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场所论文

2024-10-21

景观场所论文(共10篇)

景观场所论文 篇1

摘要:由于景观设计师的流派与文化背景的不同, 对于美的观念也有所不同, 所以, 他们关于景观的外在设计也都有很大差别。面对这种现实, 如何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 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 使得面向大众的景观设计符合群众的要求, 成为了设计师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人性化,探究

随着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的全球化,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 一个地区的景观设计不只是面向本地区的居民, 更多的是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现在的人们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更多的是重视精神需求, 讲求平等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生活。为了迎合人们思想的要求, 在景观设计中一定要重视人性化景观设计。在国内人性化设计起步较晚, 主要体现在建筑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方面缺乏深层次的探究。本文将针对现代景观设计中人性化场所景观设计的思想与方法进行浅析, 意在呼吁人们重视人性化场所的设计, 体现人文情怀。

1 现代景观设计中人性化场所设计理念

1.1 人性化简介

关于人性化这个词语, 简单来讲就是注重人的思想与行为, 并且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人的感受, 满足人的要求。人性化设计要求设计者对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以及精神需求有所了解, 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当地文化、当地气候等因素, 为人们创建既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 又满足设计需求的景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性化的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正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它注重生态, 关注人们需求的理念, 会使其本身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加广阔的前景。

1.2 人性化理念对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流行开来, 城市中许多景观的设计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 这些景观设计的目的只是为了达到数量或者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 没有考虑到人们的思想感受。还有的景观在设计过程中, 设计师只是注重视觉美的形式, 却忽略了景观本身的设计意义, 就是人们所说的注重“形象工程”设计, 没有考虑到人们的感受与要求。设计师们应该不断探索人性化设计的具体要求, 使得人们的精神、思想在景观设计中得到较大满足。如今人性化的景观设计由于很多因素成为了一个难点, 然而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而存在, 社会中的景观设计自热要考虑人性化的建设。现代景观设计只有在考虑人的感受与思想的前提下, 才能得到广泛地认可。

2 现代景观设计中人性化的表现

2.1 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与实际需求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 人性化场所的设计主要体现在让人们的心理得到满足、心情得到愉悦等精神方面。这就是在景观设计中越来越强调人参与其中的原因,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不断让人们参与其中, 在设计时可以得到更多人们的想法, 也可以对人们的要求有更多了解。通过不断地参与和交流, 设计者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为景观设计增添更多符合人们需要的元素, 这就是现代景观设计中体现人性化思想的重要方法。现在社会中人们工作学习压力越来越大, 都渴望被关注、被重视, 设计者可以以此为依据, 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们精神需求的景观, 将人性化场所的设计在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性化设计除了体现在精神层面, 也可以体现生理方面, 满足人们对于一些场所的生理需求, 例如, 在公园设计一些可以临时休息的座椅;在广场旁边设计一些供人们乘凉的凉亭等, 这种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而且考虑到人们的需要, 是人性化思想的真实体现。

2.2 人性化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随着环境保护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生态“人性化”设计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城市中景观环境的设计就是从人们的生活中体现出来的, 例如, 草坪的花样修剪既可以满足人们对美感的追求, 又可以净化空气。除此之外, 一些著名的景观设施和工艺品的设计也是人性化的具体体现, 在一些旅游景点景观环境有了很多关于人性化的更新设计, 例如, 在一些历史古迹旅游景点, 有很多人穿着古代的服装卖一些工艺品, 或者是一些人假扮车夫引起游客注意等方式, 都是在景观设施和工艺品方面关于人性化的体现。还有一些地区对旧建筑物加以翻新修缮, 增加一些人们感兴趣的元素, 这不仅增加了旧建筑物的社会利用价值, 还通过人们的情感需要使得一些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由以上3个方面可以总结出, 在现代化景观设计中, 通过对人性化场所设计的重视, 既可以满足现“以人为本”的社会主题, 还可以让人们的心理、精神都得到更大满足。除此之外, 还可以使原有景观设计发挥更大价值。

3 人性化理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实例与建议

3.1 长沙烈士公园的人性化设计

长沙烈士公园是长沙最大的集游览、娱乐为一身的综合性公园之一, 公园内的设计多是以人性化为主要设计目标, 极大满足了人的生理需求与精神需要。景观外在设计主要以人类的视觉感受为基础, 通过对具体实物的工艺化设计创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公园内的道路与广场的连接较好, 可以方便游客游览各个景区, 在同一条路上前半段的设计与后半段差异较大, 不显单调。在一些细致的景观设计方面, 空间感很强, 植物周围通过搭配鹅卵石、石桌使植物本身更加具有美感, 也给人空间的私密感, 围树建造的石凳形状各异, 对儿童更加有吸引力。公园内植物的选择大都是一些对身心健康有益的大叶植物, 使得人们在游览的过程中可以保持身心愉快, 并且还对自身健康有益, 这些植物通过园艺师的修剪装饰, 更加会给人美的感觉。从整体来看, 公园的景观人性化为设计主体, 充分考虑到人在整个空间的感受, 受到了广泛地认可。

3.2 太平洋坎纳公寓的人性化设计

太平洋砍纳公寓是西奥克兰的一片再生街区, 既是公园、住宅还是工业遗迹, 在各个住宅区与街道之间通过人性化的景观设计, 使得该地区成为了一个宜人的地区。街道两旁种植树木用以点缀, 给人亲切感, 在公共休息空间内伴有绿洲, 让人有世外桃源的感觉, 将景观设计与视觉感完美结合在一起。在住宅区的院子里设有矮凳, 人们闲聊时有坐的地方, 周围种有热带植物, 晚饭后人们在这个地方闲谈, 做一些休闲运动, 周围景让人们心情更加愉快。对于从前那些废弃的工业器械, 设计师们将他们变成了工业雕塑, 既保留了原有的历史, 又增添了人文元素, 让这个地方更加具有诗意的感觉。该地区是景观设计与人性化场所设计完美结合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给许多其它景观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3.3 景观设计人性化的建议

由以上这2个具体实例可以得出结论, 在人们日常居住的空间应该着重休憩地点, 邻里交流空间的布置, 具体的景观设计应该给人一种亲密感、归属感、温馨感, 让人们在一天的忙碌之后坐下来闲聊时可以得到放松, 调整自己压抑的心情, 减轻生活中的压力, 保持心情的愉快。其次, 在人们工作学习的地方应该有一种屏障感觉, 就是说既可以有不被他人打扰的感觉, 又有一种可以和谐交流的感觉, 设计者还应该根据不同的行为活动进行分类, 根据不同的学习工作要求, 设计相应的空间, 以达到缓解人们学习工作压力, 又可以提高效率的目的。总之, 景观设计与人性化结合的理念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应该在此方面多做探究, 使我国的景观设计得到更好地发展。

4 结语

在这个提倡以人为本的社会, 景观设计与人性化相结合是必然的走向, 景观设计与人性化相结合就是要求设计者在进设计时充分考虑人的感受, 满足人的需求, 只有做到设计同人们的生理心理需求相一致, 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 才是一项成功的设计。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 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自然也就越来越高, 人性化设计也就更受关注, 只有在这方面不断深入的探索研究, 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 章俊华, Landscape感性 (环境文化学研究会编)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 乔楠.设计人性化的分析与思考,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魏华.涂鸦艺术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景观场所论文 篇2

4.1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取位于海口市海甸岛的白沙门区块,该区块在功能上集居住、教育、旅游度假、商业经营、厂区生产、城市交通于一体,属海口市人口最密集区块之一,其空间类型基本上涵盖了各类型城市户外空间。在这一区块中,选取“白沙门村临街小游园、白沙门商业街、碧海浴场、污水厂厂前广场”4地点中的儿童活动场所作为研究对象。

4.2景观设计探析

为便于表述的统一性,分别从“现状、属性、优势、存在问题及景观设计应对措施”5个方面分别对这4处研究地点中的儿童活动场所进行探析。

4.2.1白沙门村临街小游园(表5中居住和交通氛围2类)

1)现状:位于白沙门村居住区出入口及人民大道旁,面积约2500m2。

2)属性:属于居住氛围型和交通氛围型城市户外空间。

3)优势:便利性、可达性强,方便居民使用,处于城市快慢行系统中,属于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植物景观优美。

4)存在问题:景观空间安全性不够,功能设施不完备,缺乏有效的儿童活动场所。

5)景观改造措施:

①以疏林草地、铺装场地、沙坑等设立符合不同年龄段的有效儿童活动场所,解决活动场所有无的问题;

②在现有植物配置基础上,从场地空间形态、铺装形式、儿童活动内容、设施配置等方面营造空间场所的丰富度、艺术性,解决儿童有效活动场所缺乏问题;

③由于紧靠居住区,强调儿童活动场所设计的包容性,可以吸引家庭其它成年人参与到场所中来,提高场所的利用率;

④由于临近城市干道,场所的设计应尽量利用地形和植物配置来降低城市交通对场所带来的干扰,特别是安全方面的影响

4.2.2白沙门商业街

1)现状:介于公园和大型居住区之间的一条以商业娱乐休闲为主的商业街,长约300m。

2)属性:属于商业氛围型城市户外空间。

3)优势:紧邻公园和居住区,日常人口多,由于商业运作因素,各种商业性儿童活动场地多,有利于儿童心理素质、智力素质的培养。

4)存在问题:

①活动特色单一,过多地强调探险精神(如海盗船等),

②对于商业运作以外的公益性大众化活动场所设施陈旧,影响儿童参与性;

③各场所在创意性、景观性方面吸引力不够,地方文化特色较弱,对于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素质及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利。

5)景观改造措施:

①在保证商业运作为主的同时,适当增强和改善公益性、大众化活动场所的场地和设施;

②在商业运作的基础上,除探险性内容外,还可以增加诸如集体协作性、科学趣味性、艺术性等内容的活动场所,强调儿童活动场所主题内容的多样性,以利于儿童多元素质的培养;

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儿童活动场所平时闲置节假日挤破头的不平衡使用情况,提高场所的使用率。

4.2.3滨海浴场

1)现状:位于白沙门公园北端包括滨海泳区、沙滩及带状滨海绿地3部分。

2)属性:属于休闲氛围型城市户外空间。

3)优势:

①由于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使场所本身就具备较强的景观艺术审美性(如壮阔的天景、海景)和生态环保性(无污染的水质沙滩);

②解放军登陆海南纪念广场、开阔的沙滩海面为儿童开展各项沙滩水上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有利于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的教育培养。

4)存在问题:

①场所活动安全保障性弱,浴场沙滩日常维护管理缺位,使儿童难于参与其中;

②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基本停留在看海的状态之中,难于实现儿童素质的培养。

5)景观改造措施:

①规范滨海浴场的安全及日常维护管理,让儿童能够安全地参与场所内各项活动;

②加强海面、沙滩运动型、游戏性、环保型等儿童活动项目的策划并设置相应的活动场所,让孩子们有活动参加,避免单纯地停留在看海的低层次。

4.2.4污水厂厂前广场

1)现状:位于污水处理厂前,原先并非儿童活动场地,但由于良好的可达性、临水性及低干扰性,目前该场地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儿童航模基地和轮滑场地。

