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强

2024-09-28

文化自强(共8篇)

文化自强 篇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建设为主题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新时期, 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我们应当遵循《决定》, 充满文化自信, 追求文化自强, 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立足当前, 充满文化自信

福建烟草商业以“一株烟草不同叶, 不同叶片皆属烟”为融合原则, 赋予责任“母子文化”强大的生命力:相同基因, 和而不同。在母公司“责任烟草”企业主旨的引领下和“母子文化”体系的约束下, 各子公司凸显自身个性, 认真总结提炼了德、诚、实、宁、容、融、和、正、方、勤、智、精、严等企业个性特征, 以自身的不同个性丰富“责任烟草”“母子文化”内涵。深度融合, 兼容并蓄。以“相同基因, 不同个性, 深度融合, 兼容并蓄”为融合方式, 让13个子文化既能在“责任”母文化上找到链接点, 又能彰显自身特点, 不断推动“母子文化”深度融合。丰富内涵, 融入地域。各子公司融入地域文化元素, 立足自身企业个性特征, 从立志、修身、为人、处事、建功等五个层面, 进一步挖掘提炼企业文化内涵。如泉州市子公司立足“德”个性特征, 提炼出厚德立志、立德修身、明德为人、正德处事、成德建功。我们立足福建烟草商业文化建设现状, 充满文化自信。

一是企业文化建设有基础。在“一株烟草不同叶, 不同叶片皆属烟”融合理念的指导下, 公司探索建立了“母子文化”新架构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及全省烟草商业文化建设成果的全面发布, 赢得了行业内外的赞誉, 塑造了良好社会形象, 标志着福建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架构体系完整系统。国家烟草专卖局有关领导、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领导和相关专家学者对公司“母子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 并授予“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称号。“母子文化”以“公认难题的突破性成就”为亮点, 获得“企业文化30年实践十大典范案例”称号。

宣贯践行扎实有效。坚持“一手抓创建, 一手抓宣贯”, 广视角营造氛围, 多载体宣贯传播, 积极推动文化成果宣贯践行, 加快文化成果转化。

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按照“理念引领制度, 制度反映理念”的指导思想, 积极推进企业制度修订, 逐步完善、创新地将文化理念融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之中。

视觉识别全面规范。认真贯彻《中国烟草视觉识别系统》, 为树立鲜明的行业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机关办公室上墙内容、桌面摆放、整体布局等做出统一规定, 打造标准办公室。

评价体系逐步健全。加大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考核力度, 细化了年终综合业绩考核评价 (千分制考核) 体系中的企业文化内容, 跟踪企业文化宣贯践行成效。制定了《中国烟草行业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福建烟草商业企业文化评价实施细则 (试行) 》, 为进一步摸清全省企业文化建设现状提供了有力依据。

二是企业文化建设有前景。时代发展前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现代文化战略的制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全会指出, 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是社会主义, 目标是推进科学发展, 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文化建设战略的系统阐释, 无疑将有力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些都为我们大力发展企业文化提供了政策支持与理论支撑。

行业发展前景。虽然当前行业文化建设仍以“地市局 (公司) ”为主流, “母子文化”为基础的“全省统一服务品牌”模式还未全面铺开, 但公司也敏锐地看到, 行业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向已经向着统一品牌的道路上迈进, 下一阶段服务品牌的建设将顺利推进。从这点来看, 公司的“母子文化”是有前瞻性的, 是符合行业改革发展实际的。

企业发展前景。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 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也有了向前发展的良好基础。更为宝贵的是, 大部分单位能将企业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作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的重要部署, 从体制创新、经费投入、基础建设等方面, 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文化建设更加自觉、更加主动, 文化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着眼未来, 追求文化自强

遵循《决定》精神, 公司将以追求“文化自强”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发展和繁荣。夯实基础阶段 (2012年) 。主要工作目标是实现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变及推进从理念到品牌的转换, 即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全面“回头看”, 明确企业文化宣贯践行中的难点、重点及对策, 进一步推动企业文化为广大干部职工所认同和践行;全面启动服务品牌建设, 努力探索、构建全省统一服务品牌。

提升水平阶段 (2013—2014年) 。主要工作目标是实现从理念到品牌的转换, 即在2012年服务品牌建设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服务品牌相关体系, 启动品牌价值评价工作, 提升品牌的经济实力、经营活力和市场魅力、价值创造力。

总结提高阶段 (2015年) 。主要工作目标是实现从自觉、自信到自创、自强的转变, 即对前两个阶段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 在其成果的基础上, 努力推动文化建设向文化管理进步, 推动全省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系统化、长效化、特色化。

一是抓好企业文化“难点”建设, 实现“三个自强”。要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通过“三个抓好”, 实现“三个自强”。首先抓好企业文化长效机制建设, 实现“机制自强”;其次抓好企业文化内训队伍建设, 实现“队伍自强”;三是抓好企业统一服务品牌建设, 实现“品牌自强”。

