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西药治疗

2024-07-27

联合西药治疗(精选10篇)

联合西药治疗 篇1

异位妊娠患者多腹部剧痛, 急剧大出血, 并迅速出现休克, 病情发展迅猛,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随着测定β-h CG及B型超声检查技术的发展及成熟, 较多早期、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异位妊娠得到诊断, 对此类患者, 非手术治疗也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采取中西药联合治疗, 可避免手术创伤刺激, 具有一定优势。本文采用中西药联合治疗异位妊娠, 效果较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异位妊娠患者78例, 年龄20~37 (29.6±3.7) 岁;停经时间 (46.3±6.8) d;有人工流产手术史29例, 异位妊娠史8例;未产妇47例, 经产妇31例;入选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无异常, 腹腔内无出血, β-h CG≤5000U/L, 无休克表现, 均无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严重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发原因、手术史、合并疾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试验组给予中西药联合治疗。甲氨蝶呤50mg/m2单次肌内注射, 使用后4d、7d测β-h CG值, 若下降≤15%, 则继续使用1个疗程[2];米非司酮25mg/d口服, 每天2次, 3d为1个疗程。使用后4d、7d测β-h CG值, 若下降<25%, 则继续应用1个疗程;若患者β-h CG下降>25%, 则加用异位妊娠汤, 每天1剂, 早晚服用, 连续使用7~10d, 若B型超声检测包块>20mm, 则继续使用7~10d。对照组则单纯使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治疗期间均对2组患者行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 观察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以及是否腹痛及阴道流血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14d后患者腹痛、阴道流血等症状消失, 包块消失, β-h CG正常;有效:14d后临床症状缓解, 阴道出血减少, 包块缩小, β-h CG下降接近正常;无效:临床病情未见改善甚至恶化, 包块增大, β-h CG增高[3]。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试验组出现恶心呕吐1例 (2.6%) , 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1例 (2.6%) , 皮肤瘙痒1例 (2.6%) 。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异位妊娠为妇科常见急腹症, 异位胚胎种植于子宫外其他组织, 侵袭输卵管或其他器官, 造成损伤、大出血, 且出血量大、迅速, 患者常发生休克, 若诊治不及时, 极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4]。临床上治疗后期异位妊娠多采取急诊手术治疗。随着临床对异位妊娠机制、临床表现, 以及辅助检查方式的迅猛发展, 早期诊断异位妊娠愈加常见, 在患者病情未出现急剧变化时采取非手术治疗, 避免手术风险及创伤。临床上药物治疗主要使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5]。甲氨蝶呤可拮抗叶酸, 可抑制滋养细胞分裂, 导致胚胎死亡、破坏, 且试验中采取单次注射方式, 胚胎破坏速度快、确切, 且不使用四氢叶酸解毒, 不良反应较少。联合应用孕激素拮抗剂米非司酮, 发挥其抗孕酮作用, 使绒毛结构坏死, 最终胚胎死亡、脱落、吸收, 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本文采用中药治疗, 可活血化瘀, 改善盆腔血流, 具有加速胚胎的吸收作用, 增快炎性反应消退[6]。临床研究过程中, 少数患者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或药物过敏, 说明中西药联合治疗异位妊娠具有较高安全性, 仅出现轻度恶心呕吐1例, 未给予明确针对性治疗, 症状自行消失。对照组出现皮肤瘙痒1例。

总之, 中西药联合, 采取甲氨蝶呤、米非司酮药物以及异位妊娠汤治疗异位妊娠, 可加快胚胎组织破坏, 改善血液循环, 疗效较为确切, 不良反应较少。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药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 将78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试验组采取中西药联合治疗, 对照组单一使用西药治疗, 比较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西药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药联合,异位妊娠,异位妊娠汤,甲氨蝶呤,米非司酮

参考文献

[1] 梁如馨.经阴道彩色超声对早期宫外孕保守治疗的监测价值[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 26 (5) :796-797.

[2] Katsikis I, Rousso D, Farmakiotis D, et al.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progesterone and CA-125 in the prediction of ectopic and abortive intrauterine gestations[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06, 125 (2) :226-232.

[3] Ugurlu EN, Ozaksit G, Karaer A, et al.The valu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 and progesterone for early differentiation of ectopic pregnancies, normal intrauterine pregnancies, and spontaneous miscarriages[J].Fertil Steril, 2008, 91 (5) :1657-1661.

[4] 李琰琳, 李琰珉, 吕军城, 等.优思明联合阴道超声及微管保护人流术后女性生殖功能的疗效分析[J].山东医药, 2010, 50 (32) :95-96.

[5] Kuroki LM.Allsworth JE, Redding CA, et al.Is aprevious unplanned pregnancy a risk factor for a subsequent unplanned pregnancy?[J].Am J Obster Gynecol, 2008, 199 (9) :571-573.

