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幸福的人(精选5篇)
播种幸福的人 篇1
广州市推行垃圾分类已经多年, 可是马路边分类摆放的垃圾桶经常是形同虚设, 路人纷纷不买账。 市民在扔垃圾时, 很少有人能做到根据垃圾桶的标志分类投入。 面对这种现状, 在《 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2013 年教育工作总结和2014 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上》 , 陈建华市长批示学校要把垃圾分类作为一项素质教育的内容抓实抓好。 众所周知, 要让老一辈人改变扔垃圾的习惯, 只有强行实施相关规定才有效, 而培养市民形成给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 大家都把焦点聚集在少年儿童身上。 垃圾分类是一种习惯, 如何把这种习惯成为自然, 如何抓住这个契机培养青少年学生是值得班主任深思的。
一、垃圾分类, 从培养意识开始
朱熹说过:“ 论先后, 知为先;论轻重, 行为重。 ”要让少年儿童有垃圾分类的习惯, 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培养少年儿童的意识。
在实践中, 我充分利用主题活动课渗透垃圾分类意识, 提高少年儿童对垃圾分类的认识。 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 是不动声色的教育。我把主题活动课生活化、趣味化, 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 做到把垃圾分类的意识真正地植入少年儿童的心田。如在《 垃圾分类小行动大作为》 主题活动课中, 我先让少年儿童观看《 圣石奇兵》 的片尾曲《 地球, 我们的家》 , 然后让他们说说有什么感想。 有的孩子说我们的地球真美;有的孩子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有的孩子说我们学校的旁边的垃圾场很臭, 破坏了我们的“ 家”… … 通过观看更多堆积如山的垃圾图片, 触发孩子的心灵。 面对这种情形, 我们更怎样做呢? 有一个聪明的孩子说我们可以把垃圾分类放好, 另一个孩子说我们可以设计一座可回收的垃圾房……我趁机让几个孩子分别扮演, 有可回收物垃圾桶、有害垃圾桶、厨余垃圾桶……然后通过儿歌的形式告诉其他孩子这些垃圾桶的用处。最后把准备好的垃圾让孩子及时地投入到相应的垃圾桶里, 学生有了直观、形象的演示, 让垃圾分类的意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萌发。
二、培养责任人, 从细节入手
“ 教育无小事”说的就是教育中的细节问题。 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 必须从细节入手。
1.从可回收垃圾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在我们农村学校里, 孩子接触最多的是书和本子。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画画, 上完美术课后课室总是变得一片狼藉, 随处可见孩子扭成一团的纸。以前的做法是把孩子训斥一通, 然后吆喝孩子把地上的纸捡起来。 这样的效果往往是短暂的、没有成效的。 一个孩子的责任感是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关头才能表现出来, 但它却是在平时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应当把以往的做法取消, 而是教孩子把这些废纸送回家里去。 我在教室后面摆放了一个回收箱, 然后以身作则把地上的纸捡起来, 把它铺平, 整齐地放在回收箱里。 我并不多说, 也不责怪孩子了。最后让孩子说一说现在的教室和刚才的教室有什么不同。聪明的孩子都能发现。还记得斯宾塞说过:“ 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 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 ”垃圾分类的目的不是给别人看的, 而是为了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如果孩子只在老师的监督下才把那些纸张放好, 那我们的教育是无效的。有效的教育是孩子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律。 有了自律, 就说明这个孩子有了责任, 深知自己要做什么, 应该做什么。渐渐的, 我们的回收箱变得满满的, 我们的地板变得干净多了。 可见把地上的纸捡起来是一件具体的小事, 但其中有育人的大文章, 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 培养孩子为创造美好的环境而努力的责任感。 教师的示范及有条理的安排, 学生会记在心里, 以后用过的纸会自觉地放在箱里的。 简单的一个动作学生看在眼里, 就会把它转化成内在的行为。
2.垃圾分类家校结合推动孩子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育的目的是让我们的理念得到实际的运用。 我们教育孩子把垃圾分类的其中一个目的是让孩子从小扎根环保的意识。 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孩子的教育带动家庭成员的改变。孩子的责任感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在实际活动中锻炼出来的。如果在垃圾分类中, 我们赋予每一个孩子责任与信任。 如果孩子能把这种责任和信任推广给家人, 那么整个社会的责任意识就能得到提高。 在十二月份校科技节里, 学校结合垃圾分类宣传, 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 减少垃圾处置量, 改善环境质量的原则下举办了创意垃圾房设计比赛。这次设计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大部分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了这次设计比赛。 其中诗琪和他的工程师爸爸设计的智能垃圾房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这个智能垃圾房对投放方式、杀菌灭蝇、臭气控制等几个垃圾房长期诟病做出针对性措施。如果这个垃圾房的设计能得到研发, 我相信一定会造福人类的。 诗琪爸爸也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他说现在孩子经常会提醒家人把家里的垃圾分类放好, 有时家人没按要求做到, 他还会进行“ 批评”呢?孩子明确了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 应为家里出一分力。 孩子明确了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时刻记得垃圾分类人人有责。
责任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垃圾分类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抓的工程。 在生活中, 时时、处处、事事都离不开“ 责任心”这根弦, 以垃圾分类为契机, 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 在生活的点滴中播下垃圾分类的习惯, 自觉做好每一件事, 养成负责任的行为习惯, 帮助学生成就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吴波.浅谈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5 (4) .
