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现场

2024-10-18

考古现场(精选4篇)

考古现场 篇1

考古发掘现场保护, 是考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关系到整个考古工作的优劣成败。而考古发掘现场保护本身, 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的范围广, 触及的层面深, 要求的水准高。而其中的重中之重, 是既要明确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又要遵循科学性。而这种重要性与科学性, 又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一、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重要性

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重要性, 是一个“软系统”, 也是一个“务虚工程”。换言之, 这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

然而, 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属于理性认识。亦称‘观念’。人们的社会存在, 决定人们的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 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正确的思想一旦为群众掌握, 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1]思想对于人的行为, 起着指导作用, 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政治挂帅, 思想先行”的口号, 已经作为历史被淘汰, 但是我们不能倒脏水连同婴儿一起倒掉。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首先由“转变思想, 观念更新”为前导的。

同样, 保护考古发掘现场, 也必须首先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具体而言, 这种重要性又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解读:

(一) 文物的不可再生性。

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最终目的, 是保护所要发掘的文物, 而文物本身又具有不可再生性, 因此保护考古发掘现场, 就更加凸显出它的重要性。例如殷墟出土的甲骨刻片, 就是独一无二的文物, 绝对不能仿造、伪造。

(二) 遗址的不可复原性。

考古发掘现场所要发掘的, 除了文物以外, 还有历史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址同样是唯一的, 不可再复原, 更不可克隆。例如仰韶文化遗址, 就具有明显的不可复原性。

(三) 遗物的不可替代性。

考古发掘现场所发掘的所有遗物, 都具有不可替代性特点。例如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 就是任何化石均无法替代的。它作为人类原始人的确切实物物证, 其真实性是生命与灵魂。

由此可见, 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科学性

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科学性, 是一个“硬系统”, 也是一个“实体工程”。也就是说, 科学性是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一条红线, 贯穿于整个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全程。

具体分析, 这种科学性又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 考古学。

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科学性, 首先体现在它的考古运用上。所谓“考古学”, 是指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史料研究人类古代情况的一门学科。因此, 考古学乃是保护考古现场的题中应有之义, 只有以考古学为指导, 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工作才能做好。

(二) 历史学。

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 是确保整个考古工作的重要保证, 而考古工作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所以, 保护考古发掘现场, 也必须以历史学的运用为基础。

(三) 文化学。

考古工作对人类历史的研究, 核心与重点是对人类文化历史或历史文化的研究。因此, 文化学也是保护考古发掘现场所必须运用的重要学科。有所谓专门的“考古学文化”, 就是指“考古遗迹中 (特别是原始社会遗迹中) 属于同一时期有地方性特征的共同体。同一文化的遗存, 有着同样形式的工具、用具和相同的制作技术等。”[2]

(四) 人类学。

保护考古发掘现场, 还离不开人类学的运用。有专门的“考古人类学”, 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 指的是运用考古学方法研究古代人类文化的一门学科。重点研究古代人类的社会组织关系、文化生态系统、聚落形态的演变及原因等。

(五) 艺术学。

考古发掘中有许多历史艺术品, 所以保护考古发掘现场也离不开艺术学的运用。例如秦始皇陵兵马俑, 就是古代精美的雕塑艺术品。

(六) 物理学。

保护考古发掘现场, 必须运用物理学中的力学、电磁学、光学、固体物理学等原理, 以防止发掘现场的坍塌等。

(七) 化学。

保护考古发掘现场, 其中重点之点是防腐蚀、防污染, 其中要运用许多化学知识。

(八) 气象学。

保护考古发掘现场, 要防止现场的受潮、受雨淋、受雷击、受风袭等。所以气象学的应用也十分必要。

(九) 治安学。

保护考古发掘现场, 还要防止现场遗物的被盗、被抢、被烧毁等, 因此必须应用治安保卫等相关知识。

由此可见, 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科学性, 是由多学科构成的。

摘要:考古发掘现场保护, 是考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本身既有重要性, 又具有科学性。本文一方面论述了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重要性 (包括文物的不可再生性、遗址的不可复原性、遗物的不可替代性) , 另一方面又论述了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科学性 (包括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人类学、艺术学、物理学、化学、气象学、治安学等) 。

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保护,重要性,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辞海[M]缩印本P2027.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同上P1496.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考古现场 篇2

三峡大坝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就在这一雄伟的工程隆隆的运转之前,无数考古工作者参与了六年大坝淹没区的抢救性发掘,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考古发掘活动。

