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选用创新

2024-07-01

教材选用创新(精选11篇)

教材选用创新 篇1

《地图学》是测绘和GIS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即时更新课程内容, 增加新的理论、新兴技术, 使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新发展有较好的衔接。并将理论和生活实例结合, 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和具体, 达到知识与实用的结合。

1. 地图学课程是GIS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地图学与GIS关系密切。二者与空间信息相关, 其中, 地图学侧重空间信息的传递, GIS强调信息的编辑和空间分析, 是地图制图的新兴技术手段。作为专业基础课, 地图学具有以下特点:

(1) 地图投影和坐标系统、地图符号的设计、制图综合等基本理论是GIS应用的基础。 (2) 地图是GIS的处理的数据和最终成果的表达手段。 (3) 地图制图理论和技术是GIS数据处理的基础。 (4) 应用地图学是GIS进行缓冲区、叠加分析的理论基础。

GIS是地图学的理论、功能、方法在信息时代的进一步延伸。

(1) GIS技术大大提高了地图符号设计、编绘和印刷的效率, 缩短了地图生产的周期。 (2) GIS技术使地图分析功能更加强大。 (3) GIS技术拓宽了地图的研究领域, 使地图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

2. 传统地图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特点

以往地图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1) 地图的基本特征、作用、类型、构成要素。地图学的学科体系、历史和发展。 (2) 地图坐标系统和地图投影的类型, 各种常见投影的变形性质、应用情况。 (3) 地图符号的分类、功能等基本知识, 构成地图符号视觉变量及其感受效果和图形的感受效果, 根据专业特点, 可适当增加地图符号设计的内容。 (4) 制图综合的一般方法、步骤、影响因素, 根据专业课程群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 可灵活掌握内容深度, 增加相应具体地物制图综合的内容。 (5) 普通地图表示法, 根据业培养目标, 可适当增加专题地图的常用表示方法。 (6) 地图设计与编辑的流程介绍。 (7) 地图分析的概念及各种分析方法。 (8) 地图制图的流程, 传统地图复制与出版技术、流程。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 传统的地图学课程内容更偏重理论, 缺乏实践技能的锻炼, 且体现现代制图技术的内容不多。

3. 地图学课程内容改革的应考虑的因素

(1) 教材内容应体现遥感、计算机等制图新技术, 增加计算机地图制图、遥感地图、GIS制图、计算机地图出版系统的相关内容, 保证课程内容的实时更新, 从而全面提高地图学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例如符号设计部分可以引入计算机进行地图符号设计的方法, 制图综合部分可以引入计算机自动制图综合的理论和方法的介绍, 地图设计与编辑部分可以加入数字地图制图和遥感制图的内容。

(2) 课程的安排应兼顾不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群特点。如测绘和专科类GIS专业可适当降低课程内容的深度, 适当增加地图使用和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基本教学内容确定后, 结合今后的实际应用和重要性, 来调节各部分的广度和深度。如地图投影部分, 学生以后接触中国地图较多, 可以重点讲授中国常用的地图投影, 如割圆锥投影、斜方位投影、高斯投影。

(3)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运用新技术解决地图学相应问题的能力。如在地图投影部分可增加利用计算机进行地图投影变形计算的知识, 在制图综合部分可找一些实例让学生进行练习。

(4) 在课程中考虑把GIS和计算机地图制图的技术手段与地图学课程结合起来, 如地图投影的选择和转换、专题地图制图的方法、符号设计和地图表示法、地图编制、遥感制图等可以作为结合点, 适当增加上机内容或设置课程设计, 将各种制图软件和地图的设计与编绘相结合, 以提高的学生实践能力。

4. 教材的选用

教材选用注意了以下几点:

(1) 作为专业基础课教材, 既要体现内容的全面性和基础性, 又要对重点内容有所侧重; (2) 能反映地图学领域的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 (3) 注重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的衔接; (4) 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

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新编地图学教程》为例, 该教材还有以下优点:

(1) 在重点内容方面, 传统知识和最新进展相结合。 (2) 书中配有大量的插图, 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每章附有“本章提要”与“复习思考题”,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

除了基本教材外, 在授课过程中, 应该根据授课内容多多参考其他相关教材, 从而对所讲内容有更全面和深刻的把握。

而遇到一些趣味性知识, 还会通过网络查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穿插到课堂教学中,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 要将教学内容集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 是教学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郑贵洲, 吴信才.建设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专业的思考[J].测绘通报, 2000.12.P29-31.

[2]王新洲.对21世纪测绘教育的初步思考[J].测绘通报, 2000.9.P38-39.

[3]张犁, 林晖, 李斌.互联网时代的地理信息系统[J].测绘学报, 1998.1.P9-15.

[4]张安定.改革地图学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J].地图, 1997, (2) .

教材选用创新 篇2

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完善教材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材选用制度与评估体系,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一、教材选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质量至上原则

教材选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应当把高质量教材作为教材选用的主要目标。选用教材应从教学需要出发,强调教材的思想性、学术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1)教材内容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符合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

(2)教材内容应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符合教学大纲基本要求,适宜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材内容应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发展迅速和应用性强的课程的教材要及时更新。高质量的新版教材应成为教材选用的主体。各专业原则上应选用近五年内出版的教材,积极选用近三年内出版的新教材;

(4)教材选用要实施精品战略,把重点教材、精品教材作为教材选用的主要对象。专业必修课所用教材均应优先选用列为国家级重点教材或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奖的教材以及21世纪课程教材;

2.“选”“编”“引”并重原则

我国旅游学科群的教材建设,总体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目前国内已出版的教材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或理论滞后或实证不足或体系紊乱。因此,我们在教材建设上拟做到选、编,引并重的原则。选择国内高质量影响大的教材;根据我们的办学特点和教学侧重,编写高质量的系列教材;有重点的引进原版教材(配合双语教学工作进行)。

3.集体选用原则

教材由课程主讲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推荐适用教材,交教研室讨论决定,由管理学院组织审定,报教务处备案。

4.经济节约原则

坚持每门课程选用一种教材。某些课程确因教学改革需要增发辅助教材,必须由任课教研室提出申请,说明理由,由系、部、院教学委员会审核,报教务处批准、备案。

二、教材评估

1.学校实行教材工作评估制度。

教材评估体系由“教材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主干课程教材质量评估标准”两部分组成。

教材选用创新 篇3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插图;策略;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73-01

在新课标实施以后,丰富的插图成为了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图文并茂是当前《历史与社会》教材的一大特色,书本中不仅局限于理论知识,更多生动形象的图片资料进入教材,例如肖像图、历史遗迹图等。图片具备了文字无法取代的特性,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知识。古人也曾说:“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字与图片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重视插图资源的利用,不仅可以使课堂生动有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个直观的认识,从而铭记在心。

一、教材插图使用现状

新版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是地理、历史与政治的综合体。教材中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插图,内容涉猎广泛。形式上来看,教材中有史料图、人物肖像图、统计表格等。学习过或者是执教过的人都知道,在评价模式驱动下,教师和学生很少注意到课本中的插图,或者说是常常对它们视而不见。教师忙于传授大纲规定的内容,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们对理论知识已经疲于应付,很难专注于插图。至此,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几乎被忽视。教材插图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并不乐观。一部分教师对教材中的插图所起作用认识不深,或者直接无视之,没能把插图当成教材的一部分,有些教师则没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体现插图的作业。教师们对插图的忽视,让它成为了摆设。其实直观、形象的图片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与理论配套的插图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生涩的文本材料,更有助于学习目标达成。如果利用得当,效果必定事半功倍。

二、教材插图使用策略

1、教师眼中有图

教材中的插图往往承载着一些信息,并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教师要善于发现插图的作用,把插图的内容和形式与文本材料结合起来,始终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1)教师要先于学生发现图,读懂图。

