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因素

2024-10-01

专业因素(通用12篇)

专业因素 篇1

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大型跨国公司和集团公司的组建, 导致企业的组织规模扩大, 地理分布分散化, 投资多元化。同时上市公司日益增多等, 这些都使得经济活动向高级化、多元化、复杂化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的逐步完善, 使得审计事业迅速发展, 审计行业的地位不断提高, 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审计专业判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审计专业判断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 对节省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减少审计风险、做出恰当的审计结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审计专业判断的涵义

审计专业判断是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审计目标, 依据有关标准, 在审计实践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客观审计对象和主观审计行为做出的合理的专业认定、判断和评价。它是审计人员能力、意识、经验、道德等主观要素的有机统一和外在表现。由其定义, 我们可以抽象出以下内容:

1.审计专业判断是与审计事项结论密切相关的认定、评价和决策过程。

审计专业判断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的始终。审计人员完成审计项目, 需要运用多方面的专业判断:确定重要性水平;识别重要的审计目标;评价审计风险;选择审计程序;评价审计证据;评价分析性程序的结果;评估相关责任主体所做出的陈述或说明;发表审计意见。在审计计划阶段, 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合理运用专业判断, 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 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在审计实施阶段, 需要更多地运用专业判断, 如审计抽样的样本选择, 抽样结果的可信赖程度, 审计程序是否能实现审计目标, 以及已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等等。在审计终结阶段, 实施最后的质量控制, 在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定性、处理、处罚等环节, 尤其需要运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审计专业判断的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审计事项结论、审计意见及审计决定的正确与否。审计专业判断具有相关性特征。

2.审计专业判断是一种专业胜任能力。

《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第八条规定, 承办审计业务的审计人员应当具备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专业判断和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是审计人员职业关注、专业修养、技术能力集中体现出来的对审计线索的敏感意识和发现能力, 能帮助审计人员迅速引起职业警觉, 做出准确判断并直接切入审计重点、难点、疑点, 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 敏锐地捕捉相关信息, 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3.审计专业判断是现代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下实现审计目标的核心手段。

现代风险基础审计中抽样技术和方法被广泛应用, 审计对象样本的覆盖面缩小, 审计抽样风险增大, 非抽样风险依然存在, 审计已不可能对审计对象的真实面貌做出完整的评价, 需要审计人员更多地运用专业判断。为了规范在审计过程中运用审计抽样方法, 提高审计效率, 保证审计质量, 我国制定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 (试行) 》以及多项审计具体准则都规定审计人员应当运用专业判断。可以说, 运用抽样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时, 审计专业判断是保证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的核心手段。

4.审计环境对审计专业判断功能的发挥起决定作用。

审计活动总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完成的, 审计环境的发展总是对审计专业判断产生深刻的影响, 审计环境的演进直接导致了审计专业判断的产生, 并使得审计专业判断在审计活动中日益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二、审计专业判断的影响因素

1. 审计环境对审计专业判断功能的发挥起决定作用。

如前所述, 审计活动总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完成的, 审计环境的发展总是对审计专业判断产生深刻的影响。

2.会计信息的模糊程度影响审计专业判断。

在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中, 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管理当局的认定有其趋利的特性, 会计信息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 主要表现为会计提供的信息的不清晰性、不确定性和不完全准确性。会计信息是经过估计、分类、汇总、判断和分配过程得出的近似结果, 难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且, 会计法规的弹性对会计信息的模糊性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审计来讲, 会计信息的模糊需要审计人员在大量的模棱两可的事件之间做出合理判断, 确定其会计处理的适当性。

3.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高度的独立性有利于审计判断的客观公正。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 它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与被审计单位保持组织独立、经济独立和工作独立等形式上的独立, 同时也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保持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 从而实现实质上的独立。尤其是实质上的独立, 使得审计专业判断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有利于审计评价保持客观和审慎, 审计决策做到公正和合法。

4.审计队伍的整合协同能力影响审计专业判断的效率。

面对重大或复杂的审计任务, 审计机关需要打破职能部门的业务界限, 或组织下级审计机关整合审计力量联动协同作战。存在个体差异而且缺乏配合经历的审计人员被重新整合后, 能否做到协调一致、整合联动, 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专业判断的整体功效, 快速实现审计目标, 显得十分关键。

三、如何提高审计专业判断能力

既然审计专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如此重要, 审计机关及审计工作人员应努力提高审计专业判断能力, 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1.提高专业技能。

从事务所的角度来看, 首先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任用那些受过良好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专业人员。毫无疑问, 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和环境越熟悉, 做出正确判断的可能性就越大。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越高, 就越可能正确地评估各种备选方案, 并做出合理的选择。一般来说, 经理人员的技能应高于高级审计人员, 高级审计人员要强于一般审计人员。但是, 特定的情况可能打破人们的常规认识, 某个低级别的审计人员所具有的某种特性, 可能会使其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技能。比如说, 一个最近才完成了注册会计师考试而走上审计工作岗位的新人, 对新发布的会计准则的了解可能会超过其他资深的审计人员。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严格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在审计工作岗位上, 社会环境的影响、物质利益的引诱、工作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 人的思想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发生冲突, 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所以我们应该经常地进行一些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 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培训。每一个审计人员都应积极参加学习, 好好把握, 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坚持廉洁自律, 淡薄名利。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足够的专业知识, 才能以客观的态度做出合理的判断, 保证审计质量。

3.逆向预期。

不论面对什么问题, 人们总是倾向于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种认识, 这种认识在后来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其判断和处理意见的形成。假如对问题的初步认识 (原始判断) 是不正确的, 那么他后来的决定也极有可能存在误差。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审计判断。对这种倾向,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改变处理问题的角度或逆向思维的方式来避免发生判断错误。例如, 当审计人员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种观点, 即“被审计的财务报表是公允的”, 就会不自觉地偏向于寻找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如果审计人员将他的预想改变方向, 变成“这个账户可能存在错报”, 那么, 这种试图证实原始判断的偏见就会引导审计人员寻找证明财务报表存在错报的证据。这样做客观上降低了检查风险, 提高了总体判断和决策的质量。

4.发挥集体优势, 弥补个体决策的片面性。

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因此, 每个审计人员在做决定时, 都应该征询并认真考虑审计组里其他成员的意见, 这样就等于集体将个别审计人员的决定重新复核了一遍, 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开阔思路, 克服个人的偏见。

5.在做出判断和决策之前要进行论证。

相关的研究表明, 当人们被要求对自己的意见或决定加以论证时, 他们对判断的错误会更加警觉, 工作态度会更加认真, 因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判断失误的发生。在审计决策的过程中, 这种论证应当采取书面的形式, 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有所反映, 这也是审计过程的一个特点。因此,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有明确的规定, 要求审计人员将判断的过程记录于工作底稿中, 以强化其责任感, 达到减少判断失误的目的。

专业因素 篇2

一、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才能真正的投入进去学习,才有可能具有比别人更高的竞争力。考生在进行专业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兴趣、特点、基础和学习能力。这关系着你以后的人生要与何为伴。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幸福,反之则是挣扎与折磨。

二、职业规划

报考时不要轻信所谓的热门专业冷门专业,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大部分人的专业和职业还是有关联的,尤其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更要慎重。同时也要考虑到稳定性,有一些专业所面对的行业是有相对稳定性的,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或缺的。

