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教学

2024-08-25

绿色教学(通用12篇)

绿色教学 篇1

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又被称为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1]。绿色化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化学领域的年轻学科[2],进入本世纪后,各本科院校相继开设了绿色化学。笔者多年来担任绿色化学教学工作,就该学科及其课堂教学谈几点建议和体会。

1 绿色化学是人类的被动选择

绿色化学的兴起是化学领域的革命,绿色化学教材有多种,但其开篇往往都是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而产生,能源工业、化学工业、材料工业等多种现代工业所产生的废物向自然环境的排放超出了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污染就产生了。从现有的资料看,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人们极大关注在人类历史上有两次:一是20世纪60年代,此前的欧洲、北美及日本发生多次环境公害事件,如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事件等。这些污染事件导致当时的发达国家相继出台了洁净空气法等法案,经过数十年的治理,欧美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受到遏制。另一次则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亚洲、南美等国的工业化,环境污染更加被人们所关注,因为1960年代人们所关注的还只是地球的局部污染问题,而在20世纪80年代污染变成了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环境污染的一再发生迫使人类对自己的发展方式作出改变,这便是我们现在很熟悉的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该理论在化学邻域的具体实现模式便是绿色化学,当然,绿色化学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由此我们看到:由于经典的化学化工及其他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已超出地球的自净能力而使得人类工业的发展变得不可持续。我们只有作出改变,将经典化学转变为绿色化学,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绿色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

影响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因素不仅仅是化学,通常还包括能源、金属加工、交通、通讯等多种工业,因此,必须作出改变的也不仅仅是化学,绿色化学只是绿色技术的一部分。当然,由于化学品的污染对环境污染的“贡献”最大,绿色化学便成为绿色技术的主要部分。同时,绿色化学与其他绿色技术正在相互融合。比如作为能源工业的火力发电污染严重,会逐渐被其他绿色能源所代替,其中便包括以氢能利用为代表的燃料电池等;作为材料领域的热门研究的纳米材料,其制备方式通常是通过化学方法制备;传统的化学物质的分离往往是通过沉淀过滤、蒸馏、萃取等实现,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及化学品,正在发展以物理原理为支撑的膜分离技术就能克服上述缺点。

3 绿色化学教学内容探讨

尽管绿色化学教材有多种,但基本内容相似,主要围绕化学反应的原料、产品及生产过程中的催化剂与溶剂的绿色化展开。由于绿色化学与其他绿色技术的相互融合,本学科不可避免与环境、能源、生物学、材料等相关内容产生关联[4],这对担任绿色化学的教师提出挑战,笔者刚开始教授绿色化学时,消耗了大量时间备课,如为了上好绿色能源中的太阳能发电技术一节,不但查阅相关资料,还走访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厂家获取第一手资料,从技术与经济可行性深入讲解太阳能发电技术将在未来几十年广泛影响我们的生活;为了上好绿色技术中的生物技术,笔者向生物学者请教,全面了解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并仔细讲解当前人们对转基因农产品的争论,希望同学们能从生物技术专业角度理解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绿色化学是对传统化学反应的改进,这种改进已经不像100多年前人们只是在实验室不断进行化学实验,而是在现代化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改进。笔者在讲解绿色化学工业时特别注重用化学基本原理来理解绿色化学的实现方式,这也是对学生以前所学化学基本理论的复习应用。比如在讲解原料的绿色化是,人们用无毒的二氧化碳代替剧毒的氢氰酸进行有机合成,我经常提问要求学生从二者的结构理解这种替代的可行性。

4 绿色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无疑能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绿色化学教学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尤其讲解环境污染相关内容时,笔者直接将学校周边的环境污染及同学自己产生的生活垃圾制成短片在多媒体上播放,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也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要求他们结合自己以前完成过的化学实验重新设计以符合绿色化学理念,使同学们认识到绿色化学不只是理论,它正在逐渐进入我们的化学设计和化工生产。同时,笔者也把研究性学习引入绿色化学教学:将学生分为7人左右的小组,分别布置“绿色食品”、“绿色化学与雾霾”、“绿色化学与乡村污染”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5],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集体完成研究报告,并指派代表在课堂上汇报,回答同学提问。较好地锻炼了同学的协作、撰写报告、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5 结语

绿色化学是化学发展的较高阶段,传统化学技术正在被绿色化学技术所取代[2]。教师应当在绿色化学教学过程中将自己和学生融入这种改变之中,将绿色化学理念真正渗透入学生大脑,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始终不忘绿色化学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唯有如此,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才能达到。

摘要: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反应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本文主要从绿色化学的兴起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简单介绍了绿色化学。依据笔者多年来的绿色化学教学经验,从绿色能源技术、绿色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探讨了绿色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改进措施;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探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静康.绿色化学化工发展前景与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3(01):9-12.

[2]翟翠萍,刘学军,陈欣.高等学校绿色化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探讨[J].化工时刊,2015,29(5):39-41.

[3]李德华.绿色化学化工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74-75.

[4]杨朕,杨维本.高校绿色化学教学的实践与创新研究[J].成才之路,2015(08):22-23.

[5]李玉珍,曹永军.高等师范院校“绿色化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J].化学教育,2015(06):11-15.

绿色教学 篇2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觉得有这样几点要特别注意,也是今后要纠正的:

1、课堂教学要合理安排时间,重点内容要突出。字词教学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也重要,但他们只是为课文教学服务的,文本的解读才是课堂的重中之重,要把它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时要突出,时间的安排要向它倾斜,否则,课堂教学便是本末倒置。

3、备课要细读文本,课前要熟悉程序(环节)。有效教学提倡细读文本,教师课前一定要细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深透的理解,并努力化为自己的东西;上课前要再次熟悉教学环节,以抵抗遗忘,这样对教学过程的流畅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作文教学呼唤绿色评价 篇3

有效评价,应该更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激发,相信学生的言语潜力,促进学生对自身言语潜力的开掘与表现,激发与引导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么到底怎样的评价是有效的,能使学生的写作热情更高,进而收到好的效果呢?

