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材

2024-08-08

创新教材(通用12篇)

创新教材 篇1

竞技运动教材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内容。基于整体、对比和发展的思考, 笔者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 采用“求同存异”的创新教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经验记忆”。“求同存异”是以教材为学材, 让学生知而能识, 学而能用, 把体育与健康课程逐步从有限引向深入。“求同”即提取“公因式”, 找出相关项目的“相似”之处;“存异”则是将提取出的“公因式”与学习内容相结合, 而不是机械地重复、模仿或再现。

一、从一个动作到多个动作

新的教学理念使教学过程和目标有了发展和变化:过去技术动作的学习, 一节课多限于一个运动项目, 如今一节课可以进行多项内容组合;过去教学的唯一目的是教会学生动作, 如今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体育”;过去即将学习的“目标动作”是“终结者”, 如今从整体和发展着眼, 它有可能扮演着“中转者”的角色。

1. 纵向比较

在同一运动项目中, 要重视“核心技术动作”和“主要环节动作”的学习。如将篮球的“跳投”练成“绝招”后, 把从各种姿势的得球, 包括急停、后仰、转身和“干拔”、“飘移”等, 皆能向“跳投”所需的、准确的预备姿势进行过渡, 形成“必杀技”。这样, 就可以在前者“绝招”的带动下, 使“多样性”的衔接动作, 顺理成章地得到训练, 从而有效掌握以“跳投”为“公因式”的一类动作。

2. 横向比较

在不同运动项目中, 要发挥“经典动作”的超值作用。孩童时期, 用鞭子打陀螺的精华部分是“鞭打动作”。这一动作可以有效辅助从小学开始的技术教学, 如投掷轻物、投掷垒球, 一直到高中、大学阶段的练习也能利用这一“公因式”, 练习羽毛球的扣杀、网球发球和高压球、排球上手发球和扣球、篮球的单手肩上长传球、手球的射门以及肩上挥臂的投掷动作等, 只需将动作的时机、节奏, 用力的大小、顺序稍做调整即可, 实现“求同存异”。

二、从一例战术到多例战术

战术最重要的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攻守间相互制约。教学中要让学生看到战术配合的效果, 并应用到练习中。

1. 个人战术

学校体育课一般均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 但课时有限, 使得学生只能知道和了解其中某一专项相关的技战术, 一般多为乒乓球。乒乓球的个人战术中, 包含发球抢攻、长短结合、左右结合等战术, 这些战术可看作是“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的战术“公因式”。抛开技术差别因素, 已具备乒乓球战术经验的学生, 再学习羽毛球和网球等相关战术时, 马上即可“求同存异”, 灵活运用。

2. 集体战术

集体项目战术讲究相互配合, 以形成局部以多打少的局面。教学中应重视两人之间的配合, 如足球“二过一”、篮球“挡拆”、排球“传扣”。这些战术是多人配合的基础, 甚至在最高水平的顶级联赛中亦频繁可见。例如足球“二过一”战术, 可根据不同的场景, 演绎成斜传直插、直传斜插、撞墙式、回传反切、交叉掩护等。通过不断变化、反复操练, 使学生始终保持练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果。一例战术演变成一套战术, 就是技能的质变, 战术的升华。

三、从一个规则到多个规则

为了使竞赛平等、公正地进行, 竞技比赛都按照一定规则进行。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竞技运动的规则可以适当修改。学生是自己学习内容的决定者与建构者, 可以冲破“标准化”的樊篱, 制订符合学生年龄和学校实际的“新”规则, 如近年来, 中小学校园内软式网球、软式排球、低篮筐、小足球等应运而生。

这些对场地器材的“改造”, 是“硬件”的“求同存异”。同时, 可将项目特点作为“公因式”, 对规则“软件”进行修改。以篮球比赛为例, 结合师生课内外锻炼的经历, 当A队实力弱, 或A队胜少负多时, 可实行B队“让球”的规则, 如让分数、让人数、让篮板等。这种不拘形式, 轻结果重过程的“让分”比赛, 虽然是游戏性质, 但有效地提高了比赛的对抗性、观赏性和趣味性。

四、从一门学科到多门学科

以推铅球为例, 从学校的高度来俯视体育, 从体育的高度来审视田径, 从田径的高度来关注铅球这一“公因式”时发现, 它几乎涵盖学校所有学科知识, 如推铅球技术动作的“蹬、转、送、挺、推、拨”六字口诀, 言简意赅, 缓冲动作用语“失去重心”, 至今还是语文界津津乐道的语料;推铅球成绩的测量采用半径丈量法, 比赛名次的排定涉及数学筛选和排列知识;铅球由铅和铁混合制成, 密度与铅和铁都不同, 体积比铁球小, 便于抓握;通过滑步或旋转动作可以增加出手初速度, 提高投掷成绩, 其最佳出手角度是40°~42°, 而不是45°, 与物理学中抛物线的最佳角度稍有偏差;推铅球成绩受天气影响较小, 即便顺风情况下, 人们并没有观察到顺风对投掷成绩非常有利的一面, 只有正面空气阻力对铅球的飞行稍有影响, 而其他田径项目, 则受风速、风向、地理纬度及海拔高度等影响较大。

竞技运动蕴藏浑厚的文化, 课堂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设计、穿插和生成, 使体育不仅仅是进行身体锻炼的手段, 而且陶冶学生情操、丰富知识, 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创新教材 篇2

——试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会泽县东风小学

刘晓芸

创新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新课程教材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多维性、综合性,其功能发挥的好,必将对学生创造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教材中,关于对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伽俐略比萨斜实验等创新性“事物”的描写必将对学生的精神民办产生强烈的震撼;关于对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画家达芬奇和中国古代科学家李时珍、毕升、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努力、刻苦钻研、造福人类的“典型事迹”的描写。必将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这些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性教育,以促进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应深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有许多激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如何挖掘和利用这些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利用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多篇关于科学家和科学发明的故事,如《一块特别的石头》,讲述了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侯的故事,由对一块石头的疑问,在好奇心驱使下,不懈探求,终于取得重大成果的故事。类似的课文还有《走马灯的奥秘》讲述了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小时侯

爱观察、爱科学、爱动脑的故事;《张衡》讲述了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捞铁牛》宋朝工程学家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出八只笨重的铁牛的故事等。

在教学中,通过科学家的真实故事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自不断的发明创造,只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实践,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让学生搜集课文中科学家的故事,通过“科学家故事会”、制作“科学家故事”的手抄报、黑板报等方式激起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对科学充满向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利用科学小品文,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空气在哪里》、《新型玻璃》等课文,向学生介绍了有关空气和玻璃以及仿生学等科学知识。教学中,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童话编写,再创作“空气在哪里”,既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新型玻璃》中设计拓展活动:“我是未来的设计师”,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创造出更多新型玻璃,通过推销、成果汇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并体验了科学知识给生活学习带来的乐趣。学生通过我是“未来设计师”活动的开展,激发了他们动手、动脑创造新生活的积极性,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挖掘课文创新思维切入点,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思维中具有的特殊作用,许多课文如果教师注意挖掘教材,就可以多方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如《司马光》中通过故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称象》一课的教学

中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思忌赛马》一课中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比,能培养学生的变异性思维等。有的课文看似平常,却可以带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需要教师深入教材去挖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切入点。如《小山羊》一课,看似很平常,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完全文之后,可以通过启迪:“小山羊还可以和谁交朋友?请大家都来当个小作家、小画家,给课文和插图续几个片段怎么样?”再如,《比尾巴》一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熟悉的动物尾巴的特点,对课文进行改编。可以续编其他动物的尾巴不同的特点,更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来进行其他特点的归纳、对比。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续编故事、改写课文中得到训练。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许多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有待我们语文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科学。

参考资料:

用活教材,创新历史课堂 篇3

一、勤于加工整合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依据通史顺序的前提下,努力以主题的方式呈现。每一单元都有一个学习主题,即单元标题;每一课都有一个学习主题,即课题;每一课下辖2到3个分主题,即条目名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重新组合,尤其是对于单元内容较多的学习主题更有必要加工重组。例如,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下辖八节文化课,如果教师不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整合,很有可能学生在学到第六、七、八三课时,已经忘了本单元的主题或前面几课是什么内容了。

