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生产

2024-08-01

稻谷生产(通用7篇)

稻谷生产 篇1

1 稻谷生产现状

1.1 生产经营单元种植面积较少

我国农村稻谷生产由于受资源条件限制, 基本上是以千家万户小生产为主要形式。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1公顷, 不足世界平均水平 (约0.23公顷) 的一半, 稻谷生产经营单元 (农户) 的种植规模约为0.4公顷, 而泰国一般为3公顷, 美国则为上百甚至上千公顷。

1.2 多品种混杂种植

调查表明, 生产经营单元 (农户) 在种植面积本来就很少的情况下, 种植品种却十分繁杂, 每个农户平均种植3~5个甚至更多品种的稻谷。

稻谷多品种混杂种植的主要原因:一是种植农户对种子真假优劣的信任度较差。国家目前对农业生产资料 (包括种子) 实行开放性政策, 种子经营者为数众多, 甚至农村小卖部、杂货店都可以经营种子业务。而这些实力薄弱的经营者自然也无力承担假劣种子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其他严重后果。各级政府和部门专业机构在种子质量辨别方面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服务以及监督监管, 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户即使购买了假劣种子遭受减产, 其损失也只好自行承担。受调查的农户普遍反映个人无法辨别种子的真假优劣, 只能多选择一些品种来降低或规避减产、绝收的风险;二是现有收购方式和大米加工企业储存条件的限制大大增加了品种混杂的概率。收购经纪人从众多农户收到稻谷后将其销售给收储、加工企业, 在此过程中, 往往由于经纪人队伍业务素质的不规范, 对品种、质量的认知存在差异等因素, 使得个别农户的单品种稻谷也和来自其他农户的不同品种混杂在一起进行销售。而加工企业的储存条件、检验手段、认知水平等也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分品种收购和储存的可能性。

2 对大米加工质量的影响

米类加工企业以品种混杂、粒型不同的稻谷为原料加工大米 (以现有工艺设备水平, 很难实现对不同粒型原料的深层次分离) , 导致碎米率居高不下。对砻谷机、碾米机、抛光机的辊距, 也很难进行合理的调整:如果辊距和碾白室之间的空隙被调整得大一些, 小粒稻谷就会出现脱壳率低和碾白抛光不足的情况, 导致加工精度难以保证;反之, 大粒稻谷很容易被挤压破碎, 在保证加工精度的同时势必会造成碎米率的增加。新的大米国家标准GB 1354-2009于2009年10月1日起开始执行, 标准中规定“加工精度、碎米与其中小碎米、不完善粒、杂质最大限量为定等指标”;“大米的定等指标中有一项指标达不到该等级质量要求的, 则降为下一等级;低于最低等级指标的, 作为外等级产品”。据此, 碎米作为定等指标将直接影响大米等级的判定, 而且碎米率的增加也会造成稻谷出米率降低, 进而导致等级大米生产成本升高, 企业经济效益下滑。

3 几点建议

(1) 加强对稻谷种子的监督监管, 逐步实现种子由专一渠道生产、销售和管理的模式。采取种子生产销售许可证制度, 建立种子来源追溯管理制度, 并由各级政府部门对种子生产商实施严格监管, 建立全面有效的赔偿机制。

(2) 提高专业技术服务水平。由政府部门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技术服务, 解决好稻、米数据不系统、不细、不准的问题, 不断强化对农户和大米加工企业的生产指导。

(3) 逐步对种子实行专项保险制度, 解决农民选购种子的后顾之忧。

(4) 建立实施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以部分基础条件好的粮食生产大县和国有农场为主, 集中建设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

(5) 提倡和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 大力促进农业合作组织、粮食购销大户和经纪人的规范化发展。

(6) 鼓励加工企业开展订单采购业务, 尤其对种粮大户和农业合作组织种植的单一品种稻谷实施订单收购, 单品种分仓储存。

(7) 改造并完善加工设备, 提高加工管理水平。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稻谷生产现状的分析, 认为生产经营单元 (农户) 种植面积较少、多品种混杂种植是造成大米加工过程中碎米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并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稻谷,大米,农户,碎米率,混杂种植

玉米稻谷储藏有技巧 篇2

玉米在收获时天气已冷, 加之玉米果穗外有包叶, 在植株上得不到充分的日晒干燥, 所以玉米原始水分较大。新收获的玉米水分在20%~35%, 玉米呼吸旺盛, 是小麦的10倍。玉米水分越大, 呼吸强度越大, 产生的热能就越多, 玉米霉变也就越快。针对玉米特点, 储藏时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田间降水。玉米定浆之后, 在田间对玉米采取“站秆扒皮降水”的方法, 晒15d左右收割。这种方法能使玉米提早七八天成熟, 水分比未站秆扒皮的低5%~6%, 且籽粒饱满, 脱粒时减少破损, 提高产量5%左右, 同时也易于储藏。

二是采用玉米棒子果穗储藏法。由于玉米棒子在楼子内空气流动大, 散热散湿效果好, 粮堆温度变化较小, 从根本上防止了虫霉危害。当水分降至14.5%时, 即玉米脐凹陷, 用手摸有响声, 散落性增强时, 即可脱粒。脱粒后不用晾晒, 直接转入粒储。

2、稻谷

稻粒的胶体结构松弛, 对高温的抗性较弱, 每经一次高温, 就会引起品质变劣, 产生黄粒米。稻谷收获后因遇雨未能及时晾干, 会在堆内产生黄粒米。稻谷水分在18%以上, 气温在20~30℃时, 堆放1星期就有10%的黄粒米。针对稻谷储藏的特点, 储藏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在田间晾晒, 尽量让果穗通风, 每3天翻1遍, 直至稻谷晒到水分含量在14%~14.5%, 才能码垛。码垛存放时间不宜长, 避免由于不通风, 造成局部发热, 产生黄粒米。