三、专业背景

很多时候我们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并不是喜欢什么专业就可以考什么专业。大家在选择时要结合自己本科阶段的专业背景来考虑。一般来说,理科往工科、文科、经济、管理跨可以,工科往文科、经济、管理跨也可以,文科跨经济、管理相对难度大一点,文科跨理科考研、工科难度更大。

四、考研专业定位

近年来,由于受社会供求的影响,文科类的法律、工商管理、金融经济、MBA、会计,理工科类的医学、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社会需求量比较大,找工作普遍比较容易,待遇薪水也比较高,属于当前比较热门的专业。通过最近几年的报考情况分析,可以看到这些专业报考的考生往往很多,竞争十分激烈。

考生在报考专业时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准确地为自己定位。部分专业总体的报考人数很多,但并非所有学校的竞争都很激烈,考生应该全面分析,不宜仅以报考人数来判断专业的冷热程度和竞争激烈程度。而且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跟从大众的潮流,报考所谓的热门专业,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量体裁衣,准确地为自己定位。

五、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

认清形势,认识自身实力,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使自己的成功概率最大化。首先,应选择喜欢的专业。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可能将决定一生所从事的职业。再者,尽量选择本专业相关的专业。大学打下的良好基础,将有助于研究生阶段的进一步学习。

以个人能力为根本,要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来选择专业,选择能发挥自身特长的专业。试想一下,如果你不擅长学工科,让你去学你一定学不好。许多同学是跨专业报考,不清楚自己对所报专业的学习能力,很担心,其实只要你在决定专业之前,到自己学校的图书馆翻看几本该专业的主要专业书或参考书,有没有这个能力学好,简单尝试一下便知道了。在此小编建议,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应更早做准备,以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因为各个专业有自己的学科范畴,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在知识体系和结构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在专业课上面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六、专业前景分析

许多考生在考研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以后的就业问题,专业未来发展方向自然也是考研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为研究生专业可能就是未来要伴随一生的工作领域。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毋庸置疑,比较迎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就业前景要好些。不要选择那些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太多的专业,尽量选择那些比较有实用价值、或者能够最大程度地学以至用的专业,这样的话,就业相对更加容易一些。

同时小编提醒考生,不要轻易相信一些所谓考研热门专业新兴专业,热门也会有饱和考研时候也会冷却,何况竞争激烈;新兴专业也是一样,适应一时考研社会需求,难保不是“昙花一现”!所以,不要被眼前考研景象所蒙蔽,一定要综合考虑,“瞻前顾后”,充分分析专业未来考研发展趋势。从近几年的报名情况来看,考生多集中于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法律、企业管理、金融、通信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待遇高、需求大,但社会需求量较前几年明显“缩水”。一些以往不太引人注目的专业,如信用管理专业、资产评估专业等,却悄悄地“火”了起来,社会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加。

七、备考难易程度

近几年一些热门专业的高温不下势必致使很多学生为了以后获得好的就业机会,获得丰厚的报酬。而殊不知,不同报考模式复习备考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一、本专业本校报考。这是考研志愿选择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也是成功概率最高的。一般来说,只要专业不错,学校也还可以,多数考生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报考本校本专业。

二、本专业跨校报考。本专业跨校报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虽然专业不错,但原单位一般,考生想考到一个更好的招生单位去;二是原单位太热门了,考取的把握不大,所以考生选择其竞争相对缓和的报考单位。本专业跨校报考备考的难度要大一些,因为虽然专业相同,但不同招生单位的专业程设置和学术科研重点可能差很大;而且招生单位变了,有关的政策、信息也就比较难以时获得。

三、跨专业本校报考。学校牌子不错,但想换个更好或更喜欢的专业的考生可以选择跨专业本校报考。由于隔行如隔山,跨专业报考有较大的难度,且这种难度和专业之间关联度成反比:原专业和报考专业之间的关联度越小,复习和考试的难度就越大。

四、跨专业跨校报考。对原先的专业和学校都很不满意,决心要开辟全新天地的考生会选择跨专业跨校报考。这种模式备考的工作量和难度最大,不仅面临着大量陌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在复习资源、信息渠道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

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3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

近几年,教师专业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下逐步成为一个热点议题。在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下,努力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课程研究以及个人发展中去,学校才有更大的内涵式发展。所以,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系列组成进行认真研究,确有必要。归纳起来,就影响因素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自身的观念

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是强调教师自身在其专业发展中的作用,而是提出各种应然性的要求。譬如学历达标要求、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基本功能测试的规定等等,都是以外在规定、社会需要、学生发展等性质提出来,把教师置于被动的非自我的境地,不同程度地导致了教师对自身的主体价值缺乏感受和认同。教师专业发展在本质上更应该依靠自身的努力来推动专业的持续发展。只有在自身观念跟上时代的基础上,才能让老师积极参与进去,进而提高教学的实践能力。只有突出教师个体的自主性,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才能促进老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教学基本单位教研组的建设

教研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平台。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广大中小学校尤其重视教研组的建设,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体现在教研组对新老教师互补、共同进步的有效机制建立方面。同时,教研组为单位的教研团体已经在各个学校相继建立起来,对于以前的传统大教研组来说,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组更具针对性。在这样的一个比传统教研组相对小些,而针对性强得多的集体中,所有的教师都有机会深入研究教育的过程以及细节,并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促进教科研水平的不断进步,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教育思想是教师整个群体创造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思想激励着集体,因此,学校活动中最不可缺少和最有意义的事情也就是教师之间的集体研究,尤其是教研组之间的集体研究。这对于教师专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合理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分不开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将师生的合作和教师的指导性以及激励性相互统一,才能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促进师生的新发展。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的观念快速转变以顺应时代,学校更要改变观念,建立有效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以及完善相关的管理体制。

国外也有类似的合理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的实践,如专业共同体、教师学习型组织等,他们的核心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相似之处的。首先,在合理的机制督促下教师会较早地认识到教师做研究的必要性。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教师运动在英美等国兴起,教师自身的发展,以及教科研已经逐步被重视起来,这离不开机制的督促。其中,著名的课程论专家特尔斯就是这方面积极的提倡者,他指出:教师这个群体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去管理,那么我们就很难看到教学的改进,也就难以满足课程的规划。一个学校要想在教学上得到更大的改进,就要将教师发展和学校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就有着这样的目标和规范,即分工备课要规范,集体讨论要规范,个人说课要规范,教案修改要规范,听课、评课要规范。教师只有认真并且充分地做好备课工作,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四、和谐互助的团队意识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便是在团队中提高,这种团队提高带有自主学习、团队学习以及创新学习等特点。在一个和谐的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要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进而制定符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对自我进行现状调查和自我分析,并制定合理的自我解决方案。这种团队与上述的教研组以及学校的整体管理是两回事,这种团队学习相对灵活,有可能是教研组,有可能是备课组,也有可能是执教同一个班级的老师。团队学习不但要重视教师个人的智力开发和个人学习,而且更加重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群体智力开发的必要性。全过程的学习则要求贯穿在教师整个教学活动中,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交流和反思、总结,并不断创新提高。而创新提高指的就是教师之间要能够形成开放求实的心态,展开健康的竞争和切磋,在相互切磋中不断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共同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最终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孙河川.应对挑战:教师标准不断更新[J].基础教育论坛, 2012(23).

