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冲击性

2024-05-23

社会冲击性(精选10篇)

社会冲击性 篇1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 (CSR) 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 将对社会、环境以及人的价值的关注融入其商业运作和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之中。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使企业实现其社会价值, 也推动了企业自身更好的发展。管理会计师需要做的是统筹企业战略, 创新运营绩效管理体系, 使企业在内部稳步运行的前提下, 更多的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变内部的能力为外在强大的竞争力。

一、CSR对管理会计的冲击

管理会计是指为帮助管理当局在组织内部进行控制、评价、规划和决策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管责任的履行, 而对信息 (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进行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决策与规划会计和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两大部分, 其核心就是企业的价值管理。近年来,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观的不断升温, CSR正在不断地渗透到企业的价值活动当中, 传统的企业价值体系面临再造的挑战, 因此管理会计原有的内部平衡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具体来说, CSR包括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和服务、员工权益维护、利益相关者参与和扶持弱势群体等方面, 这些潜在的CSR风险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就侵蚀了企业的无形价值, 造成隐性成本提高, 进而产生更多的显性成本以及企业有形价值的损耗, 最终导致竞争优势的丧失。这种价值侵蚀通常不具有实物形态, 但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反过来, 如果企业进行一定的社会责任投资, 则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 会产生很多可预期的, 甚至不可预期的未来收益, 显著增加企业的价值。可见, CSR对企业的潜在价值具有比较重大的影响。因此, 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立场, 这种变化必然会产生信息需求的变化, 所以管理会计要提供各种CSR信息, 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做出更为合理的决策。

二、管理会计师基于CSR的职责变化

由于CSR的发展对管理会计形成的冲击, 使管理会计的内涵和职责范围发生了外扩, 如何将诚信经营、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善待员工、热心公益等CSR因素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成为管理会计师的一项挑战性的工作。具体说来,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管理会计师要成为思想引领者。

在企业越来越重视CSR的今天, 管理会计师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 树立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观。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观认为, 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充分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 强调通过创建有效的利益相关方合作机制, 凝聚和激发利益相关方创造社会价值的潜力, 最大限度地创造企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综合价值。因此, 管理会计师要首先树立起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观, 将传统管理会计基于内部成本、内部效益的观念扩展到包括内外部成本和内外部效益在内的社会成本、社会效益观念, 并将其贯穿到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等各方面, 从而将CSR意识传递给企业的各领域、各级别的人员, 逐渐引领企业CSR价值观念的形成, 塑造企业的CSR文化。可以说, 管理会计师要成为思想引领者, 通过将CSR因素融入到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中提供给各个阶层的管理层, 从而使整个公司, 尤其是关键决策人员树立起融合了CSR的新的管理理念。

(二) 将CSR融入企业的战略决策。

1.选择战略决策。随着CSR的发展, 企业必须将社会责任的意识嵌入到核心战略决策之中。因此, 企业在规划发展战略时, 需要很好地权衡CSR投入成本与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在CSR上的投入, 最开始的时候一般会使成本上升, 但随着公司内部文化的形成和社会观念的转变, 相关投入会换来更长远的利益。一般来讲, 企业面临的决策选择如下:

区域 (1) 是经济上可行但承担社会责任不足的方案, 区域 (2) 是情理上可行但过分承担社会责任的方案, 而区域 (3) 则是最优选择, 虽然承担了一定的CSR投入成本, 但是带来的收益更为可观, 这也是最应该做出的战略决策。因此, 作为决策支持系统的参谋人员, 管理会计师必须提供未来一定时期内影响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生产经营前景的CSR因素的相关预测信息, 从而有利于决策层更好地统筹企业的战略决策。

2.评价战略决策。考虑到CSR对企业价值和发展的重大影响, 基于社会责任的管理会计战略绩效评价法应运而生。这种战略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是融合企业的财务绩效、经营绩效和社会绩效, 构建新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 (BSC) 作为一种绩效评价模式, 一直被誉为加强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最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 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基于多项利益均衡的控制和绩效管理系统。可见, 可以利用平衡计分卡原有的框架系统优势, 对其进行局部调整, 将CSR相关的因素, 比如节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和服务、环境保护和扶持弱势群体等嵌入到BSC的框架之中, 从而融合企业的财务绩效、经营绩效和社会绩效, 构建基于社会责任的管理会计战略绩效评价体系。

(三) 将CSR贯穿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之中。

1.基于社会需求开发产品。关注社会需求, 以服务社会为导向开发产品, 不仅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而且往往能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而管理会计师的职责之一就是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服务、为企业创新提供非财务的信息支持。因此, 管理会计师要协助管理层基于社会贡献开发出新产品。事实上, 存在相当的社会需求, 就等于存在广阔的潜在市场, 就有企业业绩的增长点。因此, 管理会计师要关注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社会需求, 充分挖掘可能的潜在市场, 为企业生产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出谋划策。

2.改善工艺流程。管理会计师的本职工作也包括从自身的财务专业素质出发, 对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如今随着CSR的日益发展, 管理会计师要将CSR因素考虑进来, 从CSR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 针对企业中那些不经济的、不环保的或者不人性化的环节提出改进的建议, 甚至于进行流程再造。比如基于环境保护或者节约经济的要求, 某些高污染的工艺或者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势必需要研究改善, 甚至于打破原有流程, 进行全新的流程设计。

3.成本计量和预算管理。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决策与规划会计, 二是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成本控制是会计控制的核心内容, 而预算管理是企业规划与决策的综合, 也是控制与业绩评价的起点。如今, 企业纷纷将CSR整合到公司的业务中去, 因此不能仅仅将成本最小化或者利润最大化作为预算管理和成本计算的唯一依据。管理会计应该将CSR涉及的一些外生变量考虑进来, 创新预算管理和成本计算的方法, 更为科学、全面地进行成本管理, 使得风险最小化, 收益最佳化。具体来说, 在预算管理方面, 管理会计师要拓宽其涵盖的范围, 将CSR方面的预算也纳入管理者决策的考虑范围内;在成本计量方面, 由于企业需要对其生产的产品所产生的影响负责, 因此在计算产品成本时, 除了生产成本之外, 还需要考虑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所有可能的后续支出, 比如污染的清理成本、问题产品的召回成本等。

(四) 基于CSR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企业不仅自身要履行社会责任, 而且要带动整个行业做好企业社会责任, 最终推动整个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要实现这种效应, 就要基于CSR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随着CSR意识的不断增强, 管理会计师不能只盯着供应商的绝对产品价格, 还需要考虑采购、制造、运输、存储和销售这五个环节中的CSR隐性成本。管理会计师应该全面了解供应商的安全、环保和健康管理等情况, 逐步建立供应商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将是否采用清洁能源、是否采用节能减耗的工艺技术以及是否是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等因素纳入评价体系, 以此选择或者培育更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作伙伴, 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

(五) 以CSR风险作为价值管理的源泉。

面对CSR风险, 企业不能以消极的姿态将其仅仅看成是在管理过程中的一种阻碍因素, 而要将其看作“影响企业未来收益的一种不确定性”而加以重视和研究。管理会计师要将CSR风险作为企业价值的源泉加以管理, 充分挖掘其价值潜力。比如2010年3月开始, 国家规定小家电要加贴能效标识, 小家电低碳相关标准的实施使小家电领域门槛骤然提高。对于企业而言, 进行低碳产品的技术研发, 可能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大量成本投入, 但是这是一种必要的战略投资, 只有前期投入了低碳研发成本, 才能占领低碳技术前沿, 才能占据小家电市场制高点,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将低碳要求这一CSR风险转化为企业的价值源泉离不开管理会计师的信息支持、价值判断与决策建议。

社会冲击性 篇2

浅析话题:

现在,中国大学生之间喜闻乐道的有一项就是假期你到哪哪打工挣钱了,或是我现在在哪哪找了一份兼职,每天去几小时,能赚多少钱。这本无可厚非,他是对大学生的一种历练,让自己知道赚钱的辛苦,学会珍惜,并积累经验。但一些表面看上去完美的事情也许会引发大的动荡。今天我要挖掘的就是大学生打工这件事背后深藏的东西。

首先,我们要知道,现今中国有多少在读大学生呢?他们占有多大的比重呢?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为谋求一个小小的职位而拼命。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年鉴记录,我过在校大学生有2308.5万人,这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数字,全国人口7.7 %是65岁以上的老人,22.89 %是少年儿童,也就是说,对于剩余的有较高执行能力的人群,大学生是占有可观的比例的。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大学生打工有什么特点呢?我经实际调查对这个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大学生打工具有即时性,老板缺人时,大学生就去,老板不缺人时,大学生立即走人。

