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巴喷丁联合治疗

2024-09-06

加巴喷丁联合治疗(精选7篇)

加巴喷丁联合治疗 篇1

各种慢性肾脏病随着病情的进展,肾功能渐进性减退,最终发展到尿毒症,临床上主要采用血液净化治疗。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尿毒症患者加入到肾脏替代治疗的行列中来,有研究报道,全世界有超过200万例尿毒症患者通过血液净化来维持生命,并且透析患者逐年增加[1]。血液透析是一种不完全性肾功能替代治疗,不能完全纠正尿毒症的代谢紊乱和清除所有毒性物质,因此肾脏替代治疗期间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症状之一,有报道显示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发生率为60%~90%,这给患者带来了很多痛苦,严重影响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2,3],与此同时,还提高了尿毒症患者的住院率和远期病死率[4]。因此,寻找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最佳方案已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近2年来,本研究采用针灸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尿毒症伴皮肤瘙痒患者52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制订的血液净化标准[5]。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17例、加巴喷丁组17例和针灸+加巴喷丁组18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肾功能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注:BUN:尿素氮;Scr:血肌酐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给予常规治疗。包括:①低盐低脂低嘌呤低磷优质高蛋白饮食;②血液透析采用空心纤维透析器,透析液流量500 m L/min,血流量维持在250~280 m L/min,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每周3次,每次4 h;③纠正钙磷紊乱、控制血压、纠正贫血等对症治疗。

1.2.2 加巴喷丁组

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加巴喷丁片(厂家: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30662)治疗。患者在每次透析后当天睡前予以加巴喷丁片0.2 g,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2.3 针灸+加巴喷丁组

在加巴喷丁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于透析当天进行,取穴足三里、曲池、血海、三阴交、百虫窝穴,采用毫针刺法。进针前将患者穴位消毒,进针后每隔10 min行针1次,留针时间为30 min,每周3次,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磷(P)、血钙(Ca)、血甲状旁腺激素(i PTH)及组胺水平,其中P、Ca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i PTH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组胺采用ELISA法检测;②瘙痒程度评价,采用官君达等[6]对中医症状量化方法的建议:不能用频次表达的症状,都可采用严重度(severity)法(又称100 mm刻度法)。告诉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严重度由左至右逐渐加重,范围为0~100 mm。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让尿毒症患者根据自己对瘙痒程度的体会在适当的点上做出选择,分别测出瘙痒程度的量化值,然后对治疗前后的瘙痒程度量化值进行比较,评价疗效。因为是尿毒症患者自己的体会,结果相对客观。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常规组患者治疗后Ca、P、i PTH及组胺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巴喷丁组和针灸+加巴喷丁组治疗后P、i PTH及组胺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C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加巴喷丁组治疗后P、i PTH及组胺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Ca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P<0.05;i PTH:血甲状旁腺激素

2.2 三组治疗前后瘙痒程度比较

治疗后加巴喷丁组和针刺+加巴喷丁组的瘙痒程度较治疗前显著减轻(P<0.05或P<0.01),且针灸+加巴喷丁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加巴喷丁组与常规组(P<0.01)。见表3。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常规组及加巴喷丁组比较,##P<0.01

3 讨论

尿毒症是终末期肾脏病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总称,肾脏替代治疗已成为尿毒症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包括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血液透析主要是机体血液通过透析器的半透膜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人体血液中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然而仍有P、i PTH等部分毒素无法清除,故尿毒症皮肤瘙痒临床上比较常见,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为不适的临床症状之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的瘙痒,其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有额部、项背部和四肢等,患者的瘙痒程度轻重不一,一般阵发性发作,持续时间不等,不仅引起患者的不适及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还因抓挠引起皮肤破损继发感染,甚至部分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及自杀倾向[7]。对抗过敏及止痒药物效果欠佳,故尿毒症皮肤瘙痒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临床上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或服用抗组织胺药[8],以及采用血液滤过、血液灌流等方法治疗瘙痒,但这些治疗方法多疗效欠佳且易出现副作用,临床上无法长期应用,而间断治疗后,瘙痒容易复发。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加巴喷丁可治疗尿毒症顽固性皮肤瘙痒,认为加巴喷丁对尿毒症瘙痒的疗效可能与抑制神经的钙离子通道有关[9]。另有报道,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或血液滤过、控制血磷等治疗方案可缓解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10],然而,血液灌流及血液滤过价格昂贵,报销比例低,在我国,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普及,因此临床上仍有一部分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难以很好地控制,结合我国的国情及中医中药的优势,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中药如针灸等治疗,可能是比较经济实用的手段之一。