一、让评价从“达标式”变为“表现式”

学生完成一篇文章交给老师,都希望知道老师对自己作文是如何评价的。但是,若每次翻开作文本,看到的都是老师冷冰冰的专业术语,跃入眼帘的是:“内容不具体,语句不通顺,中心不突出”等评语,这好比一盆冷水,顿时浇熄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学习写作的兴趣,谈“文”色变。因此,要把理性的“达标式”评价转化为“表现式”评价。

1.肯定评价

肯定的评价是对学生自身语言劳动成果的尊重,尽管有时学生的语言不够通顺,但是对学生的成果持欣赏的态度,努力去读懂它,理解它。在肯定中提出中肯的意见,学生自然也能欣然接受。

2.个性评价

每篇习作都是学生个性激情飞扬的表现。因此,它肯定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到肯定学生的个性,同时,表现教师个性化评价,并且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个性化方法评价,更能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特色评价

学生的习作是学生语言的自由发挥,因此,若是每次评价都用固定的写作技能的要求和标准去评判,那么,学生的作文必然存在很多很多不足。但若看重的是学生习作中的独特之处,发现的是学生的闪光点,肯定的是学生言语成果中的特色,以一点特色大家赞赏,学生更能接受。

二、让多变的评价激发写作的热情

评价的形式有很多,有自评、他评、集体评,口头评与书面评,点评与总评等,多种评价交替运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能激发写作热情。

1.诵读赏评

诵读赏评在朗诵声中更能打动人。学生天真、活泼、单纯,教师或者同学用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用亲切温柔的语调进行阐述,让学生们在情境中能愉快接受,朝着老师诱导的方向前进,同时对作者更是一种鼓励和暗示。

如朗诵完一位学生的诗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我给出评价:“读了你的文章,我真切感受到你对卖火柴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小女孩的遭遇在安徒生爷爷的笔下是那么令人同情,但是,你用现在和她的生活一对比,更让文章感人。我想,你能写出这么出色的文章应该归功于你对小女孩遭遇的感同身受,你敏锐地捕捉到现在生活与当时生活的强烈对比。老师为你能写出如此动人的文章而喝彩!”

诵读后的真情流露,再适时的评价,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也从中明白一篇好作文需要真情实感。

2.张贴展评

每位孩子都渴望被重视,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赞扬和肯定。若是他们辛辛苦苦写的作文能张贴在教室一角,让老师和其他学生相互观赏,这对于作者难道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无形的肯定评价吗?

3.书面点评

这种方法是教师常用的方式。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对学生写的精彩的地方直接用笔进行圈点勾画,同时写下评语。

用各种记号进行评价。例如用波浪线标出文章中写得十分精彩的语句,用五角星标出写得有特色的段落。这样的评价能让学生更清楚明了,并把教师所写的技巧、写作技能巩固下来。例如,我让学生写《难忘的第一次》,学生写到去黄山看云雾的事,因为有亲身经历,学生写得非常生动。我把她写得好的地方用波浪线标出来,并且在旁边写到:在描写云雾时,你有了亲身经历,并且能将课文中优美的段落自如地运用到你的作文当中去,给老师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从课文中活学活用是写作文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希望这样的好方法能保持下去。

用图画进行评价。有时候,一些逗趣式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受到教益,使其在忍俊不禁中恍然大悟。这样遵循儿童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如一位学生的作文离题了,我在后面画了一个哭脸。学生看了马上会意了,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重新创作了一篇。

4.口头评价

当教师们不辞辛劳批改,写了眉批,再写总批后,学生看看分数,便放置一边。那么如何让老师的评价真正起到作用呢?口头评价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其中,面批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式。对学生习作直接用语言进行评价,可以是细节,也可以是对全篇的一种总评;可以是欣赏学生习作中的语言,也可以肯定学生习作的态度等等。例如,有一位学生比较快地完成了一篇作文,但不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整段话只有一个句号。当他拿过来时,我先请他读读自己的文章,根据自己所用的标点符号进行停顿换气。学生很艰难地读完作文,我告诉他:“一段话就一个句号,不怕其他标点符号有意见吗?再者,让读者读起来要喘不过气了。”

口头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还可以组织同学们一起进行评价。当学生习作完成后,老师可以选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组织学生进行及时的口头评改。教师也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到评改当中来,这样在共同评改中“分享感受,阐述观点”,不仅仅是作者,评改的同学也得到了提高。教师还可以组织同学之间进行相互口头评改,做出评价,把习作评价活动安排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同学间交流习作心得,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同时,同伴合作评价,也让学生更加兴趣盎然。

评价方式有很多,如编一本自己的习作选,把自己写得比较满意的习作搜集起来;办成手抄报等等。只要有利于学生言语的发展,挖掘言语潜能,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都是有效的评价。

总之,创设多重情境,轻松引领评价,趁热打铁的适时点拨及恰到好处的评语,关注个体差异,拓宽评价主体,多元有效参与,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2008.(03).

[2]小学语文创新教学.2006.(11).

[3]高帆,李秀华.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西南师大出版社,2009.(09).

