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经验

2024-09-13

考试经验(精选5篇)

考试经验 篇1

2014年9月3日, 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 明确要求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 高职院校在考试内容、评价方式和时间安排上与普通高等学校相对分开, 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 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 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 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 2017年成为主渠道”[1]。国家通过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为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入学方式、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为促进这项改革的顺利推进,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确定、考试科目如何设置、招生计划如何安排等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的理论基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理论

在我国, 高等职业教育是随着工业技术生产发展而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 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的短期职业大学演化而来。尽管已经实践了30多年, 但对于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这样一个基本的概念, 依然存在模糊且有争议的认识。根据《教育大辞典》的条目解释:高等职业教育“属于第三级教育层次”, 而第三级教育“一般认为与‘高等教育’同义”[2]。换言之,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 应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部分。

而对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属性做出明确清晰分类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在1997年3月推出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ISCED, 1997) , 它将整个教育体系划分为7个层次。普通高等教育对应于5A, 学习“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需要高精技术专业的课程”;高等职业教育则对应于5B, 学习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3]。在该标准分类中, 高等职业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一种单独教育类型, 而不是从属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更低层次的组成部分。

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视角看, 现代社会的人才基本可分为学术型 (理论型) 、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等工作, 要求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较好的学术修养和较强的研究能力;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 要求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技术型人才是指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人员, 通过他们把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物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 具体包括生产、管理以及职业三类;技能型人才也是指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人员, 但要求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 他们与技术型人才的区别在于主要依靠操作技能进行工作[4]。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 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承担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的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则主要培养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 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其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规划、决策转化为现实产品等物质形态, 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不同的培养目标从根本上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选拔方式、培养方式以及学习内容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自1949年至20世纪末, 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实行精英教育政策, 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 还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评价方式, 都简单地将高等职业教育视为普通本科教育的更低层次的教育, 且仅定位于专科层次。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培养机制等方面模仿普通高等教育, 不同的是在入学门槛、课程难度、学业年限等方面明显比普通高等教育降低一个档次, 成为最低层次的高等教育, 高职院校被安排在最后批次招生。这种政策安排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 降低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与社会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受到社会的冷落也就在所难免了。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 强调要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2013年4月, 教育部发布《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考试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 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对技能型人才的选拔要求。9月3日, 国务院颁布的《实施意见》, 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了未来我国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的基本方向。

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探索:福建的经验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福建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关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有关精神, 2013年福建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研究决定在2013年底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 (以下简称高职招考) 改革试点, 对高职院校分类考试进行探索与尝试。高职招考报考对象是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 (含技工学校) 应届、往届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以及在中国定居的外国侨民、外省户籍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面向高中生的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和信息技术, 不分文理科类, 每门满分150分, 总分600分;面向中职生的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和专业基础课4门, 其中专业基础课分为教育类、财经类、制造类等12个类别, 考生只能选报其中一个类别。语文、数学满分各为150分;英语满分为100分;专业基础课满分为200分。2013年10月和11月,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分别组织了高职招考报名和补报名工作, 全省共有4.29万人报考, 其中普通高中生2.44万人、中职生1.85万人, 外省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约2700人。

高职招考招生录取分为面向普通高中生和面向中职生两大类, 均设本科批和高职 (专科) 批两个批次。本科批志愿设常规志愿和征求志愿, 常规志愿和征求志愿各设10个院校专业志愿。面向普通高中生的本科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为473分, 本科批录取实行院校平行志愿投档;面向中职生的本科招生, 分别根据各类别招生计划划定了各类别的录取控制分数线, 实行按专业平行志愿投档。专科批分3个阶段填报志愿, 每个阶段只能填报1所高职院校的最多6个专业志愿;录取实行按院校投档模式, 根据考生所填报的志愿向院校提供考生电子档案, 由院校根据已公布的招生章程择优录取。此次福建省高职招考安排招生计划3.67万人, 其中本科招生计划0.42万人, 专科招生计划3.25万人[5]。招生录取工作从3月初开始, 4月初结束, 合计录取3.3万人, 其中, 本科录取4200人, 专科录取2.88万人。共有2300多名未被录取且符合福建省普通高考报名条件的考生在4月进行了普通高考补报名。

