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财产权经济建设

2024-05-25

私有财产权经济建设(精选6篇)

私有财产权经济建设 篇1

摘要:近年来兴起的开放源代码软件完全对外开放, 由志愿者合作完成, 对传统的知识产权及生产理论提出了挑战。本文对版权软件与开放源代码软件的产权结构进行了对比, 并通过建立软件生产模型分析产权结构与生产激励的相互作用, 进一步揭示生产者选择不同产权配置的内在因素。

关键词:开放源代码软件,产权,生产激励

传统的商业软件由生产者独立开发完成, 并通过申请软件版权, 销售版权许可获得销售收入。近年来兴起的开放源代码软件采取了完全不同的产权制度及生产模式, 软件对外公开, 任何人可以免费获取, 软件开发由无报酬的志愿者开发完成。然而, 凭借这种独特的产权及生产模式, 开放源代码软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市场占有率不断增长, 改变了软件产业的竞争格局, 并且这一模式还广泛应用于其它知识产业。

开放源代码软件采取的共有产权制度, 对传统的私有产权制度提出了挑战。为何数以万计具有专业技能的软件程序员, 愿意无偿编写并免费发放开放源代码软件?软件的共有产权制度下, 生产者如何取得回报?这个问题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 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文献大量涌现, 研究者主要从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两个方面来解释人们志愿参与开放源代码软件开发的原因[1,2], 内在动机指软件开发满足了参与者的内心精神需求, 如利他主义精神, 兴趣等;外在动机则指开发者可以获取名声, 学习技术, 好的职业前景等利益。本文认为内在与外在动机都可理解为软件使用者的消费效用, 并将此纳入开放源代码软件生产模型, 比较分析了开放源代码软件与版权软件的生产过程, 并进一步揭示软件生产者选择不同产权配置的内在因素。

1 开放源代码软件的产权制度

1.1 开放源代码许可证制度

开放源代码促进会 (Open Source Initiative) 指出:开放源代码软件是在符合开放源代码定义的许可证下发布的, 提供了可供人阅读的源代码的计算机软件。开放源代码促进会 (Open Source Initiative) 还给出了开放源代码的定义, 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1.1.1 自由发布

如果发布的软件由不同来源的程序组成, 开放源代码许可证不得限制任何当事人销售或赠送作为被发布软件成分之一的开放源代码软件。许可证不得从此项销售中索取版权费。

1.1.2 源代码

软件的发布必须允许以开放源代码方式进行, 同时必须允许以编译后的形式发布。即使有软件初始发布时不便于在程序中发布源代码, 也必须保证需要者能够以不超过复制成本代价的方式获得程序源代码, 例如能够通过互联网免费下载。源代码必须是完备的, 以保证程序员对其进行修改。

1.1.3 派生作品

必须允许其他人对软件进行修改和后续开发, 并允许它们以与原软件许可证相同的条款进行发布。

1.1.4 不歧视原则

不得歧视任何团体和个人, 不得歧视任何应用领域。

从开放源代码的定义可见, 开放源代码软件及其源代码完全对外开放, 是一种共有产权产品[3], 与传统版权软件的私人产权形成了鲜明了对比。

1.2 版权软件与开放源代码软件的产权结构对比

经济学强调从产品的多种属性及产权束的角度理解产权的概念。我国的民法通则指出, 财产所有权是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虽然经济学与法律对产权的定义不尽相同, 但是民法中对将财产所有权权利的分解, 与经济学中产权束的概念是一致的。下面我们从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这4个方面对版权软件与开放源代码软件进行比较。

1.2.1 占有权

版权软件具有对软件及其源代码的独占权。开放源代码软件采取完全相反的方式, 软件及其源代码免费对所有人开放, 软件为所有人共同占有。

1.2.2 使用权

版权软件许可证下, 被许可人对软件的使用权利限于自由运行该软件, 不能将软件自由分发或者修改软件。开放源代码软件消费者使用软件的权利范畴远远超过版权软件, 除自由运行软件之外, 还可以自由研究、修改、再发行软件。由于软件具有非竞争性, 开放源代码软件可以多个时空被重复使用, 多一个消费者完全不减少其它消费者的效用。

1.2.3 收益权

版权软件生产者的收益权是以占有权为基础的。由于生产者独自占有软件, 其他人必须购买版权许可才能合法地使用软件。版权软件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分离, 消费者出钱购买软件的使用权利, 生产者收钱得到投资回报。开放源代码软件的收益权是以使用权为基础的。如前所述, 相关文献提出的开放源代码软件参与者的内在与外在动机都可理解为参与者自由使用软件时的消费效用。因此, 开放源代码的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

