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巨变

2024-09-14

乡村巨变(共5篇)

乡村巨变 篇1

2016年8月,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休假,从京城回到湘西农村,在那块熟悉的土地上,陪伴着父母,与家人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品味着远离大都市、融入新农村的日常生活。十来天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我还是明显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变,也发现了乡村面临的新忧。站在乡村熟悉的山头上,可谓四面青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生态环境恢复快,食品安全问题多

改革以来,生态环境曾遭到明显破坏。近些年来,随着大量中青年农村人口进城打工,家乡的生态环境开始快速恢复,山上重新长出了树木,披上了绿色。人类活动的退缩,给大自然的万物生长留出了广阔的空间。

由于敝村属于纯农区,尚无工业,空气质量比北京要好得多,基本上都是蓝天白云。沿家乡的三都河边走,发现有不少白色的野天鹅在自由地飞翔和降落。当我在呼吸优良空气的时候,却发现家乡的食品安全已成了大问题。在家务农的二姐告诉我说,现在都是懒人农业,没人像过去那样除草,村民普遍使用除草剂。至于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则更是稀松平常。村民养猪、养鸡、养鸭,普遍使用激素饲料。当地政府对3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给予补贴支持,而不管其是激素饲料养殖还是生态养殖。在中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地方政府仍然局限于支持数量上的规模养殖,而对质量上的生态养殖却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二姐说,每年镇里发放水稻种子和油菜种子,村民到村干部那里免费领取,反正农民已经不能自己留种。建设健康乡村已刻不容缓。

放眼旧居换新颜,乡里难见少年郎

在农村,村民最大的理想似乎就是建新房。敝村以前的住房主要是木房子和土砖房。上个世纪80年代,在改革中率先富裕起来的村民开始建起了砖房子。当时建的砖房子全部为裸砖结构,墙体内外均不粉刷装饰。近十几年来,村民普遍建起了新的楼房,一般是两层的楼房,也有三层的。我到村里走一圈时,发现改革前的木房子和80年代的砖房子已经很少了,村民绝大多数都建起了新楼房。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村里很洋气的新楼房,几乎都是村民外出打工挣钱回家修建的。而单纯依靠种阳春的农民,根本建不起新房子。我们常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第一产业。但从事这个基础性产业的农民,却无法通过辛勤劳动富裕起来,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重大问题。要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让从事农业的农民成为有尊严、有体面的职业,就必须要有重大的改革。

我在家人的陪伴下在村庄里溜达时,很少见到中青年村民,许多新楼房门上一把锁,人去楼在,偶尔遇到一些老人,便随便聊上几句话。村里的中青年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去了,他们出钱出力新建的楼房也顾不上住几天。这种不能实现农民市民化的城镇化,既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病”,又造成了严重的“农村病”。

公路修到家门口,遍地垃圾无人管

经过十年的新农村建设,村里的公路交通有了明显的改观。村前三都河上修建了一座桥,桥头的石碑上,雕刻有捐款人的姓名和金额。本人捐款的1000元也铭刻在上面。村里的水泥路通到了各个自然村,以前最偏远的小砣、半山上这两个自然村,也修通了水泥路。这给村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村里还建起一些太阳能路灯,开通了自来水,洗衣机和冰箱能够正常使用。

但糟糕的是,农村的垃圾却没有安排收集和处理,村民对于各种垃圾,要么随手扔,要么擅自丢一堆,也没有人专门处理,任其臭气熏天。我小时候,农村是没有垃圾概念。所谓的垃圾,就是动物饲料和农家肥,可以循环利用。现在造成的农村垃圾,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厨房生活垃圾。以前厨房生活垃圾都成了动物的饲料,本质上没有什么垃圾可言。现在饲养动物普遍使用饲料,厨余垃圾产生了。二是农作物垃圾。以前农作物垃圾要么成为动物的食材,要么成为村民的燃料,要么成为有机肥回归自然。现在这些东西无用武之地,便成为了垃圾。三是工业品垃圾。城市各种工业产品输入农村后,也将各种垃圾带入了农村。药瓶、塑料制品等散布在乡村各地。前两种垃圾可以很好地处理后回归自然,唯有工业品垃圾的处理,是个棘手的大问题。目前,村里尚无垃圾处理的意识和应对之策,各种垃圾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老人农业老人爱,精准扶贫精准难

