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计算机

2024-08-16

研究生计算机(精选12篇)

研究生计算机 篇1

摘要:目前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缺少特色, 社会普遍反应现在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知识结构陈旧、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论文提出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多模式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构建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个性化电子档案为基础, 对学生分为工程型、研究型和国际创新型三类, 分别采用研究生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产学研培养模式、国际合作培养模式。实践证明,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多模式与个性化”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个性化,多模式

1 引言

从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以来, 我国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1998年招生规模是7.2万人, 而2005年全国计划招收研究生36万人, 招生规模约年平均递增速度26%。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规模也在迅速的膨胀。随着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跃进, 社会普遍反应现在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知识结构陈旧、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

由于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点有着突出的学术型和工程型特性, 所以呈现出抽象、理论、设计三个形态。对于今后将主要承担工程型任务的研究生, 需要突出工程实现的特色, 强调工程设计、实现和组织能力的培养, 而对今后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生, 则需要有坚定的理论知识和抽象能力, 综合表现为学术研究的能力。

报考计算机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生源有应届本科、在职本科和跨专业等不同类型:应届本科毕业生还没有离开过学校, 相对而言他们掌握了比较新的学科基础知识, 但缺乏实践经验, 除了进一步强化理论教育外, 主要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其实践能力。而非应届生多数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系统设计和实践经验, 他们更需要进行学科理论知识的充实, 所以多模式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在扩招造成的严峻就业压力下,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开始更加实际地考虑学习应该如何与工作接轨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研究生以找工作和毕业作为科研工作的动力, 造成从事科研工作越浮躁的现象。面对这样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教育是否应该加快“工程型”和“研究型”以及“国际创新型”人才的区别培养, 以保障社会长期和短期的人才需求。

现有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存有缺陷:其一, 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其二, 知识结构陈旧且过于狭窄;其三, 在现存的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各异之间的矛盾。因此, 我们提出了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多模式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因材施教, 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多模式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构建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个性化电子档案, 并对学生进行分类。

根据社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要, 结合学院优势及学生自身的发展目标、兴趣和个体差异构建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个性化电子档案, 并对学生进行分类。研究生个性化电子档案的构建采用在线问卷调查评估、导师个性评价和个人意愿申报三种方式相结合。依据研究生个性化电子档案, 对学生分为工程型、研究型和国际创新型三类。

2.2 确立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多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由原来的单一模式培养向多元化培养模式的转变, 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 制订不同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方案。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多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研究生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方案、产学研培养模式方案和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方案。

2.3 创新提出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多模式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多模式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 采用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如表1所示。

3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多模式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点。目前采用“多模式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计算机硕士毕业学生进入国际500强企业、攻读博士学位和出国留学学生的比例处于学校的前列。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多模式与个性化”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 满足不同类型的单位对研究生人才的需求, 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文剑, 闫建霞, 张晓红.地方高校计算机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 2013 (2) .

[2]许勇, 陈丹华.计算机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1) .

[3]徐建波, 彭理.从IT人才质量探讨计算机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J].教师, 2008 (6) .

[4]赵德平, 李孟歆, 钟辉.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与教学质量保障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

[5]翟玉庆, 邓建明.计算机学科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5 (1) .

研究生计算机 篇2

转载:

这是篇很好文章,看了后感到无地自容,感到全身充满力量。

1.读计算机研究生最好要有实际际开发经验

这里所说的“有实际开发工作经验”通常应该具备:1)你已经认为C++和汇编语言都是很简单的语言,并能够自如地运用; 2)你完全理解STL为什么这么重要;3)你能够在30分钟之内想到正确的五子棋AI算法设计思路和方向;4)你能够独立地解决所有的编译与链接问题,哪怕你从来没有遇到的问题,你也不需要询问任何人;5)英文网站是你的首要信息来源; 6)能够读懂英语写成的国际标准,比如NTFS磁盘格式标准。7)你经常站在集合论的角度思考算法问题;8)能够理解一个简单的驱动程序,能够理解一个简单3D交互程序;

9)你能够认识到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在实际编程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10)你完全理解COM的设计思想,尤其能够理解COM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 11)当我说到虚函数的重要作用时,你不会急着去找书来翻; 12)你能够说出C++为什么比其他语言优秀的理由,记住这种理由应该来自于你的开发体会,而不是因为其他人都这么说。此外还有很多判断标准,但如果你同时具备5条以上,可以认为你已经具备相应的开发经验了。在这种状态下读研,你将取得读研效益的最大值。

当然,如果你有实际开发工作经验,感觉自己的水平和实力进入了一个高原期,迫切需要从理论上提高,那么计算机学院是唯一选择。因为计算机学院才能让你在理论上更上一层楼。当然能不能更上一层楼最终还是完全取决于你自己。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工作经验并不一定等于开发经验,我见过很多工作2-3年的人,但是没有一点开发经验。比如我。我原先的室友,研究生毕业,现在留校当老师,他好象从来都不写程序,好象也写不来程序。还需要说明的是,考计算机的人未必个个都是高手,严格来说,大部分都不会编程序。也就是说,庸庸碌碌之辈仍然占绝大多数。我的许多研究生毕业的师兄都只有到高校教书等,甚至找不到工作。所以不要寄希望于拿一张研究生文凭出去赚高薪。但是,对于有实际开发工作经验的人,要想自己在3年之中有一个真正的提高的话,计算机学院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为什么要读计算机研究生(目的)

读研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你自己要干什么,不能等导师来告诉你你应该干什么。研究生的优势在于理论功底深厚,思维具有穿透力,当然编程能力首先要过关,不要读完研究生还不知道MFC程序的WinMain函数在哪里。所以,研究生期间,你一定要做有理论深度的算法设计,比如大规模数据的搜索算法,性能是首要考虑因素,不要奢望SQL函数能够帮你解决问题,所有的问题你都必须自己解决,你必须解决内外存交换的性能瓶颈。再比如极品飞车的3D场景生成,图形变换,碰撞检测,物性模拟,纹理映射,灯光模型等等,这些都是可以保证你能拿到2万以上月薪的技术。如果你认为这些东西太难,不可能做得出来的话,那么你就不适合读研。真的,要是你认为读研之后还是要去搞一般的程序设计,如信息管理系统之类的软件,那么你读研的价值就完全不会得到体现,因为这些工作根本就不需要读研。如果你只想成为软件开发高手(比如认为会编驱动程序或杀毒软件就是高手的那种),建议工作,不要考研;完全没有工作经验的,也不建议考研,你进来了只有瞎混一通。如果你有上述工作经验且想成为高级软件工程师(能够独立理解并设计出快速傅立叶变换算法的那种软件工程师)的话,那么强烈建议考研。考研让你有3年放松思考的机会,也有3年让你思想和技术积累沉淀的机会。非常难得的机会。不考研的话,这种机会就是一种奢侈,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么一种奢侈。同时,不管你是哪一种情况,都不建议考软件学院。除非你是女生,把能够成为一个研究生当着一生最大满足的那种女生。

3.读计算机研究生投入与产出分析

1)机会成本。这是个经济学问题。读研的机会成本的确是很高。任何人都可以简单地计算出来。所以,我也不赞成所有的人都去读研。读研只适合那些痛感数学在编程中的极端重要性的人。如果对理论工具和理论思维的极端重要性没有切肤的认识,那么读研的价值几乎为0;读研的好处在于:A,把你自己放在一个学术和工程的交叉点上;B,让你具备了进入微软等世界顶级软件研发机构的可能性;记住只是可能性。但是不读研这种可能性为0;C,如前所述,如果没有读研的机会,你也就没有静下心来好好钻研几年理论的机会;一边工作拿高薪,一边深入地学习各种理论,诸位认为这可能吗?我反正认为不可能,我觉得学习钻研理论最需要的就是一个长期安静独处的环境,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环境的,你会觉得每天都在疲于奔命。而读研正好可以提供这样一个环境。我同时还反对整天跟着导师的屁股后面跑,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读计算机的研究生,主要依靠自己去查阅最新文献,自己去研读文献,和导师的口头交流一个月一次就足够了,前提还需要导师的水平足够牛。如果导师的水平不牛,这也没关系,不理他就是了,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即可。

2)教学质量。就如网上一个人说,全国都是“洪桐县中无好人”,尤其在计算科学领域,大牛极少。那为什么还要去读研?大哉问!把读研的收获寄托在名校或名师的名我认为气上,是注定要失败的。读研全靠自学,研究生之间的差距全部体现在自学能力上面。又有人问,既然是自学,为什么非要读研?回答是:因为读研就是为你买一份保险,就是买一份你自学三年之后不会失业的保险。这份保险主要是一种心理上的后盾,让你在自学过程中经得起诱惑,能够从容镇定地去追寻计算机理论发展的坚实足迹,从欧拉,费马,高斯,康托,图灵等巨匠那里寻找方法论的珠宝。倘若没有这份保证,你在家里面自学3个月,保证你会被失业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何谈安心学习?