不仅要能够把握图片所表达的主题和内容,更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素养从更深层次发掘图片所承载的信息,探索深层的寓意。从而由浅入深地带动学生学习。

(2)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看图,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教学目标即是学习目标,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主要评估标准。教师在课堂中要寻找文本知识与插图的契合点,合理利用插图,以达到学生能借助插图这个桥梁来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中的第四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中引用了多幅插图,其中有“北平前门火车站候车回家的大学生”、与“上海出现有轨电车”两幅图,学生们如果关注这两幅图,就会发现当时的生活真的出现了变化,而不是对着抽象的文字材料昏昏欲睡。文末的自测题让学生们归纳,思想观念的改变对生活各方面产生的影响,列举了“清代与民国女装”、“清代官服与民国中山装”两幅图。没有图之前,我们可能会想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变化,但是无法从细致的角度分析, 列举的图片则给学生一个剖析的角度,既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力、判断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材料分析题的能力。

2、教师学会用图

(1)精选图片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主要的核心是“我们传承的文明”,字面来理解是发生在过去的文明,一些专业理论对没有深厚文史基础的初中生来说,理论性太强,难免生涩难懂。教师精选的图片,可以让一些抽象问题具体化。例如教师一边展示一些人物肖像图、文物图片、历史遗迹图片,伴之流畅的文字解说,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展示一些直观图片也有力地迎合了中学生的认知逻辑。

(2)巧用精选图片,突破难点串联教学过程

例如《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中介绍到张骞出使西域,文章列举了两张图:图4-29“张骞辞别汉武帝”、图4-30“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学生一般只知道“张骞出使西域”,全然不知这个路线图如何,目的是什么,通过图片我们可以发现,张骞是从西域出发,历经陇西、玉门关,一直到大月氏然后返回,一路上目睹了多地风土人情,让汉朝对西域各国有了了解。

(3)善用精选图片,寻找联系举一反三

近几年材料分析题频繁出现在学生考核的过程中,其中图片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学生分析图片与寻找图片之间联系的能力仍有欠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精选插图,培养学生在图片间寻找联系的能力,这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当前所学知识,更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养成与改善。

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插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在课余时间多探索、总结与反思。合理挖掘图片的内涵,利用图片转化教材中的静态资源。最终能够对学生学习有启发,从而构建优质课堂。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与社会[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5).

[2] 方爱娟.谈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图片资料的有效利用[J].教育与管理,2012(6).

[3] 郑觉根.运用插图优化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教学[J].考试周刊,2013(24).

[4] 周建娥.图里乾坤大——例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插图的运用策略[J].考试周刊,2013(3).

提高教材选用质量探讨 篇4

关键词:教材选用,高等学校,质量,优秀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 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基本依据, 随着当前教育改革形势的迅猛发展, 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教材与人才的关系受到各高校的普遍关注。众所周知, 选用一本好的教材, 在某种意义上就等于请到一位优秀教师。在当今多层次、多品种的教材大荟萃中, 选用一本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教材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 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 也是我们从事教材工作的同行们认真专研的课题。

1 目前选用教材的一般程序

学生使用教材基本可分为两大类, 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 自编教材包括自编讲义。由于这两类教材的选用都是采用教研室、系 (部) 、院三级管理模式。即由任课教师与教研室研究商定后, 提出教材征订计划或自编教材计划, 呈报系 (部) 主管领导审批后送教材供应部门采购、发放。教材供应部门根据现有库存教材的多少, 决定教材的订购数量。

2 存在问题

(1) 有的教材内容庞杂, 与课程教学时数要求差距较大, 没有体现少而精的原则。

(2) 有的教师懒于对新教材的研究, 习惯某版本教材内容, 不愿更换新教材。

(3) 有的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各关把守不严, 致使教材的编写质量和印刷错误时有发生, 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 使教材的严谨性、准确性、可读性和可信性降低。

(4) 有的专业教材出版周期长, 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相适应, 照成教材内容陈旧老化, 体现不出教材的先进性、先导性。

(5) 一些新专业、新学科教材滞后专业发展, 教材的可选性极小, 为了保证学生上课用书, 有些不具备著书立说条件的教师也急急忙忙编写教材, 其结果可想而知。

以上几种现象, 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在学生中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3 选用教材应注意如下原则

(1) 择优性。

对种类繁多, 版本多样, 质量各异的教材, 以质量为标准。这是因为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 优秀教材与一般教材相比, 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学术水平, 优秀教材在结构布局, 内容重点的选取、例题的设置等方面进行最佳选择, 使之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2) 适用性。

选用教材要符合教学大纲和学时规定, 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并且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教师要按照教材的内容结构去组织教学, 学生要按照教材的知识体系去学习, 人才的培养目标要通过对教材这一知识载体的讲授、阅读、练习去实现。因此, 适用性是选用教材的基本要求。

要达到以上两个原则, 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大面积使用的公共课、基础课教材, 可选用国家统编教材, 特别是国家优秀教材。统编教材是国家组织有丰富经验的人员编写而成, 且经过多年教学检验。相对实力不太强的高校, 不应主张自编公共教材, 防止“剪刀加浆糊”现象出现;而对于专业课教材, 除采取择优原则外, 还应注意适用性原则;对于专业性、工艺性很强的学科, 由于新工艺、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实验的不断更新, 教材内容也要及时更新。这就要求各学科、各学校依据自己本专业的实际情况, 编写出适用于自己专业的教材, 使教材的内容常新, 充分体现时代性、先进性。

第二, 领导重视教材工作。领导重视泛指各级领导, 首先要提高认识, 要有责任感, 把选用教材质量提高到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认识, 应成立专门教材研究机构, 把教材选用与教材研究和教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把好选用教材质量关。

第三, 教材改革要配套进行。随市场经济的发展, 教学改革是必由之路, 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必然会涉及到教材的变化, 在专业设置、课程调整时, 一定要考虑到教材的配套, 不能顾此失彼。

第四, 加强教材研究工作。教研室作为选用教材的关键, 应经常组织教师对使用教材进行分析研究, 找出所使用教材的优缺点, 既利于自己授课, 又便于学生看书, 同时对教材质量作出评价, 配套完善的教材评价与质量跟踪制度, 对教材的评价除包含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外, 还应重视学生评价。 这样可以杜绝教师选用教材的随意性。有助于优秀教材的选用和教材的改进。

参考文献

教材选用创新 篇5

关键词教材选用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武器。教材选用是教材管理中的重点工作。在市场经济下,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高质量教材,成了教材管理部门的一个难题。下面就分析一下目前高校选用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

1 高校选用教材的现状问题

(1)教材选用制度不健全和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有的学校教材选用制度不完善,教材选用很随意,任凭任课教师自主选用,甚至有的教师教材都到校了,还要求改教材版本,这些都是由于管理部门审查不严格造成的麻烦和浪费。有的学校对教材选用质量虽然有明确的文件规定,但实际操作根本不按文件规定来执行。有的院系在教材审核时未认真研究,盲目签字,由于把关不严,致使质量差的教材仍被沿用。

(2)教材选定工作缺乏科学性,教师对教材选用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教师重科研、重创收、轻教学,不能用更多的时间来研究教材,准备教学,简单采用熟悉的教材。

(3)教材选定工作程序缺少严肃性。学校虽然制定了一些教材管理制度,但有的二级学院不认真执行。二级学院不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由学院领导作主统一选定。结果上课教师觉得学院订来的教材根本不适合所教专业的学生使用,这对教师、对学生都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

(4)教材信息闭塞,教材优选率低。由于教材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到位,影响高质量的教材的选用。

(5)人情教材、职称教材,也是影响教材选用质量的一个因素。有的人为了利益,为了面子,放着优秀教材不用,而选择低质量的教材进入课堂。

(6)重视教材的到书率而忽视了教材的选用质量,这是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了学生的利益、也为了学校的声誉,我们应该做到“宁缺勿滥”,非优不选。

