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绿色

2024-08-23

基本绿色(精选9篇)

基本绿色 篇1

一、“绿色税收”的内涵

“绿色税收”, 是指有利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各种税收的总称。除了税基直接与环境有关的资源税、环境保护税以外, 凡是能够间接地促进环境保护的税收, 如所得税、消费税、关税等都可以纳入“绿色税收”的范畴。

目前绿色税收的内涵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根据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损害程度来决定税率以计算排放税。

2.对生产出来能危害环境的商品或使用这种商品的消费者征税 (如对汽油征收的消费税) 。

3.在其他税收上提取与环境相关的备抵。

4.对于能够节约能源或减少污染的设备和生产方法给予可以采用加速折旧备抵法或降低税率的优惠。

二、我国绿色税收的现状及不足

我国现行的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与措施, 虽然也有助于环境保护, 但更主要的还是出于经济目的。这些措施包括:对“三废"企业的税收减免;对节能、节水等环保技术和环保投资的税收优惠;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税收优惠等。但是, 我国目前的绿色税收制度严重滞后于环境保护的需要, 存在明显的不足:

1.未形成绿色税收制度体系。

我国目前鼓励综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措施主要是行政手段和部分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文件和规定等形式;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收费和罚款来实现, 这些措施相比税收的形式, 缺乏强制性和稳定性, 难以形成对生态环境的有力保护。

2.各税种相对独立, 联系不紧密。

现行税制中各税种自成体系, 相对独立。一方面税种多, 计算复杂, 增加了税收成本;另一方面税制内外有别, 不利于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原则的实现。

3.现有税制对保护环境发挥的作用较弱。

在我国的现行税制中, 也有散见于资源税、消费税等税种中保护资源的条款, 但主要目的是为了调节纳税人因资源地理条件优劣形成的极差收入, 对保护资源直接或间接地起到了一点作用。

4.绿色税收范围窄。

目前的资源税只对矿产品和盐征税, 其他资源都被排除在外。如土地、海洋、森林、草原等资源。计税依据是以应税资源的销售数量和自用数量, 不是开采数量, 客观上鼓励了纳税人对资源的滥采, 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建立绿色税收的意义

绿色税收是指国家为了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税制。它是利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充分体现了国家既要保护自然环境, 又要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决策。为此, 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绿色税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 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税收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 具有宏观调控的功能。所以, 我国要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必要建立绿色税收。

2.建立绿色税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但市场调节有其自身固有的缺陷和弱点,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 宏观调控手段则是弥补市场失灵的最有效的方式, 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建立绿色税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3.建立绿色税收是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绿色税收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并在80年代得到广泛运用。目前, 世界很多国家已征收环境税。我国已成为WTO成员国, 我国的经济是世界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更快地与世界经济接轨,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我国就必须走建立绿色税收的道路。

4.建立绿色税收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措施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更深化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同时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 在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我们更应该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 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从而实现“五个统筹”的要求, 达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

四、建立绿色税收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以调控为主, 聚财为辅

应积极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我国实行绿色税制应该在不加重企业负担的基础上, 结合目前税费制度的改革, 应及时将企业缴纳的大多数环保方面的收费并入税收中一并征收, 以避免重复征收, 加重纳税人负担。

2.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建立并完善我国的环保税制, 同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但应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出发点, 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环保税制体系。

3.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

税款专用是环保税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应当建立税收环保基金把税收用于政府建设的环保设施和重点工程上。同时, 又要为环保科研部门提供科研经费, 用科技手段来加大环保的力度。

4.要保持税收收入的中性

环境保护税应该体现出“谁污染谁治理”原则, 对造成环境污染, 破坏生态平衡的企业和个人征收重环保税。同时, 环保税应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进行合理、有效地分配, 以提高效率, 更好地治理环境, 同时兼顾税收的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5.坚持依法征收的原则

在以前与环保相关的税收征收上, 经常出现“人情税"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在新环保税制中, 应体现对破坏环境的企业和个人依法征收的原则。

五、建立绿色税收制度的建议

1.开征新的税种——环境保护税

我国应将目前的各种有关环境污染的收费项目进行整合, 开征环境保护税。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主体应包括直接向自然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所有单位和自然人。借鉴外国经验, 环境保护税的具体税目可以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噪音等。在税基选择上, 以污染物的排放量课税, 在税率设计上, 实践中可采用弹性税率, 根据环境整治的边际成本变化, 合理调整税率, 同时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污染程度的企业实行差别税率。另外, 还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开征垃圾税, 以调控我国大中城市的垃圾污染, 通过垃圾税筹集垃圾治理资金。

2.完善现有的税种

(1) 完善资源税。

扩大征税范围。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只设了七个税目, 对大量的自然资源免税, 容易造成对资源的无度开采和浪费, 导致生态失衡, 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 以保护稀有资源。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并入资源税中, 共同调控自然资源的合理开采、开发。将现行资源税计税依据由销售数量和自用量改为按实际生产量计征。同时, 在资源税法中更加严格减免措施。

(2) 完善消费税。

可以通过对相关的产品征收消费税的方式, 提高其生产成本, 进而提高个人消费成本, 通过价格机制限制损害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消费, 鼓励保护资源环境的“绿色消费”。应调整消费税税率, 对于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 如大排量的小汽车、摩托车等, 征收较高的消费税。也可根据实际情况, 调整消费税征税范围, 从而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3.完善现行保护环境的税收支出政策

应减少不易于污染控制的税收支出, 严格限制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或可能对我国环境造成重大危害产品的进口, 大幅提高上述有毒、有害产品的进口关税。同时我国也应借鉴国际经验, 对合格资产实行加速折旧制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S].1993.

[2]付伯颖, 齐海鹏.关于环境税收几个问题的探讨[J].税务研究, 2002 (1) .

基本绿色 篇2

**中学是一所具有四十多年文化底蕴的学校,经过不断改建和绿化美化,现已形成了环境优美,三季有花,四季长青的花园式单位。学生讲文明,重修养,学习勤奋,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学校不仅在校园环境上注重人与自然是和谐性,还十分重视对全体师生进行热爱自然的教育活动和培养。把创建“绿色学校”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把环境建设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到有计划、有总结,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人力、物力、作为校园文化资金投入有保证,对开展环保教育工作成绩显著的干部、教职工、学生有奖励制度。

一、领导重视,把环保教育列入学校管理工作计划。

创建绿色校园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升人们对环境认识的有效手段和措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校领导十分重视绿色校园创建工作,认真学习落实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将争创绿色校园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统一规划设计,以绿色校园创建为载体,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与提高。学校成立了校长任组长,教育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各部门领导、教师、学生代表参加的校环境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小组各部门分工和职责:

(1)组长负责学校“创绿”“环教”计划的制定和领导,副组长全面负责工作计划的落实。

(2)教育处:负责组织学生具体实践,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3)教学处:负责教师培训和学科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

(4)总务处:负责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管理和环教设备、设施的增设。

(5)办公室:负责有关材料的上报,拟定。

(6)班主任:具体负责各班环境保护系列活动的开展。

二、重视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培训机制增强教师环保教育的意识。环保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依赖于教师。因此,学校把教师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使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在教师中深入人心,让大家认识到绿色学校不仅是一所环境清洁优美的学校,也是一所倡导先进环境文化的学校,一所环境教育教学规范化、系统化、创有特色的学校,一所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学校。学校要求教师要不仅要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合理节约的消费观念和珍惜环境的自觉行为,更要以“满族中学教职工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良好形象,语言要文明,举止要大方,衣着要整洁,待人接物要得体,不当众吸烟,不乱扔乱弃,办公室内干净整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不放松小节,不做破坏环境的人和事,遵纪守法,自觉践行和维护公共道德。这样调动了教师的参与意识,形成了良好的环保氛围。

三、校园建设突出环境育人

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环境可以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

几年来,学校在消除卫生死角,彻底消灭“脏、乱、差”现象的同时,下大力气搞好四化(绿化、美化、硬化、净化)建设,让校园美起来。其次,在做好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营建文化氛围和书香气息。学生课余活动的场所有关道德教育和人文关怀的警句、格言随处可见;班级内统一张贴《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训及学生的书画作品;各处室及教师办公室制定自己的工作格言,张贴上墙,营造办公室的文化氛围,鞭策勉励自己工作。

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文化建设的不断提高,不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教育环境,更主要是发挥育人的功效,让学生在享受环境的同时,接受环境教育,提高对环保的认识,培养良好的环保道德观和行为习惯,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提高。