[6] 刘艳玲.氨甲喋呤联合米非司酮及中药治疗宫外孕的临床观察[J].中国农村医学杂志, 2007, 5 (3) :22-23.

联合西药治疗 篇2

【关键词】龙胆泻肝汤;中西医结合疗法;肛门湿疹;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144-01

肛周湿疹是肛肠科常见多发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肛门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变多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亦偶有蔓延至臀部、会阴及阴蒂部位,患者病灶局部皮肤瘙痒剧烈、皮肤干裂、增厚、粗糙、皲裂及苔藓样变,并可出现红疹、红斑、糜烂、渗出、结痂、脱屑等临床症状,并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我院采用龙胆泻肝汤联合西药的方案对肛周湿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肛肠科门诊收治的72肛门湿疹患者,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肛门湿疹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患者肛门潮红、湿润、肛周皮肤破溃、瘙痒、疼痛,肛门指诊检查示肛门括约肌紧张度正常或稍灼热松弛,排除痔疮、肛瘘、肛裂、神经性皮炎引起的皮肤瘙痒者。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19~52岁,平均年龄(31.4±3.6)岁;病程1个月~9年,平均病程(3.9±0.8)年;将上述病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依巴斯汀片(西班牙艾美羅医用药物工业有限公司,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90366)10rag,口服,1次/d,外用复方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454)适量,均匀涂在肛门病变部位,2 0:/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复方龙胆泻肝汤[药物组成:龙胆草(酒炒)12g、黄芩(炒)15g、栀子(酒炒)15g,泽泻10g、柴胡12g、生地(酒炒)15g、车前子15g(布包)、木通12g、生甘草6g,当归(酒炒)12g],1剂/日,水煎服,早晚分服,药渣加水2000ml煎30 min,坐浴熏洗,早晚各1次,20min/次。2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采用痊愈、好转、无效三级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皮损、瘙痒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皮肤恢复正常;好转:皮损、瘙痒等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无效:皮损、瘙痒等临床症状体征未见改善或恶化。痊愈+好转=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观察组36例患者中,痊愈24例,好转9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36例患者中,治愈18例,好转9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肛门湿疹是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其病因复杂,常与肛门局部病变的刺激及慢性感染,以及物理、化学性刺激、精神因素、饮食、环境、遗传等有关。祖国医学认为,肛门湿疹属“浸淫疮”、“血风疹”、“顽湿”、“肛周风”等范畴,其基本病因病机为禀赋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或过食辛辣,损伤脾胃,脾胃失于运化,湿热内生,下注于肛门肌肤而致。宜以清热利湿、燥湿止痒为主要治疗原则。

龙胆泻肝汤原方出自《医方集解》,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及肝经湿热下注证,具有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之功效。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龙胆草为君药,既可泻肝胆实火,又可利肝经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以黄芩、栀子为臣药,用以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加强龙胆草泻火除湿之力;以泽泻、木通、车前子为佐药,导湿热从水道而去;并以当归、生地养血滋阴,共为佐药;以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并能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以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并兼佐使之用。诸药合用,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邪去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使火降热清,湿浊得利循经所发主症皆可相应而愈。

肛周湿疹中西药联合治疗效果分析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8例, 男91例, 占71.1%;女37例, 占28.9%, 年龄16~65岁, 以25~45岁较多见, 以炎热、干燥、多汗、搔抓、摩擦引起38例。因肛肠疾病分泌物刺激所致60例;因胃肠道障碍20例;内分泌功能失调6例;因精神紧张、失眠引起4例。临床表现:肛门湿疹, 呈阵发性奇痒, 时轻时重剧痒难忍, 令人坐卧不安, 影响睡眠。皮损处常呈现小丘疹、丘疱疹, 多可见有抓痕破溃、糜烂渗出, 色素沉着、浸润、皮肤增厚, 肛缘及肛管可有皲裂, 少数患者可蔓延至会阴阴囊、女性外阴。

1.2 治疗方法

1.2.1 肛周封闭

取侧卧位, 强力碘肛周皮肤常规消毒, 铺消毒巾, 维生素B12注射液1 mg, 1%利多卡因20 ml混匀。用齿科5号细针在3、6、9、11点湿疹边缘成15°角进针, 边推边进, 然后作点状均匀封闭注射。总量不超过20 ml。如有肛管内瘙痒者可推注齿线附近。

1.2.2 中药坐浴

封闭后2 d, 开始以复方百部洗剂[1], 方取:百部60 g, 苦参60 g, 蛇床子30 g, 黄柏25 g, 雄黄25 g, 狼毒10 g, 加水煎取2500 ml左右, 待药液温度适中坐浴, 每天早晚各1次, 每次坐浴15~20 min, 7 d为1个疗程。

