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精选7篇)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篇1
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实施,听力理解成为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记忆与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听力水平低一直是困扰他们的一个问题。学生普遍有这样一个特点,写在纸上的英语单词大多数都认识,但在听时,尽管单词或者句子大意都已经听懂,也没有什么生词,然而听完之后,脑子里却往往一片空白。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本文试图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短时记忆和听力理解的过程,同时分析短时记忆对听力理解的作用,并尝试提出了训练和提高短时记忆能力的策略。
一、短时记忆
根据认知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外语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学习者的信息处理过程。记忆结构就是心理结构,它是信息处理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来自环境的信息通过记忆结构来编码、储存和提取。按照信息保持时间长短的不同,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有三类记忆结构在起作用,每种记忆结构各有其特定功能。它们分别是感知记忆(sensory-term memory)、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和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而短时记忆与听力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语言收听过程中所产生的记忆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因此记忆的痕迹十分肤浅,所带来的作用很短暂,其保持量也相当有限。心理语言学家将这种记忆归纳为短时记忆(short-time memory)。短时记忆是人们听力理解的依据,人们的思维正是凭着这种依据去分析、辨认语言信号,并把信号变成文字的形式,以达到理解的目的。但是,短时记忆在人们头脑中保留的时间却非常有限,心理语言学家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短时记忆的储存最多不超过一分钟。”大多数人在没有经过训练的情况下,短时记忆的容量极其有限:容量一般只有7±2个单位,多余的信息在大脑中自行消退,因此给听力理解带来很大的局限性。
二、听力理解的过程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语言知识的习得和使用是一个新旧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的大脑便是信息处理中心,连接输出和输入两端。那么,人在接收语言材料时,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Anderson(1985),把听力理解分化为3个相互作用和重叠的阶段:感知、分割和利用。
在第一阶段听话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所听材料上,把感知到的声音信号留在短时记忆里,它们一般只停留极短暂的几秒钟,因为连续不断的语流带来的信息,立刻就取代了前面留下的信号。在第二阶段,听话者对感知到的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分割处理,将它们切分成长度不一的语言单位或称之为小句,并以命题或心象的形式继续保存在短时记忆里,以备后用。分割处理信息的主要依据是语言、语法、语义等各层面上获得的提示,这有赖于听话者所掌握的综合语言知识。在第三阶段,听话者利用感知的和经过分割的信息,去激活长期记忆里储存着的已知信息,使新旧信息相互作用而完成理解。
三、短时记忆与听力理解
“短时记忆是听力理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初明,1990)。短时记忆是整个听力理解过程和信息处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通过对词、句法规则及句型的辨认从而确定信息的意义,继而充分理解所听材料。短时记忆的广度以及信息或单词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对听者将单词组成从句并提取其意义极其重要。然而短时记忆是短暂的,容量有限,给听力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要想提高听力理解水平,我们必须从提高短时记忆能力入手。
四、提高短时记忆能力的策略
1. 通过提高短时记忆容量来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听力材料在大脑中的记忆时间的长短对于学生听力水平高低起着关键作用。而短时记忆又具有记忆时间短、容量小的特点。因此为了提高听力理解水平,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一个有效途径。我们可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短时记忆容量。
1.1培养学生的词块意识,以增加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美国心理学家米勒通过实验发现,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以词块chunk)方式保存下来。所谓词块就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这样,我们的短时记忆就不仅局限于7±2个单词,而是7±2个词块。词块的作用就在于减少短时记忆中的刺激单位,而增加每一单位所包含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在短时记忆容量的范围内增加信息。因此在平时的听力教学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词块意识,训练学生将所接收到的信息迅速整合成有意义的较大的单位,以词块的方式进行记忆和理解,减少记忆项目的数量。
1.2抓住关键信息,减少短时记忆容量。学生听英语时,往往关注每一个单词,力求听得清清楚楚,这就必然增加短时记忆的信息处理量,从而影响听力理解。一篇听力对话或短文少则两三个句子,多则十几个句子不等,即使扩大词块的记忆容量,也不可能将其中的句子全部记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注意关键词,抓住要点,引导学生捕捉听力材料的有用信息,并培养学生整体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1.3转换思维方式,避免“母语负迁移”,提高听力理解速度。“母语迁移”是利用母语知识对英语学习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为“母语正迁移”和“母语负迁移”。“母语负迁移”是英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也是英语学习者应该正视的问题。许多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有依赖母语的习惯,当听到英语时,会先在大脑中复述一次,再将复述的句子译成汉语。以汉语思维的方式去分析英语,势必带来“负迁移”的影响,延缓听力理解的速度,干扰听力过程,阻碍短时记忆。因此,在练习英语听力的时候必须进行大量的听力练习,逐渐适应英语的语流、语速和习惯表达,从而形成条件反射,对英语作出快速反应,尽量避免将单词和句于翻译成汉语。
1.4预测和推断信息,增强对语篇的理解及记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而且保存的时间很短,同时还要感知随后的信息。而充分的听前准备工作将帮助学生弥补短时记忆容量的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理念与实践
余晓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湖南株洲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口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口语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众多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在新教改的形式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任务设置及其口语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积极性提高,真正达到帮助他们提高口语水平及完成对新知识意义构建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建构主义
1.前言
教育部教育厅04年1号文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同时,它又指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
