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因素

2024-09-10

凝血因素(共7篇)

凝血因素 篇1

摘要:目的 对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的对策进行临床分析研究。方法 选取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来我院接受凝血检验的患者500名, 其中250名患者进行常规的凝血检验项目的检查, 剩下的250名患者接受质量控制凝血检验项目的检查, 前者作为对照组, 后者作为观察组, 统计两组患者诊断的准确率。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 观察组中25名患者出现误诊, 诊断的准确率为90%, 对照组中75名患者出现诊断有误, 诊断的有效率为70%。t检验的结果为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对凝血检验项目进行质量控制可以有效的减少凝血检验的误诊率, 对于患者的后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凝血检验,影响因素,对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临床上对凝血检验项目已经由传统的手动检测发展为全自动检测。全自动血凝仪具有检测准确、快速及灵敏度高等优点。但是由于凝血检验的项目多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 因而在检测过程中极易失活, 从而影响凝血检验的结果。本人即对凝血检查项目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对策进行了临床研究, 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来我院接受凝血检验的患者500名, 其中男性患者242名, 最高年龄43岁, 最低年龄18岁, 平均年龄 (29±2.3) 岁, 女性患者258名, 最高年龄46岁, 最低年龄19岁, 平均年龄 (30±1.9) 岁。500名患者中, 其中250名患者进行常规的凝血检验项目的检查, 作为对照组, 剩下的250名患者接受质量控制凝血检验项目的检查, 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清晨空腹采静脉血适量, 109mmol/L枸橼酸钠1∶9抗凝, 离心10min (2500转/min) , 分层, 取上层血浆, 使用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检测。

1.2.2 影响因素

(1) 仪器的安装环境不适宜全自动血凝仪的检测。 (2) 未定期对全自动血凝仪进行调试和校正[1]。 (3) 全自动血凝仪检测时检测参数设置的不合理。 (4) 试剂的选择、保存方法及溶解溶液选择不当。 (5) 内源性因素, 患者在进行凝血检查前, 服用过抗凝药、避孕药或抗纤溶药物, 这些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会对最终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6) 血液样品的采集时间及采集方法不当。

1.2.3 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可能会对凝血检查项目产生影响的因素, 使用以下措施进行应对。 (1) 应将全自动血凝仪安放于远离热源、震源及相对湿度<80%的环境中, 且检测室的最温度因控制在15~30℃之间, 血凝仪的电压保持在 (220±10) V的范围内。 (2) 定期让专业人员对与仪器匹配的校正液、校正点及校正参数等指标进行校正, 确保仪器检测过程中的准确性, 当使用新鲜混合血浆对仪器进行调试或校正时, 其定值须严格遵从国际标准。 (3) 血凝仪在首次使用时, 须由专业人员对血凝仪的各项参数进行初始设置, 如试剂量、孵育时间、样本量、反应温度、激活时间等[2]。 (4) 血凝仪进行检测时, 需根据血凝仪的型号、特点及检测的目的, 选择与相应的血凝仪匹配的PT试剂;PT试剂在保存时, 严格按照试剂保存标准进行保存;试剂在溶解时需使用新鲜的去离子水。 (5) 患者在进行凝血检测前的一周内, 应尽量避免使用抗凝药、避孕药及抗纤溶类药物。 (6) 采血时, 止血带的松紧程度应适中且捆扎的时间不宜太长, 使用正确的穿刺方式对患者进行采血。

1.2.4 分析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全自动血凝仪进行常规的凝血检验项目的检测, 观察组的患者按上述的应对措施进行质量控制的凝血检验项目的检测。统计两组患者凝血检验项目的准确度, 进行分析比较。

1.2.5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患者检测的准确度进行汇总统计, 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

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见表1。

注: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误诊原因分析

两组患者的误诊原因分析的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目前, 虽然全自动血凝仪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但是国内外研究发现其检测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却存在很大的差异[3]。因此对凝血检查项目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开展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通常临床检验师由于其直接参与凝血项目的各项检查, 故其技术含量较高, 且在检测过程中注意事项多、仪器使用较为复杂, 因而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是除了临床检验师所起的关键作用外, 检测样品的合理配制、保存、患者在进行血液检测前所服用的药物、患者的生理状态均会对最终的检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为了确保全自动血凝仪检测的准确性, 需要建立一个整体性的质量控制标准。