2结果

121例治疗1个疗程后, 肛门奇痒消失, 皮肤颜色逐渐恢复正常, 治愈。随访 3个月~ 2年无复发, 5例治疗后瘙痒明显减轻, 皮肤无破损及渗出, 有轻微色素沉着, 经第2个疗程治疗治愈, 2例症状缓解, 治愈率94.53%。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单纯肛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 病理上主要是各种内外原因所致肛周皮肤局限性神经机能障碍[2]。维生素B12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生理机能的物质, 所以用维生素B12加利多卡因局部封闭能阻滞皮肤感觉神经, 起止痒止痛、防止搔抓增加皮损或渗出, 有利于促进病损部位皮肤细胞的修复。

祖国医学认为, 肛周湿疹大多由湿热下注所引发, 其他尚有禀性不耐、风热内蕴、多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浸淫肌肤而成。其中湿热是主要因素, 热则生风, 故病变速而多变。此类多属急性发病。而慢性湿疹是由于营血不足、湿热逗留, 以致血虚伤阴, 化燥生风, 风燥湿邪, 郁结肌肤, 使局部肌肤失养所致。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 祛风止痒为治则。方取复方百部洗剂, 清热燥湿, 泻火消肿, 杀虫止痒, 临床取得很好的效果。

肛周湿疹局限于肛门, 以外治为主, 部分患者因缺乏卫生知识, 常用热水烫洗等不适宜的方法, 故使皮损加重, 痒痛加剧, 故应加强医学知识宣传普及, 避免盲目用药, 使病情加重。采用中西医结合, 既发挥了维生素B12封闭对皮肤感觉神经阻滞作用, 又突出了中药复方百部洗剂, 清热燥湿, 祛风杀虫止痒, 标本兼治的作用。药物坐浴治疗, 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方法简单, 易掌握, 疗程短, 疗效可靠。

参考文献

[1]刘克基.肛肠病药物病法荟萃.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133-134, 234-235.

联合西药治疗 篇4

【关键词】 参贝润肺止咳汤;感染后咳嗽;复方甲氧那明胶囊

咳嗽是呼吸系统感染的常见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在急性期症状消失之后咳嗽可以迁延许久,不能痊愈。除了病毒之外,各种典型或者非典型病原体在引起呼吸系统感染之后,均可导致咳嗽的发生。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感冒引起的咳嗽,以刺激性干咳或者是咯少量白色黏液痰为主要特点,咽痒即咳,呈阵发性刺激性咳嗽,晨起或夜间为甚,通常持续3~8周,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西医治疗运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有效。笔者采用中西药结合方法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符合本临床观察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①从感冒症状消失后起患者咳嗽不止,且未刺激性的干咳,也可伴有少量的白色黏液痰,多持续(3~8)周;②行胸部X线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③行肺活量检查以及一秒率检查均在正常范围;④排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⑤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符合以上5点可明确诊断。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口服,2粒/次,3次/d。治疗组:在服用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基础上加用参贝润肺止咳汤加减:浙贝母9克,沙参9克,款冬花9克,桑叶9克,栀子9克,枇杷叶15克,紫菀9克,杏仁6克。鼻塞者,加细辛、苍耳子、白芷、辛夷花;咽痒者,加蝉衣、木蝴蝶、白僵蚕、防风、地龙、凤凰衣、桔梗;咽痛者,加胖大海、连翘、山豆根、马勃、赤芍、牛蒡子;痰多者,加白芥子、苏子、冬瓜仁;痰中夹血丝者,加仙鹤草、茜草、白茅根、鲜苇根、白芨;痰热者,加鱼星草、黄芩、桑白皮;声音嘶哑者,加凤凰衣、桔梗、甘草。两组患者均以10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1个疗程之后对治疗效果进行判断。日间及夜间均无咳嗽为0分;以日间出现1~2次短暂咳嗽,夜间仅在清晨或者将要入睡时咳嗽为1分;以日间有短暂咳嗽>2次,夜间咳嗽可以导致1次惊醒为2分;以日间有频繁但不影响日常活动的咳嗽,夜间因咳嗽而频繁惊醒为3分;以日间频繁咳嗽影响到日常正常工作和活动,夜间大部分时间也在咳嗽为4分;以日间咳嗽十分严重,不能进行日常活动,夜间咳嗽导致不能入睡为5分。以咳嗽症状完全消失,积分为0分为痊愈。以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降低6~9分为显效。以咳嗽有所减轻,积分减少2~5分为有效。以咳嗽症状无改善或者反而加重为无效。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治疗组60例患者中,痊愈40例,显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40例患者中,痊愈18例,显效10,无效12例,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P=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感染后咳嗽,现代医家将其归属于中医的“咳嗽”“咳”“顿咳”等范畴,在传统的中医著述中,对感染之后咳嗽的认识并不全面,我们没有找到完全相对应的记载,但是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看,其所表现的各种临床证候特点,比如阵发咳嗽、伴有咽喉痒,剧烈时可以气促等表现,符合中医“风证”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将该病诊断为“风咳”是比较合适的。