二、深挖情感素材

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每一教学内容的情感素材,也就是那些能激起学生内心共鸣,使之产生情感火花的内容。如在教学第二十三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政策”时,教师可以借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海军远洋护航,从而联想到早在600多年前的郑和远航的壮举,钦佩、自豪油然而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动机;在学习第十八课“梦想成真的时代”时,可以借助电脑网络、航天英雄等内容导入本课学习,学生的兴趣上来了,课堂活跃了,教学效果也就有保障了。

三、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除了要做到深挖教材情感素材之外,还可以努力尝试着做一些变化:变教师教教材为学生用教材、编教材、演教材。这要求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努力创设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据教材作答,也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堂剧,完成学习任务。如学习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大运河的三点、四段,教师可以设置情境问题:假如你是隋朝一位读书人,家住余杭,要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你会选择什么途径前往?为什么?沿途你会看到哪些城市的美丽风光?说说你会依次途径哪几个河段?金榜题名荣归故里之后,你有何感想?

四、重视探究活动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在每一单元的结尾部分都专门设计一节“学习与探究”课;在每一课的结尾部分,专门设计了一个“活动建议”栏目。巧妙用好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创新历史课堂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而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很遗憾地错过了这一环节,如,单元末的“学习与探究”课,要么让学生自己看书完成,要么被当成了学生背书的自行复习课,此间老师彻底放手;还有的是直接跳到下一节新课学习;每课末的“活动建议”栏目,更是形同虚设,很少涉及,有的教师甚至根本不知道该栏目的存在。真是学习资源的极大浪费,损失可谓大矣。历史课堂为何平淡乏味枯燥?学生为何对历史学习兴味索然漠不关心?其中原因,不言自明。初中生活泼好动好表现,追求新鲜,渴望多变,教师总是一成不变地围绕教材说教,不符合初中生的心理需要。教材这番设计编排,精心独到、科学合理自在其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非常注意探究活动的应用。如第二十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活动建议”:举行演讲会,说明台湾、西藏、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做好这一活动,笔者在第十九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结束时就已经布置了课后作业:台湾、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如果让你去反驳“台独分子”、“藏独分子”、“疆独分子”,你能从历史中找到哪些证据?请课后认真准备,下节课发言,比一比看谁的证据充分。我把这一演讲活动放在了第二十课上课之前进行,学生发言积极踊跃,争先恐后,有的学生竟然还举出了从未学过的史实,可见课前准备的充分和活动积极性的高涨程度。

问渠何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材如同课堂教学之本源,没有了教材,课堂将如无源之水。巧用教材,引来源头活水,可以为历史课堂注入活力与灵气。用活教材,创新历史课堂,是历史教学的应有之意。

立足数学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篇4

案例1: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 引出抛物线的定义以后, 联系初中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就是抛物线”, 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 你能找出这种内在联系吗?此时, 教师可以这样点拨:我们可以由y=x2入手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与定直线的距离相等, 即推导出动点P (x, y) 到定点F (x0, y0) 的距离等于动点P (x, y) 到定直线L (P埸L) 的距离.教师点拨学生推导的过程如下:

上式表示平面上的动点P (x, y) 到定点F (0, ) 的距离正好等于动点P (x, y) 到定直线y=-的距离, 完全符合抛物线的定义.

二、注重探索, 培养创新思维

按照“归纳—类比—猜想—证明”的思维策略设计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 使其获得新知的同时,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案例2:讲授完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之后, 可以对学生进行如下的引导:

学生不难想到此式可以理解为三数成等差数列, 进而可设

边是椭圆上的点到两焦点的距离 (焦半径) , 即可得到椭圆上任意一点的两个焦半径分别为a+ex和a-ex.

我们在的右边提取出e可得:所以此等式就是椭圆的第二定义.e

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是创造的基础, 只有通过观察才会发现问题, 进而思考问题.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适当的分析, 并通过联想, 实现数与形、未知与已知、特殊与一般的转化, 从而获得解题的途径,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案例3:求证: (ac+bd) 2≤ (a2+b2) (c2+d2) .

证法1: (分析法)

要证 (ac+bd) 2≤ (a2+b2) (c2+d2) ,

展开得a2c2+b2d2+2abcd≤a2c2+b2c2+a2d2+b2d2, 即2abcd≤a2d2+b2c2, 由基本不等式知上式成立, 从而原不等式成立.

通过观察题型, 我们还可以发现此不等式的结构具有“B2-AC≤0”这一特征.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联想二次函数f (x) =Ax2+2Bx+C (A≠0) 的判别式, 经过这一点拨, 学生马上得出另一证法.

证法2: (构造二次函数)

则f (x) = (ax-c) 2+ (bx-d) 2≥0对一切实数x∈R恒成立, 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4 (ac+bd) 2-4 (a2+b2) (c2+d2) ≤0,

即 (ac+bd) 2≤ (a2+b2) (c2+d2) .

另外, 当a2+b2=0时, 亦成立.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三角换元法来证明此题.

如果设a2+b2=r12, c2+d2=r22, 再联想到三角恒等式, 则会得到另一证法.

证法3: (换元法)

设a=r1cosα, b=r1sinα, c=r2cosβ, d=r2sinβ, 则

(ac+bd) 2=r12r22 (cosαcosβ+sinαsinβ) 2

=r12r22cos2 (α-β) ≤r12r22= (a2+b2) (c2+d2) .

数字教材创新课堂教学设计 篇5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字教材创新课堂教学设计(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字教材创新课堂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8页例5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巩固已学过的各种规律及找规律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发现的规律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确定后续或缺失的图形。

2、熟练掌握并运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起点,方向观察,找到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前面我们学习了找规律的哪些知识?(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与整理。)

2、情境创设:看来大家对我们学习的找规律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了,那么,你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帮助小红解决她遇到的难题呢?(课件呈现例5的手链图。)

(二)引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规律——穿珠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同时设置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一)阅读理解:完整呈现例5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让学生与同伴先说一说。

2、你认为在这个题目中,哪个词语最关键?

3、师:对,关键词就是“按规律”,那她是按什么规律来穿的呢?学生可能会说出:

(1)这串手链是用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

(2)这串手链是用1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1颗黄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

对于学生所发现的规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规律是从左往右观察得到的。第二种规律是从右往左观察得到的。

4、题目让我们帮小红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手链断了,掉了两颗珠子,问掉的是哪2颗珠子。

(二)分析解答

1、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是什么?那我们能不能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解答呢?

2、引导:你从哪边开始看?(左边)所以找到的规律是黄黄蓝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色的,1颗黄色的。(课件演示,圈一组)

3、你还有不同的发现吗?从右边开始看,发现的规律是黄蓝黄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色的,1颗黄色的。(课件演示,圈一组)

4、师小结:我们发现,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方向看,找到的规律是不一样的,(三)回顾反思

1、我们的解答正确吗?如何证明是正确的呢?引导学生说出:要动手摆一摆,看看是否正确。

2、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出她的手链,看符不符合她穿的规律。

3、汇报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得出:通过摆一摆,证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这几个环节中,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的同时,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4、整理小结

(1)说一说:师: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先怎么做的?

(2)师生共同小结(师板书):

①认真审题,发现规律;

②找准起点,圈出一组;

③按照规律,补上珠子;

④动手操作,检验解答。

(四)练习反馈

课件呈现P88的“做一做”

1、小英也穿了一串手链,但掉了3颗珠子,你们也来帮帮她,好吗?