急诊医学专业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篇4

1 生物因素

急诊会接触到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微生物,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难免通过针刺伤口、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眼、鼻等多种途径接触病人具有传染性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被各种微生物感染的机会高于一般人群。WHO报告,医院工作人员中乙肝的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美国CDC发现医务人员血清HIV阳性与职业性接触有关[1]。我国在2003年春季暴发的SARS疫情中,早期一线医务人员感染率接近20%。

2 物理因素

工作中由针头及其他一切锐器(如安瓿、碎片、手术器械等)可造成医疗锐器物理性损伤。同时多种病原体如HIV、HCV、HBV等也可以通过针刺伤感染。护士锐器损伤明显高于医生,这与护士操作较多有密切关系[2]。急诊时有CT检查及床边拍片的情况,各种射线发出的电离辐射会给医务人员造成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结构、放射病、致癌、致畸等。非电离辐射亦很常见,包括射频辐射(微波、高频辐射)、红外辐射(红外线)、紫外辐射和激光等,可造成皮肤红斑、眼角膜炎,长期接触甚至可致皮肤癌。医护长期不良工作姿势很容易出现某项运动功能损伤,如腰背疼、颈椎痛等。急诊科噪声污染特别严重,长期在噪声下工作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头晕、耳鸣、失眠等。

3 化学因素

医护人员在配制、使用化学消毒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时,可发生化学损伤。日常工作中用来治疗肿瘤的细胞毒性药物对正常组织细胞毒性药物同样具有杀伤作用,其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也已被证实,它不仅对患者有害,对医务人员也有危害性。此外,化学消毒药物如84消毒液、碘、甲醛、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可能通过皮肤、眼睛、呼吸道或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侵入人体,可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损伤、骨髓抑制、脱发、月经异常等多个系统的损伤和功能障碍[3]。

4 社会因素

急诊暴力事件一直存在,近年我国医疗改革失败,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个别医护人员违规行为频频被媒体曝光,医患关系紧张,不少病人或家属对医护人员不信任甚至态度敌对,病人及家属谩骂、殴打急诊医护人员事件时有发生。酗酒事件、社会暴力事件、交通伤亡事件、中毒事件、社会突发紧急事件中急诊医护人员都要去直接面对,但缺乏急救医疗法律支持,现有的《职业医师法》中对急诊医学的特点也没有充分涵盖,急诊科被迫抽出大量的精力去面对违法者、警察、律师、记者、上级政府督察、保险公司等等,急诊医学受到很大社会因素干扰。

5 环境因素

急诊环境布局欠合理,医护人员经常白班夜班交替,处于生物节律紊乱的状态,休息室、就餐区、卫生区很难得到质量保证。

6 心理因素

医护人员责任重大,时常经历危重病人抢救的紧张时刻,既要快速反应采取得力措施,又要力求确保病人生命安全,不能出现半点医疗差错。这些应激因素和上述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会导致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大,精神紧张,压抑,长期在急诊工作造成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程度普遍下降,心理压力大,精神紧张,压抑,甚至出现抑郁。

综上急诊医护人员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种类多,危害大,应提供科学必备的防护措施,建立符合急诊医学自身发展特点的工作管理制度,出台急救医疗法规,完善现有的《职业医师法》,强化职业防护培训,减少职业损伤的发生,促进急诊医学专业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友信,雷玲,金泰.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卫生.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3,21(3):163.

[2]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护理专业学生实习效果的影响因素 篇5

实习效果影响因素的调查

临床实习是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实习前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心理准备状态,进入实习后所面临的各种陌生、复杂的临床环境及事物等,均可能影响到实习效果。为此,我们对115名2011届实习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本调查旨在找出影响护理专业学生实习效果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实习效果。

一、影响护理专业学生实习效果的因素

1.实习后对护理专业的重新认识。

社会上很多人对护理工作存在偏见,而且,每天面对病人痛苦、压抑的情绪,重复、单调、又脏又累的护理操作,学生对护理工作的向往大打折扣,学生实习后对护理专业的重新认识显示:认为护理工作理想的学生54人(占47%),不太理想的51人(占44%),非常反感的10人(占8%)。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不少同学反映实习工作太累、太紧张,抱怨病人看不起实习生,不愿让实习生操作,甚至说话很难听,这些现象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实习热情甚至毕业后的择业。

2.人际关系。

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的是老师、同学,人际关系单纯,一到临床,接触众多陌生的医护人员、病人及陪护人员,学生在交往中畏惧、退缩、逃避和缺乏信心,甚至不敢主动与老师、患者及家属交谈,进而不敢动手操作,不能正常发挥水平。这种状态可能会进入恶性循环,必然影响实习效果。对护理专业学生来说,除了工作能力、组织纪律等方面达标外,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也是与老师搞好关系、取得病人信任和配合的重要环节。调查显示:认为能够处理好日常人际关系的为35人(占30%),一般的77人(占67%),有隔阂的3人(占2%)。

3.工作态度。

调查显示:护理专业学生每天上班能提前到达的57人(占50%),按时到达56人(占49%),个别有迟到早退现象。在上班前准备工作中,能主动打扫科室卫生的24人(占21%),能帮助老师准备物品的65人(占57%),能做到巡查病房的22人(占19%),不做什么准备工作的4人(占3%)。另外,在日常工作中能积极主动做事的80人(占66%),等着老师安排做事的35人(34%)。

从中可看出部分护理专业学生在日常工作中还缺乏主动意识,还有些同学只愿做技术操作,不愿做其他事情和生活护理,没有积极主动、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

4.在校所学与临床应用的差距。

学校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应用有一定差距,也对护理专业学生迅速适应实习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教师授课任务重,接触临床工作少,教学有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教材内容更新较慢,跟不上临床新技术、新设备快速更新的步伐,导致学生临床综合能力较差,如理论知识不扎实、操作技能不熟练、人际交往能力欠缺、自信心不足等。调查中示74人(占64%)认为在校所学理论、技能知识与临床应用基本吻合,41人(占36%)认为差距较大。

5.带教老师工作情况。

临床带教老师的水平、带教态度、带教方法均会对护理专业学生实习效果造成影响。调查中,有89人(占75%)反映带教老师能做到主动示范讲解,有27人(占23%)反映带教老师对实习生不管不问,这说明有一部分带教老师对工作不负责任。

6.出科考试。

护理专业学生经过临床实习,应基本具备一个合格护士的各种能力,出科考试是对护理专业学生各种能力的检验。调查出科考试对护理问诊能力的测试,有43人(占34%)反映不注重,有30人(占26%)反映无;对护理病历书写能力的测试,认为不注重和无的分别有43人(占34%)和49人(占43%),对技能操作的测试则只有12人(占10%)认为不注重,5人(占4%)认为无。

二、对策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护理专业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实习期间是职业道德和专业思想培养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时期。学校应注意和医院结合,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为基本点,通过各种活动和手段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思想教育。教师可结合实例,请优秀护士进行护理工作先进事迹讲座,组织护理专业学生开展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护士专题讨论等活动,让她们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加强心理疏导。

护理专业学生从学校来到医院实习,角色不适应,心理应对能力弱,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普遍存在紧张、焦虑的心理。因此,护理专业学生到科室实习,带教老师首先要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他们,使护理专业学生感到被重视和受欢迎。在护理操作实践中,带教老师对护理专业学生既要大胆放手,又要耐心指导,这样,才有助于

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减轻心理上的负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应派临床带教老师参与医院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了解护理专业学生的工作、心理状况。因为学生对自己学校的老师较熟悉、亲近,有烦恼和问题愿意向老师倾诉,寻求解决方法,老师应耐心倾听她们的喜怒哀乐,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3.加强交往能力训练。