第二:大学生打工对薪水要求不苛刻,受一些企业喜欢。

第三:大学生的形象较为阳光靓丽,更能讨得市场大亨们的喜欢。

下面我们再剖析一下我题目中所说的受到冲击的社会中人有哪些涵盖。2010年光大学毕业生就有630万,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安排的大约有700万,还有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初中、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这一块大约也还有600万人,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以及从军队退伍需要安排的人员,一共有2400万人左右需要就业。而国家自己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另外,目前还有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这是多么严峻的就业形势啊!然而老板、业主们不会管这些,有年轻肯干,旺季雇佣,淡季就能走人的在校大学生在哪里放着,干嘛不用呢?于是,千万在校大学生像一股钢铁洪流,涌入了低端劳力市场,这时候,受到冲击最大的就要数底层的农民工们了。

相比而言,他们打工的特点是:

第一:期望工作长久稳定,不论何时,工钱照领。

第二:对每一元钱都很看重,能省则省,能多赚则多赚。

第三:形形色色各类人都由,精神面貌普遍不及大学生。

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状况一直存在。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是普遍现象。据对就业于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灵活就业的农民工的调查,2009年,57%的人有过失业,其中,失业持续时间在1个月的占21%,1至2个月的占36%,4至6个月的占16%,6个月以上的占27%。政策缺陷固然是造成农民工就业不

稳定的制度原因,但在校大学生打工对其造成的冲击不可忽视。一些地方政策的歧视性倾向造成了农民工就业权利事实上的不平等;一些企业在使用农民工时存在着有法不依的现象;农民工的个人资源禀赋条件也造成了就业不稳定状态。数据显示,农民工就业中最主要的困难是缺乏职业技能。能够稳定地在一个单位工作三年及以上的农民工还不到三成。现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农民工约80%是“80后”,大多数已经与农民这个身份标识无关而成为全职的非农劳动者,他们只有一条生存之路,就是靠打工挣钱养家。

实践记录:

这个暑假,我在家乡的一家名叫金德龙的超市做了一个月时间的售货员,收入是一千一百元,老板说由于我是临时来凑数,所以比一般员工少收入200元,日工作时间同样是九个小时。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货物来的时候帮着整理归类、上码标价,并有自己的一列货架,需要随时检查有没有过期或损坏的的商品,要及时上报调换,一旦顾客在我的负责区买到过期或损坏的商品,就需要我来赔偿。而作为一个受过一定教育的在校大学生,我做分类、标价、检查的活儿往往快而精,我们小组的大姐总是很满意,于是,对其他人的态度就略显不满。另外,我的普通话、精神面貌都比较突出,销售业绩很不错,这就使得超市的老员工们显得落伍。

在打工期间,我认识了一位与我邻货架的大姐,叫黄悦,大家都叫她小悦,我比人家小,当然就叫悦姐了。她人很好,结婚七年了,老公是在我们城里骑小三轮车帮人运东西的,给我感觉有点想《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里的冯巩,呵呵,这里有点玩笑了,我只是为了让大家都可以想象得到,她的家庭状况不是很好,可以说是刚能维持基本需求,每天还要面对超市领导的严苛要求。没事的时候,我经常跟悦姐聊天。通过聊天,我了解到,悦姐已经在这家超市干了5年,从刚开始的800元月薪到现在的1300月薪,越来越什么都买不起了,老公赚钱也很不容易,两人到现在还没敢生孩子。悦姐还告诉我,超市每年都有解聘的员工,因为现在购物淡旺时段分的太明显,如果放在前三四年,超市会多聘一些员工,以备周末和假期的大旺季使用,而且大家都喜欢那个时段,老板往往能给加班费。但现在,超市再也不想要那么多平常闲着拿工钱的人了,因为每到购物旺季,总会有大量的大学生出来大工赚钱,大学生们形象好,有家里养着,不在乎工钱少,老板更愿意要这些大学生。悦姐一定是无意的,但我站在一边突然觉得好愧疚。

记得有一天早上,悦姐给老公准备早饭出了点意外,早上迟到了十几分钟,填考勤卡的时候,她一直央求那个负责考勤的中年男人,让他通融通融,不然她今天一天四十多的收入就会被扣掉三十。超市的规定是迟到或早退每五分钟扣十块,这对悦姐这些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每一分钱对她们都至关重要,可是,那中年男人同样是最底层的一员,不会为悦姐冒这个险。之后的一上午,悦姐都满面愁容,闷闷不乐,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找那个男人商量,给了他三十块钱,让他放过悦姐。

现在想来也确实是这样。我那一个月每天在家吃饭,只有平常很随意的一些花销,结果赚了1100块到头来剩下只有不到四百,那像悦姐她们这些一次为生计的人们是怎么坚持着呢,而且就连这样一份微薄收入的工作每天都提心吊胆怕

丢掉。店里唯一没什么担心的可能就数老李头了,他是一名退伍的军人,是超市里转职搬货的,一身肌肉,力气大的不得了,没人能顶替,而且因为军旅练就,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老板看他干得很有效率,所以活的还算不错。可是底层的劳动者、打工者中有几个老李头呢?我想一成都不到吧。本就脆弱的底层劳动着还要经受在校大学生的冲击,未免有点一者无知一者悲凉的感觉。

预见与总结:

现在,我们简单地做一些预测,未来会是什么局面。大学生打工,我们必然不能否定,但底层的劳动者们需要生存,更需要支持。所以在我看来似乎需要一些法令来对在校大学生打工做一个工作类型的限制,只做临时性质的,与各底层劳动人民冲突较小的工作,比如发传单、做礼仪等等。

同时,我们大学生自己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劳动所产生的价值,不能无所谓地,老板给多少就是多少,比别人少了也毫不在意,只图个工作新鲜。这样不仅是愚昧地将自身的劳动里贬值,更是会对原本靠这些基本劳动吃饭的同胞们造成很大的冲击。

在农民工等较为辛苦的劳动阶层这方面,国家应该会加强重视,让他们终有一天拥有过硬的素质,强大的竞争力,稳稳当当地凭自身的本事在社会中占有一席生存之地。

就业一直都是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一大问题,几代领导人一直在解决,也一直不能彻底地解决,我今天所分析的只是其掣肘之一员,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只能看得到这么多了,更大的希望寄托在未来一代的身上。

社会冲击性 篇3

[关键词]社会转型 德育冲击变迁

[作者简介]梅艳玲(1973- ),女,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124-02

一、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带来了全方位的社会大变革,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德育环境,使德育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环境中開展德育工作,首先要准确把握社会转型中各层面的变迁及其对德育的冲击和影响。

二、社会转型期各层面的变迁状况

1.社会转型期物质层面的群体结构、组织结构的变迁。就物质结构来看,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全面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社会的群体结构变化剧烈。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中国社会静态的分层体系已被打破,工人与农民、城里人和乡下人等以往等级森严的壁垒已经开始动摇。社会利益群体开始重新组合,传统的两大阶级界限日益模糊,原来稳定的社会关系开始走向复杂。伴随着这一进程的是一些个体户、私营业主等阶层的暴富,阶层收入差距拉大,阶层间对立情绪开始滋长和蔓延。其次,社会组织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改革之前的中国人分属不同的劳动集体和工作单位,权利和义务十分明确,组织活动的原则是强调集体利益。由于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变革,传统的组织结构的资源独占性、功能全面性及控制的严密性都正在被新特征取代。与全民、集体所有制相对,出现了许多不同性质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组织或单位;政府机构、群众团体、党派等组织的作用下降;同时,基层组织的自主性、活力及无序性增长迅速,传统组织中成员对组织的高度依赖及组织的整合性也因人事制度改革、第二职业、劳务市场的发展等因素而趋于瓦解,组织的开放程度大大增加。这样的组织结构的变迁和群体结构的变迁都有利于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个体主体从族群主体中解放出来,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转型时期的制度衔接导致了新、旧体制之间的冲突、脱节、真空、无序和失范现象十分严重。这已构成目前中国社会多种病态的直接原因。社会病态既构成学校德育的环境因素,同时对社会病态的认识、解释和防范又是学校德育不能回避的内容。

2.社会转型期精神层面的结构变迁。当前,中国社会精神结构变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利益主体的多元导致价值体系的多元;(2)价值体系的多元带来了令人晕眩的价值冲突和道德相对主义;(3)冲突的多元价值观给社会主体的价值选择带来困难。而这一选择的困难既使个人产生无所适从的“边际人”的感觉,也使学校德育陷入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学校课程与社会影响的巨大差距、矛盾和冲突之中。由于中国社会长期的高整合性惯性的存在,价值观冲突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均已交织在一起,中国人既要从物质和精神的层面进入现代,但同时又必须尽可能超越工具理性、个人主义、价值相对主义等西方文明的局限。为了适应并超越以上社会精神结构的变迁,学校德育不仅应从体系内部进行探索,而且必须以社会主体力量之一的身份来参与社会环境的变革与整合,从而创造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和提升的良好环境。