总体而言, 福建省首次举办的高职招考改革初步达到了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的预期目标。这项改革具有以下3个主要特点:一是促进了教育机会公平。福建省高职入学考试在全国率先实施“异地高考”政策, 首次允许外省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就地报名参加考试, 2700多名外省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与福建考生享受同等待遇参加了高职招生考试与录取, 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外省务工人员的欢迎。二是规范了高职招生考试行为。近几年, 高职院校生源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各省推出了“中职推免”“中期选拔”“降分录取”等一系列措施, 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源不足问题, 但也出现了违规降低条件录取等问题。这不仅违背了教育机会的公平, 更极大地降低了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 实行全省统一的高职入学考试, 有效地规范了原有的高职院校招生行为, 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三是构建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桥梁。福建省高职招考允许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报考, 两类考生录取后在同一所高职院校、甚至是同一个专业一起学习交流, 真正实现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

三、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福建省高职招考的经验以及浙江、山东等省份的相关实践来看, 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也存在着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难题。

1. 考试科目与内容如何体现技能型人才选拔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考试与招生都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那么, 高职招考如何满足技能型人才选拔的需要?用什么内容来考测技能型人才所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与技能科目之间所占权重如何分配?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成为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 有关省份高职招考的考试科目与考试内容过于偏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 而对职业技能测试重视不够。如浙江省的本专科分类考试改革方案, 本科院校考试科目组合为“3 (语、数、外) +X (理综、文综) +自选模块”, 高职院校为“3 (语、数、外) +技术”;江西省从2013年起实行分类考试, 本科考试科目是“3 (语、数、外) +文综/理综”, 高职 (专科) 考试科目是“3 (语、数、外) +技术”;重庆本专科分类考试方案, 要求报考高职专科层次的考生只需考语、数、外3科即可, 总分450分。可见, 浙江、江西、重庆等省市均把语文、数学、外语3科作为普通本科和高职 (高专) 院校共同的文化考试科目, 而且将报考本、专科院校的考生安排在同一时间内参加同一份试卷的考试, 这种考试科目和内容根本无法体现高职院校对技能技术型人才的需要。数学和英语是最能拉大考生之间分数差距的考试科目, 也是多数报考高职院校考生的“短板”科目, 将这3门科目作为报考本专科院校考生的共同科目, 明显违背了分类考试改革选拔不同类型人才的初衷。

2. 高职院校的自主技能测试如何保证公平性。

为了体现艺术、体育、护理、学前教育等专业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 一些省级政府授予有关高职院校自行组织职业技能测试的权力, 考试科目、内容、方式和录取办法由招生学校自主确定。这项改革的初衷是让高职院校拥有更大的招生自主权, 招收具有专业特长和职业技能潜质的考生。但在实践过程中, 部分高职院校自主组织的技能测试出现了违背教育公平的问题。如有些院校的技能测试管理松散、内容空疏、随意打分、流于形式;有些院校则通过大幅提高部分考生的技能测试成绩, 录取有利益关系的考生, 严重损害了其他考生的入学机会。另外, 从成本视角看, 全省各地的考生必须长途跋涉参加一所或多所高职院校的技能测试, 这也增加了考生的经济负担和身心负担。

3. 考生报考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之间的矛盾心理如何解决。

教育部的《指导意见》提出, 高等职业院校录取一般安排在普通高考之前, 考生确认录取后不再参加当年普通高考和招生录取。实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 考生就只能参加一次考试与录取, 其结果是成绩好的考生必然会选择参加普通本科院校的招生考试, 而成绩不好的考生参加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 这不利于高职院校选拔高素质人才。同时, 对于大量处于中等学习水平的考生而言, 这是一个两难选择。我国春季高考失败的原因很多,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考生的矛盾心理。目前, 除了福建和浙江, 其他开展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的省份均实行本专科同时考试、先本科录取后专科录取的模式, 这种做法既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选拔, 也丝毫没有改变高职院校处于录取最后批次而成为本科落榜考生选择的不利现状。因此, 能否采取有效方式消除考生报考两类院校的矛盾心理成为本专科分类考试改革成败的关键。

