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的几种方法(共12篇)
建筑设计的几种方法 篇1
耐火砖制坯模具是用来将耐火材质和粒度配合的原料, 压制成一定形状的砖坯。我国耐火材料厂使用的砖坯成型设备主要是摩擦压力机, 工程压力多在630-1000吨之间, 近几年有些厂家有1000-2400吨的压机出现, 有些厂家引进了1000-3000吨的液压机。压制一块砖, 用摩擦压力机要冲压3-5次, 有些砖种需要近20次, 模具磨损较重;而用液压机只需压制一次, 模具磨损较轻。
生产耐火砖离不开模具, 下面就以双圆盘摩擦压力机为例列举模具设计的几种方法:
第一, 普通型 (包括直形、竖楔形、侧楔形) 以砖的最大面为打击面进行设计。打砖方向定下来以后也就是确定了打砖的上下板, 一般厚度根据受压面积取34-39之间为宜。
(1) 接下来就是确定端板的高度和宽度。
根据打砖耐火材料的压缩比一般取1.6-1.8的系数, 装箱涨箱系数按工人平均水平0.5设计。
H端板=δ下板+δ下板托+1.7*H砖厚
A端板上端=A砖-0.5+1.7*H%
(2) 侧板的高度和宽度
a.高度的确定方法和端板一致:H侧板=δ下板+δ下板托+1.7H砖厚。
b.侧板长度的确定:B侧板=B砖坯长度+2*δ端板
第二, 宽楔形砖的2种模具设计方法:
(1) 端板做成带角度的, 设计时以端板工作面为准。这种方法是在普通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对侧面稍板, 其端侧板装配见下图1。
(2) 侧板做成两端带牙子的稍板, 端板还是等宽普端板, 其侧板装ÁÁ配配见见图图22。。
这2种方法我们奥鞍公司都用过, 经过多年实践一致认为第一种方法比较好, 表面看来图1方法端板加工比较难, 但是实践证明图2种方法一旦2端带牙子稍板加工出现问题或者热处理时变形度大了, 模具基本处理不了, 严重时甚至影响交货期和成品砖的质量。
第三, 有些砖由于结构特殊要采取活端板 (或者活侧板等) 的方式进行设计, 举例如下:
(1) 台车曲风砖模具设计方法, 现以689砖 (厂内编号) 为例:689砖由于砖宽是170, 厚度是110但是上下板长度分别是285、255, 如果把缺角部位做在下板上根本打不了几块砖就打变形了, 于是就把下板托延长55, 在其上加一件活动端板, 打砖时随着砖坯一起出来。活动端板宽度要比端板相应小0.5-0.6mm, 高度是端板高度减ÁÁ去去下下板板厚厚度度。。同同时时侧侧板板与与下下板板托托也也相相应应加加长长5555mmmm见见下下图图。。
(2) 上下板上有活动镶块结构:以我们公司为美国客户做的一种吊挂砖为例 (砖图见下图) 。把有简单结构 (2个圆窝儿) 一面做为上板, 上板用34mm厚板料加工, 并且在上板上相应位置做2个加大10mm的沉孔, 深度是5mm;另外加工2个活动凸起 (凸起底部加高5, 外径加大10, 并做R角过渡, 上板上) ;把有复杂结构 (吊挂) 一面做为下板, 下板也用34mm厚板料加工, 并把下板上的吊挂做成活动的, 下板加工成带沉孔结构, 以便出砖, 下板镶块见下图。
(3) 有些砖型在打击方向有通孔, 设计时一般把通孔直接做出, 减少生产成本 (也可打出不带孔的砖然后钻孔) 。设计这种砖型模具时, 在下板上做一个比孔大10mm左右的沉孔, 并做R2-5的圆角过渡, 芯棒底部加粗10mm-0.2, 其余尺寸按砖图尺寸公差要求做成活动的, 上板和锤头上相应位置钻通孔。结构见下图所示。
以上列举了一些砖型的模具设计方法, 某些砖型有好几种设计和拆分方法, 设计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能不做带子口的模具尽量不做, 能做简单的不做复杂的, 尽量简化模具, 节约模具成本, 同时还得兼顾工人的操作便利性、安全性, 为生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耐火材料标准汇编[S].北京:全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2]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钢铁及有色加工企业机修设计参考资料[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建筑设计的几种方法 篇2
营养消除疲劳:
为了及时消除疲劳,改善症状,除加强前后的整理活动,进行相宜的物理治疗外,注意饮食营养的调理则是现代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运动前后摄取一定的营养品,不仅能延缓疲劳的出现,减轻疲劳的程度,而且还能加快疲劳的消除。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只要不是因疾病所造成的.疲劳,并不影响身体健康。生理学认为疲劳对人体来说是一种保护性机制。同时,疲劳又是一种运动量的针对性反应。
在处理饮食营养与消除疲劳时最基本的要求是摄取营养成份的量要与运动强度和整个体力消耗相适应。也就是说,要使锻炼者保持能量的摄取与能量的消耗相平衡,使自己的体重既不增加也不降低。若体重降低,会引起身体成份的动员与消耗,使身体各种机能的能力下降;若体重增加,则会加重身体本身的负担,容易产生疲劳,
资料
那么需要摄取哪些人体所需营养素呢?我们知道,较长时间的锻炼与体力劳动,身体内糖的消耗量很大,因而我们首先需要注意充分补给含糖的饮食,再就是要充分补给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尤其是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因酸等,以及维生素C,因为它们都参与能量代谢过程,对消除神经系统疲劳,调节激素系统的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矿物质,特别是盐和钙的补充也很重要,因为它们能使运动后改变酸碱度平衡和渗透压恢复稳定,缓和肌肉疲劳。此外,还需补充一点铁质,以加速血红蛋白的恢复。
健身锻炼产生疲劳后往往伴随消化机能下降,食欲减退。为了促进疲劳的尽快消除,必须设法增进锻炼者的食欲。因此在安排饮食时必须注意下列几点:
1不要饮用过多的清凉饮料,如冷水,果汁等。
2要选用易消化的食品。动物性蛋白质可吃鸡蛋,香肠,鱼等。蔬菜也是理想食品。
3为补充盐份,可喝含盐的美味汤汁或吃咸味的蜜饯等。
4多吃水果,可作维生素的来源,又可调节胃口。
5可用牛奶,奶粉,猪肝之类的食物补充维生素和铁质矿物质。
6增加点心,冰淇淋,巧克力等食品。
7食品可添加带香味的刺激性调料,以增加食欲。
建筑设计的几种方法 篇3