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能否顺利适应社会的标志,对与病人打交道的护理专业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学校应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的训练,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一方面要求护理专业学生积极主动与人交往,另一方面要给护理专业学生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如日常教学中经常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模拟医生、护士、患者等角色扮演,练习如何接诊、如何鼓励患者、如何交代注意事项、如何进行卫生宣教等,让学生学会语言的组织、语气的使用、动作神态的展示,练就自然得体的交往技巧,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使其以良好的心态进入临床实习。在实习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与老师、患者及其家属接触、沟通,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在实践中培养其主动沟通的能力。

4.缩小在校所学与临床的差距。

学校应和医院结合,经常邀请临床医生到学校开讲座和座谈,传授临床经验。临床授课教师要定期到医院接触临床,提高临床工作能力,以便运用于日常教学,缩短所授知识与临床实际应用的差距。

5.加强带教老师管理。

临床带教老师的带教态度对护理专业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实习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格选拔带教老师是提高实习质量的关键,医院应选择有一定理论和临床经验、责任心强、带教认真的人员进行带教,并对带教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如学习实习大纲,熟悉带教项目,研究出科考试方案,了解实习生实习面临的问题和不足。护理部应对带教老师建立评价制度,制定评分标准,让学生参与评价,奖优罚劣,对带教老师进行督促,确保其做好带教工作。

6.改革出科考试方案。

专业因素 篇6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专业发展; 学校因素

[中图分类号] G4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7)11-0044-03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学校是他们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制度、物质等各方面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中小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制度、校长的办学理念、教师文化、学校民主管理制度以及师生关系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校长的引领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校长担当着无比重要的角色,经常听人们这样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今天,校长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对一所学校而言,校长既是学校发展的掌舵人,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师生共同成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① 要想把学校办成促进教师发展的学习型组织,首先就需要“校长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校长不仅自己要身先士卒,不断学习提高,而且还要为学校组织中的成员创造从个人进修到彼此分享,然后到能彼此刺激与批判,最后促进其学习能力展现、工作能力提升等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②。对于中小学校长来说,一定不能站在教学之上、课堂之外、发展之外,而应根据学校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与教师们一起制订发展计划,自觉实现学校内部要素的协同合作,走进课堂,走进课改,走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校长的管理风格会对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影响。如果校长营造了一种信任与支持的氛围,并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为教师追求教学专业方面的成长提供更多机会,教师的反应必然是积极的。相反,如果校长以一种专治的、缺乏信任的,且一味地以一种上级对下级进行检查监督的方式进行管理,则易使教师对教学丧失热情,对工作敷衍塞责,这样教师的发展也会面临挫折。”③ 所以,中小学校长不能只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学校的行政领导,更应当是教育教学的专业领导,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支持者,成为教师的教育者;必须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以自身的专业表现为教师提供楷模,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正在逐步深入的课程改革,就对中小学的校长们提出了挑战。要想让学校全面发展,要想调动起全体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校长就不能只是个机械的执行者,不能成为忙于搞基建、搞行政,甚至成为背离校长本职工作的命令者,而应成为积极的创造者,成为学校文化的引领者,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

二、教师文化

中小学校的中心工作无疑就是教学,学校教育必须依靠广大教师,没有教师的辛勤努力和付出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学校要办好就得靠教师们的努力工作。那么,在学校里除了校长要积极创设民主、宽松、开明的人性化管理环境外,学校的文化氛围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校要形成一种协作的氛围,在这种合作的团体内,教师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一致的目标,所有教师都有共同的理想、成功的信念,为了学校的发展而一齐努力,形成一种开放、信任和支持的合作性教师文化。这样的教师文化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同事关系,使教师之间能够在知识和信息方面充分交流、共同分享,在思想、信念、态度上相互影响,为个体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④。存在于教师之间一些传统的消极文化,比如沉默主义、专业保守主义、专业个人主义、好好先生、老好人等,都会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中小学校里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多,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他们会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在学校间进行的各种交流中受到影响,从而使得同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教师文化成为必需。在一个学校的教师群体里,总会有一些已经成熟起来的教师,他们有的已经达到专家型教师的水准。那么,新教师的迅速成长就可以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来实现,国内外关于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各种研究中,具有普遍认同的一点就是发挥优秀教师的指导作用。“老”教师并不就是指年龄大、资历深,而是因为其业务素质、人格特征、思想品行等,达到了专家型教师的水平才称为“老” 教师,他们的“带”会促进新教师的成长,至少可以使新教师在成长道路上少走弯路,从而加快他们的专业发展。

三、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制度、环境、文化和教师自主参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教师的自主参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实现;而没有来自环境的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只能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口号。⑤ 那么,在任何一所中小学校里,一个公平、民主的学校管理体系,以及学校的各级领导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作用都是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校的管理倾向于严格的科层管理,体现了一种明显的控制取向的管理价值观,这种取向会严重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学校要建立起公平的、民主的、具有实践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在制度的约束下,教师人人平等,讲求公平、公正,使教师能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揭示,一个人自己的付出和所得之比与他人的付出和所得之比,如果比值是相等的,则会产生公平感,如果比值不同,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任何领域的不公平,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因为人们总存在这样一个心理:不患贫而患不均。教师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所以教师也会产生这种公平感,他们在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后,也希望得到对教学工作的中肯评价,希望能够得到公平的待遇。

其次,学校的管理制度要体现民主,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就教师这个群体来说,对民主环境的依赖性是很强的。教师们享受到了民主,他们就会遵守学校的各种制度,自觉执行学校各级领导关于教学工作的决定,从而使得学校工作有条不紊,学校中的协调多于控制,主动多于被动,合作多于竞争。即使存在问题、矛盾,教师也能在协调中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使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这就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再次,学校的领导在制订各项管理制度时,要切实考虑到学校的一些具体情况,使学校的管理制度颇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学校的教学工作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激励力量,进而才能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

这种民主、公平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会使教师有一个关系融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教师们都能得到学校领导的公平对待,尽管每天工作忙碌紧张,但教师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协作,在得到别人尊重自己的同时,自己对别人也更加尊重。每个教师的潜能也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就能轻松应对各种教学困难,不断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

四、师生关系

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这所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上,而这完全有赖于教师的有效教学,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科学合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影响等。换句话说,在学校里教师是最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人。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正如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对优秀教师提出的要求那样,热爱学生,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同时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内在的潜能。也就是说,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直接完成者,教师应承认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应该保护和珍惜他们的创造性,尤其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格外重要。

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教育改革倡导的,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必需的氛围。传统观念形成的师道尊严,使教师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看作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一直处于仰视和遵从的地位。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要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角色,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平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探讨和实践,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容纳学生不同的声音和他们的“异己”思想,真诚地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内心感受。有人比喻教师是一把“钥匙”,他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教师就像钥匙一样,锁门和开门都有同等的机会。当学生的天资、才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得以发挥,那时的教师就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⑥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学,教师在乐教的同时也会乐学,用自己不竭的学习动力去掌握教师应该精通的各项知识和技能,把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自己谋求专业发展的动力。

总之,对于一所中小学校来说,必须“成为一个协作的团体,要有凝聚力,应当成为追求变革与进步、鼓励创新与探索、提倡合作与交流、倡导民主与开放的,能够带动教师不断学习与研究的学习型组织,帮助教师以正常的心态、选择适当的策略对待改革,努力成为终身学习者”⑦。学校发展不仅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还应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应该从舒缓教师压力、营造轻松氛围、重建和谐校园等方面入手,进行软环境的改善,来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唤起他们的工作的热情,促使他们对专业发展的主动追求。

