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配置手法论文

2024-12-17

景观配置手法论文(共8篇)

景观配置手法论文 篇1

1 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在园林空间中, 无论是以植物为主景, 或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共同构成主景, 在植物种类的选择, 数量的确定, 位置的安排和方式的采取上都应强调主体, 作到主次分明, 以表现园林空间景观的特色和风格。

对比和衬托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 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 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 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在树丛组合时, 要注意相互间的协调, 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运用水平与垂直对比法、体形大小对比法和色彩与明暗对比法三种方法。

动势和均衡各种植物姿态不同, 有的比较规整, 如杜英;有的有一种动势, 如松树。配置时, 要讲求植物相互间, 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 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起伏和韵律韵律有两种, 一种是“严格韵律”;另一种是“自由韵律”。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最容易体现出韵律感, 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 做到高低搭配, 有起有伏, 产生节奏韵律, 避免布局呆板。

层次和背景为克服景观的单调, 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 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背景树一般宜高于前景树, 栽植密度宜大, 最好形成绿色屏障, 色调家深, 或与前景有较大的色调和色度上的差异, 以加强衬托。

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 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 树丛的组合, 平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相互之间的配置。

1.1 植物种类的选择

植物具有生命, 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进行植物配置时, 要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使植物正常生长, 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

首先, 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配植的树种, 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发展新区, 尤显重要。

其次, 要根据当地的土壤环境条件配植的树种。例如, 杜鹃、茶花、红花继木等喜酸性土树种, 适于PH值5.5至6.5含铁铝成分较多的土质;而黄杨、棕榈、桃叶珊瑚、夹竹桃、海桐、枸杞等喜碱性土树种, 适于PH植7.5至8.5、含钙质较多的土质。

第三, 要根据树种对光照的需求强度, 合理安排配植的用地及绿化使用场所。

第四, 要根据环保的要求进行配植的树种。在众多的树木之中, 有许多不光具有一般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 而且分别具有防风、固沙、防火、杀菌、隔音、吸滞粉尘、阻截有害气体和抗污染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因此, 在城市园林、绿地、工矿区、居民区配置林木时, 应该根据各个地区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 配置适宜的树木。例如, 在粉尘较多的工矿附近、道路两旁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区, 应该多配置一些侧柏、桧柏、龙柏、槐树、悬铃木等易于吸带粉尘的树木;在排放有害气体的工业区特别是化工区, 应该尽量多栽植一些能够吸收或抵抗有害气体能力较强的树木, 如广玉兰、海桐等树木。

第五, 要根据绿地性质进行配置。各街道绿地、庭园绿化中, 根据绿地性质, 规划设计时选择适当树种。如设计烈士陵园绿化, 树木选择常绿树和柏类树, 表示烈士英雄“坚强不屈”高尚品德。在幼儿园绿化设计, 选择低矮和色彩丰富的树木, 如红花继木、金叶女贞、十大功劳, 三种树种组成了红、黄、绿三色, 带来活泼气氛。还要考虑不能选择有刺、有毒的树木。如夹竹桃、构骨等树木。

1.2 植物配置方式

⑴自然式的树木配置方法。多选树形或树体部分美观或奇特的品种, 以不规则的株行距配置成各种形式。

(1) 孤植:单株树孤立种植, 孤植树在园林中, 一是作为园林中独立的庇荫树, 也作观赏用。二是单纯为了构图艺术上需要。主要显示树木的个体美, 常作为园林空间的主景。常用于大片草坪上、花坛中心、小庭院的一角与山石相互成景之处。

(2) 丛植:一个树丛由三五株同种或异种树木至八九株树木不等距离的种植在一起成一整体, 是园林中普遍应用的方式, 可用作主景或配景用作背景或隔离措施。配置宜自然, 符合艺术构图规律, 务求既能表现植物的群体美, 也能表现树种的个体美。

(3) 群植:一两种乔木为主体, 与数种乔木和灌木搭配, 组成较大面积的树木群体。树木的数量较多, 以表现群体为主, 具有“成林”效果。

(4) 带植:林带组合原则与树群一样, 以带状形式栽种数量很多的各种乔木、灌木。多应用于街道、公路的两旁。如用作园林景物的背景或隔离措施, 一般宜密植, 形成树屏。

⑵规则式配植

(1) 行植:在规则式道路、广场上或围墙边沿, 呈单行或多行的, 株距与行距相等的种植方法, 叫作行植。

(2) 正方形栽植:按方格网在交叉点种植树木, 株行距相等。

(3) 三角形种植:株行距按等边或等腰三角形排列。

(4) 长方形栽植:正方形栽植的一种变型, 其特点为行距大于株距。

(5) 环植:按一定株距把树木栽为圆环的一种方式, 可有1个圆环、半个圆环或多重圆环。

(6) 带状种植:用多行树木种植或带状, 构成防护林带。一般采用大乔木与中、小乔木和灌木作带状配置。

2 植物配置的掌握要点

植物配置应注意植物高矮顺序与游人视线的关系;植物色彩美与季节的关系和颜色相配的协调性。植物配置在不同地方应注意掌握不同的要点。

交通岛周边的植物配置宜增强导向作用, 在行车视距范围内应采用通透式配置。绿岛上自然式配置树丛、孤植树, 在开敞的绿化空间中, 更能显示出树形自然形态, 与道路绿化带形成不同的景观。导向岛绿地应配置地被植物。

广场绿化应配合广场的主要功能, 使广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广场绿地布置和植物配置要考虑广场规模、空间尺度, 使绿化更好地装饰、衬托广场, 改善环境, 利于游人活动与游憩。

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绿化风貌与景观特色。园林景观路一般具有较好的绿化条件, 应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植物, 合理配置, 以反映城市的绿化特点与绿化水平。园林景观路是道路绿化的重点, 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主体, 贯穿于整个城市。主干路植物配置要考虑空间层次, 色彩搭配, 体现城市道路绿化特色。同一条路段上分布有多条绿带, 各绿带的植物配置相互配合, 使道路绿化有层次、有变化、景观丰富, 也能较好地发挥绿化的隔离防护作用。分车绿带的植物配置应形式简洁, 树形整齐, 排列一致。