关键词:室内空间设计;不合理;调节
建筑基本的户型空间结构,并不一定能满足每一户家庭对空间的使用要求,这就要求室内设计师对这些不合理空间加以整治和调节,来重新营造适宜生活起居的室内空间。不合理空间就是指空间的比例与空间的实用机能相悖,与人们的视觉心理相背,成为一种非理想的空间形态,对于这种空间的整治手段,就是空间调节。
一 实质性调节
实质性调节就是通过改造建筑实体的空间界面和构件,使之接近理想的空间形态,从而为装修计划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其主要方法有隔断、改变界面和构件调节。
隔断就是用各种形式的实体构件,按理想的空间要求,将失衡的室内空间再分隔成几个部分,改变原有的不合理状态,使之尽量适合生活起居的需要。这种手段主要用于调节过分狭长的室内空间。比如狭而长的卧室等,可考虑用多种多样的隔断形式来加以处理。例如:在原来不适宜的空间中增加隔断,重新调整门的仿置,使之成为学习和休息的两个功能空间,空间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视觉心理也产生了不同的变化。无论从空间造型、空间性质、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佳效果。改变界面的方法主要包括改变侧界面、底界面和顶界面,重新组合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达到调节空间形态的目的。说到底就是室内空间的剖面再设计和再造型,只是其中要注入空间调节的内容。它既可以调节狭长空间,又可以调节过高或过低的空间,使界面产生变化,形成令人舒适的空间。利用多种手段来改良不良的空间形态,是室内设计师能力的最佳体现。构件调节就是利用依附于建筑实体上的固定构件,对空间加以控制,使之起到充实空间、扩大空间和缩小空间的调节作用,诸如可利用建筑的梁、柱、楼梯、花格、灯具等来修饰与完善空间。
二 非实质性调节
非实质性调节是通过非结构性的附加装饰手段,对空间进行视觉、心理上的调节,并不增加实际的空间量。但它的意义和作用却不亚于对空间的实质性调节。在室内设计创作过程中,非实质性调节往往成为室内设计师们苦心经营的主要内容,它包括对正常室内空间二次性调节,也包括对实质性空间的二次调节
1、色彩调节
这是利用色彩要素和原理,对空间距离效应的一种调节手段。其中包括明度调节、彩度调节和冷暖调节等。首先,就明度而言,不同明度具有视觉的进退效应,即相同面积不同明度的颜色就会产生不同的距离感。因此,可以利用它来调节空间任何方向的距离,使之适合接近于我们的设想。高明度空间会在视觉心理上产生空间的缩小感,因为高明度会产生墙面的前进效应,而低明度空间可使人在视觉心理上产生扩大感,主要是明度低就会使空间界面产生后退感,从而使空间产生扩大效应。两个同样面积的色块并置时,高彩度色会有前进感,而低彩度色则会产生后退感。因此,在室内设计过程中,对色彩的使用,不仅要考虑到表现室内环境气氛,同时还应兼顾到实际空间的体量是否需要通过彩度加以平衡。其次,色彩的冷暖特性对室内空间距离效应的调节也具有相应的作灼。实践证明,当面积相同而冷暖不同的蓝色和红色并置时,会产生明显的进退反差。冷暖在室内色彩调节中作用的重要性。
2、结构调节
这里的结构是指对室内各界面、大型陈设装饰构件的组成构架来说的。诸如对墙裙、墙壁的划分,屋顶、地面图案的构成,他们都会有个结构方向,而方向要素对室内空间调节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说结构调节是室内设计师的重要设计技巧之一。直线系的装饰结构给室内空间造成简洁、宁静的感觉。既加深了空间层次,又活跃了气氛。另外,大结构的装饰使室内空间相对地被缩小了,从心理上达到了调节空间的目的。装饰图案的大小会对空间大小的感觉产生一定的影响。图案形式相同,又装饰在同一空间,但由于图案面积小,相对地使这一空间产生了扩大感。
3、装饰艺术调节
装饰艺术调节主要是指利用装饰艺术品来对室内失衡空间加以调节。诸如室内雕刻、壁画和壁挂等。一般来说,室内装饰艺术品除特定气氛要求外,有时往往是从调节气氛的目的出发的。一般是不在建筑上使用装饰艺术品的。因为在建筑设计中,出于全面的权衡,必然会出现某些对造型不利的东西,这时利用装饰艺术品加以处理便是理想的手段。室内空间调节又何尝不是这样。诸如壁画是否要满布墙面?柱子或墙面是否要特殊装饰?墙面的色彩、明度、质感要怎样处理?所有这些都是从室内调节的需要和前提出发,加以构思和确定。例如,室内某方向深度不够时,可利用壁画加深空间层次,使之具有一定的透视关系,就可以便墙面产生后退感,使空间得以调节。装饰体量调节室内空间,如一个较大的空旷空间,室内设计师在室内设一个大型的抽象雕塑作装饰,既相对地缩小了空间感,同时也使环境增加了高雅的情趣。
4、材料调节
装修材料在室内空间中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材料的选择与组合来实现的,尤其是现代装饰材料,对扩大室内空间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用粗糙质感的材料装饰室内界面时,室内空间会产生扩大的感觉,而精细质感的材料则因表面光感而产生前进的感觉,相应地便会在视觉上产生缩小空间的感觉。
总之,在室内设计过程中,室内空间的调节是设计的前提和重要环节,是整体的战略设计,也是统一全局的关键环节,这一点应引起室内设计师们的特别注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高明的室内设计师其主要精力应花在空间调节上,而其他内容都只是它的部分和深化环节而已。
参考文献:
[1]李斌.浅议室内空间设计[J]. 中国科技信息. 2005(12)
[2] 李建淼.浅谈当代室内设计的发展[J]. 职业技术. 2008(06)
教学情境设计的几种方法介绍 篇4
1 通过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 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之中, 切实提高教学成效。
1.1 利用数学史料创设有效情境
数学史料是新课引入时的绝佳材料。用一些古代数学家们的趣闻趣事、数学概念的起源、古今数学方法的简单对比等等来创设情境不仅能够展示祖国传统数学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同时还展示数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此外, 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感情, 增强数学的亲和力, 使数学比较古板的面孔变得生动起来!
