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概况

2024-10-18

市场概况(通用12篇)

市场概况 篇1

比利时

比利时政府在2004年取消了面包的政府最高限定价格。面包的价格开始上涨了10%,然而焙烤食品的年消费量保持未变,仍约为61公斤/人。然而,面包的消费量实际上下降到59公斤,新鲜面包的价格只上升了2%~3%。冷冻焙烤食品的价格没有变化。还可看到的一点是在家庭中焙烤食品的消费量已下滑。主要是早餐,其他食品取代了早餐焙烤食品。对新食品和特制食品的需求已增加。还有经包装的焙烤食品的营业额上升。因此输家是手工制作的行业。两年前其市场份额仍为60%,现在只有55%。比利时的赢家是大约110家大的焙烤食品厂。

保加利亚

以在2006年人均97公斤的面包消费量,保加利亚在欧洲仍居第2位。然而,面包消费量明显下滑。在2004年时,它还约为110公斤。这主要是由于主要是年轻一代饮食习惯的改变而造成的。未改变的仍是工业生产和手工制作的焙烤食品的市场份额。34家大型焙烤食品公司占领了该市场65%,1980家手工焙烤食品厂占领了其余的35%份额。然而,还可以看到集中,在过去一年中,关闭了约500家手工焙烤食品厂。

在将来,可以预计焙烤食品更多地通过超级市场销售。主要是由于原材料的成本更高,焙烤食品的价格将迅速上涨。

丹麦

丹麦的面包消费量在过去的一些年中保持在70公斤/人未变。市场结构也没有大的变化。有约1000家手工焙烤食品厂和少量的工业焙烤食品公司。它们提供新鲜的焙烤食品和冷冻产品,也为焙烤食品店供货。原材料的价格在丹麦也在上升。主要的问题是,贸易公司垄断市场的地位设法把焙烤食品的价格保持在低位。总的说来,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改变。裸麦面包仍是最为重要的面包种类,但小麦面包的需要量正在增加。对于生态和健康产品需求的趋势也在发展。

芬兰

在芬兰,面包的年消费量约51公斤/人。两家工业公司和20家大型焙烤食品厂共占80%的市场份额。大焙烤食品店的业务超出芬兰到俄罗斯。780家手工焙烤食品店仅占领16%的市场份额。在芬兰还看到朝着“健康”焙烤食品的趋势,由于食品行业还存在很大的价格压力。

法国

法国焙烤食品行业(手工焙烤食品行市占领了65%以上的市场份额)只有在最近才宣布对baguettes的价格上涨8%左右。原因是面粉的价格上涨了约40%~60%。与欧洲的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法国政府大力干预基本营养品的价格政策。经济事务和财政部长Christine Lagarde指示竞争、消费和防欺诈秘书长监督面包价格的上涨不能大于焙烤食品原料成本的上升。另一个问题是最低工资的大幅上涨。

要不然的话,法国的这一市场在近几年中保持得非常稳定。手工和工业焙烤食品厂的数量几乎没变。

德国

焙烤食品的年消费保持未变,人均约80公斤。该市场的一个特点是分成小型手工焙烤食品店、有35家以上自己销售渠道的大型公司以及纯粹的工业焙烤食品公司。大型焙烤食品公司和工业焙烤食品公司共占该市场的80%左右。与2005年相比,大型焙烤食品的份额上升了5%。

在德国,有40家工业企业,它们约有90家生产厂。有自己销售渠道的大型焙烤食品公司的数量约为200家。该市场剩余的是15000家手工生产的焙烤食品店,它们的数量在近几年中大幅减少并仍在下降。主要是纯工业的公司获得利润。进一步的趋势是超市中的焙烤食品店以及在低价行业中自我服务焙烤食品店(约800家)。

希腊

在希腊,约8000家手工焙烤食品店服务于94%的焙烤食品市场,但它们的数量大幅下降。焙烤食品的人均消费量约54公斤。在希腊存在的问题也是面粉的大幅上涨以及工资在去年上涨了5%左右。

意大利

意大利的市场状况是多多少少保持未变。150家大型焙烤食品公司占领了25%的市场份额,约25000家手工焙烤食品店占领了60%以上,约1000家店内焙烤食品店占12%。许多居民改变了他们的消费习惯并减少了他们对食品的支出,该国出现了明显的购买力低下。在过去一些年中,传统种类的面包失去了市场。结果是,折扣商店明显增长和对储存期长的、经包装的面包需求增加。自2001年以来,面包的人均年消费量已减少了13公斤到现在的54.75公斤。尤其是手工制作的焙烤食品店遭受这一变化。

荷兰

荷兰的这一市场被58家大焙烤食品公司所垄断,它们共获得80%的市场份额。剩余的20%的市场份额由2400家手工制作焙烤食品店占领,它们共有4400个销售渠道。面包的人均消费量为61.5公斤。发展趋势是低的面包消费量,年轻人在家庭之外的消费量增加。由于该行业的强大地位,执行较高的价格是不可能的。

西班牙

由于西班牙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购买力的上升,手工和工业焙烤食品行业均在上升。工业生产焙烤食品行业在冷冻焙烤食品方面增长尤其快。该市场量在2004年大幅增长了17%以后,在2005~2006年又上升了9.8%。冷冻焙烤食品现在在面包总市场中占有16%的份额。手工制作焙烤食品店估计占80%的焙烤食品市场。焙烤食品的人均年消费量约为58公斤。折扣店进入新鲜焙烤食品中,这可能成为手工制作行业的竞争对手。

对该工业的一个问题也是西班牙的能源、运输和原料成本的上涨。

土耳其

在面包消费方面,土耳其人是世界冠军,人均199.6公斤的年面包消费量在2006年《吉尼斯世界记载》名列前茅。根据Euromoni公司的统计,2005年的面包消费量只有168公斤,根据土耳其协会的统计,2004年只有154公斤。由于人口的增长,总消费量也持续上升。包装焙烤食品的营业额在近几年中大幅上升。在2006年中焙烤食品是经包装食品中最大的行业。在土耳其,约有20000家手工焙烤食品店,这一数量在下滑,但它们共占领了98%的市场份额。

英国

在英国的超市中可以看到焙烤店的明显增长,这是因为对新鲜焙烤食品的需求增长。还可注意到的是高档和健康焙烤食品行业的增长。在将来尤其是营养和健康(例如低钠的)的焙烤食品将代表更大挑战。在这行业中,品牌产品的份额在普通产品中的份额下滑。与此相反的是,它在高档产品的份额上升,因为消费者越来越喜欢品牌产品。人均年消费量约为50公斤焙烤产品。

(来源:中国食品商务网2008年4月29日编辑:王露)

市场概况 篇2







叶 市 场 形 势 与 发 [ 2 0 0 8 1 2 8 ]