二是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三个推进”。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的沃土和基础, 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外化形式和特征展示。要建设好企业服务品牌, 就要重点搞好“三个推进”。首先是科学规划, 稳步推进。以科学严谨的态度, 脚踏实地的作风, 全面运作, 科学规划, 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力戒盲目而动, 不搞形式, 不走过场。通过打造“一流的一线员工”, 塑造“一流的服务品牌”。实施全省统一品牌战略, 确保统一品牌一旦推广, 就能在各地开花结果、形成全省的整体合力。其次是紧密结合, 各有侧重。正确处理好品牌创建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做到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及时将品牌建设成果推广运用到经营管理中, 推动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经营管理成果不断扩大;同时, 及时对经营管理中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归纳总结, 并充实到品牌建设中去, 推动品牌日臻成熟和完善。再次是上下联动, 全面推进。坚持“省 (母) 公司规划、管理、指导, 市 (子) 公司打造、推进、提升”的全省统一服务品牌创建原则, 共同挖掘服务品牌内涵。最后是系统建设, 同步推进。建立标准体系、构建统一的服务标准体系运行体系、传播体系、监管体系等, 评价体系与绩效考核、综合业绩考评等相融合、相挂钩, 既能形成“三位体”的完整考核评价体系, 又能突出服务品牌的重要位置, 确保服务体系落到实处。

文化自强 篇2

日期:2012年03月16日 来源:《求是》

http://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青海文化资源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发展文化的基础良好。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青海要着力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名省。

提高文化自觉,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名省的重大意义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提高文化自觉,关键是要全面认识文化发展对于国家、民族及青海的重大意义。

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只有掌握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历史大势。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军的号角,这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

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层次是文化的竞争。只有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面对我国文化领域广泛而深 刻的变革,我们党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对现实挑战的深刻洞察。

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只有引领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物质基础日益坚实的关键时刻,作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部署,这是对未来趋势的科学判断。

青海作为多民族多宗教的西部欠发达省份,提高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名省建设,尤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推动文化名省建设是推进青海发展的应有之义。文化产业已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目前,北京等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了10%,而青海仅为1.66%。文化产业是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知识密集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能增加就业、拉动内需,又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文化名省建设是提升青海形象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大美青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但“大美”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之美、生态环境之美上,对文化方面的内涵美挖掘运用不够。尤其是青海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没有充分挖掘。要进一步提升“大美青海”文化品牌形象,深 入挖掘其人文精神、文化气派和文明底蕴,赋予其更深更广更多的内涵。

推动文化名省建设是造福青海各族人民的内在要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近年来,青海文化消费已经进入持续增长阶段,但在全国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省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设施普遍匮乏,基础条件差。要准确把握青海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求,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努力满足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强烈愿望。

推动文化名省建设是巩固青海民族团结的重要法宝。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地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必须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各宗教之间文化的交融与交流,真正实现各民族、各宗教在文化上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形成共同的文化追求,凝聚共同的价值取向,夯实青海民族团结、长治久安的文化之基。

增强文化自信,深刻分析建设文化名省的现实依据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体系和文化价值的肯定、坚持与弘扬。长期以来,青海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逐步形成了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这成为青海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

青海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地理空间看,地 理环境对文化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青海是山之宗、水之源,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山脉构成了名副其实的“亚洲脊柱”,黄河、长江、澜沧江等形成了闻名于世的江河源头。山是骨架,水为血脉。青海的山脉水系呈扇状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发散,延伸辐射中华大地,构成了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和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地理空间。从人类起源看,起源于青海高原的羌人、戎人是中国许多古老民族的先民,在不断发展、迁徙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历史上的炎帝部落既是生活在青海高原古代先民羌人的祖先,又是华夏民族的结合体。从文化起源看,昆仑山被誉为中华民族的“龙祖之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坐标”。昆仑文化作为青海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凝结着中华文化中“和谐、和平、和睦”、“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海内外中华儿女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青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地之一。民族文化在青海交汇。自古至今,先后有戎、氐、羌、匈奴、吐蕃等20多个民族在青海生活,经过千百年的融合演变,形成了现在的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6个世居民族,各民族的音乐、舞蹈、医学等文化艺术交融相汇,形成多民族文化共生共存的生动局面。宗教文化在青海共生。本土原始宗教苯教、萨满教、道教等与外来的佛教等宗教文化交流碰撞、相互融合 吸收。儒家学说、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多种宗教扎根青海,和谐并存,共同发展。传统文化在青海延续。自古以来,各种文化在青海争奇斗艳,逐步演绎形成了河湟文化、三江源文化、柴达木文化、吐谷浑文化、格萨尔文化、热贡文化等文化形态,并衍生出“花儿”、“安召”、“轮子秋”、藏族舞蹈、藏族民歌“拉伊”、回族撒拉族宴席曲等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和特有的艺术风格。众多文物古迹,从不同侧面反映出青海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彩。现代文化在青海绽放。青海各族人民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元素。热贡艺术、湟源排灯、土族盘绣等,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青海贤孝、平弦、藏戏等传统曲艺戏剧,经过现代艺术形式和科学手段的提升改造,重现活力。近现代以来,涌现了王洛宾、昌耀、朱乃正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诞生了《在那遥远的地方》、《金瓶似的小山》、《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等诸多富有青海文化元素的文艺作品,青海正迎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青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展现地之一。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是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在党的领导下,青海各族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不断弘扬和发 展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西路军将士在祁连山区浴血奋战,表现了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团结奋斗、科学务实”的柴达木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聚集到青海的金银滩,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锻造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各族儿女铸就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展示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青海高原的具体展现,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已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文化自强,正确把握建设文化名省的科学方法

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名省,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和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运用唯物论、辩证法和“两手抓”的方法,着力处理好“五大关系”。

