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阶段

2024-05-27

“3+1”阶段(精选9篇)

“3+1”阶段 篇1

摘要:针对当前3+1教育模式中1阶段的毕业设计管理现状, 提出了双师制“十环”管理办法, 通过在08级学生中的实施,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3+1教育模式,管理,毕业设计

1 实施1阶段实行毕业设计管理办法的意义

毕业设计的质量能够最直接的体现高效的教学水平, 所以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科学的管理, 有效的监控已经成为了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重中之重。

3+1教育模式中的1阶段也就是大学4年的最后1年, 一般都安排的是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通过该实习, 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但在实习期间, 还需要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如何保证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同时满足市场标准和学术标准, 必须高度重视毕业设计实践环节, 加强与细化毕业设计管理办法。

对于目前校外毕业设计出现问题较多的现状, 需要它的质量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学生所选择的题目与所学专业之间往往差别较大。 (2) 加大了时间的不确定性。 (3) 加大了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难度, 使系统的管理变的更为困难。因此需要制定校外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体系。

2 毕业设计的“十环”过程管理办法

所谓的“十环”过程管理办法是指我校将校外毕业设计管理过程划分为10个环节, 即:毕业设计布置环节、对所选课题的论证环节、开题报告环节、定期交流环节、中期检查环节、限期整改环节、验收环节、答辩环节、成绩评定环节、评优环节。由校内外指导教师针对每一环提出具体的要求, 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有章可循。

毕业设计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并使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加强学生在论证过程中软件使用、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其具体过程管理办法如图1所示。

2.1 毕业设计的布置环节

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甚至成败, 如果指导教师拥有很强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又有很好的责任意识, 那么毕业设计的质量就会得到保证, 所以无论是校外还是校内的指导教师我们都在其职称上进行严格的限定, 校外毕业设计 (论文) 指导教师不但要求所从事的工作与该专业相关, 还必须具有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中级技术以上职称, 并且必须经过系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领导小组和校外毕业设计 (论文) 单位确认才可。同时对于指导教师德数量我们也有严格的限定, 最多为10人。

2.2 课题论证环节

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第一步就是选择题目, 在整个的设计中这一步可谓是最关键的。是否选择了适合自己专业特长的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论文的成败, 因为好的选题能够增加学生的信心和动力, 让学生在综合知识的运用上更加自如, 更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更加的自如、自信, 这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正确的选题, 要做到如下几点:

2.2.1课题由校外指导教师布置, 再经过校外、校内指导教师认真的商榷、讨论, 方可确定。在过程中严格避免重复选题。要尽量做到一人一题, 如果一个课题由多个人完成, 需在每个学生的课题中加入不同的副标题, 确保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内容。

2.2.2选题要符合学生的专业, 并且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开拓性。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限定时间适当调整选题的难度和内容包含的大小。确定题目后, 不能随意改变, 如必须增减, 需经过校外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批准后, 报系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审批。

2.2.3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选题工作, 校外指导老师应根据本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以及公司的实际情况, 选择公司实际的开发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

2.2.4选题工作结束后, 由校外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题目的意义和要求和进程安排, 指定进程计划、并拟定任务书。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制作等工作。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及特长结合实际项目选择自己的课题。

2.3 开题报告环节

常规开题报告的审查小组一般由5位以上的专业老师组成, 对学生所选的课题进行把关。

但考虑到学生的实习地点在全国各地, 往返学校十分不方便, 而且企业指导教师也不可能都汇聚在学校, 所以开题报告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 可以在网上召开视频会议, 也可以采取电话会议的方式, 听取学生的开题报告。虽然听取报告的形式可以适当变通, 但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中必须包括如下几点内容:

选择题目的依据, 研究选择题目的目的及意义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以及具体方案等;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及论文的进度计划等;文献查阅及综述。

2.4 定期交流环节

校内与校外指导教师需要合理安排与学生交流的时间, 给学生答疑解惑, 及时了解学生的完成进度, 其中校外指导教师为每周一次, 校内指导教师为两周一次。学生每周必须填写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手册, 将过去一直的设计完成情况和疑问反馈给指导教师, 并制定下周工作计划。由校内外指导教师根据管理手册分别作出相应结论, 并提出指导意见。管理手册以周日志的方式体现, 必须有指导教师签名和学生认可签名。

如果经费允许, 本系和学校应适时派出有关领导参加的毕业设计 (论文) 检查指导小组, 到学生的实习单位进行检查、指导和慰问, 同时和企业进行沟通, 向企业表示感谢。派出这样的小组, 对加强校企联系, 鼓舞师生士气、圆满完成实习任务一定大有裨益。

2.5 中期检查环节

中期检查可以采取视频会议等形式召开, 除该生的校内外指导教师外, 还应该至少有一名其他专业教师参与中期检查。中期检查要确实有效的对毕业设计质量进行控制。检查的内容包括: (1) 检查硬件的调试情况。 (2) 检查软件的演示情况。 (3) 检查过程手册的填写情况。根据以上情况学生要对毕业设计进行适当调整, 解决问题, 保证进度。

2.6 限期整改环节

在中期检查中如发现有存在问题较大的情况, 由校内指导教师负责制定限期整改方案, 确保设计的正确性, 及时性。如未能完成, 则取消毕业答辩资格, 成绩判定为不及格。严格避免学生在阶段的侥幸心理, 也同时提高指导教师的重视程度, 使每个设计都能够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

