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关键

2024-10-26

教材关键(通用8篇)

教材关键 篇1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教学的主要媒体。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 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广义的教材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以称为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 也是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新课程的教材观带给我们三种思考: (1) 教材是一种载体, 它是工具, 不是结果。 (2) 教科书是主要的课程资源和依据, 但不是课程资源的全部和唯一。 (3) 教材是写给教师的, 它不一定完全适合学生, 教师要创造性使用, 即必须进行二度开发和组织处理。针对以上教材观, 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 对于教材研读, 我作了如下思考:

一、躬身实践, 亲自阅读教材。

不少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 在未认真读懂文本、读通文本的情况下, 急于查阅教师用书或教案, 对教材缺乏个性化的阅读, 没有产生自己的理解, 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大大降低了教材研读的深度、广度和厚度, 导致在课堂上缺乏自己的主见, 整个课堂缺乏灵气, 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也大打折扣。正如《小马过河》中所讲, 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必须亲自去实践。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 就得亲口尝一尝。教师要得到对教材真实的感受, 就应该是先独立地去阅读教材, 然后再去阅读参考书, 查阅相关资料,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 认真比较, 通过甄别, 寻找自己教学的真正所需。例如我在解读《坐井观天》这一课时, 就对文本进行了反复阅读, 最后从文本和生本两个角度进行了思考, 终于悟出这篇寓言通过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空大小的故事, 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看问题, 认识事物, 站得要高, 看得要全面, 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二、创新研读, 做好教材的二度开发。

在教材研读中, 教师的目光既要盯住教科书, 又要盯住学生和社会。教学应当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特殊旅程。不少教师认为每节课都要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 将教材进行重组, 甚至将教材“改头换面”才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才是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比如:有的老师在进行一个单元的教学时, 没经过认真推敲、仔细琢磨就将教材的顺序打乱, 虽然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也提倡教材重组, 但有些教材如果重组将会是对编者意图的颠覆, 反而会增加以后学习的难度, 降低学习效率。所以, 教材重组也要结合单元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的自身特点。

开发课程资源并不意味着淡化教材。教材是主要课程资源, 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只有领悟新课标, 领会编者意图, 深入钻研教材, 尊重和用好教材才能根据需要有目的地开发课程资源, 补充活化教材, 实现课程资源的整体效益。

三、关注课后习题, 拓展教材研读的深度。

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 注意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后习题略读课文一般只设计1—2道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 精读课文一般设计3—4道课后练习。其设计思路是:第一题一般为或朗读或背诵或默读课文, 意在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第2题意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表达思路或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第3题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感, 加强学生对词语理解与运用的能力;第4题读读写写意在加强学生对词语的学习, 增加语言积累。有的还设计了带“☆”号的拓展选做题, 一般是结合课文内容, 或联系学生经验世界与想象世界, 或者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强化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这些习题的设计重视给学生提供学习空间, 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研读教材要从整体到部分, 着眼于全套教材, 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 每册每个单元的教材特点, 以单元为单位, 认真阅读教材。教材在每个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 安排了导语的内容。导语扼要说明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点明了单元主题和训练重点,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置学习任务, 为课文的学习作好准备。

有了钻研教材的素养后, 在使用教材时才会有一种居高临下、运筹帷幄的清醒感觉, 才会懂得怎样合理地、科学地、有选择性地运用好教材,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这样我们才能够有目的、有顺序、有趣味地组织教学, 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摘要:在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涂的今天, 不少学校为了追求高效课堂而不惜重金派老师外出听课学习, 或搞各种培训和讲座, 但我始终坚信: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有效教学, 我觉得研读教材才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只有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精神, 研读教材、驾驭教材, 才能为有效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教材,研读,高效

初审:对外汉语教材的关键性阶段 篇2

热词:对外汉语教材 初审 审读

对外汉语教材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整体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各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综合反映。对外汉语教材的优劣,不仅取决于整个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受制于编写者的水平(包括编写者的学科素养和编教经验)。同时,编好的教材要公之于众,要出版,出版社编辑的水平又间接影响了一部教材的质量。

初审阶段可谓是一部教材是否能出版的关键性阶段。在初审阶段,编辑要全面考察教材,从不同层面的不同角度来评判教材。考察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教材中的问题,与作者讨论、协商、解决问题,最终出版一部好教材。

从宏观层面整体考察教材

从宏观层面上要综合考察教材编写理论的先进性、教材编写的科学性、教材与教学的适用性以及教材的政治倾向性和著作权。

1.考察教材编写理论的先进性

作者在编写教材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一定语言观的支配下运用一定的教材编写理论,实践一定的教学法原则。教材的编写理论、运用的教学法并不是单一的,有结构法、结构-功能法、功能法、结构-功能-情景法、结构-功能-文化法等不同的编教法。适应不同教学类型的教材,像综合课教材、分技能教材,学历教材、非学历教材(进修教材——两年期、一年期、一年期以下,短期强化教材),分国别教材等不同类型的教材,其教学目的、目标不同,所运用的编教理论和教学法也会有所区别,有所侧重。语言观的不同和教学类型的多样,就决定了教材的编写也是百花齐放的。

编辑在考察教材的时候不能囿于自己的偏好,关键要看作者所运用的某种理论和教学法,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是否为教学实践所证明可取或不可取的,是否借鉴了已有的编教经验并能扬长避短,有所突破。

2.考察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主要从教材的整体结构安排得是否合理,教材知识点(语法点、文化点)的编排顺序是否符合语言规律、语言教学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教材知识点的解释是否准确、到位、得体,教材内容的选取是否符合学习者的需求,练习的设计是否与教学目标相符等方面来考察。

(1)教材整体结构:采用不同的教材编写理论,教材的整体结构安排也会有所区别。关键要看教材的整体结构安排是否真正遵循并体现了作者所称的编写理论,是否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整体结构既指一个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也包括每一部分的构成要素。具体地说,如果是系列教材,既要看整套教材的结构框架,又要看每一种教材的结构框架。比如短期教材,由于它的短时特性,教学的重点并非完整的语法系统和听说读写各项技能,而是侧重某项技能尤其是听说技能,在教学中它强调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时间设置灵活的、组合式的课程,并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选择语法系统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针对性教学。