不足,减少听力负担。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听前准备阶段,培养学生对于听力输入的动机和目标的认识,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信息要有所期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听力测试所给的文字材料和答案选项等线索发现一些背景预设信息,以缩小话题范围,预测和推断即将听到的信息内容,这样可以避免过分注重某些单词的意思而影响对语篇整体的记忆和理解;并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和鼓励学生积累丰富而坚实的先验知识或背景知识,为听力理解时进行相应的推理(inference)和预测(prediction)提供牢固基石。
2. 掌握语言知识和句法规则有助于提高短时记忆。
听力理解过程的第二阶段是分割处理信息,其主要依据是从语言、语法、语义等各层面上获得的提示。这有赖于听话者所掌握的综合语言知识。“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应该从控制过程(controlled)过渡到自动化。只有当语言的使用达到自动化(automatic)时,注意力才能有效地集中于思想表达”(王初明,1990)。只有当学生对语言知识和句法规则的掌握达到运用自如的阶段,对语言信息的感知和分辨才会流畅,从而有助于短时记忆。
3. 科学使用听力理解方法,有助于增强短时记忆能力。
听力理解一般有两种方法,听话者利用记忆中的图式知识进行理解,被称为“自上而下”的处理方式;听话者从所听材料出发,进行语言分析而获得理解,则称作“自上而下”的过程。采用后一种方法的听话者,必须确定各个单词的含义,然后把它们组合起来,得出较大语言单位的含义。用这种方法去理解会延长理解时间,阻碍短时记忆。许多语言学家的实验也证明,听力较好的人,一般都以前一种方法为主,在必要时也采用后一种方法。有时,两种处理信息的方式也能同时发生并相互作用。
4. 单词的发音以及朗读时的语速影响短时记忆。
不言而喻,正确的读音能够提高听力理解时对单词或语句的识别速度。同时,研究也表明,快速地朗读单词和文章还
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根据此要求,我校大学外语教学部开设了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组织教师编撰了口语教材,积极探索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用恰当的教学理念建立起新的口语教学模式。
2.口语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教师普遍反映在两年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口语课堂组织的丰富多彩的口语活动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是浪费时间。原因之一是大部分课堂口语活动的设计缺乏科学性、渐进性和系统性,学生从中只能获得短暂的热情和快乐,而没有长效的影响,所以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新目标。口语课堂上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由于没有听懂老师或同伴的话语而无法表达正确的观点和请求;
(2)部分学生在口头交际中容易出现许多语言错误;
(3)学生的口语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口语活动很难顺利开展;
(4)学生的语用能力较差,表达时容易犯一些文化背景等
能提高学习者的短时记忆。因而在训练学生时应鼓励他们尽可能快速地朗读,当然不能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
五、结语
提高学生短时记忆能力,是听力教学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短时记忆能力的提高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一个长期的过程。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提高短时记忆能力的策略运用到听力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理解水平和突破听力理解的“瓶颈”现象。
摘要:听力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既容易得分也容易失分的部分,特别是改革后的新题型,确保听力是通过四、六级考试甚至是取得高分的关键。短时记忆是听力理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短时记忆的特点,以及短时记忆与英语听力理解的关系,探讨了提高短时记忆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短时记忆,听力理解,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Anderson,J.R.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M].New York:W.H.Freeman,1985.
[2]包涵.听力理解的心理过程及学习策略[J].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3]陈吉棠.再论记忆与听力理解[J].外语界,2002,(3).
[4]高文艳.从提高短时记忆容量谈大学英语听力[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5]贾新艳,杨亚丽.短时记忆与听力理解[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6]雷海燕.短时记忆与外语听力理解[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7]Miller,G.A.The magical Number seven,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J].Psychology Review,1996,(16):297-308.
[8]齐晖.词块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J].安徽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9]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10]徐方.短时记忆、外语听力理解与输入假设[J].国外外语教学,2005,(1).
[11]郑厚尧,李祖明.听力理解与短时记忆[J].外语界,2002,(3).
短时记忆与大学英语听力 篇2
一.短时记忆理论
短时记忆中有三类记忆结构在起作用。这三种结构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是记忆功能结构中的第二种表现方法。Miller (1956) 的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 大概7±2个单位, 这个单位叫语块。但是, 记忆可以通过组块的策略把单个的信息集组成较大的语块, 从而扩大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量, 促成信息迅速、高效的编码。短时记忆可以把信息的听觉形式保留下来。
二.听力理解
按照信息保持时间长短的不同, 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听力理解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感知阶段。在此阶段, 人脑会有选择的注意到那些与当前任务有关的或者非常重要的信息, 然后将听到的语音信号进行检索和分析, 并把它分割成有意义的单位, 一旦识别出, 它们便以单词形式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第二阶段, 它是短暂的、容量有限, 在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短时记忆与听力理解
我们在学习英语一段时间后, 我们可能发现很难从低水平跨越到高水平, 这就是由于短时记忆的容量局限造成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受阻。短时记忆有两个特征, 一是容量小;二是信息停留的时间短。因此, 我们听英语时, 必须一边理解上一句的内容, 一边记忆下一句的信息。这就是我们在听力考试时对于对话的理解胜于短文的理解的主要原因:前者内容少, 所需的记忆容量也小, 可以在听完之后快速理解。
四.提高听力水平的方法
掌握短时记忆的规律对于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短时记忆的效率也影响和制约着听力理解的效果。因此,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听力水平:
1.增加语音训练。
听力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处理语音信息的过程, 因此, 提高听力水平的基本前提就是掌握好音位知识。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知识就会从短时记忆阶段转变到长时记忆阶段, 同时把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识地运用, 从而缩短短时记忆信息处理的时间, 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
2.扩充句法知识。
记忆单位通常表现为语音、短语和句子。所以, 理解和掌握句法知识就有助于学习者加快对语意的理解、记忆和筛选, 从而大大扩充记忆容量。