本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 通过对凝血检查项目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开展相应的应对措施可有效的提高临床检测的准确性。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检测准确率为90%, 而对照组的检测准确率仅为7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P<0.05) ;且通过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得知:通过进行质量控制保证, 可有效的减低仪器自身因素、检测样品因素及患者内源性因素所导致的误诊的出现, 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开展凝血检查项目影响因素及其建立相应的整体性的质量控制标准可有效的提高凝血检查的准确性。总之, 凝血检查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云霞.凝血因子检测的质量标准[J].山西医药杂志, 2008, 37 (5) :464-465.

[2]刘馨.出凝血因子检测的几个注意事项[J].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5, 26 (5) :90.

[3]Becker RC, Bovill EG, Corrao JM, et al.Platelet activation determ-ined by Flow cytomet ry persists despite antithrombotic therapyin pa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non-Q-w ave myocardialinfarction[J].Thromb Thrombol, 1994, 1 (1) :95-100.

凝血因素 篇2

关键词:凝血检验项目,影响因素,对策

凝血检验项目已具有标准化试剂、标准品与质控品, 实验室检验标准化程度与检验效率逐步提高, 但在临床中存在一系列因素对凝血检验项目造成一定影响[1]。本研究选取120例血液样本, 在不同条件下对其进行凝血检测, 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随机选自本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的血液检验样本120例, 血液样本均于患者空腹状态下抽取的静脉血, 均属于健康血液样本。受检者的性别、年龄、身高及体质量等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1.2方法:选用日本Sysmex CA60000全自动血凝仪, 检测试剂与指控用品均为仪器配套产品。血液样本均于空腹状态下采集, 置于真空采血管并贴上患者姓名与编号, 每一患者样本为多份5 m L健康血液, 采用0.109 mmol/L枸缘酸钠作为抗凝剂, 血抗凝剂与血液按1∶9的比例进行混合, 以3000 r/min的速度进行离心以除去血小板。所有样本均依据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别处理并检验凝血项目。

1.3影响因素:分析样本的放置时间、离心时间及是否出现溶血等对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

1.4统计学分析: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当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标本的放置时间对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标本放置1、2、4 h后PT、Fib值无明显差异 (P>0.05) , 而放置1 h的APTT值明显低于放置2、4 h的数值, TT值显著高于放置2、4 h数值, 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样本的离心时间对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血液样本进行5 min的3000 r/min的离心后, 其PT值与APTT值均明显低于离心10 min与15 min的数值,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不同离心时间的TT与Fib值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2。

2.3样本溶血与否对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样本溶血 (血红蛋白浓度达到4 g/L) 后的PT、APTT及Fib数值均明显高于溶血前的数据, TT低于溶血前数据, 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讨论

凝血项目检验主要应用于术前的常规检测、筛查血性疾病及检测溶栓与抗凝治疗等, 但因检验设施、操作等因素的影响, 凝血检验结果多出现较大误差, 对医师的疾病诊断造成严重影响[2]。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 血液样本的放置时间、离心时间及溶血与否等因素均对PT、TT、APTT及Fib等凝血检验项目均具有重要影响。标本的放置时间增长, 易造成APTT的测定时间增长, TT时间缩短, 但对Fib水平、PT数值无明显影响;同时血液样本的离心时间增长易致使PT时间与APTT测定时间的增长, 但不同离心时间对TT与Fib值无显著影响;此外血液样本溶血与否对凝血项目检测亦具有重要影响, 样本溶血后易导致PT、APTT的时间延长, TT时间缩短及Fib数值的增加, 对比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 影响凝血检测项目的因素较多, 与样本、仪器设备、试剂与技术等一系列因素相关, 其中每一点均对试验质量具有一定影响, 从而影响检验结果[3]。针对凝血检验结果的各项影响因素, 本研究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以保障各项凝血检验项目的准确性。

