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2024-11-04

节水技术改造的必要性(精选9篇)

节水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篇1

摘要:灌区水利工程是否配套是影响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特别需要注重灌区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设。由于灌区大部分水利工程建设年代久远, 设计标准偏低, 管理又比较粗放, 造成灌溉质量不高和水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所以需要加强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来改变灌溉现状, 从而根据灌区农作物生长特点、水文气象及土壤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进行节水灌溉。改善当前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 加快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个人看法。

关键词: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

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渠一处 (以下简称人一处) 灌区由蒲阳河 (清白江) 灌区、人民渠1~4期工程灌区和前进渠灌区3部分组成, 灌溉成都、德阳2市, 设计灌面154413.33hm2, 有效灌溉面积161526.67hm2, 并担负向灌区30多家重点企业的工业供水和城镇生活用水的供水及向人民渠二处 (丘陵) 灌区的输水任务。管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3条, 总长479.8km;干渠、分干渠上有灌面666.67hm2以上支渠60条, 总长773.9Km;有66.67~666.67hm2斗渠222条, 总长821.4Km, 有灌面66.67hm2以下渠道481条, 总长450.5km。

灌区水利工程是农业经济得以良好发展的基础, 为了使灌区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有必要对灌区水利工程进行改造和升级。2002年至今, 人一处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进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 尽管现在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也有力促进了灌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 目前灌区的节水配套设施还是不够完善, 特别是支渠以下级别的渠系改造和配套跟进不及时, 这些问题限制了灌区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 因此, 强化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势在必行。

1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是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国家, 人均水资源占有率处于世界的较低水平。虽说都江堰灌区用水基本能保证, 却因为灌区水利工程设施配套不完善, 存在着灌区水资源严重浪费的情况, 由于工程和技术措施的不力, 而导致灌区灌溉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有效提高灌区水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灌区水利工程技术水平, 实现灌区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 则需要强化灌区水利工程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 从而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人一处通过近年来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人民渠1~4期干渠渠道水利用系数由之前的0.907提高到现在的0.952, 灌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较好实现, 成效十分显著。但当前灌区在末级渠系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 还存在着诸如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缺乏建管资金、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 制约了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 对灌区节水改造效益的发挥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所以需要强化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为灌区的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强化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重要策略

2.1 统筹组织, 抓好管理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包括多个环节, 涉及到很多管理单位和部门,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做好组织管理工作。需要明确的分工, 怎样做好自己的分内的工作, 出现问题怎样去解决, 各单位和部门之间怎样协调, 确保材料、资金及人员上的合理配置;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做好监督、管理和审查工作, 各个项目的进展和质量对于项目整体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这就需要组织管理人员加强对各项目区的进展和质量情况的指导和督查, 确保工程的质量。

2.2 科学规划, 抓好建设

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最终目的是节水, 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所以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都在以节约水灌溉为基本出发点, 在方案设计、施工建设等环节都是要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经济状况等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从而确定采用何种方式的节水工程。还要为骨干渠道增设配套设施, 进行节水技术改造, 还要在各级渠道上增设计量设施, 建立水情自动化测控系统, 通过各项措施的全面落实, 从而有效提高渠道水的利用率及灌溉率, 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加快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灌区水利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的施工中,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处理落实, 比如灌区水利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的施工中遇到了设计方案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 须按照设计变更程序及时进行设计方案调整, 确保工程施工符合实际、趋于合理。在进行灌区水利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的施工中, 要树立经济性的理念, 提高工程改造的实用性, 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施工方法的选择上, 要符合施工的要求, 在不降低设计质量标准和现行规范允许的基础上, 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法。在施工时, 尽量选择高效的施工工艺, 提高施工效率, 确保如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早日发挥工程效益。

2.3 加强宣传, 全民参与

加大相关宣传力度, 改变灌区缺少群众参与的状况。在灌区所有乡镇积极扶持成立用水户协会, 引导用水户参与灌区灌溉工程管理、田间工程维修养护。用水户协会把灌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和用水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充分发挥灌区群众的主体作用, 在保障供水、工程养护、水费收缴等众多环节上起到积极作用, 提高广大基层干部职工参与灌区水利工程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构建起符合灌区自身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有力地推动灌区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2.4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是一项以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率, 改善灌区农业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利国惠民工程, 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更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因此, 在建成后的运行管理上必须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 落实运行管理经费, 避免由于任何短期行为而造成的工程的荒废和毁坏。必须改革产权模糊的现象, 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社会资金, 不断拓宽灌区水利工程投资渠道, 加强工程建设, 切实做到建一处工程, 发挥一处效益。必须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在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施工之前必须明确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 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 切实保障工程长期稳定的运行。

3 灌区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分析

3.1 工程的节水灌溉能力大大增强

随着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完成, 提高了灌区工程完好率、配套率, 改善了灌区农业生产条件, 极大提高了灌溉保障率。促进了灌区的节水灌溉, 减少了水资源浪费。通过改建新建干渠节制闸, 砌护干支渠, 改造分水口, 提高了干渠水量调控能力, 减少了干支渠渗漏, 干渠引水、支斗渠渗漏水量大幅度下降, 节水效果十分明显。

3.2 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大大提高, 经济稳步提升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后, 改善了灌区农业生产条件, 大大缓解了用水的供需矛盾, 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稳定。提高了经济效益, 富裕了一方百姓。供水稳定且保证及时、适时进行农作物的灌溉, 促使农民积极的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增产、增值, 实现了农民的经济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有效地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3.3 改善了灌区的生态环境, 提高了灌区的生态效益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通过对水土保持工作措施的实施, 改善了灌区受益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使灌区的水土流失大大减轻, 提高了当地的植被覆盖率, 改善了周围的空气和水质资源状况, 增加了灌区群众的经济收入, 优化了生态环境, 促进了经济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 结语