2)属性:属于专项型城市户外空间。

3)优势:

①良好的可达性;

②受外界干扰小,安全性强;

③毗邻公园景观环境佳。

4)存在问题:

①由于属于厂前空间,场所中的轮滑、航模活动并非设计安排,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暂时性,不利于儿童素质培养活动开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②缺乏必要的场地管理,无法规范场地内的各种儿童活动。

5)景观改造措施:

①充分利用场地的优势,规范管理,形成航模轮滑主题特色鲜明的儿童活动场所并稳定下来;

②在解决好污水厂厂前景观效果和停车的前提下,在不妨碍厂前交通的情况下,完善与航模轮滑场所配套的其它景观场所,解决家长陪同、参与及路人观赏航模轮滑活动的需要。使得该场所成为培养儿童智力素质(航模制作)、身体素质(轮滑)和社会适应性素质(航模精准协同操作)的户外活动场所。

5小结

探索景观设计中的场所感 篇3

【关键词】景观设计;场所;空间

在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于景观设计的关注,并将它应用在了城市的公用设施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人们感受到了建筑中蕴藏的美感。在景观设计中,比较重要的方面是场所与景观设计的关系,景观在处理这个关系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是景观设计与自然并不形成冲突,景观设计的成功也离不开自然的衬托。景观设计的构成其是是一连串的场所,这些场所可以提供人们进行活动,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要注意营造场所感。

1.场所以及场所感

场所是具有显著特征的空间,包含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静态的实体形态、人的活动以及含义。

静态的实体形态:包括被建筑或其他界而围合的空间体、建筑或其他界而的立而、及地而铺装和公共家具设施。

场所内人的活动:活动类型、使用效率、生活方式。

场所的含义:这种含义就是一个地方的场所感,使人能区别地方与地方的差异,能唤起对一个地方的记忆。

场所感,或者说场所精神,体现在每个场地皆有其自身特别的品质:其石、土、水;其气候、风向;其叶与花;其光与影;其声音、气息等,都有其内在的合乎自然的完美性和规律性。

2.场所的营造

场所的存在是为了提供给人们活动的空间,让人们在场所内得到相关需求的满足,因此在对场所进行营造时要考虑到人的心理、人的需求,让场所能够在有特色的前提下有更好的人性化设计。

2.1对人需求的满足

人作为场所提供服务的对象,场所应该在设计时需要满足人的需求,以人为主体进行相关的设计工作。根据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有为五种需求,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在进行场所的设计营造时要充分的考虑到上面这些需求。

2.2关注场所中的活动因素

人类自从出现以来,便是进行群体性的活动来生存。到了现代,这些生存活动已经演变和发展为必要活动、选择活动、社交活动。因此城所在进行设计时就需要对场所的活动功能进行重要的考虑,要让人们在场所内可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与活动内容,让场所充分满足人们的活动需要。

在目前的实际设计中,已经总结出了一定的方法方式对场所的活动属性进行加强。比如在设计中加入具有特色的元素,比如一些地区比较独特的精神标识,或者一个文明的精神文化内涵,除此之外,各种节日形成的集会也是具有很强活动性的方式,目前这些设计理念已经被人们所广泛传播和应用,产生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建筑物以及集会活动等。

2.3场所空间的设计

2.3.1场所空间的构成

场所空间的构成主要是从丫的空间面积来理解的,首先是底面界,它就是指场所的地面,在现实生活中被景观设计为道路路面,绿化地面等等,是场所构成的结构基础。其次是侧界面,它主要是指对场所进行包围的竖向截面,它在设计中是蕴含精神文化最多的地方,它的设计风格直接会影响到整个场所的风格特色,比如空中花园等具有特色的建筑等。最后是顶界面,这个界面是指场所的上方,也就是天空,也包括一些上方的绿化物等。

2.3.2场所空间的界定

场所空间的界定是指在设计时要注意人的舒适性,让空间显得具有积极性,然后配置好场所所需的各种设施。场所的界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的大小高低都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感受。

因此在对场所进行界定时,要注意高度与宽度的不同对人们的不同感受,选择适合恰当的高宽比,让人们在场所内有较强的界定感和安全感,并能使人们在进入场所是能产生积极的情绪,避免使人产生压迫感。在设计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对空间边缘的使用,让它能够提高场所空间的活力性与积极性。

2.3.3空间场所的序列

人在场所中是不断运动的,按照活动的路线,人的视线、景观轴线等,建立良好的时间、空间序列,使人感知场所时间空间的逻辑关系。

在空间秩序的重要节点通过提供视线条件,形成对景、借景、空间流动的艺术效果,使各种空间形态丰富而有序。

2.3.4突出场所特色

(1)场所精神与自然。首先,深刻理解场地的自然面貌,水与地的格局,现有植物和进一步拓植的可能性,与周边人类居所的关系程度,朝向、气候、主导风向等等,尽可能合理地利用地形地貌的特征进行设计,每一块场地都是独一无一的,顺应它的客观规律,挖掘场地自身潜在的完满性,显示场地独特的精神。

西班牙建筑师戈地艺术地再现西班牙独有的地形形态,使场地具有个性。他的作品向我们展示的是一条西班牙风景线:贝壳、花瓣、仙人掌、珊瑚、骨骼、海浪、熔岩、丛林等等。有些形象只属于巴塞罗那地区,巴塞罗那附近有座锯齿状的名山叫蒙特色拉特山,在占尔公园中,戈地第一次用蜿蜒起伏的线形再现了震撼他心灵的形象,他毕生都被这座锯齿山的形象梦魂萦绕。

(2)场所精神与当地文化。另一方面,场地及场地所在的城市都有其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由此形成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这种源于场所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力量,就是它的场所精神,是设计所应表达和体现的。

墨西哥著名的景观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的景观、建筑、雕塑等设计作品都拥有着一种富含诗意的精神品质。他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幻想的怀旧的和来自遥远川_界中的单纯情感。他作品中有着浓烈的地方性色彩,阳光、空气与水融合交错的梦幻般神秘景致,简洁的建筑语言与静谧的自然气息,这些都成为墨西哥本土极具有代表性的设计风格的完美体现。

3.结束语

在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开始了对生活中美感的发现与追求。为了呼应这一需求,我国加大了对于景观设计的关注力度,并在城市的公共设施中进行了应用,建造了一批具有个性特点和文化内涵的建筑以供人们的欣赏,让人们获得了美感上的享受。不过在具体的建设中还有不少的问题,比较主要的就是对于景观设计中的场所感不够重视,让设计出的建筑物的建筑空间比较消极,还影响了建筑所蕴藏的精神内涵,因此我们在进行景观设计中要重视景观设计的场所感,让建筑空间具有更多的积极性。 [科]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安布罗斯(JamesAmbrose),(美)彼得·布兰多(PeterBrandow)著,李宇宏译.简明场地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吴爽,丁绍刚.解读阿兰·普罗沃斯风格—法国当代风景园林设计大师阿兰·普罗沃斯的设计思想和作品简介[J].中国园林,2007(05).

养生SPA场所景观的构成与营造 篇4

养生理念与SPA场所的兴起

1.需求的提升与变化。

根据马思洛理论, 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 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后, 将更重视被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即从简单的物质追求转变到了精神及心灵的享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享受, 而更多的追求身心的共同升华。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 人们摆在第一位的是物质生活, 消费能力也相对较低。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在满足了自身物质需求的同时, 开始追求和享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体验。现代SPA也恰恰符合了人们追求精神生活需求的理念。

2.养生SPA的溯源

据考, 在比利时有一罗马帝国时代就闻名遐迩的小镇“SPA”镇中有一温泉, 因泉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芳香精油成份;经常在水中泡浴, 人会变的特别舒畅, 皮肤变的雪白光滑, 身材会变的匀称、丰满, 且能消除很多疾病。用泉水洗脸, 能消除色斑, 增加皮肤弹性与光泽。一时间, 小镇成了“天使的故乡”, 许多人不远千里慕名而至, 连彼得大帝也带皇后及王妃们来此沐浴, 以治疗疾病和获得魅力。久之, 人们便称这种水疗环境和方法为“SPA”。近代科学家揭开了SPA温泉的秘密, 原来SPA小镇温泉中的精油成分源自于当地山上成千上万种花卉草本的浸积。现代SPA因在都市中很难找到自然的水疗环境及特殊水质, 故常常人为地模拟建造一些水疗及相关“五感疗法”的环境, 用一些特殊物质溶于水或作用于人体, 刺激感观、神经及大脑, 使其对人体具有健康或健美的作用。现代SPA关键是水资源及水设备, 常见的有桶浴、干蒸、湿蒸、淋浴及水力按摩浴等, 常用各类矿物质, 海底泥, 花草萃取物, 植物精油等来改善水质和作用于人体。

虽然SPA产业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 但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洗浴文化”, 自古就有沐浴而朝, 斋戒沐浴以祀神灵这种说法。水疗SPA可以追溯到唐代杨贵妃的华清池, 据说一代美人杨贵妃的一大爱好就是到骊山之麓沐浴温泉, 她的玉脂凝肤就是由此洗练而成[3]。而现代休闲S P A场所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都市消费型商业空间, 在消费内容上要求一种以服务为主的空间软件及带有景观特色的空间硬件.主要功能包括美容、洗浴、健身、休闲等诸多范畴。SPA空间所特具的商业性明确指引都市人在短暂抽离原有工作生活场所的空间经验后, 去感受新的生活体验, 从而得到舒解平日工作压力、放松心情的效果。

3.养生SPA的分类

SPA场所一般都集美容、养生、休闲、水疗于一体, 是一个综合性的休闲体验场所。SPA是个笼统的概念, 根据社会和现有条件的需要, 一般形式上可以把它归类为三种:一是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景观和地势气候资源的自然名胜式SPA。二是大型酒店或旅游度假场所所提供的室内外SPA。三是都市型SPA即养生、美容保养中心, 注重的是专业级的按摩与保养。前两种是以追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为主, 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室内外宽阔的视野达到SPA养生效果, 使消费者切身体感悟大自然的奥妙, 如置身桃源仙境般。例如巴厘岛度假场所的室外SPA, 旅客可自行选择在室外泳池边、椰子树下或是热带花园中享受芳疗师带来的全身心的放松。而后一种融合了大都市的背景特征, 在室内进行一系列美容保养。

4.养生SPA的发展趋势

21世纪, 随着消费的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故在消费领域由消费者承担的消费服务的比重逐渐减少, 而由社会提供服务的比重不断增加。作为第三产业--服务类行业的养生SPA, 在这种趋势下, 无疑也得到了快速的拓展和提升。国内市场的养生消费也不再属于奢侈消费, 而是更多地走入寻常百姓。新兴的养生理念的传播, 使得养生消费在家庭支出中所占比重呈快速提升的趋势。同时, 消费者对SPA场所、SPA环境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规划和设计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文化内涵和舒适圆融, 使消费者能穆然深思, 精通奥理;悠然遐想, 妙悟游心;享受愉悦, 怡养性情的SPA场所环境, 是SPA这一新型的服务业类别稳步上升发展的关键。