正确处理“魂”与“体”的关系。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的“体”,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 化产品和服务等。“魂”和 “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要始终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文化名省建设的全过程和方方面面。

正确处理“教”与“乐”的关系。文化既有社会教化、引领风尚的“教”的功能,又有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乐”的作用。要把“教”与“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始终坚持正确创作方向,不断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积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努力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正确处理“政”与“企”的关系。文化建设既有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也受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和制约,既包含公益性文化事业,也包含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重视文化建设、研究文化工作、发展文化事业。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进入文化市场、投资文化项目、发展文化产业。

正确处理“管”与“放”的关系。“管”,就是要把文化有效管起来,不能放任自流;“放”,就是要让文化迸发活力,不能死气沉沉。“管”和“放”,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业单位依法运营管理的文化管理体制;又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 极作用,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实现“管”和“放”的有机统一。

正确处理“多”与“精”的关系。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创新思路、强化举措,在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上下功夫,在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上下功夫,努力走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之路。

提高文化自觉是建设文化名省的先决条件,增强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名省的依据所在,实现文化自强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青海将以自觉、自信、自强的姿态,抢抓机遇,开拓奋进,全力推动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文化名省。

文化自强 篇3

关键词:“狼文化热”“狼文化”

在刚刚落幕的2007北京图书博览会上,中国出版业的“走出去”计划终于实现突破,打入了海外主流市场。其中最振奋人心的消息是,长江文艺出版社与英国企鹅出版集团联合宣布:《狼图腾》英文版将于2008年3月问世,面向全球发行。而企鹅公司此前购权的《狼图腾》意大利语版已在2007年初出版,当即就在意大利引起轰动,销售一空。这个消息再次引起了人们对“狼文化”的关注。与此同时,由中国著名的“狼专家”、博士生导师张洪海编著的《狼——孤独的守望者》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为“狼文化热”平添了几分科学的底色。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建章在此书写的序言中说:“本书从狼的起源与进化、分布范围、生理特征、生态习性、与人类的关系讲到狼文化与其种群的保护和恢复等方面,使人们对狼的认识能够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国内一部关于狼的权威著作,填补了国内空白。”①此书的出版为狼文化热的持续增温又添了一把火。

回顾新千年以来的“狼文化热”,贾平凹的《怀念狼》②无疑奠定了一个高的起点;这部小说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寻根运动进入到“生态文化”和“绿色写作”层面。中国传统思想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中庸》)中国古人还主张:“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之谓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庄学要旨要点有二:一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共生共存关系论,即天地人物我之间整体和谐的生态观,二是身心神形的合一与超越,以及由此建立的道家特有的修养论、境界论。这些论述的共识在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万物竞存的场域;只存在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而没有纯粹的绝对同一;天、地、人绝非各自独立相互对峙的系统,而是彼此不可分割的类群;世界是“和而不同”、“尚和去同”的……人类文明史证明,当人类违背了“万物并育”、“一体同仁”的和谐共处原则时,就会走入异化的病态。贾平凹的《怀念狼》再一次印证和阐释了祖先的智慧。

如果说《怀念狼》的意义在于使人们珍视和反思传统文明,那么姜戎的《狼图腾》③则更具有现实意义,并将“狼文化”推演成为一种风尚。紧随《狼图腾》之后,《狼道》、《狼性》、《酷狼》、《狼图腾启示录》、《从狼群争斗中学的经营管理》、《狼性规则》等纷至沓来,证明了“狼道”的现实价值。这些著述不仅为狼正名,更毫不掩饰地宣扬“狼精神”。那么狼精神或“狼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张洪海在《狼——孤傲的守望者》中做了有益总结:“优秀的团队精神——团结是狼的生存之道,在群体中求生存,合作是成功的关键;狼式耐心,不急于求成;注重内部交流,不狂妄自大;积极的生存态度,在任何困境中都不放弃努力;重视战略战术,知己知彼战胜对手;忠于爱情,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为自由而活着……”①(P154-160)张洪海的著述是国内第一部由科学家编著的关于狼的科普读物,是他主持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附带成果,其中大量的研究资料和野外调查向人们提供了鲜活的例证;它虽然少了文学家的拟人和想象,更没有过度的附会与阐释,却别具一种“主体间性”的生态哲学意味。

中国人热衷“狼文化”,绝非为了发思古之幽情,也不仅仅为了把它演绎成“论语算盘”一类的经世之学,而有着更深层的精神和文化原因。这让人想起了二、三十年代的沈从文。沈从文着力描写隐藏在边地民风与少数民族人民体内的生命强力和生命元气,以文学改造社会、重建民德、改造国民的“阉寺型”人格,从而担当起“人性的治疗者”的使命。就连当时对他持激烈批评态度的苏雪林,也赞同沈从文的这种做法——“借文学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青起来,好在廿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权利。”④其实,20世纪的中国作家还有许多人做着这项工作,在新时期文坛上最著名的当数莫言,他的《红高粱家族》⑤曾在1980年代掀起一阵“红高粱热”,那象征着郁勃生命力的红高粱,以及胶东人反抗外侮的血性,都反衬出20世纪末国人在精神与肉体上的“种的退化”。我想,“红高粱”与“狼文化”都是旨在“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医治国人的“贫血症”和“缺钙症”,以提高中国人的“精神造血”机能。

