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能力分析(精选12篇)
教师学习能力分析 篇1
摘要: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备的能力。利用自行编制的“教师职业核心能力”问卷,对广东省四个城市29所学校1169名教师进行测试,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内涵结构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结构包括监控授课能力、监控学情能力、监控教师情绪能力、监控教学反思能力4个维度,研制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测量工具。
关键词:教师职业核心能力,课堂教学监控,内涵结构
一、问题提出
教师核心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师课堂教学监控能力。[1]林崇德教授认为21世纪教师能力的核心是教学监控能力。[2]课堂教学作为教学中心环节,课堂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3]是教师能力的核心内涵,是教师核心能力的具体体现。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能力,其内容为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教师核心能力,文中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是指教师核心能力亦即课堂教学监控能力,课堂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为了实现预期课堂教学目标,积极、自觉地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监视、反思、控制和调节的能力。[1]
作为教师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内容的教学监控能力是国内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职业素质及能力结构、准教师职前培养、学科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等方面,但纵深、核心内容的研究较为少见。探讨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内涵结构,对深化教师职业能力理论研究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的编制与预测
1. 问卷维度的确定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5]教师课堂教学监控能力则是教师为了实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积极、自觉地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监视、反思、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为了建构准确体现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师课堂教学监控能力内涵结构,我们成立了包括心理学教授、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教导主任各1名,以及教育学教授、心理学副教授、中小学高级教师各2名的专家组,由专家组讨论确定反映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内涵的最初问卷结构。“教师职业核心能力”问卷结构围绕课堂教学监控能力进行编制,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为课堂教学三要素,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教师课堂教学监控的关键是教师对自己和学生的监控。讨论时,专家们首先确定了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包括“监控授课能力、监控学情能力”两维度;M.Van Manen把教学反思水平归类为教学监控能力的重要内容,[6]专家组认为教师课堂教学监控意识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监控能力水平,问卷应能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监控意识,须增加“监控教学反思能力”维度;许多教师反映在影响学生学习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情感因素极为重要,[7]教师课堂情绪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影响很大,监控教师课堂情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专家组成员强调应增加“监控教师情绪能力”维度。最后专家组一致同意并确定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结构由“监控授课能力、监控学情能力、监控教师情绪能力、监控教学反思能力”4个维度组成。[3]
2. 问卷项目的来源与初步筛选
(1)问卷项目来源。我们编制问卷项目以精简为原则,在不影响准确体现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内涵的前提下,控制项目数量,编制简式问卷。
辛涛、申继亮(1995)编制的《教师教学监控能力量表》共65题项[9]([9]1995年修订成41个项目),涉及课堂内外教学监控能力。我们设计“监控授课能力、监控学情能力”维度题项时,参考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量表》中所涉及课堂教学监控能力的有关题项,并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和本题课研究需要,修订成“监控授课能力、监控学情能力”两维度题项,各由10题项组成;设计“监控教师情绪能力”维度题项时,把教师情绪状态从强到弱分成5个不同等级的情绪水平,设计了能反映教师监控不同课堂情绪状态的5题项;设计“监控教学反思能力”维度题项时,为了体现监控教学反思的意识,设计了能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监控意识水平的5题项。因此,最初的教师职业核心能力问卷由“监控授课能力、监控学情能力、监控教师情绪能力、监控教学反思能力”4维度共30个项目组成。问卷采用5点Likert式等级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赋值1~5分,得分越多,说明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水平越高。
(2)项目的初步筛选。采用项目区分度为项目质量的初步筛选指标,对项目分数与问卷总分作相关分析。被试选取梅州市新城中学、人民小学、上坝小学3所学校的257名教师,对最初问卷30题项进行项目质量分析。保留区分度D>3(p<0.001)的23个题项,结果由23题项组成“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正式问卷,问卷各题项质量较好或很好。
(二)问卷的测试方法
正式施测问卷共23题。随机抽取广东省深圳市、中山市、梅州市、河源市等地区共29所学校教师为被试。共发放问卷850份,回收问卷783份,其中有效问卷766份,有效率为90.12%。被试中深圳市教师204人、梅州市教师149人、河源市教师285人、中山市教师128人;男教师287人、女教师479人。
(三)问卷施测与统计分析
从我们学院心理学专业大四学生中挑选分别来自广东省深圳、中山、梅州、河源各市4名同学,集中培训成主试。主试利用见习期间请假2天回生源地学校,在正常上课时间到各被试学校实施测试,以现场发放填写问卷方式收集数据。并使用spss19.0、Amos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原始问卷的项目分析
采用项目临界比率值的检验方法,根据各维度的项目分数分布,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对项目得分为前27%的高分组和后27%的低分组进行平均数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全部项目在0.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各题均有良好的鉴别力,23个项目得以保留。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为KMO=0.88,Bartlett′s球形检验在0.001水平上显著,表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运用主成份分析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获得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4个,删除不符合测量学要求的项目3题。4个因素累积方差贡献率达57.28%,每个项目载荷值均大于0.51,如表1。
注:B1~B8为反向计分题
“教师职业核心能力”问卷包括4个维度,共20个项目。4维度为:(1)监控授课能力(F1),包括6个项目,反映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的课堂组织、活动引导、师生交流等的监视和调控能力,该因素方差贡献率为14.92%;(2)监控学情能力(F2),包括8个项目,反映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掌控能力,该因素方差贡献率为25.45%;(3)监控教师情绪能力(F3),包括3个项目,反映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情绪状态的监控能力,该因素方差贡献率为8.49%;(4)监控教学反思能力(F4),包括3个项目,反映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反思的意识水平,该因素方差贡献率为8.42%。
(三)信度检验
对样本数据作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检验,结果见表2。
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10,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08~0.904之间。一般认为信度系数在0.65~0.7是最小可接受范围,0.7以上相当好,0.8以上非常好,但如果项目个数小于6个,Cronbach’sα系数大于0.60也表明数据是可靠的。[10]检验结果表明问卷信度较好。
(四)验证性因素分析
使用Amos7.0对样本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的拟合度检验结果见表3。
绝对拟合度指标=253.207,P>0.05,/df接近于1,RMSEA<0.05,RMR<0.05,GFI>0.9;增值拟合度指标CFI、IFI、NFI、AGFI等均大于或接近0.9,模型中各拟合度指标均能达到CFA指数标准。[11][12]说明数据与模型拟合良好。
(五)效度检验
1. 内容效度
参考国内有关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的权威论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9人专家组讨论并构建问卷维度和设计问卷题项,并由专家组逐条评审问卷各题项;随后把问卷反馈给学校,充分征求中小学教学一线教师意见,最终形成用于正式测试使用的问卷。这保证了问卷及各题项能较准确反映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结构,问卷内容效度较好。
2. 结构效度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在0.09~0.65之间,为低到中度正相关,说明维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各维度与总分相关在0.46~0.74之间,为中到高度正相关,说明各个维度能较好地反映问卷的测查内容,且与总体概念一致。表明问卷结构效度较好。
3. 效标关联效度
以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等级为效标,对问卷进行效标效度检验。选取梅州市华新中学、人民小学、江南小学等4所学校的22个班和担任该班教学1年以上教师62人,以每一位教师所任班级的2014、2015年度第2学期期终考试班平均成绩和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班平均等级为效标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学生学习成绩与教师职业核心能力问卷总分相关系数为0.84,p<0.001,与各维度的相关系数为0.77-0.89,p<0.001;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等级与教师职业核心能力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76,p<0.001,与各维度的相关系数为0.72-0.81,p<0.001。说明问卷效标效度较好。
四、讨论
林崇德教授的“教师能力的核心是监控能力”观点得到众多学者的赞同,研究者们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中小学教师的普遍认可。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课堂教学监控中最重要的要素。张向葵等人认为课堂教学监控既包括教师对自己和学生的监控,也包括学生对自己和教师的监控,[13]即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监控的对象。我们在最初构建“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结构时,重点考虑监控授课能力和监控学情能力,这和张向葵等人的观点一致,也体现教育学理论;根据教育专家和教师的建议,为突出教师课堂情绪的重要性,我们把监控教师课堂情绪确定为教师课堂教学监控的重要内容之一,把监控教师情绪的能力列为一个维度,符合课堂教学实际;为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监控意识,体现教师课堂教学监控的意识水平,我们增加了监控教学反思能力这一维度。因此,由“监控授课能力、监控学情能力、监控教师情绪能力、监控教学反思能力”4个维度构成的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内涵结构,既体现了当代教育理论,也符合教育教学实际。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结构和问卷数据反映的信息一致,说明4维度结构模型能较好反映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监控学情能力”因素的方差贡献率为25.45%,为4因素中最高,符合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理论与实际;随后验证性因素分析也证明了4维度结构模型拟合良好。因此,4维度组成的问卷能准确地反映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结构。
在信度和效度检验中,Cronbach’sα系数检验结果说明问卷“非常好”,各维度“可靠”;专家组确保了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结构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各维度间为低到中度正相关,说明各维度方向一致但又各自独立,各维度与总分为中到高度正相关,说明各维度与总问卷一致,因而结构效度较好;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以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等级为效标的效标效度检验,表明问卷有较理想的效标效度。综合以上分析,问卷的信度、效度达到了测量学要求。
五、结论
(一)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结构包括监控授课能力、监控学情能力、监控教师情绪能力、监控教学反思能力4个维度。
(二)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模型与观测数据有较好拟合,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的测量工具。
参考文献
[1][4]李运华.教师核心能力视角下的小学教师课堂问题应对策略探析[J].教育探索,2016,(02):120~122.