3)理论与实践。这没有定论,如前所述,管理信息系统,设备驱动开发,工具软件开发,软件病毒剖析等等这些工作不太需要创造性,需要的是耐心和经验,需要的是对既有规范的准确理解,这类开发工作最适合在实战中提高,理论学习没什么作用。但是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图像压缩,虚拟现实,巨量数据检索,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图形学等等领域,理论学习就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这些领域的突破对人类的生活的影响是极其巨大而深刻的。某些领域处于一个极其快速发展的态势之中,比如计算机图形学,相信诸君能够从众多3D游戏的灿烂辉煌中体认到我的这种说法。在这些领域,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一切都是那么遥远,不管你花了多少时间在编程上面。

4)知识结构。首先声明,我不是一个纯粹理论激进分子,即认为除了理论之外,一切都不重要。我认为,纯熟的编程技能是最基本但也是最必不可少的技能。没有这个基础,一切计算机理论就是空谈(研究图灵可计算性理论的研究者除外)。有了这个基础之后,一些基本理论学习方向必须重点突破。

4.读计算机研究生应具备的理论素养

1,科学哲学。这是核心中的核心!可惜国内不开这门课。不但不开课,而且还作为批判对象来引用,实在是遗憾至极!这是一门教你如何“钓鱼”的学科,在一切科学研究中居于最核心的地位。它是古今科研方法和思维方法的集大成者,很难想象一个成熟的研究者没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体系。科学哲学最需要的是领会与总结,它的思想与启示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2,康托集合论,矩阵方法,离散结构,图论方法,群论方法之间的紧密关系。最重要的认识这些理论对实践的重要启示和方法引导。我始终认为,如果你学了一门理论之后,却不知道这门理论有什么作用,那么你的理论就白学了,你什么东西都没有捞着。所以,学习任何理论之前,先问自己:它有什么用?在哪里用?如何用?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理论,你才会真正地学到东西。用这三个问题去问你的理论课老师,他的回答就是判断其实际水平的最佳标准。

3,思维要有极强的穿透力,学会看透文献作者没有写出来的动机。绝大部分大师都有隐瞒自己最具有方法论启示意义的思考环节的习惯。牛顿和华罗庚先生都有这个坏习惯。这让大家认为他们是天才,因为很多问题他想到了,我们想不到。但是为什么他们能想到,我们想不到?他们是怎样想到的?没有人告诉我们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时的思考过程,当然,牛顿可以慷慨地把他的思考结果告诉我们,但是,他那可以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却没有教给我们。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透过文章看穿作者背后意图和动机的能力,在这方面,台湾的侯捷和美国的Donbox是绝佳典范。这两只老狐狸(呵呵,是爱称)凭着其猎犬一般的嗅觉,抽丝剥茧,一个把COM背后的幕后设计动机揭开并暴露到了光天化日之下,另一个把MFC的宏观架构做了一次完美的外科手术。其非凡的思维穿透力令人惊叹。

最后,英语这个狐狸精。英语本身不重要,但是用英语写成的文献就极其重要了。所以,专门把英语作为一个重头戏列出来。大家不要相信英语无用论的鬼话。对于搞计算机的而言,英语就是你的母语!英语是科学家的工作语言,就如普通话是教师的工作语言一样,一个不会普通话的老师,一定是最早该下课的老师,一个讲着方言的人,一定是没有什么文化含量的人,一个到处是方言的学校,一定是三流或者三流一下,甚至是Y学校,一个只讲方言的寝室要么是不团结,要么是地方学校,要么都是一群没有眼光的人,没有什么出息。

研究生计算机 篇3

关键词:农业院校 计算机应用专业 研究生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99-01

随着IT行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农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在逐渐进行扩大,并且农业院校的研究生招生方向也在变得宽阔。由于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学生们有着不同的年龄和经历,所以专业和层次也就出现了较大的不同;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影响下,研究生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也变的越来越复杂。因为高校存在的这些复杂的情况,所以农业院校的研究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也就会变得更难,这就让农业院校的研究生管理工作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只有去改善和创新研究生管理模式才能更好的去适应我国农业对高层次人才的诸多需求。农业院校研究生管理工作者需要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去培養有良好专业和思想素质的高层次农业人才。研究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培养高技能和高素质人才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研究生管理工作是贯通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它贯穿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这几个环节中。

1 农业院校研究生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院校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一般的农业院校认为研究生从本科阶段到研究生阶段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知识方面都会比本科生的能力强的多。一些院校的研究生甚至曾经参加过工作,这样的研究生的生活阅历很丰富,同时他们就拥有了自己处理事情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农业院校就忽略了研究生这个群体自身的特点,只是把管理本科生的那套模式照搬到研究生的管理模式中。农业院校的研究生管理工作只是停留在信息通知和学籍档案及安全管理的简单层面上。而且各个院系缺乏对研究生管理的重视程度和专业型的管理人才。由于种种的因素也就造成了目前“放牛式”的研究生管理的工作状况。

1.2 农业院校对研究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不到位

有的研究生已经成家立业,所以他们身上不只是肩负着社会责任还肩负着较重的家庭责任,他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都很现实,有部分研究生的年龄比较大,所以他们一般不会过度的依赖家庭来完成研究生学业。研究生的管理人员不便于对学员的安全教育、奖惩制度、宿舍管理、就业指导等日常事务进行集中管理。其次,研究生的管理人员认为研究生己经具备一定的自我解决事情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就没有把管理个人日常事务作为工作的重点。导师的精力不能分配均衡,在教和研之后也就不能抽太多的时间来指导和关心自己的学生,让导师们不能更好的集中精力对研究生进行科研、学术以外的事务进行指导。

2 加强和完善研究生管理模式的方法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学技术逐渐地变成了第一生产力。所以在农业院校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研究生做好管理工作是社会蓬勃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农业高校的工作者应该分层次、分重点、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这些工作步骤都应该根据研究生工作的特点。研究生的素质高不高和能力强不强可以代表一所高校的综合能力水平。所以,农业院校的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应该在明确方向,有步骤的前提下去提高高校研究生管理的综合水平。

2.1 加强对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因为研究生管理工作在农业院校的综合实力发展中占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研究生管理工作又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院系应该对给予研究生管理工作高度重视的态度。各个农业院校的领导应该去重视研究生的管理工作,这样研究生管理部门和科室才能有重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态度,他们也就能够很好地配合和实施研究生的管理工作的任务。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不能零零散散,应该集中所有能够集中的工作力量去开展研究生管理工作。研究生管理工作应该是结合各院、系的分散管理,想要把研究生管理工作做到最好应该因地制宜,这样的工作方法就可以利于发挥专职的研究生管理人员、各院系和导师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专职的研究生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

2.2 强化研究生的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

农业院校的院系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去强化关于研究生的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力度,这是做好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研究生辅导员是经常和研究生联系的工作人员,所以研究生辅导员一定要加强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随时了解他们生活状态和思想,辅导员应该从日常生活起居就关心研究生,这样就能和研究生建立友好的关系立和师生之情,辅导员的工作可以为做好研究生管理工作提供良好和重要的保障。农业院校和院系应充分的去发挥他们的服务和管理职能,为研究生群体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更加方便和有利的条件。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院校研究生管理工作一定要针对研究生这个群体的特点、情况,去找寻研究生管理工作模式的新的形式、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使他们成为视野开阔、知识广博、综合能力强、道德修养高的合格建设人才。总之高校做好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无论高校采取何种研究生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深信,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推进,高校管理模式也可以随之深入进行和创新,高校的研究生的管理部门可以为管理和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傅金华.研究生工作管理有效性探析[J].西北工业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2-73.

[2]张芳娥.新形势下研究生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6(S2):300-301.

[3]黄文伟,刘诗波.论过程管理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6,22(1):47-50.

[4]许函明.研究生管理工作探析[J].江苏高教,1997(3):69-70.

[5]魏晓慧,吴庆禹.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当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84-85.

[6]章晓莉.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田[J].扬州大学学报,2005,9(6):67-68,71.

研究生计算机 篇4

加快科技进步, 关键在于自主创新。科研活动中的创新, 主要指捕捉新现象、提出新问题、探索新规律、提出或开发更好的解决方案。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在于教育, 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承担者和生力军, 研究生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

早在2005年钱学森就向温家宝总理进言:“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近年来教育部不断出台有关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文件和通知, 要求“促科研教育结合,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尤其是在2012年“关于做好2012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工作通知”中明确指出:“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要把考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作为首要因素予以重点突出。”各高校也相继出台了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是提高科研效率和科研质量的关键。

1.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 目前已毕业的研究生在科研的基础能力方面可以满足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 在一般工作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运用现有科研方法以及成果的表达等方面进步较快, 但在杰出人才所必须具有的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结合我校现状分析, 目前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 缺乏创新的动机、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思维。很多研究生完全为文凭而读研, 仅仅满足于修满学分, 缺乏对学科、科研的真正兴趣, 因此很难发展创新能力。虽然有较强的演绎思维能力, 但发散、直觉、归纳、形象与抽象等思维能力较弱, 创造性思维不足。

(2) 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现在部分研究生“君子动口不动手”, 不去实践。创新能力的最终表现是把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思想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加强。

(3) 在研究选题和方法上缺乏自主探索。在选题上缺乏冒险精神, 对于发展前沿、比较有挑战性的课题望而却步, 理论深度不够, 自由探索课题少。在研究方法上, 很少有人采用实验法和观察法, 总是借用现成方法和手段, 很少有自己创新的手段、方法甚至仪器、设备。