花坛布置应选用花期、花色、株型、株高整齐一致的花卉, 配置协调。花坛、花境的设计应配置合理、主题突出具有独创性。

总而言之, 要达到理想的植物配置效果, 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从选苗到现场施工, 设计师均须亲临指导。置身现场, 景观设计师更易把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在配置中充分考虑各种的矛盾和优势, 加以合理地搭配、运用各种配置手法, 才能使其达到理想效果, 创造良好的景观。

景观配置手法论文 篇2

简介: 国外景观概念由来已有百年之久——理念和手法相当成熟和先进。而国内是近二十年来的事。国家进入一个大建设时代,景观建设也同步开始,具有广阔的前景。关键字:景观工程 设计理念 设计手法

一、景观前景

1、广阔

国外景观概念由来已有百年之久——理念和手法相当成熟和先进。而国内是近二十年来的事。国家进入一个大建设时代,景观建设也同步开始,具有广阔的前景。

2、忧虑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景观认识加深,景观已成为城市规划上档次的一种时髦用语,城市景观建设以补课的方式超负荷发展,一夜之间可以诞生众多的“景观规划师、设计师”在规划、设计,COPY、克隆的比比皆是,众多的“能工巧匠”奋战在夜与昼的工地上,鱼目混珠,所以景观行业需要规范、纠偏,需要有个性化、经典的指导性景观设计作品。

二、景观设计事务所景观设计理念和手法

“钻石有别于玻璃,月亮有别于星辰”,好的案子需要有创新理念、好的主题,需要好的景观设计事务所和景观师去创造去实现。

优秀景观设计事务所——创新理念

优秀景观设计师团队——务实手法

优秀景观设计所具有“蓝海”战略,也就是在国家、区域、城市板块移动建设中具有超前的理性战略目光,合理确立景观所的设计宗旨和企业发展的战略。

景观设计事务所设计理念:地景规划,生态复原,精神文化三位一体。居住、生存、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三元主题,人类与自然界在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上都是相互依存的,人类能否在某个地方定居下来,主要取决于这个地方的环境条件是否满足人们的三人需要——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精神需要。

景观设计事务所设计目标:经典,创新,传播

1.地景规划——场景(主题)——物态景观——大地肌理美。

是一个空间场所序列的布局,应达到承载容量、比例尺度、形态大小、人、建筑和环境的和谐。因此地景规划是确立绿地景观生态网络系统规划设计的理念,是顺应地脉生态发展肌理的场所主题景观规划,我们在做景观规划时要了解大业主(城市运营商——政府、地产开发商等)需要什么、小业主需要什么,同时要了解母体——土地的承载容量是多少,只有对土地承载容量进行详尽的分析,对土地上下承载的建筑物(住宅体和活动硬质空间)、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进行保护性、创新性、能量释放性的主题景观空间规划。才能按景观规划师的理念将景观造景元素组合成为有序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DNA”系统,使地形地貌的动感空间和建筑物静态空间序列实现互动,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2.生态复原——情景(升华)——心态景观——感受生态美

视觉——感觉——启迪,人对场景感悟升华着意识,多维潜移着拓扑出生态情景空间,生态复原设计理念不是单纯的绿色植物生态设计,人和其他物体都需要有一个适宜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是主体,但又是生态系统里的一部分,是一个赏景的动体,又是一个景观造景的动静态元素,“景”与“观”是互动的,以人为本和以生态为本并重的设计才是生态设计,当然生态复原设计包含属地原生态上的保留原生态土质的重要性:自然界是具有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由食物链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塔底是孕育万物的土壤、水分等,其上为微生物、昆虫等分解者,位于分解者之上的是将太阳光、水转化为有机物并产生氧气的植物,塔顶为消费者的动物和人类。原有的地球生态系统是亿万年演化而成的,在自身系统内可以完成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换,所以属地原生态表土的保持相当重要,而以往在城市、住区的开发建设中常常忽视这一点,随意弃土、回填土、整土会无意中破获大地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原生态环境。因此尽可能保留城市、住区的本土是生态复原的基础。在规划时既要注意借景(山、水、树)同时既要保护土壤、防止原生态水土流失,又要做好地形地貌,保护原生态水土流失和形成地形地貌可使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留仅存的野生生物顺着绿脉而得以生存繁衍,而人作为城市和住区的生物主体也和其他生物一起共生共存。因此在城市、住宅空间规划时既要注意借景(山、水、树)保护土壤、防止原生态水土流失,又要做好地形地貌,形成多样性的地形地貌小环境:起伏的地形是自然界的表象,形成起伏的地形,有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有了地形环境的多样性才可能有植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因为人类向往的聚居环境包含了海滨、河流谷地、森林、岛屿,而森林大部分生长于地形起伏的山岭中,对于绿地面积有限的城市、住区来说模拟自然的地形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增加绿地面积,形成区域小环境、小气候,有利于地表径流,有利于排水,在南方因地下水位过高引起的植物种植难度系数可相对降低,有利于栽植高大怕湿性景观植物,如雪松等各种各样的植物种类,丰富景观层次,使各类植物在层次上有变化、有景深,有阴面和阳面,有抑扬顿挫之感进而可做到生态、视觉景观和大众行为的三位一体。

所以生态复原、原始自然不是返古,是归真,了解宗地的自然属性,使建筑、人、生物和谐共处,达到建筑与人、环境的互动,自由展现自己,城市景观、住区景观大多是人工创造的第二自然,但生物有其生存的最低要求,如树木有其生长空间才会生存,大树在上(领袖主导地位),中树居中(承上启下),小树小灌木(地被衬垫),自身平衡,少修剪,这是生态设计复原的一部分。而大色块修剪形成顶层密集绿叶,内部通风不畅易形成病虫害,这不是一种生态设计的做法,达到了形态美但达不到生态美。在郊区城镇化、住宅郊区化大发展的今天和未来15年7.65亿农村人进城、进镇、进生活园区的前提下,生态复原是设计师应遵循的景观生态设计理念。景观在短时间内推倒重来不是生态复原,是出现了“景观垃圾”,是对大地资源的极大浪费。生态设计是考虑未来的设计。结合雨水收集的水系景观要素规划设计:水是生命的起源,如果把植物比喻是“水塔”,那水就是其源泉和本底自然界的水系也是洪水等灾害疏解的渠道。湿地是自然界最富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湿地系统也是孕育生命的生态系统,建设城市、城镇、住区的水景湿地有助于改善住宅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系利用原则:城市收集和排水系统基于生态观点的设计模式是:阻止和收集——减缓地表径流——蓄水——缓释和灌溉利用。