[2]卜云成,林崇德.21世纪教师能力的核心是监控能力[EB/OL].[2008-5-22][2015-9-9-月-日].http://www.zjnu.edu.cn/oldnews/common/article_show.aspx?article_id=10823.
[3][8]李运华,曹汉斌.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监控能力提升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4,(06):89~92.
[5]申继亮,辛涛.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67~75.
[6]Van Manen M.Linking Ways of Knowing with Ways of Being Practical[J].Curriculum Inquiry,1977,(1):205~228.
[7]高霞.谈生物教学反思时的关注点[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9):47~48.
[9]王鑫.初中教师教学效能感、教学动机以及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与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10]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47.
[11]荣泰生.AMOS与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31~132.
[12]李运华.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量表的编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3):41~45.
[13]张向葵,吴晓义.课堂教学监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教师学习能力分析 篇2
实践当中,不管是任课教师还是实验室管理员,都认为信息技术能力是计算机教师的事情,与已无关,计算机出了问题找计算机管理员来解决,课件不会做找计算机教师代做,不会处理音视频找电教管理员,长此以往,学习信息技术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一些考核和评定职称的需要。以我校为例,已经连续进行了多年的信息技术考核,但是教师的整体信息技术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只有极个别教师出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要,认真学习了信息技术,并使自己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工作过程中常会遇到我们的教师常会因为很小的问题影响上课的情况,在处理的过程中也对我们近年的信息技术考核未起到应尽的作用而感到遗憾。举几个很简单的例子:有的同志去上课了,做了PPT课件,结果到教室发现OFFICE软件出问题了(注:由于众所周知的费用问题,我们常用D版软件,加之机子多人使用,不确定性增加)放不出来了,就要求管理员重装。实际上这种问题很好解决,只要我们在保存时进行打包或者将其直接存成PPS放映文件即可。再如:有的同志将上课用的资料存在优盘中,在教室打不开了,需要安装一下驱动,这又把一些同志难住了。还有,每一学期的成绩计算,总有同志不会算。每一周,总有同志不会使用投影要使用多媒体教室,而且事先不做任何准备。这些事,足以说明我们的同志的信息技术能力还很差,还需要很多路要走,而且要自己去走。
2、时间保证不足,学习进展缓慢
不可否认,我们的教师工作量较大。既要组织理论课的教学,还要上好实践课;既要搞好本职教学工作,还要考虑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择甚至编写;大多数课程需要重新学习,这些都使得广大职校教师常感叹时间不够用,从而疏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加之考核内容新意不够,往往可以靠突击完成,所以无心学习。
3、培训思路不清,不能结合教学需要
信息技术培训不仅要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掌握从事信息教育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要的是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只讲理论,不切合学校实际的培训方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调查显示,教学一线的教师大部分欢迎信息技术培训,然而,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运作模式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不能满足其学习的需要。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比喻为教师集中面授,这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即不能促成信息技术与诸学科的整合,也不能培养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强行灌输或仅仅把黑板移到屏幕上的教学方式,使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有何种衡量标准判明培训的绩效?这是培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模糊的目标既影响了培训的方式方法,也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当前把信息技术按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实际上,培训质量的高低并不能以参训教师的多寡、考试是否合格、课件能否制作作为评判标准,
4、制度不完善,不能起到监督作用
教师学习能力分析 篇3
中小学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师 教师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十几年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师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笔者在指导学生校外实习期间,通过课堂观察以及和信息技术教师的访谈,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并不仅担任教学工作,而且也从事校园信息化建设、教学资源开发等工作。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只具备教学能力是不能满足中小学发展需要的,那么还须具备怎样的能力呢?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文献对信息技术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给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需求,提出了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策略。
一、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现状调查
1.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现状
笔者于2010年至2013年在指导校外教育实习期间,通过问卷、访谈和观察,调查了川汇区第七中学、新兴中学、郭营中学、实验小学、七一路二小等近二十所中小学的34名信息技术教师,发现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具体工作如下。
(1)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教师,教学是首要工作。据调查,97.62%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都担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
(2)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据调查,86.36%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还要完成整个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机房的建设与维护、校园的多媒体建设。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资源开发、管理和维护的能力。
(3)开发教学资源。78.63%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为自己的课程开发教学资源,而且还要为其他学科的教师做示范课的课件和教学资源,为领导做汇报课件,为学校开发精品课程网站等,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具有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
(4)科研工作。一个只会“教书”不会科研的教师是个没有创造性的教师,他们最终难以成为好教师[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同样如此,所以信息技术教师也需要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2.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教学理念理解不透彻、落实不到位
新课改已经经历了十年,但将新课改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应用到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师并不多见。据调查,只有17.35%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师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仅仅只教会学生基本的操作步骤。当问及“什么是信息素养”、“你知道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有哪些”、“你知道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吗”时,只有14.6%的老师了解一些。所以,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重新诠释。
(2)资源开发能力不强
据调查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较好的使用PPT制作课件,但能综合运用Photoshop、Flash、Authorware、Dreamwerer以及编程软件制作和教学相关的图片、动画、网站的教师比较少。这说明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资源开发能力。
(3)科研能力不强
据调查,75.86%的信息技术教师年龄在35岁以下,而50岁以上的教师寥寥无几(仅占2.6%),可见教师队伍年轻化。正是因为年轻,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拼劲足,上进心强,对搞科研也很有想法,但行动的少之又少。只有26.34%的教师发表过省级期刊论文,8.86%的教师参与过项目研究。其主要原因在于:65.63%的信息技术教师不知道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也不知道专业学术论文的搜素途径,只会在百度上按照关键字搜索论文。所以需要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加强。
二、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需求
据统计,我国教育界对教师能力的研究比较多,但对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研究偏少。通过CNKI检索发现,以“教师能力”为关键词,共搜索到43960条结果,以“信息技术教师能力”为关键词只搜索到6条记录。笔者对这几篇文章进行研读和分析发现,当前信息技术教师能力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教学科研等几个方面。
姜春霄、林刚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必须具备“教学设计、多种媒体教材编制、教学组织管理调控、语言表达、软硬件操作、资源利用、学习指导、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评价、教学研究与创新”十个方面的基本能力[2]。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陈梅老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结构应该由学科教学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媒体与资源应用和开发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组成[3]。
从调查结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应由教学能力、资源应用、开发和管理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等组成(如图1所示)。图1中,横坐标代表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纵坐标代表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要求。
图1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结构
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所有教师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一般教师应具备较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班级管理和组织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而中小学各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存在交叉和重复的现象,并且由于硬件设施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如何利用现有条件使处在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最终达到相同水平,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也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了解现代教育教学的知识和理论,精通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在深入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学习理论、网络环境与多媒体技术,系统地进行教学设计,尤其是实验课、技能课、媒体制作课的教学设计。另外,信息技术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尤其是教后反思,以便探寻自身在教育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教师的进一步提高采取相应的措施。
2.资源应用、开发和管理的能力
资源应用与开发的能力一般教师也应具备,但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对资源开发和管理维护的能力要求更高。从调查结果来看,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学人员,还是网络技术人员和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对于担任技术人员和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资源利用、开发与管理的能力必不可少。主要包括:掌握教学资源的类型,掌握资源的应用、管理和维护的方法,开发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教学系统等教学产品支持教学活动,开发校园网络资源、建设与维护实验室的资源、校园多媒体等。
3.教学研究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较短,还没有较完善的教学理论体系,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研究者的身份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注意积累教学资料,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最终提升为研究的课题。因此,需要掌握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方法分析和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由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4]虽然是对所有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调研情况来看,信息技术教师在校还担任其他学科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者和其他学科信息技术整合的实施者。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要系统全面地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有效的设计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然后能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实施到教学设计方案中去,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真正融合。