(4) 原创性成果少。只有少部分研究生对自己的论文课题有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大部分论文创新性不足。在基础理论的原创性以及实验工作量、论文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 与国外论文相比, 也还有一定差距。

2. 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造成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很多, 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因素, 外因包括社会环境、培养方法、培养体系、导师指导等。具体地讲, 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

(1) 学生自身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目前很多研究生受社会上许多不良现象的影响, 对学习缺乏兴趣, 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不强, 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人生旅途的最终教育, 且习惯了本科生阶段的教育模式, 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2) 课程设置过于陈旧, 培养模式的创新性不够。课程教学主要培养研究生主动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 促进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的形成。现阶段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狭窄、单一, 反映交叉、前沿的综合性课程相对较少, 人文课程少, 导致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 知识面狭窄, 不能触类旁通, 科研选题视野不够宽阔, 思维不够活跃。

(3) 导师的指导力度不够。如果导师具有创新性思维, 有创造性工作经验, 就能在前沿把握、学术研究、论文选题与撰写方面严格指导研究生, 鼓励研究生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但是,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 有些导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对研究生进行指导, 有的导师把研究生当成单纯的完成科研项目的劳动力, 造成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和研究没有创新。

(4) 缺乏研究生创新环境和平台, 大多数研究生没有用武之地。虽然大部分研究生已经参与到导师的课题组或者专业实验室, 但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实验设备昂贵等因素, 导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基本固定, 即使已经有了创新思维和好的点子, 但由于条件限制也无法实施, 很难有创新的成果。

3. 计算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3.1 强化导师的指导, 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导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导师的创新能力是最直接、最明显、最有效力的影响因素, 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前提。研究生对学科的发展方向、前沿问题和研究方法等知之甚少, 导师在这些方面的指导会大大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 确定科研方向是导师的基本职责, 导师的洞察力和境界, 直接决定科研选题的好坏, 选题的创新性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依托。好的选题, 即好的科研方向, 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 有效开展科研工作;而选题不当, 则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不能获得有效的科研成果。导师已经准确掌握了研究领域的动态, 如主要研究点有哪些?国内外哪些人在该领域研究?进展怎样?困难是什么?等等。一个导师指导的学生在科研选题一般也具有延续性, 往往是多年时间在同一个方向的积累, 这样指导的学生才能在研究方向上有较深入独到的工作。

其次, 创新离不开科学方法。提升创新能力, 需要进行研究性学习, 如何选择项目、项目的创新点在哪里, 从进入研究生阶段就应该对此进行适当的引导, 指导研究生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应以点拨式和讨论式为主, 既要把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也要把自己的一些教训告诉学生。在研究过程中, 要发挥研究生个性, 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特别应对他们的创新努力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赞赏。同时在指导研究生完成研究课题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解决问题。

再次, 由于导师的时间、精力、科研背景和工程经验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可以根据研究方向, 各学科研究生导师之间合作建立“导师组”, 发挥各自所长, 共同促进研究生导师创新能力的稳步提高, 将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有用的创新人才。

3.2 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 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践, 只有经过实践, 才能有理论的创新和活跃的思维。创新需要灵感, 但灵感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

工程实践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对于计算机学科而言, 工程实践能力就是以建模能力为代表的算法设计能力和以编程能力为基础的实现能力。例如,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研究了一个模型, 或者一个体系结构, 但如果没有写一行代码, 那么如何知道这个模型能否实现, 如何实现, 算法复杂度是多少?如何测试呢?

反过来, 写代码不等于创新。不少人理解计算机专业就是学习写程序的专业, 不少研究生停留在会写程序的程度上。这是完全错误的认识, 写代码本身并不是科研, 只是实现研究的一种方法。研究生重点在研究算法本身上, 算法可以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最终体现在算法的实际性能上, 这就需要研究生学会做性能分析与性能评价, 并进而做性能优化。

3.3 建立创新实践环境, 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保证

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条件也是导师的基本职责, 科研平台的建立是开展各级各类创新活动的基础。要想促进研究生的创新活动, 首先应为研究生建立开放式研究生创新实践环境, 这是有效激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举措, 对当前情形下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

我们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模块化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该平台在导师的总体架构下, 主要针对“信息检索”研究方向, 经过5年多名研究生的不断努力和研究补充完善, 形成了一个较全面的针对“信息检索”各个研究领域的创新研究平台。在该平台基础上, 不同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上进行研究, 每个研究生都可以立足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沿着各个研究领域自身发展的轨迹向纵深发展。每个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形成一个模块, 可以有效地集成为一个可运行的系统, 也可以很好地融合在创新研究平台上进行研究和测试, 方便进行对比测试。这个平台不断地集成, 不断发展创新, 学生不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工作, 可以看到前面各个研究生的创新成果, 也可以为这个平台贡献自己的创新点, 并将所有该领域的研究生的研究成果一一保留下来, 为后续研究生的指导和研究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这一方面有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产生;另一方面, 通过研究生的“接力”研究, 也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整个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发展。

4. 结语

随着社会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增加, 面对我国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加大力度推进研究生创新教育, 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笔者认为,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导师必须在研究方向的选择、研究方法的启发、研究环境的建立等各个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指导, 才能有效培养和保护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当然, 如何有效促进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建立一个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机制, 更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摘要:分析了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现状、主要影响因素,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主要从导师指导、导师组的建立、加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建立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导师组,创新平台

参考文献

[1]薛静, 李玉龙.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 (3) :38~40

[2]吴金昌, 朱慧, 李建华, 等.美国研究生教育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87~91.

[3]祝湘陵, 郭海敏.高等教育综合化与工科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117~119.

[4]刘扬, 韩恺.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现代计算机2010 (7) :74~76

[5]徐亚清, 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 :98~101

计算机毕业研究生论文致谢 篇5

首先,将我最诚挚的谢意献给我的导师**教授。他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给了我莫大的帮助。他严谨的学风、孜孜不倦的钻研和勤奋进取的精神令我终生难忘。感谢*老师为我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感谢*老师在我两年多的求学生涯中指导我如何为人、处事、做学问。

衷心感谢**教授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以及论文撰写时给予的指导和帮助。*老师在专业知识上给予我的帮助很多,教会我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思维方式,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都将会从中受益无穷。在此谨向*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和祝福。

感谢实验室所有老师和同学,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在他们那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尤其要感谢**老师和**老师在我的项目和论文中给了我很多的指导,他们的耐心和热情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同时感谢我的同门池等,他们在我的研究生期间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

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他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倍感温暖。感谢他们给予我的精神上的大力支持。在此也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和深深的祝福。感谢我的女朋友,感谢她在我的研究生期间给我的鼓励和支持,自应附志,以示不忘!

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 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3.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2-0000-02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Research

Li Xiaowa

(Wuhu Service Depat Station Huangshan,Huangshan 24500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and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and the spread of the virus,to identify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omputer network;modern cryptographic techniques and firewall technology effective solutions.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s;Security;Strategy

internet技术的迅猛发展,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拓展可谓达到了极致,无处不在。个人与个人的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及其世界重要信息资源的共享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全球进入了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计算机的普及,促使计算机网络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角落,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和计算机网络紧密相连,于是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漏洞进行高科技的犯罪,已经屡见不鲜,这给个人、企业、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和精神损失及危害。本文就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特点入手,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结构及病毒的传播方式进行分析,找出当前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现代的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等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特点

基于internet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其可操作性及其实用性是其发展迅速的最大亮点;由于社会各阶层的群体对计算机网络的需求不同,因此计算机网络有着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用户对其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递的信息内容的控制能力。其次是信息在不同的群体间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递的过程中,信息在通过网络传递及存储的过程中,其内容的安全完整性。还有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递的信息的保密性不被破坏,如:当前金融系统用户信息的泄漏及一些知名网站客户重要信息的泄漏等,引起了人们的不满,这就是其保密性的规则被破坏。此外,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递信息的实用性也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特点。

二、开放式系统互连(OSI)安全体系结构组成及各层常见安全问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运行的基础就是开放式系统互连(OSI)七层模型结构。开放式系统互连能降低计算机网络设计的复杂性,有利于模块的设计;同时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接口,也就是说OSI七层模型解决了计算机网络互连的兼容性,是计算机网络建立运行的基础,开放式系统(OSI)安全体系结构是建立在OSI七层协议模型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安全结构,其主要分层及各层安全特性如下:

第一层是物理层。OSI七层模型结构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物理层是OSI七层模型结构的基础,这就告诉我们,避开物理层的安全保障去谈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就是天方夜谭,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当前的一些快速盗窃行为就能通过物理层进行信息窃取等,通过物理密码插入或者密码提取一样会达到恶意入侵的目的。

第二层是数据链路层。故名词义数据链路层主要的特点就是为数据的传输提供一条更合理的路径,为OSI制定了数据传輸的规则。大量的事实证明,本层中主要的安全威胁来自于地址分辨协议,如:非法入侵计算机网络者可以使用或制作一个嗅探器软件,通过技术等手段改变不同的嗅探模式或者通过对所入侵计算机采用欺骗网关IP等不同的手段,从而达到非法入侵的目的。