(2)教材知识点:首先编辑要注意教材中知识点的选择是否合适,是否与教材的难度等级相匹配。其次要注意教材中知识点的编排是否合适,这一方面看整体的编排顺序是否体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否呈螺旋式上升,一方面要看各课知识点的安排是否合理,包括各课知识点量的安排是否均匀、在同一课内知识点的分布是否均匀、知识点在各课的复现比率等。再者要看知识点的解释是否准确、到位、得体。准确、到位、得体是三个不同的程度。准确是最基本的,到位和得体是高一层的标准,尤其是对语言结构的解释要注重用法的说明和条件的限制。教材中的知识点经常是作为暗线贯穿始终的,因此编辑在审读时应注意体会这条暗线。

(3)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应能满足教学对象的需求。教材的内容主要是指课文。课文是教材中至关重要的一项,课文要适合外国人成年人的口味,避免幼稚化(赵金铭,1997)。课文应注重实用性,并兼顾真实性和急用性。在这些基本原则下,针对不同教学类型的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安排上也有各自的特点,比如话题的选择、情景的设置、不同体裁和不同时代内容的比例、篇幅的控制等因素都决定着学习者对教材的需求度。

(4)练习设计:练习是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练习设计得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练习的层次性、练习的量是编辑在审读时应基本考虑的方面。除此还应注意:①某一项练习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哪一项言语技能训练目标;②练习是否有趣味和可操作,是否与学生的文化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相衔接;③练习是否有新意。

3.考察教材与教学的适用性

这一点主要是从教材的市场需求上来讲。宏观讲,在纵向上,在难度等级上要能与其他教材相衔接;在横向上,同一难度的教材要有其他类型教材相配,这样便于教学单位选用教材。微观讲,教材的类型要与教学单位的课程设置相符,教材的课数、课时要与教学单位的课时设置相符。因此编辑必须熟悉、了解教学单位的教学实际,必须注意积累各种教学信息,这样在审稿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发言才会有的放矢。

4.考察教材的政治倾向性和著作权

对外汉语教材虽说属语言教材,但作为出版社的编辑也要注意语言素材是否有与国家法规、政策、对外宣传相违背的内容,尤其是有关民族、宗教的内容更要注意。编辑在审稿时始终都应有一根政治弦。

稿件的著作权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出版是否合法、作者权益的大问题。编辑应明确稿件的著作权归属、署名方式;稿件是否有待解决的版权问题,尤其是阅读类教材,选用他人作品,是否已取得原作者同意;作者所能给予出版社的邻接权有哪些,是专有出版权还是非专有出版权,发行地域范围的限制,所出文本的限制等。这些问题的澄清解决,对作者和出版社来说都有益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从微观层面局部考察教材

从微观层面上局部、细致考察教材,主要是指教材的稿面状况。

1.稿件“齐、清、定”状况

“齐”指教材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要全,包括前言、使用说明、目录、课文、索引、后记等,以及必要的外文翻译、插图等,编辑要明确这些部分是否都齐备,是否有缺漏,哪些需要作者补齐。

“清”指文稿要前后排列有序,字迹清晰可辨,容易正确识读;画稿线条要清晰,颜色要匀称饱满,便于扫描制版;其他像照片、反转片、数码图像等要符合本社的制版要求。

“定”指稿件为最终定稿。编辑在初审时就要首先明确作者所交稿件为最终定稿,然后再开始审读工作,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当然初审阶段的“定”并不是说稿件就不再做修改。编辑在提出具体的增删修改意见后,作者还需对稿件做进一步的润饰。作者交来修改后的稿件,编辑还需再进行审读,看有没有需要作者解决的遗留问题。

稿件的“齐、清、定”直接影响着后期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2.语言文字问题

一方面要看语言文字是否规范和标准,具体包括:所用语言是否为普通话;所用汉字是否为规范汉字;拼音的标注方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方案》;标点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计量单位用字、用语是否符合国家的量和标准等一系列规范和标准。另一方面要看语言文字是否正确,即语言是否流畅通顺,用字是否有错字、别字,是否有缺字、漏字等硬伤。

3.体例、格式

主要是看体例、格式是否统一。

语言文字和体例格式问题,可以在编辑加工阶段解决。但在初审阶段,编辑一定要明确稿件存在的问题,明确在编辑加工阶段要处理哪些内容和技术上的问题。否则编辑加工只能是盲目的加工,流于表面的加工。

编辑在初审阶段,切忌给教材轻易下结论,不懂装懂,因人论稿,要坚持客观、严谨的审读原则。编辑要牢记每一部教材都是作者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编辑要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作品。编辑所写的审读意见一定要言之有物,要明确。编辑对稿件初审不可忽视,稿件的主要问题都是在初审阶段发现并解决,切忌遗留到编辑加工阶段。

把握学情用好教材关键在学科 篇3

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对学情的把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证。教师在美术教学设计中要做到三个关注。首先,要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认知程度。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已有的美术知识技能基础做到了如指掌,才能使学习活动顺利开展。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审美需求。学生的审美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知识的积累呈动态性发展。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美术工具材料感兴趣,希望探索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自己喜欢的事物,在玩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教师要加强人文引导,鼓励学生想象,降低美术技能要求并将其作隐性处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中年级学生则开始关注生活中美的细节,运用各种媒材尝试表达;小学高年级学生大大拓展了美术表达的形式,除了绘画,还对手工、泥工等多种艺术表现方法感兴趣,教师可使其在现实生活中拓展审美视野,适当提高美术技能表达的魅力,迎合学生的审美需求。而初、高中学生的审美逐步追求与时代同步,动漫、服饰、建筑、时尚和经典艺术的欣赏成为主流。再次,要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个性发展,为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表现出的个性创意和潜能搭建表达与交流的平台。在美术学习中,各学段的学生学情是有规律可循但又是呈动态性变化的。积累经验和随时在与学生互动中调查总结是把握学情的途径。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载体。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度解读教材,根据学情二度开发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是美术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要正确使用教材,关键在于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而要做到这些则最终取决于执教者的学科素养。