2008 年,中国茶叶产量上升到 120 万吨,自 2006 年增长近10%之后,又增长了 4%.在这一增长过 程中,中国政府致力于增加农户收入的政策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耕作体系合理化的重大措施,包括经济 寿命已过的低产茶树的替换等,贡献犹大.在其他地区,2007 年,越南的茶叶生产继 2006 年戏剧般增 长 28%之后,增长率又上升了 4 个百分点.过去 10 年中,越南实施了一系列茶叶种植方面的恢复和扩大 项目,随着这些项目中茶树丰产期的到来,2007 年,越南的茶叶产量达到了 138320 吨.而在肯尼亚, 2007 年的茶叶产量增长了 18%,达到了创记录的 369600 吨,但是,由于干旱和内乱,该国 2008 年 的茶叶生产几乎停滞不前.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初步统计显示,2007 年的茶叶产量较 2006 年没什么 变化,但在斯里兰卡,茶叶产量下降了 2%.早期预测显示,2008 年全球茶叶产量将小幅下降.1 月至 7 月,主要产茶国的统计数据表明,斯里兰 卡茶叶产量大幅增加,增长率达 18%,而孟加拉国和印度增幅一般,分别为 5%和 4%,与此同时,其它 主要产茶国产量均有下降,其中,津巴布韦 33%,肯尼亚降 18%,乌干达降 15%,印度尼西亚降 11%, 坦桑尼亚降 10%.茶叶出口小幅下降 2007 年,世界茶叶贸易总量小幅下降了不到 2 个百分点,茶叶出口总量达到了 152 万吨,而 2006 年为 155 万吨.然而,来自肯尼亚和越南的出口增长不足以抵消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等国的出口减少,因为印 度的出口下降了 28%,而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则分别下降了 13%.2007 年,肯尼亚的茶叶出口量达到 299200 吨,增长了 10%,而越南的出口量则增长了 8%,达到 114400 公吨.大部分的出口增长均应归功于与近东地区的贸易增长,因为该地区有经济增长和实力作支 撑.据统计,2007 年中国的茶叶出口没有变化.2008 年(1—7 月)的初步统计显示,由于茶叶生产水平的恢复,印度茶叶出口增长达 19%,斯里兰卡 的出口将略增 8%,而肯尼亚将下降 8%.世界绿茶的产量将以每年 4.5%的速度增长 的速度增长 2007 年,世界茶叶净进口量相对稳定,达 157.9 万公吨.据俄罗斯报告,该国的茶叶进口当年增长 了 4%,而美国报告的增长率为 6%,基本抵消了英国,巴基斯坦和荷兰等国茶叶进口减少带来的不利影 响.世界茶叶市场持续多年的供过于求的基本局面已经有所改变.实际上,作为世界茶叶的指示性价格,联 合国粮农组织的综合价格 2006 年已经上涨了 11.6%,2007 年又上涨了 6.5%,达到 1.95 美元/千克.2008 年,由于肯尼亚茶叶预计将减产 20%,加剧了茶叶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世界茶叶价格保持了上升 趋势.自今年初以来,世界茶叶价格持续上涨.从 1 月至 8 月,联合国

粮农组织茶叶综合价格平均为 2.50 美元/千克,同比增长 35%.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的持续增长和茶叶产量的减少.相对较高的茶叶价格反映的主要是全球茶叶市场的供应紧张局面, 它与商品市场的繁荣并不存在必然联 系.对全球茶叶价格变化而言,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对全球茶叶价格变化而言,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采用粮农组织的茶叶模型对肯尼亚茶叶产量下降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模拟.模 拟基本表明,未来 12 个月,肯尼亚茶叶产量每下降 10 个百分点,粮农组织的茶叶综合价格将上升 4 个 百分点.模拟还表明,如果主要市场主体当前的需求弹性,即对市场价格的响应能力,保持不变,世界茶叶市场 将需要 3 年时间适应这一价格震荡.在这种情况下,过度反应的危险也真实存在,因为当前的投机购买行

为已经将茶叶价格推到了预期价格以上.对零售价格的变化而言,这又意味着什么呢?考虑到整个饮料市场的竞争特性,我认为,价格增长的大 部将在整个价值链中吸收消化,而不会全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但是,如果茶叶供应的缺口比预期大得多 的话,这种形势可能完全转变.中期预测是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茶叶模型作出的.对未来 10 年的预测表明,与过去的 10 年相 比,世界红茶产量的增加速度将放低.这是因为,随着产业扩张的结束,非洲红茶产量的增长速度将放缓.据预测,未来 10 年间,世界红茶产量将以年均 1.9%的速度增长,到 2017 年达到 310 万吨.据预测,印度仍将保持世界最大红茶生产国的地位,其产量年均增长率预计为 2.2%,到 2017 年将达 到 120 万吨,其次为肯尼亚和斯里兰卡,其增长率预计均为 1%,预计产量分别为 344000 吨和 341000 吨,再次为中国,预计产量为 312000 吨.(其它主要生产国的红茶产量预测数据如下:土尔其,279000 吨;印度尼西亚,197000 吨;阿根廷,95000 吨;孟加拉国,101000 吨;马拉维,51000 吨;乌干 达,38000 吨;坦桑尼亚,34000 吨;伊朗,26000 吨.预计世界绿茶的产量将以每年 4.5%的速度增长,远高于红茶的 1.9%.1996 到 2006 年间,中国采 取土地整理,再植和部分转型的措施提高了产量.这一预测反映出中国的产量将持续增长到 2017 年.中 国的绿茶产量将达到 1350000 吨.世界茶叶产量增量的一半将归功于越南.2006 年越南的茶树产茶丰 富, 加之该国完成了土地整理和扩栽, 增长喜人.预计越南的茶叶产量为 106000 吨, 其次是日本, 100500 吨,再次为印度尼西亚,22100 吨.传统的茶消费市场已近饱和 传统的茶消费市场已近饱和 世界茶叶消费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非产茶国的净进口;二是产茶国本国的消费.因为绿茶的消费数据 尚未统计完全,因此不能准确推测出未来的消

美国次贷市场概况 篇3

于是,华尔街投行也把业务前移,自己放贷然后加以证券化。比如雷曼1998 2004年收购了BNC和Aurora等6家贷款商,贝尔斯登(BearSteams)也收购了Encore等次贷商。独立次贷商也在采取措施谋求发展,新世纪金融公司和Ameriquest就是其中比较激进的。2003年,新世纪金融出售的次贷从2000年的31亿美元猛增到208亿美元,在次贷商排名中从第10位跃居第2位。新世纪金融发放的次贷有75%左右卖给大摩和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

次贷商的业务战略各不相同。雷曼等是垂直整合型,即独立完成次贷业务的整个产业链,从融资、发放贷款、证券化设计到把次贷证券卖给投资者全包下来。有的公司则专注于一个环节,比如新世纪金融主要从事放贷,贷款完成之后马上卖给其他公司。

次贷商发放贷款后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持有贷款直至到期,称为持有型放贷(originateto-hold),此时放贷者有动力仔细审查贷款防范风险;另一种是放贷后就整体出售或加以证券化,称为转卖型放贷(originate-to-distribute),只要放贷者进行了如实陈述,转卖后贷款出现违约放贷者不承担损失,最多是业务信誉受损。

金融危机之前,所有类型抵押贷款的一半以上是转卖型的,次贷的转卖比例就更高。在过去几十年间,两房收购的转卖型贷款都是安全的。两房自1970年代以来就一直购买符合其放贷标准的房贷。但后来这个模式出了问题,整个产业链太长了,导致问题的责任人难以清晰界定。

很多房贷业务的起点是贷款经纪公司。它们协助借款人完成申请过程。贷款经纪商的收入一般来自放贷行或借款人的前端付费,贷款业务的后续情况对收入没有什么影响。借款人通常不知道经纪商的收入来源。比如放贷行一般给经纪商提取“利率溢价费(yield spread premium)”,即借款人支付的利率越高,经纪商得到的费用也越高。

从理论上讲,借款者本人是防范滥发房贷的第一道屏障。通过货比三家,他们就应该能够发现谁在收取过高的利率,或者他们是否有资格享受优惠的普通利率。但问题是,很多借款人缺乏房贷常识。联储经济学家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38%的ARM借款人不知道其房贷的利率浮动方法、50%以上的人低估ARM房贷的升息空间。融资渠道很有限的次贷借款人在与经纪商的谈判中经常处于劣势。

美国的生猪市场概况 篇4

美国畜牧业生产模式变化趋势

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 数量逐年减少。随着美国畜牧业生产越来越工业化和专业化, 各类畜牧养殖场的规模都在扩大而数量却在减少。1984年全美有43万个猪场, 到1996年已下降到不足20万个。1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生产的生猪从20世纪80年代占美国市场的34%上升到90年代的65%。美国是世界养猪生产大国, 生猪存栏数和猪肉产量都仅次于我国, 居世界第二位。20世纪90年代, 美国生猪生产连年下降, 1994年生猪存栏5790万头, 猪肉产量802万吨;1996年猪肉产量775万吨, 比1994年下降3.3%;1998年存栏5617万头, 猪肉产量进一步减至772万吨。进入21世纪后, 生猪存栏有所回升, 2002年猪肉产量897万吨, 生猪年销售额为10亿多美元, 养猪行业每年为美国创造80万个左右的就业机会。