4.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之间的招生计划如何安排。

招生计划管理包括总招生计划、分校招生计划以及分专业招生计划等。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 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快速增长, 2014年招生计划是1998年的6.4倍。但高考报考人数从2008年以后逐年下降, 2014年报考人数是1998年的2.9倍。招生计划快速增长与高考人数下降的趋势使得处于招生最后批次的高职院校首当其冲地遭受了“生源危机”, 且部分高职院校已由“生源危机”逐步演化为“生存危机”。高职院校生源不足具有显著的结构性差异特征, 表现为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生源充足, 而部分民办高职院校以及地处偏远地区的高职院校生源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 高职院校的总招生计划、分校招生计划以及分专业招生计划该如何安排?招生计划在本科院校招生与高职院校招生之间如何安排?如果不减少招生计划, 一些生源不足的高职院校就会采用将冷门专业新生转调至热门专业、降低录取标准等违规手段吸引生源, 若减少某些生源不足院校的招生计划, 就很可能造成这些院校的“破产”。从福建高职招考经验来看, 如果只将部分招生计划安排在年初的高职招考中, 那么多数考生宁愿选择参加6月份的普通高考, 因为他们即便在普通本科招生录取中落榜, 后面也还有大量的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可以选择;如果将高职专科批招生计划全部安排在高职招考中, 则那些参加6月普通高考的考生只有本科院校可以选择, 落榜生就失去了填报高职院校的机会。可见, 招生计划安排也是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难题。

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的建议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分类考试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从加强招生计划管理、完善考试科目与内容、强化省级政府统筹力度以及优化招生录取办法等方面,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选拔的科学性, 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

1. 将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院校纳入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体系中, 增加高职招考的社会吸引力。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都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教育以高职 (专科) 院校为主体, 但不应限于此。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高等职业教育包括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教育。高职院校以技能型与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技能型与技术型三大类。从这一视角看, 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院校完全可以纳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 这从理论与实践上讲都是可行的。这样做既可以增加高职招考的社会吸引力, 又可以促使独立学院与民办院校找准定位, 安心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2. 优化考试科目与考试内容, 增加职业技能测试比重。

教育部在《指导意见》中要求对报考高职院校的考生增加技能考查内容, 技能科目主要考查考生的通用技术基础、职业倾向和职业潜能等。福建省及时总结了首次高职招考的经验与不足, 对2015年高职招考面向中职学生的考试科目与分值做出了调整, 进一步减少文化课考试比重, 增加专业课考试比重, 加大技能测试的笔试内容。调整后, 语文、数学、英语3门考试科目均为100分, 专业技能科目的考试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两部分, 所占分值从200分提高至300分。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考试科目设置暂不调整[6]。

从有关省份的改革实践看, 部分省份只将语、数、外3门科目作为高职招考考试科目的做法不能充分体现教育部“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要求, 也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实施意见》要求高考科目设置不分文理科, 笔者建议高职招考面向高中生的考试科目为“3 (语、数、外) +2 (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1 (文理基础) ”, 语、数、外各为100分, 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文理基础各为100分, 总分为600分;面向中职生的考试科目为“3 (语、数、外) +2 (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 ”, 语、数、外各为100分, 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各为150分, 总分为600分。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科目按照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试行) 》中把高职院校专业划分为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等18个类别组织命题。上述科目全部由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单独组织命题, 适度降低语、数、外、文理基础科目的命题难度, 重点考查考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素养。

3. 加强招生计划管理, 加大高职院校资源整合力度。

《高等教育法》赋予了高职院校自主确定招生规模、自主确定专业设置和进行专业调整的自主权, 这种放权虽然有利于高校自主办学, 但也导致了高职院校盲目扩张规模、盲目扩大热门专业招生计划等问题的出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高职院校招生计划的管理力度, 按照办学评估条件来确定每一所高职院校招生计划人数的上限。对于上一年度招生计划完成率低于50%的高职院校, 按照10%-20%的幅度减少其招生计划。监督高职院校按照招生前公布的分专业招生计划组织招生录取工作, 严禁在招生录取过程中调整专业计划和录取结束后随意为考生转专业的行为。鼓励那些有办学特色、社会就业情况良好的高职院校兼并那些办学质量较差、招不到生源的院校。

4. 优化高职院校招生录取模式, 全部实行按专业平行志愿投档。

高校招生录取投档模式可以分为院校梯度志愿投档模式、院校平行志愿投档模式、按专业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以及“一档多投”模式等。每一种投档模式都各有利弊, 普通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学术型与工程型人才, 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采用院校平行志愿投档模式更适合普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与技术型人才, 对专业的要求明显高于对基础的要求, 实行按专业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则更能满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按专业平行志愿投档模式是指考生可以选择一所院校的不同专业, 也可选择不同院校的某一个专业, 或可以选择不同院校的多个专业填报志愿, 录取系统按照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逐一检索进行投档。笔者建议在高职招考录取时, 无论是高职专科院校, 还是独立学院与民办本科院校, 全部实行按专业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从国内有关省份的实践看, 实行按专业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不仅提高了考生的专业满意率和新生报到率, 也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加大专业建设力度, 促进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2014-09-04)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9/174543.html.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第三卷)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375.