3.避免母语负迁移。
“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负迁移”是英语学习者学习目的语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许多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 会将句子译成汉语, 势必带来负迁移的影响。因此, 在练习英语听力的时必须进行大量的听力练习形成条件反射, 尽量避免将单词和句子翻译成汉语。
4.预测和推断信息、增强对语篇的理解及记忆。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而充分的听前准各工作将帮助学生弥补短时记忆容量的不足。因此,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听力测试所给的材料和答案等线索发现一些预设信息, 这样可以避免过分注重某些单词的意思而影响对语篇的记忆和理解。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 了解并且掌握短时记忆的理论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地提高英语听力。在加强英语听力练习的同时以短时记忆理论为指导, 充分发挥短时记忆的特点, 这样大学生的英语听力一定会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黄冰.短时记忆与英语听力[J].中西英语教学, 2006
用物理实验促进学生长时记忆 篇3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往往是最直观,也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记忆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演示实验以及学生操作实验在提高学生长时记忆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从三方面着手,以物理实验为例,描述其在心理认知方面对学生记忆所起的作用。
一、有助于建立情节记忆
物理教学除了基础的理论教育之外,演示实验也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成自己丰富的想象,进入学生自设的情境中,将对实验过程的记忆在脑海中具象化。
例如,在“声音的传播”一节,通常的理论教学只是客观地讲述声音的基本性质,不易被学生记忆。如在学习“固体可以传声”这一知识点时,由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他们很难想到固体可以传声的实例,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理解,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土电话”,即用一条长棉线贯穿两个一次性水杯来模拟打电话。我先请两名学生分别站在教室前后两处,再请学生甲在前门位置对着A水杯轻轻说一句悄悄话,学生乙则在后门位置用耳朵贴住B水杯听,当学生乙成功听到学生甲的悄悄话时,两个学生的惊奇之情溢于言表,学生在感受到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的神奇作用时,纷纷记下了这次实验的奇妙场景,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从而建立了长久的情节记忆。又如,“电路故障”是初中物理电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在做电学实验时往往按照正确的连接方式连接电路,错误的连接方式不被允许尝试,因此对于电路故障的学习是纸上谈兵,光有理论没有实践,理解起来就非常困难。于是,我让学生按照要求连接(如图1)电路,观察两个灯泡的发光情况,接着再请学生用一根导线并联于灯泡A的两端,闭合开关,观察两个灯泡的发光变化,发现灯泡A不亮了,从而得出结论,此电路发生故障。由此,学生体验到这个实验过程前后的不同现象,对“电路故障”这个概念得到了充分的认知,有了深刻的情节体会,从而产生了情节记忆。
物理实验是一个能让学生亲眼看到、亲手触碰到的过程,它所创设的情境更加贴合当代学生的认知记忆模式。让学生经历实验过程是促使学生形成长时记忆的有效方法,这属于情节记忆法。如今世界大部分地方的警察系统也使用情节记忆这种方法来刺激记忆,可见情节记忆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二、有助于修改已有的记忆体系
认知心理学研究指出,存储在长时记忆系统里的信息并不像物品放在仓库中一样不会发生变化,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甚至可能产生错误或变形的动态过程。例如,一些先入为主的知识长期存储在学生的记忆系统中,如果遇到一个现象打破了这些先入为主的信息,那么长时记忆所存储的信息原形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旧的信息将会逐渐趋于消失,新的信息将会储存到记忆系统中,变得更加完整、合理,更具有意义。
初中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有些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长久地储存在了大脑中。但是,学生有时会把正确和错误的认知混淆在一起,而当他们接受到新的知识或者是解决新的问题时,他们也许还会用错误的认知或者方法去解决问题,由此形成了思维定式,而当情境发生变化时,这种定式会妨碍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来颠覆学生已有的记忆信息体系,从而更新这些错误的认知,最终对正确的知识进行储存,重新形成长时记忆。
例如,浮力这部分知识由于其抽象性,需要用到间接测量的方法,尤其对于浮力产生的原理(即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教材中虽然给出了详细的推导过程,但学生仍很难理解,只能凭借经验认为凡是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影响,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我准备了一个空的塑料瓶,两端都开口,把一个乒乓球放入塑料瓶的瓶口处并倒过来,如图2所示。在塑料瓶中加水之前,我提问:“乒乓球会不会浮起来?”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会”。可是在我把水倒入塑料瓶中后,学生发现乒乓球并未漂浮,由此引出浮力产生的原因。该实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该实验的记忆很牢固。
原来,存储在学生记忆中的旧认知是乒乓球总会漂浮在水面上,而实验所产生的结果与旧认知发生了认知冲突。虽然,存储在学生长时记忆中的旧认知很牢固,但这些信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历了一次认知冲突之后,学生所存储的信息内容就会发生变化,并且学生会对新知识进行再一次的加工和调整。更重要的是,通过反复的认知冲突,学生建立起信息刷新机制,时刻准备接受新的知识,为今后的创新播下了思维的种子。
三、有助于再认科学规律
认知心理学提出“再认”是指对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出来的过程。再认不是修改人的记忆体系,而是对某一已经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内容通过启发再次获得,或者加以巩固。再认不是机械重复的练习,而是更注重启发。教师在实验中注重启发,让学生能够应用已有的知识或方法去探寻新的规律,从而建立起新的学习方法和知识体系,实验为再认方法的实施搭建了桥梁。
例如,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在学习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内容时,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法,逐一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接触面积的关系。我原以为本节课的重点都已讲完,但是有部分学生还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有可能和接触面的面积有关。我趁热打铁,启发学生:“接下来若要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的关系,该如何设计实验呢?”学生很快就能够根据之前掌握的控制变量法创设条件:控制压力大小,使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改变接触面的面积。“那么,如何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将长方体木块水平放置匀速拉动,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再将该木块竖直放置匀速拉动,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对比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佐证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
三维编队飞行短时记忆控制 篇4
关键词:编队飞行,误差模型,记忆控制,无人机编队,仿真
0 引言
