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

2024-07-03

《河南商报》(精选10篇)

《河南商报》 篇1

评论和理论是媒体的旗帜, 代表着媒体宣传的主旋律和发展方向。因此, 媒体应当重视社论、评论和理论的宣传, 把旗帜举得更高。近年来, 《河南商报》十分重视新闻时评, 对报纸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河南商报》新闻时评版简介

《河南商报》时评版由主流评论、世象漫议等栏目组成。

“主流评论”实质上是该报的社论, 经常以商报评论员署名的形式发表针对新闻时事的独家评论。随着报纸平民化意识的增强, 该栏目逐渐向受众开放。“公民声音”、“读者来信”、“言者有意”和“新闻快刀”等, 是专门刊登普通读者来信的栏目。最具特色的是“甲方乙方”和“商报圆桌”等栏目, 把来自社会生活中相互冲突的意见在报纸上发表出来。这种开放冲突的巨大包容性, 使其以独特的品质赢得了广泛读者。

“世象漫议”以漫画说事实, 并配以简短的文字解析。凭借其与文字语言的相通性与互译性, 新闻漫画打破了视觉上的沉闷, 以最简约的画笔表现最深刻的思想, 增强了可读性。

在时评版的下方, 设有一个固定的“更正”栏。更正制度意味着对报道失实的主动承担, 在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提高媒体信誉、增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内容是搞好新闻时评的决定因素

新闻时评议题的设置。时评以新闻报道为由头, 使时评的议题与新闻报道的议题有着很大的重合度。新闻报道在前、时评在后的时间特征, 又制约了时评的议题, 使时评的议题范围显得更狭窄。同时, 时评议题将新闻报道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糅合到一起, 使时评议题更显得集中。这种集中关注恰恰体现了报纸对于自身市场定位、意见信息选择等方面的主观倾向。通过对时评议题进行分类统计, 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该报新闻时评究竟在关注什么问题, 然后据此分析这些议题为什么会得到更多关注。

以《河南商报》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内的930篇时评议题为例 (在统计过程中, 把同一栏目中出现观点交锋的不同文章按同一议题计算, 共863篇) 。该年度《河南商报》新闻时评的一半左右都是针对舆论监督和政府执政的, 而有关法制建设和经济市场的评论非常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 却是文化教育类的走高, 这可以说与河南省的发展策略有极大的相关性。近年来, 省政府一直致力于把我省打造成文化大省。这样, 《河南商报》时评版文化教育议题可谓恰到好处地抓住了本省的发展轨迹。

新闻时评应与新闻捆绑发送。此项统计的意义在于, 我们不仅要知道现在时评在关注什么问题, 更要知道其是否做到了对新闻的延伸。

统计显示, 两者捆绑发送的比例达到33.8%。“捆绑发送”的方式使新闻和时评的时间差基本控制在两天之内, 其评论对象是同期本报的新闻, 使新闻与时评互相深化、互相延伸, 加重了报道的分量, 因为“新闻在被议论和关注时, 会产生更真实的力量”。这种方式也确保了新闻时评的时效性。没有时效性的新闻时评, 再高的文本价值也变得没有意义。

要注意新闻时评对象的地域范围问题。新闻时评要关注议题对象的地域范围分布问题, 即时评的本地化和异地化。作为报纸新闻时评, 只关注本地的问题未免有失偏颇, 对弃本地而取异地问题大加评论, 则恐不合本地受众需求。报纸新闻时评作为设置话题、聚焦舆论的重要言论阵地, 除了服务于本地受众外, 也有责任为当地受众了解世界的声音提供平台。

作为一份面向河南省的、具有很强区域性特色的地方性都市报, 《河南商报》在新闻时评的地域性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倾向性。统计结果显示, 该报明显偏重于异地化时评, 本地化则严重缺失。

针对报纸时评异地化的倾向, 搜狐星空主编赵牧在一篇题为《天边的大事与身边的恶》中批评指出, “身边的恶虽‘小’, 制止却难;天边的事虽大, 表达义愤却很容易, 也没有人身危险”。所以, 新闻时评的异地监督现象很是常见。

新闻时评的异地化与各地舆论环境有很大关系。报纸为了免遭麻烦, 大多对本地新闻不敢发表批评性的时评, 取而代之的是隔岸观火, 甚至玩起了“远攻近交”的游戏。值得警惕的是, 如果一味地隔岸观火, 本地读者就会不买账。

传播方式是搞好新闻时评的重要因素

传播方式与传播主体。新闻时评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作者群。在对2007年度的统计中发现, 《河南商报》共有时评作者933人, 涉及多个行业, 其中, 市民和普通职员占到50%。这表明, 时评版已经走上广开言论之路, 走向群言性。群众性评论, 正在成为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实现话语权的重要渠道, 成为构建公共空间的话语平台, 这不仅有利于传播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而且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与公信力,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参政议政的意愿, 也使他们得到一种宣泄的快感。

主流评论是商报时评版的重头戏, 它相当于商报的社论, 多数情况下由商报署名评论员王攀执笔。栏目编排上采用四栏通排, 占据整个版面的三分之一。单从栏目名称和位置上看, 主流评论就比普通读者评论栏目表现得强势。难能可贵的是, 这个强势话语阵地, 也对普通读者开放 (2007年度, 《河南商报》主流评论栏目共刊发时评217篇, 其中商报评论员王攀100篇, 外界读者117篇) 。只要关注新闻事实, 聚焦热点, 言之成理, 普通读者的文章也可以被“主流评论”采编。本报专业评论员和外界读者共同组成作者队伍, 将时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更好地发挥了报纸反映舆论、影响舆论、干预社会生活的作用。

时评家马少华认为, 新闻时评“所满足于人的无非是表达;它所要求于人的, 无非是表达的效率”。只要具有一定思考能力和文字水平, 人人都可以写时评。通过表达, 更多的人会因此学会思考、学会监督。

加快新闻时评作者发言频率。发言频率直接体现了作者群的更新速度和广泛性。2007年度, 除商报评论员外, 《河南商报》主流评论共发表由73位作者撰写的时评117篇, 每位作者发言次数平均不到两次。这直接反映了目前《河南商报》时评作者群体的更新频率比较快, 作者群体庞大。而3篇以上的时评作者占总时评作者的比例仅为6%, 说明《河南商报》尚缺乏稳定的作者群。

深入研究传播技巧。“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一个成熟的言论版, 应该允许争论, 在观点交锋中培养公众的思考能力。另外, 把观点冲突的不同意见展现在同一个版面上, 更能体现媒体在意见信息上的客观性和平衡性。该年度, 观点争锋的时评数占了总量的14%。这种不追求一锤定音、不谋求话语霸权、兼容并蓄的设置, 从根本上保证了只要言之成理, 各种思想都可以发出声音, 也促进了传播方式的创新。

这种理念投射出新闻媒体对公众“话语权”的尊重。由于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等的差异, 不同的人对于具体的新闻事件有不同的观察角度, 仅仅允许表达一种观点是不全面的, 而且其危害性也是不可低估的。

从“明示结论”到“寓观点于材料之中”。新闻时评, 已经由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变为传播事实性信息与意见性信息相结合。其写法也日渐灵活, 实现了“从明示结论”到“寓观点于材料之中”的转变。新闻时评的论证, 更加注重材料的运用, 更加注重寓观点于材料之中。比如, 《河南商报》2007年7月14日新闻时评《权力何堪“人之常情”的腐蚀》一文, 评的是“湖南省新化县城管局, 未经公开考试招聘, 把局长夫人、相关领导亲属甚至保姆招进政府机构。该局一名官员认为, 照顾一下自己的亲属和关系户, 是人之常情”。这篇新闻在文章结尾处, 作者并没有明示观点。但最后一句耐人寻味, “尊老爱幼也是人之常情, 怜悯弱者也是人之常情, 乐善好施也是人之常情……为何贪官们不选择这类人之常情?”