美国是世界猪肉的第三大进口国, 约占世界进口猪肉市场的18%。加拿大和丹麦是美国进口猪肉的最主要来源, 分别提供美国进口需求的80%和12%。近10年来, 美国从加拿大进口猪肉的数量激增, 主要原因是加拿大养猪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美国还从加拿大进口大量活猪, 2000年以后, 进口量约600万头/年。此外, 美国还向墨西哥出口活猪, 向中国等亚洲国家出口的活猪占美国活猪 (大部分是种猪) 出口量的14%。

美国CME猪肉期货产生及作用

美国为了稳定生猪生产、保护生产者利益, 1966年, 生猪期货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 (CME) 开始交易。在30年后的1996年, 生猪合约演变为瘦肉猪合约。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于1995年开始瘦肉猪期货期权合约交易。现在, 瘦肉猪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买卖最活跃的农产品合约中名列第二。瘦肉猪是现金结算的合约, 全部多头合约可以在最后交易日之后由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清算所根据全部卖空合约进行结算, 以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瘦肉猪指数作为结算价。

而早在1961年,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就推出了冷冻猪腩合约。作为一个风险管理工具, 该合约满足了猪肉食品加工商对付肉猪易变的价格和存储加工产品的价格风险的需要。这是第一个有关冷冻储存肉的期货合约。该期货的期权合约于1986年推出。该期货合约是专为帮助加工商和仓库经营商管理价格风险而设计的。像很多期货产品一样, 冷冻猪腩起到了引导存货和确立期货价格的常见作用。

美国生猪期货对生猪生产、稳定发展市场均起到一定的作用。

牲畜期货为何出现较晚?

美国畜产品期货市场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 比谷物类商品期货交易晚100多年。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期货交易的品种必须是可储存的, 因为这是实现实物交割的重要保障, 但畜产品并不符合这一要求。上世纪60年代后, 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CME) 的专家经过反复论证, 于1964年大胆推出活牛 (Live Cattle) 期货交易, 打破了期货交易品种必需是可储存的界限, 使期货品种的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

马来西亚工程机械市场概况 篇5

由于当地的产量只能满足需求量的不到20%,因此马来西亚对进口的工程机械仍有很大需求。唯一可以在当地进行装配的设备是压土机。通常,重型设备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建筑业。但由于近来的负增长,这一焦点已经转向了农业,特别是棕榈种植业和林业。国际市场对棕榈油和由棕榈油生产而来的生物柴油的巨大需求使得越来越多的田地变为了棕榈种植园。用于农业的工程机械主要是铺路机、挖掘机、推土机和压土机。市场竞争

美国、日本、德国、美国和英国在马来西亚工程机械市场上竞争激烈。其中实力较强的竞争企业包括日本的小松(Komatsu)、日立(Hitachi)、神钢(Kobelco)、川崎(Kawasaki)和久保田(Kubota),德国的维特根(Wirtgen)、利勃海尔(Liebher)、德马克(Demag)、和宝马(Bomag)以及英国的JCB和美国的卡特彼勒(Caterpillar)。尽管美国的卡特彼勒(Caterpillar)以高质量闻名,但它不得不面对以小松(Komatsu)为代表的日本品牌的廉价攻势。一个新的竞争者是来自瑞典的沃尔沃(Volvo),其在并购了韩国的三星重工后开始了市场扩张。

马来西亚从日本进口的设备主要是挖掘机、推土机、压土机、混凝土搅拌机、移动式吊车,德国主要供应铺路机、塔式起重机和压土机,而反铲装载机主要进口自英国的JCB公司。对马来西亚大多数的用户来说,价格仍然是决定购买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也有一些大型企业对售后服务的质量和产品质量保证书的可靠性更为重视。这些“成熟”的客户愿意为效率更高的产品支付更多的价钱。市场准入

马来西亚依照全球统一关税系统(HarmonizedTariffSystem,HS)对货物进行分类。工程机械的进口税率除越野载重车外(50%),均在10%~20%之间。基于保护对进口敏感和战略性产业的目的,工程机械也受制于非自动进口许可证制度。因此,输入马来西亚的重型设备均需要进口许可证。进口许可证由国际贸易与工业部(MITI)负责签发。打入马来西亚市场最好的办法是在当地建立销售或代理机构,这是在当地经商进行联系和售后服务的重要一环。当地的经销商往往要求获得独家的销售权,工程机械的付款期一般为30~60天。作为当地代理商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有遍及全国的广阔渠道进行零部件的采购和提供售后服务。其中较为成功的合作有:TractorsMalaysia代理Caterpillar,UMWMalaysia代理CaseNewHolland和小松,OrientalHitachi代理JohnDeere,TanChongGroup代理IngersollRand。

另一个成功进入市场的渠道是向小型的工程公司出售二手设备。马来西亚的二手设备市场非常庞大,就连出售新设备的企业也同时出售二手设备,特别是日本和欧洲的公司。

新葡京

http:///xinpujing/

试分析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概况 篇6

关键词: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分析

一、中国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发展状况

(一)中国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总体概况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一些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起来,主要体现在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有效的运行,从而为推动整个青铜雕塑艺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市场的投资情况在近20年来,发展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落后的,要想真正做好这项市场研究工作,还必须建立健全各种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制度,用这些制度来规范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的运行。

(二)中国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市场结构分析

中国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的资产主要品在于青铜雕塑的艺术水平,其水平就决定了该项艺术在现阶段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我们根据一些现有的青铜雕塑艺术品可以发现,当前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青铜雕塑艺术品都是需要同一些鉴定部门给予科学化的鉴定之后,才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如果出现一些不符合实际市场发展需要的作品时,就要根据市场和结合青铜雕塑手工工艺的精细情况来加价。

二、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投资的特点

(一)青铜雕塑艺术品定价难

首先,青铜雕塑艺术品创作是一种独特复杂的高智能劳动,这其中也将有很多的智力力量在起作用,要想真正把青铜雕塑艺术品的价值规定好,是相当困难的,这其中主要是“虚”的内容较多,通过一些精神文化层面的精湛产品,这里面还包含有青铜雕塑艺术品的自己独特的“特色”,这种特色化也就会独领风骚,在整个青铜雕塑艺术品上具有着很高的赞誉。

(二)存在着一些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例如出现了一些让我们不能够准确的明确一些青铜雕塑艺术品卖方熟悉艺术品的信息,从而在整个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进行拍卖的过程中就会隐藏着一些风险。

(三)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的交易成本高,且投资周期很长

青铜雕塑艺术品交易通常需要经过一些科学化的鉴定、估价、保险、拍卖等多个中间环节,从而对于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中间的差价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具体而言,对于一些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交易水平还没有达到20%。此外,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国内市场走向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例如在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交易过程会出现一些参假的情况,这样一来不仅不会提高市场交易的交易量还会严重的破坏整个市场安全的秩序健康运行。

三、中国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特点

(一)中国青铜雕塑艺术品

市场发展的空间是很广阔的,因为该种市场运行的规律是结合当前市场建设的方向进行有效的调节,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化技术是不能够完成雕塑艺术的。同时,我们在研究整个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特点过程时,也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参考,市场的前景主要看其投资的大小,因为其投资的大小会影响到整个市场效益的大小,其空间更加的明确化。

(二)中国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高端化比较明显

一旦中国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被打开之后,就会大量的涌入一些参假的赝品在市场上进行流通,从而扰乱了整个交易市场的科学化发展。当前我国的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发展主要根据《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来进行有效的统计数据,因为这些具体的数据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在该项市场发展的过程投入力量的大小,这种形式高端化艺术产品可以指导我国的青铜雕塑艺术市场迈向更高的层面。

四、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投资的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

(一)我国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滞后性

目前中国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出现了一种比较乱的局面,要想整理好这些市场的不规范化,我们主要采取的办法在将一些能够展现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内在价值的艺术品作为交易市场的顶梁柱,也就是镇市之宝。

(二)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发展迅猛,亟待规范

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国具备文物拍卖经营资质的企业达到355家。此外,青铜雕塑艺术品网络交易已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新趋势,文化部文化市场司《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艺术品网上交易额达到12亿元。虽然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发展迅速,但问题较多,亟待规范。“拍假”,“假拍”,“虚假成交”等现象严重。

参考文献:

[1]聂甘霖.浅析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兼评张光直先生的“萨满通灵说”[J].北方文物.2003(01).

