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和女性

2024-07-25

男性和女性(精选12篇)

男性和女性 篇1

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是由于性别不同造成所使用的语言有所不同。每种语言中男性和女性所使用的语言都有某些不同,但是日语中由于性别不同所带来的语言差别尤其明显。男女用语有明显不同是日语显著的特点之一。以日文小说中的一段对话为例。

あなた、あなたならどうする?

どうするって、何がだね?

もしも、あなたの坊やが殺されたとしたら、やっぱり世間体を真先に考える?

馬鹿な事をいうもんじゃないよ。

そんな心配したことないの?

何の心配だ?

あたしが嫉妬に狂ってカーッとなるかもしれないって思ったことないの?

そんなこと思うわけないじゃないか。嫉妬に狂うとしたら、女房のほうだろう?僕がどんない君を愛しているか。わかりきっていることじゃないか?

ホントかしら。じゃあ、ミンクのコート買って。

以上的一组对话,我们听的人恐怕都很清楚,哪一句是男性说的,哪一句是女性说的。日语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发音、文字、词语、语法等方面。但其中最明显的是表现在词汇使用方面的差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日语男性和女性在词语使用方面的不同。

一、男女用语的差异

(一)语体上的不同

由于历史原因,日本男性多使用汉语,女性多使用语感柔和的和语词汇而少用汉语词汇。和语词汇是日本固有的,更接近生活,更适合于女性表达委婉细腻的感情。而汉语词汇相对较生硬,并且历史上男女受教育程度悬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男性多使用汉语。这种差别在书面用语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男性在书信中经常使用「机下·啓上·敬具·小生」等汉语词汇,而女性多使用「御もとへ·かしこ」等和语词汇。

(二)人称代词的差异

日语男性语和女性语的差异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称代词的使用。可以用下表表示其使用时的差异。

第一人称代词中的「ぼく·おれ」为男性用语,女性使用的话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わし」为老年男性用语,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男女都使用。「わが (5」是一种有点粗鲁的说法,给人一种自大的感觉。「あたし·あたくし」多被女性撒娇时使用,而「あたい」多为小女孩用语。第二人称代词中,「貴様·てめえ」是一种比较粗暴的俗语说法。「おまえ」虽然是男性用语,但是古时也有女性用来称呼自己的后辈亲属。

在第二人称代词中,还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あなた」,男女都使用,但无论是男性用还是女性用,都有一种上对下的语气,有一种傲慢的语气,至少是没有尊重对方的意思,所以大家一般都不轻易使用这个词语。但女性常用「あなた」来称呼自己的丈夫,男性则往往用「きみ」来称呼自己的妻子,只有这个时候「あなた」才显得比「きみ」客气一些。严格来说,这并不是第二人称,女性一般不会用「あなた」向丈夫以外的人打招呼。

(三)感叹词

使用不同的感叹词也是男女用语差异的一个显著特点。打招呼、随声附和、表达喜怒哀乐时男女分别所使用的感叹词如下表。

总的来说,感叹词中女性专用的词较少,男性专用的词相对较多。

(四)终助词

男女终助词使用的区别比较复杂。日语中有一些终助词为女性专用,有一些是男性专用,但是也有一些男女都使用,使用方法和语感上都有所不同。终助词中,男性使用较多的有「い·や·な·ぞ·ぜ」等,女性使用较多的有「わ·ね·よ·かしら·こと·の」等,其中「わ」除一部分老年人使用之外,只有女性使用。

(1)男性专用的终助词

(1) 「い」主要接在断定助动词「だ」、助词「か·な·や·わ」等后面,加强语气。如:

そんなに痛いかい。

何言ってんだい。

(2) 「ぜ」主要接在「る」形、「た」形、「う」形、「ぬ」形后面,表示说话者的确信态度以及对听者的提醒,是一种比较粗暴的俗语表现。如:

人の邪魔をするもんじゃないぜ。

さあ、行こうぜ。

(3) 「ぞ」的接续方法和「ぜ」相同,它除了有以上和「ぜ」相同的用法之外,还有在下决心做某件事时自言自语时用。如:

おや、少しおかしいぞ。

こいつはうまくいきそうだぜ。

(4) 「や」主要接在动词「う」形后面,表示动员对方做某事或者是表轻微的断定,也是一种较粗鲁的说法。如:

そろそろ帰ろうや。

もうやめようや。

(5) 「な」主要接在动词「る」形之后,表示禁止。如:

そこを動くな。

そんなに慌てるな。

(2)女性专用的终助词

(1) 「かしら」主要接在「る」形、「た」形、「う」形、「ぬ」形、体言以及终助词之后,表示自言自语、怀疑不信及希望依赖等意思。如:

この水、きれいかしら?

早くバスが来ないかしら?

(2) 「こと」主要接在「る」形、「た」形、「ぬ」形后面,表示感动以及委婉的劝诱等意思。如:

まあ、よくできたもの。

あなたもごいっしょにいらっしゃらないこと?

(3) 「の」主要接在「る」形、「た」形、「ぬ」形之后,表示委婉的断定以及追问、反问等。如:

私はとてもいやなの。

どうして泣いているの?

(4) 「わ」主要接在「る」形、「た」形、「ぬ」形后,表示自己的断定、感动和吃惊以及委婉地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意志。如:

まあ、いいお天気だわ。

このほうがいいと思うわ。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终助词之外,日语中的终助词还有很多。从使用来看,男性多使用粗鲁的表达方法以及命令、禁止等表达,而女性多使用委婉的表达,有避开断定的说法的倾向。

(五)接头词的使用

像「おビール·お電話」等说法一样,多使用接头词「お」也是日语女性用语的一大特点。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很少有女性使用前面不加「お」的「客·酒·風呂·正月·歳暮·中元」等说法。「お絵描き·お腰掛け·お並び·お集まり·おえんね」等幼儿园用语也都属于女性用语的系统。与此相对,「ぶっ倒れる·ぶったたく·ぶんなぐる·ぶっ倒す」等都是有男性特色的表达方式。

(六)敬语的使用

与男性相比,日本女性使用敬语更多一些。即使是夫妻之间,妻子对丈夫也多使用敬语。这是因为,在以前的日本社会中,女性不论是在社会上或者是家庭中,身份和地位都比男性低下。在这种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女性使用敬语也就成为了一种习惯。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社会地位的逐渐提高,女性所使用的敬语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其中有很多敬语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意思,单纯只是表示恭敬、高雅的意味。

(七)文体的不同

从语法角度看,男女用语最大的差别是文体的使用不同。日语文体分两种「だ」体和「です、ます」体,也就是简体和敬体。一般情况下,女性多使用「です、ます」体,男性多用「だ」体。当然,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女性也会使用简体加终助词使其敬体化。男性在正式的场合也使用敬体。例如「わたしはーーです」的表现形式男女都可以使用,但是「ぼくはーーだ」是男性专用语。

以上分别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日语中男性语和女性语在词语使用方面的不同。除此之外,日语中还有一些女性特有语言的存在。

二、女房词的存在

女房词(女房詞)主要指室町时代初期在宫中服务的女官使用的一些有关饮食、服饰、生活用具、起居行为等方面的词语。因为当时的女官被称为“女房”,所以她们使用的词语也被叫做女房词。女房词又被叫做「御所ことば」。例如:

鯉―こもじ お目にかかる―おめもじ はずかしい―おはもじ

水―おひや 夜着―よるのもの 野菜―あおもの

其中,女房词中有一部分词尾常加「もの」、「もじ」,因此又被称为「もじことば」。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日语中有很多女房词已经不再被使用,但是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优雅的、具有女性美的语言,因而后来也有很多演变成社会上女性普遍使用的语言,其中不少沿用至今。女房词对以后的女性用语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为了表现女性的温柔委婉,接头词「お」的使用在现代日语中更是有增无减。

关于女性用语,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它是一种“私下”使用的语言,在家庭内部、朋友之间的闲谈中经常被使用。但是在比较郑重、正式的场合中不用。例如在开会、与上司或陌生人谈话时,女性也基本不用或者是极少使用女性语。

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了男女用语在词汇使用方面的差异。男女用语在词汇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体、文体、人称代词、感叹词、终助词的使用等方面。虽然其差异还比较明显,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差异正在逐渐缩小。一方面是由于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日益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男性同样也在追求语言的温和、文雅,尽量避免使用粗俗语言的缘故。现代男性为了表现得有礼貌、有教养,逐渐向女性用语靠近。总的来说,男女用语的差别越来越小,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日语仍旧是男女性用语差别较大的一种语言。

参考文献

[1]吴侃.日语词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5.

[2][日]金田一春彦著.潘钧, 彭广陆译校.日语概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2.

[3]皮细庚.日语概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8.

[4]沈宇澄.现代日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8.

[5]朱京伟.日语词汇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4.

男性和女性 篇2

男人的思维是线性的,有偏见的逻辑,以前是什么?现在是什么?未来会发生什么?女人的思维是网络化的,从一个事件到BCD事件,而B事件与一个事件几乎没有关系,CD事件与一个事件根本没有关系!

2、不同的创业项目

男人选择的创业项目越熟练、知识渊博、风险和生产力越高,男性创业的比例就越高。不同的是,女性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倾向于选择服务业,因为这些项目需要低技能,不需要深入研究。

3、不同的创业年龄

男性创业年龄从18岁到50岁,每个年龄组都会有,不足为奇的是,女性往往把重点放在创业年龄在25岁到35岁之间,25岁之前觉得自己是孩子,不成熟,35岁之后觉得自己已经到了年龄,创业为时已晚!