[3]严雪怡.国际教育分类标准 (ISCED) [J].职教通讯, 1997 (08) .

[4]肖化移, 聂劲松.从人才结构理论看高职人才培养规格[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19) .

[5]罗立祝.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改革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20) .

[6]2014年福建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新政策[EB/OL]. (2014-04-28) http://www.eeafj.cn/syzxzx/20140428/3998.html.

考试经验 篇2

【关键词】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应试

0.前言

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考试自2002年首次举办以来已经进行了9次。经过几年的注册考试,命题和应试双方都已逐步成熟,每年的通过率一般在14%~20%。大多数参加专业考试的考生,虽然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但仍感到专业考试有很大的难度。难以通过考试的原因很多,如“工作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 “毕业时间长,年纪大了,以前学的东西忘了”、“考试题量大,考试时间不够”等等。

我本人于2009年通过专业考试,就自己并结合其他通过考试取得执业资格的考生对考试复习和应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总结,希望对参加专业考试的朋友有所帮助。

1.专业考试最常见的问题

1.1考前复习临阵磨枪

部分考生考前十几天才开始复习,考试时会出现心慌意乱、丢三拉四的现象,这种侥幸通过的则很少。

1.2知识盲点多

很多考生日常工作是搞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仅仅对考试范围其中的工程勘察、地基处理、浅基础和桩基础、抗震规范等零星知识点相对熟悉,对于土工建筑物、边坡、基坑与地下工程、特殊岩土、工程经济这几部分却相当陌生。

1.3部分基础理论理解不透

刚开始复习感觉内容太多,有无从下手力不从心的感觉。捧着一本规范汇编,勘察规范还能看懂,到基础设计规范,尤其桩基规范抗冲切部分很难看懂,那个时候对自己没有信心,复习没有取得好的效果。

2.专业考试复习方法

2.1针对大纲制定复习计划

对照考试大纲,每章、每节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天数(越短越好,时间有限)。把大纲的逐条知识点对照规范、工程地质手册及于海峰老师的专业教材和模拟题集。同时,针对大纲中“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不同的档次的要求和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

2.2注意规范附注及条文说明

我认为不要盲目地看规范,要有目的地看,要根据考试大纲有理解性地看,对规范要熟悉,尤其是规范中的附注及条文说明,现在考试考的很精,一眼就能找到的基本考的不多,考的内容都是很偏的东西,尤其是条文说明及各种附注,还有各种表格下面的小字附注,都是经常考的。

2.3认真掌握土力学基础理论

全面了解土力学原理,把土力学书翻两遍,看完两遍后,要求你能看懂,此外,你必须要知道书里有什么知识,在什么位置。

2.4认真研究历年考题

历年的考题很有参考价值,开始时,每做一道题都要落实到规范上,然后落实到专业教材上。找到基本原理以后,以基本原理为出发点,全面了解相关知识。这个阶段,大家不要图速度,必须要把每一道题搞通搞透。每一套考题都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做,并把题目中相关信息,如规范中的说法及页码、专业教材中的说法及页码等简单标注,这个很重要。有了标注以后,你第二次再看这道题时,对知识点的理解非常有帮助。

在做考题中的案例题时,也要全面的分析,将规范中特别的地方或者容易出现陷阱的地方,用红笔标注出来,写出注意点。在规范中也要做相应的标注,这很重要,能够帮助你查阅规范时识别陷阱。做考题的过程中,如果有些考点,你遇到过了,了解了,这个时候就是你测试自己做题速度的时候,必须在保证正确的情况下,尽全速做完这些题,这样的心理,对于考试时是很有帮助的,可以让你从容、快速地完成自己一看到就知道怎么做的试题。

2.5保证充足的复习时间

保证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切记不要断断续续复习。每天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复习有连续性 通过的几率大大增加。