沈从文的努力与莫言的呼唤,都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这不能说是巧合。中国近代百年耻辱是任何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其中尤以日本法西斯加诸中国人头上的耻辱最甚。但是当1970年代中日建交时,中国人还是以和为贵,免除了日本应当赔偿中国的战争损失,以期睦邻友好,共创美好未来。但中国人的以德报怨却并未使这位东邻自省自重,相反,其最高长官一再朝拜靖国神社,其文部省在1982年审定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时,竟然将“侵略华北”篡改为“进入华北”,把“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改成“全面进攻”,1986年更将“侵华战爭”歪曲成日军“被迫应战”,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及至新千年,日本中学生的历史试题中竟然有这样一份讨论题目:“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打仗,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关键是,参与讨论日本中学生大都认为,中日将在21世纪因为能原等问题发生战争。⑥这种启发式教育的指向性是十分明显的,也是让中国人心寒的。与日本相比,中国80后的青少年却患上了“政治冷漠症”,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不能不让人担忧:假如有一天我们的“友邦”卷土重来,中国会不会再次面临被“屠城”的局面?!由此人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热衷“狼文化”,是缘于忧患,目的是让中国的青少年对自己生存的世界保持一点起码的警觉。——中国是以和为贵的民族,但绝不是自甘受辱的民族。

有趣的是,当《狼图腾》在国人中引起一片叫好声时,德国的“汉学家”顾彬却言辞激烈地说:“《狼图腾》对我们德国人来说是法西斯主义,这本书让中国丢脸。”⑦——这里面隐藏着多么明显的“中国威胁论”呀!见到这则消息,许多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愤慨:顾彬何以得到“汉学家”的称谓?仅仅因为他翻译了鲁迅的作品?一个连中国近代历史都不了解的外国人,又怎么能懂得中国人的心?要知道,中国在20世纪的遭际与德国大相径庭:当德国大举侵略、高举屠刀、鼓吹法西斯主义的时候,中国人却是任人宰割的“华夏羊”,是被人瞧不起的“东亚病夫”,中国的国土上到处是“八国联军”的“租界”;再向前推,中国在近代百年共被割去了数以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顾彬所无法理解的。

其实不仅是顾彬,外国人包括所谓“汉学家”和国际关系专家能真正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的人寥若晨星。比如,拿破仑曾将中国比作一头“东方睡狮”。其实那时的中国已呈现出“民力已苶,民智已卑,民德已薄”的景象⑧(严复语),并逐步沦为列强的殖民地。中国用了一百年的时间和数千万人的生命才摆脱了被殖民的处境,这对于一个拥有十亿人口的国家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光荣”。再比如,外国人也很难想到这样的问题:今天,中国80后的独生子女大都被奉为“小皇帝”“小公主”,如果再次面临战争危机和武装挑衅,中国还有没有可征之兵?——这实在是一个值得国人深思的问题。在此情势下,中国人提倡一点“狼精神”,不是为了侵略,而是为了警醒,是为了让年轻一代养成一点血性,以便能守卫自己的生存之地,守卫祖先灵魂的安息之地!——难道我们只有“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才去召唤人们“起来!起来!起来!”

倡导“狼文化”,缘于忧患,意在自省,旨在自强!

注释:

①张洪海.《狼——孤独的守望者》,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②贾平凹.《怀念狼》,《收获》2000年3月。

③姜戎.《狼图腾》,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④苏雪林.《沈从文论》,《文学》第3卷第3号,1934年9月1日。

⑤莫言.《红高粱家族》,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7。

⑥任鹏杰.《反噬一口岂能聋盲一世之人——忍无可忍说日本对待历史教育的态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4).

⑦《德国汉学家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重庆晨报》2006年12月11日。

⑧王栻编.《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文化自强 篇4

感悟之一, 文章对公司实行“现代医药商业模式”运行实践后对文化的思考, 提出一些很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感悟之二, 文章对文化是雷允上 (西) 超越发展的灵魂, 价值取向是文化的灵魂, 尽管还没有明白的提出, 但在文章一开头就有这个意识, 这是很了不起的;感悟之三, 文章强调“一把手”应是文化的第一推动者、第一责任人、第一宣传者, 把文化作为“一把手工程”而形成文化领导力;感悟之四, 文章是对中华老字号现有成就本源的追溯, 源于对创新孜孜追求。在实践中形成推崇创新的观点:不创新是老字号最大的风险, 许多老字号墨守成规创新不足, 要生存发展必须创新, 这是对创新的肯定;创新的动力, 既来自实际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原因, 又同时来自反击“废医存药”错误观念的需要, 创新观念很重要, 解决了中华老字号创新动力来源问题, 为中华老字号提供了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创新内容重点在技术和管理上, 重中之重是中华老字号要从传统管理跳出来, 推进文化管理这一观点回答了在什么地方创新;在创新方法上, 文章主张有重点, 集中力量, 各个击破。主张团队作战, 不赞成个人英雄主义。这一观点解决了中华老字号创新方式, 集中有限力量为确保创新的成功提供了方法。文章的很多观点, 没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是不可能提出来的。

“‘中华老字号’曾经是伴随每一个中国人成长的儿时记忆。它温馨、美好, 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是每一位中国人脚下的鞋、身上的衣、口中的糖, 回味悠长。然而, 曾几何时,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那些曾令人向往的老字号已与我们渐行渐远, 有些甚至已经湮灭在市场的尘埃之中, 成为往昔沉重的背影。

老字号是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如何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品牌, 是每一个老字号传人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也是振兴民族工商业的重要任务。对于这一点, 相信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市场实践中, 面对新兴的市场主体和世界名牌名品的竞争, 很多老字号却显得力不从心, 进退维谷;在不断兴起的时尚潮流冲击下, 更是无所适从, 几无招架之力, 又无遑论腾飞与发展之见!