注释

① 王柏玲:《呼唤校长重回课堂》,《文汇报》,2007年6月4日(2)

② 简良平:《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与校长的角色》,《台湾教育》,2002年第4期,第28页

③ 杨秀梅:《费斯勒与格拉特霍恩的教师发展影响因素论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第36页

④⑦ 刘洁:《试析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因素》,《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19,18页

⑤ 王少菲:《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⑥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作者分别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育史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国画系2006级硕士研究生

专业因素 篇7

关键词: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

所谓骨干教师是指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 她们在整体师资队伍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既代表着一个地域的幼教发展新动态, 代表着中青年教师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 又是幼儿园教师的中坚力量。

幼儿园骨干教师与典型的优秀教师不同, 在她们身上既有优秀教师的品质, 但她们的表现往往有着不稳定性和阶段性, 影响着她们的继续发展, 后继发展上进入“高原状态”, 出现“瓶颈现象”。骨干教师成长过程的各种关键因素既有正面的激励作用使她们不断朝着个性品质与教学风格相对稳定的方向发展, 同时又有许多负面的影响阻碍她们的后继发展与成长。

一、因素一:职业动机和责任心

良好的职业动机决定着她们是否热爱幼教事业, 并影响着她们是否继续从事幼教职业。骨干老师普遍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有一定的天生素质。有的爱唱爱跳, 能画会写;有的很有爱心, 善于关心;有的具有一定的语言专业素养。个人才干与兴趣是契合的, 因为显示自己的才干是人的天性, 这个过程的表现就是职业兴趣, 可以说是整个职业的基石。人对自己喜欢的工作自然会有忠诚度, 并在责任感驱动下, 逐渐培养起来对事的热爱。

二、因素二:自我发展意识与终身学习理念

自我发展意识使骨干教师有着较为旺盛的精力和工作热情, 具有一定的开拓精神, 善于从各种途径吸纳对她们有价值的信息用于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在思想上, 她们有着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能表达出一种精神和执著追求着的目标。对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理念的理解比一般教师要领先一步。另一方面在行为上, 她们对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出现一种不满足感, 敢于打破原有的教学框框, 常会进行新的教学构思和设想, 希望自己在教学中能独树一帜。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教师不断自我成长和后继发展的助动力。高层次学历的学习与专业能力的进修、培训, 无疑丰富了骨干教师专业知识, 提升了个人的专业素养。因此, 教师的成熟是相对的, 而发展是绝对的。只有具备自我发展意识的教师, 才会产生内在的发展动力, 进而获得专业发展, 反之则停滞不前, 甚至倒退。

三、因素三:内部支持环境和外部发展环境

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骨干教师是否要继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教师的工作是繁忙的, 要求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有时为了工作需要付出更多更艰辛的劳动和大量的时间, 当她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幼儿园孩子身上时, 就无暇顾及家庭孩子, 这时家人的关心并给予的帮助无疑给了教师最有力的支持, 成为教师继续发展和成功的强有力的后盾。现实中有一部分教师在事业与家庭之间难以取舍, 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 对她们来说是最大的压力。

所谓的外部发展因素主要来自工作环境。当教师在一个团结向上、有凝聚力的集体中, 感受到领导、同事、亲人、朋友的关心与信任时, 才能安心工作, 潜心研究, 才会有更大的源动力去实现自我实现的目标。因此一个良好的环境对骨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很大。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大环境, 但更紧紧依赖于幼儿园小环境。骨干教师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外, 更重要的是因为有给予悉心、关心的, 为其成长做助推器的园领导;有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以及教育专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方面的引领。

四、因素四: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

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骨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但要从经验型教师中进一步突破, 有所创新有所超越就必须不断探索和研究, 而且更艰苦。特别是课改以来, 教师面临的困惑和挑战就更大。从访谈中了解到, 尽管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 教师观念在转变, 自身也在很有意识的主动去学习、充电, 但是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困惑是在于怎样将学习的新理念真正在其教育行为中得到体现, 有的还在有意或无意地围绕传递知识的框框转, 未能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发掘教材内外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 按部就班, 就事论事, 阻碍了对新课程的展开, 有时甚至觉得很迷茫、无所适从。

五、因素五: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的核心, 对骨干教师来说她们的成长是从第一次的教学公开活动开始, 或是成功或是失败, 她们从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善于将别人的教学经验加以吸收, 经过自己的琢磨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善于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自身的优势, 设计具有一定个性化的教学, 初步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教学风格。许多骨干教师谈到上公开课到一定程度, 就感觉底气不足, 期望自己能有所突破, 教学工作中她们不再满足于跟着别人的经验走, 而有效的科学研究能帮助她们更好的筛选、提炼和总结经验;更好地帮助她们运用科研的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提高教学成效。在这方面很多骨干教师都有体会到教育科研给她们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她们的科研成果在各级层面上都获得了不少的荣誉, 同时也使她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坚实的一步。

专业因素 篇8

在学校教育与教学实践中,名师起着领衔、示范、激励、凝聚和辐射等作用,名师成长的实质是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才的专业化高度发展过程,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过程。名师的成长,体现了周期性与阶段性规律、共生性与复杂性规律,也表现出“师承效应”与“转益多师”规律以及“马太效应”与“期望激励”等诸多规律。

影响名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很多,解读名师成功的人生轨迹,研究名师的成才规律、影响因素与机制,感悟名师的人生智慧,对探索富有成效的教师教育、培训与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Z2期

浅析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组织因素 篇9

教师专业化发展似乎是非常个人化的问题,不管你发展得好不好,我可以发展我的,独善其身。其实,没有一个好的文化氛围和合作氛围,教师的个体专业化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个人有良好的愿望,也很难实现。教师的成长如种树,在重压或捆绑之下,树就会长成畸形;在过量的肥料催生下,树就会徒长侧枝,根系不稳。只有在自然状态下,才能让其增强抵御风雨的能力。当前,许多教师过早地出现职业倦怠,主要是因为部分学校片面地以升学成绩、竞赛成绩、班级排名等硬性指标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其感受到压力、压抑,自然也难得有心思去谋求发展,即使有也可能会偏离正确的专业发展方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制度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着力于教师的成长,让其在浓郁的学习、研究氛围中接受熏陶,自主发展。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园氛围的营造过程中,要非常注重校长负责制之下校长个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力。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其实,有什么样的校长也就有什么样的教师。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中,校长手里不应拿着鞭子,而应举着旗子走在前面。校长应有超前的意识、渊博的学识,超越自我,率先垂范,通过设台阶、创条件、定目标、抓落实等举措,引领教师一步步地向前发展。除了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进修、考察外,还要为教师钻研精深的专业知识、领略前瞻的教学思想、涉猎社会百科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学校在为教师专业化成长营造良好的大环境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引导,营造教师间同伴互助的小环境。肖伯纳曾经形象地说: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后仍然是每一个人一个苹果;但是假如你有一种想法,我有一种想法,我们彼此交换便是每人有两种想法。古人也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现代人不但要做到求师有术,还要做到从师自如。善于从两者的相辅相成中得到效益、赢得智慧,也即通常所说的同伴互助的真正内涵。

在具体的营造措施中,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同发展;学校也可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三人上一课”和“一课三人上”的小组互助活动,这样可以达到“一项活动多人受益”的目的。而学校之间的交流、协作,可以弥补学校信息闭塞、单兵作战的缺陷,有利于形成合力,发挥1+1>2的效应。近来,还有学校推出“读书活动”“教育超市”等主题活动,使教师成长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