[2]汪维,路昊文.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秦州“猫鬼神”信仰——以秦州区汪川镇为例[J].保山师专学报.2009(06).

[3]徐世玉.藏族装饰图案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0(16).

[4]胡莹莹.论儿童视角对构置文学空间的意义与价值——以新时期小说文本为例[J].长城.2010(12).

[5]李建华,冯丕红.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分疏递进[J].武陵学刊.2011(04).

中国叉车市场发展概况与竞争态势 篇7

同时,需求的上升也吸引了众多企业进入叉车行业,由于市场中产品需求相对集中,导致了同质化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些年叉车行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市场快速发展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工业车辆行业受到影响。世界工业车辆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共销售机动工业车辆565748台,相比2008年的930689台下降了39.2%。而相对于全球市场而言,中国市场的表现称得上一枝独秀。在国家一系列拉动内需和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政策的推动下,市场需求从二季度开始全面回升,全年销售机动工业车辆114964台,相比2008年的110957台,小幅增长了3.6%。

2010年,在国家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变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下,在全球经济逐渐恢复、市场订单量增加的配合下,中国工业车辆销售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统计,参加报告的企业共销售机动工业车辆232409台,首次突破20万台。其中,国内市场共销售机动工业车辆193531台,比2009年的114964台上升了68.34%,是近年来国内市场涨幅最大的一年。中国市场已经占到全世界机动工业车辆销量的四分之一以上,达到26.13%。

2011年可以说是中国工业车辆行业喜忧参半的一年。喜的是前11个月国内市场、出口市场销量双双创历史最高纪录。忧的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11月份共销售机动工业车辆292,398台,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6.71%。其中,出口机动工业车辆69,073台,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04%。图1为2009年1月到2011年11月国内叉车企业的销售情况。

图2为2009年到2011年三季度国内市场销售情况:

从产品类型看,平衡重类叉车相比去年同期增长21%,仓储类叉车增长54%。可以看出,今年由于国内物流仓储业的发展需求非常旺盛,使得仓储类车量的增长相比过去有较大提高。

2006~2011年,国内市场情况,内燃叉车与电动叉车比例,内燃叉车基本占80%。从2006年至今改变不大。如果含出口,内燃叉车基本占75%到77%。参见图4。

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中国叉车市场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行业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些老牌企业因为市场竞争的加剧,在技术、市场、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地位不再,逐渐退出叉车行业。同时,一些工程机械生产企业、汽车生产企业等进入了叉车行业,形成了新的竞争势力,凭借资金和技术实力,其发展规模和速度都非常快,有些企业已经居于行业销量榜的前列。另外,在长三角地区,一些原来从事手动搬运车生产的企业和一些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生产产品的升级和出口需要,也成为电动叉车和仓储叉车的新生力量,发展势头也相当不错。除了国内企业看好叉车市场,不少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也更加重视,纷纷加大投资力度,以图更快发展。图5~图7显示出境内生产企业前五家和前十家销量占比情况以及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

在发展的同时,中国叉车行业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需要整个行业反思。由于很多企业进入这个行业,带来叉车产能大幅增长,市场竞争形势更加严峻。而产品同质化现象导致价格竞争白热化,严重影响整个叉车产业链的盈利水平,使主机厂、配套件厂、代理商都不能随着销售量的增加而获得良好的收益和再投入资金,长此以往必将阻碍叉车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针对目前行业发展的态势,未来5~10年是中国工业车辆行业发展的关键期。一方面,由于叉车的使用范围广,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国内物流业发展水平急需进一步提升,西部开发和边远地区的生活及生产改善,机器代替人工提高生产效率的发展趋势,中国叉车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等因素,决定了叉车需求还会进一步增长。另一方面,国内叉车市场的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摩擦、贸易壁垒使出口企业面临新的困难和考验。可以说,叉车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把握时机,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强做大,是企业目前面临的最重要问题。相信未来5~10年内,国内叉车生产企业将形成新的格局。

华南区域顺丁生产现状及市场概况 篇8

目前,国内仍以高顺式顺丁为主,即通常所说的顺丁橡胶。 由于近年新投产装置不断增加,市场供应进入饱和时代,顺丁供应过剩表现明显,随着行业的洗牌,部分生产企业或将退出顺丁市场。

一、华南区域顺丁生产现状

1.当前装置产能、产量及工艺等状况

华南区域内目前有两套顺丁橡胶装置,分别是2011年投产的福橡化工5万吨/年顺丁装置和2013年投产的茂名石化10万吨 /年顺丁装置。此外,由区外的中石化、中石油及其他民营企业调入的产品大约有6.4万吨/年,进口产品大约5.6万吨/年。资源具体供应情况见表1。

2.进口资源供应情况

华南地区顺丁橡胶的进口以广东、福建市场为主,进口海关主要是黄埔、福州、九龙、广州、厦门。来源地主要是周边国家和地区,主要是韩国、泰国、中国台湾省和日本。产品以进料加工及一般贸易方式为主。

下游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3.2013年下游消费结构状况

华南区域内大中型的轮胎企业少,而小型鞋材企业数量多, 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福建的泉州、莆田等地。2013年,华南区域顺丁橡胶的表观消费量约为18万吨,其消费结构为:用于轮胎及其橡胶制品的消费量约占总消费量的36%,用于制鞋的消费量约占62%,用于其它方面的消费量约占2%。

二、分类别下游行业生产经营情况

1.轮胎

华南区域轮胎外胎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1%~13%。2013年, 华南区域轮胎产量总计为1.11亿条,同比增长12.8%。开工率方面, 华南区域2013年全钢胎开工率相对较低,大致在70%~80%之间; 大型企业半钢胎开工80~100%,相对稳定,小型轮胎厂开工率不稳定。效益方面,得益于原材料价格的下降,轮胎企业总体效益较好。

2014年,合成橡胶价格一直维持在低位,从成本上来说,轮胎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了,但价格也不断下滑,而2013年轮胎企业给予经销商返点优惠,使得下游很多轮胎经销商库存较大,从2014年年初到现在,轮胎价格整体下滑约20%左右。各大轮胎企业不断减少库存,降低开工率。

对于制造胎面胶的企业来说,合成橡胶价格大幅下滑,翻胎的价格与新胎价格的差距越来越小,客户更愿意选择购买一条新胎, 因此对胎面胶企业来说,他们的市场在逐步萎缩,对合成胶的需求在逐步缩小。

2.制鞋

华南区域制鞋产量大约占全国产量的50%~59%。华南区域鞋企经过2008年的大幅扩张,产能严重过剩,自2011年开始,制鞋产量增速明显下滑,2013年华南区域皮革鞋靴产量总计24.7亿双, 产量同比下降4.5%。

同时,由于约占制鞋总成本40%的人工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优势缺失,加上租金成本上升、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10%等的影响,从广东转移到东南亚的生产线日益增多,台资企业尤为明显,东莞不少大厂的工人锐减一半,代工订单三成已转移到东南亚国家。2013年,华南区域制鞋行业总体开工率一直维持在30%~80%,内贸订单和外贸订单需求不足,与2012年同期相比,订单下滑20%~30%。2013年,广东皮革鞋靴产量同比下降7.7%。

2014年,制鞋业在订单方面,外贸订单流失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如印尼、越南等国在逐步扩大自己的鞋底生产厂, 部分订单转向人工成本较低的国家。

在工艺方面,目前有的工厂开始在EVA里注射橡胶,成型的产品改进了EVA的不耐磨缺点,注射的橡胶主要有天然橡胶,顺丁橡胶,丁苯橡胶,IR,三元乙丙等,导致橡胶底用量下降较多, EVA等用量略有上升。

三、2014-2015年分类别下游需求趋势及预测

2014-2015年,在经济大环境未有明显转好的前提下,供应方面,民营企业等待有利润空间就开车,而新装置产能也逐步释放; 需求方面,鞋材企业为了使鞋轻量化,越来越多得使用EVA,轮胎企业也处在降库存的情况下,开工率有所下降,预计2014年华南区域的表观消费量将有所下滑。面对供给与需求的双重压力, 2014~2015年顺丁橡胶价格难以走高,基本以盘整为主流趋势。