4、不同浓度

男性创业项目往往做得比较深入,遇到困难想怎么突破,形成行业壁垒;女性创业往往缺乏重点,遇到困难,容易改变创业方向,选择其他!

5、不同角色

男人可以专注于企业家的角色,而大多数人可以理解其他角色,即使他们做的不够;女人创业不仅扮演企业家的角色,而且还扮演妻子、孩子和儿媳的角色,否则信息就会来,这将更加困难!

6、不同的融资渠道

男性创业需要融资,更具创新性的工作坊、银行、天使、P2P更倾向于兴趣;女性创业更需要融资,有利于人际关系,如个人储蓄、父母、亲友、男女朋友等。

7、不同的意图

男人往往对创业抱有更大的抱负,赚了几百万,然后又赚了更多;女人赚了数亿,想赚几百万。上百万后,我想我应该享受生活。钱永远不够,慢慢来!

8、社会评价不同

社会认知是男人习惯创业,而女人创业,无论是失败、成功还是小或大,都有不同的评价。与男性创业相比,没有理性的观点和宽容!

9、抗压强度及处理应力的不同方法

男人抵抗压力的能力比女人强,大多数处理压力的方法都是由他们自己默默承担的。面对压力时,女性更容易焦虑并影响自己的情绪。他们经常通过购买更多、吃更多、与他人聊天、聚会等外部事物来缓解压力。

10、对创业失败的不同接受

男性创业失败,往往经济损失更大,心理更不舒服,持续时间更长,不甘心;女性创业失败,会不舒服一段时间,能很快走出创业失败的阴影!

总的来说,男人和女人在创业上有各自的优缺点。

男人的优点是:科学思维能力更强,比女人更敏捷,更具身体优势,更精力充沛,更强大,更有创业热情和耐力!

女性的优势是:更细心、更耐心、语言表达更强、情商更高、平衡协调能力更好,女性在创业过程中容易被容忍和保护。有时,复杂和困难的事情会从侧面突破,并很容易解决!

让男性了解女性,让女性了解自身 篇3

A:我本身是戏剧专業的。16岁,我考入安徽大学戏剧导演专业,获得本科学位。2006年,又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取得戏剧戏曲学硕士学位。从本科到研究生,我在导演系度过了七年,攻读戏剧、电影两个专业。后来在编剧、表演、导演、制作管理方面也均有涉猎。

Q:你学过戏剧和电影专业,为何热爱的却是戏剧,不是受众更多、商业价值也更大的电影?

A:人们看剧的时候为什么会哭?这说明在剧场里,人的心是打开的,可以让情感自由自在地释放。剧场是一个神圣、纯粹的地方,有一种真实的情感交流在涌动。戏剧是一种自由、双向的热介质,也是更接近生活的艺术形式,电影却是单向传播的冷介质。一个城市里有很多剧场是一件特别美的事情,可以让市民的心灵有一个自由栖息和释放的空间。

Q:国际女性戏剧节的宗旨是“回归女性之爱”,对此你有没有特别想说的?

A:从大戏剧概念出发,创造各种条件,让戏剧艺术家及有关学者和观众一起交流,共同融入一种戏剧性的艺术生活方式,这是国际女性戏剧节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的戏剧节并没把“女性”作为噱头或分割线,而是希望男性更好地了解女性,女性更好地了解自身。艺术带给人们的,也正是这种自我审视。

男性和女性 篇4

一、英美文学赏析看所谓的主义

很久以来, 人们在对《简爱》的赏析中, 都把他看作是激进的女性主义的典范之作, 然而站在客观公正的历史话语权上探究, 这种认识无疑是偏颇的。人人追求自由、平等、尊严的心态是亘古不变的。在寻求对自身价值和尊严的追求中, 谁能说这是一种错。

女性主义价值的体现, 主要是从女性自身的视角来看。作为女性, 最重要的是不屈服于命运。安于现状、忍辱负重, 那就无法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尊重与爱, 并勇敢的追求自身的幸福。至于大男子主义色调下敢于对坎坷不平的命运作斗争的罗切斯特来说, 无疑。简爱是令他尊敬和敬仰的。女性, 从来都不是弱者, 弱者的地位是自己认同的, 也只有自己才能改善。在《简爱》中, 作为庄园主人的罗切斯特, 实质上是男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富有, 脾气阴晴不定, 有一段不甚如意的婚姻, 并有前妻。作为男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富有、有才气、为人骄傲, 深爱间却有意试探。在两人深深相爱并结婚时, 简爱知道了他的曾经, 作为这段感情的受害者, 黯然消失, 而在后来庄园被焚毁而罗切斯特毁容3时, 毅然决然的决定下嫁他。对于平凡人的爱情, 即便在有了财富和荣耀以外, 仍然能够以最虔诚的心态去接纳自身所爱, 不得不说是一种女性主义的光辉……

相比简爱来说, 《苔丝》的苦难, 无疑是最人性化的。人生幸运与否, 就要看他是否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去面对了。生活, 对于苔丝而言, 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作为上层牧师的亚雷, 满口的仁义道德, 是对男性社会无情的揭露和讽刺。在道德枷锁控制下的苔丝, 先是对真爱充满幻想, 却无情地被这个时代的卑劣深深的伤害。这是男性主义下, 怎样的爱。以“爱”的名义, 无情的毁掉了苔丝的幸福。当时的社会现状你, 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都是伪善的, 披着身份的狼皮, 欺骗纯真的少女。作为苔丝, 身处的历史背景不同, 所受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都是她为自己树立的牢笼。

不能说简爱比苔丝多勇敢, 就单以简爱的敢爱敢恨而言, 苔丝的思想在那个时代还是有其自身局限性的, 女性主义的光环笼罩在他们肩上, 这两部著作无疑都成为国际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男性主义的倡导和弘扬上, 不得不说, 具有其时代性的特点。亚雷自身的素质决定了他作为暴发户的低劣品格, 而同样口口声声说爱苔丝的克莱, 却同样无情抛弃了苔丝。苔丝最后被无情的绞死却仍旧立遗嘱让克莱和妹妹拥有美满的家庭。女性主义的善良隐忍都体现在苔丝对克莱的一腔爱意之中。

从两则英美文学赏析中, 我们看到的都是女性主义的美好一面。男性主义的世界里, 只有战争、伪善和欺骗。这不得不说是女性的悲哀。

从古及今的性别歧视和差别对待, 都使得作为女性主义的世界一多半人民处于长期不被重视的局面, 从体育运动项目对女子参选的限制, 到国会参政议政中寥寥无几的女性代表, 到沙特阿拉伯地区对女性出行蒙面纱的不合理要求, 在到现在职场上某些岗位拒绝招收女性等等。无一不与女性作为平等世界建设一份子却在各方面受到压迫限制, 这种种行为都背离了现代认识论中中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在对女性主义的支持中, 《苔丝》和《简爱》都可以作为正面素材进行及时合理的研究。男女性利益在现代的政治经济环境中, 都没有原则上的冲突。关于男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的议题研究讨论中, 要找到二者的利益共通点, 为实现真正的民主和平等贡献力量。

唤醒女性的自我解放意识是我们从《苔丝》中学到的, 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活动领域, 都应摆脱对男性的依附和屈从而走向独立自强之路。将对弱势群体的利益关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 对于性别体系绝不认同, 同权威挑战, 将广大女性从思想的局限性中走出。

同时对于女性主义, 不能全盘的同情和坚持特殊的优待, 而是要以现时的眼光对其综合评判, 女性主义思潮的泛滥, 一定程度上, 对于国际间男女比例的改观, 影响意义注定是深刻的。盲目地将女权置于高位, 而不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此进行审视。在对于未来男性主义和女性主义间寻求一条崭新的出路, 任重而道远。在现实的文学赏析中, 我们要以客观的态度去对此作出评价。任何利益和权利的获得, 都是要在遵循一定法律法规道德的基础之上的, 永远不可孤立存在, 也不可能主动消亡, 权利和义务都需要男女性共同参与, 缺一不可。现代化的建设, 必须要在对双方关系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 才能实现人人生而平等。

二、总结

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人生而平等, 才是现代思想认识上最合理的解释。任何历史上关于男女权主义的争论都是毫无意义的。现今社会, 无论在职业生活和参与国家政治治理方面, 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 仍然是显而易见的。对于现代落后的农村地区, 利用B超技术盲目剥夺女性生命权利的行为, 仍然屡见不鲜。这无论是在思想认识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所引发的弊端仍然是显而易见的。思想和认识的偏颇, 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抹杀的, 只有坚持, 以公平的姿态, 让广大女性参与到经济建设中去, 从政和消除职业门槛, 是最行之有效的方针策略。

摘要:历史发展到今天, 女性主义和男性主义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从矛盾的对立面上考虑, 这不仅是权利和认识之争我, 同时也是人性对于地位和价值的思考方式出发点不同。没有利益交谈的共通点, 就无法排解掉这千年间的矛盾。

关键词:简爱,苔丝,女性主义,男性主义

参考文献

[1]吴晶;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英国文学作品对比解析[J]华章;2012 (6)

[2]李丹;从木子美到小月月:社会厌女症的网络表达探析[J];东南传播;2011 (8)

[3]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M];华东师范大学;2011

[4]黄燕;男权社会的别传——毕飞宇“女权叙事文学”的另类解读[N];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习靠学报;2009 (3)

男性和女性 篇5

在另一个小组讨论会上,沃顿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西格尔·巴萨德(sigalbarsade)考察了强势的企业文化对于诸如化妆品巨头玫琳凯(marykayinc)此类公司之成功所起的作用。玫琳凯公司是美国第二大美容产品直销商。