本文试从老字号经营的共同境遇和实践经验中, 寻找破解发展瓶颈的途径, 借以抛砖引玉, 共同实现中华老字号的伟大复兴。

老字号的传承, 其核心在于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弘扬

1989年, 位于上海南京西路719号的上海中药店找出尘封已久的“雷允上”店招, 把在“文革”中被更名的老字号店牌重新挂了出来。就这一挂, 很快为该店带来滚滚客源:许多老顾客慕名前来, 只为寻找那样一种感觉;留洋已久的华侨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瞻、体验, 也只为找回童年的回忆;而好奇的欧美游客留连于中草药和百眼橱前, 则惊叹医药文化的古老和神奇。为满足顾客的怀旧情感, 同时也是为了恢复“雷允上”的经营特色, 对店内外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布局, 并专门开设精品饮片柜, 恢复“用料必求其精”的配方传统;请来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坐堂。这一系列恢复, 令“雷允上”老店顿时声誉雀起, 销售倍增, 连续多年成为沪上中药单店销售的冠军。

回顾当年“雷允上”复牌成功, 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回归的成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根植于社会泥土的文化魅力及其生发出来的巨大能量。中医药在传承和弘扬品牌文化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例证, 还有北京“同仁堂”, 它无论在其药品内在质量, 还是对品牌文化的策划宣传, 都显现出一脉相承的厚重底蕴, 散发出浓烈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的力量, 才是真正能够感染和影响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力量, 其作用与现代广告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 每一个老字号的背后, 都有一段品牌发展的奋斗史, 都有一些动人的故事或传说。这些故事和老字号的牌子血肉相糅、相映生辉, 对传播、推动老字号发展具有极强的社会功效。远非现代广告银弹轰炸可比。但可惜的是, 能够把老字号文化精髓融入产品或服务成为内涵, 又能以现代媒介给以发掘和宣传的企业少之又少, 更多企业还处于没有找准发展定位, 或在企业发展根本问题上缺乏统一认识, 从而造成老字号普遍陷入不能发展的困境。

当然, 造成老字号发展困境的原因, 决不止一个文化传承那样简单。正如去年发生在北京前门大栅栏老字号小吃店集体败走的原因, 很多就是文化以外的因素所导致。我们在这里所要探讨的, 主要是老字号企业的发展问题, 如果连生存立足都成问题的话, ……本文暂不做讨论。

应该说,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老字号的传承发展都倾注了极大心血, 给了前所未有的关心和支持。但归根结底, 在商海里游泳的是企业自己, 任何来自外界的帮助和支持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企业自身解决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老字号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有所改观。在这里, “我是谁”重点在于认识自我, 把握特征, 明白优势;“我从哪里来”重点在于把握文化脉络和发展渊源;“到哪里去”则要解决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策略问题。方向和策略, 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发展脉络剖析的基础上, 真正把握企业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才是抓住企业发展的牛鼻子。就如“同仁堂”坚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药原则。“雷允上”尊奉“药香九十国唯质量奠基, 店老十万天乃诚信为本”的祖训一样, 在这些制作和服务信条的背后, 真正主导企来发展的就是文化的本原。

老字号的发展, 关键在于产品和经营的不断创新

说到文化, 不能不提及另一种文化, 这就是对老字号形成重大冲击的时尚文化。前不久在一次商业研讨会上, 听到一位全球最大奢侈品企业集团的中国区营销总监的发言。他对中国时尚的变迁作了精辟的分析, 基于时尚品牌对人的研究、对人的观念研究提出“流行无国界”、“时尚是一种感受, 不在洗脑筋而在得人心”、“成功在于保持新鲜’等等, 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唯独对他认为“老, 只能进博物馆”的说法很不认同。因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 任何文化都有其本原的内核, 这种内核经过时间的洗礼不断丰富、精致, 始终是延续文化发展的源动力。例如巴黎早在十八世纪就已经是世界的时尚之都一样, 所不同的是, 不过是把贵夫人裙下的鲸鱼骨变成现代女孩的花样文胸罢了。任何把老字号与时尚对立起来的观念都是错误的。今天的老字号, 哪一个不曾是当初的时尚?我们的错误, 在于观念的老旧, 在于继承者的顽固不化, 没有不断给予老字号品牌以时代发展的新内涵、新立意、新表现, 所以才使老字号显得老态龙钟。从抱残守缺的角度看, 也就难怪时尚代言者要把我们的“老字号”送进历史博物馆了。

谈起创新, 很多业者感到无所措手足, 不知从何处下手。就象毛泽东同志曾经讽剌的那样:我们一些同志得到一把宝剑, 只知道拿在手中不停的赞叹:好剑!好剑!却不知道该如何去用一样。现在很多老字号的继承者只是一味强调继承而不懂得创新, 殊不知我们的老祖宗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才打磨出一块块光彩的品牌。全聚德的烤鸭为啥好吃?六必居的酱菜为啥出名?我们沪上更是不乏各种响当当的品牌。仔细考察他们的历史, 无不是在激烈竞争中下苦工出奇制胜, 靠躺在老祖宗牌子上想吃遍天下, 恐怕永远是痴人说梦。老字号品牌, 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家业, 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种创新精神、一种文化传承。如果不了解这一点, 那我们拿在手中的, 就只能是一块毫无生气的牌子, 可就真的只能进历史博物馆了。