参考文献

[1]隆众咨询公司《2014年顺丁橡胶年度报告》,2014

[2]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化工信息》,2014

聚苯硫醚发展概况及市场分析 篇9

国外聚苯硫醚的合成研究已有很多年的历史。目前,世界主要聚苯硫醚生产厂家大多分布在美国、日本、德国和比利时。日本是最大的生产国,其生产能力占世界总产能的50%以上。美国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年产能力为11500t,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商。日本东丽-菲利普斯公司年产能力为8500t,居世界第2位。日本吴羽化学工业公司和德国拜尔公司年产能力均为8000t,居世界第3位。世界主要聚苯硫醚生产厂家及产品情况见表1。

至2006年,世界聚苯硫醚年总生产能力已达到约8万t,可生产聚苯硫醚树脂牌号数十种,并形成了改性料上百种、制品上千种的庞大产品链,成为一个可观的高新技术产业,年销售额逾百亿美元,预计今后几年的平均增长率仍将高达15%左右。

2 国内聚苯硫醚概况

国内在20世纪70年代,上海华东化工学院、上海合成树脂研究所、天津合成材料研究所、广州化工研究院、四川大学等单位对聚苯硫醚进行了生产与应用的研究开发工作,从小试开始到千克级扩试,再到吨位级中试至百吨级试产,大大小小先后上了数十套生产装置,耗资数以亿计。但因为在原料精制、聚合工艺、产物后回收、生产成本、产品开发及工程放大等方面有很多关键技术没有取得突破,而陆续废弃或只能小批量生产。其中研究最早和最有实力的单位是四川大学材料研究所,取得多项国家专利。四川大学早年着重研究传统的硫化钠路线,后又研究了硫磺溶液法合成路线。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主要是在四川地区的一些中小企业,以川大技术为基础建设了一批多为年产几十t规模的小装置,生产低分子量的涂料级聚苯硫醚树脂。四川特种工程塑料厂(原自贡化学试剂厂)与四川大学合作,由国家投资于1990~1991年建成年产150t 聚苯硫醚工业化试验装置,生产交联型注塑级树脂。但由于工艺技术不完善,产品缺乏竞争力,这些小装置实际上并未能正常运转。

2001年,四川华拓科技有限公司在取得加压法合成高分子量聚苯硫醚树脂中试成果基础上,建成了我国首套千吨级加压法年产1420t聚苯硫醚线型高分子量树脂生产装置,产品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水准,其中一些技术指标处于领先水平。现已申报7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四川得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套装置的建成投产,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第4个实现聚苯硫醚产业化的国家,为实现我国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目前国内聚苯硫醚的主要生产厂家有四川得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四川长寿化工总厂、广州化工研究院、广州化学试剂厂、四川特种工程塑料厂、北京化工研究院等,除四川得阳公司外,绝大多数厂家生产规模较小。

3 供需现状

随着世界材料科学发展和塑料改性技术水平的提高,特种工程塑料需求量日益剧增。聚苯硫醚作为应用范围最广、用量最大的特种工程塑料之一,世界平均消费量以年均15%~20%的速度递增,总体上呈现需略大于求的态势。美国聚苯硫醚树脂年产量约为2.3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35.4%;年消费量约为2万t,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8%。日本聚苯硫醚树脂年产量约为3.3万t,占世界总量的50.8%;年消费量约为1.6万t,占世界总量的24.6%。根据有关报道,2005年世界聚苯硫醚树脂实际供应总量约为6.5万t,其中用于模塑制品约5.78万t,纤维和薄膜消费约为0.52万t,其他约0.2万t。在行业应用方面,用于电子电气行业约3.25万t,占总消费量的50%左右;用于汽车工业2.243万t,占34.5%;用于精密机械制造行业0.559万t,占8.6%;用于其他领域0.448万t,占6.9%。

我国消费量近年来更是成倍增长,由于我国聚苯硫醚产量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只能主要依赖进口。聚苯硫醚的应用领域涉及军工,在“冷战”时期,西方国家将聚苯硫醚工程塑料等高新材料列为“战略物资”。对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国内进口量特别是高端产品进口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难以满足国防、军工、尖端技术和电子、通讯等行业的特殊需要。到1990年,实际消费量估计不超过500t。近年来随着国际聚苯硫醚出口限制逐步取消,相应拉动了国内聚苯硫醚的潜在消费市场,使其消费量快速大幅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170%左右。据统计,近年国内聚苯硫醚总产量,进口量(折合纯树脂)及表观消费量见表2。由于需求增长迅猛,国内供应不足,聚苯硫醚国内市场自给率很低,2006年仅为13%左右。

t

目前,我国进口的聚苯硫醚主要来自日本吴羽化学工业公司和美国菲利浦石油公司,进口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主要消费大户是一些合资企业。国内聚苯硫醚约50%用于生产电子电气零部件、汽车零配件、石油化工高级防腐材料、医药设备配件和机械密封零部件等各类注塑制品。用于生产纤维(如工业过滤材料),以及碳纤维和芳纶复合材料等占35%;用于涂料生产,如用于石油输出管防腐等占10%;用于计算机绝缘、高电压远输等薄膜生产占5%。

近年来,四川得阳公司不断扩大聚苯硫醚生产规模,2005年和2006年陆续新建了2套年产6000t生产装置,另有1套年产2.2万t装置在建。同时努力向上游和下游产品延伸,拓展产业链,为我国聚苯硫醚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统计,2006年国内聚苯硫醚树脂生产能力总计约1.43万t,但由于新建项目建成投产时间在年底等原因,当年实际产量基本没有增加,年产量约为2830t,其中四川得阳公司为2700t。从供应能力看,目前除四川得阳公司已提出了明确的扩能计划外,其他聚苯硫醚生产厂家也有一定规模扩产扩能的构想。据了解,四川得阳公司在建的年产2.2万t装置将在2007年11月投产,届时该公司聚苯硫醚总年产能力将达到3.542万t,居世界第1位。

4 应用领域

作为国家大力扶持发展的一种新型材料,聚苯硫醚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在很多行业中发展潜力巨大。科技部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也将其列为重大产业化研发内容,以下是聚苯硫醚的一些主要的应用领域。

4.1 环保产业

聚苯硫醚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化工环保新材料,其纤维织物可长期地暴露在酸性环境之中,在高温环境中使用,过滤效率较高,是能耐磨损的少数几种化学纤维之一,可用于工业燃煤锅炉的高温烟气袋式除尘成套设备过滤织物,在湿态酸性环境中,在接触温度为232℃和运行温度190℃以下,其使用寿命可达3年左右。用该纤维制成针刺毡带用于造纸工业的烘干上,由聚苯硫醚纤维制成的非织造布过滤织物在93℃的50%硫酸中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强度保持率无显著影响,在93℃、10%氢氧化钠溶液中放置2周后,其强度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是较为理想的环保型耐热和耐腐蚀材料。

4.2 汽车工业

在汽车工业,聚苯硫醚常用作汽化器、汽化泵、转向拉杆端部支座、车灯反光镜、温度传感器、转动零件、油泵等,也常用于制作动力制动装置和动力导向系统的旋转式叶片、温度传感器、进气管、汽油泵等。特别是当前随着汽车轻量化和低成本的发展趋势,机械性能好、尺寸精度高、耐高温、耐腐蚀的聚苯硫醚在汽车工业中制作的零件数量越来越多,应用潜力巨大。

4.3 纺织行业

主要用途是这种纤维的针刺非织造布或机织物,可用于热的腐蚀性试剂的高性能工业滤布,其单丝或复丝织物还可用作除雾材料。此外,还可用作干燥机用帆布、缝纫线、各种防护布、耐热衣料、电绝缘材料、电解隔膜、刹车用摩擦片、耐辐射的宇航用布等。