2、引导学生利用以上的解答步骤来独立解决问题。

3、交流反馈:请学生代表说出自己的解答步骤,师生给予评价。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与反馈练习,让学生再次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进一步巩固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体会所学数学知识的价值。】

三、实践应用,巩固拓展

(一)基本练习

P90练习二十第9题。

本题与上面的两题相比,规律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一组相同的珠子简单的重复,但在颜色与形状上稍稍复杂一点,所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提高练习

P89练习二十第4题:

1、让学生按照以上的解题步骤去完成。

2、在说规律时,着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黄珠数量不变,蓝珠数量是依次增加的。

(三)拓展练习

P91练习二十的“思考题”:

1、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完成。

2、交流汇报,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不断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与推理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与提高。】

四、回顾小结,提出希望

(一)回顾小结: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二)师生共同梳理: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三)知识延伸: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果我们能在以后生活与学习中都能做一个有心人,那么你将会发现更多、更有趣、更神奇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对本课与本单元的知识结构能有系统的认识,同时教师适时地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提出希望,让学生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更加期待。】

数字教材创新课堂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数字教材创新课堂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和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有趣的`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周末到了,小红的班上要组织一次游乐活动,她想邀请大家去参加,你们愿意吗?不过小红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她。

师:既然是参加游乐活动,就要穿的漂亮一些,小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

小红的衣柜里放着六件衣服(出示衣服图片),她可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活动策略:

①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

②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③组织学生讨论: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

(2)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丰盛的早餐:

饮料有:牛奶、豆浆

点心有:蛋糕、油条、饼干

如果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小红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学生活动策略:

(1)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连线的方法自己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

(2)全班交流。

2、智闯五关。

第一关:帮小动物组数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4、5、6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策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中摆一摆,并作好记录。

(2)各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组数的规律。

第二关:走路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走,从少年宫到动物园有C、D、E三条路可走。提问: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几条路可走?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线路图,自己用笔画一画。

第三关: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2004年亚洲杯A组有4个球队参赛,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活动策略:教师请学生用字母A、B、C、D表示四个球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比赛场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来。

第四关:握手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画有四位小朋友的图片,提问: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四个人一共握几次手?

学生活动策略:每个小组选出四位同学实际做一做。

第五关:佳佳的密码箱。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佳佳的密码箱中的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左边有数字1、2、3,右边有数字4、5、6。可佳佳把提前设好的密码给忘了,她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在此题的基础上拓展: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右边的数字有5、6、7、8,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5、6、7、8、9,右边的数字有1、2、3、4、5、6、7、8、9,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四、机动练习

如果老师想给今天这节课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照一张合影,请同学们思考,三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如果老师也参加进来,四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同学们课下思考。

数字教材创新课堂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和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思想认识事物的意识。

3.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刚刚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判断锐角和钝角,进一步拓展完善对角的认识,为以后学习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

理解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一)在生活中找角。

1.课件出示例5:在图中,你能找到哪里有角?

2.根据学生汇报,在上图显示描出六个代表性的角。(2个直角,2个锐角,2个钝角)

(二)在交流中复习。

角是由什么组成的?怎样判断直角?

(三)在问题中引入。

1.课件演示:从例5实物图中抽取刚才描出的六个角。

2.引发思考:这些角长得一样吗?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分类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物中找角,再从中抽象出角,既是对旧知的复习,又能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引起学生注意,并引发思考,为下一步探究指明方向。】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交流汇报,感知特征。

1.小组讨论:这些不同的角,你按什么标准分类?说说分的理由。

2.全班反馈,交流分法。

方法一:按是不是直角分为两类。

方法二: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和比直角小的角三类。

(二)分类验证,体验特征。

1.验证直角。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进行正确的判断。

2.验证比直角小的角和比直角大的角。

明确方法:像这两类角有时用眼睛就能分辨它是属于哪一类角的,就不需要三角尺去验证。

【设计意图:从直观感知层面入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给角分类,交流分类的理由并概括每一类角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以三角尺上直角为标准,验证判定角的类别,直观、形象,使学生真切体验到三类角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三)归纳整理,认识特征。

1.自主命名,发挥想象。

像你们这样按照大小把角分成三类,其中这一类有它特定的名称叫直角,其余的两类角你们想不想为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呢?

2.明确概念,点明课题。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其实人们已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叫做钝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锐角和钝角。

3.比较大小,深化认识。

(1)用活动角拉一拉,能拉出哪些角?

得出方法:把直角的开口拉大就成钝角,反之把直角的开口缩小就成锐角。

(2)揭示规律:锐角<直角<钝角

【设计意图: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命名、自由做角,在活动中对三类角的特征及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为学生提供充分思维和更多探索的空间。】

三、巩固新知,理解运用

(一)连一连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二)找一找

1.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第9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3.小组合作:找一找身边的角,并说一说分别是哪类角。

(三)画一画

1.学生独立画一个锐角、钝角和直角。

2.同桌交流:说说画法,相互判断画得是否正确。

(四)演一演

1.自由表演:用身体的四肢动作表示角。

2.汇报表演。(这是趣味性的练习,学生只要做出动作基本符合三类角的特点就可以,不需要用直尺去比。)

(五)想一想

1.找出下面三角形中直角、锐角和钝角。(教材第44页第10题)

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从三种三角形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上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不仅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更为透彻,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作好铺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中学知识,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四、梳理反思,拓展延伸

(一)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到生活中找角,并向你的家人和同学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又能将数学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使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字教材创新课堂教学设计5

学习内容:

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并很好地为生活服务。

教、学具准备:

课本第31页中例4所需要的商品。

学习过程:

一、用谈话的方式引课。

问小朋友们喜欢逛商店吗?他们喜欢,再让他们猜猜练习本、文具盒、球、球拍等的价钱。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儿童商店,展示各种商品和单价。

2、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始购物。

(1)先说说你有多少钱,准备买什么?在组里谈谈自己的购物打算。

(2)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扮演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

(3)学生开始购物。

3、在全班交流你们购物的过程。以表演的形式展示。

例:A、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B、我想买5辆小汽车。

C、应付多少钱?

D、应付20元。

4、请表演的D同学说说他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12÷3=4(元)4×5=20(元)

5、再请一小组上黑板前展示他们的购物过程。

6、小组相互交流。

7、师生小结。

三、学生独立完成第31页的“做一做”。然后根据“做一做”的图提出能用乘除两步运算的问题并相互解答。

四、全课总结。

数字教材创新课堂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2.进一步巩固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美。

目标解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数学活动,又是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学生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

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角的知识拼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前——充分准备

(一)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含义

1.观察一副三角尺中两个三角尺中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2.给一副三角尺上的每个角编号。

如: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编为A尺,其中的直角为A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A尺①号锐角和A尺②号锐角;另一块三角尺编为B尺,它的直角为B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B尺①号锐角和B尺②号锐角。

(二)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锐角、直角、钝角有什么关系?(锐角<直角<钝角)

2.三角尺上直角、锐角都有,就是没有钝角,你能用它们拼出一个钝角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一副三角尺拼角活动前学生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副三角尺”中“一副”的含义,知道一副三角尺中的两块三角尺各有哪些角,有什么特点。同时调动锐角、直角、钝角之间大小关系的知识,为“拼角”作好准备。】

二、活动中——合作交流

出示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一)小组讨论,自由拼角

1.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2.学生动手拼角并画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展示,师生交流

1.组长汇报。

2.挑选不同的拼法展示在黑板上。

3.在拼钝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作品分类,讨论质疑

1.黑板上的拼法各有不同,你能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类吗?

2.讨论交流:一类是锐角与锐角拼成的,另一类是直角与锐角拼成的。

3.质疑:锐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不一定)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一定)

(四)验证钝角,优化拼法

1.交流验证方法

目测——看上去比直角大

测量——用三角尺的直角比

推理——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

2.总结拼法

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的活动,在自由拼角中感知,在合作交流中思考,在分类讨论中质疑,在验证优化中升华。理解根据直角和钝角的关系,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的优势。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有序思考,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活动后——运用拓展

(一)教材第42页“做一做”

1.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钝角。

2.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直角。

3.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锐角。

同桌合作拼角,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展示。

(二)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三个,拼一个钝角。

同桌合作拼角,并画下来,再全班交流讨论。

(三)教材第45页练习八的第13题。

综合运用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知识,用七巧板上的图形灵活拼角。

【设计意图:运用拓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用一副三角尺拼的基础上,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两块拼角,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三块拼角,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三层次用七巧板中的各种图形拼,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感受七巧板中的数学美,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活动总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拓展延伸

1.钝角去掉一个直角是什么角?钝角去掉一个锐角是什么角?为什么?