第三层是网络层。主要作用是将数据链路层的信息进行网络转发,同时实现一个网络数据向另一个网络的发送。本层就有一些重要的路由协议,如:互联网协议(IP)、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CMP)等。在本层中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来自于对路由表协议的乱用,如:有的非法入侵者利用互联网控信息制协议能拥有对网络实施可信度设计的特性,进行恶意攻击、非法入侵。

第四层是传输层。本层主要负责对所发送数据进行传输及对数据实施具体的控制。在传输层中还有一些重要的传输协议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包协议(UDP)、序列分组交换协议(SPX)等为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提供可靠服务。在传输层一些非法入侵者能采用一些技术等手段避开入侵检测系统进行网络入侵。

第五层是会话层。会话层从语言层面就知道是负责对会话管理的一个层面,也就是说本层主要是负责对数据的建立、管理及数据的终止和会话。一些计算机网络非法入侵者会利用传输控制协议(TCP)、地址分辨协议(ARP)等其他协议与本层的衔接,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会话劫持等手段进行非法入侵。

第六层是表示层。表示层就是负责所控制信息的总体表现,不仅能对应用层数据进行转换,也能对数据实施加密和解密等。能加密同时也具有能对数据进行解密的特点,因此,很多计算机网络非法入侵者往往会通过伪证书或者中间人骗取合法的密钥,以达到入侵的目的。

第七层是应用层。这也就是OSI七层物理结构的最高层,是为应用程序提供必要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服务的一个层面。在本层中受其特殊的层面所需,本层的标准协议很多,如文件传输协议(FTP)、简单文本传输协议(SMTP)、域名解析系统(DNS)、HTTP协议等。有些非法入侵者就是通过某些协议的特点加以技术手段进行恶意攻击的,如:通过域名解析系统(DNS)缓存窥探对缓存记录的特点,这些入侵者采用技术手段就能对网络中的计算机实施攻击。

三、计算机网络病毒常见的传播方式

有些非法入侵者除了用一些常见的技术手段攻击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漏洞外,大多是采用计算机病毒来实施对计算机网络的攻击的。有的计算机病毒能对自身的数据进行反复的自我复制,从而致使系统瘫痪;还有的计算机病毒直接损坏系统文件;甚至一些计算机病毒能直接破坏计算机的硬件;此外,还有些计算机网络病毒有着不可预知的网络传播速度及破坏性,从而在计算机网络造成严重的后果。

常见的传播方式有如下几种:

第一:由于一些操作系统在具体设计中就有一定的缺陷,这就导致一些计算机病毒利用这些漏洞进行网络传播。

第二:通过一些及时通讯工具软件或者电子邮件进行计算机病毒的在网络中的传播。

第三:利用计算机使用的一些软件的漏洞或者操作系统平台的漏洞,通过网页实施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此外,还有些计算机病毒利用移动存储设备进行计算机病毒的传播等。

四、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策略

针对计算机网络中开放式系统互连(OSI)七层模型结构进行及时防范,从七层安全体系结构中看,计算机网络中的最底层物理层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其他的层面也是安全防范的主题,他们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因此,计算机病毒防治上要综合考虑它们直接的联系及衔接,达到技术上对计算机病毒的安全防范。同时还要针对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等特点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实施保护。

首先,从开放式系统互连(OSI)七层模型结构特点进行安全防范。第一,通过先进的密码系统解决物理层等层面带来的“密码”问题及用户“认证”问题,通过密码学中的单钥算法、公钥算法等一些先进的算法及其数字签名等技术手段对计算机网络实施安全防护,从而道道“密码”及“认证”的准确性、合法性,从而阻止了非法入侵。第二,采用先进的网络加密技术,对开放式系统互连(OSI)七层模型结构中的第二层链路层等其他链接层面进行加密,如:节点对节点的加密方式,就是增加了数据链路层的保护。同时还能采用技术手段对软件或者硬件进行数据加密。第三,利用防火墙等软件对计算机网络实施安全控制。防火墙能是一个计算机网络中的软件或者硬件,能对该计算机网络中的所有收发数据进行过滤或查询等。如:当前的多种防火墙能利用已经封包好的多个样式的属性进行过滤,能过滤IP地址、FTP及WWW服务类型、域名等属性;还有一些专门应用于固定层面的防火墙,如:基于Web技术的XML防火情,就是用在应用层的防火墙。“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技术在不断地更新进步,只有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才能从技术上做到有效地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

其次,从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方式上进行安全防范。针对不同传播方式的计算机病毒,在实际的防范过程中,对计算机病毒预防、检测、消除是克制计算机病毒的三大法宝。此外,防范计算机病毒的同时,要及时地对计算机上的数据进行备份,以防不测时能对所需数据进行完整恢复。

参考文献:

[1]徐文平.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的构建[J].郑州大学软件学院,2010,10

[2]胡海明.网络安全与数据完整性保护[J].中国心产品与技术,2011,02

[3]苏茂师.开放式系统互连(OSI)七层模型结构原理分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02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图论课程的探讨 篇7

一、图论中的定理及其证明的教学问题[1]

由于图论课程中的定理、结论特别多, 证明方法千差万别, 有些证明既难又长。这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也使学生学习难度增大、变得枯燥乏味。以往我们在授课中沿用其它数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只要教学大纲里有的内容, 几乎对所有的定理都给予证明。但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 我们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主要表现在同学们学习图论课时把绝大多数的精力花在定理的证明上, 因而觉得这门课很枯燥, 还有一部分同学为此产生了畏难情绪。通过与学生及其导师的交流, 结合图论课程的特点, 我们认识到所教学生是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加之学时又有限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为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所开设的图论课程, 为40个学时) , 对理论证明方面的要求不必太高, 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图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要的结论以及应用。因此, 在以后的教学中采取少讲或不讲一些不重要的定理及其结论, 对不重要的定理均不予证明, 而对一些虽然重要, 但证明太难或太冗长的定理证明也不讲, 只是把结论告诉大家。例如在平面图的开始部分, 重点讲解“Euler公式, K5与K3, 3是不可平面的”这些定理的内容及证明。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些结论的内容很重要, 在证明“K5与K3, 3是不可平面的”要用到Euler定理, 而在介绍Kuratowski定理时又要用到“K5与K3, 3是不可平面的”这些结论。这三个结论的证明有十分简洁的方法, 如对Euler定理的证明我们选择的是对面数用归纳法的证明方法, [2]这种方法在图论的证明中很具有代表性, 其证明方法也很容易理解。而对其它众多的结论我们只是有选择地说明其意义, 而不一一地加以证明。在讲匹配理论时, 我们只讲Tutte定理, [3,4]而不讲定理的证明, 此定理虽然重要, 但其证明过于繁复和冗长。对Kuratowski定理, 我们也只介绍定理, 并通过例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此定理的理解, 对定理不加以证明。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 学起来也不会太抽象, 老师也有更多的时间传授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 如在平面图中的平面性算法等。

二、关于概念名称不统一的问题

近几年出版的图论教材和图书比较多, 但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概念的名称不统一, 不同的书对同样的概念使用不同的名称。如:偶图[2]、二部图[3]、二分图[4]说的都是同一个概念, 又如匹配[2]、对集[5]也是相同的概念, 像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很多。这给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给出它的英文名称, 如偶图、二部图、二分图的英文都是bipartite graph, 而匹配和对集的英文名称是matching。在讲述这些概念时首先讲清楚它的意思, 并画图加以说明, 同时将它们的英文名称告诉大家, 最后给学生介绍用得比较多的中文名称。在学生掌握了这些概念的意思后, 对不同的中文翻译就可以较容易理解了。这样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若遇到这个概念, 无论是中文的哪个名称还是英文的理解起来都比较容易。特别是在阅读参考书及参考文献时, 对学过的概念, 若用不同的中文名称, 也能很快的理解。而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学生反映, 一些概念的英文名称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三、突出重点, 避免重复

虽然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和专业, 但是许多学生在读本科时已经学习过《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课程, 这些课程会讲授一些图论的知识, 有的会涉及到图论课程中的内容。因此在第一次上课时, 我们首先向学生了解以前学习图论知识的情况, 在教学中突出重点, 避免重复。例如, 最短道路问题在《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运筹学》等课程均做过介绍, 大家都知道求解最短道路的Dijkstra算法, 因此在讲课时主要讲解最短道路的意思, 最短道路问题在现实中的应用, 最后再多介绍几种求最短道路的算法。在阐明最短道路的意思后, 列举一些例题, 说明最短道路的应用, 如Cisco路由器中的IOS软件就要用到求最短道路的算法, 这让同学们觉得, 他们现在学习的知识不仅仅是纯理论的东西, 而是与他们生活和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近几年的教学中, 我们发现虽然许多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过求最短道路的Dijkstra算法, 但他们对Dijkstra算法具体是怎样实现的并不清楚, 因此近几年我们在讲授Dijkstra算法时的另一个工作是讲解算法的思想及具体的实施过程。最后再简单介绍求最短道路的Warshall-Floyd算法、Dantzig算法、最优化原则, 说明它们能解决的问题, 运算复杂度。在最短道路这一部分, 我们的重点是向学生阐明它的应用。因为大家都学过最短道路的Dijkstra算法, 而对算法的内容我们不做详细地讲解。这样既节约了时间, 又可以介绍更多大家感兴趣的知识。

