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标准

2024-07-14

项目管理标准(共12篇)

项目管理标准 篇1

9月26-29日, 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农业机械化分技术委员会 (全国农机标委会农机化分会) 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了农机化标准项目管理和标准编写培训研讨班。有关农机化标准制修订项目主要起草人、全国农机标委会农机化分会委员以及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标准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人等共40多名代表参加了培训。

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副站长、全国农机标委会农机化分会主任委员杨林, 湖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副局长文海波亲临培训班并讲话。全国农机标委会农机化分会秘书长宋英在会上转达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及科技发展中心有关领导对与会代表的关心和问候。同时指出, 举办本次培训班的目的:一是加强农机化标准项目的管理, 推进标准项目和财政资金执行进度;二是提高农机化标准编写质量;三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机化标准化工作队伍。

杨林在讲话中主要通报了今年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组织开展的全国农业机械化标准工作调查情况。杨林指出, 从调查情况看, 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重视农机化标准工作, 积极宣传贯彻《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规划 (2010-2015) 》, 因地制宜开展了农机化行业、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 对强化农机化质量工作, 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农机化管理部门对标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农机化标准宣贯工作不到位;农机化标准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农机化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培训班上, 全国农机标委会农机化分会委员王心颖就我国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情况作了专题介绍, 讲解了农机化标准体系的概念、定位和作用, 农机化标准的发展阶段及现状, 标准体系表构建的原则和结构, 并对7种典型的农机化标准进行了分析。宋英结合农机化标准的特点系统讲解了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和GB/T 20000.2—2009《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工程师曲桂宝介绍了全国农机标委会农机化分会归口管理的标准情况, 农机化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程序和相关要求, 以及标准编写软件的使用。

全体学员还围绕培训内容进行了交流研讨。大家发言踊跃, 一致认为, 培训班举办很及时, 培训内容丰富, 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 对农机化标准工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收获很大。建议全国农机标委会农机化分会要多举办这样的培训班, 强化对农机化标准工作人员的培训, 大力提高农机化系统标准编写水平和标准化管理水平。

项目管理标准 篇2

一、工程分包情况

是否存在超越资质承揽工程和转包、违法分包行为;是否将劳务分包作业分包给无资质单位或个人,是否分包给未办理《入青信用登记证》的外地建筑业企业;工程分包合同签订是否合法规范。

根据《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建设工程违法发包、违法分包、、转包、挂靠行为认定办法》规定,总承包企业或专业承包企业在施工现场设立的项目管理机构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项目核算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其中一人及以上为非本单位人员的即属于转包;

施工总承包合同、劳务分包合同应使用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监制的文本,合同的签订应合法规范,双方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职责和义务。施工总承包、劳务分包企业不能超越资质等级承揽工程;

施工现场应留存以下资料:

1、施工总承包企业及劳务分包企业资质证书,属外地入青企业须同时提供《入青信用登记证》;

2、施工许可证,总承包、专业承包工程中标通知书及合同,劳务分包合同及劳务分包企业管理手册;

2、总、分包单位项目部管理人员的劳动合同及社会保险证明复印件(加盖公章)。

二、劳动用工情况

用工单位与务工人员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签订是否合法规范,是否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建筑工人考勤管理体系。

劳务分包企业必须在所有务工人员上岗前与其认真规范地签订由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与青岛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联合监制的劳动合同,合同中要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合同工期、工作岗位、工资标准、工资结算方式、工作内容及各工序的比例、工资支付方式和时间、因发包人原因导致的窝工工资、安全责任、质量标准及违约处置方式、材料节超、遵纪守法、违约责任等内容。按完成工程量结算工资的劳动合同中要明确工程量计算方法和约定单价。严禁与“包工头”签订合同。

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建筑工人考勤管理体系,项目部应通过考勤仪对中标项目经理进行考勤管理,完善从业人员考勤记录。

施工现场应留存以下资料:

1、施工现场所有人员的劳动合同;

2、总承包或专业承包企业组织自有工人开展劳务作业的,须提供为现场工人办理社会保险的证明;

三、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情况

是否对现场工人进行实名登记造册,是否建立统一的施工现场劳动用工管理台帐,并根据流动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工人进出场记录完整,是否建立工作量、工资“日清月结”制度。

劳务分包企业应当实行务工人员实名制管理制度。应指定足够的专职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务工人员的来源地、姓名、身份证编号、岗位证书编号、工种、等级、培训日期、劳动合同编号、信息卡号、进场时间、离场时间等信息进行实名登记造册,建立统一的施工现场劳动用工管理台帐,并根据流动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工人进出场记录完整。严禁使用未携带身份证的务工人员。

施工现场应留存以下资料:

现场工人登记册、劳动用工管理台帐及工人进出场记录。

四、施工现场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施工现场实行全员持证上岗制度,项目部应提供所有务工人员的岗位证书,正在接受上岗培训的人员,须提供有资格培训鉴定机构出具的相关证明。

施工现场应留存以下资料:

所有务工人员的岗位证书。

五、劳务分包企业的劳务工长配备及现场管理情况

劳务分包企业应在施工现场设置项目管理机构,对施工现场的务工人员进行全程管理,并服从监理、总承包或专业承包单位-3-的管理。项目管理机构的人员配备主要包括:项目经理、劳务工长、质量员、安全员、各相关工种的技术负责人或技师等。

施工现场应留存以下资料:

劳务分包企业施工现场项目管理机构所有人员的劳动合同及社保证明。

六、劳务工人工资发放情况

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监控制度建设,农民工工资准备调剂资金落实情况,拖欠农民工工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工资发放公示,施工现场维权公示牌设立等。