SPA场所的空间及功能特征

1.SPA场所的空间特征

SPA场所是供消费者休闲放松, 调整身心的场所, 它在空间与功能上应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故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SPA, 在空间上, 都具公共性与私密性这两个特点。“公共”一词, 泛指不专属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的空间, 即“非私密”。SPA场所的公共性, 即公共空间的开放化。当今社会, 全球化、景观化、生态化的理念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公共空间的开放化如今是消费者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主要特点之一, 也是现在的流行趋势。从公共空间的开放化的概念中表现出人与人, 人与自然之间试图通过各类资源包括景观资源的共享和谐相处。SPA的公共性主要表现为水疗泳池的公共性和水疗空间的公共性;而室外主要表现为其形式上的开放。如泰国露天的SPA美容水疗。泰式SPA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以四处密布的森林、各式各样的花草以及天然的美景来营造SPA公共空间的环境。

SPA场所的私密性主要体现于消费者消费时所需的单独专属空间。追求私密性是人的本能, 它可以让人具有个人感和安全感, 并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支配环境, 在没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2.SPA场所的功能特征

Spa场所的功能设计议题主要在于如何去提供及创造一个私密亦或是开放的空间场所, 能使消费者跳脱惯常生活或工作的紧张压力和困顿疲乏的身心状态, 能让消费者放松身心、美容养生, 可以倾诉、可以沉思、可以放松、可以摆脱一切。由于消费者是个性化的, 所以SPA场所功能也应多样化。室内室外空间布置应有所差别。室外空间, 以享受自然, 开放为主;室内空间, 以静谧和谐, 私密为主。这就要求设计者在熟知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前提下, 将自然、人文、建筑等各种设计元素组合成一种景观, 并以此与现代服务理念相结合, 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景观, 营造一种新的生活体验。

景观元素在SPA场所设计中的应用

Spa的作用在于水疗美容及养生, 无论是冷水浴、热水浴、海水浴、温泉浴, 首先都应具备养生的功能。创造一个静谧和谐、舒适怡人的Spa场所环境, 利用山石水体、建筑小品、花草树木和天光云影等景观元素就成为一种必要。

1.山石景观元素的应用

中国造园艺术源远流长。传统园林效法自然、凿池开山、栽种树木, 并常以假山、漏窗为屏障分隔视线, 有移步换景之妙。传统园林中, 山石占据着重要地位。在S P A空间设计中, 应用山石景观元素, 可在某种程度上打破室内造景的呆板、僵硬, 使室内景观更生态化、自然化。转角处设置一些山石小品、楼道间设置流水叠石可点缀环境, 形成视觉焦点。山石景观元素也可和植物、水体、建筑等结合形成特色景观, 创造有独特意境的空间, 体现人文文化历史和时代特征。山石景观元素应用的原则是:力求与环境谐调, 注重表现自然野趣和朴实的审美效果;用石简洁, 择要处而置, 提倡以少胜多, 以简胜繁;置石形式“置”多于“叠”, 在空间中以布、列为主, 垒、叠为辅;山石追求神似, 也擅于拟形象物, 增添情趣与活力。此外, 在空间上应简洁、明朗, 注重景观效果与使用功能的结合及意蕴、情调的表现。山石景观元素的应用可适应现代人亲近自然的心理要求。富有时代气息的山石作品, 可媲美富于生机的自然景观, 创造出清新宁静的空间环境。

2.“水”景观元素的应用

水使生命成为可能。地球和人类的历史也是水的历史, 无论何种文化和宗教, 水都象征着生命的创造和传宗接代。河流、水溪、池塘、瀑布和海洋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 人类可通过水与灵魂对话。水是SPA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SPA空间最壮观、最活泼的因素。水有动静之分:“静水”一平如镜, 碧澄明澈, 可与周围富有节奏感的形体相对比, 形成空间的一个休止符号。蓝天白云, 绿树红花, 水面倒影幻若鲛宫, 虚幻的空间启人遐想。“动水”声渲乱石中, 当能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泉瀑激韵、水流湖池、传神幽雅, 可带出空间的音乐感。滴水传声也可陪衬出幽静的环境, 激发人们的联想, 增添空间的意境, 给人以音乐美的享受。水也是素淡的。万物之色, 水色归为淡雅。“素入镜中飞练, 青来郭外环屏”, 清淡沉郁、天然佳妙的水色增添了空间不同的情趣。水还可用于沟通内外空间、丰富空间层次, 曲水流觞可唤起人们对时空的动态联想, 去追溯那不尽的源头----。“水”景观元素应用的原则是:力求与自然相近, 塑造水的开合收放, 形成断续隐现的水景, 使空间因景而成, 又总会萦回环绕。通过水的流动、跌落、撞击发出声响, 形成涓涓细流、断续滴落、喷涌不息等效果, 也可以开凿小水池点缀建筑与自然环境, 在SPA空间中与其他景观元素相结合, 追求“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 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的意境。

3.天光云影景观元素的应用

神经学家理查德·沃特曼认为:“光是仅次于食物的最重要的控制机体功能的环境输入。”光线是观察事物的先决条件, 是塑造环境氛围不可或缺的因素, 是空间环境的灵魂与生命。在SPA空间的设计中, 可以充分利用光线色彩的塑造性与环境的摆设、空间的颜色及其他景观元素的色调, 营造出或淡雅、明快或热烈、温暖的氛围。与单一的室内人工光线相比, 自然光线显得更加活跃和生动。也可将自然光线引入, 在身心放松的同时, 让消费者直接了解到室外天气条件的变化, 更亲近和感知大自然。光的强弱、光色的冷暖、光的照明形式、光影的关系赋予了环境巨大的魅力。“光”景观元素应用的原则是:从人的情感出发, 从SPA空间环境出发, 旨在增强空间环境的美感与舒适感, 把空间与光影相融合, 创造丰富的艺术效果。

4.花草树木景观元素的应用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以, 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是生命的景观, 随着时代的推移变化, 基于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向往, 对绿色生命基底色调的拥护, 植物景观的创造成为了SPA场所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自然界植物千奇百态、丰富多彩, 具有自身独特的生态意义和美化装饰的效果。在追求空间的改善与美化当中, 植物景观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因素。花草树木景观元素应用的原则是:合理应用植物的形态、色彩、线条、质地, 做到主次分明、疏朗有序。强调人性化的植物配置设计, 做到景为人用, 充分考虑花草树木的质感, 与周围环境结合, 形成景观的韵律美。在SPA场所中, 选择合适的植物景观, 创造出自然与艺术相结合的绿色世界, 追求天然之美, 打造“虽由人作, 宛若天开”的意境。给消费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 使其犹如处于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 与SPA场所的装饰和优良的服务相得益彰。

5.建筑小品景观元素的应用

建筑小品作为景观的构成要素之一, 是景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是SPA场所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具有点睛之妙。无论是实用的桌椅小凳, 还是具有欣赏作用的雕塑, 或是空间内的装饰配件, 甚至是图案、材质颇具特色的铺装等都是点缀SPA场所的重要一笔。建筑小品不仅美化环境、装点景观, 还具有各种实用功能, 是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景观元素。具观赏意义的建筑小品是艺术品, 是精神生活的享受, 能够愉悦身心, 达到美的体验;具实用意义的建筑小品打破了传统的建筑模式, 为现代SPA环境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实用的基础上突出艺术修饰。建筑小品景观元素应用的原则是:以人为本, 结合人的行为特点、心理要求综合考虑;要与环境有机结合, 以点缀装饰环境为主, 在走道或入口布置实用建筑小品, 创造一个优美的景观, 同时与环境融为一体, 起到美化的作用, 在满足审美要求的同时, 表现一定的文化内涵。

上海都市SPA场所的应用设计探讨

上海是中国的大都市, 世界名城, 具有“东方明珠”的美称。并朝着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方向努力。作为一座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的都市,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建成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标。都市旅游项目设计中, 都市的休闲性无疑是一重要的指标, 而休闲SPA将是添彩的篇章。

众所周知,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Spa文化, 造就不同的Spa理念和类型, 上海的都市型SPA显然应不同于东南亚地区的泰式SPA和印尼巴厘岛SPA (表1) 。

泰国位于亚洲的东南部, 泰式Spa以传统的泰式按摩见长, 在西方香熏按摩的基础上加入泰式香料, 形成自己独特的SPA风格。泰国SPA提倡简约而又现代的概念, “重生”是它的精神, 离开喧嚣的都市红尘, 通过SPA让生活重生, Spa场所的设计颇具东南亚的原始风情, 场所内会布置随处可见的莲花佛像和木刻还有缥缈的烛香, 恍惚间有如时空交错, 置身于天堂之岛。

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最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 它以典型的海滨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而闻名于世, 岛上不但一年四季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还有世界上最美的沙滩, 宛如人间仙境, 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更是闻名于世。也正因为如此, 巴厘岛这一度假胜地带动了Spa产业的发展, 巴厘岛的SPA独具特色, 其选址精良, 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 结合水疗、按摩和香熏主题, 营造出仙境般的休闲SPA。

上海都市文化既继承了传统的江南文化, 又融合了外来的西方文化, “得风气之先、开风气之先、敢为天下先”是上海都市文化的核心所在。故上海都市型SPA在形式应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 造就兼容并蓄、多元并存、不拘成法、锐意创新的特点, 并具有传统性、时尚性和发展性。

1.上海都市Spa的传统性

上海是个极具文化底蕴的城市, 有着极其丰富的地域文化。在都市型SPA空间的营造上, 应充分反映其传统的地域文化性:用古典园林“缩山为石”的手法, 在SPA场所内的转角、走道、入口和房间内可摆放假山盆景;或是用石作汀步、踏步, 既起到引导作用, 又可丰富空间景观。把古典园林中的水导入SPA场所中, 与山石结合, 以山石置于水中, 四面环水, 做到池中理山, 相得益彰;也可造水为形, 在入口处设置水体相衬山石体现古典园林依山傍石的效果, 或是在室内中央设置水池, 配合装饰照明、建筑小品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在植物配置方面, 选用适应上海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的植物, 可以在沿墙、角落、过道摆放文竹、风信子、杜鹃、吊兰等观赏性植物;在理疗房、水疗室内的按摩床上撒上白玉兰花瓣、玫瑰花瓣等营造芳香的氛围, 在水池边或茶几上放置小盆的兰花、球兰或配以插花, 墙壁上配以垂吊植物或攀岩植物都可增添装饰画面, 在意境中体验身心的享受。也可以在SPA场所内摆放富有上海江南文化特色的建筑小品, 如立于小溪上的木板桥、矗立在门口的小雕塑、各个房间门口的装饰物等, 卵石、青砖、青石板、碎石等铺装地面也是增加室内文化氛围的景观小品, 用瓦片来装饰或拼装花纹, 组成图案精美色彩丰富的地面, 将具有中国文化的小品装饰运用到SPA场所设计中, 可使室内更为古朴自然, 增添了美的效果。在上海都市SPA中, 现有许多SPA场所是运用传统古典风格来营造空间氛围, 例如上海一家SPA馆, 它位于市中心商业区一条狭窄街道上, 它使用了一座30年代的旧的市政厅。水疗吧给人的空间体验特点是在中心楼梯的每半段都有小型房间, 墙壁是使用不同的材料和颜色。独具特色的是, 一面墙的表面铺盖粘土, 另一面墙使用自行设计的墙纸, 其他的墙壁在粗糙的石膏上喷上乳状彩绘, 而旧的木质天花板椽被部分暴露在外。淋浴和水厕隐藏在独立的带有洗手盆的镜面墙后, 水疗吧的内部由于不常见的颜色和结构, 让人一开始感觉亲切丰富, 也让人同时感受到老上海和上海的未来。