“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新闻时评从“诉诸理性”到“诉诸感情”并不是完全抛弃理性, 而是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增强时评的感情色彩,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情理交融。通过对典型事件或典型现象的剖析, 渗透进作者强烈的感情, 使读者在明白事理的同时, 受到情感上的感染, 给读者感性兼理性的启迪。

例如, 《河南商报》2007年5月25日的时评《把那堆“血肉钢渣”铸成纪念碑》, 评论的是辽宁清和特钢发生钢包脱落事件。针对有关部门和官员的麻木, 准备把“那熔铸了32个魂魄的钢板再度回炉”, 评论者满腔愤怒, 写道:“人命如草。当生命的逝去被当做钢渣来对待, 死者的尊严被置于何地?生者的怜悯又将何以自恃?当真在巨大的不幸面前, 我们早已为自己准备好了心灵的雨伞, 只会隔着雨帘冷看朝夕相处的兄弟魂飞魄散?逝者长已矣, 生命的价值如果不能在尊重和体恤中变得崇高起来, 就必将在麻木和冷漠中继续卑微下去。”这种感情基调主宰着整篇评论。最后评论者以“人有遗忘的天性, 纪念成为一种必要;人有不遗忘的努力, 纪念成为可能。唯有对那些在灾难中消失的人们抱有一颗纪念之心, 我们才能收获一种尊重生命的文化”结束。这种强烈的感情诉求比起纯理性的论证更能打动人。

对《河南商报》新闻时评改革的几点建议

新闻时评如果能在别人思维止步的地方多想一点点, 能把人人心中有人人口中无的道理讲清楚, 就会成为媒体个性的体现。结合自身情况, 《河南商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打造特色:

打造“商”字品牌, 做强经济时评。三种因素决定了做强“商”字品牌的可能性:第一, 《河南商报》以“做有价值的新闻”为理念, 提出“突出经济报道特色”就是最有价值的新闻, “有价值”是对读者而言的有用性和服务功能;第二, 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 需要媒体不断强化平等、公正、竞争、法治和开放等理念;第三, 河南报业竞争格局。《大河报》、《东方今报》和《郑州晚报》均致力于打造综合性都市报;《今日安报》凸显了法治特色, 叫响了中原法治第一报的口号;《今日消费》逐步形成了以“女性、消费”为主要内容和以“时尚、实用”为标志的特色;《河南商报》以“做有价值的新闻”为宗旨, 全力打造突出经济特色的综合类都市报。这个定位不仅实现了差异化竞争, 而且凸显了自身的优势。

“突出经济报道特色”, 就应该把经济时评当做主打产品。即使面对常规的社会新闻或时政新闻, 也以经济的视角和眼光来解读其所蕴涵的意义, 体现出经济时评的权威性, 强化经济时评的诠释、解读和舆论引导功能。

形成地域特色, 打造商城形象。河南省会郑州享有商贸城之誉。商贾如云汇郑州, 古老的“兵家必争之地”成为现代商家必争之地。作为面向河南的地域性经济类都市报, 《河南商报》的理念与郑州的发展规划相得益彰, 其完全可以依托商贸城, 挖掘地域优势, 开发商城潜力, 展示商战景象, 塑造商城形象。

开辟专栏评论, 叫响名专栏。专栏评论的存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报纸的品位。如设置《商城论战》专栏, 让本地专业、权威人士持续地向民众提供大量的国际国内经济动态, 描绘郑州商战的最新格局。一个专栏的成功必将提升整个报纸的知名度。

《河南商报》 篇2

关键词:古都开封;文化旅游;河南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J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80-2

一、发掘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新契机

河南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河南省地下文物、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中仅河南省就有17项之多,全国十大古都我省有其五。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有力的契机。

但是,河南省当前丰富的文化资源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如开封的梁园,是极具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却没能很好地得到开发。我省文化资源除未能充分利用外,还面临着文化资源保护乏力,开发能力不强等问题。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大政方针和目标措施,但仍须中观层次的配套落实,特别是迫切需要制订打破条块分割、集聚相关资源和拉长产业链条的立体开发、集成开发规划。

丰富的资源优势,为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这些资源既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础性资源,也是发展河南文化产业的战略性资源。对此我们一定要科学谋划,倍加珍惜,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快开发步伐,使物质化的文化遗存通过深度挖掘拉长产业链,使精神化的文化资源通过物质化的载体,实现其商品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开封梁园景区特色文化

“汴京八景”被称作开封古典园林名胜的奇葩,其中“繁台春色”、“梁园雪霁”两景均在梁园景区中。“梁园雪霁”赞美的是梁园内殿廊亭楼、珍禽怪兽、名贵花木等构成的一幅美景天成的古典园林画卷。繁台上“桃李争春,百花吐艳,绿树繁茂,殿字峥嵘,人们春游赏花,烧香拜佛,饮酒赋诗”,称“繁塔春色”为京都的著名八景之一的确是名不虚传。

禹王台和繁塔相邻很近,如今被开发为繁塔——禹王台风景区,即开封的梁园。现今的风景区,已被列入古都开封文物古迹景点中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台早期被称作“古吹台”,相传在春秋时,晋国大音乐家师旷曾在此吹奏乐曲,故后人称此台为“吹台”。传说魏惠王以此修筑成了梁园,梁园的历史可谓悠久,距今已有2300多年了,史书上《汴京记事》《汴京遗迹志》中曾多处对此地有过记载和描述。

据史载,唐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边塞诗人高适三贤曾相聚在吹台,他们歌颂梁园诗词文化的水平早已达到了顶峰。梁园的美丽景致引发了李白的思古之情,于是挥毫写下了《梁园吟》:“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在明朝李濂的《汴京遗迹志》中也有对梁园的记载:“梁园,在城东南三里许,相传为汉梁孝王游赏之所。”后来因为开封屡遭黄河水患,为怀念大禹治水的功绩,于是在明嘉靖二年期间,在吹台上建了禹王庙,由此吹台后被改称为“禹王台”。

其后,在考古学家李金新所著的《郑板桥在潍县》一书中,也曾经详细地介绍了禹王台的概况,以及它的来由和历史变迁。据书中所述,当年郑板桥来到开封抗灾时,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沧海茫茫水接天,草中时见一畦田,波涛过处皆盐卤,自古何曾说有年”的慷慨诗句。