血液样本质量是保证凝血检测质量的基础, 为避免样本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医护人员应有意识地进行规范操作, 以确保样本质量, 包括采血前在贮血管上正确张贴患者姓名与编号, 并嘱患者于空腹、平静状态下采血, 避免患者因情绪紧张、饱食及进食油腻等因素干扰或激活凝血因子、血小板及纤溶成分, 从而影响检测结果, 并嘱患者检测前不能服用潘生丁与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同时采血应避免过度束缚止血带, 并良好控制血液的注入速度, 避免血液过度震荡;此外在严格消毒隔离措施下采血后, 需进行合理运输, 防止强烈震动、进入异物或阳光直射, 并进行妥当保存, 之后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尽量减少放置时间过长对血细胞的破坏[4]。同时研究结果表明样本的离心时间对检测结果具有一定影响, 提示应加强样本的专业性处理, 针对这一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包括选择抗凝剂种类并控制其剂量, 本研究选用枸缘酸钠能阻止Ⅴ因子与Ⅷ因子作用, 并有效稀释血浆, 但使用中应严格按照9∶1的比例进行抗凝处理, 同时凝血实验尽量控制于2 h内完成;离心血清前需控制样本量, 分离时需控制离心机速度与离心时间, 血浆吸取时应采集离心血浆中1/3层, 避开含白细胞的下层血浆与含脂质的上层血浆。关于溶血现象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应加强血液样本采集、保存及离心过程的处理, 避免产生溶血现象, 检测前仔细检查样本, 对溶血、脂血、黄疸及存在凝血块的样本应弃用并进行重新采集, 从而避免溶血现象对PT、TT、APTT及Fib等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5]。

综上所述, 血液样本的放置时间、离心时间及溶血与否等因素凝血检验项目均具有重要影响, 因而医护人员应注意控制样本的采集于处理, 尽量避免众多因素对凝血检验项目准确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7 (30) :142-143.

[2]陈国, 梁荣伟.对比试验分析凝血四项项榆测的影响因素[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19) :11033-1034.

[3]韩作广.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5 (23) :11-12.

[4]贺华荣.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4) :396-397.

凝血检验中的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背景资料

使用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从住院部以及门诊部就诊患者采集的血液样本800份为研究对象, 含住院部患者720份以及门诊部患者80份, 所有样本采用静脉抽血, 采血后加入枸缘酸盐抗凝管中进行充分混匀处理。

1.2 方法

对样本进行标记和核查, 如果发现不合格样本需要重新采血。如果样本量偏少或偏多也需要重新进行采集和测定相关检测项目。使用血凝仪 (德高四通道半自动血凝仪) 和其配套试剂进行各项试验检测。根据获得结果对患者和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回访调查, 记录调查结果。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13.0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 统计分析方法使用t检验, P<0.05为差异统计学显著。

2 结果

2.1 样本采集情况

总收集了800例样本, 其中住院患者为720例, 标本合格率为88.7%;门诊患者为80例, 标本合格率为92.5%;在不合格的标本中发现标本量偏少的为68.9%, 标本量偏多的为22.9%, 标本发现凝块的为8.1%, 见表1。

2.2 患者回访调查结果

样本检验结果发现136例可疑样本, 占总样本的17%, 对可疑样本提供患者进行回访发现其中在采样期间患者有服药的现象占61.8%;样本放置时间过长占8.1%;采样时出现抽血不顺的为9.6%;其余可疑样本未发现任何影响因素占20.5%, 见表2。

2.3 可疑样本检测结果差异

可疑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样本量偏少的样本第一次检测和第二次检测结果 (PT值和APTT值) 差异明显,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样本量偏多的样本第一次检测和第二次检测结果 (PT值和APTT值) 差异明显,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对于出现凝块的样本检测结果显示不凝集或凝集时间过长。

3 讨论

凝血检测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及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多种因素肯能影响其检测结果准确性和精密度,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受检患者的生理状态

受检患者的生理状态变化会强烈影响检测结果, 如口服阿司匹林、抗凝剂等药物都会使得血小板功能、纤溶功能出现明显改变[2]。此外如果患者患有肝硬化, 其凝血状况也会受到剧烈影响, 如肝硬化患者的抗凝血酶III (AT-III) 和健康患者相比通常偏低, 并且会随Child-Pugh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3.2 血液标本的采集