无人机具有重量轻,尺寸小,机动性高,隐蔽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在军事和民事领域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社会需求的提高,单架无人机在大量场合已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科学研究者模仿生物的某些能力,提出了无人机编队飞行的概念。
无人机编队飞行,是指多架无人机按照一定的形状进行排列,并使其在整个过程中保持队形不变或者相对位置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无人机编队飞行既可提高作战效率,弥补单架无人机执行任务时面临的问题,又可提高作战效率,减少能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无人机编队飞行的控制研究主要集中在无人机相对运动模型的建立和寻找有效控制策略两个方面。前者是研究无人机编队飞行控制的基础;后者是实现队形稳定,减小气流影响的关键。阎振鑫等建立了二维编队飞行模型[1]。Li Bin等采用柱面坐标系,建立了三维编队模型[2]。Jovan D Boskovic等提出了基于球形参考坐标系的三维编队模型[3]王正等建立了旋转参考坐标系,建立了三维空间双机编队飞行的动力学模型[4]。在控制策略方面,Bin Zuo等人采用PID方法对无人机编队进行控制[5]。王正等提出了一个在惯性坐标系中基于新的误差形式的全局渐进稳定的、无奇异点的编队控制算法[6]。Elham Semsar采用反馈线性化的设计思想设计了控制器[7]。Y D Song等则通过构造Lypunov势函数,设计了一种三维编队鲁棒控制律[8]。除了传统的控制方法,先进控制在无人机编队飞行中也获得了大量应用,如刘小雄等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控制策略[9]。万婧等采用模糊控制对编队飞行进行控制[10]。其他先进控制,如最优控制[11]、神经网络控制[12]等也获得了大量研究。随着控制算法的发展及无人机编队飞行任务要求的提高,一些新的控制算法,如退火递归神经网络控制[13]、粒子群算法[14]等也获得了应用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在无人机编队飞行中,自主控制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这对于减少地面站的支持,减少编队飞行的费用有着重大的意义。如何找到一种简单的控制算法,减少机上控制器的运算时间,成为问题的关键。现在所提出的一些控制算法太过复杂,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运算,并不能满足实时控制的要求。记忆控制只需要采集系统最近几个时刻的状态信息随着时间的增长控制器所需要的内存空间保持不变。而且其算法的结构极为简单,通过选取合适的采样时间T,能够对系统的外界干扰迅速做出反应,并将其维持在系统控制所允许的范围内。记忆控制算法简单、快速,并且不需要很大的内存空间,这对于减少机上控制器的运算时间,实现无人机编队飞行实时自主控制是很有效的。
1 系统模型的建立
1.1 相对运动方程
由图1可得到在僚机本体坐标系中相对位移向量r的表达式,过程如下:
其中:
式中:下标l代表长机(Leader);下标w代表僚机(Wingman)。
对于密集队形,重要的是要精确保持僚机与长机的横轴、纵轴以及竖轴方向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以防止发生相撞事件。这里定义长机与僚机的相对距离分别为:
为了得到相对运动方程需要对r求导,根据转动坐标系下向量的求导法则可得:
式中:。可得到相对运动方程为:
1.2 误差模型分析
设计控制方法,使得以参数xr,yr,hr表示的僚机与长机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在期望的值上,即设计前进速度控制、航向角控制和高度控制,使得:
式中:xd,yd,hd是在x,y,z坐标轴上期望的编队距离,引入分离误差:
现在控制目标变成了设计控制输入前进速度控制、航向角控制和高度控制使分离误差为零。运用以上得到的相对运动方程可得到横轴、纵轴和竖轴的编队误差运动学方程为:
其中:
简单地比较上面的飞行误差会发现,用这个坐标进行运算会出现奇异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设置如下的坐标变换:
其中:
通过这样的坐标变化避免了在后面计算中出现分母为零的情况,并且可以证实:可以保证,因此,只需要控制参数E,就可以达到控制误差的目的。
对经过坐标变换的误差方程求导可以得到:
式中:B(θ),A(φe),R(xr,yr)均为前文中提到的数学表达式。
再次对﹒E求导后可得到的数学表达式:
这里:
1.3 飞行动力学方程
通过以上建立的本体坐标系和惯性坐标系,描述无人机前进速度、航向角和高度的飞行动力学方程可建立如下:
式中:分别表示前进速度、航向角和上升高度;gv,gφ,gh是系统控制增益;uv,uφ,uh是控制输入;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及涡流效应以及外部干扰用Δfv,Δfφ,Δfh表示。为了进一步的应用,将式(7)表示为:
或:
将飞行动力学方程代入误差方程经二次求导后的¨E中,可简化得到公式:
2 编队飞行记忆控制器设计
Y.D.Song对短时记忆控制的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15],读者可参阅相关文献,不再一一赘述。
为了便于探讨利用欧拉微分法对式离散化,有:
同样:
将上述两式进行相减得到:
基于记忆控制的原理,设计一个控制器:
将设计的控制器代入式(13)可得:
选取合适的、比较小的采样时间T,当系统的参数和外部干扰的变化不是很剧烈时(符合大部分的实际情况),误差Ek+1将会很小。于是所设计的控制器的参数为:
3 Matlab仿真及结果分析
3.1 初始化
为了仿真的简便性,假设长机、僚机在一个平面内,即它们的垂直距离之差为零。长机、僚机的条件,参数以及仿真的控制要求见表1。
设定干扰函数为:
在仿真过程中,需要将其离散化,离散化后的形式为:
3.2 运行结果及分析
由图2,图3可知,所设计的控制器对x,y通道上的干扰抑制能力较强,偏差幅值都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在理想的误差范围内,控制效果良好。
由图4,图5可知,僚机和长机之间的相对距离在x,y轴上的分量xr,yr很快趋于各自的期望值xd,yd,达到了控制目的。在干扰的作用下,xr,yr在期望值很小的范围内波动。
从整个仿真结果来看,记忆控制能够很快的对外界干扰做出反应,并且将干扰对系统的影响维持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系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期望的状态。控制作用简单、快速、有效。但是记忆控制存在着缺点。在控制的初始阶段,控制量有可能很大,超出了系统的门限值,并且其控制类似于开关控制这种硬性控制,在某些场合下是不能应用的。此外,还可以看到,通过选择较小的T,虽然能使较大干扰的影响维持在很小的范围内但却不能消除这种影响误差始终在一个范围内波动。因此,在控制的初始阶段加入门限控制,或者采用其他的控制与其结合,使控制更加平滑,是很有必要的。此外,将预测控制或自适应控制与记忆控制相融合,是系统的最终的误差更小或消除,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4 结语
英语课堂教学中长时记忆力的培养 篇5
心理学认为, 依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 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 (又称工作记忆) 和长时记忆 (又称永久记忆) 三类。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短, 储存容量有限;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比前两者长, 储存容量大。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信息, 若不经过进一步的再加工进入长时记忆, 信息就会丢失。因此, 在英语教学, 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短时记忆转换成长时记忆, 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是培养记忆力的关键所在。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可以促进学生长时记忆力的形成。
一、强化语境教学, 注重语言材料的深加工
语言心理学家卡洛于1994年提出, 人脑加工信息一般遵循以下工作模式[1] (见图1) 。
该模式表明, 永久记忆建立在感觉记忆和工作记忆的基础之上, 外来信息只有在原有知识网络图式被激活, 并与之重新加工组合具有新的意义后才能被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就英语课堂教学而言, 情境的创设在激活学生知识与经验图式, 促进信息加工的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阅读或对话课教学中, 情境创设相对容易。比如教学谈论球赛的对话, 教师能通过世界杯足球赛的精彩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引入话题。相比较而言, 词汇和语法教学中, 语境创设就有一定的难度。然而, 教师只要善于动脑, 创设语境也不难。
以deliver一词的教学为例。教师如果照本宣科, 先领读, 后拼写, 再讲解词义、词性及用法, 学生就只能机械地记忆模仿, 效果可想而知。但如果换一种教法, 让学生在以下一段文字中接触、理解deliver, 则记忆的效果会有所增强。
Tom is a postman, who delivers letters and newspapers every day.Everybody here knows and likes him.