稻谷烘干机操作要领 篇3

选购稻谷烘干机械时, 要因地制宜, 科学合理选择干燥机的型号和容量。选型时应考虑被干燥谷物的初始水分和终止水分、预计每天收获量和干燥机每天预计运行时间等因素。如果处理量较大, 建议采用几台小容量干燥机并联方式使用, 其优点:一是装料时间少, 工作效率更高;二是干燥均匀, 燃烧效率较高;三是即使其中一台机器发生故障, 对整体工作影响不大;四是维护保养方便;五是干燥作业房高度低, 基建成本小, 且有利于抗御台风。

稻谷是一种热敏性籽粒, 干燥速度过快或参数选择不当容易产生爆腰。为降低爆腰率, 一般采用烘干—缓苏工艺, 采用较低介质温度, 并限制稻谷干燥速率。为保证机械干燥的米质, 烘干时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收获后及时烘干, 经验表明, 含水率在24%以上的谷稻, 放置10h以后再烘干则味道变差;二是烘干到合适水分, 当年食用的稻谷烘干到15%的含水率, 当年不食用的应烘干到13%含水率;三是尽量采用低温大风量的烘干方式, 并做到干燥均匀, 缓苏时间合理。

烘干时操作要领:湿谷里如果混有大量稻草等杂物, 会影响稻谷流动, 引起干燥不均匀, 所以全喂入收割机收获的稻燥谷干之前需进行粗选;装料未结束不能进行热风干燥, 只能进行通风循环;烘干含水率不一致的稻谷时, 尽量多用一点时间进行通风循环, 然后再进行热风干燥;稻谷过迟收割以致在田里已出现爆腰或易爆腰品种, 要放慢干燥速度。烘干后稻谷温度高于外界温度, 不要马上冷却, 应密闭保湿放置充分缓苏, 以免增加爆腰率。操作中出现机器故障时, 要首先关闭热源, 然后再闭其它设备, 对故障进行诊断处理。烘干种子时, 设定温度不超过45℃。定期清扫干燥部网板, 避免网板小孔堵塞后影响烘干效果。

烘干机操作须注意安全, 避免发生机械和人身事故, 防止出现粮食损失。主要注意事项如下:

操作人员经培训后方可上岗。启动设备前, 须确认各转动部件附近无人后方可启动。设备运行期间, 除操作人员外, 其他人切勿靠近设备, 以防发生意外。

烘干时, 身体任何部位及衣物不得放在或靠近搅龙、皮带、提升机喂入口、皮带输送机、风机、热风炉出渣机等运转部件及其附近, 以免发生意外事故。也不要将工具、零件等物放在机器上, 以免造成机器故障损坏。

蹬高检修时, 要系好安全带。干燥机的检查口、入孔和粮仓仓门均不得随意打开, 以防跑粮。跑粮可能造成严重的入身伤害事故, 并威胁到设备安全。

干燥的粮食在高温下长时间停滞, 有起火燃烧的危险, 因此必须保持稻谷在烘干机均匀流动, 不出现死区或堵塞。发生粮温过高有起火和坏粮危险时, 应立即切断烘干系统送风、进粮及出粮部分的全部电源, 同时关闭热风炉燃烧器, 以免事故发生或扩大。

中美稻谷投入产出浅析 篇4

投入产出分析是制作投入产出表来完成的, 投入表与产出表交叉结合就能制出投入产出表。投入表反映产品的价值:劳动报酬、物质消耗以及剩余产品;产出表反映的是产品分配使用情况。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 能够建立起对应的数据模型:价值构成模型、产品平衡模型等, 用来进行经济预测、经济分析、计划论证还有政策模拟。

二、中美稻谷投入产出计量区别

1. 成本计算上的区别

美国的成本体系是经济成本体系。投入可分为直接支出的项目和间接支出的费用两个部分。前者被称为现金成本:购买肥料、种子、燃料、农药、工资以及利息;后者包括保险费、税收和管理费用。相比较之下, 中国成本核算归于会计成本体系之中。

2. 统计指标口径区别

因为中国和美国稻谷生产成本构成要素的归类有差异, 在比较成本收益的时候, 必须先找出中美两国统计指标的区别, 最后再整合。在生产成本要素构成上中国同美国相相比较, 中国绝许多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偏小, 直接费用里只有少量雇工费用和借款利息, 间接费用中没有保险费用和税金。考虑到我国农民有兼业性, 在间接费用中列入非物质费用的税收和期间费用。同时在间接费用中加入稻谷生产的用工作价, 与美国稻谷生产成本的机会成本进行对应。

三、我国稻谷投入产出现状

由于稻谷主产区是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统计划分对象, 所以我国稻谷的数据统计也按照四个主产区来与美国对应, 分别为:华东地区, 华南地区, 华中地区和西南地区这四大区域。

1. 投入的直接费用

从我国稻谷四个主产区的详细现状来看, 稻谷直接生产成本费用最低的是华中地区, 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四个主产区的直接费用, 却低于其它地区稻谷的生产直接费用, 在成本上四大稻谷主产区具有部分优势。从四大稻谷产区地理分布上来看, 主要分布地区在南方, 水分充足, 灌溉费只占全国平均值的一半左右。

从构成来看, 化肥费在稻谷各项直接费用中所占比重最高。化肥用量最高的是华南地区。农药费、机械费、排灌费和畜力费同样占有较高份额。华东地区投入的机械费和农药费比其他地区都高, 但畜力费比其他地区低得多, 从现代化程度来看, 华东的稻谷种植业最高。在西南地区, 由于耕地分布主要处于山地, 难以实现机械农业, 稻谷种植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地理限制, 所以畜力投入费用比全国平均值高出近一倍, 而机械费、化肥费、农药费投入却在全国平均值之下。相比较之下, 西南地区稻谷种植业仍为较原始的阶段。