采集时应该嘱咐患者处于心情平静的状态, 因为剧烈的情绪波动、运动、紧张等都会影响血小板数目、凝血时间和纤溶活性。选择1∶9枸缘酸钠抗凝管, 标本采集后轻轻充分混匀, 提高凝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3]。避免采血时止血带扎得过紧、时间过长, 禁止用力拍打采血部位, 回血后应立即松开止血带。

3.3 标本的贮存和运输

30min内应将标本及时送检验科处理, 使用冰冻的血浆时不可直接将其放置于室内使其融化, 正确的方法为将血浆样本置于温水 (37℃) 浴中轻缓摇动, 在较短时间内使其融化。运输标本时要保持环境为室温否则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损坏血小板和多种活化因子。如果样本需要低温保存则应该保证运输时环境温度为4℃避免凝血因子的降解[4]。

3.4 实验试剂的选择

使用抗凝剂为1:9柠檬酸钠真空采血管, 如果样本红细胞比容过大 (>55%) 或过小 (<25%) 应该重新计算枸橼酸钠的使用量, 应该保证枸橼酸钠试剂的品质, 一旦变质会使得检测结果出现偏差[4]。

3.5 检测试剂

一般应该选用和仪器相配套的检测试剂, 因为生产厂家已经进行过验证实验。如果需要使用复溶试剂应该现用现配以排除放置时间和其他不确定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检测仪器应该定期进行校正、保养和维护等, 否则不精确的仪器会生成不准确的检测结果[5]。

3.6 药物的影响

有些受检者可能由于疾病需要服用特定药物, 应该特别注意, 因为许多药物都可以影响凝血功能, 如吲哚美辛、阿司匹林、氯霉素、青霉素等[1]。

3.7 医护人员的操作技术

应该加强对医护人员操作技术的培训, 因为操作人员技术的熟练程度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操作人员要系统、全面地掌握仪器、试剂、检测影响因素等知识以便应对不同的检测环境和受检者[5]。

3.8 止血带扎时间过长

在对患者采集标本的过程中, 有时会由于医护人员的忽视造成患者止血带扎的过紧、时间过长, 从而导致其采集的标本部分数值与正常值有误差。

3.9 仪器因素

由于各个检测所运用的原理不尽相同, 使用的仪器也不一定相同。而且, 仪器维护与保养等也会导致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3.1 0 标本的离心

标本离心的时候温度最好控制在18摄氏度左右, 时间控制在10min, 同时, 离心的速度夜莺保持3000r/min, 保证标本量与抗凝剂保持最适比例。否则, 就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本研究实验结果再一次证明了受检者生理状态、医护人员操作技术和样本保存状态灯因素均可对检测结果产生明显影响, 检测时应该对各个细节和操作步骤都谨慎小心才可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做出指导性地贡献。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凝血检验中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和注意事项。方法 使用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从住院部以及门诊部就诊患者采集的血液样本800份为研究对象, 对样本进行标记和核查, 如果发现不合格样本需要重新采血。根据获得结果对患者和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回访调查, 记录调查结果。结果 样本检验结果发现136例可疑样本。占总样本的17%, 可疑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样本量偏少的样本第一次检测和第二次检测结果 (PT值和APTT值) 差异明显,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样本量偏多的样本第一次检测和第二次检测结果 (PT值和APTT值) 差异明显,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检测时应该对各个细节和操作步骤都谨慎小心才可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做出指导性地贡献。

关键词:凝血检验,影响因素,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王国有.对凝血检验影响因素的探讨及规范化建议[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22) :44-45.

[2]杨莉.影响凝血检验的因素和注意事项[J].健康必读, 2012 (5) :123-124.

[3]马新英.凝血试验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6) :444-445.

[4]林日升.凝血试验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J].健康必读, 2012 (7) :345-346.