网上有种说法,80后不愿种地,90后不会种地,00后不提种地。现在家乡的种地主力军,都是些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老农民。在村里,我见到一些老年村民仍然对农业充满感情,他们一天到晚都要干些农活才舒服。在敝村,至今既没有搞过任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也没有成立任何农民专业合作社。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也不靠农业这个收成。留在农村的中老年村民,只有担负起种地的责任。对他们来说,除了种阳春,他们不会干别的什么。他们只有每天干些农活,才感到满足和心安理得。以前村里大都种植早稻和晚稻,现在则已经全部改种中稻了。

家乡从种植双季稻到单季稻,这是城镇化和农村人口老龄化倒逼的结果。不光是敝村,我一路走过,附近见到的村庄都只种植单季稻了。应该说,改革这么多年来,村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以前吃不饱饭的情况不复存在了。但因劳动力缺乏、年纪偏大、疾病等因素,村里不同情况地存在一些生活困难的人,贫困仍然是村庄的组成部分。

一位我称呼为三伯娘的老人,70多岁了,老伴已去世几年,两个儿子都已分家,在外打工,她大儿子因病已经瘫痪,二儿子在怀化打工。她一个人居住在一栋破旧的木屋子里,没有电灯,也不用煤油灯,不用自来水,天黑就睡觉,用水就到井里去挑。她看到我回村后就来问我,说她住的房子快要倒塌了,政府能否帮她维修维修?我对她说,现在中央正在实施精准扶贫,你可以跟村干部反映情况。她说已经跟一位村干部说了,村干部回答她说:“你房子还没有倒,等倒了后再说。”这位三伯娘感叹说:“如果等房子倒塌了,我可能就被压死了。”我们对农村基层干部能否真正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的政策,的确不宜过于乐观。

撤乡并村热情高,创新治理机制少

这次全县进行了大规模的撤乡并村,我老家所在的观音阁镇,已将隔壁的木溪乡并入其中;所在的山脚下村,已与对河的湖青村合并为莲花台村。一位村干部介绍说,原本将合并后的村叫莲花村,后发现全县还有一个莲花村,就加了一个台字,改成莲花台村了。这次大规模的撤乡并村,是湖南省的统一行动计划。记得1995年全省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时,溆浦县当时撤了8个区公所,但相应地改名为8个办事处,照常运行;同时将50个乡镇撤并为43个乡镇。2009年11月,溆浦县撤销了8个办事处;2015年,溆浦县将43个乡镇刚好合并为25个。

撤乡并村,只是机构的物理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基层政府的职能没有相应转变,乡村治理机制也缺乏改革创新。可以说,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乡村治理机制,远比大规模撤乡并村更具有社会进步意义。但问题是,我们更热衷于乡镇机构的撤并,而不是专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如何建设风清气正的乡村政治生态,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考验。

乡村巨变 篇2

今年春节,爷爷带着我们一家开着小车回老家大岭探亲。在车上我们谈笑风生好不开心,说的最多的是大岭变化真大!

爷爷坐在前排时不时转过身,笑着对我们说:“以前老家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的路是羊肠小道,一下雨到处都是积水,人们在回家的路上都要赤脚走路,到了秋天稻谷收获的季节,人们都用肩膀挑回家。住的都是泥墙,最怕刮风下雨了,总担心瓦片被掀漏雨。”

“真的吗?”我将信将疑,“瞧现在的公路多好呀,又宽又大,农民伯伯把收获的食物都是直接装车运回家。而且路的两边都种上了银杏树,毛竹、桃树……秋天到了,漫山遍野的银杏树叶黄了,像给大地披了一件厚厚的黄衣裳,很多游客远道而来观赏。高兴了,来个太极、瑜伽表演,顿时整改乡村热闹了!每每这时候还有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摄影爱好者,闪动镜头留下了眼前的美景。”

爷爷看我一脸迷惑的表情,用他粗大的双手摸着我的头,眼神突然凝重起来,说:“孩子,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在你爸爸小时候有个小伙伴,也是我们家的亲戚,那孩子聪明活泼,人见人爱。可是有一天夜里发高烧,刚好又赶上下了几天几夜的暴雨,家里人急得团团转,想送孩子去城里的医院,可是暴雨加上泥泞的山路,而且当时已经半夜,一路上就充满危险,只能等到天亮,天放晴了,家人才深一脚浅一脚的来到城里医院,这时都已经是第三天下午了,结果孩子给耽误了,脑子给烧坏了,多好的.孩子啊!可惜了。”这时爷爷的眼睛有些湿润了。

我急忙安慰爷爷说:“爷爷,别难过了。现在不是一切都变了吗?这样的悲剧再也不会发生了。”