灌区水利工程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灌区水利工程的不配套和不完善以及传统的灌溉技术导致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为了有效节约水资源, 提供水资源利用率, 加强灌区水利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十分必要。

节水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篇2

摘 要:水是一切生命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基本要素,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随着人类对淡水需求的日益增长,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近几十年来,灌溉农业成为全球粮食增长的主要动力,全球农业是水的最大消费行业。在我国,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气候,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农业生产对水的依赖性很强,有水才能做到稳产高产。目前,农业用水占全国总有用水量的70%,由于受工程配套状况和管理水平所限,灌溉用水效率仅有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对策之一。如何通过各种节水措施,有效地提高灌溉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发展农业节水的根本任务。

节水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篇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66-01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都要增加,农牧业开发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也要增加,但是我国水资源毕竟有限, 因此水是今后制约我国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 

关键词:节水;农业;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用水问题在于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水资源利用率低。由于水资源调配不当和严重浪费等原因,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自然植被衰竭、生态劣变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何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已成为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关键。 

1我国现代农业现状 

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据考证,中华民族早在近万年以前就“辟土植谷”开始了对自然条件仰仗程度很高的原始农业生产。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迅猛发展,中国农业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发展迅速,以有限的水土资源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增长,农业用地的不断减少,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如何在快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节约水资源是目前现代节水农业的当务之急。 

1.1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缺水问题严重。

现代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缺乏现象与水资源浪费现象并存。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还属于比较落后的水平,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总用水量4000亿m3左右,占总用水量的67%,如加上其他农业用水,估计整个农业用水量占到总用水量的80%,是全国水资源最大可能利用量的35%4~40%。 

1.2农业用水中资源浪费严重现象也日趋明显。

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目前还处在较为落后的阶段,不仅无法达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甚至部分地区连基础设施配套都不甚健全。灌区灌水渠道内大部分没有衬砌,而且渗漏、漫灌等现象十分普遍。目前,全国农业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只有0.5,每年损失的水量约2000亿m3,相当于全国工业和城市用水总和的2倍以上,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平均不到1kg/m3,即1m3水生产不到1kg的粮食,而一些發达国家大体都在2kg以上,差距很大。 

中国农业的水危机已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的高度重视,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LeslerR.Brown曾撰文《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将动摇世界的粮食安全》,文中虽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是足见中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水危机的严重性。 

2我国现代农业节水的必要性分析 

2.1未来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

面向未来,我国农业用水还存在大量潜在的问题。首先,由于我国工业不断扩大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也在日益增长,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在今后的时间内将会更加尖锐。而且从单位水资源的产能上来说,工业用水的产能明显高于相同体积农业用水的产能,因此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发展节水农业已经成为了现代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

2.2满足我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需求。

粮食和水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没有了粮食和水,一切未来和发展都是空谈,因此发展节水农业关系我国人民生存以及经济发展,是当下急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粮食的需求量为450kg,总粮食的需求量为7000亿kg左右。而我国现有耕地1.3亿hm2,但其中可开发利用的农用地后备资源只有4078万hm2,而后备耕地资源仅仅800多万hm2,但这些后备耕地资源是长期开发利用后所剩余的那些有各种限制因素,质量不高,生态环境脆弱的土地,开发难度大,所以土地资源开发潜力不大。由此可得,目前我国未来的粮食供给将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如果保持现在的粮食生产速度,那么未来我国将爆发严重的粮食危机,危害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

因此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是:我国目前需要将粮食产量从现有的5000亿kg提高到7000亿kg,但现只有4000亿m3灌溉水资源。如何使得现有灌溉水资源满足我国粮食生产的需要,同时满足其他农作物的需求已经成为了关系我国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有研究证明,如果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将灌溉水节省15%,可即可节省600亿m3水量,这个数字超过了黄河的年平均流量。因此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必须对灌区进行节水设施续建配套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

2.3抵抗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农业和经济的强大冲击。

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还处在粗放式农业生产阶段,这使得我国农业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虽然近年来“三农”政策的广泛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农业生产成本,但是依然无法与西方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科学生产、精细操作、大规模集约化农的业生产技术使得西方农业生产大国的农产品成本极低。加入WTO之后,我国逐步放开农产品进口的门槛,我国将很难抵挡西方农业大国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力。因此我国农业必须改变粗放经营模式走低成本,高产出的集约化农业道路,建设节水高效农业才能减轻西方国家所带来的冲击。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水农业就是集约化农业。根据分析预测2010年供水设施的单位投资约为8元/m3,污水处理约为10元/m3,而节水仅需3元/m3左右。 

2.4节水农业体系是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干旱荒漠地区更是如此。 

3结论 

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以及粮食危机的首要途径,同时也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必然需要,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不仅关系人民生活、经济发展,还涉及环境、生态、社会效益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危机,而且可以使中国农业得以持续发展,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根据水资源状况和农业需水规律所实施的节水灌溉可以进行有效节水、提升灌溉水的利用率。为此,我们需要摒弃传统的农业灌溉用水技术和观念,建立起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供水体制。从这个意义上说,节水农业就是现代农业,节水灌溉属于科学灌溉。

节水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篇4

1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必要性

1.1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是建设节水型农业的要求

2005年6月30日,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指出:“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要大力节约用水。”目前,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排83位, 加上我国地域广阔,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匀, 年际之间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 干旱不仅影响到部分的人群生活, 而且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因此, 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要解决好这一突出矛盾最有效的办法是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1.2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是向现代化水利转变的要求

所谓工程水利 (即传统水利) 是指人们为了抵御干旱、涝灾、发展水上运输等而从事的水利工程和管理工作。所谓的资源水利 (即现代水利) 是把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进行综合开发和科学管理。它主要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六个方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看, 农业水利建设已经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面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盘活有限的水利工程和水资源, 让老化的基础设施再次焕发青春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正是使工程水利向现代化水利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这样才能让现有的农村水利工程设施可持续发展, 再创新的辉煌。