播种幸福的人 篇2
,现在的我很喜欢屠格涅夫的一句名言: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但没有考研之前,没有报辅导班之前,我一直缺乏信心。或许是生长环境所致,或者是成长经历所致。跌跌撞撞上到了大学,优秀的同学更多,不论是穿衣打扮,还是才艺等方面,我感觉自己一举一动都会被人嘲笑,总觉得自己不该怎么怎么样,总觉得自己差,天天缩在寝室里,连去自习室占个位都觉得有人会讨厌自己,会嘲笑自己。但惟有学习让我能找回一点点自信。在大三下学期,面临人生又一重要选择时,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考研。
当我在选择辅导班时,赶上了跨考来学校的宣讲会。那位老师很年轻,讲起课来神采飞扬,自信满满,我瞬间被这种状态吸引了。我想,这正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状态。通过辅导班,我不仅想考上研究生,我更想得到进入社会前的改变。
9月20日,我顺利进入了魔鬼集训营管庄校区。按照集训营的安排,六点半起床,进行早操、跑步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保证了我们拥有一个好身体来应对紧张的学习。然后半小时迅速吃早饭,回到教室便是半小时的早读时间。最让我喜欢的是每天8点半到9点的单词测试时间,因为英语基础还可以,所以我保证每次单词测试错词不超过2个,而后期更是达到了一个都不错,这给了我自信心,最终我的英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9点开始便是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复习了,所在教室的每个时间点,都有班主任老师盯梢,连懈怠的机会都不会有。12点吃午饭,午休,两点班主任亲自敲门叫我们起床,学习。晚上九点半每日总结,记住那些正确的做法,改正那些错误的做法。最终事实证明,这个环节是考研过程中最有作用的和效果的。晚上11点回宿舍,班主任查寝。每天就这样过着。那时的.盼头就是星期六,因为那天下午是每周的休息时间。
在集训营,班主任老师每周都会抽出三个晚自习进行素质拓展课程和励志课程,在我们稍微懈怠时来一剂强心针,让我们顿时奋力前行。每周,我们都会开一次交流会,与研友经常交流体会,互相激励是考研的一大乐趣和动力。每天晚上我们回到宿舍,总会挨个说说今天遇到的困难,然后从别人那里得到答案。舍友间的鼓励和关怀让我们共同进步。
班主任老师跟我们都是同龄人,我得到了从来没有得到过的关心和照顾。考试前一周,徐老师天天嘱托我注意身体,可是我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一直在拼搏。就在考试前的两天,我又病了。因为身体的不适,精神处于高度紧张。那段时间,徐老师天天开导我,答疑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也是如此。“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我那时就想,人,一定要战胜自己。为了跨考的老师,更为了我自己。
最终,408分,我顺利考入了央财经济学院。现在想想,我真是感到庆幸,因为我坚持了下来,还取得了根本不敢奢求的成绩。如果当时放弃,我真的会后悔。也许你不会相信,我现在没有了以前的自卑,跨考的老师不仅帮我成功进入理想的学校,更从性格上改变了我。
我现在也如愿以偿的踏入了理想学府,但每每回忆起那段经历,总是让人百感交集,也是因为那段难忘的考研经历,我结识了更多的朋友,里面既有一起奋斗考研的同学,也有集训营的老师、工作人员。感谢你们陪我的一路,我会一直着走下去!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欢笑收获 篇3
爱情给了安子一种无言的动力。安子热心地参与组织成立“半岛诗社”,诗社的成员大都是打工仔、打工妹。客人是诗社常被邀请前来座谈的嘉宾。
22岁的安子,为了纪念人生中翻开的新的一页,特地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安子。这名字是客人送给安子的一份特别的礼物。
安子,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男性化的名字。中国古人爱把有成就的男性恭称为“子”、即“先生”的意思,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屈原,便被尊为屈子。当然也有_称女性为子的,那更早。如《诗经》中,“之子于归”,直译为“这个女孩子要出嫁了,要当新娘子”。其“子”指女子。
安子和安丽娇,这两个品位殊异,音韵迥然的生命符号,将分别储录安子人生旅途不同的信息密码。
1989年年底,蛇口工会组织职工文艺汇演。这次的上演节目有安子作词的厂歌大合唱,有安子创作的诗朗诵《蛇口颂》。安子首次登台朗诵。台下。有一个人的掌声特别响,那就是客人。
安子被蛇口工业区总工会评为工会活动积极分子,还获得了奖品——一只精美的皮箱。
1990年春节,安子是与客人一起度过的。两人同为梅县人,于是,他们结伴而回,先去安子家,再去客人家,借机向双方的父母通报恋爱关系。
安子的父母见安子引回了一位深大毕业的高材生男友,自然是喜不自禁。客人在安子家受到了最热情的款待。但安子在客人家却受到了冷遇。
客人的母亲竭力反对儿子的这门婚事,自然就不会给安子一个好脸色。听客人说,他父亲勤劳,母亲也一样。为了多赚几个工分,养活儿女,母亲整垄整垄稻田包下来犁、耙,常常是忙到夜深才回家。她手上的茧子一重又一重。一到冬天,全裂开口,只好用纱布缠着。老两口辛辛苦苦供客人读上大学。算是熬出了头。母亲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寄予厚望的儿子竟会和一个普通的打工妹订婚。母亲威胁说,如果客人不和安子解除婚约,那么,她就准备一辈子独居,不与他们有任何往来。
客人对父母亲是孝顺的,但在婚姻大事方面,客人不准备向母亲让步。客人坚信,最终他会让母亲认识到,他选择安子是明智的。
真爱的夜香花,黑暗中的钻石,心脏医生没听过的心跳
返回深圳后,安子和客人频频开始春天的约会。客人很少请安子去听歌、吃夜宵、饮早茶什么的,却喜欢带安子徜徉在蛇口微波山下弯弯曲曲的海岸边,赤湾古炮台,林则徐的铜像旁,抑或海上世界白色沙滩上,领受一份静穆悠远的心境,与那些花朵、树木和岩石一起呼吸夜的芬芳。不远处那急管繁弦般的涛声和悬浮在星月罅隙间的静止的桨橹,令他们颤栗和愉悦。有时,他俩就坐在布满涛声的海岸,头顶星月的光辉正如乐章。于是,安子的心渐渐变得透明,仿佛融入那片乳白的光流里去。
客人并非有着英俊潇洒的仪表,吸引安子的是他那份自信、豁达,那份幽默、风趣。安子清楚自己和客人之间存在着一种距离。和客人在一起,她内心时常会涌出一种莫名其妙的自卑。当她从蛇口到市内赴约,坐公共汽车的钱都要向人告借的时候,她不能不疑虑,这段美丽的爱情,有没有美丽的结果?但每次面对客人,坐车、吃饭、购物,她总是抢着买单,只为了买一个你我一样。
客人周围的好友、同学怀疑的目光,安子周围工友善意的劝解,也为安子的自卑提供了参照。只是,这种自卑没有让安子沉沦下去,而是成了她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催化剂。正是在这种提升自己的过程中,安子逐渐取得了一种心理平衡,并在客人面前保持了一种自信。反过来,客人则对安子多了一份欣赏、一份理解、一份关爱。
安子23岁生日的那天晚上,成为安子生命旅途中的一段温馨的记忆。客人邀来深大的同学和蛇口的诗友,为安子搞了一台生日诗歌朗诵会。碧涛苑门前的草坪上,大家围坐在一起,玩起丢手帕的游戏,谁输了谁就朗诵自己的诗歌。’最后的节目是安子点生日蜡烛。随着烛光的燃起,《祝你生日快乐》的乐曲回荡在空中,一声声美丽的祝福向安子涌来。
长这么大,平生第一次得到这么多人的祝福,安子的心灵在颤动,不由得热泪盈眶。
客人毕业后,分配在深圳市委机关工作。每逢周末下午6点,客人必定会在市委附近的《深圳特区报》阅报栏旁等安子从蛇口赶来约会。
一曲生命之恋总想于风情中唱给一位生命中的有情人。
暂别的日子,客人就给安子写信。这些信有的写在一片大大的树叶上,有些写在一张特别的卡片上,有的写在一张五颜六色的纸上。而安子则更多的是把对客人的思念写进日记里——
我将以我的生命去钟爱一种感觉,聆听你青春的回音。若这种感觉值得我钟爱一生,我将付出我的全部……
……挥挥手,就这样看着你远去。仿如情人节午夜的风吹过蛇口港,卷走半个温馨,留下半份依恋。此刻,我多想你就在我身边,让我把头埋进你怀里。默默地听你讲那让人落泪的故事……
爱不在于两人互相凝视,而在于一道向外朝一个方向望去
蛇口——深圳市中心,20多公里的路途是安子的一条长长的梦。雨水很美,梦幻更美!
