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勃勃(通用12篇)
生机勃勃 篇1
转眼已是春末夏初,和初春的绿意萌芽不同,现在满眼都是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很多人愿意在这样一个季节里插上一束鲜花,把生机和美丽带回家里。
在天津的一家鲜切花市场,记者看到花市的人群熙熙攘攘,各种花卉争奇斗艳。据一位赵姓摊主介绍,这几天百合、玫瑰、康乃馨、扶郎等大众花卉的价格普遍已经降低,康乃馨和扶郎花每扎(20枝)的价格一般都在10~12元,玫瑰和百合每扎的价钱也不超过30元,而花卉降价原因是因为唐山等地的鲜切花已经上市。这位热心的摊主告诉记者,鲜切花最好不要买云南的,因为运期很长,买回家里只能插上3、4天就败了。
此前,云南省副省长孔垂柱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指出,云南花卉进入高端市场的阻碍就是滞后的物流体系。
云南省是全国鲜切花的最大产地,花卉产品的90%以上销往省外以及出口到国际市场,大量花卉产品需要外运到目的地市场销售,花卉物流的畅通与否,对云南省花卉产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有人说,全国每两支鲜切花,就有一支是云南的。因此,云南花卉物流所遇到的问题也折射出了全国花卉物流的瓶颈。
物流成本明降暗升
花卉是一种特殊的鲜活农产品,易于腐败,与蔬菜和水果一样,花卉的采后寿命和贮藏运输条件息息相关。由于花卉对贮藏运输条件要求较高,因此,专业化程度对于花卉物流来说非常重要。此外,对外运输的价格也居高不下,甚至抵消了花卉产业低生产成本的优势。
记者对比了2008年4月24日~25日云南斗南花卉市场和河南陈砦花卉市场的鲜切花报价:4月24日,斗南市场的西伯利亚百合价格为60元/扎,红色康乃馨均价为3.4元/扎,戴安娜玫瑰每扎的价格是9元;而陈砦市场4月25日的云花报价则为西伯利亚百合90元/扎,红色康乃馨6元/扎,戴安娜玫瑰的价格是14元/扎。由此可以看出国内花卉物流的价格并不过高。
据介绍,云南花卉产品目前已行销全国各地,形成了明显的三大销售和运输市场,即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东北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地区。华北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及其周边城市和东北,发往北京的货物约有50%中转至其他城市。华东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区域内大部分花卉运输由昆明直飞各城市,较少通过上海中转。华南地区主要包括广州、福州、厦门、南宁、深圳等城市,其中广州销量最大,发往广州和深圳两地的花卉,60%以上将再通过陆路口岸转口至香港。其中以昆明至北京为例,1997年鲜花的空运价格为5~7元/公斤,2002年云南省航空公司改制后,航空运价迅速下调至目前的2.5~3.0元/公斤,已接近发达国家同等运输距离的运费水平。同时,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也参与花卉物流,到北京的运价一不超过2元/公斤。
虽然近年来云南花卉在生产技术、采后处理方面进步很大,产品的产地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运输价格也较从前已经有所降低,但是运输的专业化程度还亟待完善,特别是全程冷链体系的建立。全程冷链运输,包括从产地的采后冷藏、短途低温保温以及长途可调冷藏运输和抵达市场后的短途保温运输和终端消费地批发市场的冷藏。