1.3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是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要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达13亿之多的国家, 尽管版图面积辽阔而真正能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并不多,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生产更多的粮食, 储备更多的粮食, 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和抵御自然灾害的需要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出现了全面的下滑趋势, 究其原因除投入不足之外, 水利设施损坏严重是主要的, 因此,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既可恢复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状况, 而且会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达到既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又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

1.4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是搞好农业用水经营管理的保证

通过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不仅可以减少水量损失, 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而且还可以减轻农民的水费负担, 有利于水费征收, 提高管理单位的经济效益。通过把节约的农业灌溉用水向高效益部门转移, 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结合节水灌溉技术的实施, 量水设施将会得到相应的配套和完善, 从而为水商品化提供前提条件, 为水管理现代化打下基础。再结合国家政策、体制、机制的改革, 必将会使农业灌溉用水经营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彻底摆脱目前管理落后、经营混乱、收费困难、维护不佳的被动局面。

1.5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是改善生产生态环境的需要

我国幅员辽阔, 从南到北跨度大,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缺水严重。干旱缺水不仅成为中国北方地区发展经济的突出问题, 而且造成了自然条件的严重恶化。即使在中国南方地区, 也因降雨的年际间变化造成干旱年份出现缺水的情况。与此同时也产生自然资源恶化。仅湖北省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全省现有重点缺水城市20多个, 有20多万人和几百万大牲畜经常缺少必需的饮用水。而节水灌溉技术既可以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需水要求适时、适量地进行科学灌溉, 做到灌水均匀, 土壤不板结, 保土保肥, 避免水土流失, 减少水资源、化肥、农药的用量, 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达到既节约水资源, 又提高水 (下转P89) 服;二是马路宽度不够, 由于兰州特殊的狭长地理位置, 使得东西走向的车特别多, 但是马路狭窄, 使得塞车的状况非常严重, 这样不仅耽误时间, 而且增加汽车的耗油量, 进而增加开支。

例 (005-W-32) :兰州的道路状况太差, 动不动今天这儿挖, 明天那儿陷的, 每次开车都很小心, 生怕把车磕坏了。

(2) 停车位状况。被调者普遍认为, 私家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麻烦,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停车难。尽管所居住的小区都有专门的停车场和停车位, 只是有的小区停车位较少, 如果回去的晚一些, 可能就会没有车位了。被调查者对于兰州的公共停车场的现状很不满意, 停车地方少且不规范, 只见有人收钱, 不见有人管理, 导致车经常被刮蹭, 虽然有保险公司赔付, 但也比较麻烦, 而且修车还会耽误时间。同时, 在吃饭的高峰期, 几乎很少能找到空闲停车位。

4结语

被调查车主也普遍认为, 自从拥有了私家车之后, 很少走路, 经常是整天“窝”在车里, 或是延续着“三点一线” (家、车、单位) 规律, 对身体健康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正如李姓车主所言:“走路的机会更少了, 健康不如从前了。”

当然, 随着私家车的增多, 交通拥堵成为首要的交通问题, 一些路段没有设详细的路线标志, 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也上升了。同时, 尾汽污染也成了另一个严重的问题。还有, 对公共停车场缺少统一规范的管理, 乱停车现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上接P102) 资源经济效益, 还可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土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可行性

(1) 政府高度重视, 群众积极性高。在2000年以来, 水利部在认真贯彻党中央发展农业、农村、农民经济指示的前提下, 提出了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 各级地方政府不仅结合本地实际拿出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计划, 而且在各地方财政紧张的前提下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展了前期论证工作和试点工作, 让群众看到了政府的决心, 看到节水灌溉的效益, 从而彻底改变了过去老百姓不闻不问的被动局面, 极大地刺激了广大群众推广使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

(2) 试点工作成功, 经济条件良好。节水灌溉技术在我国推广应用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特别是2000年以后试点工作的成功, 积累了大量经验。无论是设计、施工, 还是设备的生产加工都获得了成功, 为全面推广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上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有了质的飞跃, 无论是国家、

由上分析, 不难看出, 随着兰州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兰州市的汽车消费也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不同品牌、不同价位的汽车进入兰州, 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可供多样化选择的机会, 汽车的销量也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 因私家车而引发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也将接踵而至:如乱停乱放、交通拥堵问题, 交通安全问题, 环保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通过城市公共交通状况的完善和城乡规划、社区布局等硬件设施的提升来获得改善和缓解, 也有赖于相关部门的依法加强管理和健康环保的用车理念在全市汽车消费者中的普遍建立。

参考文献:

[1]王宁:“轿车热”凸显欲望模式的变化[G]//王宁, 著.消费的欲望.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2]雅各布斯·简: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3]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 编.陈清侨, 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4]郑也夫:轿车文明批判[N].光明日报.1994-8-9.

[5]卓健:从步行城市到汽车城市—————马克·韦尔《汽车与城市》评介[J]国外城市规划, 2005 (5) .