根据熟词postman, letters, newspapers所创设的语境, 学生很容易能够调动头脑中“寄信”“送报”等相关图式, 再从deliver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判断其词性为动词, 这样, 不难猜出deliver的含义为“邮递”“传送”。学生经过了对deliver新词信息的深加工, 识记过程不是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上, 而是建立在意义识记的基础上, 因此, 对deliver理解更深入, 记忆更深刻。
二、适时归纳和类比, 激发学生的联想记忆
心理学认为, 联想是由于两个或几个刺激物同时地或连续地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暂时神经系统, 是由一个事物联想起另一个事物。记忆以联想为基础, 联想又是记忆的重要方法。[2]因此, 教师应注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不同, 适时归纳、比较知识的差异性, 让学生在联系与对比中接受新知识, 以便于新知识的吸收、消化与记忆。
例如,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英语》 (新标准) 高中第一册 (必修1) Module 2 My New Teachers中将描述人的十多个形容词 (如strict, nervous, patient等) 集中在一个单元, 学生稍不留意, 记忆就会出现混乱。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这些词归类, 如外表描述、性格描述、心理描述等, 将新词amusing, energetic, intelligent与旧词如serious, shy等联系起来重新建立词库。这样, 学生在分类记忆中记得更清楚, 更牢靠。
三、多途径立体输入, 发挥视听动觉记忆协同效应
记忆实验已经证明, 视听结合记忆效果高于只看或只听的效果 (见图2) 。而在此基础上, 又以多种感官参与的“混合型记忆”效果最好。
生动的英语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给学生带来愉快的学习体验, 从而将课堂所学的内容连同情景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脑海中。为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挂图、简笔画、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 创设促使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的积极的英语学习氛围, 以图像、声音、文字等形式多途径立体输入信号, 发挥学生视、听、动觉记忆协同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跟说、重复、边说边写、边听边画从而调动大脑不同部位参与记忆, 使记忆的联系更广, 痕迹更深。
以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第八模块第四单元的“Important film events around the world”为例。该单元Reading部分主要介绍了世界重大电影节的历史与特点, 文章信息量大, 专有名词多, 事实易混淆。在阅读教学中, 如果单纯阅读文字, 容易使学生张冠李戴, 理不出头绪, 记不清英语表达。但是, 教师如果在阅读开始前加入声音、画面进行导入, 如播放2012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录像, 让学生从熟悉的范冰冰、章子怡等电影明星的画面和声音入手, 通过Brainstorming展开联想, 推及世界知名国际电影节, 如the Cannes Film Festival, the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the Sundan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the Venice Film Festival, the Toronto Film Festival等常识介绍, 同时, 教师注意适时配以视频让学生观看, 感受不同电影节的风格、特色, 在声音、画面立体感知的基础上, 教师再让学生阅读课文, 展开讨论。此时, 学生各种感觉通道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不同感官接受的关于同一主题importan film events的信息在大脑皮层上已经留下比只有语言文字输入要深刻得多的痕迹, 因此各大电影节的特点以及对应的英语表达在记忆中保持时间就会更长久。
四、提高知识复现率, 降低遗忘率
有记忆便有遗忘, 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同样有可能被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基本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在识记最初的一段时间遗忘得比较快, 而后逐渐变慢。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及时复习的基础上, 还应在备课、上课及课后练习和测试中, 适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再现旧知识, 提高知识的复现率。
值得注意的是, 提高知识的复现率, 不能是简单意义上的重复, 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情境中, 从新的角度再现旧知识, 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活, 记得牢。
以强调句“It is/was...that...”的复习方式为例。
1.从语序变化, 突出与倒装句的差异
2.从介词的使用, 区别与定语从句的不同
3. 从近位关系连词的角度, 强调主谓一致的用法
这样, 教师从不同角度创设情境, 将新旧知识融为一体, 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 对新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 新旧知识如滚雪球般滚动积累, 最大程度减少记忆中信息的丢失, 在相互联系、相互差异中牢记知识。
五、增强目标意识, 优化记忆效果
心理学家彼得逊 (Peterson) 曾分别对两组被试学生进行学习16个单词的对比实验。结果发现, 有目的组能记住14个单词, 两天后还能记住9个单词;无目的组当时只能记住10个单词, 两天后只能记得6个单词。[4]有目的组的识记效率明显高于无目的组。这是因为识记的任务促进了材料的组合, 提高了识记活动的积极性。另外, 识记任务越明确、具体, 识记效果就越好。
因此, 每节课开始时的“示标”环节显得非常重要。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自身应对教学目标心中有数, 也应该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学什么, 达到什么识记目标。同时, 每个教学环节的任务布置要明确, 以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集中注意力, 优化记忆效果, 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通过课堂教学的途径, 增强学生的长时记忆力。课堂之外, 教师还应注意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磨练意志力, 进行记忆方法的指导和训练等, 这样, 才能更有效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CARROLL D W.Psychology of language[M].桂诗春, 董燕萍, 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47.