三、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来自于高等师范院校,一方面来自于中小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1.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
教师评价的主要指标就是中考和高考,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非中考和非高考科目,学校领导乃至教师本身从思想上对信息技术课程不够重视,并且信息技术教师的待遇(年度考核和津贴分配)、地位在中学明显没有其他学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高,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制约了教师自身的发展。所以,学校领导和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才能从行动上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
2.合理设置高师院校的教育类课程
高等师范院校的计算机师范专业是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主要阵地,面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需求,高等师范院校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培养目标,对计算机师范专业的教育类课程进行重新设置,从而满足中小学信息教师的能力要求。因此,建议教育类课程分为普通教育理论模块、学科教育理论模块、学科教育技能模块、教育研究模块和教育实践模块。具体见表1,其中带*的为选修课程中的必修课程。
3.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离不开教师的培训。第一,需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水平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规范培训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虽然规定了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但培训内容不能只注重技术层面,更要注重如何在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现代教育观念,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第二,培训的方式多元化,不能仅仅延续以往的“一讲三练”的方式,需要积极探索符合教师实际情况的培训模式。第三,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评价体系。只有通过评价机制才能确保培训的质量,减少培训时教师态度不端正的情况,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明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
————————
参考文献
[1] 任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需求分析.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2] 姜春霄,林刚.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刍议.中小学电教,2006(2).
[3] 陈梅,李龙.关于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培养的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9(4).
[4] 基础教育课程杂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教师的能力标准.http://jcjykc.cersp.com/Post/ShowArticle.asp?ArticleID=9177.
[作者:李靖(1982-),女,河南周口人,周口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乔蕊(1983-),女,河南周口人,周口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教师学习能力分析 篇4
一、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进行调研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一线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根据高职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 高职教师应该有职业背景, 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能力等, 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既要专业理论知识过硬, 更要职业能力过硬。但目前, 高职院校师资状况不容乐观, 多数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足70%, 致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困难重重, 师资能力水平已严重制约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
二、调研分析
1.调研模式
本课题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针对广大的高职学生和教师群体, 省内外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行业企业专家, 调研内容包含教师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综合能力三个方面的40个问题。
2.调研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1) 学生对高职院校教师综合水平的评价。
调研问题:①本专业教师对专业背景、就业前景、目前市场上的薪酬水平等介绍, 你是否满意?②你对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满意?③你对所选专业的课程安排是否满意?④你对所学专业教师动手操作技能和教学效果是否满意?⑤你对本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总体评价?⑥你对本专业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工作任务设计是否满意?⑦你对本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的授课水平的总体评价?⑧你所在专业教师课程成绩考核评价是否为科学合理公正的总体评价?⑨你对本专业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的技能水平的总体评价?⑩你对自己目前所获得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满意吗?
问卷选项分5种:A.很满意 B.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从学生问卷统计图可以看出, 选择A和B的比例较高, 说明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较高, 广大高职教师应该对自身的综合水平有自信心。学生对问题1和2有非常不满意的选择, 说明高职院校每年均需要进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从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教师本人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价。
调研问题:①高职院校教师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能力;②高职院校教师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③高职院校教师对岗位职业性的分析能力;④高职院校教师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⑤高职院校教师学习情境、工作任务的设计能力;⑥高职院校教师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能力;⑦高职院校教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能力;⑧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能力;⑨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⑩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问卷选项分5种:A.很强 B.强 C.一般 D.不强 E.很弱
从教师问卷统计图可以看出, 选择C“一般”的比例很高, 最高的一项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 说明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还处于非强势的地位, 亟待加强。选择E“很弱”的比例很低, 说明广大高职教师在对自身职业能力的认识上, 既觉得自己不强, 但也觉得自己不弱。基于这种自我认识, 教师群体容易出现自我满足, 不思进取的状况。这就说明师资队伍建设中, 需要适度的压力来激发教师的潜能, 需要用相应的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水平。
(3) 管理人员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价。
管理人员问卷与教师问卷的调研问题相同, 选项也相同。此项想调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两者之间的认识差异度。
从以上统计图可以看出, 认识最接近的是图5选项C“一般”;认识差异最大的是图7选项E“很弱”。这说明, 在职业能力水平“一般”这个层次上, 两者达成了共识, 但在某些方面“很弱”上存在很大的分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管理层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上困难重重的问题, 管理层觉得需要改革提高的项目, 教师却觉得可以了, 没有必要改, 改革是多事。因为教师不愿意配合, 甚至抵触或敷衍, 致使改革成效不显著。
这就说明, 管理层需要从思想上提高教师的认识, 让他们意识到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要派他们出去进修、培训、参观以开阔教师的视野, 要持续不断地向他们灌输先进的思想和做法。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在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上一头热一头冷的现状。
(4) 行业企业专家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价。
调研问题:①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②高职院校教师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水平;③高职院校教师动手操作的水平;④高职院校教师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水平;⑤高职院校教师为企业员工开展不同项目和不同层次的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的水平;⑥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水平;⑦高职院校教师对行业新技术的认知水平;⑧高职院校教师对职业岗位的认知水平;⑨高职院校教师实训基地建设及设计安装的水平;⑩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工作的水平。
问卷选项分5种:A.很高 B.高 C.一般 D.不高 E.很弱
从统计图上可以看出, 行业企业专家对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还是作了充分的肯定, 他们认为强的项目有“高职院校教师实训基地建设及设计安装的水平”“高职院校教师为企业员工开展不同项目和不同层次的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的水平”以及“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这些正是高职院校体现社会服务职责的保障。他们认为最弱的一项是“高职院校教师动手操作的水平”, 这正是高职教师所欠缺的技能, 也正是高职院校“双师”建设的突破口。
三、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1.认清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 找准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
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 即职业基本素质、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职业基本素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应用教学媒体的能力。职业通用能力包含教学能力、教育能力、评价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资格证书所承载的动手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包含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等。而本课题研究中, 视职业通用能力为专业能力, 视职业特定能力为职业能力, 从调研结果上看,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尚可, 职业能力有差距, 因此,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应该是努力实现师资队伍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化。
2.抓住实现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社会实践关键环节
从图8可以看出, 行业企业专家对高职教师的评价最弱的一项是“高职院校教师动手操作的水平”, 这是目前高职师资水平的软肋所在, 针对这种情况, 只有制定相应政策, 实施相关制度, 强化社会实践这个环节, 让老师在社会实践中, 既增强动手能力, 又了解行业企业一线的情况, 认知新技术、新岗位、新工作任务, 从而改革高职教育教学理念, 完成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换。
3.搭建保障教师社会实践的平台
(1) 深化多元合作机制,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校企深度合作, 引企入校, 探索“校中厂”。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0年5月与四川德恩机械有限公司合作, 引入德恩机械加工第4车间, 建立融生产和教学为一体的“校中厂”, 实现了企业与学院在教学空间、岗位人员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融合;2010年与成都夏尔数码、好亦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 在学院按企业标准共建博腾广告有限公司和好亦同、申通物流经营部等经营性实训基地, 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岗位用于实习, 教师也有了社会实践的场所。
(2) 推行集团化办学,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城乡联姻、校企合作、实现共赢”的指导思想, 将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高等职业教育, 吸收多方力量, 整合各方资源, 以高职专业为主线, 通过校际、校企间的资源联合实现集团成员间的资源共享。
4.让教师在“融于岗位、工学结合、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提高职业能力