1.2.4 处分权

版权软件的生产者拥有软件的处分权, 可以自由将软件许可或者转让, 也可以自主决定软件的开发进程。开放源代码软件不被任何私人占有, 软件及其源代码被要求开放许可, 也不存在软件的转让。开放源代码软件由众多生产者共同开发, 任何生产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修改软件, 但是无法决定软件的开发进程。

综上, 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下的版权软件, 其占有权、收益权、处分权完全为生产者所有, 消费者购买版权许可后获得运行软件的权利, 但是不能发布或修改软件。开放源代码软件完全对外开放, 任何人无法私人占有软件, 生产者只能通过使用软件获得收益。开放源代码软件赋予被许可人自由运行、研究、修改、再发布软件的权利, 使用权的内涵较版权软件大得多。

2 软件生产模型

Aghion & Tirole (1994) 的创新模型对研发者与消费者技术合作时的产权配置进行了研究[4]。我们根据软件开发的特征对Aghion & Tirole模型进行改进, 分析版权软件与开放源代码软件下生产者的决策行为。

2.1 版权软件模式

假设软件生产者通过出售软件的版权许可获取收入。为保证销售收入的获取, 生产者对软件源代码进行严格保密, 消费者无法参与软件开发, 生产者独自进行软件开发, 设e为生产者的努力水平。生产者完成软件开发后, 必须进行市场推广, 并在产品市场竞争中取胜才可能取得收入。软件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 并具有网络效应, 这使得软件市场不可能容纳多名产品供给商, 市场竞争特别激烈, 甚至出现一家生产商赢者通吃的状况。上世纪90年代, 微软公司的浏览器软件IE凭借操作系统捆绑销售策略成功占领市场, 尽管网景公司的浏览器软件Natscape性能更好, 仍被迫退出市场。因此, 版权软件的成功由软件开发和市场推广两方面组成, 其成功概率可设定为软件开发成功概率p (e) 与市场推广成功概率m (e) 的乘积, p与m都是努力水平e的函数。参照Aghion & Tirole模型, 我们假设p与m为e的增函数, 严格凹向e, 且p (0) =0, m (0) =0, p′ (0) →∞, m′ (0) →∞。

假定软件的价格为w, 价格需求函数为n (w) , 需求量n随着软件价格w的上升下降。软件生产者的总收益为销售收入与软件开发成功率之积, 即p (e) ·m (e) ·w·n (w) 。

我们将软件的成本分解为固定成本c0与变动成本c1。c0为生产者必须支付的固定生产成本。软件的市场推广及销售过程中, 生产者还必须支付广告、价格谈判、交易监督等费用。假设每销售一份软件, 生产者必须为此多支付c1, 即软件产品的变动成本。综上, 软件的生产成本可表示为c0+n·c1。生产者的支出为努力程度与生产成本的乘积:e· (c0+n·c1) 。

生产者的净收益可表示为:

U=p (e) ·m (e) ·w·n (w) -e· (c0+n·c1) (1)

软件价格w对软件销售收入的影响是双重的, w上升可以提高销售收入, 但同时会降低软件的销售数量n及收入。因此, 生产者除了选择合适的努力水平e外, 还会制订最优的软件价格w, 以获得最大利润。

2.2 开放源代码软件模式

假设软件生产者以开放源代码模式进行开发, 软件源代码对外开放, 吸引消费者进行软件合作生产。假设软件吸引n人参与合作生产, 其努力程度分别为e1, e2…en, 他们对软件的消费效用评估分别为V1, V2…Vn。软件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多增加一名消费者并不减少任何其他消费者的效用。同上, 软件生产的成功概率p是e的增函数, 严格凹向e, 并且p (0) =0, p′ (0) →∞。生产者i的收益为p (e) Vi。

由于软件完全开放, 不存在软件市场推广及转让中产生的变动成本c1。同时, 所有生产者可以共享其他人的源代码, 软件的固定生产成本c0被n个生产者分担。为简化模型, 我们假设每个生产者平均分担软件的生产成本, 每个生产者分担的成本为c0/n。

生产者i的净收益可以表示为:

U=p (e) Vi-e·c0/n (2)

生产者将选择合适的努力水平e, 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将 (2) 左右两侧同时除以Vi, 得到:

U/Vi=p (e) -e·c0/ (Vi·n) (3)

Vi为生产者i对软件的消费效用, U为生产者消费效用扣除开发风险及成本支出之后的净值, (3) 式中的U/Vi可以简称为净收益比, 等于成功概率减去努力水平所决定的支出比。我们将 (3) 式用图形表示, 进一步分析参与者数n对生产者努力程度及其收益有重要的影响 (见图1) 。图中的横轴表示开发者的努力水平e, 纵轴表示开发者的总收益p (e) 。根据对p的假设, p (e) 可以表示为图1所示的通过原点凹向横轴的曲线。开发者的支出线为e·c0/ (Vi·n) , 可表示为穿过原点、斜率为c0/ (Vi·n) 的直线。