1990年3月,客人因公赴港,与安子小别。安子的心便被客人牵到了界河那边。她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无法像以前那样,使劲甩一下头发,抛开一切说“我不在乎”;无法再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地逍遥自在,心中分明有些东西无法割舍。一个人忽然在一瞬间变得对你重要起来,亲近起来,让你渴望,让你思念。
原来,爱是一种牵挂,一种等待,就如一杯清醇的酒。
对于一个人永远敞开心窗,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那以后,安子感到整个生活和世界都变了,她不再是以前那个女孩了,少年时的单纯、明朗与快乐只是不完全人生,她知道了什么是思念、牵挂、等待、离别,在大悲与大喜之间,在欢笑与流泪之后,她体味到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幸福,生活从未有过的丰富和美丽诱惑着安子深入其中,去发现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自己,而这一切都源于那初恋的夏夜。
世界会为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在制板公司,安子好歹也是一个技术工,她能独立完成制板这份工作。在当时看来,安子的工资也不算低,月薪700多元。安子很知足,准备继续做下去。有位好友也对安子说:“你这份工作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1990年冬天,老板说安子常常请假不加班,影响了车间其他员工的情绪。由于安子是生产骨干,公司培养出一个人才不容易,走后对公司也是一种损失,老板要求安子答应以后星期天不请假,这样可以保留职位。安子想到还有半年就大专毕业了,岂能半途而废,于是有点鲁莽地断然拒绝了老板的苛求。老板生气地向安子大声吼起来:“那你现在就给我走!”
播种幸福的教育-衡水中学 篇4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94 更新时间:2008-11-24 15:06:22 【字体:小 大】选择视力保护色: 【
】
背景资料
素质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当学校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正确道路之后,你不想提高升学率都不可能。
河北衡水中学经过努力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新途径,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学校高考成绩多项指标连续九年位居衡水市十一所重点中学之首。在2008年高考中,衡水中学有60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河北衡水中学的经验应该是极具推广价值的。如果能把这一经验弄清楚并加以推广,对我们在普通高中开展素质教育,对我们的子孙后代,应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1000名校长实地解读河北省衡水中学办学模式
转自:人民网
60名北大清华的入取通知,1710名重点大学榜上有名刷新了河北省乃至全国欠发达地区省、市重点中学的历史记录,再一次将衡水中学推到基础教育改革的风头浪尖上,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采取了一种什么教育模式,引起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探索。
10月18日“河北省高中校长专业研究委员会第一届年会”在衡水中学召开,吸引了全国20个省、市317个中学近1000校长走进这所全封闭、寄宿制的神秘学校,进行深入的、实地探讨和近身解读。
会上,衡水中学校长张文茂介绍,河北省高中校长专业研究委员会成立于2007年11月,其前身是河北省重点中学校长联谊会,其主要职责是协调、研究、促进河北省高中教育的发展。本届年会的召开,旨在加强省内外中学的交流和沟通,彼此学习先进办学经验,促进河北省和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但是,我们却意外发现了湖北、江苏、山东等省份重点名校校长的身影。
据悉,本届年会将围绕学校管理创新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师生幸福发展软环境、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新策略等主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并安排全天候观摩衡水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展示衡水中学的办学模式,介绍衡水中学的办学经验。与会的全国各地校长近身体验了衡中“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走动式管理”的衡中模式,受益匪浅。该校张文茂校长坦言:我们在“以人为本铸和谐 科学管理促发展”办学理念下,力求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深一点,走的近一点,用这种更加民主的、更加开放的管理,进一步增强学校整个团队的生命活力。并进一步在“四化”上进行了探索——规范化、民主化、精细化、人性化,“四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唤醒了全校师生共同创造激情,在沟通、服务、引领的软环境中,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大学等有关教育管理专家与学者到会给予高度的评价。
播种幸福的教育
——河北省衡水中学师生共同成长的故事
《人民教育》2008年第18期
本刊记者
任国平
白宏太
在很多人眼里,河北衡水中学已成为一种教育现象的代名词。
每一年,全国的观摩学习者络绎不绝。学校设立“校园开放日”以来,最多一次接待了近两万人。去年,衡中召开教育研讨会,“呼啦”一下来了一千六面多人。一位专家看着主席台下黑压压的人头,脱口赞叹:“没想到,衡中竟有这么多崇拜者!”
在人们留下的意见反馈表上,随处能看到这样的评价:
“学生激情四射,教师充满爱心,校园处处可育人!”“来衡中已不下四五次,每一次都有新感受!”“感动,激动,震撼,如获至宝!”
同样不可思议的是,随着办学规模扩大,一大批师范毕业生走上衡中的讲台,教职工人数由十年前的140多人增至近500人,其中“80后”一线教师多达200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衡中的教育质量却丝毫不受影响,反而逐年走高,在全省遥遥领先。
衡中像挖掘不尽的宝藏,吸引着人们深入探究。2008年春天,时隔几年后再次走进衡中,记者在学校奇迹般的发展背后,看到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共同成长。
“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得益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面对各种赞誉,衡中校长张文茂始终保持清醒,“多年来,我们努力创建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精神特区,通过沟通、服务、引领,让教师感受到幸福,让教育变成享受。”
迈好“成人”第一步 阴春三月,又一批衡中学生迎来了一个期盼已久的时期。
在学校莘元馆前,18岁成人仪式正在举行。踏着红地毯铺设的甬道,1600多名高二学生依次走到师长面前,接受成人帽,躬身行拜谢礼,然后庄严地迈进“成人门”。
“让青春在责任中闪光!”主席台上的标语,寄托着学生对美好祝福和殷切期望。出席仪式的有衡水市领导、市教育局领导和家长,校长、年级主任和家长代表分别送上热情洋溢的贺词。场面之隆重与气氛之热烈,让学生们有些受宠若惊。作为成主节的礼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一本《宪法》、一枚成人纪念章和一块成人蛋糕。