3.精神文化——意境(意识)——意态景观——哲学美

哲学层面美,是意识流,是一种融化实体和虚体之间的精神,有文化才可能升值,赋予景观的文化内涵,生态文化(自然美)或社区文化(交流层面),生活品味、品质的提高就在于设计理念的升华,就会产生经典的作品,我们在感悟昨天的历史中对今天的景观进行着实施,就必须要考虑实施景观未来的结果,这就是景观文化,如草坪中随意的几块石头让人感受到一种朴实的乡村气息——乡土文化;再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

优秀景观师具备的素质:

(1)忠诚度:设计理念不断纵横发展,个案设计手法多变,现代、传统、自然的、中西合璧,在擅长的领域充分发挥。

(2)勤奋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精神,要了解景观设计的上下左右衔接关系。

(3)专业度:具有专业综合知识、创新能力素质,景观设计师创造的是作品不是产品,应能把握、高、中、低的景观经济度。

(4)职业度:理念是思维的起源,手法是表现的工具,景观设计师是“舵手”,又是“杀手”,但不是“民工”,不是单纯的玩概念、玩空间的设计,要用心去创造一个新景观。不是价格高的投入的就是好的作品,关键要把握住设计的效果。要有从方案到施工的全程景观经济考虑,对做的案子要有“把握是全局、细节是上帝”的态度,对每一个细节不放过,善于处理现场的技术难点。

三、景观设计的步骤

1、方案:了解基地要细,对宗地的自然属性、周边环境,委托方的要求要吃透,在此基础上进入下一步工作。

方案设计要有经典意识和创新意识,并将文化融入其中,彰显自己的强项,这与景观设计师教育背景有关,加强自己的弱项学习,创造人与环境的对话,重归人性的场所,在景观视觉走廊的所到之处,皆体现到这一切。

2、扩初

方案进一步优化,多听意见,但设计师一定是景观思想的综合者,在主题思想确立后,是不会也不能大变的,是说服其他人的工作(包括土地运营商、开发商)

3、施工图

是扩初的深化,是施工前的关键程序,任何闪失都可能成为败笔,尺度、节点、细节的精致性,这都为下一次的景观具体实施提供了保证。

4、施工现场服务

设计图交底,现场服务指导,是必须做的,因为景观施工的效果是设计师把握的。景观总设计师会随施工进度需要派出设计代表在现场把握,进行跟踪服务,对现场的突发情况进行现场快速变更,有利于工程顺利进行。

5、竣工效果

应该是生长的景观、经典的景观。

四、设计与施工的关系

(1)? 密切配合设计是关键、施工是保证,养护是永续。

一个优秀的经典作品必须是设计和施工的完美结合,设计好不等于实施效果好,施工队伍水平差,就会发生领悟不够,再加上缺少与设计人员的沟通,景观实施的效果就会更差,因为效果图不是现实,所以必须要有一个领悟能力、配合能力极强的景观项目经理,配备强有力的施工班底,带领施工队完成景观施工,否则景观设计效果很难达到一个完美的程度,同时需要设计人员下工地,设计师到现场全程化跟踪项目,真正使效果图、蓝图变成现实。

(2)? 注意事项

景观配置手法论文 篇3

关键词:园林植物;配置;艺术手法;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6-65-1

在园林建筑工程当中,园林植物是重要材料,园林植物配置要以合理科学配置为前提,然后再讲究配置上的艺术手法,园林植物配置的艺术性将直接影响着园林工程的艺术效果。本文首先介绍了园林植物配置的常见艺术手法,然后总结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常见事项,仅供广大园林工作者借鉴、学习。

1 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1.1 对比和衬托的艺术手法

对比与衬托要相辅相成,不能单纯的对比,也不能完全的衬托,都要有一定的体现。对比与衬托可以充分的利用不同植物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特点,比如植物的高低,植物的颜色以及植物的姿态等等。运用好对比与衬托的艺术手法,可以使植物造景相得益彰。

1.2 动势和均衡的艺术手法

每一种园林植物的各个季节的长势和姿态都各不相同,尤其是在不同季节都会体现出不同的形态,比如松树。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所以在考虑植物动势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了植物每个季节生长的均衡性。

1.3 起伏和韵律的艺术手法

起伏与韵律这一点,就是要求园林植物造景工作者避免呆板作品,不要让布局过于死板,要产生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体现作品的艺术性。韵律有两种,一种是“严格韵律”;另一种是“自由韵律”。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最容易体现出韵律感,但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可以从植物高低程度上入手,高低错落,起起伏伏,产生一定的节奏感,看上去也特别的自然。

1.4 层次和背景的艺术手法

在植物造景的过程中,为了营造景观的丰富性,避免单调,一般都要进行多层次的植物配置。首先就是在植物选择上,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背景树一般宜高于前景树,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绿色屏障,色调加深,或与前景有较大的色调和色度上的差异,以加强衬托。

2 園林植物配置应注意的事项分析

园林植物配置应注意的事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和园林美学原理建立适合城市生态系统的人工植物群落;二是植物配置应突出地方特色;三是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遵从“互利共生”原则。

2.1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和园林美学原理建立适合城市生态系统的人工植物群落

每个地区,或者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因地制宜的植物群落,进行植物配置,首先应该以本土植物为主,也就是因地制宜的选择植物群落。并且每一种植物群落应有一定的规模和面积、并具有一定的层次,来表现群落的种类组成,规范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保证群落的发育和稳定状态,群落中组合不是简单的乔、灌、藤本、地被的组合,应从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较稳定的植物群落中去寻找生长健康、稳定的组合。因此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和园林美学原理建立适合城市生态系统的人工植物群落,是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十分必要的。

