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剖面

2024-09-14

承诺剖面(精选7篇)

承诺剖面 篇1

1 引言

知识员工是推动企业科技经济发展, 提高效益的根本动力。尤其是随着国际化竞争的日益加剧, 党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 知识员工作为知识的载体, 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1]。保持一个对组织忠诚并能高效工作的知识员工队伍一直是企业管理者及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组织承诺是指个体对特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反映了员工忠诚与否的态度, 对离职倾向、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等个体效能变量具有显著影响[2,3,4]。近年来由于环境、文化等的差异, 关于组织承诺的实证研究成为热点, 学者们基于不同的国家、行业或员工群体, 在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检验的同时, 也进一步发现组织承诺对离职倾向等的影响并不是呈简单线性关系, 会受到其他因素包括来自于自身的调解作用[2,3,4,5,6,7], 亦即研究因素间的交互可能会更好地理解员工的个体效能, 这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2]。但有关该主题以及对知识员工这一特殊群体组织承诺的深入研究还不多见。因此, 文章在作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3], 以我国制造型企业的知识员工为样本, 对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继续进行深入探讨, 以期为企业制定富有针对性的知识员工保持对策提供依据。

2 理论基础与拟研究的问题

Meyer和Allen[8]作为组织承诺研究的集大成者, 在对已有研究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 提出了组织承诺三维度模型, 分别对应着员工的三种心理状态:情感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情感承诺是指员工对组织感情上依恋, 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持续承诺用于表示由于员工意识到终止与组织的成员关系会带来一系列的成本损失而“不得不”留下来的态度;规范承诺用于表示员工基于社会责任和职场规范而继续为组织工作的认知。目前, 组织承诺三维模型已得到国外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6], 国内学者王颖和张生太[2]、张勉[9]以IT企业员工为样本, 检验结果也同样支持该模型。因此, 本文假设我国制造型企业知识员工也具有同样的组织承诺三维结构。

关于组织承诺三个维度与员工个体效能如离职倾向、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等之间的关系, 学者们开展了很多的实证研究[4,9,10], 这为我们理解组织承诺提供了依据。但是, 以往的研究主要是独立的考察某一维承诺对个体效能是否具有显著性影响。Meyer和Allen[11]认为, “任一承诺维度与行为间的关系都是复杂的, 这是因为其他承诺维度也将同时对该行为产生影响”。也即是说, 个体同时具有三种承诺, 存在着“承诺剖面”[6], 承诺对个体效能的预测要依赖于承诺剖面上三个维度的相对强度, 采用简单相关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承诺单个维度对离职倾向等变量的主效应的做法是不妥的, 会忽略掉其他维度的调节作用。因此, 作者在前期研究中[3], 运用分层回归方法考察了组织承诺各维度及其交互作用是否对离职倾向产生显著影响, 发现规范承诺对情感承诺和离职倾向间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 但并未就该问题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对承诺剖面也未有识别。鉴于有关该主题的实证研究在国内还未见报道, 本文拟对如下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我国制造型企业知识员工存在什么样的承诺剖面?不同承诺剖面下知识员工的离职倾向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3 被试、量度与分析

被试由来自中部省份从事家电、客车、塑模、消防产品等研发和生产的著名制造型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组成。共发放问卷280份, 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28份, 有效回收率为81.4%。关于样本的详细信息可见参考文献[3]的内容, 能够较好的反映知识员工群体学历层次高、年轻化等特征。

组织承诺三个维度与离职倾向均为多项目测量变量, 文章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吸收了多个测量项目, 并结合制造型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访谈和预调查, 修订完善量表。关于最终量表的项目数、最初来源和信度效度分析可见参考文献[3]和表1所示。

在数据分析时, 为了降低变量间的共线性, 文章将各个多项目测量变量计算出因子得分;然后, 采用k-聚类分析来识别承诺剖面;最后, 基于方差分析方法检验各承诺剖面之间离职倾向是否存在差异。为了更加清晰的看出各剖面间的不同, 研究者还使用Bonferroni t检验进行了post hoc均值比较。

注:初始量表来源于文献[9]、[11]和[12]

4 结果

4.1 聚类分析

研究者基于员工的承诺因子得分进行了k-聚类分析。其中, k值的设置最为关键, 在设置时主要考虑了两个因素[6]:第一, 理论上的解释效力;第二, 每一类中的样本数量应该足够大, 从而可以有效反映出总体的情况。研究者最初将k值设为8, 但结果不理想, 个别类的样本数量太小 (如N=2) , 因此, 逐次递减, 最终得到了5个剖面, 如图1所示。对于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都较高、而持续承诺偏低的剖面被命名为“情感-规范承诺剖面” (N=46) ;只有情感承诺较高的剖面被命名为“情感承诺剖面” (N=48) ;只有持续承诺较高的剖面被命名为“持续承诺剖面” (N=42) ;三个维度的承诺标准分都在平均值附近徘徊的剖面被命名为“中立承诺剖面” (N=60) ;三个维度的承诺标准分都明显低于平均值的剖面被命名为“无承诺剖面” (N=32) 。