我曾经观摩过基地学员上的一堂小学二年级“走进大师”单元中题为《用旋转的线作画》的公开课。执教教师教态亲和、语言生动,教学过程十分清晰流畅,作业效果也不错:学生用旋转的短线临摹了后期印象派大师梵·高的“星月夜”,色彩鲜丽且很有动感。课后评议时,几乎所有的同行都十分赞赏。但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为什么梵·高与其他画家不同,要用旋转的线作画,画面总是追求一种动感”,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回答?有的教师说:“这就是梵·高的艺术特点。”有的教师说:“画家精神有些不正常,容易激动。”其实这些回答或是等于没有回答,或是肤浅。我推荐大家去读一读梵·高的绘画日记:这位视绘画艺术为生命的大师在写生时总是把写生对象看成是有生命的,写生就是画家与写生物之间的心灵对话,旋转的短线并不是画家刻意的做作,而是画家内心情感的流露。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大师的这种绘画情怀,“用旋转的线作画”也将会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自觉行为了。那么,学生就可以从大师的艺术表达形式进入到大师的心灵,即可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走进大师”。后来,执教教师细读了梵·高的绘画日记,对教材进行了深度开发,重新设计了教案,突出了梵·高将生命融入艺术的精神,使学生深受感动,认为也要像大师那样把写生作为与写生对象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随后,教师在校园场景写生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意和想象,使其主动积极地运用有动感的线条进行表现,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个案例,基地学员深有体会地说:“透过教材,挖掘教学内容更为深刻的内涵是一个好老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品质。”要把握学情,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是教师学科素养的自觉修炼。

教材关键 篇4

那么什么是研读呢?研字从石, 本义指细磨, 碾为粉末。研读这里指精细地读, 详尽地读。教师备课首先要备读, 好的教学设计首先源于真正的阅读, 没有好的研读也就无从谈起好的备课、好的讲课。具体来说, 教材研读由两大部分构成:

一、作为读者的阅读——读出文本的阅读价值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 面对文本, 首先是一个读者。教参替代不了自我的阅读, 不论教参阐述得多么详实透彻, 分析得细致深入, 都无法取代自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要追求真正的阅读过程、直接的阅读体验、新鲜的阅读感受。

(一) 教材研读需要积极的审美心态, 亲历亲为, 以获得独到的体验和真知灼见

语文教师又不是一般的读者, 或者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的读者。有一种阅读叫“好读书不求甚解”, 语文教师的阅读则不能这样随意, 浅尝辄止。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与学识和文本对话, 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 调动全部的心智、情感和经验, 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景与物。总之, 每个教师在教材研读中与文本的“对话”都是富于个性化的, 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感性和经验参与其中, 形成独到的阅读体验和真知灼见, 并使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在备课设计与课堂实施中得到实现。

(二) 教材研读需要多层面、多角度的观照与鉴赏, 以获得对文本的深层次把握

例如, 在准备讲小学语文《他们这样过年》这一课时, 首先, 研读教材。教师不仅要体会课本中提到的意大利、巴西、法国、加拿大四国过年习俗, 还要去查找有代表性的别的国家过年习俗。第二方面, 研究教材, 是德育目标的研读。经过这一课的教学, 在德育教育方面需要达到的目标有两方面:目标一是让学生体验到不同国家过新年的快乐, 目标二是让学生通过巴西过年的习俗, 体验到真正的幸福要靠我们的双手去创造。第三方面, 对教材的研读是知识层面的, 通过这一课, 让学生认识本课12个生字, 会写7个生字, 认识多音字“还”。

(三) 教材研读不能驻足以往的解读视域

有一种阅读叫陌生化阅读, 它是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个概念, 现在常常被借用来表达阅读的一种状态。通俗地说, 陌生化阅读就是把阅读对象, 哪怕是读过多次的文本当做全新的文本对待, 把曾经有过的体验和认识搁置起来, 带着时代的气息、探索的目光, 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 个性化地解读文本, 不过度依循原有的解读路径, 不懈怠依赖于以往的阅读感受。

二、作为教者的阅读——读出文本的教学价值

(一) 教者的阅读境界是要做出准确的教学价值判断

教者的阅读不同于读者的阅读, 它的目的性、任务性要非常强, 不仅是读懂文本的信息内容, 还要用敏锐的目光审视文本的教学价值, 做出准确的教学价值判断。这里的教学价值判断指的是要借助这篇文本教什么?解决用教材教的问题。

(二) 教者的阅读需要关注课标学段的要求, 准确把握教什么, 教到什么程度 (即教学目标、重难点)

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思考教材的资源在哪里, 怎么用这个教材、这篇文本, 关注教什么, 关注教学内容的确定, 有助于减少教师备课的无效劳动。教这个学段学生应该掌握的语言技能, 应该分享到的人生智慧, 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要混淆学段的要求, 把第一学段的课上成第二学段的课, 把高年级课上成中年级课, 要理解把握各学段的要求。

(三) 教者的阅读要思考教学内容的重构, 关注问题的确立与整合 (怎么教, 策略方法)

教学内容的重构与整合说起来容易, 备课时做起来就会涉及许多复杂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 精心设计几个好的问题, 常常是我们备课中最费心思的重点工作, 几个相关问题的先后次第, 某一个问题的分解和逐步达成, 某一个内容如何展开和深化等, 都要综合考虑与设计。问题的设计考验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整合能力, 提炼能力, 要减少问题的量, 提高问题的质, 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穿透力, 每个问题要能触碰或包容课文相当部分的新内容, 给学生感知、思考与阅读创造的空间, 使学生有坡可爬, 拾级而上。

以上就是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看法, 笔者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工作, 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添砖加瓦, 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做到深入浅出、精益求精, 研究教材是重中之中。教材研读需要教者用积极的审美心态, 亲历亲为, 以获得独到的体验和真知灼见;教者要思考教学内容的重构, 关注问题的确立与整合。

关键词:研读,审美心态,教学重组

参考文献

[1]蔡澄清.我的语文教学观与方法论.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8-1.