2.7 验收环节

毕业设计即将完成时, 校外指导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课题完成情况, 并结合软、硬件成果给出验收成绩, 此成绩要记录在成绩评定里。

2.8 答辩环节

毕业答辩主要是对毕业设计的质量进行最终的验收, 其中包括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质量, 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出的能力, 以及设计的创新性等等。所以该环节至关重要, 但考虑到学生分布在五湖四海, 所以毕业设计的答辩工作可以在企业现场或者采取视频会议或者电话会议的形式进行,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设计与工作岗位结合起来进行答辩。具体答辩时间段安排与校内毕业设计同 (基本安排在6月份中下旬) 。

学生应在答辩前两周左右提交设计材料, 有校外指导教师写出评语, 并进行答辩资格审查, 之后再由校内指导教师进行以上项目。完成以上审查后由评阅人进行评阅, 评阅人由两人组成, 评阅后评阅人要将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交代给相应的指导教师, 之后由指导教师通知学生进行整改。确保答辩工作的顺利进行。

由3位以上教师组成答辩小组组织学生答辩, 学生答辩时要求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答辩时间每个学生大概30分钟, 个人陈述与回答问题各占一半时间。答辩专家根据毕业设计答辩指标体系进行考核和评定。

2.9 成绩评定环节

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分别为验收成绩、论文评阅成绩和论文答辩成绩。各部分成绩构成如下:验收:30%;论文:40%;答辩:30%。

2.1 0 评优环节

参加评优的学生必须参加大组答辩, 经过大组答辩成绩为90分及以上的毕业设计将被评定为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评优过程中应把握优秀标准, 选出符合优秀毕业设计标准的毕业设计。

3 结束语

通过在08级学生中实施上述双师制“十环节”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办法,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是关于校外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旨在通过此文与各位同仁一并探索校外毕业设计管理的有效办法, 从而提高3+1教育模式中1阶段学生的毕业设计管理水平, 达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烈平, 谢丽婵.校外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与实践.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朱昌平, 王瑞华, 朱陈松, 黄波“.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办法.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3+1”阶段 篇2

第一阶段小结

为确保暑假和斋月期间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扎实有效,结合我校反分裂、防渗透工作实际,我们积极集中开展师生政治理论学习教育活动,现将第一阶段活动总结一下:

一.领导重视,思想统一

一是我校收到文件,立刻组织中层以上班子进行学习,讨论制定了活动领导小组成员以及实施方案和计划;二是立刻召开动员大会,宣布计划实施方案以及领导小组,校长并作了具体安排部署。

二.积极行动,开展活动

一是我校立刻召开了学生家长会,与学生及家长签订了安全稳定责任书,并向学生家长发放了吿学生家长一封信;二是组织初中部教职工83人一起集中学习了文件规定的17项内容,书写了10000多字的笔记,2篇心得体会,还进行了一场考试;三是学校领导对学习、晚上值班进行了不定期督查,未发现异常情况。

三.不足与努力

通过这三天学习,虽然有一定收获,但是离文件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或许个别教师学习还停留在笔记和形式上,或许个别教职工有别的想法,但是基本上都按照要求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会继续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儿童理财教育的3大阶段 篇3

有怎样的父母,就有怎么样的孩子! 父母的言行举止除了直接影响子女人格的发展及人生价值观外,在金钱的管理上,也会直接影响日后子女理财的行为。因此,理财观念早要在儿时殖根,并按由孩提时代至少年分为三个阶段,家长要多加留意。

1.萌芽期:(3-6岁)

当孩子踏上幼儿园时,已初步具备认知,语言及基本反应的能力。所谓3岁定80,3岁孩童已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及自主性,部分已发展出独立性。所以该时期是教育孩子接触社会的最好时机。这阶段的小孩,可以让他们接触金钱,让他们理解金钱是什么东西,金钱的功能是什么?钱从哪里来?父母可向孩子掌握:

--金钱基本概念及重要性;

--当和父母购物时, 让孩子认识每件东西都有一个价值;

--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学会储蓄的概念;

然而,孩子对金钱观始源自父母的言行举止。比如母亲是一个购物狂,很喜欢Shopping,每次消费时不理家里是否管用,先买再说,又喜欢同一款的东西买不同的颜色,每次消费不管需要与否,只要自己喜欢想要,先买再说。以上凡此种种的行为,都会深深殖根在孩子的金钱观念上,直接影响孩子理财观念及人格发展。

2. 成长期: (7-12岁)(小学阶段)

当小孩踏入7岁,已步入小学的阶段,并从学前所学习及认知的概念续步发展出自己的性格特质。这阶段的小孩已开始有独立思考,逻辑及分辨是非黑白的能力,随着生活经验增加,该是时候最适合教育小孩,在生活上及理财上相关的事务。如:如何好好运用零用钱;接触不同理财工具及机构,如银行及保险等角色及功能;养成储蓄及记帐习惯等。

父母可以在该阶段,有步骤地向子女进行理财的教育,并按其性格及心智,厘定灌输理财教育的进度。更重要的是:在培育理财观念过程中,个人的品格操守是首要,好让孩子了解到金钱是重要,但并不代表拥有金钱,就能换取世界上珍贵的东西:如爱情、亲情、友情、自由、快乐、信任、幸福,分享等。父母更可教育孩子如何善用自己的天赋及能力,借着金钱,去帮助其它人。比如:人生价值及金钱价值又如何分辨等,因此该阶段父母应注意:

--零用钱功能及背后意义;

--如何透过零用钱分配,以达成短.中.长的个人目标;