融于岗位要求构建基于职业岗位群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三对接”, 即课程设置对接职业岗位、教学目标对接岗位能力、教学内容对接岗位。实境育人要求创建真实的面向工作过程的学习环境, 工学结合, 实施项目 (任务) 驱动、行动导向等教学方式,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经过社会实践, 高职教师的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 学习情境、工作任务的设计能力,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能力等均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可以实现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化。
5.强化教师的职业资格取证
作为动手技能的保障, 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双师”教师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只有了解行业标准, 掌握岗位技能, 明确职业要求, 才能指导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考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级证书甚至技师证书, 使专任教师中取证比例逐步达到80%以上。
6.制定系列的教师职业能力测评指标体系, 促使教师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
科学合理的师资职业能力测评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提高, 可以起到导向作用。如学院可制定教师教学改革能力测评指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测评指标等,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达到师资能力提高的目标。
综上所述,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师资能力水平是关键。师资的职业能力上去了, 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才有保障。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使团队具有一定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 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在师资队伍打造上, 需要政策支撑、资金保障、平台搭建、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齐头并进,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福堂.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调查问卷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
教师学习能力分析 篇5
从教师专业角度分析,一名初中的生物教师应具备什么能力呢?
答:首先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水平,这应该是所有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但是作为生物教师,除了专业的基础知识之外应该还储备生物学专业之外的各种学科内外的知识,以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生物内容的解答并能够有效的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学习兴趣。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增加学生的信服感,另外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并且还可以树立老师在学生心目当中的位置,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就是这个意思。在现今告诉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如果不能有效的储备一些知识,很容易被学生百度或者是搜狐掉,我们应该思考,当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互联网来解决的时候,作为教师,我们还可以带给学生什么?所以教师这个专业真是终身学习的职业,而作为生物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已有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继续学习,继续研究,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合乎教学的要求。其次:一个教师即使具备了很多的知识积累,但也并不意味着他就具有较高的执教能力,还应该具有设计课堂,引导学生走进教学,建立学习组织,反馈与调控,并且进行情感升华的构建课堂教学文化的综合能力,期中每一项还有很多的具体操作,就根据每位生物教师的具体情况加以揣摩学习和增强了。
再次:面对信息大发展的时代,知识再丰富也不可能超越网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从情感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也成为教师的一项要求,教师的情感可以是很丰富的,尤其是教师的职业情感更具特色,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关爱和理解,对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教书育人的热情以及敬业精神,教师的情感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同时在他们有效的学习生涯中尽可能的汲取更多的知识,生物教师可以将干巴巴的基本知识,通过个人的魅力让课堂生动起来,也可以使自己在期中获得快乐。
教师学习能力分析 篇6
关键词:教学;科研;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17-02
一、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各种途径的开拓,从高职院校教学硬件、教师自身修养、学历学位、教学方法、课程教材等方面进行很多探讨,也取得一些积极成果和实践。
1、教学能力的内涵
《教育大词典》里面明确指出教学能力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组成,一般能力是指教学活动的认识能力;特殊能力指教师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专门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学能力主要由基本素养(主要是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水平(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教学设计能力(目标分析、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策略制定和教学评价)、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设计思想、步骤传递教学,并实时的监控、调整、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这样定义教学能力内涵基本上包括了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师个人、学生个体和学院各种规章制度等,不仅指出了教学能力的组成部分,而且深化了教学能力的分解目标。陈锁庆(2009年)指出在工学结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教师普遍存在的能力缺陷,分析教师提高自身的方法能力、亲和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教学能力对学习职业素养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李茹(2010年)基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视角,对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进行阐述,分析高职教师教学能力针对性、层次性、复合性等基本培养策略,指出职业道德教育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认知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教学研究能力、面向社会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共同构成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李永兰(2012年)认为高职教师是指教学质量的核心资源,然后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视角对高职教师教训能力进行分析,她认为从教育学的角度,教学能力主要分为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而从心理学角度,教训能力则包括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
2、教学能力的提高途径
有的学者对教学能力提高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强调学习环境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要要求教师教育和领导成为优质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构建他人导向式与自导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微型学习为学习形式,开展行动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赵雪梅认为通过培养“多能合一”型(教学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实践指导能力)高职教师,对促进高职教育及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邹时高认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需要吃透学情,以利因材施教和赤吃透教材的知识标准,以利确定教学目标和方法,吃透社会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文付宁认为通过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特别是教学设计能力、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生特点,合理处理教材、组织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实践、实训课的教学质量。李森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内涵、目标和理论基础,指出我国高职教师由传统的讲授者角色向导游、策划师、组评价者角色转换,并注重学生教材、环境和合作因素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李红认为提升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实践中可以通过教产融合、研修结合、引评一体等方式培养高职教师教学硬实力,通过师德教育、信仰教育、激励机制和以为为本管理模式培养高职教师教学软实力。方修建则认为在工学结合新的教学模式下,探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对更好地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责任感和质量意识,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吴富喜认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并创新需要五个基本条件:教学理念、教师水平、师生关系、课堂管理、教学方法,以期提升高职课堂教学效果,最终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金秀岩认为现代高职院校只有具备开创性的组织教学能力、熟练的知识运用能力、对本学科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调查分析能力、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
通过以上分析文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基本上都是通过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手段、学生、多媒体等方面出发,从每个方面的较高要求条件进行定性的探讨与评价,提出较为理论上所谓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另一方面,有缺乏与之融合贯通这些方面的支点。每个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个人条件差别变化较大,所以只有通过可操作性途径,并能落实到教师的教学的各个方面们也是我们最为常见的一个途径:毕业学生顶岗实习资料的分析、总结为教学案例素材等,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课堂效果和教学能力,这也一是当前高职教师所需要的。
3、科研能力提高途径
成焱霞探讨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充分发挥科研高职科研工作但对于提升学校水平、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的建议:教师加强学习,提高业务学习;学校层面的引导与支持力度政策;建立教师科研基金投入;建立科研信息库和培养教研室科研团队。覃兵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现状、总结出原因,并对其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一些建设性的策略:改善科研条件,创造科研气氛;创新科研管理机制,规范科研行为;加强校本培训工作;强化教师科研自觉意识。李胜利也提出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策略:院校对科研工作重要型不断提高;创新科研管理模式改革;加强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注重教师自身学历和学位的提升;促进科研能力提高的激励措施;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郭长胜论述了当前高职院校科研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分析科研之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提高科研能力的途径:加强科研工作意识,端正科学研究态度;减轻教师教学量,有更多的时间投入科研;加大成果奖励,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建立科研帮扶体系建设,提供较高科研平台;强化校企合作,首先成果转化;注重学校交流,重视校校科研合作。叶宁通过问卷调查,对宁夏高职院校科研能力低下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转变观念,明确定位,提高科研意识;组织专家讲学,设立课题,促使教师亲身实践;定期指导,相互交流,提高科研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途径文献分析,除了在外在的研究平台、经费投入受限、高职教学模式外,大都提到了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科研意识和科研团队建设都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科研意识除自身的学历、文化、交流外,很大一部分需要靠自己知识积累形成后,才能具有一定科研洞察力,才能自身形成科研研究问题,最终获得可立项,进而转化一些成科研成果,提高院校的科研能力;科研团队建设也需要各个成员在各个专业方向上有所积累,有所发现,这样才能形成梯级不同以及对较深科研研究问题进行较为深入探讨研究,形成较高层次的科研成果。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实习顶岗,可以看到现在企业所从事当前工作成果总结,所积累的专业方向所解决的问题的程度,实习生毕业定岗材料汇集了不同区域的行业动态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是教师所需要的最基础资料,通过这些信息的不断积累,形成专业、行业的最新动态,对于提高教师科研洞察力非常重要。所以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需要对这些毕业实习学生资料进行挖掘、分析与总结。
参考文献:
[1].叶 宁.宁夏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73-74.