[2]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49.
[3]胡春洞.英语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119.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篇6
对于较长和稍微复杂的句子, 听者往往缺乏足够的理解能力, 有时听者虽能辨认出长句中的大部分英语单词, 但却无法正确地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或者根本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分析理解其含义。在低水平和高水平之间似乎存在着难以跨越的沟壑,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短时记忆的容量局限造成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受阻[1]。长期以来, 人们忽视短时记忆在听力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近年来, 短时记忆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知和重视。了解记忆特别是短时记忆的特点, 分析短时记忆与听力理解的关系, 能够指导我们运用短时记忆的相关理论扩大记忆容量, 提高学习者听力理解水平,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短时记忆的基本特点
长期以来, 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一直把记忆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根据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同, 记忆可分为三种: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信息余音记忆阶段, 最多持续2秒钟, 之后信息进入第二阶段, 即可更加感知地分辨信息的短时记忆阶段, 此阶段持续10~20秒[2]。在第二阶段, 大脑对任务相关的材料会着重关注和分析处理, 并识别后将之储存成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记忆的容量有限, 在短时记忆里, 一个人不能保持超过7±2个组块的信息量, 这也是短时记忆的一个缺陷。长时记忆是将信息长期永久储存下来的那部分记忆, 其容量无限。信息在短时记忆阶段经编码处理之后便会转入长时记忆,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耗费时间和精力。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得不到重复练习, 将在20~30秒内被遗忘。以我们经常经历的一件事情为例, 当我们查完电话号码后立即拨号时能记得该号码, 但拨过之后如果不有意识地去重复记忆这个号码, 那么很快就没有印象了, 可能这个号码从此在我们的记忆中消失了。这就是因为这个号码暂时存在我们的短时记忆中而没有得到反复识记。短时记忆中不断有新的信息进入, 旧的信息不断被新的信息取代并从短时记忆中消除。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不能转入长时记忆, 便会消退并且永远消失。
二、短时记忆与听力理解的关系
听力理解是听觉器官和大脑对声音的认知活动, 其主要目的是理解。记忆与听力理解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记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听的过程中, 一旦输入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约有17秒左右的时间供听者识别和分析, 接着新的信息输入不断涌进, 旧的信息便会被清除, 让位于新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 如果短时记忆中信息输入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被释义和分析, 信息就会消失, 新的信息不断涌入, 造成理解无法进行。可见,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能否被理解并转入长时记忆依赖于人们对短时记忆中信息的处理程度, 而这和短时记忆的容量息息相关。可以说, 短时记忆在信息处理和听力理解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的加工依赖于短时记忆,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被处理的强度和频率决定了它是否能传入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容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听者听力理解能力的高低。因此, 要使信息处理更有效, 理解更快速、准确, 必须充分利用短时记忆, 组织好每个记忆单位的信息, 促使短时记忆的信息向长时记忆转换。
三、运用短时记忆提高听力理解的方法
对于听者来说, 听力材料在大脑中的记忆时间的长短能够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其听力理解的水平。既然短时记忆有着存储量小、储存时间短的缺陷, 那么我们很有必要延时短时记忆, 提高短时记忆的容量以提高听力理解的水平。下面我们将分析运用短时记忆提高听力理解水平的几个有效方法。
1. 培养词块意识, 增大短时记忆的容量
词块是兼具词汇与语法特征的语言现象, 其使用语境和形式结构较为固定。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 词块的输入、使用和记忆都是以整体为单位的。Altenberg经研究发现约70%的日常口语都是由词块构成的[3]。显而易见, 词块在语言习得和日常话语中的使用频率是极高的。熟练掌握词块, 利用词块知识能有效地降低听力理解的难度, 提高听力理解的效率。在短时记忆中, 不把一个单词作为基本储存单位, 而把词块作为基本单位, 可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 加快听力理解的速度。比如, 在听到“if you take our lonterm business cooperation into consideration”这句话时, 如果听者不是把单个单词作为记忆单位, 而是把“take...into consideration”“long-term”“business cooperation”这3个词块作为一个整体记忆, 那么这7个单词就只占3个记忆单位, 而不是7个, 这就节约了短时记忆的储存量, 减轻了理解的难度。进入短时记忆后, 这些词块会作为一个整体, 立即与长时记忆中的已知信息配对并形成有意义的匹配联系。
词块还能帮助听者预测话语信息, 降低听力理解的难度, 使理解更为迅速且准确。词块具有很强的衔接性, 可作为语篇中转换话题、递进、总结、举例等的明显信号。例如, 一旦听者输入“for example”这一词块时, 在大脑中就能立刻预测到说话人将要对其言语进行举例说明。当听到“from the above which has been discussed”这一词块时, 听者能立刻预测到说话人将要对其言语进行总结。
输入信息的难易程度和人们对信息是否熟悉决定着记忆单位容纳的信息量大小。听者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结构对于听者的理解水平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词块意识, 增大词块的存储量, 能降低听者理解的难度, 使听力理解过程更为轻松。因此, 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 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在长时记忆中积累大量词块, 以便听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可以迅速识别和处理信息, 从而加快听力理解速度, 提高理解水平。这就要求学习者在记忆单词时, 不光要记得它的意思, 还要记住它的表达法、固定短语搭配、用于哪些语境、表达何种意思等。如果听者能够掌握大量的词块, 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 这些词块便能随时提取并与短时记忆中的词块相匹配, 从而达到迅速理解的目的。词块越多, 短时记忆的能力就越强, 理解也相应地更快速, 更容易。
2. 抓住关键信息, 正确判断关键词