4.4 电子电气工业

电子电气是应用聚苯硫醚最早也是最普遍的行业,通常用作各种接插件、线圈管、固态继电器、磁传感器感应头、接线器、插座、线圈骨架、微调电容器,保险器基座等。聚苯硫醚以其尺寸稳定性好,也常用制作各种精密仪器仪表零件,如照相机、转速表、齿轮、电子手表、光学读取头、微波炉、复印机、计算机、CD等的零件。聚苯硫醚也是性能良好的电子封装材料和机械密封材料,在特殊半导体制造过程中取代环氧树脂作为封装材料或用于制作电子工业的特种用纸。在家用电器行业,由于聚苯硫醚薄膜是最好的达到F级的绝缘材料,可用于制造电风扇和微波炉支架、干衣机、咖啡煲、电饭煲、空调压缩机等,也可制作电容器、阻抗电子元件、扁平线圈骨架、电线包覆物、掩盖物、电子摄影用感光带等。

4.5 军工国防领域

在船舶、航空航天以及军事方面聚苯硫醚的用途也非常广泛,除在一些常规武器制造方面应用较多外,还用于制作歼击机和导弹垂直尾翼、导弹燃烧室、航空航天飞行器接插件、线圈骨架密封垫等诸多部件,特别是用于制作隐形战斗机和轰炸机主要部件及核潜艇耐核辐射零件,也可制作枪支、头盔、军用帐篷、器皿、宇航员用品、军舰和潜艇的耐腐蚀耐磨零部件。目前美国正在制造的新型战车和英国研制的塑料坦克等都用到了聚苯硫醚材料。

4.6 化工行业

由于聚苯硫醚注塑制品具有良好的耐蠕变性能、粘接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线膨胀系数低,尺寸稳定性十分良好,极宜用作化工设备的衬里,可以制成各种耐高温、耐腐蚀的稀硫酸水解罐、排气阀和出料阀以及化工机械行业的泵壳、叶轮、风机、叶片和过滤器等。聚苯硫醚可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四氟乙烯、聚醚砜、聚碳酸酯、酚酞型聚醚酮、聚苯硫醚酮、聚苯醚、聚乙烯等多种树脂材料共混改性,既能保持其原有的优异性能,又可大大提高伸长率、抗冲击性、抗蠕变性、耐摩擦性、阻燃性和热稳定性,拓展了聚苯硫醚在化工行业的应用。

4.7 建材行业

经玻纤、碳纤增强后,聚苯硫醚有很高的机械强度和阻燃性能,特殊加工后,可以做抗静电材料和抗高频射线材料。聚苯硫醚树脂的熔体黏度非常低,流动性良好,极易与玻纤润湿接触,因此填充物料容易,用其制备的玻纤或玻纤-无机填料增强的注塑级粒料,具有极高的抗伸性、抗冲击性、抗弯曲及延展性,可用于制作各种特殊用途的建筑材料。此外,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聚苯硫醚还可以制作特种涂料,广泛用于油井设施、管道、防爆设备、化工装备、船舶等防腐。

5 市场前景

随着我国环保法规和政策对燃煤锅炉烟尘排放指标的要求日趋严格,目前广泛应用的水除尘和静电除尘技术已不能满足达标排放要求,袋式除尘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将会在全国大规模推广。由于聚苯硫醚滤料独特的性价比优势,在高性能滤料的发展中将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当前国家正在积极实施燃煤锅炉烟尘排放的强制性减排措施,必将带来燃煤锅炉除尘设备产品结构的提升、技术的进步和产量的超常规发展,从而使聚苯硫醚滤料在总量中的比重可望增加若干倍。若按2010年聚苯硫醚滤料市场占有率平均达到40%计算,将形成对聚苯硫醚纤维接近2万t的需求量。若按2015年聚苯硫醚滤料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增加并考虑每年更换20%左右的因素,对聚苯硫醚纤维的需求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达到3万t左右。因此,聚苯硫醚纤维在此领域中将面临极大的发展潜力,成为未来5年聚苯硫醚需求增长的一大亮点。

聚苯硫醚用于汽车零部件在国外已经非常普遍,但目前国内用量仍较少,国外聚苯硫醚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占总消费量的30%以上,而国内还不到10%。目前我国汽车制造业已进入世界前3位,国家正在鼓励促进汽车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也正在试用国产聚苯硫醚制作的各种汽车零件,其用量近年来也在成倍增长,这为聚苯硫醚在汽车工业的应用提供了市场机遇。

欧洲从2006年7月开始执行的相关标准规定原有电子产品焊接工艺必须改为无铅焊接,这种工艺焊接用的锡炉温度较原工艺要高很多,因此对于许多电子元器件通常使用的塑料材料来说,必须要更换耐温等级更高的材料。由于聚苯硫醚在特种工程塑料中价格最接近通用工程塑料,且生产能力远大于其他品种特种工程塑料,又具有良好的耐高温热塑性,今后在电子电气行业中聚苯硫醚将成为首选材料。聚苯硫醚薄膜特有的耐温耐腐特性在电子封装材料与机械密封材料的应用也较为普遍,在200℃以下几乎不溶于任何化学溶剂,所以,用聚苯硫醚制作的封装材料和密封材料对比其他材质的材料性能要优异得多。随着对各种电子产品和仪器仪表控制精度不断提高,聚苯硫醚在这一领域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市场潜力巨大。

预计今后随着石化行业和船舶工业的不断发展和聚苯硫醚产品国产化的成功,聚苯硫醚涂料也会随之取得长足发展。此外,以往由于国内聚苯硫醚没有大规模生产,很多相关领域内的用量受到限制,一旦国内有了大规模工业化产品,相信用量会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目前国产聚苯硫醚在质量、品种与国外产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航空航天领域内的用量还难以提高,但随着国内产业化程度提高和改性技术不断完善,航空航天领域一定会使用更多国产聚苯硫醚。1990年以来我国聚苯硫醚市场保持如此高的增长率,尽管与起始基数太小有关,但显然主要是由于这十几年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除国内相关行业和企业的成长外,还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特别是许多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建厂,例如建设汽车、电子、通讯与办公设备、家电、自动化机械生产线等,从而拉动了包括聚苯硫醚在内的高新材料需求的迅速增长。国内外较普遍认为,我国经济至少在今后5~10年甚至15年内仍将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和增长速度,因此我国的聚苯硫醚市场也可望在此期间继续维持两位数的增长。

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国产聚苯硫醚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据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所做的《聚苯硫醚市场分析报告》分析,随着国内聚苯硫醚生产装置不断建成投产,消费市场开发工作也将随之逐渐完善,我国聚苯硫醚非纤维领域市场需求量,在考虑军工等特殊用途方面的需求突增因素在内,年均增长率近期(2010年前)将在30%左右,中远期(2010~2015年)将在20%左右,超过世界需求平均增长率。预计2010年国内聚苯硫醚树脂需求量可能达到7.65万t,其中非纤维领域应用需求量5.65万t,纤维领域应用需求量2万t。届时国内聚苯硫醚年总生产能力估计在4.2万t左右,供需仍有巨大缺口,尚不能完全满足未来市场需求。因此,我国聚苯硫醚市场发展前景仍然十分广阔。

摘要:简要介绍聚苯硫醚的物化性能、国内外发展概况,以及供需现状、应用领域和市场前景。

关键词:聚苯硫醚,性能,发展,供需,应用,市场

参考文献

[1]蔡建利.聚苯硫醚的生产技术和发展前景[J].中氮肥,2001,(2):11-13.