--银行功能角色;

--保险的意义;

--储蓄及记帐习惯;

3.发展期:(13-18岁) (中学阶段)

当孩子进入中学阶段,正步入成长青春期,成长及成熟程度快慢不一有些急于处理自己事务,有些仍然依赖父母,因此父母应按子女心智熟而按步就班,以下是教育中学学生理财的几点:

--需要及想要的区分;

--消费和处理事情一样,需要优先级;

--初步认识投资工具,如股票、基金、债券,房产等;

--所有投资及理财工具背后的真正意义

--信用卡的利弊;

--家庭财务安排和子女的关系,如:教育基金。

由于现阶段的子女相对成熟,父母可引用一些身边朋友或社会新闻的事例,教育孩子先花未来钱的严重后果,胡乱使用信用卡祸害,节俭及储蓄重要性等。父母更可和子女身体力行,一起进行一些小型的投资及理财计划,如小额投资一些股票或基金,让他们了解何谓风险?也让他们了解赚钱难,有斩获的投资更难,之前一定要做足准备及研究功夫,了解大环境经济气氛及各种因素,千万不能受情绪及感性主导,又或受身边的朋友人云亦云,以耳为目而影响投资决定。

谨记一个行正道的人,才有正确的理财观念,不会行快捷方式甚至欺骗他人。因此从小为人格训练打好基础,日后长大在处理财务事情上,才会有正确观念及杰出的成就。

“3+1”阶段 篇4

一、课堂学习中, 学做小老师

初高中的学习方式是有区别的, 高中学科知识量大、难度大、学习进度快、综合性强、系统性强、能力要求高, 且高中提倡自主学习, 不可能像初中那么具体地教学生每个环节怎样做, 而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 所以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重要。

我在教学中, 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从最初的课前演讲到语文课堂活动, 再逐步放手, 让学生独立上课。现在, 新课改的必修一到必修五, 都配备了同步的《阅读训练》。但是, 如果依然是老师“一言堂”教学,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然得不到锻炼。于是, 我把全班同学编成学习小组, 轮流完成这些同步课文的讲授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 除了自己要深入理解, 还必须想方设法讲给同学听。小组成员通过分工、讨论、备课、做课件、授课等,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组织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得到了一次锻炼。而下面听课的同学, 也乐于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交流思想。同时, 同学之间也展开合作, 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教给学生的不是答案, 而是给学生更多的机会, 这比告诉学生怎么做更重要。

但是, 让学生上课, 不等于老师完全放手。课前, 给予指导, 提出要求;课后, 及时点评, 拓展延伸。比如, 必修二第一个单元是散文单元, 这个单元课文有《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这些课文文辞优美, 或借景抒情, 或托物言志, 或寓情于物, 但都表现出作者高尚的人格与精神境界。于是, 我挑选了《阅读训练》配套单元的两篇课文《说荷》《荷塘清韵》, 让两组同学上课。上完之后, 我让同学们把这两篇课文和教材的三篇课文联系起来, 指导学生发现, 在这些美文的背后,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作家的精神气质、人格品位、心灵境界、文化内涵、审美追求。

二、班级活动中, 打造魅力班会

进入高中后的学生, 心智逐步发育成熟, 自尊心特别强, 在人际交往中追求平等、独立。所以, 他们往往表现出叛逆的性格, 不会完全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建议。然而, 这一阶段又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步确立的一个关键时期, 如果不加以引导, 孩子就会表现出各种负面情绪, 甚至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目前, 青少年厌学、自杀、犯罪现象屡见报端, 可见, 塑造孩子阳光、健康、乐观、积极的心态, 尤其重要。但是, 这时候的孩子往往又会封闭他们的内心世界, 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沟通不再像小时候那么顺畅, 怎么办?

我想到了最为常见的一种育人方式, 就是召开主题班会。一次效果好的主题班会, 会促进学生对人生、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思考。老师可以利用这种集体教育的方式, 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相影响, 对过去、现在、未来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 特别是一些普遍性的热点、难点问题, 给予有效的解决。但是, 班会课怎么做到“行之有效”呢?

我认为班会课要有系统性、针对性、时代性。班会课不是随意拼凑, 完成任务;或者千篇一律, 一成不变。最好能根据高中三年每个年级和年龄阶段的特点, 有系统地开展系列主题班会。比如, 高一年级是起始年级, 学生初中毕业, 进入到了一个新集体中, 开始了人生发展的新旅程。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一些班会活动:“高中生活应这样起航”“我心中的班级”“我爱我班”“校园礼仪, 从我做起”“共青团员之歌”“感恩的心”“播种习惯, 收获人生”等。

高二年级是个重要的过渡期, 学生逐渐熟悉了高中学习和生活, 也失去了起初的新鲜感, 加上认为现在离高考还很远, 对学习有所松懈。于是, 早恋、网瘾的现象开始多了。针对这些现象, 我们可以设计以下的班会活动:“一年所得有几许”“不要平庸的生活”“一‘网’情深”“我与青春有个约会”“我爱学习”“我的未来不是梦”“目标早确立”等。高三年级, 同学们普遍感到压力很重, 有许多同学在生理或心理上产生了不适应的状况, 甚至产生了倦怠等消极情绪。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做好心理调适和情绪疏导, 可以设计:“花开不败”“让生命与时间赛跑”“自信的力量”“阳光总在风雨后”“十八岁的天空”“毕业歌”“五四精神, 薪火相传”“我和我的祖国”等活动。