郭岩, 女, 西北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助理研究员。

集体, 还是农民个人都有能力去承担推广使用节水灌溉技术所需的费用, 因此,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时机已经成熟。

(3) 农业技术先进, 产业布局合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提高, 新时期的农民不再固守传统的耕作技术, 大量的先进科学的农业技术走进了农村, 在千家万户生根发芽,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农业格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农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安排农作物种植计划, 因此,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的重点。

作者简介:

浅谈灌区发展农业节水的必要性 篇5

一、河套灌区节水工作基本情况

近几年, 内蒙古河套灌区在节水管理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特别是用水者协会的推广, 得到了灌区人民的欢迎。为了适应新的形势, 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进行改革和调整, 进一步明晰水权及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方面的关系, 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最有效的利用。河套灌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节水国家分配给内蒙古每年引用黄河水指标是58.6亿立方米。近年来, 由于黄河天然来水量达不到正常年份, 国家在年度水量分配时, 根据黄河当年实际来水的多少, 按照“丰增枯减”的原则对沿黄各省区进行分配。从2009年至今, 分配自治区年度水量指标平均为53.06亿立方米, 只达到正常年份分配水量的90%。2004年, 内蒙古分配给河套灌区每年引用黄河水指标是40亿立方米, 而实际上灌区每年净引用黄河水5 2亿立方米左右。内蒙古河套灌区引黄控制面积116万亩, 现有效灌溉面积57万亩, 由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负责管理, 总局下设5个灌域管理局, 负责灌溉、维护、收水费等日常工作。灌域管理局下设有所、段, 一般管到斗渠分水口。斗渠以下水费的收取原来由管理局委托村、镇负责, 已经进行灌溉管理制度改革的地方, 改由用水者协会或者由斗渠承包者负责灌溉和收水费。

二、河套灌区开展节水灌溉的意义

1. 只有开展农业节水, 才能有效缓解灌区农业生产用水不足的问题。

目前, 河套灌区现有的工程引水条件和灌溉方式, 用于保障农业生产最低限度用水是49亿立方米, 每年指标性缺水10亿立方米左右。2012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纳污控制“三条红线”, 水资源管理刚性约束逐年增强, 使得争取超指标用水日益困难,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现实表明,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巴市农业生产和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 灌区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仅为36.9%左右, 远低于国家50%的水平;全市节水灌溉面积只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20%左右, 并且多数为低水平。

2. 只有开展农业节水, 才能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巴彦淖尔市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综合利用水平低, 在6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中, 农业用水约占95%以上, 城镇、工业、生态用水仅占5%, 存在农业用水量偏大, 工业用水量偏小, 生态用水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农业用水降不下来, 工业就难以发展, 城镇和生态用水也无法保证。因此, 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考虑, 必须加大农业节水, 只有把农业用水节下来, 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保障作用。

3. 只有开展农业节水, 才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节水灌溉, 其实就是科学灌溉, 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长期以来, 人们对黄河水资紧缺的形势认识不足, 思维上仍然是“水从门前过、不淌意不过”, 大水漫灌陋习依然存在, 灌水定额远远高于农作物生育需水, 既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又增加了农民水费支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 因此, 推进农业节水的过程, 就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性举措, 尤其是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对灌溉供水和耕作栽培技术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适量的灌溉, 不仅不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还能进一步提高灌溉保证率, 降低农业成本, 改善生产条件,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实现节水节费, 增加农民收入, 进而推进高效农业体系的建设。

三、节水工作的思路

1. 灌区在节水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包括:

分阶段定价, 超量用水加价;推行按亩计费、细化测流量水划小收费单元;平整土地, 缩小地块;全面实行计划引水等。

2. 开展节水工作的主要思路

(1) 是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全民节水意识。巴彦淖尔市在节水工作中还处于初级阶段, 公民的节水思想意识、节水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 宣传仍然是节水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要把“世界水日”和“世界水周”做为重点, 进行广泛持久地宣传, 不断社会的水忧患意识, 使全社会都能深刻认识节水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是筹措资金加大节水工作的投入, 解决节水基础设施。以政府投资为主, 建立政府、企业、公民共同参与的节水新机制。把供水与排水结合, 促进水务市场化发展;提高水价, 通过经济杠杆, 使用户增加对节水建设的投入, 降低成本节约水资源;另外限制高耗水行业;普及城市生活节水设施, 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 采取措施废水再用。

(3) 是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试点工作。节水型社会是实践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的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 大力推进农业节水示范区建设,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好的基础。

摘要:科学完善的水利体制机制, 有利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与优化配置。

高效节水灌溉对水利发展的必要性 篇6

高效节水灌溉是党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而批准开展的一项重大专项行动。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实施高效节水灌溉, 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进一步挖掘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增产潜力, 为保障粮食的安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解决水资源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就是实施节水灌溉。由于海原县属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地区, 就需要大力发展喷灌、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这对于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实施高效节水灌溉, 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所迫切需要的。海原县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提高农产品产出的空间越来越小, 因此最根本的出路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还需要通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改变传统的大水漫灌的灌溉模式, 这样有利于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 大大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以及集约化。近些年, 海原县围绕发展节水灌溉开展了大量工作, 因此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当前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较为落后, 使得工程面积仅为有效灌溉面积的4.7%。为了将其转变为海原县农业发展方式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就需要合理有效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以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 是实现海原县大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是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县域经济、社会、民生等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中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可以节约用水、用料, 还能有效增收, 增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而通过对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 对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改革有很大作用, 有利用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推动海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以及为社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可提高抗旱减灾能力, 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海原县水资源极度短缺。近些年, 随着灌溉面积的增加, 产业化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使得供水负担加大, 就造成供需之间的矛盾发生。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频繁干旱逐年加重, 造成人畜饮水极度困难, 使得生态环境脆弱, 造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因此, 我们需要加强农业产业项目的建设, 发展旱作节水技术是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长期以来, 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以及自然条件和水资源的的限制, 发展灌溉工程难度大、成本高。农业经济结构单一, 节水技术普及率低, 节水措施不配套, 抗灾避灾能力弱,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农民收入水平还很低。通过规划项目的实施, 能够大力调整农、产业结构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率, 能够加强地方优势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 能够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协会的作用, 结合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对不同产业的需水特性进行管理, 大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益。以此建立完善的现代化节水、高效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 以此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增强农民的收入。