爷爷转悲为喜说:“孩子,这都得感谢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变,让我们农民也坐上了小车,住洋房,美丽乡村处处有,走出家门就是风景的幸福日子,你们生活在新时代是幸福的一代,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家乡和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约克·米勒:七幅大画看乡村巨变 篇3

世界知名图画书作家。1942年10月出生于瑞士洛桑,6岁的时候全家人搬至苏黎世的古斯纳特。随后进入苏黎世比尔应用艺术学校就读,取得插画文凭后,未满二十岁的约克只身前往巴黎,在当地的广告公司从事插画设计工作。后来,约克回到瑞士,由于父亲的经济支持,他无后顾之忧地进行图画书的创作。从第一本书开始,坚持他的写实画风,细腻真实,擅长运用电影镜头手法一步步推进故事的情节,丰富画面的想象空间。

这就是约克·米勒

处女作大放光彩

1973年,约克的处女作《推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一经出版就在瑞士获得了巨大的反响,随着该书在法国、美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出版,在国际间也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并于第二年获得了欧洲最具权威的德国绘本大奖。这是一本十分特殊的作品,由七张巨大的彩色图画组成。1976年,约克以相同的手法再度创作了其姐妹篇《城市的改变》,两本作品揭开了图画书世界的崭新一页。

善用镜头的图画书导演,

这是评论家授予他的一个头衔

看他的作品,如同在看一场电影,推拉摇移,镜头的变换既娴熟又流畅。比如在《森林大熊》里,开场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全景,接下来画面变为四格,全景加上中景,一无所知的熊跃然纸上;在《推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里,约克以固定镜头“拍摄”一处场景,镜头不动,全景展现四季变幻,过程也仿佛一幕幕呈现。

国际安徒生大奖获得者

1994年,因为“作品除了层次丰富的想象空间外,同时投射出一位艺术家的视野和良知”,约克获得了世界上童书创作的最高荣誉:国际安徒生大奖画家奖(这可是“插画界的诺贝尔奖”哦),他也是第二位获得此奖项的瑞士画家。约瑟妮·塞特琳曾经为瑞士IBBY撰写一篇研究他的论文,精准地阐述了其作品的特质:“约克·米勒的作品远比单纯的写实画作更丰富……在他的作品里,每一样东西都表现得栩栩如生,而读者们也可以感受到他画作中层次丰富的想象空间。”除此之外,他也曾荣获瑞士年度最佳图书、德国年度青少年文学奖、德国绘本大奖、莱比锡国际艺术银牌奖等重要奖项。

图画书界的黄金搭档

约克的很多作品都是自写自画,比如《推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坚定的小锡兵》《书中书》等。但是他也有许多饱受盛名之作是与人合作的,而且,此人堪称是他的黄金搭档:瑞士的作家约克·史坦纳,他们合作的经典绘本有《森林大熊》《再见,小兔子》和《太阳石》等。

推荐理由

本书荣获:

★德国绘本大奖

★瑞士年度最佳图书

★意大利波隆纳儿童书展插画特别奖

★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最佳童书

《母子健康》告诉你

《推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多次再版,世界各地也出版了不同的语种。作者约克·米勒曾在2007年修订过,他在序言里如此解读:“在三十多年前创作这些图画书时,我的本意并不是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创伤。我考虑得更多的是,用快进方式向他们的父母展现我们这一代人在坚定不移地信仰进步的时代里经历了什么,但我并不想对这一切作出评判。”

这本特殊的图画书作品被公认为环境主题类图画书中的经典之作,在国外,有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以这本作品作为教材,讨论环境问题。

约克向来钟情于大开本作品的创作,作品中主题和现代思维有密切的关系,他的作品中有不少都和“环保问题”有关。

跟着绘本达人一起读

@ 柳树在说话 时间从1953年到1972年,七张画面依次展现,我们看到了乡村的变化。每次讲座,虽然将这七幅大画面摆在一起很震撼,但是只有在大人面前我才这么讲,只要有孩子,我则会反过来,先看1972年的这一幅,逐次慢镜头拉回到1953年……因为现在城市的孩子最为熟悉的就是都市,也就是作品里的1972年的模样,借着作品,历史倒退,他们会逐张惊讶,原来,20年前,我们这里曾是那么美好宁静的一个天地啊。

@ 一慢二看 与孩子们分享这本绘本,我常常选择切入小的细节,比如开始聚焦到白色的小猫,大家可以一起共玩的游戏就开始了。沿着这种思路,在前六张画面中,苹果树也一直经历不同的景象……