2.你还想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归纳总结全课,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提出几个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内在的兴趣。】

数字教材创新课堂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猜的方法。让学生对数学推理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图片:师: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吗?

师:谁来介绍一下柯南?

生:柯南是一名侦探。

师:“对呀,柯南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侦探,是一个破案高手,他在破案当中经常用到推理。今天陈老师把柯南邀请来到了2(2)班,和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推理的游戏——猜一猜。(板题)

师:柯南还带来了礼物给我们班的小朋友呢,礼物就在我手上,你们猜一猜礼物在我的左手还是右手?猜到的同学,礼物就送给他!

生1:礼物在教师的左手。

生2:礼物在教师的右手。

意见不同,原来缺少一条信息。

师提示:“我的礼物不在左手上,你能猜出礼物在我的哪一只手上吗?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推断出来的?”

生:因为老师说礼物不在左手,那么礼物就在右手。(师相机板书:不是——就是——)

师引导小结:只有两种可能,礼物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不是左手,就是在右手。

二、串设情景,感受推理的过程

1、第一次猜书的游戏

师:同学们真聪明,就像是一个小小侦探一样。下面小柯南想考一考大家了,请看题:欢欢和乐乐两人手里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柯南想让你们来猜一猜,他们是拿着什么时候书?你能猜出来吗?

生1:我猜欢欢拿着语文书,乐乐拿着数学书。

生2:我猜欢欢拿着数学书,乐乐拿着语文书。

师:是的,有两种情况我们不能确定,我们要怎样才能猜出来呢?(多加一个条件),咱们看看乐乐说些什么?

出示乐乐的话: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师:现在你们能猜出他们分别拿着什么书吗?

生:欢欢、乐乐都有可能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但乐乐不是拿着数学书,那么他就是拿着语文书,拿欢欢只能是拿着数学书。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说的很好,当我们猜两种物体时,如果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一种。(板书: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一种)

2、第二次猜书的游戏

师:柯南说:“两个人两种书你们懂得做了,那么3个人3种书你们会猜吗?,小丽、小红和小刚三个人分别拿着语文书、数学书、社会书,请你们来猜一猜小丽她拿着什么书?

生1:小丽可能拿着语文书。

生2:小丽可能拿着数学书。

生3:3种书都可能。

师:有这么多种情况,能猜得准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办呢?

生:要给一些条件。给提示!

出示: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小刚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同学们读一读他们说的话。

师:现在再猜猜他们分别拿着是什么书?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想法。再让两、三名学生回答。

师:我们应该怎样猜?先猜谁的?

生1:因为小红说拿的是语文书,所以我们先确定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么剩下小丽和小刚他们都可能拿着数学书或社会书。又因为小刚说他不是拿着数学书,那小刚就是拿着社会书,那么最后小丽是拿着数学书。

师:说的真清楚,掌声表扬!谁还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猜的?

生2:先确定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么小丽和小刚他们可能拿着数学书或社会书,再来肯定小刚,小刚说不是拿着数学书,就是拿着社会书,最后小丽拿着数学书。

师:xxx的思路真是清晰啊,说得真好!掌声表扬!

师:对比分析:刚才第一次猜书与第二次猜书有什么区别?

师:猜两种书时,怎么猜?

生:不是……就是……

师:猜三种书时,怎么猜?

生:知道小红拿什么书,可以放在一边,再猜另外两个。

整合教材?创新教法?服务学生 篇6

内容摘要: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教学的三大因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就是要求教师以积极的心态理解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准确梳理教材信息量,结合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喜好、强势、弱势等,重新选择、调整教材、合理取舍、适当补充,充分运用远程教育及网络资源来优化英语教学。

关键词:分析 活化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34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材是改革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区初中阶段统一使用冀教版英语教材,这套教材是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增补,是衔接小学三年级起始版的一套全新的版本,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想让学生在有限的三年时间内既学好初中阶段教材内容,同时还需补上小学阶段欠下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对教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认识和评价教材的能力,选好教材、用好教材,并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一、认真分析和推敲英语教材。

每一种英语教科书都是由英语教育专家们精心编写而成的。由于编写出来的英语教材运用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生群体,所以教材在运用过程中自然会出现与实际学情不相适应的问题,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必须认真分析和推敲教材,深入了解教材的编辑思路、教材的深广度、学科知识的网络结构及学科知识的呈现形式等。

1、将英语教材的编辑思路与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我们清楚,每一套教材都有其编辑思路,我们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有必要思考:编辑者为何按如此思路编写?这样的思路是否符合自己教学现状的实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是否有必要对其中某个思考角度进行调整或更改?对此我们进行适当的选择,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整合体现了教学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2、评估英语教材的深度广度。一套教材,在没有经过加工整合的前提下,它不可能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想让学生吃透教材,学到必要的知识,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和评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七年级英语(上)册主要学了比较简单的打招呼、介绍人或物的常用语及如何简单地描述天气、事物的颜色、数量、方位,民簇的习惯、喜恶等,深度和广度适中。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些内容老师理解起来已经不易,那么,这些内容在整合时就有必要灵活处理。

3、分析英语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如果有些内容本应运用更直观更具体的手段呈现,而课程本身却有待商榷之处,那么这时教师就要改进其呈现形式,以提升教材的生动性和可操作性。如英语课文对话内容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来呈现。新的物品、单词可以用真实影像呈现,如Module2中Part1 的简笔画图片太简单不好辨识,学生看了印象不深刻,假如用真实影像,效果就好多了。

二、优化细化课堂教学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把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划分为“知识、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等五个方面,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首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引入教学目标,给英语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以新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把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优化,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因素列入教学目标并使之具体化,注重学生层次和个性差异,使知识学习与情感教育和谐统一。

三、因地制宜整合教材。

我们国家地域差异很大,生活习俗、地域文化、教学条件都有很大的差别。教材再好,也不可能顾及所有情况。如果让山区的孩子讨论高尔夫球、冲浪等体育活动,让城市的孩子讨论农耕、农作物等情况,则很难达到热烈讨论积极发言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因地制宜对教材进行取舍。对不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可以不用,对适合的,可以大胆引进,多方补充,以取得教材与教学的优化整合。

四、创设交际情境,开展情境教学。

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创设说英语、用英语的交际情境,开展情境教学,可以效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教师要有效整合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交际素材,如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异国他乡的民俗风情、浓郁淳朴的民族文化、勇于探索創新的人物形象以及远程教育素材和多媒体专题学习网站等。对于问候、指路、购物、看病、打电话及日常生活等题材,教师可通过实物和教具的演示、看图及投影会话、扮演角色、诗歌故事演讲等课堂活动,多方位创设语言交际情境,通过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组织大量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消化知识,形成技能,增强语言实践运用能力,有效整合教材与教学的目的。

五、学生主动参与,编演英语课本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把自己定位在“导演”这一角色上,将每一节课的内容作为剧本,让学生去探讨、去挖掘,给学生分配角色分组表演、评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动参与、自我体验的积极性。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让学生有所准备;二是要求不要太苛刻,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六、做好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拓展和运用。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力要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健康又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这一阵地,积极引导学生借阅适合初中学生阅读水平的英语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其次,还可以通过制作英语专题学习网站、制作多媒体英语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英语课程远程教育等,全方位开拓英语课程资源,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综合素质。