1.2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 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和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情境, 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例如算电费、水费问题, 买衣服、买菜等的价格计算问题, 旅行时旅行社的选择问题等等来创设。我们也可以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创设情境。只要你在阅读报纸、看电视、浏览杂志时稍加留意, 就会发现一则消息、一个新闻、甚至一个小故事其实就是一组数学问题。
2 创设直观具体的教学情境
所谓直观性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善于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 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知, 形成丰富的表象, 掌握感性认识, 使概念的形成过程以事实、实物和表象为基础。由于教学过程中, 很多知识比较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 我们有必要借助生动的直观予以弥补。
2.1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了现代教学媒体形象、生动、动态、直观, 教学信息量大, 教学内容表现力强, 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 形成了崭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运用计算机对多媒体文字、图象、声音、动画、色彩呈现生动逼真的影像来加强教学效果, 其灵活、便捷生动形象的表现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并且使得情境创设变得更加丰富。在数学教学中, 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化, 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有趣, 静止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形象,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
2.2 创设活动情境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 教学要多进行直观、操作, 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参与操作并使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 从而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提高素质。
利用活动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 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可以让问题更加直观形象。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稳定性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动手感受, 发现结果, 更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欲望。
游戏是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利用游戏创设情境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强烈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创设美的情境
“数学美”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它具有独特的形式, 它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表现在概念的简捷及其丰富的内涵, 结构系统的协调、和谐、统一、图形、图像的对称美, 公式定理的简约美等等。学生在学习中, 兴趣与理解是联系在一起的, 而由理解变为浓厚的兴趣又是与美相关联的。教师可在课堂上设置各种情境展示数学美, 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 使他们喜欢数学, 热爱数学。例如, 正、余弦曲线的对称性、周期性等;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摘要: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本文就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进行介绍。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方法
参考文献
[1]崇冲, 教学情境创设为哪般——数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思考[J], 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10, 05.
[2]程秋玲, 创设六种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关于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探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25, 49-50.
[3]洛元军, 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与误区[J], 教师, 2009, 17, 94-95.
安全检查的几种方法 篇5
1、常规检查
常规检查是常见的一种检查方法,通常有安全管理人员作为检查工作的主体,到作业场所的现场,通过感观或辅助一定的简单工具、仪表等,对作业人员的行为、作业场所的环境条件、生产设备设施等进行的定期检查。安全检查人员通过这一手段,及时发现现场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并采取措施予以消除,纠正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常规检查完全依靠安全检查人员的经验和能力,检查的结果直接受安全检查人员个人素质的影响。因此,对安全检查人员个人素质的要求较高。
2、安全检查表法
为使检查工作更加规范,将个人的行为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减少到最小,常采用安全检查表法。
安全检查表(SCLSafeCheckList),是事先把系统加以剖析,列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确定检查项目,并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这种表就叫安全检查表。安全检查表是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和查明各种危险和隐患,监督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实施,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并制止违章行为的一个有力工具。
安全检查表应列举需查明的所有可能会导致事故的不安全因素,每个检查表均需注明检查时间、检查者、直接负责人等,以便分清责任。安全检查表的设计应做到系统、全面,检查项目应明确。
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主要依据:(1)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
(2)国内外事故案例及本单位在安全管理及生产中的有关经验。(3)通过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都是安全检查表的内容。
(4)新知识、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新法规和新标准。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2004年5月编著出版了《安全生产检查导则》(电力出版社),该书分11个部分,包括了机械、化工、建筑等11个行业的安全检查表,我们在实施安全检查时可以结合使用。
3、仪器检查法
作业批改的几种方法 篇6
数学作业天天有,学生天天做,教师天天改。如果一个教师任两个班,每班按60人计算,每次要批改120本作业;若每次布置4道题,一次要批改480道题,若每本作业平均用2分钟,就要花去4个多小时。如果是批改几何作业,那就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按常用批改作业的方法,浪费教师较多的时间,而用于教研上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在新的形势下,作业的批改是教师最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尝试改进作业批改的方法。
1.全收全改法。教师普遍采用“全收全改”的方法。教师通过全收、全批、全改,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安排后续章节的教学,知己知彼,备好后面的课。学生接到教师批改过的作业本,心里有种踏实感,觉得这次作业已被教师认可,从而期待着去完成下次作业。但是,“全收全改”要花费教师大量的课余时间,教师备课及课外辅导时间势必要减少。再者,“全收全改”工作量大,教师很难做到精批细改,一般只是打“√”或“×”而已。这样学生只知道题的对错,而对错题的原因很难弄明白,从而失去了做作业应起的作用。全批全改,既束缚了教改的手脚,又束缚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
2.全收半改法。“全收半改”也是不少教师采用的方法。它不仅减少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而且使批改作业变成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从而调动了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一是按学生的座位次序,以单列记为A组,双列记为B组,每次批改作业非A即B,轮流进行,同桌两人中每次必改一人。
二是按学生的座号分组,如奇数号为A组,偶数号为B组,批改作业由A和B组轮流进行。
三是按成绩分A、B、C组。教师批改完A组学生的作业后,由A组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作业情况对B组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当批改完B组学生的作业后,由B组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作业情况对C组学生作业进行批改,这种横向交流,可以使每一位学生有机会看到别人的长处、短处及其成因,对照自己,便可以学人之长、避己之短,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班风。
“全收半改”,可以减轻教师作业批改工作量,使教师有精力认真批改作业。在批改时,教师不仅检查答案的对错,而且还要审查做题的思路、推导过程。这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看学生做题方法是否对,还要看其方法是否好、是否巧。对于只收不改的一半作业,教师在批“阅”时要建立学生作业档案,认真登记学生做题情况。然后,由同桌参照自己的作业进行批改。