四、发挥主体,开展活动,实施环保教育。

1、健全制度,狠抓落实

学校把环保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管理之中,建立健全各种环境教育制度:(1)学校开设环境教育课,由地理教师担任,每月一节,教案齐全。(2)班级管理中,开展环境建设评比制度、个人卫生评比制度、卫生区评比制度、爱护公物制度、节水节电制度、主题班会制度等,并把这些制度的落实情况作为优秀班集体评选条件之一。(3)建立奖励机制,对学科渗透表现出色的教师给予奖励;对环保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学生给予奖励;对学校环保建设提出合理

化建议的人给予奖励。几年来,我校共有12人次获得了奖励,学校投资3000多元。为了使学校环保工作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学校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环保工作,定期召开环境教育会议,研究检查环保工作落实情况。

2、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实施有效环保教育。

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是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和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推进素质教育,我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绿色校园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道德观,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几年来,我校以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向学生发放环保知识宣传材料,利用校园广播、橱窗、板报等形式普及环保知识,使环境知识深入人心;每学期开展一次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和以“良好习惯,小事为先”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开展“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及保护环境、创建绿色校园等宣传教育,提高了师生对创建绿色校园工作 的认识,增强了行动自觉性,提高了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和环境教育道德观的理解与认识。

3、以养成教育,促环保教育。

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我们将环保制度的贯彻落实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相结合,教育学生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诚实人,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以培养习惯为重点开展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素质提高。2006年初,我校结合“文明礼仪教育”,强化对学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不折花踏草等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此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师生文明素养的提升。

4、抓主渠道,学科渗透,增强环保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我校提出了学科教学实施环境教育的具体要求,开展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研究,各学科在教研组活动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的育人点,结合教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寓环境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学校进行优秀教案征集,开展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研讨,教师们能够自觉的将环境教育,融于课堂教学之中,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科教学与环境教育紧密结合。同时,为丰富教师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学校投入资金9万元,构建藏书10万册的教师电子阅览室,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满族中学

基本绿色 篇3

石油企业是一个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石油企业流动作业、生产布局分散——工矿区和农田、城区、甚至居民住宅区的纵横交错;生产工艺技术独特——地下注水、注聚驱油、长输管道运输等。这些特点决定了油田在勘探开发建设过程中,对地层的破坏和水源、环境的污染性强,决定了油田施工作业对油田环境带来的影响十分突出。绿色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领域,绿色管理要求企业将环境保护的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即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不仅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而且要遵循生态环境规律的要求,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着手来节约资源、控制污染,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绿色管理就是将环境保护的观念融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它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要求在企业管理中时时处处考虑环保、体现绿色。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油田企业要实现持续协调发展,就必须主动更新自身的企业战略和经营理念,将绿色经济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大对绿色生态油田建设投入的力度。在建设过程中逐步规模化,对于胜利油田走向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对于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建设绿色生态油田是当前的现实要求

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了生态系统概念,是指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份,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在生态平衡的自然界中,能量和物质得到最充分、经济的利用,无所谓废物,一切物质都可由自然消化和净化。

绿色企业是生态系统概念在经济系统中的延伸,即指能够合理、充分的节约和利用资源,使得企业产品或服务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负效应最小化乃至无害化的企业,以及具有废弃物多层次综合再生利用的企业增长方式的生态经济有机整体。

其特征是从生态与经济综合的角度出发,考察工业产品从设计、制造到消费的全过程,以期协调企业生态与企业经济之间的关系,主要着眼点和目标不是消除污染造成的后果,而是从根本上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实现节约、高效的无废、无害、无污染的工业生产,提高生态经济复合大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率,而非单纯的生产效率。

建设绿色生态油田是国内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石油企业实施跨国经营,资源国对外国投资者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国际上公开招标的石油项目都对生态环保问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现实的迫切需要,国外关于建设绿色生态油田的理论研究逐渐展开并引起关注,但研究内容和问题比较分散,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绿色生态企业理论,非常有必要根据胜利油田的实际情况和前期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探讨胜利油由建设绿色生态油田的模式和方法。

二、绿色生态油田的基本特征

绿色生态油田是经济理论在油田的具体应用,是石油企业基于持续性成长目标,在油田现有发展规模的基础上,把持续稳定发展放在第一位,实施绿色生态油田建设战略,通过改变油田生态环境,积极培植生态多元化产业,形成油田新的经济生长点和增长点.促使油洲变绿洲,促使油田经济长期繁荣,经久不衰。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的经营理念,展现出工矿区和原野相互交错的“田园工厂”场景,力图通过企业自身在各个方面的变革,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绿色生态油田具有以下特征:

1. 以追求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的生态效益为目标。

绿色生态企业经营既要受经济规律的支配,又要受生态规律的支配,这是生态企业与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传统企业经营行为不同的最根本前提。

“生态效益”作为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哲学和推动企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方法,1990年由巴塞尔的研究员Schaltegger和Sturm首次提出,1992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提出。其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更具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能负起更多保护环境的责任,追求的是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目标。

具体说来,绿色生态油田三大基本目标是:①减少企业对资源的消耗,包括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的消耗最小化,增强生产原材料的封闭循环;②减少对自然的影响,包括减少气体的排放、污水的流出、废物的处理和有毒物质的处置,培育可持续使用的再生资源;③提升油气田勘探开发和施工作业技术服务的价值。特别是在国际油气勘探开发的合作中,注重考虑当地资源国的利益,防止破坏性开采,合理有效地开发当地油气资源。

2. 遵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原则,对企业生态系统实行全过程和源头控制。

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保护概念属“末端治理”,即“先污染,后治理”,重在“治”。而绿色生态油田则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对整个企业技术系统、生产系统和管理系统进行的系统创新,贯穿从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到绿色生产,健康安全环保监督体系等全过程,以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有毒物的排放。

3. 生态企业在其生态运行上要求具有高度的内部封闭性,即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人、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费的即“资源一产品一污染物”的简单流动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即“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或闭环流动循环来发展的经济。生态企业在运行上,采取少废料和无废料工艺流程,减少各个生产环节上物质和能量的跑、冒、滴、漏,使废物最小化并回收利用,在企业内实现闭路循环。

4. 运用生态学思想构建企业的经营模式,形成企业利润的来源。

末端治理不仅治理难度大,而且投入多,运行成本高,环境效益不明显,经济效益削弱;而绿色生态油田是通过塑造绿色企业形象,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以及污染预防与控制三个方面形成相对于竞争者的竞争优势。具体来说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节约和能耗减少,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2)减少污染物、有毒物的排放,降低了环境风险,减少了工伤事故的发生,以及企业为此付出的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3)采用环保的勘探开发技术防止了对地方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增加了被服务公司的价值,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4)获得政府的认可和市场准入,通过改善与当地政府、社区的关系,减少政府管制成本;(5)有利于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政府可将绿色生态油田建设纳入生态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有利于企业与地方经济在总体规划、投资等方面的运营和统筹,进而从总体上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胜利油田目前生态油田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胜利油田主体所在的东营市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并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确认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

目前,胜利油田正在由传统经营模式走向边开发、边保护的与生态环境协调共进的模式,这不仅是一个大胆的设想,而且是对原有传统观念的否定和更新,由于绿色生态油田建设在中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前无古人的事业,在建设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先开发后保护和先保护后开发的问题。这个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自油田开发以来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如果从现实的角度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推进,无论是问题的形式,还是问题的内容都愈来愈复杂,变的越来越难以协调。问题的实质在于油田的开发和建设到底应坚持什么原则。如要实现污水零排放,就要增加污水处理的成本投入,加大污水回灌力度,这需要大幅度增加企业的成本,一定程度上也是企业难以承受的。

(2)面对油田开发成本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本愈来愈高,税负愈来愈重,油田向持续发展转轨面临着两难问题。如何既要降低开发成本,又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够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油田现在和未来的生产和开发面临着新的选择。

(3)随着油田勘探开发向纵深推进,向远景发展,涉及到的地理位置关系、区域关系、经济利益关系、产业政策关系,以及油田与地方的协调关系趋于复杂化,如何科学地协调和处理这些关系?既不影响油田的远景发展,又不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做到资源及利益共享——油田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思考。

(4)湿地、森林、海洋是区域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是生态系统的心脏,油田开发面临着对这三大系统的投资和保护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的好,不仅有利于当代,而且会造福于后代。但必须指出,三大生态系统的投资和保护需要长期性和永续性的巨额资本投资,如何做到油田和地方在资源、利益共享的基础上,进而做到投资共负,成本共摊,长期共处,共建家园,油地双方面临着新的协调和合作。