在我们进行听力理解时, 一部分信息会被暂时储存在短时记忆中。比如:我们通常是听完整个句子后再将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单词或词块提取出来以便分析和理解。我们需要边理解上一句边记忆下一句的信息, 这时短时记忆既要储存又要理解。储存和理解成反比例关系, 储存所占的空间多了, 理解所占的空间必然就少了, 反之亦然。由此可得, 听者如果关注每一个单词, 力求每个词都要听懂和理解, 这就必然会增加短时记忆的信息处理量, 从而阻碍听力理解。通常, 一篇听力材料少则一两个句子, 多则一篇短文。由短时记忆理论我们可知:听者短时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 要想记住所有所听的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 听者要培养注意关键词、抓住要点的能力, 学会捕捉听力材料的有用信息, 摒弃无用和不相关的干扰信息。
3. 熟悉句法规则, 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 语音首先储存到短时记忆中, 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一个句法单位。考尔认为, 句法对输入信息的分析和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熟悉句法规则而试图听懂外语材料无异于试图回忆那些随机安排的外语单词[4]。如果对句法规则不了解, 对听力材料的理解是很有难度的。要想理解句子结构, 加快对语意的理解, 必须具备丰富的句法知识。对于结构复杂的长句理解, 如果欠缺扎实的句法知识, 仅有注意力是不可能理解输入的信息的。如果长时记忆中的语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储备不丰富, 就会造成信息加工速度缓慢, 以至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还没来得及被识别和处理就被遗忘, 从而进入不到长时记忆。
因此, 听者应进行识别句法结构的专项练习, 牢记英语的基本句型, 如:常用的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 使之形成以此为单位的组块。
4. 改变思维方式, 避免“负迁移”现象
母语知识对英语学习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称为母语迁移, 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母语负迁移是英语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成人二语习得者总会下意识地用母语的思维去理解和分析一种外语, 在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也是如此。对于听力材料, 很多的听者总是先翻译再理解。当听者收到英语信号后, 他们习惯把所听的内容先转化成相应的汉语, 再联想到英语去理解和分析, 这就是所谓的母语“负迁移”。短时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 如果听者总是先把英语翻译成汉语再理解, 以汉语思维的方式去分析英语, 势必加大短时记忆的信息处理量, 延缓听力理解的速度, 造成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未被及时处理就被遗忘, 从而阻碍理解。因此, 听者应该积极改变思维方式, 尽量避免“负迁移”现象。听者可以做大量的听力练习, 培养语感, 锻炼英语思维, 听到英语输入时, 能直接理解英语, 而不是对应的汉语, 这就能大大减轻记忆的负担。
5. 改善听力习惯
听力习惯对听力理解也有着重大影响。听力理解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为此学生在接收听力材料时会有畏惧、焦躁现象, 这种个人心理因素将阻碍学生听力的提高[5]。只有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 才能准确地理解短时记忆中的信息, 提高理解水平。在听力理解过程中, 学习态度、学习情绪、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对听力理解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听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消极情绪的影响,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现象是:如果一个词或者句子没有听懂, 很多听者就会不自觉地产生紧张感和焦虑感, 而这将会极大地影响对后面所听材料的理解, 直接影响到听力效果, 并且听者反复出现的焦虑和紧张感最终会导致其自信心不足, 并最终丧失对听力的兴趣。因此, 听者应该有正确的学习观及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 以此减少焦虑对听力理解的负面影响。此外, 听者还要多听多练, 不断地去刺激听觉神经, 使大脑对英语语音、语调、语速、英语思维等逐渐适应和熟悉, 形成对英语的条件反射, 从而能迅速正确地提取和理解输入的信息。
在外语学习中, 了解短时记忆及其特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助于提高英语听力理解的水平。听者要想提高听力理解水平, 就必须充分了解和重视短时记忆, 延长短时记忆的存储和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同时还应扩大词块储备量, 改善听力习惯, 培养正确的听力思维方式和调整记忆模式, 采取有效方法促进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 从而达到对所听材料的快速准确理解。
参考文献
[1]陈吉棠.再论记忆与听力理解.外语界, 2002 (3) .
[2]Michael Rost.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isten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3]Altenber g.The London-Lund Corpus and Applications i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Annual Conference.UW Center for the New OED.OUP, 1991.
[4]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篇7
1. 短时记忆
1.1 基本概念。
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按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 即感觉记忆 (sensory memory) 、短时记忆 (short-term memory) 和长时记忆 (long-term memory) 。短时记忆是指将所接受的信息暂时保存的那部分记忆, 对信息进行分析、理解, 直至语句中的信息或内容被理解, 这些材料就成为长时记忆, 而语句本身则无用处, 可能会逐渐从短时记忆中消失。[1]
1.2 短时记忆和英语听力教学的关系。
短时记忆是听力理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是整个听力理解过程、信息处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听力过程中, 学生通过对词、句法规则及句型的辨认、会话分析等确定信息的意义继而充分理解所听材料。短时记忆的广度及信息或单词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对学生将单词组整合成句子并提取其意义极其重要。
2. 初中生英语听力中出现的问题
2.1 注意力较易分散。
注意力具有对信息进行选择的基本功能。它使人从一瞬间同时作用于我们的大量刺激中选出对我们最有意义的, 符合当需要与当前任务相一致的刺激, 抑制和排除那些无关的刺激。[3]最终保证学习者以最少的精力获取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但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因素, 认知结构不够稳定, 注意力不够集中, 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2.2 听力节奏感较差。