综上所述,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为彻底解决灌溉问题, 有效利用当地水资源。通过发展膜下滴灌等灌溉技术, 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这样才能使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农民的收入也会进一步增加, 为可持续发展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解放当地劳动力, 发展农村经济, 改善生态环境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良好的机遇与政策支持。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对水利的发展和改革有着明确的方向。而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新时期的水利发展与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而中央到地方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把旱作雨养区建设成为抗旱稳产型的特色农业产业带, 大力推广高效节水农业, 构建起抗旱减灾水效机制, 是当前自治区农田水利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开发条件成熟。各项目区域有着良好的交通, 电力基础建设也相对成熟, 以建的水源工程为依托, 发展高效的节水灌溉项目。

群众积极性高。项目建设对促进海原县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 因此各项目区域的农民有着很高的积极性。

本项目规划方案符合当地实际, 采用的技术先进成熟, 具有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

海原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实施后, 能够有效地改善项目区域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推动干旱山区发展优质的高效节水农业有重要意义, 也能够为灌区经济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对推动当地的经济持续发展、稳定发展以及加强民族团结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连世.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后运行管理的探讨[J].科技传播, 2013 (07) .

[2]韩晓伟, 崔永玲, 卢慧英.发展节水灌溉开发利用水资源[J].河南水利, 2001 (05) .

节水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篇7

关键词:水资源,节水,途径

1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 占全球水资源的6%, 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 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 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300m3,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 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 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m3, 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

根据地理位置不同, 我国的缺水性质也不同, 北方属于资源性缺水, 而南方属于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属于工程性缺水。据统计, 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m3, 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km2, 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 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 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 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 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其以北地区, 人口占46%, 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 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

1.1 水质不断恶化

据统计, 我国每年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已达到631亿t, 这相当于我们每人每年排放40多t的废污水, 而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 这是导致我国河流、湖泊及水库水质恶化的直接原因。以长江流域为例, 在废污水排放中,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别占75%和25%左右, 在流域涉及的18个省、市和自治区中, 四川、湖北、湖南、江苏、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废污水排放量占流域总量的84.6%, 是废污水的主要产生地。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有机物、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镉、铬、铅、砷等。在21个干流城市中, 上海市排放的废污水量约占21个城市排放总量的30.7%, 武汉市占18.1%, 南京市占15.8%, 重庆市占8.8%;四大城市合计占73.4%, 是长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于污染严重, 长江岸边形成许多污染带, 在干流21个城市中, 重庆、岳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6市累计形成了近600km的污染带, 长度占长江干流污染带总长的73%。

根据环境部门对全国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状况的监测, 由于近年来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 我国主要水系的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2003年, 我国7大水系污染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其中407个重点监测断面中, 只有38.1%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规定的I~Ⅲ类水质要求。

1.2 需水量逐年递增

1949~2002年, 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亿m3, 大约每10年增加1000亿m3, 年平均增加约100亿m3。1980年以后, 全国总用水量的增长幅度略有下降, 但年平均增长量仍有62亿m3左右。在这期间, 全国的用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农业用水比例逐步下降, 而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比例则有所增加。与2001年比较, 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亿m3, 工业用水增加1亿m3, 农业用水减少90亿m3。在省级行政区中, 用水量大于400亿m3的是新疆、江苏和广东, 约占全国用水量的25.5%;工业用水占其总用水量30%以上的是上海、重庆、湖北和江苏。

2 节水的必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 但由于世界人口的剧增、人类的过度索取和浪费, 以及工业污染等原因, 世界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 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

按照前面分析, 我国本身人均水资源量的世界排名在100名以后。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 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m3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m3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m3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m3为极度缺水。我国按照总体人均量属于轻度缺水国家, 但是, 由于水资源的不平衡, 目前有16个省 (区、市) 人均水资源量 (不包括过境水) 低于严重缺水线。与此同时, 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水污染, 又使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失去了利用价值, 使本来就紧张的水资源, 变得更加危机四伏。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目前已引起国际社会以及我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有专家预言, 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资源问题。

目前, 我国在节水方面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就生活用水方面, 全国绝大部分市镇, 基本做到或正在安装计量水表收费, 取消了居民生活用水包费制。工业用水方面, 目前全国用水重复利用率普遍比80年代初提高了40%以上, 万元产值取用水量比20世纪80年代减少5成。农业用水方面, 近些年在全国建设了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 209个高标准节水增效示范区, 并对99个大型灌区及40个中型灌区进行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 建设了一批国家级节水示范区。

虽然随着国家对水资源的重视以及国民对水资源的忧患, 根据国家经济实力, 逐步在各个领域都采取了一系列的节水规划, 但是受传统习惯影响和国民经济制约, 各个领域节水改造速度不令人满意, 归其原因有: (1) 认识不足。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 搞好节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需要全区域 (或全流域) 社会成员和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见成效。而我国人民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 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 (2) 投入不足。节水工作面广、量大, 情况复杂多样, 需要大量投入和一定的先进技术, 无论哪种节水措施, 都需要更新改造用水设备, 有的甚至要更新改造工艺设备, 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目前我国从上到下工业节水尚无固定投资渠道, 农业节水投入近些年有所加强, 但力度不够, 投入不足与技术落后使我国工农业用水水平与国际差距拉大。 (3) 机制不力。当前节水工作还没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水价太低是主要原因, 使得耗水大户觉得投资节水效益不高, 即投入节水资金高于多耗水费用, 所以使得企业、农户的节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3 节水类型、途径

用水按照类别分为农业、工业和生活三大类。其中农业用水可分为农田灌溉和林、牧、副、渔等亚类;工业用水可分为电力工业、一般工业、乡镇工业等亚类;生活用水可分为城镇生活 (居民生活和公共用水) 、农村生活 (人、畜用水) 等亚类。