儿童阅读研究者王林有话说

我设想,这本书在中国出版后,也会像其他国家一样,来到教室,来到教师的讲述中。可是,我希望不只是批判。批判什么呢?造成这一切的就是人类自己,我们自己不也享受着城市生活的便利吗?我希望有理性的思考和讨论,思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讨论如何才能在都市中也建造起心灵的田园。这样,我们才有真正的未来。

已在国内出版的作品

《再见,小兔子》(南海出版社,2010年1月,定价:29.80元)

《坚定的小锡兵》(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5月,定价:30.00元)

《书中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定价:42.80元)

《森林大熊》(新星出版社,2012年5月,定价:32.80元)

《推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新星出版社,2013年8月,定价:39.80元)

阅读经典

《推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从1953年5月6日到1972年10月3日,七张彩色的大图片,从同一个视角,记录一个乡村二十年的变迁。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改变的不只是环境,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

图画书大师约克·米勒以包含丰富细节的无声画面,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类与自然、自然与文明的关系。在变迁中,我们仿佛不断地在扪心自问: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妈妈读吧

之前觉得太小的孩子并不懂得什么环保的道理,其实并非如此。就像《推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听主题就觉得小孩子读不进去,但恰恰相反,我和贝贝一起看的时候,她很投入,也很惊奇,家里绘本很多,可是很少见到她如此喜爱。她最关注的是画面上的变化,比如最后一张图路上的白猫,也会因为草地越来越小而感伤,这其实表示她已经看得懂画中的“变迁”。

《森林大熊》是一本如雷贯耳的作品,我和儿子开始分享的时候,却是由一场“我是谁”的讨论开始的。大熊就是大熊,应该有大熊的生活方式和空间,而不是被“挤兑”到连自己是谁、如何生活都不知道。这是我儿子人小鬼大非常有见地的发言,而我还在琢磨其中的深意。

《书中书》实在是一本很酷的图画书,还配有3D眼镜!虽然我一再强调,不是每本书都适合戴这副眼镜,可是儿子却兴致勃勃地戴着看了一本又一本……好玩之余,我更赞赏画家的立意:给孩子们的书当然要以孩子们为主!

通钢,巨变进行时 篇4

第一次是在2011年, 尽管由首钢发展研究院的书记带队, 通钢还是一推再推, 直到6月份才成行。见面之后, 我们本想好好座谈, 可大家谁都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介绍情况也只是照着稿子念。到了通钢股份, 也只是简单参观了一下。这次调研的效果不理想。

2011年8月, 我又随首钢总公司顾问董贻正来到通钢。我们几乎走遍通钢股份各个主要生产厂, 听取了公司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情况介绍。事后董老曾说:“去年我来的时候, 他们满脸愁容, 张嘴就给我摆困难、讲客观。这次他们讲得很实在, 有条理、有数据、有情节、有人物, 脸上也有笑容了, 看来他们的心气上来了。”

2013年3月, 我应通钢之邀第三次到通钢股份做调研。党群工作部门向我介绍了开展通钢“从点滴做起, 为生存而战”主题实践活动的情况, 带我走访了炼轧厂、烧结厂、机修公司、技术中心、机动处等单位。通钢集团和通钢股份领导分别向我介绍通钢近两年取得的进步, 并分析了取得这些进步的原因。我深切感受到, 他们的心态彻底变了, 已从原来的不愿交流变为现在的主动交流、敞开交流。这种变化, 既是通钢取得进步的深层动因, 也是通钢文化变革的生动体现。

眼睛向内

加盟首钢之初, 通钢人心头还笼罩着“通钢事件”的阴影, 生产经营困难重重。为了保稳定、谋生存、求发展, 他们认真贯彻首钢总公司的战略部署, 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2011年7月, 首钢总公司向全集团推广唐钢经验。通钢股份通过学习, 制定并实施了开源节流的四项措施:一是清理备品备件, 二是外委转自营, 三是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 四是借鉴首钢经验, 加强各方面管理。2012年, 通钢股份清理出价值1.6亿元的积压备品备件。与此同时, 千方百计提高备件的计划准确率, 并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杜绝徇私舞弊行为。以前, 通钢股份冶金专用件备品备件管理和检修工作, 主要委托外面的业务部门完成。为了减少资金外流, 也为了锻炼自己的队伍, 从2012年开始, 实现了外委转自营, 全年减少了1000万元的外委费用。