尿毒症出现皮肤瘙痒,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形成的原因尚未完全阐明,与多种尿毒症因素及非尿毒症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可能的机制主要包括[11,12,13]:①免疫、炎性反应;②组胺浓度和活性增加;③钙磷代谢紊乱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升高;④周围神经病变;⑤氮代谢产物潴留刺激皮肤及皮肤干燥。另一些透析相关性因素如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差、透析时间短、血液透析机消毒液过敏、透析不充分等均可引起皮肤瘙痒。多种介质和受体在瘙痒的产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组胺是最早发现的瘙痒介质之一,广泛存在于肥大细胞中[14]。已有国内研究表明,机体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分泌内源性致痒物质,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介质形成神经冲动,通过网状传递系统,到达躯体感觉皮质,引起患者抓挠皮肤的强烈欲求[15]。国外研究证实[16],慢性肾脏疾病并发皮肤瘙痒的患者,体内具有更多数目的肥大细胞,血浆组胺水平显著升高。何天峰等[17]研究证实,针刺能显著减少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肥大细胞的产生,其认为针刺可以抑制肥大细胞的功能,减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起到止痒作用。在正常机体内,组胺可在微血管内皮细胞中快速失活,同时可通过肾脏排泄,而尿毒症患者微血管受损,肾脏排泄功能障碍,导致组胺失活障碍,在体内积聚,从而导致血浆中组胺浓度高于正常水平,继而引起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与中医学的“痒风”“风瘙痒”相类似。祖国医学认为“风盛则动,风动则痒”,因此认为皮肤瘙痒多因外感湿浊、风等邪气或血虚生风引起,皆属于“风”。血虚不能濡养肌肤,血虚生风化燥则引起皮肤瘙痒。外风的根本在邪气,如《素问》记载“外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寒搏皮肤。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则为痒也”;而内风多源于血,血虚、血燥、血热均可以生“风”,如《诸病源候论》所云“风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持,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内外风相合,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致皮肤瘙痒无度,游走不定。自古以来医学家都在探讨借助皮肤帮助尿毒症患者排除体内毒素,针灸疗法是传统疗法之一。针刺可以通过腧穴作用于经络脏腑,发挥疏风清热、养血润燥等作用而起到止痒作用,刺激激发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以外治内,扶正祛邪”的作用。孟宏等[18]研究证实,针刺小鼠的曲池、血海等穴位,能显著减少右旋糖酐诱发的皮肤瘙痒持续时间,提示针刺曲池、血海有较好的止痒和抗组胺作用,为皮肤瘙痒针刺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陈海霞[19]将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的基础上,施以针刺及药浴治疗,患者皮肤瘙痒得到明显改善。张芬等[20]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伴皮肤瘙痒的尿毒症患者46例,在血液透析滤过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治疗后皮肤瘙痒情况明显好转。黄小琴等[21]选择104例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药浴组和针刺加药浴组,分别给予药浴及针灸治疗,治疗后药浴组和针刺加药浴组瘙痒程度明显改善,而且针刺加药浴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浴组与常规组(P<0.01)。同时根据祖国医学“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中医治疗原则,本研究针刺止痒取足三里、曲池、血海、三阴交及百虫窝穴。足三里能调和气血,健运脾阳,温中散寒;曲池可以发挥清热祛风、凉血润燥的作用;血海具有温经活血、养血祛风润燥之功;三阴交补益肝肾,养血通络;百虫窝穴有疏通经络气血壅滞及止痒之功,是治疗皮肤瘙痒症经验奇穴,故针刺上述穴位能起到很好的止痒作用。

本研究显示,经过治疗,三组患者血P、Ca、i PTH及组胺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常规组改善不明显(P>0.05),加巴喷丁组和针灸+加巴喷丁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灸+加巴喷丁组的P、i PTH及组胺水平下降及Ca水平上升的改善均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加巴喷丁组和针刺+加巴喷丁组瘙痒程度比治疗前减轻(P<0.05或P<0.01)。针刺+加巴喷丁组效果明显优于加巴喷丁组与常规组(P<0.01),显示针灸联合加巴加巴喷丁能有效降低尿毒症患者体内P、i PTH及组胺水平,明显缓解尿毒症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

综上所述,针灸与加巴喷丁联合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起效较快,疗效较好,能提高尿毒症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经济实用,值得推广。但鉴于本研究涉及研究指标尚不全面,且受入选样本量少、随访时间短等因素制约,具有一定局限性,所得结论还有待进一步更大规模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证实。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加巴喷丁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衢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尿毒症伴皮肤瘙痒患者52例,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加巴喷丁组和针灸+加巴喷丁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加巴喷丁组在常规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每次透析后当天睡前予以加巴喷丁片0.2 g,针灸+加巴喷丁组在加巴喷丁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磷(P)、血钙(Ca)、血甲状旁腺激素(i PTH)、组胺水平及瘙痒程度的量化值。结果 常规组患者治疗后Ca、P、i PTH及组胺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巴喷丁组和针灸+加巴喷丁组治疗后P、i PTH及组胺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C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加巴喷丁组治疗后P、i PTH及组胺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Ca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加巴喷丁组和针刺+加巴喷丁组的瘙痒程度较治疗前显著减轻(P<0.05或P<0.01),且针灸+加巴喷丁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加巴喷丁组与常规组(P<0.01)。结论 针灸+加巴喷丁对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有较好疗效,可以有效减轻皮肤瘙痒症状。