4.2 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各承诺剖面下员工的离职倾向存在明显差异, 模型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F=16.298, p<0.001) 。由post hoc均值比较得知, 具有无承诺剖面的员工离职倾向显著高于其他剖面 (M=3.7841) , 相反的, 情感-规范承诺剖面的员工离职倾向最低 (M=2.1181) 。与以上两个剖面相比, 情感承诺剖面、持续承诺剖面和中立承诺剖面的离职倾向居中, 具有统计学意义, 但是, 这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p<0.05;***:p<0.001;a: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5 讨论与结论

本次研究基于聚类分析重点考察了组织承诺三因素组合所产生的5个承诺剖面, 并探讨了不同承诺剖面下知识员工的离职倾向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显示, 无承诺剖面的离职倾向最高, 情感-规范承诺剖面的离职倾向最低, 其次是情感承诺剖面。需要注意的是, 情感-规范承诺剖面的离职倾向显著低于情感承诺剖面,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规范承诺和情感承诺存在交互作用, 并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相互显著正向影响, 放大了彼此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由此也验证了文献[5]提出的假设, “情感承诺若与高的规范承诺结合, 它对离职行为的影响将会被加强”。该发现是有意义的, 进一步说明了采用简单相关分析独立研究单个承诺因素与个体效能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做法是不妥的, 将会屏蔽掉或低估其他承诺因素的潜在影响, 而同时考虑多个维度才能更好的理解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对于持续承诺剖面, 其离职倾向也较低, 这也验证了以往的研究结论, 组织可以通过提高员工组织承诺的任一维度来提高员工保持率。但正如文献[5]提出的, 尽管承诺的任一维因素都可能足够的把一个员工留在企业中, 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的约束力却要强过持续承诺。那些主要是为了规避离职损失而留在企业中的员工, 可能会总是想着要把自己从不情愿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一名真正忠诚的员工, 不仅愿意主动留下来, 而且会表现出高的工作绩效, 但是, 文献[7]发现, 持续承诺与员工的工作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这就说明, 持续承诺作为员工对组织的一种“被动”态度, 只能作为员工留职的原因之一, 并不能作为员工“忠诚”的表现形式, 即在探讨员工忠诚与否的问题上, 持续承诺应被排除。

以上结论不仅有助于在理论上进一步说明不同承诺维度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 而且还有助于企业更有效地应对员工离职问题, 对于制造型企业知识员工管理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 管理者必须认识到, 知识员工对组织没有任何承诺是可怕的, 离职正如箭在弦上。 (2) 必须采取措施培养承诺, 但并不是什么承诺都能培养。那些持续承诺较高、而其他承诺很低的知识员工, 他们虽然为数不多, 但迫不得已留在企业里, 不仅自己被动工作, 极易产生怨言, 而且也会影响到其他员工的工作。管理者应分析他们产生“被动”心理的诱因, 尽量采取措施进行规避。 (3) 培养知识员工对企业的感情认知以及树立知识员工“忠诚”的价值理念对于降低离职率和提高工作绩效是最为重要的。由于知识员工高规范承诺的形成是受到家庭和社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的影响, 其作用会比较长远。因此, 若同时提高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 使二者产生相互正向影响, 形成情感-规范承诺剖面, 就会对知识员工个体效能产生更加持久的作用。

本次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也同样是今后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首先, 由于篇幅所限, 本次研究仅探讨了不同承诺剖面下知识员工的离职倾向差异, 对于员工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等个体效能变量, 今后可以采用类似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其次, 样本的规模不够大, 对结论的推广应该慎重, 以后应在更大样本的基础上更准确的把握企业的特征, 提高适用性。

参考文献

[1]雷巧玲, 赵更申.心理授权与知识型员工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9) :122-125.

[2]王颖, 张生太.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绩效和福利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 2008, 29 (2) :142-148.

[3]潘生.制造型企业知识员工组织承诺及其与个体效能的关系—以离职倾向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1) :184-186.

[4]MEYER J P, STANLEY D J, HERSCOVITCH L, TOPOLNYTSKYL.Affective, continuance, and normative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Ameta-analysis of antecedents, 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2, 61:20-52.