我们把班会活动系统化的同时, 又要敏锐地捕捉时代信息, 灵活地观察学生随时出现的现象和问题, 结合新颖的活动形式, 这样可以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班会课的魅力, 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1”阶段 篇5

及下一阶段工作措施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于服务和促进发展来破解环境难题,着力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来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全面加强环境监督管理,确保全旗环境质量保持在良好的水平。

一、1-3月份工作小结

一是加紧落实污染减排任务。市政府下达我旗2012年污染物减排指标为: SO2削减总量为1741吨,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同比2011年零增长。为全面完成减排任务,我局确定了2012总量减排项目及计划并完成上报工作,制定了《2012年乌审旗污染物减排实施方案》,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强化对建设项目和重点企业的监察,确保企业环保治理设施运行正常,实现达标排放。1-3月,COD实际削减量为90.62吨、氨氮20.45吨,SO2实际削减量392吨,完成任务指标的22.5%。

二是组织开展2012水源地划分工作方案的的编制,并完成了初稿。进行2012年全旗环保目标责任制的制定和任务分解,完成全环境监测监察任务的下达。完成2012年第一季度环境统计工作。

三是督促辖区企业加强环境安全工作,实行环境例行监察共148厂次,受理环境信访案件2个,对7家企业发出整改通知书。组织开展了新改扩建项目、煤化工项目、畜禽养殖厂、屠宰场等多次专项整治行动。

四是严格环评审批工作。压缩了审批时限。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要求新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工程“三同时”制度,1-3月份共审批各类项目9个,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为98%。

二、存在问题

1-3月份以来,我局努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旗环保工作面临的压力依然很大。一是污染治理成效与群众的愿望还有一定的差距。部分环保设施老化和疏于维护以及不良业主的超标偷排污染物行为,增添了新的环境污染因素。二是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工作压力仍然很大,验收进展还不够大。监测人员偏少,监测仪器设备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执法力度还是偏软,部门联动执法还比较薄弱,合力还不够强。很多具体工作落实不能到位,例如:环评第一审批权未能真正落实等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执法力度。环保人员编制紧缺,苏木镇基层没有编制环保人员,且企业点多面广,环境投诉居高不下,执法人员往往顾此失彼,也一定程度上造成环保执法力量薄弱。

三、下一阶段工作措施

一是全力配合鄂尔多斯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深入开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模实施方案,加强创模宣传攻势,使广大群众深入了解并积极参与创模工作,努力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二是协调解决鄂绒、建丰、京鹏、华清、华原光伏电、庆港、汉奥斯7个项目的环评报批;协助煤矿企业办理环评报批;积极争取蒙能、星科、勇泰、新兴重工、博大实地聚氯乙烯、恒诚、宏基亿泰7个项目的环境容量指标。

三是加强辖区涉重企业重金属污染治理,实现达标排放。加大对涉重行业的环境安全监管,制定和完善重金属污染突发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督促涉重企业每年开展一次污染事故应急演练。

四是继续深入开展环境专项整治,加大执法力度。围绕环保专项行动,进一步深入开展各项专项整治,加大对环境违法案件的立案查处力度,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环境问题。

五是继续落实重点流域整治工作。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力度,禁建区内养殖场必须限期治理,限期治理不能达标的,由旗政府责令搬迁或关闭。不再审批禁建区内的新、扩、改畜禽养殖场建设项目。

六是继续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推进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和效能建设,严格队伍管理,强化党风廉政,构筑队伍反腐防控防线,建设一支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执法队伍。

贴士1——白酒营销的发展阶段 篇6

孔府宴、孔府家、秦池凭借中央电视台巨大的广告效应,在中国市场经济刚刚放开、人们认识还停留在计划年代一炮走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由此也造成其生产、供应上的脱节,使企业最终毁于一旦。跟随其后的张弓、赊店、双轮池、金种子、高沟、林河XO、宁城老窖等,由于创新乏力,缺乏有效的品牌支撑,也都是昙花一现。

1998年的山西朔州假酒案经误解、误传,使消费者对山西酒和“勾兑”一词讳莫如深。此后,白酒的“纯粮酿造”概念营销风行一时:五粮液集团打造“五粮酿成,五粮醇酒”,1999年,贵州醇酒厂提出“天然美酒”进行推广;沱牌更是打出酿酒生态园区等概念进行营销,但是这一概念并没有炒作太久。

1998年8月,小糊涂仙开始了白酒行业第一次精耕细作的深度营销,结束了白酒的幼稚营销时代。充分利用完善的营销组合:媒体、餐饮终端启动市场、POP、陈列、针对不同目标群的促销品、开瓶有奖、“茅台镇传世佳酿”背书,开创了白酒整合营销的先河,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形象上的成功。

紧随其后的金六福、浏阳河从湖南老家异军突起,逐省操作,覆盖全国,树立了白酒整合营销的典范。但是由于开发和管理的脱节,这些企业并没有在市场上持续红火。

进入21世纪,在“得终端者得天下”的思想指导下,白酒企业把市场开发重点转移到了市场的终端。

在餐饮终端,由最初的形象展示、简单促销发展成开瓶费竞争、白酒销售主管贿赂竞争、买断促销权、买断最佳展位、买断进店权之争。

在商超终端,由最初的压批结账,发展到名目繁多的开户费、进店费、条码费、端头费、堆头费、陈列费、店庆费(总店、分店)、节庆费、仓储费、促销员管理费、佣金等费用之争,盘中盘模式的盛行,无不是终端营销的变种。