三、社会转型期各层面的变迁对德育的冲击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和把握德育环境的变迁及其对德育的冲击和影响,不妨从德育的各环境因素、德育社会环境的物质结构和精神结构等层面进行考察。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变迁对德育的冲击。就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来看,我国正在不断地大力推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应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是新时期学校德育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环境。当前运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有多方面的作用,而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放人。人的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一方面,我们应该培养独立的个人主体;另一方面,从族群主体转向个人主体造成价值观念体系的重大变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日趋多样化,社会收入差距问题的日益突出,加大了学校德育的难度。多种经济成分的长期共存必然带来多种利益群体的出现,这本来是正常现象,但在我国现阶段,由于新的激励和调节机制还未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还不具备,不同利益群体的摩擦和冲突急剧增大,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分配不均的现象。这种社会现象会使一些人因原来对改革期望值过高而产生失落感和抵触情绪,也会使一些人由于攀比而不择手段地敛财,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所有这些都使整个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多,给德育带来困难。同时,我们今天肯定个人具有正当的利益要求,可以通过支配合法的资源而获取个人的利益,这是历史的进步,但如果引导不当,就会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这将使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精神等教育难度加大。第二,改革开放的深入,使个体的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也使德育所要处理的问题的难度明显增大。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生活日趋丰富和复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传统的德育在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不适应这些新情况,从而出现德育效果不佳的局面。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化也使个体的生活观念、态度等出现多样化,他们在追求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强调突出个性的同时,容易形成极端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生活方式在多样化中显示出复杂性,并且存在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德育工作,也是当前必须面对的问题。

2.社会转型期的社区形成及其对德育的冲击。就中国目前的社区状况而言,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两点:一是大都市的现代病症日益突显,人口问题、就业问题、污染问题、犯罪问题、低俗文化泛滥问题等与西方先进的文明一起进入国门;二是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中国社区环境具有前所未有的特征。农村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农村)迅速崛起一批中、小城镇,就地消化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全国各大都市涌现出“农民工潮”。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人口流动,人口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分层体系。从地域上讲,许多地区城乡边缘模糊、交错、一体。从文化上讲,全国各地的人们都面临价值的冲突与适应问题。转型期社区环境的变化必然给学校德育带来全新的影响,促使学校德育与社区一起进入转型期的调适阶段。

3.社会转型期家庭观念的松动对德育造成的冲击。家庭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外部环境也正处于剧烈的变革中。首先,从全球范围来看,影响学校德育及其对象的重要因素——家庭结构及其稳定性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核心、单亲家庭数量正不断增加。一些悲观的社会学家甚至认为家庭的消亡期已经不远了。家庭的小型化、家庭意识的淡化及家庭功能的转型等可能有利于儿童的主体性发展,但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缺损又会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目前,这两种影响正趋于强化的过程中。其次,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老人赡养及相关伦理问题日渐突显。由于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等原因,我国婚前、婚外性行为大量增加,非法同居、嫖娼等现象也比较严重。在家庭伦理建设处在亟待加强的情境下,学校所承担的德育任务显然是十分沉重的。最后,中国和发达国家一样,也面临信息社会所带来的文化反哺现象和代沟现象等。家庭作为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应该在现代文明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得以整治和优化。

4.社会转型期的大众传媒对德育的冲击。大众传媒作为学校德育外部环境的重要中介系统,其品种、数量、规模和影响力等方面都发展迅速。第一,大众传媒商业化趋势明显,信息内容复杂,很多内容与德育相抵触。大众传媒潜在的影响和控制,一方面,促使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并且确实为个体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现代工业社会在通过企业管理制度、国家机构及法律体系等实现对个体外在控制的同时,又借助大众文化操纵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人的主体性有形无形地受到控制。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集新闻性、商业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于一体,没有差别地向社会各类成员传递信息。为了扩大收视率和发行量,相当多的媒体采取感官刺激的手段吸引受众,结果导致娱乐性、商业性冲击着教育性。其一,在传播内容上,健康的内容和不健康的内容混杂在一起,正面的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内容和负面的容易产生思想混乱的内容混杂在一起,出现了舆论环境的复杂性。其二,在传播的时段上,没有考虑到受众的年龄差别,青少年容易受到影响的时段内播放不适宜他们观看的节目,產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其三,在职能分工上,教育职能的传媒太少,使现有教育传媒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还有待加强。可见,大众传媒的泛滥,其消极影响不可忽视。第二,互联网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给德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网络正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迅猛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相当深刻的变化。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不仅在渠道、媒介上,而且在手段、方式、水平及渗透性和影响力等各个方面与传统社会有了很大区别,呈现出很多特殊性。我们必须正视互联网的发展对德育带来的影响,客观地讲,其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消极方面来看,互联网的发展给德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其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的开放性动摇了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主导地位。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轻易获取数量巨大而且来源广泛的信息,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德育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日渐式微。二是网络的不可控性使德育媒介环境变得空前复杂。通过网络,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更加容易得以渗透和传播,这势必引发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三是互联网的隐蔽性使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显著增强,为上网者放弃道德责任提供了可能等。这些问题都使得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四、结论

在我们分析社会转型期间学校德育环境各因素发生变化时,我们更多地谈到了挑战性的一面,需要说明的是,不断进步的现代文明带给学校德育的积极影响也是存在的。即使是巨大的负面效应,也往往是与巨大的正面效应相伴而来的。就中国而言,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建立之中,“破”与“立”之间尚有许多空隙地带,一些混乱和失范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丝毫不能忽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期各层面变迁给学校德育造成冲击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宏观社会环境因素与学校德育[J].江苏高教,1995(1).

[2]盛晓星.浅谈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3).

[3]赵洪恩,等.论德育环境与德育实效[J].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96(1).

[4]张红娟.世纪之交的德育与社会环境当议[J].广东社会科学,1997(1).

[5]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6]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施光明.学校德育新探[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社会冲击性 篇4

如今,每个国家都面临着网络媒体为大家提供更开放,更自由的媒体环境的同时也存在反作用的。比如大众媒体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社会监督”。特别是在中国,微博反腐搞得风生水起,在中国媒体“社会监督”的社会功能从没有像网络媒体登场以来这样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 “隐私侵犯”,“名誉诽谤”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并且从来没有如此严重过。相关的法规政策根本跟不上网络媒体技术发展的脚步。因此,笔者想通过分析网络媒体的社会影响和波及效果寻找出相对应的言论媒体对应解决方案,特别是作为言论媒体的网络媒体,其社会的副作用和弱机能是什么,以及如何找到解决方案。还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根据从何而来以及网络媒体如何确保公共性和公正性的平衡以及自身的社会责任等。以及为了保证网络媒体健 康持续的发展应该需要怎样的政策法规, 特别是无国界的网络媒体如何做到连接世界信息的同时做到自身的规范。

网络媒体的概念和定义

网络媒体(Internet mied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报告》中指出:“信息技术 ,特别是互联网及网页 , 具有改变世界及人类的潜力 ,计算机空间Cyberspace ,即这些新关系发生的空间 ,使我们的时空概念、表现方式和语言发生了变化。”1998年5月 ,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互联网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作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 ,已从最初单纯的通讯与学术交流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演变为商贸、教育、科研、管理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网络成了连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各类人群的桥梁和纽带 ,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形成所谓的“网络社会”. 网络是新媒体中有双向交流(two-waycommunication)机能的公开新媒体。也就是说,利用电脑与网络进行集团性传播交流的手段就叫作“网络媒体”。网络媒体可以超越空间限制,时间限制, 是一个完全公开自由的媒介。

网络媒体对社会的冲击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开发和进步, 其对社会产生的冲击也越来越大。站在媒体受众的角度出发,网络媒体对于社会的冲击大概有以下几种。

1.对语言习惯的冲击

其实网络交流可以是非语言性的, 因为网络交流无需面对面,因此,不需要进行眼神交流,不需要身体动作等。我们在网络世界里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用符号,用表情等非语言性记号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因此网络用语便应运而生。我们在网络世界里可以无视文法,无视礼貌,甚至用所谓的“外星语”,“隐语”等进行交流。

而现在的传统媒体,电视,广播, 报纸杂志等却依然沿用着严格的语言规范,因为传统媒体承接着传承语言文化的重任,然而这一重任在同样作为大众媒体,甚至现在已经成为了主流媒体的网络媒体中没有进行任何规范。

2.文化的冲击

网络媒体的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而且还有瞬时间 (real time)的特点,因此网媒的交流能突破国家和语言的墙壁。如今网络媒体使我们更多的了解了外国的文化,也让我们深受外国文化的影响。据相关研究显示, 因为不受时间的限制,所以,现在的大部分年轻人都是通过网络媒体收看美剧,韩剧等国外的影视作品。韩流时尚的热潮不停地席卷中国,美国的开放式生活方式也在影响着中国。

曾经还有语言学家预言,网络的普及会使世界6000多种语言逐渐消亡。因此,在网媒的文化冲击中,如何保护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已经迫在眉睫。

3.对伦理的冲击

众所周知 , 网络媒体 最大的特 点就是可以匿名交流,只要随意在网络上注册一个ID,就能畅所欲言。因为自身的隐匿性,使得人们在网络上的语言和行为没有规范,无据可查。Deleuze&Guattari(1972)就曾说过:“在网络空间里,人们好似原始状态的游牧民族。”也就是说,人们在网络世界里会脱去自己社会角色的外衣,毫无顾忌地说话,语言暴力,恶意诽谤,隐私侵犯等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