[5]MEYER J P, HERSCOVITCH L.Commitment in the workplace to-ward a general model[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001, 11:299-326.

[6]WASTI S A.Commitment profiles:Combinations of organizationalcommitment forms and job outcom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5, 67:290-308.

[7]CHEN Z X, FRANCESCO A 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components of commitment and employee performance in China[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3, 62:490-510.

[8]MEYER J P, ALLEN N J.A three-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991, 1:61-89.

[9]张勉.企业雇员组织承诺三因素模型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2 (5) :70-75.

[10]CHENG Y Q, STOCKDALE M S.The validity of the three-com-ponent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a Chinese context[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3, 62:465-489.

[11]MEYER J P, ALLEN N J.Commitment in the workplace: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M].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1997.

[12]KIMS W, PRICE J L, MUELLER C W.The determinants of ca-reer intent among physicians at a U.S.Air Force hospital[J].Human Relations, 996, 49 (7) :947-976.

湿地土壤养分剖面分析 篇2

湿地是被间歇的或永久的浅水层所覆盖的土地, 湿地土壤中养分的含量、分布规律、循环特点等促使了湿地生态系统具备了其他陆地生态系统所不具备的独特功能。湿地土壤中两大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为土壤有机质和总氮, 湿地的生态因子是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极大影响因素。土壤有机质是显示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组成不仅表明营养元素氮、磷等的可利用状态, 而且还能够说明土壤有机质的水平, 同时还作用着土壤的物理特性[1], 是显示土壤质量或土壤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2]。湿地的特殊性质使其与其它生态系统有所不同因此, 研究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 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湿地的生态功能[3]。硫是湿地土壤中第四位重要营养元素, 它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它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蛋白质、氨基酸的合成等。植物系统中, 如果缺少硫就会导致代谢紊乱、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死亡[4]。因此研究湿地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

样品的采集按照“典型性、代表性、一致性”的原则, 选择泥炭沼泽土作为研究对象。按土壤发生层分 (草根层、泥炭层、腐泥层和潜育层) 分别采集样品, 草根层采用采样刀直接割取, 每层样品大约采集2.5kg。按照10cm的间距现场切割后装入提前准备好的干净自封袋中。样品烘干后, 用研钵磨碎然后过80目筛。样品用塑料袋盛装, 再套上布袋, 用标签注明土壤层位、采样地点、采样时间和编号等。

该土壤的剖面特征为:草根层:0 cm~10 cm, 土壤为黑色, 土壤表层约有25 cm积水, 其中有大量植物活根和凋落物, 其分解能力差;泥炭层:10 cm~40 cm, 土壤为棕褐色, 水的含量较高, 分解能力较好。

2.2 湿地土壤养分的方法分析

1) 土壤全磷测定的待测液制备, 一般分为碱熔法和酸熔法两种。在碱熔法中有碳酸钠熔融或氢氧化钠熔融两种:碳酸钠熔融分解最为完全, 准确度比较高, 可以作为仲裁方法, 但熔融时需要铂金坩埚, 因此, 不适宜用于常规分析。氢氧化钠熔融法可用银坩埚代替铂金坩埚, 分解也比较完全, 待测定液中可同时测定全硫, 操作较为方便, 适用于一般实验室采用。酸熔法中以硫酸-高氯酸法较好, 此法对钙质土壤分解率较高, 但对酸性土壤分解不易十分完全, 结果往往偏低;

2) 土壤中的总氮通常采用凯氏消煮法, 由于原有的凯氏消煮时间长, 百多年来, 科学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很多改进, 有加入重铬酸钾等强氧化剂来缩短消煮时间的, 但重铬酸钾一次不能加入太多, 需等稍冷后再次或多次加入, 反而费时麻烦, 且强氧化剂在高温条件下易引起铵的氧化损失, 使测定结果不稳定。采用硫酸钾-硫酸铜为加速剂的消煮法, 消煮时间仍较长, 但只要控制好加速剂用量, 不易导致氮素流失, 消化程度容易掌握, 测定结果稳定, 准确度较高。本方法测得的氮不包括硝态氮。亚硝态氮, 一般土壤中硝态氮含量不超过全氮的1%, 故可以忽略不计;

3) 土壤硝态氮的测定, 要求制备得澄清无色, 不含或少含干扰物质的待测液, 酚二磺酸比色法, 操作手续虽然较长, 但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土壤中的亚硝态氮在1mg/kg和氨离子在15mg/kg一下, 对测定结果没有影响。测定结果重现性好, 准确性高, 待测液中硝态氮的测定范围为0.1mg/kg~2.0mg/kg。注:样品经风干或烘干后易引起硝态氮变化, 故只能用新鲜土壤测定;