关键词:皮肤瘙痒,尿毒症,针灸,加巴喷丁

加巴喷丁联合治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0月~2009年1月收治的骨转移癌疼痛晚期并且不能进行手术的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生理盐水安慰剂治疗组6例为A组,加巴喷丁治疗组6例为B组,奥施康定治疗组为C组,加巴喷丁+奥施康定治疗组为D组,除外肝、肾功能不全和有慢性神经痛病史者,患者均症状典型,诊断明确,认知功能完整,同意并能配合实验。组间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加巴喷丁胶囊为徐州恩华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国药准字H20040527,规格为300 mg/粒。加巴喷丁治疗组采用加巴喷丁0.2 g(3次/d)治疗4周。加巴喷丁+奥施康定(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治疗组:口服加巴喷丁胶囊0.2 g(3次/d)+奥施康定片5 mg(2次/d)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1、2、3、4周后,由另外一名不参与治疗的专职医师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uality of sleep,QS)来评估并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0分:无疼痛,10分:疼痛最强)和睡眠情况(0分:睡眠良好,4分:无睡眠)[2]。显效:疼痛明显减轻,偶有轻微疼痛,VAS下降到0~4分(不含4分)或QS下降到0~2分(不含2分),有效:时有疼痛,VAS下降到4~7分(不含7分)或QS下降到2~3分(不含3分),无效:疼痛无明显减轻,VAS 7分以上或QS 3分以上。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5),除对照组外,其他三组患者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其VAS评分逐渐降低,这表明单独使用加巴喷丁、奥施康定或者两者合用均可显著减轻骨转移癌疼痛,治疗时间越长其效果越好。治疗1周后,D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说明联合奥施康定和加巴喷丁治疗可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联合治疗后1周后,绝大部分患者的VAS评分均降至4分以下,有效率为100%。值得注意的是,生理盐水对照组较治疗后也表现为疼痛减轻,但与治疗时间无相关性(P>0.05)。见表1。

治疗1周后,所有患者的Q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表明上述四种方法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联合奥施康定和加巴喷丁治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有效率为100%。生理盐水对照组较治疗后也可以改善睡眠治疗。见表2。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与C组比较,▲P<0.05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与C组比较,▲P<0.05

3 讨论

骨转移癌的主要症状是剧烈疼痛,发病机制目前不清楚,可能与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与感觉传入的各个环节(如外周感受器、感觉传入纤维、脊髓传导通路、丘脑、皮质)变化有关。研究表明,中枢神经与外周神经的相互作用在骨转移癌的产生和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可能机制有:(1)感受伤害的纤维、背根神经节(DRG)细胞受到损害,从而对异常刺激特别敏感;(2)脊髓后角中枢感受伤害性冲动神经元延迟敏化、兴奋性增高,对非伤害刺激也出现反应;(3)感受伤害的神经元变性,引起低阈值的机械敏感性末梢解剖性芽生,从而与中枢感受伤害性神经元形成联系,导致脊髓后角功能性突触重构。骨转移癌也与患者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的关系,对疾病抱积极乐观态度的人疼痛程度明显较抑郁患者轻。由于骨癌疼痛机制尚无完全清楚,临床上也缺乏满意的治疗药物,一直以来,麻醉与疼痛科医师和骨科医师以期寻求一种能够显著减轻骨癌疼痛的镇痛药物。

加巴喷丁为第二代抗惊厥药,目前正逐渐成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的一线药物。它能显著降低由电刺激或钾离子触发的大脑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及5-羟色胺的释放[2,3]。与其他抗惊厥药相比,它具有疗效显著、耐受性好、副作用小的特点[4],是临床上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的最好的抗惊厥药物。当然,它的显著缺点就是起效慢,并且镇痛作用不够完善。作为吗啡控释片的替代品,奥施康定(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毒副作用小、无封顶效应等特点,其镇痛效能是吗啡的2倍。此外,奥施康定还具有口服生物利用度高(是吗啡的2~3倍)、血浆半衰期短(4.5 h)、血药浓度与镇痛效果相关性好、长期用药无蓄积的特点,可很好地弥补加巴喷丁的不足。单独使用时,奥施康定优于加巴喷丁对带状疱疹急性疼痛的疗效[5],而Hanna M等[6]认为奥施康定可增强加巴喷丁镇痛治疗糖尿病神经性痛作用。

本试验初步表明联合使用奥施康定和加巴喷丁可以显著改善视觉模拟评分和睡眠质量评分,并且毒副作用轻微,可作为临床治疗骨癌疼痛的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骆红蕾,陈风.骨转移癌的放射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4,13(4):318.