2.6认真对待冲刺模考

最后冲刺二十天的时间,大部分知識点已经知道如何应考,还有一些自己生硬的但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尽量找相关资料和习题掌握。对于14个工程法规类在考前一周内通读两遍。最后就是题海战役,做往年考题和模拟考题。浅基础桩基础地基处理抗震的重点要练得很熟,拿到题就知道步骤那种,考场上来不及多思考,桩基规范、抗震规范上反映谱之类的一些按部就班的计算公式,在规范旁边的空白处标上1、2、3、4、5步骤,先算什么后算什么,防止考场上打乱。总之,最后模考,一定要练,提高速率和正确率,最好大家能够保留一套考题,用考试的方式测试一下自己,切身感受一下考试时的感觉。同时,在考试前一定要保证做题的热度,特别是桩基、地基设计。

3.应试技巧

3.1提高答题准确度

考试中,先做自己有把握的题目,提高答题准确度。虽然你的做少,但会得高分。

3.2专业知识应试技巧

不要拘泥于一个题目,不会的先可以放过。有很多人都是先做工程经济、抗震方面的题目,这样可以稳定情绪;选择题方面,先做单选题,后做多选题;对于多项选择题,一般答案2个或3个选项,选1个或选4个选项都不对。找规范时,多注意条文说明与小字附注。

3.3专业案例应试技巧

首先要通篇看一遍,把其中的25道题目选出来,再在这25道里面挑选容易的先做。如果一遍做的和答案不一样,则要多看公式说明,如果还是不一样,则需要自己下决心放过,再做你认为简单一些的考题;还有就是一些题目看着比较长,其实比较简单,不放弃为好,对于铁路、公路或者水利的题目,有时看得比较少,找公式费时间,做这样类型的考题显然不划算。

3.4备齐考场必带资料

考场手册41本规范、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14个工程法规类必带;于海峰老师的培训教材与模拟训练题集选带;(岩体)土力学、铁路、公路手册等因个人习惯不同而选带;规范上、资料上贴上标签,翻书才快,有些可能要考的知识点页码干脆就写在首页空白处;带上手表与米尺很有必要。

3.5试卷及答题卡注意事项

考试答卷前一定要把考生须知看一遍,要留有足够的时间涂答题卡,且不能漏涂;我建议每做一道题后,马上在答题卡上涂上,很多考生答完试卷后,没有时间涂答题卡,答题卡的题号顺序是不一样的,看清楚再涂写;案例中卷纸里的答案也要填写,不能漏写。

对于案例题,做题关键是概念清楚、思路清晰、公式正确。计算过程尽量简单,不需写出思路、引用规范、详细的计算过程,只要写出公式、代入已知参数,并得出结果,最后选择正确既可,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时间

4.结语

考生在复习中多向往年考试通过的工程师请教,多与有经验的同事讨论。如果时间和经费允许,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面授辅导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没有条件参加面授班,选择一个网络班,对通过考试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最后,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专业考试,顺利拿到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于海峰.全国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培训教材(第3版)[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于海峰.全国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模拟训练题集(第3版)[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考试经验 篇3

一、保持良好心态, 注重战略战术

一方面, 端正态度是通过考试的必要条件。盲目自信、过分轻视考试和对考试难度的过分悲观以致失去自我的两个极端现象都是不可取的。2004年全国高会考试江苏省由于设国线和省线, 通过率很高。许多考试通过的考生告诉我, 试卷特简单, 几乎不需要看书。同时自己认为, 1992年我参加全国助理会计师职称考试3门科目以90多分的成绩通过, 1997年参加全国会计师职称考试 (预算类) , 5门科目一次性通过, 高会考试也应该不会太难, 不看书应该问题不大。结果2006年第一次参加高会考试, 由于没看教材, 我只考了49分。另一方面, 科学安排是通过考试的重要保证。科学安排, 首先就是制定复习时间表, 没有计划, 复习起来漫无边际, 最后只能是徒劳无获。订好计划, 每天看多少页, 复习到什么程度, 达到什么要求, 自己心里要有谱。我由于第一次尝到不看书而导致失败的苦果, 所以在2007年报名之后, 就开始学习高会指定考试大纲, 看不懂的地方就跳过, 不求甚解。结果由于没有制定科学计划和目标, 第二次考试又以44.5分的落败而告终。