这一系列精心设计,把“成人”这个抽象的字眼变得生动而真切。“哎呀,一踏上红地毯,我的腿都不知道怎么抬了。”一个学生抚着成人帽,掩不住一脸幸福。“我儿子长这长大,头一次给我鞠躬。”家长硬咽地说,能亲自给孩子戴成人帽,让她很激动。
这已经是衡中的第九届成人仪式,每一次活动都很精彩。“整个仪式仅半天时间,但从筹备、设计到举行,用了一个多月。”高二年级班主任丁业胜很感慨。为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外出考察、上网搜索、访谈,寻找灵感。戴成人帽就是今年的一个新亮点,一次研讨中,有位班主任提仪,效仿古代男子成年“加冠”的做法,也给学生戴成人帽,大家一致赞同。成人纪念章是全校征集、学生自己设计的。
“每个教师都是怀着真诚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唯有如此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高二年级部主任信金焕说。
成人仪式前,学校请每位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可在仪式前一天,信金焕发现,班里有三个学生的信还没寄到。了解后才知识,他们的父母文化程度低,不会写信。信金焕心里不是滋味:“看到别的孩子有父母写的信,他们该多么失落和难过,尤其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简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
当晚,批改完学生作业,信金焕打开电脑,代笔给三个学生写信:“亲爱的孩子,当老师得知你们没收到家长来信时,突然有了这个想法,请原谅老师的越俎代疱„„”三封信写完,已是次日凌晨了。
第二天,三个学生意外地接到信件,都感动不已。“我一向以为自己很坚强。可是在成人仪式上,我的泪水一直流个不停。老师的信是最珍贵的成人节礼物。”一个女生激动地说。
成人仪式手,各班举行了主题班会。该怎样“迈好成人第一步”,一起畅想,一起分享成人蛋糕。最后,每个学生写好自己的愿望,投进许愿瓶,相约将来一起开启。“那一刻,他们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丁业胜说,“以成人仪式为起点,各班开展行动大批拼,比班级风貌,比宿舍内务,比个人行为,目的是将学生的感动转化为长久行动。”
这样的活动,透射出一个鲜明的主旨——关注细节,努力延伸教育的过程,增进学生体验的强度和深度。
在衡中,诸如此类的学生活动有很多。“像每周之星评比、十大学星评比、十佳班长评比、八十华里远足,等等,都已成为学校品牌性的常规活动。”校长张文茂介绍,“学校在开学初就把活动计划布置下去,有些大型活动往往延续一两个月。”
表面看来,衡中的校园生活很轻松,其实不然。作为一年全寄宿制高中校,从清晨被唤醒,到晚上熄灯个息,衡中学生一天的生活紧张有序。考察者惊奇地看到,即便是在列队等候跑操的短暂间隙,也没有学生说笑打闹,或看书,或读小卡片,人人惜时如金。的确,面对“名校”的压力,衡中不敢懈怠。教学上有一套严格的要求,同时在德育工作上,他们主张把发展自主权交给学生,总是不吝投入、不吝时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间。无论学习多紧张,每个班一周一次的班会课,两周一次的团活动和德育活动课,都是雷打不动的。
衡中人显然明白,决定学生长久发展的,除了来自课堂和书本的有限知识外,还有从更广阔的空间中获取的情感、态度、能力和价值观。
理解,从交流和沟通开始
让高二年级生活老师赵春胜激动的是,这次成人仪式,323班的学生特意激请她参加。这是学生一生中难忘的时刻。班主任、家长代表、任课老师„„能来见证这一时刻的,无疑是他们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仪式的最后,学生们写下自己的惊讶愿和梦想,叠成幸运星或纸鹤,放进许愿瓶里。
许愿瓶当然要由最信任的人为他们保存。让赵老师意想不到的是,班长走过来,悄悄在她耳边说:“老师,您是我们最信任的人,您帮我们保存吧。”学生们都觉得,许愿瓶放在赵老师那里最踏实。那一刻,年轻的赵老师眼圈湿润了,她知道,瓶子里放着每个人18岁时最纯真美好的心愿。
坐在记者面前的赵春胜老师,文静而略显瘦弱。谈起几个月前发生的这一幕,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
2006年,赵春胜来到衡中。回顾两年的成长历程,尽管多为一些零散的小事,但正是在平凡而琐碎的工作中,赵老师慢慢走出青涩,开始体会到职业幸福。“每天和学生一起学习、生活,一起成长,有痛苦,有快乐,感觉挺幸福。最快乐的事是,一堂课下来能达到一种师生共鸣。如果我讲的内容让学生似懂非懂,就会特别难受、懊悔„„”赵老师娓娓述说着自己的体会。
2007年9月,赵春胜接手323班的生物课。之前,323班生物课老师是衡中的生物奥赛金牌教练员,深受学生欢迎。赵春胜明显感到,学生不适应她,甚至有点拒斥。课堂上,她精心准备了一些调节课堂气氛的内容,但效果并不明显。
“也许是学生在知识方面不信任我?”赵老师暗自思忖。她更加注意备课环节。在深挖知识的基础上,反复推敲,增加学生活动内容,也很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位学生依然没有那种渴求的目光,没有和老师的温情交流。这让年轻的赵老师真有点挫败感,也有些委屈。
一个多月后,学校开运动会,323班的班主任请了婚假。
赵春胜作为任课老师,承担起了“临时班主任”的角色。运动会开了两天,她始终和学生在操场上奔走,和学生一起欢呼„„
运动会第二天,下起了雨,气温骤降,班上不少学生感冒发烧了。赵老师带着几个重感冒的学生去医务室,还给其他学生带了板蓝根。“我至今难忘在青年教师集中培训时,张文茂校长的话,‘先有父母心,再做教书人’。当时,看着这些孩子一个个病了,心里既难受,又着急,感觉他们就像我的亲人。”赵老师回忆道。
这件小事之后,师生都感觉心气顺了,教学效果逐渐改善。这个并非刻意营造的情感交流契机,悄然化解了学生心头的疙瘩。
为了让任课教师和学生有一个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衡水中学打破只有班主任才上班会课的常规,要求任课教师每学期走近学生,隔周上一节德育活动课。
在那节德育活动课上,赵春胜敞开了心扉——
“为能备好一节课,老师宁肯不要美丽,第二天带着黑眼圈来到教室。在备课时总想尽可能在课堂上少留下一些遗憾,把准备工作做得尽可能完美。因为责任和爱,我会尽最大努力把教育做得完美。为了备好课,我宁肯舍弃女孩子的最爱,周日不去逛街,成天泡在备课区。虽然离家很近,只有一个小时路程,但我情愿一年只回三次家,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
和学生说这些话.赵老师心情平静,她平时就是这么做的。但学生听了之后,一直在不停地鼓掌,经久不息„„
赵春胜理解了学校安排德育活动课的良苦用心。作为任课教师,和学生情感的交流很重要,“学生首先在精神上、心理上接受你,对你的人品了解、认可、欣赏,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
今天的孩子,成长于物质丰富、思想开明的时代,他们个性鲜明、热情奔放。对威权式的教育,他们本能地拒斥,强制、命令更会适得其反。衡中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像赵春胜这样的年轻人,在育人工作中逐渐理解了学校的一个理念:教育就是服务。教育服务的内容就是“了解并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这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和理解。
年轻的心灵,一起跃动
近几年,衡中每年新进入教师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有几十人。这些“80后”教师,充满青春活力,走在衡中校园里,常被误认为是在校学生。