第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相结合

教师虽然可以有个人的兴趣爱好,但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可能完全局限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教师的个人发展只有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相结合,教师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校也只有引导更多的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依托更多的优秀教师资源,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学校要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作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立足之本,切实制定学校的科研及教师发展计划,为不同层次的教师设立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师有明确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能够对个人的教师职业生涯进行周密的规划,并以积极的姿态去实现阶段性目标。华东师大一附中向全校教师提出“三年站稳讲台,五年争取合格,十年成为研究型教师,然后向名特教师努力”的目标,很是值得借鉴和思考。

同时,每位教师的个人素质、个人领悟及面对的学生群体都有差异,学校在目标的引领方面要尊重差异,区别对待,而不能千人一面。以科研为例,对于已有一定科研经验的教师,可通过课题带动,进一步丰富其科研知识,提高其科研能力。对于科研素养较低的年轻教师,则应从培养其科研意识、科研基本功入手。

第三、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学校配套的激励机制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师个人的自主性、自觉性。即使教师个体对于专业化发展具有满腔的热情和执着的信念,但如果缺乏学校层面的激励措施,势必难以持久地延续下去。甚至可能因为一两次挫折而偃旗息鼓,起到逆向负面作用。

激励的形势和措施多种多样,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但总的原则应该是以能够满足教师成长的需要为准则,且应注重逐级递升的层次性。首先要“搭台子”,使教师能够在工作中找到施展个人才能和展示个人成就的平台,享受成功的喜悦,如某中学让在专业成长方面成绩较为突出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外出进修、培训和专业考察,对教师的个人成长起到非常积极的激励作用,并为教师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其次要“压担子”,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科建设、课程改革、培养新教师等方面来,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再次,要树样子,充分发挥榜样的“辐射”、示范作用,提高、带动其他教师的成长速度和效率。最后,在实际情况允许和需要下,要舍得“给位子”,允许教师从实践岗位走到领导岗位,如担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务主任等,给予其更好的实施抱负的工作平台。

第四、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学校搭建以校为本、自由交流的平台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在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要紧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根本,从目的、过程到结果都要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校情、生情的差异,不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和途径各不相同,但必须立足于学校实际,结合教育中的重点、热点、难点进行。建立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制度和成长平台,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

师徒结对是老中青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有效方式。青年教师能够在师傅的引导下,比较快捷地掌握学校的基本情况,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中老年教师在徒弟的影响下,可以对自己多年来的教学进行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扬长避短,更好地起到薪火相传的作用

反思性教学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审视自身教学各环节的得失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学习方式、方法的优劣,作出改进,使师生双方都有更好发展的过程。它有利于引导教师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学习型组织是提升教师的一种有效构架。在学习研究型组织中,教师群体当中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能使教师扩大视野、开拓思路,促进研究能力的提高。

第五、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终身学习的组织环境

专业因素 篇10

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变动情况

从最早开设本专业的东北大学首届毕业生来看, 毕业30人就业率100%, 主要去向为:考研、出国9人, 占30%, 到社区从事社会工作的13人, 占40%, 其余8人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国家公务员队伍 (考试) 和事业单位。笔者通过西部某高校2005届毕业生就业的抽样调查显示, 受调查者49人, 25人参加工作, 占51%, 通过公务员考试或者通过一些关系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有12人, 占总数的24.5%, 12人考取研究生, 占24.5%。而在直接参加工作的这部分人中, 从事营销、市场开拓工作的有15人, 占工作总人数的53%, 从事与公共事业直接对口的专业工作的没有一人。而考研的专业主要是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和其它专业。根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数据, 无论是211高校, 还是一般高校, 2008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率区间均为C+ (75%≤C+<80%) , 在管理学科门类中, 低于档案学专业, 排名靠后。由此可见, 本专业的就业水平较低, 就业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性差, 没有能够体现本专业的就业特色。

2 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的主要因素

2.1 毕业生供求失衡是就业率低的关键因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办院校增长快速。1999年秋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对该专业的招生, 教育部原本想由上述两校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 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推广, 但由于办学门槛较低, 高校自主办学, 特别是各省属高校教育部难以控制, 因此, 各地一窝蜂地开办该专业。到2000年, 全国有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2001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高校发展到132所, 2002年迅速增加到180多所, 2003年有220多所各类高校招该专业本科生, 而目前增加到302所, 教育部公布的2008年本专业毕业生规模为10000-20000人。但是, 由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公务员制度建设滞后, 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处于机构精简阶段, 自身存在富余人员, 许多单位实行“只出不进”政策。即使有用人需求, 单位也实行“凡进必考”的原则, 高门槛的准入限制, 加上需求本来就少, 使得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人才实际需求脱节造成本专业就业困难。

2.2 专业显示度低

由于宣传不到位, 从政府、企业到普通民众, 对该专业知之甚少。毕业生普遍反映在国家公务员招录中, 很少有政府部门招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即使有的招录职位与本专业很吻合, 也没有列示该专业。这种现象在市 (县)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中更普遍。这使得大部分毕业生只得报考没有专业限制的职位, 而这些职位往往报考的人数特别多, 竞争惨烈。同时, 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只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行政管理, 而没有公共事业管理, 因此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攻读公共管理研究生时, 面临着与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不平等的竞争局面, 也使得许多毕业生只有选择相近的专业, 甚至转行报考其它专业。本来企业是吸收劳动力最多的经济体, 由于对该专业的不了解, 造成毕业生失去大块就业市场。

2.3 人才培养方式不够合理

目前该专业培养方案五花八门, 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专业教学范式。由于该专业覆盖面广, 大多根据已有的学科基础来设置专业课程, 如师范类院校以教育学科为主;而综合类院校和工科类院校, 多依托经济管理专业设立, 课程设置总体上文理科平分秋色, 既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又要学习线性代数等, “文不文、理不理”。同时, 多数高校教学实践基地缺乏, 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与社会现实差距比较大。笔者对本专业2002级、2003级的毕业生在关于专业设置满意度和实用程度的调查显示, 近7成同学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实用, 对他们的就业没有带来优势, 因为学习的很多课程都是其他专业的专业课程, 在对相关领域知识掌握程度上劣势非常明显, 常常因为专业特点不突出而造成障碍。半数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该有大的调整, 主流意见是增加实践性课程在总课程设置中的比重。

2.4 毕业生综合能力和就业心态较差

部分学生忽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训练, 智商高情商低, 并且对公共管理职业准入证书方面不够重视, 造成毕业生自身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而影响就业。同时,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部分学生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但仍有部分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比较高, 十分看重单位经济效益、工资收入、工作条件与生活环境的好坏等。但是这些条件不是通过简单的面试与个人的了解就能全面掌握。这样导致这些同学在求职时贪大求全, 错失良机。如2002级某同学就因为当初找工作时考虑太多, 而错失了一个有潜力的汽配城的总经理助理一职。

2.5 教师队伍水平低

现有的教师数量不足, 质量堪忧。真正的专业教师很少, 而转行的教师太多, 多数学校是在原行政管理、政治学和经济管理等学科整合师资而来, 一些领导认为专业课门槛低, 大肆安插关系好但专业关联度低的人员滥竽充数, 形成教师人数少, 职称学历结构低的格局。随着学生人数的剧增, 教学科研任务繁重, 在岗教师进修提高的机会和时间很少。大部分老师缺乏公共事业管理实践经验。教师水平的低下, 严重影响了学生竞争力的提高, 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提高就业率的路径选择