跟随网络媒体一起诞生的“无人格行为”使得我们现在不得不重视如何赋予网络媒体新的责任,即“媒体伦理 (Media Ethics)”,这也是网络媒体应该尽到的“公共媒体(Public media)”的社会责任。

4.对舆论的影响和冲击

网络的灵活性使得网络新闻报道的成长在政治领域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实,在西方国家以及东南亚资本主义国家,网络政治传播已经大当其道,很多政治候选人都纷纷利用其民众参与性极强的特点作为有利的武器为自己达到政治目的。

众所周知,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 然而在短时间内甚至是瞬间掀起舆论热潮的大概只有网络媒体。近年来中国的微博反腐如火如荼,如果不是网络媒体的瞬间传播可能相关事件并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和群众的强烈反应。

但是,作为法律规范还很欠缺的网络阵地,黑色宣传,不实报道,名誉侵犯等充斥着网络媒体,这种网络媒体的副作用使得我们不得不关注如何进行规定才能使网媒成为传达真正舆论事实的公共平台。

5.对新闻报道机能的冲击

网络媒体的登场使得传统媒体所具备的的新闻报道机能逐渐产生了变化。一般来说,新闻报道的机能有“信息提供机能”“娱乐机能”“教育机能”“议题选定机能”“环境监视机能”以及“舆论形成机能”。

首先,在网络空间里,信息提供机能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没有目的性。在一个网络空间里我们可以通过新闻的点击率以及网民的反应程度知道受众喜欢什么 样的信息,因此,网络媒体可以根据受众的喜好来提供相关信息(CustomizedInformation),因此网络媒体弱化了传统媒体的全方位信息提供机能,而扩大了“个人取向娱乐”功能。

其次,传统的新闻报道需要记者找到新闻源头以及采访报道,并且要对新闻源头进行删减和过滤,然而网络媒体中的受众自己就能成为信息源头,当今的微博一条消息通过数以万计的转发量就可以轻松成为新闻的源头,新闻报道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就是说, 网媒削弱了专业新闻从业者的权利提高了受众的权利,这使得名誉侵害,造谣诽谤等负面机能层出不穷。

网络媒体的问题和政策性争点

1.信息源的公信力

传统媒体,即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还有卫星传播等大众媒体对于信息源的准确性要求较高,像中国的情况, 一篇报道可能需要层层审查和筛选才能作为公共信息传播出去,因此传统媒体的信息源的公信力较高。但是,网络媒体在这一方面确相对很低。根据相关网络信息公信力的调查显示,网络受众的54.7%表示对信息源不信任,在同样对传统媒体的调查中只有33.3%的受众对信息源表示不信任。

媒体从业者的基本准则是“客观报道原则”,但是在网络媒体这个监督力较弱的环境里这项原则被逐渐削弱。这也将是网络媒体在未来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情报源的匿名性问题

在传统的媒体报道中,作为提供情报的媒体人必须签署自己的名字。但是网络媒体并非一定要遵守这项原则。

在传统媒体中,如果发现报道事实就可找到谁是发布者,谁是提供信息的源头,然而,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与匿名性使得情报源也无法追根溯源。具体比较如下表

3.网络暴力

现如今,网络的各种暴力现象称为了网络媒体的最大问题。暴力包括:淫乱信息的传播,语言暴力,不良行为的诱导等。特别是对自制力相对较差的青少年,这个问题已经成了世界各个国家的网络媒体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尽管各个国家推出了网络监管部门,网络警察等各种防止和惩罚网络暴力的机构, 但是效果微乎其微,网络的超时空性早已在网络监管部门发现网络暴力问题的同时将暴力信息传播到了千里之外。

网媒的特点使得网络监管只能监

管网络传播的过程和结果,无法从根本上监督和规范信息源,因此如何解决网络暴力问题也成了世界共同需要对面的艰巨问题。

4.隐私侵犯问题

个人隐私(Privacy)保护包括保护个人私生活里的各项信息。在传统媒体中新闻从事者一直对报道对象的个人隐私抱着敏感态度,然而网络媒体的登场使得一些需要得到特别信息源的新闻从事者不顾道德的底线,用非常手段得到相关视频,录音,照片等个人隐私。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网络受众63.6% 的人觉得在网上上传个人信息时存在危险。

侵犯肖像权,侵犯隐私权,侵犯名誉权等也是网络媒体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媒体的自由与政策方向

网络媒体的由与治理的问题。为了解决网络媒体延伸出来的诸多副作用和弱机能,我们必须通过政府部门的公权能力来进行法律上的整治和规定。

1.网络媒体的专门法规

网络媒体作为大众媒体需要得到相关的规范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大众服务, 近年来,为了规范网媒,各个国家纷纷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传统的《新闻法》只适用于传统媒体,如今的网络媒体在不违背《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的最高条例下,需要出台专门的“网络媒体传播法”,因为,网络传播的特点和特殊的媒介环境使得传统的管理方法根本无法适用于网络媒体。

如今欧美国家逐渐都出台了相关的网络监管法律法规,而中国的网络媒体依然存在没有专门监管部分的尴尬局面,往往都是等网络媒体的法律问题出现后再亡羊补牢但为时已晚。只有出台针对性的“网媒法律法规”才能让网络媒体成为服务大 众的专业大众传媒平台。

2.网络媒体规范方法的探索

关于如何对网络媒体进行规范,我们可以借鉴传统媒体的管理模式,首先让我们一下韩国对于各种媒体的规定方法。

从韩国对于传统媒体的管理来看, 其管理模式有别于中国的媒体,主要是在所有权上的问题,以及规定机关上的差别,在传统媒体上中国更注重公共的所有,其实从这点来看,当中国的网络媒体出现问题时由公共机关出面干预会更有效。

目前中国对网络媒体的监管机关主要有四个:工信部、工商部;公安部; 中央和地方新闻办公室,对外宣传办公室;其他文化部门,新闻出版社以及广播电 台和电视台。这样的管理方式使得中国网络媒会出现监管的盲区, 也就是说当问题产生时究竟由谁来承担责任,谁来执行处罚依然是个尴尬的难题。

在保障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上,对于网络媒体的规范我们只能最大力度地从从事者着手,道德管理大于法律规范,当真正遇到法律问题时, 我们只能将责任具体再具体化,找到最终负责的部门,通过借鉴传统媒体的管理模式和资本主义国家对网络媒体的管理方式,我们对于网媒的管理具体可以将下表作为参考:

结论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公众最为喜爱的大众媒体, 网媒从边缘走到主流,其没有失控时间限制,可以自由发挥,可以双向交流的特点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在网媒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于这种还缺乏相关完整规范的媒体出现的问题依旧显得束手无策。网络媒体扩大了娱乐功能,扩大了舆论功能,扩大了受众的参与功能,但随之而来的社会弱机能也不容忽视,当一种媒体成为大众媒体的时候我们必须要通过人为的干预让他发挥一个大众媒体应该有的作用。

在如今中国还没有真正的《新闻法》以及《新媒体管理法》这样的法律出台之前,我们只能通过相关的管理部门和自律来达到最好的监管效果。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配合,和责任的平衡,网媒从业者的道德规范,网民的教育水平都是规范网媒的利器。当然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模式也是很重要的。

社会冲击性 篇5

球体冲击器用于回转冲击钻进的工艺研究

在大量遇到的中硬岩层中采用硬质合金钻头+球体冲击器实现回转冲击钻进可明显提高机械钻速和取心效果,并防止孔斜,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球体冲击器冲击频率与风压、风量之间高度显著的`相关关系式,可用于冲击频率及其它工艺参数的预测与控制.

