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对象

2024-09-15

物理对象(精选6篇)

物理对象 篇1

在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物理高考复习资料中都有下列这道电学试题,常常在其解答中也只给出了一种解法,并且研究对象是唯一确定的。许多人在解物理难题时往往也只注重方法的选择,而忽略了研究对象的选取,本文主要通过该试题的三种不同解法来探究研究对象的选取对解决问题难易的影响。

题目:如图(1)所示,磁流体动力泵的矩形槽左右两侧壁是导电极板,前后两壁是绝缘板,槽宽L=5cm,高h=10.5cm,槽的下部与水银面接触,上部与一竖直非导电管相连,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绝缘壁,磁感应强度B=0.1T,给两导电板间加一电压U=1v, 取水银的电阻率ρ0=10-6Ω·m, 水银密度ρ=1.4×104kg/m3, 则水银在泵中可上升的高度是多少?

此题是电磁学与生产技术相结合的问题,此题提供了磁流体动力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信息。若把导电板内的水银看成通电导线,可获得“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处于平衡状态”的物理模型。它在磁场中受到向上的力与向下的力平衡,利用平衡方程即可求解。在解此题时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来分析时,往往会收到不同的繁简效果。

解法一:假设水银已进入非导电管中并选取高出水银面的整个水银柱(包括大、小柱体中的水银)为研究对象,其在竖直方向受力如图(2)所示,其受到重力m1g、矩形槽顶壁的弹力F1、F2,安培力FA1四个力作用,并设槽长为d,非导电管宽为L′,所求水银在泵中上升的高度为H:

由电阻定律得: (1)

由欧姆定律得: (2)

由安培力公式得:FA1=BIL (3)

由(1) (2) (3)得:FA1=BhdU/ρ0 (4)

由密度公式得:m1g=ρVg=ρg (V1+V2) (5)

由体积公式得:V1=Lhd (6)

V2= (H-h) (dL′) (7)

由(5) (6) (7)得:m1g=ρg[Lhd+ (H-h) dL′](8)

由压强公式得:F1+F2=ps=ρg (H-h) d (L-L′)(9)

由平衡条件得:FA1=m1g+F1+F2 (10)

由(4) (8) (9)代入(10)得:

点评:因为H>h,所以水银进入非导电管,即假设成立,水银在泵中上升的高度为1.5m,但学生不仅在受力分析时常将矩形槽顶壁的弹力忽略,而且解题时槽长为d这一参数不知道设定,因此用此法解题时常出错不易解出正确答案。

解法二:选取高出水银面且宽为非导电管宽L′长为d,高为H的水银柱为研究对象,其在竖直方向受力如图(3)所示,受重力mg、安培力FA2二力作用。

由电阻定律得: (1)

由欧姆定律得: (2)

由安培力公式得:FA2=BIL′(3)

由(1) (2) (3)式解得:(4)

由平衡条件得:m2g=FA2 (6)

将(4) (5)代入(6)

点评:此法不仅避免了水银是否进入非导电管的讨论,而且使得对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更为简洁了,采用此法求解不容易解错。

解法三:选取矩形槽底面为研究对象,其在竖直方向受到向上安培力FA3和向下的压力FN而平衡。

由题意得:FA3=FA1 (1)

由压强公式得FN=PS (2)

由液体压强公式得P=ρgH (3)

由几何图形得s=dL (4)

由(1) (2) (3) (4)代入(5)得

点评:此法最为简洁,但用此法解题,能力要求较高。

总之,解决物理问题研究对象选取不是确定的、唯一的,应灵活巧妙地选取研究对象,这样可以简化受力分析,获得简洁有效的解法。通过以上三种解法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获得研究对象的选取一般是以图象简洁、受力少、便于分析为原则,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例题时应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切忌就题讲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物理对象 篇2

一、提问时机的把握

1.提在新课引入处

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 教师可用能引起学生兴趣或者引发学生思考 的问题引 入新课, 比如该节 课开始阶段, 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视频了解动能和势能转化的例子后, 提出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 实践出发, 思考动能 和势能的 相互转化, 就可以较地好引入新课, 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2.提在学生思维难点处