(5)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高技术和高新技术,保护条件非常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油田开发不仅带来了较高的成本,而且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面对严峻的现实和形势,作为油田如何向湿地进发,既要采用高技术和高新技术保护好、建设好原始的和现在的生态环境,又要开辟新的环境;既要充分利用湿地、海洋及森林中的地下油气资源,又要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为油田经济发展积极培植新的增长点和生长点。这一重大间题不仅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深入探索,而且迫切需要在实践上有重大突破。

(6)绿色生态油田建设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大力配合,更需要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保驾护航。但在建设过程中,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配合的程度和水平,还是法律法规及政策建立和完善的程度,应该说都相对短缺,不尽人意。

四、绿色生态油田的模式和基本做法探讨

建立绿色生态油田,石油企业必须做到理念、工艺、生产和制度绿色化的综合考虑,其中理念绿色化是基础,工艺、生产绿色化是前提,清洁生产是关键,制度绿色化是保证。这里在借鉴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绿色生态油田模式。

1、绿色生态油田模式

根据建设绿色生态油田与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和现代绿色企业制度所包括的内容,结合胜利油田实际情况,在建设绿色生态油田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建设:

强化绿色技术的研究和供给,充分利用绿色技术指导生产,做到生产清洁化、无污染化。

强化绿色工艺水平的提高,提高绿色工艺水平的知识含量,以较高的绿色工业水平创造出较高的附加值,大幅提高绿色产品的生产和营销能力。

实行绿色成本核算,包括绿色原料、燃料、材料和绿色要素投入等。把绿色成本的高低作为测试绿色效益水平的标准,作为考察绿色生态油田价值大小的基本依据。

强化政府部门政策的大力扶持,与绿色生态油田建设保持协调,促进绿色生态油田迅速发展,逐步趋于规模化。

建设绿色市场,实行绿色产品准入制度,变市场的无序性为有序性,呈现其规范性发展。

建立完善的绿色企业制度,用现代绿色企业制度对企业和员工进行有力的约束和激励,在实践中规范企业和员工的工作行为及经济行为。

营造绿色生态油田发展的良好气氛,树立企业和员工的绿色经营理念,把绿色生态油田视为油田员工的发展目标或形象工程。坚持“创造能源与环境和谐”的环保理念,强化安全、环保工作,构建“绿色岗位”,创造人与自然和和谐,实现清洁生产,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致力于建设绿色家园,建设生态和谐的采油厂。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同时,积极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厂矿区的绿化、美化和亮化。

以点带面,扩大规模。绿色生态油田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应以绿色示范基地引路,逐渐扩大规模,需要地方各部门在充分协调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配合,尽量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以保证系统工程的全面展开。

2、基本做法

坚持思想领先,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清洁生产理念。要以对生命、健康、环境、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化对安全生产、清洁生产的认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环境保护责任制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把安全生产、清洁生产的理念融入到教育培训之中,部署到规划计划之中,体现到生产管理之中,渗透到文化建设之中。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进油田清洁生产。要把节能减排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抓,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切实把节能减排目标作为各单位承包考核的约束性指标。要持续推进重点污染源治理攻坚,加大油泥砂处置力度,积极开展废弃泥浆不落地清洁生产工艺试验,实施钻井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搞好站库和井场落地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

加强对重点部位的监控,变环境污染末端治理为源头治理,变事后整改为事前杜绝。要重点抓好机采、注水、集输、发供电、供热等五大系统节能降耗,加大节能技改投入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推广应用;继续做好水网、电网的结构优化改造,继续推进燃料结构调整,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实施可持续战略,建设绿色生态油田。要把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有机统一起来,加强安全环保和节能减排,实施安全生产、清洁生产,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大安全环保的考核力度,把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的指标作为重要考核内容纳入经营目标责任书,继续推行安全生产评比挂牌、“一票否决”、事故问责制等制度,规范和约束生产经营行为,努力实现“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

基本绿色 篇4

2009年12月30日, 韩国国会第9931号法案通过了《绿色增长基本法》, 并于2010年4月14日起开始实施。目前在国际上, 虽然有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气候变化对应策略和以联合国为主导的气候变化框架协议, 但绿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韩国政府此次将低碳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提出并立法。作为世界第十位的能源消耗大国, 和一个97%的能源要依赖海外进口的国家, 但是韩国政府此举具有深远的意义, 也值得为其他国家所借鉴。

1 立法背景

1.1 国内环境

韩国是世界第十大能源消耗国, 97%的能源依赖于海外进口, 因此国际油价得急涨急落严重地影响着韩国国内经济。自李明博总统执政后, 气温上升和化石燃料枯竭等能源环境问题已经逐渐上升为世界环境经济亟待解决课题, 李明博总统在2008年8月15日建国60周年纪念仪式上通过对国民的演说提出, 应采取由政府、企业、国民共同参与的国家对策来应对这一问题, 并将“低碳绿色发展计划”作为国家新的发展计划制定并强力推行之。

韩国的气候变化、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等绿色发展相关法律, 过去并非是一个互相链接的完整体系, 而是各自单独施行。所以, 为有效推进绿色发展, 就需要能够有涵盖经济、产业、技术、国土、环境、国民意识及行为的措施;需要能够积极应对全球性能源、资源危机、气候变化问题且能够强有力和有效推进作为国家发展计划的低碳绿色发展的法律制度框架。

1.2 国际环境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全世界已经或正在努力制定相关法律。对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一向持积极态度的欧盟则进一步加紧了防止全球温室效应的步伐。2007年3月欧盟领导人会议通过签署‘An Integrated Climate and Energy Policy’, 在2008年12月的欧洲议会上又通过了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的《“20-20-20”气候能源统合法》的法案———即到2020年减少2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扩大20%的可再生能源, 将能源使用率提高20%。同时, 在2009年10月欧盟环境部长理事会上, 发表了欧盟对哥本哈根会议的立场———到2050年为止温室气体减排80—95%的目标 (1) 。

特别是过去对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一直不温不热的美国, 在奥巴马总统执政后也开始表现出积极的态度。‘American Clean Energy and Security Act’ (WaxmanMarkey Bill) , 于2009年6月在下议院获得通过, 目前上议院审议中。根据该法案可知, 以2005年为基准, 美国以到2020年为止温室气体减排17%、到2050年为止减排83%作为目标。同时为达到上述目标从2012年开始实行“控制总量排碳权交易制度”。2009年11月上议院通过了‘Clean Energy Jobs and American Power Act’ (Kerry-Boxer Bill) , 提出了到2020年为止减排20%、到2050年为止减排83%的目标, 这也影响着韩国是否引入排碳权交易制的相关讨论。中国的胡锦涛主席也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了题为《面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共同对应》的讲话, 并提出了到2020年为止, 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上升到15%以上, 并于2009年11月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2005年减少40—45%的目标, 这些都显示了中国积极应对的态度。

澳大利亚于2007年9月制定了《国家温室气体、能源报告义务法》, 建立了控制总量排碳权交易机制。

英国在全球首次制定了《气候变化法》, 该法明示了国家温室气体中长期减排目标 (2) , 还包括了碳预算系统的引进等内容, 并在同步进行修改能源法。

日本自从1997年制定了有关地球变暖对策的法律之后, 又进行了3次法律修订, 并从2008年12月起开始实施了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的示范项目。2008年发表的“福田蓝图”中明确了到2050年同比2005年二氧化碳减排60—80%, 重点发展太阳能、燃料电池、风能、高效天然气等的可再生能源。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 日本发表了“鸠山倡议” (3) 。又于2009年11月美日首脑会谈上发表“美日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其中声称截止到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80%。

法国也在推进涵盖能源、气候、建筑物、核能、绿色消费、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Grenelle环境立法 (2008年10月21日下议院通过, 上议院议决中) 。

世界各国接连出台温室气体控制及气候变化应对政策、计划等举动, 不论其实际效果如何, 已经在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协商中对韩国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1.3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结果

2009年12月,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原计划设立POST-2012体制的框架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严重对立, 未能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也未能达成具有未来指向性的概括性政治性协议。

2 立法的推进过程

2.1 成立绿色发展委员会

在2008年建国60周年纪念仪式上李明博总统通过对全国民演说提出绿色发展将要作为国家发展计划, 并为了实施这一计划废止了既有的气候变化协约对策委员会, 将国家能源委员会更名为能源委员会, 将知识经济部长官指定为委员长, 将国家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归属于环境部属下等措施。