在创新方面, “雷允上”近年来做了一些初步尝试, 虽不敢说成功, 但对我们的经营工作和思路, 都有一定的启发。大家知道近年来上海掀起“膏方”热, 每到冬令时节, 膏方进补成为一种时尚, 也成为沪上各家中药店争相上马的经营项目。但随着膏方定制业务量不断扩大, 传统的加工方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一是顾客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二是行业之间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三是规模化生产对人员、技术、工艺、场地等条件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死抱住传统工艺不放, 一则难以满足顾客需求, 二则要丢掉市场。经过反复调研分析, 决定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 按照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制订膏方加工质量标准, 为“雷允上” (上雷牌) 品牌注入规范化、集约化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元素。通过标准制定过程, 我们把‘雷允上’积淀数百年的传统工艺, 经过采集、分析、提炼、筛选, 运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检测, 得出最佳工艺方案;在不影响膏方品质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 以全面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2010年7月, 在经过上海市中药行业协会、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及各方专家严格论证后, 雷允上 (西) 《中药膏方定制技术标淮》终于诞生, 受到市行业协会高度肯定和赞扬。经过去年冬令以来生产实践, 按照新标准制作加工的膏方, 不仅产量大幅提高, 而且品质更有保障, 口感、色泽、疗效均超过以往, 受到消费者热烈欢迎。通过制定膏方标准给我们以启发, 只有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前人的局限, 不守旧、不怠惰, 敢于创新, 才是真正的科学传承和有效传承, 才能赋予老字号品牌以鲜活的生命力。其实, 只要认真观察一下国外老字号的生存之道, 也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君不见可口可乐仅凭一张配方走遍全球, 虽然它的口味保持不变, 但仍不断推出新品;在它每年的创意广告、包装上, 更是融入了超前的时尚元素, 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法, 千方百计剌激你的味蕾、唤起你的感觉, 始终吸引和保持着一大批真实的消费者。

老字号重生, 必须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扩张与飞腾

众所周知, 我国的老字号之所以形成目前的困难局面, 除了企业自身原因外, 还有一个与外国企业最大不同之处, 那就是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原因, 所有老字号无一例外, 都遭遇了人为的经营传统的断层。而这一时期, 正值全球工业化发展的高潮, 各种全新的经营思路和手段层出不穷, 工商业资本积累以几何级数增长, 等到我国的老字号重新走上竞争舞台, 世界早已是面目全非。我们所面对的, 不仅仅是经营思想的更新与学习, 还有着资本实力上的巨大悬殊, 很多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法的应用, 被捉襟见肘的资金所限制, 更不用谈发展与扩张了。那么老字号究竟应该怎样实现自已的发展和腾飞呢?我们认为:除了把握和弘扬企业的文化精髓, 不断创新经营思想和方法外, 还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 借助现代发达的资本市场机制, 为企业注入发展动力。在这一方面, 北京“同仁堂”药业为众多老字号带了一个好头。他们在充分整合企业的文化资源和经营资产基础上, 利用上市融资这一资本手段, 迅速实现了在全国中药市场的扩张布局, 同时进军海外, 兼顾在养生、美容市场的适度发展, 较快实现了依靠单一资本积累所难以实现的发展布局, 为企业进一步成长、壮大乃至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自强 篇5

作为一名企业政工岗位工作人员,我在对《文化建设自觉 自信 自强》读本的学习过程中感触颇深。该读本对我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央精神及省委决策部署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大的战略决策和发展目标。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

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到当代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移动传播,人类一直保持着对文明进步的向往和追求。完全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就是人类文化进步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每一步前进都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艰辛探索和建设实践中,每一次跨越式前进也都源自于深刻的理论觉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文化自觉的不断提升,对我们来说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那样永恒。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说说唱唱、敲敲打打、写写画画,却看不见文化对人的感化陶冶、激励鼓舞、团结凝聚

之重要意义,是肤浅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形而上、虚而玄、泛而空,却认不清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引领、推动之重要作用,是片面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经济的附属、产业的点缀、甚至是财政的包袱,却看不到文化能够自主发展、形成产业、创造财富之重要地位,则是短视的。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不仅具备震撼心灵、满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备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活力之物质力量;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传承延续离不开文化,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

第二,要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因为,文化是在长期的延绵不断的建设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无论是整个人类的文化,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个点滴积累、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我们对文化的责任担当理所当然要包括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如果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看作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大厦,那么它必然是一砖一瓦、一层一级建造起来的。文化大厦建造的主体,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伟大人民。文化大厦建造的过程,是一代人一代人地永续传承、接力推进。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传承者。在当代中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的历史重任,已经庄严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思想文化的新解放新创造,为中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面貌,重塑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文化形象。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疑要表现为更高层面的文化自觉。

这种责任担当,应该是一种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担当,是一种永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担当,是一种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条件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担当。

二、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

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如果说文化自觉是一种意识、责任,那么文化自信就是一种信念、信心。对文化的认识、态度是否正确、科学,不仅关系着文化的现实发展状态,而且决定着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开放包容、继承创新,既不搞全盘西化,也不搞文化复古,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容而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树立应有的文化自信。