二、精选有效教材, 减轻心理压力

参考书的多少, 应根据个人的习惯。没有大纲教材是不行的, 太多会造成心理负担, 什么都想看, 结果什么都没读懂。但《高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是必备的, 因为它是考试专家出题的依据。此外,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老师精心编写、大连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辅导用书精讲》是一本针对性很强的参考书, 它对大纲的各个知识点都作了详尽的解读;我国会计学会编写的《高级会计实务考试辅导用书》也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应试参考书, 因为其题型和试卷相吻合, 不足之处就是综合题型较少。我认为只有把这三本书搞懂后, 才可看其他资料书籍。

三、积极参加辅导, 讲究各个击破

拿到大纲教材后, 接下来的任务是阅读。书最起码要看三遍。首先是泛读, 了解大纲教材的章节等主要内容, 分清重点和次重点章节;其次是精研细读, 循序渐近, 一步一个脚印, 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 并认认真真地作好笔记。对每章节内容, 哪些问题应该掌握, 哪些内容只作为一般了解, 哪些要点要熟练精通, 通过该次复习也就一目了然。再次是合起书从头至尾回顾教材, 看自己究竟对教材了解多少, 有疑问的再翻开书研究。另外, 听课辅导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高会考试大纲都是条条框框, 哪些章节是重点, 哪些章节不重要, 考生很难把握。特别是指定用书上因印刷等原因导致的错误, 没有把握确定。在听课之前, 自己应当首先自学一遍, 即上面所说的泛读。如果没有老师辅导, 看书可能会昏昏欲睡。高会网上辅导案例班和锦囊班, 非常有特色, 能帮考生们疏理大纲的知识点, 理清学习思路, 剖析各章重难点, 传授答题技巧。知识的拓展, 深入浅出的讲解, 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网上授课最大的好处是白天或晚上时间都可供考生选择, 在培训周期内听课不受次数和时间限制。我在2008年报名辅导班后, 将2007年会计学会编写的《高级会计实务考试辅导用书》的第一章的习题错误在网上向老师请教, 很快就得到了回复, 并在网页上勘误教材, 以便于其他学员理解。在枯躁的学习过程中, 老师和同学的一点小小的鼓励, 都让你产生学习的无穷动力。网上同学们的各类提问和老师们的精辟分析和详尽的解答也使我收益非浅。

四、强化全真模拟, 掌握答题技巧。

高会考试是层次相对较高的考试, 主要侧重对综合知识的考核。虽然是开卷形式, 但其难度不容小窥, 尤其像我这样从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近20年, 很少接触企业会计, 对新会计准则比较陌生的考生, 不参加辅导培训, 通过的难度更大。题量大, 熟练程度要求高的特点, 也要求考生们在复习过程中, 不能搞条块分割, 章节独立, 要前后连贯, 对各个章节, 相同类似处, 归纳整理, 加深对知识的综合掌握。通过研究近几年的真题, 考生可以熟悉高会考试模式, 了解高会考试出题规律, 掌握答题方法和技巧。模拟题是考试的试金石, 通过适当做一些模拟练习, 可以查漏补缺, 从而做到胸中有数, 以便合理调整复习时间和内容。另外, 限时做模拟题, 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答题速度, 有利于在考场上充分发挥。

五、关注考试动态, 从容应对考试

由于报考者的工作岗位不同, 对辅导材料学习和理解的深度也会不同, 但要想通过高级会计考试, 参加者必须对大纲熟悉掌握, 对于大纲教材中出现的新知识, 参加考试者是非学不可的, 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会计考试的难点和重点, 很有可能是必考的内容。遇到难度过大的题目, 要大胆放弃。对极为陌生, 难以理解, 且难度又特别大的问题, 不如干脆放弃, 将有限的时间花在易学好懂的问题上, 并力求在考试中不失分。不管参加什么考试, 难题总会存在。这里所说的放弃, 并不意味着不答题, 而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将自己认为正确合理的东西写在试卷上, 争取多得分。此外, 在考试时千万要冷静, 认真审题。高会考试, 财务管理部分前几年都出得非常难, 但2008年却异常容易, 这反而还导致我审题错误, 失分较多。2008年高会考试, 我虽然只考了64分, 但实现了我的预期目标。全国计算机等级VB二级考试和江苏省计算机职称考试我的考试成绩都是优秀等次, 但获得的证书上都只统一写明“合格”。高会考试也是一样, 只标明“合格”, 没有分数。考试是高会职称评定的入场卷, 对我而言, 更重要的是, 考试让我逐步走向成熟, 愿有志于参加高会考试的考生们都能成功。