教材关键 篇5

对高校体育教材重点、难点、关键的研究分析, 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但由于教材种类繁多, 各类教材动作的结构又有千差万殊, 很难对所有教材进行全面分析。因此, 仅就《大学体育》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材,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中具有代表性的教材进行概要地探讨, 以期达到举一反三地掌握分析教材的一般规律。

二、教材的重点和确定教学任务的关系

教材的重点是指一项教材的完整动作结构中的某一动作环节, 对发展身体素质和形成动作技能起着主要促进作用, 这个动作环节就是这项教材的重点。例如, 田径教材的跳跃运动, 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等四个动作环节构成的完整动作, 其中对发展力量素质起重要基础作用的是“起跳”。起跳越有力, 身体抛射的就越高或越远, 对提高跳跃基本技能的基本作用就越大。所以“起跳”动作就是跳跃运动的重点。

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任务, 主要是为了使大学生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基本技能, 而教材重点正是起着这种锻炼作用, 它和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基本是一致的, 如投掷教材的动作结构是由预摆 (或助跑) 、滑步 (或投掷步) 和最后用力等三个动作环节构成的。其中最后用力是发展臂部力量的重点动作。而投掷教学也要根据发展学生力量素质, 提高投掷能力作为课的任务;又如百米跑的教材是由起跑、起跑后的疾跑, 途中跑, 冲刺等四个动作结构组成的, 教材的重点是提高途中跑的速度, 教学的任务就是发展跑的速度素质;单杠教材“骑撑后倒挂膝上”动作结构是由悬垂单挂膝, 挂膝摆动和摆动成骑撑三个基本动作构成, 重点是挂膝摆动, 而教学任务就是训练学生单挂膝协调摆动的悬垂能力等。

上述完整动作教材,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解动作教学, 把完整动作分解为几次课来完成, 而多次课的分解动作教学又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如短跑教材中的蹲踞式“起跑”, 是由蹲踞式各就位姿势、预备姿势和蹬离起跑器的起动动作三个动作结构组成。根据其动作结构特点分析起跑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 而教学任务就是训练学生反应速度, 引弦待发、闻声起动等协调动作技能, 如教学内容是途中跑, 而途中跑的动作结构又包括后蹬、摆腿、步频和摆臂及上体姿势等。其中后蹬力量是发展跑的速度的重点, 它是提高步幅、摆腿、摆臂等动作技能和频率的基础动力。因此, 途中跑的教学任务就是加强后蹬力量的训练。其它教学内容也依此类推。

三、教材难点和教学任务的关系

教材的难点是指在一项教材的动作结构中, 学生最不易掌握的动作技术环节, 就是这个教材的难点。教材的难点一般也是以完成动作技术为出发点而确定的。例如:跳高或跳远完整动作的难点, 主要是协调过竿或空中动作的技术最不易掌握, 所以过竿或空中动作就是这个教材的难点, 但是,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 必须是在轻松或快速助跳和有力踏跳重要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投掷标枪或推铅球的难点, 主要是协调的交叉步或滑步投掷技术不易掌握, 但它也必须是在发展腿、臂、腰部等力量的重点基础上才能产生爆发力, 获得较大的初速度, 双杠的“挂臂撑屈伸上”动作的难点, 主要是屈体和迅速伸蹬的技术动作, 但是, 这个动作亦必须是在重点训练较大的腹肌和挂臂摆动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等等。总之, 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来看, 教材的重点是教学的主要矛盾, 难点属于次要矛盾, 只有在解决主要矛盾的基础上, 才有利于解决次要矛盾。这是形成动作技能的一般规律。但是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或课外业余训练时, 对教材和教学任务的确定, 必须是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运动基础和身体素质条件的情况下来确定的, 有时为了突破技术难关, 也可把技术难点作为课的任务。

四、教材的关键和教法的关系

教材的技术关键, 即是教法关键, 主要是指为了教会某项完整动作技能, 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教材结构中的技术关键的方法要领之后, 对完成整个动作起着决定性作用, 就是这个教材的关键性指导方法。

(一) 支撑跳跃教材的完整动作

无论是高级动作或初级动作, 一般地是由助跑、上板、踏跳、第一腾空、支撑 (推手) 、第二腾空、落地等七个动作结构组成教材的重点是有力的踏跳, 难点是推手和腾空动作。技术关键就是适当加大“上板”的步幅, 只有加大“上板”的步幅, 才能使踏跳有力。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原理, 加大“上板”的步幅, 可以使踏跳得到一个较大的反作用力, 有助于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等难点技术的完成。因此, 上板动作是完成整个动作的关键。这种关键教学方法, 不仅适用于指导训练比较高级的支撑跳跃动作, 而且也适用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支撑跳跃动作。如“分腿腾跃”, 以基本动作环节上大体相同, 只不过是根据教材的对象而提出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其指导方法要领是基本相同的。

(二) 单杠“支撑前回环”的技术动作

开始直臂支撑时身体重心远远超过杠轴之上, 转动惯量比较大, 不利于围绕转动轴回环动作的完成, 因此“支撑前回环”的技术关键是身体向后起摆取得一定势能以后, 在回摆过程中稍屈两臂, 使身体重心接近杠轴, 用减小转动惯量来增加角速度, 才能顺利完成回环动作。

但有人认为可不用屈臂, 而用迅速倒肩的方法。我们说这种倒肩的技术动作, 不适于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学生实际水平, 它只适用于难度较高的“挺身后回环”动作。同时还必须是在向后上方摆动时取得较大重力势能, 才能完成这个动作。