[2]Sills GJ.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gabapentin and pregabalin[J].Cur-rent Opinion in Pharmacology,2006,6(1):108-113.

[3]Brown JT,Randall A.Gabapentin fails to alter P/Q-type Ca2+channel-mediated synaptic transmission in the hippocampus in vitro[J].Synapse,2005,55:262-269.

[4]Morello CM,Leckband SG,Stoner CP,et al.Randomised double-blind study comparing the efficacy of gabapentin with amitryptyline o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ain[J].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1999,159:1931-1937.

[5]Dworkina RH,Barbanob RL,Tyringc SK,et al.A 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oxycodone and of gabapentin for acute pain in herpes zoster[J].Pain,2009,142:209-217.

加巴喷丁联合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65例。年龄49~68岁, 男34例, 女31例。入选患者均确诊为带状疱疹, 有典型的皮肤损伤症状, 并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疼痛。发病部位包括:脸部12例, 躯干部33例, 四肢20例。入选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脏功能、肝肾功能不全, 对加巴喷丁过敏患者, 免疫力较低患者及各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禁忌证等患者。入选患者在治疗前均未使用抗病毒药物或各种激素类药物。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30例) 和对照组 (35例)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服用伐昔洛韦0.3g, bid, 连续6d, 同时配合服用复合维生素B2片, ti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服用加巴喷丁胶囊, 负荷剂量为300mg/d, 可以分3次服用。然后根据患者神经疼痛的程度进行剂量的调整。一般每4d调整一次剂量, 每次加100mg, 直至患者疼痛能够得到完全缓解或没有出现不耐受的不良反应为止。另外患者需要服用糖皮质激素, 如泼尼松或地塞米松, 连续5d。泼尼松的给药剂量为15mg/d, 而地塞米松的给药剂量则为2.3mg/d。

1.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的神经疼痛进行评价, 以评定给药方案的临床效果[2]。评分标准为0~10分, 其中感觉不到痛感为0分, 10分为痛感最为强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7、30d进行比较, 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感, 具体如附表所示。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其神经疼痛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但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下降明显要大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2.2 不良反应以及复发率

随访跟踪3个月, 其中观察组复发1例 (3.3.%) , 对照组复发4例 (11.4%) 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观察组不良反应有3例 (10.0%) , 主要包括有胃肠道反应, 嗜睡以及头晕;对照组则有4例 (11.4%) , 主要包括有头痛, 胃肠道反应等。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并且不良反应均在耐受范围之内。

3 讨论

带状疱疹神经痛由于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因此在治疗带状疱疹时主要是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带状疱疹一般会在2~3w内消退, 但带状疱疹神经痛则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目前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药物镇痛效果不太理想, 加巴喷丁是治疗带状疱疹的其中一种的药物, 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带状疱疹神经疼痛并且有较好的耐受性[3]。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主要是可以抑制神经细胞的炎症, 使得炎症减轻, 缓解炎症带来的疼痛。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加巴喷丁联合糖皮质激素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其镇痛效果较为令人满意, 复发率也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的对照组, 没有发生任何重大的不良反应, 并且不良反应均在患者可接受的范围, 与对照组患者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此给药方案的安全性相对较高。在选择该治疗方案时应该要注意患者的各种使用禁忌证, 合理适量使用激素类药物, 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综上, 加巴喷丁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用药安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加巴喷丁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65例, 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观察组患者共30例, 采用加巴喷丁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共35例, 采用传统的治疗药物进行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其神经疼痛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但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下降明显要大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在患者接受治疗的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跟踪, 观察组复发1例 (3.3.%) , 对照组复发4例 (11.4%) , 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观察组不良反应有3例 (10.0%) ;对照组有4例 (11.4%) , 两组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 加巴喷丁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有着明显的临床效果, 并且用药较为安全, 没有出现重大的不良反应,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加巴喷丁,糖皮质激素,带状疱疹神经痛

参考文献

[1]龚志毅, 叶铁虎, 郝绒绒.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8, 14 (2) :72-77.

[2]赖亭吉, 施和建.加巴喷丁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2, 45 (2) :145-146.