考试经验分享:雅思考试高分心得 篇4

考试经验分享:雅思考试高分心得

我在准备听力时采取的方法是网上老师的建议,反复听剑桥4,5和6的全部题目,然后一边听一边复写全文,当然不是每个字而是关键词句,以训练自己边听边写的能力和写的速度。个人感觉效果还是有的,但可惜的是我时间不够,因为平时上班,就考试前一个星期休了假在家突击复习,否则应该听力可以再提高些的。但总而言之,听力要好还是要平时的积累,经常看看美剧,看看英语新闻挺有用的。最后,就是考试时一定不要紧张,我就是一直对听力最没信心,所以一直就很担心很紧张。记得当时老师放了录音后,我就觉得单词一个一个迸出来,很清晰,语速真的不快,但就是不知道在讲什么,紧张到脑子失去识别能力。所以,到时一定不要紧张,要不平时的辛苦复习可能就被紧张掉了,多冤哪!这方面我是反面典型。

口语:

我这次是运气好,第一个考居然还有7分,小小地得意了一下。口语真没办法真得平时多练,就是讲讲讲。当然现在听老师讲发音会在评分时更被看重,那么我的建议就是平时多练英文歌。这似乎有点太耗时间,不是个捷径,但我真觉得我是唱多了玛丽亚·凯丽的歌,所以发音会好些。然后,就是一定要坚持讲,我曾经在一个环境下被迫讲了四天的英语,没有人跟我讲中文,以至于我突然有了一种说得很自然的感觉,就觉得张口就来,而且不带卡的。建议各位找个Partner,就是互相说,坚持一定会有效果。然后,考前针对网上的预测就每个topic准备好一个自己的答案,稍微练练,我就是

考到了准备的题目,描述一张照片。

阅读:

听力我这次考到8分,不谦虚地讲真是我自己自信能拿到的。因为平时我做剑桥的题目一般就是错五六个。但刚开始上培训班时,我真是有被吓到,这么大的阅读量,而且FALSE和NOT GIVEN经常混掉。经验是:按照老师的十大原则跳读。千万不要妄图去理解每个句子,然后就是速度一定要快,有时觉得题目模棱两可反复推敲,但千万不要在一个题目上浪费过多时间,否则速度就被耽误了。考试时,监考老师会体贴地帮大家倒计时,一旦你发现还有很多题目没做,自然就会紧张,做题就会出错,或是更找不到答案所在。可以象我一样囫囵吞枣地快速地做完所有题目,然后再回来检查,我还真检查出一个题目来。总之,平时训练时就按照每篇文章20分钟,最好是15分钟的速度来练,这

样考试时才来得及。

写作:

写作是我比较伤心的,自认为自己写得好,而且长,大约有300字,但却只有6分。但我还是想分享一下我认为的正确经验。一定要把作文定成一个八股文,也就是说把每一种类型的文章都分配好一个固定的文章结构,然后把这些结构每个部分经典的句型(从范文中找,或是阅读题目中找)归类列出,每次写作文时就尽量去用这些句型,用得多了自然就记得了。这个方面朗阁的奥斯卡老师的写作包还是很好的,已经帮学生做好了这些整理,但个人认为这个写作包有改进的地方,很多地方有重复。事先把文章结构定好为什么重要,是因为可以节约很多思考的时间,因为大作文40分钟时间还是很紧的。还有,我认为好的方法是平时多看英文报纸,China Daily or Shanghai Daily,一个有助于

丰富自己的一些思路,一个当然是可以用到一些新鲜的词汇。虽然平时叫我看这些个报纸我是断没有这个耐心的,但你要把它当成作文材料来看就会觉得他们特别丰富,特别有用。当然,鉴于我作文考

考试经验 篇5

实行全省统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非常必要,它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相关科目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手段,也是检查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公平、公正程度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保证普通高中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教育教学,有利于监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不断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它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新课程背景下考试评价制度的重建,鉴定评价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考试结果将是高等学校招生选拔的主要参考依据。[1]