4) 土壤有机质测定的方法有很多, 有重量法、容量法和比色法等。重量法又可分为干烧法和湿烧法两种, 重量法的测定虽然比较准确, 但手续繁长, 并却还要有较高的分析技术和特殊的仪器设备, 也不适用于含有碳酸盐的土壤。碱溶比色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依据是因为土壤有机质的分子结构中含有生色基团, 这个方法的准确度较低。本标准采用的是容量分析法, 所用的氧化剂为重铬酸钾, 重铬酸钾法的优点是:可以获得相当准确的分析结果又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 操作过程比较简便, 并却不受土样中碳酸盐的干扰。

3 结果分析

3.1 土壤养分剖面特征及分析

营养物质的垂直分布规律

从图1可以看出, 剖面全磷的含量随深度向下逐渐降低。

1) 碳、氮、硫、磷的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

2) 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与土壤深度的变化具有一致性;

3) 碳、氮的含量明显高于硫、磷的含量。

3.2 泥炭中氮、磷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

碳、氮、磷均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 在生态系统中, 这三者的含量、形态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江平原泥炭中氮、磷含量与有机质的关系见表2。

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类型泥炭地的TN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具有正相关性, 相关系数分别为0.953和0.944, 说明在泥炭中氮主要是以有机氮的形态存在的。这主要是因为植物残体在分解过程中, 所产生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容易被植物吸收, 另外, 泥炭中有机质的含量越高, 植物对无机氮的吸附能力越强。

这两个类型泥炭地中全磷的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不是很明显, 磷在泥炭中主要是以无机形态存在, 这主要是因为泥炭中的磷大部分都来源于外部环境。磷的活性比较差, 因此磷主要是以无机形态保留在泥炭中。

4 结论

1) 在不同沉积层中, 草根层中的总磷含量最高, 泥炭上层中的总氮和有机质含量最高, 随着深度的增加其他营养物质含量逐渐降低;

2) 在三江平原泥炭地中, 在0cm~18cm层中全磷的含量比较高, 在18cm~50 cm层中全氮和有机质的含量最高;

3) 泥炭地中全氮的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正比, 全磷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不是很明显;

4) 碳、氮的含量明显高于硫、磷的含量。

湿地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 直接影响湿地的生态过程, 同时湿地的生态过程也决定着湿地土壤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通过对湿地土壤养分剖面分析, 了解湿地的营养状况, 为今后合理利用, 保护和开发湿地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王艳芬, 陈佐忠, T ieszen L T.人类活动对锡林郭勒地区主要草原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 1998, 22 (6) :545-551.

[2]苏永中, 赵哈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J].中国沙漠, 2002, 22 (3) :220-228.

[3]吕宪国.湿地科学研究进展及研究方向[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2 (3) :170-172.

分析科学技术的剖面 篇3

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早在20世纪30年代, 爱因斯坦曾指出:“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 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 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

1. 科学技术对人物质层面的影响

人类拥有理性, 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 可以上天揽明月, 下海擒蛟龙。在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 人类通过科学技术逐步认识自然界规律并对自然界加以对象性的改造, 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新理论、新发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使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科学技术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使人们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平均寿命延长。

2. 科学技术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科学和技术使人类赢得了一种崭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启蒙运动所呼唤的理性精神, 全面地深入社会文化及人类精神活动的各个层面。科学的理性精神, 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上, 而且也深刻地表现在人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上。效率协作精神深入人心。这是在近代科学不断发展, 生产技术不断取得进步的条件下, 形成的一种新的重要的社会价值观。科学技术的革命带来了生产效率巨大增长, 而对生产效率和效益的追求, 又促进了生产管理方式中协作精神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理性就是一把双刃剑。“现代科技的发展成就既可以为人类造福, 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 这就是技术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有利现实和不利状况之间‘冤家情结’”。也就是所谓的“优势即劣势原则”:“技术本身越发展、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帮助越全面, 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类社会的威胁也就越严重。”

人受到科学技术的异化作用。

一方面, 科学技术对人本性产生异化。在科学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同时, 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不仅导致人与自然的分裂和对抗, 而且科技的工具性助长了人的趋利性, 激活了人性中的贪欲, 使人类的心灵充满了物质欲望, 灵魂物化。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而这种发展塑造了现代人偏重于物质生活和对物质生活质量的无限追求。

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对人安全感产生威胁。在给人保障的同时, 技术的“超人文”发展也使人生活在担惊受怕之中, 人类科技已经不止一次打开“潘多拉盒子”。