四、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对大多数人而言, 纯理论问题总是比较抽象, 在教学中, 尽量做到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应用更感兴趣。

在讲完树的相关理论后, 我们立即讲最小生成树。首先说明最小生成树是有解的, 在有解的情况下, 如何求解———用Kruskal算法。再介绍最小生成树的应用, 最后讲一讲求解最小生成树的其它算法。

在讲授完Euler图的相关理论后, 接着就介绍中国邮路问题 (Chinese Postman Problem) , 明确告诉学生中国邮路问题是有解的。所有的教材对此问题的具体求解方法没有做详细的介绍, 加之学时有限, 我们也不讲其详细的求解方法, 只是介绍求解的大概思路。重点是介绍它的应用。最后将相关文献告诉学生, 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遇到此问题便于查找和求解。最后再将中国邮路 (Chinese Postman Problem) 的最新研究情况———多邮递员中国邮路问题 (k-Postman Chinese Postman Problem) 给大家做个简介, 同样讲清楚它的意思, 将相关文献告诉学生。

在讲授完Hamilton图的理论后, 说明旅行售货员问题———求最优的Hamilton圈。告诉学生:目前还没有求解旅行售货员问题的有效算法, 但有方法获得相当好 (不一定最优) 的解, 最后再告诉学生相关参考文献。

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 同学们也比较感兴趣, 对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帮助比较大。如在教学中我们就遇见这样的情况, 有个同学在学图论课的同时, 在课题中遇见了求解“旅行售货员问题”。在学习了图论课程后, 对此问题有个清楚的认识, 而且很快可以提出解决方案。他明确告诉课题组的同事:目前还没有求解旅行售货员问题的有效算法, 但有算法获得相当好 (不一定最优) 的解, 当节点数目很有限时, 可以用穷举的方法得到最优解。

由于我们针对学生的特点, 有选择地传授图论的相关知识, 加之与学生及其导师及时沟通, 改进我们的教学内容, 使得这门课受到较多学生的欢迎, 选修这门课程的同学也逐年增多。看到这样的结果, 我们也很有成就感。

图论是一门很有趣、内容很多, 又有很广现实应用的一门课程。对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来说, 如果这门课程讲授得当, 不仅可以丰富同学们的数学知识, 还可以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较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是很有必要的。

摘要:本文根据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图论课程自身的特点, 以作者多年讲授这门课程的经验, 立足于同学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 对图论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图论,图论及其应用,计算机专业,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王桂平, 冯睿.计算机专业图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09, (20) :71-72.

[2]张先迪, 李正良.图论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王朝瑞.图论 (第3版) [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4]王树禾.图论 (第2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研究生计算机 篇8

1 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育现状

1.1 学生水平的差异性

入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由于地区差异, 入学新生可以分成三部分, 一部分是大学毕业之后直接读研, 这部分学生经常使用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知识扎实另一部分是具有3~5年的工作经验, 这部分学生年龄偏大, 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第三部分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空白。从整体上来说, 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 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 加大了教学难度。如何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让学生既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 又能具备很好的动手能力, 并根据我校各专业的实际,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是每位教师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

1.2 教学内容的滞后性

近几年, 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计算机教学, 一般只进行基本素质教育, 主要包括Windows和Office两项教学内容, 存在内容单一、方法陈旧、模式简单、教学效果不明显等弊端, 距离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互联网带来的大量信息及时空结构的变化, 迫使我们必须以新的视角思考计算机教育问题, 不断适应计算机技术的新变化, 不断改革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随着计算机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教学内容的调整已迫在眉睫。

1.3 师资力量单一

授课教师选择面小, 师资力量薄弱和单一的问题比较普遍。根据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很多知识都是比较前沿和实用, 比如网页设计、图形图像处理、Flash动画等技术性很强的内容, 所以, 必须有实战经验比较强的老师才能担任。此外, 对于医学实用软件方面, 计算机教师只能发挥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优势, 不能很好的与相关医学专业结合在一起, 所以缺乏一支多学科、多部门结合、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2 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改革

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性, 实施分层次教学。所谓分层次教学, 是由研究生处及有关教学部门组织计算水平分级考试, 学生自愿参加, 考试成绩达到标准者编入提高班学习, 未参加考试和考试成绩未达到标准者编入普通班学习。对同一层次学生采取教学要求一致、教学进度一致的方式。如普通班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点开始教学, 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本知识、办公自动化软件、互联网基础等;提高班以应用入手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水平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主要以静态网页制作、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等为主[1]。此外, 普通班与提高班共同的教学内容应该包含一些医学处理软件, 如流行病分析软件EPI, 为生理学、药理学、毒物学的研究生提供的数据采集和实时处理软件IOX、数据后处理软件Datanalyst、心电图分析软件ECG-AUTO等。

采用分层次教学, 根据学生计算机实际水平分班上课, 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控制授课的难度和速度, 尽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习热情。这种分层教学既有利于基础好的学生进行深层次知识的学习, 也有利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计算机知识,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在最短时间里有最大收获。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 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2]。例如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模块时, 给学生一篇硕士论文, 要求学生按指定的格式, 对论文的字体、字号、标题、页眉和页脚、目录、脚注、尾注、参考文献、图表、表格等方面做合适的设置, 来提高研究生对科技类长文档的排版能力。现在各高校非常重视科研论文的发表, 甚至将论文与学位挂钩。这一情况首先要求研究生阅读大量的文献, 其中很多外文文献是用AdobeAcrobat制作的PDF文档。于是, 我们在课程中介绍了阅读、制作与抽取PDF文档的相关工具及PDF转换为DOC文档文件的工具软件。同时, 为方便外文阅读我们还简要介绍了金山词霸、IBM智能词典及译林等翻译软件。其次, 研究生在投稿时需要按刊物规定的格式进行排版。因此, 除了介绍Word的高级排版功能, 对向国外刊物投稿时常用的CTEX套件还要进行简要的入门性介绍。

3.2 支架式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之一, 它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几个环节构成。如在讲授FrontPage软件时, 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半成品网页及大量的网页制作素材, 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在半成品的基础上制作网页, 最后对几个小组的作品加以评价。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协作精神[3]。

3.3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是指当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了一些系统的练习以后, 对不同的应用程序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对独立的项目, 这些项目应结合学生的医学专业与学习生活来设计, 从项目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 都由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起咨询、指导与答疑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数据库方面要求同学们创建医院管理系统, 要求能实现对数据库查询、更新、添加、删除、排序等功能。

4 师资力量重组

由研究生处协调整合计算机系、其他学院、医院等部门的力量, 按照跨部门、跨专业, 内选外请、整合师资的思路, 积极拓宽计算机基础课的师资选用渠道。充分利用校内的现有师资。积极发挥学校理论教学的优势, 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及各自特长合理分工、各有侧重地组织备课, 精心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此外, 利用医院业务部门的潜在师资有针对性地选用医院部门的骨干为师资力量, 重点讲授医院实用软件的内容, 帮助研究生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解决好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提升授课的质量和层次。

5 小结

总之, 医学高等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将涉及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师资以及医学发展等诸多因素。如何不断地加强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 不断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 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 每个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都应积极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研究, 为培养创新型、实用型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时松和, 周琳, 朗博, 等.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8 (3) :254-256.

[2]王开颜, 黄谷子, 谭海珠.医学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 6 (3) :333-334.

研究生计算机 篇9

在当今社会,信息化在全球迅猛发展,全世界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快速增长,信息技术已然成为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必要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则是促进全球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愈发体现出其重要作用。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影响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技术发展的前进动力也来源于高层次人才的推动,因而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显得非常突出。研究生教育是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上的水平,熟悉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培养较强的分析、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研究生教育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将首先阐述美国顶尖计算机专业4 所名校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而后对这4 所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再对国内外高校培养模式展开对比分析并得出分析结论,从而为国内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

1 美国顶尖计算机专业名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本文采用2015 年8 月 《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U.S. News)发布的美国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院(Best Graduate Schools in Computer Science)排名为标准,如图1 所示,将排名并列第一的4 所高校作为分析对象[1],即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MU),麻省理工(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CB)。U.S. News排名针对美国大学最具有权威,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1.1 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研究生培养模式

CMU具有学士学位的学生提供了3 种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的培养模式[2]。覆盖面最广的培养模式是课程学习型硕士,培养已经具有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或相近专业学士学位的学生,在学术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学习的课程。第二种是研究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只是针对CMU计算机科学本科学生的5 年制本硕连读。第三种模式是针对CMU的Tepper商学院学生的MBA学习计划(该培养模式由CMU的Tepper学院负责管理,本文不作讨论)。

课程学习型培养模式可以为具有学士学位的学生提供在计算机科学方面的高级学习训练机会。该培养模式不为学生设置固定课程,而是由学生与研究导师共同商定。这种培养模式完全由课程学习组成,一般不包括研究的部分。多数学生可以利用3 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所有的课程,但如果是跨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多1 个学期的时间来学习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阶段的部分课程以填补在相关知识上的空白。

