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姥姥的剪纸》(精选4篇)
执教《姥姥的剪纸》 篇1
《姥姥的剪纸》一课中, “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亲情呢?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通过动情的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的融融亲情, 再用音乐渲染, 创设情境, 让学生通过写话抒发对姥姥真挚的感情, 达到了让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境界。
[片段一]
师:从第三幅图, 你体会到什么? (出示幻灯片, 指名读)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牵挂, 思念。
师 (追问) :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定定地”“出神地”。
师:你还体会到什么?
生:期待。
师: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期望“我”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师:你能把姥姥的这份期待、思念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指名读)
师 (引读) :因为爱, 姥姥希望“我”永远留在她身边, 还是因为爱, 姥姥希望“我”走得更远, 生活得更好, 每当看到这幅剪纸, “我”的眼泪就流下来, 我们一起来朗读。
生 (齐读)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 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 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这部分教学最大特点通过三个层次的朗读达到效果。第一层次初读, 初步感知第三幅“牛兔图”包含的内容;第二层次抓住关键词“定定地”、“出神地”理解后再读, 深入感受姥姥对“我”的爱;第三个层次通过教师的激情引读, 把姥姥对“我”的思念牵挂之情助推到位, 学生读来特别动情。]
[片段二]
师 (过渡) :这么多的牛兔图, 包含着姥姥对我的期待, 虽然我身在异乡, 但事实上无论何时、何地…… (指名读)
师:你的眼中出现了家乡的窗花和四季的田野了吗?你的耳畔响起了姥姥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了吗? (自由练读13自然段, 想象画面自由读)
师:大平原、小屯子、姥姥的剪纸这一切都成为“我”童年的最美好的回忆, 使“我”的生活有声有色。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难以割舍的真情吧。
生 (齐读) :事实上, 我不管走多远……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这部分表达了“我”对家乡的思念, 深切地表达对姥姥的怀念之情。为了把学生们带入情境, 教师让学生想象画面读, 再穿插富有感染力的引读, 配上伤感的音乐齐读,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将那种不可言传的情感“言”了出来, 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朗读达到了共鸣。]
[片段三]
师 (过渡) :其实, 这篇文章是作家笑源在姥姥去世后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在编入课本时删掉了文末很感人的部分。我想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这部分, 请同学们静静地听。
生 (配乐读) :当时我也动过要学剪纸的心思, 可惜我当时有其他的事, 后来也离了乡, 远离了姥姥, 远离了她美丽的剪纸……
师:面对即将离世的姥姥, “我”想起了姥姥的剪纸, 眼前仿佛又浮现了和姥姥在一起生活的幸福快乐的童年, 此时此刻,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 你会对姥姥说些什么呢? (生交流写话)
生:姥姥, 是您对我的期待让我走出了大平原的小屯子;是您给了我美好的童年;是您的剪纸让我的心境与梦境变得有声有色。如今, 我已经有了一番成就, 亲爱的姥姥, 您睁开眼, 看一看您牵肠挂肚的外孙吧!