[2].赵雪梅 高可智.多能合一型高职教育教学发展能力路经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2):124-126.
[3].陈锁庆.高职工学结合背景下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9):32-33.
[4].李 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体系构成与培养策略[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2):21-24.
[5].李永兰.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126-128.
[6].李 森.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对高职教师教学的工作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1,(24):288-290.
[7]杨在宝 张 杰 薛春丽等.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9):77-78.
[8].成焱霞.对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J].北京高等电力专科学校学报,2012,(04):47-48.
[9].覃 兵 莫明琪 唐 巧.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能力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0,(15):31-34.
[10].李胜利.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7):130-132.
[11].邹时高.高职教学注意三个吃透[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3(19):64-66.
[12].石芬芳.略论工学环境结合下高职教师教学理的提升[J].职教论坛,2008,(12):20-23.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分析 篇7
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过程中, 要认真总结相关的教学经验与教训, 进而总结出一套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通过进行不断的教学实践, 完善相关的信息技术, 形成符合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的现代教学技术。与此同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已逐步在各大校园得到普及与推广,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为适应教学工作的需求, 就要将传统的教学技术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 形成一种具有时代内涵的信息化教学技术。
1 教学中信息技术的选择与使用
从教学的价值层面来看, 任何技术与教学活动结合的最终价值都是为了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信息技术的选择与使用也要遵循这样的价值追求。与此同时, 随着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周期的加快, 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信息技术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综合评估, 最终决定是否采用新的教学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选择与使用主要应遵循以下2方面的原则。
1.1 要有足够的媒体观念
具体来说, 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 要充分的意识到教师、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互联网多媒体的角度出发, 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沟通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媒介, 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能, 构造良好的沟通平台, 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帮忙, 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1.2 要有一定的工具观念
即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的意识到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的媒介和工具所能够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并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思维锻炼、成绩提升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3 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多重功能
为促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要保证在进行信息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 充分地发掘信息技术所具备的多重功能, 从拟人化和资源利用的角度来调动教学场景的生动性、逼真性, 把信息技术的功能充分地运用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采用的周期探索
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探索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事物, 与教学的融合还不够深入。与此同时, 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都能够很好地融合到教学活动中, 在信息技术的引进过程中, 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有选择性的选取。经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可以看出, 在引进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过程中, 要充分注意对创新性教学方法的使用, 并在教学过程中, 循序渐进地总结信息化教学方法, 这个过程不仅包括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过程, 还包括教师形成相应的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过程, 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来慢慢适应和调整。
与此同时, 在进行信息化教学周期的探索过程中, 可从学生和教师的接受程度来进行信息化教学发展的过程和效果的反馈。一般情况下, 年轻教师接受能力相对较强, 对新兴事物的渴求度也比较高, 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 往往处于前端地位, 要鼓励青年教师接受更多先进的技术并逐步推广。
3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形成探索
在进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探索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信息化技术和教学活动融合的各个阶段, 并根据各个阶段的实际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 合理地规划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保持原有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 充分将信息化技术的优点融合进教学中, 保证信息化技术和教学的有机融合。
信息化教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教师接受相应的信息化技术, 初步形成信息化教学的理念;第二个阶段, 教师开始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来辅助完成教学过程, 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初步探索;第三个阶段,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开始尝试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信息化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第四个阶段, 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 开始全面的课程教学改革, 将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全面地结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 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每个阶段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并在每一个阶段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与此同时, 作为教师群体, 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 也要不断加深自己对信息技术的了解程度, 并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寻找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的契合点,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日趋紧密,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正逐步成为其基本的教学能力之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技术的选择、教学器材的使用与信息化技术教学所取得的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采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越多越好, 而是指在恰当的时间段选择恰当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才是正确的信息化教学手段。
关键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分析
参考文献
[1]詹艺, 任友群.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简述[J].远程教育, 2010 (4) .
[2]焦建利, 钟洪蕊.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 (TPACK) 研究议题及其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 2010 (1) .
[3]俞树煜.从单一媒体观到环境资源观:一个信息化教育隐含前提的变化[J].电化教育研究, 2006 (4) .
[4]蒋竞莹.教师专业化及教师专业发展综述[J].教育探索, 2004 (4) .
体育教师教育教学必备能力分析 篇8
1 独立编写教案能力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以及日常的实践我们可以得知要上好一节课在课前必须要集中精力备好一堂课, 具体的教案就是日常备课的最终的结果, 写好一份教案的前提就是教师必须充分的了解自己课堂上的学生, 充分的了解教材, 了解可以利用的教具, 了解上课时具体需要使用的教学方法, 合理安排一节课的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四者之间的比例, 明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难点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针对不同的学生明确每一位学生可以承受的最大的运动强度以及可以承受的最大的运动量。编写体育课的教案是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可以说一份优秀的教案是体育教师上好一堂课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同样在认真的编写体育课教案的时候也是体育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一个不断的提高的过程,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编写好教案就是上好了一半的体育课, 所以体育教师必须重视教案的编写, 改变传统的重视技术教学轻视教案编写的观念。
2 口头表达能力
学校的体育教师虽然是以教授技术动作为准, 以身体的示范为主要的传授手段, 但是, 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同样对体育课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体育教师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主要包括: 准确清晰的口令、有节奏的声音、吐字清晰、讲解的流畅、口头表达配合身体动作的能力等等。体育教师准确清晰的口令是上好一堂体育课必须具备的, 同时体育教师必须熟悉口令的4 个8 拍与8 个8 拍等等的口令, 这样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才可以熟练的运用。体育教师在上课时必须要有有节奏的说话的声音, 因为体育课都是在较为空旷的开放的场地进行, 如果体育教师说话的声音没有一个抑扬顿挫的节奏, 学生的练习就有可能受到较大的影响, 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练习的质量, 影响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3 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
教师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的能力是现在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也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育学的教学原则, 符合教学的实际目标, 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学生的可以接受的可能性, 学校可以提供的教学条件, 以及学校根据实际的需要所安排具体的不同班级的上课的时间。根据以上的各种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加难训练法、减难训练法等等各种不同的训练方法, 在教授学生具体的技术动作时针对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可以有选择性的选择一些简单的趣味性较强的练习方式, 针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有难度的一些练习的方式。
4 课堂组织练习能力
通常学校的体育课与一般的文化课最大的不同主要在于体育课学生上课时是在一个相对较为开阔的空间进行, 文化课的学生是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中进行, 上课时的环境较为安静, 学生可以在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下学习, 这样的情况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要求相对较低。但是学校在上体育课时如果体育教师没有出色的课堂组织能力, 学生就处在一种无人管理的状态, 对于学生的人生安全都没有具体的保证, 更不要说什么完成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一堂体育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现场的课堂的组织能力。体育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主要包括队伍的组织集合能力、队伍的调动能力、练习时的组织你能力、学生做动作时的保护能力、及时纠正学生动作错误的能力等等各方面。
5 动作的示范能力
在学校的体育课堂上进行有关技术动作的示范能力是体育教师有别于其他文化课教师的一项主要的能力, 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能力直接影响着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体育教师动作示范的标准到位, 学生就可以很好的模仿, 这样就可以更好使学生学习教师所教授的技术动作。体育教师动作的示范有别于运动队教练员的示范, 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主要是动作的规范性与动作的准确性, 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学习教师传授的动作, 提高学生完成动作的成功率, 这样更加的有益于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教师在体育课上进行动作的示范时必须注意示范动作的节奏, 动作不可以太快, 也可以先将动作进行分解的缓慢的示范让学生逐步的完成之后, 在进行完整动作的示范, 使学生进行完整动作的练习, 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具体动作的学习。
6 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学校进行的体育课都是在室外进行的, 所以, 体育课通常较多的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注意力会较多的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扰乱体育课的课堂秩序, 这时如果学生正在进行练习, 突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就有可能造成意外的伤害, 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的损害。所以, 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之前, 要对这样的一些意外因素进行构想, 做好应急的预案, 最大程度上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如果意外情况发生了, 体育教师必须保持镇定, 冷静处理所发生的一切。
7 结束语
体育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基本素质就是教育教学的能力, 同样这样的能力也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完成本职工作的基本功之一。体育教学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在现在社会下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 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摘要: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更好完成体育课堂的教育教学目标,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 分析了当下学校体育教师需要具备的各项教育教学能力, 以期能为相关的体育教师的实践提供的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分析
参考文献
[1]于素梅, 石雷.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阶段性结构体系建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5) :15-18.