凝血因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因服用华法林出现凝血时间延长而再次入院的患者56例。其中男21例, 女35例;年龄18~78 (54.7±12.8) 岁。患者入院时凝血酶原时间 (PT) 均>30s, 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均大于2.5。其中5例有出血表现, 占8.9%, 包括鼻出血1例, 牙龈出血1例, 咯血1例, 皮肤瘀斑1例, 血尿1例。

1.2 方法

比较出血患者与非出血患者的PT及TNR水平、基因分布及不同基因型患者华法林的服用剂量。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资料进行分析, 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 使用卡方来检验计数资料;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T及INR水平比较

出血组患者的PT及INR水平均高于非出血组的患者, 但是两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基因型分布

两组基因型分布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不同基因型患者华法林的服用剂量

56例患者中有42例患者有记录出现凝血时间延长时华法林的服用剂量, *1/*1, AA组与*1/*1, AG相比, *1/*1, AG组与*1/*3, AA组比较, 差异明显 (P<0.05) ;*1/*1, AA组与*1/*3, AA组比较, 差异不明显 (P>0.05) 。具体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临床对华法林的应用越来越多, 其疗效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医师认识和接受, 但是, 药物、食物、环境、身体状况等方面都会影响华法林的抗凝血作用, 导致治疗过程中出现抗凝不足或抗凝过量, 而发生一系列的并发症[1]。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影响因素总的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1.影响华法林抗凝机制中的维生素K能影响凝血因子的因素: (1) 载脂蛋白E是一种富含精氨酸的碱性蛋白, 其将维生素K转运至肝脏中清除, 在吸收脂溶性维生素K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2) 各种广谱抗菌药物以及对乙酰氨基酚可抑制肠道产生维生素K, 影响维生素K生成凝血酶原合成减少, 使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增强。 (3) 因维生素K主要来源的叶绿醌能通过华法林非敏感途径生成维生素K还原形式, 抵消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因此, 菠菜、花茎甘蓝、动物肝脏、蛋黄、鱼肝油、胡萝卜等这些食物均可以明显降低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4)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主要在肝脏合成。肝功能低下的患者,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生成减少, 华法林作用增强。 (5)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因甲状腺素可增强华法林与受体的亲和力, 则凝血因子的合成降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者, 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分解代谢降低, 导致对华法林不敏感, 华法林剂量需增加。2.能影响华法林药物动学中的吸收、代谢等各环节的因素: (1) 几乎所有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代谢的酶都与华法林有相互作用, 巴比妥类、卡马西平、利福平等因诱导肝药酶, 增加华法林的代谢, 使其作用减弱。营养不良时, 患者胃液分泌和吸收的表面积发生变化, 也会影响华法林的吸收。 (2) 华法林的基因突变与其代谢酶的损伤有关, 致使华法林的代谢速度存在显著差异, 最终影响所需华法林的剂量。3.影响血小板的因素:影响血小板功能, 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的有氯丙嗪、苯海拉明、大剂量青霉素、大剂量阿司匹林等药物;丹参、当归根、茴香、黄连、芹菜、甘草、茴香、洋葱等抗血小板活性物质的中草药和食物与华法林合用, 均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西洋参、枸杞等可减弱华法林的作用。大蒜、姜等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与华法林合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险。本组研究表明, 出血组患者的PT及INR水平均高于非出血组, 但是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基因型分布上两组亦无统计学意义。由表3可以看出, 不同基因型的患者出现凝血时间延长时华法林的服用剂量具有较大的差异, 与文献报道相一致[2]。说明不同基因型患者对华法林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所以在临床上对不同基因型患者进行华法林剂量调整时应该注重个体化。结果亦表明, 患者在服用华法林时出血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其PT和INR水平, 除PT和INR外还可能与患者自身的一些因素, 包括潜在的疾病、外源性有抗凝作用的药物或食物以及个体间对华法林的耐受程度不同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 华法林在抗凝治疗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但是影响其抗凝作用的因素有多方面, 出血等不良反应常有发生, 甚至危及生命。在使用华法林时应注意上述因素的影响, 积极监测华法林的抗凝指标INR, 使华法林的治疗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摘要: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因服用华法林出现凝血时间延长而再次入院的患者56例。比较出血患者与非出血患者的PT及TNR水平、基因分布及不同基因型患者华法林的服用剂量。结果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患者的PT及INR水平和基因型分布上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基因型的患者出现凝血时间延长时华法林的服用剂量具有较大的差异。华法林用于抗凝治疗疗效确切, 但华法林用药还存在很多风险和问题, 需加强临床观察。

关键词:华法林,抗凝血

参考文献

[1]郑策, 梅丹.影响华法林抗凝血作用的有关因素[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 (4) :256-261.