2.上海都市SPA的时尚性

时尚是个包罗万象的概念, 它带给人一种愉悦、优雅、纯粹的心情, 赋予人们不同的气质和神韵, 能体现不凡的生活品位, 精致、展露个性, 追求时尚即是追求艺术。上海是个现代化的城市, 引领时代的潮流, 是时尚的风向标。在都市型SPA场所的营造上, 应充分运用时尚特性, 展现新的风貌。在城市SPA空间中, 可以把自然的山石与水景结合, 在水体中随意摆放几块石头;在走道上铺上玻璃材质的透明砖块:透明玻璃的下面设计流动的水体加上一些小石子, 若隐若现, 犹如踏在溪流河间上;将石块置于入口、台阶、转角, 结合空间搭配花木, 形成空间小品。花草树木的装饰上, 选用应时的花卉盆栽, 结合现代的插花艺术, 讲究摆设的时尚化。现代SPA场所的环境的植物配置可向空间发展, 采用“占天不占地”的方法, 选用垂吊植物为佳。这些植物的长势层次不齐, 垂落的效果给人以动感;也可把室内室外融合形成自然过渡, 采用在入口处设置盆栽;在门厅做绿化装饰;更可通过借景的手法, 通过透明的玻璃窗, 使室内外的绿化景色相互融合相互联系。著名设计师贝聿铭的神来之笔——北京香山饭店的四季厅是我国现代室内设计的杰作:阳光透过玻璃屋顶洒在绿树茵茵的大厅内, 明媚舒适。大厅两旁各植有几株棕榈和芭蕉等热带植物, 大厅正中是会客厅, 几张方桌, 几排浅灰色躺椅, 倍感清净、适宜。光线的运用也给场所的设计增添了一笔亮色, 可以是利用落地的玻璃窗引进室外自然光线, 在享受沐浴芳香理疗过程中体会大自然的景色;也可以通过人工照明随心所欲的控制室内的光环境, 根据消费者的需求, 使用不同明亮度的光源, 保持适宜身心的光环境;在外围空间上, 与水体结合, 形成美轮美奂的效果, 如在水晶水口处布置灯光形成流动的光效, 引人入胜;与景观小品结合, 利用光影的对比效果, 增添小品的质感。而在房间内, 使用柔和的光线令雕塑小品处于柔和散漫的光影中, 显得格外静谧、幽雅。

3.上海都市Spa的发展性

上海是个与时俱进的城市, 世界的发展带动上海的进步。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带动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发展是社会进程的必然。因此, 在上海都市SPA的设计应用上, 更要体现未来的风貌, 结合先进的医疗技术、人类心理健康治疗加上日益发展的科技展现新一代的SPA。在SPA场所景观元素的应用上, SPA场所内可以布置水体例如小喷泉的形式, 摆放长有青苔的石头, 起到消音的效果, 既是一道美妙自然的风景线, 对营造安静舒缓的理疗氛围又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在理疗房内的地面上布置流动的水系, 水流的汩汩声、啪啪声、潺潺声如同水在轻吟, 在房间内的水系中通过小碎石的不同摆放创造出不同音调和音质的流水声, 可使人心情平静而放松, 有催眠效果, 为室内空间增加了动人魅力。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给SPA场所在花草树木上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提如良好的温、湿度及人工光照条件, 可以在SPA馆的走廊、楼梯间、浴室、水疗池等摆放各种具有吸附有害气体的绿色植物, 释放和补充对人体有益的氧气如芦荟、吊兰、虎尾兰、龟背竹等, 它们都是天然的“清道夫”, 都有利于身处在SPA场所内的任何人保持身心的健康。在水疗房和前厅处可放置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 让消费者在享受水疗按摩的同时感受花香四溢的梦境, 在触觉、嗅觉上达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苏东坡曾经说过“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花草树木对于创造一个良好的SPA空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光线的设计上, 着重色彩和照明度的控制, 对SPA环境及其他景观要素进行局部刻画和重点照明, 以呈现静态、动态和各种充满艺术魅力的效果。光在SPA场所中的合理运用直接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冲击力和治疗效果。都市SPA在医疗技术方面, 可以引用先进的科技, 如在SPA场所内设置特殊水疗池如超音波按摩池, 其对酸痛、风湿神经麻痹均有益处;如旋涡池, 它强烈的旋涡水流, 让人造成回转效果, 体验身心舒畅的感觉。都市SPA也可以导入心理健康治疗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采用隔音效果良好的材料, 导入自然的元素再配以舒缓的音乐, 创造声、光、热和新鲜空气等令人愉快的环境, 让每个进入场所的消费者感受到稳定安心的理疗环境

景观场所论文 篇5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 功能性 老年人 道路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中的居住区环境承载人们的越来越多的活动,是居住区内所有家庭共同的庭院,也是人们休憩与交往的空间,居住小区设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尽可能的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需求。城市居住区的户外空间环境使用频率最高的人群是居住区内生活的老年人。许多城市居住区在活动场所布局以及景观空间的组织上缺乏对老年人应有的关爱,对当下老年人居住、休憩行为及心理的认知和研究相对较少,从而给年人的户外活动造成不便。因此,在做景观设计时,应更加关注如何使环境更加适合老年人活动。

一、道路

步行是城市居住区内的老人比较普遍的活动行为,也是老人最喜欢的一种户外活动的锻炼方式,因此创造良好的居住区步行环境是应当被关注的,建筑艺术、园林绿化、小品设施、交通设施与标志物、雕塑、照明设施、环境卫生设施等共同创造了居住区步行环境,另外良好的居住区户外步行环境还要由良好的生态环境来组成。

在铺装设计上满足老人与儿童生理特征,不易有过多的踏步台阶能硬性的高差变化,现在很多新兴的居住区营造过程中,过多的追求环境的形式美,表面看起来很精美,却在使用过程中给居住区内的老人与儿童造成许多不便;满足老人与儿童的心理,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如采用鹅卵石铺地,老人们可以在上面散步的同时按摩脚底,多样的铺地形式也可以引起儿童的活动兴趣,还可以在色彩、线性上多做改变,明亮鲜艳的颜色可以表现出空间的欢快情绪,步行道的设计中也多采用曲折蜿蜒的路线,增加人们在散步的时候的趣味性,漫长笔直的路线往往使老人与儿童失去活动的兴趣,曲折富于变化的道路对于减少风力的干扰也有帮助,在路途中适当的设置环境节点,节点可以是一个小型雕塑、一棵树、一个凉亭,增加环境趣味性。

在现代居住区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己经开始专门考虑人们在居住区内专门的步行路径,而老人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对步行路线的选择有他们自己的要求,如比较喜欢选择路面平坦没有地面突出物的道路,步行道的边界与机动车道最好有一定距离,增加老人与儿童步行活动时的安全感,避免走过于台阶过多,材质光滑易摔的铺地,这些会威胁老人安全,所以现代小区中水上汀步这些设计看似美观,却未必受到居住区内老人喜欢,给儿童的安全也造成一定威胁。

另外老人在散步过程中多喜欢较安静的小路或者局部隐蔽的路径,可以在散步过程中或走或停留都免受打扰,可以观察环境和人,又不用在众目睽睽之下,局部隐蔽的路径也是儿童热爱的游戏场所,可以成为他们捉迷藏等游戏场所,还可以满足他们心理的渴望独立的需求,形成可以让家长放心安全的。孩子私密场所。在步行道環境中应适当设置一些座椅,方便老人步行过程中的休息、聊天交流之用,步行道的宽度也应当保证两人以上能够同时通过。

由于老人记忆力及视力的减退,儿童辨识道路能力较弱,在道路设计中的一些的标志物,不仅是景观环境的点睛之笔,还增加了步行道可辨识性,防止老人与儿童在居住区内迷路,在道路转折与终点处应设置一些标志物增加导向性。

二、道路照明设施

居住区的户外环境的照明设施首先要满足老年人和儿童的视觉要求,一般来说老年人和儿童比年轻人要求更高的照明标准,以满足他们对高差的辨识能力,在居住区的入口、建筑物入口、坡地、台阶处等人流集散地和危险地段应采用高亮度的照明,延长老人儿童在晚间户外活动时间,在常有人使用的区域附近应设置照明,以界定铺地的边界,增强环境安全性。

照明时尽量避免光线向上或向外的照明设施,应采用光向下的照明设施,避免眩光,并备有局部照明或者辅助光源。

三、道路绿地

道路绿地即在道路用地地界线以内的绿地,如花坛、行道树、草皮等。对于老人绿地是非常喜爱活动的环境,一棵植物本身就是一个三维实体,因此植物也能像山、水、建筑一样,能起到构成、分隔、引起空间的作用,住区中的绿地点、线、面相结合是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宅间宅旁绿地、组团绿地等相结合,为老人提供了不同层面、不同感受的户外活动空间。植物空间构造的功能包括障景、构成空间、创造私密性等。

植物四季呈现的景象不同,将植物的不季相用于居住区户外环境中,即构成了四季交替的时序景观。根据不同季节中的不同色彩营造出的景观时序变化的景观,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使居住区的环境更体现自然规律,给生活其中的人们更有贴近自然的感受,也在混凝土铸造的城市里,给儿童创造一个认识四季植物的机会。

综上所述,在居住区外环境的道路设计中需要全方位考虑到老年人和儿童的需求,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便捷、易辨识的居住区环境,也是让大家更放心让老人和儿童外出活动。因此如何让居住环境更适合于老人和儿童活动,是居住外环境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第四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美)亚历山大.模式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7.