2 提高教材选用质量的对策

选用优秀教材是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材选用上要严格遵守学校教材选用制度,完善教材选用管理程序。在教材选用的提出、申报、审批过程中,必须坚持原则,严格审查把关,确保选用教材的质量,避免教材选用过程中的不正之风。

2.1制定具体、规范的教材选用制度

高校的教材管理部门必须制定出科学、合理、适合本校特点的教材管理制度,通过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学院,并认真执行。一旦出现违章行为必须严格制止,必要时给予相应的处分。这是选好教材最重要的依据,也是教材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教材选用最基本的要求为:

首先,教材选用除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外,还应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和适用性。

其次,教师选用的教材,必须选用优秀教材(国优、部优、省优)、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国家重点教材和国家教材指导委员会推荐系列规划教材。如有以上类型的教材,不得另选其它类型的教材。

第三,一般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

第四,教材选用一般由任课教师根据本校实际,选择高质量、价格合理、适合学生的教材;然后由教研室集体研究、论证,由二级学院领导批准、教材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方能订购进入课堂。

2.2通过各种方式为教师提供教材信息

方式一:学校可通过校园网,提供学校正在使用的教材信息,优秀教材的目录和部分内容或即将出版的教材信息,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到教材的出版动态,为选用高质量教材提供一个信息平台。

方式二:通过图书馆,购置新出版的教材,并设立专柜,一方面可供教师选择教材时作样书参考,另一方面,学生或教师也可作为教学和学习的参考书。

2.3加强教材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材选用质量

学校必须提高教材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教材管理人员应熟悉本校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主动寻找适合本校学生的一些质量较高、适合本校专业的适用性教材供学校教师选用教材时参考。

2.4定期对教材使用信息作反馈调查

每学期期末时,教材管理部门可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跟踪调查。对反映强烈的教材,在下次选用时作出必要的建议和意见,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

浅谈高职高专教材的选用和出版 篇6

近年来, 很多出版社转企改制, 兼并重组, 政策的放开和日益宽松的环境, 出版行业在资本运作层面的尝试日益多样化, 不少出版企业开始准备上市融资, 竞争趋于白热化。对于这么大一个市场蛋糕, 每个出版企业都想分的一杯羹, 一时间高职高专教材领域成为了各方力量竞逐的名利场, 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各家出版企业各显神通, 各种隐性规则也随之出现。笔者从事高职高专教材管理已近十个年头, 真实感受到教材选用渐渐被出版企业所绑架。该文列举了高职高专教材的选用与出版的一些奇怪现象, 希望能为教材出版事业健康稳步发展提供参考, 呼吁高职高专教材市场规范、有序、合理的竞争。

1 教材出版下的灰色利益链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是老师教学的依据, 好的教材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时选用一门课程的教材, 却成为某些授课教师谋取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的工具。某些教师为了让返点成为合法收益, 常常自己或本教研室的教师找来一堆同类教材, 这本抄一点, 那本搬一点, 调整一下目录顺序, 加工组合, 一本全新的教材就出现了, 然后就是跟出版企业谈出版和版税的事宜了。国家规定出版社的版税为教材价格的10%, 对教材出版物的指导价是1.6至1.8元/印张, 部分出版社为了调动编写教师的“积极性”, 把版税开到教材价格的30%至40%, 出版社也不吃亏, 提高每印张的价格, 教材的定价也涨出一半多, 吃亏的就剩学生了。有些公共课基础的教材, 一学年使用量就几千册, 出版社常派人在个各学校公关, 甚至提供“一条龙”服务。只要答应使用该出版社的教材, 出版社会帮忙编写教材、组稿、审稿、申请书号、出版印刷, 有的把教案、课件、视频都一并做好, 老师只要署名, 等着拿版税就行了。

当然, 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 笔者曾接触一位老师, 先是使用自己编写的讲义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 不断完善, 及时修改, 讲义使用了五个学期, 最终才交给出版社出版发行。也正是这位老师对出版教材认真负责的态度, 使得这本教材成为了国家级精品教材。而有些老师采用的是短、平、快的策略, 先急急忙忙编写出版, 发现问题了, 修改一下出第二版, 再需修改那就再出第三版。

2 同样内容, 多种版本

目前出版社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出版社不断放低姿态。只要某个院校愿意使用, 发行量达到一千册以上, 也可以应院校老师的要求, 出多种版本。曾经有个大学城的三四个高职高专院校, 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出自同一家出版社的, 翻开内容, 章节、案例、素材等几乎一样, 甚至连页码有一部分能对的上, 雷同率达到90%以上。唯一不同的就是“皮”不一样, 封面的主编变成了相应院校的老师的名字, 封底变了一下书号。老师不仅可以拿着出版的教材堂而皇之去评职称, 还可以得到所谓合法的版税。

笔者打开一些出版社的网站, 查看一些公共基础课的教材, 如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 几乎每个出版社都在出版, 很多出版社都有几十个版本, 甚至有几个出版社达到近百个版本。图1是某出版社的官方网站查找“计算机应用基础”关键词的页面截图, 图2是对应查找出来的结果截图。

3 出版社查不到的“包销书”

一些人看到了出版市场的高额回报, 常以个人或公司的形式来发行报销书。所谓“包销书”就是作者或教材公司以低廉的价格请出版社代为出版的教材, 然后作者或教材公司运用市场化手段向各院校推销该教材。当院校向出版社征订教材时, 该出版社一般回复查无此书或请联系某某公司, 也就是说出版社的库房里根本没有这种教材。出版社只要帮忙申请书号、出版印刷就可以了, 从中获取一些代工的利润。对于作者或教材公司则利润不菲, 所以作者常推荐高校同行们使用自己的包销教材, 教材公司则会有大量专业的营销人员到各地高职高专院校向任课教师推销, 承诺的所谓返点往往能到达教材价格的近一半。包销书是出版企业走向市场经济竞争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由于这种运作机制的问题, 包销书有时不顾教材内容的质量, 却把功夫用在了公关推销上。

4 配备大量辅导书、习题集

某些老师除了出版教学课本外, 还会编写相应的辅导书和习题集, 而这些辅导书、习题集有的甚至比课本还要厚, 学生当然要一并使用。表一是某院校学生第一学期使用的教材列表, 从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对于大部分高校的新生, 一般九月份报道, 先是军训, 国庆节后才开始正式开课, 而年后一月下旬左右就要放寒假了, 短短百十天时间, 怎么能把这么多的教材内容学完呢?笔者到几所院校的任课老师中调查, 发现一门课程如果用上两三本书的, 老师们一般是每本书中抽取一部分讲解。

5为教材而开设课程

在某些院校, 经不住出版社的公关推销或上级部门的权力威慑, 为了使用教材而改变教学计划, 增加课程。从表一可以看出, 这些增加的课程多半是些非专业的公共自修课程。而这些教材的主编有些是院校的领导、市局的领导, 还有些是省厅的领导, 而他们多半不是这方面的研究专家, 或根本不是自己所学的专业。

综上所述, 高校是神圣的象牙塔, 不能成为各方利益的名利场, 不能让学生的利益和高职教育的品牌成为牺牲品。高校教材选用和出版出现的这些不良现象, 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高专院校、出版社等多方面加以重视和思考, 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共同解决, 才能还高职高专教材市场一片明净的天空。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发展, 教材出版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特别是门槛较低的高职高专教材市场。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各家出版企业各显神通, 各种隐性规则也随之出现。该文列举了高职高专教材的选用与出版的一些奇怪现象, 希望能为教材出版事业健康稳步发展提供参考, 呼吁高职高专教材市场规范、有序、合理的竞争。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材,选用,出版

参考文献

[1]李剑平.高职高专教材出版发行市场乱象丛生[N].中国青年报, 2012, 8 (5) .