(三) 双杠教材的“挂臂屈伸上”动作的技术关键

当身体摆至屈折于枉上时 (臂部超过杠高) 两腿猛力向前上方伸蹬, 同时利用肩臂压杠的反弹力, 完成“屈伸上”的动作。技术关键要求两腿用力向前上方伸蹬, 是为了取得较大的肩臂压杠反作用力, 伸蹬的力量越大、速度越快, 压杠的反弹力量就越大, 完成屈伸上的动作就越容易。屈力量的获得和肌肉“内力”作用有密切联系。肌肉有展长与收缩的特性, 肌肉越展长回位的力量就越大, 因此, 当挂臂向前上方摆动时, 为了取得腹直肌的较大收缩力, 可尽力挺腹向前上方摆动, 拉长腹直肌, 为收腹创造有利条件。当身体摆至杠面水平时, 借腹肌收缩力比较容易地使身体屈折于杠上, 这时屈折角度越大, 骶棘肌 (脊柱竖肌) 拉的就越长, 收缩力就越大, 又为伸蹬动作创造有利条件, 可使下肢有力地向前上方伸展, 有助于肩臂压杠, 完成屈伸上的动作。

(四) 跳高和跳远教材的技术关键

跳高和跳远的关键技术主要是指在有力踏跳的基础上, 确立适当的踏跳角。从技术环节来看, 即助跑与踏跳, 垂直分力与水平分力结合得要适当, 它不仅影响空中动作, 更主要的是影响着跳的高度和远度。一般地来说, 跳高的垂直分力要比水平分力大, 跳远的水平分力要比垂直分力大, 但是过大或过小都会直接影响成绩。跳高的踏跳角以930~940为合适, 跳远以680~760比较合适。腾空角度:跳高以570~610为适宜, 跳远是170~240角度比较合适。角度的大小, 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运动基础水平, 另一方面还要取决于所采取的空中身体姿势和过竿方式。

五、结论与建议

第一, 在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关键时, 不要只从形式上看某一动作结构难和易或重要与不重要, 应从教材的本质来分析。

第二, 动作技术关键也是如此, 必须在教材的重点任务初步完成的基础上, 教师再指出完成动作技术的关键方法和要领, 学生掌握这一关键要领和方法之后, 可以收到较好的实践效果。

第三, 教材的重要既是身体锻炼任务的重点, 也是完成动作的技术基础。教材的难点和关键都是从完成技术任务提出的, 技术是动作必须在完成教材重点的基础上, 才能完成技术任务。否则, 基础尚未打好, 在教学中首先强调技术就是舍本求末, 欲速而不达, 浪费时间, 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关键 篇6

然而, 很多小学科专业虽然招生规模小, 但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好, 社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招生人数逐年上升, 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另外, 小学科处于起步阶段, 参考书较少, 小学科专业教材可作为业务用人单位的参考书, 对提高图书的销量有很大帮助。这就给承担小学科专业教材出版单位创造了机遇, 提供了可开发、拓展资源和补充教材品种的机会;当然, 这也是一种挑战, 需要小学科教材出版单位克服困难、多想办法, 通过结合市场的调研、找准选题的定位、物色合适的作者、把控编辑加工的质量和良好的营销宣传等, 出版小学科专业精品教材, 更好地为小学科发展服务。

下面就以大气科学专业教材为例, 分五个方面介绍做好小学科专业教材策划工作的几个关键点。

一、注重科学调研, 将调研做细做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调研是做好图书策划出版的出发点和基础, 对小学科专业教材更是如此。相对大学科而言, 小学科涉及的面较窄, 灵活性强, 调研的对象更直接、更少, 可较直接快速地获取调研结果, 将调研做细做微。通过对学科发展和课程设置、市场同类书、读者需求入手进行科学调研, 对小学科教材有较充分的把握和认识。

(一) 调研学科发展和课程设置情况

学科发展和课程设置与教材出版密切相关, 所有教材出版都要进行学科发展和课程设置调研, 而小学科教材因为出版风险较大, 更要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学科发展和课程设置调研。也因为涉及面较窄, 可以将调研做得更细。学科发展调研可通过检索文献、走访座谈、实地考察和专家咨询等形式完成, 主要调研开展小学科专业的院校分布情况、人才培养需求、用人需求以及学科体系及学科发展趋势。小学科课程设置可通过相关院校的教务部门、具体教师、学生, 获取相应的教学计划或培养计划等相关材料, 也可以直接通过课表进行查询。调研内容包括有哪些专业、哪些课程, 课程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 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 各专业分别有多少人等。通过以上调研, 对小学科发展状况和课程设置情况有更深入了解, 为策划相应品种的教材打下基础。

(二) 调研同类教材

对同类教材的调研可以启发策划者在选题过程中产生很多有益的想法, 同时取长补短, 使选题策划更顺畅和完善。除了调研同类教材排版设计、装帧、定价等, 小学科教材内容陈旧, 更新不及时, 调研时不仅要在学生中调研, 更要在一线任课教师中调研, 有的甚至要在业务人员中调研, 主要调研已有教材的编写体例、内容取舍、使用现状、存在问题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销售量等。在《大气物理学》策划之初, 笔者曾前往相关院校, 与任课教师、在校学生及业务人员进行深入交流, 收集了大量的调研信息, 分析汇总之后, 发现已有教材存在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专业知识与业务的结合、内容编排方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四个方面的问题, 因此对策划方案进行了完善, 促进了组稿成功。

(三) 调研读者需求情况

读者是教材的直接使用者, 是教材的最终和最根本的服务对象, 选题策划时必须了解读者的需求。小学科教材的专业性强、招生人数有限, 更需要切实了解读者的深层次需求。在学生中调研的同时, 在一线教师中调研。主要调研读者需求的内容、品位、版式、开本、可接受的价格幅度、进入市场的实际和期限、印量等。笔者所在出版社在策划《农业气象学》时, 针对学习农业气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 可接受的定价较低的特点, 采用低定价战略, 迅速占领市场, 年销售量在1万册以上, 已重印十几次,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找准选题定位, 抓住选题特色