对于课程学习型硕士,学生需要满足以下6 个要求:

(1)从指定的硕士资格课程列表中通过96 个单元的学习,这一般包括8 门课程,通过是指取得C或者更高的成绩;

(2)通过12 个选修单元的学习;

(3)从可选的系统课程中选择一门并通过;

(4)从可选的理论基础课程中选择一门并通过;

(5)从可选的人工智能课程中选择一门并通过;

(6)GPA不低于3.0。

计算机学院常开设的资格课程有47 门,其中系统类课程有15 门,理论基础类课程有12 门,人工智能类课程有6 门,外院资格课程26 门。

研究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是为了激励本校计算机科学专业最聪明的本科生提供得到研究的训练,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有意进入第五年学习的学生需要在第四学年的秋季学期提出申请,同时一位或多位与学生有密切联系的本学院教员来反映他们有足够的研究潜力,这些教员可以是项目指导老师,暑期工作或高级课程的老师等。除了从本学院老师那里得到认可之外,学生还需要从其他学院的老师那里得到足够的认可,相信他们在研究上有很大的潜力。学生只能在获得CMU的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后才有可以开始第五年的学习,即从大四最后一学期结束后的暑假开始,一般需要12 个月,包括1 个正常的学年和1 个暑期。在该种培养模式中,学生将从一个研究项目开始并在该学年持续研究该项目,同时还要参加课程学习。

对于研究型硕士,为了能够取得硕士学位,学生需要在计算机学院至少学习48 个单元。为了满足进一步的要求,学生需要在宽度课程列表中选择至少2门不同领域的课程学习。剩下的学分单元(至少24个)应该包括选修课程用来获得所研究领域的深度知识。选修课程可以选择计算机学院700 水平或以上的任意课程,或者在获得批准的前提下选择其他学院的课程。学生的选修课程成绩必须是A或B,否则不能得到相应的学分。学生还必须完成一个重要的研究项目并撰写论文,需要以文档形式提交并且作口头汇报。

1.2 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研究生培养模式[3]

在学生注册为研究生的第一个季度结束时,学生必须提交一份自己的初始学习计划,这个学习计划并不会将接下来的学习课程固定。学生需要完成已经批准的学习计划的课程,直到满足获得学位的要求。如果中途要更改学习计划,学生必须提交一份更改课程的说明,并且得到导师的批准。在学生毕业之前,实际学习的课程必须与提交的学习计划相同。如果是在学习的最后一个季度本质性的修改课程,那么将会需要额外的多一个季度来完成课程的学习。

获得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理学硕士学位的核心要求是完成至少45 个学分单元,且所学课程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学术计划。含有学习课程列表的培养计划是学术计划的主要表现形式。总体来看,学生在课程学习上需要满足实践要求、广度要求、深度要求、选修课程要求和附加要求之后才能最终取得硕士学位。

1.2.1 实践课程要求

为了能满足实践要求,学生需要完成一门专门的课程,以证明自己在软件开发上的能力。实践课程必须满足斯坦福大学的课程要求,不能被其他任何地方的课程所代替。如果本科阶段完成了2 门重要实践要求的课程,那么学生可以不需要满足该要求。学院一共提供了12 门重要实践要求的课程。

1.2.2 广度课程与深度课程要求

斯坦福大学认为,计算机科学的硕士学生在毕业之后应该在计算机科学方面具备扎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学习特定领域的知识而在该领域有较深的研究。

斯坦福大学为学生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的培养提供了2 种选择。第一种方案(单深度方案)允许学生从批准的课程列表只选择单深度的领域来学习(至少包括27 学分单元的课程),外加列表中的广度课程(至少3 门课程)且与深度课程不在同一领域。第二种方案(双深度方案)允许学生选择2 个领域来学习。主领域是要求学生完成21 个学分单元的深度课程学习,次领域是要求学生学习5 门额外的课程。2 个领域的选择可以帮助学生在相关领域内建立起桥梁,同时可以增加领域知识的深度和宽度。

1.2.3 选修要求

当A与B的课程确定之后,若还未能满足45 个学分单元的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学习选修课程来完成任务。选修课程完全按照学生自己的想法来选择,但仍需要学术导师确认。相关院系的课程,若是100 级别或更高级别的课程,易于被批准。与计算机科学完全不相关的课程一般不会被同意作为选修课。

1.2.4 附加要求

最低GPA要求:所有课程的总GPA成绩至少要达到3.0。

1.2.5 字母等级成绩要求

45 个学分单元中的36 个学分单元需要字母等级的成绩,包括实践课程、深度与广度课程。剩余的学分课程你可以选择通过(有学分)或者不通过(没有学分)的成绩判定方法。研讨课课程的成绩不使用字母等级,但必须是通过或者不通过的方式。

1.3 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研究生培养模式[4]

MIT要求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能够做到均衡发展,即不仅强调学习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完成相应的实践研发项目。MIT为研究生提供了4~5个不同的项目方向,除了学习相应的课程外,毕业时需要撰写与项目相关的毕业论文。

MIT在计算机研究生培养方面有2 种模式,即理学硕士培养模式与计算机工程型硕士培养模式。理学硕士的攻读要求学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中途不会授予硕士学位。该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完成66 个学分单元的课程学习与最后的论文。66 个学分单元包括至少42 单元的H科目。系里规定66 个学分单元至少包括4 个科目,即包括在42 个学分单元中。剩下的24 个学分单元可以选择H科目或者G科目,或者是被系里与研究生院批准的本科阶段的中级或高级课程科目。

计算机工程型硕士的培养模式需要学生完成162 的学分单元与一份论文。系里同时规定至少90个学分单元由不少于8 个H科目构成。如果科目的成绩是C,D或者F,那么相应的课程学时不可以计算在学位要求的学分单元中。系里对硕士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有一定的要求。

1.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研究生培养模式

UCB计算机专业的硕士学位有3 种培养模式[5],第一种是面向产业技术的培养模式;第二种是面向学术研究领域的培养模式,旨在为攻读博士学位或进入产业界的研发领域做好准备;第三种是面向工程领域的培养模式。

第一种培养模式只是针对UCB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5 年本硕连读方式,即本科学习4 年且拿到学士学位后,立刻进入研究生阶段并开始为期1 年的学习。本科生可以在本科的最后一个学期就开展研究项目以及研究生课程的学习。通过这种培养模式取得硕士学位主要需要满足4 个条件,即技术课程学习的要求,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个研究项目、深度课程的学习要求以及学分要求,具体情况如下。

1.4.1 技术课程的要求

完成至少10 个单元的200 级别课程的学习,这些课程的选择需要得到硕士导师的同意,一般会与学生各自的研究项目相关。

1.4.2 研究项目及研究报告的要求

在学院研究导师委员会的指导下,学生选择一个课题来开展项目研究。项目的实施需要学生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能够深入理解课堂所学内容在项目实践中的应用,从而充分体会项目的实施意义。项目完成之后,学生需要撰写相关的项目报告并得到导师的认可。与此同时,项目报告还要得到另外一位在该项目上有经验老师的认可。项目报告需要达到会议论文或者其他发表刊物的水平。

1.4.3 深度课程的要求

完成8~11 个单元的100 级别或者200 级别的外系课程,这些课程的选择需要得到导师的批准。这些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领导力、管理能力、创业能力或交叉领域的技术水平,从而为他们将来在产业界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1.4.4 学分要求

所有课程的总GPA至少是3.0。除了299 系列的课程必须采用S或U的成绩评定方式之外,其他课程都必须是字母成绩的评定方式。所有学生都必须有研究指导导师。

第二种培养模式一般是培养那些已经取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并打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

(1)课程要求。

至少完成24 个单元的课程,这些课程的选择必须得到研究导师的同意,其中包括10 个单元的200级别课程,3~6 单元的299 级别课程用以支撑项目报告,剩余的课程可以是100 级别或者200 级别的其他系课程(需要研究导师的同意)。

(2)学分要求。

GPA至少3.0,不允许有D+或者更低的课程成绩。除了299 级别的课程采用S或者U的成绩评定方式,其他课程都需要是字母成绩评定的方式。

(3)在校时间。

学生至少注册在校2个学期才能申请学位。

(4)申请候选资格。

学生在完成至少一半的课程之后可以计划成为硕士学位候选人,学生需要填写系里的候选人资格表并由导师签字,必须在不晚于最后一学期结束前2 周提交到研究生管理办公室,管理员将会核实申请资格。

(5)毕业项目报告要求。

论文或报告提交的截止日期是学生申请学位所在学期的最后一天。项目报告需要通过研究导师和另一位学术委员会成员的评定,非伯克利大学的老师需要通过研究生院的许可之后才可以评定学生的项目报告。

(6)研究要求。

联系一位导师并完成一个研究项目。

第三种培养模式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为他们在科学与技术方面提供世界级的研究生课程。这种培养模式需要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学年完成。学生要加入一个交叉学科的学习团队,团队的学生来自工程学院的4个不同的系。教学都采用小班制以保证学生之间、学生与授课教师以及行业的合作者之间能够充分交流。所有的课程都由伯克利大学工程系的顶级教师担任。学生需要完成3 个类别的课程学习,分别是领导力课程、项目课程与技术课程。