云南省鲜切产品的80%以上是花农生产,产地采后处理(分级、整理、冷藏、保鲜)参差不齐,而到了运输环节,往往又存在设备投入不够,多个部门运输协调配合能力差的因素,未实现全程冷链运输,只有个别企业的个别时段和运程上,偶尔进行冷藏运输或低温保温运输,而有的企业也仅是采取包装箱里填充“冰袋”的办法进行短期保温,这种情况导致了鲜花从从生产基地到采后处理及包装、仓储、运输的所有环节上,几乎都发生过冷链环节中断的现象,由于这些环节的冷链设施不完备,导致采后保鲜的关键技术环节——持续冷链的经常中断,致使云花的售前保鲜期大大缩短,并对花卉到达目标市场的品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此外,常用的“挤压式”鲜花包装也对鲜花品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据昆明一家花卉企业的一个10多元的纸箱(60×50厘米),装上30~40公斤鲜花最为合适,但每个箱子却被装满了重达70公斤左右的鲜花,加之运输过程中的多点往返和多次搬运装卸,往往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对此,北京莱太物流公司的张金伟经理感触颇深,他说,“物流源头超载造成的货物破损,使得我们这些鲜花物流体系中的下游中转商大伤脑筋。莱太物流公司承担着我国北方六省市65%以上的鲜花转运,每个月我们光是修补这些转运的鲜花货包,宽胶带就得花两三千元。”
物流瓶颈阻碍发展
2008年的情人节正逢中国南方发生特大雪灾,本应是花商赚钱的好时机却让花商们赔了钱,而这场罕见的雪灾,让国内花卉行业的问题集中暴露,特别是脆弱的物流体系。昆明“优利花卉”经理凌海明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他说,受销售市场分散、单一目的地货物总量不足等因素制约,现在云南花卉还只能依靠客运航班的行李舱进行混装运输,尚未出现专业货机进行运输,交通瓶颈的制约明显,一旦遇到今年这样的特殊天气,花商损失难以计算。
凌海明还认为,云南花卉物流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专业化处理、包装、贮藏、贮运,导致虽然已经形成产量规模,但是由于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出口要求,只能以低价出售到周边地区和国内其他城市。
据介绍,云南花卉出口近年来增长较快,云南花卉的质量已经得到了国外花商的一致认可,荷兰拍卖市场协会的专家曾称誉中国云南的花卉产品已经达到欧洲一流水平,众多国外花卉进口商都对云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受运力不足、运价高的制约,“云花”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受限,有的企业甚至因为运价高而放弃出口贸易。
比如,2007年末,美国最大的花卉批发公司之一—Blue Latitude公司老板Ken Hopps先生就曾到昆明考察云南花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目前美国人需求量最大的品种是玫瑰,其价格在旺季时可高达8美元/枝,花卉已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仅婚庆、派对要用到花卉,连做面包糕点都要有鲜花做陪衬。”他估计,一旦云南花卉运往美国的渠道打通,每年美国从云南进口的花卉数量将有可能达到目前云花年总产量的10倍,但同时他也表示,“虽然美国市场急需中国花卉,而云花的质量也完全可以满足要求,但其中存在一个最难办的问题——如何将云花运到美国。”据了解,目前并没有昆明直飞美国的班机,云花必须先达到北京、上海、广州,再从这些城市空运至美国。但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两个问题:这些城市均没有直飞美国的货机,而如果用客机运货无疑会增加成本,使云花的价格优势大打折扣;运输过程中,除起点站昆明外,其他城市均没有冷藏保鲜系统,又使鲜花的保鲜期大大缩短,进而引发质量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云花进入美国就太难了。”
目前,云南花卉出口主要是通过委托货物代理公司来实现的,运输方式以空运为主,由于昆明直飞的国际航线、航班较少,因此航空货运垄断下的运价居高不下,目前云南省每千公里国际运费单价高于国内运价2~3倍,同时也高于国际航空公司平均运价水平,使得花卉企业物流费用占商品成本的一半以上,运费占价格成本的比例太高,极大地挫伤了花卉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同时,由于销售市场分散、单一目的地货物总量不足,也阻碍了云南花卉向远距离、高层次的国际市场开拓的步伐。云南省大部分出口的鲜花需要通过香港、曼谷中转,部分通过广州、汉城中转,形成至少两程转货运输,如出口俄罗斯,就通常是要先空运到国内边境口岸,再用汽车转运到目的地。