开封诸如梁园,这犹如人间仙境般的自然景观的景区还有很多;河南省内的洛阳、郑州、安阳、商丘古都城市中,具有历史文化遗迹的地方也不尽其数。这些历史遗迹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地考察、开发和利用。大好的历史自然景观富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我们应当适时地结合当地的历史风情以及人文景致,加以运用到提升我省的文化产业的建设上来。这些曾被先人们吟诗作画、诉说豪言壮志之所,被雕琢了历史印记、承载了千千思绪,都是我国物质文化中的瑰宝,也亟待我们后人去继承和保护。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助推中原文化产业发展

河南省的自然景观遍及全省,人文景观俯仰皆是。河南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的自然博物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均发源于此,如何对这些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换,是建设河南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内涵。那么应如何提升河南旅游文化产业呢?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落实:

第一,提升郑汴洛黄金旅游线的整体水平。即以郑州、开封、洛阳三市为中心,所波及周边的旅游线,以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郑州少林寺、开封宋都古城、安阳殷墟遗址、商丘古城、温县太极拳、炎黄始祖文化广场为主,塑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将古都文化、宗教文化、武术文化、寻根文化等河南优势文化推向世界。

第二,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以大别山和红旗渠为主干,培育重点红色旅游区和经典景区。围绕古都、寻根、节庆、民俗、民间工艺等文化资源,突出项目带动,通过高品位策划、包装和推介,促进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一批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重点文化景区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产业优势。重点开发和完善“少林禅宗”、“清明上河园”等一批实景演艺项目,发展古乐舞、武术、杂技、魔术表演等富有趣味性、知识性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娱乐项目,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第三,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增强文化内涵,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古时,北宋的平民休闲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在那时北宋人就很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拉动文化的发展,从而逐渐促成了北宋文化的高速发展。今天,我们要在挖掘和保护北宋文化的同时继承和发扬北宋的平民休闲文化。

第四:充分挖掘传统民间工艺,大力开发融艺术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商品,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使河南成为海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入境游客文化旅游首选地之一。

参考文献:

[1][宋]孟元老,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M].商务印书馆出版,1959.

[2][明]李濂.汴京遗迹志[M].中国书店,1959.

[3][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4]孔宪易校注.如梦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5]李金新.郑板桥在潍县[M].潍坊市新闻出版局,1993,02

[6][明]李濂撰.周宝珠,程民生(校).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汴京遗迹志[M].中华书局,1999.12 .

[7]伊永文.东京梦华录版本发微[J].古典文学知识,2006,(04).

[8]汪晓鹏.东京梦华录的历史地理史料价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9]于至堂.唐诗鉴赏辞典[M].北京出版社,2009,5.

[10][清]蔡东藩,江离译.宋史(白话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2.

[11]周国林.资治通鉴(注释本)[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2010,5.

[12]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M].北京: 同心出版社.2012,12.

作者简介:

秦璇,女,湖南邵阳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

《河南》杂志中的河南 篇3

一、与河南有关的地理沿革问题和文化变迁

笔名“悲谷”的作者在《二十世纪黄河》一文中从“交通上”、“通商贸易”、“经济上”、“军事上”等等方面全面论述黄河的现实意义, 从而激发河南人及国人对黄河的关注。作者在论及“交通上之黄河”时提到“黄河通航, 内而五省血脉流通, 外而六洲文明输入, 使支那半部机关灵活在此一举, 否则长江以北如病废, 犹人痹痿不仁, 指臂不顾, 遑言振兴以御强敌。吾日欲中国不亡, 亦不得少此一举”。作者提出了黄河通航的有利之处, 可以振兴国力抵御强敌, 这些是有远见和实际意义的。

《河南》杂志第二期有一篇未属名的文章《论豫省古今地势之变迁》, 文中论述了豫省从古至今地势的变迁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作者在文中道“今者铁轨交通, 形势殊异, 列强环伺, 外边 (患) 易生, 使豫民而能自强, 富于保土之念, 则灭亡之祸或可不呈, 否则豫省之疆, 必为四争之地, 兵祸之惨, 恐更有甚于往昔者矣。故举历代用兵之形势, 以著豫省地势之危, 兼为申儆豫民之用, 古人谓睹往轨而知来辙, 此之谓也。”作者论述豫省古今地势变迁的目的在于提醒省内同胞, 河南正处于不利地位, 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希望河南人自强保土。

想要自强保土, 文化不能丢, 而最能代表本地纯粹的文化的, 就是当地的语言, 关于语言变迁有作者提出:“三代而上, 言各异声, 近今九服佚言, 虽稍湮坠, 然乡僻殊语, 审所由来, 或系古音之转, 此宜按地而求者也。故大而一省, 小而一邑, 方言之志。均宜各自为书。况豫省之地, 吉称中州, 为文物所萃集, 其言文多为他乡所效, 则古音古字存者滋多。惟非微之古昔之言无以证今音之转易。”作者提到了豫省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文中论述了豫省自古至今语言变迁的具体情况。关于民族变迁问题有未属名作者撰文论及, “豫省之地, 处中国之中, 为四方所必经, 苟有祸乱, 则豫省首被其锋, 故豫省民族之变迁亦较他省为复杂。”作者将各民族分成“通古斯族”、“土耳其种族”、“氏羌种族”三大类进行论述, 又按历史时代对豫省民族迁徙情况进行介绍。

二、从落后的思想到民智不得不开

河南属内陆省份, 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较沿海地区接受民主思想为迟, 清末河南民众思想还比较落后。朱宣在《河南》杂志第一期《发刊之旨趣》中以大量篇幅分析河南人的思想状况, 第一、“孕儿育女, 养生送死之外, 非摘蔬于秋畦, 荷锄于春郊……彼之何以生, 何以死, 何以为人犹且未晓, 又安问夫国家”, 也就是只知有家不知有国的人, 每万人中必有五千。第二、“此则惑于神道, 笃于祺祥之流, 遇奇特之状貌, 谓为天之所相……今日华洋何以翻覆至此, 则又以为治乱不恒, 物周必及, 今虽弱也, 以中国之大, 终必有济时之豪杰应运而生”, 这些只信天命, 把驱逐列强、振兴国家寄望于天的人亦“万人而千”。第三、“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作政府所谓“安分守己”的好百姓, 认为国事是统治者的事与我无关的人, 万人而千。第四、又有“万人而千”的人认为, “以列代相嬗, 各有废兴, 我无迕於新朝, 则百姓之地位必不可失。何论为英、为法、为德、为俄、为日本, 至则服从耳, 世所称为‘顺民’者也”。作者强烈批判这种亡于列强等同于改朝换代的错误思想, 指出这些人“虽欲为顺民而不可得耶”。第五、“万人之中约有一百”的人“朝横枕于酒肆, 暮聚谈于歌楼”, 又“忽闻青年之士事务之谈, 辄惊以为奇, 而从而学其声”, 对事务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还沾沾自喜, 到处卖弄。第六、“深乡学究”, “是视一切新政皆於己有所不便, 而起而与其为仇”, 这类守旧反对新政的人“万人而百”。第七、“万人之中亦约有一百”的人, 对于新派则剽窃数个之新鲜名词, 以为应酬之具, 对于旧派“则痛骂一般之激烈青年”, 左右逢源, 实是为了投机钻营。第八、“万人之中仅可十人”, 有“厌世”, 逃避现实的思想, 但是“国亡身何由存”。第九、“万人而十”的人“埋首校舍, 断绝公私, 言禁时政之论”, “仅为他日赚取美官计也”。作者最后说“我河南之所以有此现象者, 其根源亦直由此也”, 通过分析省内各种人的思想状况来激发省内志士的抗争精神。