活用教材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篇7

一、利用教材常规内容, 开展创新学习, 启动学生创新意识

利用教材中的常规内容, 开展创新学习, 打破“创新”的神秘感, 启动学生创新意识, 是一项经常进行的创新学习活动.在“恒定电流”一章讲“电压表和电流表”一节时, 教材中直接指出“电流表的满偏电流一般都比较小, 测量较大的电压时要串联分压电阻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测量较大电流时要并联分流电阻把小量程的电流表改装成大量程的电流表”, 教材中这十分简朴的一句话, 给我们师生留下了很大的创新学习的思维空间:这种改装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即前课所学串联分压和并联分流原理) , 前人是怎样想到这个办法的? (其实就是基本规律的重新组合与迁移应用) , 假如你生活在两表尚未出现的年代, 你能对两表进行改装吗?对已有的两表你还有什么改进意见吗?对后面两个问题学生虽不能肯定回答, 但都会认真地、甚至是激烈地进行思维.随着每一个问题的提出, 学生中都会有一番积极的思考和一阵强烈的呼应, 学生主体对教学的参与, 已从课堂表层的热烈, 深入到思维层次的活跃.这种学生主体的自主探索与思考, 不正是创新学习所追求的境界吗?随后直接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应当怎样设计简易多用表的整个电路呢?”循着“怎样设计”这一思路, 利用前面已有的两表改装的知识, 学生容易理解“直流电流挡”和“直流电压挡”的设计, 而在欧姆挡的设计中, 可以提出上述几个问题, 同样能引发学生积极的甚至是“痛苦”的思维活动, 但最终总能使学生思维统一到一个共同点, 即利用已学过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知识, 在已有电流表的基础上, 根据I=ε/ (r+Rg+R+Rx) , 即可知IRx的对应关系, 并据此设计出相应电路, 这样又让学生从中体会创新“成功”后的喜悦.类似的物理学基本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 在现行教材中比比皆是, 可以说是构成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素材, 任凭师生发掘选用.只要选准切入点、抓住时机、善于启发, 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中, 必能摩擦出“创新”的思维火花, 这将有助于打消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 这对启动学生心灵深处的创新意识, 是十分重要的.

二、巧用“阅读材料”, 开展创新学习, 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现行教材中“阅读材料”主要是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史料或联系实际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编者精心编写而成的, 集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和文学性于一体, 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而且有益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它虽然在应试教育中派不上用场, 却可以在素质教育和创新学习中大显身手, 同样是素质教育、创新学习的极好素材.对这一素材的恰当使用, 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进而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学习效果.第八章《电场》“电容器”后的阅读材料“电容式传感器”, 因为高考不涉及, 所以一般被当作常识一读了之.其实, 这里介绍的用来测量角度θ、测量液面高度h、测定压力F、测定位移x的各种装置, 不仅仅是介绍了传感知识本身, 这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创新思维空间.教师应安排必要的时间, 给予学生创新学习的机会.创新学习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该阅读材料指出了将“非电物理量转换电学量”这一传感器的本质, 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十分广阔的创造天地.学生可以沿着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等许多方面向人们提出的各种新要求、新功能去展开思维, 思考怎样运用所学物理基本规律, 创造出新的仪器或器具.

三、将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 促使学生思考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 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借助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设计, 促使学生思考, 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要建构者.

比如, 在学习“简谐运动”知识以后, 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体验:在生活中你还看到哪些简谐运动现象, 有没有想过它与匀速圆周运动是否有关系?有一位学生在观察分析了农村的磨盘的工作过程后意识到:一个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投影是简谐运动, 并由此联想到直线的简谐运动也能够转化为圆周运动, 从而弄清楚了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当笔者让他给同学们讲他的研究发现后, 学生反映积极, 很多人受到启发, 有两位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 弄清楚了他们家乡的河上那条奇妙的渡船的工作原理 (这条船不用人或机械的动力却能将人渡过河) , 并做出了实物模型, 演示了这一现象,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见, 这种反思性再体验活动可以使学生思考问题的浓度和广度得到加强, 使其思维空间得到拓展.

四、发掘习题资源, 加强解题训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材的编者在习题选择上可谓煞费心思, 很多题型是来自实际的应用物理题, 题目的知识性、趣味性很强, 使学生再也没有空洞的感觉, 而是把知识实实在在地与活生生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如静电分选的原理、高频焊接、电磁流量计等.这些精心挑选的题目教师应当充分揭示、发掘这些题目对创新学习的意义、作用, 通过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解题机器, 而是将其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在《磁场》一章的B组习题中, 对于速度选择器、质谱仪、磁流体发电机等问题, 就不应把重点放在布列议程及其计算解答上, 而应当放在前人是怎样把物理基本规律用于该装置的思维启发上, 哪些是已知基本原理?每一种装置的“创新”之处何在?其中课本特别指出“磁流体发电是一项新兴技术”, 这无疑给我们青年学生留下了施展创新才华的时间和空间.这表明, 从现在起就培养创新能力, 显得多么重要.可以肯定地说, 把习题当作创新学习资源来发掘, 比起只当作计算题来解答,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知要强多少倍.同样, 电磁流量计等, 都是教材编者精心选择、特意安排的.对这些问题的发掘与处理, 与前述磁场中习题的处理一样, 定将收到异曲同工之效.教材习题中的这种创新学习, 也是俯拾即是的.只要我们恰当发掘处理,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其作用是十分明显.

拓展教材外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篇8

(一) 重视数学动手操作实践的拓展, 达到发展和获得数学思维的目的

现在使用的统编初中数学教材中, 有相当多的章节安排有动手操作实验,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 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 并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了解探索的原理及方式方法, 进而获得数学的思想与方法。然而, 一些动手操作实践的内容在教材中由于篇幅的限制, 往往对提出的问题都比较直接, 不利于学生理解其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 要求教师认真阅读这些内容, 了解操作的过程, 并对这个过程作更细致的分析研究, 从而掌握所包含的内涵, 在教学中作适当的铺垫延展。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极其有益的。如人教版七年级数学 (下册) 中, 关于垂线的概念的论述中, 教材直接将相交线的模型 (两根钉在一起的木条) 转动, 通过观察角度的变化找出垂直的位置 (∠α=900) , 得到两直线垂直的定义。事实上学生对为什么会想到要转变木条, 转动的目的作用并不了解。所以倘若我们在开始时作适当的铺垫, 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是有帮助的。如事先画一组相交线, 见图1。

要求学生观察这些相交线, a、b的位置关系在发生变化, 并找出体现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学生会较快地明确位置的变化实质上是∠α的大小变化。如何全面地体现∠α的大小变化过程, 可以借助相交线模型去解决, 见图2。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再提出问题:∠α的变化情况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有无一些特殊的位置出现?这样学生会比较注意寻找这个特殊位置, 最特殊的莫过于∠α=∠β时的位置, 此时∠α=900。这样就让学生了解到整个操作的由来, 同时又从中领略到从普遍现象中找特殊, 进而发现问题的数学思想。

(二) 提炼习题、例题和练习题, 拓展空间, 启迪思维

人教版数学教材在对例题、练习和习题的选材上都比较精炼, 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部分也具有延展性。为了达到充分发挥教材的示例作用, 我们必须对教材中的例题、练习以至习题加以精心研究, 了解教材选材的目的, 提炼其精华, 不局限于解决问题本身, 还要有拓展其空间视野的思想,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进而掌握数学研究学习的思想方法, 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在人教版数学七年级 (上册) 教材中有一节关于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内容, 教材的内容是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而四边形以及其他多边形都不具有稳定性, 教材分别以三角形、四边形作为示例加以研究, 说明了上述的性质。为了加深学生对上述性质的运用的理解, 教材编写了如下的一组练习题, 要使四边形木架 (用4根木条钉成) 不变形, 至少再钉上几根木条?五边形和六边形木架呢 (图3) ?

事实上, 绝大部分的学生还是能正确地解决上述问题的, 而且大多数的学生都会采用图4的固定方法来解决问题。

并由此得出答案是:四边形需要一条, 五边形需要两条, 六边形需要三条。然而本人认为, 因为学生所采用的方法比较单一, 并没有对木架的固定方法加以深入的探讨, 而这一点对于提升学生的探索思想, 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细致性是极其必要的。因为问题的解决往往有多种可能性, 所以对其固定方式提出如下一些构思, 让学生再加以探讨研究:对四边形木架是否可以采用图5的一些方式来加以固定?其所包含的原理是什么?