领导力课程有2 门,课程主题组织行为、知识产权、销售等因素对工程开发人员与管理人员的重要性。课程主要通过实例来学习。项目课程是UCB工程型硕士学位培养的独特且重要的特征。学生要加入一个3~5人的团队来讨论一个特别的问题以便学生使用在领导力课程中学到的技能。技术课程包括4 门课程,需要学生根据学院提供的课程列表及所在领域来选择。

2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通过第二部分的介绍可以看出美国顶尖计算机专业名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以下2 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一是培养模式的多样性。文中提及的4 所高校中有3 所都为学生都提供了多种培养模式供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来选择,且培养模式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MIT提供了2 种培养模式,分别是面向研究型与工程型的人才培养;CMU提供了3 种培养模式,分别是面向课程型与研究型的人才培养,以及一种与商学院联合培养的模式;UCB也提供了3 种培养模式,包括研究型、工程型以及面向产业技术的人才培养;斯坦福大学尽管没有明确区分不同的培养模式,但是通过广度课程与深度课程的不同选择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差异性。CMU与UCB的培养模式中都为本校优秀本科生提供了本硕连读的机会。

二是培养过程与考核方式的全面性。计算机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一般都包括课程的学习、项目的实践、研究论文或项目报告的撰写等方面,但是会根据培养模式的不同而各有侧重。对于课程的学习,在各种培养模式中都有重要的地位。这4 所高校都根据课程知识的特点对课程进行了分类,比如分为广度课程和深度课程,系统类课程和理论类课程等。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不采用固定的模式,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培养模式进行选课。对课程的考核则包括了各类别课程的学时要求、所有课程的总学时要求、单门课程最低成绩的要求、所有课程总GPA的最低要求。课程的学习一般会贯穿整个研究生学习阶段,而且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利用课本理论知识完成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践项目。课程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毕业要求中会包括项目报告的撰写与口头汇报,且要求项目报告具有一定的质量,研究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则在毕业时要求学生完成高质量毕业论文的撰写。无论是项目报告还是毕业论文,都需要得到导师的认可以及另外一位或两位同行专家的认可。课程型的研究生一般会被要求在1 个学年内完成学业,研究型的研究生一般会被要求在1 到2 个学年完成学业。

3 国内外计算机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

国内的计算机研究生培养一般分为学术型(学硕)与专业型(专硕)2 种,且在学生报考研究生时就选定。两种培养模式一般都需要学生在2~3 个学年内完成学业。第一学年的主要时间是用于课程的学习,而后的时间用于实践项目的开展或学术论文的研究。学习的课程会分为学位课与选修课的类别,且每个类别课程总学分与所有课程的总学分都有相应的限制。部分高校会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公开发表1~2 篇学术论文。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还需要得到至少2 位校内同行专家的认可,也有高校会抽选部分毕业论文由国内其他高校的同行来评审。在校内专家或校外专家评审合格后,学生需要准备毕业答辩且通过答辩才能取得硕士学位。有部分省份每年还会随机抽取部分研究生毕业论文进行盲审,若毕业论文在这个环节不能通过,也需要学生重新修改论文并再次送盲审。

由此可见,国内外计算机研究生的培养存在一些异同点。相同之处是研究生是学习过程都会包括课程学习、项目实际、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等环节。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主要不同之一,我国研究生培养周期较长。另一个主要不同在于课程分类的差别。国外是通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科特色和优势对课程进行分类并引导学生选择,这种方法对我国研究生的课程开设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U.S.News.Best graduate schools in computer science[EB/OL].(2015-12-18)[2015-12-18].http://grad-schools.usnews.rankingsandreviews.com/best-graduate-schools/top-science-schools/computer-science-rankings?int=abc409.

[2]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Master’s Programs[EB/OL].(2015-12-17)[2015-12-18].https://www.csd.cs.cmu.edu.

[3]Stanford University.Master’s Program[EB/OL].(2015-12-17)[2015-12-18].http://cs.stanford.edu.

[4]Massachusetts Instituteof Technology.Degree Programs[EB/OL].(2015-12-18)[2015-12-18].http://www.eecs.mit.edu.

研究生计算机 篇10

1 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改革的三原则

1.1 注重应用技能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都比较强的课程。以前的研究生计算机教育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因为从中学阶段、本科阶段已经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他们需要的是计算机技能来满足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了具体技能方面的教学,这样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除了掌握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外,在教学中让学生关注应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培养学生掌握使用新软件、新系统的基本能力。

1.2 注重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必然带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追踪新技术正是计算机学科的重要特点,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是永远不会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水平并驾齐驱的,而只能是一个动态的追踪过程。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1.3 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教育目标不应仅局限于具体的操作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实际问题,能够利用有效资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方案,并付诸实施,进行调整和改进,解决问题。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作为终极目标。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

计算机应用教研组在对学生进行调查沟通的基础上,从学生需求出发编选了适合我院研究生实际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模块化教程,共3个模块,每模块中又包含相关的内容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2.1 模块一:办公软件

办公软件的应用是现在各行各业必备的一项技能,作为医学高等人才,不管是以后电子病历的输入还是个人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的使用是必备的能力。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选择此模块,旨在借助OFFICE工具,帮助学生简化有规律且重复的繁杂操作提高效率和操作过程的质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素质,达到提升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的目标。相关内容设置如下:

Office办公软件在一些学校本科阶段就已经开设,比如我们学校,但是本科阶段是软件基本操作的介绍,没有更深入、更详细的学习。而作为研究生阶段,他们对办公软件的掌握的需求程度更高,比如Word中对长文档的编辑包括分节、生成目录、文献编辑、不同章节不同页眉页脚的设置、脚注和尾注的设置等操作,对研究生论文的编写和编辑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些也是大家希望在课程中学习的内容。首先对Word的基本操作进行回顾,进行简单文档的编辑排版,一方面帮助有基础的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内容,同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的一次培训,这样在简单排版的基础上在进行高级应用的介绍,比较顺利,学习效果也比较好。在进行Word高级应用介绍时,应注重对学生长文档编辑的系统过程的培养,告诉学生长文档编辑的一般步骤,而不只是技术。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阶段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对于数据的处理又是科研工作者的基本技能。因此我们希望借助Excel提升职业化数据处理、分析和表达能力。在内容上安排:通过数据管理的规则及规范建表的原则,说明如何有效创建结构合理且数据准确有效的电子表格、在结构合理和数据准确的基础上进行图表设计,函数设计,通过数据分析、数据统计从而告诉大家如何从表格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辅助管理决策,从而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Powerpoint作为信息呈现的演示文稿软件简单、高效,而且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工作后离不开教学工作,所以我们也将Powerpoint软件的高级用法纳入我们的教学内容。内容主要为:如何设计演示文稿清晰的结构层次;如何有效利用字、表、图、声、光、影六类元素体现丰富的说明内容;以及如何准确有效地运用动画效果并控制演讲的节奏,增强表达和说服能力。

2.2 模块二:HIS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HIS)是指应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为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提供患者医疗信息、财务核算分析信息、行政管理信息和决策分析统计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通讯的能力,并满足用户对信息的各种功能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

随着医院信息化的进程,根据2008年《中国医院信息建设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全国3,765所医院中,有一半医院的信息人员仅仅占本医院总人数的0.5%以下,因此,为促进医院信息化发展,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医院信息系统(HIS)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学中来。内容主要包括HIS系统简介、HIS系统给HIS给患者、医生、医院带来的变化、HIS的发展、HIS的组成几个方面出发,并通过具体的HIS子系统作为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HIS的基本知识、HIS系统的发展现状,以便将来更快的适应医院信息化进程。

2.3 模块三:应用软件

医学是一个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的学科,虚拟现实、远程会诊等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作为未来的医学研究工作者应该熟悉信息技术在医学中的各种应用,包括熟悉相关应用软件以及一些相关的公共软件。比如增加公选内容模块。对于学生可以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或者感兴趣的公共软件,比如公共卫生专业的研究生对于数据统计和分析的需求比较强烈,就可以在Excel学习的基础上,增开SPSS软件的学习,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如描述统计、t检验、检验卡方检验等)。对于影像和形态偏重的学生增开Photoshop软件,了解图像处理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我们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教学模式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则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设计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来诱发、驱动并支持学习者的思索与问题解决活动,采用案例教学、PBL教学方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比如Word部分,以实战的形式,让学生从校图书馆网站上下载与本专业相关的毕业论文,然后根据我校研究生院制定的毕业论文撰写格式,让学生进行排版,从中发现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再比如,SPSS软件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软件来处理数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教师精心编选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和案例评价。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面对具体的、真实的数据和实例,将医学科研中的某些实际问题纳入课堂讨论中,使学生“虚拟地”置身于科研第一线,去感受具体的科研实例。

4 效果评估

为了及时反映模块化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的反应情况,教研室设计了系列跟踪调查手段如: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以评估教学改革效果。我们对本学期授课对象(大约400 名研究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重点为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设置、以及学习效果等几个方面。问卷调查部分结果分别如图1、图2、图3 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新的教学内容确实满足学生的需求,53.5%的学生表示新的教学内容是他们特别需求的,10.2%的学生认为他们需要学习新的教学内容。这说明大家认为计算机教学不在是简单重复本科阶段的学习了,能够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极少数学生觉得无所谓。这个结果证明了改革后的教学内容是真正学生所需的,教改的方向是正确的。

从图2可知,绝大多数学生态度积极,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说明教改内容设置比较合理,教学方法也是受学生欢迎的,贴近学生实际。

从图3可知,有97.7%的学生表示通过学习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原来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觉得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这都说明了无论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受到学生的欢迎的。

5 结语

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变整体上来说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学生也表示欢迎。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比如课时的问题,由于课时有限公共软件部分不能安排太多课时来介绍。经过大家讨论,决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作为课程的有效补充。

摘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环节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针对医学专业研究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陆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0(11):62-64.