3.分组自批自改法。“分组自批自改”的具体做法是:按学生座位顺序,把前后桌四人作为一组,选学习认真的学生为组长。在教师提出批改要求后,组长负责取组内一人的作业为“示范作业”,大家逐题研究,集体批改,然后进行自批和互查。这样做,学生成为批改作业的主体,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不是的,因为每组讨论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一些新颖的解法都要及时反映给教师,由教师做及时的总结与处理,把作业中的典型错题拿出来讲解。
由于每个小组长只批五名同学的作业,并且是大组长给他批改,订正过的作业很熟练。教师在交给学生作业批改权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学习借鉴别人优点的机会,随着他们评价能力的不断提高,作业批改责任感也得到加强。实践证明,学生的作业质量与实行新的批改方法之前相比,普遍得到提高。由于作业是当面批改,当面订正,信息反馈快,学生消化快,接受快。因此,他们作业中的错误和不足,甚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都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不会为以后的学习留下后患,有效避免了差生掉队的现象,快速提高了学生成绩。
这种方法分解了批改任务,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脱出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搞好教材的研究和教法的研究,以便把备课工作备得更好,使讲课的效果更好。同时,这也有利于教师加强业务进修,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作业批改方法的改革,可以不同程度地把教师从学生作业堆中解放出来,使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备课,同时又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作业的批改,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其素质。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龙回中学 江西省南康市教育局)
建筑软弱地基的几种加固处理方法 篇7
关键词:软弱地基,处理方法,承载力,特点
1 建筑软弱地基的特点
软弱土通常包括淤泥质土、泥炭、呈软塑与流塑状态的粉土和粉质黏土、松散的粉细砂等天然土层,以及初始回填时未经夯实的或者以含有大量腐殖质土料回填的杂填土。这类土的工程性质为压缩性高、强度低,通常很难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由软土的工程性质决定了建筑软弱地基的性质必定是承载力低、变形大。除了一部分小型工程不需对地基处理外,一般的建筑工程都需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以满足工程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
2 建筑软弱地基的几种处理方法
2.1 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
1)主要技术特点:高压旋喷桩是用钻机钻孔至需加固深度后,将喷射管插入地层预定的深度,用高压泵将水泥浆液从喷射管射出,使土体结构破坏并与水泥浆液混合。胶结硬化后形成强度大、压缩性小、不透水的固结体,达到加固目的。高压旋喷法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建筑物沉降,加固持力层或软弱下卧层;可以用于整治已有建筑物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托换工程。
2)承载力计算:旋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可通过复合地基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其中,fsp,k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m为面积置换差;Ra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Ap为桩的截面积,m2;β为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可根据试验或类似土质条件工程经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取0~0.5,承载力较低时取低值;当桩端土未以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大于桩周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平均值时,可取0.5~0.9,差值大时或设置褥垫层时均取高值;fs,k为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2.2CFG桩复合地基
1)主要技术特点: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简称CFG桩,是在碎石桩基础上加进一些砂、粉煤灰和少量水泥,加水拌和制成的一种具有一定粘结强度的桩,是近十年来新开发的一种地基处理技术,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从多层建筑到30多层的高层建筑,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厂房均可使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CFG桩施工工艺简单,与振冲碎石桩相比,无场地污染,振动影响小,施工所用材料少,便于就地取材。
2)承载力计算: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按式(1)估算。其中,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β宜按地区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0.75~0.95,天然地基承载力较高时取大值。
2.3 灰土桩复合地基
1)灰土桩复合地基是加固地下水位以上湿陷性黄土、素填土、杂填土等软弱土地基的一种方法,其成孔方法一般有沉拔管法、爆扩法、冲击法和人工挖孔法等。施工流程为成孔后将配合好的灰土料灌入孔内,然后分层锤击夯实。在成桩振捣过程中,灰土桩体周围的土体依次被横向挤密,从而达到消除地基土湿陷性的目的。
2)灰土桩复合地基的施工。灰土桩成孔方法一般为沉管法、爆扩法及冲击法,该工程采用洛阳铲人工成孔内填3∶7灰土夯实的方法。处理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通过挤密消除湿陷性,更多的是为了增强地基的承载力。用灰土把部分原土置换出来形成复合地基以达到提高原有地基承载力的目的。
3)处理范围及深度。该工程灰土桩是以提高地基容许承载力为主要目的,处理厚度按下式计算:
Pz+Pcz≤fz。
式中:Pz——处理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kPa;
Pcz——处理层底面处土及灰土桩自重压力,kPa;
fz——处理层底面下修正后的地基容许承载力,kPa。
2.4 土工合成材料加固地基
土工合成材料具有特有的工程性质,利用其较高的抗拉强度性质、良好的透水水理性质和耐久性,将具有一定风度和抗拉力的土工合成材料铺设在软土地基表面,再在其上填筑一定厚度的砂垫层(砂土或砾石土),在荷载的作用下产生地基沉降,同时在其周边地基产生拉应力;而作用于土工合成材料与地基土间抗剪阻力就能相对地约束地基的位移;并且作用在土工合成材料上的拉力,也能起到支承荷载的作用。
另外,土工合成材料具有较高的延伸率,从而可使上部荷载应力扩散,相应提高原地基的承载力。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处理后,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公式可表达为:
Pu=α×c×Nc×B+2×p×sinθ+β×p×B×Nq/r。
式中:α,β——基础形状系数,一般取α=1.0,β=0.5;
c——土的内聚力,kPa;
Nc,Nq——与内摩擦角有关的承载力系数,一般Nc=5.3,Nq=1.4;
p——土工合成材料的抗拉强度,取20 kN/m~50 kN/m;
θ——基础边缘与土工合成材料的倾斜角;
B——基础底宽,m;
r——地基变形当量半径,软土层厚度的1/2,一般取3.0 m,不得大于5.0 m。
实际上,第一项为地基本身的极限承载力,后两项为由于铺设土工合成材料而提高的地基承载力,由于地基沉降使土工材料发生变形而承受拉力的效果。土工合成材料作为基础理论底面的垫层,不仅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增加地基稳定,还要减少基础底部的差异沉降。一般情况下土工合成材料与砂垫层联合使用,建筑物荷载通过垫层传递到软土地基中,它既是软土地基固结时的排水层,又相当于建筑物结构的柔性基础,减少使地基变形的不均匀性。
2.5 强夯法
1)强夯法是法国Menard技术公司于1969年首创的一种地基加固方法,它通过一般8 t~30 t的重锤(最重可达200 t)和8 m~20 m的落距(最高可达40 m),对地基土施加很大的冲击能,一般能量为500 kN·m~800 kN·m。在地基土中所出现的冲击波和动应力,可提高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改善砂土的抗液化条件、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
2)有效加固深度。有效加固深度既是选择地基处理方法的重要依据,又是反映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一般可按下式估算有效加固深度:
式中:H——有效加固深度,m;
M——夯锤重,t;
h——落距,m;
α——系数,须根据所处理地基土的性质而定,对软土可取0.5,对黄土可取0.34~0.5。
3)夯锤和落距。夯锤的平面一般有圆形和方形等形状,其中有气孔式和封闭式两种。实践证明,圆形和带有气孔的锤较好,夯锤中宜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气孔,孔径要取250 mm~300 mm。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压力值可取25 kPa~40 kPa,对细颗粒土锤底静压力宜取较小值。一般锤底面积为2 m2~4 m2;对一般第四纪黏性土建议用3 m2~4 m2;对于淤泥质土建议采用4 m2~6 m2;对于黄土建议采用4.5 m2~5.5 m2。同时应控制夯锤的高宽比,以防止产生偏锤现象,如黄土,高宽比可采用1∶2.5~1∶2.8。国内通常采用的落距是8 m~25 m。
3 结语
建筑软弱地基经人工合理的处理后,不仅能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减小建筑物的沉降量,与采用桩基础相比还有造价低廉、大幅度节省投资、强度高、工艺简单、施工工期也较短的优点。大量的工程实例表明,只要在认真分析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地基处理方式,是完全能满足工程需要的。
参考文献
[1]郭继武.建筑地基基础(按新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0.
[2]龚晓南.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JG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4]胡益民.CFG桩复合地基在高层建筑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2002,33(2):136-137.
[5]陈炜光.软弱地基处理的强夯法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26):144-145.