但是,由于缺乏品牌内涵的支撑,外部品牌的打造,顾客心智资源的占领,白酒终端之争正在逐步地误入歧途。

“3+1”阶段 篇7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造就美国“新经济”繁荣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日本和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崛起,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美国汽车、半导体等重要产业领域领先地位被日本取代,美国世界最大出口国地位被德国取代。保罗·肯尼迪惊叹美国正在“相对地衰落”。与此对应,美国开始探讨如何促进美国经济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如何利用产业科技创新。美国政府和一些私营机构的研究人员认为,美国创新体系赖以成立的许多基本理论假设已经过时,为了保持美国在许多关键技术领域的领先,需要建立新的创新模式。伯顿在“重建美国创新战略”中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科技政策依据一种过于简化的科技进步模型,即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就是对应用研究的支持,同时也是对国防和空间探索等国家任务的支持。虽然在战后一段时间内,这种模式确实收益显著,但越来越不符合迅猛变化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市场需求。伯顿认为其根本缺陷在于把工业技术视为政府R&D目标的一种衍生物,后发的日本与德国则将科技政策直接作用于促进技术工业应用与扩散。

为应对美国面临的国内外挑战,美国提出以产业技术为美国创新战略的核心,加大投资力度并引导固定资本投资,对研究与开发投资实行倾斜政策,并实施有针对性的行动计划。1991年,美国提出《国家关键技术》报告,1992年推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3年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4年发布《科学与国家利益》,1996年发布《技术与国家利益》,1997年发布《塑造21世纪的科学和技术》等。在这些报告中,美国强调创造新的知识和培养人才是掌握未来的关键,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而科学是这个引擎的燃料。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料显示,1994—2000年,美国公司、政府、学校和非营利性机构用于研发费用增长了56%至2 64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2.5%,相当于其他几个大国R&D投入的总和。

这一阶段的美国创新战略实现了美国经济10年的高速增长,生产率在1996—2000年间,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5年间,美国年经济增长4.1%。美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24.2%上升到2001年的31.8%。其中信息产业对美国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35%,成为美国经济的第一推动力。在其他发达国家失业率上升或者居高不下的形势下,美国的失业率已经降到4%以下,基本达到充分就业的目标。美国财政收支连年实现巨额盈余,2000年度联邦政府财政盈余达创纪录的2 300亿美元,这在西方大国中是独一无二的。2000年,美国重新恢复并保持国际竞争力第1位,而日本降到第17位。

保守科技创新战略导致美国经济持续走弱

从2000年第三季度开始,美国经济开始进入衰退。而这次衰退起源于信息产业投资过热,造成美国股市大规模膨胀。1999年外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为6 070亿美元,2000年为7 824亿美元。由于信息不对称,争先恐后的群体效应造成投资需求过度膨胀,其直接后果就是网络公司大批倒闭,网络经济泡沫破裂。而“9·11”事件更是将美国经济衰退从信息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向航空、保险、金融、旅游和餐饮等美国传统优势经济领域扩张,不仅加剧了美国经济的周期性矛盾,而且打击了美国社会信心,改变了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条件和环境。美国开始思考如何促进美国经济重新开始复苏。2001年,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ter)与黛博拉·奥普斯托(Debra van Opstal)在《2001年美国竞争力:优势、脆弱性和长期重点》报告中认为,许多国家对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关注度在上升而美国则在下降。同年,美国兰德公司(RAND)发布《新的增长基础:美国创新体系的今天和明天》报告,指出美国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创新体系的优势与弱点,并为保持美国创新体系未来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为应对新一轮的经济衰退,美国实施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复苏,并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尤其是国防研发,重点从克林顿政府时期的民用技术为主转向民用技术与军事技术并重,创新战略调整为反恐和应对新兴国家的挑战。2005年12月,美国发布《站在风暴之上:为了辉煌的经济未来而激活调动美国》。2006年2月出台《美国竞争力计划——在创新中领导世界》,2007年6月签署《创造机遇,大力技术、教育和科学的卓越》(简称《美国竞争法案》)。联邦研发预算从2001年的910亿美元增长到了2005财年创历史最高纪录的1 320亿美元,增幅高达44%,年均增幅超过10%。2001—2005年,美国国防研发预算从457亿美元增加到747亿美元,增长了63%,其占当年研发预算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53%提高到2005年的57%。美国国防部对研发的资助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冷战时期的水平。

2001—2008年,美国经济持续走弱。小布什任期内,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再加上减税,导致收入减少,美国财政赤字直线上升,2002年财政赤字1 570亿美元。2008年10月7日,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4 38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记录。美国借助资产证券化,推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美国经济复苏。但由于金融创新过度,给美国经济发展埋下巨大隐患。同时美国政府保守科技创新策略和偏向国防的科研投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科技创新,导致科技创新对美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受到限制。但是,小布什时期美国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尤其是继续支持国家重点科技计划包括网络和信息技术研发计划、纳米技术计划、气候变化研究计划等,为美国走出金融危机奠定一定的基础。