但是,实施高中水平考试要实现预期的目的,从会考的经验和教训看,关键是要严格考试纪律。

长期以来,许多省市实行高中会考。国家教委明确指出:“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教育管理,推动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中学以正确的导向。”实施会考的初衷是为了使学校由过去只重视高考升学率转向重视合格率;教育教学从面向少数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高中毕业的实际文化水平;促进学校按教学计划开设各门必修课程,加强教学中的薄弱学科、薄弱环节,克服偏科现象;同时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现代教育测量和评价理论为指导,科学评价学生个人和群体学习质量和学校教学水平。[2]

实施会考十几年来,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学校还是只重视高考升学率,不重视会考,许多学校只开设高考课程,不开设高考不考的课程;教学仍然主要面向升学有望的学生,背离了“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会考成绩的公信度与权威性丧失,谁也不会用会考成绩来评价学生个人学习质量和学校的教学水平。高中会考制度各项功能正在逐步弱化。

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应试教育的顽疾作祟,直接原因是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与教师都不重视会考,以至于许多地方会考的监考形同虚设,姑息学生考试作弊。

某地的几个学校在最近几年,高二理科学生没有上过一节思想政治课,学校甚至没有给理科学生购买高二思想政治课教材。同样,高二文科学生也没有上过一节物理、化学、生物课。但是,这些学校的学生近几年的政治课会考成绩不是“很好”,而是“相当的好”。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学校文科学生的物理、化学、生物会考成绩也是相当的不错。学生们毫不掩饰———如此大面积的“好成绩”都是集体作弊的结果。

来自各个学校的监考教师都知道学生根本没有学过一些课程,如果严格监考,许多学生会考成绩会不及格,将无法取得毕业证,无法参加高考,可这并非是学生的错,故而监考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严格监考,有些教师由于无法面对两难的处境,只好拒绝监考。学生当然明白,如果考不及格,后果很严重,但是又没有学过相关课程,在监考不严的情况下,只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对会考也不十分重视,大家都清楚当地中学为了集中精力抓高考,没有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如果严格监考会导致当地学生大面积不及格,这会影响到自己的政绩,所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于会考监考基本上是例行公事式的走过场,口头上讲得非常严格,实际上采取放任的态度。因此,尽管省关于会考监考有一系列的文件规定,有各种各样的违纪处罚办法,但那只是为考前培训做样子而已的。

于是,本应非常严肃的省级考试,其考场纪律远远不如学校的平时考试;本该具有十分权威性的省级水平测试的成绩却完全不能够代表中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这样的考试已经丧失了当时的功能,除了增加学生负担、扰乱正常的教学计划之外没有多少积极意义。

会考监考不严,还造成严重的负面作用。除了直接影响学风,还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学生参加会考后,普遍感慨:做人不能做老实人,做老实人太吃亏了。那些平时在各个方面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在会考面临道德和利益的冲突时,也大都选择了作弊。这种会考实际上给学生上了一堂消极的政治课,它完全背离了会考推行素质教育的初衷。

课改以来,许多学校认为高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国家要求的课程,只要不高考的就不开设,包括一些必修课;或者不按规定课时开课。什么研究性学习、什么通用技术、什么校本选修课,统统不管。反正学生学分由学校给予,学校还能让学生不毕业?学分认定时坚持宽松原则,甚至没有开的课程如通用技术等,学生的学分都一个不会少。

现在要实行学生学业考试了。这是一个正确的导向,有利于学校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但是,这次学业水平考试如果依然采取以往会考监考的那种形式,则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还会事与愿违,造成更恶劣的社会影响。

所以,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关键在于严格考试纪律。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像重视高考那样重视学业考试,要求监考像高考监考一样严格,督查要像对待高考一样认真负责,还要启动高考的现代化监视技术、电子屏蔽技术,考生和监考考试违纪也要与高考违纪同样处罚,并且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只有这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才会重视学业考试,学校才会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开课,才会关注每一个学生,才能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摘要:为进一步加快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许多省市开始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能否实现预期目的?作者总结一些地市会考监考中的经验教训, 认为只有像高考一样严格监考, 才能促使中学积极实施国家的课程方案, 重视薄弱学科、重视绝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 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会考,监考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 (试行) 》的通知.陕教基[2008]18号.

[2]国家教委.关于在普通高中实行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教基[1990]017号.

上一篇:理论动因下一篇:传统化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