生:姥姥, 得知您病危, 我心中愧疚万分。梦中我时常浮现出您剪纸的神态、动作, 听到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每当此时, 我的身上就有一股莫名的力量, 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这个环节的教学, 教师通过配乐朗读, 创设情境, 让学生完全走进文本, 沉浸其中, 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真正做到了教者的教路、学生的学路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三路”统一。]
执教《姥姥的剪纸》 篇2
第二课时
穆凤春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带来的美好生活;
2、感受“我”在姥姥剪纸生活中的有声有色,并与姥姥缔结的深厚情感;
3、从姥姥的剪纸中学习“熟能生巧”的技艺来自于勤奋练习,更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
4、从“我”和“姥姥”的浓浓亲情里学会感恩亲人,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课文,感受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给乡亲们和“我”带来的美好生活,体会祖孙间浓浓的亲情。
难点:从姥姥身上学习人生的大爱,热爱生活,乐于助人,关心亲人。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画面,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指名一两个学生说说,注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叙述)②你们的回忆真让人感动!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看看姥姥生活的世界。
(二)品读1~6自然段,感受高超技艺,品味“心灵手巧”
①出示自学要求:默读1~6自然段,勾画、做批注,把你读到的体会写在相应的文字旁边。②学生自学。③交流学习成果。
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引导学生围绕“神了!”这个词,抓住以下四个细节展开品读:
⑴姥姥剪纸用具的简单(剪刀、彩纸); ⑵剪纸动作的利落(“翻来折去”);
⑶人们对剪纸作品的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⑷“我”对姥姥的刁难(蒙眼剪“喜鹊登枝”)在品读细节时,适时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
④说说这一部分,姥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情善良、心灵手巧)
(三)品读7~13自然段,感受“我”“有声有色”的生活,品味浓浓亲情。①听读7~13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朗读7~12自然段,师则范读第13自然段。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大屏幕循环播放姥姥剪的“牛兔图”以及姥姥剪纸的专心模样。(配乐)
②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刚才听读的感受。适时点评学生发言,引入到“亲情”的主题。
③抓住关键字品读。出示自学要求:
这一段中哪两个字最能体现“我”和姥姥之间的浓浓亲情?找出来和同桌交流一下。确定后再默读课文,把你的感想写在这两个字的旁边,可以写你仿佛看到的画面,可以写你想到的事情,也可以写写姥姥和“我”的欢声笑语……
④学生自学。自学过程中播放钢琴曲《童年的回忆》,大屏幕展示姥姥剪的牛兔图。⑤交流学习成果。
⑴根据学生的汇报,围绕“拴”和“缠”这两个字展开品读。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感想,师生评议,边议边读,读中体会“我”“有声有色”的生活,品味那份浓浓的亲情。
“拴”和“缠”的内涵:“我是一个出名的调皮蛋”,姥姥恰是在这个时期,用她的剪纸,为“我“营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剪纸世界,让我感受到了来自于她的关爱体贴之情,让我享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有了姥姥,有了这样一个艺术天地对“我”的熏陶,才让“我”迷上了剪纸,于是“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这里“缠”不是纠缠,而是情深意长的“缠”。这个“缠”字,是依恋之缠。这个 “缠”字,说明“我”迷上了剪纸艺术,更迷上了姥姥与我剪纸聊天的亲情。“我”因此忘记了夏天那密云多雨的盛夏,忘记了那河里自在的游泳。姥姥的剪纸和她剪出的艺术形象,已经像一坛发酵好了的老酒,香醇了作者的一生。
⑵再次感情朗读祖孙间的对话,体会“拴”和“缠”的情感延伸——牛兔剪纸中所包含的深情。这里的对话以朗读为主,读出感情即可,不必深究。
⑥反思第13自然段(课文的最后一段)。⑴提问:姥姥对“我”的期待是什么?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指名发言,评议。引导学生反思:
姥姥对“我”的思念和她的期待矛盾吗?反过来,“我”会对姥姥期待什么呢?
学生再次讨论,交流,感受姥姥对“我”的成才期待正是她深深思念的大爱延续,感受“我”对姥姥同样的思念和祝福,表明了“我”的长大、懂事。
写一写两人的内心独白。
⑵提问:“我”的“心境”与“梦境”为何总是“有声有色”?
有了对前面一个问题的交流,这个问题不会难了。引导学生说说童年里和姥姥在一起的听到了哪些“声”,经历了哪些五彩斑斓的生活之“色”?