所谓找准选题的定位, 就是在选题策划时预先确定选题的“位置”[1]。选题的定位准确, 特色明显, 是选题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力量。明确选题的读者定位是选题策划的基础。读者定位不明确, 必然策划不出好的选题。这对所有图书如此, 对又专又窄的小学科专业教材更是如此。

找准小学科专业教材选题的定位, 抓住选题的特色, 一方面要确定教材的读者定位。读者定位包括读者群的定位和读者群需求的定位。因此, 在进行读者定位时, 要考虑读者的年龄、性别、文化教育程度、所学专业等。只有这样, 才能把握读者群的需求, 才能确定选题的内容、风格乃至版式、定价、装帧等, 才能促成读者对图书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确定内容的定位和特色。内容的定位, 就是策划的图书将来为读者提供什么样的知识和思想等方面的信息。某个学科或领域中的信息往往是巨大的, 如果将所有信息都纳入一本书中, 势必会造成篇幅庞大、售价奇高或者信息需求程度低, 从而造成读者购买需求的下降。因此, 要明确内容的定位和特色, 针对相应的学科和领域, 进行信息的梳理, 明确哪些信息是读者所需要的, 确定未来图书的内容范围、广度和深度。例如, 笔者所在出版社在策划高等职业院校类的大气科学系列教材时, 针对其读者对象主要是高职高专生, 相应的实践类教材少且难度大的特点, 与学校老师沟通之后, 共同商定“任务驱动”为导向的编写特色, 在介绍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加强实践操作方法和应用技术内容的撰写。内容简单易懂, 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 加强了实际技能的学习, 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当今气象台站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受到高职高专类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三、物色合适作者, 加强策划落实

策划是基础, 如果不落实, 就成了空谈。唯有落实, 策划才能“开花结果”, 才能做出好的教材。经过前期调研和策划, 已经找出了选题的定位及特色, 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确定了选题的思路。针对不同学科和课程的特点, 寻找合适的作者, 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稿落实。

在我国, 受高校考核体系及教材经费投入的影响, 现阶段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不高, 尤其缺乏权威的教材作者, 组织优秀的编写队伍有较大难度。在我国, 教材编写工作与科研活动相比, 不够受重视, 在高校职称等评比中占的比例较小, 因此, 教师普遍缺乏编写教材的动力。而小学科教材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专有名词多、生僻名词多、公式图表多且很多是交叉学科, 编写难度大。要保证小学科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 需要有相关学科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承担。因此, 可以成立以丰富经验教师担任主编的编委会, 有年轻教师加入, 注入新鲜血液, 补充最新的专业动态和进展。另外, 很多优秀的老一辈的作者, 他们退休之后仍然活跃在科研及学术一线, 对学科动态有极强的把握, 也是教材作者的有力人选。在《大气物理学》编写成员中, 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 有相对年轻的任课教师, 也有已退休的老一辈大气物理学家。在编写大纲完成之后, 又邀请相关兄弟院校的教师、业务部门的专家进行审定, 力保教材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另外, 小学科编辑还应注意发挥作者的创造性, 当好作者的参谋。对作者拟出的提纲和样稿, 要认真审读, 及时与作者商量、沟通, 以使作品更完善。而且小学科很多是新的交叉学科, 作者是缺乏创作经验的新作者, 更需要多加关心, 经常沟通, 尽早发现问题, 以免稿件完成后还要做大的返工。积极参与, 穿针引线, 提出意见, 发表建议, 协调各方的关系。

除了当好作者的参谋, 同时也要做好服务工作。小学科专业教材的出版单位大多都有着最丰富的专业的数据累积, 能提供该领域的大部分专业资料, 协助作者进行资料的查询、出版动态的分析等, 为作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此外, 尽最大努力为作者争取相应的报酬和经费支持, 申报相应的奖项等, 也是编辑应做的工作。

四、注重专业背景, 提高教材质量

质量是图书产品的关键。把控图书的质量, 需要编辑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态度, 充分运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素养, 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审读和加工, 力争把各种差错消灭在出版前, 出版优质的图书。

对小学科专业教材而言, 其编辑需要具备扎实的编辑功底, 对整个学科都有基本的把握、对专业领域有较深入的认识, 这就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编辑功底相对扎实的编辑来进行教材编辑加工。例如, 在大气科学专业教材中, 涉及的公式、表格、插图多, 尤其是有很多天气图, 如果没有大气科学学科背景的编辑来编辑, 很多细节错误发现不了, 未免会贻笑大方。而有专业背景的编辑会从专业角度对书稿中的技术性、知识性、规范性等问题进行编辑。例如, 天气图中常见“锋”的示意图, 暖锋是向上的半椭圆, 冷锋是向下的小三角, 而排版绘图时经常全部绘制成三角形或半椭圆形, 如果编辑没有专业背景, 很难发现这个错误。

同时在稿件的审读时, 审稿专家也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

总之, 针对小学科专业教材, 必须要有专业背景的人员进行编辑加工和审稿, 对全书进行全面、认真、细致的审读, 才能保证教材的质量。

五、做好营销策略, 拓宽营销渠道

营销一定要贯穿策划全过程, 并且随着策划的深入, 不断修正营销方案[2]。如果不注重营销宣传, 再好的图书, 也不一定取得好的销售业绩。在我们的教材策划工作过程中, 一般会在书稿出版之前就有针对性地对新出品种的教材制作宣传材料, 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或走访的形式进行宣传, 并利用好编写教师这一资源, 撰写适合编写教师宣传教材的材料, 请编写教师对教材进行推广, 事实也证明, 这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在教材出版后, 对气象类院校及相关业务单位进行征订, 扩大销量和影响力。

小学科专业教材的营销渠道相对单一, 目标读者对象相对简单, 需要维护好已有的专业渠道, 利用相关的学术会议、研讨会等进行推广, 将最新的图书信息发送给读者。另外, 开拓新的营销渠道, 例如, 当前很多小学科专业相关业务单位逐渐加强业务人员的培养和学习, 需要相关的参考书, 而这些业务单位都有图书经费的支持, 是值得开拓的新渠道。

摘要:以大气科学专业本科教材为例, 就做好小学科专业教材策划工作的几个关键点进行介绍。主要包括:注重科学调研, 将调研做细做微;找准选题定位, 抓住选题特色;物色合适作者, 加强策划落实;注重专业背景, 提高教材质量;做好营销策略, 拓宽营销渠道。

关键词:小学科,专业教材,策划,大气科学

参考文献

[1]陈今夫.论图书的选题策划[J].编辑学刊, 2012 (6) :87-90.