在关于两性观的小组讨论会开始时,康明斯请参加项目的女性主管们集思广益,列举出描述女性领导人特质的词。参加者们举出的词包括:可同时应对多项任务、情绪化、感性、坚强、富于直觉、有同情心、致力于人际关系的创建、擅长措辞、致力于达成一致意见、具有协作精神和喜欢聊天。

接下来康明斯请参加者们列举由男性领导人联想到的一些词。列举出的词有坚强、傲慢、富有才智、受到自尊心的驱使、虚张声势、强势、处于统治地位、过于自信、单一任务、目标明确、具有竞争力、固执己见、物质的、自以为是和直接。男人们在工作中激烈争吵以后,通常还能一起出去若无其事地喝啤酒,在座的一位女性对此感到很惊诧。她说,“女人们会因此心存芥蒂。”另一位反诘道,“男人们会消极抗议,他们往往按兵不动,等待机会”。另一位主管则说,“男性都有一种权利感,这个先天条件决定了他们会成功。”

康明斯说,在过去的5年里,当她在类似的座谈会上要求参加者列举这样的词汇时,所列词语越来越中性。她说,“人们对于高效领导者的素质一直在改变,你会发现(传统定义的)‘男性’和‘女性’因素皆包含在其中。”

康明斯指出,学者们是从社会性别结构或与男女相联系的特质的角度来看待男女领导力的差异的。她还补充说道,生物特质并不完全决定性别问题,因为有男性化的女人,也有女性化的男人。“我们想到的领导力通常都是‘男性’特质,无论是男性领导还是女性领导。”康明斯举了琳达·阿尔瓦拉多(lindaalvarado)为例。她在男性主导的建筑行业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之后又打破了对性别的传统定位,成为科罗拉多洛矶山棒球队的合伙人。

她说,“我真地认为我们的文化深刻影响了”女性成为领导者的方式,“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女性们有一些非常男性化的领导风格。”

角色相符性

但什么是“男性”风格呢?据康明斯所言,男性更趋向于以任务为导向,而女性更注重人际关系。因此,“男性”的风格倾向于基于任务的自信举动,而“女性”的风格则以人际关系为导向,更为“民主”。此外,康明斯还说,男性喜欢在需要运用智力的方面冒一些风险,自尊心也比较强,而“女性一直在应对各种局势”,因此解决问题时效率更高。

康明斯指出,当然,所有这些行为都落在一个连续的区域中。“大多数人的风格都是多变的。”她说,研究发现,人们的行为特质通常更为女性化,而不是男性化。这种差异符合“角色相符性”,即人们期望一个人会按照他或她的性别行事。当某人未满足这个期望值时,不论其真正的效率如何,人们对其领导才能的评价都会降低。

康明斯指出,“男性和女性可以做同样的事情,但如果他们都表现得很自信,我们对女性工作效率的评价却会偏低,因为我们认为只有男性才应该表现得自信。”而且,研究表明,就那些在实验环境中担任领导的人而言——男女聚集在一起,互相并不认识——对男性的领导效率的评价要比女性高。“男女可能取得了相同的工作成果和成就,但是人们却对他们两者的效率有着不同的看法,这是最恐怖的地方。”

但是康明斯说,在一个机构当中,对男女领导人的效率的看法就没有如此大的差异。“如果有记录表明你是一个高效管理者的话,那么看法就可能不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有互动的体系。我们有权力体系。我们有部门间如何互动的体系——谁是从哪个岗位升迁的——以及经验体系。它发挥的作用是你在实验条件下无法看到的。”她说,“虽然在实际工作中以上差异较小,但是仍然存在。”

一个机构的文化,甚至是该机构的一个部分,比如一个部门的文化,能决定一位领导人本身的特质与该机构的契合程度。康明斯说,“如果你的领导风格更为女性化,但是你却处于一个男性化的公司文化当中,那么你就会面临角色不相符的情况,也不会那么有效率了,因为人们看得出你并不适合。”

领导风格的差异并不一定就对建立领导地位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但是主管们必须清楚自己的风格,以及如何得到机构内外人的理解。康明斯说,“我要对女性们说的是,你必须了解身处的环境,充实你的技能知识库。这样你才能领导各种各样的人。”她指出,主管可以做一些标准的性格测评,来衡量自己的领导特质以及员工的特质。一个普遍使用的测评是贝姆性别角色量表。该测评要求回答者用60个被认定为女性、男性和中性的形容词来描述自己。她说,“想一想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有一些决定你行为的领导风格并不包含两性特质。”

女性也需要了解所在机构的文化,以与风险承担者协商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如果女性领导希望发挥一些影响力,那么她们需要对自己工作的领域进行战略分析,并了解自己的长处和(需要努力)的方面”。康明斯还说,弄清楚如何领导具有不同风格的员工以及如何“提高在你周围的女性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企业文化的力量:玫琳凯

在另一个讨论会上,沃顿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西格尔·巴萨德着重探讨了了解企业文化的力量是如何帮助个人和公司获得成功的。与康明斯一样,巴萨德指出员工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契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真地希望员工们真心诚意地为你卖力工作,那你就要看看个人与文化的契合程度。你需要寻找那些相信公司价值观的人。”

巴萨德说,谈到强势的企业文化,谁也比不上玫琳凯化妆品公司。该公司每年都会举行足可媲美美国小姐选举的颁奖仪式,向表现优异的销售人员颁发粉红色的卡迪拉克、钻石和其他礼品。每年,成千上万名玫琳凯的销售顾问会从世界各地聚集到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接受他们的荣誉。他们会唱玫琳凯歌曲,声泪俱下地讲述公司如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会缅怀公司的创始人玫琳凯·艾施(marykayash)。艾施于2001年去世,享年83岁。

所有这些都归结为一个要点。巴萨德说,“玫琳凯擅长的就是了解员工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和需求。这样可以引导企业文化的发展,使员工和公司之间的融合更为紧密,从而使员工更加卖力地工作。”

巴萨德指出,在强势的企业文化中,公司视员工为一种宝贵的资源,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她说玫琳凯·艾施会为所有的销售人员送去手写的生日祝福。仪式和典礼,比如玫琳凯颁奖仪式,与对公司发展的明确认识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文化是一种非正式的体系。人们建立起这个体系,从而可以了解公司对他们的要求。”

巴萨德说,虽然企业文化是非正式的,但是高级经理们有力量塑造企业文化。“文化、战略和架构必须结合起来,高层管理者非常关键,因为他们不仅要决定形成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而且还要协助制定公司的战略,并决定企业架构是否支持该种文化。”

巴萨德说,要了解一个机构的文化,首先是要了解这个机构表彰的是什么—不仅仅是金钱上的,而且是非正式的。“归根结底,就是公司的文化推崇什么。”有时,公司表面上会宣扬一种价值观,但实际上表彰的却是另一种。例如,她谈到安然(enron)对外一直宣扬正直的价值观。“你在大厅可以树起精美的牌匾,还可以制作印有价值观的卡片。但是有的时候这些东西—和真正受到推崇的东西—并不一致。”

巴萨德说,文化好比一座冰山,只有一小部分是露在外面的,大部分都是隐藏在表层下面的。“文化的深度就是指表面以下的冰山,有时我们并不会意识到身处一种文化当中,直到出现了文化冲突。”巴萨德说,文化冰山的底部是基本的假设。“我们甚至不谈论这些,因为他们太显而易见了。”在一家营利性公司,最基本的假设是该机构的使命就是赚钱。对于非营利性机构来说,基本的假设较为微妙,但以完成一项使命或提供一种服务最为典型。

价值观与信仰构成了冰山的第二层。巴萨德说,企业的牌匾和口号会宣扬诸如负责任的市民、正直、甚至是激烈的竞争此类的价值观。“在这一层面,我们经常谈论企业文化。”冰山显露在外面的部分是行为。巴萨德解释说行为通常表现为假象和规范。企业规范成为经理们领导员工的便捷方式,并且——就像康明斯在会议上所描述的以性别为基础的领导风格一样——代表着“社会对合适与不合适行为的期望”。

巴萨德引用了斯坦福大学的查尔斯·奥雷理(charleso’reilly)的研究结果,指出机构文化是由两个层面组成的。一个是价值观的强度,另一个是价值观的具体化,或者说价值观在机构内的传播是否广泛。如果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很强烈且具体化程度很高,那么这个公司则拥有强势的企业文化,就像玫琳凯公司。

男性比女性更健忘 篇6

一个由挪威科技大学约斯泰因·霍尔门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为了得出结论,针对37405名年龄在30及3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进行了分析。此项研究的参与者们会被问及9个有关他们记忆力的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包括:自他们年幼时期起到现在,记忆力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是否有对日期,或是几天前或几年前发生的事情存在记忆困难的情况发生。

不管30岁还是60岁的男性都健忘

据调查结果显示,约有半数以上的参与者表示其存在记忆障碍的问题。其中,1.2%为女性,而1.6%则是男性。在被问及的9个问题中,男性参与者在对其中8个问题的回答上都存在着很多问题。

总的来说,研究人员发现,记忆障碍会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严重。但是在所有被测试的年龄组中,男性存在记忆障碍的情况均要高于女性。此外,研究人员还惊奇地发现,年轻男性和老年男性同样的健忘。

霍尔门教授就此项调查结果发表看法时称:“男性要比女性更加健忘,这点让我们很是意外。之前还并未有此类记录存在。而对于不管是30岁的男性还是60岁的男性都很健忘的现象,我们同样感到很意外。但研究结果是毋庸置疑的。”