本人在教学中发现, 对图5的固定方式多数学生不敢加以肯定, 原因是上述方法中图5 (a) 出现有五边形。后来学生经过作实验检查, 发现虽然有五边形出现, 但实际上是稳定的, 那么其包含的原理是什么呢?学生对此再展开新的一轮的探究。但能明确说得上道理的极少, 原因在于学生只看到图5 (a) 中五边形AEFCD, 而五边形是一个不稳定的图形, 所以忽略了问题的实质, 即另一个图形△BEF, 因为△BEF是稳定的, 导致△ABC也是固定的。而图5 (b) , (c) 是不能固定的。类似地对五边形木架, 六边形木架加以探讨。这样既使同学们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 也清楚地认识到研究问题要全面地考虑, 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从中发现规律。这样的探究方式, 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是极其有益的。

(三) 针对思考问题, 作透彻的分析, 以拓展外延, 培养思维

据悉, 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曾有过要求每位教师在家中挂一块小黑板, 以便记录即时的想法。爱因思坦也有过把想到的问题记录在桌布上的经历。事实上, 他们都知道, 有些创造发明始于一闪念中。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上的这一闪念, 也成为数学教师的一个课题。本人认为, 关键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 具备对问题观察细致、分析入微的能力, 掌握好数学学习研究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 为以后的学习、探究提供良好的基础。在教材中, 有一些思考问题同样隐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需要教师认真把握其实质内容, 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 (下册) 关于二次函数一章中的思考: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二次函数的图形是什么形状呢?通常怎样画一个函数的图象?在思考中, 我们除了要求学生知道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形状外, 还应该要求学生回顾这两种函数的作图、归纳过程, 它们都是首先由简单开始, 再到复杂这样一种逐步深入探讨的过程。类比之下, 把二次函数作适当的归类, 发现它的基本表达式有:y=ax2, y=ax2+k, y=a (x+h) 2+k, y=ax2+bx+c几种类型, 所以应从最简单的类型y=ax2中选取有代表性的y=x2, y=12x2, y=2x2开始作图, 找出规律后, 再逐步深入探讨其它类型的图象, 最后归纳出二次函数的图象形状。这样既可让学生充分了解教材的结构特点, 又可以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演变过程, 类比、递进, 这样的思维方式是我们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四) 注意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 拓展外延, 培养良好的思考方式

美国的舍费尔德教授曾指出, “机械的学习会禁锢学生的思想, 我们的数学课应能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在人教版数学教材中, 较多的章节在内容的选材和编排上, 都显得较为紧凑, 从内容的引入、探究、思考、以至练习、习题都很简洁, 也就具有较大的拓展性, 有些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为发展学生的思维提供有效的拓展空间, 在八年级数学 (上册) 关于等腰三角形一节中, 首先引入如下的探究: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 并剪去阴影部分, 再把它展开, 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 (图6) ?

这个探究一方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另一方面也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对等角) 的证明的分析、思考依据, 从中可以找到三种作辅助线的方法 (作△ABC的高AD, 作△ABC的中线AD, 作△ABC的角平分线AD) 来证明这个性质。再者, 它也是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分析依据, 从中找到两种作辅助线的方法 (作△ABC的高AD, 作△ABC的角平分线AD) 来证明这个结论。还有,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命题在关于性质的证明中, 辅助线有三种作法, 而判定的定理的证明只有两种作法,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什么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 不但让学生充分理解新知识, 而且强化了学生对于三角形的全等的判定定理证明方法的理解。由此可见, 在教学中, 如果能同时引导学生理顺有关知识点间的关系, 对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的结构链是极其有益的, 也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

(五) 重视问题的引入

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传授知识, 启迪智慧。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论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 获得数学思想与方法。而教材中的问题的引入正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思考, 由观察、猜测、类比、推理, 从而形成新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教材中并没有直接把所引入的问题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明确告诉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分析教材所引入的问题的目的, 掌握其内涵, 从而为拓展其外延作铺垫。在人教版七年级数学 (上册) 中, 关于除法法则的引入是这样进行的, 先提出问题:怎样计算8÷ (-4) 呢?根据除法的意义, 这就是要求一个数, 使它与-4相乘得8, 然后举出讨论过程:因为 (-2) × (-4) =8, 所以8÷ (-4) = (-2) ;另一方面8× (-1/4) = (-2) , 所以8÷ (-4) =8× (-1/4) 。并要求换其他数进行类似的讨论, 最后归纳出除法法则。在这个活动中, 我们可以考虑学生在小学时已有进行正有理数除法运算的经验, 所以可以让他们回顾当时的除法法则是怎样形成的, 并作 (下转第135页) (上接第167页) 举例:因为2×4=8, 所以8÷4=2;又因为8× (1/4) =2, 所以8÷4=8× (1/4) 。在学生思想上已有认识之后, 我们再作类似的探讨活动, 提出上述的讨论过程, 这样叙述一方面承上启下, 使得学生容易理解教材的举例, 另一方面也明确地认识到数学中的研究有许多是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来讨论实现的。其次, 在换数讨论时, 应让学生明白所举例子还应包含的类型 (负数除以正数, 负数除以负数, 零除以负数几类) , 举例应具有全面性、代表性, 即代表所有的可能。最后还要使学生懂得, 这种讨论实际也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 它所采用的是那么一种数学思想。

(六) 结束语

论高职院校教材管理创新 篇9

一、高职院校教材管理存在的问题

1. 传统的教材仓储供应模式弊端多。

高职院校教材供应模式大多采用传统的教材仓储供应模式, 首先是供书单位装卸教材入库、分类摆放整齐, 由教材管理人员认真核实所到教材品种及数量。其次安排好学生以专业为单位到教材仓库领取教材。最后教材管理人员集中向学生发放, 这种供应模式增加了教材入库环节, 致使教材管理人员劳动强度加大、教材发放失误率频高, 师生满意度下降。随着高职院校教材种类与数量不断增加, 出现了仓库占用紧张、装卸搬运负担重等棘手问题, 另外实行学分制学生选课的不确定性, 使得同一班级中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教材供应难度加大[1], 探索新的教材供应创新模式成为现代教材管理工作的紧迫问题。

2. 教材管理模式仍以手工操作为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有些高职院校对教材管理信息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教材管理模式, 如每学期都要抄录各班级教材发放清单、教材使用明细表、教材费催费通知等纸质材料, 有时为了迎接上级检查、评估, 要准备多份材料, 而对于具有信息化手段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来说, 这些工作带有重复性、机械性, 使教材管理人员劳动量额外增加, 严重影响了教材管理水平。

3. 教材选用随意性大。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教材建设, 重点建设好国家规划教材, 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 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而有些高职院校教材信息资源库建设相对落后, 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选用教材缺乏完整的考评和监督制度, 老师选用教材重视程度不高, 长期使用自己熟悉的教材, 教学容易形成习惯思路, 教材选用随意性大。

4. 教材管理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高职院校部分教材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历偏低, 对教材信息管理理解与掌握不够, 仅满足于师生所用教材的订、购、发的简单操作, 无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于深层次的教材建设与研究更无从谈起。

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材建设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改进教材供应工作逐步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把教材管理从经验管理转到现代化管理的基础上来”。从文件看, 如何实行教材现代化管理也就是管理创新, 关系到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能否顺利开展等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高职院校教材管理创新措施

1. 改变供应模式, 实施教材供应配送服务。

探索新的教材供应创新模式, 实施教材供应配送服务, 直接由供书单位送教材到各院部, 由供书单位、教材管理人员以及各院部相关负责人共同配合, 直接发到学生手中, 不必再装卸教材入库、分类摆放, 出库等一系列工作环节, 简化教材供应的业务流程, 避免了教材重复搬运, 提高工作效率, 师生满意度大大提升[2]。