近年来,以法国家乐福为代表的一批国际企业也曾向云南花卉企业提出过规模化的采购订单,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冷链物流配套体系,导致这些大规模订单要么无法实现,要么被迫减少批量规模。物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云南花卉产业升级发展的瓶颈。
物流服务蕴含商机
借鉴国外经验,可以得出,几乎所有成功的花卉物流都有快捷完整的专业物流系统。如美国迈阿密的Farm D irect花卉公司,他们采购自厄瓜多尔的玫瑰花从收割下来就装入纸盒,并立即存储在华氏34度的冷藏集装箱内,再在当天送上专门的空运货机,在第二天早晨,这些鲜花就已经摆在了迈阿密的花店里了。Farm D irect公司还加盟成立了迈阿密赫尔曼保鲜物流公司(H PL),专门从事鲜花的进口运输工作,他们在机场建立了7万平方米的保鲜仓库,实现了鲜花的“门到门”保鲜运送业务。
专业化的物流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对于我国众多的花农和中小花卉公司来说是难以负担的,且分散投资会造成设施利用率不高,所以有关专家表示,我国花卉物流真正的出路应该是成立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花农和花卉公司可以将花卉物流分包给专业物流公司。“专业物流公司可以建立花卉专用冷库,雇佣专业人员从花卉的采收开始就提供服务,甚至还可以把服务延伸到拍卖和出口报关等服务。单从现在云南花卉物流的规模来看,云花物流仅前端物流部分就有3000万元的规模,中间物流环节如果能真正发挥其增值作用,其年规模应不低于2000万元,如果建立专业化的地面运输车队,还能从2.8亿元的后端物流市场争取部分份额;而且随着云南花卉产业的不断发展,整个物流市场规模还会不断增大。因此,对云花物流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既是解决云花物流的出路,也是值得物流公司抢占的一个前沿阵地。”
生机勃勃 篇2
当寒冷的冬天过去,可爱迷人的春姑娘带着笑容,带着希望,步履轻盈地来到了人间。她可以给世间万物带来温暖,带来希望,带来快乐。
她飞到岸边,看到了被冬爷爷冻住的小溪,就轻轻挥了一下她那神奇的魔棒,小溪立刻就苏醒了,唱着欢快的歌儿,流到远方;她飘到树林里,用她甜美的歌声唤醒沉睡的大树哥哥,让大树们自由的生长着;她漫步在竹林中,踩在松软的泥土上,用甜甜的春雨灌溉着刚刚长出来的竹笋;她漫游在草地上,用她那和煦的春风养育着小草;她散步在含苞未放的花儿中,吐出一口春的气息,所有的花儿都争奇斗艳,开得一朵比一朵灿烂,引来了成群的蝴蝶,蜜蜂和赏花的人;她奔跑在城市间,用明媚的阳光照耀着人们,让人们脱下一件又一件的笨重的衣服。就连燕子也因为受到春姑娘的召唤从南方回来了,它们有的落在电线上;有的正在飞行;有的在安家;还有的在唱歌,那美妙的声音与风声成了一首天然的交响曲。春姑娘还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陪伴他们一起成长。像蛇,熊,青蛙。之类的.冷血动物都停止了冬眠,爬上地面欣赏春姑娘的风采,而且,随着春天的到来,大地完全被绿化了,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整个春天都被绿色覆盖了。
春姑娘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她选择在万物萧条的冬的尽头,将千姿百态的生命孕育而出,让它们踏着那最为柔媚的第一缕春光,相拥而至,把无限的生机带给人世。
为何唯有地球生机勃勃? 篇3
一直以来,人类都在借助科学手段在茫茫宇宙中寻找存有生命的天体,呼唤着宇宙中的人类的兄弟——外星人,但时至今日,人类一直未能如愿。莫非是人类所追寻的线索本身不够准确?
科学家认为,要想搞清楚寻找外星生命的准确线索,最好先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为何唯有地球生机勃勃?
地球的陆地是“活的”?
通过与宇宙其他天体,特别是与类地行星进行对比,科学家们证实了地球的一个独有特点,那就是地球上的陆地会移动,它是“活的”。莫非是“活的”陆地创造了地球上的勃勃生机?