劳务分包企业在每个在建项目都要建立“日清月结”制度。应当每日对每个工人的工作量进行核实,并各方签字。应每月对工人应得工资进行核算,并在工地现场公示栏进行公示,接受劳务作业人员的监督。要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日期支付给务工人员工资,并发放到工人手中且拍照留存备查。不得将工资发放给“包工头”或者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转发,不得以工程款拖欠、结算纠纷、保修、垫资施工等理由随意克扣或无故拖欠。

施工现场应留存以下资料:

1、工作量、工资“日清月结”记录;

2、从业人员考勤记录及工资发放记录;

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标准化探析 篇3

关键词:标准化项目管理现场施工施工企业

效率和质量是施工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效率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施工企業的经济效益。施工项目实现标准化,不仅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而且可以反映施工企业的整体管理能力,为施工企业开拓市场、降本增效、提高竞争实力,最终实现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施工项目标准化管理的内涵

标准化管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为获得最高的生产效率和最优的产品质量而制定一系列规则的活动过程。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就是借鉴工业生产标准化形成的施工现场管理理念,将现场管理工作内容具体化、定量化,把现场布置要求、检查内容、检查方法等转化为工作标准,实现规范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涉及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其机理是通过把成功做法和经验在相似管理模块内进行移植和复制,实现施工现场管理方式从粗放式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转变,实现复杂问题程序化,模糊问题具体化,分散问题集成化,保证工程建设各阶段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机衔接,为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施工任务提供保障。

二、项目管理标准化的实现途径

(一)项目现场管理标准化

项目现场管理标准化是施工企业打造品牌和拓展市场的基础,多年的管理经验表明,提升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水平是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的有效途径。目前,建筑市场的竞争正在从过去价格竞争逐步向高品质管理竞争过渡,施工项目现场的管理水平就代表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是企业展现自我的窗口。项目的管理水平上去了,企业的管理水平自然就上去了。因此,越是优秀的施工企业越应该明白现场管理标准化的重要性,以现场管理标准化打造品牌,以现场管理标准化促进市场才能打造优质品牌。

(二)施工材料管理标准化

现场管理标准化是项目管理标准化的重要内容,施工材料管理标准化又是现场管理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材料管理标准化是企业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对施工企业尤为重要。据测算,一般整个工程80—90% 的成本费用(包括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机械使用费、临时设施费和现场管理费等)都发生在施工过程中,因此,加强材料管理对于成本控制非常重要。同时材料管理比较适合进行标准化管理,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建立材料动态核销管理机制,及时监控材料使用情况,强化现场库存管理,合理使用材料,减少浪费损失,对于企业提高项目利润、达到降本增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安全管理标准化

安全控制本身并不是施工成本的组成部分,也不产生经济效益,但却是决定成本和效益的主要因素。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安全生产与降本增效紧密相关,没有安全就没有企业长期的效益。一旦由于现场标准化管理欠缺导致出现重大安全事故,不仅会拖延工期影响收益、需要企业付出高昂的善后费用,更会影响到企业的口碑声誉、带来长期利益的损失。

(四)质量管理标准化

质量管理标准化对于企业来说,更是降低成本环节的

重中之重。如果因为质量问题导致大量返工,将会导致人工和材料成本的大幅上升。尤其是在工程竣工阶段,返工将会阻碍竣工验收和工程及时交付的进度,并且增加维修费用。如果不能按时交付导致工期延后,还会出现罚款、违约金赔付等情况。

项目管理标准化是企业资源整合的必然要求。建筑行业高速发展导致了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这就预示着施工工序、操作方法标准化程度越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就越高;员工的生产率越高,企业创造利润就越多。施工企业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就是企业越能够更大限度地、更专业化地组合多种资源,就越能够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实现项目管理标准化的要点

(一)制度建设是保障

制度就是一系列约束人们活动的规则和规范。施工企业在近年来项目标准化管理实践中深刻意识到,要进行项目标准化管理,就必须建立和严格执行各种施工规范和规则。通过制定和完善多样化的奖惩条例和机制,将标准化管理情况与员工业绩考核紧密挂钩,为项目标准化管理提供支撑,激发标准化创建动力。

(二)现场实践是关键

施工项目现场是各种建设要素的集合,是实施标准化管理的重要载体。只有将项目管理标准化放到施工现场中进行检验,才能证实其合理性和可推广性,才能选出成熟可靠、经济适用的方法作为复制推广。因此,标准化要从实践中来,最终更要落脚到实践中去。

(三)总结和创新并重

一是要通过对项目现场标准化管理经验的总结,及时将成功经验转化成可量化的管理标准,使之被有效地执行和考核。二是对失败的教训认真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或纠正措施,使之成为今后工作的指南。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可以作为项目管理案例进行学习。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还要注重从项目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和特点,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进行分析和完善,将之提炼为新的项目管理标准,持续创新标准化管理体系。

(四)构建学习型团队

建设工程项目工期长、造价高、风险因素多,通过加强标准化相关知识和先进经验的学习,可以提高项目团队整体素质,提高工程现场标准化管理水平,更好地应对项目建设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变化和复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晓玲施工企业转型的必由之路[j].施工企业管理, 2016(11)

[2]康义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监理质量控制标准化[j].低碳世界,2016(8)

[3]车安兰等“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施工[j].建筑技术,2016(2)[ZK)]

项目管理标准 篇4

近年来, ASTM国际标准组织努力将标准知识带进中国工程技术类大学。每年ASTM员工或其委员会的会员都会访问不同学校, 举办讲座、参加研讨会, 且赞助不同领域的学校课程或学生设计中的一些特别技术项目。

2011年, Armstrong (China) 公司与上海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举办了第一个关于学校声学设计的学生竞赛, 旨在鼓励学生们注重团队合作以设计一所中学的优秀声学项目。这一竞赛是Armstrong公司在考虑其声学技术在中国建筑中的应用和推广时所构想的, 面向建筑学、工程学、物理学和其他有关建筑设计或声学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