清末河南社会政治腐朽, 经济萧条, 思想落后, 又受到清廷的严密控制, 社会变革的力量也比较薄弱。在这种不利条件下, 一部分开明之士不满当时河南和全国的现状, 也不甘心就此沉沦下去, 而是希望通过努力改变现状。虽从地域上看, 沿海城市、港口城市、距离首都近的城市、军工业发展较快的城市接受新思想相对较快, 但随着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也逐渐深入内部。河南, 作为全国中部地区, 纵使农业占主体, 经济萧条, 思想落后, 又受到清廷的严密控制, 政治腐朽, 社会变革的力量较为薄弱, 但全国之势已然形成, 思想的传播深入人心, 开明之士报国之心急切, 救亡之意亟待爆发, 他们不满足于河南的现状。为寻求河南及中国的出路, 有识之士, 特别是青年学生负笈东渡, 师从东洋, 并创办报刊, 开启民智, 希望唤醒民众起来改变现状, 找到救国救民的方法。

三、社会发展存在的诟病

对于河南民生问题, 有作者指出:近世豫省民生疾苦的原因有三, “一曰兵祸”, 兵匪横行, 兵甚于匪;“二曰旱灾”;“三曰河患”, 黄河经常泛滥成灾, 而“在上之人视一己之盈利为重, 而视万民之生命为轻”, 是豫省民生疾苦的根源所在。当时, 河南官场腐败, 贪官污吏在其位不谋其政, 《河南》对此进行了辛辣的揭露和嘲讽。笔名“仇顽”的作者在《宝丰汪令攫钱之大奇术》中说, 汪令“修庙则得攫钱”、“演戏则得攫钱”、“捐官则得攫钱”, 还有“攫钱于土匪者”、“攫钱于罪犯者”等等。此等攫钱之术堪称奇绝。再如笔名“酸辛”的作者在《对于邓狱的感喟》中写道:“二十世纪两大毒物:一野蛮专制政府;一野蛮专制官吏。专制政府以杀人流血作固权巩位利器, 专制官吏以杀人流血为升官发财媒蘖”, 还以“王庚先案”为例说明邓州官吏专制腐败。河南当时的社会问题, 可概括为民生疾苦、官场腐败。

四、《河南》杂志对于社会思想变革的探索

最后, 论及河南当时的一些社会变革问题。在当时的河南社会也有部分有识之士开始了社会变革尝试, 《河南》杂志中也反映了一些社会变革情况。《申阳高等官立小学堂自治会叙》中写道:“斯时组织社会研究自治, 借以谋种族之发达, 促文明之进步, 当仁不让, 有志竟成, 非敢谓后生可畏也, 夫亦匹夫有责耳”, 另外《新蔡县豫南学务研究会分会章程》的宗旨中说“本会以联络情谊, 交换智识, 认定义务为前提, 以标正教育, 倡兴实业, 助理地方自治为宗旨”。该宗旨“倡兴实业”、“助理地方自治”等都是有进步意义的社会变革思想。《豫南天足会章程》中规定:“入会男子概不得娶缠足之女, 女子已缠足概行解放。”通过成立天足会来提倡女子放足, 破除封建糟粕, 体现了反封建以及社会风俗改良思想。还有在《创办中州华兴机器卫生面粉有限公司公启》中提到“自己创设个中州华兴机器卫生面粉有限公司, 招集股本, 指日开办, 免得日后受洋人的挟制, 以保全咱们过日月最要紧的这一样事情”, 这体现了创办民族实业抵御外资控制的思想。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校:再续行水金鉴 (卷108) [J],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总第2833页.

[2]袁英光、童浩:李星沅日记 (上册) [J], 中华书局, 1987年版, 第280页.

[3]赵尔巽等主编:清史稿·往道镕传 (卷450) [J].中华书局, 2003年版.

[4]方建春:论晚清河南水患, 届始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 [J], 1997 (4) , 第6l页.

[5]严中早: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J], 科学出版杜, 1955年版, 第370、374页.

[6]方建春:论晚清河南水患, 届始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 , 1997 (4) , 第6l页.

[7]朱宣:发刊之旨趣, 《河南》 (第一期) , 第 (6-13) 页.

河南“担保”危局 篇4

他们参与“投资理财”的担保公司倒了。

这是河南省今年继郑州“诚泰事件”、洛阳“盛归来事件”之后,又一起担保公司资金链断裂事件。

一年“融资”10个亿

“我悔得肠子都绿了,明明知道他们没证,我就贪那么点利息,才进去一个多月就出事了。”冷风中,36岁的王英(化名)皱着眉头,瑟瑟发抖,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8月初,她在河南圣沃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下称“圣沃担保”)投入了10万元“理财”。

与王英比起来,刘女士感觉更为窝火,她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这就是一个“骗子”公司。9月初,她路过圣沃担保楼下,该公司的一名为段丽娜(音)的经理拉她理财,悲剧由此开始。

“她多次给我打电话,拉我高息理财,软磨硬泡。”刘女士说,9月中旬,她前往圣沃担保了解情况,工作人员刚开始说可以三天短拆或五天短拆,利息诱人,后来说只剩下44天的短拆了,最终“经不住诱惑”,她选择了26天短拆,投进去200万元。

“当时他们说得天花乱坠,就像洗脑一样,晕了,脑袋一点也不清醒,等出来后想想不对劲,借钱方不是法人,而且合同已经签好对方的名字了。”刘女士离开圣沃担保后意识到合同“有问题”。不过,等她回去想退出的时候,为时已晚。尤其令她气愤的是,这位理财经理在拉她到圣沃担保“理财”之前,警方已经开始对该公司进行调查。

事实上,圣沃担保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从天堂走向地狱。

《中国经济周刊》调查了解到,这是一家“母女公司”,成立于2010年9月1日,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公司负责人为于兆筠和王雨,两人系母女关系。尽管起步较晚,圣沃担保却“后来者居上”。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目前涉案资金保守的数字为10.3亿。

“有的做了很多年的担保公司也达不到10个亿,这个刚刚起步的公司能在一年时间吸引这么多理财资金,是相当惊人的。”一位担保公司从业人员坦言。

投资者老周沮丧地告诉记者:“都是高息惹的祸。现在钱放着都贬值了,他们给的月息是2分起步,最高可能达到月息6分,甚至一毛,谁不动心?”