务实创新战略引领美国未来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直接表现为“次贷”衍生品的泛滥,存在着宏观调控决策失误及监管失控等原因。但从科技创新的角度看,深层次的根源在于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美国始终缺乏足够的创新成果支撑新产业兴起,导致经济增长乏力。与此同时,布什政府采取保守的科技政策,包括削减科技顾问专家数量,禁止胚胎干细胞研究等,导致美国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依靠金融创新和房地产。随着银行资金借贷成本大幅度下降以及放贷条件的放宽,大批不够条件的购房者也能获得贷款。2003年中期,美国经济出现过热。美国联邦储备局连续13次提高利率,最终导致金融和房产泡沫的破裂引发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危机。以金砖国家为主要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以及后危机时代表现出稳定而强劲的增长态势,正挑战着三巨头在研发投入方面的传统优势,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显著进展,并日益受到发达国家的关注。金融危机和新兴国家的挑战,迫使美国重新思考科技创新的作用。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出台《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报告。奥巴马在2011年1月25日发表的国情咨文演讲中,突出强调了创新和科技进步对美国的重要性。2011年2月,美国政府再次发布《美国的创新战略:确保美国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强调创新是美国赢得未来的关键。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奥巴马政府重新肯定了创新的关键作用,创新战略从保守向务实主义转变。从“金字塔形”创新体系出发,美国十分强调政府在创新活动中的推动和干预作用、私营部门的创新引擎作用,提出政府、企业与民众应当合力创新并形成举国创新体系。在具体政策上,美国提出提高研发投入强度达3%以上,打造创新组织新模式,进一步明确优先突破技术领域等。美国加大政府研发投入,2009年1月发布美国能源与环境计划,美国对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供热、光伏发电、风电、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创新补贴金额接近900亿美元;2月签署的《2009年美国恢复和再投资法案》中,R&D经费投入215亿美元,其中180亿美元用于R&D活动,35亿美元用于R&D仪器和大型仪器;3月解除布什政府对联邦政府资金用于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限制等;2009年联邦研发投入1 654亿美元;2010年联邦研发(R&D)预算投资达到1 476亿美元;2011年美国政府研发预算总额为1 480.71亿美元,企业研发投资将增加至2 869亿美元,占研发投资总额的71%。

美国经济自2007年12月陷入衰退,至2009年6月结束。到2010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已经连续6个季度增长。按照美国商务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09年美国GDP达到14.27万亿美元,其中高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球的40%。2010年美国GDP为14.6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8%。截止到目前为止,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增强,但高失业率仍然是美国经济复苏的不稳定因素。为此,奥巴马政府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坚持依靠创新走出金融危机策略取得相应的效果。

美国实行创新战略变化对我国的启示

从美国创新战略的3个阶段及其成效,可以看出创新已经成为美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对国际竞争和度过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关键。我国应积极学习美国创新战略制定和实施经验,为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战略基础。

第一,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基本原则不动摇,并与时俱进。自2006年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以来,中国的创新已不再仅仅是中国的创新,已经成为世界的创新,并将对其他国家的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国际国内背景、国际产业竞争格局、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国际技术力量对比等都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些核心科技指标已名列世界前茅。总量指标的变化使中国创新的影响从国内向全世界范围拓展,自主创新战略需要与时俱进,其中一些内容需要与新形势相适应。目前,出现的一些新情况需要我国引起足够的关注,如“自主创新产品优先”政策引发的争议、美国对华新能源政策“301”条款调查、数量急剧上升的中美高技术贸易纠纷等。因此,我国应评估自主创新战略实施成效,并对创新激励政策、重点突破技术领域、创新组织模式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第二,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是加快推动创新的关键之一。从克林顿到奥巴马,历届美国政府持续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即使是小布什采取保守科技创新战略,也没有削减基础研究的投入,反而加大对重点科技计划的支持。从2001—2009年,美国联邦基础研发经费增加37%,年均增长8%。在财政非常紧迫的情况下,奥巴马政府在2012年的预算中仍然安排328.95亿美元用于基础研究,比2010年增加了32.98亿美元,增长11.9%,占联邦研发预算的22.3%。而我国基础研究占比2007年为4.7%,2008年为4.78%,2009年在科技经费上升到5 791.1亿元的情况下,基础研究占比却下降为4.57%。基础研究是关系到我国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和成长潜力。我国应加大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力度,确定面向未来的稳定投入机制,同时制定有利于激励社会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政策措施。

第三,实施专项科技计划是加快技术跨越的有效方式。从克林顿时代开始,美国实施了一系列跨学科、跨部门、多个机构共同参与合作研究的大型科技计划。这些计划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融合和超前部署的趋势特征。最新的是《美国创新战略(2011)》提出的新能源革命计划,2012年财政预算中直接划给美国能源部295亿美元,拨款较前两年则分别增加12%和4.2%。这些计划的实施为美国新经济发展、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复苏以及占领未来技术制高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美国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积累了重要的成功经验。建议我国在重大专项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对美国大型科技计划实施的研究与经验借鉴,推进我国重大专项实施的组织模式、实施方式和投入机制等方面的创新。

“3+1”阶段 篇8

高温固相法的制备设备和工艺很简单,制备条件比较容易控制,在实现工业化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其在制备时,直接烧结原料,容易出现扩散速度慢、混料均匀性较差、形成均相共熔体困难,还有就是各批次产物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共沉淀法是在混合的金属盐溶液中加入预先选定的沉淀剂,从而反应生成均匀沉淀,后者热分解后得到高纯粉体材料。其方法原理简单,实现也较为容易,但是可能有团聚现象,粉体的特性被破坏。因此欲制备高质量的粉体,就必须对粉体制备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

溶胶-凝胶法在制备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前驱粉体中很常见。该法的实质是原料混合溶液,并在一定条件形成溶胶,溶剂继续消除形成凝胶,经干燥和高温处理即可得到所需粉体材料。其原料各组分可达原子级的均匀混合,化学均匀性好,纯度高,化学计量比也可以精确控制,热处理温度可显著降低,时间也可显著缩短,适于制备纳米粉体和薄膜。