参贝润肺止咳汤出自《温病条辨》。轻宣温燥,凉润止咳,多用于外感燥邪犯肺证。研究显示[2],以参贝润肺止咳汤对外燥小鼠气管纤毛运动(CM)、呼吸道液黏多糖(RS)、肠液黏多糖(IS)、血清IgG(IgG-S)、呼吸道液IgG(IgG-R)与粪便含水率(WF)的影响制备小鼠温燥模型,用药后第7d检测CM(min/mm)、RS(μg/ml)、IS(μg/ml)、IgG-S、IgG-R与WF(mg,%)。得出参贝润肺止咳汤治疗组RS高于模型组,CM减慢,IgG-S明显增加。参贝润肺止咳汤能促进气道黏液分泌增加气道IgG-R。

张介宾提倡“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刘完素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曰:“寒暑燥湿风六气皆令人咳”。清·喻昌《医门法律·秋燥论》提出“秋伤于燥,冬生咳嗽”。新疆地处中国西北部,是典型的干旱地区,秋冬季节气候又兼寒冷之性[2],加之新疆人喜欢进食辛辣刺激肥甘之品,久则形成西北燥邪伤肺之征象,故临床上运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赖克方.咳嗽严重程度界定与咳嗽激发试验[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26(1):15.

联合西药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8月至2010年2月在牡丹江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130例, 诊断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随机分为治疗组 (联合用药组) 和对照组 (常规治疗组) 。治疗组65例, 男42例, 女23例, 年龄22~59岁, 平均48.5岁, 其中急性重型肝炎13例, 亚急性重型肝炎21例, 慢性重型肝炎31例。对照组65例, 男44例, 女21例, 年龄21~58岁, 平均48.3岁, 其中急性重型肝炎13例, 亚急性重型肝炎20例, 慢性重型肝炎3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两组患者入院时, 大部分患者有明显的恶心、纳差、腹胀等明显消化道症状、高度乏力;有5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水、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明显降低;有70余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 (TBIL) 和丙氨酸转氨酶 (ALT) 升高, 或出现酶疸分离等。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 (应用门冬氨酸钾镁、六合氨基酸、肝炎灵、能量合剂、护肝胶囊、白蛋白及血制品等) 。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优肝十味饮、苦参素注射液、促肝细胞生长素。优肝十味饮主要药物组成:茵陈、丹参、黄芪、黄精、鳖甲、土鳖、甲珠、僵虫、猪苓、羚羊角, 服法:每日1剂, 水煎, 分3次服, 共服用3个月;苦参素注射液600mg/d, im, 疗程3个月;PHGF120mg+10%GS 250mL, ivgtt qd, 疗程3个月, 用2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本组病例治疗结果分别以显效、有效、无效或死亡3种情况判定。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肝功能及PTA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好转或稳定不变, 肝功能及PTA检查各项指标较前下降50%以上;无效或死亡: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死亡者。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差值以表示, 用t检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结束后肝功能的变化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治疗结束后, 临床疗效及存活率对比

见表2。

例 (%)

注:两组疗效比较, P<0.05

2.3 疗效分析

两组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 治疗组65例患者有39例存活, 存活率为60%, 对照组65例患者有25例存活, 存活率为38.5%,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除5例患者在注射或静脉滴注时出现疼痛和个别患者出现局部瘙痒外, 无其他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伏肝十味饮处方中以茵陈清利湿热、退黄疸, 重用为君;羚羊角清肝, 凉血解毒, 一方面清解肝脏热毒, 另一方面防热扰心神而成动风耗血之症为臣;丹参活血化瘀、养血凉血, 黄芪补气扶正, 黄精养阴固本, 鳖甲、土鳖养阴软坚散结, 猪苓健脾利湿, 共同为佐使药;全方配伍共使热清毒解、黄退、湿除、肝舒、脾健。苦参素注射液是从中药苦豆子中提取的生物碱水溶液, 具有抗炎、免疫抑制、阻断细胞凋亡及稳定肝细胞膜等作用;现代研究其具有退黄、降酶和抑制HBV复制的作用, 苦参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已见报道[2]。PHGF能显著促进肝功能恢复, 提高重型肝炎的疗效, 降低病死率, 其作用机制可能为PHGF刺激肝细胞合成, 促进肝细胞再生, 对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细胞坏死及炎症损害有明显修复作用[3], 同时增强枯否细胞功能, 抑制TNF活性而阻断重型肝炎病变的发展。本组资料表明, 三者协同作用, 明显改善肝功能解毒作用, 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及再生, 无其他不良反应, 安全性好,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型肝炎,中西药联合治疗,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 19 (1) :56-62.

[2]张北京, 王桂芳.苦参素治疗急性乙型临界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2004, 4 (5) :322-323.