巨额资金流向不明

《中国经济周刊》调查发现,圣沃担保吸引的理财资金来源可谓五花八门,除了部分投资者的自有闲散资金外,还有部分“养老钱”,甚至贷款资金。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告诉记者,他爱人把家里的房子抵押贷款,另外筹措了亲戚朋友的一部分钱,总计投入了100多万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投资者参与投资理财的方式亦各不相同。

其中,大部分人签订的合同借款人为同一人,但很少有人见到借款人,多为出借人直接与圣沃担保签订合同。有些是以“联合理财”名义,以类似“上下线”的方式“委托理财”。上述投资人刘女士告诉记者,据圣沃担保工作人员对她的描述,一般以1000万元为一个高点,存款额达到1000万元即可拿到最高息。但最高息多少,刘女士不愿透露。此外,以200万元为起点,凡是能拉来存款的也可以吃“下线”的“息差”。

圣沃担保事发后,“上下线”吃“息差”浮出水面。一女士坦言,她拿了10万元给表姐,由表姐负责在圣沃担保“理财”,她手上无借据、无合同,表姐每个月给她3000元利息。出事后她才知道,表姐还从中吃了部分息差。

在24日的案情通报会上,警方称自10月13日起已开始立案侦查圣沃担保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专案组多达200余人。目前,已抓捕24名涉案人员。警方称该公司管理混乱、账目不清,未透露具体涉案金额及资金流向。

圣沃担保的巨额资金流向何方?

据知情者透露,圣沃担保高息融来的资金,又以更高的利息放贷给了需要资金的企业,以郑州、洛阳等地的房地产企业居多。而在此前召开的信息发布会上,相关人士曾表示圣沃担保有一部分资金流向了郑州宇通等三家当地知名企业,但此番通报并未提及。

同日,郑州宇通集团官方网站发布声明,称“郑州宇通集团及所有下属企业均未向任何外部担保机构直接或间接借入任何资金,并承诺将来也不会从担保机构借入资金”。

资金的“过桥”与“过夜”

9月17日,圣沃担保的“东窗事发”已引起了“连锁反应”。

《中国经济周刊》调查发现,目前,河南已有一些担保公司出现不同程度的挤兑现象。在担保公司聚集的郑州财富广场、华悦时代广场等高档写字楼内,投资者到担保公司追要理财款的现象已不鲜见。河南宝银投资有限公司因资金紧张,其董事长谢国银竟然两次遭到投资者挟持“逼债”。

“高息融资的公司大部分都是拆东墙补西墙,靠不停地吸纳新客户,新资金来归还到期的本、息,而后面的客户新注入资金一旦无法维系前面到期的本、息,就会引起投资者的恐慌。此时发生挤兑,他们的资金链条必然会断裂。”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出事是早晚的,就像吹气球一样,越吹越大,早晚会破。”

而高息的背后是一个利益链条,折射出来的则是金融秩序的混乱。

一位熟悉内情的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过桥资金”、“过夜资金”等在金融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所谓“过桥资金”就是很多企业在向银行借贷后,由于发展周期较长,贷款到期时无力偿还贷款,为了保证银行信用,就借担保公司的资金还款。将银行的贷款还上后,银行再重新发放贷款。此间,银行、企业、担保公司达成默契,用钱多不足一个月时间,而日息则达到2分甚至3分。

知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圣沃担保负责人王雨曾称,圣沃公司资金链断裂的原因在于近期银根紧缩,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货币流量急速减少,银行从中撤出,三方融资链条同时断裂,而该公司借贷出去的钱则一时无法收回。

监管乏力?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依旧无解,信用担保和民间借贷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救命稻草。不过,“井喷式”增长加剧了同业间的恶性竞争,再加上相关部门监管薄弱,担保行业乱象由此横生。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由乱到治。目前,我们应该做的是提振信心,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整顿,清理市场上不合规的公司,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的公司,促使担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河南省民营经济研究会秘书长张立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坦言。

早在2010年3月,国家银监会、发改委等七部委就联合出台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是年12月7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亦发布《关于开展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工作的通知》,对该省担保行业进行大规模清理整顿。2011年7月28日,河南省又出台了《河南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准入门槛、风险防控,以及政府监督的具体措施。

《河南商报》 篇5

一、报纸介入加剧了戏剧演出竞争

民国时期, 随着戏剧演出活动的日益频繁, 河南的报纸通过刊登广告、发布报道和评论等, 全方位介入到演出过程当中。不仅如此, 报纸还时常发表文章, 评议市内各个戏园、茶社等演出场所的营业情况, 内容涉及戏园的硬件设施、营业状况及日常管理, 在满足戏园和观众之间信息传递需求的同时, 客观上影响了观众的观戏选择, 加剧了戏园之间的演出竞争。

以丰乐园为例。丰乐园建成于1909年, 是河南省首座较为现代化的戏园, 1910年开始商业演出, 一度是省会开封的重要演出场所。随着戏园、茶社日渐增多, 丰乐园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压力。可惜的是, 丰乐园非但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 反而有时候不按戏报出演, 擅自提高票价, 时而开业时而停业, 这引起了报纸对其的强烈批评。1915年7月3日, 《河声日报》曾刊载文章, 批评丰乐园不按戏单演出, 有失信用, 称“该园失信如此, 其心不过诳观者而骗其钱耳, 倘有窥其隐私加以诘具”[1]。该报还多次刊文, 解释丰乐园开演、停演的原因。由于演出竞争激烈, 名角身价剧增, 丰乐园开支浩繁, 加上有些观众看戏后不按规矩交付戏资, 营业状况不甚乐观。无奈之下, 丰乐园不得不提高票价。报纸旋即批评丰乐园“戏价乃随意增加, 毫无定程”[2]。《大梁日报》刊文指责丰乐园议记馆商主李韵卿不顾信用而提高票价, “一时观剧者纷纷议论, 有向该售票处争执者, 有退票不看者, 亦有不惜数枚铜元而暂为从权者”[3]。嘲讽李韵卿“臭名在外”, 抨击其克扣演员薪资的行为, 预言“该园商业亦大有倒闭之势云”[4]。不久, 丰乐园果然倒闭。这座盛极一时的剧院由盛及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然而各家报纸刊登文章对丰乐园进行批评指责, 使其声誉急剧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它的衰落, 这应当是不争的事实。

报纸的介入, 使开封戏园之间竞争的氛围越发浓烈, 《河南民报》载文称:“前日本市京剧, 广智院、醒豫舞台竞争最为激烈, 剧价多至一元以上。昨醒豫舞台宣告停演三天, 整理内部。广智院昨起唱日戏, 每人仅收戏价四百文, 较前相差三十倍之多, 尚不及茶钱之一串。”[5]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 为了吸引观众, 增加商业收入, 各家戏园竞相邀请名角, 并借助报纸刊登演出广告, 对其进行精心包装, 以确保在演出竞争中胜出。一些戏园开始改善硬件设施, 如戏园必须干净整洁、座位要舒服、服务要周到。上文中提到的广智院, 在竞争中首创对号入座, 改进剧场管理旧习, 实施平民化票价。凭着上述特色, 广智院在开业之初业绩良好, 但后来其内部设施及经营管理, 常常受到报纸的批评。1935年7月15日, 《河南民报》在报道中国旅行剧团演出话剧时称:“惜广智院舞台构造不佳, 后排观众均听话不清, 说者谓不若华光戏院的舞台, 犹较适宜于表演新剧云。”观众也纷纷对其提出批评:“一、广智院舞台恶劣, 不宜表演话剧, 两旁观众, 因被布景遮蔽, 均看不见。二、中旅演员在剧情紧张时, 因查票员之叫嚣声, 以致后排座客如看无声电影, 毫无所闻云。”[6]