3.1 工业节水

推广工业节水技术。工业生产是用水大户, 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5~10倍, 压缩工业用水量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降低工业用水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改革生产用水工艺, 争取少用水。如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若用氧气转炉代替老式平炉, 不但可提高钢的产量, 而且可降低用水量86%~90%。 (2) 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国外先进工业企业的用水重复利用率高达90%以上, 而我国工业企业的用水绝大部分都在一次利用后作为废水排放。虽然我国一些缺水大城市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高, 但地区差别很大, 进一步挖潜可节约大量水资源。 (3) 探讨利用海水、微咸水的技术。由于淡水资源的缺乏, 沿海城市可利用海水做工业冷却水和生活冲厕水, 华北和西北地区可开发微咸水资源。

3.2 生活节水

首先, 要改变人们的“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错误理念, 应当知道我国水资源人均量并不丰富, 爱惜水是节水的基础, 只有意识到“节约水光荣, 浪费水可耻”, 才能时时处处注意节水, 每个家庭只要注意改掉不良的用水习惯, 就能节水70%左右。

其次, 要推广城市生活用水节水技术。城市生活用水是水资源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水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据建设部城市水资源中心的资料表明, 我国城市生活用水的1/3由于水资源供给和使用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而白白损失了。由于许多城市自来水管道老化和质量低劣, 每年我国由于管道漏损的水量就占自来水管网供水的20%以上, 达到60亿m3。面对这种情况, 我国城市应提高节水技术, 开发推广节水器具, 创建节水型城市, 国外一些城市成功的的节水经验, 我们可以参考借鉴。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纽约, 每天缺水34万m3 (约占整个城市用水量的70%左右) , 纽约市环保局 (DEP) 推行了一项用节水型抽水马桶替代全市的低效抽水马桶的计划, 后者每次冲刷需水20L以上, 而前者只需6L水。该计划完成时, 全市11万栋建筑内更换了133万个低效抽水马桶, 每年每栋楼减少了29%的用水, 全市低流洗手间每天节约了27~34万m3用水, 该计划成功的解决了生活用水的供需矛盾。

3.3 农业节水

要加大宣传力度和投资力度, 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农业用水约占我国总用水量的80%, 但农业用水中的浪费现象也最严重。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量的70%以上, 如果将农业灌溉用水指标降低, 将大大缓解我国水资源紧张状况。目前,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半数以上存在中途渗漏现象, 采用漫灌又要浪费30%~35%的水量, 今后应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对灌溉农业区, 节水灌溉技术应以改进地面灌溉为主, 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面灌溉节水技术 (如平地、沟灌、间歇灌等) 。在北方渠灌区推行并渠结合的灌溉方式, 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喷灌和滴灌。应使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相配合, 进行节水的轮作制度。推广耕作栽培、培肥施肥和抗旱高产优质品种。对旱地农业区, 应按照水旱互补的方针, 充分利用雨水集蓄节灌等现代旱地农业技术, 进行以坡改梯为重点的基本农田建设, 并通过各种措施, 降低无效蒸发, 提高土壤有机质, 建设土壤水库, 增加贮水。同时,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特征和当地水资源条件, 调整作物布局, 优化种植结构, 选育优良品种。

3.4 其他措施节水

3.4.1 开发、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治污技术。

除了在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中节水外, 开发、引进先进的治污技术, 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再利用率也是节水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 我国首先应从战略上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积极开发和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治污技术, 提高城市污水的处理深度, 将城市污水开辟为“第二水源”。这种再生水可用作城市用水、工业冷却水、环境用水、地面冲洗水和农田灌溉水。这是保护供水水质和改善水环境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

3.4.2重视和加强水资源调配的研究、规划与实施。

我国北方水少而南方水多, 且时间上波动很大。这种空间分布与时间分配的极不均匀性, 决定了采用区域水资源调配办法改善这种不均匀性的必要性。但是确定是否需要调水, 又必须具体地分析北方受水各地区缺水的性质, 并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近期与远期的需求进行周密的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以确定调水的合理规模, 并充分论证工程技术的可行性。南水北调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项具有实践意义的措施, 它可以使调入区的调水量规模最小而效益最大。调水对于调入区来说是一种重要开源, 但开源又必须在节流的前提下进行, 在节流的基础上开源是水资源调配的基本原则。调水应是对当地水源的补充。只有实现了地区节流, 充分挖掘当地水资源的潜力后, 实施调水才是最经济、最合理的。

3.4.3 实施取水许可制度。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必须强化水资源管理, 制定全国水资源规划, 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在地下水超采区, 应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在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调度水资源时, 应当维持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 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

4 结语

节水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篇8

关键词:节水灌溉,节水型社会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必须率先实现现代化,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武城为农业大县, 水资源严重短缺, 一般年份缺水5466万m3, 必须兴建节水型农业。年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8160万m3, 人均占有量220 m3, 是全省63%, 全国的10%。武城县位于德州市潘庄引黄灌区的最下游, 因黄河近几年来水量日趋减少, 引水经常限流、限引, 武城县仅能在秋冬季引水蓄灌, 作物灌溉季节基本无水可引。卫运河又经常断流, 且大部分为污水, 水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 对用水大户, 农业实施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已迫在眉睫。

一、节水灌溉在农业发展中的必要性

1、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节水积极性

提高农业节水效率离不开农民的参与, 一切技术和措施最终通过农民的实践来实现, 农民是节水提高效率的主体, 其行为和素质在某种程序上决定节水效率的提高, 建立农民参与管理决策是节水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2、发展节水灌溉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武城县近几年来持续干旱, 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浅井灌区地下水最大埋深由6m左右降至16m。因此,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减少灌溉用水量, 有利于环境改善, 有利于遏制地下水进一步超采和漏斗区的扩展, 减少地质灾害, 减少灌溉退水将化肥、农药带入河道的水量, 防止大面积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和水质污染。