正是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姥姥对“我”的深爱给了“我”一个“有声有色”的童年,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里、心中。
⑶此时,再次播放姥姥的剪纸作品,播放姥姥清爽的剪纸声,老师引领学生感情背诵第13自然段,感受那份浓浓的思念。
(四)回顾全文,升华认识
①快速浏览全文,思考:你认为姥姥剪纸技艺如此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⑴学生很快找出“熟能生巧”以及相关句子来回答。⑵在肯定勤奋和坚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思:
姥姥是为了学到高超的剪纸技艺而专门刻苦练习的吗?结合前文1~6自然段想想。
通过交流,学生再次领悟到姥姥的大爱情怀,明白热爱是兴趣的源头,“熟能生巧”的技艺来自于勤奋和坚持,更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②根据语境,练习说话。出示原文一个片断:
当时我也动过要学剪纸的心思,可惜我当时有其他的事,后来也离了乡,远离了姥姥,远离了她美丽的剪纸。直到前年春节家里通知说姥姥病危,我才匆匆赶回家里,看到了一别三年的姥姥,此时她已被穿上了送老衣,很怪异地躺在当门的床上。我当时就傻了,我知道只有去世的人才会躺在那儿。我不顾一切地去看,我看到了一张有点浮肿的脸,再试试鼻息,姥姥还活着,我哇地一声哭了。我的姥姥还活着,我上学起早贪黑给我做饭的姥姥还活着。
⑴感情范读中,出示姥姥的图像,播放钢琴曲《童年的回忆》,学生的情绪被感染:面对即将离世的姥姥,我又忆起与姥姥在一起的童年生活,想起了姥姥的剪纸,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会对姥姥说些了么呢?拿起你们的笔,让“我”对姥姥的真情在你们的笔尖流淌。
⑵同桌讨论,交流、写对姥姥说的话。⑶交流评价,表达对自己姥姥的感恩之情。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观察或回忆一位你的亲人对你关爱的语言、动作或点滴小事,用你手中的笔表达你对他(她)的依恋与感恩之情。板书:
姥姥的剪纸
技艺高超
神
正面
情意浓厚
拴
执教《姥姥的剪纸》 篇3
了解剪纸:
剪纸是我国的一种特有的民间文化艺术, 是我国最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又称剪花、刻纸、窗花, 它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 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效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 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 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 同时, 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多种吉祥物, 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
解题:姥姥的剪纸
本文以《姥姥的剪纸》为题, 中心词“剪纸”显然是描写对象。修饰语“姥姥”告诉我们, 文章所写的剪纸与姥姥密切相关。既写人物的技艺, 也写剪纸成品, 并且赋予某种思想意义, 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启迪。妙处是: (1) 突出姥姥剪纸的出神入化。 (2) 以一种简单的事物作为链接亲情的线索, 剪纸是贯穿整篇文章的主线索。
主题梳理:
课文采用第一人称, 叙述了姥姥广结善缘, 心灵手巧, 剪纸技艺精湛, 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间动情有趣的故事, 姥姥的剪纸永远牵动着“我”的心, 让祖孙二人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写出姥姥与外孙相濡以沫, 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课文段落:
课文是按一定顺序叙述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的一般依据:时间的推移, 地点的转换, 事件的发展、感情的变化、表达方式的不同等。《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语言优美, 情感饱满, 全文总共13个自然段, 可以分为四部分。
1~3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写姥姥剪纸技艺高超, 深入人心。
4~6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姥姥在“我”的刁难下, 尽展技艺。
7~12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 讲述了姥姥的剪纸, 表达了姥姥与“我”的浓浓深情。
13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 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我”的牵挂, 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
写法领悟:
课文中语段与篇章互相联系, 相辅相成。语段教学是篇章教学的一部分, 其目的动机应是一致的。篇章教学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宏观教学, 要对全文的知识要素和思想要素进行分析;而语段教学是微观教学, 是篇章教学的基础。它是从局部来考虑目标, 在细微处见“精神”。《姥姥的剪纸》中“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也是情感的载体。借“剪纸”来写人传情, 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
姥姥心灵手巧, 她的剪纸“无所不能”, 而且“广结善缘, 有求必应”, 不仅技艺精湛, 更是乐于助人、心地善良。课文第一段“太平洋托着的小屯里, 左邻右舍的窗子上, 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作者开篇就直接写出姥姥的剪纸深受欢迎。“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 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 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 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 人物、动物、植物、器物, 无所不能。”读了这句, 让人感觉姥姥的确心灵手巧, 她的剪纸“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 剪猫像猫, 剪虎像虎, 剪只母鸡能下蛋, 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又从侧面来烘托姥姥的剪纸作品形态逼真, 栩栩如生, 她的剪纸技艺精湛。这是最为直接写姥姥剪纸的地方, 也是全文叙述的基础。
作者笑源的母亲说:“你姥姥可是粗细都干得来, 细到绣花剪纸, 大到打场收割, 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的。”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 同时又是一个勤劳伟大的女人:“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 有求必应, 任谁开口都行。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说吧, 派啥用场?往哪儿贴?’”这是姥姥人好的最好表现。同时也说明, 姥姥这种高尚的品质在“我”幼小的心中扎下了根, 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让“我”学会了做人。