在演出竞争过程中, 也有戏园生意兴隆、常演不衰, 深受报纸好评, 相国寺内的永安舞台便为一例。永安舞台于1926年建成, 位于相国寺火神庙内, 是当时开封比较有名的戏园。《河南民报》在1934年2月曾专门就该戏园的组织、角色、时间、票价、待遇、营业、脚本进行了详细调查, 称其“可谓历史悠久, 攸关通俗教育, 为一般人爱好”。[7]

二、报纸介入扩大了戏剧演出效果

良好的戏剧演出效果的获得, 除了演员表演之外, 关键在于戏剧情节结构及观众观戏反应。伴随着近代社会发展, 戏剧从业者越发重视演出效果, 戏园戏班更是将其视为演出竞争的关键。民国时期, 河南报纸纷纷刊评戏剧情节, 点评舞台表演, 反馈观众感受, 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戏剧演出效果。

获取良好的戏剧演出效果, 首先要看剧本内容结构。民国初期, 戏剧演出很少有正式的剧本, 水平高的艺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艺术传统和经历, 结合故事梗概, 即兴创作出大体符合剧中人物性格的唱白。如果艺人水平有限, 就很难在演出中创作出优秀作品, 有时甚至还在演出中增加色情淫秽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 河南教育厅成立的戏曲编审委员会, 通过审查情节, 修正台词, 使戏剧剧本得以规范。比如, 《河南教育日报》报道该委员会召开第四十次常务会内容如下:“审艺员王振生口述土梆《罗帕记》毫无诲盗情节, 剧情趣味浓厚。惟词句粗俗, 业经本会修正, 已成完本, 通过印行。”[8]报纸还经常对演出的情节内容给予关注。如常香玉公演《西厢记》时, 《河南民报》预告了内容情节:“该剧以金批六才子为蓝本, 更参照书肆之白话《西厢》及故事体《西厢》改编为梆剧云。”[9]而郑剑西在看完樊粹庭编剧的《霄壤恨》后, 在该报发表评论:“伟大悲剧《霄壤恨》是樊先生新作, 是警世杰作, 电影作法构成, 别开旧戏生面。内容是关民族性故事, 现代化的思想, 国难当前, 上演有益。”[10]对演出中存在的问题, 报纸也往往给予批评, 促使演出剧本不断优化, 在演出过程中取得好的效果。

戏剧演出若要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要吸引观众。而吸引观众与否, 关键看戏剧演员是否能演出成功。如果演出的情节感人, 唱腔优美, 加之演员表演到位, 那么观众就会喜欢, 就会取得好的演出效果。而报纸对优秀演员的赞美, 往往不吝笔墨。1917年2月24日, 《豫言报》曾刊登文章, 将筱金钩与梅兰芳、贾璧云、小喜翠、牡丹花等演员逐一比较, 从相貌、唱腔、念白、台步等诸方面对这位越调名角给予了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该报还刊登题为《丰乐园竹枝词二十四首》的文章, 对东方亮等24位名角各做一诗, 并加以短评。这些评价, 不但对演员已有的表演水平给予评价, 而且鼓励演员不断提高技能, 扩大了演员知名度, 有助于演员在以后的演出中取得更好的效果。1934年, 梅兰芳在汴进行赈灾演出时, 开封的各家报纸纷纷发布广告, 吸引了河南省内乃至周边省份的票友戏迷们争相前来观看。一时之间, 交通拥挤, 当局不得不临时增加客运班次, 以解燃眉之急。报纸称这次演出的效果非常好, “演出期间, 国民大戏院门前及梅大师途经之处人山人海, 人们翘首以盼, 一睹梅大师的风采”[11]。

观众上座率及观剧感受, 同样可以直接反映戏剧演出的效果。民国时期, 开封报纸非常注重记录观众的观剧情况。如常香玉为梁苑女中募集资金演出时, 《河南民报》予以报道:“昨募集资金首次演出《卖衣争子》, 各界观众慕名而来, 和平剧场水泄不通。常女士嗓音圆润, 吐字清爽, 变幻曲折, 变化无穷, 博得满场如雷掌声, 经久不绝。”[12]观众的现场观剧反响如此强烈, 证明常香玉的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再如《天中日报》记载:“昨日, 外马号街观音堂演戏, 往观者络绎不绝, 人数之多, 已达极点, 一般鲁莽之夫, 争先恐后, 互相拥挤, 讵料台前有一水坑, 因拥护而倒于水坑者, 切不可枚举, 旁观者皆哄然大笑云。”[13]这则报道以观众为看戏而不慎跌入水坑为切入点, 言辞中虽有戏谑之意, 但恰恰反映出观众的积极参与, 是戏剧演出取得良好效果的生动体现。

三、报纸介入推动了演出观念更新

近代中国, 任何社会思想的传播和各种政治运动的进行, 都需要通过报纸来广泛吸引和争取民众。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 “各种价值发生碰撞, 曾被视为‘小道’的戏剧与正统诗文试图一决高下, 报刊的传播特质使它成为舆论的阵地, 有效提升了戏剧的地位”[14]。而戏剧地位的提升, 充分体现在演出观念的更新上。

首先, 报纸介入促使人们改变了对戏剧功能的认知。“中国传统戏剧观念, 同中国整个传统文化观念一样, 十分强调政治功利与‘教化’作用, 宣扬戏剧的‘劝善惩恶’与‘礼乐’、‘声教’之美, 往往使戏剧成为‘载道’工具。”[15]这种观念对近代人们对戏剧功能的认知影响很大。包括梁启超在内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抨击旧剧弊端的同时, 倡导进行戏剧改革, 为戏剧赋予了“社会教育”、“通俗教育”的使命, 对民国时期的戏剧演出影响巨大。1912年9月, 《自由报》刊登《河南新剧团缘起及简章》, 称“欲丕变国风, 非速为改良戏曲不可”。新剧团“意在丕变国风, 改良习惯, 借戏曲阐发其道德, 沟通其知识, 期达通俗教育之目的为宗旨”。报纸将戏剧作为“改良社会”的重要武器, 深刻影响着河南戏剧演出, 也促使人们对戏剧功能的认知发生改变。

抗战爆发后, 河南话剧演出频繁, 本地话剧团和来自上海、山东等地的话剧团体多次在开封举行公演。除此之外, 狮吼剧团上演樊粹庭新编的《涤耻血》、《残毒计》、《巾帼侠》等剧, 宣传抗战, 抵御外侮。吴琛在报纸上撰文指出, 抗战话剧公演“最深目的是使剧种表现的实事和情绪激发大众的理智, 引发大众的共鸣, 发出对抗战最有用的力量”, “抗战戏剧演出者都是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为了国家到了危急的时候, 替国家出一份国民的力量。”[16]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政训处也借助报纸发表宣言:“亲爱的同胞们!你们万不要把这次公演当为一种娱乐!要知道:我们是要借着这个公演的机会, 深深地唤醒大家, 请大家千万不要忽视了抗倭救亡的伟大责任!”在报纸的广泛宣传下, 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戏剧演出在宣传支援抗战、救亡图存中的重要作用。