如果软件发起者未能吸引到其它生产者参与, n=1, 则其支出线为斜率为c0/Vi的直线。当支出直线e·c0/V的平行线与收益曲线相切于O点时, 开发者的净收益比达最大, 此时生产者的努力水平为e1, 净收益比为OA。随着软件生产者人数n的增多, 软件支出线的斜率c0/ (Vi·n) 下降, 支出线向右下方旋转。当支出直线e·c0/ (Vi·n) 的平行线与收益曲线相切O′点时, 开发者的净收益比达最大值, 此时生产者努力水平为en, 净收益比为O′A′。从图中可见, 当n人参与开发时, 生产者的努力水平en, 及其净收益比O′A′都大于独自开发时的对应值e1和OA。同理可推出, 每个生产者的努力水平及净收益比均随着参与人数n增加而增加。

3 两种开发模式的收益比较及产权配置

软件生产者对两种开发模式下的收益进行比较, 并选择最优的开发模式及其相应的产权配置。

版权软件:U=p (e) ·m (e) ·w·n (w) -e· (c0+n·c1) (1)

开放源代码软件:U=p (ei) ·Vi-ei·c0/n (2)

版权软件中生产者拥有软件的私有产权, 可以通过销售软件获得收入, 开放源代码软件中生产者仅通过使用软件获得消费效用, 版权软件对生产者的激励更大。但是, 由于版权产品需要进行市场推广并且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才可能销售产品, 其成功概率p (e) ·m (e) 较开放源代码模式下的成功概率p (e) 更低。特别是当市场中已有垄断生产商时, 其它生产者进入市场的成功概率m (e) 非常低, 将迫使生产者放弃商业版权软件模式。

开放源代码模式中, 随着软件生产者n的增加, 每个生产者分担的成本降低, 激励生产者选择更大的努力水平ei, 提高了生产者的净收益。如果生产者预期开放源代码软件的生产人数n达到一定数量, 则生产者仅需支付较少的支出就可以得到高品质的软件, 此时生产者采取开放源代码模式也是一种理性选择。

4 结 论

本文通过软件生产模型比较了版权软件与开放源代码软件的生产激励及产权选择行为。本文的研究显示, 版权软件的私有产权, 以及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共有产权都是利益最大化原则下的理性选择, 但两种产权结构下生产者的收益方式完全不同。版权软件通过销售产品的使用许可获得收入, 开放源代码软件通过吸引志愿者参与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消费收益。开放源代码软件打破了私有产权生产激励的传统观点, 建立了开放的知识产权及知识生产模式, 并广泛应用于其它知识产业, 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外对于开放源代码模式的研究方兴正艾, 而国内相关的研究很少。我们呼吁国内更多的学者加入到开放源代码模式的研究中, 总结更多规律, 从而推动我国知识产业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Rossi.M.A.Decoding the“Free/Open Source (F/OSS) software puzzle”:A survey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contribution[R].Working Paper, 2004

[2].Lerner, J.and Tirole, J.Some simple economics ofopen source[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2002, 50 (2) :197~234

[3].郭宇飚.知识经济中一种新的产权制度和生产方式[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4].Ahgion P.and J.Tirole.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4:1185~1209

私有财产权经济建设 篇2

我国私有财产权法律保护文本考察

财产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对私有财产权的.态度已在逐步地由侧重于绝对保护到相对保护的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转型.而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对于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则走过了一条迥然不同的道路.

作 者:王仰文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法学院,江苏,苏州,215006刊 名:唯实英文刊名:TRUTHS AND FACTS年,卷(期):“”(7)分类号:B920.2关键词:私有财产权 法律保护 法律文本

论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范围 篇3

关键词:私有财产权;范围;立法方式;语境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财产权是由法律创设的权利。正如耶林认为:“权利是在法律上受保护的利益,权利的保护是法的目的,……权利一方面从法律内获得生命;另一方面也反过来给予法律以生命。”财产权也只有在法律上才能获得生命。因此,通过宪法确认和保障财产权是实现财产权的基础。而如何在宪法中体现对财产权的保障,则是一个经过漫长历史讨论的复杂的理论与技术性难题。其中,关于确定私有财产权的范围这一基本问题至今仍未有较为一致的结论。由此,笔者将在学者们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对宪法保障私有财产权的范围问题进行思考,提出笔者关于私有财产权的具体内容、宪法语境及私有财产权主体范围方面的一些观点,并提出完善我国现行宪法之建议。