[3]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英)谢弗,著.王莉,译.儿童心理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景观场所论文 篇6

关键词:植物,风格,性格,景观,移情,中式住宅

一、植物的风格与性格

对于植物分类而言,目前在景观设计中使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照生产及应用的目的进行的。笔者认为植物还可按其所表达的风格进行分类。例如同样是蔷薇科的小乔木,梅花属中式风格,樱花则属和式风格。即使同为中式风格,清新淡雅的荷花代表了中式文人风格;南瓜葫芦却代表了中式田园风格。如果将景观植物按照风格进行分类,将会更加有利于景观设计师在植物造景上的运用。

除此之外,人类还因自己的心理感受而赋予植物不同的性格。植物的高矮、胖瘦、疏密、刚柔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人将自己的这些感受移情到特定形态的植物身上,吸收其姿态和精神,赋予其性格。于是,植物被拟人化,也拥有了特定的性格。色彩鲜艳的蔷薇热情奔放;暗香浮动的幽兰内敛含蓄;笔直道劲的苍松坚强刚毅、轻柔婆娑的垂柳温柔恬静。景观设计师可利用植物被赋予的差异万千的性格,表达出不同的精神内涵。

二、中式审美中的场所精神表达

“场所精神”一词源于拉丁文,指任何事物都有独特而内在的精神和特性[1]。场所及其中的要素对人的心理产生作用,给人带来一定的心理感受,人再把这些情感赋予到场所中,则产生出一定的场所精神。

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场所审美意识,并且自成特色。结合艺术心理学来说,中国审美意识的特色是以味觉、触觉作为感知方式的原型[2]。味觉、触觉相比视觉、听觉等对外在事物的评价,是一种内在感知和品评。这就导致了中国艺术表现形式的总体倾向——写意。审美者对意境美的欣赏是中国审美意识的特色,因此,在中式场所精神的营造方面应当加强对意境美的关注。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植物的审美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许多对植物风格与性格的鉴赏和分析,这些赏析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中国人约定俗成的审美取向,极易引起中国人的群体性共鸣。

3.1中国国画艺术对植物形态的描绘

随意翻开一些经典的中国画卷,几乎都有中式植物的身影。国画创作者挑选中式植物作为创作的对象,是因为中式植物的形态符合中式风格,能表达中国画家的人文情感;而中式植物的形态展现在画卷上,反过来也加强了画作的中式风格,起到了烘托主题的作用。他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指出:“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因水而活,因草木而华,因烟云而秀媚。”蘸取焦墨之枯笔“皴”出的松树枝干苍老遒劲,饱含淡墨之湿笔“写”出的兰草叶片飘逸舒展。画家在描绘不同植物时采用不同的浓淡与笔法,借植物本身的性格表达自己内在的精神。除此之外,国画作品中的植物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搭配组合以加强对类似性格的展示,如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还有与其他造景元素一起形成的组合,如缘于小径布局的梅、竹、石被称作三益之友[3]。

3.2中国文学作品对植物性格的诠释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爱菊,为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爱莲,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爱梅,为的是“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决绝。菊、梅、莲是中式植物中比较典型的文人风格的代表。它们清雅高亮的风骨与气质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借以抒发文人的情怀。

3.3中国传统园林对植物造景的选配

中国传统园林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以“天人合一”为其审美原则,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的结合,从而作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4]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从诗、书、画等各个艺术领域对自然进行推崇,深深影响了园林从内涵到形态的方方面面。

“风生寒峭,溪湾柳间栽桃;月隐清微,屋绕梅余种竹”展示了柳与桃、梅与竹的经典搭配及种植的惯用场所;“窗虚蕉影玲珑,岩曲松根盘礴”揭露了芭蕉与窗、松与岩石的组合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园种四物,松竹翠柏白梅”更直接展现出园林中惯常种植的植物种类,供后人借鉴。

园林植物与园林中的其他构成要素——山石、水体、建筑也有许多经典搭配。如在假山石顶种植枝叶下垂的植物,则“山顶植卉垂箩,似有深境也”。如在水边植柳栽荷,则“曲曲一湾柳月,濯魄清波;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在建筑中,中庭通常栽植玉兰、海棠、迎春、牡丹和桂花,以点“玉堂春富贵”之题;书房窗外往往植松栽竹,形成类似“看松读画轩”和“竹外一枝轩”的经典小景。

可以说,园林艺术是对书画艺术和文学艺术的具体实现。造园活动使中国书画中的场景得以实现,使诗词歌赋中的意境化为具体,春夏秋冬季节更替,雨雪阴晴气候变幻,这些要素借助植物作为媒介改变空间意境,从而影响到观景人的心理情绪。

四、中式植物表达中式住宅景观的风格与场所精神

要在当代的中式住宅小区中营造出特色鲜明、符合当代人审美要求的景观,必须对当代中式住宅小区和小区中的人群进行剖析。

4.1特点剖析

传统的景观设计叫“造园”,从“园”字的结构就能看出其特色。“口”字框就是传统园林那四面围合的园墙,它们把园林内的景色与大众隔离,使园林内的美景只为园林主人服务。当代的中式住宅小区不同于传统的中式住宅独门独院的格局,而是多家住户聚居于同一住宅小区,共享小区庭院空间的布局方式。这样的住宅小区决定了小区中的景观不再像传统的私家园林那样只供少数人欣赏与享受,而是具有群体性、大众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必须满足大众进行集体活动的要求,必须包含当代人开放、创新的精神理念。同样是中式风格,当代住宅小区景观在传统的古典元素中必当添加新的元素,正如同老子所说:“欲去明日,问道昨天。”我们对传统景观的研究是为了提取出精妙之所在,绝不是要忽略时代特征地完全照搬照抄。

总体来说,欣赏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式审美的总体倾向。不论时代怎么变革,这种审美倾向深深植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在做景观时,设计师应该根据受众群的喜好来进行设计。中式住宅小区中的业主大部分都具备中式审美情趣,能欣赏根据中式审美特点所做的设计的深层次内涵。而普通大众也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在充满意境美的小区景观中,也能得到身体的放松和心情的愉悦。

4.2三重境界

立足于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经验,设计师可按照步骤达到造景的三重境界。

4.2.1选择——协调统一,相得益彰

步骤一:选择。根据整个住宅小区的规划与建筑式样,决定景观设计的总体风格,从而决定植物种类的风格。中式住宅小区应当选用中式风格的植物来营造景观。如银杏科的银杏树,不仅为我国的特有树种而具备浓郁的中式风格,而且是具有活化石美称的子遗树种,能表达出历史感。其特殊的扇形叶片随着季节的更替而产生颜色的变幻,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现在有很多住宅小区在景观设计时没有注意植物风格与建筑风格的协调统一,导致整个小区的设计风格混乱。这样的住宅小区即使用丰富的元素搭配出色彩多样、层次分明的景观,也会因为元素本身的选择失败而导致整体的设计失败。

4.3.2搭配——成为特色,别具风采

在协调统一,相得益彰的基础上,注意所选植物的精神象征和所具备的特殊气质给人带来的不同心理体验,将植物之间进行搭配组合以表达一定的场所精神,使植物造景成为整个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特色,点亮整体环境。

根据对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的把握与艺术提炼,结合小区的场所性质,揣摩植物性格给观赏者带来的心理体验。白杨的坚毅、梅花的内敛、翠竹的风度、牡丹的富贵、荷花的高雅……千差万别的性格相互搭配,再组合到各具特色的环境中,就会呈现出别具风采的植物造景。

此外,不同的植物配搭方式所创造的空间给人造成的不同心理感受也应得到重视。如枝叶浓密的常绿性乔木围合成的下沉广场具有私密性,低缓起伏的疏林草地具有开放性,而绿色背景下点缀少许色彩活泼的植物,则给人带来跃动的心情。

4.3.3提升——引领风格,统领一派

做到了风格的协调统一,也成功的成为了景观设计的亮点,如果能再从文化内涵上进行深度挖掘,则可使植物造景设计不仅成为景观设计的亮点,更成为整个小区设计的亮点,引领该小区的整体风格和路线。

以南京为例,目前已有很多以与植物相关联的词汇命名的住宅小区。对这些小区来说,植物造景已不仅仅是对建筑外部空间的绿化,而是成为了贯穿该小区从风格定位到楼盘推广整条运作主线的精神统领。如某个以翠竹为主题的住宅小区,其定位的客户为高端商务人群。翠竹的高雅是对业主品位的呼应;翠竹的韧性是对业主精神的赞扬;翠竹的常青是对业主事业的祝愿。无疑,该小区以植物作为主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已成为获得业主对小区生活理念认同的不可缺少的核心力量。

要在中式住宅小区的植物造景设计中达到引领风格,统领一派的境界,不仅需要对植物及其相关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汲取。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植物性格的展示,是当代人汲取中式景观设计灵感的源头。运用固定诗词配景、模仿经典画作取景、学习传统手法造景都是快速又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郭苏明,夏兵.场所精神的延续——由高校传统校区更新谈起[J].建筑与文化,2008(2):74-75

[2].吕景云,朱丰顺.艺术心理学新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3

[3].苏醒.花木传情——植物景观的人文内涵[J].景观设计,2007(5):94-97

景观场所论文 篇7

一、对传统聚落景观场所的理解

传统聚落是我国古代人民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自下而上”形成的普遍聚居形式,它体现了我国聚落群体的本土化信仰和行为规范。景观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载体,作为“生活在其中的栖息地”,与建筑共同成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生活其中的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而存在。

景观这一含义与“场所”存在很多契合点:人、活动、栖居。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同样以建筑为边界,与建筑密不可分。因此,本文将建筑现象学中的场所理论引入景观范畴,提出“景观场所”概念:关注人所存在的建筑外部景观环境空间。本文研究对象:公共交往景观场所,即人所存在的公共交往空间,关注人的交往行为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我们认为景观场所应具有如下特征:不同景观场所拥有特定的“场所精神”;景观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景观场所是质量上的整体环境。本文从结构层次和序列关系对公共交往景观场所的结构展开研究,旨在通过抽象分析找到与场所精神的内在联系。

二、传统聚落公共交往景观场所的构成要素及其尺度界定

从聚落空间结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可将公共交往景观场所归纳为“点—线—面—体”的空间特征,适应并激发人的公共交往行为。

尽管不同聚落中人们的公共交往内容相异,但公共交往的基本原则和人对交往环境的评价标准没有根本变化。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将户外活动概括为三种类型:必要活动、自发活动与社会活动。公共交往景观场所承载着上述人的户外活动意图所激发的交往活动行为,不同空间满足相应的交往行为需求。《隐匿的尺度》中人的距离感受器官(眼、耳、鼻)的感知尺度(表1)对公共交往景观场所的尺度界定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1. 点

(1)小型场地

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提出了不同交往形式的习惯距离(表2),据此笔者将小型场地定义为:由一组端点互相连接的简单直线所界定的多边形,且其中任何两点间的连线不可以与周边相交的凸状空间,边界间距3.75m,属慢速步行空间。此种小型场地满足人的视听感官亲密接触距离,具有共存感,这是促进人自发交往行为发生的基础,为潜在的社会交流景观场所。

(2)景观小品

水井、码头等满足人的必要的社会性户外活动需要;景观植物、花架等能够刺激人的感官满足,激发亲近感、吸引人的聚集;牌坊、门楼、影壁等起到标识、空间限定作用……

(3)公共景观建筑

祠堂、戏台、庙宇等公共建筑满足人的社会活动需要。

2. 线

(1)街道

笔者依据上述感官尺度的理论,得出宽度界定的如表3。

(2)河道

上述宽度界定同样适用于河道,河道岸线提供给人的亲水程度、景观美化程度等同样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