的确,地球上的陆地每年都会略微移动几毫米,如果偶遇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啸,那移动的距离就更远了。这样经过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的运动,就会使大陆漂移到数千千米的远方,出现了板块漂移。而每隔5亿~7亿年,板块运动都会使大陆重新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超级大陆。
那么是先有地球生命,还是先有地球陆地的移动呢?目前地球上的蛇绿岩带为我们提供了证据。蛇绿岩带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一个狭长条带,它在向地幔内俯冲的过程中,不会进入地幔内部,反会被推覆到地壳上方,这样它就躲过了俯冲进地幔的命运而保留下来。最近的一个研究结果显示,在格陵兰岛的一个蛇绿岩带出现在38亿年之前。因为蛇绿岩带的产生是地球板块发生大的运动之后产生的结果,按照地球每隔5亿至7亿年产生一次大汇聚的周期来算,地球陆地的移动最初应该在43亿至45亿年前,这样才会有5亿至7亿年后的蛇绿岩带出现。这一现象表明,45亿岁的地球在诞生之初,它承载的陆地就会移动了!
那么地球最早的生命又是何时出现的呢?澳大利亚哥廷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些有42亿年历史的钻石中包括着地球最早期生命的烙印。这个事实表明,地球生命是在地球板块发生大运动之后出现的,很可能是地球陆地移动的产物。但情况真是这样吗?
我们不妨用反证法来解答这个问题:假如地球大陆运动停止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很显然,如果没有了陆地的运动,地球上的火山活动、地震以及造山运动几乎不会发生。这样,地球原本凹凸不平的地形会因为上亿年的风吹雨打,将变成没有任何起伏的大平原,不会有高山物种存在,也不会有深海生物繁衍;地球也将异常冰冷,即便有幸存的生命也因没有养料供给而消亡……
金星的“死”陆地与地球的“烹饪效应”
既然是“活的”陆地让地球变得生机勃勃,那么为什么唯有地球的陆地是“活的”,而其他的星球陆地是“死的”呢?
美国耶鲁大学和法国里昂大学的两位科学家模拟了岩石在地球上地幔发生的变化。结果发现,地球上地幔的熔岩热流让岩石内部微粒缩小了一些,一些岩石因此受损并变得相对脆弱了许多。随着时间推移,受损岩石在上地幔中不断累积,最终被推升起来形成新的大陆板块。由于这些新板块部分是由脆弱岩石构成的,因此它们的边缘更易碎,使得一个板块更容易被压到另一个板块的下面——地球陆地的运动变由此产生。这说明是地球内的熔岩流动,让陆地“活”起来了。
不过这个答案好像说服力还不够,因为内部有熔岩的星球还不止地球一个。例如质量和体积等多方面与地球类似的地球的“姐妹星”——金星,其内部就有熔岩。那么作为“姐妹星”,为什么金星的陆地是“死的”呢?日本广岛大学的科学家根据金星观测数据,在实验室内模拟了金星高温高压的内部结构,并通过岩石变形实验和计算,发现在金星地壳与地幔交界处两侧的岩石的黏性和强度与地球相同位置的岩石不同。在地球上,由于没有这种结构,地壳板块才会下沉到地幔中,而金星上由于存在这种结构,地壳就不会下沉,相应就无法产生板块运动,因此金星陆地是“死的”。
据此,科学家认为,是地球特殊的内部结构决定了它的陆地是“活的”,而活的陆地不断震动,导致了地震和火山爆发,以及海啸,整个过程非常类似我们日常烹饪,岩石像肉,土壤像作料,海水像油、像汤,陆地激烈运动就像用铲子炒菜,煲汤,几番之后,地球的陆地的土壤和岩石成分就发生了变化,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烹饪效应”:二氧化碳产生了“温室效应”,肥沃的土壤开始滋养生命,陆地和海洋生物日渐增多和繁荣,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造福现代人类……
“活的”陆地与“温室效应”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没有水,没有太阳,地球仅仅有板块运动,恐怕也难以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个说法虽然有道理,但并不准确。
早些时候,科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了几颗锆石,其形成年代被确定为44亿年前,其中包含的氧同位素表明,它们是在富水的环境中形成的。这表明地球诞生后不久就有水了。但仅仅有水还不意味着一定会有生命,因为目前人类在太空中已经发现了许多地表或地内有水的星球,但那里并没有任何生命存在。
星球有水不一定有生命,那么有水又有太阳呢?以火星为例,火星也有水,也同样沐浴阳光,但却没有生命。因此我们还不能简单看阳光和水的作用,地球之所以生机勃勃,肯定另有原因。那是因为地球自身的磁场发挥了神奇作用吗?最新的研究证实,太阳系内的许多星球都有磁场,就连早期的月球都有磁场。可见有阳光、水加上星球磁场,也不能保证让生命出现并生机勃勃。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科学家认为,关键原因在地球的气候和温度,因为地球能够生机勃勃,关键是靠着这适宜的温度。而适宜温度的出现,是地球上第一批光合细菌发挥了神奇作用。这些细菌释放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大气层,而后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又进入了土壤,腐蚀已有的岩石并生成含碳矿物,最终通过陆地运动被深埋进地层深处。数千万年之后,火山运动又将这些岩石分解,将二氧化碳作为喷发物的一部分,重新释放进大气层,于是产生了温室效应,出现了适宜生命诞生和生长的温度。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地球氧气可能是在27亿年前成功地成为了地球大气中的“大成员”,而此后,陆续生命才走向繁荣。