当管理提升到一定程度之后, 向技术要效益就成为通钢提升竞争力的主要突破口。据通钢技术中心主任王韶光介绍, 通过积极开发应用新技术, 2012年通钢已成为东北地区唯一应用煤岩分析技术实现煤炭采购成本大幅度降低的企业;通过改善烧结矿质量, 每月降低成本1000万元左右;通过借鉴首钢和日照钢铁的做法, 实现了高炉经济用料, 全年降低成本3.71亿元。由此看来, “眼睛向内”已成为通钢应对困难与挑战的一大法宝。

心有多大, 改善空间就有多大

调研过程中, 通钢好几个部门的领导都向我建议, 一定要认识一下通钢股份机械动力处处长马清洁。

马清洁是2010年6月主动要求从通钢集团回到通钢股份的, 她也就从大城市长春回到了小城市通化。她说, 就是因为想干一点儿实事。2011年, 她借鉴首钢总公司的包保核做法, 建立了设备指标体系, 把细化分解指标落到了每单位、每月、每人。年初, 股份公司下达给机械动力处的备件采购指标是5.3亿元, 但马清洁主动要求降到3.8亿元。年底, 他们不但完成了自定指标, 而且设备故障率还控制在千分之二以下。事情做到这一步, 一些人认为马清洁已经把自己给逼到了死角, 再也没有什么改善的空间了。但是, 2012年, 他们又清理出1.6亿元的积压备品备件。事实说明:心有多大, 改善空间就有多大。

通过艰苦细致的努力, 马清洁领导的机械动力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原来, 备品备件管理比较零散, 效果较差。现在, 机械动力处是设备牵头管理部门, 采购与运行系统化了, 包保核责任制得到了认真的贯彻落实, 系统管控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过去, 备品备件二级单位要多少, 他们就采购多少, 计划审核流于形式。现在, 他们做计划、查问题都习惯“往祖坟上刨”, 干每项工作都坚持“一杆子插到底”, 不给自己“留余地”。另外, 他们还养成了平淡做事、清白为人、廉洁奉公的好作风。马清洁说:“其实, 只要把本职工作当作自己家里的事去做, 就一定会不断创出新水平。”

马清洁非常感谢上级领导、各个部门和广大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就拿积压备件清理工作来说, 通钢股份成立了由孙利军 (现任董事长) 任组长, 相关副经理、副书记任副组长, 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清理领导小组, 各单位也相应成立了清理小组, 这就为清理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在此基础上, 机械动力处会同党委组织人事处联合下发了《关于库存积压备件处理的考核办法》, 明确规定降储工作的完成时限、绩效考核方案及责任追究办法。这样, 公司上下就形成了合力, 形成了计划、执行、检查、考核这样一种闭环管理。在追求管理零空隙的同时, 实施正激励, 就产生了强大的正能量, 因此才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现在, 机械动力处的工作重点, 已由降低备品备件费用转为追求设备零故障, 目标是使公司的经济指标进一步优化。马清洁满怀信心地说, 减少工艺事故和操作事故所带来的隐形效益, 比降低备品备件所带来的效益还要大, 我们将为此付出更大的努力。

“对撇子”就能干成事

通钢股份公司党委书记曹向葵, 快人快语。谈到工作体会, 他说:“东北人把彼此能想到一块儿、干到一块儿叫做‘对撇子’。依我看, 现在通钢管理层的一大特点就是‘对撇子’。”

曹书记感悟道:现在是人合心, 马合套。一起干事得有共同语言。你值得我尊重, 我就愿意跟你聊, 愿意跟你一起干。通钢整合的成功, 王涛是一个关键。作为通钢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他很有耐心。他把首钢的模式介绍给你, 让你自己看好不好, 不强迫你去执行, 而是慢慢引导大家的思想发生变化。现在, 领导班子成员之间, 一个眼神, 一个表情, 就能达成一种默契。做不到这一步, 你融合个啥?当然, 也必须承认, 首钢有整合的实力, 更有融合的胸怀。为了通钢走出困境, 首钢掏了整整25个亿的真金白银啊!这些因素加在一起, 赢得了通钢职工的认可, 上下同欲, 对撇子了, 大家就一个心思争当重组企业的排头兵呗!