2. 投入的间接费用

根据统计, 四大主产区中间接费用最低的是华东地区;稻谷种植业用工作价最低的是华东地区, 这也证明种植业的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是华东地区。相反间接费用最高的是西南地区, 同时用工作价的比重在稻谷间接费用构成中也是最高, 可以看出该地区稻谷种植业的主要方式是手工劳动。间接费用除此之外还有税金, 征税最高的就是华中地区。

四、美国稻谷投入产出现状

1. 投入的直接费用

美国的四大稻谷产区包括加利福尼亚、阿肯色、墨西哥湾和密西西比河, 其中直接费用投入最多的是加利福尼亚, 最少的是阿肯色地区。从直接费用构成来看, 日常管理费、农药费、燃料费和肥料费比重很高, 合计所占60%到80%。此外, 密西西比河流域和阿肯色河流众多, 所以这两个地区土地肥沃, 其作物也比其他产区更具竞争力。

2. 投入的间接费用

美国的四大稻谷区中, 单位土地面积间接费用投入最高的是加利福尼亚, 而最低的是密西西比。在间接费用构成中, 所占比重最高的是土地机会成本, 大约30%至55%之间, 其次就是劳动力机会成本, 大约15%至25%之间, 还有机械折旧, 所占份额在20%至35%左右。

五、中美投入产出差异比较及原因分析

1. 中美投入产出现状比较

(1) 从直接费用来看, 中美的肥料费相差不大, 种子费也很接近, 但是我国灌溉费比美国高, 而农药费远低于美国; (2) 从间接费用来看, 中美的税收金额不相上下, 但是美国的劳动力机会成本低于我国用工作价, 折旧费却远高于中国, 这并非由于我国的工资率高, 而是因为中国稻谷种植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1) 在直接费用构成中, 美国四大产区的化肥费大约12%至17%之间, 而中国直接费用中, 化肥费比重在1/3以上; (2) 从间接费用构成来看, 美国的间接费用中土地所占比重39%、机械30%、劳动力投入17%;而我国用工作价在间接费用中占70%以上。由此可证明我国稻谷种植业的生产要素单一, 美国生产要素的投入却相对平均, 同时机械化的特色也凸显在生产之中。

2. 中美投入产出差异原因

(1) 因为美国农业生产是需要购买保险的, 用于生产的借用资金还需要考虑银行借款利息, 毋庸置疑提高了稻谷生产成本;另外, 成本构成项目主要体现于间接费用, 各种机会成本列入了美国的成本核算体中, 产生了很高的间接费用。

(2) 美国直接费用项目中农药费、肥料费以及燃料费等相较中国来说要高。因为美国是一个工业大国, 美国劳动力教育成本偏高, 因此工资率比我国高。高工资率相应会提高美国生产资料价格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华初.关于我国农业的投入产出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7, (9) .

我国稻谷供需的中长期预测 篇5

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影响粮食供需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的变化往往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准确地预测我国粮食中长期供求的变化,往往存在很大的困难。而对中长期稻谷供需变化趋势的研究和判断,不仅关系到我国粮食和水稻政策的现实选择,还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安全、水稻发展和宏观政策的选择[1,2]。未来几年,我国稻谷供需应当考虑国内生产需求和进出口,但国外稻谷市场量少,对我国的影响也很小,因此笔者主要讨论国内需求和生产。

1 我国稻谷需求的中长期预测

《我国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的预测显示,我国稻谷需求在未来呈现增长趋势,但从增幅来看,2005~2020年按0.91%的幅度增长,2010~2020年按0.80%的幅度增加(见表1),总的来说,未来若干年内我国稻谷需求的增长幅度较小。

从表1还可以发现,我国消费需求呈平稳增长态势。国内人口每年增长1 000万人,人口增加促使稻米口粮消费需求增加,口粮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但由于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的人均口粮消费呈下降趋势,按0.62%的速度递减,特别是农村口粮消费水平继续下降,使得人口增长用粮基本抵消了因人均口粮消费水平下降而减少的量。因此,口粮消费水平基本趋于平稳。另外,食品工业等转化用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使得工业用粮在未来呈现上升趋势。稻米消费需求增长主要是受到食品工业用粮的拉动,国家对酿酒降低增殖税征收,促使稻米酿造转化加快。米粉、味精等用粮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玉米价格居高不下,导致农民饲料用粮主要是普通稻谷,其饲喂用量有所增加。

注:数据来自《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发展规划》。

蓝海涛、王为农(2007)对2010年、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和中长期我国粮食需求变化的若干趋势进行了分析,假定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对水稻的消费需求占粮食需求总量的比重,达到表2的水平,则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对水稻的消费需求量将会减少3个百分点左右。

从查贵庭博士预测结果可以发现(见表3),在稻谷和粮食价格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假设人们对稻米食用偏好没有变化,则国内稻谷市场需求量会随着人口增长而刚性地增加;假设人们对稻米食用消费偏好发生微小变化(-2%/年),则到2030年,稻谷需求量将比2025年有明显下降,正如很多预测,随着中国人口数量增长率不断下降,稻谷的市场需求压力会逐渐减缓。

根据《我国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及国内有关学者对稻谷需求预测分析研究,对照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我国未来几年的稻谷需求会呈平稳增长态势。