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困难时, 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问题,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来突破难点。比如在讨论机械能守恒条件时, 先从最简单的模型———自由落体模型出发, 让学生分析完成后, 很容易得出机械能守恒条件为“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此时再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是不是守恒条件就是只受重力呢?如果还受其他力, 但其他力不做功或所做的功之和为零时, 机械能还守恒吗?引导学生再去设计有其他力作用, 但其他做功之和为零的情形,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提在教学环节过渡时

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之间, 辅以合适 的问题过 渡, 可以有效地衔接各部分, 让教学的流程显得更加流畅。比如在定性讨论完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后, 可以设问:既然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那么转化的过程中是否满足一定的规律呢?在定量讨论完重力势能和动能转化之后, 可以设问:既然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 物体系满足机械能守恒, 那么是否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况下, 同样满足类似的规律呢?

4.提在课堂检测时

课堂检测是课堂教学中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 要环节。比如在讲完机械能守恒定律内容之后, 就可以设计这个问题:请分别从做功和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自由下落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下落过程中如果受到空气阻力呢?通过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回答, 就可以较好地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

5.提在课堂小结时

一节课结束之后, 往往需要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方法作一小结, 教师往往喜欢自己亲自归纳, 但这种方式学生往往缺乏自己的思考, 理解情况并不理想。如果通过提问, 让学生去小结, 学生通过自己的整理, 就可以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研究方法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比如本节课结束时可以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了解到什么研究方法?

二、提问对象的选择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往往针对题目的难度 去选择提问对象:难一点的问题, 选择基础好一点的学生来回答;简单点的问题, 选择基础差一些的学生来回答。虽然这种做法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差异, 但长期这样做, 无论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 还是对基础差的学生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如果难的问题都留给基础好的学生, 会滋生他们骄傲的情绪, 同时会使他们在教师讲基础问题时容易开小差。其实我们可以给基础好的学生提些较简单地问题, 但是回答的要求要相应地提高, 要求他们在回答时必须给出准确无误的答案。同时如果只对基础差的学生提基础性的问题, 就会伤害基础差的学生的自尊心, 从而造成他们对学习的抵触。其实难的问题也可以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 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问。比如我们可以把难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连续的小问题, 努力使这些问题满足这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得问题均处在让这些基础差的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难度层次上, 让学生在逐步 解决这些 问题的过 程中解决 难的问题。比如在进行重力势能和动能转化的理论推导时, 就可设计如下问题串: (1) 在所研究的过程中, 重力功和动能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2) 在所研究的问题中重力功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什么关系? (3) 物体系统在初、末状态时机械能之间有什么 关系? (4) 通过上述 推导, 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通过这些递进式问题的依次解决, 可以让他们体会到自己也可以解决较难的问题, 那就可以较好地提高这类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和兴趣, 也可以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为提高教学效果创造良好的氛围。

物理对象 篇3

随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的流行,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已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 一些学生对对象赋值与对象复制概念的区别十分模糊, 本文就这两个概念的教学处理做一些探讨。

二、对象的赋值

如果对已经存在的一个类定义了两个或多个对象, 则这些同类的对象之间就可以互相赋值。这里对象的值是指对象中所有数据成员的值, 而不是指函数成员的值。

对象之间的赋值是通过 “=”进行的, 这是通过对赋值运算符的重载实现的。其实质是通过数据成员间的赋值来完成的。如果类中没有定义赋值运算符“=”的重载函数, 则编译器会自动提供一个默认的赋值运算符“=”的重载函数。

对象赋值的一般形式为:对象名1 = 对象名2;

说明:⑴对象名1和对象名2必须属于同一个类;⑵对象赋值只对其中的数据成员赋值, 而不对其中的成员函数赋值;⑶类的数据成员中不能包括动态分配的数据, 否则在赋值时会出现严重后果。

三、对象的复制

如果需要用到同一个类的多个完全相同的对象, 这就用到对象的复制机制——用一个已有的对象为母本复制出同一个类的多个完全相同的对象。

对象复制的一般形式为:类名 对象2 (对象1) ;

说明:用已有的对象1为母本复制出一个新的对象2 , 括号中给出的参数是本类的对象。在建立新对象时调用复制 (拷贝) 构造函数。复制构造函数也是构造函数, 但它只有一个参数, 这个参数是本类的对象, 而不能是其它类的对象, 并且采用对象引用的形式, 一般加const声明, 使参数值不能改变, 以免在调用此函数时使对象值被修改。复制构造函数的作用就是将实参对象的各个数据成员值复制给新的对象中对应的数据成员。