起初, Armstrong (China) 公司向其长期合作的教育伙伴-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提出了举办一个学生技术设计竞赛并于2010年构架了比赛项目提案。得到两所大学的积极反馈后, Armstrong (China) 公司和ASTM于2011年1月份在同济大学共同举办了建筑声学研究项目培训班, 作为这次比赛的一个序幕。Armstrong (China) 公司之后继续同两所大学合作完成了对比赛过程及具体项目的设计。比赛于2011年4~6月启动且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报名。共有7个团队参加此次比赛-来自同济大学12名学生组成的4个团队和来自清华大学11名学生组成的3个团队。此次比赛于2011年12月结束, 来自两个大学的两支队伍分别获得了第一名。

同济大学通过考虑对于学校在高速公路和地铁站附近的声吸收、振动和隔离8步战略进行学校设计, 从而赢得小学设计的胜利。

清华大学获胜团队设计的项目是“斜坡上学校”, 学校处于紧靠一条繁忙高速公路边上的公园里, 而且是斜坡上的草地或“公园”里。这是根据当地和国际建筑标准对环境可持续性的要求来设计的。

作为对其卓越表现的认可, 两支获胜团队都获得了参加美国声学学会和中国声学学会于2012年5月在香港共同举办会议的整个行程的赞助。他们应邀在学校设计的特别讨论环节以讲座形式讲解其项目。

总体来说, 学生们被给予6个月的时间开发他们的项目, 这就意味着他们有充足的时间研究标准和更多地了解声学。在设计开发阶段, Armstrong (China) 公司高级科学家也是ASTME33会员的Kenneth Roy博士在两个学校分别举行了声学研讨会。最终, 由分别来自两所高校的两位教授和来自上海和北京的两家建筑公司的高级设计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做出了最后结论, 并于2011年12月宣布了获奖者名单。建筑物声学中对于ASTM标准的合理使用是作为评判分歧准则八个方面的其中一个。这一学生设计大赛是Armstrong (China) 公司与中国大学生开展教育活动的第一例, 且其计划在未来几年中继续开展这一活动。

ASTM国际标准组织支持Armstrong (China) 公司这一行动且就ASTM标准和Armstrong的声学技术对中国大学生进行了成功培训。第一次比赛的成功强调的是参赛学生需要为他们将来的工程职业做准备, 并且成为其他公司或大学标准教育活动的先驱者。

ASTM国际标准组织奖继续支持其会员公司全球的大学标准教育工作。ASTM也欢迎和鼓励中国各行业和大学能够共同努力以促进标准教育应用。更多关于ASTM标准在教育中的信息, 请联系ASTM员工:刘斐fliu@astm.org, 中国办事处;Jim Olshefsky jolshefs@astm.org, ASTM总部。

生产现场标准化作业管理标准 篇5

变电站标准化作业管理标准

1.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靖远县供电公司变电站生产现场标准化作业的管理部门及职责,指导书和现场作业卡编制、工作程序的管理及检查与考核等内容。

1.2 本标准适用于变电站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工作。

1.3 本标准所称的标准化作业是指企业对电网送、变、配电设备运行、检修、技改和试验等现场生产作业的全过程为主要内容,按照企业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与要求,制订作业程序和工艺标准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1.4 本标准所称的全过程控制是指针对现场作业过程中每一项具体的操作,按照电力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的要求,对电力生产现场的作业活动全过程进行细化、量化、标准化、程序化,保证作业过程处于“可控、在控”状态,不出现偏差和错误,以获得最佳秩序与效果。

1.5 本标准所称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是指对每一项作业按照全过程控制的要求,对作业计划、准备、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明确具体操作的方法、步骤、措施、标准和人员责任,依据工作流程组合成的执行文件。对生产现场标准化作业起指导作用,并作为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作业人员平时学习和生产培训主要教材。

1.6 本标准所称的现场作业工序工艺标准卡是指对每项作业过程中的组织措施、作业步骤、主要工艺标准、危险点及控制、工作负责人和作业人员确认签字等为主要内容的现场作业卡(以下简称标准卡)。标准卡供作业人员和现场工作负责人使用,一项(类)作业一份标准卡。

2.管理部门及职责

2.1 变电站负责标准化作业归口管理工作,负责制定变电设备运行、检修和试验等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负责拟定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 负责指导现场标准化作业的全过程管理。

2.2 生产技术部督部负责标准化作业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现场标准化执行情况的监督,与安监部共同审查标准卡。负责监督生产一线人员的培训质量。

2.3 变电站负责生产一线人员培训的组织实施,指导员工制定个人学习培训计划,并检查落实。

3.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现场作业卡的编制

3.1 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由变电站牵头组织各专业班组的技术人员,依据公司颁发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导则(试行)》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结合安全生产管理特点和相关技术规程、规范进行统一编制,以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目的。编制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具体要求如下:

3.3.1 针对每项具体工作,将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进行分解和细化到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中的各个作业阶段。

3.3.2 对生产现场作业的全过程控制,对作业人员的全过程管理。明确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措施,有针对性的现场监护。

3.3.4 围绕安全、质量两条主线,实现安全与质量的综合控制,优化作业方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4 现场作业工序工艺标准卡由生产技术部牵头组织,依据我局编制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在作业前由各生产单位及供电所编制现场作业工序工艺标准卡。编制标准卡的具体要求如下:

3.4.1 编制标准卡应将危险点及控制措施具体细化到作业过程的各个阶段,并明确劳动力组织和各级作业人员的职责。

3.4.2 体现标准化作业的针对性和唯一性。同类设备针对不同的安装位置和

检修重点的不同,要求制订不同的标准卡,确保现场作业标准卡的唯一性。

3.4.3 安全措施必须与现场实际相结合,保证安全措施正确、完整、可靠。

3.4.5 工器具放置与现场位置相结合,现场工器具应定置管理。

3.4.6 作业人员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保证作业人员技术素质和工作状态能够胜任工作。