2.2 植物配置应突出地方特色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植物选择上每个城市的特色也都不尽相同,各地资源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通过植物配置可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乡土树种,以及一些特色植物。乡土树种就是一个城市的特色,之所以被称为乡土树种就是因为,该树种在该环境下最适宜生长,长势最好。同时每个城市的自然条件都不一样,每个城市所具备的和体现的功能也不同,自然资源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可以说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特点和优势。而对于植物配置应该体现一定的地方特色这一点来讲,多数的设计者都会以乡土树种为主,一是符合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二来乡土树种往往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特点,设计时再配合使用一定的艺术手法。三是建议使用一些特色植物,在当地可以存活的植物,这一点也是建立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之上的。

2.3 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遵从“互利共生”原则

“互利共生”原则是植物配置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原则之一,有利于园林绿化的后期发展和管理,可以达到更好的造景效果。要把可以相互促进生长的植物搭配在一起,可以达到更好的绿化效果。一定要避免相互排斥的植物搭配,不但绿化效果不好,甚至会导致植株死亡,得不偿失。因此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要遵从“互利共生”原则。

参考文献

[1] 张前进,阎宏伟.论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2] 戴晓勇,骆礼秀,林则信,王进.园林植物培育中乡土植物的初选技术——以贵州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06).

景观配置手法论文 篇4

1 中心园林植物造景特点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 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 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植物作为园林工程的重要组成元素, 其配置手法呈现出多样化、系统化、综合化发展态势。但是就中西传统园林的建造进行分析, 由于气候、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其在植物配置手法和理念上截然不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园林建设和施工手法逐渐形成了彼此融合趋势, 为我国园林建设指明了发展新方向。

1.1 我国传统园林植物配置手法

我国园林建设历史悠久, 最早可要追朔至殷周时期, 虽然当时的园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囿, 在应用中主要是供王室和贵族打猎为主的, 其在植物栽培上都是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构成的, 但是其为我国园林体系的健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受到我国文化思想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园林植物配置上主要是以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为主的建设趋势。虽然汉唐时期的园林建设中人们高度重视树木的栽植, 但是仍然是以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为主, 并没有在植物种植中刻意的去改变自然环境。随着朝代的更替和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 我国园林体系逐渐得到完善, 形成了虽是人造, 犹如天开的独特风格。

纵观我国古代园林建设特点分析, 其中大多数的植物配置设计思想都是以天人合一为主的, 这一思想在我国古典园林建设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常都是以自然山水为主, 以模拟大自然景物为辅的园林建设模式, 也就是在很小面积的园林中力求三五成林、咫尺山林的意境。在我国古典园林建设中, 主要的建设目标是做好闪失、林木、水体、道路以及建筑物等结构的配合与关系处理, 但是在工作中, 无论是建筑物、山石、道路以及水体, 都必须要以协调、和谐为主构成, 要能够同周边的环境相协调, 从而将这些名字给予科学定义, 这种构造方法与西方园林配置相比较存在着独特的差异性和显著性, 是我国文化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艺术特色。

1.2 西方园林

西方园林的建造历史也相当的悠久, 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埃及时期, 当时在埃及王室已经产生了围墙、规则式水池以及装饰性花园等, 同时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专门供王室观赏的植物。尤其是在后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 花卉、植物的栽培与种植技术更是风靡一时, 这也使得庭院建设逐渐形成了综合化、系统化的转变, 逐渐产生了西方园林建造雏形。在西方的园林设计工作中, 它不同于我国的园林设计之处在于它是以规格为标准进行的, 在设计中追求园林设计的规则化, 力求在工作中保护自然风景, 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规律性突出, 秩序性明显。这种西方式的园林设计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 是以表达人类内心可以战胜自然的心理。

2 传统园林种檀设计艺术对公园的影响

2.1 花坛

花坛是指在具有几何形轮廓的植床内, 种植各种不同色彩的花卉, 运用花卉的群体效果来体现图案纹样, 或观赏盛花时绚丽景观的一种花卉应用形式。它是西方园林中一种古老的花卉应用形式, 源于古罗马时期的文人园林。在古欧洲最早是作为切花的栽培用地, 后来由于园林风格的演变, 才逐渐形成了多种花坛观赏形式。如中世纪时期英国盛行的花结花坛和。17世纪的法国十分流行的刺绣花坛, 几乎成为当时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并一直沿用至今而随着时代的变迁, 花坛的形式也在变化和拓宽, 在形式与视觉感受上更为多样。花坛的优势不但在于其优秀的装饰性, 也在于它可以随时更换, 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随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 花坛在园林绿地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 现在已成为城市园林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花境

花境是源自于欧洲的一种花卉种植形式, 人们模拟自然界中林地边缘地带多种野生花卉的交错生长的状态, 运用艺术设计的手法, 将宿根花卉按照色彩、高度、花期搭配在一起成群种植, 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花卉种植形式称为花境。随着历史的发展, 花境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许多变化, 虽用于花境的植物种类越来越多, 但花境的基本设计思想和形式仍被保留下来。花境的自然天性使其在某得到广泛的应用, 它所营造的自由而热烈的氛围使整个环境都显得生机勃勃。随着某城市绿地建设的发展, 许多公园与一些小型的街头绿地都选择花境作为景观营造的方式。

2.3 整形植物

通过植物修剪, 使植物形成并保持设计造型的技术叫植物整型技术, 修建后形成的造型植物叫整形植物。在园林中, 各种规则式的组成要素可以使环境显得宁静而庄严, 植物与建筑相得益彰。作为建筑与自然景观之间的过渡, 这种植物应用形式对中国古典园林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我国园林中的植物配置植物形态崇尚自然、重在表现天然之趣, 与西方园林的整形植物形成鲜明对比由于整形植物多给人整齐和规则的感觉, 极易形成视觉平衡线, 因此在道路隔离带和公园围篱等方面的应用最为多见。

结束语

东西方古典园林在其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有千秋, 植物应用作为园林景观的一个分支, 在世界的园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园林种植设计与西方的园林文化一直进行着交流与融合。某园林中的许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植物配置实例, 是对于传统植物配置手法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现在的城市环境, 必须汲取古今中外的思想和经验, 融会贯通, 针对人性需求和场地特色进行悉心处理。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市场体制的开放, 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市场, 给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严重的冲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城市园林建设中也产生了许多中西风格的园林模式, 这些园林工程在设计理念、施工方法和植物配置手法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简单阐述了中西园林植物景观的配置特点, 着重分析了我国传统园林配置手法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城市公园,城市建设,植物配置,园林植物

参考文献

[1]朱春艳, 高菡.论川西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特色[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28) .

