

学生丁:灯笼鱼自己是光源,自己发出光线。

教师:对,如果是灯笼鱼,那就是从鱼身上发出的光线。所以,为了回避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说,从灯笼鱼身上射过来的光线, 到达水面时发生折射。另外,刚才甲说,下面的s是实像,上面的s’是虚像,这句话对吗?

学生:s应该是物,而不是像。

画出筷子成像的光路图,分析其看起来折断的原因。

教师:在纸杯中放入一枚硬币,让视线逐渐下降至看不到硬币,保持身体不动,往纸杯中倒水,观察实验现象。通过画光路图分析其原理。下面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通过画光路图分析其原理。

(三)释疑解惑,归纳总结

学生提出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请其他同学自由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并进行展示。

(四)当堂检测,现场评优

学生自主完成“当堂检测,现场评优” 的内容。教师请同学进行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二、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了教师精心设计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具体表现为两个结合:一是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有机结合;二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有机结合。

(一)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有机结合

作为一堂自主合作探究课,其核心是进行探究。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原始观念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探究。根据探究难度和复杂性的不同,需要灵活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方法。自主探究是让学生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单独思考,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是让学生通过集体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对问题的探究,在小组的互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学生不是一味地通过“听”来接收新知识,而是通过操作、 观察、倾听、表达、反思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两者各有利弊,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灵活运用两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既独立思考又能开展团队合作的行为能力。

那么,何时采用自主探究,何时采用合作探究呢?需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环节来选择。

1. 简单的知识学习或概括应以自主探究为主。例如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折射现象, 学生只需将教师展示的物理现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思维过程较为简单,不是探究难点, 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2. 既涉及知识学习又涉及知识演练应用,可选择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结合。例如,让学生给出光的折射的定义,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并找出其中的相关概念,先进行自主探究,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因为这个探究难度中等,学生已经学过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其中知识迁移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通过观察光的折射现象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但基本功较差的同学,让其独立完成该探究存在困难,所以加入合作探究。一方面旨在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相互检验自主探究的成果是否存在缺漏和不足,互帮互助完成探究,达到“兵教兵”的效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爷孙叉鱼实验中,也是采用这种合作模式。

3. 复杂的实验探究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例如:对于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需要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实验问题设置以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的引导下设计、 完成实验操作,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由于初中学生处理复杂问题和程序的能力有限,复杂的实验探究难度较大,需要学生相互合作、互帮互助才有可能完成,所以,对于复杂的实验探究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

此外,对于如何灵活应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按照知识类型的划分,还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习题探究;二是实验探究。习题探究根据题目难度细分三种情况:容易的题目选择自主探究;中档题则以自主探究为主、 合作探究为辅,采用"一对一"合作的探究模式;难题则以个人探究为辅、合作探究为主, 采用小组合作的探究模式。实验探究也是以个人自主探究为辅、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可以说,自主探究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合作探究是自主探究的进一步深化。合理选择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模式,既能达到完成探究的目的,又能高效率利用课堂时间,从而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有机结合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既不能完全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也不宜完全由学生无边界自由探索,失去方向。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模式,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 反思形成新知识。这个过程,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形成一种教师精心设计下学生自主学习、思维创新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

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而言,在本堂自主合作探究课中,学生需进行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再通过展示交流完成对新知识、新概念、新规律的探究,而不是完全由教师进行“满堂灌”。在展示交流环节,当一位同学展示结束以后,再由其他同学对展示的内容进行自由的质疑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的自由碰撞,体验知识的逐步生成,加深了对知识的全面深入理解。在释疑解惑环节,学生提出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并请其他同学自由回答,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通过思想的自由碰撞,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这些过程都充分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本课程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是以教师主导地位为前提的,教师把握着探究引导的大方向。具体而言,教师的主导地位首先体现在整堂课的设计上。通过精心设计导学案, 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步进行对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联想光的反射规律来猜想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对折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共面的探究可以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完成;而对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分居法线两侧和折射角是否等于入射角这两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单独完成探究容易迷失方向,因此需要教师通过提供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的方式“搭梯子”,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其次,作为一堂自主合作探究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成果不一定成熟,可能不全面、不深入、存在偏差,这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堂,掌握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 在展示交流环节,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自由碰撞,一方面要合理掌握交流的方向。例如,在进行光的折射规律探究结论展示时, 学生并不能完整的阐述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引导学生得出完整的结论。

总体而言,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并非两个毫无关联的甚至对立的存在,在实际课堂中,考虑到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仍是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因此反而需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地与教师的主导地位融合,营造一个“有规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实现“教与学方式”的真转真变。

摘要:《光的折射》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通常教师教学是通过光的反射规律知识迁移以及教师演示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学习光的折射规律。本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的设计,探索实现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有机结合、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有机结合,营造出“有规则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氛围,实现“教与学方式”的真转真变。

关键词: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光的折射 篇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五节第3课时的内容,主要讲的是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是初中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之后学习透镜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

【难点和重点】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教具学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教法和学法】

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一】:

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师:为什么会出现筷子折断的现象?