注:资料来自查贵庭博士毕业论文。

2 我国稻谷供给的中长期预测

2.1 水稻的理论产量潜力

水稻的理论生产潜力,是指在充分理想的条件下,单位面积土地上的稻株在其生育期内所能形成的最高稻谷产量,或是科学家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小面积试验田中获得的单位面积产量,亦称为水稻的潜在产量、潜在生产力或理论生产力。在现实生产条件下所能形成的稻谷产量,称为现实产量或现实生产力,一般只达到产量潜力的60%左右。

目前,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水稻产量潜力进行了分析。如日本学者吉田昌一认为水稻在热带的极限产量为15.9t/hm2,在温带的产量最高可达到18t/hm2。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创始人劳兰神夫预计,水稻的最高产量可以达到30t/hm2。根据我国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估算,水稻最高可以利用5%的光能,而目前水稻平均光能利用率只有1%。根据袁隆平院士估计,光能利用率在2.5%时,早稻产量可以达到15t/hm2,中稻产量可以达到22~23t/hm2,晚稻产量可以达到17t/hm2。高亮之基于我国不同地区对光能利用的可能性,计算出我国稻谷产量可达到16.1~26.6t/hm2。不同学者对不同地区估算的水稻最高理论产量见表4。

2.2 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之间存在产量差

2.2.1 我国水稻实际产量与世界高产国家之间的产量差。

我国水稻产量提高的潜力还很大。虽然我国水稻产量在世界上属于先进水平,但比我国水稻产量高的国家有埃及、澳大利亚、美国、希腊、西班牙、日本和意大利等7个国家。其中我国与世界上水稻产量最高的国家埃及9 972.1kg/hm2相比,还有36.41%的差距,与美国8 053.8kg/hm2相比,还有21.26%的差距。如果我国的水稻产量在若干年后达到美国的水平,则我国的水稻产量可达到23 754.68万t。

2.2.2 生产平均单产与区试平均单产之间的产量差。

区试的产量表现介于现实生产产量与产量潜力之间。1999~2003年全国水稻产量表现分析表明,无论是南方稻区还是北方稻区,无论是中稻还是晚稻,现实生产产量与区试产量存在明显差距。其中南方稻区晚稻生产平均产量与区试平均产量差距最小,为1 260kg/hm2,北方一季稻的产量差距最大,达到1 890kg/hm2(见表5)。

(kg/hm2)

2.2.3 目前粮食作物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之间的产量差。

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实际产量仅为品种区试产量的58%~78%,为区域高产示范水平的48%~63%,粮食单产提高潜力很大。根据对我国南方稻区的实际农民产量、品种产量和高产示范产量的差距比较,我国南方稻区的不同稻区和季节品种产量在6.90~9.24t/hm2,比实际产量高9.17%~50.10%。早、中、晚稻品种平均产量分别为7.44,8.93,7.36t/hm2,分别比实际产量高2.28,1.83,1.98t/hm2,分别提高44.2%,25.7%,36.9%。不同稻区和季节高产示范产量在10.5~13.6t/hm2,比实际产量高69.2%~120.0%。早、中、晚稻可实现产量分别为10.8,13.0,11.1t/hm2,比实际产量高5.64,5.89,5.75t/hm2,分别提高109.0%,82.8%,107.0%。品种产量与实际产量相比平均可增产31.8%,增产量以早稻最大,中稻和晚稻相近,相对增产程度以早稻最大,其次为晚稻,中稻最小。高产示范比实际产量平均可增产93.5%,早、中、晚稻增产相近,相对增产幅度早稻、晚稻比中稻高(见图1)。

2.2.4 水稻小面积的产量与大面积产量之间的产量差。

目前,在水稻小面积超高产研究方面,非洲马达加斯加采用强化栽培技术,水稻产量达到21t/hm2,为世界之最,比目前世界上最高水平埃及的平均产量9.04t/hm2高出1.3倍。日本报道的最高记录为12.2t/hm2。我国报道的最高记录为云南永胜创造的18.47t/hm2(见表6)。

注:图表来自《现代中国水稻》。

1949~1997年我国水稻产量从1.98t/hm2提高到6.32t/hm2,年均增产92.3kg/hm2,年均增长2.3%。水稻产量的增加使我国水稻总产在1997年达到20 073.5万t。1997年以来水稻总产下降,2004年仅为17 908.8万t。总产下降主要是由水稻面积和产量停滞引起的,水稻面积减少主要是由农业结构调整稻田改种其他作物和双季稻改种单季稻引起的(见图2)。

2.3 我国水稻面积潜力分析

1997年以来,在水稻产量停滞的前提下,水稻面积下降是总产减少的主要原因,1997~2002年水稻面积年均减少71.3万hm2,年均下降2.4%。水稻产量年均下降26kg/hm2,年均下降0.4%。分析1997~2002年水稻总产减少的原因表明,其中85.2%由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引起,而单产下降贡献占14.8%。因此,稳定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

根据农业部测算,通过耕作制度改革、扩大地膜玉米种植、开发利用冬闲田等措施,到2020年可增加粮食面积333.33万hm2左右。其中,通过“单改双”和发展再生稻,可增加水稻面积133.33万hm2。目前,我国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约8746.67万hm2,可开垦耕地约1 333.33万hm2,重点区域约533.33万hm2,后备耕地具有一定开发潜力。

3 我国稻谷供需展望

2003年我国水稻产量6 060kg/hm2,2007年达到6433.05kg/hm2,比2003年增长6.16%。以5年平均产量6259.35kg/hm2计算,也比2003年增长3.29%。假如按此增长率增长,到2020年,我国水稻产量可达6777.45kg/hm2,到2030年可达到7176.30kg/hm2。如果在播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到2020年,我国水稻总产量可达到19599.57万t,2030年达到20753万t。

随着科技入户工作的不断开展,我国水稻的农民产量和品种产量的差距将呈下降趋势,目前品种产量与实际产量相比平均可增产31.8%,如果按增长10%计算,到2020年我国水稻总产可达到20463.74万t。