[2]罗康宁.城市公园园林植物配置浅析——以广东省清远市区城市公园为例[J].绿色科技, 2011 (6) .

[3]尚晓倩, 吴威.海纳百川群芳荟萃——浅析中西植物设计手法在上海园林中的应用 (之二) [J].园林, 2008 (3) .

景观设计符号的表现手法分析论文 篇5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符号;表现手法;符号引借法

物质世界的表现形态都有自身的结构法则,因此才有了它们呈现形态的各式各样。符号是人类认识这个物质世界的媒介,因此它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符号在景观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每一个景观设计都离不开一定的要素组合,比如雕塑、绿化、指示牌、道路铺设等,各个要素互相衬托、互相影响。而这些要素都需要通过符号语言来表现。一个完美的景观作品都是一个符号与符号之间组织、提炼、排列的过程,也可以说每一个设计作品的创造都要经历一个物质化和对象化的转换。这就是将设计思想和情感抽象提炼及景观符号的运用,使景观符号本身和景观符号之间的排列结构也有自己一套结构语法。也就是说,每一个完整的景观设计方案都是设计师对符号表达方式完美诠释的结果。

1景观符号学原理

我们从符号学得知,每一个符号都具有表意和传意的功能,并且都是形和义的结合体,符号学中的语义学就是研究符号意义的科学,它是以表意问题为重心。语义学研究,就是为了让欣赏者更好地理解符号的含义和背后的隐喻,从而获取来自客观事物的信息。索绪尔提出的能指、所指和皮尔斯提出的三元关系理论都为景观符号学的奠定了理论基础和依据。索绪尔认为符号包括“能指”和“所指”2种要素,它们共同组合成“符号”。这就是说,“能指”和“所知”的结合最后组成了第3种要素,即为“意指”。只有意指方式恰当,人们才可以从符号中读取正确的信息;反之,就会得到不正确的信息。当符号学中二元关系理论被索绪尔提出时,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皮尔斯按能指和所指关系把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3类。研究景观设计的符号问题亦可如此划分。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符号语言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现实生活中的景观几乎没有相同的,不管是哪种表达方式,都可以归纳成2种,或重于表“象”,或重于表“意”。因此,我们可以按照符号应用的程度及对符号原型的再处理和抽象程度对符号语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方式进行探索,我们分为3个层次,即符号引借式、重构再创造式和意境象征式。

2景观设计符号的表现手法

2.1符号引借法

表象引借式符号指能指与所指之间依靠历史及文化等原因形成的恣意性联系,将地域文化中的局部元素直接作为景观设计中的展示。这类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一般运用在改造项目或反映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景观设计中。现代景观设计的文化性和地域性很多通过引借具有文化历史以存在过的形式、肌理、结构的符号嫁接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然而这些显而易见的视觉符号应用到设计中更能表达地域性文化韵味或者设计师的思想及情感。例如,西首尔湖公园设计中,设计者就对原有工业废址重新作出诠释,保留了部分原有厂房的残垣断壁,将其作为一种符号。通过老墙体与新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立面形成的强烈视觉对比,赋予这些原有元素新的意义,时刻提醒人们工业化对当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是符号引借设计手法的经典之作,他将中心水池的造型设计中直接加入意大利地图的民族元素,再加以科林斯柱式、陶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以及塔斯干柱式等古罗马柱式的引用,最终呈现后现代主义的景观作品。

2.2重构创造法

重构创造法是指设计师在设计中运用点、线、面三大基本构成要素对设计元素进行不断提炼和抽象处理,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设计符号语言。重构创造的设计方法是现代景观设计师们最常用的设计手法。设计师通过对符号的不断打破、提炼、重组、再创造,让视觉元素产生新的所指和能指,营造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及动感的结构空间。只有既和谐自然又创意新颖,又合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的设计作品,才会使人们能够通过完美的视觉体验接收到景观设计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的柏林博物馆(犹太人博物馆)墙壁的色调、肌理都用一种混乱、反复曲折、残破的视觉符号,都仿佛浓缩着生命的痛苦和烦恼,同时也提醒着人们那段黑暗和悲惨的历史。2.3意境象征法意境象征法的表达侧重于空间布局、景观结构、对视线的分析把握,更接近情感的设计,它是一种高度抽象,甚至超脱于三维空间要素的高度抽象化的表达方式,正所谓借其“式”,传其“神”,蕴其“情”。例如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气质在于神韵,而具体的表现在于其对意境的追求。它的设计手法各式各样,其中,运用的最多的就是对视线结构的设计。这样,对视线构造的设计手法也成为后现代的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例如日本艺术家名和晃平制作的独具创意的室内景观,在漆黑的屋子内,放置雪白的云状泡沫,人们置身其中,视线不断地被云层阻挡而不断变换方向,如同徜徉在奇幻的云海里,给人超凡脱俗的空间体验。

3结束语

景观设计符号的运用对于设计师就像人类的文字语言一样,只有不断地勇于将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社会环境等各种各样的主题融于其中,全方位地表达出新的时代精神,创造更多新的景观设计符号,再不断地合理运用在设计实践中,提升设计语言传递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才能用全新的设计符号语言来设计景观作品,诠释现今的世界。

参考文献

滨水植物景观的设计手法浅析 篇6

关键词 滨水景观;滨水植物景观;美学设计;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0.031

水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财富,最具吸引力[1],对水景的设计常借助植物来展现。滨水植物不仅有益于水体的生态环境,且植物的姿态、色彩、倒影均可提升水体的美感,研究滨水植物景观建设中生态与艺术完美统一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滨水植物景观,郭春华等将其定义为:在水岸线一定范围内所有植被按一定结构构成的自然综合体[2],包括岸际植物、水边植物和水生植物。

1 滨水植物应用现状

滨水植物的设计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果,在视觉艺术及生态造林颇有成效。南方地区对滨水植物景观建设较成熟,注重植物的艺术美和耐水湿性,如杭州西湖沿岸、曲院风荷;北方也有所建树,北海琼华岛的“堆云”“叠翠”,颐和园后湖的“两岸夹青山,一江流碧玉”的意境。西方对于水生植物应用讲究水边耐湿乔、灌木相互结合,善于花卉的使用,以量來塑造美。