一、私有财产权宪法保障范围的理论研究现状及评述

针对1982年宪法,多年以来,专家学者已对其财产权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笔者在此首先对现今关于私有财产权宪法保障范围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整合、综述,并对其中的观点进行评述。

(一)现状综述

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特别是在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之后,专家学者关于宪法对私有财产权保障的讨论从未间断。①但值得注意的是,1982年宪法在其间经过四次修正,特别是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对私有财产权的保障范围有了很大的改进。因此,许多专家学者早期(2004年前)提出的某些问题及理论观点已不适用于对现行宪法的讨论。故笔者在此将剥离其中一些陈旧的观点。

在04年宪法修正案之前,保障私有财产权的范围尤为局限。82年宪法文本中将私有财产权严格限定为“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体现出侧重保护生活资料的倾向,且仅保障财产的所有权。②这样的保障范围极其狭隘。但经过04年宪法修正案的修订,上述的问题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行宪法不再采用列举式对私有财产权范围进行定义,而采用了概括式的方法,将之前“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修改为“合法的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之前宪法对私有财产权保障范围的局限性。

但目前仍有一些问题争议较大,有许多学者认为现行宪法文本中关于私有财产权范围的规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有:

1.关于私有财产权的宪法立法方式问题

有些学者认为,现行宪法对私有财产权范围的确定较为概括化、原则化,无法体现私有财产权的具体内容。他们认为宪法条文中所用的“合法的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权”等术语不能充分地表达现今财产权的内涵,无法明确私有财产权的范围,进而主张应采用列举的方法,将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公物使用权(如国有土地或集体土地的使用权、水利权等)都一一列举出来,以明确财产权之范围。

另外一些学者则坚持主张用概括式。他们认为宪法本质上具有原则性,宪法规范面对它所应调整的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的私有财产权,只能做出原则性的规定,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出具体而详尽的规定。③2004年修正案所采用的概括式也真正克服了列举式对保障对象的限定性。1④

2.关于是否应当使用“合法”一词限定私有财产权范围的问题

有些学者认为,“合法”一词对私有财产权的范围限定过于严格,不利于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他们认为非法的私人财产权在某些情形下也有对其进行保护的必要。用“合法”进行限定,也将造成私有财产权保护范围的局限。

但另外一些学者则赞同用“合法”来严格限定私有财产权的范围。他们认为:这也算是对私有财产权的一种限制,是一种变相的限制条款;不合法的私有财产是法律对财产进行消极评价后的产物,不值得保护;不合法的私有财产对权利人来说是一种不正当的利益,并可能有损公益,理应与合法财产区别对待;“合法”一词是一种严格的法律判断,旨在强调财产积累过程的合法性,要求社会成员通过诚实劳动积累财富,树立合法致富光荣的社会风气⑤。

(二)现状评述

对于以上两个关于私有财产权宪法保障范围争论较多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在此做出简要的评述:

1.关于私有财产权的宪法立法方式问题

现行宪法的规定确实较为原则化、概括化,但笔者认为这也是立法技术的需要。由于宪法是母法,是根本法,其他法律要依据它而制定,因此憲法不能将方方面面的东西都列举出来,否则便可能导致法律僵化、滞后,缺乏灵活性。

因此,笔者认为现行宪法关于私有财产权范围的原则性规定并无不妥,对财产权内容,没有必要一一列举出来。但对于“私有财产权”应做扩大解释(笔者的观点是将私有财产权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的范围都扩大)。

而目前研究的不足主要在于对私有财产权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当前学者研究最多的也就是“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公物使用权(如国有土地或集体土地的使用权、水利权)”等,而忽视了对经营权、住宅安全权等处于私有财产权边界的一些权利的研究。关于这点笔者将在下文进行具体论述。

2.关于私有财产权的宪法语境问题

笔者认为,用“合法”一词限定私有财产权范围不利于私有财产权的保护。

首先,学者们认为这是限制条款的一种体现,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因为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宪法的限制性条款,都是相对于公共利益的限制,要求权利人行使私有财产权不损害公共利益。而非法的私有财产的持有、使用在许多情况下是不会违背公共利益的。如黄碟作为一种“非法”财产,权利人在自己家里进行播放是无损于公共利益的。

其次,学者认为不合法的财产不值得保护,也是有问题的。刑法上,在侵犯财产权的犯罪中,所保护的法益是财产权,而被侵犯的财产权首先应包括所有权及其他本权,其次则是需要通过法定程序进行变动的占有(包括对非法财产的占有)⑥。即非法财产也受到法律的保护,如盗窃来的车辆不能因为其为盗赃物就可以被他人任意盗窃、抢劫。像这种非法占有是需要通过法定程序来改变现状的,而在改变现状之前,法律对其理应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民法上,占有是物权规定的一种保有财产的状态,也是值得保护的。其中非法占有也不例外。如拾得的遗失物,在没有权利人主张的情况下,占有人也将被推定为物权人。行政法上,违禁性质的财产也应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否则就会造成公权对其的肆意侵犯。如对于违章建筑的征收、征用、拆迁,在实践中也应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