美国生物学家卡尔逊 (Rachel Carson) 女士的《寂静的春天》轰动了全美国乃至整个世界。书中描绘出了因滥施农药而使得春天变得死一般寂静的景象, 认为无处不在的农药和化学毒物压抑了春天的声音。而代表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同样存在潜在的危险。

人口危机导致世界出现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世界性能源危机一天天加深, 地球环境也一天天在恶化。人类消耗能源时破坏了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走向恶化, 人周围的环境越来越不利于自己的健康和平安生存。

三、对科学技术的人文反思

1. 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对技术加以道德批判在中国古已有之。庄子的《天地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贡南游于楚, 反于晋, 过汉阴, 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 凿隧而入井, 抱瓮而出灌, 愲愲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 一日浸百畦, 用力甚寡而见功多, 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 后重前轻, 挈水若抽, 数如泆汤, 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 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 神生不定者, 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 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 俯而不对。

庄子就反对人们使用可以节省劳动力的机械装置, 他认为使用机械会使人产生投机取巧之心, “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从而损害人淳朴自然的本性, “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 神生不定者, 道之所不载也。”

在西方, 1750年卢梭在《论科学和艺术》一文中, 一反当时人们对科学和艺术 (这里的艺术也包含我们今天所说的技术) 的欣赏与赞叹, 指责科学和艺术的进步泯灭了人的本性, 使人性受到压抑,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人类的衰落。他认为, 科学的目的是虚幻的, 其效果是危险而有害的, 它会使人损失时间、游手好闲、怠惰奢侈, 从而引起风尚解体和趣味腐化, 削弱人的战斗品德, 破坏德行。

2. 科技发展中的人文忧患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 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 全取决于人自己, 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 但它也能用来杀人。”[3]科学技术的发展固然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 但它作为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具有社会属性, 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科学技术效应的产生有一个从可能变为现实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受人的选择即价值取向来规定的。科学技术发挥作用从来没有完全是独立地进行, 总是受有意志的人的控制和指导。我们要限制和克服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后果, 依靠科学技术本身的继续发展。

3. 科学技术以人为本

(1) 科学技术和人的关系

科学技术既是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也是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成果。因此, 人是科学技术的主体, 科学技术离不开人。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善和恶, 是人类对科学技术的选择和运用, 使它负载了价值的、伦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等诸多因素, 造成了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现象, 但这已非科学技术本身。

以人为本, 关注人, 关注文明应当是科学技术的出发点。爱因斯坦1931年在对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演讲时指出:“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 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 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奋斗上的目标, 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的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 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造福于人类, 而不至成为灾害。”

(2)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技术至少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科学的维度;另一个是人文的维度。对科学技术价值的衡量, 除了要以“科学”这一尺度衡量外, 更应该以“人文”——人类所得到的利益, 长远的可持续利用的价值来衡量和规范。当代科学技术已如此广泛和深入地融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科学技术的主体是人, 其活动带有人的色彩。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是为了实现人的基本价值, 应当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完善。我们应该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选择, 进行可行性论证, 考虑我们人类为此而付出的成本和代价, 精确地计算投入和产出的比例。为了取得最大的人类性效益, 我们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科学项目都是利大于弊。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四、结语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我们既要重视科学技术在推动物质生产力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又要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在精神文化价值观念方面的积极意义。大力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 从建设文明科学、以人为本的科学的高度, 正确认识和分析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更好地发挥其在人类福祉方面的作用。

摘要: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同时, 其双刃剑现象业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解剖科学技术, 辩证地批判地看待它带给人类生存面貌的改变。科学技术是人认识和实践的结果。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 而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善和恶。人是科学技术的主体, 科学技术离不开人。人类创造并应用着科学技术的同时还应赋予其更多的人文关怀, 使它朝着造福于人类, 人和科技友好互利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行。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文,剖析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 (第3卷) [M].许良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135, 56

[2]陆江兵.技术·理性·制度与社会发展网[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92

[4]O·内森H·诺登:巨人箴言录:爱因斯坦论和平 (上) [M].李醒民译.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2.171

地震剖面断层的解释研究 篇4

随着石油天燃气勘探和研究工作的不断发展与深入, 地震资料解释精度要求不断提高, 对断层解释精度也随之不断提高, 因为断层的解释精度高低, 将直接影响钻探成功率。即在构造解释和地层研究中, 断层的解释由为重要。

2 断层特征

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剖面上规模较大的断层, 展现的特征清楚, 波组错断明显, 断层位置易辨, 容易解释, 没有难度;而地震剖面上同相轴的扭曲、分叉、合并等现象, 则需要进行理论判定:是小断层反映?还是岩性变化引起的?故对小断层的识别是解释中的难点与关键。