2007年,王辛一来到衡水中学,快节奏、激情如火的校园生活,就给这位新上岗的教师很深的印象。
初来乍到,王辛还带着明显的大学生活痕迹,做事不紧不慢的。但她很快发现,学生在校园里总是行色匆匆,即便是从教室到餐厅的几分钟时间,有的学生手里拿着书本,有的则是边走边聊学习。这种拼搏上进的氛围,也促使王辛充满激情地投入工作。
在如火如荼的实践课堂里,需要新任教师作出调整,尽快适应,好在衡中为他们提供了切合实际的成长平台。
每年7月1日,新毕业加盟学校的青年教师都有为期4周的集中培训,目的是实现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无缝隙衔接”。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校长从师德角度讲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学校中层讲学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微观方面包括班主任怎么上好第一节班会,怎样和家长沟通„„张文茂校长发现,初登讲台的师范生习惯于“满堂灌”,不注重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培训,使得新任教师“脱胎换骨”,满怀信心地进入临战状态。
正是通过培训,王辛认识到,站稳讲台是得到学生认可的首要条件。街中对新教师有明确要求:一年站稳讲台,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创出佳绩,四年成为骨干。
2006年,衡中斥资数百万元,建起了覆盖全校的“教学观摩系统”。利用这个系统,每位老师坐在办公室电脑前,全校几十个教学班的课堂现场,可尽收眼底。
这个系统,对年轻教师帮助非常大。由于经验不足,年轻教师备课时,课堂教学设计难免有缺憾,课堂调控也不完全到位。王辛说:“看教学观摩系统,就如同亲临有经验教师的课堂现场一样。”通过这套系统,可以仔细揣摩有经验教师的课堂——是精华,可以吸收、借鉴;是问题,可以引以为戒,从而使自己尽快成长。
如果说,站稳讲台是让学生认可教师的业务能力,那么走近学生的心灵,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就是让师生同享携手成长的快乐,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2007年秋季开学,王辛参加工作刚两个月,学校举行运动会。每个班代表队前都有一个打牌子的导引员。出乎意料的是,她所带的336班学生一致推举王辛担任班级导引员。
这是全校唯一一个由教师担任导引员的班级。
作为数学老师的王辛,平时除了教课,没有更多机会接触学生。最初接到336班班干部的邀请,请她出席班会时,“学生也没有告诉我什么内容,一头雾水”。
下午两点,336班班会课。王辛一进教室,迎接她的是一阵热烈的掌声。此时的王辛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学生大声喊道:“请王辛老师给我们班举牌!”
“我有点犹豫。”王辛觉得导引员还是由学生但任好,可学生却异口同声:“您不但是我们的老师,更是336班的一员。”这一在简单的话,带着学生的诚挚和热情,让初为人师的王辛感到了学生的信任和认可,内心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她欣然允诺。
运动会开幕式上,王辛带着自己的“队伍”出现在入场仪式上,全校师生投以惊讶而羡慕的目光。“当时我特骄傲”。王辛笑盈盈地说。岂止王辛,336班每一位学生都无比骄傲,因为老师和他们站在一起。
这悠扬事,让王辛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起初的那种陌生感顿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王辛属于“80后”,学生都是“90后”。但在王辛眼里,学生们个个都懂事。王辛家远在东北,只身在外。遇节假日,学生们会相约而来:“老师,虽然您一个人在外边,但身边还有我们这么多同学,您一个人要处理工作和生活的事,没有父母关心,我们来关心您„„”这些稚嫩的贴心话,每每让这位“80后”老师感动不已,“感觉内心获得一种力量。”衡中教师的工作节奏快,但因为有这份支撑的力量,再忙再累,也不觉得苦了。
无疑,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了改善教育教学的催化剂。
在成长中感悟和理解教育
有段时间,班里几个调皮学生让班主任张华挺闹心。任课教师和班干部反映,他们违反课堂纪律,不服管教。“一味批评只会让他们更抵触,需要换一种方式。”张华不动声色地酝酿着。
这天晚自修前,张华走进教室:“各位,老师最近在做一项调查研究,请你们配合做一份问卷。”问卷很简单,只有几道选择题,比如“你在做作业,周围有人说闲话,你怎么办?”“后排的同学无意碰了你一下,你做何反映?”“有人说了一句评价你的话,你会怎么想?”学生们有些莫名其妙,但很快都完成了。
“这份问卷测试的是个人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张华说。让大家吃惊的是,测试表明,受环境影响最大的正是那些调皮学生。“没搞错吧,他们可是混乱制造者。”一个学生质疑说。
“测试肯定是有科学道理的。”张华笑了,“要知道,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即便周围再吵闹也不会分心。反倒是心理不过硬、管不住自己的,稍有风吹草动就坐不住了,是不是?”“对呀,老师平时多看我两眼,我都会犯嘀咕。您要多表扬两句,我能高兴一整天。”一个调皮学生接茬说。
课间,张华把这几个学生叫过来:“对这个测试你们有何感想?”一个学生反省说:“老师,以前觉得您对我们有成见,现在明白您是为我们好。”另一个当即表示:“原来我们才是混乱环境的最大受害者,以后我们要相互提醒,别再闹事了。”
“这一次学生肯接受,是因为我没有摆出说教面孔,而是以帮助者的角色出现。”张华欣慰地说。做了9年班主任的他也曾走过弯路,是学校的支持和引导,让他找到教书育人的快乐。
刚做班主任时,张华觉得在学生面前要有威严。见了学生,脸沉得像包公。可越是这样,烦心事越多,他像个救火队员,按下葫芦浮起瓢。
看来,严加管教,缺少交流,只会跟学生越来越对峙。可究竟该怎么做呢?张华一时有些茫然。这时候,张华得到了一次到北京参加德育研修的机会。“学校在教师培训上舍得投入,那次培训开销七八千元,当时我一个月工资还不到一千元。”
培训让张华大开眼界,也唤起了张华的信心。渐渐地,他对学生的训斥和惩罚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多了,遇到问题懂得去摆事实、讲道理。但他很快发现,说教虽然减少了矛盾,增进了理解,但仍有欠缺。“说到底,我是站在教育者的立场去说场,缺少换位思考,学生不一定真信服。”
2005年,衡中与高校联系,为教师开办研究生班。张华踊跃报名,用两年时间学完发展心理学的全部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如今的他更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和建构。“和过去相比,自己现在最大的变化是更宽容了,能心平气和地面对学生的成长。”张华坦言。
在衡中,校领导同样是以宽容和信任的态度面对教师发展。学校每次承办大型研讨会,校长张文茂都有一个要求,尽可能地推荐年轻教师。“不提供展示舞台,怎么能成长?即便没展示好,也能找到不足,得到一些经验教训。”张文茂的话中透着关爱。
“大学同学听说他当了班主任,既吃惊又羡慕。”高一班主任王丽娜对记者说,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她一来就被安排做班主任。
尽管上岗前经过一系列培训,王丽娜起初仍不适应。“因为担心镇不住学生,我表现得很严厉,但学生明白我是装的,根本不怕我。”无奈之下,王丽娜向师傅求教。为了让新班主任没有后顾之忧,学校为他们指定了“对子班”,请有经验的班主任做师傅。
师傅笑着对王丽娜说:“你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定位,明白自己的优势。”一语点破梦中人,王丽娜醒悟了:“是啊,我虽然没经验,但有朝气,有专业的知识技能,何必烦恼呢?”