李明博政府在2009年1月5日把《绿色发展委员会设立及运营相关规定》以总统令的形式颁布, 并为了支持委员会的工作, 设立了绿色发展规划团, 同时在2009年2月16日作为总统直属机关成立了“绿色发展委员会”。委员长的职责由国务总理和民间委员长共同来负责, 委员由当职委员18人和任期为一年的民间委员29人来构成。

当职委员由企划财政部长官、环境部长官、知识经济部长官、教育科学技术部长官、外交通商部长官、农林水产食品部长官、知识经济部长官、国土海洋部长官、国务总理室长、广播通信委员会委员长、总统室国情企划首席秘书官、韩国开发研究院、产业研究院、能源经济研究院、韩国交通研究院、韩国环境政策评价研究院、国土研究院的院长以及能源管理公共团体的理事长来构成。

2.2 绿色增长基本法的制定及推进

绿色发展委员会把2008年下半年推进的气候变化对策基本法案扩大、补充修订为低碳绿色成长基本法案, 并通过立法预告和国务会议, 于2009年2月27日提交到国会。该法律在产业界的激烈反对声中引进了排碳权交易制。

2.3 发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

2009年8月4日, 绿色发展委员会为了制定2020年的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发表了3个版本的规划案 (4) , 并广泛听取了NGO, 产业界, 环境团体的意见之后在2009年11月17日把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最终规定为同比总排放预期量减排30%。

韩国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提出不但作为对在2007年6月份在德国海利根达姆召开的G8峰会和2008年7月7日在日本洞爷湖召开的G8+G8峰会上对外所约定事项的履行, 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事实上这将成为引进产业界一向反对的总量限制排碳权交易制的前提条件。

如此对国内外公布减排目标和相关法律的制定过程, 成为政府推进政策的强大动力。

2.4 国会通过

绿色增长基本法案在2009年2月27日提交到国会并在2009年4月22日组成第一次法案审查小委员会, 围绕着通过该法的合法性问题 (5) , 在国会中形成了执政和在野党的激烈对峙。因此绿色增长基本法的审议也随之不断被推迟。绿色发展委员会当初预计他们的努力能使法案在上半年获得通过, 但事实是比预计的审议程序慢了很多。

下半年随着在野党对世宗市修订案、四大河流项目 (6) 、劳动关系法等执政党所要推进的各种民生相关法案的处理持反对意见并以占据国会等方式与执政党对峙情况越发严重, 国会功能被逐渐麻痹。特别是围绕着有关李明博总统所重点推进的四大河流项目相关的2010年预算案在国会审议和通过, 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的对峙情况更为严重化, 致使绿色增长基本法的年内通过变得不可实现。但随着执政党和在野党达成优先审理除去预算法案之外的法案的共识, 绿色增长基本法也在2009年12月30日以法律第9931号本会议予以通过, 并在2010年4月14日开始施行。作为后续的措施, 低碳绿色成长基本法施行令从2010年10月16日开始施行, 并制定为总统令第22449号。

3 法案的主要内容

本法案的法律体系 (7) :共七章64个条文

第一章总则包括法的目的和用语定义, 推进低碳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 国家责任, 地方自治团体责任, 企业家责任, 国民责任, 和其他法律的关系等整理成了8个条款 (8) 。

第二章低碳绿色发展国家战略低碳绿色发展国家战略, 中央行政机关的推进计划的建立及施行, 地方自治团体的推进9计划的建立及施行, 推进情况的检验及评价, 政策相关意见的提出等整理成了5个条款 (9) 。

第三章绿色发展委员会等绿色发展委员会组织及运营, 委员会的功能, 会议, 分科委员会, 绿色发展企划团, 公务员等的派遣请求, 地方绿色发展委员会的组织及运营, 绿色发展负责人的指定等整理成了108个条款 (10) 。

第四章低碳绿色发展的推进为了体现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的基本原则, 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的培养及支援, 资源循环的推进, 企业绿色经营的推进, 绿色技术的研究开发及项目化等的推进, 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金融支援和搞活, 绿色产业投资公司的设立和支援, 税收制度的运营, 对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的支援、特例等, 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的标准化及认证等, 中小企业的支援等, 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园区建立等, 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创造, 规范的先11进化, 国际规范对应等整理成了16个条款 (11) 。

第五章低碳社会的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 能源政策等的基本原则, 应对气候变化基本原则, 能源基本计划的建立, 应对气候变化及能源目标管理, 温室气体减排的早期行动的促进, 温室气体排放量及能源使用量等的报告, 温室气体综合信息管理体系的建立, 总量限制排放权交易制等12的引进, 交通部门的温室气体管理, 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及对策的推进等整理成了11个条款 (12) 。

第六章绿色生活及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绿色生活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基本计划的树立、施行, 绿色国土的管理,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水源管理, 建立低碳交通体系, 推广绿色建筑物, 绿色的农林水产的营销及碳吸收源的扩充, 生态旅游的推广等, 为了绿色成长的生产、消费、文化的扩散, 13绿色生活运动的促进, 绿色生活实践的教育, 宣传等整理成了11个条款 (13) 。

第七章补则资料提供等的要求, 增进国际合作, 国会报告, 写作国家报告书, 渎职罚款等整理成了145个条款 (14) 。

4 立法推进过程中的主要争议事项

4.1 政府部门

4.1.1 青瓦台

李明博总统于2009年6月在济州岛举行的韩—ASEAN特别首脑会议中, 表示各国要通过可持续发展达到共同繁荣, 2009年7月举行的G8扩大会议上, 在承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首脑会议中, 提出了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登记簿 (NAMA Registry) ,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中通过两次演讲, 对国内外阐明了韩国身为早期行动者设立全球化绿色发展研究所 (GGGI) 计划等一连串应对意志, 发挥了带头作用。

4.1.2 绿色发展委员会

总统属下设立了绿色发展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干事由青瓦台的国情企划首席来担任, 企划团长由国情企划首席室秘书官和由各政府部门派遣的高级公务员来共同负责。因此委员会为新政策的制定和相关政府部门政策的推行充当了后盾, 并且在建立绿色增长基本法, 绿色发展5年计划, 国家温室减排目标等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4.1.3 国会

自从国会收到绿色增长基本法草案, 国会气候变化对策特别委员会审议了裴恩熙, 李仁基议员提出的立法案以及政府提出的草案, 为此也听取了各个社会阶层的意见。虽有产业界强烈且持续地发出反对声音, 但最终在议员和政府的立法案间找到了协调点通过了基本法案。值得注意的是之后低碳绿色发展相关理念却在议员间成为了替产业界和环境界辩护的代理战。

4.1.4 政府主管部门

该法律的主要政策主管单位为知识经济部和环境部, 比起政策决定和实施他们更为关注的是谁能成为主管单位。在制定绿色增长基本法、绿色发展5年计划、国家温室气体减少目标过程中更多的是采纳了环境部的立场, 且绿色发展委员会也表明了类似的态度, 为此使知识经济部站到了风口浪尖, 矛盾开始深化。

4.1.5 地方自治团体

随着绿色发展委员会的建立, 各地也纷纷自行组织了地方绿色发展委员会并且定期召开由绿色发展委员会委员长主持的地方自治团体成员参与的绿色发展地方协议会。因自治团体一直与环境部进行污染物排放权交易, 因此为了应对运营将来的地域性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自治团体开始关注法律制定相关动态。为了确保碳排放交易所设立在自己的领域, 各地方自治团体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

4.2 民间部门

4.2.1 产业界

因绿色增长基本法明确引进了排碳权交易制, 作为与限制总量的排碳权交易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产业界曾向知识经济部、绿色发展委员会提出了意见书 (2009.2.5) , 2009年3月12日以气候变化对策特别委员会委员为对象进行了研讨会, 阐述了反对立场、发表声明、把意见书递交给国会 (2009.4.9) 等持续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在国会立案审议、决议过程中也表明了强烈反对态度。

但是以部分大型企业 (15) 为中心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尽管气候变化对策必然成为产业界的挑战和管制, 但是也将会成为新的市场与机会, 因此企业也主动通过出资参加海外造林项目获得排除权, 并进一步改善自身工程的绿色化、积极促进环保技术开发等来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4.2.2 市民团体、进步新党

各个市民团体一向对于政府制定的绿色增长基本法以及制定温室气体减少目标等行为进行了批判。绿色联合等市民环境团体在2009年1月28日, 在制定绿色发展基本法听证会上通过记者招待会主张“绿色发展基本法不仅违反了立法预告程序, 自身定位为其他法律的上位法律的行为严重毁损了法治主义原则”, 并指责推进法案过于仓促。市民、社会团体主张“2009年1月15日立法预告, 28日听证会, 29日结束采纳意见, 2月强行实施立法的行为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与矛盾。”