(3)廊道

上述宽度界定同样适用于廊道,廊道较街道和河道具有更多围合界面,能够更多地激发人的空间共存感,是促进人交往活动的重要方式。

3. 面

依据上述尺度规律,笔者将“面”分为两类—中型场地与大型场地(表4)。

4. 体

人的感知范围是立体的,因此每一个交往空间亦是立体的,上述点、线、面空间都具有感知高度,在不同标高的交往中往往更加强化,形成富于变化的空间复合体。

三、传统聚落公共交往景观场所的复合结构层次

笔者依据地理与类型差异(表5)选取碛口、玉堍村、初溪村三个传统聚落进行研究,旨在深入分析传统聚落公共交往景观场所的复合结构。运用空间句法的轴线地图法(1)和空间结构分析(2),通过对比验证传统聚落中公共交往景观场所的结构层次与序列直接关系村民的交往行为,而这一切都受到地域性差异的影响。

1. 碛口古镇业缘型聚落

(1)区位

碛口古镇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县城西南80km湫水河与黄河的交汇处,有水运之利,自古因水旱转运码头而兴起,素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称,为商业文化集镇。后人将其定位为“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兼骡马运输的院落式及窑院式的业缘型村落”。

(2)公共交往景观场所结构层次分析

本文重点对该古镇的公共交往景观场所进行梳理与研究(图1)。由碛口镇的轴线地图可见,该地主要以码头为吸引点,滨临黄河的道路为主要道路,以垂直河道的纵向巷道形成主要联系,由三级横向平行道路串联。该轴线肌理呈现出东、中、西三段不同形态。东段横向轴线多曲折,与中段一脉相承,这主要与山体地形相关,同时东段与中段均以船坞商贸为主,联系紧密,龙王庙作为古镇精神中心便坐落于中段山头;中段轴线平直整齐,分布较密,主要由于中段地块寸土寸金;西段轴线多曲折,分布相对宽松,且具有内部向心性。碛口古镇以中段山头的龙王庙为精神中心(图2),主要的大型公共场地围绕其周围;东段小型场地分布较中段多,且多分布于巷道曲折处和脑畔起(3)。中段巷道空间并未存在小型场地;西段小型场地密布,多围绕该段中型公共场地分布,主要由于西段相对远离河道,船坞商贸的业缘关系相对弱化,聚居特性更加明显。依据古镇东市—中市—西市的划分历史,以及公共交往景观场所的构成肌理,可以看出碛口古镇由三个不同结构的组团构成。

为了进一步分析该镇公共交往景观场所结构层级,笔者选取西市进行放大详细分析(图3)。从图3中平面、剖面分析可以看出古镇的横向联系较弱,纵向巷道构成主要交通往来,由巷道入户,每户有精致的门楼和户前场地。这是由业缘聚落的性质决定的,建筑多作商行和客栈之用,直线形垂直山体的巷道不但适应山势,而且可以便捷地将来客由沿河主街引入。建筑多为窑院式,入户有过渡门厅空间,围绕中心院落有檐廊。综上可以得出该镇公共性景观场所的结构层次(图4,图5)。

2. 玉堍村血缘型聚落

(1)区位

玉堍村位于湖北省阳新县城西北浮屠镇,选址于山间平地,村落形成于清代中期,以李氏宗祠为中心,围绕五个支祠聚居,布局较完整,是典型的鄂东南血缘型聚落。村落祠堂与水体系统相得益彰,五个支祠当中,三个支祠的门前有水塘,一个支祠门前有溪流,祠堂临水的场地成为颇具活力的村民公共交往集中地。

(2)公共交往景观场所结构层次分析

由轴线地图可以看出轴线呈现出围绕祠堂的向心性(图6),多曲折,且分为“左—右”两部分。主要轴线以李氏宗祠为中心呈“大”字型发散。由图6中空间结构分析可知轴线曲折处多存在小型场地,且多集中围绕在各祠堂大型公共场地和水井、古树等景观小品周围。玉堍村位于山间平地,地势无明显高差变化,围绕宗祠布置水塘与中心大型场地,由主要道路联系,宗祠为多进院落式,民居围绕宗祠布置,由次要道路联系(图7,图8)。综上可以得出玉堍村公共性景观场所的结构层次(图9)。

3. 初溪村客家土楼聚落

(1)区位

初溪土楼群位于福建永定县南部的下洋初溪村,元末明初徐氏在此开基。该村占地15万m2,海拔400m~500m,群山环抱,坡度较大,土楼群坐落于北面山势相对较平缓处,坐北朝南,一条小溪自东而西横穿而过,成为由土楼、民居、小桥、溪流、梯田等元素浑然天成的客家传统聚落。

(2)公共交往景观场所结构层次分析

由图10中轴线地图可以看出该村轴线以三水交汇处为起点沿上游树枝状延伸,主要道路位于村落外围,村落内部主要轴线与溪流平行呈线性,横向尽端式入户,少网状联系,少曲折,土楼建筑所在的轴线尺度往往较周边民居大很多。结构分布图中可以看出由于轴线肌理的特点,该村街巷中少有小型交往场地。该村没有明显中心,通常起中心作用的祠堂,此处仅作为土楼建筑内部的景观点而存在。公共场地多分布于轴线末梢,作为土楼与民居的入户场地而存在,区别于前文两个村落。土楼多有一门楼入口,内部的庭院交往空间呈多进环形,中心为祖祠所在。

该结构特点受丘陵地貌影响,并与该村的客家文化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该地的客家人多是由我国中原内陆因自然灾害、战乱迁徙而来的,作为外来人具有很强的团结与防御意识,这也决定了土楼内聚与排外的性格。因此客家土楼选址相对脱离于当地民居,门前有属于自己的较大活动场地,供奉自己的宗祠。而那些当地民居也往往独立存在,散落在村子一隅,缺乏内聚动力。综上可以得出初溪土楼公共性景观场所的结构层次(图11)。

4. 小结

(1)公共交往景观场所结构层次

公共交往景观场所是由点、线、面构成的立体交往空间,笔者依据上述分析结果,将三个聚落的结构层次用拓扑关系表示(图12)。可以看出,碛口存在五级结构、六层关系,玉堍村有六级结构、八层关系,两者均由交往景观点作为构成基础,前者交往景观点为码头,并因其水运文化出现了二级交往景观点龙王庙作为古镇精神中心,体现了业缘船坞商贸特色,后者为宗祠,体现了血缘聚落的特色。而初溪村则存在三级结构、四层关系,由交往景观场作为构成基础,二级一分为二,相互独立,体现了客家聚落的聚居特点。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纵向结构层级的主干节点代表了关键的公共交往性景观场所,且级数越低,公共性越大;横向层级关系代表了围绕每级关键公共交往景观场所居住在同级范围内的人们之间的交往空间的组织方式,交往概率和频率由结构中心向两侧递减。因此结构层数越高,代表公共交往景观场所越丰富;公共程度的选择越多,即级数越高,能够满足人们交往行为需求的选择越多,则发生不同程度公共交往行为的频率和概率越大。由此可以看出,玉堍村人们的公共交往活动最活跃,以生活交流为主;碛口次之,以商贸交流为主;初溪村相对保守,交往存在明显局限性。同时,不同聚落因其地理、人文背景不同,所承载的场所精神不同,从结构组织的方式和要素可以明显体现出来。

(2)公共交往景观场所的序列关系

依据前文分析结果,可将三个传统聚落的公共交往景观场所的序列拓扑关系总结如下(图13):

碛口古镇—四个码头、一条滨河主要干道、中段一座龙王庙,全镇分为东—中—西三市,东市以巷道串联起小型场地与脑畔起中型场地引导入户,中市巷道直接入户,西市围绕自身中心大型广场联系小型场地与中型场地引导入户。

玉堍村—一座宗祠、一个中心广场,五个支祠“3-2”分为两个组团,每个支祠由门前中型场地联系小型场地、水体、古树等景观节点,并且引导入户。

初溪村—以三水插口为起点组织枝状道路,联系土楼与民居各户前中小型场地引导入口。

可见,不同聚落的公共交往景观场所结构层级关系可以由于业缘、血缘等特性呈现相似性,然而不同聚落因其存在人文、地域差异性,具有不同的聚落精神,因此其公共交往景观场所亦呈现出不同的场所精神,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元素的不同序列组织关系。

四、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传统聚落中公共交往景观场所具有复合结构层次。级数越高,交往公共程度的选择越多;层数越高,公共交往景观场所越丰富。复合结构层次能够满足人不同程度与方式的公共交往需求,促进公共交往行为的发生。同时,公共交往景观场所结构元素的不同序列组织关系体现了不同地域人群因其地理、人文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公共交往行为习惯,表现出不同的场所精神,为研究聚落内在特征提供参考。

传统聚落公共交往景观场所复合结构研究对现代聚落更新、挖掘聚落的场所精神、关注人的交往需求、提高住区活力、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与启示作用。本文仅选取我国不同地域有代表性的三个传统聚落开展研究、对比分析,值得深入研究的聚落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和建筑.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李晓峰,谭刚毅.两湖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胡大新.永定客家土楼研究.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6

[5]俞孔坚.景观的含义.时代建筑,2002(1):15~17

[6]白桦琳,杨忆妍,郝君,王乐君,王南希.黄河边即将消失的活遗址—碛口古镇的保护与和谐再生.中国园林,2010(11):39~42

[7]朱文龙,王欣.黄河晋陕段沿岸历史建筑的空间布局研究.华中建筑,2008(12):156160

景观场所论文 篇8

1.1 场所及场所精神的内涵

场所(place)是来自于建筑现象学的一个概念,关于其概念的解释很多,笔者较认同美国当代建筑师斯蒂文·霍尔的理解,认为如果特定的秩序(景观,构筑等物理结构)是外在的知觉,现象和经验则是内在的知觉,那么在一个构筑上外在知觉和内在知觉就是交触在一起的,当两种知觉达到高度融合的状态时,就产生了高于单纯前两者的第三种存在,即所谓的场所[1]。而场所精神(spirit of place)是场所的特性和意义,即环境特征集中和概括化的体现。场所精神是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场所感。通过定向和认同,人和场所精神之间产生互动。要使栖居过程有意义,就必须遵从场所精神[2]。设计的本质是显现场所精神,以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场所,使人得以栖居。

1.2 嘉庚风格校园中的场所精神——嘉庚精神

在嘉庚风格的集美学村中,正涌动着一种历史积淀的优秀精神——嘉庚精神。

陈嘉庚先生在家乡厦门投资创立并亲自规划建设了著名的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两处校区。当年陈嘉庚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提取“诚”和“毅”两个字作为人生的诫语。并把“诚毅”作为集美大学的校训,以鼓舞和勉励师生。在这里,浓缩了陈嘉庚先生爱国主义精神及其献身社会教育的理念与身体力行的实践思想;体现了陈嘉庚先生对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和善于博采众长、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求变的可贵精神与科学发展观以及综合创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集美学村这片土地上原有的沿海自然渔村地貌与嘉庚建筑体系相互结合,陈嘉庚先生通过这些极具特色的嘉庚风格校园景观使其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社会教育事业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升华,而集美大学如今所特有的校园景观文化——嘉庚精神则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实践、认识而深深地融入到了校园的方方面面。