C++还有另一种方便的复制形式, 一般形式为:类名 对象名1 = 对象名2;

四、对象赋值与对象复制的主要区别

对象赋值操作是在两个或多个已经存在的对象的数据成员之间进行的, 它是通过赋值运算符“=”的重载实现的。而对象复制是用一个已有的对象作母本复制出多个完全相同的对象, 在创建一个新对象的初始化时调用拷贝构造函数, 并且其初值来源于这个已存在的母本对象的各个数据成员。编译器会区别这两种情况, 赋值的时候调用重载的赋值运算符, 初始化的时候调用拷贝构造函数。拷贝构造函数是在对象被创建时调用的, 而赋值函数只能被已经存在了的对象调用。拷贝构造函数和赋值函数的概念非常容易混淆, 常导致错写和错用。

下面是对比程序的一部分主要代码, 可从中比较对象赋值与对象复制的主要区别。

五、结语

本文首先分别说明了对象赋值和对象复制的基本概念及运行实质, 然后用一个综合实例进一步对比分析, 同时用C++相应具体程序的源代码及其运行结果进行比较, 详细说明了对象赋值与对象复制在概念上和程序上的主要区别。

摘要:本文阐述了对象赋值与对象复制二者的主要区别, 并通过对C++相应具体程序运行结果的比较, 详细说明了对象赋值与对象复制在概念上和程序上的区别。

关键词:对象赋值,对象复制,拷贝构造函数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物理对象 篇4

关键词: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对象/关系映射技术,网络技术

通讯手段及通讯工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人们在互动交流过程中会受到范围及方式等方面的限制。但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完善, 人们在互动交流过程中所具有的局限也被突破, 人们互动交流能够逐渐无线及普适, 网络技术的完善, 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能够有效推动互动交流的发展。

1 网络技术发展初期及其对互动交流的影响

1.1 网络技术的表现形式

网络技术在刚开始发展过程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主要有两个, 分别是报文分组交换技术与WEB技术。报文分组交换技术主要表示的是将数据分解为到数据包内, 利用通讯阶段对于数据信息进行传输, 还能够有效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 其中主要特征就是在数据信息传输过程中, 容易出现数据包丢失的情况, 这就需要对于数据包进行重新传输, 能够有效降低节点在数据信息传输过程中的重要性, 网络系统内不同节点能够有效连接。WEB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满足用具对于信息交流及搜索, 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真毒性服务, WEB技术产生最为显著标志就是图形浏览器的出现。

1.2 对互动交流的影响的表现

网络技术初期发展过程中, 网络互动交流形式主要特点就是延时通信的出现。网络技术在刚开始推出的之后, 主要目的就是满足军事在发展中的实际需求,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完善, 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实际生活中主要互动交流的方式。在这个时间段内, 网络互动交流最为主要的核心就是文字互动交流, 双方在实际共同交流过程中, 主要通过文本内容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图形也是十分简单, 交流过程中并不需要受到时间及空间上面的限制, 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传输电子邮件, 但是这个时间段内互动交流程度较低, 造成信息在沟通传输过程中容易出现延时性。

2 从面向数据库技术和对象/关系映射技术角度进行比较

2.1 面相数据库技术

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是数据库技术与面向对象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下的成果, 在对于复杂对象进行描述的时候, 主要应用的方式是使用类的封装方式, 进而对于复杂对象的行为进行模拟。面向数据库技术在实际应有中最为显著特点就是代码及数据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主要是通过函数关系对于数据进行计算。

2.2 对象/关系映射技术

面向对象软件在实际开发过程中, 根据有关软件开发方法, 进而形成了对象/关系映射技术。对象/关系映射技术是以关系模型数据库结构作为基础, 映射对象模型对于有关对象进行描述, 人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能够具体将所接触到的语句进行描述, 所应用的对象及操作方式十分简单便捷, 如图1所示, 为对象/关系映射技术结构示意图。