建筑设计的几种方法 篇8
1 电气设计中的负荷分级与负荷计算方法
1.1 负荷分级与供电要求
按供电可靠性要求, 将负荷划分为三级:一级负荷应有2个独立电源供电, 特殊情况可采用3个电源, 如加1个自备发电装置。二级负荷应有1个备用电源。三级负荷对供电没有特殊要求。
1.2 负荷计算方法
当用电设备数量很多, 设备容量相差又不太悬殊时, 宜采用需要系数法或利用系数法计算;当用电设备数童较少, 设备容量相差悬殊时, 宜采用二项式法计算。非工业电力负荷计算一般采用需要系数法。民用建筑照明负荷计算一般采用需要系数法。工业企业或车间、民用建筑的设计, 一般采用需要系数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简化计算, 采用单位产品耗电量法或单位面积容量法。新工艺或具有特殊使用要求的建筑物的电力负荷计算, 应采取典型调查及实测的方法确定。
1.3 需注意的问题
1.3.1 单相负荷应注意三相均衡分配:
使用大容量单相用电设备的三相负荷系统而又不能匹配成三相平衡时, 可采取容抗平衡法或移相平衡法将不平衡三相负荷转化为平衡的三相负荷。
1.3.2 高压深入负荷中心:
对供电电压为35kv且用电量不大、无高压用电设备的工程, 宜采用35kv/0.4kv的直降系统;变电站应根据供电负荷容量及分布情况尽量靠近负荷中心, 缩短低压线路长度;在不能选用油浸电力变压器的建筑物内部, 在技术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宜选用以难燃介质作绝缘的电力变压器。
1.3.3 确定变压器数量容量及运行方式:
应根据用户负荷特点确定投人及切除的方式, 合理组合, 力求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维护方便、适应性强, 尽量满足使用和节电要求;采用低损耗高效率的变压器;多台变压器宜选用随负荷变化自动调整运行台数的装置。
1.3.4 合理设置计量装置:
民用住宅应每户安装电能表;为便于用电单位内部的经济核算, 宜在各核算单位处装设电能表。
1.3.5 合理选择导线的节能截面:
在380V/220V低压架空线路设计中, 除按常规选择导线截面外, 当负荷较大时应考虑选择节能截面, 即一般将导线按标称值加大一级, 但不适用于道路照明及负荷容量较小的线路。
2 电力设备选择时的节能措施
2.1 设备选择
在选择电力设备时, 应尽可能选用节能产品, 或兼用节能措施。如目前尚无此类产品, 设计时应考虑日后改造或更换的可能性。
在电网条件允许情况下, 电动机的启动方式尽可能采用直接启动方式。大容量电动机启动应避免引起电压波动, 应采用降压启动装置。只允许0.6kw以下的电动机以插座为操作开关;经常无人监视的电动机应设断相保护装置;一般电动机的操作开关均可使用磁力启动器, 但符合控制保护要求的3kw以下的电动机也可使用负荷开关。配电箱和控制箱的选用一般以标准产品为主, 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选用非标准的配电箱。车间的配电设计应根据其特点和工艺情况, 选择树干式、放射式或混合式, 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多选树干式为宜。
一、二级负荷双电源时, 通常应选2台变压器, 三级负荷通常选1台;但根据使用要求或因运行方式变化可以节约电能的, 不限制台数。对距离较远、低压配电不经济时, 应根据技术经济比较来选定变电点。
变压器容量的选择, 一般情况负荷率应选在85%左右为宜。但对一、二级负荷还应考虑1台停止运行时另1台能负担全部一、二级负荷的供电。需要考虑发展的, 首先考虑更换大容量变压器, 发展后容量超过1000k VA的可考虑增加变压器。
2.2 控制与信号设备
控制回路宜采用氖灯、发光二极管、节能按钮 (带指示灯) 等作指示灯;条件允许时可采用电致发光或等离子显示装置, 取代白炽灯灯光显示。在补偿电容器柜放电回路中, 可采用自动切换装置, 仅在放电时接通回路。
2.3 照明设计
工业建筑照度标准按照《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确定照度;民用建筑照度按照《建筑电气设计技术规程》选择。设计中宜选用高效电光源, 合理采用混合照明, 改善照明器的控制方式等措施。
3 室内外电气线路设计
高压线路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 但对短段线路为了统一, 同一导线规格者可以例外;低压线路按载流量和机械强度选择, 用电压损失校验。
按载流量选择导线截面时, 室外线路的计算温度为28℃, 室内线路为25℃;室外地下按18℃, 室内地下和电缆沟内按20℃。个别地区和特殊环境按实际温度计算。
高低压架空线路一律采用裸绞线, 低压接户线采用绝缘导线, 电缆线路在条件适合的尽量选用全塑电缆为宜。
1台变压器配出多回路架空线, 其零线可以共用, 但应注意截面选择。三相四线的零线截面选择, 其载流量不得小于线路中最大不平衡电流, 为使线路自动切除故障段, 零线一般不小于本线路中最大相线电流的, 但任一点单相短路电流不小于最近处熔体额定电流的4倍, 或不小于自动开关瞬时或短延时动作电流的1.5倍时, 则不受相线电流的限制。
4 低压线路保护的节能设计
配电线路应装设短路保护。配电系统各级保护应有选择性地配合, 当不能安全满足此要求时, 应尽量使第1级 (首端) 保护有选择性动作。
熔断器熔体额定电流或自动开关过电流脱扣器整定电流, 应接近 (但不小于) 被保护线路的计算电流, 同时应保证在正常的短时过负荷时 (如电动机起动) 保护装置不致误动作。
下列线路应装设过负荷保护:居住建筑、重要的仓库及公共建筑中的照明线路;有可能引起绝缘导线或电缆长时间过负荷的电力线路;当有延燃性外层的绝缘导线明敷在易燃体的建筑物上时。装设过负荷保护的线路, 其绝缘导线、电缆的允许载流量不应小于熔断器熔体额定电流的1.25倍或自动开关长延时过电流脱扣器整定电流的1.25倍。
在配电线路的导体截面减少处、分支处、或保护需要有选择性的地方, 都应装设保护电器。符合下列规定者可不装设保护电器:上一段线路的保护电器已能保护截面减小的线路或分支线, 或者截面减小线路或分支线的允许载流量不小于上一段线路的50%时;采用20A及以下的保护电器所保护的线路;从配电装置母线上接到本装置中保护电器的分支线:室外架空配电线路。
5 其他节能措施
工艺工种 (包括建筑、水、暖通、动力等) 要选择节约电能的工艺设备及运行方式。当风机类负荷采用变风量系统时, 宜采用可控硅串级调整。水泵控制宜采用转速、台数、间歇等控制方式。转速控制宜采用可控硅串级调整。台数控制宜采用多台水泵组合级配方法。间歇控制可与水工艺配合, 有条件时适当加大水池容量躲峰取水。锅炉宜采用自动控制, 使其能达到经济高效运行。室内天棚、地板、墙面尽可能采用浅色装修。采光设计注意充分利用天然光照明, 以减少人照明的使用时间。
摘要:节能已经成为建筑设计中被广泛关注的要素。针对建筑电气设计人员在设计时的注意事项, 介绍了从负荷分级到负荷计算、电力设备选择、控制与信号设备、照明、室内外电气线路选型、低压线路保护等方面可采取的节能措施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希望能够对于建筑电气设计节能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电气设计,节能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海安, 黎文安.实用建筑电气技术[M].北京:水力水电出版社, 2005.