绿色教学 篇4

一、绿色化学的概述

绿色化学也被叫做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环境无害化学, 其把“原子经济性”作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在获取性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每个参与反应的原子原料, 在化学刚刚反应时便对其进行预防控制, 采用有效的方法来保证整个反应过程的零排放和零污染, 还需要使用无害无毒的催化剂和溶剂, 总体而言就是预防和控制任何有污染的行为出现在化学过程中。绿色化学是吧化学技术、化学方法、化学知识运用到化学过程中, 降低、清除对环境有害、对人类健康有害的全部化学反应原料的应用, 把化学实验的不良影响降到最忌, 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

二、绿色化学教育与高职院校化学教学

(一) 高职院校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是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2]。化学工业绿色化是现代化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如果企业员工大多数都接受过绿色化学教育, 那么便能够通过回收废物、节能预防和控制污染扩散等方法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现代企业尤为注重员工的绿色化学意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化学工业将来的重要力量, 需要充分理解并广泛推广绿色化学这一新生事物, 同时在以后的岗位上通过自己形成的绿色化学理念和专业技术, 引导化学工业生产树立绿色化学意识。另外, 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满足市场需求, 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 而且也拓宽了学校的办学领域, 从而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 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过程中, 开展绿色化学教育, 让化学充满“绿色”尤为必要。

(二) 高职院校绿色化学教育的现状

现如今, 高职院校的化学教育依然是传统的教学内容, 绿色化学完全没有涉及。很多高职院校还未充分认识到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多数教师对绿色化学知识毫不知情。在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发展的今天, 对于化学学科这一重大变革, 化学教师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和绿色化学教育观, 把绿色化学渗透到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 从而培养一批有一批的绿色化学工作者。

三、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途径

(一) 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理论教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渗透绿色化学教育便是在化学基本知识的时候, 将与之有关的绿色化学知识一并讲解给学生。例如在组织学生观看合成氨、硫酸的工业制造方法等工业实际生产视频时, 引导学生在学习生产流程、化学反应知识的同时, 重点观察工业“三废”是如何产生的和正确的处理措施, 同时告诉学生, 因为人们环境意识淡薄, “三废”治理工作需要投入大笔费用, 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使得企业不堪重负。所以, 应该将资料污染的资金用在研发绿色新产品、新工艺上, 从源头上切断污染, 对企业、对社会大众而言都是一种“双赢”策略。

(二) 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化学实验教学

1. 教师进行正确的示范, 确保绿色化学的实施基础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化学演示是教师讲解知识的主要方法, 也是教师环境教学的有效方式。在演示实验过程中, 教师的操作必须规范, 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演示实验的各个环节、步骤中。

2. 创新实验方式和实验内容

高职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危险性较高, 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与修改。另外, 还需要降低实验对玻璃仪器的依赖性, 有些能够明确辨别出颜色的定性实验尽量在点滴板上开展, 比如Fe的显色试验等。这种定性实验也能够在滤纸上进行, 比如检验醛基的存在、电解饱和食盐水等等[3]。同时, 还能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等来开展仿真实验, 然而必须以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为基础。

3. 把绿色化学理念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

高职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掌握了一些实验知识与技能, 了解了一些规范操作知识, 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引导学生在开展实验前制定好预备实验方案, 使得学生重点思考在实验过程别过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污染问题。其中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精神更加重要。

(三) 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自主进行设计和实验, 从而总结出成功的经验, 只有这样才能切身感受到精神上的成就感。教师还可以采取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绿色化学教育。例如, 组织学生到造纸厂、农药厂、制革厂和化肥厂等工厂去参观, 对工厂在处理“三废”方面所实施的有效措施和采用怎样的设施来转化“三废”等工作进行观察与思考, 要求学生找出这些措施与设备存在的问题, 并开动脑筋解决废液转化利用和处理意见, 怎样变废为宝。另外, 高职化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统计分析出周边环境污染的原因, 并结合绿色化学知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 这样不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了绿色教育, 而且提高和增强了学生社会实践水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 绿色化学教育虽然迅速发展, 然而还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需要高职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探究绿色化学教育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将绿色化学教育真正渗透到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绿色理念、树立绿色化学观、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素养, 以同自然和谐相处、回归自然为根本任务, 使得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绿色公民。高职化学教师希望通过绿色化学教育所播下的绿色文明种子生根、发芽、成长, 为我们生存的环境披上绿装。

摘要:绿色化学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 是新时代化学的发展方向。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 让化学充满“绿色”是新时代对我国高职化学教师的期望与要求, 高职化学教师必须充分理解绿色化学, 并积极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本文基于绿色化学的概念、必要性与教学现状, 结合教学情况, 对如何让化学充满“绿色”提出了各种渗透途径, 从而更好地指导高职绿色化学教育.

关键词:高职化学,绿色化学,必要性,现状,途径

参考文献

[1]韩峰, 蒋道明.让化学充满“绿色”——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理念的行动研究[J].化学教学, 2011, 14 (26) :3547—3549.

[2]宋海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2., 10 (01) :141—146.

《绿色的家》教学反思 篇5

《绿色的家》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目标:用轻快、亲切的歌声表达小树和小鸟之间的亲密感情;加深对动植物的生命与环境联系的了解,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围绕活动目标,我采用了看看、讲讲、唱唱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活动的开始环节,我通过谈话设置悬念导入活动,如:引导幼儿说说小树怎么了?它为什么笑?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紧接着就是将歌曲的副歌部分进行前置,提到前面来进行教学,让幼儿去感受用轻快地声音学唱沙沙沙、沙沙沙……在学唱“沙沙沙”时,我出示了相应的图谱,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并观察图谱的变化,并让幼儿说说图谱中大、小树叶在唱时有什么不同,(大树叶唱的慢,小树叶唱的快)。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我还设计了几张小图片,在教师范唱后引导幼儿说说歌词内容,此时我根据幼儿的回答逐一出示图片,帮助幼儿熟悉歌曲的内容,效果不错。

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配合都很不错,能够迅速的掌握歌曲的内容,在教师的带领下有节奏地唱歌。但在最后的创编环节中,幼儿的思维不够活跃,于是我稍作提示,让幼儿思考“大海和小鱼”的关系,并创编了相应的歌词(大海是蓝色的家,住进了小鱼宝宝,小鱼跳舞给大海看,大海笑啦,大海笑啦,哗哗哗……),幼儿的积极性较高,整体效果较好。