3.4.7 标准卡应体现责任到人,编写、审核、批准和执行应签字齐全。

3.4.8 依据作业对象,按专业和作业内容分别编制一份现场作业标准卡。

3.5 标准卡必须履行审批手续,实行责任跟踪制度。

大修项目的标准卡由变电站牵头,生技部、安全监察部参加审查,主管生产副局长批准。

3.6 标准卡必须有作业人员和工作负责人签字。

4.现场标准化作业的程序和管理

4.1 现场标准化作业应当按照公司下达的标准化作业流程执行。

4.2 生产作业现场应具备下列资料:

4.2.1 现场勘察报告

4.2.2 现场作业工序工艺标准卡

4.2.3 工作票

凡列入年、月度生产计划的检修、预试等作业应编制现场工序工艺标准卡。

4.3作业前的准备工作应当按照以下先后顺序和要求实施:

4.3.1 根据生产计划和任务,工作负责人应进行现场勘察,并做好记录;

4.3.2 收集设备缺陷和往年设备修试报告等历史档案,整理出设备状态诊断报告,详细列出作业中的安全措施和工作危险点。

4.3.3 拟定各级作业人员职责,劳动力组织分配分工情况,工器具、仪器仪表、物资材料和备品备件明细表,现场作业定置图,工器具使用记录表等。

4.3.4 编制现场作业流程图、制订作业进度计划表,编制标准卡并报相关部门审查和批准。

4.3.5 工作负责人和作业人员应认真清理核实工器具、仪器仪表、备品备件数量和车辆落实情况。

4.3.6 作业人员到达作业现场后,工作负责人应针对现场情况,认真讲解标准卡载明的作业项目、作业工序、作业方法、质量标准、危险点分析、安全措施、作业人员签字等主要内容。

现场作业人员应对照标准卡逐项作业并确认和签字,不得漏项和越项作业。

4.4 各专业班组自检工作完毕后,应申请验收。验收合格后,履行工作票终结手续,作好记录。

4.5 设备投运后,工作负责人应在七日内将使用过的标准卡,报主管部门审核评价后保存并归档。

5.检查与考核

项目管理标准 篇6

关键词:消防标准化工作机制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198-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维护我国社会的安全稳定,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使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严峻考验。就目前全国的火灾形势来看,情况并不乐观,重特大火灾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这就说明我国消防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消防标准化作为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经过数年的建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消防标准化工作逐步显现出了一些问题。

1 目前消防标准化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分析目前消防管理的现状时,可以看到消防标准化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是消防标准化工作跟不上消防工作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社会消防预警、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作和识别重要火灾隐患等方面的工作机制的制定步伐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源方面的缺乏。其二是消防标准与国家规范的冲突。这主要是由于建筑技术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不同于消防标准的制定,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独立性,往往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和总结的一些经验,而又无法一时形成标准,从而制约了一些工作的开展。其三是消防产品的更新速度远远大于消防标准化的制定速度,这也与消防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市场规律有关,间接导致了消防产品的质量各有差异。其四是人们缺乏对国家最新标准的关注和学习导致新标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最后是相关的消防专业研究人员和消防专业机构较少,也是阻碍消防标准化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2 推行消防标准化工作机制创新的思路

针对上述分析的消防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应该着力研究新的方法来应对这一挑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方向,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改革创新消防标准化管理工作,努力使消防工作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道路,真正将消防标准化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下面就从推行消防标准化工作机制创新的角度来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提出本人的几点思路以供参考。

2.1 研究消防标准化工作体制,科学的地进行规划

消防工作要创新改革就要认真仔细地研究消防标准化工作机制,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认真有条理的解决消防标准与规范制修订体制不吻合的情况,从而达到消防标准与国家规范的制、修订制度的和谐统一。应该整合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信息方面的资源来进一步完善消防管理机构的体制。要认真思考消防工作的实际性,不管修订的步伐怎样,都要结合消防标准的实际需要来进行重大消防工作的安排。根据国家标准部门的相关规定,积极沿用和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消防管理工作。同时也可以做好一个时期消防管理标准和修订标准的规划工作,这也是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从而真正做到消防标准化工作机制的创新。

2.2 考虑建设消防标准化工作的专业性队伍

在建设消防标准化工作专业性队伍的同时,首先不仅要注重专业的标准化队伍的培养,还不能忽视基层消防队伍的标准化建设,必须让标准化工作深入到每个消防部门。其次不能忽视标准化研究单位对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这不仅要求社会单位的积极配合,还要求包括一些消防科技学院、消防科研单位以及等其他相关企业单位的参与。还有,成立这样的专业性队伍就要成立专门的消防科研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研究标准化工作的操作实施。最后是能够培养一批消防专业素质的人才,他们要有能够符合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条件,并且有能够洞悉全球消防科技发展方向的眼光。他们的工作任务一是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指导下,组织提出对本专业标准化工作的技术政策和技术措施的建议。二是按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要求,组织提出消防专业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有关试验验证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建议。三是受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托,审查消防专业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送审稿,提出审查意见。四是调查了解消防专业标准的贯彻执行情况,分析标准实施后的技术经济效果,及时向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有关情况的报告和改进工作的措施建议。五是组织消防专业标准化的宣传普及、经验交流和学术活动,开展消防专业标准的技术咨询工作,协助主管部门做好有关标准化技术培训工作。六是组织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对口的ISO/TC92/SC1、SC2、SC3和SC4的国际标准翻译、验证、分析研究和表态文件的投票等技术工作,提出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有关活动的建议。七是负责指导、协调消防专业各项标准制、修订工作及技术归口工作。