[2]徐文龙.电气节能措施与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6.
浅谈民建中抗震设计的几种方法 篇9
地震荷载作用下多自由度结构的动力平衡方程:
其中,M,C,K分别为结构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ug(t)为地震荷载;B为权矩阵。
若反应结构本身特征的变量为S,则结构的模态矩阵M,C,K可分别表示为变量S的函数M(S),C(S) ,K(S)。变量S的变化,导致结构模态矩阵改变,引起结构状态反应量{y(t),y(t)}变化,因此结构的状态反应量是变量S的函数,将式(1)改写成状态方程:
式(2)更为一般式:
其中,Z(t,S)为状态变量;w(t)为外荷载变量;ϕ(s)为模态变量。
从状态方程(3)出发,可发现结构的抗震设计有两类途径:一种是对外荷载实现联机跟踪和预测,并通过作动器对结构施加控制力来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主动控制方法;另一种是通过改善结构本身的特征,实现对结构模态变量的控制或优化,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
1)主动控制的抗震效果较好,但由于需要通过外部作动器向结构输入控制能量,因此经济费用高。2)传统方法通过对结构的地震动力计算分析,在结构易被破坏、地震反应强烈的薄弱部分,进行结构尺寸的加大、加厚或选取合适的高强度材料,满足结构局部的抗震安全要求,实现抗震设计。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整体抗震的全局性效果不好,经济性差。3)基础隔震与被动控制设计均利用附属结构或设备,以此改变结构的整体模态,特别是模态阻尼,实现主结构的抗震效果。由于基础隔震与被动控制设计不需要外部能源,比较易于在工程上实现,因此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较为广泛。但由于采用附属结构的基础隔震与被动控制技术,它是在原主体功能结构设计完成后,需对其某种动力反应加以限制时而设计附属控制结构的,没有将结构的功能体系与控制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一体化设计,因此在工程应用上有局限性。4)基于分灾模式的结构抗震设计是将结构体系分为主要功能部分和分灾功能部分,并对其进行一体化优化设计的基于分灾模式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极大地发展了结构抗震设计思想。它与被动控制设计是有区别的,从设计过程看:被动控制设计中的附属子结构是在主体结构完成后设计的,而基于分灾模式的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分灾功能部分是与主体功能部分同时进行一体化设计的,因此在工程应用上更为广泛;从完成功能上看:被动控制设计中的附属子结构对结构的正常使用功能不发挥作用,只在地震发生时发挥抗震功能,而基于分灾模式的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分灾功能部分是与主要功能部分共同发挥作用来保证结构的正常使用功能的,且当地震发生时,分灾功能部分发挥抗震功能。5)结构的动力优化设计不需要外部能源、无须附加子结构、不改变结构的整体性,充分发挥结构自身的潜能,在保证结构经济适用的同时,通过拓扑形式、局部尺寸和形状等特征量的变化,达到改变结构的模态矩阵、实现结构抗震的目的。
2 抗震概念设计
抗震概念设计的一般原则需要强调的是设计不能陷入只凭计算的误区,若结构严重不规则,整体性差,仅按目前的结构设计计算水平,是难以保证结构的抗震、抗风性能的,尤其是抗震性能。出于现代都市地域狭小,民用住房紧缺的现状,目前的民用住宅偏向于高层混凝土结构,而关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概念设计的一般原则和具体内容,JGJ 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有关章节作了规定。1)结构的简单性,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直接和明确的传力途径。只有结构简单,才能够对结构的计算模型、内力与位移进行分析,限制薄弱部位的出现易于把握,因而对结构抗震性能的估计也比较可靠。2)结构的规则性和均匀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布置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3)结构的刚度和抗震能力。水平地震作用是双向的,结构布置应使结构能抵抗任意方向的地震作用。结构刚度的选择既要减少地震作用效应,又要注意控制结构变形的增大,过大的变形会产生重力二阶效应,导致结构破坏、失稳。结构应具有足够的抗扭刚度和抵抗扭转振动的能力,现有的抗震设计计算中不考虑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分量,在抗震概念设计中应注意提高结构的抗扭刚度和抵抗扭转振动的能力。4)结构的整体性。在高层建筑结构中,楼盖对于结构的整体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楼盖相当于水平隔板,它不仅聚集和传递惯性力到各个竖向抗侧力子结构,而且要求这些子结构能协同承受地震作用,特别是当竖向抗侧力子结构布置不均匀或布置复杂或抗侧力子结构水平变形特征不同时,整个结构就要依靠楼盖使抗侧力子结构能协同工作。
3 几种常用的构件优化设计方案
1)框架梁的塑性铰外移传统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塑性铰出现在始于柱面的梁端。将塑性铰从柱面移开一定距离,可以避免梁端钢筋屈服,从而不仅可以避免钢筋屈服后向节点核心区发展,引起粘结破坏,还能改善核心区的性能。2)高强混凝土柱的主要优点有:抗压强度高,柱截面小,增加使用面积,梁截面小,降低受弯构件高度,从而降低层面;减轻结构自重,减小基础负担;弹性模量大,提高结构刚度,减小轴向变形;密实性好,抗冻、抗渗性能好,耐久性优于普通强度混凝土。3)钢管高强混凝土柱将高强混凝土填充在圆形钢管内,成为钢管高强混凝土柱,是充分发挥高强混凝土的优势,克服其不足的最好方法。4)对于高层住宅项目,角窗的设置对结构平面的抗扭刚度有较大影响,由于剪力墙端部缺少约束,其空间作用的效应大大降低,对平面整体刚度的贡献也要下降,因此为满足规范对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的比值限值要求,就不得不加大墙体的厚度,从而增加混凝土的用量。通过大量的分析比较,即使加大墙体的厚度,也很难有效的提高建筑的抗扭刚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减少角窗的设置,或增设端柱,则可以有效提高结构整体抗扭性能。5)高宽比的大小对整体结构抗侧刚度的影响很大。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时,应适当增加平面宽度,降低高宽比,在平面布置中设置一定数量的通长墙体,提高墙体的抗侧刚度。6)在高层住宅设计中,尽量避免采用整个楼层的转换。
4 结语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理论研究多,实验研究少,工程应用更少;虽然主动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抗震效果,但由于土木结构本身的质量巨大,地震输入的能量也十分巨大,所以要达到抗震效果,将需要很大的外部控制能源输入,这在当前还难以实现;对于被动控制系统,要求比主体结构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从而使得整个结构体系的经济造价上升。因此,较有发展前景的抗震设计方法有基于控制方法的结构混合控制与半主动控制、基于优化方法的结构体型抗震优化与结构拓扑抗震优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基于分灾模式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的重点则应该集中在关于各种具体抗震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稳定性、有效性、可靠性及经济性的理论论证与评价准则;强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反应规律的研究;关于结构抗震设计的控制指标和优化目标的研究;针对具体抗震设计方法,大尺寸的模型实验与实际结构抗震效果的研究;各种造价低、稳定可靠且施工方便的抗震控制装置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考虑地震随机性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保胜.建筑防灾设计[M].上海:统计大学出版社,1990.