凝血因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单位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60例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间段收治的100例普通失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94例,女性患者66例,年龄14~71岁。根据输血量大小,每组进一步分成一组(>3 U,≤6 U)、二组(>6 U,<12 U)和三组(≥12 U),其中1U悬浮红细胞和200 m L全血当中包含的红细胞数相当[2]。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方面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以在研究中进行比较。

1.2 分析方法:

在输血前后分别检测每组患者的APTT(活化部分的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维蛋白原)、PLT(血小板计数)和D-D(D-二聚体)。其中,检测APTT、PT、Fib和D-D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德国BE公司)和配套试剂,检测PLT采用ABX-MICROS60血液分析仪(法国HORIBA ABX公司)和配套试剂,所有操作都严格按照仪器和试剂盒说明书执行。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校对无误后录入Excel表格,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认为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验组比较:

输血前后对照一组患者凝血功能没有明显改变(P>0.05),对照二组APPT、PT和Fib出现改变(P<0.05),对照三组APTT、PT、Fib、PLT和D-D均明显改变(P<0.05),见表1。

2.2 试验一组和对照一组比较:

对照一组和试验一组患者输血后APTT、PT、Fib、PLT和D-D相比有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正常人群体内血量较为恒定,体质量7%~8%[3]。一次性失血量>全血量15%时,人体无法维持正常血压水平,器官组织出现功能性障碍,需要输血救治。伴随着输液、输血量的增加,人体凝血功能出现障碍的可能性增加。因为患者失血后丢失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体内剩余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也被消耗大半,同时库存血因存放温度低,凝血因子减少,血小板大部分失活,当输入体内量大,输入速度快,血液被稀释到一定浓度时,很容易出现体温下降,凝血因子活性和血小板功能降低现象,此时PLT减少,Fib浓度降低,出现缺乏性凝血障碍[4]。通常重症休克患者需大量输血,低灌注和低血压时长>30 min时就可能引起严重酸中毒和组织缺氧,并激活凝血系统,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引起消耗性凝血病,此时患者可能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一些前期病症,检测会发现APTT和PT延长,D-D升高,Fib和PLT降低,出现上述情况后需立即、足量、快速地扩容;PLC<50×109/L并可能继续出血时,要立即补充血小板,防止血小板减少的同时治疗大出血;已经发展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需要及时大量地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浓缩血小板和冷沉淀。

注:与输血前相比,P<0.05

注:与对照一组相比,P<0.05

本次研究将我单位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60例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和100例普通失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输血量进一步分为一组、二组、三组。通过对比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发现,普通失血患者输血量<6 U时凝血功能无明显改变,≥6 U时凝血功能指标出现改变,输血量越大,变化越显著;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输血量≥3 U时凝血功能就会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这说明患者输血量大于一定值时,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性增加,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分析,尽可能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的可能性。

摘要:目的 分析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将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60例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间段收治的100例普通失血患者作为对照组,按输血量大小分别分成一组、二组、三组,检测各组输血前后APTT、PT、Fib、PLT和D-D。结果 输血前后对照一组患者凝血功能没有明显改变(P>0.05),对照二组APPT、PT和Fib出现改变(P<0.05),对照三组APTT、PT、Fib、PLT和D-D均明显改变(P<0.05);对照一组和试验一组患者输血后APTT、PT、Fib、PLT和D-D相比有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输血量≥3 U,普通患者输血量≥6 U的情况下,需要检测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密切观察临床表现并适时补充新鲜的冰冻血浆,预防凝血功能障碍。

关键词:输血,凝血功能,相关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王丽莉,祁晓婷.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研究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1):124.

[2]刘芬,汪泱,詹以安,等.大量输血时血浆与浓缩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6):1000-1002.

[3]金民,周文杰,王峰.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3):2573-2574.