此外,随着优良品种创新及推广、标准化生产、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力度加大、种植制度创新、中低产田改造和合理区域规划等措施的到位,我国水稻的增产还有较大可能。在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到2020年,若按《我国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需求预测量,我国水稻的增长完全能够满足消费需求。

4 我国水稻生产的增产途径

4.1 优良品种创新及推广

目前,农业科技在中国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约为49%,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在60%以上[3]。中国已确定并正在努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力争逐步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差距,到2030年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从历史经验判断,推广良种对粮食增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水稻从高秆良种评选到水稻矮化育种,从水稻矮化育种到杂交育种,平均每20年更新换代1次,每次增产幅度都在20%以上。随着科技进步和政策扶持力度的持续增强,品种更新周期还将进一步缩短。初步判断,我国推广超级稻育种已经10多年时间,通过大面积推广超级稻等优良品种及配套节水节肥技术,我国水稻产量有望再提高20%,平均产量可达到7.5t/hm2左右,预计可新增水稻生产能力3600万t左右。按照组织实施的“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通过各种途径的品种改良,在较大面积(百亩连片)水稻产量到2000年稳定地实现9.0~10.5t/hm2,到2005年突破12.0t/hm2,2015年跃上13.5t/hm2的台阶的目标下,我国预计水稻可新增能力将会有更大提升。

在诸多科技贡献中,水稻育种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水稻生产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忠玉(2000)对5个省份水稻产量提高的科技进步因素分析表明,品种改良的贡献率平均达30.9%,最高省份湖南省达到44.4%(见表7)。

4.2 中低产田改造

目前我国的中低产田仍占65%,约8000万hm2,平均粮食产量大约在3750kg/hm2。通过加强田间水利工程和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未来15年使1/3的中低产田约2666.67万hm2耕地的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按提升一个等级具备增产2250kg/hm2能力测算,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 000万t左右(见表8)。我国水稻播种面积为3000万hm2,其中70%左右为中低产田,约2 100万hm2,按改造1/3计算,通过开展中低产田的改造,约将666.67万hm2耕地的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可新增稻谷产量为1500万t左右。

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4.3 种植制度创新

通过种植制度创新,提高我国水稻生产的复种指数,我国的复种指数由解放初期的130%提高到现在的156%,比解放初期提高26个百分点。理论上讲,复种指数增加1%,我国相当于增加133万hm2耕地,并且复种潜力主要是集中在南部和东部地区,远比新开垦同等面积荒地带来的效益更大。我国耕地复种指数的理论值可达198%,现在只有155%左右,还有43个百分点的潜力可挖。推广间作套种和合理的轮作倒茬技术,将复种指数提高15个百分点,可增加播种面积1400万hm2,可生产粮食5780~8250万t,完全可以弥补耕地减少所造成的5200~8250万t的损失。

4.4 加大技术推广力度

充分发挥农技队伍作用,做好高效生产技术的千亩示范和千村示范工作,通过科研与推广结合、示范与培训结合、专家指导与农民信箱结合等方式,利用网络、电视、电话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创建基于水稻生产实时咨询系统的专家与稻农互动的水稻生产技术传播和推广平台[4]。与良种推广相结合,积极开展优良水稻品种的高产示范竞赛,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对提高水稻产量的效果展示,加大高产高效实用技术的推广,实现技术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通过建立先进栽培技术推广基金等方法,鼓励和加大先进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高效适用的生产技术到位率。

4.5 防病减灾

据测算,我国每年病虫害造成粮食损失高达2500万t左右。通过加大保护措施,如果损失率降低2个百分点,能减少粮食损失1000万t。

4.6 政策支持,推动土地流转

鼓励土地流转,加快粮食产业化经营进程,扩大优质稻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着力培育有实力、带动能力较强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等订单经营模式[5],大力推进和完善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推动粮食生产和经营实现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进一步提高产粮效益。通过增加种粮利润带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逐步构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建立以村、组为单位,灵活机动、操作性强的土地转包、租赁机制,积极引导种植能手大面积承包外出务工、进城经商等人员闲置、撂荒土地。

4.7 合理区域规划

根据农业部规划,到2020年,主要区域实现粮食增产6000万t。其中,东北平原地区面积保持稳定,产量提高10%~15%,总产增加2000万t以上,是我国粮食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黄淮海平原地区面积保持稳定,产量提高10%,总产增加2000万t以上,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用和地位突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产量潜力可望提高10%左右,总产提高的潜力在1000万t以上;西南地区粮食产量可望提高10%~15%,总产增加500万t以上;西北地区产量提高10%,总产增加500万t以上。华南地区通过扩大粮-菜轮作和冬闲田利用等途径,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生产能力。

摘要:从当前我国稻谷需求和供给2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就稻谷的理论产量潜力、水稻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之间的产量差进行了研究,通过数据对我国未来水稻的增产途径进行了分析,认为随着科技入户工作的开展、优良品种创新及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力度加大、种植制度创新、中低产田改造和合理区域规划等措施的到位,我国水稻的增产还有较大可能,在未来若干年,我国水稻的增长完全能够满足消费需求。

关键词:稻谷,供需,中长期预测,增产途径

参考文献

[1]查贵庭.中国稻米市场需求及整合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2]蓝海涛,王为农.中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重大问题[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3]程式华.粮食安全与超级稻育种[J].中国稻米,2005(4):1-3.

[4]韩玉珍,张志刚,王桂杰.浅谈我国水稻产业发展前景与对策[J].垦殖与稻作,2004(4):3-5.

[5]朱德峰,庞乾林,何秀梅.我国历年水稻产量增长因素与今后的发展对策[J].中国稻米,1997(1):3-6.