[2]谢能刚,于玉莽.抗震结构的动力优化设计研究[J].海河大学学报,2001,28(3):69-72.
[3]龚思礼.建筑抗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吕西林.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第2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5]JGJ 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6]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7]陈教洪.谈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2):12.
建筑设计的几种方法 篇10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机械部件各执行机构经常需要按照生产工艺规定的顺序,在各输入信号的作用下,根据内部状态和时间或计数的顺序,自动有次序地操作,这就是所谓的顺序控制[1]。在工业控制系统的应用中,顺序控制最为广泛。用PLC实现顺序控制,外部硬件接线部分相对较为简单方便,对被控对象的控制作用,都体现在PLC的控制程序上。因此,PLC用户程序设计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控制系统的性能。
在顺序控制系统中,顺序控制设计法也叫功能表图设计法,是当前PLC逻辑控制中程序设计的主要方法。在机械行业,几乎无一例外地利用顺序控制来实现加工的自动循环。功能表图(SFC, sequential function chart)是一种用来描述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功能、特性的图形,它主要是由步、转换、转换条件、有向连线和动作等要素组成。我国1986年颁布了功能表图的国家标准(GB 6988.6-86)。有了功能表图后,可以用多种设计方法编制梯形图,不过不同型号的PLC,其编制梯形图的方式有一定区别。文中以OMRON公司CPM2A系列PLC为例,介绍顺序控制程序设计的4种方法。它们分别是:通用逻辑指令的编程方式、锁存指令的编程方式、置位复位指令的编程方式和步进指令的编程方式。
1 用PLC实现某机械部件的顺序控制
某机械部件的SFC图如图1所示,该机械部件的动作过程分为3个工步,每一工步的状态有活动和非活动2个状态。当某步处于活动状态时,该步所对应的动作被执行,否则动作不执行。步与步之间的转换还要看转换条件是否成立。当某步的上一步处于活动状态,并且转换到本步的转换条件成立时,本步被激活,同时上一步变为非活动步。
用于控制此机械部件的OMRON CPM2A的软继电器的编号见表1。
1.1 使用通用逻辑指令的编程方式
通用逻辑指令是指仅仅使用与触点和线圈有关的最常用的指令[2],各种型号PLC的指令系统都有相关指令。PLC工程师都能熟练使用这些指令,哪怕是PLC初学者,对通用逻辑指令通常都不陌生。这种编程方式通用性强,编程容易掌握。图2为使用通用逻辑的编程方式编制的与图1所对应的梯形图,图2中只有常开触点、常闭触点及输出线圈。图中的“P_First_Cycle”是指第一次循环标志,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PLC会有所不同,此处用于起始步激活。
1.2 使用锁存指令的编程方式
锁存指令是某些PLC的功能指令,OMRON CPM2A的锁存指令为KEEP[2],此指令在大多情况下可用来代替通用逻辑指令。但由于KEEP指令有其特殊功能,在跳转程序块、子程序块等少数情况下,不能和通用逻辑指令简单互相替代。上述可替代的情况如图3所示。KEEP指令本身具有锁存功能,不再需要自锁环节;而下一步得电的常开触点直接放在KEEP指令的复位端,可使本步复位,取代通用指令编程方式中的常闭触点。从图3中还可以看出,最终动作执行部分的程序不变。
1.3 使用置位和复位指令的编程方式
大多PLC均具有置位和复位指令,OMRON CPM2A的置位指令是SET,复位指令是RSET,它们和KEEP指令的置位端和复位端的功能极为相似,只是在梯形图形式上存在不同,如图4所示。在以置位复位指令的编程方式中,用某一转换所有前级步对应的辅助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与转换条件对应的触点或电路串联,作为使所有后续步对应的辅助继电器置位和使所有前级步对应的辅助继电器复位的条件。该方法顺序转换关系明确,编程易理解,一般多用于自动控制系统中手动控制程序的编程。
1.4 使用步指令的编程方式
步指令(也称步进指令)是专门为顺序控制设计提供的指令[3],它的步可以用内部继电器来表示,不同的PLC其内部继电器的编号不同。有时还使用具有断电保持功能的继电器,在编制顺序控制程序时与步指令配合使用。有些PLC则只能使用具有断电保持功能的继电器。在步进梯形图中不同的步进段允许有重号的负载输出,不同型号的PLC,步指令的使用都有其明确的规定。使用步指令的编程方式见图5。这种编程方法有助于提高设计效率,程序的调试、修改和阅读也很方便,在顺序控制设计中应优先考虑,该法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应用较多。
以上4种顺序控制的编程设计方法各有特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来编制梯形图。教学实践表明这些编程设计方法较易接受和掌握,在顺序控制系统中,用它们可以得心应手地设计出较复杂的顺序控制程序。
2 结束语
顺序控制程序设计的关键是准确画出SFC图,SFC图
以步进转换为主线,条理清楚,便于对程序的理解和沟通。对大型的程序,可分工设计,采用较灵活的程序结构,可大大节省程序设计时间和调试时间,同时方便查找程序的不足与错误,既适用于简单的步进程序,也适合用于系统规模较大、程序关系较复杂的场合。具体采用SFC图的哪种方式来编制梯形图,可视工艺要求决定,有时多种方法均可实现。
摘要:针对工业控制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顺序控制,以OMRON公司的CPM2A为例介绍4种顺序控制程序设计方法:通用逻辑指令编程方式、锁存指令编程方式、置位复位指令编程方式和步指令编程方式;对比其他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方法相近,但指令用法有别。
关键词:可编程序控制器,顺序功能图,梯形图
参考文献
[1]戴一平.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黄净.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情境教学的几种方法 篇11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空间性反馈,使学生勇于自主学习
在目前数学课堂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老师不放心,讲得多,老师不放手,牵得多,牵得细。但事实上,由于每个学生智力的差异、基础知识的差异、生活经验与环境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讲解与细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被扼杀,学习的潜能也会从中受到了抑制而倒退,更谈不上什么学习的自主性。因此,要本着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原则,创设问题时必须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有了一定的思维空间,才有思维的活动,才会与自主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数学分数应用题时,让学生对于含有分数的句子尽可能从多方面进行联想。
师:女生的人数是男生人数的7/8,可以联想到什么?