在滨水植物景观的生态建设方面,仅停留在生物多样性、群落稳定性表层,缺少具体的实践措施,层级单调的滨水草坪和简单的等距的线条树屡见不鲜。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重视,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群落稳定性是必然趋势[3]。

2 滨水植物配置的生态原则

2.1 滨水植物的耐水湿性

滨水植物具有独特的生活习性,了解在自然驳岸边种的植物耐水湿性,对于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4]。依据耐水湿能力的不同,滨水植物分为五类:第一,最耐湿的植物,如垂柳、怪柳、落羽杉等;第二,耐水湿能力较强,如水松、棕搁、枫杨、白蜡等;第三,耐水湿能力中等,如龙柏、水杉、紫薇、迎春等;第四,耐水湿能力较弱,如樟树、合欢等;第五,耐水湿能力最弱,如桂花、腊梅、奕树等[5]。

2.2 保留原有植物原则

滨水区受外界干扰较少,常保留着景观效果越好的原有树木,多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且有管理方便、文化底蕴深厚,是历史环境变迁的见证,最易突出地方特色,应对其加强保护和景观强化。

2.3 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

对于自然水岸植物的设计,应符合植物群落的自然生态规律,采用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和地被层多层次组合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采用多树种混交林的形式,不仅能取得较好的群落生态效益,并可塑造适宜动物栖息、觅食的场所,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6]。

2.4 体现地域风貌原则

在设计滨水树种、空间形态和群落结构时,应适合当地的风格,除考虑周围环境、生态条件等事项,还应注重其历史文化、景观风貌,更好地展现地域性特征[7]。

3 滨水植物景观设计

3.1 滨水植物的景观艺术设计

3.1.1 对色彩的美学运用

根据植物色度布置前景和背景,在组合色度不同的植物时,选深色植物做背景可利于构图稳重,也可彼此衬托前景植物的明亮、轻快,并能丰富水体边缘植物层次感[8]。在开放、热闹的水景中,可点缀偏暖色的植物,烘托热烈的气氛。若需营造偏幽静的水体,可选偏冷色植物。

3.1.2 滨水植物的线条艺术

硬质型或较狭窄的水体,水面多平直而略显呆板,可借助植物的形态和线条构图丰富水体的层次[9]。如柳条成行自然低垂可形成优美的线性轮廓;挺拔向上的落羽杉,刚劲有力,塑造空间的力度感。而枝条探向水面的植物或平伸、或拱曲、或斜展,使水景丰富。

3.2 对于两种主要形式水体的植物设计

水景的形式多姿多彩,可将其概括为整齐式和自然式两种形式:整齐式主要有整形式的水池、喷水池和整形瀑布等;自然式则包含溪流、水池、瀑布等[10]。

3.2.1 滨水植物在规则式水体设计

在规则式水体的植物设计中,水池边缘整体的线条简洁、轮廓清晰,呈较为规则的几何形,为边缘较少或不种植物,宛如镜面,可在四周植草坪或点缀花坛,以求视野开阔。对于小型的水池,可种植水生植物,用量可全部植满或有规律地放置同一类特征相似的植物盆景。

3.2.2 滨水植物对于自然式水体的塑造

拥有较广水面的水体。植物的配置一般用注重景观的整体构图,多大片带植的栽植株型较大的树种,使水体近岸的植物有四季变换的色彩和形态,是塑造优美水景的手法[11]。春花、秋叶、夏荫、冬枝,季相变幻丰富的植物阐释生命真谛。借助不同季节植物的搭配,可充分展现滨水景观的多样景观:春天绿枝飘舞的柳树、伸展嫩叶的红棕香椿;在夏天黄花如伞覆盖的奕树、粉花满枝的合欢;秋色叶浓厚的落羽杉、枫香、三角枫等;冬季可欣赏到苍劲枝干的苦楠、悬铃木、构树等,赋予水景以变化。

以自然式水池或小溪流为代表的小水面的水体中,不宜种植五颜六色的花灌木,以免破坏水体自然宁静,高大的绿色乔木可保留自然的朴素,简洁的竹类、棕搁等单子叶植物可体现水的静雅。乡土树种为主,利于展现自然的野趣,植物种类的简洁,反而更易形成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水景,如曲院风荷纯美的芙蓉溪和杭州花港观鱼简约的“柳港”[12]。

3.3 注重水生植物景观功能

在滨水绿地水流较为平缓的区域,可将水生植物紧靠水岸线的边缘一定范围内种植,对柔化、修饰滨水景观意义明显。美丽的水生植物既可观花又可赏叶,水中的倒影也独具特色,如挺立水面的黄菖蒲和鸢尾。但若附近有亭、榭等既可观景又具景观功能的园林建筑或具较好观赏性的植物,则其量不宜超过水体的1/3,以便欣赏水体中的倒影[13]。

4 结语

对于滨水植物造景的塑造,需以艺术美与生态美的协调融合,滨水区环境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构架生态稳定与景观和谐的滨水植物景观,仍需更加深入的研究,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郭春华,李宏彬.滨水植物景观建设初探[J].中国园林,2005(4):59-62.

[3]吉杨婷,李燕妮,陈为.西北林学院学报[J].2016,31(3):291-297.

[4]汪源.成都市滨水植物耐水湿能力研究及其应用[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04.

[5]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6]钟理,翁殊斐,许萍萍,等.园林人工水体植物群落的生态设计管理和控制[J].福建林业科技,2009,36(1):230-233.

[7]日本土木学会.滨水景观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8]王艳,方建永.彩叶植物在杭州园林中的配置应用[J].中国园林,2008(7):73-80.

[9]刘洋,李同升.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探析—以咸阳渭河滨水区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4):192-196.

[10]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11]安然,翁殊斐,陈华平,等.广州公园滨水植物景观特色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1):186-190.