记忆系统中神秘的性别差异

研究人员推测,记忆系统中存在性别差异或许是这种现象产生的众多原因之一。举例来讲,它们或许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相关联,诸如高血压或是高身体质量指数之类的疾病。这些普遍存在于男性群体里的危险因素,或许会引发各种神经退化——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多地出现记忆障碍的问题。

男性和女性 篇7

当代英国文坛,马丁·艾米斯是一位重量级的小说家,迄今为止,他已发表长篇小说达十余部。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艾米斯一直是英美文学研究界的一个热门。近年来,他的创作也引起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的关注。本文尝试从解构主义的角度论述这部小说的叙事者。在小说《夜火车》中艾米斯采用解构主义的极端做法,将小说的女主人公设置成了明显带有传统男性特征的女性人物,构成了叙事者的性别模糊或“角色倒置”(张和龙,2006)。这部小说艾米斯的角色倒置“具有无与伦比的解构性与游戏性,但它并不是要将男性/女性的权力关系颠倒过来,而是要颠覆非此即彼的二元主义思维模式,反对性身份中的本质主义倾向”(张和龙,2006),揭示后现代社会的癫狂。在艾米斯眼里,一切不可能的事情在后现代社会皆有可能,不管它们是多么的荒谬和有悖传统道德。

二、解构叙事者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叙事者宣称自己是女性,但对自己的描述明显体现出男性化的特征。在小说的开头,她这样叙述:“I am a police.That may sound like an unusual statement-or an unusual construction.But it’s a parlance we have.A-mong ourselves,we would never say I am a policeman or I am a policewoman or I am a police officer.We would just say I am a po-lice.I am a police.I am a police and my name is Detective Mike Hoolihan.And I am a woman,also.”

从“I am a police.”中,读者感受到不安和神秘性或特殊性。因为,通常人们会说:“I am a policeman or policewoman.”紧接着,小说的叙事者解释说,这种称呼听起来像是一种挑衅,却是警察的通用语,这似乎能够安抚一下读者,然而另一个更大的冲击等待着读者。叙事者说自己的名字叫Mike Hoolihan,而且指出自己是个女人。任何有着良好判断力的读者都能断定Mike是个男性的名字。刚刚被安抚的读者此时更加困惑:叙事者到底是男是女?在接下来的叙述中,拥有男性名字的女叙事者向读者描述了自己的外貌特征。同样不是那种温柔、怯弱、驯从、谦卑的“女性”形象,而是一个典型的“硬汉”警察形象:身高5英尺10英寸,体重180磅,体格如男人一般魁梧结实,声音如男人一般粗重低沉,而且身上长着浓密的体毛,如传统男警察形象一样精明强干,愤世嫉俗,酗酒成性,抽起烟来一根接一根,常常带有种族歧视。

这个游离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叙事者是对西方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二元主义思维模式的颠覆与解构。后现代主义理论认为,在男性/女性的分类中,前后两项不是对等的,而是隐藏着深层的话语与权力关系,体现了一种中心与边缘、自我与他者的二元主义思想,分类的前后两项中前一项在地位上优于后一项。这种分类代表了一种本质主义的意识形态,男性在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社会的主导者,而女性处于社会的边缘,是从属者。因此,在《夜火车》中,艾米斯对男性/女性二元主义的嬉戏式颠倒和解构,体现的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策略,其颠覆性的游戏已经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性倾向的人为倒置,是对性身份中的中心与边缘、自我与他者等传统二元主义的价值削平与游戏式解构。男性不再优于女性,二元主义的价值被否定,进而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不再是社会的中心,推动了后现代社会背离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导致后现代社会的癫狂。

三、后现代社会的癫狂

艾米斯对其小说《夜火车》中的叙事者的颠覆性解构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从而否定了有绝对的真理,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传统道德的约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也使人对于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然而,后现代主义对真理等价值的否定,推动了价值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价值的相对性和多元性。

同时,正是这种对真理的否定带来了后现代社会的癫狂。价值的相对性和多元性促使人们突破传统道德的约束,按照自己的思想来行事。体现在艾米斯身上即他不愿再使用传统的中规中矩的叙事者,而是采用使读者难以接受的似男非女的叙事者,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后现代社会的癫狂。小说还在另外一个人物的身上表现出后现代社会的癫狂。这是个与麦克·乎力汉相反相成的人物———詹妮弗,在乎力汉和小说其他人物的眼中她是一个理想化、标准化、经典化的年轻女性形象:令人羡慕的天文学家,优越的家庭出身,深爱她的父母,聪明美丽,深解人意,工作出色,男友体贴如意。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漂亮善良聪明的女性竟然在家中开枪自杀了,而且是对着自己的脑袋连开三枪,这样的情况在自杀纪录中是罕见的。更让读者震惊的是她自杀时一丝不挂,而且在自杀之前刚刚跟同居男友发生了性关系。

四、结语

艾米斯在其小说《夜火车》中令读者难以置信地描写揭露了后现代社会的离奇和癫狂,其手法可谓夸张而怪诞,但他并非在故弄玄虚,其目的在于警醒世人在后现代社会的离奇和癫狂中保持头脑清醒,重拾传统道德,而不是追随可此可彼的后现代社会捉摸不定的文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Amis,Martin.Night Train.London:Jonathan Cape,1997.

[2]Diedrick,James.Understanding Martin Amis.South Caro-line:South Caroline Press,2004.

[3]Wolfreys,Julian,WilliamBaker.LiteraryTheories.New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6.

[4]布斯著.华明等译.小说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男性和女性 篇8

在当代英国文坛,马丁·艾米斯是一位重量级的小说家。迄今为止,他已发表长篇小说达十余部。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艾米斯一直是英美文学研究界的一个热门。近年来,他的创作也引起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的关注。本文尝试从虚无主义的角度论述《夜火车》的叙事者。小说《夜火车》的叙事者是一个明显带有传统男性特征的女性人物,这一似男非女的叙事者有悖于传统的非男即女的叙事者,体现的是后现代社会的虚无主义思想。为了更好地分析小说叙事者身上体现的虚无主义思想,有必要先向读者简要介绍虚无主义思想。

二、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认为世界、生命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世界上不存在可理解的真相及本质价值。虚无主义者坚信没有绝对的真理,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对的。虚无主义最早是由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各比首先引入哲学领域的,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使虚无主义这个词众所周知,后来尼采大力推崇虚无主义。尼采认为:“上帝死了,因此人变成神,一切皆有可能。”尤金在其著作《虚无主义》中指出:“这 (虚无主义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哲学,它广泛且无处不在,已经如此彻底和如此深入地侵入人们的头脑和心里,以至于人们对它处于毫无还手之力的境地。”

虚无主义者或虚无主义彻底拒绝一切权威、道德、社会习惯,通过拒绝一切既定的信仰或是通过极端的相对主义或怀疑主义反抗真理和权威。在虚无主义者看来,道德价值的最终来源并非文化或理性的基础,而是个体,因而人们可以为所欲为。虚无主义者不再信仰上帝,不再相信天堂和永生,而是把眼光集中在现世的享乐,试图避开上帝实现自身的救赎,然而这种自我救赎往往具有毁灭性的后果。本文重点选取小说《夜火车》的叙事者,并结合小说中的其他人物,论述虚无主义在小说中的体现,且进一步阐述小说的社会现实意义。

三、后现代社会的迷失

在西方社会,基督教一度是人们生活的中心,然而在后现代的生活中找不到丝毫基督教的影子。在人们的工作之余,电视取代了《圣经》,人们不再热衷于从神的话语中寻求生活的意义,而是依赖电视打发时间。麦克是电视的崇拜者,她将许多屏幕上的话语铭记于心。电视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在这个后现代社会缺少它成为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麦克在调查珍妮弗的公寓时,注意到死者的公寓很奇怪,过了一会儿她才意识到原因———没有电视。电视的吸引力不仅仅局限于麦克,而是所有人。它的功能无非是使人在几个小时内可以逃避现实,兴奋和产生催眠效应。电视是一种逃避,逃避人们放弃了上帝的启示和真理后导致的无聊和无意义的生活。

除了沉迷电视,麦克还追求肉体的享乐。麦克寻求性,使自己快乐,但最终性生活成为例行公事,对她来说普通得就像作为早餐的煎鸡蛋。而小说的另一主人公珍妮弗更体现出后现代社会人们道德的沦丧。她在CSU读书的时候拥有大量的追求者,她与众多的追求者有染,即使在她与最后一任男友同居的过程中,她也暗中与另一个男子交往。在后现代社会,人们不再看重性生活的纯洁性,而是一味追求肉体的享乐,一些人妄图通过此找到生活的意义,其结果是失败的。在麦克眼里,珍妮弗的生活令人羡慕,然而她却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电视和性无法带来生命的意义,只会导致虚无主义。作为顽固的虚无主义者,麦克试图通过工作实现人生的意义。她推崇活力主义,使自己置身于一个接一个的对事业的追求中,试图通过工作实现人生的救赎。这种活力主义体现在麦克的个人经历上。十八岁时她报名参加刑事司法硕士学位考试,但是她真正向往的工作是巡警。因此,她参加了州警﹑边境巡逻警等的测试,并且通过了所有考试,最后她又考取了警察,做了社区巡警。接下来的五年她从事对抢劫老年公民案件的处理工作。后来,她又一次参加了考试,做了八年刑警。她现在在资产罚没处工作。她的生活由一系列不间断的活动构成。这些活动赋予她生命的意义。一旦退休,她的生活将变得毫无意义。这就是她为什么担心退休。如果她被剥夺了工作,则剩下的只有空虚的生活。

在后现代社会,一切虚无主义的活动都只是逃避主义,逃避无聊﹑生命的无意义。脱离了上帝,人们被虚无主义捆绑,道德和良心无法再对人们形成约束,人们不再追求永生,而是沉迷现世的享乐,迷失了自我。

四、结语

艾米斯小说《夜火车》中的虚无主义主题看起来可能是消极的,因为它代表了后现代社会真理的幻灭。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体现出的虚无主义的剖析,指出小说的现实意义:人不可能生活在虚无主义之中,只有重拾人类丢失的道德信仰,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实现自身的救赎。艾米斯对小说中虚无主义的塑造,不是为了鼓吹虚无主义,而是为了警醒世人远离其毒害,正确面对人生,重新找回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Amis, Martin.Night Train.London:Jonathan Cape, 1997.