加巴喷丁联合治疗 篇4

关键词:去甲替林,加巴喷丁,神经性疼痛,疼痛评分

神经性疼痛主要包括糖尿病性神经末梢炎、疱疹后神经痛、根性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 是通过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功能性障碍或原发性病变引起的疼痛综合征[1], 其诱因可为各种疾病或外伤所导致的脊髓、脊髓后根、末梢神经或其以上的中枢神经中的某些部位受损。本文通过观察分析去甲替林与加巴喷丁联合治疗神经性疼痛的临床疗效, 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68例神经性疼痛的患者, 男39例, 女29例, 年龄在56~82岁, 平均年龄为 (64.5±0.4) 岁, 其中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病变有31例,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37例, 疼痛评分均在4分/d或以上, 均排除合并有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疾病、肿瘤及全身性的疾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4例, 观察组采用去甲替林与加巴喷丁联合治疗, 对照组单纯采用去甲替林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疼痛评分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均给予常规治疗, 采用去甲替林与加巴喷丁联合治疗, 100~300mg/次的去甲替林 (上海泛柯生化试剂有限公司提供, 批号:N1054) , 1d3次, 最大剂量不超过1200mg/d, 在此基础上加用300~900mg/d的加巴喷丁 (广东省药物研究所制药厂生产, 批号:国药准字H20052302) , 1d3次, 最大剂量不超过1200mg/d, 4周为1个疗程[2]。

1.2.2 对照组

均给予常规治疗, 单纯采用去甲替林治疗, 100~300mg/次的去甲替林 (上海泛柯生化试剂有限公司提供, 批号:N1054) , 1 d 3次, 最大剂量不超过1200mg/d, 4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1) 疗效评价:显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 无药物不良反应;有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极少药物不良反应;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经处理后无改善。 (2) 疼痛评分: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进行疼痛评分, 无疼痛: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9分;剧烈疼痛:10分[3]。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疗效的数据经卡方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本组疼痛评分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单位采用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均数t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22例, 有效10例, 无效2例, 不良反应2例, 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显效18例, 有效9例, 无效7例, 不良反应1例, 总有效率为79.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观察组疼痛评分减少更为明显;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2。

3 讨论

神经性疼痛一般可由于各种疾病或外伤所导致的脊髓、脊髓后根、末梢神经或其以上的中枢神经中的某些部位受损所诱发, 对于神经性疼痛的治疗, 目前一般采用阿片类药物、抗惊厥药物及抗抑郁药物较多, 但大部分并非单纯是神经性疼痛的专门治疗药物, 临床实践证明, 上述药物对于神经性疼痛的治疗效果多不理想, 或者仅能短暂性地缓解疼痛, 甚至会引起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王国林等研究发现[4], 应用阿片类药物、抗惊厥药物、抗精神抑郁药物、止痛药物在神经性疼痛的治疗中其显效率依次为30.0%、35.0%、40.0%、18.0%。王韵等也研究表明[5], 应用精神类的药物治疗慢性疼痛, 也是其中相对有效的一种治疗选择, 以抗抑郁药物为代表, 其对神经性疼痛的治疗是具有一定效果的。去甲替林则是其中一种能治疗神经性疼痛的抗抑郁药物, 属于阿米替林的代谢产物, 起良好的抗抑郁作用, 起效迅速, 一般用于伴焦虑、紧张的抑郁症患者。本文中统计发现, 单纯应用去甲替林的总有效率79.4%, 治疗后的疼痛评分 (3.51±2.13) 分, 有一定的改善, 但效果仍不够理想, 而加巴喷丁属于抗惊厥的一种神经递质类药物, 其化学结构则属于γ-氨基丁酸类药物, 能应用在痛觉的条件与传导, 本文中统计发现, 去甲替林与加巴喷丁联合治疗神经性疼痛的总有效率为94.1%, 治疗后的疼痛评分为 (0.55±0.27) 分, 药物不良反应为5.9%, 可见二者联用的方案疗效显著, 同时药物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 去甲替林与加巴喷丁联合治疗神经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显著, 明显优于单纯采用去甲替林治疗, 极少不良反应, 能显著改善疼痛症状, 安全可靠, 值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苏梅.去甲替林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神经性疼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22) :146-147.

[2]金毅, 李炜, 徐建国, 等.国产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6, 19 (11) :98-100.

[3]谢益宽.慢性痛的发生机理[J].科学通报, 2009, 44 (22) :2353-2356.

[4]王国林, 王子千, 王家双.中枢与周围神经痛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15-20.