3、发展节水灌溉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需要

发展节水灌溉是解决我县农业干旱缺水、增加农业产量、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性措施。我县属资源型缺水, 随着工业和城镇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业用水的比重还将下降, 灌溉用水的紧缺程序将日益加重。而农业节水工程具有节水、节能、节地、省工增产等优点, 一般比土渠灌溉节水20—50%。农艺节水措施具有节水、增加土壤饱气带含水量等作用。

4、发展节水灌溉是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需要

节水灌溉是科学灌溉、现代灌溉, 推行节水灌溉的过程就是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加入WTO的新形势, 需要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从而对灌溉排水和耕作栽培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节水灌溉不仅能实行适时适量灌溉, 保证作物的水肥气热的有效供给, 还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促进农产品尽快闯入国际市场, 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5、发展节水灌溉符合国家的重大决策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 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 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目前节水灌溉已不单是应对干旱, 而是保障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节水灌溉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力度, 尤其要增加对节水灌溉的投入。温家宝总理指出, “要合理开发和调配水资源, 加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山东省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加大农业节水力度, 逐步实现农业用水的零增长和负增长。新《水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行节水灌溉方式和节水技术, 对农业蓄水、输水工程采取必要的防渗漏措施,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使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有了政策和法律上的保障和依据。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 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 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直接危害到经济社会发展供水安全, 而且严重影响到国家水资源宏观战略实施。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必须率先实现现代化,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目前节水灌溉已不单是应对干旱, 而是保障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农业用水占全社会供水量的80%以上的地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 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优化配置, 尽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意义深远而重大。

二、节水灌溉措施

节水灌溉即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 也就是最大限度的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 主要措施有:渠道防渗、低压管道、喷灌、微灌的灌溉管理制度。

1、渠道防渗

渠道输水是目前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 传统的土渠输水渠系水利用系数一般为0.4-0.5, 差的仅0.3左右, 也就是说大部分水都渗漏和蒸发损失掉了, 渠道渗漏是农田灌溉用水损失的主要方面。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后, 一般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85, 比原来的土渠提高50%-70%, 渠道防渗还具有输水快, 有利于农业生产抢季节节省土地等优点。是当前我国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

2、管道输水

管道输水是利用管道将水直接送到田间灌溉, 以减少明渠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 发达国家的灌溉输水以大量采用管道。目前, 我国北方灌区管道输水推广应用也较快, 常用的管材用混凝土管、塑料硬 (软) 管及金属管等。管道输水与渠道输水相比, 具有输水迅速、节水、省地、增产等优点, 其效益为:水的利用系数可提高到0.95;节电20%-30%;省地2%-3%;增产幅度10%。

3、滴灌

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干旱缺水地区最有效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 其水的利用效率可达95%, 滴灌较喷灌具有更高的节水增产效果, 同时可以结合施肥, 提高肥效一半以上。可适用于果树、蔬菜、经济作物以及温室大棚灌溉, 在干旱缺水的地区, 也可用于大田作物灌溉。

4、膜上灌, 膜下灌

节水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篇9

关键词:茶叶,高效,节水灌溉,必要性,可能性

茶叶是一种世界性的饮料, 茶业经济跨国家、跨行业。而茶叶的生长发育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有着严格的要求, 其生产经营的好坏对湖北“三农”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 如何通过科技手段, 采取茶园高效节水灌溉措施, 促进茶叶的稳定生产, 是摆在我们水利工作者面前一项十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必须抓紧抓好。为了适应湖北茶叶生产新形势的需要, 笔者就湖北茶园高效节水灌溉问题谈几点意见, 以起抛砖引玉之作用。

1 湖北茶园实行高效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 植物生长不仅需要充足的阳光, 还需要有适宜的水分。茶叶生长发育全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有严格的要求, 春季萌动, 秋季停止生长, 温度都要达到一定的指标, 从一个生育期进入下一个生育期要求某个界限温度的累计值达到一定的量级。据赤壁市气象站1985~1988年对松峰绿茶的实测资料分析, 春季萌动或秋季停止生长的温度为8~14℃, 新梢生育的最适温度为20~30℃, 监界低温为-12℃, ≥10℃的年积温在4500℃以上, 年降水量为1300㎜以上, 年干燥度小于1.0 (见表1) 。

根据赤壁市气象站30多年气象资料, ≥10℃的年积温为5367℃, 年平均温为16.8℃, 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多年平均值为-7.2℃, 10~25℃的天数为108天, 占茶叶全生育期的60%, 年降雨量1560㎜, 年干燥度0.45 (其中7月份干燥度0.90, 9月份的干燥度为0.89) , 茶叶生长季节内各月的相对湿度为73%~81%, 茶园土壤湿度各月都在50%以上, 除7、8月份外, 日照百分率均小于50%, 各项气候指标完全可以满足松峰绿茶的生长需要, 有利于茶叶中氨基酸、咖啡碱、维生素和蛋白质等有效化学成分的提高。

实测松峰绿茶氨基酸浓度春茶最高, 夏茶最低, 纤维素含量秋茶最高, 春茶最低。这是因为春季10~25℃的日数占76%, 空气湿度大, 散射光多, 有利于含氮化合物的形成, 而7~8月份日照百分率大于50%的天数占78%, 大于25℃的日数占90%, 夏秋干旱五年一遇, 从而形成了直射光强、温度高、水分不足等不利条件加速了纤维素的形成, 茶叶粗老品质差。实验证明, 直射光下的茶叶纤维素比散射光下的茶叶纤维素多2.23%, 含氮物质少1.62%日平均气温大于25℃, 最高气温高于33℃, 茶树新梢水分容量随空气饱和差的增高而呈直线减少, 细胞分裂减慢或停止, 生长受到抑制, 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剧, 土壤肥力降低。装有雾灌等微灌设施的茶园温度可以保持在30℃左右, 空气相对湿度可提高20%左右, 秋茶可增产15%~32%, 这些实验数据充分说明了改善茶园小气候条件, 采取喷灌、微灌以提高夏、秋茶产量和质量, 提高单产是非常必要的。