王丽娜试着丢开“面具”,真诚面对学生。一次值晚班,她发现某男生宿舍熄灯后在喧闹,第二天询问,学生却狡辩说:“英语老师让各宿舍准备一出课本剧,我们白天没时间,只好睡前商量。”王丽娜想了想,笑道:“既然你们费心准备,演出时我一定要看。演不好,我可唯你是问?”
以后几天,这个宿舍的学生每天认真排练。演出那天,他们信心十足地抢先上台,表演得很不错。可没想到,一个女生宿舍演得更棒。课后,王丽娜把宿舍长找来:“你觉得女生们的表演怎么样?”“很好,我们甘拜下风。”男宿舍长挠着头说。王丽娜随即说:“据了解,她们可没用休息时间排练。以后有任务,能否在不违纪情况下更好地完成呢?”“老师,我们以后保证按时作息!”
没有严词厉色的批评,教育效果反而更好,尝到甜头的王丽娜更积极地调适自己。第一学期末,学校重新分班。王丽娜发现,学生们留恋原来的班集体,新班级凝聚力很差。怎样打破彼此的隔膜呢?
新年到了,王丽娜想召开元旦晚会,学生们推来让去,谁都不肯上台表演。王丽娜说:“这样吧,咱们做个小游戏,叫‘自画像’,请每人写一段自我介绍,以宿舍为单位交上来。”
一叠叠纸片递上来了,王丽娜从某宿舍随机抽一张来读,请大家猜姓名。根据描述的特征或爱好,学生们很容易猜对,被猜到的人也很高兴。试过几次后,王丽娜说:“咱们增加点难度,打乱宿舍来猜。”这一回,学生们多半都猜错了。偶尔猜对一次,全班一阵欢呼。
游戏结束了,王丽娜请大家谈感受。一个学生动情地说:“原以为没人关注我,想不到大家对我这么了解,感觉很温暖。”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王丽娜适时引导 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对别人很重要。但刚才的游戏说明,我们对身边人关注不够,希望大家扩大交往、增进了解!”
元旦以后,王丽娜明显感觉到班里的变化。以前跑操时,学生们不愿喊新班级的口号,说难听。现在,当他们齐声喊出新口号,感觉气势如虹。“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心理游戏,胜过我讲许多大道理。”
贴近彼此心灵,学会关爱
“老爸,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这学期拿奖学金了。”
“老爸,我刚刚当上奥运志愿者了,为我骄傲吧。”
“老爸,最近很忙吗?要注意身体呀!”
高一年级部主任张括志经常收到这样的短信,实际上,这些都是毕业的学生发来的,“老爸”是他们对班主任最亲近、最特别的称呼。
初次接触,四十出头的张括志性格沉稳、不苟言笑,颇有威严。但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位心思缜密、像慈父一样的好老师。经验丰富的张括志在教室里走上一圈,学生的细微变化尽收眼底。往往不用他点名,有心事的学生就主动找他诉说。
在班主任工作中,张括志始终保持着一个好习惯。他制作了很多小卡片,全班人手一张,称作“师生连心卡”。学生们的学习问题、思想困惑、生活感悟、情绪波动,都可以写上。张括志每天要收上来浏览,或公开解答,或私下谈心,或书面回复。虽然增加了工作量,却让他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工作十几年,张括志始终对学生满怀眷恋:“他们就像我的孩子,而作为教师,你的爱必须比父母之爱更广博、更深厚,必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
如今在衡中,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走上班主任岗位。他们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是在和学生的亲密互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快乐生活每一天!”年轻班主任王惠琴的QQ签名写道,这份快乐和自信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她就像朋友一样,每次在校园里碰见,老远就会打招呼,让我们丝毫没有拘束。”已是北京大学学生的纪洋回忆说。因为担心影响学习,王惠琴并没有把QQ号告诉学生,可不知何时起,她的QQ里有了许多学生,每次登录都有学生的留言。
去年有段时间,王惠琴请了半个月假处理家事。等她一回到学校,办公桌上堆满了学生的书信、零食和小礼物。有一个学生每天叠一只纸鹤,上面写着真诚的祝福和日期。这份默默的关注让王惠琴体验到了职业的幸福,也领悟到了为师者的责任:“学生喜欢你,就会尽可能地通过各方面了解你、关注你,你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他们有影响。”
在衡中,每个年轻班主任都有和学生沟通的独特方式。如果说王惠琴是让学生感到温暖的“阳光天使”,体育教师姜健就是一个和学生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玩、一起闹的“麻辣教师”。
因为教体育的缘故,姜健有更多时间和学生在一起。每天一下课,他就会面带微笑地出现在教室里,拍拍这个的肩,再跟那个聊几句,看到班里气氛沉闷,就会给学生讲笑话、唱歌,偶尔诗兴大发,还会一本正经地念自己写的诗歌。如果有谁违反纪律,他也会严厉批评。
不过,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一度曾让姜健和学生关系紧张。一个周末,他们班110号宿舍的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决定来一次狂欢。夜深了,学生们仍在打扑克、听音乐、看小说,玩得不亦乐乎,被生活指导老师逮个正着。
姜健很恼火,来到班里劈头盖脸地训了一通。盛怒之下,一些过激的话伤了学生的心。以后几天,他一进班,大家都绷着脸,任他说笑话、唱歌都不灵了。这可咋办?晚上,姜健坐在办公桌前思来想去,终于有了主意。他把110宿舍发生的事,用黑色幽默手法,添油加醋地写成小说。
第二天,姜健大摇大摆地走进教室 :“老师最近有了新创作,请你们鉴赏一下。”一开始,学生们不理会,可刚听了开头就好奇地睁大眼睛,支起耳朵,听着听着,禁不住笑出声儿。最后,当姜健大肆夸张地描述学生们被“抓现行”的尴尬情形,有的学生已笑翻在地。
一笑泯恩仇,班级里恢复了往日的快乐,姜健课间又和学生们有说有笑了。
多年来,注重与学生深层次地沟通交流,一直是衡中教师的优良作风。王辛深有感触:“衡中老师批改作业不会只看结果,打个对钩或叉号就了事,而是看清每个步骤。学生做错了,原因是什么,要写出分析;做得好,要写上鼓励的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情感交流。”
有了这样细致入微的教育,外人眼里不可思议的教育成就,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播种幸福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
工作是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生命是美丽的。这是衡中人追求的境界。
衡中教师中有62%的是女教师,这其中又有118名“80后”女教师。青年教师成为了衡中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2008年三八妇女节前夕,衡水中学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学校为此举办了“幸福与教育——女教师发展论坛”。