加巴喷丁联合治疗 篇5

1资料与方法1.1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治疗且伴有不同程度焦虑症状的82例PHN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1例。其中, 男44例, 年龄58~89岁, 平均年龄 (67.2±7.8) 岁。女38例, 年龄56~86岁, 平均年龄 (65.3±8.6) 岁;年龄58~85岁, 平均年龄 (66.3±6.8) 岁。其中, 实验组中男22例, 女19例, 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9例, 年龄56~89岁, 平均年龄 (65.1±8.1)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单用GBP胶囊治疗, 第1天300 mg, p.o., q.d., 第2天300 mg, p.o., b.i.d., 第3天300 mg, p.o., t.i.d., 以后可根据病情及耐受情况间隔2~4 d增加剂量300 mg/d (最大剂量1800 mg/d) , 疗程4周。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盐酸阿米替林片, 起始剂量12.5 mg, p.o., q.d., 3 d后加量至25mg, p.o., q.d., 最大剂量25 mg/d;以及盐酸曲马多缓释片, 起始剂量50 mg/d, 密切随访2 d, 若疼痛改善不明显可加量, 最大可加至100 mg/d, 疗程4周。用药前、用药后第1、2、3、4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焦虑状态、生活质量、药品不良反应进行随访调查, 记录相关数据。

1.3疗效判定标准[2,3]

(1) 抑郁状态评分:应用汉密顿抑郁状态量表 (HAMD-17) 进行评分, 总分>24分为严重抑郁, >17分为轻到中度的抑郁, 如<7分则无抑郁症状。 (2) 焦虑状态评分:应用汉密顿焦虑状态量表 (HAMA-14) 评分, 总分>29分为严重焦虑, >21分为有明显焦虑, >14分有焦虑, >7分可能有焦虑, 如<6分, 患者就没有焦虑症状。 (3) 采用0~10分评估治疗期间患者的生活质量:10分为最差, 0分为最好。 (4) 疼痛评分采用 (0~10分) 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analogscale, VAS) , 0分:无疼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 能忍受, 为镇痛良好, 不影响睡眠;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 尚能忍受, 为基本满意;7~10分:患者有强烈的疼痛, 疼痛难忍, 影响食欲, 影响睡眠, 镇痛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中无患者因药品不良反应、镇痛不足等原因而停止用药或脱离观察。治疗前实验组患者的焦虑状态、抑郁状态评分、生活质量以及VAS评分分别为 (16±6) 、 (20±7) 、 (8±3) 、 (6±4) 分, 对照组分别为 (17±8) 、 (21±7) 、 (8±4) 、 (7±4) 分, 治疗后观察组分别为 (11±3) 、 (13±7) 、 (3±2) 、 (3±1) 分;对照组分别为 (15±3) 、 (16±3) 、 (6±4) 、 (4±2) 分, 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 (P<0.05) 。有4例患者在首次焦虑与抑郁评分中发现由于不能长期耐受疼痛的折磨而出现自杀念头, 经治疗后好转。有部分患者在药物治疗后出现眩晕、口干、嗜睡、视物模糊、恶心呕吐。实验组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小结

临床上PHN患者往往因长期遭受疼痛的折磨, 苦不堪言,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伴情绪低落、焦虑、抑郁。大多患者皮损范围较广且合并有抑郁和睡眠障碍等并发症, 容易造成患者身心痛苦,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神经阻滞等[4]。本研究结果表明, GBP联合曲马多与阿米替林治疗PHN, 能有效控制患者疼痛程度, 有效降低患者的VAS评分, 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与单用GBP治疗相比显著减少了治疗中药物使用的总量, 不良反应轻且发生率降低, 安全性提高, 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值得推广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加巴喷丁 (GBP) 联合阿米替林、曲马多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HN) 伴焦虑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82例不同程度焦虑症状的PHN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1例。观察组给予GBP胶囊联合阿米替林片、曲马多缓释片;对照组单用GBP胶囊治疗, 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第1周、第4周对患者焦虑、抑郁状态, 生活质量以及镇痛程度进行VAS评分, 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 两组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生活质量以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 , 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 (P<0.05)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GBP联合曲马多、阿米替林治疗PHN伴焦虑的患者, 能有效降低患者的VAS评分,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伴焦虑,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陶中龙, 张细明.加巴喷丁预防腰麻时鞘内注射吗啡引起瘙痒的临床观察.中国药师, 2014, 17 (3) :449-451.

[2]陈萍, 许红, 华烨.加巴喷丁不同加量方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痛对比观察.山东医药, 2013, 53 (6) :57-59.

[3]黄东祥.阿米替林治疗带状疱疹后顽固性神经痛.四川医学, 2011, 32 (3) :222-224.