再次,学者认为非法财产应与合法财产在法律上应当区别对待,笔者表示赞同,但这并不能成为宪法只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权的理由。刑法上,财产所有权人盗回自己的财产的行为不被评价为盗窃罪;民法上,法律对占有的保护比物权的保护要弱得多(如占有保护请求权比物上请求权种类少、占有返还请求权受时效限制、占有保护欲物权保护冲突时物权效力优先等)⑦;行政法上,违章建筑的拆除一般不予补偿(此问题尚有争议,实践中也有例外)⑧。从以上部门法规则中可以看出,各部门法已对合法财产和非法财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区别对待,但其基础和前提仍是对非法财产施加一定的保护。

最后,想要通过“合法”一词来要求社会成员诚实劳动、树立合法致富的风气,笔者认为这过于理想化而忽视了现实基础,在实践中无法发挥实际的社会效果。

但目前私有财产权的宪法语词使用方面出现的问题,其实不止这一个。现行宪法第13条使用“公民”一词作为对权利主体的限定,笔者认为也是值得探讨的,对此问题也将在下文进行论述。

二、关于私有财产权范围的其他相关问题

笔者在研究私有财产权范围的过程中,通过反复阅读宪法文本,对与私有财产权范围相关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在此一并提出:

(一)、关于私有财产权的具体内容

在宪法上,通说认为私有财产权的具体内容应包含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公物使用权(如国有土地或集体土地的使用权、水利权等),但笔者认为这些权利子项并未能穷尽私有财产权的范围。在此,笔者认为还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经营权和住宅安全权的,它们是否也属于私有财产权值得探讨:

1.关于经营权

笔者认为,财产权应是保有财产及取得财产的权利,即私有财产权的“权”应当包括既得权和期待权。经营权就是一种取得财产的期待权利。在实践中,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私有经济组织(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的经营权是私人通过经营途径取得财产的权利,理应如同财产权一样排除干涉、进行保障。

因此,笔者认为,私有财产权的内容应当包括经营权。

2.关于住宅安全权

現行宪法中将住宅安全权单独规定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但住宅安全权是否具有财产权性质则值得讨论。

笔者认为,住宅是带有人格性质的一种财产,其象征自由、人格和尊严,但这并不影响其身为财产权的本质。私有财产权之所以应予保障,也是旨在实现个人自由、发展人格及维护尊严。易言之,即在确保个人在财产领域的自由空间。⑨现实中也存在着许多“为了人格的财产权”,⑩如一封情书、一张纪念照片等,虽然价值不大,但仍然值得保护。

因此,我们应当承认住宅安全权也在私有财产权的范围之内,应当与其他私有财产权一样平等地受到保护。

(二)关于私有财产权的主体范围问题

现行宪法将私有财产权的主体严格限定为“公民”,理论界对此也没有提出过质疑,通说认为公民财产权即等于私有财产权。对此观点,笔者持反对态度。

财产权总是与特定的主体联系在一起的。?在研究私有财产权范围的过程中,笔者对私有财产权法律关系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从其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角度进行考察。现在学者们主要考察的对象无疑是客体(财产)亦或内容(各项具体财产权利),而忽视了对私有财产权主体的思考。

在私有财产权法律关系中,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拥有并非公民之专利。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法人或其他组织也能够保有和取得财产。如上述的经营权以及其保有生产资料的权利。因此,将私有财产权的主体严格限定为“公民”是排除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非公民之私有财产权的做法,不利于全面地保护私有财产权。

因此,笔者认为私有财产权的主体不应当局限于公民。个体经济组织、私营企业等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财产权也应与公民的财产权一样得到保障,私有财产权的主体应当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三、对私有财产权宪法保障范围的建议

基于本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笔者在此简要地提出几个建议:

(1)对私有财产权的内容作扩大解释。私有财产权的内容应当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公物使用权(如国有土地或集体土地的使用权、水利权等)、经营权;

(2)去除“合法”一词对私有财产权的限定;

(3)私有财产权的主体扩展至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

(4)重视对经营权、住宅安全权的研究,通过立法活动将其进行一定的调整,纳入私有财产权保障范围体系之中。

注:

①唐清利,何真:《财产权与宪法的演进》,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②林来梵:《论私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载《法学》,1999年,第3期,第14页。

③宁金城:《私有财产权、私有经济的价值与法律保护》,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张庆福,任毅:《论公民财产权宪法保障制度》,载《法学家》,2004年,第4期,第4页。