[2]中国聚酯网.特种工程塑料/电子工业用塑料[EB/OL].2006.6.14.http:∥www.juzhi.com.cn

[3]阿里巴巴网商博客.聚苯硫醚专家[EB/OL].2006.9.29.http:∥dypps.blog.china.alibaba.com

市场概况 篇10

根据联合国统计, 到2025年, 2/3的世界人口可能会面临水资源短缺, 因此水处理技术将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这包括了高效率的水资源管理和污水处理。例如:在北美尤其在加拿大, 水管理及污水处理设施的面临的问题十分急切。63%的目前运行的设施都在超期运行, 他们的平均运行时间已经达到18.3年。其中52%污水处理设施在超期运行。在美国的干旱地区, 对海水淡化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海水淡化技术主要局限在于效率, 而随着淡水的短缺, 这些局限逐渐被淡化和忽视。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拥有巨大的前景, 许多国家都在实施水处理的政策和项目。根据全球知名增长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的预测, 至2010年, 全球水资源管理和污水处理技术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 500亿美元。

目前先进的水管理和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包括了循环用水、反渗透海水淡化和臭氧化等。例如, 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正在迅速占领的大型设施市场, 而这一领域过去主要以热工过程设备为主。处理效率的提升和渗透膜价格的回落, 促使反渗透海水淡化市场在过去5年中迅速发展, 现在应用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的已不再是小规模的工厂, 大型反渗透海水淡化厂已是司空见惯。

在污水处理方面, 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在生物发电领域提出了一种新的旋转生物电化学接触器, 这项技术能够将已经运用于污水处理行业30年的旋转生物污水处理技术的效率提高15%;此外, 一种能够处理高污染废水的技术也已经问世, 这种技术能够处理污染物浓度超过300 000 ppm的污水, 而处理成本仅有原先通过储存和化学处理方法的1/10。这种技术目前被认为是最简单、最易于使用及经济的处理技术, 每吨污水的处理成本约为1美元。

中国目前同样也面临巨大的淡水短缺和水污染的问题。作为一个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最小的国家, 必须采取措施以避免未来严重危机的发生。中国北方缺水问题极度严重, 因此国家启动了浩大的“南水北调”工程, 整个工程耗资达到几十亿美元, 预计2050年建成。污水问题同样困扰着中国, 估计有3亿人口的饮用水是被污染的。2004—2008年, 污水排放量年增长率达到18%, 从482亿t增长至572亿t。Frost&Sullivan预计在2010年, 中国的污水排放将达到640亿t。中国持续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是导致污水排放量连年上升的主要原因;而与此相对的是, 中国的污水处理厂却基本上未能实现满负荷的运行。以2008年为例, 中国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污水量仅仅达到的设计负荷的64%, 主要的原因在于运营费用过高。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的污水处理行业将需要更多的投资和更先进的技术。在第11个5年计划之间 (2006—2010年) , 政府预计在水处理方面投入超过3 000亿元人民币。截至2009年, 中国一共有1 572座污水处理厂, 同时有2 063家在建。

市场概况 篇11

摘要:移动通信产品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该产业中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对新产品在该产业市场中的扩散过程和特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本文从网络外部性方面描述了其扩散的特点和成因,并介绍了国内外在该邻域的近年来的研究概况。

关键词:移动通信 新产品扩散

1 移动通信新产品在市场中的产品扩散特点

移动通信产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已经超过7.5%,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移动通信产业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平台。截至2007年12月,中国手机用户数达5.47286亿户,手机普及率为41.6%。移动通信网络用户群体规模庞大,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复杂网络,采用社会网络方法研究通信新产品的扩散在近几年的国外的研究中已经成为一个热点。

移动通信产业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技术创新速度快于其它产业,各种新产品和新服务层出不穷。可是,正如Chakravorti (2003) 指出的那样,技术创新速度很快,但市场接受这些创新的步伐要比预期慢得多,该产业中许多创新扩散的速度十分缓慢,大多数创新产品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最典型的如2003年起3G的大规模商用,尽管在5年时间内大力推广,至今为止3G业务用户和收入仍然只占很小比例,只有韩国的SK、日本的docomo,kddi获得了部分成功,2008年中国移动对TD-CDMA 3G业务试商用更是受到了市场的冷遇。由此追述,2000年推出的2.5G业务,包括彩信、无线数据上网,wap等业务经过了长达5至6年的市场培育期才在2006年开始有所起色。但是至今传统语音和短信仍是,世界各大运营商的主要业务收入来源和利润增长点。与此相对应的是,彩铃、手机即时通信如移动QQ、MSN等业务却异军突起,在整个市场中迅速扩散。怎样把新产品和新服务成功推向市场,移动通信新产品在市场中扩散的规律的研究都是产业界和学术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移动通信产业新产品扩散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该产业的网络化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一种新产品或服务的推广往往依赖与使用该产品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条件,这就导致产业中企业之间的决策相互依赖,只有相关企业之间协调起来,新产品扩散才能成功。但是,企业之间存在的竞争和利益冲突使得这种协调十分困难。②产品本身呈现出网络效应特征,一种产品的使用价值随着使用这种产品的用户规模增加而递增。网络效应使得消费者之间的决策相互依赖。早期采用新产品的用户面临很大的风险和较低的使用价值,只有一定数量的用户采用了新产品,市场正反馈机制才能够触发。因而,需要协调消费者之间的采用决策。实际上,移动通信产业新产品扩散过程本质上是创新企业、竞争者、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之间集体决策的动态演化过程,在更高层次可以抽象为一个复杂多主体动力学过程。新产品扩散过程的关键是提供一种协调机制和适当的政策干预,使得扩散过程朝预期轨迹演化。

传统新产品扩散理论假设扩散过程服从S型扩散模式,用微分方程来拟合。对于某些新产品,这一假设模式是合理的。而且,从预测的角度看,这是对新产品扩散过程的一种展望,以便据此作出相关的管理决策。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移动通信产业新产品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如临界群体现象、双峰模式,陡峭S型曲线等等。即使观察到新产品在一个市场的扩散轨迹服从S型曲线,也不能够就此假设该产品在其它市场的扩散也会服从这种模式。因为新产品具有的网络效应特征改变了消费者的新产品采用决策和市场竞争模式,新产品扩散更多取决于市场参与主体的策略性行为,扩散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市场参与主体的集体决策动力学。传统新产品扩散理论不适合移动产业的新产品扩散,国内外学者正在探索新的方法和建立新的理论。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内外有关移动通信产业新产品扩散的研究集中于:①产品的网络效应特征及其对新产品采用和市场竞争行为的影响;②复杂系统,尤其是复杂网络理论和方法的运用。

2.1 产品的网络效应特征及其对新产品采用决策和市场竞争行为的影响 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新产品具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网络效应。如果某项产品的效用随着拥有该产品的用户规模增大而增加,该产品就具有直接网络效应特征(Katz and Shapiro,1985)。由于直接网络效应来源于不断增加的新用户,因而又称为需求方网络效应。梅特卡夫定律认为网络总价值与网络规模的平方成正比,个体的网络价值与网络规模成正比。Swann(2002)却指出,个体感受到的网络价值与网络规模之间的关系大致呈S型。刚开始网络规模太小,消费者的效用增加很缓慢;随着网络规模扩大,效用值快速增加;当网络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效用几乎不再增加。间接网络效应说明核心产品与互补产品之间的关系。核心产品的消费量越大,与之兼容的互补产品种类越多价格越低,就产生了间接网络效应(Katz and Shapiro,1985)。由于这种效应来源于供应方,因而又称作供应方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新产品扩散通常出现市场正反馈和锁定现象。加入大网络消费者可以获得较大的网络价值;新用户进一步增加了网络价值,市场提供更多和更便宜的互补品;进一步降低了采用风险,增加了采用价值;吸引更多消费者加入网络。这样就形成了赢家通吃的局面。市场竞争的结果通常是一家企业取得很大的市场份额,该企业的产品成为主流产品,即使这种产品的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

2.2 复杂系统理论和方法的运用 传统方法的不理想导致学者们开始探索建立新模型来模型化移动通信产业新产品扩散过程。于是许多学者尝试和倡导运用复杂系统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新产品扩散,如美国市场学会在2001年推出专刊,主题是“市场中的涌现和共同演化过程”,指出由于缺乏微观数据,对新产品扩散过程微观机制很难有深入理解,也很难解释和验证总量模型参数的含义。Schoder(2000)首先回顾了通信服务的特点,指出这类新产品的网络效应特点使得新产品采用动力学行为具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反馈作用,作者用频度依赖,即主体采用新产品的概率取决于此刻新产品总体扩散比例,模型化扩散过程,结果表明扩散模式与传统的S型曲线有很大差异,市场存在多个均衡,意味着新产品可能扩散成功(类似传统的S型模式),也可能失败,产品在市场上消失。作者认为,对于网络产品,我们应该预测各种模式出现的概率,而不是以一种确定的眼光看待扩散过程。因此,预测的重点发生变化,作者提出运用平均场方法预测新产品扩散模式出现的概率。Hohnisch(2004)运用统计力学中的渗流理论(Percolation Theory)建立一个解释网络效应产品晚起飞现象的模型,该模型基于元胞自动机上的渗流过程,让新产品价格随时间的变化下降、消费者采用新产品的效用随采用总量的增加而递增,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了新产品扩散过程。最近对复杂网络的研究表明,网络结构对其上的动力学过程有很大影响。实证研究结果也说明实际系统中的作用网络是非规则的。总而言之,探索运用复杂系统方法建立新的扩散模型和理论,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离建立一个成熟的理论框架还有很大距离,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Swann,G.M.P., 2002. The Functional Form of Network Effects.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 14:

[2]Katz, M. and C. Shapiro. 1985. Network Externalities,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5(3)

[3]Chakravorti, B. The slow pace of fast chang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4]Schoder Detlef, (2000). Forecasting the success of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in the presence of network effects.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 12 (2000)

市场概况 篇12

关键词:艺术品市场,当代艺术,中日比较研究

在儒家文化传统中,艺术——主要是以文人画为代表的书画艺术,是超脱了物质追求的高级的纯精神行为,因此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古代的画家多是耻于为自己的作品估价,将之与金钱联系起来的。但今天早已不是那个可以让艺术家静下心来抚琴弄墨而无视钱财的时代,“身价”已经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件艺术品和一个艺术家成就的重要参考标准。而一个国家艺术品市场的繁荣程度,也成为本国艺术发展程度的风向标。

日本的现代艺术品市场在战后才开始随着洋画商队伍的壮大而发展开来的。战后由于建筑和生活方式的西方化,传统的卷轴书画与现代主义的建筑样式难以匹配,取而代之的是画框考究精美,风格写实的洋画。洋画商、画廊的繁荣,和抽象美术的兴起一起,成为标志着战后日本文化生活方式变化的征兆。而如果说50年代洋画商的发展和日本画商的衰落还是日本国内的事,那么70年代以来,日本洋画商的频繁活动已经是国际上引人注目的事实。

日本画商和画廊的崛起首先是以六七十年代日本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期所积累起来的雄厚经济基础为后盾的。随着物质追求的相对饱和,日本人更渴望摆脱“经济动物”的形象成为文化大国;国内的低税率政策使不少日本人握有大量现钞,开始将艺术品作为新的投资方向;日元不断升值而坚挺,增强了日本洋画商在世界艺术品市场的竞争力,这些都是推动日本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重要因素。在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日本画商就把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夺取”世界名画作为他们亮相世界艺术品舞台的开幕曲。

从70年代开始,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日本洋画商不仅逢市必到,而且一掷千金,以最高价格买走众人瞩目的世界名画的事,已屡见不鲜。1987年,日本东京安田火灾和海上保险公司以58亿日元,约合4009万美元的价格在伦敦佳士得拍得梵·高名作《向日葵》;1988年,日本三越百货公司以47.7亿日元,约合3480万美元购买了毕加索的《杂技演员与小丑》;而三越百货的对手——西武百货立即于次日以13亿日元购买了莫奈的名作《睡莲》。购买艺术品,成为日本财阀与公司间树立形象,攀比炫耀的新方式。相比1990年日本纸业大王斋藤以总价超过1亿5千万,约200多亿日元同时收入的雷诺阿的《红磨坊》和梵·高的《加歇尔医生》,1994年东京都现代美术馆花去65亿日元购买了480件藏品作为开馆这样的大手笔也显得星光黯淡。在日本画商夹杂了炫耀和攀比的哄抬下,国际艺术品市场的名画价格扶摇直上。在银座这片寸土寸金的弹丸之地,大大小小林立了几百家画廊,这些日本洋画商除了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炒红了日本的富翁形象,也在国内市场上炒出了非理智的经济泡沫。

在日本画商的哄抬下,到了八九十年代日本国内的艺术市场也在资本随行就市的带动下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于是进入九十年代末,随着经济的衰退,日本国内的艺术品交易迅速萎缩,而拍卖市场上开始屡屡出现的拍卖造假、请托等现象,最终使日本国民失去了购买艺术品的兴趣,从而使市场进入长达10多年的冰河期。让大昭和纸业风光一时的《红磨坊》和《加歇尔医生》被再次拍出时,其价格缩水了5千万美元。

相对于国内画廊和拍卖市场的萎靡,日本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行情却日渐走高。除开已经被贴上“后殖民主义”标签的日本画,由抽象油画发展起来的日本现代艺术开始在世界当代艺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同时,也开始瓜分国际当代艺术品市场。在纽约的Christie拍卖会上,村上隆的卡通人偶“Miss Ko2”以56.75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创造了当时日本当代美术家中拍卖的最高纪录。而在2003年在纽约索斯比拍卖会上他的一座动漫式另类雕塑300万美金成交价,不但成为他个人艺术生涯中的里程碑,也成了当代日本艺术家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的一面旗帜。村上隆的“超级扁平”不单是对日本社会文化状态的洞察与揭示,也可看出日本艺术市场趋向一种全民性的扁平化市场架构。社会文化的扁平化,直接导致了以推广文化深度为主要任务的美术馆的萎缩。当这些美术馆的经费大大压缩之后,画廊就失去了最大的客户,加上整个日本国土消费情绪极其低下,根本无人再去问津绘画的价格,画廊倒闭或撤退已经在所难免。一批在泡沫经济中幸存下来的画廊,开始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而艺术的新大陆就是中国。

中国自清末民初出现第一家现代拍卖行,但解放后这一行业就在大陆逐步消失;1986年11月广州拍卖行成立成为这一行业的复出标志。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社会中知名度的提升,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也开始前所未有地发展起来,成为资本市场中继股票、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产业。1986年至1995年的短短10年间,经当时的国内贸易部审核公布的拍卖行,已达133家。每年的大中小型拍卖会累计有300次以上。如果以平均每场拍卖会300万元的成交额计算,则每年的成交总额在10亿元以上。

上世纪80年代活跃的一批年轻艺术家在世纪末纷纷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期,在艺术品市场中的身价稳步上升,无论在纯艺术领域还是在市场领域都已成为一股稳定的中坚力量。在这股力量的带动下,中国的当代艺术开始在整个市场中扮演越来越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外界也对国内艺术品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自90年代进入国际市场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价格就不断升温。2006年,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在北京拍出了22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2007年3月,在纽约的亚洲艺术品拍卖周上,张小刚的《血缘·三同志》以210万美圆成交。而与他们同时代的如王广义、岳敏君、方立均等人,近年来单幅作品的成交价格也都在百万以上。国际收藏界纷纷向中国当代艺术家抛出橄榄枝,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市场前景似乎是一片光明。在为中国艺术品在市场地位崛起而兴奋的同时,业内人士也纷纷透露出对类似九十年代日本艺术市场泡沫的担忧。

作为艺术品一级市场的画廊,中国的本土画廊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几年里,画廊增加的数量是上个世纪的3倍。如今全国各地的画廊多达两千余家。但这其中大多数画廊还处于一种比较初级的经营状态:经营者不拥有艺术品的所有权,其经营方式主要是接受艺术品所有者的委托,销售部分画家的部分作品。这种画廊一般都是经营时间较短,经营方式简单,难以支撑起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半壁江山。国内一流的画家基本上都是由国外的画廊全面代理,国内画廊的规模和经营方式都难以吸引一线画家。另一方面,作为二级市场的拍卖市场,大量中国买家的出现,不但改变了过去十多年在中国的拍卖行里洋人买家唱主角的局面,在国际拍卖市场中也显示出相当的购买力。虽然没有八九十年代日本洋画商那样一掷千金的气魄带来的轰动,但这支队伍迅猛的发展势头也足以让国际收藏界咋舌。然而如同90年代中国的股票市场充斥了太多的外行一样,在迅速成长起来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上,许多投资者缺乏对艺术的基本了解就盲目地进入市场,对一些二流的甚至是名不见经传的所谓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恶意炒作,不但违背了艺术规律,也同样违背了经济规律,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价格走向。

上一篇:考古现场下一篇:矿业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