2.3 面向数据库技术与对象/关系映射技术的比较

面向数据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 所应用的数据库类型是新类型, 并不是传统关系型数据库, 这种数据库类型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数据库所具有的阻抗失谐问题进行解决。对象/关系映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 能够有效将关系性数据库与对象数据进行连接, 承担着一个相互转化数据的责任, 但是在技术仅仅能够将数据库内的对象划分为表格, 并没有有效解决传统数据库类型所存在的阻抗失谐问题。

3 面向数据库技术和对象/关系映射技术的优点及缺点

3.1 面向数据库技术

面向数据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 能够从本质上面解决传统数据库所存在的阻抗失谐问题, 维护性能显著提高。要是从维护角度进行分析, 面向数据库技术最为显著性能就是耦合性能十分突出, 能够在不同网络平台上面应用, 所应用的查询方式较为简单。虽然面向数据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拥有十分显著优势, 但是还存在一定缺点, 首先就是面向数据库技术无法兼容SQL标准, 无法对于现在关系数据库进行转换, 主要现在关系数据库所应用的接口都是SQL标准。

3.2 对象/关系映射技术

对象/关系映射技术在实际应用应用中拥有良好的数据库转换性能, 在对于数据操作过程中, 能够根据面向对象的形式, 提高数据库性能。在数据操作方面, 能够直接对于业务对象进行处理, 并不需要对于储存方式及语句进行分析, 同时在宽展及维护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象/关系映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一定缺点, 最为主要的就是对象/关系映射技术并没有解决传统关系数据库所存在的阻抗失谐问题, 其次就是在数据缓存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4 结论

简而言之, 在对于对象/关系映射技术与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比较分析之后, 能够发现对象/关系映射技术与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优势及缺点, 应用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 能够有效推动对象/关系映射技术及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共同发展, 对象/关系映射技术与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在数据库内共同应用, 对于数据库系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赖朝新, 瞿晓静.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的两种发展途径[J].现代情报, 2014 (11) .

[2]汪琛, 胡浩民.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与前景[J].福建电脑, 2015 (05) .

[3]王意洁.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03) .

[4]何治成.面向对象的电力系统异构应用信息共享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15 (06) .

物理对象 篇5

中国动物育种学界泰斗、动物数量遗传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的东北农业大学盛志廉教授指出:保种目前应以遗传特性为对象, 而不是以基因为对象。提出除研究各性状的产生机制的遗传规律外, 还应着重研究各性状表面程度和在群体中的发生频率;有些性状表型相同, 但遗传基因不同, 这类性状只能暂时看作同一性状;每个特异性状应在2~3个群体中重复保存, 但每个群体中的性状组合不一定相同;保种性状与经济性状矛盾太大, 单设保种群来保。

物理对象 篇6

一、学术界关于运输产业劳动对象的基本观点

在物品使用价值的生产中, 劳动对象是人的劳动作用的客体, 它是一个受作用体和被改变、被加工的对象, 它包括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和被以前的劳动滤过的劳动对象。但是, 对于运输产业劳动过程的劳动对象问题, 学术界的观点却极为不同, 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是认为运输产业的劳动对象是旅客 (即消费者) ;二是认为运输产业的劳动对象是所运输的货物;三是认为运输产业的劳动对象是运动形式的使用价值或非物品使用价值;四是认为运输产业的劳动对象是运输劳动过程。学术界之所以对运输劳动过程的劳动对象问题产生这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 主要有两个根源:一是运输劳动过程与消费过程 (包括生产消费过程和个人消费过程) 这两种行为是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的, 这就造成许多假象;二是受物品劳动过程三要素论的束缚, 认为运动形式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也必然有三个要素, 因而千方百计地为这一劳动过程找寻根本就不存在的“劳动对象”, 从而得出了许多悖理。实际上, 运输产业和其他服务产业的劳动过程只有两个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和劳动资料, 根本不存在劳动对象。

二、两要素的运输劳动过程

除了“物品形式的使用价值”以外, 马克思还认为一些生产部门提供“运动形式的使用价值”, 这种“运动”并不物化在劳动对象中;三是不存在劳动对象被加工、被改变从而劳动对象发生形式改变的问题, 因而也就不形成物质产品;四是劳动过程没有消失在新的物质产品中, 劳动过程即是使用价值。