本书是著名考古学家汤惠生先生在三峡库区进行考古发掘时的考古笔记。这本散文式的考古随笔笔记,记述了作者在三峡库区考古的重要经历和见闻。汤惠生先生以通俗幽默的文笔,记述神秘的考古工作与地方风俗,读来确实饶有趣味。在这本书中,饱含了作者的悲悯之心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注。

汤惠生,男,汉,1955年12月14日出生,江西萍乡人,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有江苏省政协第九届委员,民盟南京师范大学副主委等;学术兼职有世界岩画委员会执委、澳大利亚岩画协会理事、意大利卡莫诺史前研究中心理事、《世界岩画艺术委员会会刊》(意大利)编委、《世界岩画艺术委员会通讯》(法国)编委、法国Bropel出版社《世界经典岩画丛书》编委会编委、《器物学——环太平洋考古》(澳大利亚)编委、国际古代中亚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宁夏岩画研究院客座研究员、2006年1月至12月为美国北卡大学访问学者、2006年1月至5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授西藏考古史课程等。汤先生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史前宗教与艺术考古,目前为止出版学术著作六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近20篇用英文撰写发表于欧美学术刊物。汤惠生先生是考古界三大才子之一,文笔优美流畅,叙述生动。这本《考古三峡》是他六年三峡生活的一个速写,三峡的小吃、诗词、风景、橘树;三峡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三峡乡间淳朴的民风;当然还有考古发现与考古文化。作者亲历了三峡变迁,他在书后感慨道“原来没想着要写这么一本书……眼望着三峡变了模样时,我觉得有必要写这么一本书,而且是非常有必要,作为对三峡的纪念。老三峡已经不在了,它只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纪念馆。”

《考古三峡》中记录了许多与三峡人打交道的故事,其中有一些描述巴渝人狡诈、吝啬的片段让我有点恼火,甚是不爽,但是仔细一想,作者的观察和描述确是入木三分。汤先生以客观的态度,描写出他不赞同的三峡地区的人们的风俗和性格,作为巴渝人的我也不能否认这些现象的存在,其实这些现象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都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作者对自己参与的那场轰轰烈烈的考古大发掘的描写,我更加深入的了

解到了考古人在三峡六年的艰辛。三峡考古是怎么组织起来了?是谁参与了这件事?是谁为此付出了一生?考古学者们到底是怎么工作的?他们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作者都通过这本书给予大众一个介绍。作者还在书中写到了国内考古学界的体制与广大基层工作者的尴尬;带考古学生们实习的快乐与艰难;衣食住行都是现实的问题;还有在考古学界默默付出的技术工人以及学者对于工人的尊敬与致谢,令人感动。

直到全书最后的几篇文,才有关于汉墓与汉赋,碎颅的墓葬风俗,汉墓与琴乐陶器的研究,这才稍微像考古笔记,专业却不艰深,普通大众都能从中获益。

汤先生在全书结束后说了一句话,真的让人深思:“在三峡的六年考古生涯中,从专业的角度讲,收获并不是很大,无非接触了一些原来不太熟悉的考古材料而已。联想起一位复旦教授的话,大意是:三峡地区人类历史可远溯旧石器时代,且地理位置特殊,连接拥有发达古代文明的古蜀与楚国,而至今存在其独特的民风民俗,在人类学历史学人类学上的都有重要意义。三峡大考古,本是系统调查发掘这一地区,揭开许多谜团的大好机会。结果……令人扼腕……并且永远不会再有机会挽回。”

考古现场 篇3

关键词:考古 发掘 临时加固

Abstract:Cultural relics on site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lways receive irreversible damage because of the dramatic changes of air, humidity, temperature, light and other forces; therefore require rescuing protection or temporary reinforcement. Cyclododecane is the commonly used temporary reinforcement materials. It is usually heated to molten and then brushed to the surface of excavated cultural relics; temporary reinforcement layer is formed after solidification. Although able to play a role in temporary reinforcement, cyclododecane suffers from the drawbacks such as expensive price and other unknown side effects; in addition due to its chemical structure without functional group, cyclododecane can’t be chemically modified to achieve adjustable melting point and volatile. We early used menthol, a natural flavor, as a temporary reinforcement materials, and achieved positively results. Compared cyclododecane, menthol has some significant advantages such as cheap, safe and non-toxic, but also has some shortcomings such as a too low melting point and a too high volatility. This project will begin from the chemically modification of menthol, and construct a material library with gradient melting point and volatility. Standard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reinforcement experiments will be builded after simulation experiments.