高校绿色化学实验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高校 绿色化学 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高成庄(1965- ),男,河南沁阳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化学教学方法的研究;申国玉(1963- ),男,河南沁阳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化学教学方法的研究。(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159-02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内容覆盖面大,所需试剂药品种类多,排出的废液、废气、废物也不少,如果不进行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危害,化学学科面临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巨大挑战,为此化学学术界提出了“绿色化学”的全新观念。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绿色化学是进入成熟期的更高层次的化学。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研究,不仅能节约大量试剂药品、降低实验成本费用、有利于提高师生科研水平,还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师生身心健康,对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照美国《绿色化学》杂志的定义,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指的是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时应有效利用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和危险的试剂和溶剂。它要求在整个化学反应和工艺过程中实现全程控制,清洁生产,从源头制止污染的生成,在通过化学转化获取新物质的过程中实现“零排放”。绿色化学实验教学是指使用绿色技术对生态环境损坏最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学生投入成本最少、尽量减少教学活动对教学资源的浪费,将教学对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绿色化学的特点是在起始端就采用污染预防和科学手段来实现过程与终端的零排放或零污染,而不是对终端或过程污染进行控制和处理。因此,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用化学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有毒的反应物、催化剂或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生产,即实现“零排放”。它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由治标转向治本。其核心是杜绝污染源,是进行环境保护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方法。

一、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在无机化学实验中,经常产生的废液有以下几类:含稀酸或稀碱的废液,含铬化合物的废液,含银化合物的废液,含汞、锌、铜、铅、锰等重金属化合物的废液,含砷化合物的废液以及含氰化物的废液。针对以上几种废液中所含成分化学性质的不同,我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加以处理。

第一,在实验中如果产生有稀酸和稀碱的废液,我们不让学生通过下水管排放,而让学生分别倒入指定的废液桶内,到实验完毕后,将两种废液进行中和反应,最后将废液的pH值调为6~8后再排放。第二,对于在实验中产生的含铬化合物的废液,可在酸性条件下,用FeSo4 将含Cr(OH)3沉淀,静置后分离出来,再将废液的pH值调节到6~8后排放。第三,对于实验中产生的含银化合物废液,则采用硫化钠沉淀法处理。第四,对于在实验中产生的含汞、锌、铜、铅、锰等重金属化合物的废液,先将废液的pH值调到8~10,将金属阳离子转化为氢氧化物或碳酸盐沉淀后分离,再将废液的pH值调到6~8后排放,少量废渣可埋于地下。第五,对于实验中产生的含砷化合物的废液,可先将pH值调到3~4,加入Na2S,使废液中的砷转化为AS2S3沉淀,静置后分离,再将溶液的pH值调到6~8后排放。第六,对于实验中产生的含氰化物的废液,可先将废液的pH值调至碱性(Ph=8~10),使废液中的金属离子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后分离,然后调节溶液PH为6~8,再加入过量NaCL0溶液使CN-氧化分解后排放。

二、有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绿色化学起源于有机化学,是有机合成化学家提出的,它的内容与有机化学学科密切相关。由于有机化学实验所用的试剂不少是有毒、有害的化学品,直接排放不仅会污染花茎,而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我们不能像很早以前那样把做实验产生的废液直接排入下水道,把废物倒入生活垃圾中,把废气直接排入空中,我们采取了“三废”处理措施,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对环境的损坏降至最低限度,保护自然环境,维护师生的健康。在实验教学指导中贯彻绿色化学教育思想,我们把“三废”不经处理直接排放的危害讲给学生:一些浓度高、量大有毒的液体若直接倒入水池中,就会渗透到人们饮用的水源,它的危害过程是漫长的、逐步积累的、有潜伏期的。有机化学实验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产物生成的,在这些产物、副产物及催化剂中,绝大多数是对人类和环境有害的物质,直接影响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及造成周围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我们在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生态文明意识,建立对环境维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责任心,使绿色办学的理念渗透到实验教学过程中。

因此,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我们本着药品使用量最少、反应时间最快、实验最好的原则,尽量以少排放和少污染来改进实验内容及实验方法,选用对人类和环境无害的原料、产物、副产物、溶剂、试剂等是实现有机实验绿色化的必要途径和方法。例如:用溴乙烷实验代替溴、苯实验,避开了苯、溴,吡啶等有毒、对空气污染大的试剂,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降低了低值易耗品的费用。此外,在氨基酸的纸色谱实验中,把茚三酮直接溶解在展开剂中即可,不需要另外配置了还再去喷,这样既节约试剂又方便操作。

三、采取绿色化学实验教学的措施

第一,指导学生开展无机化学实验废液的处理实验。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无机化学实验废液的处理实验,把实验废液进行绿色化处理,既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又使学生学到实际应用技术,还可以节约资源、化废为宝、变害为利。开展无机化学实验废液的处理实验,可将实验课产生的有害、有毒废液全部处理为无害物质,是化学实验绿色化的重要举措,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环境意识教育,为后续实验课程以及从事其他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打下基础。

第二,进行实验微型化教学。进行微型实验的宗旨是以减少化学原料和试剂的应用,来取得相同的实验效果,并获取尽量多的化学信息。实验微型化,成本低、污染少、效率高,是绿色化学的一部分。采用微型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微量与半微量实验是当前化学实验发展的又一趋势。

第三,实验应多采用仪器法,少使用化学法。实验应尽量减少化学试剂的使用,少使用化学法,多采用仪器法。这样首先是试剂减量化,其次是试剂的减污染化,再次是分析技术的仪器化和微型化。如果采用仪器的微型化,试剂使用量将大为减少,危害、污染程度将会大大下降。