运输产业劳动过程的目的是提供“场所的变动”, 这种“运动形式的使用价值”即运输劳动过程本身, 我们完全可以假设, 如果运输劳动过程除了运输工人的运输劳动和劳动资料 (包括运输工具和道路、运河、海洋通道、空中通道、管道等等) 之外还存在一个所谓的“劳动对象”, 那么就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一“劳动对象”“吸收”运输工人的劳动, “劳动对象”被改变了、被加工了, 从而劳动过程以静的形式、以存在的形式提供某种物品使用价值, 这就得出了与“场所的变动”这一“运动形式的使用价值”截然相反的结论, 然而消费者所要购买的显然不是这种“改变了的劳动对象”、物品形式的使用价值。因此, 这样的假设是错误的。换句话说, 运输劳动过程是不可能存在“劳动对象”的, 它不需要一个客体来“吸收”运动, 否则的话, 它就不可能提供“运动形式的使用价值”, 而只能提供“物品形式的使用价值”。这就是关键所在。这两类劳动过程的其他差异都是由这一点引起的。推而广之, 一切服务产业, 也就是所谓的“第三产业”, 包括通信、邮递、信息、科技、教育、培训、文化、咨询、旅游、宾馆、娱乐、美容、美发、保健、医疗、事务所、家政等等产业在内, 它们的劳动过程也和运输劳动过程完全一样, 具有以上所说的所有特性。因为它们的目的也都是提供“运动形式的使用价值”。

三、运动形式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运输劳动过程, 就我们在上面把它描述为它的两个简单要素来说, 是人的劳动借助劳动资料转化而形成的场所变动。它本身就是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正如上面所说是一种“运动形式的使用价值”, 是一种机械运动, 它的特殊性在于:一是不独立存在即不是一种客观形式;二是生产出来即被消费, 具有一维性;三是非贮存性;四是非转移性。

运输劳动过程的另一面同其他任何物品劳动过程一样是价值增值过程, 伴随着运输工人的具体劳动转化为运动, 具体劳动也把劳动资料的价值转移到“运动形式的使用价值”上, 同时, 抽象劳动每时每刻、时时刻刻都在形成追加的价值、形成新价值, 从而, 新价值和旧价值一起存在于“运动形式的使用价值”之中, 这和物品生产过程没什么两样。但是, 由于运动形式使用价值的特殊性使得“寓存于”其中价值的存在具有特殊性, 它或因生产消费而被立刻转移到被运输物品上, 或因个人消费而消失。而在物品生产过程的场合, 价值则一直存在于使用价值中而不是或被转移或消失。总之, 运输生产过程是这样的生产过程:运动形成, 同时新价值创造和旧价值转移 (价值以运动作为承担者) , 接着, 运动立刻或被转移或消失, 价值立刻或被转移或消失;时时刻刻都是如此, 直到运动停止, 这一刻的价值或被转移或消失。结果是运动结束, 以前的所有运动和所有价值都或被转移或消失殆尽。

对于以上所论, 尽管我们可以在抽象思维中把握这一切, 但是由于运动形式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我们却无法通过感官感知这一切, 这就致使一些论者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 比如否认运动形式的使用价值, 把旅客、货物、运动形式的使用价值、运输过程等等作为运输劳动过程的劳动对象, 否认运动形式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 把运输产业作为“非生产部门”等等, 很显然, 这些观点是不对的。其他的一切“服务产业”提供的都是“运动形式的使用价值”, 因此, 它们的使用价值也具有上述特性。

明确提出运输产业和其他服务产业的劳动过程是两要素的劳动过程以及这些产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存在的特殊性, 把它们与物质产品产业区分开来, 这对于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毕竟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产业部门, 它们生产的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尤其是在运输产业和其他服务产业大力发展的今天, 明确这些显得更为必要。

摘要:文章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关运输产业的论述, 明确提出运输劳动过程是两要素的劳动过程, 它不存在“劳动对象”, 并比较了运输劳动过程和物品劳动过程的异同, 同时还论述了“运动形式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关键词:运输产业,劳动对象,运动形式使用价值,服务产业

参考文献

【物理对象】推荐阅读:

采访对象05-16

使用对象05-29

帮扶对象06-03

评估对象06-03

发展对象07-08

资源对象07-31

活动对象08-16

激励对象08-17

研究对象08-21

对象提取09-04

上一篇:改革实践下一篇:国产奶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