2. 改变教材管理模式, 实现教材管理手段信息化。

运用教材管理信息化手段, 提高教材管理效率。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如网上教材选用订购平台, 实现任课教师网上提交教材选用信息, 教研室、教材工作委员会及教材管理部门针对选用信息进行网上审核。教材管理部门对所定教材分类汇总, 形成采购订单, 发送供书单位订购。并通过网上教材选用订购平台, 及时把教材订购信息反馈回教材管理部门以及教材所属院系负责人, 以便及时调整教材订购计划, 实现网上教材选用、审核、订购、信息反馈等功能一体化。领用教材及教材费用网上查询系统, 使师生清楚每学期领取教材及教材费使用情况, 对所欠教材费做到早发现、早统计、早解决, 做到变被动催缴为主动提示, 实现教材费公开透明、催缴欠费及时有序。网上教材样本查询系统, 为教师查询相关教材、提高教材征订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奠定了基础。通过开拓新思路, 采取新方法, 使传统的教材管理模式, 逐渐向现代信息化手段转变, 提高教材管理水平、增强为师生服务的意识, 以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

3. 建立和完善教材选用、监督、评价机制。

(1) 遵循教材选用原则。教材选用要具有学科的先进性和教学的适用性, 并与该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相适应, 应根据各专业的教学计划, 优先使用教育部规划教材、精品教材、获省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 (2) 规范教材选用程序。教材管理部门根据院部开课计划, 及时通知教研室选订教材, 认真、及时填报《教材征订表》。所选教材名称、出版社、版本、编者以及使用专业、年级、预订册数等, 均应逐项填写清楚。经院部领导审签后, 由教材管理部门汇总订购。征订教材到校后, 要办理入库手续, 做到品种、价格、数量、使用班级准确。确定订购数量时应考虑原有库存情况, 提高教材的循环利用率, 保持教材的稳定性。 (3) 健全教材选用监督机构。规范教材选用制度, 设立“教材工作委员会”等监督机构, 由任课教师推荐, 再经教研室对选用教材进行集体研究、论证, 教材工作委员会专家对所报教材质量严格审查, 确保选用教材的质量。 (4) 实施教材评价体系。实施教材评价体系, 加强质量跟踪, 重视信息反馈, 对选用好的教材, 实施奖励机制, 予以推广。对内容差、质量低劣的教材坚决一票否决, 予以淘汰。

4. 建设教材样本库。

教材样本库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 对高职院校教学教研、教材选用、教材建设有极其重要的作用[3]。主要收存院校所开课程的有关教材及教材档案材料: (1) 学校历年使用过以及正在使用的优秀教材。 (2) 校企合作开发实训教材、自编教材、讲义。 (3) 各出版社赠送的教材样书。 (4) 教材计划征订表、教材采购订单、教材接收发放清单、教材费单据等档案材料。教师选用教材时, 可以到教材样本库查阅同类教材样本, 各大出版社的优秀教材信息, 以选择最适合于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高质量的教材。

三、提高高职院校教材管理人员素质

1. 要有敬业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科研意识。

教材管理人员要有敬业意识、责任意识, 职业道德的核心就是爱岗敬业, 树立正确的职业人生观, 要对教材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尤其是培养完成工作后的成就感。主动向师生提供教材服务工作, 如全力打造师生满意的优质服务窗口, 建立起“一站式”服务。把教材工作当成一生的事业来做, 舍小家为大家, 而自身价值也会在平凡中脱颖而出。在教材征订环节中, 要认真核对各班级学生数量、库存数量、教材订购数量等, 确保万无一失。要有服务意识, 对师生有关教材方面的咨询, 要耐心细致地给予解释。在教材供应、选用、订购等环节, 应积极主动地联系院部师生, 交流反馈教材信息, 做好教材服务工作。要有科研意识, 对工作不仅有创新思路, 而且要把创新思路付诸实践, 形成科研成果, 撰写科研课题或论文, 来培养科研意识。

2. 勤于业务,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材管理人员应熟悉本职业务, 了解学校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及开设课程, 掌握教材分类编目、排架、教材入库验收、教材费结算等业务工作, 另外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操作, 常用办公软件及教材管理软件的操作, 使教材管理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俗话说“人到老, 学到老”, “多读书、读好书”, 用知识来武装头脑才会在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3. 多种途径来提高业务技能水平。

教材管理人员要“走出去”学习考察兄弟院校教材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请进来”组织校内外专家做好业务知识讲座及技能培训, 开展“比赶超”教材业务技能比赛, 提高教材管理人员业务技能水平。实行“传帮带”, 由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同志, 将知识与技能手把手地传授给新同志, 使得新同志尽快熟悉本职业务, 通过努力成为所从事领域的业务能手和专家[4]。

四、结语

总之, 教材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工作,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质量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改变教材供应模式、管理模式, 实现教材管理手段信息化, 建立和完善教材选用、监督、评价机制, 并提高高职院校教材管理人员素质, 才能实现高职院校教材管理创新, 解决目前教材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 促进高职院校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新时期高校教材供应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

[2]李强.高校教材配送分发模式的探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 .

[3]卜子骏.高校图书馆教材样本资源建设的探究[J].大理学院学报, 2011, (5) .

大学语文教材改革建设创新思考 篇10

一、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一) 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教材质量

目前大学语文已成为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 受众群体十分庞大。在利益的驱动下, 许多学者和出版社开始编写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 当然, 这对于改变国内教材单一的现状确有裨益, 也给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这其中也不乏编写精良, 富有特色的教材, 但总体来讲, 鱼龙混杂, 泥沙俱下。很多教材在编写的体例, 内容, 结构, 练习的设置上, 都是粗制滥造, 错误百出, 不仅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而且如果因为质量的原因导致销路不好的话, 势必给国家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极大浪费。

(二) 和中学语文教材雷同率较高

大学生无论在心理上、知识储备上还是所处的周围环境上都和中学生有很大的不同, 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适应这种差异, 紧扣大学生的特点。然而遗憾的是, 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篇目和中学教材有很大雷同, 不仅使大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产生审美疲劳, 而且不能让大学生在思想意识、语文能力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

(三) 问题的设置缺乏深度和广度

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下, 中学生更多的是记住了课本中的经典范文, 语文知识和答题技巧, 但大学阶段,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不能像中学一样以有固定答案的标准题目为主, 而是使问题更具有论证性、启发性、创新性和开放性。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让学生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比如有的大学教材对《枫桥夜泊》设计了如下的问题:一, 指出诗中体现题旨的词语;二背诵这首古诗。如果这道题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 还比较适合, 但出现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就太没有价值和意义了。这首诗问题的设置应该是引领大学生对人生和社会进行思考。

二、大学语文教材创新的具体举措

(一) 单一教材向网络立体化教材转变

在信息化时代, 网络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 也是大学生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所以传统的单一的纸质教材应该逐渐向网络教材过渡。未来的大学语文教材要以纸质教材为主, 同时配合以光盘、学习网站等辅助性的教材, 这样不仅能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 学习时间等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不同程度的扩展。

(二) 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1. 教材的版式

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制定严格的教材编写制度, 对教材编写的集体和个人进行严格的审核。在教材编写时, 编者要在版式上做到图文并茂,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比如徐中玉和齐森华合编的《大学语文 (第九版) 》中, 大多数课文分别配有水墨画、中国古典版画、西方油画木刻或者一些人物的照片, 这样就增加了教材的典雅韵文, 给读者以审美愉悦。

2. 文章内容的选择

在文章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注意多样性、经典性和时代性并重。既要选择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 又要选择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范文, 国外的经典文章。总之, 文章的体裁、题材要多样, 文章要是公认的经典文献。因为好的文章可以陶冶情操, 感悟生命, 启迪智慧, 滋润心灵。而带有不同文化背景、时代特色、艺术流派的作品可以激发学生思考, 提高其艺术鉴赏能力。

一般情况下, 好的作品总是林林总总, 浩如烟海, 使得编写者在编纂工作完成后总有遗珠之憾, 为了对此能稍作弥补, 也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 我们可以在每一章结束的部分和课本的最后留下没有编入教材的文章篇目,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另外, 还可以编一些配套的泛读教材,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

3. 文章的编写体例

目前, 大部分语文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一般都是这样的, 作家作品简介, 文章赏析, 课文注释, 链接思考, 课后作业等, 这种编排体例大体来说, 是比较科学的。作家作品简介和文章赏析是基础, 那么最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就在于思考与练习部分了, 也是编者可以着力之处。在这部分, 编者选择好题目后, 要么提出关于某个观点的几种不同意见,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要么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不同的观点, 总之, 问题要有启迪性和开放性。

最后, 我们想说的是, 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前, 应该对广大的大学生和教师进行调研, 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 编写时要站在学习者和教学者的角度进行规划、布局和选材, 闭门造车是永远不可能编写出好的教材的。

参考文献

[1]黄莹, 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现状及改革趋势[J].语文学刊, 2012 (9) .