第四,采用多媒体技术模拟仿真实验。我校从1997年开始进行大面积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技术培训,要求每个教师必须会制作教学课件,并能运用自己所作的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针对化学演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易燃、易爆、资源消耗大、产生有害物质的实验,我们就利用空闲时间,多方查找资料,和本教研组的同事们进行研究,将这些实验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制定出详细的制作步骤。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们已经把教学中的大部分实验制成了多媒体课件。现在老师们在上演示实验教学时,就可以将学生们领到多媒体教室观看演示课件,对于实验中容易出错或需要注意的细节之处,还能通过特写镜头看得一清二楚。这样不仅解决了常规的、传统的化学实验不可避免地消耗许多药品和水资源的问题,节约了大量的资金,而且避免了那些试剂药品昂贵、实验中容易引起爆炸或必须采用有毒、有害的试剂(如苯、苯酚,砷化物,重金属等)给师生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的难题,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

尽管我们在绿色化学实验教学方面作了不少的探索和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还不能实现全部实验绿色化。要使绿色化学进一步普及,必须要做到绿色意识先行、绿色学校先行、绿色实验室先行;必须培养大量具有绿色意识的绿色化学技术人才。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绿色化学意识和绿色化学技术的高级人才,给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福祉。

[参考文献]

马志成,项光其,等.基础实验绿色化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篇7

1、学会快速阅读, 能筛选主要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的描述、生动活泼的表达。

3、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生动的笔法描写观察到的场景。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 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猜谜语:绿袍元帅青头将, 封王赐爵不关饷。相逢总爱比高低, 武功不如嗓门亮。

教师点明谜底 (蝈蝈) , 引出课题并板书——绿色蝈蝈 (法布尔)

[出示蝈蝈图片]学生谈自己所了解的蝈蝈, 师补充介绍。

[设计意图:谜语导入, 活跃气氛, 激发兴趣。]

二.读一读, 把握文章基本信息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要求: (1) 明确快速阅读方法。 (注意:不音读、不回读、不指读, 注意力高度集中、有目的地读、边读边记)

(2) 勾画概括重点内容的句子, 筛选信息。

2、学生分为两组, 整理筛选的信息

第一组:本期《动物世界》介绍蝈蝈, 请你为其配解说词;

第二组:请以蝈蝈口吻自我介绍;

学生准备, 先小组内交流, 选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 从蝈蝈的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进行介绍, 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注重圈点勾画法, 以配解说词、自我介绍等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课文, 筛选信息。]

三.比一比, 体会本文生动表达

1、请一生朗读《辞海》对蝈蝈的解释 (蝈蝈, 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 腹大, 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 危害农作物。)

2、学生比较:你更喜欢哪篇?简要说说理由。

3、学生再读课文, 画出描写最生动形象和最富有感情的句子, 旁批出你喜爱它的原因或它的巧妙之处。

4、向同学们大声读出你的喜爱的句子并阐明理由。

⑴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1) 耳朵灵敏的人, 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 蝈蝈在窃窃私语。

(2) 绿色的蝈蝈啊, 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 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3)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 浑身嫩绿, 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 身材优美, 苗条匀称, 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⑵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 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 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 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 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 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 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师归纳并板书:修辞手法、富有感情、对比写法

5、本环节小结: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你学到了什么吗? (可从学习方法, 写作技巧, 个人体验等方面谈)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阅读差异, 运用比较阅读法, 体会不同的表达, 感受本文的文学笔法。]

四.说一说, 运用写法口述动物

动物世界如此神奇, 让我们也谈谈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吧!

要求:选择最有趣味的细节, 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共享, 一分钟准备。

学生发言, 师生共同点评。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 运用所学描绘情景, 同时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五.找一找, 学习作者探索精神

问:法布尔为何对蝈蝈如此熟悉, 如此了解?请从课文中找依据, 圈点勾画。

学生畅谈, 师引导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

[设计意图: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引导学生认识能取得成就者超出常人的不断探索, 勇于追求精神。]

六.课堂小结

本文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 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 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 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 更有意义。”让我们多读读《昆虫记》, 随着法布尔一起走进昆虫的世界, 了解更多昆虫的秘密吧。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昆虫记》

探寻绿色阅读教学之美 篇8

一、多元阅读,营造绿色阅读教学整合之美

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体系,加强扩展性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多读多积累,多角度地汲取知识,促进学生阅读视野、阅读审美的提升,实现语文整合之美。

1.档案笔记,存储阅读。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良好的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质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又生疏的课文,学生都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这种内动力的驱使下,学生会尽量查找相关资料,多方阅读有关文章,再通过教师引导从“作者简介”“人物简介”“时代背景”“写作背景”“原文阅读”等几个方面整理资料形成关于课文的一个完整的档案笔记,为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2.收集资料,丰富阅读。引导学生把查找到的资料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不但能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也能帮助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如教学《鲸》(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文时,鲸的进化过程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在学生的认识里,鲸鱼就是一种巨大的鱼,他们很难想象到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是生活在陆地上的。此时,补充介绍有关鲸的进化知识就显得很有必要。在教学时,师生共同出示收集的有关鲸鱼的资料就能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鲸鱼,如出示“古代鲸是长腿的”的文字说明和鲸的进化图,就能让学生对鲸的进化过程一目了然,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

3.推荐阅读,有效拓展。课后教师可以以教材为核心让学生开展辐射式阅读。课外延伸阅读,尽管属于个体行为,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如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抓住机会及时推荐相关书籍,让学生带着渴求的心情走出课堂,进入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学习了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学习了《草船借箭》,可以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学习了李白的《赠汪伦》后,就根据《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推荐学生阅读《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等……

二、重视语用,凸显绿色阅读教学润泽之美

绿色的课堂,要凸显语文的学习过程。语文课程的本质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要把教材当作语言教例,努力挖掘每个例子的个性化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体会、领悟例子的个性特征,并以例子为桥梁实施迁移和变通,让学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实现语文教学的润泽之美。