⑤韩大元:《私有财产权入宪的宪法学思考》,载《法学》,2004年,第4期,第13页。

⑥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⑦高富平:《民法学》(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⑧王士如,高景芳,郭倩:《宪政视野下的公共权力与公民财产权》,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⑨王泽鉴:《民法物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⑩曾哲:《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高富平:《民法学》(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文献:

[1]常安、董和平:《中国宪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耶林:《為权力而斗争》,郑永流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唐清利,何真:《财产权与宪法的演进》,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宁金城:《私有财产权、私有经济的价值与法律保护》,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6]高富平:《民法学》(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7]王士如,高景芳,郭倩:《宪政视野下的公共权力与公民财产权》,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8]王泽鉴:《民法物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曾哲:《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10]石佑启:《私有财产权的公法保护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林来梵:《论私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载《法学》,1999年,第3期,第14页。

[12]张庆福,任毅:《论公民财产权宪法保障制度》,载《法学家》,2004年,第4期,第4页。

[13]韩大元:《私有财产权入宪的宪法学思考》,载《法学》,2004年,第4期,第13页。

[14]胡锦光,王凯:《财产权与生命权关系之嬗变》,载《法学家》,2004年,第4期,第28页。

[15]赵世义:《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与制约》,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3期,第7页。

[16]殷啸虎:《私人财产权宪法保障的法文化思考》,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4页。

作者简介:

私有财产权入宪的宪法学思考 篇4

一、以修宪为契机,宣传私有财产权入宪的宪政价值

(一)能够对社会以及法治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影响

私有财产权入宪对于将会对我国的法治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进一步的影响,此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第一,通过宪法来对私有财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可以进一步的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将权利范围的活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第二,在宪法中对私有财产权进行明确的保护,可以促使各政府部门以及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对私有财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遵循法律界限;第三,公民的私有财产顾名思义就是公民通过正当手段所获取的经济效益,当这部分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之后,公民才能更有动力参与经济活动,这样公民在获取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1]。

(二)能够保持社会财产和个体财产之间的平衡

虽然国家立法部门已经将公民私有财产权归入到了宪法中,但是规定在现实生活中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想要将宪法中所规定的和私有财产权有关的条例落实下来,立法机关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立法机关人员在进行立法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原则,并在宪法委任的基础上对私有财产权和社会财产权进行明确的界定。而想要确定宪法基础,必须就在立法过程中应用付条款理论,通过形式法律的方式来促使宪法对私有财产权所提出的要求能够得以实现。当立法机关将私有财产权列入到宪法中之后,立法工作者就应该对多种利益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还应该保证法律条文和宪法精神是相一致的,不会出现矛盾现象。另外,为了保证公共利益的合理范围,必须保证对财产权进行限制的手段以及目的都是正当的,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同时实现公共利益。

(三)完善私有财产权保护法律体系

人大代表大会已经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同意将私有财产权融入其中,所以相关部门就应该完善私有财产权保护法律体系。首先,相关人员应该将已经存在的一些法律法规等文件清除,将和宪法规定不相同的法律条文废除。其次,应该对比较笼统的规定进行细化,对其进行细化需要行政机关来执行,但行政机关在具体化的过程中不能将其范围扩大或者是缩小。最后,应该在法治思维的基础上来开展经济活动,实现私有财产权价值。通俗一些说,就是应对政府的行政水平进行提高,对私有财产权保障进行推广,让社会各界人士人士到对私有财产权进行保护是正确的。

二、私有财产权有利于个人自由的伸张

在我国宪法修正案中,当国家的公共利益无法得到满足时,可以对公民的私有财产进行征收,然后给予相应的补偿[2]。这一规定就是对社会财产和私有财产之间的界定,保证被侵害私有财产权的公民可以得到适当的补偿。对私有财产征收或者是征用,都是国家对私有财产权进行限制的一种举措,但征收和征用两者之间的实质性意义是不同的。征收是指财产的所有权被转移,而征用则是指财产的使用权发生了改变,无论是征收还是征用,都是当国家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才会实行的举措,所以相对来说,宪法更倾向的是对私有财产权进行保护。也就是说,对公民的私有财产权进行限制这一举措主要是在公共利益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够实行的,在一般的情况下,是不能够对私有财产权进行限制的,而且公共利益本身也是有着严格的限定的,而且对于只能基于公共利益才能限制私有财产权这一内容也是对公民财产权的一种保护,确切的说是对商业利益以及一些不正当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保护。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利益所具有的复杂性使得各种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公民的私有财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面对这样的情况,国家立法部门将公民私有财产权归入到了宪法中,在宪法中明确提出了此方面的条文,此种做法可以有效的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这样就可以调动公民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公民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可以增加社会财富,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全喜.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2):39-41.