[2]Diedrick, James.Understanding Martin Amis.South Caro-line:South Caroline Press, 2004.

[3]Wolfreys, Julian, William Baker.Literary Theories.New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6.

[4]布斯著.华明等译.小说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5]张和龙.后现代都市的欲望狂欢——评马丁.艾米斯的《钱:自杀者的绝命书》.外国文学研究, 2009, (5) :99-108.

男性和女性 篇9

基金的业绩评价一直是基金领域研究的热点。以往的研究发现, 积极管理的基金在扣除费用之后跑输被动的市场指数。然而更近期的研究却提出了相反的结论。如果基金经理的业绩存在差异, 那么什么样的基金经理特征会导致他们更出色的表现则是人们所好奇的。很多理论已经证实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那么, 是否一个厌恶风险的基金经理选择风险较小的投资组合, 就会产生较低的收益呢?一些研究探索了投资者个人特征对风险偏好及相应的业绩产生的影响。Barber and Odean (2001) 等得出男性投资者比女性投资者更愿意承担风险、已婚者比未婚者更倾向于规避风险的结论。他们还指出, 年龄、种族和孩子的数量也影响着财务方面风险承担的性别差异。

一些研究人员发现, 个人理财知识水平可能是风险厌恶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如女学生在个人理财知识的全面调查中的得分显著低于男学生;Chevalier and Ellison (1999) 发现, 在控制了基金的风险特征、生存性偏误 (survivorshipbias) 和费用比率的差别后, 那些就读于较高SAT录取分数的本科院校的基金经理整体有更高的风险调整后的超额收益, 也更趋向于管理 β 较高的基金。也有研究证实, 在非管理人员群体中, 男性似乎更愿意承担风险。但是, 在管理人员群体中, 女性在其风险偏好程度上与男性并没有显著不同。有文献表明, 女性基金经理对系统性风险的偏好程度较低。然而, 这一差异并没有在常规水平显著, 但显著差异确实存在于小公司的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因此, 仍需要更多实证研究进一步测试这种性别差异是否仍然存在于专业人士。

一、模型和假设

Huang, Sialm and Zhang (2011) 认为有3 种机制可以改变投资组合的风险: (1) 通过改变证券和现金持有量之间的组成; (2) 通过改变持有证券的系统性风险; (3) 通过改变非系统性风险。本文延续以上观点, 使用后两个指标来揭示基金经理的风险偏好水平: (1) 资产组合中持有股票的平均 β; (2) 资产组合中前10大重仓股的赫芬达尔指数 (HerfindahlIndex) , 以及股票投资集中度 (concentration ratio) 。

1.基金经理风险偏好的衡量

为排除基金类型对资产配置的影响, 本文只关注观测值最多的混合型基金 (一类同时投资于成长型股票和价值型股票的股票型基金) 。

在基金的持股层面, 基金对高波动性股票具有显著的偏好, 并不青睐特质波动 (股票的非系统性风险) 。由于中国的基金历史很短, 样本中的许多基金不具备足够长的时间跨度来估计其 β (文献中通常使用过去36 个月的回报率进行估计) 。但股票有更长的历史。所以本文使用基金所持股票的 β平均值来代替基金的 β。β 是我们所熟悉的用来衡量证券系统性风险的指标。

下面是本文的第一个假设:

H1:如果女性基金经理比男性同行更厌恶风险, 与其相比, 她们的选股应该具有较低的系统性风险。

多样化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因此, 本文用每只基金前十大重仓股的赫芬达尔指数来衡量其股票投资的多样化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十大重仓股的市值占整个基金投资的比例的平方和。赫芬达尔指数越高, 投资的多样化程度越低, 风险厌恶程度越低。

第二个假设如下:

H2:如果女性基金经理比男性同行更厌恶风险, 她们管理的基金持仓多样化程度应高于男性基金经理。

2.控制变量

本文的回归模型中对管理者的教育水平进行了控制。CFA (特许金融分析师) 特许资格认证和海外教育经历作为教育水平的衡量, 而不是以往研究中通常采用的研究生或MBA学位, 被作为控制变量纳入了回归模型, 这是因为: (1)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对待风险的态度完全不同; (2) 接受西方教育有可能改变对于风险的态度; (3) 95%的基金经理拥有硕士或更高学位。而CFA特许资格认证在中国金融就业市场备受推崇, 被认为是能力的证明, 其中风险控制是重要部分, 持有人通常可以得到比同行更高的薪酬。纳入这个变量在回归模型中将验证CFA特许资格认证持有人是否有不同的风险厌恶程度。

在基金方面, 文献表明, 基金的特性会影响到投资风格。例如, 大型基金和中小型基金投资分散的程度不同。规模较小的基金投资往往更加多样化。因此, 基金年龄、基金规模和基金管理公司规模被作为基金层面的控制变量纳入了回归模型。

在市场层面, 文献曾发现, 基金经理并没有在熊市中降低基金的 β, 或是在牛市增加基金的 β, 来利用市场表现赚取额外收益。因此, 我们在模型中也控制了市场收益。这可以帮助分离基金经理们的损失厌恶 (lossaversion) 水平的影响。

3.回归模型

为了检验两个假设, 本文建立了以下回归模型:

其中y是基金经理风险偏好的衡量指标之一, 即平均股票贝塔avgbeta, 赫芬达尔指数hindex, 股票投资集中度conratio。avgbeta是在时间t基金i持股的 β算术平均值, 代表了基金经理选股时的风险厌恶水平。beta是通过股票过去36 个月的月收益对市场收益回归进行估计得到的。市场收益是通过市场指数计算的, 本文采用中信标普A股综合指数。

方程的右边包含了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由于基金经理的年龄无法获知, 它并未被纳入回归模型。femaleit, overseasit和CFAit都是虚拟变量, 当在基金i的经理团队中至少有一名女性经理、至少有一个基金经理都有海外教育的经历、至少一个基金经理持有CFA特许资格认证时取值1。本文假设只要基金经理管理基金的时间超过3 个月, 他的个人特征将影响时间t内基金的决策。变量fundsizeit, familysizeit和fundageit分别是基金规模、基金公司规模和基金年龄的衡量指标, 三个变量均取原始值的自然对数。RmPos和RmNeg是市场收益率, 用来衡量市场表现是否会影响基金经理的选股, 并区分损失厌恶。RmPos等于零时的市场收益为负, RmNeg等于零时的市场收益为正。否则, 这两个变量取从t-1 到t的市场指数的变动百分率, 与变量female的交叉项反映了女性和男性基金经理在不同的市场表现下的不同反应。

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www.howbuy.com以及标准普尔指数的官方网站。数据从2005 年持续到2010 年, 每半年取一次观测值。样本共包含了2005—2010 年期间中国开放式混合股票基金的1 944 个观测值。

二、实证分析结果

本文使用Petersen (2009) 的方法进行回归, 原因主要在于:基金持股存在公司效应 (即基金在t时期的选股与该基金在t-j时期的选股相关) 和时间效应 (在每个时期t, 基金i的持股可能与基金j的选股相关) 。因此, 这种方法比OLS最小二乘法更适合本文所涉及的情况。

1.股票 β 平均值

在选股方面, 基金经理们受到的基金公司层面的限制相对较少 (例如基金资产可以分配到股票的比例的限制) , 他们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分析和喜好进行操作。回归模型纳入了基金经理的个人特征、基金的特征及市场表现, 能进一步识别出基金经理在选股时的影响因素。

表1 第 (1) 列给出了回归结果。虚拟变量female显著为负, 证明女性基金经理在选股时比男性基金经理更倾向于规避风险, 风险厌恶程度的性别差异在专业人士中仍显著存在。与以往文献的结论相反, 他们认为女性较高的风险厌恶程度会随着专业性的提升而降低。

基金管理公司的规模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 这意味着大基金公司的基金会更偏好系统性风险较大的股票。基金的年龄和基金规模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市场业绩指标并未证明存在损失厌恶。然而, 虚拟变量female和RmNeg的交叉项的回归系数的符号显著为负。由于RmNeg只能取负值, 说明当市场业绩不佳时, 女性基金经理在选股方面的反应并不像男性基金经理那么强烈。

持股平均 β 的实证结果证明了H1, 就所持股票的系统性风险而言, 女性基金经理比男性基金经理更倾向于规避风险。

2.持股集中度

持股集中度回归分析的结果示于表1 的第 (2) (3) 列。赫芬达尔指数和股票投资集中度指标的回归结果非常相似。虚拟变量female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负, 表明女性管理的基金配置了较少的资产在重仓股位。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 女性基金经理在十大重仓股上配置的资产比男性基金经理少6%, 反映了女性基金经理更高的风险厌恶程度。虚拟变量overseas和cfa的系数均不显著, 无法证明海外教育经验和CFA特许资格认证的持有对基金经理的持股集中度有影响。结果也证明了基金的年龄与赫芬达尔指数正相关。基金管理公司的规模对赫芬达尔指数和股票投资集中度的影响显著为负, 这意味着大基金管理公司希望通过更多样化的投资来降低风险。女性和男性管理的基金都会通过降低持股集中度来对下跌的市场作出反应, 因为人们更害怕当市场下跌时的损失, 更多样化的投资是一个选择。

三、结论和启示

本文将性别在公司治理中的影响的研究, 拓展至基金管理的领域来弥补存在的空白。研究结果表明, 即使在控制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后, 性别对中国基金经理们风险偏好程度的影响依旧显著存在。

注:* p<0.1, **p<0.05,***p<0.01

在持股层面, 女性基金经理倾向于选择系统性风险较低的股票。就持股集中度而言, 女性基金经理的股票投资组合更加多元化, 分散投资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此外本文还发现, 女性基金经理的损失厌恶程度略低于男性基金经理。海外教育经验和CFA特许资格认证的持有对基金经理的选股几乎没有影响。然而, 规模较大的基金管理公司更青睐于β较高的股票, 以及更多元化的投资组合。这些都对普通投资者有所启示: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女性基金管理的、规模较小的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

参考文献

[1]Barber, B., &Odean, T. (2001) .Boys will be boys:Gender, overconfidence, and common stock investmen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6 (1) , 261-292.