同时, 姥姥也在通过自己的剪纸经历告诉“我”,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 勤学苦练才能成功。姥姥的话就是最好的说明:“数九寒冬剪, 三伏盛夏剪, 日光下剪, 月光下剪, 甚至抹黑剪。”正是这种勤学苦练, “姥姥的手就是眼睛, 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这对童年的“我”, 该是一种怎样的影响呀!所以“我”感到姥姥“那剪刀剪在纸上的刷刷声, 悦耳至极”, 而不只是单纯的剪纸声音好听。它更应该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思维拔节声, 让“我”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剪纸给祖孙俩留下太多的回忆和太多的快乐, 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人间亲情。
课文在写法上, 除了用“剪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还用了一些特殊的写法, 来升华表达的效果:一是利用贬义词, 来表达褒义。就像课文中的“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这些词语。二是使用反衬, 突出人物。比如写“我”捂住姥姥的眼睛, 而姥姥仍然能够展示自己高超的剪纸技艺。三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比如老牛象征敦厚的奶奶, 剪纸象征姥姥对“我”的浓浓亲情。
片段赏析:
学生只有在把握课文重点语段的基础上, 对课文进行综合解读, 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之后, 才能从语境出发达到对文意的真正领会。
“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 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一天, 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 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 一副‘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 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联系上下文可知, 姥姥对“喜鹊登枝”非常熟悉, 所以“手都有准头了”, 这“准头”就来自于长年累月的练习, 即长期的剪纸实践。姥姥能蒙着眼睛剪出活灵活现的“喜鹊登枝”, 固然是她手艺高超的证明, 更重要的是“喜鹊登枝”里寄托着她图个吉利的心愿, 更是她长期剪练、不辞辛劳的艺术结晶。
“我上学了, 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 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 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 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 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事实上, 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 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 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从最后一段中, 我们可以看出姥姥对作者的牵挂和期待, 同时, 也能深深体会到, 姥姥的剪纸是作者永远的回忆。作者现在已经长大成人, 所以, 越走越远, 姥姥则把对作者的牵挂用剪纸表达出来。从“定定地”和“出神地”这两个词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姥姥对作者的思念与牵挂, 这也给作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在后半部分中, 作者直接写出了自己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作者用“不管……总……”“只要……就……”这两个关联词语真切地抒发了这一情感, 虽然相隔遥远, 却是那么触手可及, 无比真实。两个“无论”更是突出了这一思念之情。
作者在写最后一段时, 是带着和姥姥同样的感情去完成的, 所以, 看起来, 非常感人、真实。
姥姥的剪纸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课文的一至六小节,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姥姥的心灵手巧。
3、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就有准头了。”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六小节。
教学重点: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学习一至六小节。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的一至六小节,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姥姥的心灵手巧。
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就有准头了。”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欣赏剪纸,介绍剪纸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做《姥姥的剪纸》。姥姥,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婆。让我们一起亲切地叫一声“姥姥”。知道吗?课文里这个姥姥还有一样拿手的绝活,那就是——剪纸。
2、看,这些就是姥姥剪的。欣赏剪纸。
3、剪纸可以用剪刀剪,也可以用刀刻。早在汉唐时代,我国民间就有剪纸的习俗,贴在窗户上的叫窗花,贴在门楣上的叫门签。剪纸可是我国的一种民间传统工艺品。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
2、理解重点词语。
3、通过预习课文,围绕“姥姥的剪纸”,作者都回忆了哪些往事呢?可以划分成几段?
4、课文哪些小节主要是写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哪些小节主要写了我和姥姥浓浓的亲情呢?浏览课文。学生发言。好,我们就来先学习一至六小节,重点去感受一下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板书。(技艺高超)
三、研读课文,体会姥姥的特点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呢?请同学们轻声读1—6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下列句子,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技艺高超。(1)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指导朗读。(2)“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姥姥的剪纸形象逼真)这里的神是什么意思呢?
(3)想欣赏一下姥姥的剪纸作品吗?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姥姥的剪纸有什么特点?姥姥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无所不能、技艺高超、心灵手巧„„)
在乡亲们眼中,姥姥的剪纸就是一张张精美的艺术品啊!来,一起夸夸咱姥,齐读这句。
(4)你们能仿照课文的句子来赞一赞姥姥的剪纸吗?