预设:折射。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光的折射。

二、基于预学,讲授新课

【演示二】: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实验演示)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会看到:光线发生偏折。追问:向哪里偏折? 预设:向下偏折。

师:那么谁来说说看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

光的折射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 现象叫光的折射。

师:这是我们刚才看到的光路图,请你参照光的反射,来给光的折射的一些名词作一个定义。

光的折射相关概念:

入射点:

0(注意不是叫折射角)

法线:NN’ 入射光线: AO ;

入射角:

α 折射光线:

OB ;

反射角: β

师:同学们对名词的定义很准确。那我来试试同学们。(简单的练习巩固对这些名字的定义)【随堂练习】

1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路线,其中___是入射光线,___是反射光线,___是折射光线,反射角为___

,折射角为____,光进入玻璃后偏折角度的大小是___.

师:光的反射要遵循反射定律,那么光在折射的时候是否也要遵循一些规律呢?你能不能猜想出光在发生折射时可能会出现什么规律? 预设: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共面

……

【演示四】:实验演示:

① 光线斜射入玻璃;

② 让入射角变化,记录折射角的变化; ③ 光线垂直射水中 同学们的猜想都很好。

师:好的,那我们就一起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是一套光的折射仪器。PQ相当于我们的水面90°的这条线,我们取0°为法线。让入射光线从空气中沿着我们的塑料板斜着入射到水中,请你找到折射光线(第一步)。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光线发生了偏折。追问:在哪里发生了偏折? 预设:水中发生了偏折。

追问:那么光线是怎么偏折的呢?

预设:往法线的位置偏折。

第二步:改变入射角的大小,看看折射角是怎么变化的? 师:我们请一个小组来汇报一下结果。

预设: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折射角一直都是小于入射角的。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的?

XXX你来评价一下他们小组的结论。预设:……

师:同学们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强。那么老师有一个疑问。是不是折射角一直都是小于入射角的ne ?有没有什么特例? 预设:垂直入射;

教师演示垂直入射的时候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传播方向不改变。师:那么谁再来说说看入射光线和法线、折射光线它们的位置关系。预设:共面。

师总结:并且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居法线两侧。师: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表现的都很棒,总结的也很好。我们现在来梳理一下,谁来说说看光的折射有哪些规律呢?其他同学仔细听,及时补充。预设:……& ①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 ②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光线从空气斜射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靠近)折射角度随入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④ 光线垂直射入玻璃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师:在学习光的反射的时候我们知道光路是可逆的。那么光的折射是否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演示】光路可逆用两只激光笔一只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另一只从水中沿着折射光线的路径入射,让学生观察情况。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预设:光路沿着原路返回了。

【教师补充】:如果光从玻璃、水晶等透明物质空气进入时,折射情况(折射光线的偏折情况)与刚才是否相同?

【学生总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离(远离)

其余与光从空气射入玻璃结论相同。【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 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靠近)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离(远离)④ 折射角度随入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⑤ 光线垂直射入玻璃时,传播方向不改。⑥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

三、探索新知,实际应用

〖现象一〗同学们看一看书本图2-68.为什么水中的物体实际位置会比我们看到的位置要低一点?

【练一练】若从水中看岸边的物体位置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看课本p63《海市蜃楼》(2)完成作业本《光的折射》练习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现象相关概念:

3、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 ①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上; ②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④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⑤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2)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1教学目标

1.1知识和技能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折射规律.

(3)了解光在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4)初步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

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归纳、总结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尊重科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浓厚的学科知识.

2教学重点

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的折射规律.

3教学难点

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的折射规律,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的有关现象.

4设计理念

(1)重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与总结.

(2)重视学生的协作和会话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合作;加强“师生”,“生生”交流.

(3)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想法,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思想的空间.

(4)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先易后难展开教学.注重运用本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5器材准备

激光笔、水、水槽、牛奶、烧杯、折射演示器、水槽、硬纸片、蚊香等.

6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小组探究.

7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给学生演示两个小魔术:硬币在水中上升、筷子在水中弯折.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

学生认真分析、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体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一)介绍光的折射现象

1.做一个小实验,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线的传播方向是否会发生变化?