4.2.3 媒体

The Hankyoreh新闻、韩国日报等进步倾向的媒体称“李明博政府虽把绿色和绿色环保挂在嘴边, 却缓和了对于解除绿色地带, 高尔夫场建设等各种开发项目的限制, 从四大河流大运河项目等相关项目上的政府态度表明, 政府实际行为与所述相反。但与此相反地以每”日经济新闻、东亚日报、朝鲜日报等为代表的保守倾向媒体称“绿色发展在全世界是没有明显领头人的新领域, 发展绿色经济并非是选择事项, 而是必须事项的。为了成为21世纪新经济的主流, 必须要赶在前方推进。”同时大力宣传绿色发展村、绿色教育示范学校、绿色城铁、自行车道路建设情况等, 站在政府立场强调正面影响。

5 法律制定之后的各界博弈

5.1 环境部与知识经济部间的竞争

环境部认为排碳权交易是管制业务, 欧盟等国家也由环境部负责, 因此在有关部门会议中主张自己为主管部门。知识经济部以温室气体排放量中的70%以上是由知识经济部下属企业排出为依据主张自己为主管部门, 因此在推进各种政策上冲突依然存在。

5.2 青瓦台与产业界的对立

李明博总统把绿色发展阐明为国家战略, 并且通过制定法律为支援体系打下了基础。在2013年初为了任期内达到可观的效果, 虽然通过环境部和绿色发展委员会积极推进排碳权交易等绿色发展所需的政府政策, 但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钢铁、造船、汽车、半导体等产业却通过媒体明确表明反对立场, 认为李明博政府强行推进的政策是阻碍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 且通过知识经济部暗暗地支持阶段性推进。因此未来制定、推行绿色发展的各个相关政策有一定难度, 需要进行促使产业界理解的事前对话和调整。

6 结论

现阶段以先进国家为代表的很多国家纷纷制定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法律、法规以及政策, 但缺乏直接影响到绿色发展的经济、产业、技术等领域的关联规定。目前韩国总体能源使用量中有97%依存于海外, 作为世界十大能源消费国, 制定并实行低碳绿色发展的“基本法”, 并且优先适用于其他法律 (能源基本法、气候变化对策法、可持续发展基本法等) , 即修订其他法律时要求符合该法的立法目的以及基本原则, 并且根据不同法令所制定的各种国家政策和行政计划也要与“绿色发展国家战略”相协调。本文认为为了保护独一无二的地球以确保人类共同繁荣, 韩国政府早期采取行动树立“低碳绿色发展”战略是明智且必须的选择, 应当受到肯定和尊重, 联合国等国际社会也高度评价韩国在此领域的领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林灿铃等, 著.国际环境法理论与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2]裴广川.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卞钟立.关于气候变化对应政策形成过程的研究.博士论文, 2010.

[4]绿色发展委员会.低碳绿色发展推进方案.总统报告书, 2009.

[5]绿色发展委员会.绿色增长基本法制定推进计划.总统报告书.2009.

基本绿色 篇5

关键词:绿色化学化工,基本问题,发展研究

绿色化学化工即绿色无公害化学, 又被称为环境无害化学, 与化学学科相结合, 充分运用了化学原理。其广泛应用符合了当前全球社会自然环境发展变化的趋势潮流, 更加体现了人性化的特征, 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友好和谐相处的理念, 通过在生产实践中绿色化学化工原材料的使用, 达到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目的, 并以此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1 绿色化学化工基本问题的发展

随着全球自然气候环境的日益破坏, 人类在发展生产的时候不加以对环境进行保护, 导致了人类受到了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环保局先后提出了“废物最小化”与“污染预防”的目标, 初具绿色化学化工思想的雏形。九十年代初美国政府颁布了“防止污染行动”的法令, 被纳入到国策, 绿色化学的理念第一次被提出来[1]。

绿色化学化工其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在刚刚被提出之时, 其理念代表着人们渴望通过绿色化学化工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 达到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愿望。随着社会逐渐发展, 其理念逐渐得到了实际应用, 并与化工产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绿色化学化工也是最先由美国人提倡的, 把化学看做是其基础, 实际实施应用与化工非常相似。但实事求是的来说, 其理念体现了化学与化工学科共同发展的目标趋势, 这也体现了二者需要共同面对环境等对其提出的高要求, 共同面对其他新兴学科对两者的巨大挑战。在现实社会中绿色化学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理念, 犹如一座桥梁将化学与化工这两种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 其理念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深入其研究, 并促进其内容越加广泛丰富。在现代社会中绿色化学化工还可以用清洁生产等词汇来描述, 并与可持续发展等词汇紧密联系在一起。

2 绿色化学化工发展研究

2.1 绿色化学化工发展现状

绿色化学化工是一种全新理念, 与传统化学化工不同之处在于降低了有害物质的排放。这种节能环保的理念在上世纪末被人们所留意, 迅速在西方国家得到推广[2]。20世纪初美国政府从颁布有关法律之后, 就开始了对其应用研究, 从未停止过研究的进程脚步, 至今为了促进其研究发展, 先后设立了多个奖项, 成立了多个研究所, 鼓励更多的研究人员投入到研究之中。日本、欧盟这些世界强大的经济体也对其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我国也多次开展了相关的会议学术讨论, 极大促进了其产业的研究与发展。

2.2 绿色化学化工的优点

2.2.1 清洁能源的使用

过去的经济生产采取粗放型的生产方式, 对能源的无序开采使用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而当人们认识到有些能源可以对环境的污染很小甚至无污染, 而且可以再生使用时, 越加投入清洁能源的研究当中。绿色化学化工与传统化学化工不同之处在于清洁无污染能源的使用, 充分发挥了原材料的使用价值, 对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

2.2.2 清洁生产的实现

在传统生产过程中, 污染物质在反应中大量排放出来, 致使生态环境遭受了威胁。绿色化学化工这种形式重组改造了化学化工原料物质的分子结构, 将有害物质成分剔除出去, 从源头上做到了防微杜渐, 减少了对外界环境造成的污染[3]。更进一步说, 可以从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控制, 使用无毒无害的原材料、溶剂和催化剂, 并优化生产工艺, 减少有毒有害物质产生, 并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做到“密闭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 这就是清洁生产的实现, 是绿色化学化工的本质[3]。

2.3 如何推进绿色化学化工产业发展

2.3.1 重视人才培养

绿色化学化工属于一种新兴产业, 应用还不够广泛, 这说明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加强人才的培养, 从长远利益出发储备更多的人才力量。在各级院校教育体系中, 开设相关学科专业, 制定有效的培训体系, 加强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

2.3.2 学科教育上加大投入, 加大宣传力度

绿色化学是一种微观化学理论的体现, 其最终的应用实现体现在宏观常态下生产制造加工行业中大规模化工技术的应用。因此国家应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 建立相关的科研机构, 设立机制, 鼓励创新;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平台, 加大宣传力度, 增加人们对其认识, 加大相关立法, 为其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加大相关企业、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

3 结语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绿色化学化工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发展应用空间。特别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事业, 维护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实现更远大的崇高目标任重道远, 发展过程中绝不能再盲目地发展粗放型经济, 不能以浪费资源与破坏环境为牺牲代价, 必须从本质上认识到绿色化学化工的重要性, 加大其产业的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刘欣悦.试论绿色化学化工基本问题的发展[J].科技与企业, 2014, 10:259.

[2]陈晓隆.绿色化学化工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黑龙江科学, 2014, 03:282.