优质稻谷标准与优质粳稻的选育 篇6

《标准》主要侧重于粮食的流通, 定级明确, 如有两项以上指标不合格, 但不低于下一个等级指标的降一级定等, 任何一项指标达不到三级要求时, 不能作为优质稻谷。因此, 今后黑龙江省粳稻新品种选育, 必须以国家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为依据, 认真采取相应的品质改良对策, 尽快使粳稻品种的品质在近几年内有明显提高, 生产者喜欢, 消费者满意。

1 品质育种的主要目标

由于民族、地区、爱好和用途的差异, 人们对稻米品质的理解和具体要求也有所不同。通常, 我国南方人偏爱长粒、松软、不黏而有弹性的籼米, 北方和长江三角洲的人们往往喜食短圆、胀性小、黏湿而油亮的粳米。西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对大粒、乳白色、黏性强的糯米情有独钟, 黑糯米尤受欢迎。但作为优质稻米, 其基本品质目标却是相似的。

1.1 加工品质

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是加工品质的主要指标, 其中以较高的整精米率最为重要, 最有经济意义。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的高低受收获期、干燥、贮藏条件和加工机械影响外, 与品种的遗传特性直接相关。为提高加工品质, 应选育谷壳较薄、垩白少、子粒结构较致密、糙米裂纹少、不易断裂的材料。

1.2 外观品质

粒形、垩白是外观品质的主要指标, 其中, 垩白的多少和大小是最重要的。优良的外观品质应是子粒符合要求 (籼米中长至长, 粳米短圆至椭圆) , 米粒无垩白, 半透明, 有光泽似玻璃质。垩白主要有腹白、心白和背白, 它们的存在, 不仅影响外观, 而且米粒疏松易破碎, 严重降低整精米率, 降低市场价格。但是, 对用于制酒、制啤的酒米则要求有较大的垩白, 这样发酵快而均匀。

1.3 蒸煮食味品质

要求米饭柔软富有弹性, 油亮有光泽, 口感佳, 食味好。影响蒸煮食味品质的主要生化指标是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 它们在籼、粳、糯稻中各有不同的要求。在南方稻区早籼优质米的选育中, 前期曾试图通过降低直链淀粉含量来使早籼米饭变得柔软可口, 以致育成的部分早籼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过低, 甚至低于粳稻, 从而失去了籼稻品种米饭的蓬松性, 既不受习惯食用籼米的人们的喜爱, 又不能满足喜食粳米者的需要。因此对优良的蒸煮食用品质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考虑, 既要优质, 又要保持籼、粳、糯稻各自的风味。

1.4 营养品质

较高的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是营养品质的主要要求。但考虑到人们需要的极大多数蛋白质和赖氨酸可从其他食物获得, 以及高蛋白质含量与蒸煮食味品质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 因此稻米品质育种对上述两项指标不作过高要求, 精米蛋白质含量一般要求达到7%~8%, 而饲料稻则要求在12%以上。

1.5 专用米品质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 具有某种特殊品质的专用米纷纷育成。黑米、紫米要求种皮、糊粉层的黑色素、花青素含量高, 糙米颜色黝黑、深紫;制粉、味精、酿啤用米要求直链淀粉含量高;罐头米和制粉丝米要求较高的糊化温度;酒米要求腹白、心白大, 蛋白质含量低;糕点制作用糯米要求黏性强、糊化温度低, 等等。

2 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稻米品质现状

20世纪80年代, 黑龙江省水稻育种工作进展较快, 高产品种不断育成并应用于生产, 对提高水稻产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 水稻超高产育种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育成许多高产品种, 21世纪初育种高产与优质并举, 育成了一些优质品种, 但是优质米品种还是较少。虽然在省优质稻米品种评选中, 先后评出一些优质米品种, 但这些品种有的生育期偏长, 有的抗病性较差, 因此, 还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同时, 由化验分析结果可见, 目前推广品种除糙米率、整精米率外, 其它指标均未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见表2) , 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达二级标准, 垩白度仅达三级标准, 垩白率超标, 达不到优质标准。因此, 今后黑龙江省粳稻品种的品质改良目标应放在降低稻米垩白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上。另外, 胶稠度平均指标虽然达到75.4%, 接近一级标准, 但实际上品种间的差异很大, 真正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只占50%左右。胶稠度影响米饭的适口性, 因此, 提高该项指标同样重要。当然稻米品质也受产地、气象条件、栽培方法、干燥程度、稻米的储藏与加工等诸多因素影响, 但主要还与品种的遗传因子有关。

3 优质粳稻的选育方法和途径

3.1 广泛收集水稻优质资源

优质资源是水稻优质育种的物质基础, 国内外优质稻种资源十分丰富, 应广泛收集、鉴定加以选择和利用, 进一步拓宽黑龙江省优质资源。邻省辽宁、吉林优质粳稻育种工作进展较快, 优质资源较丰富, 应积极引进。另外, 对我国南方的优质早籼稻种资源以及日本的水稻优质资源均可引进利用。目前, 育成的优质米粳稻品种粒型多偏向细长粒型, 但椭圆粒型利于整精米率的提高。因此, 只要米质主要指标能达国标, 就可以作为优质资源加以引进利用。

3.2 注意亲本的优良品质性状和早代选择

在品质育种中选择的亲本至少有一个应具有希望的优良品质性状。在亲本选配中, 选择利用无垩白或少垩白以及低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品系。对垩白、粒型、谷壳厚薄等直观性状, 从F2代开始进行早代选择。胡兆华先生等研究, 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 多为不完全显性。含量的高低除受主效基因控制外, 尚受到若干修饰基因左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率在0.65, 亦相当高, 因此, 杂种初期世代的选拔有效。但目前缺乏直链淀粉含量的简便检测方法, 国际水稻所对杂种后代的大量筛选采用简易碘蓝比色法, 结果比较正确。