[4]于丽君,朱国标,李翠莹,等.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出凝血功能变化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3):3252-3254.

凝血因素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的来源

均来自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住院或门诊患者, 采用109 mmol/L枸橼酸钠抗凝, 试剂与血液比例为1∶9, 空腹抽取静脉血液。

1.2 标本的收集

每天对所有标本在检验前均认真查对, 对不合格标本返回科室并嘱其重新采集并做好登记。

1.3 仪器与试剂

仪器为普利生C2000-4全自动血凝仪, 试剂为厂家提供的配套试剂, 操作人员均有初级以上职称, 并参加省卫生厅主管的室间质评和室内质控, 以保证每天的检验结果真实可靠。

1.4 比对试验

分别对标本量偏少或偏多的27份标本及重新采集符合要求的标本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 值。

1.5 回访调查

对检验结果可疑的标本, 有针对性地对患者本人、主管医生及护理相关人员进行回访调查。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标本的收集情况

在所收集的标本中观察了275例, 住院患者220例, 标本合格率为85%;门诊患者55例, 合格率为92.7%。其中, 不合格标本中标本量偏少的比较多, 占不合格的75.7%, 另有21.6%标本量偏多, 2.7%的标本有凝块。

2.2 回访调查结果

对所观察的275例标本中, 检验结果可疑的44例标本进行回访调查, 结果有21例患者正值吃药时采集标本, 占47.7%;有9例患者抽血时不顺利, 占20.5%;有3例标本放置时间较长, 占6.8%;其余11例均没有影响因素, 占25%。

2.3 比对结果

PT的t检验值为2.784, P<0.01;APTT的t值为3.015, P<0.01, 均有统计学意义。对有凝块的标本其结果出现不凝集或较正常结果时间明显延长。

3 讨论

3.1 检验人员的素质及其所起的作用

检验人员不仅要能熟练使用及操作自动化仪器, 而全面了解和掌握仪器的性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以及具备合理有效的解决处理各种不同紧急情况的应变能力, 更为重要。建议: (1) 操作者要严格把关, 对标本不但要“三查三对”, 而且对标本应仔细地检查, 对不合格的标本, 如有凝块、过多或过少、使用抗凝剂比例不当的均不能接收。 (2) 对检验标本有缺陷或不能检测的应及时返回临床, 并做好相应登记, 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3) 要走出实验室, 与临床沟通, 了解标本采集情况, 进行指导与帮助, 以保证检验质量。

3.2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3.2.1 盛装血液标本的器材、容器规范化。

建议:采用厂商提供的一次性注射器和带有定量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 以免产生血液渗漏或出现凝块、抗凝剂比例不合乎要求等情况, 影响检验结果。

3.2.2 适当的采血部位、正确的穿刺方式。

建议:输液侧绝不能采血, 采血前要让患者处于空腹状态, 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和神经紧张会引起血小板增多, 凝血和纤溶活性增强。采血时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或时间太长, 因长时间会使因子Ⅷ和组织纤溶酶源激活剂 (t-PA) 释放并活化。注入时不可太用力, 以免血细胞破碎, 激活凝血系统。

3.2.3 适当的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

血液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用于凝血检验的抗凝剂为109 mmol/L枸橼酸钠。红细胞比容 (Hct) 为0.25~0.55时, 抗凝剂与血液的溶剂比为1∶9, 如果对贫血 (Hct<0.20) 或红细胞增多症患者 (Hct>0.70) , 则要根据公式:抗凝剂量=0.001 85× (100+Hct) ×血液量[1], 来调节抗凝剂的用量, 若不进行调节, 这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3.2.4 及时送检, 及时检测。

最好在1 h内分离血浆, 4 h内完成测定, 不能及时送检时应放4℃冰箱保存, 最多不超过6 h。标本放置过久, 将引起部分凝血因子失活, 放置24 h后的血浆其Ⅷ因子活性仅为采血后即刻检验结果的5%[2]。另外, 标本离心时间、速度和血浆中的血小板数量也能影响检验结果。建议:采用3 000 r/min, 离心10~15 min较好。