[12]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13]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浅析建筑中庭空间景观处理手法 篇7

作为现代建筑空间的一种重要形式, 建筑中庭空间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学合理地建筑中听空间设计对于提升建筑质量, 实现科学高效的空间资源的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庭空间景观处理的意义

中庭空间景观的科学处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筑中庭空间景观的处理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一是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环境。中庭本身具有较好的气候条件, 在现代建筑中结合室内空间的特点来对艺术品、喷泉以及园林绿化进行科学设计能够实现人、建筑物与自然三者的有机统一。实现科学设计能够加深建筑与建筑, 建筑与之间的关系, 能够使得城市于建筑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 这是我们合理设计中庭景观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能够实现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相互渗透。空间模糊性和流动性是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 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融合渗透则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而这一理念的实现离不开中庭空间景观的科学合理地处理。中庭空间景观如果能够得到科学合理地处理, 室内空间同室外空间就能够实现有效融合渗透。三是能够有效增强空间自然性作用。中庭空间室内自然景观同自然界真实形成的景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但是经过合理合计仍然能够提炼出表达自然的符号, 这是中庭空间景观处理的典型特点。

2 中庭空间景观处理的原则

中庭空间景观处理必须要坚持原则, 坚持科学的原则是实现科学设计的重要保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结合建筑中庭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以下原则:

(1) 多样化情趣空间。中庭空间的设计能够为建筑方位感提供专业的依据, 对于转换空间气氛, 为人们提供可记忆的空间坐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科学合理滴景观设计能够帮助人们具有放松感和安定感, 能够让人们找到可回归的场所。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应该是多样化的, 多样化设计能够增强中庭本身的魅力, 建筑物本身的功能也将日益多样化。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这一点。

(2) 积极应用生态理念。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 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各界共识, 生态理念的应用也成为了中庭空间景观处理的必然选择。在设计过程中合理的中庭空间设计能够有效吸收太阳辐射, 对于改善自然采光, 促进室内通风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中庭空间的科学化设计已经成为生态理念应用的重要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3) 回归自然景观。中庭景观处理最终目的是要回归自然景观。回归自然景观是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和建筑中庭设计水平的重要措施。在实际设计阶段主要是通过人工手段来把自然景观当做一种符号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 中庭自然景观的设计实际上是代表了人们的某种情感和理念。

3 建筑中庭空间景观处理手法

建筑中庭空间景观处理是一个关键环节, 提升建筑中庭空间设计水平重点是要掌握各种景观处理手法。这是实现科学设计的关键和重中之重。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表现最为典型的空间景观处理手法主要是以下几类:

(1) 水景设计。水景是建筑中庭空间设计的主要内容, 在大多数建筑中庭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水景, 对建筑水景进行科学分析和设计已经成为了中庭空间景观处理的必然要求。针对水景的设计主要是从静态水景和动态水景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科学设计。

静态水景具有宁静、澄澈等特点。静态水景能够倒影室内静物。室内空间也将能够加深加大。静态水景主要有两种观赏形式:一种是水中游鱼;另外一种就是水上植物, 因而在设计过程中就需要把几何形的水池同室内中庭装饰景观的设计结合起来, 要实现两者的遥相呼应, 形成倒影景观。这样一种处理手法能够提升水景魅力。

动态水景本身具有活泼、灵秀以及变化多端等特点。喷泉、水幕、瀑布以及叠水是动态水的常见形式, 喷泉的设计更为典型, 喷泉在水景重点应用最为广泛, 加强喷泉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喷泉喷头形状和水压不同, 喷泉形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一点。叠水也是经常看到的景观, 针对叠水的设计关键是要严格控制水流量以及水流落差高度, 流水在经过叠几状的石材表面时会形成一道道水帘, 在这个过程会产生悦耳水声。叠水中产生的声音与设计手法有很紧密的联系, 科学合理地叠水设计不仅能够增添动态景观和视觉享受, 同时还能够享受到优美的声音。水流量和水流落差高度的控制非常重要, 严格合理的控制是防止形成噪音的重要措施。

(2) 光线色彩设计。光线色彩设计是建筑中庭空间景观的重要内容。做好光线色彩设计是提升建筑中庭景观水平的有效措施。中庭景观中的光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中庭空间环境的性格。掌握光影色彩以及层次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有助于使得中庭空间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针对中庭空间的光线设计基本上可以分为自然光线设计和人工照明设计两种形式。针对自然光的设计主要是要根据天然光强弱、投影方向以及光影变化等因素来进行科学设计, 明暗空间交替布置、深色背景衬托浅色空间体、明亮空间衬托暗的空间体是应用比较广泛的几种设计方式。这些方式在中庭空间景观处理中的应用能够使得空间更富有趣味和想象力。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方法的应用。针对人工照明的应用设计可以采用全盘照明、局部照明以及全盘照明同局部照明相结合这三种方式来进行景观设计。全盘照明通常应用于整个空间照明中, 而局部照明则主要应用在个别对象的照明中, 这样会使得对象更具有灵活性。全盘照明同局部照明相结合主要是较弱照明同局部照明相结合。

色彩设计要同中庭空间环境色彩气氛相一致, 对于商业建筑中庭空间的色彩设计, 各种色彩要具有识别功能。大型商业建筑中庭空间往往采用的是中性色和中等偏高的明度。

(3) 山石景观设计。山石景观设计是设计的重点。在室内中庭经常可以看到山石景观, 这些山石景观通常是由沙石以及人造石等组成的, 在对山石景观设计过程中重点是要科学选择石材。石材代表着一定的人格含义, 科学选择石材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需要高度重视植物的种植设计。在对植物种植设计过车工中要考虑到植物特性以及气候等因素对植物的影响。室内观赏植物通常是要设计那些耐阴且喜阴的植物, 这些植物应该是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 同时室内观赏植物也应该是无毒的, 没有不良气味。

建筑中庭景观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的重点, 做好建筑中庭景观的设计工作对于提升建筑物自身审美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建筑中庭空间景观处理的作用、原则及手法。今后应该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谢浩, 倪红.体现岭南建筑特色的中庭空间[J].城市, 2008 (4) .