从小断层出现的位置一般分两类:一是出现在大断层末端的小断层, 此类小断层的解释会决定该大断层的延伸长度, 解释相对容易;另一类是孤立的小断层, 此类断层的识别难度较大, 而且容易遗漏掉。

3 断层解释研究

在多年物探解释的工作中, 通过对断层解释过程进行分析研究, 可从以下几个方法进行断层的判别。

3.1 数据体的断层判别

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工作是断层的剖面解释, 而剖面解释中的绝大部分工作又是断层解释。在断层解释过程中, 是在数据体上, 采用剖面与平面相互对照的原则, 以及结合断层体的空间结构来识别解释断层。

在数据体上, 断层的展布规模、位置及走向等信息特征明显。通过等间隔地切割数据体, 可以准确再现出断层在整个工区内的展布情况。

3.1.1 变密度剖面识别小断层

在常规剖面图上, 有些小断层的波峰发生扭曲, 波谷可能错断 (如图1a) , 此处的小断层特点会不明显, 往往解释过程中易被忽略而造成解释错误。如果通过剖面转换, 在变密度剖面上 (如图1b) , 波峰、波谷均被颜色充填, 波峰、波谷的信息同时展现后, 此处对应的小断层特点就变得很明显, 从而小断层得以判别。

3.1.2 相邻连续线剖面对比识别小断层

在地震剖面解释过程中仅用单一线剖面图上某处出现的断层特征 (如扭曲、错断等) 的来单一判断小断层的存在是不确切的, 而需要相邻线剖面图进一步的佐证。如果在连续相邻的几条线 (Trace) 剖面图上 (如图2) 相同位置都出现了扭曲现象, 则判定此处存在小断层。

3.2 相干数据体的断层判别

在断层解释过程中, 如果开断层不到位, 那么在相干体沿层切片上相同的位置就会出现畸变问题。故可利用相关数体的相应一致性来进行断层的判别, 并检验剖面解释准确性。把解释的断层多边形投影到相干图件上来查看两者之间的差异, 用以判别断层解释好坏, 特别对小断层解释更为重要。如图3, b图是剖面图a的相干体切片图, 在b图中相对应处出现了异常体, 从而判定剖面图 (a) 中相应处断层未开, 即剖面图 (a) 断层解释存在漏点。

3.3 组合方案的断层判别

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 更多应用相干体沿层切片、层倾角图来指导进行断层平面组合, 并依据断层的性质、倾向、断距变化情况、断点位置及区域应力场的变化情况来进行断层解释的判别。

3.3.1 相干体切片组合的断层判别

如图4, 相干体组合切片 (b) 上较暗的阴影区域代表相干程度较低, 而较亮的区域代表相干程度较高, 由于断层处反射波的连续性差特性, 从而显示出的明暗线条和弯曲状特征的相干体切片组合切片图与断层平面图a组合相吻合。故依据相干体沿层切片结构分布图可做为断层平面组合的判别。

3.3.2 层倾角图的断层判别

层倾角图的形成过程是沿反射层计算出每个网格点的时间倾角, 是对时间图表面进行的微分。而每一网格点的时间与在正交方向上的两个相邻点所限定的最终时间平面, 对应一个具有大小和方向的倾斜矢量。层倾角图的如此形成过程, 决定了倾角图上倾角大的数据条带对应着断层的走向。故根据层倾解图中倾角大的数据条带是否与断层剖面相符, 以判别断层解释正确性。

4 结论

断层解释可通过数据体上的断层浏览、相干数据体相结合等多种方法识别, 并应用相干体沿层切片图、层倾角图来指导断层平面组合来判定其正确性, 从而可提高断层解释的精度。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断层的地震解释的重要性及主要特征, 对断层的展布规律及判定解释方法进行阐述分析。

注入剖面测井资料沾污简析 篇5

1 沾污形成机理分析

从沾污的形成机理上划分, 沾污可以分为沉淀沾污和吸附沾污:

沉淀沾污主要产生在井底, 是由于同位素微球的密度、粒径与注入水不匹配, 使同位素颗粒产生滑脱造成的。

吸附沾污主要是由于管壁存在腐蚀导致不光洁、有油污等物质易于沾滞同位素微球, 或者是由于进行作业使管壁产生刮痕, 又或是同位素在封隔器、配水器、接箍上沉淀所造成的。