[2]沈义良.论教师的职业能力及其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4, (29) :54-55.
[3]劳中兴.新世纪体育教师教育能力亟待提高[J].体育科技, 2001, (1) :89-92.
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篇9
一、沟通交流能力
幼儿教师的沟通交流能力是指幼儿教师在科学教学观的指导下,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运用教育影响与幼儿和幼儿家长以及同事之间进行的信息、情感交流。
1. 幼儿教师和幼儿的交流沟通能力
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而良好的师幼关系需要师幼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幼儿教师和幼儿沟通的前提是充分热爱和尊重幼儿,这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情感品质,也是进行幼儿教学的基础。幼儿是成长和发展最快的时期,教育在这个时期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幼儿因为年纪小不清楚教育的意义,在不具备生活经验的同时,许多方面处于形成状态,在多个方面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因此,需要幼师和其沟通,在尊重和关爱幼儿的同时,实现和幼儿的情感交流。幼儿和幼儿教师沟通的基础是幼儿教师要观察、了解和评价幼儿。幼儿对教学活动的反应对教学效果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在了解幼儿需要和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对幼儿多方面的观察来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另外,幼儿在3岁半到4岁阶段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需要幼儿教师对幼儿的举止进行一定的评价,尤其是肯定性和引导性的评价,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沟通能力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幼儿园是幼儿进行系统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二者对幼儿发展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因此,幼儿教师要当好二者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整合家校教育力量。这需要幼儿教师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实现对家长的充分了解、信任和尊重。第二,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表达方式。第三,要积极地向家长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并引导家长以正确的方式辅助幼儿学习。
3. 幼儿教师之间的沟通能力
教育是一种集体协作性强的职业,需要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幼儿教师的沟通是指幼儿教师和同事之间的和谐交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要求幼儿教师要尊重其他同事。表现为言语和态度上尊重,仔细聆听其他教师关于幼儿教育的正确意见。第二,要求幼儿教师虚心好学。新教师要积极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虚心学习,在融洽同事之间关系的同时,增强幼儿教师彼此之间的沟通能力。
二、组织一日生活的能力
幼儿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不良的组织管理会导致幼儿不良的行为倾向,不利于教育效果的实现。因此,幼儿教师要加强对幼儿的组织管理,特别是生活习惯的组织管理,即在开展一日活动时,幼儿教师要改变传统意义上对幼儿行为的管理、监督和支配的角色,实现对幼儿的引导和非强制管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幼儿教师要实现对幼儿一日活动的有效管理。幼儿教师要充分熟悉幼儿一日活动的全部内容,并有效规划和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在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促进幼儿发展。第二,幼儿教师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幼儿在幼儿园受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断健全人格。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日常生活的规范,因而,幼儿教师应在一日生活活动中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第三,幼儿教师要提升自己对幼儿的保护能力。一日活动中幼儿会涉及多种活动,因此,幼儿教师要加强对幼儿安全的保护,避免幼儿接触不安全的环境。
三、自我发展能力
1. 学习能力
要求幼儿教师要具有自学能力和对信息资料的获取整合能力。首先,幼儿教师要能在众多信息中选择适合自己教学和幼儿容易接受的知识。其次,幼儿教师的学习要持之以恒,且要注重学习的效果和速度。最后,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和整合能力。即要求幼儿教师能够从广泛的外界信息中捕捉适合幼儿教学的信息。
2. 反思能力
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思考,及时分析幼儿学习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法。反思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内和对外两方面,对内是教学目标、计划、操作、评价等,对外是教学情境。
3.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主要包括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能力、对影响自身发展要素的分析能力以及对自身职业发展了解的能力。
摘要:关于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提出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七项专业能力。但大都关注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标准架构,缺乏对幼儿园真实教育情景中专业关键能力的深入研究。对幼儿教师个体而言,沟通交流能力、组织一日生活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是直接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活动的最重要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师专业教育,专业能力,构成要素,提升途径
参考文献
教师学习能力分析 篇10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对河北省11个地市的农村教师292名进行调查。任课教师的教龄在10年以上的占96.4%;年龄在31~35岁的教师78人, 35~40岁的教师110人, 40岁以上的教师103人。
2.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法并辅以访谈法对农村教师的校本学习状况进行调查。采用自编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学习目的、学习需求、学习途径、学习的支持性因素等。
二、农村教师校本学习的调查结果分析
1.农村教师校本学习目的分析
(1) 农村教师校本学习目的总体状况分析。农村教师学习目的“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占89.7%,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的占48.4%, “为晋级、加薪、奖励”的占31.3%, “为学历提升”的占13.6%。“为个人的兴趣与爱好”的占24.4%, “为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占34.7%。说明农村教师校本学习具有工具性取向, 且更多是基于对职业的忠诚和责任, 较少受晋级等奖励机制的驱动;指向内在自觉 (基于个人的兴趣与爱好、教师自我专业发展) 而学习的动力较弱。
(2) 不同年龄农村教师校本学习目的的差异性分析。对农村教师学习目的排在前两项的选项进行卡方检验 (见表1) ,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目的的学习在年龄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表明农村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忠诚, 责任意识较强。而以“适应新课改要求”为目的的学习在年龄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明年龄越大的教师越需要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
*表示P<0.05, 下同。
2.农村教师校本学习内容需求分析
(1) 农村教师校本学习内容需求的总体状况分析。农村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技术”、“学科新知识”、“通识知识”和“学科教学方法”等与常规教学相关的知识诉求较少, 分别为30.0%, 28.5%, 15.5%和0.3%。他们最希望学的是“优秀教师经验观摩” (68.9%) , 其次是“教育教学新理念” (49.9%)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48.1%) 和“学生管理策略” (42.5%) , 这些学习内容是生成个人实践性知识与教学智慧的重要资源。说明大部分教师注重对能提高课堂内部活动实效、促进专业自我成熟与卓越的相关内容的学习。