1.引导发现,感悟语言表达特色。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引导学生不断发现的过程。学生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语言秘密,探究语言规律,解读言语形式。如聚集言语形式,可引导学生关注精当表达的标点、字词、句式和行文结构、体裁样式等。优秀的文学作品总集中表现出一种写作特色,并同时体现出多种语言现象。如《威尼斯的小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的语言特色颇多,写实与写虚相结合是文章的第一个写作特色。如写小艇的样子,以及人们坐小艇去干什么,作者在写实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而文章的第二个特色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最明显的是抓住小艇的长度、造型、行动三个特点来写小艇的样子等。此外,文章中还有很多非常有特色的写作方法,如全文采用总分段式的结构来写,最后一段中动静结合对比描写方法,打比方的修辞方法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体悟以及学习这些语言表达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2.迁移实践,训练语言运用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地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重点语段,让学生带着对五壮士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在阅读过程中受到紧张动人的情节感染,受到五壮士悲壮豪迈气概的激励,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可以从培养语文技能的角度设计问题:“课文是怎样把五壮士的英勇豪壮写具体的?”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进一步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具体生动的表情达意的。并引导学生着重读两个有“带着”的语句,并试着比较用与不用“带着”一词时句子表达的效果有没有不同,让学生理解句中用上“带着”一词时的作用(能把五壮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战胜敌人的决心表达出来,而且读起来增强了气势)。最后通过学生用“带着……带着……”进行句式练习运用。不但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渗透了情感和意志的熏陶,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

3.创新运用,培养语言表达水平。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性地阅读,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汲取相关的教学素材,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和创造性实践的机会。如通过观察实验、开故事会、写调查报告等方式让学生把课内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语言文字得到进一步创造运用。如学了《景阳冈》《草船借箭》等名著节选,教师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名著,开展“英雄故事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好机会。又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采访题:采访安溪制作铁观音的农家,以《安溪的铁观音》为题,写一个片段。要求写出茶叶品种、制作过程及其用途等。学生在实践作业中,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水平,还提高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并对家乡特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可谓一举多得。

三、情智共生,实现绿色阅读教学圆融之美

圆融,即圆满融通之意。圆融的境界,应该成为教学的价值追求。境界愈高,就愈能从容,愈能变通,愈能圆满。圆融的阅读教学,关键在于处理好阅读与语用、生活、精神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和谐圆满,实现阅读教学圆融之美。

1.阅读与生活相融相存。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丰富其生活的本身,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始,让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振动,使学生与所学知识产生共鸣。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读什么?就是读书与读生活。主要有两个方面:(1)阅读生活化。绿色阅读教学要求在选择学习内容时,应以生活为基点,注意从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在实施阅读策略时,要把阅读还原为生活的过程,把阅读课堂还原为生活场景,通过营造各种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到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景中,注入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体验,把阅读与生活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如教学《菜园里》(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蔬菜摆在课桌上展示,然后带领学生参观,认真记住各种蔬菜的名字,把枯燥的识字教学融入生活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2)生活化阅读。绿色阅读教学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潜心感悟,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阅读与生活接轨,与生命会晤,与社会共存。

2.阅读与表达相辅相成。阅读理解是口头表达的基础,学生只有对文本进行“内化”之后,形成自己的认识,才能理解文本内容,流畅地进行口头表达。绿色阅读的课堂是实现语言高效输入与产出的课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广泛阅读,积累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并以语文课堂为语言运用的平台,训练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句子来进行表达和说话,把范例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理解,通过交流、朗读表达出来;最后把内在的想法、语言,转化成文字表达出来。而作文又是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需要,能带动学生进行广泛性的阅读。高频输入与高质产出相辅相成,从而形成“输入—内化—产出”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实现语文学习大量阅读与语言运用的良性循环。

绿色教学, 让习作“自鸣天籁” 篇9

一、“摇荡性情”, 绿色作文的基础

中国南朝评论家钟嵘曾经说:“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 形诸舞咏。”大体意思是:我们看到草木的黄落, 就悲哀了;我们看到春天草木柔条的生长, 就欣喜了, 因“性情摇荡”, 所以“形诸舞咏”。其实, 古今中外所有的文人墨客都是因为有着一颗敏感的心灵, 因大自然或人世间的种种迹象而感怀, 于是便用文字、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将其记录下来, 成就了一篇篇旷世佳作。由此可见, 在习作教学中, 首当其冲的便是“摇荡性情”, 唯有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美好的感情和高尚的意趣, 他的作品才能产生强大的感召力。

如何摇荡学生的性情呢?笔者认为, 关键在于教师要充当好“驯兽师”的角色。记得曾经看过一段教学视频:一位教师要求班上的学生即兴作诗, 而一个学生却认为自己绝无作诗的可能。可是, 在这位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 该生起初是磕磕绊绊的, 然后是“喷涌而出”了一段美妙的文字。在雷动的掌声中, 我看到的不是一位教师, 而是一个驯兽师, 他正拿着手中的驯兽棒, 技巧地撩拨、挑逗着眼前的猎物, 让它痒、让它痛、让它乐、让它怒, 于是所有的原始情感倾泄而出。正是因为笔者时常充当着这样的“驯兽师”角色, 所以我班的学生写出的作文虽然有时语句不够华丽, 甚至于有些语句还不是很通顺, 但是确有真实情感的流露。如, 一个孩子在写厌烦她妈妈的唠叨时, 这样写道:“此时此刻, 我恨不得两只耳朵边长出两个电风扇, 把妈妈所有的唠叨都吹走!”

二、呵护想象, 绿色作文的关键

想象之于作文, 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可以冲破现有的知识局限, 充实文章的内容, 开拓写作的思路, 让学生不受任何限制, 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看, 万事万物一样地存在, 可因为想象, 不同人的描写则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但是令人惭愧的是, 似乎我们平日里的习作教学非但没有对学生的想象力起到培养的作用, 反而是一种束缚。一日, 一只小狗出现在校门口。一个扎着羊角辫的、缺了三、四颗门牙的低年级的小女生奶声奶气地说, “看, 小狗也来上学了!它忘了带书包了!”而五、六年级的大姐姐却紧张兮兮地告诉我, “老师老师, 门外有一只狗。”为什么低年级的孩子的表达要比受了好几年的表达指导的高年级的孩子要生动许多、有趣许多呢?