[2]于学峰.浅析高职高专教材的编写特点与出版现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9 (9) .

[3]吴伯成.高职高专教材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思路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

教材选用创新 篇7

基于这几年的教学观察和实践, 我发现学生的书面表达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第一, 审题和破题不到位。拿到一个话题后, 不能有的放矢地解读命题意图, 导致在审题时, 没有注意语言和内容的相关性, 出现偏差。此外, 对主题的解读不够深刻, 话题缺乏思维深度和个性化思考, 导致主题落入俗套或者沦为陈词滥调、人云亦云的空洞口号。第二, 作文素材积累有限。以2012年浙江省的高考英语书面表达为例:

你校正在进行“英语读书周”活动。该活动要求学生摘录名言佳句 (quote) 并相互交流, 以下是某同学摘录的句子: “Your future depends on many things, but mostly on you。”请按下列要求用英语写一篇100-120个词的短文:

1.针对摘录句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2.举例说明理由。

一些学生能够很到位地解读题目要求, 提炼观点, 但是在举例说明的过程中显得捉襟见肘, 搜肠刮肚地找不到一些典型的具有说服力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论点。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生搬硬套地写自己的经历或者家人的经历, 洋洋洒洒一通描写, 却和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第三, 词汇表达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受中文思维的影响, 作文的大部分句子都是单个词汇的拼凑, 脑子里出现怎么样的意思, 就写对应意义的英语单词, 文章洋溢着浓浓的中式英语的味道, 生硬又别扭。部分学生为了吸引老师的眼球, 生搬硬套选用高级词汇。殊不知有些高级词汇, 在特定的语境下, 无法准确地传达话题的内容。

二、关于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一些策略

在很多情况下, 老师都充当说教者、批判者的角色。教师总是训导学生作文应该如何写, 抱怨学生的作文是如何写得不好。这种说教与批判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写作是一种能力, 是一种创造的能力, 如同造房子。师傅仅仅给自己的学徒讲授房子应该怎么造是不够的, 还必须亲手示范建造的每一个过程及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同样, 写作教学也应该是一个示范的过程, 应该把自己当做一个学生, 向学生演示自己针对某篇作文, 全面展示从破题、内容构思到定稿的全过程。

(一) 反复研读题目要求, 准确到位地审题和破题。

以2013年浙江省的高考英语书面表达为例:

【“One thing that I am proud of”】

1.记叙这件事。

2.简要谈谈你为何感到骄傲或得到的启示。

拿到题目第一步, 就要从头到脚、一字不漏地将题目和题目要求读几遍。首先, 从文章的谋篇布局上, 总共是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记叙, 第二部分是评论。其次, 在记叙部分, 确定人称和时态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确定内容。你生活当中的哪一件事情, 是让你觉得自豪的。很多学生往往就在这个环节思维堵塞, 咬着笔杆, 无法下笔。这个部分的关键是两个词, 一个是: I;一个是 :proud, 围绕自己的 某一次经 历 , 体现值得 自己骄傲的方面。 所有叙述的细节, 都要围绕自豪展开。

(二 ) 充 分 利 用 教材 的 话 题和内容 , 使 之成 为有 效 的 写 作 素材。

人教版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单元主题, 例如环保、野生动物保护、伟人、海底世界, 等等。语言知识教学目标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如何让学生将学过的词组句型应用到交际中。我建议每一个单元结束, 教师都应该创设一个以本单元话题为主题的输出活动。同时, 在每一堂作文课的反馈和讲解中, 应当努力结合教材相关内容, 进行语言和信息的整合。现以名言警句为主题的书面表达为例, 看看如何结合教材, 以便让学生更有效地积累写作素材。

以“hold onto your belief and you will succeed”为题。

第一步:解读题目, 只有那些坚守自己信仰并且不放弃的人才能成功。可见, 对信仰的坚持是多么重要。

第二步:寻找典型例子来证明, 正是因为这个人坚守了信仰, 所以他成功了。

人教版教材中的一些单元都有涉及一些伟人的事迹:Jane Goodall;Lin Qiaozhi;John Snow;Copernicus;Yuan Longping; Sun Yat-sun, 等等。还 有学生熟悉的 关于Edison, Hawking, Steve Jobs等的例子。在有限的考场内搜索素材时, 教材是我们的第一选择。在这些教材提到的伟人中, 哪些例子是典型的因为坚守信仰所以取得了伟大成就的。如果这个伟人的例子并不能典型地体现关于坚守信仰的要点, 学生就需要转化表达方式, 对于伟人事迹的描述, 需要围绕关键词展开。下面以袁隆平为例, 就如何围绕题目, 有重点地叙述他的事迹。

1.袁隆平的信念是什么?

2.他是如何将信仰的力量付诸实践的?

教材中对袁隆平的描写是一个概括的介绍, 这就需要学生进行信息的整合。For example:Yuan Longping holds the belief that he is able to rid the world of hunger through his research and practice.In order to help people get rid of hunger, he has devoted almost all his time to inventing a kind of rice which has a high output.With a firm belief, he finally made it in spite of hardships.在对这个例子进行描述的过程中, 所有关键词都必须围绕信念二字。因为所有伟人都有共性, 又有不同点。我们在拿到一个题目的时候, 不能将所有伟人的故事都生搬硬套, 而是要寻找典型案例。

下面再以“Rome is not built in a day”为题, 同样以袁隆平为例, 看看如何通过语言表达的侧重点点题。

Rome is not built in a day and no one is able to make achievements in a short time.Yuan Longping is a typical example. In order to invent a kind of super rice, he has carried out countless experiments in the lab as well as in the field.Not frustrated by fail- ure, he devoted more time to research and learned from his fail- ure, Eventually his determination and patience paid off. 在本次叙述的过程中, 同样是袁隆平的故事, 但是作者更换了措辞, 句句围绕袁隆平的点滴投入展开, 证明成功并非一朝一夕。

作为学生手头使用最频繁的作文素材,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发掘教材的作用, 充分利用教材, 细心引导, 频繁实践, 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利用学过的材料, 并将它们应用到写作当中。

三、结语

对教材话题和相关词汇进行整合, 以话题、词块和句型为单位, 教给学生,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每一单元都有一个主题, 同时第一篇阅读文本, 都是和单元话题相关的主题。特定的主题自然有它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我建议每一个单元结束时, 教师都应有意识地对话题和语言材料进行整合, 让学生对文章的话题和词汇有进一步的强化与记忆。

写作是语言输出的过程, 要想这个过程顺利, 就必须有充分的输入。在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词汇、句型句式的基础上, 教师应就高中阶段的常见文体进行写作指导, 从而使学生在实际写作中, 能够在审题、布局、连接等方面都符合英语的写作规范。

摘要:在高中英语课程教学中, 应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 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 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在浙江省高考英语的书面表达上, 历年来, 全省的平均分都不是很高, 这就对一线高中英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出了要求。本文就如何结合教材, 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和改进表达重点展开分析, 意在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词汇和句型, 结合话题写作, 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等问题。

教材选用创新 篇8

近年来, 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 特别突出和加强听说与交流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而开发设计的一系列理念创新、内容实用、体系科学并具时代特色的全新立体化系列教材, 其教学宗旨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帮助他们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提高文化素养, 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和语言表达能力, 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获取信息, 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随着大学英语教材的种类不断增加, 如何正确对教材进行选用已为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学生等各方所关注。现阶段基于文理学院艺术本科学生的基本情况广泛采用的教材以《高职高专版英语》和《大学通识英语》为主, 其中《高职高专版英语》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而《大学通识英语》是复旦大学出本社出版。两套教材分别总共有4册, 每一册有12个单元, 但单元设计差别比较大。《高职高专版英语》每个单元设计了相应的对话, 文章, 写作, 语法, 《大学通识英语》每个单元有3课, 每课都有相应的语法和词汇。通过对现有的各类比较方法进行研究后发现, 比较方式方法多是以定性的方式进行简单、粗糙的判断, 尚未有以定量的多因素综合考虑的方法进行比较。本文试图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理论对现阶段常用的两套教材进行比较。