[2]Chevalier, J., &Ellison, G. (1999) .Are some mutual fund managers better than others?cross-sectional patterns in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The Journal of Finance, 54 (3) , 875-899.

[3]Huang, J., Sialm, C., &Zhang, H. (2011) .Risk shifting and mutual fund performance.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4 (8) , 2575-2616.

男性话语权下的女性媒体 篇10

“话语权”指的就是说话权, 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 谁就能决定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在当代社会思潮中, 话语权指的是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在人类社会关系中, 由男性还是由女性掌握社会话语权, 取决于是男性还是女性充当社会的主角。随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型, 女性话语权的控制力量逐渐薄弱, 而男性话语权的力量却日渐强盛。

媒体, 作为传播的载体, 在当下具有第一话语权。而话语权的掌握者通常是国家的领导力量。在领导力量中, 男性作为主角领导着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男性话语权的力量逐渐变得强大。大到社会、国家, 小到一个普通家庭, 父亲通常会是一个家庭的中坚力量, 他的三观会影响着他的家庭和生活, 包括他身边的异性。古语有:“女为悦己者容。”女性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审美标准往往都会与男性的喜好、审美不谋而合。

二、女性媒体的发展

(一) 女性广播事业的发展

广播中, 在宣传政策信息、时政要闻时多会选择男性沉淀的声音, 显得庄重严肃。而夜晚的午夜节目中, 多会选择女性温柔细腻的声音讲述一段段往事, 通过女性这样的声音能够使心态平静, 感化心灵。比如向菲, 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主持人和监制, 她曾在7个月间的《神州夜航》节目中, 成功劝说3名身负命案的逃犯投案自首, 表现了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用声音和思想的力量, 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中宣部《新闻阅评》以《女主持千里连线劝凶自首的敬业精神可嘉》为题评论了向菲的行动。这样的事件不仅能够说明女性的魅力, 同时也反映出, 在男性掌控话语权的时代下, 女性媒体的发展依附于男性的审美、喜好。

(二) 电视媒体中关于女性媒体的发展例证

不仅仅是广播, 电视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如《甄嬛传》, 展示的是完全的父系氏族时代。后宫所有佳丽都依附于皇上生活, 皇上就是男性话语权的代表。安陵容, 虽然死的凄凉, 但却也蒙得皇上圣宠, 因为她了解皇上的喜好, 符合皇上在空虚时的陪伴左右的条件。甄嬛, 大起大落, 最大的赢家。前半段备受宠爱, 是因为她像极了皇上深爱的妻子纯元皇后, 二是因为她清纯靓丽, 善解人意, 能够一解皇上在皇后和华妃那里的闷气。后来能够以贵妃的身份再度回到宫中, 腹中的龙胎不过是剧情需要, 而真正的原因是她填补了皇上的寂寞。至于其他在剧中匆匆一闪的佳丽们便不值一提。而《甄嬛传》能够火遍中国, 一是演员的选用, 符合男性审美倾向, 二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独立自强的新女性越来越被众多男性欣赏, 而过去时代中典型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淑女形象”则被社会淡化了。女人如果单纯追求成为男性青睐的人, 则会以学习的角度去观摩影片, 引发了女性的跟风和男性欣赏的热潮。不仅仅是电视剧,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叫做《以女性主义之名——电影<白鹿原>男性话语权的隐形书写》, 作者表达的意思是说电影《白鹿原》对原小说进行了改编, 但最大的改编是将书中以家庭为主体的叙事结构, 凝练到田小娥一个女性的身上。整部影片看起来是从女性的视角出发, 展现田小娥对于自身价值的追求, 但是她在追求的过程中却把身体作为价值实现的手段与资本, 而这种身体价值的属性要在男权话题体系中才有讨论意义。所以, 在作者看来, 《白鹿原》是以女性主义之名传达并深化了男性话语权。仔细想来, 作者的看法是对的, 这也恰恰证明了我的想法。

(三) 网络事业中女性媒体的发展

最能够证明女性媒体发展依附于男性话语权的有力依据就是现代社会的新兴传播介质——网络。世界杯在男人圈中具有重要意义, 四年一次的聚会为世界奉献了一场饕餮盛宴, 同时也点燃了男性内心的激情。就是这个火热的时节, 各大网站也开启了一场美丽竞赛。足球宝贝们亮丽的身影吸引眼球。无数的美女铺天盖地, 青春的、性感的、搞怪的, 各种类型应有尽有, 希望通过足球宝贝们的靓丽吸引更多的男性选择自己网站提高浏览量。还值得一提的就是网络游戏。它的广告更是将满足男性需求这一宗旨体现得非常明显。点开某个网页想看电视剧或者电影, 根据影片的受欢迎程度会出现不同时长的广告。这些广告中, 往往都会出现游戏广告。通过画面上杨柳一般的细腰、丰满的胸部、魅惑的声音吸引着受众玩这个游戏。在设计这款广告时, 它的受众定位一般瞄准的是男性。再比如说经常听音乐的音乐软件, 近来我发现有的软件总是弹出一些窗口提醒你现在某一位可爱或温柔等其他类型的美女在线上演唱你现在听的这首歌。而且小窗口的关闭标志不明显, 总是一闪一闪提醒你去关注她。听音乐的人群一般女性偏多, 为了吸引更多的男性受众, 想到这样的方法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三、结论

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 使男性话语权得以根本的确立。而女性话语权已经随着母系氏族社会的没落渐渐地成为了失落话语权。有经济实力的女性尚且需要男性的关心与帮助, 更何况是没有经济能力的女性。男性话语权下的女性媒体具有长久以来养成的依赖性, 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更改和转变的。在当今环境下, 女性媒体想要突破局限是存在困难的, 而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不断地强化专业技能, 增强知识储备, 无论外界对女性怎样评价, 女性自身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都是无法取代的。

摘要:男性作为当今社会的主角, 决定着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而随着母系氏族社会的没落, 女性话语权已经渐渐地成为了失落话语权, 女性媒体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了一种依附于男性话语权的发展状况。

女性主义与“男性气概” 篇11

曼斯菲尔德认为:“男性气概是在有风险的情况下的自信。问题可能是实际的危险,也可能是你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将这两者加到一起,你就有了某种客观的风险,比如一场战斗。具有男性气概的自信或者男性气概就意味着在那种情况下有能力负起责任或具有权威。女人也有自信,但是她们不会像有男性气概的男人那样寻求有风险的情况。”([美]曼斯菲尔德:《男性气概·译者的话》,刘玮译,译林出版社二零零八年版,5页)作者强调就其个人倾向而言,他是“尽力发展坚定主张和血气这两种男性气概的特征”。

曼斯菲尔德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他从政治哲学角度重申政治对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同时,强调政治领导者尤其必须拥有杀伐决断的血性和魄力,即男性气概。不过,在笔者看来,曼斯菲尔德未能抓住男性气概的本质特征;而且他的眼光仅仅局限在西方近代社会中的男性身上,而没有看得更远更广。但笔者仍要借用他的“男性气概”这一概念,通过对这一概念内涵的界定,探究这一气概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根源及其现实价值,力图较为深入地阐释两性社会角色定位的生理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揭示男女两性地位历史变迁的深层动因及其历史必然性,并对女权运动的利弊得失做出反思。

一、何为“男性气概”

“男性气概”尽管是一个人格心理学范畴内的概念,与人的个性密切相关,但却不是某一单个人的特征,而是一种群体共性。男性气概是一个社会、一种文化所形成的共识,是一种集体意识。那么,人类社会为什么产生“男性气概”这一社会观念及其大体相近的内涵,这些问题都应该首先从人类的社会存在中探求原因。人类社会的存在有其根本需求,小到个人、家庭和家族,大到民族和国家,其根本需求就是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然要求有一部分人能够担当起这一重任,而其承担者必须具有特定的素质。在近五千年以来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这一重任自然应由男性来承当,这也就是男性气概的根本来源。