基本绿色 篇6

关键词:化学化工,绿色环保,发展,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传统化学化工产业的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也逐步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化学化工企业也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开始了向绿色化学化工产业的转型。绿色化学化工产业是实践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与预防化学化工产业所产生的污染问题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展开。在化学化工产业的生产过程中, 逐步实现绿色生产, 将化学化工产品在包装上实现绿色开发及设计, 在成产过程里保证生产环境的绿色化, 并且对产品的有害物质进行二次释放等各个部分都是绿色化学化工的基本问题。

1 绿色化学化工产业的概述

1.1 能源使用的无污染

传统化学化工产业只注重产业的利益以及产品的生产质量, 实行的是生产利益为主的原则;相比较之下, 绿色化学化工产业需要以环境保护为主要原则, 升级更新生产的方式及技术, 在生产过程中, 从原材料上尽可能使用不会造成污染的清洁能源, 在根本上把控污染源, 在生产线上, 让生产材料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生产工艺上不断的进行创新与发展, 既达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 也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1.2 实现化学化工产品的环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化学化工产业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向绿色化学化工产业的转型过程中, 逐步淘汰粗放型的生产原则, 要求在生产过程中, 进行不断更新和调整;维持生产的绿色与环保, 在材料上, 改造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材料, 去除有害物质及毒性, 使生产材料得到充分的利用。为了让产品更加环保, 注重使用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进行生产;更加有效的利用材料的各种特性, 充分保证材料的环保性, 做到产品的无毒无害。并且尽可能的减少资源的浪费, 保证生产过程中发挥能源以及材料的作用, 实现绿色化学化工生产。

1.3 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绿色化学化工产品的生产就要求在生产过程中, 改变传统生产的方式方法, 特别是传统化学化工产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各方面影响, 减少废气废物的排放与污染。维持生产周围的生态环境平衡。这就要求绿色化学化工产品材料的结构的升级, 化学化工产品的危害涉及到空气、土壤、水质等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 因此需要重新整合材料中的有害物质, 争取将这种废气以及有害物质的排放降低到最少, 减轻对外界环境的污染, 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2 绿色化学化工生产发展核心

绿色化学化工生产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发展迅速;要实现绿色化学化工生产, 推广绿色化学化工应用的技术, 就要在产品的设计时, 保证材料的充分利用, 尽可能的使用生产资源, 降低资源的浪费, 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化学辅助剂的使用, 比如说常用的溶剂以及析出剂等, 以减少化学污染。加强环保试剂的生产, 增加无毒无害试剂的选择可能性。同时, 进一步分解排放物, 做到废物废气的无污染排放。

3 绿色化学化工发展的措施

3.1 创新绿色生产技术

我国是工业大国, 传统化学化工生产的生产率以及生产量较高, 但是产品的效益低, 附加值低。绿色化学化工的生产就是要拉近我国化学产业与国际成熟的化学化工成产技术的距离, 实现化学化工生产的国际化。要求我们加强产品的技术创新, 总结在创新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实现绿色化学化工生产的经验支持。另外, 加强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制定有利于绿色化学化工生产的政策方针, 吸引化学化工企业的投入, 在产业链上实现绿色化学化工的发展, 推动绿色创新技术, 不断的积累经验, 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化学化工产品的生产效益。

3.2 建立健全绿色化学化工生产制度

完善的绿色化学化工生产制度是实现绿色化学化工成产的保证;因此, 首先建立相应的绿色生产制度, 构建生产体系, 在理论上支撑绿色化学化工创新生产, 做到制度为先, 有理可循。其次, 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 保障绿色化学化工技术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营造公平竞争及发展的环境氛围, 刺激其更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绿色化学化工产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绿色化学化工的生产整体水平。最后, 建立与完善监督政策;设定专门的监督部门, 将绿色化学化工生产制度的责任落到实处, 保证生产制度的执行, 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和创新技术, 完善绿色化学化工成产制度。

3.3 建立绿色化学化工生产技术的人才队伍

绿色化学化工生产的技术创新离不开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因此,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是实现绿色化学化工生产的关键。一方面, 不断的引进和学习国外成熟的绿色化学化工生产技术, 加强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 积极培养我国的创新技术人才, 整合绿色化学化工生产资源, 在交流中进行我国技术的创新, 既做到先进技术的引进, 又要不断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对清洁能源的使用以及有害物质的再次重组改造等各方面, 实现绿色环保生产环境的创造。

4 结语

绿色化学化工生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创新技术的发展也需要较长的周期进行完善和实现。在绿色相关化学化工生产的技术创新上不断进行研究和开发, 坚持绿色化学化工生产发展的三个核心原则, 在产品的设计、材料的使用技术的创新上不断的完善生产制度。同时注重人才培养与先进技术的学习, 在交流中得到成长, 培养我国自己的绿色化学化工领域的专业性人才, 建立专门的监督部门, 使制度可以落到实处, 促进绿色化学化工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倩倩.绿色化学化工的相关问题研究[J].化工管理, 2014.36.

[2]窦明升.对于绿色化学化工基本问题的发展与研究[J].决策与信息 (下旬刊) , 2014.7.

基本绿色 篇7

铁路是国家的大动脉,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完善的铁路系统是确保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先决条件, 发展铁路交通网建设, 拥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铁路绿色通道建设日益成为铁路发展中新的主题, 提高绿化整体水平已成为当今铁路建设中新的要求。近年来, 铁路建设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 以“短距离、高速度、大流量”的目标为出发点, 在环保效应和景观效应上还需改进。铁路在修建时, 周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较为恶劣, 一时无法彻底改变, 车辆在运行中会产生大量的噪音、扬尘、废水和振动等, 会给生态带来一定的影响。如何把铁路绿色通道建设与周边和谐自然统一起来, 形成安全、舒适、快捷、环保、美观的天然绿色屏障, 是我国铁路绿色通道建设中重点研究的课题。

2 铁路绿化的内涵和特点

铁路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绿色通道对于构建和完善我国总体绿化格局, 全面提高国土绿化水平, 实现祖国山川秀美, 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铁路绿化也是一件利国、利民、利社会、利铁路的大事, 更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惠及子孙的功德事业, 建成符合绿色通道建设标准精品绿色长廊, 是稳固线路基础, 强化安全屏障, 确保安全畅通的迫切需要。

铁路绿色通道建设, 根据《铁路林业技术管理规则》和《铁路既有线绿色通道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 遵循“严实细和创”的宗旨, 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合理组织、内灌外乔、层次分明、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原则, 主要针对铁路两侧路堤、路堑的坡面和路基外侧平坦地段以及各车站站场部分实施绿化美化。实施铁路绿色通道建设时具有以下特点。

2.1 铁路绿化作用的特殊性

铁路在修建时, 周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较为恶略, 一时无法彻底改变, 车辆在运行中会产生大量的噪音、扬尘、废水和振动等, 会给生态带来一定的影响。铁路沿线绿化主要作用:一是为巩固路基, 保持水土流失, 减轻、防止自然灾害, 保证安全运输;二是为改善环境, 调节气候, 净化空气, 维护生态平衡;三是为绿化线路, 美化路容, 建设和谐文明铁路。

2.2 铁路绿化施工地点的特殊性

铁路建设为了安全高效、快捷畅通, 近年来高铁建设对速度要求的特殊性, 修建铁路时一般采用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原则实施, 例如陕西省境内郑西高铁潼关至灞桥间的特大桥长达90km, 秦岭特长隧道成为亚洲第一, 长达18km。要尽可能地缩短距离, 减少小曲线半径的地点的产生。这样, 铁路建成后就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地段, 开凿小型山体后两侧坡面形成了路堑坡面, 滩涂内用三合土夯填路基形成了路堤坡面, 挖掘山洞的弃土夯填形成了随洞口平面, 这样就构成了铁路绿化环境的特殊性。

2.3 铁路各区段立地条件的多样性

由于铁路线具有点多、线长, 覆盖面广的特性, 同一条铁路不同的地段会出现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水文条件和气候环境的较大差异。例如新建太中银铁路, 横穿陕西省北部地区, 省境内线路全长287km, 穿越了黄土高原、毛乌素沙漠腹地和高盐碱风沙地段, 因此, 立地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铁路绿化在选择树种时必须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切莫千篇一律。

2.4 铁路绿化施工的不便利性

铁路运输具有高度集中、大动脉、半军事化的特性, 一是在铁路上正常行驶的客、货车辆和为铁路服务的电线电缆均不能受到影响。二是与铁路行车无关的人员均不能上铁路路基, 更不能翻越铁路两条钢轨线路。三是铁路路基不论是路堤, 还是路堑部分, 绝大多数为开山炸石后的弃渣铺垫碾压而成的, 土质极差。四是施工道路不变, 铁路大多数为桥梁、隧道相连, 在山区修建铁路为普遍现象, 施工难度较大, 整地、栽植、苗木运输和后期管护极为困难, 立地条件极差是铁路绿化最基本的特点。

2.5 铁路美化绿化多功能的兼容性

现代化铁路建设对绿化的标准和质量要求很高, 既要保障铁路运输行车安全, 又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的破坏, 最大限度减少水土流失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 还需兼顾近、中、远期的绿化效果, 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还要运用独立的地域文化, 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 最终实现“人在车中做, 车在林中行”的绿化效果, 使其与周边环境协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3 铁路实施绿化的基本原则