第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十九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浴血奋战的革命斗争中、在艰苦创业的建设实践中、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锻造了独特的文化精神,创作了不朽的文化精品,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宝贵财富,同样不能忘记也不应忘记。

第二,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在推进文化开放过程中,应当始终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要求,吸纳世界各国文明之优长,采撷异域民族文化之精华。在此基础之上,经过转化再造、创新创造,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备中华文化特有的品格和气质,这才是在文化开放中发展中华文化的根本之道。

三、文化自强本质上是对文化强国的向往追求

实现文化自强需要我们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

路径关系全局,方向决定成败。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就能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这一文化发展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开辟的,也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继承与弘扬。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不断孕育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道路,是一条实现文化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建设发展的文化,必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是反映先进生产力要求、代表历史前进方向、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符合当今时代潮流、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的文化。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方向,关键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和精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应有之义。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实践证明,文化之于民众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渗透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文化之于国家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力。只有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文化凝聚力,形成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的文化软实力。

《伊人当自强》 篇6

在《伊人当自强》中,罗伯茨不再为儿女私情牵肠挂肚,她要走上法庭与大财团对簿公堂。在此片中罗伯茨一改过去清秀佳人的一贯形象:她学历欠奉、做事卤莽,再背着一个单亲妈妈的身份,只有身材没走样。《伊人当自强》由真实故事改编。女主角伊人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单独带着三个孩子。在失业多年之时,她又遇上一宗交通意外,然而她请的律师却无法替她取得任何赔偿。在祸不单行之际,伊人的生命有了转机,她强行要律师给她一份杂务的工作。巧合之下,她揭发了一宗隐瞒食用水污染的瞒骗事件,决定为市民讨回公道。伊人除了在最后赢得官司外,最重要的,还是她重拾自己的信心及在过去生活中遗忘了的幽默个性。此片中罗伯茨以一套又一套的性感衣着出场。不过,这些紧身低胸上衣、超迷你短裙及细高跟鞋并不是用来吸引观众的伎俩,只是要忠实于原著。原来真实生活中的伊人认为如此打扮可以为她换来较好待遇。

本片的成功卖座再次奠定朱丽亚·罗伯茨的“票房灵药”能力。不过,最为好莱坞众女星扬眉吐气的,是她终于可以和美国一级男影星拥有同等片酬———拍摄《伊人》,她得到空前的两千万美元片酬,打破了片酬上男尊女卑的好莱坞传统,也令罗伯茨成为好莱坞最值钱的女星。

朱丽亚·罗伯茨今年32岁,共拍过21部影片。其中偶尔也有票房不那么卖座的片子。而近年的《新娘不是我》、《诺丁山》、《新娘向后跑》等片均纷纷冲破1亿美元大关。据统计至今她为好莱坞在全世界带来共20亿美元的收益。前一阵她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选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演艺界人物,声势盖过不少当红男影星。《伊人当自强》的导演斯蒂芬·苏德堡被公认为擅长描述细节及对幽默感的节奏把握得好。他还被认为懂得选角,时常找“老戏骨”演出重要角色。这次他找朱丽亚·罗伯茨演“伊人”显然是找对了人。

文化自强 篇7

一、以党刊为阵地不断提升文化自觉, 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文化

文化自觉是一种文化上的觉醒, 更是一种追求文明进步的内在精神力量, 是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 马克思主义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而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形成快速传播的态势, 则要归功于我国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凭借高度的文化自觉, 以包容开放的精神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正因为有了这种文化自觉, 才能让我们在历史的危急关头, 高举起马克思主义这面先进的文化旗帜, 并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与中国的具体现实结合起来,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正确认识和理解文化, 首先要在深刻认识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上实现高度自觉。文化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持久性, 悄无声息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对文化的认识, 是一个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经历的不断深化、不断清晰的过程。随着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面对新的形式和任务, 更加需要我们正确认识文化自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以先进文化激发民族创造活力, 助推社会健康发展。

正确认识和理解文化, 其次要在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上实现高度自觉。任何文化都是历史不断累积沉淀的产物, 是多元一体、多元共生的, 要依托敏锐的文化自觉, 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 认识到我国文化发展的阶段性、长期性和多样性特征, 既坚持弘扬主旋律, 强化主导、壮大主流, 又提倡包容多样性,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不断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并始终坚持在倡导多元文化共生中立主导、谋共识。

正确认识和理解文化, 还要在担当推动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上实现高度自觉。文化自觉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 更应该转化为行为上的主动担当。文化发展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 又同时螺旋上升的过程, 充满了复杂性和多变性, 也决定了推动文化发展责任的巨大和艰巨性。党刊要积极发挥阵地作用, 刊发有思想性、建设性的理论文章, 助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 自觉承担起壮大主流舆论, 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

二、以党刊为阵地着力增强文化自信, 需要有效开发和利用文化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 道路的通达、商业的发展甚至是战争的爆发, 在带来深刻社会变革的同时, 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渗透、发展。而能够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 则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

有效开发和利用文化, 首先要在博采众长中增强文化自信。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 因此不同文化之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这种文化的差异性, 是一个地区或民族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 也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切入口, 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基石。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兼纳百家之精华, 融合各种文化之所长, 才能在今天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以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心, 不断激发出文化创新的活力。