除上述几种常用方法之外,还有水热合成法、喷雾干燥法、低温燃烧法等也能获得较纯的粉末颗粒[2,3],但是其工艺、粉体分散性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有些问题。

LiNil/3Col/3Mnl/3O2的制备成本较低,性能优异,是最有希望替代LiCoO2的正极材料[1,5]。而不同合成方法对其性能有不同的影响[4]。目前研究较多方法中,溶胶-凝胶法实现较容易,但是该方法在制备中会添加不同的添加剂,其差异性也会造成其性能的差异,因此研究了2种常用添加剂对粉体形貌、界面和结晶度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取LiOH·H2O、Ni(NO3)2·6H2O、Co(NO3)2·6H2O和Mn(NO3)2以及摩尔比为过渡金属离子总量2倍的柠檬酸(所有原料均为分析纯),溶于蒸馏水中形成混合溶液,在80℃水浴中混合加热直至搅拌子自动停止,用鼓风干燥箱在120℃烘12h。再升高到200℃保温180 min,380℃保温300min。前躯体粉末分别由800℃、850℃和900℃煅烧15h得到样品。采用日本理学公司的D/MAX-ⅡA型X射线衍射仪对粉末进行物相分析,用日立公司的MT1000电子显微镜分析其微观形貌,热分析由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公司的STARe综合热分析仪完成。

2 结果与讨论

图1为无添加剂所制备LiNil/3Col/3Mnl/3O2粉末的XRD谱图,样品均为R-3m的层状结构,(006)/(102)和(018)/(110)2组峰分裂清晰,在36.5°附件有杂相峰出现,通过分析可知,其为CoCo2O4相衍射峰[6,7]。随着温度的升高,衍射峰的强度增大,可见就结晶程度而言,升高温度具有积极作用,在900℃下煅烧制得的材料结晶程度最佳。且在900℃合成的样品具有最大I(003)/I(104)强比和c/a值(见表1),层状结构特征也非常突出,据此可知,900℃为其最佳煅烧温度,时间为15h。

图2为用溶胶-凝胶法在不同煅烧温度下制备该材料放大5000倍的SEM图。从单个颗粒来看,其表面光滑,界面清晰,粒子呈类球状。但是也可以发现,颗粒间发生了一定的团聚,这是高温煅烧的普遍现象,不过根据界面较为清晰来判断,应为软团聚[8]。当800℃煅烧15h时粒子粒度在0.5μm左右,当850℃煅烧15h时粒子粒度在3μm左右,当900℃煅烧15h时粒子粒度在1μm左右。

图3为选定时间15h,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添加聚乙二醇和柠檬酸,于900℃烧结温度下制备的样品的XRD谱图。由图3可以发现,其空间群和分类峰表现结果与图1一致[9]。

图4是以溶胶-凝胶法添加聚乙二醇和柠檬酸在不同煅烧温度下制备的这种粉末放大3000倍的SEM图。与图2类似,单个颗粒的表面是光滑的,界面也较为清晰,分散较好[10]。

此外,与图2所展示的样品相比,其颗粒间也发生了一定的软团聚现象,但程度不同。其中添加聚乙二醇时粉末粒度为1μm左右,颗粒呈类球状,团聚较少,分布均匀;添加柠檬酸时样品粒度为1~2μm左右,粒子呈结晶体块状,说明结晶度较好[11,12]。

(a:聚乙二醇;b:柠檬酸)

3 结论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LiNil/3Col/3Mnl/3O2正极材料时颗粒间发生了一定的团聚现象,但界面清晰,说明其为软团聚。其中由800℃煅烧15h时,粉末粒度仅为0.5μm左右,而850℃煅烧15h,粒度可达3μm左右,900℃煅烧15h时粒度为1μm左右。

1+1+3+X称霸战国时代 篇9

房地产逐渐走出短缺时代

由于2003、2004年房地产开发的先行指标快速回落,2006年仍是房地产供应短缺的一年。通过观察先行指标的增长情况,基本上就可以判断未来行业的增长情况。现在,我们同样用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判断未来的供应量。从图1、2的数据来看,除了购置土地面积这一指标以外,其他房地产开发先行指标都大幅增长,这预示着未来供应量的大幅度增加。供应量的快速增长成为房地产告别短缺时代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目前带动我国房地产发展的需求主要是住宅地产的需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房地产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抑制。

第一,2005年以来,经过了一系列调控政策的打击,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第二,由于房地产转让环节税费的征收,使居民梯级消费的愿望大大降低,改善住房的需求延期释放。第三,最近出台的政策明确指出要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此举将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过快增长。第四,房价的快速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需求的增长。第五,从反映房地产需求的重要的先行指标来看,2006年3月份,房地产行业预收账款同比出现了下降,这从一个重要的侧面证明了房地产需求增速放缓的趋势非常明显。

综上所述,随着未来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和需求增速的回落,我国房地产市场将逐步告别短缺,过渡到一个平稳增长、供应和有效需求大体均衡的时代。