(2) 不同年龄农村教师校本学习内容需求的差异性分析。不同年龄农村教师校本学习内容需求有一定的差异 (见图1) , 31~35岁的农村教师对“通识知识”、“优秀教师经验观摩”、“学科教学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生管理策略”、“学科知识”等学习内容需求普遍偏高;36~40岁教师居中;40岁以上教师仅在“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及“教育教学新理念”的需求高于或接近于前两个年龄段, 说明40岁以下教师学习需求的内容范围较广, 他们更需要学习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教学实践性知识;40岁以上教师关注有助于专业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理论及科研理论。对31~35岁、36~40岁及40岁以上教师的学习需求进行卡方检验, 发现对“学科教学方法”的需求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 (P=0.018, <0.05) , 对“学科教学方法”的需求从强至弱依次为31~35岁、36~40岁及40岁以上教师, 说明年龄越低的教师越渴望通过学习操作性强的知识改进教学。
3.农村教师校本学习途径分析
(1) 校本学习途径对农村教师的影响。农村教师校本学习的途径具有多样化特征, 但是这些学习途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效能有很大差异。
“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是农村教师最为满意的学习形式, 满意度为85.6%。这与对优秀教师经验观摩的强烈学习需求是一致的, 说明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是教师校本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
“同事就如何改进教学进行非正式的讨论或交谈”、“教研组学习与讨论”、“学校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的竞赛活动”、“学校的考评活动”这四种学习途径, 农村教师的满意度分别为59.5%、58.5%、52.4%和48.4%, 表明有近一半的教师满意这些校本学习途径。对上述学习途径不满意的教师进行调查, 发现教研组学习活动效果不佳, 存在的问题排前三项的依次是:缺乏专业引领者 (4.6%) 、教研组活动无实质性的内容 (4.2%) 、组内教师不愿贡献自己的力量 (3.2%) 。而学校的考评与教育教学竞赛等活动弱化了教研组的发展性及学习性, 加剧了个体竞争, 给教师带来了压力和被动。说明开展校本学习活动要从教师学习需求、目标、目的、内容及教师心理等方面做充分调研, 实现影响学习效果的诸多要素的优化至关重要。
对“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学校设置选修课或校本课程”的学习途径的满意度较低, 分别为34.2%、20.4%。究其原因, 除保障性条件 (时间等) 外, 与农村初中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低有关。调查发现“基于评职称的个人需求”和“上级安排而研究”的分别为36.3%、20.6%;“为解决教学问题”、“个人研究兴趣”、“自我发展需要而研究”的分别为20%、2.5%、14.4%。9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科研素质低下, 其中自认为“缺乏科研方法”的占96.9%、“科研成果不会表达”的占90%。
(2) 校本学习途径对不同年龄农村教师影响的差异性比较。
由表2可知, “阅读专业书刊”、“与同事就如何改进教学进行非正式讨论”、“教研组学习与讨论”、“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学校设置选修课或校本课程”的学习途径对不同年龄农村教师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教研组学习与讨论”、“同事就如何改进教学进行非正式讨论”、“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的学习途径在36~40岁的均值最低。经进一步多重比较, “教研组学习和讨论”的学习方式在36~40岁与40岁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t=-3.364) ;“同事就如何改进教学进行非正式讨论”的学习途径在36~40岁分别与31~35岁、40岁以上教师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t=-1.998;-2.056) ;“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的学习方式在36~40岁与40岁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t=-2.598) 。说明36~40岁教师对“教研组学习与讨论”和“同事就如何改进教学进行非正式讨论”、“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的学习途径的满意度比其他年龄段低, 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
4.农村教师校本学习的支持性因素分析
农村教师学习的支持因素包括物质和心理两个方面, 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1) 农村初中教师校本学习的物质因素分析。学校在物质设备、时间保证等方面对教师学习的支持力度较低。主要表现为35.4%的教师认为学校能提供较好的物质设备;93.7%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重;89.5%的教师认为升学压力大;68%的教师认为总是应付一些事务性的工作 (各种检查、会议) , 日常学习常受到干扰。说明农村初中教师用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非常有限, 学校要积极为教师学习创设良好环境, 提供制度保障。
(2) 农村教师校本学习的群体心理特征分析。教师认为“教师间能团结合作, 气氛和谐”的占55.0%;能“相互支持, 共担责任”的占50.5%;“对学校有归属感, 将学校视为自己的家园”的占43.0%; 45.17%的教师认为“学校制度鼓励教师不断学习获得个人发展”;30.0%的教师认为“校领导常与教师沟通, 讨论学校发展与管理的问题”;49.2%的教师认为“学校具有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努力目标”; 21.7%的教师认为“学校为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及交流活动”。表明教师间的温暖、认同、信任、支持、合作的学校文化有待进一步优化。
学校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 教师反映较多的是教育教学评价制度, 这种偏向于技术性、逻辑性、客观性、个体性与分离性而少人文关怀的管理及其创生的文化, 忽视了作为附加价值的情感、成员身份的重要性、意识和意义、道德、自我牺牲、责任和义务[2], 仅鼓励个人竞争, 不鼓励合作与共享;教学评价只关注教学的技巧, 而少关注真实的教育问题 (学生的学习问题) , 且评价越来越细化, 无形中又增加了教师的被评估压力而非动力。教师较强的个人生存取向, 以及教师职业的尊严与快乐的缺失, 使提高教学成效与指向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的激励性、合作性、共享性降低。
三、农村教师校本学习的局限性及建议
1.农村教师校本学习的局限性
(1) 农村教师校本学习具有被动性和功利性的特征。教师校本学习目的具有较强的外在驱动性而缺乏内在自觉的学习, 学习途径存在效能缺失、形式化现象, 而且教师学习又容易受到教学任务重、事务性工作等繁杂外部因素干扰。
(2) 农村教师校本学习的反思性与研究性不足。教师注重对实践性知识的学习, 从其有效的学习途径看, 教师学习具有全纳性, 对专家及他人经验有较强的依赖性与趋同性, 而缺乏基于经验及真实性教育教学问题的反思与研究。对教师的反思及研究能力的调查也显示了其反思及研究能力较差, 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3) 农村教师学习的合作性与共享性差。在校本学习中, 成员间的信任、支持、沟通、分享等群体心理比较消极、负向, 合作共享学习的心理基础条件的缺乏, 使农村教师的合作学习成效甚微。
2.农村教师校本学习的建议
(1) 制定农村教师学习制度, 推动校本学习科学、规范地运行。在政策与制度层面上, 进一步确立校本学习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实现培训权力的下放, 使学校成为教师培训负责小组, 围绕学校的发展规划与方向, 拟定相关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强调教师的学习权与教师的教学同等重要; 加大校本学习的教育资源及经费的投入, 为教师校本学习提供物质保障;建立学教一体的评估机制, 评价必须考虑“参与者的回应、参与者的学习、组织支持与变化、参与者应用新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学生的学习结果”[3]等方面, 即重视对培训组织 (学校) 、教师学习及学生学习多方面的综合评估。
(2) 创建农村校本学习文化, 提高校本学习质量。校本学习文化对教师日常学习具有激励、驱动的作用。校本学习文化首先是一种关怀文化, 即体现学校是关心共同体。[4]学校不仅能倾听教师的心声并对教师需求进行积极反应, 还要运用专题及团体辅导等多样化的形式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建立团体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情感联结。其次是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学习型组织。基于农村学校与教师学习的现状及发展需求, 创立明晰的共同愿景及共同章程, 确立多层次水平的校本学习目标, 打破学科、教研组的限制, 灵活构建以学徒制、项目 (如教育教学问题) 研究、学习沙龙等不同形式的校本学习型组织及共同体, 促动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生命的升华。
(3) 农村教师校本学习素养的自我提高。教师自发的学习与研究是教师自身职业的鲜明特征。首先, 教师加强对学习意义与价值的深层追问, 体验学习的幸福与喜悦, 实现自我引导的专业发展。教师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外在的有用, 也绝不仅仅是为了工作, 它还可以充实个人精神生活[5], 应该说教师学习的理想状态是走向生命体验的内在自觉。[6]即教师学习动力要由外在驱动走向内在自觉。其次, 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反思与科研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反思与研究的习惯, 使教师反思性与研究性学习常态化, 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挑战、改变与超越。最后, 教师是校本学习文化的建设者, 要主动完善自身的信任、开放、理解、尊重、互助、共享等良好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毛齐明.国外教师学习研究领域的兴起与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 2010, (1) :63.