3.3 药物及检测试剂的影响

某些药物本身就具有影响凝血机制的功能或具有协同抗凝的功能。如水合氯醛、氯贝丁酯、依他尼酸等可使口服抗凝药物在血中的浓度明显增高, 大剂量应用青霉素可使PT、APTT明显延长, 国际标准化比值也相应延长。当青霉素含量达到2万U/ml血液时可使PT、APTT延长1倍以上, INR值也延长1倍以上[3], 即使这样, 有关药物对凝血检验指标的影响的认识尚未不足。另外, 检测试剂要选用仪器配套的试剂, 复溶的试剂最好是现用现配, 否则复溶后放置时间越长, 越容易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暂时不用的试剂要及时放回冰箱冷藏, 并保证仪器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3.4 加强与护士或护理人员的沟通

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转送主要由他们完成, 因此护士的作用不容忽视。另外, 护士也应对相关检验项目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有所认识。建议抽取血样时应按如下顺序: (1) 使用玻璃试管时顺序为:血培养试管→无抗凝剂血清管→枸橼酸钠抗凝试管→其他试管。 (2) 使用塑料试管顺序为:血培养试管 (黄色) →枸橼酸钠抗凝试管 (蓝色) →加或未加血液凝固激活物或凝胶分离的血清管 (红色) →加或未加凝胶的干塑管 (绿色)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抗凝管 (紫色) →血糖分解抑制物试管 (灰色) [4]。采集后适当混匀并贴好标签。

综上所述, 影响凝血测定结果的因素很多, 要做好凝血检验的质量控制, 不单是检验人员的事情, 同时也涉及临床护理人员和患者的配合。目前, 临床常使用的质控血浆进行室内质量控制只能监控分析中仪器和试剂的状态, 对本文提及的诸多因素不能有效控制, 存在弊端, 所以要做到检验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最大准确性和可靠性, 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检验工作中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以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方法:从具体工作中对检验人员的素质、标本的来源及处理、护士及护理人员等方面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找出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以上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结论:临床常使用的质控血浆进行室内质量控制, 只能监控分析中仪器及试剂的状态, 而对本文所提及的影响因素不能有效质控, 应针对凝血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的素质、标本的来源及处理、护士及护理人员等方面加以质量控制。

关键词:凝血检验,影响因素,质量控制,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基金荣.凝血/止血检验的质量保证[J].现代检验杂志, 2005, 6 (1) :20-21.

[2]寇立筠.临床检验基础[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

[3]董芳青, 凝血检验的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 (18) :1150.

凝血因素 篇7

1 材料与对象

1.1 材料的来源主要以住院外科输注脂肪乳的患者为主。

1.2 我们采用sysmexCA-7000自动凝血分析仪, 测定PT、APTT、TT、FIB (凝血四项) 同时在生化仪上测定甘油三脂的含量。

1.3 方法患者抽静脉血, 枸橼酸钠抗凝1:1.9 比例, 离心取上清血浆。排除溶血、脂血。对照抽取健康血操作同前。

2 结果

高脂肪乳糜对血液凝血分析仪测定PT、PIB结果有显著差异;APTT、TT无差异;甘油三脂含量有显著差异。对照组凝血四项无差异。

3 讨论

脂肪乳剂在临床的应用比较广泛。为常用的静脉营养药物, 可提供人体营养所需的能量和必需脂肪酸。主要用于大手术前后不能进食、严重能量消耗、慢性腹泻、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严重营养缺乏、必需脂肪酸缺乏等症状的治疗。但医生忽略了患者在输注期间或者脂肪乳还没有从血液中完全清除, 那么输注脂肪乳剂必须经过5~6h可以完全廓清, 个别患者需14h。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会严重干扰自动凝血分析仪器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高脂肪乳糜严重影响甘油三脂结果的准确性及糖代谢失常会使血糖升高。

4 总结

脂肪乳剂在临床能够提供人体营养所需的能量和必需脂酸。提示医生脂肪乳在输注完全廓清后再给患者做各项检查以免影响或干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晓东脂肪乳对凝血功能检测准确性影响2010, 31, (4)

上一篇:燃烧秸秆的危害下一篇:项目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