教材关键 篇7

●紧扣纲要, 与时俱进

目前, 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依据是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它以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为基础, 从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为根本出发点,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整个社会信息技术环境大大改善, 教材的内容也要随之修订。例如, 在2012年版的信息技术教材中增加了平板电脑、无线网络、智能手机、“神舟九号”等内容, 这些学生身边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实例, 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也使其初步具备了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责任感, 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打下基础。

●内容细分, 区别对待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小学低、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认知水平上是有很大差异的, 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应有所不同。小学低年级的教材内容应以激发兴趣、鼓励参与、培养习惯、获得满足为重心;小学中年级的教材内容应以增强意识、互动合作、完成任务、提升能力为重心;小学高年级的教材内容应以探究能力、分级任务、渐习素养、创新思维为重心。通过对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的细分, 教材内容在各个学段都得到了很好落实, 得到了使用者的普遍好评。

●结构合理, 满足教学

信息技术教材的每一单元、每一节课是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在教材的结构设计上, 一个单元设计完成一个大的主题活动, 每一个主题活动由具体的每一课的任务组成。在每一课的内容安排上要充分体现教与学的互动, 有课程导入、教学环节、练习环节和评价环节。在一个单元结束后, 有单元小结, 总结评价此单元的任务完成情况;为有兴趣的学生又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 教材中还设置了任务拓展环节, 这部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或独立探索完成拓展任务, 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结合实际, 适应课时

教材内容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 适应课时安排。在我们实际调研的过程中, 有的地区每周上一次信息技术课, 有的地区每周上两次信息技术课, 这就要求教材的内容要有一定可扩展性, 能同时满足这两个需求。在每一个单元任务、单元小结、拓展任务中都留有较好的延展性, 让信息技术教师有一定的发挥空间。教材中的栏目动静结合, 教师讲和学生练的板块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完成, 需要阅读的板块可以在课前或课后完成。通过上述的设计, 能够满足不同课时的安排, 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得以体现。

●编辑出版, 符合规范

教材的开本、字体字号要符合《中小学教科书幅面尺寸及版面通用标准》。小学教科书的幅面尺寸应采用GB/T788-1999的A5和B5标准, 对图、表等有特殊要求的小学教科书可采用GB/T788-1999的A4标准。各种幅面尺寸的版心规格须符合要求。适用于各类以文字为主的中小学教科书, 该规格不包括页码和书眉。以图为主的中小学教科书在设计时版心可大于规定的尺寸, 但订口、切口宽度不得小于7mm。

按不同的年级和学科, 正文用字 (不含少数民族文字和外文) 字体、字号分为四类。

a类:21P~16P (2~3号字) , 正楷体为主;适用于小学1~3年级各科教科书。

b类:14P (4号字) , 正楷体和书宋体为主, 由正楷体逐渐过渡到书宋体;适用于小学3~4年级各科教科书。

c类:12P (小4号字) , 书宋体为主;适用于小学5~6年级、初中和高中各科教科书。

d类:10.5P (5号字) , 书宋体为主;适用于高中理科教科书。

●资源齐全, 方便使用

主要的配套资源有:学生用书的配套光盘、教师用书、教师用书的配套课件以及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等。学生用书的配套光盘有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 通过动画中小主人公的引导, 将枯燥的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同时有大量的练习用的素材。教师用书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设计思想、教学策略与手段、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补充练习等内容, 尤其对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帮助很大。教师用书的配套课件主要选自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中获奖的优秀教学课例, 将这些课例放在相关的教学资源网上, 给教师的教学活动随时提供帮助。网络教学资源随时更新, 给教师相关的权限, 可以随时上传有价值的课例, 分享教学经验。

●建立队伍, 相互交融

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者要由信息技术学科专家、语言文字专家、信息技术教研员、信息技术一线教师、其他学科的一线教师和美术设计人员共同组成。信息技术学科的专家见多识广, 深谙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 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总体设计。语言文字专家把握语言的规范性, 从教材的启动之初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编者规范语言文字, 力求语言精当, 表述规范。教研员能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 与专家沟通, 与一线教师交流, 承上启下,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 并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地区差异、教师的能力差异、教学的实现情况, 力争实现教材的普适性。一线教师了解学校的具体硬件环境, 学生的接受能力, 课堂上教与学的情况。其他学科的一线教师可以就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的融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美术设计人员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提炼视觉元素, 与教材内容完美融合, 相得益彰。只有将这几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细致调研, 充分讨论, 达成共识, 将教材的宏观和微观协调统一, 教材的高度性、普适性和操作性才得以完美实现。

●三级培训, 优秀示范

我们建立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三级培训机制和优质课程的评选。一套好的教材一定要有完善的培训机制, 教材使用前, 首先启动一级培训机制:骨干教师集中培训, 宣讲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编写者的意图, 并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是二级培训:以教研中心组为单位, 编写者深入到教研中心, 进行示范性说课, 并答疑解惑;再次是三级培训:由专家、编写者、受训过的教师组成的培训小组, 深入到学校, 培训进课堂, 并现场评课, 给授课教师动态的指导。经过这三个层次的培训, 教材的使用基本落实。每年组织一两次的优质课程评选, 使教学水平高、业务精、有潜力的教师脱颖而出, 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和鼓舞更多的人。

教材关键 篇8

一、刻画历史人物

关键性动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使用, 可以较好地描写历史人物的活动, 刻画历史人物的形象。下面从每本必修教材中各选了一个例子来谈谈这方面的作用。