[2][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8.
[3]Guskey T R.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ousand aks, Calif:Corw in Press, 2000:82.
[4][美]安迪·哈格里夫斯.知识社会中的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54.
[5]熊焰.教师校本学习的理念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11) :68.
教师学习能力分析 篇11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师 教学设计 构成分析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并使其不断进步,教学质量是否提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应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小学教学模式在不断进行改良,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在不断完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反之,会为学生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严重阻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努力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所谓教师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依据课程标准,并与讲课中所需要的数学教材相结合,根据教师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所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而为了满足新课改对小学教师更高层次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不仅需要拥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不断提高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也要做到对每位学生基本情况全面了解,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小学数学教师不仅在数学知识方面对学生进行传授与指点,更应该在学生的实际生活方面提供更多帮助,促进学生更快地适应校园生活,并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要求教师具有更好地完成教学设计活动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实践技巧及负责任的态度。
二、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分析
随着如今教育改革的不断前进,小学数学有关课程标准修订,总结来说就是知识和技能、数学思维模式、解决实际需要、对课程的态度四项目标。所以需要小学数学老师不断加强他们授课设计的基本技巧,由此符合新课程提出的要求,遵循学生进步的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根据现实中的授课行为和授课的课程所取决的,因此分析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一定要密切联系实践授课的工作。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特点,而且有其特有的结构层次所在。因此,教师经常被要求每学期、章节、课时,都准备具体的授课备课计划。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体现其课程授课的设计技巧、章节教学的设计手段和每课时的教学设计的水平这三项基本要求。尽管这三个级别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各有不同,但是,不一样水平的教学设计步骤,必须经过研究授课的课程内容和实现的工作目标,设计授课的过程和内容,评价授课的结果与问题,调节授课的手段与内容。
三、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分析
一般来说,小学的数学教学设计能力,就是让小学数学教师足够积极地完成授课的设计活动所前期拥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体全面的总结,通过课堂教学将课本知识生动形象地为学生讲解,促使学生又快又好的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内容,充分带动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的热情,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小学数学教师密切配合,将所学数学知识熟练把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1.授课知识的方面
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知识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在讲课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数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与此同时,为将来难度加大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教学设计应不断进行探讨,更好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2.一些技能方面的问题
技能主要指的就是教学的设计技能,可以根据对小学教学的分析,归纳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技能包含有:分析的能力,总结的能力,设计评估和及时改变的技能。唯有完全把握这些基本的技能相关要求,才能在实际授课中,把教学理论应用在实践设计的环节,唯有把握足够授课技能,才能确保执行设计的过程中达到最初教学设计与策略的要求。
3.教学的态度
在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拥有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的同时,也要拥有良好的教学态度,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做到及时全面了解,以鼓励为主,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与学生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小学数学教师要更好地诠释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提高自己教学设计能力,促进我国小学教育翻开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李桂艳.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能力及其构成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5(04).
教师学习能力分析 篇12
经济发展导致了现在教育需要进行信息化教育, 对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 信息化的教育能使更多的人才适应现在社会的飞速发展。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对农村地区中学的教育进行信息化教育提上日程。为了促进农村地区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程度, 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 把提高学生的素质放到教育的首要地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在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从根本上说, 农村地区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决定了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速度。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 要使学校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接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领导要制定专门的信息技术培训, 从思想上和能力上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足够的重视。
二、信息技术能力概述
教师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能使其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提高对教材的加工、理解获得信息的能力, 同时包括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获得信息的能力。要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获得有效使用, 需要把教材中的相应问题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反应出来, 通过把文字信息用信息技术表现出来, 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对信息加工使用的能力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逐步获得。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构成
根据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内容, 不仅仅需要教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 为了使信息化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功能, 还需要教师不断研究信息技术操作, 使教师把在培训中和学习中获得的操作能力运用到教学中, 把教学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农村地区教师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 信息技术意识与态度。
推进农村地区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首要前提就是要让教师在思想上明确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使他们充分体会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点在哪些方面, 从自身角度积极地提高对信息技术运用的意识。同时在进行课题交流和公开课时, 寻找一切机会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积极参加信息技术培训, 使自己不仅在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 还要在行动上运用信息技术。
2.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这部分内容包括:熟知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 明白信息技术常用术语的含义, 知道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作用,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与趋势等;知道信息系统工作的基本原理, 如数字化原理、程序、算法与数据、卫星IP的接收原理等基本知识;熟悉信息系统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形式与功能, 如输入输出设备、存储设备、中央处理器、卫星接收装置及其功能等;掌握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 如Windows、Word、E-mail等理论知识。
3. 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
这部分内容比较繁杂, 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的安装与启动, 如操作系统、IP接收软件等的安装;准确操作信息系统, 如光盘播放机的操作、投影仪的使用、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常用媒体的操作、排除信息系统发生的故障等;使用一些开发工具进行软件与数据的开发, 如多媒体素材的搜集、课件的设计、多媒体著作工具及开发平台的使用;网络知识与技术, 如IE浏览器的使用、电子教室教学平台和管理平台的使用方法、校园网络管理与应用、网页制作等。
4. 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
这种能力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掌握了这种技能,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地选取信息, 通过把与教材相关的信息进行设计, 来达到吸引学生兴趣的目的。例如, 教师要掌握很好的搜索技巧, 能在较短的时间中利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选取与课程密切相关的资料。在进行资料选取时需要教师具备比较敏锐的判断力, 把与教材内容联系最紧密的资料抽取出来, 通过精心设计, 达到教学设计完美的目的。在把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结合的过程中, 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利和弊, 不能一味地运用信息技术。
5. 信息交流能力。
在信息化教学中, 教师具备的信息交流能力包括通过公开课来分享和学习优秀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成功案例, 从中获得启发;在学校教师进行的教研活动中互相学习探讨, 解决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能通过各种网络工具和专家、同事进行经验的探讨, 运用聊天工具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6. 社会责任。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对具备个体特征的学生进行全面促进, 在信息技术资源的运用下, 虽然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 但由于信息技术其本身对知识存在的直观性, 能使学生从抽象的理论中解脱出来, 把理论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
7.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
对农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和提高过程中, 需要着重从教师的运用能力方面入手:例如, 培养教师多媒体的教学能力, 使教师学会如何使用光盘、如何制作多媒体课件、如何通过网络进行查询。在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 还要增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使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情况下, 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内容, 进行课件的制作。
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需要依靠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使教师具备收集、使用和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个发展过程需要教师长期对信息技术教学投入精力, 在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初期, 需要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 对信息技术的各种功能进行深入了解。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时, 学校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培训环境, 使教师通过培训, 能学到真正使用的知识, 获得能运用于教学中的能力。
【教师学习能力分析】推荐阅读:
教师学习的价值分析08-11
学习先进教师学习心得09-04
教师学习06-15
教师智慧学习07-19
教师有效学习10-02
教师学习榜样06-14
教师外出学习09-09
教师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心得(教师)01-05
英语教师合作学习05-22
教师如何有效学习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