[2]百度网.HIS系统[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585377.html,2012-3-30.

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TP3-4

伴随科技进步、社会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而计算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应用更加广泛,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高校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展,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搜集整合信息等。因而,要重视计算机教学,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改革弊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明确计算机教学应实现的目标

每门课程的开设都要达到一定的目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也不例外,只有明确目标,才能为教学指导明确的方向。

1.1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

教师要脱离以往传统的死板、单一满堂灌教学方式,尤其对计算机学科,其具较强操作和实用性。教师应确立培养学生创新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在训练学生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批判与创作性思维,从而培养出具创造能力的人。教师要让学是在进行计算机的学习时,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并使学生在信息海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自己想要的,注重鼓励学生应用新颖、独特的视角看待问题,采用与众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计算机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出学生的求索精神,让学生主动采用多种不同途径解决问题,让创新意识深入学生头脑中,进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1.2 将提高信息素养作为目标

信息素养不单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传递以及创造信息的能力,更包含对信息新时代下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社会责任感、有分辨是非的批判精神和参与意识。具高级认知技能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批判思维、独立思维与解决问题一起构成学生的创新的基础。信息素养是学生更好适应当下网络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能力,因而高校应当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纳为计算机教学目标。

2 计算机教学改革对策

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建立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的新教学思路。

2.1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它很多学科,其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只有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才能转为内在动力,化被动为主动,进而自觉学习这门学科。尤其计算机学科的理论以及一些概念很抽象,如果不注意起初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很易让学生对学科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很易落下很多课时学习的跟进,操作时更是一无所知,恶性循环,学生将彻底丧失学习机会。因而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教师在进行理论课以及一些抽象概念的讲解时,可以先是讲述重点,将其所应用范围与生活实例相结合,如对FLASH理论讲解时,可以播放短暂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然后指出其中元素是由相应基础技术创造而成的,等类似将学生学习激情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乐了中学,在学中乐。将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起来,激发其学习欲望,进而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2.2 理论讲授要精,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的理论讲授要精,要尽量传授实用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在计算机教学中只注重理论讲授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才能切实使学生增强计算机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逐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日的和要求,有关计算机的各门课程应始终围绕计算机应用这条主线,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最新应用状况和发展水平,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培养学生而向实际分析和解决与计算机有关的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如综合处理能力、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以及实施方案的灵活性、操作的技能技巧等。为此可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与工作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要多带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讲授,在讲授中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不断摸索、探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发散自己的思维,培养独立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的学习能力

2.3 改革考核制度

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考核制度仍然沿袭了传统的以书本知识考核为卞学的考核体系,把有关计算机理论、原理、名词概念等书本知识作为主要的知识考点。这种考试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很难考出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就计算机课程而言,最理想考核方法改革,就是要抛弃传统的闭卷书的考核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使用考试系统软件进行考试,即在计算机上考计算机,使考试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计算机能力。

2.4 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重视教材建设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地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以及本校的实际来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并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围绕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作相应调整。教学大纲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计算机教学大纲的编写应体现实用、可行性原则,既要有普及的需要,又要兼顾先进性,既要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又要不断追踪和吸收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新成果。

教学大纲对教学有统领作用,教材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为了保证教学的规范性,所有的教学均要以教学大纲为中心开展。因而要想彻底进行教学的改革,对教学大纲与教材的改革是极其重要的。计算机技术的教材与大纲内容应结合时下发展与本校办学特色进行不断修改与完善,既要满足知识普及的需求,又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期间,教师也可按照实际情况编写更实用和更适合的讲义或者教材。

3 结语

各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大社会中,具有搜集信息、独立思考与学习、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具有创新与独特性,而不是随大流,人云亦云。计算机教学同样如此,应注重培养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单单让学生只懂表面枯燥的理论与照葫芦画瓢的一些技能,要注重“由表及里”的教学改革,将学生的内在能力纳为重点,只有不断改革滞后的教材与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当然伴随科技飞速发展与人才竞争的激烈,计算机教学改革任务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用心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玉琳,陈刚.人学生科学精神培养论[J].华中农业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91-93.

研究生计算机 篇12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改革,研究生

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中,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属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同时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1998年开始, 我校开设了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 经过十五六年的课程建设, 各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知识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

一、丰富教学内容,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就知识结构主要分为三类: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控制软件设计、离散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控制理论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线性离散系统状态空间分析、计算机控制系统离散化设计、复杂规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集散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该课程从理论到实践, 深入阐述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设计实践, 叙述了不同类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及特点。关于计算机复杂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 通过学习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 学生就能够掌握并且为将来的研究生课程中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做铺垫。

计算机控制技术不断发展, 但是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材多年来从理论和设计内容上都非常相似, 往往是内容陈旧、枯燥并且理论和实际脱节, 学生学习起来不容易理解。基于上述问题, 我们在课程讲授中, 将收集到的计算机控制理论相关的论文和最新成果资料作为讲授及课堂讨论内容;将计算机控制、楼宇自动控制方面的课题研究成果引入教学;通过现场教学、专家教学等方式, 理论联系实际, 收到良好效果。

定期召开专业研讨会和学科前沿知识研讨会。注意学科发展动态, 并结合学科专业特点, 出版了计算机控制系统教材及辅助教材, 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及使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充实起到很大作用。

二、探索研究生教学规律提高授课质量

1.开展研究型教学,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积极探索研究生教学规律, 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在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建设中, 积极探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开展研究性教学、前沿研究、理论知识, 进行艰难的专题研究。这样的教学课程和课外活动的结合, 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通过研究型教学尝试, 收到了显著效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大增强, 同时拓展了知识面,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创新能力。

2.重视产学研相结合, 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与东北建筑设计院、辽宁省建筑设计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沈阳电梯厂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并签订协议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与这些单位的专家联合指导研究生, 聘请专家讲座, 结合实际工程, 深入浅出, 讲述计算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分析, 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实习环节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工程设计, 在学期间得到实际工程技术知识的训练, 收到良好效果。

三、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一)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激发创造性思维

改变单一的教学知识, 建立一种合理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将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持续用下去, 利用学习国内外一些典型的计算机控制项目, 教师引导学生的方式变得更加多角度和全方位, 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使学生更多的潜能被激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使他们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二) 模块化案例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实际课程教学中, 进行模块化分类, 三大模块分别是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和实例分析。采用模块化教学分析方法, 深入浅出地从理论知识学习到实践工程应用, 学生掌握起来更加得心应手。结合计算机控制系统案例, 实现学生对学习兴趣增加的方法是利用多媒体这样的现代化教学方式。

(三) 采用多样多样化教学方式,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深入实际, 现场教学。

到一些相关单位采取现场教学, 效果更佳。在进行现场教学之前预先安排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能更好的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请专家解释在机器人控制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智能建筑, 并基于演示和实际操作, 从理论到实践, 通过实际的对象, 说明计算机控制理论的应用更加真实、直观, 使学生真正理解计算机控制理论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大量的实际工程材料课程进行教学指导, 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实际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既能把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又能对学生自身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作用, 达到学以致用,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2.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授课质量。

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多年不断总结和探索, 形成了具有特点的教学风格, 并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验证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1) 采用模块分析方法, 深入浅出。按课程的知识体系, 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划分, 明确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 并总结各知识模块的相互关系, 使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 (2) 将抽象的理论描述转化为形象化的描述。利用图形、图像信息资源使学生能够尽可能的接近实际系统理论部分, 紧密结合系统工程实例进行讲述, 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了学生认知度和学习兴趣。 (3) 流程图分析法。在分析复杂系统时, 采用流程图方法, 直观明了易于理解。系统环节多而复杂, 采用流程图方法分析易于掌握。 (4) 知识融合分析法。通过系统的实例将系统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校正设计融合一体, 使学生明确系统分析设计总体思路, 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综合分析设计能力。 (5) 案例分析法。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引用了大量工程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 产生计算机控制理论及设计方法, 充分发挥了它的启发性、实践性, 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课程建设中, 完善课程体系, 强调了理论与系统的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采用了模块化、开放型、互动式教学模式, 强调创造力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相结合、设计实践与综合设计能力相结合。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理论联系实际, 收到良好效果。将智能建筑特色融入计算机控制理论教学中去。实现根据“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取得了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延鹏.优化和构筑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5) .

[2]郭彤颖, 等.针对专业特点建设计算机技术课程[J].年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集, 2009, (12) .

上一篇:Boost开关变换器下一篇:龙虾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