因此,男性气概的特征首先是“刚毅雄强”,这主要着眼于其能力或力量。小到一个家庭的衣食温饱,大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都需要男性挺身而出,坚毅不拔,万难不屈,要“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是自古皆然的。比如“二战”中,盟军就曾有几千万男儿战死疆场。曼斯菲尔德所说的“自信”与此有关,但自信只是“刚毅雄强”的派生物,“刚毅雄强”者必然自信。曼斯菲尔德认为“寻求有风险”或者说冒险,也是男性气概的另一个特征,但笔者认为,主动冒险并不是男性气概的必有内涵。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男性刚毅雄强,蹈火赴汤,并不是他们天生喜欢冒险,而是为了维护家庭或民族的生存不得不直面苦难。曼斯菲尔德认为喜欢冒险是男性气概的特征,可能是受到近代西方国家海外扩张、海外殖民时代的社会风气的影响,麦哲伦、哥伦布的航海探险,葡萄牙、西班牙、英格兰诸国的南美洲、东印度殖民淘金,的确一度鼓动起西方国家的男性向往冒险致富的社会浪潮,这种习性在当代西方男性中尚有遗存,但是放眼世界历史和东西方社会差异,这一习性并不够持久和广泛。

男性气概的第二个特征是高度的责任感。能够自觉地担当起维持个人、家庭、家族、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在中国文化中,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表达的都是这种集体意识,在其他民族、国家和文化中也同样如此。源于印度佛家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表现的也是普度众生的高度责任感。时至今日,女性在择偶时首先考虑的仍是这个男性是否具有责任心,能否对自己、对子女、对家庭尽心尽责,终身有所依托。由责任心这一特征还派生出其他一些特征,如忠诚和事业心。忠诚就是始终不放弃责任,事业心是担当责任的必要保证。若是自身无能,反要依靠女人过活,往往为人鄙弃。曼斯菲尔德所概括的“男性气概是在有风险的情况下的自信”,其中心词“自信”只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估价,而责任心则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一种人生信念,并且与个人能力关系不大。

男性气概的第三个特征是庇护弱者。男性是社会的支撑者,自然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身为男性,尤其是要庇护妇女,并由此派生出对妇女的尊重和谦让、宽容和迁就。所以在两性关系中,庇护女性是男性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说这是男性责任心的一种独特表现,因而也是男性气概的必有内涵。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妻子衣食不周,是丈夫的无能;风险在前,男性要将妇女挡在身后。“战争让女人走开”,这是普天下男性的共识,“女士优先”则是男性的美德。女人有些小毛病,男人不能计较,而男人更不能染上这些“小女人”的毛病,否则谁都可以责问:“你还像个男人吗?”这种社会现实和社会观念,在亚洲民族和国家中表现得尤为鲜明,在欧美国家中可能没有这么突出,所以曼斯菲尔德没有将其列入男性气概之中,这也是可以解释的。

当然,笔者在本文沿用曼斯菲尔德所使用的“男性气概”这一术语,固然是出于评述他的《男性气概》一书的需要,但是也难免有些风险。因为所谓男性气概的这些特点也并非男性所独有,在女性群体身上也常常有所表现,只是不如男性群体这么典型和突出,而且在当代西方社会女权主义风生水起之时,这一术语的使用更容易招致女性同胞的抨击。

二、“男性气概”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根源

男性气概的产生有其生物学基础,因而可称之为“雄性气概”。自从生物界进化到两性生殖时代,尤其是哺乳动物出现以后,在哺乳动物世界中雌雄两性的性别分化和性别分工就非常明显。由于雄性个体的体量和体能一般要大于雌性,因此捍卫领地的厮杀主要由雄性承担。雌性的重要职能是养育幼崽,在雌性生育阶段,特别需要雄性提供保护,包括提供食物和保护幼崽。在哺乳动物群体中,雄性动物之间还存在着激烈的生殖竞争,即争夺交配权。这样的结果在哺乳动物群体中,常常是一雄多雌,首领多为雄性。到了下一轮繁殖期,被驱逐的雄性和刚成年的雄性又会与首领雄性争夺交配权,争夺首领地位。因此,哺乳动物社会中的雄性必须比雌性更勇猛雄强,才能捍卫领地,争得交配权,争得首领地位。雄性还必须有很强的责任心,要时时保护群体生存,保护雌性和幼崽不受侵犯。

因此,动物界的雄性身上必须具备明显的“雄性气概”,必须勇猛雄强,才能庇护弱小、保护雌性,这正是“男性气概”的主要内涵。当然,“雄性气概”的这些特征在雌性动物身上也有所表现,雌性动物也要强壮勇猛才能更好地捕猎觅食,协助雄性守卫领地,也要有责任心保护幼崽,但是由于雌性动物往往没有生殖竞争,其“雄性气概”的广度与强度还是不及雄性。

人类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正是母系社会。母系社会存在着明确的两性分工,两性的社会角色有着明显的差异。当时的生产活动是采集植物和捕猎动物。捕猎猛兽和大型动物有极大的风险,需要强壮的体力,男性的体量和体能强于女性,而且捕猎活动常常要远行,女性养育儿女不能离家远行,捕猎活动只能以男性为主。女性的职能分工主要是在居处附近采集食物,并照料管理家族生活。加上当时的婚姻方式还处在群婚阶段,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以其母亲的身份必然受到子女更多的尊重,家族世系也只能以女性来计算。由于上述原因,女性自然成为家族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这便是母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母系社会时代的生存竞争十分激烈,氏族之间争夺生存资源的战争经常发生,男性以其体能优势成为战争的主要承担者,常常要战场厮杀,出生入死,以血肉之躯捍卫氏族的安全和利益。因此,虽然母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婚姻方式使女性处于家族管理者的地位,但是捕猎和战争这两种职能还主要是男性的职责,再加上雄性之间的生殖竞争,让男性身上原有的“雄性气概”得以保存,并且进而发展成为“男性气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方式由采集狩猎为主发展到以畜牧为主,人类社会也就逐步进入畜牧业社会。当时的畜牧活动完全是游牧,人们驱赶大批牲畜逐水草而居,还要抵御野兽和外敌的侵袭,所以对人的体能有着很高的要求,男性自然成为主要劳动力和家庭财富的主要来源。加上人类对自身生殖活动的认识不断丰富,父亲知其子女,子女也知其父,父亲身份的确认大大提高了男性在家族中的地位。这样男性就逐步取代女性而居于家庭的主导地位,家族世系也逐步以男性计算,人类社会于是进入父系/男性社会。父系社会中“男性气概”在男性身上必然比母系社会时代表现得更为显著。

因此,男性气概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坚实基础,可以说是自然界物种进化和至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必然产物。只要男女两性的生理特征和社会职能分工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两性之间的群体“气概”特征就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而且,这种性别气概的差异有利于维护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男女两性的社会职能的分工源自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分工,而且由于这种分工是源于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因而这种分工更具有合理性、稳定性,很难轻易改变,并且为男女两性和整个社会所乐于接受。所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分工包括两性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动物世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如此,甚至可以说这本来就是亿万年生物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当然不会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改变。不过,这并不是说不可能有任何改变,而且事实上在近百年来的人类社会中,男女两性的性别分工、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已经并且正在发生一些改变,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张扬正是这种改变所导致的结果。

曼斯菲尔德的这部著作受到当代女权主义者的激烈抨击,说他视野狭窄,看不到女性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真实状态,尤其看不到漫长的母系社会中女性的职能和地位,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女性精神状态。的确,谈论两性关系是不能仅仅局限在男性社会的时代范围内,就这一点而言,曼斯菲尔德有些难以自辩,这也是本文之所以拓展考察范围的原因。

虽然现代社会在男女平等方面已经有了重要进展,欧美等西方国家和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已经在法律层面上给予女性与男性相同的地位,女性享有与男性相同的出生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工作权利、选举权利、言论权利、医疗权利、养老权利等,但是到目前为止的现实社会,男性承担了主要的社会职责,男女两性的社会分工和社会角色、社会作用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在普通劳动领域,繁重的体力劳动、艰苦危险的工作岗位仍然由男性承担。例如军队与战争,地质勘探与采矿,海上捕鱼和运输,航天与潜海,乃至建筑工地上的艰苦作业,大多都是男性承担。女性则大多在田间农业劳动、工厂流水线生产、商业服务行业等领域工作,体力消耗不大,危险程度不高。

在高科技高智力岗位,男性比例远远高于女性。例如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府中,知名专家学者多为男性。在工业商业部门,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也往往是男性为主。在文学领域,著名作家中的男性远多于女性。在影视行业中,女明星能够摇动得风生水起,但是编剧导演还是多为男性。这一现象在医疗领域特别分明,主治医生、主刀医生多为男性,护士、药房等岗位则多为女性,两性的分工一目了然。

两性差异最大的是在政治领域,西方社会比如美国和欧洲,女权主义运动风行了一百多年,没有哪个国家敢在法律上限制女性从政,但是女性政治家还是如凤毛麟角。

由此可见,当代女性所从事的职业大多集中在中间层次,即劳动强度不大、技术含量不高、危险程度较低的岗位,因而整个女性群体的技术层级不高,经济收入不高,相应的社会地位也就不高。

家庭生活领域的两性差异同样十分明显,“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状态没有大的改变。男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普遍高于女性,家庭的住房开支、子女的养育开支、日常生活开支等要由男性承担主要责任,女性的家庭责任主要是养育子女和料理家务,其经济收入的多少、社交能力的高低,男性一般不予计较。

通过以上对当代社会全景所做的鸟瞰,结论非常明显,即在当代社会中,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仍然存在很大差异。这一方面表明当代社会距离两性平等还很遥远,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还任重道远;另一方面表明,无论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家庭生活领域,男性仍然是主要支撑者。这个现状对男女两性都不是理想状态,虽然无奈,却是事实。由此必然引申出另一个令女权主义者不愉快的结论,那就是“男性气概”还没有到消解的时候,社会对男性“刚毅雄强”、“高度的责任感”、“庇护弱者”的严格要求,男性还不能拒绝,因为这种男性气概还是当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求,是男性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虽然当代社会中的男性已经越来越感到不堪重负。

那么,为何当代社会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还存在很大差异,两性平等的理想追求还如此步履维艰,这一切是否出于当代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主观欺压?笔者认为,两性社会地位的平等需要一定的基础,这种基础最重要的就是女性必须具有与男性相当(并不是相同,下同)的能力,承担与男性相当的责任,做出与男性相当的贡献。很显然,当代社会中的女性群体还没有在观念上和现实上达到这三方面的“相当”,这是两性地位差异的直接原因。那么,为何女性未能与男性在这三个方面“相当”,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女性的发展?