加巴喷丁联合治疗 篇6

关键词:加巴喷丁,半导体激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是人体免疫力低下时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导致的以受累神经分布区剧痛及相应皮肤区疱疹为特征的疾病。好发人群为老年人,且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机率较高,影响正常生活质量。新乡市中心医院皮肤科于2011年5月~2013年5月应用加巴喷丁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0例患者均来源于本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且年龄均为60岁以上,均符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诊断标准,即带状疱疹皮损消退后,其受累区皮肤出现疼痛持续1个月以上[1]。将130例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7例,男35例,女32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5.32±6.9)岁,病程1个月~3.2年,平均病程(2.6±1.3)个月,发病部位:胸背部27例,腰腹部23例,骶盆部5例,上肢7例,头面发病部位5例;对照组63例,男29例,女34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3.25±6.4)岁,病程1个月~3.7年,平均病程(3.1±1.5)个月,发病部位胸背部25例,腰腹部26例,骶盆部3例,上肢6例,头面部3例。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跳痛、针刺样疼痛或灼痛。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及疼痛程度等方面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肝肾功能不全等内科疾患,无急性胰腺炎患者,且未发现有对试验药所含成分及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有过敏史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营养神经药物维生素B1片20 mg,3次/d,甲钴胺片0.5 mg,3次/d;另均给予加巴喷汀胶囊第1天睡前顿服300 mg,第2天服600 mg,分2次,第3天始300 mg,3次/d;第4天至第6天增至如疼痛无缓解,则在每天3次的基础上增加服药剂量,直至疼痛明显缓解或出现副作用,最高剂量1800 mg/d,如有明显不良反应,可适当减量。治疗组同时应用LHH一500IVA型半导体激光照射。功率500 mW,照射时间为每次每部位10 min,1次/d。对照组则只应用加巴喷丁联合神经药物服用。两组疗程皆为2周。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后第1、2、4周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疼痛评分:采用10 cm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参考评分标准:0~1,无疼痛症状;2~4,轻度疼痛,不影响日常活动;5~7,中度疼痛,发作时影响正常活动;8~10,重度疼痛,发作时必须卧床[2]。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1、2、4周后VAS评分显著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分别为(7.02±1.35)分、(6.94±1.16)分,两组间VA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1周后VAS评分分别为(5.05±1.03)分、(6.78±2.07)分,(P<0.05),,治疗2周后VAS评分分别为(4.25±1.06)分、(4.79±1.25)分、治疗4周后VAS评分分别为(1.56±0.75)分、(2.57±1.03)分。两组与治疗前相比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但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治疗2、4周后VAS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观察组在改善止疼效果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治疗组主要有嗜睡1例、头昏乏力3例、眩晕2例、恶心1例,对照组主要有嗜睡1例、头晕乏力2例、恶心2例,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未特殊处理,继续治疗后反应自行缓解。

3 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老年人的发病机率较高,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病,且治疗无特效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为目前治疗疱疹后神经痛的主要药物,但此类药有尿潴留、体位性低血压、心脏传导阻滞等不良反应,其在人群特别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受到限制[3]。加巴喷丁原为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不仅有中枢性抗痛觉作用,而且也可抑制损伤后外周神经的异位放电作用,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主要用药,疗效随剂量加大可增强。但因本组均为老年人,为较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均使用药物的最小有效量维持。因而有时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而LHH一500IVA型半导体激光主要是利用激光的生物化学反应进行治疗,通过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组织中部分酶的活性,从而达到调节或增强代谢作用,加强组织细胞中核糖核酸的合成和活性,加强蛋白质合成;同时可减少局部5—羟色胺含量,达到镇痛的作用[4]。且半导体激光无组织损伤性,安全有效,简单易操作,联合加巴喷丁应用治疗效果明显。本次研究显示加巴喷丁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既可以降低药物用量,又可以提高疗效,且较安全,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Dworkin RH,Carrington D,Cunninghum A,et a1.Assessment of pain in herpes zoster:lessons learned from antiviral trials.Antiviral Res,1997,33(2):73,85.

[2]顾菊林,温海,刘训荃,等.加巴喷丁胶囊治疗疱疹后神经痛的多中心临床观察.中华皮肤科杂志,2009,42(7):451-454.

[3]Attal N.Chronic neuropathic pain:mechanisms and treatment.Clin J Pain,2000,16(3 Suppl):S118-S130.