通钢集团党委副书记祁树祥也感触颇深。他说, 去年钢铁市场形势非常严峻, 原料价格猛涨, 产品价格猛落, 我们一下子感到很难承受。但是, 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 通钢人的心很齐, 顶住了强大的外部压力, 争当排头兵的决心不会变。

辉煌六十年之乡村巨变 篇5

宁国市甲路中心小学六⑶班陈婧卿

时间就如飞箭,我们的祖国60岁啦!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毛主席郑重地向全中国、全世界宣告:新中国成立!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0年,申奥成功!2003年,非典;2008年,“5·12”大地震、“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古至今,每一件辉煌的故事都被载入史册,我们的母亲啊!伟大的母亲走过了辉煌的六十年。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农村。”北京市育红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王均朋对李易说道。“为什么呢?农村有什么好的?路不通,得绕山;而且弄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万一下了雨,小路就变成了沼泽池。这呢,是交通问题。哪像我们城里,立交桥横七竖八,纵横交错,想往哪儿就往哪儿。大路也宽敞,小路也宽敞,怎么走也走不进死胡同。”李易反驳的语气中带着鄙视。王均朋不服气了:“哼!如果是你说得那样,那他们干嘛向往啊!吃饱了撑着,没事干啦!”李易得意洋洋:“嘿嘿,依我看哪,他们准是吃饱了没事干!而且,你想啊,农村家家户户都是破土屋,烂瓦、烂土、烂房子,有门儿没门儿,有窗户没窗户,冻都冻死了!还有,那里的孩子读书还是个问题呢!你再瞧瞧,我们这里,高楼大厦,万栋别墅,还有商品房,一幢幢的,像竹笋一样拔地而起。夜晚和凌晨,这里灯火通明,比白天还亮些,射的眼睛又酸又痛,而农村闪烁着摇摇晃晃的星星火光。城市里汽车‘叭叭’,川流不息,农村里有钱的有辆老式旧自行车,没钱的只能望着他们流口水。怎么比呀?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嘛!”“你怎么可以这样说?你家祖祖辈辈不都是从山村里走出来的?那皇帝朱元璋不也是从凤阳这个小地方出来的吗?„„”王均朋急死

了,“要不,我们一睹为快,去看看,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你我说法,如何?”“去就去!”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解下来要去宁国市。„„在很多老年人的眼中,宁国以前是一个山村,和大家所说的一样,破土屋,大山堵塞,交通不便等等诸多不好的词语都用在它的身上。可是,如今,这个山村已经变成了众人所向往的旅游胜地,一个以‘僻静的山村’从而变成了‘繁华的市区’,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道路纵横交错,可以让人迷失方向。当然,‘鲜花’须要‘绿草’的陪衬。在这些景物旁,还有绿水、青山来陪衬,鸟语花香,美丽多彩„„现在,几乎一切好词都用在它的身上。学校也大、美、健康。宁国——一个把市区的繁华与山村的美景结合起来的城市。„„欢迎大家来此处游玩!”导游绘声绘色地描述着„„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宁国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宁国,取而代之的是这样一个美丽、清秀的模样,走进宁国,就是走进快乐氧吧!

“嗯嗯,这里真好玩,什么‘恩龙山庄’、‘青龙湾’、‘桃花源’啊,太好玩了!当然,还有这美味可口的山核桃!”李易一边磕着山核桃,一边说。王均朋手查着腰,得意的说:“怎么样?是你说对了,还是我说对了!人家大诗人李白也向往这里呢!”“嗯嗯嗯,你对了,我错了,行吧?但是,我奶奶说这里不好呀!”“哈哈哈,哈哈哈哈„„”王均朋笑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哎,我说,你笑什么呀?”“你奶奶多少岁了?”“年满八旬。”“呵呵,她所说的是她年轻时看到的农村模样。可事情过去了六十年,哪有事物不变相呢?”李易恍然大悟,点头道:“嗯,说得也是!”“呼„„”这时,一群年轻人风一般的飞奔过来。“向往了吧!哈哈哈哈„„”“看来,我们俩必须努力读书,将来挣钱给父母和爷爷奶奶搬到宁国来住,让他们呼吸绿氧,健康长寿!”两人异口同声的说道。

李易回家后。“哎呦,孙子哎,来来来,奶奶给你讲讲现在乡村的事儿吧!”奶奶口齿不清地道,“我可是见证了伟大祖国这辉煌的六十年哩!呵呵„„”望着奶奶那空荡荡的嘴巴,李易也呵呵地笑了起来。

简评:

本文小作者通过王均朋和李易的对话及导游的介绍,真实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文章写作特点较新颖,构思奇特,不失为一篇佳作。

指导教师:杨桂娣

通讯地址:宁国市甲路中心小学六⑶班

邮政编码:242362

上一篇:承诺剖面下一篇:实际教学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