2 沾污类型分析

2.1 沉淀沾污

沉淀沾污一般发生在井底, 是同位素微球在井底沉积导致的。

2.2 吸附沾污

吸附沾污分为封隔器沾污、配水器沾污, 接箍沾污、管壁沾污四项。

同位素颗粒径向分布于油管与套管的环形空间, 其位置对应于磁定位曲线封隔器的位置就是封隔器沾污[2]。配水器处的沾污在同位素曲线上表现形状为曲线的幅度突然升高, 达到峰值又立即落下, 其位置与磁定位曲线上的配水器位置相对应。接箍沾污在同位素曲线上表现为曲线的幅度由低值突然变为高峰, 形似尖刀状, 其曲线的峰尖正对应着磁定位曲线中的接箍位置。在非射孔层位且无工具的情况下, 或在吸水少或不吸水的层位处, 出现同位素的异常幅度, 这就是管壁沾污。

3 沉淀沾污的影响因素

在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 微球颗粒直径越大, 沉淀沾污越明显。 (图1、图2)

升58-38井在5月12日测井取用的是直径为300-600μm的同位素颗粒, 此时井底有比较明显的沉淀沾污, 在6月28日测井时取用的同位素颗粒直径为100-300μm, 通过两次测井成果图中井底部分的对比可以知道, 升58-38的小粒径测井几乎没有沉淀沾污, 且同一位置的配水器沾污也相对较小。

4 判断吸水层所对应管壁沾污的方法和扣除依据

对着吸水层的管壁沾污比较难以判断, 因为没有管柱工具这类明显的标志。

从图3中可以看出, PI3层的同位素幅度很大, 但该层段的井温曲线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说明该层的吸水量不是很大, 并且P I3层未对应任何工具, 确定不是由于工具引起的吸附沾污, 同时通过该井各射孔层位的有效厚度和有效渗透率的分析也可推断出, PI3层所对应的管壁应有沾污存在。

再看该井其他的井段, 发现1492-1495米处也存在管壁沾污, 并且封隔器和配水器所对应的沾污幅度也很大, 从而可以判定, PI3层存在管壁沾污。

5 结论

(1) 沉淀沾污与同位素颗粒的粒径有关, 如果粒径偏大, 就会造成沉淀沾污。

(2) 吸水层所对应管壁沾污的判断和扣除, 应考虑工具位置、静态资料、井温和该井其它层段的情况等因素。

参考文献

[1]朱惠骧, 谢如慧.吸水剖面污染校正方法研究.油气井测试.2002.10.P18~P21.

连续示踪流量吸水剖面资料解释 篇6

对处于开发中后期的油田而言, 因受地层条件、射孔完井工艺、套管技术状况、井眼状况及同位素特性等影响, 造成注入剖面测井解释精度降低, 大大降低了对注水井注入剖面评价的准确程度[1]。连续示踪流量吸水剖面测井方法[2]有望解决上述问题。这种方法的井下仪由释放器发射活化液, 活化液随井筒内水溶液流动, 仪器配有g探测器, 可以连续跟踪测井活化液 (即井筒内水) 的流速, 从而计算出水的流量。

一、测井原理介绍

连续示踪流量吸水剖面测井的原理[3]是示踪剂发生放射性衰变, 当放射性示踪剂靠近探测器时, 探测器会产生相应的输出信号[4]。示踪剂在井筒中呈聚集的形式随井内液体流动, 通过一定距离的两个探测器时, 探测器会有明显的变化信号。由于两个探测器的距离很短, 这一波形不会有太大变化。通过方法分析就可以确定出放射性物质流经两个探测器的时间间隔, 计算出流体的流速;结合井筒的横截面积即可计算出流体的流量。

二、测井资料应用

多年来, 油藏开发一直以注水开发为主, 注水剖面测量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际经验[5], 下面对连续示踪流量吸水剖面测井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

1. 在水井验窜中的应用

连续示踪流量吸水剖面测井可用于检测管外窜槽。在测井过程中, 对比自然伽马的深度校正曲线, 若在非射孔层段出现流量显示, 则很有可能发生了流体窜槽。

为了更好的了解情况, 对Y2-12井进行分析研究, 如图1所示, 为Y2-12井喇叭口至3号层段间的流量追踪曲线图。

将相关数据分为两组代入流量公式, 经过计算确定非射孔层段流量均为Q3=23.2m3/d。即没有流量显示, 则证明了Y2-12井喇叭口至3号层段间没有发生管外窜槽。