《河南商报》 篇6

提速度, 4G网络让“互联网+”真正落地

截至2015年7月, 河南移动4G网络覆盖已完成全省18个地市所有城区、县城、乡镇区域和高速、高铁的连续覆盖, 以及100%的行政村、100%的3A级以上景区的有效覆盖, 4G网络达到甚至超过2G覆盖水平。从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铁再到地铁、公交车, 4G信号已实现全覆盖。

同时, 河南移动还大力投资小区宽带和集团专线建设。目前小区宽带覆盖数达到5万个, 累计覆盖家庭1400万户;集团专线累计达15.7万条, 为5万家集团单位提供了信息化接入。

搭平台, 提升云计算和大数据能力

2015年5月10日, 随着张维宁副省长宣布中国移动 (河南) 数据中心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破土动工, 以“打造国际通信业务的中转枢纽站”为目标的河南移动“一号工程”正式启动。建成后, 将会对河南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两化”融合发展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

目前, 漯河、濮阳、开封等多个地市大数据云计算中心也正陆续建设开通, 为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推应用, 拓展数字化服务和物联网

近年来, 河南移动整合自有业务, 打造了市民城市生活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和生活”平台。围绕党政、公检法、金融、教育、农业等行业及重点项目, 信息化服务覆盖全省70多万家单位和企业, 使用人数超过1500多万人。2015年, 在全省率先开启大数据分析服务, 为河南省政企、旅游、教育等行业提供了精细化、实时化的大数据支撑服务。

《河南商报》 篇7

近日, 河南省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在西峡县太平镇召开。中国地质科学院教授王安健, 河南省政府参事姚公一,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总工程师、河南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张兴辽等出席。

学术年会采取专题讲座、论文交流的形式举行。王安健等分别就“中国矿产资源战略形势分析”和“岩浆期后热液成矿理论的缺陷与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做了学术专题报告, 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本届年会与会人员105人, 大会共收到论文108篇, 学会与资源导刊杂志社合作, 经专家审查筛选, 《资源导刊·地球科技版》论文专刊七、八两期收录68篇。学术论文交流中经专家评委审查, 共评选出年度科技论文18篇, 其中, 特等奖科技论文2篇, 一等奖5篇, 二等奖11篇。

年会为全省地勘单位和地质科技工作者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专题讲座、论文交流、专家点评等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为河南省的青年地质工件者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河南商报》 篇8

一、河南省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一)产业发展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速态势

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共有企业470余家,从业人员6.5万人,产业规模在全国和河南省工业门类中的位置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及产品。安彩集团彩管玻壳产能已跃居世界第一,许继集团的电力电子产品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新飞集团的家电产品和税控机在全国居前列,洛阳单晶硅硅片产量及出口量全国第一。

(二)重点项目建设

“十一五”以来,河南全省信息产业部门一直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大推进。2009年,由省信息产业厅招商引资,河南省电子规划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美国MXBINC和香港新威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决定在河南投资建厂生产手机,标志着河南第一家手机生产企业的诞生。濮阳的电光源产业项目,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已经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年生产规模达40~50亿。安阳凯瑞数码有限公司的光盘生产项目,即将扩建28条生产线,二期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光盘7亿张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可达8亿元,光盘生产能力全国第一。

(三)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建设重大突破,产业聚集度提高

在信息产业部发布的40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中,河南就占据了4席三个省级产业园分别是洛阳硅电子产业基地、南阳光电产业基地、濮阳电光源产业基地。从地理分布看,以郑州为核心区,在沿京广铁路的安阳、新乡、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和沿陇海铁路的郑州、洛阳的T字型带状区域内,充分利用我省中原城市群的城市规划、交通、通讯、物流等一体化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的良好内外部发展环境,打造郑州信息网络安全和软件业,新乡绿色电池和信息家电业,许昌电力电子装备制造业,洛阳半导体及电子材料,安阳新型显示器件等产业集群。培育焦作、鹤壁、南阳等新兴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

二、全省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

(一)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全国工业信息化持续良性发展,企业主体地位得到显著加强,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逐渐凸显。工业信息化的大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工业信息化已成为我国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最具影响和效能的工作之一。近年来,我省信息化进程一直伴随着企业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目前信息化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制造业,工业企业中,并在不断深化中。首先全省一些大型企业在生产、经营、销售等关键环节已经完成了信息化建设。

(二)政府事业单位信息化(电子政务政府在线)

河南省信息中心承建的河南省电子政务外网工程进展顺利,2008年,省直部门共有68家接入外网,国家扶贫办、监察部、文化部、应急办通过国家外网和省外网开展网上业务信息传输。在2008年春节期间的抗灾中,河南省信息中心通过省电子政务外网应用平台短信系统将全省煤、电、油、汽、运等经济运行数据即时发送给省领导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为各级领导及时掌握全省资源的运行情况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辅助决策信息,为打赢抗击冰雪灾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村村通)

2007年,河南省信息产业厅开展了漯河、许昌、济源、三门峡等国家级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试点工作及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工作,农业厅继续推进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商务厅启动了“河南省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并开通了“新农村商网”,卫生厅启动了“新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省委部门牵头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厅牵头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厅组织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均在全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18个省辖市和142个农业县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70%的乡镇设立了信息服务站。县级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和信息网站总数已达到151个。新建乡镇信息服务站302个,乡镇信息服务站累计1518个,建立了从省到乡的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

三、河南信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总体规模水平较低,产品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核心技术我们并没掌握,或者说发展层次较低,高技术产品还主要是做国际上其他信息产品的外包工作。其次是我们现阶段的信息产品制造,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外来产品的依图加上与拼装,甚至有模仿之嫌。从河南省来看,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特殊问题是。首先,决策上举棋不定,政府有关部门在如何发展信息产业方而还缺少良方和大动作,在产业选择上有错失机会的缺憾。其次,信息产业的总体水平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低,对经济增民和发展的带动能力较小。

(二)竞争压力大,高端人才缺失

信息产业发展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发达省市竞争的内外双重压力。随着社会对信息产业的逐渐重视,产业政策的逐步改善,信息产业投入的增加使各地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起来,信息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消费者的选择面也越来越宽,信息产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沿海地区凭借其人才、资金和自卞知识产权的优势,技术转化快,市场占有率高,信息化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对河南省信息化发展形成压力。再加上信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产业,开发新一代产品或者研究一种新技术,必然伴随着高额资金的投入和高风险的承受,当企业进入市场耗费巨大的资金倾力打造的产品可能己经属于流通中的普通产品,这种现象对信息企业的打击是致命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各个企业的研发能力、产品更新换代提出了要求。

参考文献

[1]毛建.推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N].光明日报.2007.