二、模糊综合评判优选模型的建立及隶属度的确定

模糊综合评判采用总分法 ( 求和) 或加权平均的方法来得出一个总分而进行排序择优来完成, 而必须要经过建立评判对象的因素集, 建立合理的评判集合, 用专家评定或者其他的方法生成评判矩阵以及通过合适的模糊算子进行综合评判。

对于定性因素, 我们简单的用“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来判定, 分别以0.9、0.75、0.6、0.45和0.3作为其隶属度。

对于本文中教材费用、学生接受程度、期末成绩和国家英语考试过级率四种因素, 根据各教材的特点和四种评比因素对教材选用的影响程度, 选用专家评议法, 利用发放相关调查问卷的形式, 经过统计归纳并参照相关专业文献把本文中选定因素的初始权重向量设定为W = ( 教材费用, 学生接收程度。期末成绩, 国家英语考试过级率) = (0.3, 0.1, 0.3, 0.3)

三、艺术本科英语教材的选用比较

结合本院艺术本科学生的实际教材使用情况, 选取高教出版社的《英语》 ( 高职高专版) ( 第二版) 作为方案d1和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大学通识英语》系列教材作为方案d2, 并结合两个对照班级的学生成绩等实际使用情况进行选用比较。

四、结束语

在充分考虑对各个因素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时, 权重向量的确定, 反映专家经验和决策者的意志, 它的恰当与否, 直接影响到综合评判的结果。同时选取因素的侧重点不同, 也将导致方案优选结果也不同。

因此, 本文试图结合模糊数学的理论并参照其在工程选型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在艺术本科英语教材的选用方法上进行探讨, 在实际的选用过程中还需要对本文中所选取的各相关因素进行更多的数据积累和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何晖, 冯圣洪.空调工程设计方案的模糊综合评判及优选.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0, (5) :1-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王沫然.MATLAB5.X与科学计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教材选用创新 篇9

一、我国中小学教材选用蕴含的伦理需求

1.教材选用目的的伦理需求

我国中小学教材选用的直接目的是为中小学生提供更有利于发展的教科书,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地学生发展需求和水平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所需要的教材也不相同。为此,应该关注各地区学生的具体情况选用符合学生真实需求的教材,若背离了这一教材选用的基本原则,所选出的教材就如“空中楼阁”悬置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失去了教材本应具有的教育意义,也就违背了教材选用的根本目的。

2.教材选用过程的伦理需求

教育具有“民主”的特性,为了深入实现民主,我们鼓励“凡为社会制度所影响的一切人们都必须共同参与在创造和管理这些制度之中”[1]。所以,在国家规定的教材选用制度之下,规定了选用教材的来源是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全国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所限定版本的教材。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中小学教材是由教育行政人员、课程教材专家、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和优秀教师等成立的一个临时性组织———教材选用委员会来具体选用的。委员会成员需经民主程序提名,其中要求一线教师不得少于1/2,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的代表人数不超过1/4。教材选用委员会组成对一线教师所占比例的要求,是为了保证在教材选用过程中能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因为一线教师是最了解学生的。这是教材选用过程应遵守的伦理需求。

3.教材选用评价的伦理需求

在教育部印发 《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暂行办法》(基教二[2014]8 号)中,对教材选用的机构、程序和监督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但始终没有提及选用教材的后期服务及评价,约定俗成地将考试成绩与升学率作为教材选用的直接评价方式。但是,选用教材效果评价应该是从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及利于教师应用教材进行有意义地组织教学等方面进行。当下的评价方式倾向于短期化、表面化、可量化的简单操作,若长期采取这种评价方式必定会对教材编写者、选用者造成功利性的误导,并造成教材编写的趋同性倾向。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材的多样化发展,要想真正实现教材多样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合理的评价体系必须建立,以选用符合伦理需求的中小学教材。

二、我国中小学教材选用面临的伦理困境

近年来多地擅自更换教材,一门学科出现两本教材和教材选用过程中的经济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多项规定试图制止这些问题发生,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中小学教材选用面临以下困境。

1.权利分配不合理威胁教材选用的公正性原则

中小学教材在选用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公正性原则,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选用权力分配不均现象,这主要体现在负责教材选用而成立的教材选用委员会有名无实,选用权力主要集中在教育行政人员手中,一线教师和学生并未得到他们应有的教材选用权力。

(1)教材选用权力集中于教育行政人员之手

从参与教材选用的人员结构来看,许多地区一线教师所占比例1/2 都没有达到,部分地区甚至没有一线教师参与,而教育行政人员所占比例却居高不下,这说明在教材选用委员会的实际构成中,并没有按照国家要求去组织中小学教师、校长以及学生家长参与教材选用工作,忽视了与教材使用息息相关的重要成员的权力,将教材选用的“生杀大权”控制在教育行政人员手中,这是造成教材选用中丑陋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校、教师和学生没有真正的教材选用权

近年来,教育部门已经明确提出校长和教师的教材选用权力,但在实际的教材选用过程中,校长的权力极其有限,这导致了学校无法按照自身发展需求选用教材。而教师作为教材的直接使用者,是教材实现教育意义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教师参与教材选用的机会不多,没有实际的话语权,最终在教材选用委员会中形同虚设,导致选教材的人不用教材、用教材的人不选教材的矛盾出现。我们应该承认,中小学生虽然社会经验不足,文化知识尚浅,但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独立的认知,也能区分基本的好恶,尽管我们不能根据他们的喜好来确定一套教材的科学性、发展性与适用性,但应该考虑学生的意见,不能让学校、教材成为学生身心的“牢狱”。

2.教材选用的利益之争违背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教材选用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应遵守的必要原则之一,教育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不仅应关照学生适应现实,更要兼顾适应未来。所以教材选用既要关照学生的自然适应性,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人文适应性。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教材选用过程中,利益之争层出不穷,教材市场受到各大出版商青睐。2011 年“某省三地教材选用乱象丛生,未获批教材使用多年”[2]、2013 年“某省教育厅和某省江门市教育局违规更换中小学教材版本”[3]、2014 年“某市出现两本英语课本”[4],这一系列的违规更换教材事件实质上是一次次利益的角逐。为了寻求教育“真”“善”“美”的目的,教材选用工作者应该涤清自己的名利欲望,做教材选用中公正的“裁判”,遵循教材与学生、教师之间的相互适应性原则。

3.地方保护主义有碍教材选用的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育活动要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的发展、审美的发展,以及行为策略的发展”[5]。但在教材选用中,部分地区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在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之下选用教材,一方面可以保证教材的本土化,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认可,但另一方面也不乏编制水平低劣的教材长期霸占当地市场,扰乱教材市场的正常竞争环境,间接地给被动使用本地教材的学生人为地制造了不平等教育。教材选用的地方保护主义同时可能造成中小学生获得教育资源不公等深远问题,阻碍中小学教材选用的长足发展。

三、我国中小学教材选用困境的原因剖析

1.教材选用机制不健全

2001 年我国颁布的教材招投标制度,其本质是一种将教材投入市场的优胜劣汰的竞争体制,从而提高教材的质量,防止教材选用权力集中带来的垄断与腐败。自该制度实施以来,其作用并未得到真正实现,根本原因是教材选用的权力依然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在此之前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教材选用的相关规定中,关于教材选用的问责和监督机制不健全。除了一部分市、区在教材选用出现腐败、混乱现象之后发布了相应的补救方案之外,对未知的、隐藏的问题没有预见性。在教材选用法律法规中对相关行政人员、出版社和学校教研员、校长和教师等没有建立起相应的问责与监督制度,对中小学教材选用的机制建设还囿于“制度”本身,这样空泛的规章制度必定存在很多法律的漏洞,势必会给心怀叵测的人提供“专制”的机会。