赤壁市的各项气象条件十分接近全省的平均水平, 也就是说在湖北要大力发展茶叶生产, 除了改良品种外, 采取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湖北的茶叶稳定地占领国际国内市场, 为湖北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2 发展湖北茶园高效节水灌溉的可能性

进入新世纪后, 湖北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经济的指示精神, 在全面搞活经济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发展茶叶生产, 即突出抓好五大茶叶产业重点:第一, 加强优良种苗建设, 加快良种化进程。第二, 全面推进机制名优茶加工, 促进名优茶生产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第三, 大力开发无公害茶、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 扩大出口创汇。第四, 进一步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创建在全国叫得响、覆盖面大的名牌精品。第五, 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这些措施的实施, 使湖北茶叶生产实现了四个新的突破:

第一, 在加强现有茶园管理上实现新突破, 巩固提高六大茶叶基地。我省已形成的六大茶叶基地, 生产基础好, 潜力大。但是, 在管理上很不平衡, 必须要在管理上下功夫, 并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处理好发展与巩固的关系, 做到以巩固促发展, 克服过去只重视发展忽视管理的倾向, 克服发展上的盲目性和分散性, 走集约经营之路;二是要处理好改造与巩固的关系, 以改造促巩固, 重点在中低产茶园的改造上下功夫。通过发展一批无性系良种茶园, 改造一批中低产茶园, 淘汰一批低产低质茶园的措施, 全面提高茶园的整体素质;三是要处理好开发与生态的关系, 大力加强茶区、茶场和茶园的生态环境建设, 建设一批无公害、无污染的生态茶区、生态茶园和生态茶场。经过努力, 使每个产茶县市有50%的茶园亩产值超1500元, 全省每667㎡产值超1200元, 真正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第二, 在调整优化结构上实现新突破, 全面提高茶叶质量。具体讲要抓好七改七调整:一是要改过去有性种子直播调整为无性系良种茶苗移栽, 发展新茶园必须是无性系良种, 逐步改变目前茶树品种杂而乱的状况, 努力提高茶树良种化程度;二是改低产低质陡坡茶园为优质高产高效生态茶园, 建立生态茶区和生态茶场;三是改过去普施化肥、农药为主为以施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为主, 特别是要禁止在茶园中使用高残留农药, 如氰戌菊酯等, 严格控制茶叶中的农药残留, 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无公害茶、有机茶或绿色食品茶;四是改以手工采茶为主为手工、机采相结合, 降低采茶成本;五是改生产普通大宗茶为主调整为生产名优茶、花茶、珠茶、红茶等多茶类、多品种生产, 增加花色品种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六是改以手工制作名优茶为主调整为以机制名优茶生产为主, 促进名优茶生产上规模、上批量、上档次、上效益;七是改普通包装常规贮藏为精制包装、礼品包装、特色包装和冷藏保鲜, 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调整和优化结构, 把春茶产量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 名优茶产量提高到70%左右, 实现春茶与夏秋茶的比重调头, 名优茶与大宗茶的比重调头, 红茶、花茶及边销茶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全面提高经济效益。通过调整和优化结构, 推动茶业经济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 茶叶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茶叶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第三, 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上实现新突破, 进一步组织好重大技术措施的实施。加快科技创新, 促进产业升级, 是我省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所在。科学技术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制定优惠政策, 引进一批茶叶技术专家, 关心支持本地茶叶技术人员,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的排头兵。同时, 还要结合机构改革, 进一步完善茶叶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鼓励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 鼓励和支持他们创办、领办、租赁茶场 (厂) , 兴办服务实体。“十五”乃至今后相当一个时期, 要重点组织推广五大实用技术和新技术, 一是无性系良种繁育与栽培技术;二是名优茶机制技术;三是无公害茶, 包括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生产加工技术;四是茶叶降本、增效综合配套技术;五是名优茶冷藏保鲜技术等。

第四, 在开拓国内外市场上实现新突破, 搞活茶叶流通。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是实现茶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开拓国际市场上, 要争取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茶叶龙头企业出口自营权,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在开拓国内市场上, 一是要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和提高目前已形成的武汉、宜昌、英山三大茶叶批发交易市场, 逐步将其建设成为华中地区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集散地, 形成全国区域性的茶叶大市场, 并通过产业化的实施和推动, 力争在“十五”期间主要产茶县市都要建立自己的茶叶销售批发市场, 使产地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配套发展;二是积极扶持中介服务组织。如茶农协会、茶农合作社和名优茶产销联合体等, 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和运销大户的作用, 鼓励和引导经营权向茶业企业家和大户能人集中;三是建立茶叶产销信息服务系统, 加强茶叶贸易信息研究,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文艺等多种媒体,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促销, 建立信息网络, 利用现代信息手段, 向茶农和农业提供产销信息服务;四是在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 发展一批专卖店、连销店, 进入超市设立专柜, 通过批发、直销、经销、代销等多形式搞活流通, 做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一起抓, 省内市场与省外市场一起抓, 西部市场与东部市场一起抓, 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一起抓。

湖北茶叶生产的蓬勃发展, 一方面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给水利工作者提出了展示自己技术的舞台, 可以说发展湖北茶园高效节水灌溉到了最佳时期, 有了极大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国内外茶叶产销概况及湖北茶叶发展思路, 龙润茶文化网, 2006.10.01.

[2]龙振华, 从松峰绿茶生育过程看碟茶叶喷灌的必要性, 喷灌技术, 1988.01.

[3]茶园灌溉技术, 中国茶叶网, 2008.01.04.

[4]许迪, 等, 农业高效用水技术研究与创新,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01月.

[5]丁雨恒, 等, 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中几个问题的研究,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上一篇:时限控制下一篇:人事工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