一位老师上习作指导课。课后, 听课老师们忙着指正:文中的“长”字不妥, 种子是不会长大的, 因为被水泡, 它涨开了而已, 所以此处该用“涨”。尽管不情愿,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 我们在平日的教学中太过于注重引导孩子们客观地、理性地描述现象、陈述观点, 以至于他们与生俱来的诗意的想象力便被生生折了翅膀, 而这恰恰是写作的大忌。为此, 在平日的教学中, 我们不要太过于苛求孩子的答案是否准确, 只要在语法上不存在问题, 我们就要对他们的想象表示肯定、赏识, 这样他们的想象力才能越来越丰富, 不是吗?

三、趣味舞咏, 绿色作文的保障

在作文实践中, 我们应该想方设法使学生体验作文的学习之乐, 通过作文教学操作, 营造生动活泼的乐写气氛, 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乐写态度和学写、会写的心理体验。笔者尝试了两个方法。 (1) 组织撰写“接龙日记”。不但创新了日记形式, 而且让日记不再成为孩子的负担, 反而是一种乐趣——在自己写日记之前, 既可以欣赏到其他同学的日记, 分享同学的快乐, 分担同学的痛苦, 又可以做到扬长避短, 更重要的是有了情感交流的平台。 (2) 丰富语文课前安排。除周一外, 其他时候的语文课的前五分钟分别作如下安排:佳作欣赏 (学生撰写, 谈学后收获) 、名著在线、故事大王、诵读风采。通过以上环节, 达到如下目的: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进一步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 以提高同学们的表达能力, 培养个性表达。

四、丰富生活, 绿色作文的源泉

叶嘉莹教授曾说:“凡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都不只是用文字写诗, 而是用他的生命和生活去写诗。”而现实生活中, 我们却逆其道而行之, 总是把孩子的课余时间花在习作培训班, 企图让他们用技巧去习作, 用好词好句去堆叠文章。试问, 没有源头活水, 又怎么可能让池水与众不同地清澈?没有生活, 又怎么可能写出感人肺腑的文章?所以, 我们要把大自然还给孩子们, 把丰富多彩的生活还给孩子们。这样, 他们才有机会悲花伤月、叹秋咏春!

实施“绿色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篇10

笔者以为, 开展“绿色教学”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为学生发展奠基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 教师的定律, 一言以蔽之, 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 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 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 才能与时俱进, 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学生发展。一个合格的政治老师必须不断学习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 基础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信息、计算机技术得到应用和推广, 这就要求当今的教师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必须由“听、说、读、写”延伸到科学技术、通信技术。政治老师应逐步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使政治课更加直观、生动、有趣。 (2) 专业知识。思想政治课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等主要教学内容, 政治教师必须对本学科知识的结构框架及内在联系、基本规律、发展历史了如指掌, 并要对专业知识精益求精,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3) 边缘知识。政治课具有综合性、社会性、时效性等特点, 涉及边缘学科知识非常广泛, 因此政治老师在通晓专业知识的同时, 必须博学多闻, 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

二、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绿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 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不仅指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机, 更是指学生的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态度不仅指学生的学习态度、责任, 更是学生的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如讲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可安排学生“实话实说话消费”, 教师当主持人, 围绕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列出话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安排学生开展“绿色消费”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既获取了知识, 又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同时还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树立环保及绿色消费的理念, 养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避免盲从的消费观念, 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三、形成“以学论教”的新型教学关系

“绿色教学”要求我们教师要把“以教定学”, 转变为“以学定教”。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 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树立主体意识, 教师在优化课程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中, 对学习的持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是现代教学的根本目标。思想政治课堂上可采用多种激趣手段, 如形象生动的漫画、悦耳动听的音乐、直观形象的录像、寓意深刻的典故等融入到教学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发展。第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任何课, 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究, 自己去辨析, 自己去历练, 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 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绿色教学”就是遵循着这个设想的, 即由教师原先的“教”达到“不教”, 学生由原先的“学会”达到“会学”,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与归宿———独立学习。第三, 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如在讲解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时, 安排学生自主讨论, 学生找出了多种途径, 大大出乎老师的预料。

四、教学评价重“促进个性发展”

打造识字教学的“绿色通道” 篇11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喜欢识字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教师要多采用富有趣味性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乐于识字。

如新课伊始,我就先利用实物、图画等直观景象导入,把学生带进形象的情境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趣味识字,激发其识字的兴趣,使其乐在其中,获在其中。例如:摘苹果(将生字写在苹果卡片上,挂在树上,让学生认识哪个字就摘哪个苹果),找朋友(音节与字成为一对朋友,你喜欢哪个字就与哪个字交朋友),送信等游戏。这样的识字教学,避免了枯燥的记忆,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识字兴趣。

二、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引导他们自己发现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独立掌握生字,形成识字能力。低年级学生要认识2000左右的字,教师就要尽快地“授之以渔”,教给识字的方法。学生掌握了识字规律,学会了方法,自主识字的能力也会跟着提高。

1.掌握造字方法,规律识字

象形字和会意字揭示了中国汉字的造字规律,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学这些字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字义结合图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这样,字形、字义都理解了。

大部分汉字是形声字。如果学生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就会利用这种方法学会更多的生字,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如苏教版语文第二册的识字8,采用的就是形声字归类的方法识字。这一课可利用转盘,显示基本字“青”,换上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清、晴、睛、请、情、蜻”等字,这个转盘形象地揭示了这组形声字的构字规律。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懂得“清水”的“清”与“水”有关,形旁是“氵”,“事情”或“心情”的“情”与心理活动有关,形旁是“忄”……利用汉字特点,采取多种教法确切讲明字义。学生对字词的含义理解越深刻,音、形、义的联系就越紧密,识记也就更加容易。