2004年毕业的李海红是论坛三个主发言人之一,上台讲述“超女教师是怎样炼成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来源于学生的成长和教师自身的成长。”也的观点得到了一致认同。
一说到“超女”,容易让人想到李宇春、张靓颖这样的娱乐明星。“超女教师”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学生写给李海红老师的教师节贺卡中寻找答案:
喜欢您宽容的个性,喜欢您奉献的身影,喜欢您感恩的心灵„„爱您没理由,敬您没商量,因为您是我们心中的“超女”——超级美丽、超级开朗、超级宽容、超级能干的女教师„„
全体“海飞丝”(李海红的粉丝)敬上
“90后”学生有自己热衰的流行文化,他们对老师的爱纯朴而真挚,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正是从这张扬、率直的教师节祝语中,李海红获得“灵感”,将自己的发言题目定了下来。演讲时,年轻老师都心有意会,年长的老师感到茫然,他们不知道“海飞丝”是什么意思。“李宇春的粉丝是‘玉米’;郭德刚的粉丝是‘钢丝’„„因为我叫李海红,学生就自称为我的‘海飞丝’。”
4年前大学毕业来到衡中的李海红,专业成长顺风顺水,体验着成长的幸福。她已经从高一到高三带了一轮,2007年又被学校委以重任,但任起高三备课组组长。“怎么可能呢?自己这么年轻。”当时宣布的时候,李海红自己都不敢相信。
起初,由于经验不足,李海红在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难题,但学校的“师徒结对制”发挥了作用。遇到难题,师傅都会帮着把关。学校的教研制度也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每周两次的教研会上,老教师们毫无保留,对年轻教师给予鼓励和引领。
高三的内容综合性比较强,教学内容如何取舍,李海红把握不准。这时,师傅张括志指点迷津:“多见一些题,会更好一些。”
那时候李海红新婚燕尔,但晚上一般都是十点之后回家,挤出时间就是做题,“感觉在发着一股狠劲”。整整一年,李海红把近十年所有的高考题做了个遍。这样,对于教学热点和命题趋势就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
“我这样教了,学生能不能接受?”4年前,李海红对自己的教学总有疑惑。现在则很自信,“我这么教,肯定有好的效果。”
作为“80后”,李海红对自己的学生多了一份理解和宽容。她说,让学生感到在感情上有一种亲近感,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我带的第一届学生已升入大学,逢年过节,手机短信简直是轰炸式的,一条接一条,说明学生还记着你。这种感觉特别好,特别温馨。”李海红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能体会到育人快乐的人,就能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幸福。“教育与幸福”论坛上,大家畅所欲言。
数学老师王琳说,学生快乐我快乐。课堂是教师最重要的生命舞台。一个懂得课堂并且能够享受上课的人,课堂自然会成为幸福的空间,充满生命活力。当教师付出更多的汗水、更多的爱,就会体会到教育生活的幸福、生命的美丽。
历史教研室主任裴冬梅说,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在疲惫时,能静静停靠。事业和家庭如鸟之两翼,只有二者平衡,才能展翅飞翔。
一份好工作,一个美满家庭,是每个职业女性的追求。“女教师的成功不仅在事业上,还有在家庭里,”信金焕老师给记者讲述起自己的故事。刚当年级主任那段时间,因为工作压力突然加重,信老师的情绪有些不好。
一次,信金焕晚上11点回到家时,看到丈夫仍然在玩电脑游戏,她不由得怒火中烧,冲过去抢过鼠标,关上电脑,嘴上还不依不饶:“这么晚还玩儿,有时间为什么不读书?”爱人哑口无言,目瞪口呆。信金焕呢,气冲冲回到卧室,插上门。
早上五点半起床后,信金焕才发现,爱人为了表示“抗议”,一直玩电脑到天亮。平静下来,信金焕自己寻思:坏了,我不仅把丈夫当成了“教育对象”,而且当成了“出气筒”。
后来再谈起这件事情,爱人才对信金焕说了心里话:“我玩会儿电脑,还不是想让你晚上11点回到家时,能够看到家里那盏亮着的灯吗?”信金焕无言以对。
衡中的老师们,就这样“忙碌着,幸福着”。正如信金焕老师所说,教师工作很忙很累,但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影响学生一生,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成长是一段旅程。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的陪伴与引导,像一道美丽风景,温暖着学生的心灵。
作为衡中的新希望,一大批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丁业胜、赵春胜、王辛、王丽娜、王惠琴、姜健、李海红„„这些“80后”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成就了学生,发展了自己,体验着成长的幸福。
在这里,是教育者的情感和态度,给了学生成长的力量。衡中319班学生何鑫宇忘不了一件事:在学校80华里远足中,瘦弱的他勉力支持,远远地落在后面,正准备放弃时,潘宿奎老师走过来拉起他的手说:“别着急,我陪你一起走。”一路上他与老师聊着天,不觉间,终点变得不再遥远。“如今,每当我稍有懈怠,一想到老师,就会觉得信心倍增。”何鑫宇自信地说。
这个夏天,又一批学生要离开衡中,临别时诉说着眷恋:
“衡中的精神散发在校园每一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与我终身相伴。”即将进入北京大学的纪洋说。
“在衡中学到的知识是次要的,高考仅仅是一项‘副产品’,重要的是,她一点一滴地教会我做人。”同为北大学生的苑远说。
“当初觉得衡中生活太苦太累,不想来,但如今这里已成为生命中难忘的印记。”被保送进清华大学的夏天说。
“选择衡中,就选择了一条追求卓越的路。师恩在左,友爱在右,永远伴我前行!”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的杨萌说。
何为终身难忘的教育?学生们的成长感悟就是最好的回答。
记者手迹
生 于 忧 患
本刊记者
白宏太
第一次去衡水中学,行在北方寥廓的原野上,无端想起那些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悲歌慷慨之士。
这样的意象,在观看衡中学生跑操时,猛然间又浮上脑海。当数千学生排着严整的队列,像斯马达克方阵一样从面前跑过,当男生和女生用同样高亢声音,从胸腔里迸发出青春的呼喊,那一刻,除了震撼,记者分明感觉到,在这片黄土地上,学生们背负着社会和家庭沉甸甸的希望,仍在为改变命运而努力。
时至今日,衡中面临的生存环境并不宽松。在河北这个农业大省,衡水的经济水平整体靠后,对教育的支持很有限。多年来,学校招生也基本局限于城区四十多万人口这个很小的范围内。
和衡中领导者有过我次接触,他们都是朴实的北方汉子,既没有三头六臂、通天本领,也不是能说会道、精明过人,只是像祖祖辈辈的庄稼人一样,在自己的“田地”里精耕细作。
那么,到底是什么铸就了衡中的神奇,让她长盛不衰?