景观配置手法论文 篇8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地形作为园林的骨架,对传统园林自然之趣的营造有着重要作用。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巧妙运用地形营造手法,可以取得别样的效果。

关键词:古典园林;地形;空间;现代园林

一、前言

园林地形影响空间的构成及空间感受,影响建筑布局、植物配置、景观效果、功能布局、给排水工程、小气候等。[1]

二、华清池景观格局分析

(一)华清池地理位置

华清池在西安城东30公里处,位于临潼县城南。南依骊山,北面渭河,东临西潼二水夹绕,温泉点缀其间。华清池位于临、潼、渭三河的扇形缓坡地带,呈现南高北低的地貌。[2]现代华清池作为自然山水园,依靠自然环境条件,构有建筑屋宇和人工花木,非“天然山水风景缩拟移摹”,是依山傍水的天然皇家山水园林。

(二)华清池整体规划意图

现代华清池经过历代改造,保留唐华清宫依山面水的山水格局为框架,传承当年宫城的大体轴线和空间布局,建筑采用纵向扩展,并丰富延续了水系。[3] 从皇宫离苑演变成具有自然山水、唐风文化、历史文脉的多样旅游休闲园林。

华清池的园林意境属于传统宫苑形式“一池三山”的转换,据自身空间格局调整,构成“一池一山”的布局。“山”为自然山——骊山,“池”为人工湖九龙湖、芙蓉湖,形成了现在远山近水、依山傍水的山水园林。

三、华清池不同尺度的地形营造

园林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景区用三条从东至西的轴线将全园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阶梯递增的地形。

(一)东轴线景区

东轴线采用串联的形式将不同区域联系起来,建筑从南至北依台地而建,总共分为4层,依次升高,地形错落有致,层次丰富。

从津阳门至长汤是第一层,以山水唐音喷泉雕塑为核心的入口广场,用丰富的铺装形式和植物围合营造一个对称的林荫广场。

第二层是长汤至香凝池,两侧是利用植物围合的泡脚池,香凝池西侧的碑林区域,以唐井遗址为制高点,并在唐井前设计水池,用置石将坡地与水池衔接起来,用自然小跌水营造出错落有致的景观空间。

第三层是按歌台前休憩广场,望湖楼正门前为一组植物群落,用缓坡做基地,用植物强调地形,在中间种植高大圆柏,周围配低矮灌木拉深景观层次,控制了人们的出入视线。

最后是环园,环园地形如其名,地形层层环绕,参次而上,是一个典型依山而建的园林。

(二)中轴线景区

从飞霜殿至少阳苑,以九龙湖和浴汤遗址为主的区域为中轴线。此条轴线以九龙湖为中心,加强绝对对称感,形成气势恢宏的皇家气氛,以九龙湖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将周围景区用环线组织起来。园林景观和建筑空间相互依存,形成园中有苑、苑中有园,用山和建筑做背景,以水为主景将其他景观要素组织起来。

在飞霜殿前用硬质铺装界定出一个面水的休闲观赏广场,利于游人观山赏水,又可作为“长恨歌”大型历史舞剧的观众席,利用层层抬高的座椅,人的视线层次丰富,可看到旭日亭、晚霞亭全貌,龙吟榭、澜汤殿的屋顶,并可借邵阳殿之影、骊山之形。(见图1)骊山下,宫殿依山而建,重重楼阁都分布在缓坡台地的地形之上,气势恢弘庞大。

九龙湖东南方向是唐御汤遗址区,以“贵妃出浴”为景观中心,这个下沉式广场作为此区的前序空间,还巧妙的组织起整个遗址宫苑建筑群。建筑群用台阶和小平台串联起来,指引了游人路线,突出了遗址区的气势和气氛。

从九龙湖区域往南则是温泉沐浴体验区,由于位于骊山山脚下,地势高差较大。少阳苑随形就势,采用台地式的布局方式,用台阶和平台,随形就势,自北至南,层层递进,用环线组织流线,增加了游人的沐浴体验。

(三)西轴线景区

芙蓉园景区是西轴线,改造后的芙蓉湖景区,利用建筑的围合,加强了人们的视觉中心,在湖东南角增设鹊桥,使长生殿在空间上有种横向延续感。湖东设琼岛的概念。湖西设曲桥,分隔了空间,将人的观赏点引入湖西北侧,使长生殿、鹊桥、连理树池更有层次感。

对于芙蓉湖的改造,采用延长湖岸线和扩湖的方式来丰富其水域空间。在芙蓉湖东侧增加水域面积,更突显了琼岛,使湖形更丰富。九曲回廊的连接,更让芙蓉湖与九龙湖合二为一,水面相连,原先的路廊变成了水廊,视觉上形成了更加完整的水域空间。

望京门入口用照壁遮挡视线,给人豁然开朗的效果,入口东用置石堆砌,填土造小地形,种植黑松和灌木、地被,起到划分空间和控制引导视线的作用。御净轩前用竹林遮挡入口,用小地形围合出幽静空间。在地形高处种植紫夜碧桃,用地形和植被结合,营造出半封闭空间。因长生殿的体量过大,在其东西分别设计骊岫飞泉和桃花谷来平衡其空间。桃花谷采用自然式的开合空间,利用自然置石堆砌来抬高地形。用石头或遮、或引来形成或围合、或开放的私人空间,采用高大桃树群植,搭配秋千来营造出一幅恬静惬意、悠然自得的林下幽静空间。

四、地形营造手法总结

通过以上对地形处理手法及空间效应的论述,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园林对地形的处理是“有法无式”的,所谓“法”指的是“因地制宜”,而“式”则指由于功能要求不同,基址条件的不一,塑造的地形地貌是各具特色的。在对古典园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在利用和塑造园林地形时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取势”“造势”

在造园前先充分了解当地地形地貌,做到借势,取势在先,顺势而为。

(二) 传承文化和历史

以园林为主体,传承中国文化。

(三) “神似”与“形似”兼备

在现代造园注意要“因地制宜”“师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园林境界。

(四) 合理彰显中国人对园林场所的认知和情怀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特征——小中有大、有疏有密、虚实结合等,虽然有历史局限性,但是很多也表达了中国人长久以来的理想景观追求,在塑造地形时,要结合现代理论,结合植物与建筑,根据不同要求创造“亲切空间”。

(五) 山水联系

“水因山转,山因水活”,我们在现代造园中要注意山水的结合。

【参考文献】

[1]诺曼.K.布思(美).曹礼昆,曹德鲲译.风景园林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2]骆希哲.华清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3]骆希哲.唐华清宫[M].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1998.520-522

上一篇:辽西半干旱地区下一篇:变形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