2.3 消防标准化工作机制的改革创新要不断加强

当今社会形势瞬息万变,所以必须要不断加快改革的步伐,才能使消防标准化工作不断提高。这也对国家标准部门提出了较高要求,必须大力研究能够与形势变化相符合的机制,为消防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高做好准备。各单位作为社会的主体更要积极投入标准化消防工作机制,根据自主创新成果的要求去尽到相应的职责。消防协会也应该承担起消防标准化工作的推行任務,着力探究适合消防管理模式的道路。社会中介组织在消防产品评定、消防设施检测工作中与对消防标准化工作机制的改革创新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监督管理工作对消防标准的实施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推进消防标准化工作机制的过程中要实行长期的监督并做好后期的信息反馈和收集整理工作。

3 结语

消防管理工作对确保我国社会的火灾形势的稳定,确保社会经济建设飞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仅要抓住新的机遇,在我国实施“十二五”发展战略的伊始之年,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推进消防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创新消防标准化工作机制来提高消防标准化管理水平,这也是我国消防工作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参考文献

[1]石保权.关于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思考[J].中国标准化,2000(3).

[2]陈军,莫攀焕,雷蕾.对消防标准中一些问题的探讨[A].中国消防协会年会面向新世纪消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

[3]胡晔.关于消防标准化工作的思考[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5(10).

[4]韩伟平,姚松经,马恒.我国消防标准体系建设浅议[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6).

项目管理标准 篇7

《指南》确定了立项重点:

(一) 现代农业。

包括粮食安全;产地环境、生物育种、绿色农用生物投入品;园艺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种养及良好农业规范;动植物疫病防控和生物安全;水利基础设施、设施农业、先进农业装备;节水、节地、节能等农业创新技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

(二) 服务业及社会事业。

包括物流、金融、商贸、科技服务和新闻出版等生产性服务业;旅游、文化、气象、体育等民生性服务业;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劳动保护、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残疾人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安全、防灾减灾、应急处置等社会事业。

(三) 食品质量, 消费品质量及安全。

包括食品生产过程管理、冷链控制、信息追溯, 重要食品产品、食品相关产品;家具、玩具、文具、化妆品、纺织品、家用电器等产品及安全要求, 消费品危害信息和风险管理控制, 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消费品。

(四) 节能环保。

包括高效节能装备、产品及关键技术;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和再制造;先进环保装备、产品及关键技术;节能环保服务;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煤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等。

(五) 新一代信息技术。

包括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新一代电视技术、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数字虚拟技术;科学仪器及仪器仪表;软件服务和网络增值服务;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

(六) 生物。

包括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育种、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物制造关键技术;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等。

(七) 高端装备制造。

包括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输;干支线、通用飞机等航空装备;卫星应用及空间基础设施;高档数控机床等以数字化、柔性化、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

(八) 新能源。

包括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风电装备;智能电网及其运行体系;生物质能等。

(九) 新材料。

包括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等新型功能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

(十) 新能源汽车。

项目文档管理标准化实践 篇8

1 收集法规标准

项目文档管理工作核心准则即是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要求。为保证项目文档管理人员能够掌握、熟悉相关法规标准及规范, 提高文档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项目文档主管部门组织收集、整理文档管理法律法规标准, 。这些法律法规标准涵盖了项目文档管理的各方面, 从宏观上看:《中国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等, 具体业务上看:《档案工作基本术语》、《档案著录规则》等;工程竣工文件管理:《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等。特殊载体档案管理上:《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微缩胶片数字化技术规范》等;电子文档管理方面:《电子文件归档光盘技术要求与应用规范》等。特殊档案管理方面:《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审计机关审计档案工作准则》等。这些法律法规规范不仅是项目文档管理工作遵循的准则, 也是项目文档管理程序体系建立的基础。

2 建立管理程序体系

“凡事有据可依”——文档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规定执行。项目文档主管部门参考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结合项目建设特点, 建立了完善的项目文档管理程序体系。项目的文档管理程序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项目一级管理大纲, 根据质量保证法规和导则编制的《工程质量保证大纲 (设计和建造阶段) 》中对文件控制和记录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二层面是项目二级大纲程序, 根据《工程质量保证大纲 (设计和建造阶段) 》中对文件控制和记录管理的要求, 《文档管理大纲》具体阐述了项目文档管理组织机构框架、文档管理的目标、管理原则、构成体系;对文件管理、档案管理和资料管理的具体要求;文档保管和利用、文档信息化建设和文档安全保密的要求。

第三层面是项目三级工作程序, 项目文档主管部门根据项目一级和二级文档管理要求, 按文件控制、档案管理和资料管理分别制定工作程序。文件的编、校、审批, 文件的变更, 文件的收发控制, 工程通信管理等有专门程序规定分别界定。文件控制程序包括:文件的编审批、文件的变更、文件的编码规定、工程文件的收发管理、通信一般规则、文档的利用管理、记录的管理、电子文件的管理和文件的翻译管理。工程竣工文件的管理, 特殊载体文件管理也有专门的程序界定。其中包括:档案的分类和编码、文件的归档管理、工程竣工文件整理与归档、设备文件整理与归档、合同组卷办法、厂外建筑工程竣工文件整理与归档、文书档案整理与归档、特种介质整理与归档、射线胶片整理与归档、会计档案管理、文档的鉴定和销毁管理和文档库房管理。项目建设有关的国家法规标准、行业规范、操作规程, 专业参考书等都有专门的图书资料管理程序界定。

第四层面是部门内部文档管理程序, 主要包括文档控制用章管理、商务中心考核管理、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工程信函管理等。

以上四个层面对项目文档从产生、流转、保存利用、永久保存或销毁等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都作了具体而严格的规定。