这不是三方两语说得清的,面对人们急切的期待,衡中校长张文茂的回答平淡而实在:“学校获得的荣誉越多,压力就越大。但衡中一直很开放,我们怎么做就怎么说。”
“校园开放日”在衡中已坚持多年,来访者太多,为了接待方便,学校统一时间,一个月或一季度集中开放一次。具体做法是,无条件地敝开一栋教学楼,所有教室、办公室,所有教学设施、教学资料,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向观摩学习者开放。
“真是个扩大宣传的好办法!”记者想,但衡中人自有深意。“开放日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我们很多不足。”张文茂说,“我们不作秀,不藏私,也不怕露丑。”
为了让来访者知无不言,衡中人想了很多办法。他们准备了精美的小礼品,只要提交意见反馈表即可得到,但须提出有效意见,不能一味赞美。学生记者也活跃在人群中,随时随地收集各种声音。学校还安排教师进行暗访,私下了解人们的真感受。
当人们摩肩接踵地前来“取经”时,衡中人并没有以老大自居,相反,他们每年都会派出大批教师,学习各地的先进经验。学校强调,外出学习不是“挑刺”,关键是看亮点,看人家哪些方面做得更细致、更到位、更有新意,回来后学校及时总结,落实在日常工作中。
衡中人从不认为已经做到了极致,总是觉得工作中可改进之处太多。比如,衡中要求管理人员每天至少和一位教师沟通,每天至少和一名学生谈心,每天发现一个工作中的问题,每周给学校提一条合理化建议,等等。这一系列规定共九条,被称为“走动式管理九个一”。
“起初只是一些零散做法,后来明确提出走动式管理,规定了‘五个一’,再不断细化、不断完善,逐渐变成了‘七个人’、‘九个一’。”张文茂解释说,“我们认为,不断总结提高,也是一种创新能力。”
“追求卓越”是衡中的校训,在这里,每一项工作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创新着。
如今,开放已成为衡中学校文化的重要特征。外人难以理解的事,在这里倒显得很自然。教室里装摄像头,在一些学校曾颇受争议。但在衡中,教学观摩系统成了大家相互学习、提高专业水平的好帮手。通过这套系统,教师可以自由观摩别人的课堂,每一节课都变成了公开课。教师们精诚合作、智慧相生。
这与其说是一种开放意识,不如说是一种睿智的态度、一种坦荡的胸怀。
与很多名校相比,衡中在生源、师资、教学设施、生存环境等方面都无优势可言。先天的劣势决定了学校必须另辟蹊径,提升教育“软实力”。这也就不难理解,何以有那么多人来学习衡中,因为这里没有高不可攀、不可复制的独特经验,从相似的发展基点和境遇中,人们看到的是自身的希望。
或许是脚下这片黄土地,赋予了衡中人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让他们不敢懈怠,总是激情满怀。正如张文茂所言:“尽管困难很多,但我们坚信学校上升空间还很大。现在各地都在学习衡中,这也促使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有新增长点。”
播种幸福的人 篇5
一、垃圾分类,从培养意识开始
朱熹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要让少年儿童有垃圾分类的习惯,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培养少年儿童的意识。
在实践中,我充分利用主题活动课渗透垃圾分类意识,提高少年儿童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我把主题活动课生活化、趣味化,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做到把垃圾分类的意识真正地植入少年儿童的心田。如在《垃圾分类小行动大作为》主题活动课中,我先让少年儿童观看《圣石奇兵》的片尾曲《地球,我们的家》,然后让他们说说有什么感想。有的孩子说我们的地球真美;有的孩子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有的孩子说我们学校的旁边的垃圾场很臭,破坏了我们的“家”……通过观看更多堆积如山的垃圾图片,触发孩子的心灵。面对这种情形,我们更怎样做呢?有一个聪明的孩子说我们可以把垃圾分类放好,另一个孩子说我们可以设计一座可回收的垃圾房……我趁机让几个孩子分别扮演,有可回收物垃圾桶、有害垃圾桶、厨余垃圾桶……然后通过儿歌的形式告诉其他孩子这些垃圾桶的用处。最后把准备好的垃圾让孩子及时地投入到相应的垃圾桶里,学生有了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垃圾分类的意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萌发。
二、培养责任人,从细节入手
“教育无小事”说的就是教育中的细节问题。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必须从细节入手。
1.从可回收垃圾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在我们农村学校里,孩子接触最多的是书和本子。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画画,上完美术课后课室总是变得一片狼藉,随处可见孩子扭成一团的纸。以前的做法是把孩子训斥一通,然后吆喝孩子把地上的纸捡起来。这样的效果往往是短暂的、没有成效的。一个孩子的责任感是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关头才能表现出来,但它却是在平时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应当把以往的做法取消,而是教孩子把这些废纸送回家里去。我在教室后面摆放了一个回收箱,然后以身作则把地上的纸捡起来,把它铺平,整齐地放在回收箱里。我并不多说,也不责怪孩子了。最后让孩子说一说现在的教室和刚才的教室有什么不同。聪明的孩子都能发现。还记得斯宾塞说过:“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垃圾分类的目的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为了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如果孩子只在老师的监督下才把那些纸张放好,那我们的教育是无效的。有效的教育是孩子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律。有了自律,就说明这个孩子有了责任,深知自己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渐渐的,我们的回收箱变得满满的,我们的地板变得干净多了。可见把地上的纸捡起来是一件具体的小事,但其中有育人的大文章,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孩子为创造美好的环境而努力的责任感。教师的示范及有条理的安排,学生会记在心里,以后用过的纸会自觉地放在箱里的。简单的一个动作学生看在眼里,就会把它转化成内在的行为。
2.垃圾分类家校结合推动孩子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育的目的是让我们的理念得到实际的运用。我们教育孩子把垃圾分类的其中一个目的是让孩子从小扎根环保的意识。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孩子的教育带动家庭成员的改变。孩子的责任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实际活动中锻炼出来的。如果在垃圾分类中,我们赋予每一个孩子责任与信任。如果孩子能把这种责任和信任推广给家人,那么整个社会的责任意识就能得到提高。在十二月份校科技节里,学校结合垃圾分类宣传,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环境质量的原则下举办了创意垃圾房设计比赛。这次设计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大部分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了这次设计比赛。其中诗琪和他的工程师爸爸设计的智能垃圾房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个智能垃圾房对投放方式、杀菌灭蝇、臭气控制等几个垃圾房长期诟病做出针对性措施。如果这个垃圾房的设计能得到研发,我相信一定会造福人类的。诗琪爸爸也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他说现在孩子经常会提醒家人把家里的垃圾分类放好,有时家人没按要求做到,他还会进行“批评”呢?孩子明确了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应为家里出一分力。孩子明确了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时刻记得垃圾分类人人有责。
责任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垃圾分类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抓的工程。在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都离不开“责任心”这根弦,以垃圾分类为契机,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在生活的点滴中播下垃圾分类的习惯,自觉做好每一件事,养成负责任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成就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吴波.浅谈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5(4).
【播种幸福的人】推荐阅读:
教师演讲稿:做一名播种幸福的老师07-18
做个快乐幸福的人10-23
做一个快乐幸福的人08-02
做幸福的人的名言10-03
我自豪我是幸福的人07-15
写最幸福的人优秀作文10-19
播种监测07-14
播种造林10-17
播种质量10-19
管理播种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