3.1 以质量求生存, 科学规划人才培养规模

各高校应该牢固树立专业人才质量第一的理念。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应该提高本专业准入门槛, 严格审批新开办的院校, 另一方面对已开办的院校进行专业评估, 达不到评估标准的学校, 取消其招生资格。同时, 结合我国政府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情况, 社会发展对公共事业管理需求增长趋势, 科学确定招生规模, 力求人才供求平衡, 切忌不顾社会客观需要, 盲目下达招生指标, 人为制造虚假繁荣假象。

3.2 多途径提高专业显示度, 创造平等宽松的就业环境

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加大专业宣传力度, 从业教师应加强对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 多向社会推介专业特色, 提高专业美誉度和显示度, 使用人单位家喻户晓。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部门加强协调, 在各级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中把该专业纳入招录范围。建议教育部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增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对符合条件的院校赋予硕士和博士授予权。对于在比较艰苦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就业的学生给予优惠激励政策, 通过全社会的通力协作, 为本专业毕业生创造一个平等宽松的就业环境。

3.3 多管齐下培养创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首先, 凝练专业培养方向, 这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公共事业管理涉及教育管理、科技管理、文化管理、社区管理、保险管理、城市和农村事务管理等很多方面, 高等学校应结合自身情况, 选择其中之一作为专业培养方向。其次, 科学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 构造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体现本专业的特点和规律, 突出主办单位的专业特色。再次, 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高度重视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培养富有创造性和广泛适应性的人才。最后, 加强综合能力培养和实践技能训练。广泛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高年级大学生可采取导师制方式, 通过社会调查、科研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撰写和实践单位挂职训练等方式, 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他们创新性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端正就业心态

激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与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 如青年志愿者、社区帮扶、非政府组织等活动,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学生应尽早做好职业规划, 多参加公共事业管理职业资格考试, 获取进入用人单位的通行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前景, 毕业生应该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既要避免孤傲心理、攀比心理、完美心理、急功近利的心理, 又要克服急躁、焦虑、自卑、依赖、不公平等不良心理, 能正视现实, 勇于竞争, 不怕挫折, 客观地认识自我, 明白自己的兴趣, 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合理定位, 找到切入社会的起点。

3.5 切实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方面可以从国内外招聘高水平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 尤其可以聘用公共事业管理实践部门经验丰富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各高等院校需要建立动态培训机制, 制定本专业的师资培训计划, 实施师资培训工程, 让教师走向高水平的国内外大学进修提高, 走进公共事业管理部门获取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教学素材, 全面提高本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燕凌、杜宝贵.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6) :50-51.

[2]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教育部公布2008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EB/OL].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网, 2009-06-03.

专业因素 篇11

关键词:烹饪 实习 不稳定 因素

顶岗实习是中职烹饪专业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一环,在时间安排上,它处在学校学习和就业之间;在功能上,它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印证,是将来真正步入社会的预演。学生从对烹饪专业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到现实去感受、尝试、领悟,进而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毫不逊色于在校的理论学习。以笔者所在学校中级烹饪专业为例,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到酒店顶岗实践,时间安排上是2:1,可见学校对这一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顶岗实践环节的认识并不到位,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波动大、流失比例高,学生的实习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证,酒店的管理难度相应增加,学校的社会声誉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切实提高烹饪专业学生实习的稳定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就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分析,对中职校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提供思考。

1 学生因素

以笔者所在学校2011级烹饪专业学生为例,学生实习期为一年,在实习的前半年中离职率非常高,特别是在实习的前三个月,有近30%的学生要求离职,坚持在酒店实习的学生中也存在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经过与学生交流,离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工作环境不满意,二是对岗位安排不满意,三是对食宿条件不满意,四是对工资待遇不满意,五是家庭原因,六是个人身体原因。除了因个人身体疾病或家庭突发情况这些特殊原因外,其他的所谓离职理由与学生主观上对顶岗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及思想准备不足有重要的关系。

1.1 学生思想准备不足,选择实习单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安排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随着年龄、阅历的成长,希望脱离学校和家长的束缚,因此主动选择外地的酒店实习,但一段时间后甚至只有几天就发现不能适应;有些学生选择实习酒店盲目从众,往往一个宿舍或要好的几个同学选择相同的酒店,酒店是不是适合自己,岗位是不是与专业相符都不去过多考虑,一旦有个别学生出现问题会出现集体离职的情况;有的学生选择酒店是由家长来确定,对酒店有些许的不满都会把责任推卸给家长而要求离职。

1.2 心理预期过高,理想与现实差距大。安排学生实习的多是一些知名度高的高星级酒店,很多学生经历了两年时间的在校学习,跃跃欲试,准备在酒店中一展抱负。而到了酒店后,大部分学生从事的都是一些基础性的重复劳动内容,如切菜、配菜等,或者安排的多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辅助性工作内容,学生感到自己的专业知识无法得到有效实践,接受不了从基层做起的现实。

1.3 角色定位不准确。从学校到社会,從教室到酒店,从学生到员工,虽然已经进入实习阶段,但很多学生还是放不下学生的身份。面对领导,面对周围的同事,特别是听到一些批评和指责时,很多学生感到非常不适应和巨大的压力,遇到一些问题和纠纷往往无所适从,要么委曲求全,要么处理不当,这样就会产生一些想法,甚至造成矛盾,不利于实习活动的稳定开展。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交流协调的能力,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

1.4 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爱岗敬业是对每一个职业人的基本要求,但在实习中,很多学生缺乏这一必要的职业素养。虽然学生在实习前对酒店的情况已经有所了解,都希望到酒店能够实实在在的学到一些东西,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工作内容繁重、加班加点、食宿条件、工资待遇不能达到要求等都会成为学生要求离职的理由。

缺乏爱岗敬业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学生进入酒店实习后,接触的社会面比在学校要广泛的多,考虑问题也更加多样化。目前酒店行业人力资源需要非常旺盛,很多学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某一酒店去实习,一旦有其他的酒店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或者能够提供更高层次的岗位就会吸引学生跳槽。

1.5 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弱。进入酒店前,学生接受的都是长期的学校管理以及家长的管理,自我管理的意识、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发和锻炼,这导致学生在进入酒店后遇到问题和困难无所适从,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当,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实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2 酒店因素

2.1 实习待遇不平等。实习生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不低于甚至有的岗位还要高于正式员工,但是工资差距较大,特别是一些年终奖、考核奖等额外的福利上基本没有实习生份;还有的酒店对待不同地区的实习生采取不同的工资福利标准,这都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2.2 实习岗位安排不当。在招聘实习生的时候,酒店基本都会承诺按照学生的专业安排岗位,但到了酒店后,人事部门会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对学生进行重新安排,很多烹饪专业的学生被安排到面点、酒店服务等岗位;还有的学生虽然被安排到了厨房,但从事都是一些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掌握工作内容,而后再继续工作下去就会感到单调、乏味,浪费时间,学无所用,到酒店见见世面的良好愿望不断被现实所打击。事实上,在实习过程中真正实现轮岗实训非常困难,这也是学校和酒店需要协调的一个重要问题。