生: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7/8;
(2)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1/7;
(3)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8……
像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联想,自觉地追索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为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为教师留下更多的反馈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趣味反馈,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智力水平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激发探索欲望,乐于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师;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几个?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一个手指。师:现只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人,请用手指表示分到的个数。这样,学生一下子被懵住了,有的学生会用半截手指表示,问他表示什么意思,他说表示“半个”苹果。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这下子可被难住了。这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伴随学生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己学习的需要。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直接性反馈,使学生善于自主学习
在现代数学教学中,不仅需要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同时还应贯彻教材本身的化繁为简的教学原则。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设计这样一张表格:
经过观察,学生马上会发现表格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向老师反饋自己的认识,提出不可能为0.145米也不可能是13.9米。教师只需问:错在哪里?生:小数点点错了位置。在这么一种反馈问题的情境下,学生能从心理上直接形成一定的概念。
同时,由于学生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不足,仅靠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也提不出关键性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提示寻找问题的角度(为什么?怎么样?),提出问题的方法(追问、反问、联系实际法等),渗透数学,贯穿于整个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便于他们自主创新学习。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可延性反馈,使学生勤于自主学
当一节课结束时,大部分学生一般都能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也会高高兴兴地走出教室。无可否认,课堂教学确实解决了问题,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是理想的教学吗?对于当今教育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反馈的余味。也为以后的课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些可需素材,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不管是课前、课后,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在学习了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后,有这样一个练习:把3/7、6/13、4/9、12/25用“>”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反馈的解题思路通常是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时非常麻烦。于是教师提醒学生,比较大小,有两种方法:(1)分母相同,比较分子大小;(2)分子相同,比较分母大小。部分学生的灵感也就在这里被诱发了,学生反馈的信息表明他们将会把这种自主学习一直延伸到课堂结束,延伸到课外去。又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提出疑问:能被9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什么特征呢?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提出歌德巴赫猜想,让学生感觉其中的奥妙无穷。注意了问题的可延性,也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强师生间教于学的双向反馈,使学生勤于自主学习。
建筑设计的几种方法 篇12
1 抛石强夯法
抛石强夯法是指在原有地基土层上抛填辅设块碎石, 然后再进行强夯加固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 它适用范围较广, 尤其是当地基土为含水量较高的淤泥质粘土, 而施工现场石料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时更可显出优势。因为当土质软弱而含水量又高时, 若用填土做地基, 采用碾压法分层压实不易达到96%以上的土方密实度, 将使工期延长, 投资额增加。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实现对下卧软弱土层的加固。而单一的强夯法对地基中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和动应力对土产生作用。强夯后在地基中沿深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三个作用区;松动区以下的土层受压缩波作用产生压缩和沉降, 形成持力状态较好的加固区;在加固区以下, 冲击能量减弱, 土体未产生压缩, 起不到加固作用。抛石强夯法首先是在天然土层上铺设块碎石, 然后再进行强夯处理。表层的碎石使地基土在受夯击时不受直接干扰, 避免了松动区的形成, 块碎石与下卧土体表层在夯击作用下相互挤密, 形成整体的结合层, 结合层以下一定范围形成加固层, 从而组成完整, 均匀的受荷体系, 成为有效的地基力层。
2 注浆法
注浆法又称压力注浆法。即用注浆泵把浆液通过注浆管强行注入基土中, 浆液以填充和渗透方式排出土层孔隙内部分或大部分水和空气, 经一定时间后浆液凝固, 将原松散的土粒或裂隙胶结为整体, 使基土固结稳定, 抗压抗剪抗振动液化的能力提高, 从而控制或阻止建筑物不均匀沉降。该法施工简便, 工期短, 造价低, 不会对原有建筑物造成破坏。一般适用于建筑物局部下沉及墙体、地面因沉降而开裂等情况。注浆法所需机械设备有油压钻机、泥浆泵, 灰棚搅拌机等。钻孔径一般定为6~7cm, 孔间距根据有效扩散半径确定, 一般为1~2.5m, 孔深则需根据施工现场具体情况确定。注浆时如地基土缝隙较大, 易使浆液流失, 可在水泥浆中掺水泥重量25%的粉煤灰和3%水玻璃。水玻璃可于土中碳酸钙形成硅酸胶, 促使水泥早凝, 还可使浆液处于稠度均匀的悬浮状态, 避免沉淀析水, 保证浆液和易性及可注性。注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孔位周围地面变化情况, 如出现向地面跑浆情况应及时处理, 浆液凝固后应重新打开钻孔往里注水, 如不漏水可确认注浆效果较好, 如继续漏水则应重新调整压力, 进行补注至注水不漏。
3 换土垫层法
换土垫层法是处理软弱土地基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先将基础下一定范围内的土层挖去后回填以强度较高的砂、碎石或素土等, 然后夯实。换土垫层法适用于荷载较轻的建筑物, 如基础间距很大的轻型厂房柱基, 独立机器基础, 二层以下的民用建筑物等。但对于荷载较大的工业厂房、体型较复杂的三层以上民用建筑物以及具有相邻影响的建筑物或大面积填土与大面积荷载的厂房和仓库等不适于换土垫层法。
4 灰砂桩和碎石桩组合方法
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软弱土地基可以采用灰砂桩和碎石桩组合的办法处理。灰砂桩主要是靠生石灰块吸水分解、膨胀、桩间土被挤密、脱水从而强度提高。碎石桩是成孔过程中原孔位土体被挤压至周围土中, 再灌入碎石骨料振冲密实的作法。地下水位以上采用灰砂桩, 地下水位以下采用碎石桩, 即经济合理又满足设计要求。
总而言之, 地基加固的方法有很多, 本文只是浅谈一二, 在设计施工中选择加固方法时, 要因地制宜, 经济合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工程建设。
摘要: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中经常会遇到地基质软弱, 承载力较差等不利情况, 关于地基加固的方法很多, 结合实际, 重点介绍几种地基的加固方法。
【建筑设计的几种方法】推荐阅读:
建筑电气设计方法05-25
高层建筑设计方法05-30
小品建筑设计方法09-23
建筑电气设计方法探究05-15
建筑空间设计方法06-01
建筑规划设计方法06-03
建筑方案设计方法07-29
建筑平面设计方法09-03
建筑设计防火审核方法06-02
山地建筑设计方法分析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