政策主导下的优胜劣汰

翻看世界各国解决住房问题的途径,不外乎两个:一是靠市场购买,二是靠政府资助。按理说,二者相辅相成,不应该成为对立的矛盾体。但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1998年以前,中国基本上走的是住房间题政府解决这条路,这种靠“计划”配置资源的方式与当时渐渐成为潮流的“市场经济”格格不入。于是,一场快刀斩乱麻的改革把解决住房问题的重任交给了市场,由此,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业。但是,“高收入者买商品房、中低收入者买经济适用房、低收入者住廉租房”的政策忽略了我国“中低收入者”占大多数的现实,“经济适用房”供量远远不足,补贴“砖头”的方式、收入的不易确定性让“经济适用房”偏离了政策的初衷,加上廉租房的寥寥无几,市场实际上成为解决住房最重要的手段。回顾房地产发展的这段历史,市场购买和政府资助两种手段已经被人为割裂,要么政府、要么市场,事实上处于对立,而没有实现有机统一。

全部(或者大部分)依靠市场解决住房问题,巨量的需求很容易造成供需失衡,控制土地供应的政策直接加剧了这种供需矛盾。从这些方面来讲,房地产政府主导的特点非常明显。由于依靠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前提不发生变化,开发商对土地资源的占有与垄断、城市化创造的旺盛需求、人民币升值的长期趋势、产业整合带来的产业集中度快速提高,一起成为了决定地产公司投资价值的四大基础。

基础一:开发商对土地资源的占有与垄断。同其他所有的行业一样,房地产行业获取利润的方式也只有两个,一是压缩上游利润,二是把成本传导给下游。

从压缩上游利润来看,房地产企业压缩的主要是过度竞争、准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不高的建筑企业的利润。面对掌握土地资源的政府,房地产企业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抬高的土地成本顺利地传导到房地产企业。但是千万不要仅仅把土地当作成本来看,正是由于开发商拥有了这种具有天然垄断属性的资源,才有了创造价值的基础,才能把上游的成本顺利地向下游一消费者转嫁。对于掌握资金的银行,开发商也基本无法压缩成本,因为我国的利率还没有实现市场化,二者更多的是互相利用的均势。

地产公司实现利润最重要的方式是把成本传导给下游。基于土地这种特殊资源的独占,房地产市场在某种程度带上了垄断市场的属性。垄断属性、卖方主导使房地产市场不属于一个完全竞争性市场,在这样一个市场,房价不是完全由供求决定的。房地产企业的成本可以顺利实现传导,同时实现超额的利润。

基础二:城市化创造的旺盛需求。城市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新制定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到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19270元,GDP年均增速达到7.5%,城市化水平由43%提高到47%。这些都为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源动力。城市化水平提高4个百分点,意味着将有54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按照2005年城镇人均26平方米房屋计算,将带来14亿平方米的需求,平均每年2.8亿平方米,旺盛的需求将是房地产景气的源动力。

基础三:人民币升值带动投资需求。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价值提升。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前提下,投资者会选择中国房地产作为重要的配置资产。即使在中国外汇管制的条件下,这一资产配置需求仍然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将继续存在,因此“赌”人民币升值的国外热钱会继续流入,进而加大了房地产投资性需求。

基础四:产业整合带来行业集中度快速提高。房地产行业大洗牌,房地产企业大成长的时代已经来临。

目前的房地产行业,正处于由零散向集中过渡的阶段(表1),在这个阶段,中国的房地产业正在步入战国时代,房地产企业的“征讨”和“杀伐”才刚刚开始,在这个时代,会有异军突起的枭雄,也会有能够成为百年老店的“常青树”。

日前公布的“2006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并购重组成为去年房地产行业的一大发展特点,而通过并购重组,房地产行业的规模效应逐渐显现。

报告显示,房地产百强企业去年总体资产规模水平呈上升趋势,并出现了一批大型企业。其中,总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的有15家,超过200亿元的有7家。

百强企业2005年实现销售额2384亿元, 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8.06%;比2004年的13.49%、2003年的8.43%有较大幅度上升。在百强中,综合实力排名前10位的企业去年实现销售额686.62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2%,分别较2004年、2003年增长了35.84%、92.45%,市场份额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研究显示,中国房地产行业资源开始逐渐向大型房地产企业集中。

百强企业2003-2005年连续3年的年均销售额增长率为61.4%、年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49.35%、年均净利润增长率为50%。

上市公司内的强势企业财务透明,专业化比较强,开发经验非常丰富,对于银行而言,属于优质客户,是它们争相放贷的对象。由于业绩的稳定,能够达到监管层规定的要求,证券市场再融资的优势也被这些公司享有。同样,上市公司特有的品牌和知名度,使这些公司又成为外国资本青睐的对象。在房地产行业由零散向竞争过度的过程中,这些公司有自己明确的战略,有完善的管理,储备了大量的人才,率先完成了由项目型公司向公司型企业的转变。竞争导致行业集中度提高,优势的资源会向这些公司集中,突出的表现就是这些公司资产总额不断提高,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业务覆盖的区域逐渐广泛。

1+1+3+X:上市公司的四种伟大成长

说是伟大的成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长速度高,一线公司成长速度均保持在30%以上,部分公司超过50%,二线公司中会有一大批增长速度超过100%以上;二是高成长公司数量惊人,房地产上市公司100家左右,其中约有60家以上会出现高增长。

伟大的成长共有四类,分别是:第一,产业整合,通过购并实现快速增长;第二,在商务地产兴起、人民币升值及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的背景下,投资性房地产快速发展;第三,央企地产业务整体上市,将集团地产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从而带来上市公司的超常规增长;第四,股权分置改革、全流通以及股权激励制度背景下的业绩释放带来高增长。

上一篇:硕士下一篇: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