出示句型:剪——像——,剪——像——,剪——能——,剪——能——。
(5)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引导学生抓住“死死地捂住”“摸着剪”“形象生动”“无可挑剔”来感受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
3、姥姥是如何练就这一手剪纸绝活的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1)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2)你能用学过的俗语、谚语、名言来概括这句话的意思吗?(3)对于熟能生巧的道理,你有这样的体验吗?(4)结合学生回答,出示下列句子,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 “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4、过渡:姥姥不仅剪纸技艺高超,她还是一个 的人。你从课文中体会到了吗?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姥姥的勤劳善良、人缘广、干脆利落。
5、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引得众人啧啧称赞,作者也是心服口服。她对乡亲们是如此友好,对我这个调皮的外孙更是疼爱有加,她又是如何用剪纸来传达这份真情呢?下节课里,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后半部分,在那里,我们仍能看到姥姥高超的技艺,更能体会了那份浓浓的深情。
四、指导书写。
三、透过剪纸,体味祖孙情深
1、“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很传神?(拴)“拴”怎么理解?课文中是说什么拴住了什么?姥姥的剪纸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功能,牢牢地拴住了上学前的我呢?
2、默读课文第7—13自然段。找找在这里具体写了几幅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
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3、这三幅剪纸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兔子和老牛各代表什么?剪纸中的老牛和兔子有什么特点?(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姥姥对我的喜爱和呵护,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4、引读:从那时候起,„„充满了好感。为什么这里用省略号,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煮饭的老牛、洗衣服的老牛、喂猪的老牛„„)
5、本段文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大家可以背下来吗?
6、是呀,姥姥那神奇的剪纸,牢牢地拴住了上学前的“我”。“我”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悦耳至极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三、心梦飞扬 亲情流淌
1、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我的幼年时代,拴住了我上学前的一个个密云多雨的盛夏,后来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还拴得住我吗?何以见得?
2、请你把目光移到这幅剪纸上,谁再来读读描写这幅剪纸的文字。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个名儿,你会取什么名儿?(《凝望》 《无声的爱》《我的童年》 《我是风筝,你是线》 《联结》)
3、同学们,姥姥寄给我的剪纸,想对我说什么呀?看到这幅剪纸,我想对姥姥说什么话呢?
4、同学们,这仅仅是一幅剪纸吗?如果说童年时拴住的是我的身体,那么到现在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什么?
5、我心飞扬,我梦依旧,姥姥的剪纸将拴我一生,拴我一世,让我们饱含真情地齐读这一段话。
四、总结课文,传递恩情
1、同学们,剪纸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份浓浓亲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个亲切而又温暖人心的名字——姥姥!
2、其实,文章学到这里,有没有令你想到了些什么呢?在你的身边最熟悉最亲近的人。是的,也许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并没有这么一手令人惊叹不已的绝活,但是,他一定和文中的姥姥一样有一个永恒的动作、一个永恒的眼神、一句永恒的话语,也许只是端着一碗热汤向你走来,也许只是一个当你晚归时那焦急的眼神,也许只是一句让你早已厌倦的话语:“小心,别着凉﹗”„„这些都值得我们捕捉、记忆和怀念。
3、有一首歌这样唱着: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随后感恩的心》响起。)
4、(在音乐声中)孩子,记住: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亲人、故乡永远是你永远的港湾,感谢亲人、感谢命运、感谢生活„„
五、课外拓展,延伸亲情。
1、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难精的民间技艺。有机会上网的话,可以登录中国剪纸网,进一步了解我们灿烂的剪纸艺术,也可以搜集
其他品种的民间艺术的资料。
2、在收到姥姥寄来老牛望着远去的小兔子的剪纸后,作者心境肯定颇不宁静,眼前肯定会浮现出和姥姥在一起时候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假如你是作者,该怎么给姥姥回信呢?试着写写。
3、拓展阅读:朱自清《背影》 冰心《荷叶母亲》
朱德《我的母亲》
六、板书设计:
12、姥姥的剪纸 剪纸:栩栩如生
活灵活现 姥姥:心灵手巧
【执教《姥姥的剪纸》】推荐阅读:
姥姥的剪纸完美教案12-05
六年级语文姥姥的剪纸07-16
姥姥的剪纸课文的主要内容10-09
执教的教案设计11-03
教师的执教能力论文02-01
执教音乐活动的教学反思07-19
农村特岗执教的心得01-22
执教策略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