3.3 多途径育种攻关

利用基因重组是卓有成效的育种方法, 采取地理远缘杂交、亚种间复合杂交、回交等方法, 将不同类型不同特性的水稻品种的有利基因聚合在一起, 通过人工选择方法实现品质改良目标。有条件的可开展诱变育种, 日本利用人工诱变选育突变体, 再将突变体与常规品种杂交, 或与突变体进行单交或复交。江苏农科院黄宝才等认为诱发突变可改良稻米的品质性状, 无论是主效基因还是微效基因控制的性状都可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在较短的育种年限内, 达到在保持原品种其它优良性状的基础上, 改良个别不利品质性状的目的。在育种程序上, 可于低世代 (M2~M3) 筛选无垩白突变体, 在较高世代 (M3~M5) 测定筛选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系。此外, 系统选育方法、花培技术等方法也是可以借鉴的。总之, 应以传统育种方法为主, 尽可能结合多种途径, 努力提高鉴定效率, 快速有效地达到品质改良目标。

3.4 协调优质与高产的关系

优质与高产存着明显的矛盾, 高产品种大都品质较差, 而优质品种一般产量欠佳。黑龙江省的五优一号优质品种, 抗倒性差, 结实率较低, 影响产量的提高;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新近育成的优质新品系丰优301, 分蘖多, 但穗小, 穗粒数少, 千粒重不高, 也难以获取较高的产量。选育优质品种兼顾高产是长期的任务。优质品种的选育, 一方面米质要达到国标, 另一方面也有个理想株型和穗粒结构的协调统一问题, 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黑龙江省优质粳稻的选育株高应适中 (90~100cm) , 多穗与偏大穗相结合, 努力提高结实率以获高产。今后应注意引进和搜集多种优异种质资源, 通过亚种间或种间的远缘杂交, 对高产品种进行改造, 在保存原品种丰产性的基础上力争品质有较大的突破。

3.5 优质与抗病相结合

储藏条件对稻谷酚类物质的影响 篇7

稻谷中含有多种酚类化合物,包括黄酮、酚酸、单宁等,这些化合物主要以结合态或游离态的形式存在。稻谷的酚酸,主要是阿魏酸(FA)和香豆酸(PCA),对稻谷品质有重要的影响。酚酸通过与其他物质的交联增强细胞壁的机械强度,酚酸浓度的改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稻米食用品质。目前国内外对稻米储藏过程中酚类物质的研究较少。钱海峰等人对不同陈化度大米游离酚酸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游离酚酸的含量可用来表述其陈化程度。Zhou等人的研究表明37℃储存6个月后大米结合酚酸损失大于4℃下的损失,但未考虑湿度对酚酸的影响。在稻谷陈化过程中,不同储藏条件对酚类物质的影响不尽相同,因而研究不同因素对酚类的主次影响将有助于评价稻谷品质及其陈化状况,并对稻谷的储藏与品质保障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影响稻谷储藏品质的温度、时间、湿度等因素进行正交设计,研究不同因素对稻谷酚类物质的影响,为稻谷陈化的品质评定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刚收获的新鲜两优288稻谷,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提供。

1.2 试剂与仪器

1.2.1 试剂

无水乙醇、氢氧化钠、盐酸、正己烷、乙酸乙酯、福林酚试剂、碳酸钠,购自国药集团,均为分析纯;甲醇、乙腈(色谱纯),美国Fisher公司;冰乙酸(色谱纯),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去离子水,乐百氏公司;阿魏酸、香豆酸,购于芜湖甙尔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1.2.2 仪器

JLGJ.B-45型检验电动砻谷机,台州市路桥精科粮仪厂;万能粉碎机,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万分之一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722型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欣茅仪器有限公司;岛津液相色谱仪LC-20AT,紫外检测器:SPD-M20A。

1.3 方法

1.3.1 原料预处理

采后稻谷按一定条件储藏后取出,用砻谷机去壳得糙米,万能粉碎机磨粉过100目筛备用。

1.3.2 游离酚的提取

2g谷物粉加50mL的80%乙醇提取10min,然后3 000r/min离心10min,将沉淀重复提取1次,合并提取液38℃旋转蒸发至10mL左右,冷冻干燥,再用2mL甲醇复溶,-20℃储藏备用。

1.3.3 结合酚的提取

上述游离多酚提取后的沉淀用2mol/L的氢氧化钠消化1h,过滤后用盐酸中和,正己烷萃取除去脂类,乙酸乙酯萃取5次,合并萃取液38℃旋转蒸发至干,然后用2 mL甲醇溶解,-20℃储藏备用。

1.3.4 总酚的测定

取上述提取物0.125mL,加入0.5mL蒸馏水和0.125mL福林酚试剂,反应6min后,加入1.25mL碳酸钠(7g/100mL)溶液和1mL蒸馏水,暗室反应90min后于760nm下测定吸光值,以没食子酸为标准品。

标曲绘制:精确称取25.0mg没食子酸,定容至25mL,得到1000μg/mL的标准溶液;取5mL,定容50mL,得到100μg/mL的标准溶液;再依次配成20、40、60、100、150μg/mL的溶液;按上述方法测定其吸光值,分别为0.115、0.227、0.338、0.550、0.810,得到标准曲线方程为y=0.0054x+0.0077,R2=0.9996 (其中y为吸光值,x为浓度μg/mL)。

1.3.5 酚酸的测定

岛津液相色谱仪;Thermo Hypersil-Keystone ODS-2Hypersil (4.6mm×150mm,5μm);流动相:乙腈(A)和0.4%冰乙酸(B);流速:1mL/min;进样量:20μL;检测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280nm。线性梯度洗脱:0~40min,A 5%~25%。