2.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

造成教材选用伦理困境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各地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从而造成教材选用的地方垄断,这将导致教材市场的混乱和师生教学的举步维艰。广东清远市的“两本教材”事件就是地方行政部门与教材出版单位之间赤裸裸的利益交易造成的丑闻,而在消息传出后各界人士探讨“谁才是受害者”时,大众普遍认为被更换的“仁爱”版教材才是“两本教材”事件的受害者,却忽视了教师及学生的态度。教育伦理学关注的是教育中人与物的根本区别,“人本性”与“民主性”是各种规则中的最终归宿,而回顾教材选用的事件时,人们普遍关注的重点都脱离了“人”的根本,以现实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缺少对教师及学生伦理关注的呼吁。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只有抓住本质才能看清问题、解决问题,反客为主的教材选用现象应该得到彻底转变。

3.教材选用评价方式单一

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弊端就是片面地检测学生的发展,它不仅成为我国高校录取学生的主要方式,也间接地成为我国教材选用的评价方式,这种对教材选用的间接评价方式导致教育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需要。关于教材选用评价的理论研究还只停留在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视角,纵观我国教材选用的评价研究,多停留在教材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教材的内容组织编排能否体现一门课程的基本特点的教育学视角之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对于建立教材选用评价体系固然重要,但是多维评价方式有助于教材选用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创新性。

四、关照教育伦理的中小学教材选用建议

1.健全教材选用法制监管

教育部印发的 《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暂行办法》(基教二[2014]8 号)中已经提到关于教材选用的监督工作,教材编写、出版、发行等单位和行政人员不得以任何非正当竞争手段干预教材选用。但是没有具体到法律层面,缺乏强制性保障。教材选用的监管不应只停留在教育部的法规之中,在关于教材选用的市场体制内应该立法保护。同时,加强社会监督,公开选用程序及结果,定期对教材选用境况进行监督报道,对在教材选用过程中出现的非法现象予以曝光,接受社会的批判和法律的惩罚。教育纪检监察部门应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教材选用的全程进行监督,并不断发动广大师生、学生家长及关心教育事业的相关人士对教材选用进行监督。

2.破除狭隘地方保护主义

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不仅对教材选用市场的有序和公平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对当地的教育发展也起到了阻碍作用,更对学生及教师的教育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打破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要求我们将行政、教育和市场的角色分配清晰,不相互掺杂,要各履其责。各地区教材的选用应始终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外接受各界人士的监督,对内重视自身道德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工商部门等联合统一建立开放、竞争、有序、公平的教材市场,防止教育行政人员滥用职权,禁止出版发行机构采用不正当的隐晦手段实施竞争。鼓励各出版社公平竞争,以提高教材水平为核心竞争力,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地方扶持。

3.开展多元教材选用评价方式

长期以来,教育的功利性导致很多市、区选用的教材以追求学生的高升学率为目的,选用的教材注重科学知识原理的呈现而缺乏人文的关怀。因此,我们应该扩展视角、多维度地进行教材选用工作的评价,不能仅仅从学生的考试成绩考察,还应从学生的道德行为、学习智慧、体育、创造美和发现美等方面进行考察,将对学生外在量化的分数转向内在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材选用工作者发挥才智,大胆创新,聆听学生的心声,汲取教师及家长的意见,接受社会及其他相关人群的监督与建议,完成多样化的教材选用评价方式。

从伦理学视角关注教材选用,是将伦理学与教育实践相联系的重要举措,试图更新思维以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伦理需求体现在教材选用的每一个具体操作中,在进行教材选用的过程中,就应该关注伦理性,协调好学生、教材与教育行政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杜威.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2]新华网.黑龙江三地教材选用乱象丛生未获批准教材使用多年.[EB/0L].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1-09/16/c_122042044.htm,2011-9-16/2015-3-10.

[3]宁波晚报网.海南省和广东江门市违规更换中小学教材版本,教育部要求立即纠正[EB/0L].http://nbwb.cnnb.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9762,2013-7-8/2015-3-10.

[4]张林,林世宁,陈晓璇.一门英语课发两本教材搞懵清远河源初一10万师生[EB/0L].http://news.ifeng.com/a/20140913/41968693_0.shtml2014-9-13/2015-3-10.

教材选用创新 篇10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专业调整、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普及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高校的教材使用量急剧增大,在教材建设和教材管理方面呈现出了新的变化,高校教材的出版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掌握这些变化,了解其新的特点,研究高校教材选用、建设和管理同出版的联系,对于出版社来说同样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以下淡谈本人对高校教材选用、建设和管理以及高校教材出版方面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对高校教材选用方式的探讨

(一)高校教材的选用方式

目前,在我国的各高校中,在教材的选用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完全放开型

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完全由任课教师决定,学校主管部门采取不干预或很少过问的方式,这种情况在本科院校特别是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本科院校比较普遍。

它的优点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用自己中意的教材,方便教师教学。缺点是:缺乏监管,不利于博采众长,不利于对最新学科成果的全面了解。同时,它还存在一些教学隐患,如有些老师开始上课了才突然想起来要订教材,急急忙忙去订教材又有可能订不到,影响教学;一些责任心不强的任课教师“一本讲义讲10年,一套理论打天下”,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不能与时俱进。

2严格管理型

在教材的选用上,先由任课教师提出教材选用申请,由教研室研究后,经院系一级领导审批后决定,有的还要上报学校主管领导批准。任课教师在教材的选用上只有推荐权,没有最后决定权。这种情况在一些高职院校特别是一些私立高职院校比较普遍。

它的优点是:它吸收了“完全放开型”的优点,又克服了其存在的缺点。缺点是:有时程序较多,周转的时间较长。

3上级指定型

这里主要是指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或上级领导指定使用的教材。

目前在我国各高校教材的选用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定一些用量大的基础课教材为本省高校学生必须使用的教材,并要求人手一册。

(二)高校教材选用方式对出版的影响

掌握高校教材的选用方式及其变化,对出版社来说主要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指导意义:

1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材的营销推广

目前,许多教材出版后常常出现销售不理想的情况,除了作者单位的包销数量外,很难有其他更大的市场空间,“包销多少”成了出版高校教材的一个重要筹码,而编辑则成了事实上的“编辑发行人员”。为此,建议出版社的营销人员多了解高校教材的选用方式,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进行多方位、有针对性的营销推广活动。如对于“完全放开型”的学校,可以采取样书展示和专项营销的办法;对于“严格管理型”的学校,建议在样书展示、样书赠送和与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沟通等方面多下工夫。

2选题策划上注意技巧的把握

出版教材的终极目的是希望客户使用,并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编辑与发行人员一样,也希望自己编辑出版的图书有好的销售数量。一本图书的销售前景如何,关键要看图书的质量和内容、对象的定位。当编辑去“完全放开型”的学校策划选题时,只要与任课教师(作者)进行沟通就可以了;当与“严格管理型”的学校合作出版时,则除了与任课教师(作者)进行沟通外,还必须与相应的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如教研室、教务处等,并取得各方意见的统一。否则,编辑出来的教材就可能在销售上受到影响。

二对高校教材建设工作方面的思考

教材建设是当教师发现没有适合自己教学的教材或原有教材内容陈旧,或找不到教材时,重新组织编写新的教材或者对原有教材的补充、修正,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教材进行科学、有效的规范与管理。