米兰圈河南战队 篇9

那一天,这些人的人生第一次发生了交集,后来,他们成为球队的中坚力量。在之后的三年时间里,队友们陆陆续续聚在一起,这其中有人离去,有人归来,有人因为工作原因远离故土,在加拿大,在东非关注着球队的比赛。

这之后的三年,我们一起走过五彩缤纷的日子,我们参加联赛,由弱变强;我们走出中原,与兄弟战队一起浸淫射术;我们展现自我风采,用两版共30分钟的视频记录我们最美好的青春。

我们第一年参加联赛,十轮联赛输掉七场;我们第二年参加联赛,小组赛三战全负;我们第三年参加联赛,曾在70分钟落后两球的情况下连扳五球打垮对手,球队实力在郑州草根圈赢得广泛认可。

我们走出河南,在古都西安,在鼓浪屿畔,在长江之滨,和米兰圈西北战队、厦门战队、湖北战队、湖南战队一起切磋球技。

我们“衣锦还乡”,在队友的老家中牟、息县、固始,我们赢球,并享受当地队友的款待。

我们兼容并包,三年来近百名队友加入这个大家庭,其中有切尔西球迷,有曼联死忠,我们为他们披上了红黑色的战袍。2011年底,戴炳煌带着华展装饰全队加入河南战队,那只球队里有郭猛、彭虎、赵震江等等,他们都成了此后几年战队最稳定的首发球员。

我们一起走过这些五彩缤纷的日子,和米兰一起走过那锋芒毕露的岁月和郁郁不得志的青春,在未来更多的日子里,我们会一起迎接更壮丽的人生。

《河南商报》 篇10

关键词:河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1 农村人居环境基本概念界定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清华大学吴良铺教授作为中国建筑研究界的泰斗提出了建立“人居环境科学”的理念。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从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着眼点, 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宏观整体, 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系统地加以研究, 以为人类生活提供科学的指导为目的, 更好地为建设适合人类生活的聚居环境提供理论支撑的科学。农村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在广大农村特定的地理系统背景下, 进行着生活、劳动、休闲娱乐为主要方式的活动, 在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适合自己生活的客观环境。

2 当前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当前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

2.1.1 农村经济收入、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201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058.98亿元, 同比增长4.3%。粮食总产量实现连续10年增产增收、连续8年超过500亿㎏。截至2013年10月, 河南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49万个, 出资总额1588.33亿元, 涉及成员总数43.73万个, 农民组织数量大大增加;河南省经工商部门登记的家庭农场总数达到4000余家;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88.27万hm2, 占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9%。2012年末农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9829元, 其中工资性收入达到2989元, 家庭经营收入达到了6197元。

2.1.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居住条件大大改善。

2012年末河南农民人均居住支出1061元, 2012年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8.5m2。比2000年的指标几乎翻了一翻。2012年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中, 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楼房面积人均达到20.1m2和17.1m2。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 用于住房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大幅增加, 居住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居民自建住房中有卫生设施、空调等现代设施的居民户数比重均有所提高, 对自己家庭室内室外装饰、装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2 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存在问题

2.2.1 农民收入依然以农业为主, 来源单一, 农民消费仍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

根据2012年《河南统计年鉴》中的数据, 2012年河南省农民人均总收入中, 其中综合性收入的50.1%仍然是农业收入。收入来源单一成为当前制约农村居民收入增收的主要制约原因。广大农村常住户居民的消费支出, 仍然主要集中在生活消费, 诸如吃饭、穿衣、子女教育等方面。住房建设的支出要占到农民总支出最大比例, 有些农民自建住房的资金需要3~5年才能还清外债。2012年年末, 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032元, 占到家庭人均总支出的64.1%。

2.2.2 农村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由于市、县等地方财政力量有限, 国家政策要求的相关配套资金一般很难落实到位。一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银行不愿意投放贷款, 农村集体又没有财政能力。大部分社会资金不愿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最终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融资渠道单一, 后续养护和管理措施不到位。既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工程质量, 也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造成直接的影响。

2.2.3 村庄卫生环境极差, 道路庭院绿化率低。

农村生活和建筑垃圾的处理已经成为影响村容村貌建设的重要问题。大部分农村仍然以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为主。在农村的许多池塘, 由于农村居民生活习惯的原因, 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流入河流, 导致河流水质严重下降。

3 美丽河南建设背景下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建议

3.1 注重“顶层设计”,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注重“顶层设计”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在政府合理规划的前提下, 完善制约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要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是在交通、能源、通信、供水方面要加强协调, 统筹规划, 合理安排。编制和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根据镇、村人口变化等情况, 科学论证, 明确重点镇和一般镇、中心村和一般村的布局。结合地域特点, 合理确定不同地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

3.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将农村基础设施资金纳入到政府预算, 通过调整政府财政支出分配结构, 政府确保县级以上政府财政每年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逐年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政府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合理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条件, 逐步放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领域。政府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与一些非经营性的、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效益巨大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其余建设项目都应允许或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进入。用优惠的政策引导和鼓励私人和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资、捐助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3.3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鼓励农民建设美好家园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本着农民方便生产生活的原则, 坚持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相结合, 不搞形象工程。广泛动员农民参与项目组织实施, 保障农民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防止政府大包大揽, 不得强制或变相摊派, 增加农民负担。“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各种社会力量建设美丽乡村的作用, 加强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体制机制创新, 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工作格局”。

3.4 依据农村人居环境的区域差异,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以省会郑州周边城中村和经济发达的优级农村发展地区为例, 紧密结合省会郑州的区域实际, 坚持多措并举。把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发展的主导战略, 科学调整村镇布局。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原则, 积极引导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的自然村庄向中心村、沿河、沿路等适合居住的地方聚集, 结合周边交通、通信和地貌特点统筹安排, 合理布局农村住房和基础配套设施。

以河南各地级市为核心的周边县域农村地区如洛阳、安阳和南阳城市周边的经济较发达的广大农村良级发展地区为例, 各地市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农村教育体制改革, 强化农村地区的师资培训, 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广泛开展农民工技术培训工作, 加强农民工就业能力培训。积极引导农民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提高农业技能以及非农业技能,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以县城和乡镇为核心的经济实力较弱、发展相对滞后周边农村, 要从改善村容村貌等入手, 以解决农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基层干部要运用改革的思维, 调动农民建设自己美丽家园的主动性、积极性。地方政府要注重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建立和健全发达的交通流通服务网络, 结合地域资源优势, 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建设。

以一些交通不便、生活生产条件落后的自然村为代表的差级发展区, 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 完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逐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农村地区养老院、村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逐步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结合地域特点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以建设特色农业基地为重点,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充分挖掘农民增收的渠道和途径,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为重点, 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综合发展水平”,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5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投入体系。省政府投资要重点向中西部和贫困地区倾斜。以县级为主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建立引导激励机制,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建立村庄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沼气、河道等公用设施的长效管护制度, 逐步实现城乡管理一体化。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制度, 接受村民监督和评议。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阶段性规律, 立足现有条件和财力可能, 优先安排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项目, 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4 结束语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国家和政府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各职能相关部门要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从法律、政策、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 因地制宜, 区别对待,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最终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旭辉, 冯文广.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J].现代农业, 2007 (1) :38-40.

上一篇:国债政策下一篇:词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