中西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体会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慢性乙肝患者200例, 男118例, 女82例, 平均年龄 (32.4±13.5) 岁, 病程为1~13年, 其中脾虚症状明显30例。临床表现为厌油、恶心、乏力、腹胀、肝区疼痛、肝脾大, 伴生化指标、肝功能异常。

1.2 治疗方法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予以西药抗乙肝转移因子联合中药益肝颗粒 (由甘草10g, 白芍、柴胡、黄芩、赤芍各15g, 黄芪、丹参各30g研制而成) 治疗, 脾虚症状明显者换用补中益气汤 (方剂:黄芪、白术、党参、橘皮、当归、升麻、炙甘草、柴胡等加减) 治疗[2]。另外, 通过板报、多媒体及讲座等多种形式对此类患者讲解乙肝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治疗方法及预后等相关知识, 教育患者如何更好地接受治疗;同时予以心理疏导, 因为慢性乙肝患者由于疾病影响, 多存在抑郁、恐惧和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而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3]

临床治愈:主要症状消失, 连续2次肝功能检测均正常, 肝、脾肿大消失或明显缩小;显效: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在原有基础上有所下降, 并且水平在50U/L以下, 总胆红素 (TBiL) 正常或明显下降;好转:主要症状有所好转, 肝、脾肿大无明显变化, ALT在原有基础上有所下降, 并且水平在50U/L以下, TBiL正常或明显下降;无变化:症状、体征、肝功能无变化。

2结果

20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110例 (55.0%) , 显效48例 (24.0%) , 好转10例 (5.0%) , 无效32例 (16.0%) , 总有效率为84.0% (168/200) 。其中乙肝e抗原 (HBeAg) 转阴110例 (55.0%) 。

3讨论

慢性乙肝危害极大, 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临床上将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 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 且有慢性肝炎表现者诊断为慢性乙肝。本病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查体存在肝大, 质地呈中等硬度, 并有轻压痛。病情较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 肝功能可时有异常或持续异常。乙肝病毒自身对肝细胞无直接损伤作用, 但可通过免疫反应而介导肝细胞的损伤[4]。肝脏损伤的“毒瘤”来源于乙肝病毒的长期持续性复制, 转移因子携带有致敏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信息, 能够将特异性免疫信息递呈给受体淋巴细胞, 使受体无活性的淋巴细胞转变为特异性致敏淋巴细胞, 从而激发受体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抗乙肝转移因子具有广泛的免疫学调节活性: (1) 可诱导免疫细胞活化, 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2) 能够将特异性免疫能力传递给其他动物, 激发动物产生特异性免疫。抗乙肝转移因子是小分子物质, 不会被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分解, 也不会被胃酸破坏, 可以口服;无不良反应, 无过敏反应, 无抗原性;使用剂量小, 起效快, 药效持续时间长。目前, 采用中西药联合治疗较单一方法效果显著。我院对乙肝患者在西药抗病毒治疗的同时, 依据中医辨论施治的原则, 辅以中药益肝颗粒、补中益气汤扶正祛邪、健脾养胃, 增强了患者的免疫功能。

综合治疗与辨证的关系:辨证施治属于祖国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祖国医学的“虚”与“实”则是反映疾病的盛衰以及机体抗病能力强弱的客观指标。祖国医学所概括的“气”主要指机体内脏的功能, 但慢性乙肝患者因病程长, 久病易致体质虚弱, 加之脏腑功能多有减弱, 更加剧了体质虚弱。中药具有益气扶正的作用, 主要用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辅以黄芪、灵芝可增强益气扶正作用, 临床观察近期效果满意。但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药物治疗, 如何彻底清除乙肝病毒, 使患者彻底治愈, 仍是当今研究棘手的问题。

除了加强乙肝相关知识的教育外, 还应根据患者心理情况给予相应疏导措施, 如紧张者应与之多沟通, 多讲解成功治疗的病例树立其自信心, 从而使之更加配合治疗[5,6]。

总之, 对于慢性乙肝患者, 应采取综合性治疗方法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立新, 高世文.丹参粉针联合硫普乐宁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25) :3950-3951.

[2]刘盈海, 赵天瑞.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50例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9, 6 (4) :285-286.

[3]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1, 11 (1) :56-60.

[4]李新荣.丹参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8, 19 (1) :30-33.

[5]张玉芳, 徐九云.治疗性沟通系统在慢性乙型肝炎伴发抑郁患者中应用[J].安徽医药, 2011, 15 (10) :53-54.