(一)高校在教材建设上的通常做法

在高校教材的建设上,许多高校一般都比较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并鼓励、支持本校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出版优秀教材。

1制订了比较规范的规章制度,重视教材的编写质量关

要保证教材质量,就必须健全教材编写的规章制度。许多高校制订了比较规范的规章制度,如严格遵守三级审核制度,即由任课教师提出教材编写方案,经教研室、院(系)研究、论证后,报教材主管部门审核。这就防止了编写教材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确保高质量的教材进入课堂。

2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编写教材

一所高校必须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因而也必须有体现自己特色的教材,同时教材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而且,由于各地区、各学校的发展各有其特殊要求,即使有国家或某地区统一编写的教材,也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因此,许多高校都鼓励教师尤其是学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教材,学校在时间上和财力上给予他们支持,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优先提供教材建设基金。同时对教师编写的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或者科研成果加以承认。

国内的许多高校都设立了“教材出版基金”,用来资助本校教材的出版,有些学校在资金上的投入还相当大;一些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的教材编写与管理机构,由校主管领导亲自抓,拨出了专门的经费,结合本校的教学特点,组织本校教师编写具有较高水平的、成系列的校本教材。

(二)从学校教材建设的规律中挖掘出版资源

对于一个编辑来说,掌握了一所高校在教材建设方面的管理办法和最新政策,就等于抓住了该校的出版资源。

1掌握最新动态,争取出版选题资源

通过对高校教材建设规划的了解,能够获取该校近期或长期的教材发展规划,并因此开展一系列的选题策划活动,争取图书选题。

2争取出版经费补贴,降低出版风险

针对许多高校都设立了“教材出版基金”的情况,编辑能及时掌握相应的信息,就可以通过一定的策划、攻关技巧,争取到相应的教材出版经费的补贴,大大降低出版风险。

三教材管理的新特点及其思考

高校教材管理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善教材管理,以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学的需要,是当前教学管理部门面i临的问题。

(一)教材管理的新特点

计划经济年代,在国内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在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中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很小。因此,相应的教材管理方法主要是依据教学

计划和学生人数提前进行教材的统一征订、统一发放,保证“课前到书、人手一册”。应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教材管理方法对保证教材供应,稳定教学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学校的扩招以及教学改革的深入,教材管理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1需求教材的种类、数量大幅度增加

由于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普及,高校教师选择教、学生选择学的课程越来越多。由于学生修读学分的需要以及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需要教师开设大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选修课程以供选择。而教师由于不同的学术倾向,讲授课程的内容与风格各不相同,因而所选的教材也五花八门,这使教材需求的种类大大增多。同时,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也使教材使用数量急剧增加。

2教材需求数量的不确定性

(1)招生人数与实际报到人数的差异导致教材需求的不确定性非常严重。高校扩招后,学生进入大学的几率大幅度增加,可选性增强。学生被学校录取却不愿去报到的现象或者报到后要求转专业的现象比比皆是。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和中专学校,实际报到学生人数与原招生人数的差距大,导致教材需求的不确定性加大。

(2)学生选用教材的随意性较大。选修课程给予了学生较大的教材选择权,学生可根据社会的需求、走向及各自的爱好和需要来考虑选择修学课程,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导致在教材的选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3)一些学校对学生采购教材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允许学生自己去书店购买自己的教材或借用高年级学生用过的教材,而不一定要从指定的代理商或教材供应部门购买教材。这些情况都使教材需求的数量难以预计。

3教材采购计划难度大

以上两个原因的存在,导致了学校在教材采购计划的制订上难度的增大。同时,出版社因市场经济的考虑,在教材的出版及其印刷数量上并不像过去那样按计划运作,而是随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行运作,容易造成不能及时订购到教材的情况。

以上特点,不仅增加了教材管理人员工作的难度,也使出版社在预测教材的市场销售前景时增加了难度。同时,因目前高校教材的供应普遍采取招投标方式,由教材供应商统一负责教材的订购和发放,教材订购的分散性、随意性的增大以及教材积压的增多等等的压力,都传递到了教材供应代理商和出版社身上,出版社则更要承担着退货率的增加以及教材回款难度增大的风险。

(二)高校教材管理对出版的相关影响

通过以上对高校教材管理出现的新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高校在教材管理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出版社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对教材的销售量影响巨大

高校教材管理对出版社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最关键。比如,学校允许学生自己购买教材,学生可以借用上一年级学生的旧教材,无形中减少了对新教材的使用;学校使用教材的随意性,造成了大量教材不按计划使用,增加了退货率;高校所设院系或专业的调整,可能会导致大量教材不再使用;等等。因此,出版社在预测图书的销售前景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校教材管理方式的改变对教材销售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包销性”的教材,一定要考虑其现实可能性,在印刷数量上更要慎重对待。

2出版社应提高风险规避意识

高校教材需求数量的不确定性以及按市场运作供应教材,使出版社的市场意识更加浓厚,出版风险也越来越大。如教材需求数量的不确定性使积压的教材增多,增加了出版成本;按招投标方式供应教材,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出版社产生了大量死账、呆账和坏账。这些都提醒出版社在经营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风险规避意识。高校教材的选用、建设、管理和出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对于高校主管领导来说,重视高校教材的建设,加强高校教材的管理,鼓励出版优秀高校教材应该成为其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一个出版工作者来说,了解高校教材建设和管理的内涵和流程,有利于出版工作特别是图书选题策划工作的顺利展开,有利于出版社的做大做强,从而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

教材选用创新 篇11

1 对象和资料

1.1 对象

(1)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正常人体学教研组的组长、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的任课教师。

(2)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助产等专业的一年级学生。

1.2 资料

(1) 2001年7月, 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11个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颁布并出版。护理、助产等专业设置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程, 取消了生物学、解剖学、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设置。

全国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学计划对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程的设置情况五花八门, 实施时间早晚不均;教学课时有多有少;教学形式采用1位教师全程授课或2~3位教师分段授课;教材的选用也是各取所需[1~2]。

(2) 我校从2003年起成立正常人体学教研组, 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开始设置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程, 属于较早执行2001年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学校之一。

2003年9月, 我校护理、助产等专业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程的设置为第一学期72学时, 第二学期76学时, 共148学时。其中第二学期由解剖学或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的2位教师分段授课。选用教材为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刚出版的分上、下册的《正常人体学基础》[3]。开学3周过了, 该教材才送到学生手中。

2005年, 我校2005级护理、助产各专业教学计划做了改动。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程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内完成授课任务, 每周8学时, 共144学时。教材再次使用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份出版的分上、下册的《正常人体学基础》。

(3) 为了适应学校教学实际情况, 我校2006级助产及药学等专业 (护理除外) 的教学计划做了初步改动。第一学期设置的解剖生理学课程, 114学时, 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彭波主编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作教材;第二学期设置生物化学课程, 38学时, 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程伟主编的《生物化学》作教材。

2007年5月, 卫生部新一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正式颁布和出版。护理、助产等专业的课程设置顺应“民意”, 取消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程设置。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解剖学基础》、《生理学》、《生物化学》于2008年1月陆续出版。2008年2月, 我校助产、药学等专业生物化学课程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刚出版车龙浩主编的《生物化学》作教材。该教材准时发放到学生手中。

(4) 2008年8月, 科学出版社《正常人体学基础》 (上、下册) 再版, 封面上由初版的“面向21世纪全国卫生职业教育系列教改教材”改为“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材”[4]。其间, 教育部职成司的相关会议精神显然与卫生部2007年新一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不同之处。其对我校影响的结果是, 2008年9月, 我校2008级护理、助产等专业的教学计划又改动, 设置了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程, 第一学期114学时, 第二学期38学时。教材选用科学出版社再版分上、下册的《正常人体学基础》。开学第四周学生才领到课本。