任何事物都有独特而内在的精神和特征。场所精神是场所的特征和意义,是人们存在于场所中的总体气氛。集美大学特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同特定的人造环境(嘉庚校园景观)构成了场所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赋予了集美大学一种总体的特征和气质,具体体现在学校近百年来几代师生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况。

2 嘉庚风格校园景观规划——嘉庚精神的诠释

2.1 嘉庚风格建筑

嘉庚建筑在嘉庚风格景观各要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显性环境要素的方式为场所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来源。被人们称为“身穿西装、头戴斗笠” 的嘉庚建筑,中西合璧,中国闽南式的屋顶,西洋式的墙面,南洋和闽南式建筑的拼花、细作、线脚等,使整体建筑古朴大气、庄重恢宏。陈嘉庚先生汲取了中西不同的审美观,本着创新求变的可贵精神,将南洋的西方建筑形式与本土建筑形式相融合,创造出多元化矛盾的综合[3]。同时,嘉庚风格建筑继承了闽南传统砖石砌筑的建造技艺,使用了大量的本地材料:砖、石、木料以及用本地黏土烧制的嘉庚瓦。与地区自然环境密切联系的传统材料是加强建筑地域认同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本地材料其独特的肌理、色彩、砌筑手法都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能够唤起人们对建筑的亲切感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感性的交流。在用这些独特的当地材料建造的建筑中,不同季节里光线产生的光影效果、墙面的肌理变化、雨水打落在屋顶、墙面、地砖上产生的回声都不同于我们在现在盛行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的体验,甚至连穿过建筑廊道吹来的风也可以带来不同的材料气味。这些决不是夸大其词,而是在细心体验建筑每个细节后得出的呼之欲出的切实感受——一种与其时代环境密不可分的整体意向所笼罩着的强烈场所感。这种强烈的意向来自于陈嘉庚对建筑和人的关怀,来自于人们生活的细微事件,来自于人们共同生活熟悉的文化模式,因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这些亲切宜人的校园环境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反而愈酿愈浓。“从形似到神似”一直是建筑造型和建筑空间设计的一条基本思路,嘉庚风格建筑则告诉我们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完全有一种超越单纯的形的制约的可能。

陈嘉庚主持的校园建筑,除具有独特的嘉庚风格以外,在建筑物命名上亦深受中华传统文化之影响,充满了校园文化韵味。

2.2 嘉庚校园规划

2.2.1 尊重场地的设计理念

陈嘉庚十分重视校园建设,他毕生丰厚的建筑艺术修养和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建筑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兴建的一系列校舍大都依山傍海,就势而筑,有的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加以改造,有的配以楼台亭阁点缀自然景观。陈嘉庚先生当年对办集美大学有着很周密的规划考虑,力求较好地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使人工美与自然美、整体美与局部美交相辉映,和谐统一。建筑规划上与自然山水环境有机结合,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今,集美学村已成为了集美大学,经过近百年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利用三面环水,一面向海的盆地,凭借地形使其整体形成良好的对景关系和空间向心感。各组建筑有一定的轴线关系,通过道路的曲折蜿蜒,使空间和景观富有变化。校园中散点式分布了嘉庚公园,景贤公园,鳌园等公园绿地,建筑风格上中西并蓄,但布局上又颇具中国园林自由活泼而不失精心组织的传统意趣。

2.2.2 注重生态的设计理念

集美大学的建设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本身就是对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而建筑依势面海而建,临海留出空旷开阔视野,引导场所中的气流顺势流动,构建出适宜的人居生态空间。校园内大量采用乡土树种,校园中的芒果、桂圆、枇杷、荔枝等本土果树的栽植,每逢收获季节,硕果累累,果香四溢,别有一番情趣。而海边清澈透明的海水、明媚的阳光、金色的沙滩、洁净新鲜的空气所构成宜人的环境,加上海天一色,棕榈成群的景观构成具有强烈个性的特色突出了热带海滨城市自然美的基调;林下到处是四季怒放的三角梅、炮仗花、洋紫荆、龙传花、羊蹄甲、大花紫薇、刺桐等争奇斗艳,与嘉庚建筑的绚丽相映成辉,共同演绎着南洋风情的热辣、奔放、野趣……

更值得一提的是,厦门是白鹭之乡,在集美就有着原生态的白鹭栖息地。在校园规划中,对这些栖息地进行合理的保护,并巧妙的运用到了景观设计中。这样一来,让人感受到无限的生命力,心情格外的舒畅,这样的景观优势,是别的校园环境中难得一见的。

3 嘉庚校园人文环境营造

3.1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长期以来,集美大学已形成了以陈嘉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文化。集美大学重点建设了陈嘉庚先生铜像、陈嘉庚先生语录园、陈嘉庚先生故居、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集美学校校史展览馆、归来堂、归来园、集美鳌园、嘉庚公园等一系列具有集美大学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此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以嘉庚精神为重要内容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始终贯穿着嘉庚精神的宣传和教育内容,学习、研究、弘扬陈嘉庚精神已成为学校文化的主体和支撑。诗情画意的校园风景,一幢幢个性鲜明的校园建筑好似“凝固的音乐”,体现出美学追求,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而一系列纪念意义的校园景观和有创意的雕塑,不但可以使学生继承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激发青年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 丰富的当代校园文化生活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学院十分重视营造健康活泼、锐意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挖掘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为学生提供了众多的场地和机会来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在这里,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管理对象,而是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在艺术学院附近的轮机学院外围墙上,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涂鸦作品令人驻足观看,也展示着当代青年追求时尚、张扬自我的诉求,成为了集美大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陈嘉庚先生于1950年在集美海滩上筑堤围垦外、中、内三池。外池俗称“龙舟池”,池畔建有式样各异的“启明”“南辉”“庚”及“左”“右”“逢”“源”7个亭子。在这里举办的已有50多年的历史龙舟大赛是集美师生一年一度的节日。每到此时,金鼓齐鸣,波光色影,人声沸腾。外地和本地的健儿驾着七彩龙舟,劈波斩浪,奋勇争先。

此外,还有集美美食节、街舞大赛、艺术作品展,以及为老年人修建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这一切,都将这片土地渲染的生机勃勃,让这里的人们生活在积极快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

4 结语

“民心不死,国脉尚存,四万人民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如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一日”,决心之大,千古一人。一个学校,乃至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振兴,都是与其具有一种可贵的精神相联系着。嘉庚精神有着深厚丰富的内涵,经过历史不断地锤炼、验证,愈发芬芳,是集美校园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是这片土地的场所精神所在。集美人对场所呈现的精神——嘉庚精神积极地接受并予以扬弃,使嘉庚精神处于发展活跃的状态,从与场所创造性的互动中获得精神的享受与提升。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和建设,如今,集美大学规模成群的“嘉庚风格”校园建筑和风景优美的公园绿地以及温馨宜人的街道邻里等掩映在白云绿树之间,万顷碧波之畔,宁静而瑰丽,参差而恢宏,加上那龙舟池畔的亭台阁榭,重檐飞翘,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真乃是人间仙境。

参考文献

[1]吴威.园林的场所精神初探[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2]俞孔坚.追求场所性:景观设计的几个途径及比较研究[J].建筑学报,2000(5):32-34.

[3]谢弘颖.厦门嘉庚风格建筑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4]梁振坤.陈嘉庚与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8(6):13-15.

[5]王增炳,陈毅明,林鹤龄.陈嘉庚教育文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景观场所论文 篇9

关键词:山地校园,场所精神,景观设计

0引言

校园景观是城市形象的一个文化名片,而山地校园景观则体现了立体城市文化名片的精髓所在。它能满足一部分人的居住需要,还能满足人们对精神食粮的追求,具有其特有的地域文化个性与艺术美学,完美的展现了艺术和技术、功能的高度统一。随着时代发展,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场所特性也在发生着变化,基本的自然环境空间也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愿意通过更多的感官能力达到与环境情感交流的目的。而作为成长在精神食粮田地里的校园景观则需更加注重表现人与场所精神的互动,注重人的心理与场所交流手段的多样性。校园文化及地域特点对场所精神的表达就显得更加迫切。

1山地校园景观

1.1 山地校园景观的内涵

山地校园景观多是建立在以山地环境为基础,并依坡就势而建,它的这种独特性,必须有自然条件的支撑,它构成整个校园景观系统的骨架。山地丰富的现状,肌理变化,赋予山地景观独特的形态感染力和魅力,利用坡地地形创造独特的视觉空间以及与众不同的景观特质。

另外,山地的垂直高差和地形起伏,造成曲折的梯道和高低错落的轮廓线,以及建筑第五立面所形成的景观视觉效果,形成丰富、千变万化的景观[1]。

1.2 山地校园景观的空间特点解析

1.2.1 景观规划以多中心组团形式发展为主

山地校园由于受自然地形的限制,整个场地向内凝聚,使得山地校园的景观形象元素得以集中体现,形成了大面积的校园公共空间。校园建筑形态多以分散式、组团或带状分布。组团间以道路相连,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外在形象也较之平地校园更为迷人。比如重庆工学院花溪校区规划设计(见图1),其方案从原有的基地自然环境入手,尽可能的保护和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丘陵、河流、树木等)元素,通过对建筑、山体、河流、树木的合理组织和安排,形成了良好的总体景观与空间效果,营造出了一个自然与人文互相和谐与生长的山水校园。

1.2.2 多层次景观综合布局

由于许多大中型规模的山地校园规划往往自然发展成为分片、多组团的状态,组团间以道路和桥梁相连,这使得空间的层次性更为丰富。如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的规划,在自然场地的基础之上,通过理山,理水,理建筑,理人文的合理方法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然的山水校园景观。由于地形的变化,空间内每一点的移动都处在三度空间的变化之中。从各种角度领略校园的风光,山可成为校园的天然背景,江河可成为校园的带状景观。借助于地形布置校园,可获得校园与建筑总轮廓的多景象、多层次的全景。相对于平原地形,山地地貌环境的多变性、差异性以及地方文化的丰富性得以充分体现(见图2)。

2场所精神相关概念

场所,广义的解释是“土地”或“脉络”,而场所精神则是由自然和人造环境组成的有意义的整体。场所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表达。场所不仅仅是纯物质形式的表现,更多的是传承与发扬其特定的内涵意义。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自然环境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是人们通过与建筑环境的反复作用和复杂联系之后,在记忆和情感中所形成的概念——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建筑与特定的人群相互积极作用并以有意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是由人、建筑和环境组成的整体;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有意义聚集的产物[2]。

场所精神对山地景观设计的启示。“场所精神”的概念在建筑研究领域的研究颇多并且有较长历史,而在山地景观规划领域的研究却历史不长。山地景观的规划原则之一就是要考虑场所的整体性表达。