3.1 整体绿化的设计原则

铁路区域由于大多数为高填深挖地段, 不仅边坡坡度大、土质差, 而且还受到了施工垃圾如石灰、粉煤灰、水泥、石块等的污染, 立地条件极其恶劣。针对铁路环境的特殊性, 在进行绿化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以满足铁路交通安全和绿化美化功能性为基本原则。

(2) 规划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及景观条件等因素。

(3) 以生态学为基础, 尊重自然、正视自然、保护自然和恢复自然。

(4) 分段设计、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5) 结合并展示铁路沿线的地域文化特点, 尊重民俗民风。

(6)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结合、合理配置、景观协调、易于养护。

(7) 植物应将落叶树与常绿树、针叶树与阔叶树、速生树与慢生树相互搭配。

(8) 绿色植物营造的环境要有利于行车安全, 为司乘人员减轻视觉疲劳, 缓解精神疲劳, 主要确保行车安全畅通。

3.2 铁路绿化的建设原则

(1)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按照“人与自然和谐, 体现生态理念”的思路, 用创新的理念, 超前思维, 规划建设精品工程和形象工程。

(2)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铁路沿线社会经济情况、自然条件有一定差异, 在树种选择和栽植方法上考虑当地实际, 选用乡土树种,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进行规划建设。

(3) 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铁路沿线绿化应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根据绿化功能需要, 突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合理布局树种结构, 建设高效优质绿化体系, 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屏障。

(4) 坚持合理配置, 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的原则。铁路绿化应按照不同造林地类合理配置树种, 科学安排栽植方式, 同时还要符合铁路运输技术安全规定, 做到绿化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结合, 防护与观赏相结合, 达到美化路荣、优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

(5) 坚持科学造林的原则。要大力推广林业科研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 采用抗旱蓄水能力强、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整地方式, 应用“四大一膜” (大坑、大苗、大肥、大水, 覆膜) 及保水剂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和配套的造林技术, 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积极开展科学实验, 选择对项目有推进作用的科研成果, 提高造林绿化效果的高新技术途径。

3.3 特殊地段的实施原则

由于铁路绿化的特殊性, 要彻底改变地理和自然环境对铁路运输的侵害, 减少运输过程对生态环境影响, 绿化就是改变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实施前应根据特殊的立地条件因地制宜地规划实施, 确保工程质量和效果。

(1) 路堤地段。铁路经过平原、农田时, 大量的填方形成高路堤, 就产生大量的下边坡路段。这种路段, 坡面地势低, 宜种植矮小花灌, 真正起到巩固路基, 保持水土流失, 防风、固沙, 减轻、防止自然灾害, 保证安全运输的作用。在坡脚部分, 可考虑栽植速生的乔木。

(2) 路堑地段。这种地段土壤条件差, 不太适宜植被生长, 在植物选择时应以抗旱耐贫瘠的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 以确保植被正常生长, 全力提高保存率。

(3) 路基与路面基本等高地段。铁路经过挖方、填方地段较多, 边坡基本与路面等高, 设计时以小乔木林为背景, 花灌木为中景, 最前沿以宿生草本或其他地被作为前景, 中部配置一些灌木树种进行乔灌间植, 后排绿化常以高大乔木为主, 形成前、中、后三层景观相结合, 在层次上、颜色上合理搭配, 达到内灌外乔绿化效果。

(4) 车站站区部分。由于车站站区面积很大, 平面形状各异的独立区域较多, 并根据特有的服务功能, 绿化应首先满足其功能要求。在广场、停车场绿化时, 以草坪为主, 在草坪上可选择种植自然式树丛, 形成趣味盎然的自然景观, 周围栽植高大乔木, 为停靠休息的车辆、人员提供阴凉;在面积较大办公区域绿化时, 以观叶植物做各种几何图案和色块造型, 形成鲜艳醒目的植物景观, 并建亭榭、花坛等园林小品, 供工作人员休息和观赏, 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疲劳;在车站站台绿化时, 以为运输安全服务为目的, 适时衬托建筑、美化环境, 选择观赏性强的乔、灌木, 形成花园式的庭院布局, 同时利用造景、借景、障景的手法, 对沿途景观进行遮蔽和调和, 从而构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景观。

3.4 绿化树种的选用原则

铁路绿化树种的选择以中长期效果为主, 兼顾短期效果, 应选用竞争能力较强的多年生乡土灌木为主, 铺以少量的低矮小乔木, 保证建成植物资源的多样性, 提高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 做到乔灌草相结合, 选择生长健壮, 抗寒性及抗病性强, 易管理的植物。

(1) 路基边坡以栽植耐干旱、适应性强的紫穗槐、柠条、红柳、火棘、沙棘、沙柳、铺地柏等为主, 见缝插针, 不留死角。

(2) 路基外侧以栽植适宜当地生长的大叶女贞、旱柳、垂柳、杂交杨、新疆杨、榆树、红叶李、栾树、五角枫、国槐、刺槐、樟子松、油松、云杉、刺柏、侧柏、桧柏和火炬树等乔木形成林带全线贯通。

(3) 站区以栽植四季长青的油松、樟子松、云杉、白皮松、雪松为主, 周边以控制高度生长的金叶女贞、红叶小檗、小叶女贞、豆瓣黄杨、冬青、火棘、卫矛球、龙爪槐、垂榆、黄金榆等为主, 适时点缀樱花、紫薇、丁香、连翘、铁杆海棠、鸢尾、石竹、铺地柏、榆叶梅、紫丁香、红叶李、月季、红叶小檗、花石榴、红瑞木等花灌木美化站场, 形成春色、夏叶、秋果、冬枝的四季美景, 为广大职工营造一个绿色优美、环境舒适的工作环境。

4 结语

近年来, 西安铁路局绿色通道建设速度日新月异, 已绿化线路1618.9km, 共栽植各类树木9499.66万株 (其中乔木313.34万株, 灌木9186.32万株) , 这样可更多地吸收CO2, 净化被污染的空气和雾霾, 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整体效益。各绿化责任单位只要熟练地掌握了绿化的特点和原则, 通过精心实施即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利地推动绿色通道建设向纵深发展, 向科学管理迈进。

摘要:针对铁路绿色通道建设中的实际情况, 对怎样设计、建设、实施和树种选用技术问题做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铁路,绿化,建设,原则

参考文献

[1]徐萍.铁路工程绿化设计成果表达的研讨[J].铁路勘测与设计, 2002 (2) .

基本绿色 篇8

1 绿色化学化工的现状

绿色化学工业与传统的化学工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 绿色化学化工是利用在设计阶段对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实施改变去除掉化学物质中的有害部分, 以达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目的。绿色化学化工产业的特点有两个, 一是经过设计改变后不影响化工产品的性质, 二是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污染。从上个世纪开始, 绿色化工行业就已经形成了, 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的欧美地区。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 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绿色化工行业也开始受到国际的共同关注。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对绿色化工行业的了解不够, 致使我国在绿色化工行业的起步较晚, 但是目前我国已经深刻认识到绿色化学化工的重要性, 并且科技部门也出台政策给予了重视和支持。

2 研究绿色化学化工的意义

未来几年, 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 资源、能源消耗将持续增长, 面临的环保压力也将越来越大。我国将大力倡导生态文明, 推动绿色化工的建设, 通过环保、绿色化学工艺过程的开发, 使化工生产从原料到产品的整个过程实现绿色化。近几年来, 我国在绿色化学的工业化和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巨大进展。前些年, 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对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污染和破坏, 出现了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等各种环境问题。因此, 使用绿色环保的化工产品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我们来说, 绿色、环保的化工技术可以迅速提高化工产业的发展, 因此, 进行绿色化学化工的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绿色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和研究

目前, 绿色化工已被全球列为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是解决资源、能源紧缺、环境恶化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和保证国家与民众安全的核心基础科学与技术。未来, 绿色化工和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将向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化学与材料、生命、信息、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结合将开辟新的发展方向, 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改善提供多种途径。采用无毒、无害原料和溶剂、高选择性化学反应, 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绿色化学过程将得到普遍关注。绿色化学化工技术要想长远而持续的发展, 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1 加大推广力度

绿色化学化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在全世界, 还没有被熟识, 这是阻碍其持续发展的一大因素。所以我们要从全球范围内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报道加大宣传力度, 使人们对绿色化学化工产生深刻的认知与了解。

3.2 加大在教育上的投入

绿色化学化工技术, 不仅包含微观的分子水平的化学, 还包含宏观的化工技术, 所以, 要想绿色化学化工全面发展, 一定要完成两学科的互助协作。眼下, 我国应加大对绿色化学化工的资金投入, 给绿色化学化工的发展建立一个创新性平台, 实施并落实激励机制, 鼓励创新并持续不断地为实验室和教学基地的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3.3 注重培养专业人才