3 制定工作流程细则

为做好项目文档管理, 将文档标准化管理落到实处, 在收集法律法规标准、程序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上, 项目文档管理处室组织梳理了文档管理所有工作流程, 按工作流程编写了相应的文档管理工作细则。这些流程和细则是项目文档管理程序的进一步细化, 是文档管理各具体岗位人员的日常工作中的工作手册。这些工作流程和工作细则得以扎实有效的实施, 为文档管理工作持续改进, 文档管理标准化、规范化进一步提升, 文件得到准确及时处理, 文件归档规范提供了技术保障。

4 开展专项培训建立对标指标

为提升项目内部文档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项目文档管理处室对文档管理程序进行了逐一培训;开展项目入职人员的文档管理专业培训;组织编写了项目文员文档培训教材, 开展了项目文员文档业务知识培训和上岗培训。承包商文档管理方面, 项目文档管理处室组织参建单位进行文档管理的外部程序培训, 邀请专家到项目建设现场进行文档管理的培训, 还对承包商文档管理进行质保监查, 针对查出的问题督促其整改。项目文档管理人员要求有省级档案上岗资格, 每年组织新进人员参加省里组织的档案资格培训。

在提升文档管理水平和加强程序执行力同时, 项目文档管理处室还建立了文档管理对标指标, 根据工作质量来确定各项具体指标, 以保证文档管理工作符合程序制度要求。文件控制方面有准确及时完成工程文件的收发处理准确率、工程技术文件分发通知及时率、工程收函标题翻译准确率、工程发函回退率、工程发函编号出错率、文件信息著录差错率、文件借阅服务及时率、文件借阅归还率、文件鉴定与销毁准确率达。档案管理方涉及括各门类档案收集、组卷、整理符合法规标准和程序要求, 包括各类档案检查接收及时率, 库房日常巡检率, 档案信息著录差错率, 档案借阅服务及时率达, 档案借阅归还率, 档案鉴定和销毁准确率。以上这些对标指标的建立和有效实现, 切实保证了项目文档管理程序、工作流程和工作细则的执行。

5 推进文档标准合同化

为加强项目文档管理工作, 规范文档管理要求, 推进文档标准化管理, 在项目文档管理标准化管理实践经验基础上, 将文档标准化管理要求纳入新签订合同的文档管理要求中, 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承包商在文档管理方面的职责、文件语言、数量、介质、格式、命名规则、文件提交要求和竣工文件/竣工图编制要求等。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参加对承包商文档管理的质保监查, 在合同执行各阶段结算时, 将文件提交情况纳入合同支付中。在合同结束时, 将竣工文件的提交情况纳入到具体工程的完工证明中。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工作, 将文档标准化管理纳入到合同管理中, 保证项目文档要求贯穿项目始终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标准化、规范化是项目管理的基础, 项目文档管理标准化、规范化随项目建设过程一并推进, 持续做好法规标准和各文档管理程序、流程、工作细则的内、外部执行, 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文档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方法, 为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提供优质的文档服务。

摘要:核电厂建设周期长, 文件量大, 文档人员流通大, 项目文档管理需建立完善的制度, 严格有效的执行, 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需要、运行乃至退役的需要。本文针对项目文档管理建章立制、标准化管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项目文档,管理程序,标准化,合同化

参考文献

项目管理标准 篇9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措施。

会议指出,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提高产品和服务标准是关键。必须深化改革,优化标准体系,完善标准管理,着力改变目前一些方面存在的标准管理“软”、标准体系“乱”和标准水平“低”的状况,促进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会议确定,一是完善标准化法规制度,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价, 强化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二是全面清理和修订现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整合现行各级强制性标准,在涉及公众利益的健康、安全、 环保等领域建立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逐步缩减推荐性标准, 推动向公益类标准过渡。三是鼓励学会、协会、商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制定发布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选择部分领域开展试点。允许企业自主制定实施产品和服务标准,建立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四是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放宽外资企业参与中国标准制定工作, 以有效的市场竞争促进标准上水平。努力使我国标准在国际上立得住、有权威、有信誉,为中国制造走出去提供“通行证”。

项目管理标准 篇10

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是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的核心标准。它从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角度来规范组织的环境管理工作。而ISO 14064-1:2006《温室气体第一部分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则详细规定了设计、开发、管理和报告组织温室气体清单的原则和要求。同样遵循PDCA的运行模式,同样作为重要的环境管理工具,仔细研读两项标准的内容,不难看出其内在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1基于同样的PDCA运行模式和管理逻辑

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中将“环境管理体系”定义为:“整体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按照标准要求,组织在其内部须建立并保持一个符合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该体系由环境方针、规划(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纠正、管理评审等5个一级要素和17个二级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形成P (PLAN)-D(DO)-C (CHECK)-A (ACTION)的循环模式(如图1所示),通过有计划地评审和持续改进的循环,保持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绩效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ISO 14064-1:2006是温室气体管理标准的第1部分,即: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与报告的规范及指南。组织可根据该标准提供的指导,对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进行量化和报告,来提升温室气体测量与报告的可靠性,同时让组织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与其温室气体资产或负债相关的风险。从标准的内容和实施流程上讲,组织层次上温室气体清单的设计、制定、管理和报告实际上也遵循了PDCA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而确定温室气体排放边界、识别GHG的源和汇、量化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清除,制定改进温室气体管理措施、对清单的质量管理、报告、内部审核等要求也都贯穿了PDCA的理念。

2 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与ISO 14064-1温室气体管理子体系标准之间的差别

2.1由组织的环境因素说起

按照ISO 14001:2004标准术语3.6的规定,组织的“环境因素”是指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这些要素通常包括组织生产活动中能源、资源的消耗或再利用,向空气、水体和土地的各种污染物排放等。而在向大气排放当中,又可能包括了氮氧化物、硫化物、聚丙烯酰胺、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的排放。可以看到,二氧化碳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恰恰是导致气候变化的诱因,也正是ISO 14064-1:2006温室气体管理标准所关注的重点。由此可见,ISO 14001:2004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组织所有的环境因素,包括组织自身能够控制的和能够对其施加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而ISO 14064-1:2006管理的主要对象则是组织诸多环境因素中的一类,即温室气体的排放,它是对单一环境因素进行管理(如图3所示)。