Key Words:Archaeology; Excavation; Temporary reinforcement

试析艺术考古与一般考古的关系 篇4

一、艺术考古是伴随着近代考古发展而兴起的, 其发展离不开一般考古

一般考古的研究对象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 其主要的是古代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性遗存, 包括遗物和遗迹两大类。艺术考古的研究对象则是考古学研究对象中人类精神文化创造的遗存, 也可以分为艺术遗迹和艺术遗物两大类。艺术考古的研究对象植根于一般考古, 是运用科学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手段得来的。一些著名的艺术文物都来自于一般考古发掘中, 如国宝级文物汉代长信宫灯、错金银博山炉就出土于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葬的考古发掘中, 青铜纵目人面像发掘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 著名的西周铜方壶是虢国墓地考古时出土的等。古代艺术品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艺术考古自然倍受关注。以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为主要特征的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和发展, 为艺术考古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艺术考古对一般考古研究人类文化方面提供更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一般考古通过对古人类遗物、遗迹的研究来表达当时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水平, 揭示物质现象及其隐藏在其后的人与物、人类社会的复杂关系, 甚至是人的精神活动等等, 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美的创造。所以对出土艺术文物体系化的研究与其文化意义上的研究远远大于其欣赏层面的价值。艺术考古其实也是在探索人类文明起源于发展, 人类文明性质与特征。如新石器时期出土的人头型彩陶瓶是既具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的古代艺术品。同时她为考古提供的信息也实极其丰富, 人头型彩陶瓶造型优美、彩绘图案精致, 这就说明新石器时期古人类已经掌握了相当高的制陶和彩绘技术;彩陶瓶的造型宛如穿着花衣的美丽少女像, 从人像的发式来看, 正是古羌族的披发样式, 圆鼓鼓的瓶身和人头像结合又像是一个孕妇的形象, 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古人类对人类繁衍生息的崇敬 (如图1) 。再如, 黑龙江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阿城市金上京会宁府遗址, 是金源文化的摇篮, 记录着金代前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风貌, 反映着当时的历史辉煌。其中的铜坐龙精美别致, 既是龙, 又不是通常所见的龙, 是金人心目中的龙, 龙与麒麟的合二而一。这既体现出金人与中华民族的统一性——龙的传人, 又体现出金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如图2) 。

距今5000年的舞蹈文彩陶钵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珍宝。这是首次发现的直接描绘原始先民生活场景的图画。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 内壁饰三组舞蹈图, 图案上下均饰弦纹, 组与组之间以平行竖线和叶纹作间隔。舞蹈者形象以单色平涂手法绘成, 造型简练明快。三组舞人绕盆一周形成圆圈, 脚下的平行弦纹, 像是荡漾的水波, 小小陶盆宛如平静的池塘。欢乐的人群簇拥在池边载歌载舞, 情绪欢快热烈, 场面也很壮阔。舞蹈纹彩陶盘是直接反应原始先民生活场景的艺术品, 它既表现了古人类对美的追求与创造同时为考古研究古人类社会生活和文明提供了有力间接资料。马踏飞燕, 又名铜奔马, 是东汉灵帝时期青铜器, 奔马三足腾空, 一足踏飞燕着地, 飞驰向前, 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从这件艺术文物的研究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大汉名族的自信。

艺术文物会影响文化的面貌与特征, 艺术考古为丰富一般考古研究中某文化遗址的精神和文化类型分析提供直接资料。大地湾的彩陶钵内, 绘有红色的独体符号, 已发现有“↑”“+”“×”“‖”等14种, 大部分属于指事符号, 有的符号可能与数字有关。据一些专家判断大地湾文化彩陶上的彩绘符号, 是继起的半坡类型彩陶上刻划符号的前奏, 这也为研究中国古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通过这些图案、器型、符号等的分析, 考古专家得出大地湾文化和半坡文化同属于仰韶文化不同类型的结论。这就是艺术考古在一般考古中文化类型方面的贡献。

艺术考古所采用的方法常是一般考古中的田野考察、类型学等, 其研究对象大多数也都来源与一般考古, 所以说艺术考古是伴随着近代考古发展而兴起的, 其发展离不开一般考古。但同时随着艺术考古的深入开展, 一些一般考古无法解答的问题也得到了更专业, 更透彻的分析, 从而为考古学研究人类文化、人类社会发展及人类意识形态的变化方面提供更丰富的资料。关于这两者的关系的研究已有很多资料, 但笔者从具体案例分析出发来讨论艺术考古作为一般考古的重要分支为一般考古研究人类文明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两者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怎样处理好这种关系也将成为关心艺术考古和一般考古发展的每个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琳.《美术考古》.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4.3.

上一篇:胸水诊断下一篇:市场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