上面多次提到, 绿色化学化工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 建议各大高校开设与绿色化学化工相关的课程, 让感兴趣并且有能力的学生进行学习, 另外化学化工产业也应该制定严格的培训体系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训练, 从而保障这一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绿色化工技术的发展前景

绿色化工技术对环境的改善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为绿色化学化工也无时无刻不在改善着人们的生活, 利用绿色化学化工技术生产出的纳米产品就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纤制品和纺织品中添加纳米微粒, 可以除味杀菌;用纳米材料做衣服既漂亮又能防静电, 可称“绿色”服装;用纳米粉末, 可以使废水彻底变成清水, 完成能够饮用;用含纳米微粒的建筑材料还可以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等等。根据科学依据, 绿色化学化工发展还有其独特的优势, 即是全球中的可再生性资源, 不管植物性的还是动物性的还大量存在。我国设立的绿色化学化工研究机构对原子或分子的研究, 降低了其对环境的污染破坏程度, 真正做到了绿色环保。“绿色”这一词语有着特殊的寓意, 它象征着环保、友好、持续等, 绿色化学化工在各个国家和政府的积极推动下, 它的发展前景必然会光明一片, 国家的经济和环境都会因此受益。

3.5 结语

总而言之, 在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日益突出的今天, 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各政府部门应该及时解决当前绿色化学化工所存在的基本问题, 给绿色化学化工的飞速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为人类的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杜群.绿色化学化工基本问题的发展与研究[J].硅谷, 2012 (07) .

[2]葛瑞法.绿色化学发展及环境应用的哲学思考[D].山西大学, 2010.

基本绿色 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经济,全寿命周期,经济评价,基准收益率,循环经济

0 引言

使用经济寿命作为全寿命周期对绿色建筑进行经济分析, 控制绿色建筑的寿命周期成本, 可最大限度地体现绿色建筑的经济价值, 加深投资者、地产开发商和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了解, 促进绿色建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

1 全寿命周期

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根据时间长短的不同分为四种:

1.1 物理寿命

建设项目从决策阶段到正常使用年限过长产生损坏且无法满足用户正常使用的整段时间即物理寿命期。

1.2 功能寿命

建设项目从其决策、建造并投入使用后到自身功能无法满足业主需要的整个时间段被称为功能寿命

1.3 法律寿命

法律上规定的建设项目合理使用年限被称为法律寿命, 在我国, 由于研究的需要, 我们通常认为法律寿命与土地使用期限一致, 对住宅项目可认为其法律寿命为70年。

1.4 经济寿命

建设项目从其寿命开始, 到继续使用不再经济而被更新所经历的时间就是经济寿命, 它通常伴随着运营费用的提高和使用价值的降低。我们也可认为经济寿命就是从成本观点确定的建设项目的寿命周期。

这四者之中经济寿命短于法律寿命;物理寿命使用时间最长, 但是易受到多方面影响, 具有不确定性;同样功能寿命受技术更新、业主要求等影响, 也具有不确定性。

本文研究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经济评价, 绿色建筑通过前期较高的建造成本和后期较低的运营成本反映其经济性, 涵盖上述成本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即全寿命周期内自身折现货币成本的优劣就成为衡量绿色建筑经济性的重要指标。对全寿命周期成本实行控制, 可实现成本最优化, 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实行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时, 建造成本相对固定, 但运营成本与建设项目寿命周期的选取有关:若选取的寿命周期过长, 建筑后期功能的迅速下降将增大运营成本;若选取的寿命周期过短, 会使建设项目过早"退休", 不能反映建设项目真实的经济性。比较上述四种寿命周期, 结合我国国情并参考我国现阶段建设项目使用年限, 以经济性和一定的效率为依据, 本文采用经济寿命作为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选取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为50年。

2 基准收益率

基准收益率是指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对项目费用和效益计算净现值的基准折现率, 是衡量项目内部收益率的基本值, 是项目可行性分析和方案比选的依据。通常, 基准收益率应根据国家规划、该行业未来的发展、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风险状况等因素以该行业的平均资本构成测定得出。基准收益率反映了投资人对项目占用资金的判断, 是投资人可接受的最低收益率。目前受到广泛应用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列举了一些行业的基准收益率取值表, 可投资者参考, 此外投资者还可根据自身发展、风险、资金来源、边际成本等因素综合测定。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上, 基准收益率按以下原则确定:

1) 政府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必须采用权威部门发布的相关行业基准收益率;

2) 非政府投资的项目财务评价既可采用权威部门发布的行业基准收益率, 也可由投资者自行确定收益率。

3 费用与效益

与传统建筑相似, 绿色建筑的效益也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本文主要研究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 对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不作单独的评价, 凡是涉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 可把相关的收益折算成现金流量计入投资人的费用和效益。

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会产生多种费用和效益, 若全部考虑会耗费过长时间, 且技术上有一定难度, 因此本文仅对典型费用和效益列项, 并计算其现金流量。绿色建筑和非绿色建筑的很多技术措施相同或接近, 只在一些具体的项目如墙体保温上有所差别, 所以本文以非绿色建筑为基础, 绿色建筑较非绿色建筑增加的投资视为增量成本, 对各种增量经济参数进行分析, 得出相关结论。通常只需收集绿色建筑与非绿色建筑差别方案引起的费用和效益, 就可进行绿色建筑项目的方案比选。

3.1 费用类型

3.1.1 运营前费用

指居民正常使用建筑物前或建筑物正常工作前发生的所有费用, 是前期规划、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费用的总和。运营前费用如前期规划和设计费用可根据国家发布的或行业规定的参考数值取费, 因为参考数值基于大量工程统计得出, 所以运营前费用与最后实际发生的数额差别较小。

3.1.2 运营阶段费用

除设备更新和设备本身消耗的资源以外, 设备所有的正常运营与相关维护费用的总和就是运营阶段费用。与运营前费用相比, 运营阶段费用的估算比较困难, 因为不同建筑所用设备及运营状况各不相同, 由此引起的费用也各不相同。

3.1.3 设备的更换费用

不同品牌的同类型设备, 其使用寿命也不尽相同, 一般不大于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在实际运营阶段, 当建筑设备无法保持原有运行成本时及时更换, 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需的设备有效地运转。

3.1.4 能源消费费用

通常我们由设备的能耗对能源消费量进行计量, 再根据当时的能源价格, 得出能源消费费用。对于具体的能耗, 我们应当建立相关的建筑物模型, 设立与能耗相关的各项参数, 如墙体材料、气候类型、住户习惯等, 然后用计算软件对建筑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动态逐时模拟, 最后得到建筑物运行的能耗数据。

3.2 效益类型

项目的经济效益是指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 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3.2.1 直接效益

由项目产出物直接产生并在项目有效统计范围内所获得的总的经济效益称为直接效益。参考《技术经济学》一书对直接效益的定义及分类, 本文的直接效益可分为:

1) 经营效益

建成出售型绿色建筑特有的健康可持续环境、运营期间的低能耗使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购买价格, 且建筑物长期运营产生的效益会为房屋带来相应增值, 绿色建筑高于非绿色建筑的那部分售价增量我们可视为开发商因绿色建筑获得的差额利润, 即差额经营效益。

2) 残留价值

指绿色建筑的相关设备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无法继续使用或再继续使用不经济, 需要对设备进行更新, 在处理旧设备时获得的扣除处理成本费后的金额。非绿色建筑预计净残值率在3%-5%浮动, 绿色建筑较好的运营管理可适当提高设备的净残值率, 则其预计净残值率定为5%。

3.2.2 间接效益

在直接效益中未得到反映的、由项目引起的那部分效益称为间接效益, 如技术扩散和示范效果等。

4 结束语

国内外目前关于绿色建筑经济性的研究, 还没有形成固定套路及一定评价体系, 没有将评价的指标模块化、标准化, 可操作性不强。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参数的选择、费用和效益的认定各方看法都不尽相同, 且经济评价不够直白, 一方面是消费者或投资人对绿色建筑持怀疑态度, 认为其徒有其表, 不了解绿色建筑带来的经济收益, 对绿色建筑的接受意愿不高;另一方面, 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的不明朗也给真正喜爱绿色建筑, 想去投资、建造或购买绿色建筑的那部分投资者、开发商和消费者也带来了不便。所以, 建立与一定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相适应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 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及促进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卜一德, 赵亚军.绿色建筑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六连杆机构下一篇:伦敦艺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