[2]王尚文, 王建华, 西渡大学语文出版说明[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3]吴宝玲, 李斌成, 李雪.大学语文[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体验新教材,自创新教法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教材 新教法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78-02

“留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的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就是新教材的特点,也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和尝试,我对新教材有了很深的体会。回想起一期课改的经历,应该说新教材的确体现了许多“新”的地方。

体验之一:让数学走向生活。

新教材十分重视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境。通过实际教学我们发现: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切实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从他们的身边挖掘和数学有关的数学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自主地找到数学知识和技巧。新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从学生的身边找到原型,把单纯的认知和计算变成学生的具体实践。例如:我在教学新教材《乘火车》的时候,就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小小火车站”,把同学们分成数目不等的小组,等在各个“站头”。然后我义不容辞地当起了“火车头”,领着孩子们在教室里不停地穿梭,同时各种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也在同学们“上车下车”的过程中,由他们自己表达和计算了出来,这样就在玩玩乐乐中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下课了,我发现同学们意犹未尽,在草地上自发地玩起了这个有趣的数学游戏,还大声地用今天的知识讲着数学故事和相关的算式。其实在我们的身边隐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做个聪明人,让数学走向生活!相对老教材,它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突破了生搬硬套和牵强的毛病。

体验之二:让语言充分表达。

新教材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以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自编成故事,从儿童化语言上升到社会化语言,再上升到数学語言。例如:今年我们的新教材第一次出现了“数射线”这个内容,要求学生在数射线上讲故事,并且要在数射线上建构加法和减法运算。就这样一根直线,几个数字,很简单也很枯燥。怎么办呢?我经过研究,请美术老师画了两只小青蛙来“帮忙”,力求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数射线的具体含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把加法算式编成了“小青蛙比跳远”的童话故事,他们天真可爱的描述引人发笑。这时候教师再适时指导学生联系故事,理解加法算式的各部分意义,用正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加法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老教材同样注重发展儿童的语言,但是我发现有千篇一律的弊病,学生容易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去表述数学问题,而新教材儿童的表达是活跃的,多面的,这也是一个成功之处。

体验之三:让思维尽量开放。

新教材十分重视思维的开放性,同一条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只要和实际相符合的都将得到教师的认可。其实我们的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容易想入非非,甚至想出教师在备课中根本考虑不到的结果。教师应该从积极的因素去对待学生的“奇思异想”,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思维,努力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在执教新教材《排序》这一内容的时候,就碰到了这样的情况。练习要求学生给6位同学按身高排序,要么从高到矮,要么从矮到高。可是有位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他把6位同学按衣服穿得多少来排序,他的回答让人吃惊不小。我马上表扬了这位爱动脑筋的学生,教师应该在平时多注意鼓励学生闪现的智慧火花,并让这样的智慧火花越燃越亮,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像上面这样的例子有许多,相信每位从事新教材教学的老师都有感受吧!

体验之四:让德育有机渗透。

新教材还十分重视德育的渗透,采用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和角色情境来辨别是非。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数学学科同样肩负着德育教育的重任。在我们的实践工作中,要适时地挖掘思想教育因素,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买冰淇淋》就是一个生动有趣的例子。在教学的时候,我创设了一个“小超市买学习用品”的学习情境。我把从学生那里随机借来的学习用品组成了一个“小超市”,又请了部分学生当顾客和营业员。大家都在有秩序地排队买东西,同时让学生掌握了序数的概念。这时候由我扮演的顾客不客气地插队了,同学们意见纷纷。这时候我就组织学生讨论,你们会对我说些什么话?在同学们的规劝下,我回到了最后一个。通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没想到却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天中午给学生们分饭的时候,同学们秩序井然,还有的在小声地说着“我们要遵守纪律,不插队。”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新教材就在这个方面给我们提出了要求,也是新老教材的不同之处。

体验之五:让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新教材从计算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迁移原理自己去寻找结果。教材中多次出现“摆一摆、算一算、找规律”,通过寻找提包里隐藏的规律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知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从教材的编排上看知识点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他们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而且衔接性很强。例如:从《合在一起》到《小胖上车》;从《还缺几本还缺几个》到《小胖下车》等等,都体现了这方面的特点。老教材的知识点呈现块状的结合,而新教材的知识点之间可以是说是点线的结合吧!

创新教材 篇12

一、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创新的必要性

1.社会飞速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在近几年里表现得十分突出, 而高分低能型的学生早已不被社会看好。现如今, 社会各个领域都更加需要创新型人才, 只有当我国各领域的人才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时,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才能得到发展, 才能更加完善。因此, 初中语文教材应当积极响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教材上显现创新性, 从创新角度看待学生发展。当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很好地结合教材创新的特点进行教学创新,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2.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的创新改革要基本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明确提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此, 进行教材编排时, 不仅要做到教材内容充足, 还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 以及能否真正帮助学生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进行教材编排时, 要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 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材编排。

二、苏教版语文教学创新的具体方法

1.结合创新教材的编排, 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教材具有明显的侧重点, 不会把教学板块划分得过于死板, 七、八年级的教材就比较侧重于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辅助角色。教材内容明显与高中教材相衔接, 出现了较多文言文,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到文言文中基本字词的意思, 对将来进入高中学习文言文有较大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教材内容, 进行教学创新, 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仔细观察, 发现生活中用到语文的地方。比如, 在进行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部分的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家人间的说话方式, 发现与不同人说话应该使用的语气及说话方式, 在课堂上让学生扮演角色, 针对这些角色对学生的说话方式进行考查, 让学生学会将实际生活与语文学习相结合, 养成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并且运用语文的习惯。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学习离不开兴趣, 在初中学习过程中, 一些学生出现偏科的现象, 这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较大关系, 学生因为对一些课程不感兴趣, 所以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就不能树立较好的学习态度, 形成恶性循环, 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教师要结合教材要求,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课外阅读大量书籍, 拓宽知识面。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可以结合课文中的选段, 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籍, 比如, 在进行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汤姆索亚历险记》, 让学生在学习主人公优良品质的同时, 提高语文素养。

3.与学生融入到同一个学习环境, 了解学生学习动向。

初中学生的个性正在逐步形成, 他们变得越来越有主见。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时期学生的学习特点,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发展。教师应该树立一定的威信, 但不要让学生对老师产生畏惧感。要顺利地完成教学创新, 需要教师与学生的默契配合, 因此, 教师应努力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环境中, 让学生对自己能够做到敞开心扉, 耐心倾听学生对教学的要求, 然后酌情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平时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 而语文又是一门对语言组织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 教师更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方式不一定要局限于口头交流, 也可以结合写作形式进行。比如, 在写作课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写写最近的学习情况及心理状态, 让学生学会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及时掌握学生近期的学习动向, 就能根据他们的状态对教学进行调整, 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创新。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创新充分考虑了三个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使教材的编排层次较为明显, 让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材创新的同时, 也给教师的教学创新留出了较大空间。教师在进行教学创新时要遵循教材创新的一般规律, 致力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当然, 教学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优化。

参考文献

[1]鲁芳芳.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蔡琨.初中语文教材选文要求与案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3]范晓红.关于苏北地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使用效能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上一篇:财务危机程度预测下一篇:体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