2.2在ISO1 4064-1:2006中未予体现ISO 14001:2004的要素

虽然ISO 14064-1:2006《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与报告的规范及指南》遵循PDCA思想,其条款部分对应PDCA,但并未完全按照“管理体系”标准的要素进行设计和构建。对照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所描述的17个体系要素来看,在ISO 14064-1:2006标准中,没有包含4.2方针、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4.4.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4.4.6运行控制、4.4.7应急准备和响应、4.5.2合规性评价、4.5.3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4.6管理评审等要素。可见ISO 14064-1:2006标准并非管理体系标准,而只是一项管理工具标准,它可作为组织在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有益补充,为组织提供与温室气体量化、测量、报告、清单或项目的确认或核查有关的附加管理内容。ISO 14064-1:2006与ISO14001:2004的具体差别见表1。

2.3是否有必要建立温室气体管理体系

2010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6次缔约方大会和《京都议定书》第6次成员国大会在坎昆召开,启动了“国家适当减缓行动”(NAMA)。这就意味着UNFCCC和京都议定书缔约国将接受发展中国家依据“符合气候管理体系良好实践原则”,来开展各自独立的自愿性认证。标准和合格评定在低碳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此,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MRV)将成为巨大挑战。为了支持国家减缓行动或者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更广泛的需求,ISO/TC 207/SC1 (环境管理体系分委员会)于2009年成立了特别工作组,研究“能否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体系标准来支持温室气体测量、报告和核查的要求”。2011年4月ISO/TC 207/SCI向其76个成员国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建立新的有关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

·是否需要建立测量、报告、核查(MRV)或温室气体(GHG)管理体系标准(MSS)?

·现有的ISO 14000系列标准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和管理而言是否够用?

·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ISO 14001:2004与ISO14064-1:2006标准是否可以实现企业温室气体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否能够有效支持国家层面的适当减缓行动?是否能够对MRV提供有力的标准支撑。

尽管至2011年6月举行的ISO/TC 207第18届年会上尚未就此做出最终决议,但是,这一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目前在国内存在两派观点。主张建立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的一方认为:建立GHG-MSS是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已提出温室气体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企业从环境管理的角度如何应对?如何挖掘节能减排的潜力,建立专门的GHG-MSS将使企业能够采用更加系统的方法有效管理温室气体排放。其次,温室气体排放只是企业众多环境因素中的一类,但是既有的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并未对如何控制该类环境因素提出更详细的要求,也未给予更具操作性的指南。因此,有必要建立GHG-MSS以使ISO 14001标准在温室气体管理方面得以更好的应用。此外,ISO14001:2004标准并未要求企业在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与控制时一定要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分析。因此,既往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时,对环境因素的控制显得相对粗糙,力度欠缺,尤其是控制措施上有时缺乏量化信息作为依据,而建立并实施GHG-MSS,则可以更加充分地运用科学的LCA分析方法,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清除给予量化,进而通过一整套PDCA管理理论和程序专门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进行有效管理,而这一点也是单独使用ISO 14064-1:2006标准所无法实现的。

而不主张建立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的一方则认为,目前组织已存在众多的管理体系标准,诸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信息、财务管理体系等,再建立GHG-MSS无疑将为企业增加额外负担;其次,以既有的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为基础,辅助实施ISO 14064-1:2006温室气体管理工具标准,即可达到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有效控制。

鉴于以上两方观点,笔者认为:第一,在现阶段决定是否制定GHG-MSS或许为时尚早,联合使用ISO 14064-1:2006与ISO 14001:2004标准对于已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而言有其可行和操作简便的一面,而专门建立新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以实现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有效控制也是一种开创性的思路。第二,对于组织而言,无论是否建立并实施了环境管理体系,面对当前节能减排的紧迫形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对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控制活动都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从实施主体、工作量和未来评价角度分析,无论是否创建并实施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都不会对组织既有的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和资源配置带来冲击和影响,即便有多个管理体系同时并行,也都是组织整体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体系的实际运行角度讲,尽管各种体系控制的对象与内容各有所侧重,但各体系的实施和运行必定讲求相互的兼容与整合。第三,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尚未决定是否有必要建立新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之前,密切关注国际标准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在国内原创性地开展有关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的相关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尝试性地在国内开展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的初步研制与试点实施,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与选择。

参考文献

[1] 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项目管理标准 篇11

[关键词]物流管理;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职业岗位

1013939/jcnkizgsc201520173

1 物流管理專业现状

11 缺乏专业的物流教育

物流专业是随着物流行业的兴起应运而生的,其归属的院系是商学院或者经济管理学院。在以前,我们所熟知的物流仅仅只是邮件、信件的派送,其中最多的就是信件,而我们最熟悉的“物流行业”就是中国邮政,但是现在所派送的物件主要是实物包裹。物流单位也不计其数,而其中大多数以个体、私企物流行业为主,国家还没有专门针对物流行业制定特定的经济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由于在二十年前,还没有物流专业,因此,如今的高职院校中,具有系统的物流专业的知识体系的专业教师依然缺乏,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也还是处在学习探索过程中。此外,课程的实用性还不够高,在教材的编撰方面,还存在遵循教条主义的弊端,物流行业虽然是经济学的分支,但是教材的来源不能是简单的经济学的分支,如今的许多大学所用的教材都普遍缺乏实践的检验,书本知识最终是要作用到实践中去的,这种不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最终是难以和现实实践接轨的,这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2]。我国教育部门实行教育新课标改革,推动了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改革,确保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对接。