有效开发和利用文化, 其次要在辩证取舍中增强文化自信。对待外来文化既不能盲目地崇洋媚外, 也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对待外来文化的过程, 不是一个简单的多种文化要素相加的过程, 而是要有比较分析, 要有取舍鉴别。简言之, 就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外来文化, 在辩证取舍中吸纳外来文化精华, 去除外来文化糟粕, 在互动交流中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

有效开发和利用文化, 还要在转化再造中增强文化自信。对待外来文化, 不仅是要吸纳借鉴其精华, 进行简单的“物理嫁接”, 更要在吸纳借鉴的基础上转化再造, 形成有机的“化学反应”, 使不同的文化在我们自己的文化土壤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就要求党刊在刊发文章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 唤醒不同文化中潜在的活力和因素, 不断推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创生出具有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包含无限生机和活力的文化新形态。

三、以党刊为阵地逐步实现文化自强, 需要积极弘扬和创新文化

在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这样一个文化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时期,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诚、惠、容”外交理念的推动之下, 我们更应该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 不断增强文化的综合竞争力, 稳步实现文化自强。

积极弘扬和创新文化, 首先要以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自强。文化自强, 总是和文化的繁荣、昌盛、进步相关联, 文化的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种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今天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我们更应该以开放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促使我国文化走出去, 在交流与合作中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实现文化自强。党刊要充分发挥阵地作用, 通过策划选题、文章采写、理论探讨、编读互动等方式, 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多提建议, 为实现我国的文化自强多想对策, 为文化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环境。

积极弘扬和创新文化, 其次要以完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实现文化自强。2013年9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3年10月, 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5年3月末,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经国务院授权发布, 表明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建设蓝图已经逐渐清晰地呈现在世界面前。党刊要通过刊发有深度、有质量、有建设性的理论文章, 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提供有力文化支撑。建设“一带一路”, 需要我们彰显文化自信, 以包容开放的态度来对待外来文化, 充分发挥我们自身的文化优势, 释放我们自身的文化潜力, 不断激发出人民的文化创造力和活力, 构建起完善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这不但需要坚守好我们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 还要着力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 促进文化相互借鉴, 增强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要坚持改革开放, 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推动我国文化理性、稳步、踏实地走向世界, 将我国建设为文化大国、文化强国。

摘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对深化改革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党刊作为党的“喉舌”, 是重要的思想理论宣传阵地。发挥党刊阵地作用,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思想共识, 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不断提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对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党刊,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参考文献

[1]杨海.以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强国建设[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3 (1) .

民企当自强 篇8

一、清醒地明确自身定位

当今的我国民营企业,与其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初创阶段相比,客观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处于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之下,市场潜力留有巨大空间可供企业发展,因此能选择的经营领域较广,只要运营得法,效绩也较容易取得。但现在,我国已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国内国际市场的界线日益淡化,我国企业已直接面对整个世界,面对全球竞争,外部因素对企业的成功产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与此同时,企业的经营目标也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以往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现在只追求企业自身利润已远远不够了,企业作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层组织,更需要重视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和整个国际趋势,都把保护环境放到突出位置。“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调整产业结构和节约资源、节约能源是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的民营企业需要从以往只关注企业内部转向把注意力更多投向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如何在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下功夫。哪个企业在这些问题上认识得深,行动得早,哪个企业在今后更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能抓住机遇,争取到更大的优势。

二、商机无处不在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们企业的竞争对手已由国内延伸到国外。面对比国内更强大、更咄咄逼人的对手,市场机遇不断被抢走,企业的回旋余地不断被压缩,挑战与压力不断加大,经营好一个企业的难度已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了。但同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人均GDP跨入1000美元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正向企业提出许多新的需要有待满足;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谐社会以及举办2008年奥运,也为企业提供了无数新的商机;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网络营销更是把商机扩展到全世界,在外国企业进入我国市场的同时,国际市场也为我国企业敞开了大门,国内国际市场连成一片摆在企业面前。客观上存在的众多商机,就看企业能否加以识破,尤其是能否及时捕捉到并加以利用。

商机无处不在,重要的是不去重复或追随别人已经做过和正在做的,而是要不同于同行或竞争对手去抓住新的商机。

三、要有符合时代潮流和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

民营企业一般都是靠创业者自身的经验、判断和魄力使企业逐步成长壮大。但在新形势下,面对比以往复杂得多的环境,企业要想生存发展,仅靠创业领导人个人意志和聪明才智已远远不够了,必须有一个具有前瞻性,符合企业实际而又遵循时代前进方向的发展战略作为其经营的指导。

企业的发展战略无一雷同,但构成一个科学的、符合企业实际与发展趋向的战略所应具备的某些基本要素则还是存在的。这些基本要素主要包括:

一是中央和地方,以及本企业所属行业的有关方针政策;

二是企业客户对本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尤其是随着客户的发展所产生的潜在需求;

三是本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长处短处,能使企业的有限资源最有效发挥作用的途径;

四是对企业竞争对手的详细分析,并与自己对比明确哪些是我比人强,哪些是人强于我,“以己之长,攻人之短”;

五是及时、全面地收集分析国内外宏观上发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动态与信息,从中把握市场变化的走向,早作准备,取得竞争的主动权。

如能把以上五个构成科学战略的要素结合到企业实际加以融会贯通,就能制定出一个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企业发展战略。

四、惟才是举,惟贤是用

上一篇:应用密码技术安全策略下一篇: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