回收率试验:在预处理后的样品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香豆酸和阿魏酸,做回收试验,得到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9.37%、93.52%。

标准曲线绘制:用甲醇配制不同浓度的香豆酸、阿魏酸溶液,按上述液相方法绘制标准曲线,得到香豆酸标准曲线为y=39155x+177300,R2=0.9927 (其中y为峰面积,x为浓度μg/mL)。阿魏酸标曲为y=75083x+28882,R2=0.9929 (其中y为峰面积,x为浓度μg/mL)。

1.3.6 正交设计

根据前期预试验和本试验室前人的研究结果,选用稻谷储藏温度(10、20、30℃),湿度(45%、65%、85%),时间(2、4、6个月),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考察不同贮藏条件下酚酸的变化。

1.4 统计分析

运用正交设计助手Ⅱ3.1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1.没食子酸2.原儿茶酸3.对羟基苯甲酸4.香草酸5.咖啡酸6.丁香酸7.香豆酸8.阿魏酸9.芥子酸

以温度(A)、湿度(B)、时间(C)三因素为决策变量,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试验设计及结果见表1。试验结果通过HPLC分析,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其中图1是9种酚酸标准品的高效液相色谱图,图2、图3分别是正交试验设计中试验号1根据上述提取方法得到的结合酚酸和游离酚酸的HPLC图谱,正交试验设计中的其他几组试验也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游离酚酸和结合酚酸。根据液相图谱对应的保留时间确定样品中所含物质,再根据峰面积代入1.3.5中得到的标准曲线换算得到各物质的含量。

由图2的保留时间与图1标准图谱对照可知:稻谷中提取的结合酚酸主要为阿魏酸和香豆酸;由图3可知:稻谷中游离的阿魏酸和香豆酸含量也很高。但是游离酚酸中含有其他一些物质,这可能与提取方法有关,结合酚酸最后通过乙酸乙酯的萃取减少了其他物质的干扰。

酚酸与稻谷品质有很大的联系。稻谷中的酚酸分为游离酚酸和结合酚酸,游离酚酸对稻谷品质有不良的影响,结合酚酸则对稻谷的细胞壁有稳定作用。阿魏酸(FA)和香豆酸(PCA)与其他物质交联,以结合的方式参与细胞壁中,是细胞壁的主要酚酸,结合态的阿魏酸可以与稻谷谷胚乳细胞壁中的多糖和蛋白质联合,形成了一定的架桥结构,对新米细胞壁良好的弹性起了重要作用,使得细胞壁容易在蒸煮过程中由于吸水和胞中淀粉粒的膨胀而破裂,促使细胞内溶物的析出,提高米饭的品质。结合香豆酸,则可以通过与木质素的结合增强细胞壁结构。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因此相对于其他结合酚酸,结合阿魏酸和结合香豆酸占结合酚酸的含量高,储藏过程中结合酚酸会通过酶促和非酶促反应游离出来,因此游离阿魏酸和游离香豆酸的含量在游离酚酸中的比重也很高。 Tsugita等人的研究也表明阿魏酸、香豆酸的含量明显的高于其他的酚酸,在稻谷中占了绝大部分,这与本试验结果相符。

游离总酚、结合总酚、游离香豆酸、结合香豆酸、游离阿魏酸、结合阿魏酸不同储藏条件下的正交试验结果见表1。由表1极差分析结果可知:影响游离香豆酸、游离阿魏酸、结合阿魏酸的因素顺序为时间>湿度>温度。游离总酚、结合香豆酸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时间,但温度和湿度对它们的影响顺序不一样。影响结合总酚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温度、时间、湿度。

贮藏条件对结合阿魏酸、结合总酚影响的方差分析结果分别见表2和表3。

注:*表示差异显著(P<0.05)。

注:*表示差异显著(P<0.05)。

由表2可知:温度变化对结合总酚的影响显著(P<0.05);由表3可知:时间改变时,结合阿魏酸变化显著(P<0.05)。时间对结合阿魏酸有显著影响,预示着结合阿魏酸可以作为预测稻谷陈化的指标。因此这为探讨结合阿魏酸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化来预示产品品质提供了可能。其他物质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结果为,温度、湿度、时间对游离总酚的F值为1.00、4.24、12.25,温度、湿度、时间对游离香豆酸的F值为4.81、13.24、16.95,温度、湿度、时间对结合香豆酸的F值为6.48、3.00、12.89,温度、湿度、时间对游离阿魏酸的F值为1.00、4.24、12.25,都未达到显著性差异(F临界值=19.00)。

稻谷在储藏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呼吸作用和生命活动,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结合态的酚酸类物质会通过一系列酶促和非酶促反应而游离出来,如阿魏酸和阿拉伯木聚糖的结合酯键被破坏,使得形成纤维丝的架桥物质断裂,凝胶化趋势下降,产生局部结晶,结果在蒸煮的时候当淀粉吸水膨胀时不容易破裂,使得细胞溶出物减少,引起大米食用品质下降。通过温度和湿度的作用,加快了酶促和非酶促反应,使反应累加程度不同,最终对酚类的含量形成影响。因此在稻谷储藏时要注意控制好温度与湿度,尽量缩短储藏时间,以保证稻谷的品质。

3 结论

(1)稻谷储藏时间是影响游离总酚、游离香豆酸、结合香豆酸、游离阿魏酸、结合阿魏酸的主要因素,并且对结合阿魏酸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

(2)储藏温度是影响结合总酚的主要因素,且达到了显著性影响(P<0.05)。

上一篇:西方素描绘画艺术下一篇:服装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