听力, 又叫听的能力, 是指学习者通过听别人说话 (包括录音广播) , 从外界获取信息的能力。[4]听力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听力材料的速度是不受人为控制的。学生听录音材料也是不能人为降低语速的, 并且在出现表意的关键句时也不能够寄希望于多次重复。这就要求学生紧随说话者语速, 捕捉话语信息, 体会说话人的意图。而初中学生恰恰在这点上有所欠缺, 他们由于想听懂每一句话, 因此一遇到陌生词就会无意识停下来思考, 并且在二语处理过程中存在母语负迁移的现象———不能够用英语思维直接思考, 需要将英语话语转换翻译为相应汉语, 破坏了整段篇章的节奏, 从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2.3 句法掌握不好。
在单个词汇理解的基础上, 学生接下来就要对整个句型、句式进行分析与理解。如果学习者能够在日常对一些常用的习语、句型做到很好地掌握, 那么在听力理解中, 自然会以句子为单位, 扩大自己的材料输入范围, 大大提高听力效率。而大部分初中学生因为刚开始接受系统的英语语法训练, 在记忆中储存的习语、句式不多, 在听力的练习中又没能够和语法知识进行有意识的结合, 不但浪费了运用习语、句型的机会, 而且大大影响了听力的效果。
2.4 忽视篇章理解。
初中生在日常课堂听力训练中依然逐词逐句地听取、记忆, 没能重视对整个听力材料篇章的把握。这大部分源自学生担心无法做出相应习题, 漏掉重要信息。但越是什么都听, 越是导致什么都记不住。学生应试心强烈的趋向, 使得即使有时可以做出习题, 但是不知道听力材料讲的是何意。长此以往, 会严重地影响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听力水平的提高, 得不偿失。
3. 初中听力教学中对短时记忆能力的培养
针对短时记忆的特点, 结合初中生日常听力理解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帮助初中生培养短时记忆能力, 提高听力理解水平。
3.1 排除外界干扰, 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的广度会直接影响短时记忆的广度。注意力不集中, 就会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对觉察对象数量注意较窄。例如, 1/10秒的时间内, 学生的耳朵只能听取对象一次, 这段时间学生听取材料中的单词、短句等成分的数量, 就为该学生的注意力广度。注意力分散的学生, 其广度就较窄。
因此提倡初中生在课下多听听力材料, 听力材料可以突破课堂练习中的听力磁带, 材料等, 如:英文电影、歌曲等。通过对听力材料的广泛接触, 降低不良心理因素在学生听力理解中的干扰, 如焦虑, 排斥感等, 从而将注意力集中于听力材料本身。还可搭配一些平时训练集中注意力的小游戏辅助训练, 为良好记忆能力的培养提供“无污染”的土壤。
3.2 转换思维方式, 提高记忆速度。
由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等差异, 使得汉英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差异, 因此以汉语的思维分析、理解英语, 非但不能完全等同, 反而大大降低听力速度。这就要求初中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多渗透西方文化、英语思维方式, 引导学生多读课外阅读材料, 报刊、影视等, 积累英语地道表达方式, 在写作练习中积极用英语思维。在平常的听力练习中, 训练学生接触语料时, 预测其相应英文意思, 最后可以将所有相关英文连贯成章。并且在遇到听不懂的单词、词组时能够增强相应的模糊容忍度。容忍模糊度强的学生能够在遇到理解困难时利用冒险精神克服障碍, 接受新的、变化的听力材料输入, 更能够有选择地运用听力策略, 培养短时记忆能力, 取得长足进步。
3.3 采用组块策略, 扩大短时记忆。
增加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是提高听力的一个必要条件, 组块是克服短时记忆局限的一个过程。[5]采用组块策略能够增加单元信息所承载的容量, 从而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这里的组块可以是常用短语、词组和搭配, 体现在词汇中以动词的用法为主, 强调动词短语、动宾搭配和主谓搭配。通过组块教学法, 学习者可以学习词的使用 (包括修辞和习语、固定搭配、文体和语域) , 词的信息 (包括词性、前缀和后缀、拼写和发音) , 以及这个词的语法 (包括名词可数和不可数等、及物或不及物动词、短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位置等) 。词块策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形成牢固的组块, 有效地增强记忆效果和提高英语使用的流利程度。
3.4 掌握句法规则, 加快信息转换。
在英语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不能脱离句法结构的学习。不掌握句法规则就试图听懂英语材料无异于空中楼阁, 仅仅是对单个单词的堆砌, 不能理解话语者的说话意图。对于结构复杂的长句理解, 句法知识基础不扎实, 再集中注意力也是不行的。短时记忆主要是对句子表层形式的储存, 因而保存的时间很短, 一旦由表层结构建立起意义后, 就会很容易转化为长时记忆。因此, 听力过程的关键在于能把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成功地转移到长时记忆中。如果学生语言基本功扎实, 熟悉各种句法结构, 在听力过程中, 就可以在短时记忆区积极编码, 深化表面意思, 然后进入长时记忆区, 提高记忆效率。
3.5 勤记笔记, 释放记忆空间。
针对短时记忆容量小的特点, 记笔记就变成释放记忆空间强有效的方法。通过记下即将被遗忘的信息, 从而为新信息保留储存空间。这种策略能够延长听者对输入语言信息的记忆时间, 并改善记忆效果, 具有“信息储存功能”。记笔记这一方式不仅减少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促进信息的理解和提取, 还打破了学生记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局限, 有效地改善了他们的记忆效果, 因此需要在教学中特别推广。在记笔记过程中, 学生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抓住关键词句, 有选择地做笔记; (2) 利用缩写、符号等节省笔记时间。
总之, 初中生正处于各项语言技能打基础的阶段, 形成良好有效的能力训练方法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应用能力较强的听力练习中, 科学系统地掌握培养短时记忆的方法, 突破听力理解的瓶颈, 才能有效地提高听力水平, 完善语言交际。
摘要:在语言技能中, 听被放在了首位, 足见其重要性, 而听力恰恰是中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尽管众多学者从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多种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听力技巧和策略, 但是, 学生们依然只通过获得片段信息获取知识。相关研究表明这是由听者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引起的。为了找到解决方法,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 使用组块等方法弥补短时记忆容量的不足, 从而顺利完成听力理解。本文针对短时记忆特点, 结合初中生听力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提高短时记忆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初中听力,短时记忆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C., Platt&H.Platt.Longman Dictionary of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15-216.
[2]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3]曹成刚.学与教的心理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8.
[4]张瑞娟.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5.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推荐阅读:
短时记忆与听力理解08-07
学习与记忆10-15
历史与记忆09-02
城市记忆与情感07-10
档案与社会记忆11-16
与记忆的抒情句子05-09
记忆电机的研究与应用07-20
教学知识与能力记忆技巧05-16
旧年,那些与吃的记忆散文06-21
可提高记忆力的食物与秘诀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