联合西药治疗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88例肝硬化腹水患者, 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44例。对照组男25例, 女19例;年龄41~68岁, 平均年龄 (52.3±1.6) 岁;患肝硬化时间1~9年, 平均 (4.1±0.4) 年;腹水出现时间7天至13个月, 平均 (3.7±0.4) 个月;治疗组男27例, 女17例;年龄43~67岁, 平均年龄 (52.5±1.7) 岁;患肝硬化时间1~8年, 平均 (3.8±0.5) 年;腹水出现时间9天至12个月, 平均 (3.5±0.3) 个月。两组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抑制剂、安体舒通、速尿等西医常规药物进行治疗, 计划治疗2周。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 加用附子理中汤与五皮散随证加减进行治疗, 水煎服每日1剂, 分早晚2次服用, 计划治疗2周[3]。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肝硬化腹水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改善幅度、用药治疗时间、肝腹水症状控制时间等。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症状表现完全消失, 机体状态良好, 肝脾肿大程度保持稳定不变, 未出现叩痛及压痛感, 腹水彻底消失, 肝功能检查结果基本或完全恢复正常水平;有效:主要症状表现完全消失或大幅度改善, 肝脾肿大程度保持稳定不变, 没有出现明显叩痛及压痛感, 腹水量减少幅度超过50%, 未完全消失, 肝功能指标下降幅度超过50%, 未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甚至病情恶化[4]。

1.5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患者用药治疗时间以及症状控制时间等观察指标的统计结果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 (珚x±s) 表示, 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展开t检验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硬化腹水症状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70.5%, 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90.9%。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 (P<0.05) 。详见表1。

[n (%) ]

2.2 肝功能指标改善幅度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ALT水平分别为 (211.58±20.41) U/L和 (73.17±11.62) U/L, 组内比较差异显著 (P<0.05) ;AST水平分别为 (306.36±53.28) U/L和 (89.72±21.57) U/L, 组内比较差异显著 (P<0.05)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ALT水平分别为 (208.84±18.82) U/L和 (38.46±12.38) U/L, 组内比较差异显著 (P<0.05) ;AST水平分别为 (302.18±51.26) U/L和 (52.39±10.32) U/L, 组内比较差异显著 (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LT、AST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两组差异明显 (P<0.05) 。详见表2。

(U/L) (珚x±s)

2.3 肝腹水症状控制时间和用药治疗时间

治疗组患者症状控制时间和用药时间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缩短 (P<0.05) 。详见表3。

(珚x±s)

3 讨论

附子理中汤方中的附子是中医学临床上温补元阳的主药, 可达到上助心阳以通脉, 中温脾阳以健运, 下补肾阳以益火的效果;干姜对附子温中回阳功效可以产生促进作用, 并使附子毒性减轻;人参主要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 培补后天之本, 达到气旺而阳亦复的效果;白术主要具有燥湿健脾的作用;炙甘草主要被用于补脾益气, 调和诸药。诸药联合应用具有温补并行, 使寒气去, 阳气复, 推动血运, 使瘀血得除。五皮散方中的茯苓皮主要具有渗利行水消肿的功效;大腹皮主要具有下气行水, 消胀除满的功效;陈橘皮主要具有理气和胃, 醒脾化湿的作用;桑白皮可以达到肃降肺气, 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的治疗效果;生姜皮主要具有和脾降肺, 行水消肿除满的功效。五药联合应用, 可以充分发挥利水消肿、理气健脾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0, 18 (18) :329.

[2]张育轩.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方案)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4 (4) :238.

[3]张雪亭.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58例体会[J].河南中医, 2009, 25 (10) :165.

[4]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0, 11 (1) :56.

联合西药治疗 篇8

关键词:异位妊娠,甲氨喋呤,中药,西药

药物治疗异位妊娠由于能使患者免除手术带来的创伤, 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生育功能, 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探讨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 我们将120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了甲氨喋呤及甲氨喋呤联合中药的两种治疗方法,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确诊为异位妊娠并符合药物治疗条件的患者12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孕次、产次及基本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甲氨喋呤 (MTX) 按0.4 mg/kg·d肌内注射。观察组:MTX 0.4 mg/kg·d, 连续5 d, 肌肉注射;同时服用自配中药, 1剂/d。基本组方包括赤芍、丹参、桃仁、元胡、三棱、莪术、天花粉等;如血β-hCG值>10 mIU/ml, 加蜈蚣 1条;如阴道出血时间长伴低热者加红花、黄柏、仙鹤草、蒲公英等。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腹痛缓解或消失, 阴道出血减少或停止, 生命体征稳定, 无内出血表现;B超示附件包块缩小或消失, 腹腔积液减少或吸收;β-hCG定量明显下降, 逐渐转为正常。无效:出现剧烈腹痛, 血压下降, 血红蛋白降低;B超示包块增大。腹腔积液增加, β-hCG定量呈上升趋势或持续高水平, 须手术治疗者。

2结果

观察组60例中治愈56例、无效4例, 治愈率为93.3%;β-hCG降至正常的平均时间为8.11±5.78天、包块消失平均时间为16.20±11.10天;对照组60例中治愈48例、无效12例, 治愈率为80%;β-hCG降至正常的平均时间为15.23±10.88天、包块消失平均时间为28.58±15.72天。经统计学处理, 观察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β-hCG降至正常和包块消失平均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3讨论