无论男性女性,人类社会中个体的发展取决于社会所提供的条件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从社会条件的角度看,欧美和中、日、韩等亚洲国家早已从法律层面给予女性以同男性相等的权利,即使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少量性别歧视,但是总体上差距不大。从受教育权利上看,中国中小学男女生入学率大体相当,每年各地高考“状元”中女生常常多于男生。在中国高校的学生中男女生比例基本相当,高校文科专业女生的比例还超过男生,在校学生中优秀女生的比例至少不低于男生。许多女权主义者常常理直气壮地将女性的育儿负担和家务负担重于男性这一点作为影响女性自身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却看不到男性的家庭经济负担、社会劳动负担比女性要沉重得多。

从个体自身努力的角度看,不应讳言,女性自身的独立性和事业上的进取心依然明显不如男性。中国近几十年来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包括硕士教育、博士教育的比例与男性迅速接近,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业成绩也很优秀,只是在毕业后的发展中逐渐拉大了与男性的差距。以同等学历进入同一职业领域工作的男女,大约十年左右,两性之间就会出现明显分化,男性在专业水平、工作职位上提升迅速,而女性的发展相对迟缓。特别是有不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女生,结婚以后放弃工作去当全职太太,所学专业付诸东流,这对于个人的聪明才智和社会教育资源来说,其实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对于上述原因,女权主义者们当然不能接受,她们还是会指责社会给予女性的权利太少,尤其不肯承认女性自身努力不足,我们也不能完全无视她们的抗辩。当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许多劳动岗位需要较强的体力,例如采矿、运输、建筑行业等,这就限制了女性的就业范围,在看似平等的同工同酬的社会原则之下,必然导致女性总体经济收入低于男性。这种状况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也很难通过法律法规来改变,只有生产力、生产技术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消除了劳动岗位对劳动者的体力需求,这样两性的体力差异才不会导致经济收入的差异。在当代社会,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在农业劳动领域,两性的体力差异对劳动成果和劳动收入的影响已经不大。在工业生产领域,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更为迅速,大量的流水线式作业使女性的体力与男性一样能够承担,女工已经能够与男工同工同酬。在第三产业即商业、服务行业以及高科技领域,女性已经没有体力障碍。此外,随着大量社会服务产业进入家庭,女性的家务劳动负担和育儿负担也在迅速减轻。因此在当代社会中,体力差异对女性就业和经济收入的影响仍然存在,但已不是重要因素了。

两性地位的较大差异恰恰产生在非体力劳动领域。大凡是科技含量稍高的岗位,女性大都处于中下层次。这方面例证不胜枚举。因此可以认为,女性的进取心、事业心不强才是影响自身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则是社会观念中的“性别角色定位”。在几千年来的男权社会中,对于女性的性别角色定位就是“贤妻良母”、“相夫教子”、“三从四德”,甚而至于“女子无才便是德”。近百年来,这种观念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状况的发展变化、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而不断有所改变。在西方社会由于女权主义者的不断抗争与呼吁,这种观念的改变更为明显,而在东方亚洲国家这种观念的改变还不如西方。当然严格地讲,社会观念本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男性社会的存在方式,即男性对社会的支撑地位与作用产生出对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定位”,而这种观念又巩固和强化了这种社会存在,彼此相互适应,并且能为男女两性基本接受,虽然这种基本接受中也包含有不满和反抗。

男性和女性 篇12

1.古代中国女性画家的地位

总体上看来, 古代中国女性画家在美术史上占据微不足道的地位, 甚至可以用“缺失”形容, 到隋唐时代才有女性绘画记录, 其涉及肖像、山水等多个领域, 但鲜有女性意识出现。到了伦理学观念比较浓厚的宋代, 女性绘画有所发展, 其目的多是以画自律。元朝, 贞节观念被强化, 女性思想受到压制, 至明初, 封建礼教极度发展, “女子无才便是德”对女性思想进一步压制。直到明晚期, 因妇女个性解放思潮萌发, 女性自我意识逐步增强, 相关绘画得到空前发展。清代, 尽管女子遭受礼教约束更严重, 中国文化中对女性的歧视和迫害也达到了极端, 但封建经济发展的矛盾让一些人意识到女子读书识字可能会对女性的状况和国家的经济有所改善, 开始从封建伦理要求出发, 倡议在女教的“德、言、容、功”内容上增添新的内容, 客观上促进了女性绘画的发展。然而, 从总体上看, 旧时代的绘画基本由男性完成, 有机会参与美术活动的女性很少。汤玉编著的《玉台画史》中, 仅仅记录了201 人。

这些为数不多的女性画家一般被学界分成“闺阁名媛派”和“风尘名妓”两个主要绘画群体。前者指的是与古代文人骚客有直接关系的一类女性画家, 她们成长于名门大家, 有上流社会的身份与地位, 其绘画主要来自父兄或丈夫的言传身教, 学习绘画之目的多为陶冶情操或消遣娱乐。因画风在不同程度上受家教影响, 继承了男性的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这些女性画家的风格, 都始终以男性审美作为标准, 其艺术价值也是依附与迎合男性主权社会的品位而存在。后者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但直到明中晚期, 才得到进一步发展。风尘画家薛素素和柳如是均为少有的才女画家, 前者的《吹箫仕女图》和后者《月堤烟柳图》在中国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 风尘名妓, 多是由因家庭变故而沦落的富家才女和老板出于赢利目的, 请人教授秉性聪明的女子学习琴棋书画而成才者, 她们虽常常以女性情感作为依托, 将自己的情感灌注于画面之中, 体现出女性意识, 但因其对男性的依附关系, 多是在男性视域下迎合男性的创作, 符合男性审美趣味缺乏体现女性绘画艺术的自我特点, 从本质上只是艺术上对男性依从关系的延伸。

2.古代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从中国古代女性绘画题材反映出的主题来看, 女性都是被男性描摹的对象, 形象固化单一。大致可以归纳为“贤妻良母”和“贞洁烈女”形象。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良母形象常常通过画中母子之间的天伦之乐呈现。由男性绘画创作的该类题材的作品, 可能寄托的是作者本身对母亲情感的一种寄托, 或者是旁观者的身份来对母性情感的一种歌颂, 女性创作作者则可能是基于本性中就蕴含着母性情感, 以至于从自我的母性角度去阐述与表达这种母性情感的伟大。贤妻形象既与良母形象不可分离, 体现于相夫教子, 也体现于在父权夫权之下, 女性甘愿在家庭中扮演俯首帖耳恭顺屈从的辅助角色。古代绘画中, 不乏描述在清冷凄迷的意境中, 妇女们忙着捣衣和裁衣, 以便寄给出征远方的丈夫的画面。就本质来说, 古代绘画中的“贤妻良母形象”都是对“男主外, 女主内”的男女分工家庭模式的一种反映。这种传统的家庭角色分工和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 也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牺牲自我的母性情怀。另一种是“贞洁烈女”形象。这些绘画多要么是对女性贤良淑德、德行品质的着力刻画, 要么是对女性“从一而终”“、男尊女卑”等贞操道德观念的彰显。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烈女仁智图》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

3.封建礼教对女性绘画的制约

古代女性绘画中揭示出的女性“地位低下”, “现象固化”现象是封建礼教思想钳制的结果, 后者对女性从事艺术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大多数女性都不得从事艺术活动, 所以, 在古代记录和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中, 女性只是作为描摹对象出现在男性的绘画作品中。

第二、绘画作品中主要由男性描摹出的女性画像, 都是男性审美特征的产物。无论是贤妻良母, 还是贞洁烈女, 都是按男性的标准塑造的。即便对于美丑的评判, 也深深体现出男性的好恶。比如, 尽管各个朝代对“女性美”有不同的标准, 这在不同朝代的仕女画像中就可以看出, 唐代以丰腴华贵的女性为美, 宋代以女性的纤柔与娇羞为美, 清代追求“病态” “多愁善感的”的女性美, 但无一不是以符合当时男性的审美标准而定, 都是男性把女性当作消费品的象征。

第三, 少数女性因为具备某种特殊条件得以有机会绘画, 也正是这些在夹缝中生存下来的少数女性绘画, 才在古代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女性绘画艺术的印记, 但是, 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 男性占据全部经济资源, 并掌握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社会话语权, 女性“在家从父, 出嫁从夫”, 与男性纯粹是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 中国古代女性接受美术教育必须在男性本位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 因所接受的美术教育必然深受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羁绊和男性本位文化的影响, 这就使女性美术教育有顺应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要求和男性审美情趣的倾向。

摘要:因为封建礼教束缚, 女性对男性人身依附, 缺少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史上不仅女性画家稀少, 而且女性题材的画作也是男性视角下的创作。

关键词:男性话语,女性绘画,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尹红, 中国女性绘画与女性意识, 东方艺术, 2005第6期。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下一篇:滚珠丝杠传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