从地球温室效应的出现过程中,不难发现,“活的”大陆一直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而归根结底,是“活的”大陆让地球生机勃勃。
生机勃勃的品德课堂 篇4
关键词:真实生活,学习环境,活动教育
新课标要求品德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过程, 学生思考的过程, 学生完整生命的投入过程, 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和生命力。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我们就应当采取一些新的教学策略。
一、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 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 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反思, 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真实生活, 使课堂教学体现实效性。所以注意在学生活动体验中进行教学, 这是学科的特点。以往的品德教学, 特别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传授, 学生学习就是为了习得教材中的内容, 仿佛学生不是为自己而活着, 而是为教材活着。虽然为了说明教材中的某些观点, 在教材中也列举了一些例子, 但这些例子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 与学生周边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 就很难产生共鸣。
品德的东西不是讲道理能够将清楚的, 过去一个很大的困惑就在这里。以往教师努力地给学生讲道理, 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努力地听老师讲道理, 揣摩老师让他怎么去说,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这样做。其实道德问题, 课堂上讲的学生听得懂, 但从愿意去做到习惯, 中间是有通道的, 让课堂上的东西回到生活中。这个通道, 从知到行, 中间有很多障碍, 有困惑, 需要我们帮助他解决, 排除障碍。可能上完课后学生并不能讲出多少道理, 或者说不太清楚, 但能自己悟出来。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多彩的、活生生的生活, 通过一个个儿童感兴趣的话题, 引导儿童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加深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和感受。
二、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 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 (洛克) 。”游戏、扮演、各种竞赛等, 在这些感性活动中, 儿童们的身体、各种感官、各种心理因素都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 满足了其好动的天性。作为“活动型综合课程”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正是体现了这种理念。新课标也指出: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体验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而不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配角。
我们长期以来, 由于从小在整个品德教育中, 几百年、几千年都是在一种教化、教育中出来的。所以一般情况来讲, 课上更多的是老师暗示学生, 说一些空话。学生更多的精力放在哪儿呢?放在揣摩老师的意图上, 是否跟老师的答案合上点。低年级的孩子开始时的思想是非常鲜活的, 是最纯真的想法, 可让老师慢慢地训练成全是套话了。本来想让学生讲真话, 但出来的是磨合好的一种定势。教育的悲哀是学生没有自我了, 没有自己的东西, 最后学生有什么收获呢?可能最大的收获是能揣摩别人的意思。磨合完了, 只剩下表演了。那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讲真话?我们将来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认为, 学生更需要更轻松更自由的环境展开学习。虽然开始表达时可能不太清楚, 虽然幼稚可笑, 但是学生需要在更淳朴、更原始状态下释放自己, 我们老师就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这样的空间。