目前, 治疗异位妊娠常用的西药有甲氨喋呤、米非司酮等。甲氨喋呤 (MTX) 是一种抗代谢药物, 在细胞周期中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干扰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从而抑制 DNA的合成及细胞复制, 甲氨喋呤对增殖快速的细胞组织如骨髓、消化道黏膜、恶性肿瘤以及滋养细胞等有抑制作用[1]。异位妊娠属中医“症瘕”、“腹痛”范畴。乃因胚胎坐落异处, 瘀阻气机, 气阻血瘀, 瘀阻伤络, 血不循经而外溢[2]。治疗当以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着重破瘀消症杀胚, 畅通血行, 促使瘀滞吸收。我们自制方中丹参、赤芍、红花有活血祛瘀作用, 三棱、莪术有增强破瘀消症之力, 蜈蚣具有杀胚之功效, 没药有活血止痛作用, 当归温通经络、引血归经且又补血活血, 使离经之血循经而行;蒲公英清解瘀血之发热而预防感染。诸药合用能起到良好的活血消瘀, 除症杀胚, 使胚胎死亡而逐渐被吸收。MTX分次注射联合中药治疗的优势在于, 在MTX药物已干扰滋养细胞DNA合成、促使胚胎停止发育死亡的情况下, 中药的使用能改善局部血循环并起到杀胚作用[3], 从而进一步继续阻止滋养细胞及胚胎生长, 并且在活血化瘀作用下, 有利包块吸收, 能明显提高有效率。两种药物均不破坏输卵管管壁组织及其本身的修复功能, 为需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带来希望。我们将120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对照组采用MTX, 观察组采用MTX联合中药的治疗方法。结果表明, 观察组的治愈率为9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 (P<0.05) , 观察组β-hCG降至正常和包块消失的平均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观察组的疗效好于对照组。

总之, MTX联合中药治疗异位妊娠, 方法简单、可靠, 较单独使用 MTX分次注射的疗效好, 是一种较理想的异位妊娠治疗方法, 特别适合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

参考文献

[1]赵丽红.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及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疗效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l8) :3509-3510.

[2]高明景, 刘清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100例观察.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6, 20 (1) :49.

联合西药治疗 篇9

关键词:美沙酮;中西药联合;艾滋病;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5-0115-02

毒品滥用人群是HIV感染的高危人群,也是HIV经性途径向普通人群传播的“桥梁”人群。近年来,由于毒品滥用导致的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流行已经成为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所以,针对HIV感染的吸毒者,戒毒的同时进行抗HIV治疗势在必行。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毒品滥用治疗措施,国外相关经验表明MMT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在防治HIV传播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云南省是HIV/AIDS感染的重灾区,因静脉吸毒导致的HIV感染较为常见,部分地区甚至超过50%;我省是第二批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省份,自2005年以来积极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临床和科研工作,并且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在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开展中医药治疗HIV/AIDS患者,取得一定的经验。

本院自2010-2013年以来,在经静脉吸毒感染HIV/AIDS人群中,对开展美沙酮维持治疗的HIV/AIDS患者进行艾滋病中西医联合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6例美沙酮维持的HIV/AIDS感染者均系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人,入组前均在美沙酮门诊进行MMT治疗。其中女3例,男23例;年龄最大者49岁,最小者22岁,平均年龄31岁;有配偶/性伴19例,职业分布:农民7例、无业16例、性工作者3例。

1.2诊断标准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订制的《艾滋病诊疗指南》[1]的诊断标准,确定抗HIV阳性者;并经云南省艾滋病监测中心或大理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蛋白印迹法确证。

1.3复吸毒品诊断依据美沙酮替代治疗门诊尿检阳性,并经过问诊证实。

1.4治疗方法

1.4.1美沙酮维持治疗所有病例均在美沙酮门诊替代治疗,能定期随访进行尿检监测毒品复吸情况。

1.4.2中医药治疗方法“康爱保生丸”和“扶正抗毒丸”是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研制的纯中药制剂。经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以医院制剂用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扶正抗毒丸主要成份为黄芪、白术、女贞子等,具有益气养阴、滋肾健脾、清热解毒之功效,临床用于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脾肾不足、邪毒内蕴的艾滋病无症状期患者。康爱保生丸主要成份为紫花地丁、黄芩、紫草等,具有解毒清热,活血祛湿,养阴益气之功效,临床用于中医辨证属邪毒炽盛、瘀血湿浊壅遏,肝脾肾俱虚的艾滋病发病期患者。26例患者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分别给予扶正抗毒丸口服,1次3 g,1日4次,或者康爱保生丸口服,1次3 g,1日4次。