12 缺乏专业实践

基于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学生在校主要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而且设立的课程有些是知识点重复导致学生学而无味,课程的设置过于空泛和重复。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无企业管理、操作经验,不具备双师素质,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实训设备欠缺,导致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随着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改革,高校实行了工学结合的措施,使学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快地适应社会。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共育机制。

2 物流行业岗位分析

21 物流人才需求

由于物流行业是社会新兴起的一个服务型行业,人们对于其运作和经营的情况还是比较陌生,导致了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高校设立了相关的物流管理专业,但是没有具体分析物流行业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所以培养出的学生是不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行业人才从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其需要对市场经济发展走向趋势有敏锐的判断力和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性思维,同时具备良好的商业交际能力。第二种是物流运营人才,其需要对整个物流线路都了然于心,设计更方便更实惠的物流线路,这就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第三种是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有着一流的操作经验,能够完成作业上货、分拣、堆垛、打包、配装等具体的作业。通过分析物流行业人才的层次关系,高校才可以针对相对应的岗位要求去培养物流人才。

22 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篇12

GB/T 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已于2009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能源管理体系就是从体系的全过程出发, 遵循系统管理原理, 通过实施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 在组织内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形成文件的能源管理体系, 注重建立和实施过程的控制, 使组织的活动、过程及其要素不断优化, 通过例行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能效对标、内部审核、组织能耗计量与测试、组织能量平衡统计、管理评审、自我评价、节能技改、节能考核等措施, 不断提高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有效性, 实现能源管理方针和承诺并达到预期的能源消耗或使用目标。

二、标准制定背景

节能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由于缺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科学的能源管理理念、机制和方法, 就会造成能源管理脱节, 使能源使用无依据、分配无定额、考核无计量、管理无计划、损失无监督、节能无措施、浪费无人管等现象。一些组织建立了能源管理队伍, 在能源管理中, 逐渐认识到开发和应用节能技术和装备仅仅是节能工作的一个方面, 单纯的依靠节能技术并不能最终解决能源供需矛盾等问题。应用系统的管理方法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动行为节能, 进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成为能源管理的关键。有计划地将节能措施和节能技术应用于实践, 使得组织能够持续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这不仅促进了系统管理能源理念的诞生, 也推动了许多国家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开发与应用。

三、标准的基本理论基础

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 针对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使用或能源消耗, 利用系统的思想和过程方法, 在明确目标、职责、程序和资源要求的基础上, 进行全面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 以高效节能产品、实用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最佳管理实践为基础, 减少能源消耗,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引入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 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确保能源管理活动持续进行、能源节约的效果不断得以保持和改进。从而实现能源节约的战略目标。

能源管理体系借鉴ISO9000和ISO14000的理念和思想、强调规范各种能源管理制度和措施、注重识别和利用适宜的节能技术和方法, 以及最佳能源管理实践和经验, 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四、标准的主要内容

1.总要求:组织应建立并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管理体系应覆盖组织与能源管理有关内部过程和外包过程。

2.管理职责:包括管理承诺、能源方针、作用、职责和权限等方面的要求。

3.策划:包括能源因素、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能源管理基准及标杆、能源目标和指标、能源管理方案等方面的要求。

4.实施与运行:包括资源, 能力、培训和意识, 信息交流, 文件控制, 记录控制, 运行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5.检查与纠正:包括监视、测量与评价、合规性评价、不符合, 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等方面的要求;

6.管理评审:包括总则、评审输入、评审输出等方面的要求。

五、标准的意义

1. 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 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2. 有助于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降低生产 (服务) 经营成本, 有利于经济效益的增长, 在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时保持竞争力;

3. 有利于满足市场、用户和各相关方的要求, 有利于减少信贷和保险机构的风险, 有利于吸引投资, 有利于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

4. 有利于完成国家对下达的节能指标;

5. 有利于获得国家各类奖励及财税政策支持;

6. 有利于为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做准备, 培养能源管理方面的人才, 为能源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7. 有助于克服技术性贸易堡垒, 甚至可以与国外相互认可, 得到外商的青睐, 扩大国际营销渠道。

8. 有利于建立节能减排的理念, 树立持续改进的信心, 逐步形成节能减排的自律机制。

六、各国标准研制情况及国际标准的进展

国际上有关国家制定并实施了能源管理体系国家标准, 如英国能源效率办公室针对建筑能源管理制定的《能源管理指南》、美国国家标准学会 (ANSI) 制定的MSE2000《能源管理体系》、瑞典标准化协会制定的《能源管理体系说明》、爱尔兰国家标准局 (NSAI) 制定的《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丹麦标准协会发布的《能源管理规范》等。此外, 韩国也发布了相应的国家标准, 德国和荷兰也制定了相应的能源管理体系规范。另外,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 (C E N) 和欧洲电气技术标准化委员会 (CENELEC) 共同组建了一个特别工作小组, 研制三个与能源管理有关的欧洲标准, 其中包括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IDO) 积极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进程。2007年初至今, 先后在奥地利、泰国和中国召开了3次关于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国际研讨会, 特别是2 0 0 8年4月在北京由国家标准委 (S A C) 和U N I D O共同组织召开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研讨会上, ISO、UNIDO以及相关国家的标准化组织的代表和专家就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结构、核心理念、要素、与其他国际标准的差异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和讨论, 并就能源管理体系的框架内容达成基本共识。这几次重要会议的召开为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交流和改进完善的机会。

为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 I S O成立了I S O/P C 2 4 2—能源管理体系项目委员会, 由美国和巴西共同担任秘书处, 由巴西、中国、英国和美国共同承担该委员会的相应职务。该委员会将于2008年9月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 对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七、我国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

上一篇:股权激励水平下一篇:初始环境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