作 者:鄢泰宁 卢春华 YAN Tai-ning LU Chun-hua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刊 名: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ISTIC英文刊名:EXPLORATION ENGINEERING(ROCK & SOIL DRILLING AND TUNNELING)年,卷(期):35(2)分类号:P634.5+6关键词:球体冲击器 回转冲击钻进 冲击频率 回归方程

社会冲击性 篇6

钢琴教育的人文价值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部分人理所当然的追求者更高的精神生活, 音乐艺术是陶冶人类精神的主要方式。在学校学习之余, 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往社会上所办的音乐学习班学习, 或者找私人教师上小课, 其中钢琴受到许多家长和孩子的喜爱, 一般都是人们首选的乐器。这种现象一度使社会音乐教育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钢琴在其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 其优越性通过众多伟大音乐家的创作与演奏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被誉为“乐器之王”。钢琴具备宽广的音域、音色和力度, 表现性强, 能够演奏从赋格到交响曲等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 而且是主要的歌曲伴奏乐器。因此, 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钢琴艺术具有音乐艺术的一般审美特点, 除了演奏方式的独特性以外, 钢琴教育也遵循着音乐教育的情感规律。“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审美性, 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1]审美教育, 即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这里的美感和情感不是生物性的, 而是精神性的。所以, 我们一般认为, 音乐教育对人具有精神陶冶的价值意义。丰富多样的演奏技巧是钢琴艺术的重要特点, 但技巧不是目的, 它的目的是表现人们复杂多变的情感世界。因此, 钢琴教育应以表现人的精神情感为根本, 它不光使学生学会一门音乐技艺, 而且使学生掌握了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 使学生能够通过演奏钢琴挥洒自己的情感和展现自己的精神世界。钢琴教育的人文价值就是通过学习钢琴能够滋育人们健康积极的精神世界。

人们常说,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这情感不是抽象的情感, 而是立足于不同的人的个性情感。因此, 备受喜爱的钢琴艺术也是养成个性的重要方式。个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自我意识和自我意象的养成, “把音乐特别是艺术音乐与积极的自我意象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性就在于, 一个人一旦想成了这种自我意象, 就会激发他学习音乐的动机并更多地参与音乐活动, 音乐使人们总是力图按照自己所希望的形象来塑造自己。”[2]这里的“形象”并非指一个人现实的外表, 而是精神性的和理想性的, 更多地是指一个人内在的价值意识。钢琴艺术不同于歌曲艺术, 它主要是纯音乐的形式, 不具备明确的概念指向, 很难与具体的人类情感相联系。但正如格式塔心理学所指出的, 音乐的旋律结构和人的心理变化具有异质同构性, 这就从心理学上证明了音乐能够表现人的情感, 能够对人的个性起到滋养的作用。

教育经济主义的两面性

近代以来, 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劳动者的素质和知识结构上,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 教育决定着劳动力的质量, 同时教育的目标与模式也紧随着社会的需求。经济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中心议题, 几乎社会的所有力量都试图用于推动经济的发展, 都希望成为经济增长的功臣, 毫无疑问, 教育就扮演着功臣的角色。教育经济主义就是“人们希冀借助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来推动经济发展之急切心情的反映。”[3]这一教育思潮实质表现为教育功利主义。

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 80年代盛行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一种社会思潮, 它并非无根自起,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它直源于近代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 是教育和经济两大人类社会实践范畴交互发展的结果。早在19世纪,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就称教育是一种“积累的资本”。德国经济学家杜能认为“由于受过较高教育的国民, 用同样的物质设备武装起来, 就能比未受过教育的国民创造更大的收人, 并且由于这个较高的教育只有通过需要消费大量物品的教育过程才能获得, 受过较多教育的国民也就拥有较多的资本, 并表现为较多劳动产品的利润。”[4]事实证明,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确实不负众望, 这一历史经验被众多国家积极吸取, 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亟待解决的就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全面进行, 我国积极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发展经验, 对教育加大投资, 国民素质得到了显著的优化, 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教育经济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在我国再一次被证明是时代的发展所趋。

然而, 教育经济主义对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并非只有积极的一面, 它的消极影响也是众目昭彰的。首先, 教育经济主义过分强调教育的经济价值和功能, 分裂了教育价值和功能的完整性, 忽视对人的品格和精神修养以及人生存境界的提升和熏染, 不能全面揭示教育的本质属性。其次, 把经济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 把教育限制在外在的工具理性的狭隘思维, 淡化了教育内在的人文价值理性。再次, 教育经济主义具有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 使功利主义价值观弥漫于整个教育过程, 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后, 教育经济主义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唯利是图”的社会弊端, 致使许多社会机构“产业化”和精神产品“商业化”。从长远的目标来看, 教育经济主义的这些消极影响势必使教育趋于异化, 因此, 教育观念亟待转变。

社会钢琴教育在教育经济主义下人文性的淡化

学习钢琴在当今社会蔚然成风, 大中小城市的钢琴学习班不计其数, 礼拜天家长陪同琴童上课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表面上看, 这固然是一种积极的现象, 因为学习钢琴有益于国民音乐人文素质的提高, 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这种现象的背后却隐藏着违背音乐和人性的错误目的。

我们知道, 当今教育观念主要受教育经济主义的影响, 在这样大的教育背景下, 音乐教育也很难做到独善其身, 大部分家长和学生不是抱着陶冶性情的目的来学习钢琴, 而是梦想着将来成为一名钢琴家或者以此为升学和谋生的手段。包括钢琴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对人更多是一种隐性的内在价值, 它不具备数理化等学科的外在表征, 除非你以掌握一门技术为目的。因此, 大多数人忽视了钢琴教育的审美性和对人的情感教育作用, 认为音乐学习如果不能带来实际效益, 就不必浪费钱财和精力了, 认为所谓的精神教育都是空洞的, 还不如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有意义。这些观念明显是受到了教育经济主义, 使教育价值功利化的影响。从家长到学生再到教师, 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功利性。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导下的社会钢琴教育不但没有为素质教育作出微薄贡献, 甚至还起到了一些负面的作用。

比如, 尽管音乐是美的艺术, 但并不是人人都是音乐爱好者, 正如马克思所说:“从主观方面来看, 只有音乐才引起人的音乐感觉, 对于非音乐的耳朵, 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的。”[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一条人类音乐活动的普遍规律。所以说, 不是人人都喜欢钢琴艺术, 也不是人人都适合钢琴学习的, 但恰恰就是我们的有些家长常常犯了这样的错误。一些家长由于自己喜欢钢琴, 成为钢琴教师或者钢琴家的梦想没能实现, 便把希望寄托到了孩子身上。如果孩子喜欢和适合学习钢琴还好, 如果相反, 不但钢琴没学成, 反而耽误了文化课的学习。还有些家长和老师急功近利, 希望孩子早日成才, 不顾音乐的学习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 最后把孩子萌动中的一点音乐爱好也给扼杀了。这些孩子不但没有从钢琴学习中得到快乐, 反而承受了比文化课更加沉重的负担, 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甚至导致了孩子对所有学习的拒斥。

这些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由于功利主义观念所致, 人们一味地追求实际效益, 而忽视了钢琴教育的人文性。人文性应以人的精神陶冶为根本, 如廖乃雄先生指出的:“我们的音乐教育应以人为本, 而音乐审美应以乐为本。这‘乐’即是快乐, 也是音乐。从而不应把音乐以外的对象当作审美对象进行误射, 那样会导致无的放矢的失误和空谈。音乐教育和教学首先要从人出发、从音乐出发”。[6]相反, 我们的一些家长和老师并不是从人和音乐出发, 而是为了外在的功利目的, 所以才适得其反。

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 人天生就具有音乐性, 因此, 包括钢琴在内的音乐教育应以人为根本, 以人的内在价值建构为目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 是指人的智、情、意等心理结构的全面健康发展。我们应该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钢琴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钢琴家, 而是为了培育积极健康的人性, 使孩子能够在钢琴的学习中, 真正体验到音乐的美妙与生活的快乐, 使社会钢琴教育成为真正的“人”的教育, 使其能够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力量。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17.

[2]H·F艾伯利斯.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6:27.

[3]唐爱民.当代西方教育思潮[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243.

[4]吴式颖, 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20世纪的教育思想·下 (10)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36.

[5]转引自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583.

社会冲击性 篇7

一、学平险相对于大学生社保的劣势

1、异地就医不便。

学平险保单指定医疗机构均在四川境内, 这对于大学生寒暑假, 及实习期间在异地出险就医赔付带来了不便。而社保暂行办法对大学生异地就医有明确规定, 可在指定的当地医疗机构进行就医, 事后到《暂行办法》中的规定的首诊医疗机构进行报销即可。

2、除外责任内的医疗花销不予赔付。

学平险的除外责任较多, 消费者的保障范围相对大学生社保较小。而社保则对产生医疗费用的原因限制参照城镇居民医疗保障, 保障范围更广。

3、保险费完全自付。

学平险属于商业保险, 保险费完全由投保人个人支付。而大学生社保是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医疗保障体系, 由参保大学生个人缴费和各级财政补助构成。而且政府对部分家庭困难以及身体残疾的同学, 社保缴费上会有优惠政策。

4、医疗费用的赔付手续复杂。

学平险中, 当被保险人出险, 通知保险公司, 其对赔案进行审核, 理赔等工作后, 才赔付。这个过程耗时繁琐, 存在“雨后送伞”的情况, 这对被保险人来说不便。而社保中是大学生在首诊医院就医时自行缴纳个人承担的部分即可。在非首诊医院就医, 先自行垫付治疗费, 然后到首诊医院按比例报销。

5、对于重大疾病, 赔付只是杯水车薪。

学平险的最高赔付额是六万, 这样被保险人在发生重大疾病时, 获得的意外伤害保险赔付对于重大疾病所花费的费用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如一个白血病人的医疗费用约在50万左右, 而一般保险公司的赔付额最高只有6万。而大学生社保的赔付额在重大疾病方面相对学平险要高一些。