加巴喷丁联合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合并有MNP患者67例。其中男41例, 女26例;年龄36~78岁, 中位年龄56岁;肺癌21例, 乳腺癌15例, 胃癌4例, 直肠癌6例, 恶性黑色素瘤2例, 食管癌5例, 鼻咽癌2例, 淋巴瘤6例, 肝癌2例, 胰腺癌4例。所有患者随机分入A组36例和B组31例,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疼痛评分等无明显差异, 血常规、肝肾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分为2组, A组36例患者:奥施康定剂量按照疼痛评分给予不同剂量, 4~6分者给予10mg, 7~10分者给予20mg, 口服, 每12小时1次, 24h内评估, 按NCCN成人癌痛临床实践指南调整方法滴定剂量;联合加巴喷丁治疗, 加巴喷丁每天剂量600~900mg, 分3次口服;B组31例患者:单药奥施康定治疗, 奥施康定应用方法同上, 2周后评价疗效。2组患者常规预防便秘、恶性等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1.3.1 疼痛评分:

依据数字分级法 (NRS) 进行疼痛评分, 0分为无痛, 1~3分轻度疼痛, 4~6分中度疼痛, 7~10分重度疼痛。完全缓解 (CR) :无痛;部分缓解 (PR) :疼痛较给药前明显减轻, 睡眠基本不受干扰, 能正常生活;轻度缓解 (MR) :疼痛较给药前减轻, 但仍有明显疼痛, 睡眠受干扰;无效 (NR) :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缓解;以CR+PR为有效率。

1.3.2 生活质量评价:

治疗前后体力状态评价Karnofsky评分标准, 以治疗后KPS评分较治疗前上升≥10分者为提高, 下降≥10分者为下降, 变化不明显者为稳定。

1.4 不良反应 观察用药后便秘, 恶心、呕吐, 头晕, 嗜睡, 皮肤瘙痒等。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2组患者治疗后评价疗效, A组CR15例, PR19例, MR1例, NR1例, 有效率 (CR+PR) 为94.4%, B组CR8例, PR16例, MR5例, NR2例, 有效率 (CR+PR) 为77.4%, 2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A组患者Karnofsky评分提高+稳定者35/36 (97.2%) , B组25/31 (80.6%) , A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不良反应

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便秘, 共3例患者便秘严重, 灌肠治疗;恶心、呕吐发生率也较高, 2组均有3例应用药物干预;2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癌症疼痛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普遍问题。研究者发现约28%的癌症患者在死亡前其疼痛仍未得到足够缓解。长期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如睡眠、饮食, 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 有碍于抗癌治疗的顺利进行。其中MNP是癌症疼痛的重要类型, 病因、机制复杂, 治疗困难。阿片类药物为最常用镇痛药物, 但对MNP疗效仍欠理想, 对于这类患者, 除阿片类药外, 需联合使用辅助性镇痛措施。因此, NCCN指南建议阿片类药物联合其他辅助药物为有效的治疗模式[1,2]。

奥施康定自1996年上市以来, 经过10余年临床验证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奥施康定具有双相释放技术, 起效快, 作用久, 可持续平稳镇痛12h;为纯阿片受体激动剂, 无剂量封顶效应, 结合μ和κ受体, 对内脏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均有较好的疗效, 长期应用不会出现代谢产物蓄积现象, 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 还可改善癌痛患者生活质量[3,4], 不良反应也明显减少。神经性疼痛与脊髓背角或背根疼痛神经元异位放电、阈值下降有关, 由钠通道和钙通道上调引起。加巴喷丁通过调节钙通道抑制神经元异位放电而起作用, 常用其作为治疗MNP的一线药物。联合应用较单药疗效明显增强[5]。本研究结果显示加巴喷丁联合奥施康定治疗MNP有效率94.4%, 而单药奥施康定有效率仅77.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联合用药不仅镇痛效果好;且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A组有效率为94.4%明显高于B组的77.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无不良反应。

总之, 奥施康定治疗MNP疗效确切, 在奥施康定基础上, 联合应用加巴喷丁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改善生活质量, 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加巴喷丁联合奥施康定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 将67例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A组36例和B组31例, A组予奥施康定、加巴喷丁联合镇痛治疗, B组奥施康定单药镇痛治疗;治疗2周后分析疗效。结果 A组有效率为94.4%明显高于B组的77.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患者Karnofsky评分提高+稳定者35/36 (97.2%) 明显高于B组的25/31 (80.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 加巴喷丁联合奥施康定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好, 不良反应小, 简便易行, 值得推广。

关键词:加巴喷丁,奥施康定,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参考文献

[1]Finnerup NB, Sindrup SH, Jensen TS.The evidence for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neuropathic pain[J].Pain, 2010, 150 (3) ∶573-581.

[2]Bennett MI.Effectiveness of antiepileptic or antidepressant drugs when added to opioids for cancer pain:systematic review[J].Palliat Med, 2011, 25 (5) ∶553-559.

[3]刘直星, 李耀邦.唑来膦酸联合奥施康定治疗骨转移癌止痛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4, 35 (34) :7590-7591.

[4]Cavalcanti IL, Carvalho CG, Musauer M, et al.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controlled-release oxycodone for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 after head and neck cancer surgery: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open study:14AP1-2[J].Rev Art, 2013, 18 (30) :204-205.

上一篇:销售数据下一篇:地震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