2. 在分层注聚井中的应用

由于连续示踪流量测井使用液态同位素, 可直接对井下工具工作状况进行验证, 且可测得低注入层。

如图2所示, 为Y2-12井油管内流量追踪曲线图, 通过与喇叭口附近的环形空间流量对比, 即可验证仪器下端封隔器的漏失情况。

将相关数据代入以上流量公式, 经过计算确定了油管内的流量为:Q4=23.2m3/d。

因此, 可以得出结论:油管到3号层段间没有发生流量损失, 即仪器下端封隔器完好, 没有发生漏失情况。

3. 和其它注入剖面测井结合, 相互验证

无论连续示踪流量还是氧活化、同位素示踪测井存在误差是必然的。在测井系列选择上, 对疑难井或重点井的吸水剖面测量应采用多种方法组合测井, 以便科学评价注水井的注水情况, 提供合理的注采剖面信息。

三、总结与建议

连续示踪流量吸水剖面测井方法, 通过对比发现, 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同位素进层和沾污等问题, 取得了良好的测井效果。

连续示踪流量测井最大的优点就是比较直观, 测井资料精确度高、测量吸水量准、解释成果准确率高, 基本不受注水井条件限制。但是该测井方法也同样存在不足, 需要测试的目的层较多时, 测井时间比较长;同时对于夹层小的井、注聚驱的厚层细分井的层流量测量时, 由于射孔层间距离有限, 无法及时测量出足够的峰值进行吸水剖面评价, 因此该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针对目前复杂的注采情况, 应建立制订科学合理的注采监测周期, 以便科学评价注水井的注水情况, 提供合理的注采剖面信息, 制订科学、合理的注采剖面的措施。建议对疑难井或重点井应采取多种方法组合测井, 进行综合解释, 提高吸水剖面解释精度。

参考文献

[1]邵彦丽, 张振芳.油田开发中注入剖面测井资料存在的问题[J].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3, 22 (7) .

[2]张耀文, 王金钟.注入剖面放射性相关测量方法研究[J].测井技术, 2004, 28 (2) .

[3]郭海敏, 戴家才.生产测井原理与资料解释[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7.

[4]张秋平, 李阳.注入剖面示踪相关流量测井[J].石油化工应用, 2011, 30 (6) .

河南禹州大风口剖面地质遗迹特征 篇7

1地质研究史

大风口剖面所在区域曾有许多中外学者进行研究, 最早对其进行研究的外国学者有李希霍芬 (Richthofen, F) 、新常富 (E, Nystrom) 等。1934年以来, 孙健初、潘钟祥、黄声求、何锡麟、陈钟惠等老一辈地质专家及河南省煤田地质局、河南省地矿局区测队等单位进行了大量的勘探、研究工作。特别是在1989年, 该剖面被列为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华北晚古生代聚煤规律与找煤》国家一类地质研究项目的“铁柱子”, 承担此任务的原煤炭部第一地质勘探公司经系统研究分析前人的成果, 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将剖面的各项资料进行了补充完善, 提高了剖面的研究程度, 丰富了剖面的地质内涵和科学价值。

2地层、古生物特征

剖面地层出露完整, C-P除缺失中下石炭统外, 其余地层均有沉积, 且各组段分界标志及旋回特征明显, 地层界线清楚。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群, 蜓类、介形类动物群有华北地台晚古生代最高层位的化石带;华夏植物群比山西太原西山剖面发育完全而丰富。该剖面石炭二叠系共采植物化石35层, 已知有60属200余种, 植物群演化阶段明显, 各组段地层中均有对应的植物代表组合, 岩石地层与生物地层界线基本一致。二叠系晚期并兼有南北华夏植物亚区的特征, 成为华北华南二叠系对比的重要纽带。尤其是对河南省煤田地质勘察地层对比方面, 具有重要的标杆作用。

3沉积环境特征

作为华北南部C-P的代表, 大风口剖面各岩组沉积环境类型丰富, 沉积构造标志清楚、典型, 自朱屯组 (太原组) 灰岩、碎屑岩的陆表海、神后组 (山西组) —大风口组 (上石盒子组) 以碎屑岩为主的浅水三角洲体系 (三角洲边缘海湾、下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平原) 到石千峰的陆缘近海湖体系 (图1) , 环境的垂向变化反映了该区乃至华北盆地的沉积演变过程,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4事件沉积

太原组的碳酸盐岩及不同层段出现的海绿石、硅质海绵岩均是海平面上升的标志。太原组下段的风暴岩可判断古水深。下石盒子组三、四煤段中的火山凝灰质砂岩, 说明该区曾有过火山事件, 依据火山灰尘分布面积广, 进而可帮助地层对比。在上石盒子组硅质海绵岩及石千峰组砾屑灰岩中宇宙尘的发现, 对研究事件沉积、地层对比、地层相对年龄等均有重要意义。

5结语

上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下一篇:乡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