二、学平险相对于大学生社保的优势

1、有意外死亡险赔付。

在学平险中, 如果被保险人在投保期间发生意外死亡, 保险公司经核查后进行保险给付。然而大学生社保主要将大学生纳入到城镇医疗保障体系, 主要保障大学生医药给付, 住院补贴等, 对于死亡不予保障。

2、保障的风险类别更加全面、灵活。

学平险, 作为主要针对学生的保险 (校方鼓励学生投保, 一旦事故发生, 学生可以得到赔偿, 校方承担的赔付也会相对减少) , 校方可以和商业保险公司进行沟通, 使保险公司推出一些优惠服务 (如平安人寿四川分公司在西南财经大学销售学平险的同时向投保的学生附赠西南财经大学学生安居综合保险卡, 为学生的室内财产进行保障) , 这样其保障更加全面。然而大学生仅进行医疗服务保障。

针对以上对比分析, 把大学生纳入社保体系对商业保险的学平险来说, 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但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关注1900万在校大学生的保障是社会的责任。而且, 对于商业保险公司来说, 这个市场所带来的利益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在大学生社保的发展下, 商业保险应该与大学生社保形成有效互补, 针对大学生社保未能覆盖的范围, 以及其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来寻找自身的发展空间与对策。

三、在社保冲击下的商业保险公司对大学生保险保障的对策

1、加强产品创新, 扩大保障范围。

学平险在大学生社保的冲击下并不是没有发展的余地, 相反是商业保险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在多方重视大学生的保险保障下, 大学生社保对商业保险起到宣传作用, 保险公司应该把握机会针对大学生社保的不足来创新险种, 扩大保障范围。例如平安人寿四川分公司承保的平安学生综合保险保障中附有西南财经大学学生安居综合保险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保障了学生意外伤害险的同时保障学生财产。而且随着大学生财产日益贵重, 大学校园里的失窃事件又时常发生, 所以商业保险公司也可以针对大学生财产提供相应保险服务。

2、调整保单保障赔付结构, 弥补大学生社保不足。

由于大学生社保没有保障大学生的意外死亡, 造成这一保障方面的缺失。商业保险公司可以优化保单, 提高意外死亡险的赔付比例, 相应降低医疗等赔付比例。这样, 在社保按比例报销后, 在合规范围内还可以继续向保险公司要求补偿社保未能报销的部分。

3、清晰定位, 立足长远。

作为大学社会保险保障的有效补充, 商业保险公司应当清晰自己的定位, 并意识到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 有独立消费能力的潜在客户群体。在大学生中扩展业务, 并提供优质服务有利于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和加深客户感知, 因此保险公司要有长远发展的意识, 保险公司还可以和学校合作组织校园活动, 以达到宣传的效果。

在大学生社保的冲击下, 商业保险公司不应退出大学生保险保障市场, 而是针对大学生社保未覆盖的范围和其发展中的不足, 积极寻求发展空间, 立足长远, 结合外部环境, 适时优化产品设计和营销战略, 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以促进商业保险产品在大学生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终实现对大学生的充分保障。

摘要:大学生被纳入社保体系, 由于社保的保障内容与学平险的保障内容重复较多, 加之学平险本身存在弊端, 使得学平险的发展受到冲击。论文在分析了学平险较之大学生社保的优劣势后, 认为商业保险公司应立足长远, 结合外部环境, 加强产品创新, 与大学生社保形成互补, 以促进商业保险产品在大学生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最终实现对大学生的充分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保障,学平险,优劣势,对策

参考文献

[1]、 郝博.学平险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金融观察, 2009

[2]、石祥, 周绿林.关与建立大学生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 2009 (2)

[3]、袁玲, 赵峻, 张艳, 邵念.将大学生纳入到社区医疗保险体系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 (3)

[4]、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学生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通知.城办发, 2009

社会冲击性 篇8

自我, 通常是指个体对自身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 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意向, 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和自我意向三种成分。[1]它是激发个体对环境信息选择加工和价值估价的积极代理者, 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行为。[2]这种社会行为的产生, 一方面来自个体的人格特质, 另一方面来自传统文化的塑造, 文化的变化直接导致文化心理与文化自我的变化, 因而本研究通过对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情绪对攻击性的关系探讨, 来揭示自我内部诸多变量间的关系, 探讨影响个体攻击性的因素。

在《心理学大辞典》中, 攻击被认为是“一种心理情绪状态或人格特质, 如愤怒、激动、敌意等, 也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3]也有研究者认为, 攻击性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伤害被攻击对象, 使被攻击对象遭受破坏性影响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 被攻击对象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动物或物体, 既可以是他人, 也可以是攻击者自身。[4]国外有学者对儿童和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研究发现:从攻击类型看,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是“工具型”的, 学龄儿童则更多地使用敌意性攻击, 如批评、嘲笑、辱骂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使用言语攻击的比例逐渐增大, 研究还发现, 攻击在青春期迅速上升, 在13~15岁时处于高峰, 此后迅速下降。[5]还有学者发现, 攻击性直接与情绪情感体验有关系, 情绪作为一种情感体验, 一种社会认知, 研究发现儿童在消极情绪状态下会更多对同伴的行为进行敌意的归因, 而在积极或中性情绪状态下则不对或很少对同伴的行为进行敌意归因。[6]

社会支持系统则一般被认为是个体所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的社会网络成员的关心、尊重和重视的一种行为或信息, 它不仅可以缓冲生活压力的消极影响, 还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和身心健康。[7]有研究发现, 社会支持水平与良好的生活满意度及正性的积极情绪有着显著的正相关, 而与孤独、抑郁和焦虑等消极情绪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8]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是个体稳定因素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体面对压力时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9];情绪不稳定、易焦虑和抑郁的个体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好交际、随和、乐观的个体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10]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发现, 攻击性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必须经过个体的社会认知系统给予评价, 而且要通过个体的自我觉知, 它包括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 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应对方式、情绪情感体验都是通过认知反映于外部行为。而攻击性作为一种外显的行为, 则要通过社会支持系统、应对方式、情绪情感体验等变量的作用而产生, 因此, 本研究通过对初中生群体的问卷调查, 进而探寻个体自我的内部诸多变量对攻击性的关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357名初中生为被试, 共发放问卷360份, 收回问卷360份, 有效问卷357份, 其中, 初一年级学生183名, 初二年级学生174名;男生共190名, 女生共167名, 被试均为自愿参加测试, 测试由班主任教师统一组织团体施测。

(二) 研究工具

1. 社会支持的测量

领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PSSS) , 该量表由姜乾金根据Zimet等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修订。[11]它是一种强调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量表, 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各种社会支持源, 如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 同时以总分反映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该量表包括12个自评条目, 由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 (老师、同学、亲戚) 三个分量表组成, 采用七级计分法。社会支持总分由三个指标的分数相加而成, 分数越高, 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量表的家庭支持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朋友支持为0.85、其他支持为0.91、总量表为0.88。本研究对正性负性情绪量表作验证性因素分析, 正性情绪分量表得到以下拟合指数:x2/df=1.25、RMSEA=0.01、NFI=0.99、IFI=0.99、CFI=0.94, 量表所测量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心理统计要求。

2. 应对方式的测量

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TCSQ) 是国内首个自编的应对方式量表[12], 它分为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两个因子, 各包含10个项目。积极应对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9, 消极应对为0.70, 积极应对重测信度为0.75, 消极应对重测信度为0.65。本研究对问卷经过模型修正后, 积极应对因子得到以下拟合指数:x2/df=1.51、RMSEA=0.04、NFI=0.95、IFI=0.94、CFI=0.94;消极应对因子得到以下拟合指数:x2/df=2.56、RMSEA=0.07、NFI=0.95、IFI=0.93、CFI=0.93, 本量表所测量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心理统计要求。

3. 情绪量表的测量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 (PANAS) 由Watson等编制。[13]该量表包含了正性情绪 (PA) 和负性情绪 (NA) 。正性情绪测评由描述正性情绪的10个形容词组成, 负性情绪测评由描述负性情绪的10个形容词组成。量表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记分法。量表的正性情绪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负性情绪为0.83;正性情绪重测信度为0.47, 负性情绪为0.47。本研究对正性负性情绪量表作验证性因素分析, 正性情绪分量表得到以下拟合指数:x2/df=3.81、RMSEA=0.08、NFI=0.90、IFI=0.94、CFI=0.94。负性情绪分量表得到以下拟合指数:x2/df=4.16、RMSEA=0.07、NFI=0.96、IFI=0.89、CFI=0.90, 本量表所测量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心理统计要求。

4. 攻击性的测量

攻击性评定量表 (AQ) 由Buss和Perry在1992年编制。[14]问卷以BDHI为基础, 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记分法, 得分越高, 攻击性越强。该量表包含了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情绪和敌意认知四个维度。修订后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1~0.85之间, 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本研究对攻击性量表作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以下拟合指数:x2/df=3.57、RMSEA=0.05、NFI=0.99、IFI=0.99、CFI=0.99, 本量表所测量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心理统计要求。