“将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 篇5

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提出的"关于健全财产法律制度,加强私有财产保护的建议案"备受各方关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修宪保护私有财产越来越成为可能;同时,也越来越成为需要。

工商联提案修宪:私有财产也神圣

2002年3月11日《财经时报》

日前,全国工商联向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健全财产法律制度,加强私有财产保护的建议案"。这份提案指出:中国目前已出现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他们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但现行《宪法》强调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于合法的私人财产的保护却不完善,因此使这些人心存怀疑,怕政策变,结果出现了企业短期行为及转移资本的现象。现实生活中,这些新的社会阶层财产受到侵犯却得不到保护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提案认为,应将保护私有财产的条款写入《宪法》。

法学界呼吁立法保护私有财产

2001年12月30日《法制日报》

著名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王利明教授认为,如何强化对公民个人私有财产的保护是立法必须考虑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这关系到公有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越性将如何体现。过去我们强调得多的是国家集体的财产如何进行保护,而对于公民私人的财产保护不够重视。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体、个人法律地位平等,无论是集体的财产、国家的财产,还是公民私人的财产都应当由法律进行规范,这是现代法治的必然要求。

保护财产权促进诚信

2002年3月15日《南方周末》

目前我国宪法对财产权的保障仅是一项纲领性原则,而在公民基本权利的体系中并无财产权的地位。这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财产权仅是民事权而非基本人权。财产权的这种定性,势必滞阻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公民信用观念的养成。

国内资本外逃严重

2001年7月12日《粤港信息报》

国内资本外逃现象严重。有人估计,1997至1999年规模为1000亿美元,但权威分析则认为是530亿美元。资本外逃的原因主要有转移非法所得、实现化公为私、规避投资管理和外汇管理、趋利避险等,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许多民间资本对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的力度因心存疑虑而转移个人财产。

随"接班人"而动的财富转移

2001年9月16日《赢周刊》

从培养接班人的目的出发,内地富豪中很大一部分人将下一代送到国外深造。目前,希望集团的刘永行、刘永好的第二代子女都在美国读书,万向集团鲁冠球的儿子学成归来,并开始初露峥嵘。但是有人说,第二代们普遍具有海外背景的另一个结果,也为这些企业资本的"国际化"提供了方便。

私有财产权是中小企业"瓶颈"

2002年2月15日《羊城晚报》

日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女士指出,许多盈利状况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和科技企业都是民营或私营企业,而内地在法律上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不够明确。在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法律健全,但执法有待改进,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公司的稳定性。另外,如果法律只保护专利权而不明确保护私有财产的话,这本身就可能限制科技的商品化。

财产权保护呼声强烈

2002年3月10日《金羊网-新快报》

该报援引一位企业主的话说,要发展就得增加投资,扩大再生产。假如你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全投进去了,却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谁能死心塌地地干呢?这位企业主的话无疑反映了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共同心声。在非公有制经济突飞猛进、私营企业主阶层日益壮大的形势下,这种心声显得更加强烈。

保护私有财产 从《物权法》开始

2002年3月10日 新华社

千呼万唤的《物权法》草案将于今年下半年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争取在明年获全国人大通过。据介绍,《物权法》的制定不仅将奠定《民法典》最核心的法律基石,而且将确保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一样受到法律的同等保护。据了解,《物权法》草案将对有关系列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许多悬而未决、含糊不清的财产法律问题有望迎刃而解。

四问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篇6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的议题之一,听取和审议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其中,对私有产权的保护是最受关注的问题。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私有产权保护问题?它将对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带来哪些影响?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去完善?本刊记者采访了相关的经济学家。

为何将保护私有产权写入宪法?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保护私有财产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完善的私有财产保护的话,产权制度就无从说起。”

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司长范恒山对本刊记者说:“20多年来,我们在改革过程中间碰到的一些问题,许多直接涉及到产权,有的表面上并不是产权问题,但实际上或者说从根本上说就是产权问题。所以说,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改到深处是产权。可以说,我们改革速度快慢和质量好坏都直接或间接的与产权制度改革相关。”

而现在我们的改革正在进入一个深水域,保护私有产权成为加速改革进程最核心的问题。

范恒山说,如果私有产权受不到保护,那么就不能规范政府与投资者的关系,就会出现政府侵犯投资者权益的事情,因此也无法稳定投资者的信心。

“无论对海外投资者还是国内的投资者,稳定其投资信心非常重要。为什么呢?”范恒山进一步解释说:“如果投资者的信心稳定,他们会以长远的眼光来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过去的那种“赚一把就跑”、“打一枪换一炮”的投机行为。而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培育适宜投资与企业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私有财产为何屡屡遭侵犯?