从舒尔茨的场所精神我们可以知道,场所精神是通过经验主义的传统方式传承下来的启示和遗产。它所强调的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就是经验主义所倡导的核心精神,认为自然的理念来源于每人每天对于场地的不同交流与感悟。山地校园景观就是基于自然环境之上追求与场所的和谐与共生。然而,现在许多山地校园景观追求的更多是“形式景观”,只求富有视觉效果的花架子,而并没有真正让其根植于土地,根植于自己独有的文化脉络。所以,“场所精神”的形成与体现不是由某一景观元素或是设计亮点,而是提炼并融合了多种环境空间与文脉特征。可以说山地是校园景观规划与场所精神表达的灵魂基础,其对山地校园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3场所精神在山地校园景观中的体现

3.1 场所精神的激发与延伸

校园景观规划空间应是具有“场所精神”的文化殿堂,而山地形态环境则为其提供了天然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范围与环境,其孕育的地域文化及属性也不同,体现出了浓厚的地域场所精神。同时,人们会根植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形成特有的山地景观形式与文化面貌。山地校园的山地场所往往是通过山地集体实践的方式产生。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景观会给人带来一种归属感,因为这是属于自己的一种生活[3]。

地域精神是山地景观中地域文化特色与风土人情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学校环境空间所具有的“精气神”。师生在此景观空间中彼此进行交流与环境感悟,应能迅速认知、认同、习惯这个环境空间。比如,山地景观会通过场地高差变化,形成相对私密单独的围合空间,给人一种天然的归属感。因此,如何使山地景观设计全面的体现其地域精神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山地校园的景观设计注重地域精神的发扬与延伸尊重,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保护了该校园甚至是更大的区域的生态环境,也进一步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4]。

3.2 注重校园场所的可参与性与归属感

如今的学生时代,对校园交往空间的需求呈现出了多样性,快速发展的社会也对在校学生的整体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更容易被社会接受。与此同时,学生整体品质的提高与校园环境密不可分。所谓环境育人,就是校园环境能够顺应社会发展要求,营造出为提升师生交流和相互启发、锻炼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场所。这种场所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更应该渗透进学生的每处活动空间。例如,山地校园多以步行为主要交通体系,园路周边的植被多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优秀的山地校园景观为师生提供了日常生活所依赖的更多可能的交往空间。

4体现山地校园场所精神的景观设计手法

4.1 注重整体性设计

景观小品作为山地景观的重要元素,与外部的空间环境的关系密切。但是,不能一味的处理单体的景观元素,还要从大局出发,充分考虑与山地校园的整体规划风格相协调。再有,在功能的配置和形式的设计上也要互补与统一。 不管是从空间尺度,或是色彩、材料、质感、形式等都应与整体环境协调融合,营造出一个具有整体效果的山水校园空间。

4.2 提倡人性化空间

由于山地地形表面起伏大,再加上用地紧张,因此,山地校园景观在空间规划的选择上,多以小环境空间为主,依山就势灵活布置。因此对待山地景观的创作不能单纯地套用平地景观的设计理念、设计思维和设计手法。地形固然是一种制约因素,但同时制约性又可引发创造性。但也正是由于地形的这种特殊性为山地景观的创作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丰富空间层次和创造独特风韵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在规划上,多遵循“小、散、隐”的设计原则,将山地“化整为零”“布局宜疏不易密”。但是,过于分散的景观规划其整体性不强,结构与流线也难以清晰体现。所以这要我们在对山地进行景观规划时,尽量因地制宜,契合山地的起伏变化,有机分散与集中,不去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使校园成为融入环境中的有机景观,让更多的师生对其认同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也让山地景观的场所精神得以传承与延伸。

4.3 追求山水意境

景观设计不仅仅是要满足人的视觉和感官上的需要,同时要应提供人精神的体验。那么,在追求人的精神体验之中,山地景观的意境表达就是重中之重。意境通常采用隐喻的设计语言的手法表达,通过对整体山水环境与空间氛围的塑造,体现其本质蕴含着的文化与品味,与人产生共鸣与感染,最终使人体验到场所的意义所在。比如有些校园设置一些富有文化与纪念意义的校园广场或者景观雕塑艺术作品,就是通过意境的追求来体现山地校园独特的场所精神。

5结语

在教育环境与社会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如何展现山地特色,如何尊重“场所精神”就成为了山地校园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这也是山地校园保持其自身特色的重要考量。为了进一步地提升在校师生和山地校园环境的整体品质,旨在立足于学科的角度,综合一些案例分析,为山地校园环境景观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7-56.

[2][挪威]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 Schuls).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台湾:尚林出版社,1984.

[3]王燕飞.大学校园景观与场所[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景观场所论文 篇10

关键词:城市,场所感,广场,空间环境,景观设计

1、引言

“设计一样东西通常需要把它置于它所属的更大的环境中来衡量--就像将椅子置于一个房间中;将房间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整个城市的布局之中。”

—— (美) 伊利尔·沙里宁

我们需要创造的不仅仅是一栋构筑物, 一个高低变化, 层次分明的空间, 而且更应是一个在视觉上所能体现的“场所精神”, 作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师, 去创造富有意义的场所是其职责所在。每一个场所都是独特的, 它呈现出周遭环境的独特的特征, 这种特征由具有材质、形状、肌理和色彩等实体物质和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的、亦一种由以往人们的体验所产生的文化联想共同组成的特性。

2、相关的理论与概念

2.1 场所精神

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提到, 场所真正的意义是指生活发生的空间[1]他认为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 而是由具体事务组成的整体, 事务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的特征。“场所是质量上的整体环境, 是具有特征的空间[2]

2.2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3], 指某一个地域内的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而创造的文化, 它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学科, 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文化地理学。从广义上的文化所在的领域为着落点进行研究, 分析自然景观智商的人类活动的形态、文化区域的地理特性、环境和文化的联系、文化的传播路线以及人类的行为系统。其中一些元素如民俗传统、经济的体系、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组织等等, 但是在一些方面上, 地域文化又和文化地理学有某些区别:文化地理学是从“地理学”的角度展开, 在这种角度下“地区”所包含的范围更多的是地理学意义。地域文化则是以“历史地理学”为中心展开, “地域”与文化的分界已经更多趋向于文化的范畴了。

3. 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城市广场”

3.1 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中的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 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 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 采用步行交通手段, 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3.2 城市广场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往往在空间比例的处理上会出现失调的现象, 广场在建成后不能与周遭的环境所契合, 聚不起人气。休闲娱乐广场是城市中供市民休憩、游玩、演出以及举行各种娱乐的场所, 其布局形式多样, 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广场, 可以是无中心的、片段式的, 位置比较灵活, 这种分类是相对的, 现实中的广场或多或少都承担着其他广场的功能, 城市广场的分类, 从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广场的功能[4]。

基于场所精神和建筑现象学的理论, 本文针对场所精神的六大因子:场所空间、地域文化以及个性表达、尊重原有地面状况和结构、色彩。光影、材质。在此基础上, 对江西省南昌市莲塘镇的澄碧湖南苑广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对其场所精神的表达的优缺点进行描述和分析。

4. 澄碧湖广场现状的“因子”分析

4.1. 空间

澄碧湖南苑广场位于被澄湖北大道这一条主干道切分中的大湖 (下) 所在的南广场 (南苑广场) , 南广场靠近城市支干路向阳路, 澄碧湖广场紧邻城市主要道路, 也是道路的交汇之处, 是行人的必经之路, 因此, 此广场有比较大的内聚力。南广场位于一大片的居住区和市区商业街所交汇的向阳路段, 场地开阔, 从步行街购物回来的人群可以通过南广场走近路回居住的地方, 此地能够给疲惫的逛街人群一个休息落脚的地方, 广场空间比较充足, 通过一个架湖而过的桥将相对狭小的道路和宽阔的广场连接, 整个广场能够给人以良好的引导性, 有着比较强的秩序感。从平面上进行分析, 不难看出设计者是从广场的内聚性出发而考虑的, 通过桥的连接, 将区域内道路和湖中的广场进行连接。轴线与桥连接的方向一致, 可以引导人群通过这个桥梁直接到达广场的中心区域。人们的行走路线呈现“T”字的形状, 由于只有一座桥, 往往人们在选择进入广场的时候还要围绕湖边行走一段比较长的距离。广场的中心是一个以石块堆积成基座, 上面放置莲花的雕塑, 在其周围设置喷泉, 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中心, 虽然广场尺度大, 但是因为其是轴线对称的布局, 通过架桥为入口, 人群的行走流量密度从大变小, 由密到疏, 广场的秩序感比较强。

4.2 铺砖和绿化

1铺砖

广场上的铺砖基本都是硬质铺砖, 缺少一点亲切的感觉。广场采用大理石的贴砖和小块的瓷砖为主, 贴砖所形成的花纹比较少而且变化很少, 广场的铺地图案均质化.从入口到中心区域都是均质性图案, 铺地图案没有变化, 没有体现广场的向心性和多样性。

建议:增加软质铺砖, 如木材、竹质等, 增加铺砖的多样性。减少花纹的反复和毫无韵律的复制, 形成特有的图案, 在铺砖的形状、大小、色彩上下功夫, 结合当地或者中国的传统文化设计出有美感的图案, 做出统一而又富有变化的艺术图案。

2景观设施

景观设施设有有喷泉、富有雕塑感的路灯、有历史感的雕塑、小石凳、等等, 总体上感觉还是可以, 广场上的主题是喷泉, 大部分的设施都是围绕喷泉而建设, 缺少娱乐设施, 和文化感的景观小品, 广场与水体结合的比较好, 能够引入湖水, 在广场里绽放喷泉, 而且做出了多种水体景观。

建议:景观设施应该多样化, 对应不同的人群应该设置不同的小品, 对于老年人来说, 可以设置一些体育设施供老年人锻炼身体, 或者提供一部分带有文化感的小品区域给老年人欣赏戏曲, 交流文化。对于年轻人来说, 又应该增设一些带有活力的景观设施。因此, 应该在空间上多加以研究, 利用空间的变化来设置小品, 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主题, 增加广场景观的针对性。

3绿化

广场周边的绿化主要由草地、荷花、靠近湖边的柳树以及樟树、缺少其他绿化构成要素, 景观绿化缺乏四季性, 每到柳树凋零的时候, 临湖一面的景色比较苍凉, 荷叶所能存活的时间也不太长, 只有樟树叶子保留的时间稍长, 广场周边基本都是单一的绿色植物, 花卉植物几乎没有, 广场内部绿化面积比较少, 看起来过于简单、朴素。

5. 结语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最能体现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我们可能需要通过广场来说明和增加一个城市的影响力, 但更需要的是注重对生活中关于人情、人性化的设计。要“走心的设计”, 为走进场所中的人提供一种关怀, 一种归属感, 总而言之, 在场所感的营造中, 首先要体现人的作用, 从“人”出发而到达“场所”, 这样才有属于场所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薛彦波.漂浮的场所[D].北京:中央美院2007.

[2]胡映东.场所精神的回归[J].山西建筑.2007.

[3]陈建远.社会科学方法词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0.

[4]朱捷.城市广场地域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6.

[5][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6]挪威]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上一篇:寻找回来的美丽下一篇: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