(三) 数据统计

本研究所有数据处理使用SPSS13.0及AMOS17.0进行处理, 主要进行量表的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建构。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情绪与攻击性的相关分析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情绪与攻击性的相关分析摘要具体见表1。

(N=357)

注:*P<0.05, **P<0.01

通过相关分析和表1的数据可以发现,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情绪与攻击性的关系, 除了正性情绪与攻击性各维度及总分没有显著相关 (P>0.01) , 其他变量与攻击性各维度及总分均有显著相关 (P<0.01) 。

2. 不同性别、年级与攻击性及各维度差异分析

研究对影响初中生攻击性的因素进行分析, 以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为自变量, 以攻击性各维度及总分为因变量, 作方差分析检验发现, 性别和年级是影响初中生攻击性的因素, 见表2。

(N=357)

由表2的调查结果显示:一是身体攻击维度的性别主效应显著 (F=11.80, P<0.01) , 男生 (M=22.87, SD=6.56) 显著高于女生 (M=20.48, SD=6.62) , 而初中生的言语攻击 (F=1.99, P>0.05) 、愤怒 (F=2.83, P>0.05) 、敌意 (F=0.57, P>0.05) 、攻击性总分 (F=0.63, P>0.05) 的性别主效应均不显著。二是身体攻击维度的年级主效应显著 (F=11.80, P<0.01) , 初一年级学生 (M=22.77, SD=6.82) 显著高于初二年级学生 (M=20.68, SD=6.39) 。三是攻击性总分的年级主效应显著 (F=4.41, P<0.05) , 初一年级 (M=79.16, SD=16.52) 显著高于初二年级 (M=75.73, SD=16.50) 。四是言语攻击 (F=1.03, P>0.05) 、愤怒 (F=3.84, P>0.05) 和敌意 (F=0.01, P>0.05) 的年级主效应不显著。

3.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情绪与攻击性的关系模型

本研究利用AMOS建立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情绪与攻击性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假设模型根据以上的分析所建构, 根据侯杰泰等提出的结构方程拟合指标[15], NFI、TLI、CFI、IFI、GFI、AGFI在0.90以上最合适, RMSEA小于0.08最合适, x2/df小于5最合适的原则, 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修正后达到以上标准, 见表3和图1。

4.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情绪对攻击性的抑制与促进关系

通过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情绪对攻击性的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构, 并进一步提取数据信息可以发现: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情绪对攻击性有显著的抑制和促进作用, 社会支持、积极情绪对攻击性起到了抑制作用 (P<0.05) , 消极应对和负性情绪对攻击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P<0.05) , 见表4。

(N=357)

四、讨论

1.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情绪与攻击性的关系

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 正性情绪在攻击性所有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 这与以往研究有些不符, 以往研究都认为正性情绪应该与攻击性显著负相关。[16]然而, 对于初中生群体来说, 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程度不同, 且情绪发展和变化都是不稳定的, 其正性情绪不能很好地预测攻击性。除正性情绪与攻击性、社会支持与言语攻击、消极应对与言语攻击无显著性差异, 其他变量与攻击性都达到了显著性差异, 这也说明了负性情绪得分越高, 个体越倾向于攻击性;社会支持得分越低, 个体越倾向于攻击性;积极应对方式得分越低, 个体越倾向于攻击性;消极应对方式越高, 个体越倾向于攻击性。以上结果表明:初中生群体在生理与心理上的变化让他们也经历着情绪的剧烈变化, 攻击性就是这种剧烈的情绪反应的直接表现, 因而负性情绪直接促成了攻击性的产生, 而社会支持系统和应对方式作为对情绪起到缓解作用的系统, 则也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和调节青少年的攻击性。

2.性别、年级对攻击性的影响

以往研究认为, 攻击性行为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无论在实际的攻击行为还是在攻击的倾向性上, 自幼儿期起, 男孩都比女孩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 并且这种性别差异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17]在攻击的方式上, 性别差异较为显著, 男孩较喜欢使用直接的身体攻击;男生在攻击、违纪、冲动等方面的问题行为明显多于女生。[18]因此, 性别在身体攻击上具有主效应。在年级与攻击性的差异上, 在身体攻击维度上年级主效应显著, 并且是初一年级高于初二年级, 按照青少年的初二年级为自我意识发展关键期的说法, 应该是初二年级反应出更多的剧烈情绪和躁动, 其攻击性更明显, 然而研究中表明, 初一年级的攻击性显著高于初二年级, 这一结果与理论不太相符, 但是, 在初一年级的阶段攻击性已经开始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了, 因此, 这一结果具有很高的理论与现实的价值。

3.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情绪对攻击性的作用

本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试图揭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情绪与攻击性的关系,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尝试性建立, 以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为外因潜变量, 攻击性为内因潜变量, 情绪作为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内因潜变量、攻击性的外因潜变量, 建立结构方程模型, 笔者研究发现:情绪可以作为一个调节变量影响其他变量对攻击性的作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情绪对攻击性有显著的抑制和促进作用, 发现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对攻击性起到了抑制作用 (P<0.05) , 也就是说, 当社会支持系统较好, 能够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个体不易产生攻击性;发现消极应对和负性情绪对攻击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P<0.05) , 也就是说, 当个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以及负性情绪较高涨时易产生攻击性;正性情绪与攻击性的路径系数不显著, 这说明了正性情绪不对攻击性起到抑制或促进作用。该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基本一致, 说明初中生阶段的个体的自我意识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能够根据自我内部体验、内部认知系统对事件进行信息加工后作出反应, 因此, 要建立初中生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应对方式, 消除初中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和负性情绪, 对攻击性采取预防性抵制。

社会冲击性 篇9

1 人格结构与本能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生理的、本能的、缺乏逻辑性的,追求快乐和满足感; “自我”是理性的、受现实约束的,与本我相对,可以控制的;“超我”负责监督本我,具有高道德性,规划理想自我。“本我”包括所有遗传的本能和欲望,即所谓的“力比多”(生存本能),它为各种本能提供力量,是精神活动的基础和源泉。“自我”代表的是理性和判断, 既要满足本我要求,又要符合“现实”,调节两者之间的冲突。超我是对本我的道德限制,使本我延迟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指引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

“本我”通过“自我”满足欲望,“超我”通过“自我”抑制欲望。一般情况下,三者处于平衡状态,关系失调就是人行为失常的根源。“自我”依照现实原则,采取适当的行为措施;“本我”和“超我”协调“自我”,从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负罪感。

本能初始是一种中性能量,转化角度不同,它便产生两种性质不同的能量,即生存本能和攻击本能。生存本能与攻击本能是人内心中相互依存对立的矛盾体,是人所共有的基本本能。生存本能要求发展、进取、创造和机体自我防御,是人前进的力量来源。攻击本能也与有生存特性的一面,但也有割裂事物,散发出破坏力量,毁灭生命的另一面。

生死两本能在精神中必须保持稳定的比例。生存本能遵循是快乐原则,由于现实环境和超我限制,本能常不能无限制地满足, 就会积蓄过多能量。此时,它就需要转变为与之相反的能量形式来平衡精神结构,欲求就转变为破坏和攻击,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因爱生恨。从这个意义上说,欲求的积累,也是向死本能的靠近,欲求总是以意想不到的规律伴随着攻击和破坏。

2 人的攻击性本能

本能论的攻击性行为研究是建立在对动物观察基础之上的, 最早推广这个理论的人是人类学家洛伦兹,他在1966年发表了《论攻击性》。这种理论是假定人的攻击性行为是一个本能的过程,是个体为生存而进行的行为,是为了生存而进行保持领地的争夺行为,动物式的冲动在各类动物中都常看到的。人在发展、进化中始终保持着竞争冲动,考古学、人类学、进化论等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例证。文明最初恰恰是由于本能促成的,而且在文化及历史中从未丧失。

从本能的道德观来看,本我是非道德的,自我则是力争成为道德的,而超我则是超道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用各种方式来应对攻击性本能的活动,一部分通过和生存本能融合而被转化成无害的形式;另一部分则以攻击的形式朝向外部世界。自我所建立的标准似乎成为压制本我的攻击性动机,超我也会变得像本我那样冷酷无情。因此,一个人越控制攻击性本能,它的本我对其自我的攻击性倾向就越强烈。

弗洛伊德给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是阻挡寻乐主义和逃避痛苦的结果,后来他把进攻行为看成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弗洛伊德本能论的结论:攻击行为是不可避免的,企图消除它是不会有效果的。攻击性行为是生存方式,也是生存本能驱动,攻击不是特定的行为, 它在时间上没有限制,也不针对哪个地域。现代人在知识、商业和艺术创造、体育运动等方面也是如此。

叔本华在对人性的看法基本上和弗洛伊德基本上是一致的: 人是一种充满了各种本能和欲望的非理性动物。叔本华说:“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的化身,是无数欲求的凝集。人根本是野蛮,是可怕的野兽。事实上每个人内心都藏有一头野兽,只等待机会去咆哮、狂怒……一切战争和战斗欲望,都是由此而来。”