正因为如此,在非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在政府侵犯私有财产屡屡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的时候,中国政府开始把私有财产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去年的中共中央修宪小组专家座谈会上,吴敬琏曾经建议说,简并现行宪法第12条和第13条的文字,取消“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12条)的规定,代之“以财产权受到法律保护。国家因公共利益的需要征用私人财产时,必须依据合法程序并给予公平和充分的补偿”。

吴敬琏有些无奈地说,虽然宪法里面一直没有明确写上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但是实际上在1999年修改宪法的时候,中央领导层及经济学家对此已经达成了共识,已经无可争议地承认了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这样的概念。但是在司法领域里,由于旧有观念的影响,有些具体的执法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出现侵犯人们私有财产的事情。“所以,我估计,在今年修宪时取消公有和私有财产的不平等对待,对执法人员思想意识的转变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所以对中国来说,私有产权的问题不是宪法层面的问题,也不是法律上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在执法的层次上。”吴敬琏反复向记者说明这一观点。

吴老还向记者澄清了人们对政府的误解。一般人习惯地把政府简单地定义为中央机构之下的各级地方组织机构。实际上,政府不仅包括省市等行政部门,应该还包括司法机构。所谓的限制政府权力,实际上就是健全司法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茅于轼告诉本刊记者,一般的小偷小摸是限制普通人的,因此不可能写入宪法。而私产入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约束政府这个主体的行为规范。因为政府是所有主体中最强大、最强势的主体。它既要制定政策,还要执法。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没有一个国家不是说不保护私人财产的。但在许多国家政府随便侵犯私人财产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包括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的大规模的抄家,都是历史的惨痛教训。“现在我们已清楚意识到,要搞市场经济必须要明确产权,承认私有财产,保护私有财产。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怎样界定合法财产?

日前,在《财经》与《经济学人》杂志联合召开的《世界2004中国年会:预测与展望》上,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说:“宪法即将把保护合法私人财产、保障人权写入修正草案。这对企业家,对全体劳动者是极大的鼓舞。问题在于如何落实。依法保护合法的私人财产,何谓合法的私人财产? 现在冒出一个“原罪”问题,实际上是冲着‘合法’二字来的。“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保育钧一直是修宪的积极推动者,连续多次在人大、政协会议上,保育钧都极力向大会提交关于修改宪法、完善私有财产法律制度的提案。

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保育钧有些激动地说:“现在有人又在提什么‘原罪’问题。什么是‘原罪’?所谓‘原罪’,是一个宗教概念,指人一出生就天然有罪。前几年,有的企业家有感于受到的种种歧视,对这种不公平待遇发出无奈的慨叹,用所谓‘原罪’来自嘲。现在却被一些人偷换了概念,认为民营企业家有‘原罪’,意思是说,民营企业家的财富来源不合法。这本身就不公平。”

保育钧认为,有些人的所谓“原罪”论,指一批民营企业家的“第一桶金”来路不正,或者是官商勾结、权力寻租,或者是偷逃税收,或者是制假贩假、坑蒙拐骗,或者是走私诈骗等等。总之,他们的财富来源不合法。对于这些问题,应当作历史的、实事求是的分析。

保育钧说,要看到民营企业成长初期所面临的法律法规是维护公有制企业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它本身就不合理,早就应当突破的。

据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和全国工商联的连续5次全国性抽样调查,90%以上的私营企业的创业资金来自个体经营的积累和亲友之间的借贷。他们的初始资本是干净的。

让保育钧感到欣慰的是,2003年12月31日,河北省政法委出台了《关于政法机关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环境的决定》。在《决定》第七条规定:对民营企业经营者创业初期的犯罪行为,已超过追诉时效的,不得启动刑事追诉程序;在追诉期内的,要综合考虑犯罪性质、情节、后果、悔罪表现和所在企业在当前的经营状况及发展趋势,依法减轻、免除处罚或判处缓刑。

保育钧很高兴地说:“河北省的《決定》,为人们提供了不少启示。可以说,《决定》为完善保护私有财产制度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决定》里面的法律原则和基本精神,应当延伸到‘合法’财产的界定上。”

私产入宪之后,中国还会完善哪些制度?

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25年,市场经济制度的很多子系统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为什么中国市场经济的运转中还有这么多问题?目前中国经济现状距离经济学家们的预期还相差较远?吴敬琏认为,“主要就在于缺乏规矩。” 缺乏基本的制度建设。而本次宪法的修订,就是将这个规矩的主体部分给予完善。

范恒山说:“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法律环境是最高层次的,保护私有财产,从法律上规范了政府与投资者的关系,净化了投资环境,稳定了投资信心,规范了投资行为,这必然推动着中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向好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杂技服装设计下一篇:突发性耳聋的病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