1.4.3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依据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手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一线方案AZT/D4T/TDF+3TC+因静脉吸毒感染HIV/AIDS,二线方案TDF /AZT+3TC+克力芝。随访根据国家治疗手册要求规律随访。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5]:(1)有效性评价: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反应自觉症状频率、持续时间)、卡洛夫斯基评分(反应生存质量)每1个月评价1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每6个月检测1次。(2)安全性评价:血常规、肝肾功等,每3~6个月检测1次,记录不良事件。

2.2疗效评价指标观察了0月、6月、12月、24月3个时段的卡洛夫斯基积分、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积分、肝肾功能变化情况,以及0月、12月、24月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情况。

2.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HIV-RNA载量拷贝数转换为常用对数,计数资料报告其频数、频率,计量资料以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

2.4结果

2.4.1症状体征总积分、卡洛夫斯基积分、CD4+T淋巴细胞计数见表1。

3讨论

中西药联合治疗黄褐斑的效果观察 篇10

关键词:黄褐斑,联合治疗,效果

为探讨黄褐斑的联合治疗效果, 提高黄褐斑的治疗效果, 对收治的98例黄褐斑患者行不同的治疗方式,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黄褐斑患者98例, 均为女性, 且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年龄25~44岁, 中位年龄32.2岁;病程4个月~7年, 平均3.2年;发病原因:内分泌紊乱28例, 化妆品因素25例, 遗传因素15例, 日晒紫外线照射14例, 口服避孕药6例, 精神因素6例, 其他4例。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对本文使用的药物过敏, 过敏体质者, 肝、肾、造血系统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者及精神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行维生素C 0.2g口服, 每天3次, 维生素E 0.1g口服治疗, 每天3次, 同时加味逍遥丸1袋口服, 每天2次。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给予中药面膜治疗, 即洁面、循经按摩后将中药祛斑面膜粉用热水调和, 面膜粉的主要成分为白芷、桃仁、丹参、白附子、当归、白及、红花、白茯苓, 调和后并敷于患者面部, 30min后洗净, 并涂适量祛斑霜, 前7d每天1次, 7d后每2天涂1次, 1个月后每周2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穴位治疗。即敷面膜后利用美容针通过平补平泻方式刺患者太阳穴、四白穴、颊车穴、地仓穴, 同时配合使用电疗仪从而增加针感, 前7d每天1次, 7d后每2天1次, 1个月后每周2次;同时于患者两侧膈俞穴分别注射药液2ml, 对于血虚患者应采用当归注射液治疗, 而血瘀兼肝郁患者则应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 前7d每天1次, 7d后每2天1次, 1个月后每周2次;此外, 在治疗第2个月, 对于伴有明显面部皮肤破损者应选取2~4处行维生素B120.3~0.5ml皮下注射治疗, 每周2次, 2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肉眼视患者色斑面积消退90%, 且颜色基本消失;显效:肉眼视患者色斑面积消退60%~90%, 且颜色显著变淡;好转:肉眼视患者色斑面积消退30%~60%, 且颜色有所变淡;无效:肉眼视患者色斑面积消退<30%, 且颜色无明显变化[1]。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好转)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轻度腹泻2例, 轻度恶心1例, 月经量减少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 (4/49) , 对照组出现轻度腹泻2例, 轻度恶心2例, 月经量减少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 (5/49) ,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2组患者停药后不良反应现象均消失。

3 讨论

黄褐斑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后天性面部色素性病变,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面部两侧伴有对称性棕褐色病变, 且其大小及颜色会随着女性生理周期及季节的改变而改变[2]。中医学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肾精亏虚、肝郁气滞、脾虚湿阻使得患者血气不荣于面, 导致颜面失养而致。现代医学则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妊娠性激素水平、化妆品滥用、遗传、口服避孕药等多方面的刺激使得黑色素增加, 导致其皮肤颜色加深而致[3]。现阶段临床上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式, 然而由于该病属于全身性阴阳气血失调现象的一种, 仅某一种单一的治疗方式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 临床上通常联合治疗作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

本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穴位治疗, 通过针刺患者太阳穴、四白穴、颊车穴、地仓穴可达到促进皮肤血循环及新陈代谢、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协调阴阳、改善肤色的效果;而于患者两侧膈俞穴分别注射当归或丹参注射液, 则可起到改善患者皮肤微循环的效果, 同时当归可有效地降低黑色素细胞络氨酸酶的活性, 从而有效地抑制黑色素生成。因此, 通过穴位治疗及药物治疗的相互配合可有效地实现活血化瘀、调理气血、健脾和营、疏肝解郁、祛斑美白的效果。总之, 给予黄褐斑患者中西药联合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且不良反应少,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潘虹.大光斑低能量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2, 7 (2) :165-166.

[2] 吴小红, 王煜明, 刘瓦利.女性黄褐斑130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1, 8 (11) :265-266.

上一篇:MIPO技术下一篇:药品广告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