3 体育运动对人攻击性行为的转化

动物的进化也有延续已有的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动物之间常常进行着一些假的搏斗,一旦某一方获胜基本不会出现真正的伤害,这些特点在人身上是没有的。人的攻击性行为比动物的攻击行为更危险,人似乎是这样一种动物,常常使用某种手段并意图消灭一部分同类。攻击行为会有相互侵害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动物用牙齿和触角相互决斗更为残酷。

人的攻击性行为是本能,但是攻击性行为也提供了一个情绪发泄的机会,善加利用能积极调整心态进而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毫无疑问,游戏是宣泄人的攻击本能的特性最好方式。游戏和其它维持生命的行为一样,它是自我驱使的,是一种贯注了个人意志而感觉不到外界压力的行为,是一种自我表达和感情发泄的形式。还有另一种游戏是比如棋类、酷似战争的电子游戏,绝大多数都是模拟战争、冷兵器做任务游戏,这些游戏非常受大众的欢迎。这正是符合人宣泄本身的攻击性的特征。

体育运动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游戏,最大的魅力就是竞争。体育运动能促进人际之间的交流,在正常、合法、合理的规则下,通过激烈而“无害的体育运动”来减少人攻击冲动。实际上体育运动使很多潜在的攻击性行为在运动场上发挥出来,在运动场上得到尽情地宣泄,在运动中感到了自由、奔放和平和,从这一角度看也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如果人的攻击性行为不能得到合理的宣泄,人的自我就会受到压抑,超我要不断的提高能量去平衡这种压力,在生本能受到严重抑制的情况下,攻击性情绪的不断积累人就会生病或对社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为什么越是激烈的、对抗性强的、动作暴力的运动越是受到人们的欢迎,极限运动等媒体节目的收视率也逐年攀升,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这就是人们通过观看比赛变相释放攻击性,从而使自我的压力减少,达到新的平衡。如格斗、潜水、滑雪、山地自行车、户外探险等高风险刺激类项目收视率和参与程度越来越高。观看刺激性的比赛,这样的宣泄与释放可以使人们调节急躁情绪,心态更加平和、积极面对挫折,社会也会更加安定。

体育运动是一种规则鲜明的文化活动,从游戏到运动,再到文化。依照这样的逻辑推理,奥林匹克也是一种文化游戏,但是这种文化已经成为全世界非常瞩目游戏,是人类一种力量的释放。现阶段,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大众业余爱好,氛围越来越浓烈,尤其是团体类、冒险类、对抗类的运动开展的越好。这与体育运动将攻击性朝向外部世界的功能密不可分,在参与和观看中达到心灵升华。

4 体育运动的社会促进

体育运动倡导的是一种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它是社会成员缓解精神压力、人们发泄积蓄心中的攻击性的一个安全释放口。体育运动冲击不良生活习惯,抑制精神污染,有效减少赌博、暴力等行为的发生,引导社会风气,促进安定团结。

有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了广泛的体育锻炼之后,普通人群在情绪上会有明显的、短期的、积极的变化,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和困惑等负面情绪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不管年龄和性别如何,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保持在中等强度并持续30~70min时,均会获得情绪上的改善,获得更多的正能量。更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改善人际关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心理健康是一种社会适应良好的状态。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调节心态,调整人的攻击性行为。锻炼者对运动技能掌握的成功体验,都会给人们以愉悦的心理价值体验,促进心理健康。特别是参加群体性的活动对情绪的改善非常重要,让参加者感受到群体的凝聚力,融入群体后会感受到更多的自由和快乐。在这种以身体运动为方式的交流互动中,每个人的性格特征、聪明才智都得到毫无掩饰的披露和展现,在轻松愉快中沟通思想,诱发情感共振,消除隔阂,弥补裂痕,强化团队精神,创造融洽和谐的社会氛围。

5 结语

攻击性本能有利也有弊,对于有害的攻击性行为个体一部分通过和生存本能融合而被转化成无害的形式;另一部分则以攻击的形式朝向外部世界。

体育运动是是释放人攻击性本能的最好方式。参与或观看体育运动使很多潜在的攻击性行为在运动场上得到尽情地宣泄。这种释放,实际上使很多社会当中的隐性和潜在的攻击性行为在运动场上发挥出来。

体育运动对改善社会人际关系,调整和缓解社会矛盾有重要作用。体育运动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开放的,运动在用一种正能量的方式吸引着每一个人参与其中,消除性别和社会阶层的阻隔。

先锋话剧对传统话剧的冲击性 篇10

关键词:先锋话剧,传统话剧,冲击

一、先锋话剧的产生与传统话剧的联系

先锋一词最初与艺术并无关联,和话剧更无任何联系。先锋这一概念与文学艺术产生联系是在十九世纪的后半叶,在二十世纪的西方国家,先锋艺术第一次达到了高潮。当时的西方国家在戏剧领域出现了许多诸如表现主义戏剧、未来主义戏剧、皮兰德娄怪诞剧、象征主义戏剧、布莱希特叙事剧等各不相同但又同样充满了对传统戏剧的反叛的戏剧。它们结合到一块,就是自下而上的戏剧的革命。因此,也有戏剧艺术界的人士这样认为——“先锋派戏剧是建立在传统戏剧废墟上的建筑物。”

二、先锋话剧在表现形式及思想上对传统话剧的冲击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种话剧多元化发展,但唯有先锋话剧最具有争议性和关注度。它是实验话剧的继承和发展,但又比实验话剧更具有反叛性和前卫性。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使得先锋话剧能够得宠于同样具有强烈的反叛情绪的文化青年和思想激进的充满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为这些人提供了共同的情感表达的机会和思想交流的场所,也为成长中的话剧新人不断提供着磨砺思想与技巧的灵感和机会,促进他们去打破已有的传统戏剧模式。

这一点,也是先锋话剧对传统话剧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冲击,任何艺术的变革本质上都是人的思想上的变革,先锋话剧对传统话剧的冲击,最根本的还是对人的思想上的冲击。也就是说,先锋话剧并不仅仅等同于创新和改变传统话剧的旧模式,更在于它所具有的那种超现实之外又无限迫近真实的特质。先锋话剧对传统话剧形式的冲击只是表象,排斥戏剧人物的性格塑造,使人物成为哲理寓意的符号、追求陌生化效果、间离观众与剧情人物的感情,使观众与表演、演员与角色间保持距离等,只能是一种另类技巧的运用,并不是先锋性真正的锐利锋芒。先锋话剧对一种常规的传统的艺术表象或者社会本质进行了由里至外的破坏,而后在破坏的废墟上进行再建造。

虽然传统话剧能够做到自我修复和融汇吸纳,然而在真正先锋性的艺术出现的时候,其对原有传统话剧体系的冲击和颠覆却依然是结构性的,也是根本性的。

优秀的先锋话剧对传统话剧的冲击具备足够的深度与强度,它一方面大大地拓展了新的艺术领域,赋予了话剧创作者和欣赏者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反思传统本身,开辟了另一个全新的去感知生活、思考生活的视角。在先锋话剧导演孟京辉的《阳台》中,导演力图揭示生活中一部分人的扮演欲以及另一部分人的渴望被扮演欲,这一题材涉及到了人类的两种深层心理,自恋和被恋欲,在充满讽刺与批判中被赤裸裸地表现出来,引发观众的思考。这样直接的、激烈的、放肆的表达,是传统话剧所不具有的。除此以外,很多传统话剧避之不及的话题它也会公然地赤裸裸地搬上舞台,炫耀式地表演、充满叛逆地表达。

三、先锋话剧对传统话剧的实际冲击

先锋话剧从形式到思想上对传统话剧的冲击,折射到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便是对观众群的冲击。在这个讲求个性的自媒体时代,年轻人们的独立情感和个人思想都希望能够得到宣泄和代表,标新立异更是随处可寻,“先锋话剧”四个字无疑就是很好的特立独行的标签。

当然,最重要的是,先锋艺术所倡导的思想和表现形式也很容易被年轻人所接纳,它通常充满话题性,能够吸引人们加以争论并得以很快地流传开去。也是因为如此,先锋话剧对传统话剧的商业性冲击也是比较明显的。先锋话剧在当今社会上来说,也还算是一种比较新的、流行的、格调偏高的文化,在年轻人中有着很强的号召力,而且年轻人又更乐于接受新事物接受叛逆文化,并且对于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往往更愿意付出。所以,先锋话剧更容易借着当代传媒的风头筹集到比较多的商业上的支持与认可,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商业回报在某些时候也显得比较突出。

总之,结合多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先锋话剧虽兴起时间不长,却已然对传统话剧构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四、结语

【社会冲击性】推荐阅读:

抗冲击性能05-28

冲击机构05-26

冲击响应05-28

雷电冲击06-07

超声冲击06-08

思维冲击06-25

经济冲击07-05

金融冲击07-23

冲击测试07-30

市场冲击07-31

上一篇:小学高年段下一篇:内部融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