在提到皇帝称号的由来时有这样的描写: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 定作自己的尊号, 自称“始皇帝”, 希望由自己开始, 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 永掌政权。这句中关键性的动词有“他把”“合为”“定作”“自称”“希望”“开始”“能够”“传承”“永掌”等。“他把”“定作”可以看出秦始皇在设皇帝称号时的主观性与独断性以及秦始皇心中皇位独尊的思想;“合为”则是表明称号的由来是在三皇和五帝中各取一个字, 说明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的霸气;“自称”“希望”“开始”“能够”“传承”“永掌”这些动词表达了秦始皇希望世代做皇帝的“皇位世袭”思想。这些关键性动词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紧密的结合, 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表达了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反映了历史人物所处的特殊时代,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秦始皇只有通过创立皇帝制度才能概况他的历史功绩。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秦始皇内心中“皇位独尊”、“皇位世袭”的思想。

在叙述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时教材有这样的描写: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 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 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 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这些描写中包含的关键性动词有:“打着”“引进”“创办”等。“打着”表明洋务派在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力求通过国家的自强来摆脱不利的局面, 从而挽救清王朝的统治;透过“引进”, 可以看出洋务派在思想上已经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性;“创办”表明洋务派在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还注意自身实践活动, 将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这些词语将历史人物与时代背景、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紧密的结合。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 洋务派必须选择一条和顽固派不同的方式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同时也反映了洋务派的局限性, 只注重技术的引进, 忽视了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在介绍康有为的思想时有这样的叙述:他撰写《新学伪经考》, 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他还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 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两句描述将康有为著书立说, 通过驳斥古代典籍, 借用圣人的名义来宣传变法活动给刻画出来。这些描写中包含的关键性动词有:“撰写”“斥为”“宣称”等。“撰写”表明康有为通过著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斥为”表明康有为对正统的经典提出了挑战;“宣称”表明康有为要用孔子是改革的先师, 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他的这些活动一方面宣传了变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他通过这些活动已经走到了时代的前面, 成为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领导者。另一方面, 反映了康有为等人的妥协性, 他们内心还没有完全抛弃封建传统思想。

在上面的三个例子中, 通过一组关键性动词词组刻画了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通过人物的活动反映了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历史人物要肩负的历史使命。同时, 通过这些词组的刻画也反映了历史人物的时代性与阶级局限性。

二、升华个人情感

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 升华学生的情感, 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性动词的使用往往会起到升华学生情感的作用。

教材这样描述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 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 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 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 民主却是遥不可及。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 雅典的民主政治有积极影响, 也有历史局限性。它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最初基础, “创造”了有利于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环境, 这两个关键性的动词点出了雅典民主的积极影响, 它是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但是雅典民主“仅限于”一小部分人, 这个词组深刻指出了民主的局限性。因此, 对待雅典的民主政治应该批判地加以认识。

教材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中提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 中国的加入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大幅度减让, 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 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中国的企业正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在这些叙述中可以看出中国是主动“加入”世贸组织, “加入”深刻地表明中国主动地融入了世界经济大家庭;“促进”“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建立”表明了入世对中国以及世界的积极影响;“也带来”“适应”表明了入世对中国的挑战, 中国自身要主动地迎接挑战, 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因此, 对待中国的入世我们要持有积极的态度, 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大家庭, 主动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教材提到黄宗羲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有这样的描写: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抨击”表明黄宗羲有着明确的政治主张;“推动作用”一方面表明封建社会已到了后期, 封建制度日益腐朽, 另一方面, 表明黄宗羲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因此, 我们说他是当时的一位进步思想家, 他的思想在当时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虽然由于时代性和阶级的局限性, 他还不能走出“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 但是对他的思想的进步性我们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通过上面的三个例子可以看出, 关键性动词的使用将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突显出来, 从而升华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情感认识。

三、明确历史史实

史实的明确性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征。关键性动词的使用对于明确历史史实有着重要的作用。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 由双方商定等。“割”什么、“赔”多少、“开放”哪里、“商定”什么, 这些动词将《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很明确地展现出来。

教材对于宋朝以前的“市”有这样的描写:宋朝以前, 县治以上的城市, 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 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 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 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按时开市、闭市, 闭市后不许交易。“设市”明确了宋朝以前的“市”是由官府设立的;“用于”表明了“市”的用途;“与”什么“分开”表明“市”有着严格的地域限制;“按时”表明“市”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这些动词将宋朝以前的“市”受到的种种限制刻画出来。

教材中叙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它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提倡”“发对”, 通过这两个词组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展现出来, 它“提倡的”是什么, “反对”的又是什么, 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关键性动词的使用, 一方面使得历史知识更加的明确与具体, 给人的感觉是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 这些词及词组的使用还突出了历史史实, 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这些史实。

四、把握历史知识

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 有些学生怕学历史。因为, 很多历史知识他们记不住, 而关键性动词的使用对于学生更好地去把握历史知识是很有好处的, 可以用关键性动词作为暗示, 帮助他们记忆和巩固历史知识。

《天津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允许”什么、“增开”哪些地方、“赔款”多少、“通航”的条件是什么, 这些词组暗示了《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这些可以帮助学生去记忆历史知识。

教材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有这样的叙述: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恢复”与“加强”叙述改革的一方面内容;“坚持”“扩大”“运用”“刺激”是在描述改革的另一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一系列的词组有利于帮助学生记住历史知识。

教材说伏尔泰的主要思想包括:猛烈抨击天主教会, 称教皇为“两足禽兽”, 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他反对君主专制, 倡导君主立宪制;他提倡“天赋人权”, 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猛烈“抨击”的目标是什么、“称”教皇为什么、“号召”人们做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提倡”什么、“认为”什么, 这一系列词组深刻表达了伏尔泰的主要思想, 这些词组可以提示学生去很好地记住历史知识。

通过一系列关键性动词的暗示, 在学习新知识阶段可以帮助学生去记忆历史知识;在知识的巩固阶段可以帮助他们去回忆历史知识。因此, 要重视动词在学习历史知识中的作用。

上一篇:TEOS下一篇:层状氧化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