器材:激光笔、水、水槽、蚊香、牛奶、火柴.

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所演示的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领悟光线发生偏折是真实的现象.

2.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现象?(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引出光的折射现象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学生踊跃回答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设计意图:初步领悟光的折射现象及光折射的定义.

3.介绍实验光路图

(1)在黑板画出光折射的光路图.

(2)介绍光折射的一些名词术语.

学生认真听讲.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分小组做实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提出问题:光在折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器材∶激光笔、牛奶水、光折射演示器.

学生猜想.

探究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发生怎样的变化?

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交流得到的实验光路图及结论.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绘制实验光路图,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实验结论,并提出疑问:在实验过程中是否观察到其他光线.

学生认真观察和自己小组得到的结论是否一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探究2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发生怎样的变化?

找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交流得到的实验光路图及结论.

学生认真听讲并积极思考回答:实验中出现了反射光线.

教师总结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探究3光线垂直入射到界面,折射光线发生怎样的变化?

请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交流得到的实验光路图及结论.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绘制实验光路图,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实验结论.

学生认真观察和自己小组得到的结论是否一致.

设计意图:画光的折射光路.

(三)光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提出问题: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依然是可逆的吗?请两名学生上前给大家演示如何验证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绘制实验光路图,得出结论.

认真观察和自己小组得到的结论是否一致.

教师总结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几组探究实验,对光的反射规律进行总结.

学生认真听讲.

设计意图:也是本节的重点,通过作图可以帮助同学们建立起物理模型,使抽象问题变得更加形象,有利于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四)简单解释折射现象

解释在课前所做的两个魔术的原理——光的折射现象.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道学习物理非常有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在折射中遵循的规律,并学会了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

(六)布置作业

1.用一束光向玻璃砖入射,将会看到哪几种折射现象?试试看并画出光路来.

2.请你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光的折射,生活中会出现什么样情景?请写出两个合理的场景.

学生认真听讲、整理、总结.学生课后完成.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联系实际,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

8板书设计

一、光的折射

二、光的折射规律

三、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9教学反思

老师在课堂上充当的是一个“导”的角色,“导”的结果取决于你对学生了解的多少,你对本课难易程度的把握.在本节课中有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1.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师生配合、学生合作较好.

2.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实验探究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物理学习的实验特色,从而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一个良好时机.

3.学生对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两角的大小关系理解较好,并能总结出在空气中的角始终是大角.

4.实验和媒体相结合,在学校器材不足的情况下自制教具可折叠的光屏,加深了学生对折射规律的印象.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整堂课虽然气氛较活跃,但语气语调较快,没有把握好时间.应加强学习时间控制,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须设定时间,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获得最大收获,让本节课显得更完整.

2.对本次课的准备不够充分,有些实验现象来不及调整实物展台的效果.“光的折射现象”演示实验还有待改进.

光的折射 篇4

一、兴趣导入, 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在教学中,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欲望。

[案例1]师:大家都听说过“后羿射日”的故事, 谁能简要概述一下这个故事?

生: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 人们难耐高温, 后羿便用箭射掉了九个太阳, 只留下一个太阳, 拯救了人们。

师:对。但事实上, 天空同时 出现十个 太阳是不 可能的。有没有可能同时出现两个或三个太阳呢?

生1:不可能, 太阳只有一个。

生2:历史上出现过天上同时可以看到三个太阳的现象。

师:不错。这位同学所说的现象 叫做“三日同 辉”, 事实上, 在1551年的马德堡城上空就曾出现过“三日同辉”的现象, 我国的峨眉山和西安也曾出现过这种现象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对于这种现象, 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生1:好壮观啊!

生2:中间位置的太阳是真的太阳, 两边的应该是太阳的虚像吧。

师:说得没错。这种现象也称为“假 日”, 而这种罕见的景观, 其实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今天我们所学的“光的折射”将会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

以神话故事和大自然奇异的景观导入新课,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共创和谐,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 念和自身 角色, 隐藏权威, 利用游戏、多媒体等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案例2]师:在学习本课知识之前,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现在讲台上有四个烧杯, 每个杯中都装有半杯水和10个玻璃球, 哪位同学愿意上讲台来用筷子将玻璃球夹出来?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最后推选出几个学生来进行实验。)

生1:看起来很容易, 没想到还挺难的。

生2:筷子进水之后看起来就弯了, 总是夹不到。

生3:明明看到玻璃球就在那个位置, 去夹的时候总是夹个空。

生4:朝着玻璃球的下面去夹, 就能夹到。

师:为什么会出现筷子看起来像折 断了、看到玻 璃球朝那个位置夹却夹不到往下一点就能夹到的现象?