2.3 酒店的人际环境很多学生不能适应。酒店行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作为一名新员工,实习生在工作内容、工作时间的安排上会受到多方面社会关系的影响,如地区差异、新老员工的待遇差异等,很多学生为此心理不平衡,出现“为什么我总是上早班或晚班?为什么我干的活苦、脏、累?为什么我不能上台炒菜……”这些都会促使学生产生离职的想法。

3 学校因素

3.1 职前教育不到位。一般中职学校都开设就业指导类的课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学生即将实习的前半年或一年内,开设《职业指导》课,在时间安排上,这类课程穿插在正常授课进度计划过程中,每周1至2次课;在内容安排上,教师基本是按照大纲的要求再加以实际案例去讲授,最后以随堂考查的形式结束课程。从理论上看这样安排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授课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把职业指导课当成休闲课,可上可不上,可听可不听,不仅学生不重视,很多教师也是应付了事。这样的职前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从学生的实习效果来看,是缺失的,职业指导课并没有对学生的实习、就业起到应有的引导、帮助作用。

3.2 缺乏有效的实习管理。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可以说非常规范、严格,一旦进入实习岗位,不仅学生感到放松,学校也疏于了管理。由紧到松,没有良好的过渡,自然会产生问题。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都制订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之类的文件,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限于人力、资金、时间方面的困难,执行的并不到位,这对于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中职生来讲是个很大的问题。

3.3 实习后的服务保障缺失。很多学校认为,只要把学生安排出去实习就完成了就业任务,至于学生实习过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实习单位,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实习结束后的去向都没有进行较好的信息收集。如果学校连续向实习效果不佳的单位派送实习生,势必造成实习过程的不稳定,因此,学校对实习单位的筛选、认定,对学生反映问题的及时处理都是解决学生实习不稳定的重要内容。

4 家庭因素

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多都来自农村或生活条件相对困难的家庭,因为教育方法的问题或工作较忙的原因,很多家长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学生在酒店中出现不稳定的征兆时,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即使知道,也没有较好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有的家长直到孩子已经决定离职或者接到学校的电话通知时才知道,但为时已晚。还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言听计从,一旦学生在实习中遇到困难想打退堂鼓的时候,不能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导致学生离职时的随意性。还有的家长心疼孩子在实习中吃苦受累,听说要上夜班,听说孩子吃不好、睡不好、生病了、受伤了都心疼不已,要求孩子回到自己的身边,这些都能成为学生离职的理由。顶岗实习作为中职烹饪专业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应该也必须被学校所重视,作为学校来讲,应积极克服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帮助学生顺利走好踏入社会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王政,张清.浅谈高校烹饪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J].价值工程,2011(05).

[2]华宝山,冯亚召.高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4).

专业运动员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整群抽样法, 于2015年冬训前对某自治区体工队782名正式注册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男运动员409人, 女运动员373人, 年龄9岁~26岁, 平均年龄 (15.9±7.23) 岁。睡眠障碍的诊断采取201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原发性慢性失眠的定义[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7分。排除标准:应激性失眠者;其他病因明确的继发性失眠;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缺陷者;遗传疾病如地中海贫血患者;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根据诊断标准分为睡眠障碍组和非睡眠障碍组,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家庭亲密和适应性量表、伴发疾病评分量表及一般情况调查表, 对全体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个性、运动员级别、运动年限、运动项目形式 (个体/集体) 、运动项目性质 (隔网对抗性、格斗对抗性、表现准确性、耐力性和速度等) 、与教练队友关系、伴发疾病评分、家庭状况、特殊家庭 (单亲、离异、留守、丧亲等) 、家庭经济水平、吸烟、喝酒、恋爱等进行调查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相关性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睡眠障碍发生率及临床类型

782例专业运动员中有121例诊断为睡眠障碍, 发生率为15.5%。其中睡眠障碍阳性因子情况:睡眠效率109例 (90.1%) , 睡眠质量79例 (65.3%) , 入睡时间71例 (58.7%) , 日间功能障碍65例 (53.7%) , 睡眠时间45例 (37.2%) , 睡眠障碍35例 (28.9%) , 催眠药物11例 (9.1%) 。

2.2 单因素分析

17个因素经u检验或χ2检验后, 有10个因素在睡眠障碍组和非睡眠障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单因素分析选出的独立性较好且与运动员睡眠障碍相关的10个因素为自变量, 以运动员有无发生睡眠障碍为因变量, 进行多元逐步Logstic回归分析, 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专业运动员睡眠障碍情况

目前国内尚缺乏大样本专业运动员睡眠质量的普查数据, 单个样本研究报告该病发生率在26.6%~60.51%之间[2,3,4,5]。本研究结果显示, 专业运动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5.5%, 发生率较其他研究低, 考虑原因与本研究对象的年龄较小、训练年限短、训练水平低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多项睡眠质量评价因子阳性, 提示睡眠质量多维度受损;以睡眠效率低最多见, 应引起注意。

3.2 运动员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

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 男运动员、年龄15岁以上、内向性格、伴发疾病、运动年限>5年、运动项目性质 (隔网对抗项目及表现准确性项目) 、个人项目、特殊家庭、家庭经济差及跟教练员队友关系差等10个因素与专业运动员睡眠障碍发生有关。经过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发现有显著意义的4个因素为:运动职业年限>5年、运动项目性质、伴发疾病评分、特殊家庭。

专业从事运动年限>5年是运动员睡眠障碍强的相关因素, 考虑与职业倦怠有关。引发睡眠障碍的运动项目主要集中在表现准确性和隔网对抗项目, 如射击射箭、乒乓球、体操等运动项目, 考虑病机可能与运动专注力、唤醒水平及唤醒维持等运动心理因素有关, 上述结果与国内石幼琪、谭先明、付乙等报告[2,3,4,5]有相似之处。特殊家庭对运动员的自我认同、社会接纳、支持等产生影响, 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有关。国内谭先明的研究[5]也认为运动员睡眠质量与心理因素相关。本研究伴发疾病主要是慢性运动损伤, 肌腱末端病最常见。伴发疾病的种类越多, 睡眠障碍发生率越高。考虑原因有:睡眠障碍是典型的身心疾病, 慢性损伤造成身体长期不适, 训练适应不良, 不及时处理或作出认知心理调适, 可能造成训练压力, 久之导致神经内分泌失衡, 表现出睡眠障碍。

可见, 运动员睡眠障碍并不都是运动本身导致的运动性失眠, 而是运动、生理、心理、家庭及社会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 多方面、多途径、多手段的干预措施, 有望降低运动员睡眠障碍的发生率, 并提高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专业运动员睡眠障碍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782例专业运动员进行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分为睡眠障碍组和非睡眠障碍组, 比较分析发生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结果 专业运动员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5.5%, 相关因素有男性、年龄15岁以上、内向性格、伴发疾病、专业运动年限>5年、运动项目性质、个人项目、特殊家庭、家庭经济差及跟教练员队友关系差等。结论 专业运动员睡眠障碍是运动、生理、心理、家庭及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运动员,睡眠障碍,发生率,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忠秋.运动员的睡眠问题及其调控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1, 19 (1) :19-22.

[2]田雪文, 赵学峰, 秦美芹.山东省跆拳道优秀运动员睡眠状况和竞技状态的分析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 2010, 32 (1) :1-3.

[3]高虹, 付乙, 蓝肇熙.运动性失眠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观察[J].四川中医, 2001, 19 (4) :8-9.

[4]石幼琪, 周志宏, 朱克俭, 等.运动性失眠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中医分型[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4, 23 (5) :320-322.

上一篇: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下一篇:血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