2 情况与结果

(1) 2003年, 本校正常人体学教研组成立。组员包括解剖学、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教师。用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程取代以上几个学科后, 教学计划与教材选用就使正常人体学教研组组长困惑不已。首先困扰的是如何安排教师的授课任务。动员解剖学教师讲授生理学, 甚至生理学教师讲授解剖学都不算很困难。最难的是动员解剖学教师讲授生物化学, 而生物化学教师更加不愿意从头学习和执教解剖学。事实上,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材的内容也无法糅合生物化学知识。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以解剖学为纲目, 生物化学知识只能单独编写“新陈代谢”和“水盐代谢与酸碱平衡”两章, 两者没有多少相关性。例如再版的《正常人体学基础》上册, 在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共六个标题中, 只有两个涉及课程题目:“一、正常人体学的定义和任务”和“六、学习正常人体学基础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其余标题二至五, 内容都仅局限在解剖组织胚胎学范畴[4]。许多教师说,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材的内容其实是解剖组织胚胎学的延伸。

我校2003级和2004级护理、助产专业正常人体学基础课安排在第一学年两个学期, 分别以72学时和76学时完成教学。学生第一学期只能学习人体的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知识。在第二学期担任病理学、基础护理学等后续课程的任课教师就强烈反映, 在讲授人体病理或疾病护理时, 面对的是从未学习过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感觉系统和生殖系统等基础知识的学生, 严重影响其课堂教学, 继而妨碍对学生实施良好的素质教育。学校教学部门迫不得已于2005年9月把2005级护理、助产专业正常人体学基础课全部安排在第一学期18周内用144学时完成。但这样更不符合教学规律, 每天都有正常人体学基础授课, 不要说学生学得辛苦, 知识太多, 消化不了;就是任课教师每天忙于备课、上课, 也够紧张的。显然, 这样的课堂教学, 极不利于学生接受全面的素质教育。

3个学年的实施, 教研组教师也经历了沉重的思考。在外出参观学习兄弟学校的过程中, 了解到全国有不少卫校根本就没开设过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程。许多实施过的学校, 多数是由原来的解剖学教师任课, 结果是重解剖、轻生理、弃生化。2006年, 教研组教师经过充分讨论, 强烈要求改动教学计划。由于上级没有新的明确指示, 学校教育部门根据教师的意见,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首先在助产、药学等专业把正常人体学基础分为解剖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第一学期上解剖生理学, 114学时;第二学期上生物化学, 38学时。实践证明, 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素质明显提升。

(2) 其次困扰正常人体学教研组长的事就是教材选用。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确定后, 选用什么样的教材, 教师心中自然清楚。大家认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教材规范、严谨、信誉高, 征订数量不论多少, 都能及时送到学生手上。例如, 新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2版《生物化学》 (车龙浩主编) , 2008年1月底出版, 2008年2月, 我校2007级助产、药学等专业学生在开学第一天就领到该书并且使用它。反观我们多次使用的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常人体学基础》, 在初版和再版时, 分别使我校2003级和2008级新生延迟到第三周和第四周才拿到教材, 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效果。

2004年, 鉴于教材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教研组组织参与该门课程教学的6位教师对当时2个出版社的教材《正常人体学基础》, 进行无记名投票选用。结果其中4票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英林主编 (定价21.3元) 的一套, 只有2票选用科学出版社出版宋永春、王之一主编 (上、下册合计46元) 的一套。尽管该套教材我们教研组有2位教师参编, 学校最终同意教研组多数教师意见, 在2004级护理等各专业第一学年教学中, 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英林主编的《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材在开学第一天就能发到学生手上。上课只需一册书, 书费也减少了。

教材编写是一件有组织、有领导、非常严肃和严谨的事情。各种教材虽然常常申明“错漏在所难免”, 但对手中使用教材中存在的一些有违常规极不严肃的问题必须指出, 视若无睹就是违背职业道德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常人体学基础》上、下册的初版和再版本上, 分别列有“全国卫生职业教育系列教材课程建设委员会”和“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教材中职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名单。初版上, 53名委员来自53个单位, 再版时委员数减少为39名, 其中却有多名委员来自同一个单位。如再版时广西玉林卫校就有4名全国委员, 超过十分之一。再版《正常人体学基础》上、下册的4名主编亦同为该委员会的委员[4~5]。

笔者也曾参与过教材编写, 有时为了一个数据, 需反复核查, 甚至要通过实验来求证, 马虎不得。一本教材的编写人员, 数目有限, 各负其责。从科学出版社再版的《正常人体学基础》上册编者名单中看到, 由初版9人增至37人, 其中只有1人为初版上册的编者。初版每章后均署名编者, 但再版时章末编者署名就取消了[4~5]。编者人数如此之多, 总不能在每章后均填写四五位编者吧?这能说它够严肃和严谨吗?眼下社会上有些书的出版, 只要推销得多, 就可署名编者, 甚至主编。我们真不想看到以那样的教材来左右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 干扰学生的素质教育。

3 讨论与分析

3.1 尊重医学基础教育的学科特征

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并不意味着彻底推翻, 教学改革应该联系教学实际, 实事求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助产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应该体现医护卫生职业的专业技术特征。设置“四位一体”的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程, 类似于文革时期的赤脚医生速成班。把生物学、解剖学、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改革为正常人体学, 就像是拼凑一盘大杂烩。由于学科教学不协调, 教师教得“夹生”, 学生学不进去。与其说是改革创新, 倒不如视之为形而上学。2007年5月颁布的卫生部新一轮护理、助产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则是顺应“民意”。

3.2 教学是严谨的, 职业教育又何尝不是

卫生职业教育治学更需要严谨。卫生部新一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2007年5月颁布后, 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于2008年1月陆续出版, 全国众多基础医学学科教师非常欢迎。教师不再为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不伦不类而困惑了。他们深深懂得, 课堂教学、素质教育需要从深层次、本质上来进行改革, 而不是表面和形式上的改革。教育、治学的严谨性是永恒的。可是随后, 2008年8月, 科学出版社再版的相关教材, 封面上由初版的“面向21世纪全国卫生职业教育系列教改教材”更改为“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材”, 是教育部职成司否定2007年卫生部新一轮的新计划和新大纲?抑或仅仅是百花齐放?这就需要上级部门来协调解决了。可我们不能消极等待, 各级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者, 只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 虚心倾听教研组教师的意见, 也能实事求是制订出严谨的专业教学计划, 一旦政策清晰明朗了, 便不再无所适从。

3.3 教学计划和教材选用密切相关, 选用的教材必须严谨规范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信誉好, 多数教师用得称心, 应该成为各学校教材选择的首选。如果是出于照顾, 使用本校教师编写的教材, 也应该尊重科学, 尊重多数授课教师的意愿。对事关原则的问题不能迁就或放弃, 更不能为了教材随意更改教学计划, 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素质教育的质量。选错教材, 势必影响素质教育, 误人子弟。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决策正确, 教研组长和教师也就不再困惑, 学校教学工作开展自然更为顺畅。

摘要:教学计划与教材选用出现随意性, 上级意见与学科教学的不协调, 常常使学科教研组的组长困惑不已。现列举近年来护理、助产专业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与教材选用的一些资料和情况, 予以讨论分析。提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应该体现医学基础教育的学科特征;职业教育治学同样需要严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尊重教研组授课教师的意见, 选用规范的教材, 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素质教育的质量, 使教研组长不再困惑。

关键词:正常人体学基础,教学计划,教材选用,教研组长,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武天安.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新编教材《解剖生理学基础》浅议[J].卫生职业教育, 2002, 20 (12) :30.

[2]邓健全.新形势下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2, 20 (12) :34.

[3]宋永春.正常人体学基础 (上册)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4]王之一.正常人体学基础 (上册)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药学下一篇:文化遗产的数字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