2.掌握识字方法,增加识字乐趣

(1)利用字谜识字。字谜的语言形象具体,通俗易懂。在识字时可以请孩子做猜谜小游戏,例如“二人坐在土堆上”“一口要掉牛尾巴”,学生们争先举手发言,识字积极性高。学生通过主动识字,对汉字的认识更加深刻,也充分体验到了“造字”成功的快乐。

(2)利用儿歌、顺口溜识字。儿歌、顺口溜语言简洁生动,朗朗上口,学生喜闻乐见,借助它们进行教学识字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喝”和“渴”是两个较容易搞错的字,我就编了这样一首儿歌:“口渴”想到水,“渴”是三点水;“喝水”要用口,“喝”是口字旁,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词义,记住了字形,就不会把这两个字混淆了。而教“看”时,编顺口溜“手放目(眼睛)上看、看、看”记忆。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快乐,也掌握了记忆规律,慢慢地自己也能编儿歌识记字了。这样识字效果好,又培养他们的创新和表达能力。

(3)利用小故事识字。小孩子一般都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把一个个枯燥、乏味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在听故事、讲故事的愉快氛围中记住生字,更能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如教学“碧”字时,我给孩子们讲了个小故事:从前,有两位先生到京城赶考,一路上,他们走累了,这姓王的先生和姓白的先生就坐在石头上休息了。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字:“王先生和白先生坐在石头上,碧碧碧。”这样,孩子们很快就记住了。这样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字的识记和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生活中识字,课外阅读中识字,拓展识字途径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最开放。因此,识字教学也应该是开放的,生活就是学生课外识字的源泉活水。

我们班级中有50多个孩子,他们的名字就有上百个汉字。孩子们都很熟悉自己的同学,也有兴趣去认识同学的姓名。教师可让学生轮流帮老师分发作业本,在这过程中加深认识,识记汉字,扩大识字量。

我们还利用学习园地,定期开展识字比赛,评出每周的“识字大王”,引导孩子们主动认识出现在身边的字,如学校的标语,广告牌、店名,食品名称等。孩子们的识字积极性非常高。

另外,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定期在班上开展“读故事讲故事”活动,既扩大了识字量,丰富字词积累,又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只有因地制宜、灵活地融合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为他们打造识字教学的“绿色通道”,使其掌握多样的识字方法,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真正享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快乐和美妙。

《绿色基因的革命》教学设计 篇12

(一) 知识和能力。

1. 明白现代转基因技术的概念;

2. 掌握科普文章的写作特点。

(二) 过程和方法。

1. 体验基因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

2. 提高学生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及对科学的探究的精神, 从而树立为造福人类而努力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 识别举例子、做比较的说明方法, 并根据文中的例句分析理解其作用。

(二) 能为转基因下定义。

三、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神舟”六号飞船发射, “嫦娥”一号飞天, 奥运场馆“鸟巢”和“水立方”, 转基因的蔬菜水果, 克隆羊“多莉”的视频或图片, 请学生谈谈对这些的了解, 进而体会知识在这个时代的神奇力量。同时引出所要讲的课文《绿色基因的革命》。 (出示题目) (意在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多媒体展示)

1. 题目“绿色基因的革命”指什么?

为什么叫“革命”?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绿色基因革命”的? (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 教师通过展示在互联网上查找的有关图片资料, 使学生明白转基因技术是根本性的变革。

3. 教师总结展示:转基因技术、重要性、特点、应用、前景。

(三) 合作交流, 探究课文。

1. 用多媒体出示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 转基因技术的特点有哪些?作者是如何进行说明的?

(2) 转基因技术有怎样的优势, 它又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

(3) 畅想如果把转基因技术用在小麦、玉米、棉花等的生产上, 就会达到怎样的目标?进一步畅想它给农村的农业生产会带来怎样的巨大变革?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嫁接、杂交、转基因技术的图片, 帮助学生了解三者的区别和转基因技术的优势, 从而激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力, 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

2. 教师提取关键进行总结。

特点:多数转移单个基因 (举例子)

在不同的物种间操作 (做比较)

3. 通过课文学习, 学生给转基因技术下定义, 教师总结。 (多媒体展示)

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工程技术, 将从某些生物体内分离出来的基因注入另一些植物体内, 从而使这些植物产生一些有利于自身生长或提高其品质的特性。

(四) 拓展延伸。

1. (多媒体出示业介绍转基因技术的文章:《转基因植物技术》) 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

转基因技术作为高科技的产物, 具有知识性、专业性强的特点, 可是本篇文章的作者使它听起来通俗易懂, 引人入胜, 除了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等说明方法外, 还运用了哪些高招呢?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教师点拨:故事引入, 拉近距离;联系生活实际;语言准确、严密而不失亲切。同学们可以课下搜集基因工程中自己喜欢的一种, 也写成一篇这样的科普文章发表在学校的网站上。

2. 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似乎人类可以为所欲为, 但世界上的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 它有没有弊端呢?你认为该如何解决呢?

学生自己动手在网页上查找关于转基因产品副作用的资料, 并进行分析综合后回答;达成共识:科学是把双刃剑。

(此题是学生们争论的焦点话题, 进一步巩固并拓展了学生对转基因技术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五) 小结。

转基因技术是生物工程的一种, 我们熟悉又陌生, 今天这篇文章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同学们可以尽情畅想它的美好前景, 只要趋利避害, 它就一定会为人类造福。

(六) 作业。

1. 利用本课学习的知识和互联网上查阅的有关资料, 写一篇关于转基因技术给农业带来巨大变革的文章。

2. 查阅有关资料和图片, 整理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 做成网页发表在学校的网站上。

3. 查阅生物工程的相关的资料, 根据最感兴趣的写一篇科学幻想式的小说, 体现科学的无比魅力。

(七) 板书设计。

五、自我评析

上一篇:文物保护法下一篇:社会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