生1:应该是光的原因, 在水池里抓鱼时也是这样, 要朝着鱼所在位置的下方抓才能抓到。

生2:是因为反射, 就像我们看到水池里的倒影, 是因为反射才能看到的。

生3:水池底是在水中的, 水中的房子、树木等是倒影, 实际上它们不在水中。

生4:对于倒影来说, 水面相当于镜面, 所以水中的倒影实际上与镜面成像一样, 是反射;而插入水中的筷子、水池底是透过水面看到的, 跟反射是不一样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 其实我们 看到水中 的筷子是光从空气入射到了水中, 而对于这种光从不同密度的介质穿过后发生了偏折的现象, 我们称之为“光的折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光的折射”。

利用小游戏开展教学,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课堂氛围轻松愉快,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高, 发言也更为积极, 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三、小组合作, 创设自主探索机会

在教学中, 教师应积 极为学生 创造自主 探索的机会, 其中小组合作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案例3]师:现在请大家把激光斜射到空水槽的底部某个点, 并做个标记;然后往水槽里注水, 观察思考一下, 光斑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方向如何变化和空气中入射的光线与进入水中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并请各小组代表说一下你们的观点。

……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及观察、思考、讨论、创造的舞台和机会, 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 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光的折射》教案 篇5

1、知道当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折射现象。知道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及光的折射规律。认识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知道有关透镜的几个名词,会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三个活动,发现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规律,了解透镜对光的两种作用。

3、从对折射现象的好奇,诱发对求知欲望,进而积极参与探究折射现象的实验活动,并在实验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有关应用。共安排了4个活动和1个信息浏览。光的折射属于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问题,本节也是按照:现象――规律――应用的线索。这是的应用主要指透镜对光路的控制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

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激光笔、水槽、铅笔、烧杯、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学生实验1:如课本P56图3-38(a)所示,把一支铅笔斜放在盛有水的杯子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让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实验2:如课本P56图3-38(b)所示,一枚硬币放在不透明杯子的底部,你向后退到恰好看不见它的位置。请另一位同学向杯子中缓缓注水(注意,不要移动硬币的位置),你又能看到它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以上都是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学习光的折射知识,上述问题都可以得到答案。

板书:第四节 光的折射与透镜

二、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

演示实验:如课本P56图3-39(a)在水槽中放置一个光屏,光屏一半露出水面,水中滴入少许牛奶,搅拌均匀,让激光笔发出的光紧贴着光屏射向水面,让学生观察现象。

请同学说出所观察的现象。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57上面的内容,理解光的折射的含义,并把它与光的反射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指出:光的折射发生在两种介质中。

板书:1、光的折射

教师画出图示,向学生介绍与光的折射有关的几个名词。

活动2: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师:对光的折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各自的问题及猜想。

根据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提出一些必要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猜想是否正确,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仿照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实验,设计一个实验。

让学生交流讨论。

然后,教师指明一组,谈谈他们的设计。

根据他们的,师生共同交流讨论,直到得到一个正确的。

学生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请各组交流实验得出的结论。

教师:大家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那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否也可逆呢?

请设计实验验证提出的猜想。

教师:在验证光路是否可逆的实验中,若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的入射角不断增大时,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做实验,观察现象。(教师说明:全反射)

师生共同归纳光的折射规律。

板书:光的折射规律

2、透镜对光的作用

利用光的折射知识可以制成各种改变光路的器件,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其中重要的成员。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透镜,认识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凹透镜是中间薄边缘厚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学习二者分别对光路所起的作用。

活动3:用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镜和凹透镜上,观察两种透镜对光的折射有什么特点?

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把结果填在文中。

教师:为了研究不同的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先要了解有关透镜的几个名词。

(画图介绍:光心、主光轴、焦点、焦距)

结合图形,分别向学生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活动4: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指导学生学会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根据凸透镜焦点的定义。并让学生把商量结果记录在文中的表格中。

仔细观察,比较两块凸透镜,你认为影响凸透镜焦距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凸透镜的材料及厚薄程度)

让学生阅读P59的“信息浏览”――冰透镜向日取火。

三、归纳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对本节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59的“自我与作业”。

2、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五、反思

1、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补充介绍入射角为零的情况。

2、光的折射中,要明确是光从从空气射入水中,还是从水中射入空气中,这是本节教学中的难点,要对学生的学习做好指导工作,例如:逆向思维,究竟想象力的培养。

上一篇:形貌结构下一篇:连续性舒适护理干预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