三、在活动中教育, 在教育中活动
“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 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 (苏霍姆林斯基) 。”巧妙的活动设计是进行教育一种途径。有些属于直接体验的活动, 让学生自己直接做一做。如:站起来展示自己的精神面貌;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盲人的困难。有些是间接体验的活动,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 让学生体验, 挖掘它的教育意义。在小学阶段可能更多的是需要让学生自己表演, 这不仅仅是为了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 让他们在课堂玩得高兴, 表演得活跃, 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其实孩子很善于表演的, 例如:两个孩子打架, 老师不是马上教育他们谁对, 谁不对, 因为这是外在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让他们表演, 把刚才的情况再现, 通过换位感受刚才他、我为什么会这样?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 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因为小孩子的表演绝对是他自己的真实感受, 所以设计表演时, 要有这样的意识, 不能只是为了教学活动的活泼、花样。活动的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要通过表演, 让学生感受、体验, 在思想上有所提升。
通过设计情境和活动, 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 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体验, 学会换位思考。学生在回味、感受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 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一些体验、感受甚至探究性问题都可以通过表演去解决。
生机勃勃的春天 篇5
春姑娘踏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人间,她一挥魔术棒,大地上到处呈现着复苏的景象,小草睁着惺松的眼睛好奇地望着这个美丽的世界;树枝抽出了嫩芽,在春风中得意的摇摆,泉水上的冰也融化了,欢快地发出“叮叮咚咚”的乐曲……大地上到处充满了生机。
花园里,百花争艳。有的全开了,露出了一个个不花蕊;有的半开,好像还羞羞嗒嗒的;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好像马上就要绽放开来。它们开得那么美,好像都想努力展示自己的美丽。在鲜花丛中,有几只勤劳的小蜜蜂,在忙着为鲜花儿传授花粉呢!
“轰隆隆”的春雷打了起来,紧接着,下起了春雨,在“哗哗”的春雨中,天空中闪出一道道光纹。这是乐团来表演来了。春雨主唱是,春雷打起大鼓,闪电弹奏起吉他,在表演着。大地上到处一片生机,在雨露的滋润下,所有生物都在生长。渐渐地,雨停了,这表示春天才真正到来,天边有一道五颜六色的彩虹,隐隐约约,这一刻,大地的生物才真正开始生长。
生机勃勃的高纬度 篇6
我们对现代俄罗斯的生活并不了解,但安德列的绘画并不使我们陌生,因为他表现得太真实了,这种真实并不是现实的模仿,而是真实的感受与体验。与俄罗斯传统的现实主义绘画真实的场景与戏剧性的构图不一样,他总是近距离地截取生活的一个局部,直接把戏剧的冲突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形式似乎很现代,有些作品就像是两个或几个肖像的对话,他不关心空间的真实感,两个头像占据了画面,就像两个形式分割了空间。人物也是变形的,却不是为形式而变形,而是强化了生活的感觉,那些憨笨夸张的形象,不失造型的严谨,塑造得很有体积感,体现了俄罗斯绘画传统的写实功力,也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取舍,与情节相辅相成。粗犷、豪爽、开朗、乐观,这些典型的俄罗斯人民的性格都通过他特有的形式与题材体现出来。
安德列的现代风俗画卷是通过生活的细节展开的,这些细节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但他却是以画家敏锐的眼睛和诗人的情趣表现出来。就好像安德列把我们带到一个俄罗斯的海边小镇,看到几个水手融入《早晨的呼唤》,这个简单的情节却是召唤着力量,魁伟的水手似乎在面对自然的挑战。也有妙趣横生的画面,《春天》像是对爱情甜蜜的揶揄,一个骄傲的姑娘站在车上,几个小伙子费劲地推着熄火的汽车,都想博得姑娘的欢心。《靠岸的水手》更是有趣,远航归来的水手忘情地与恋人喝着交杯酒,接受命运的赐予。
有些生活似乎离我们远去,尤其在现代的今天,安德列的艺术告诉我们人间自有真情,它可能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也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我们怎样对待生活,怎样发现生活。安德列还告诉我们绘画的活力来自何方,他从俄罗斯的土地上提炼出其艺术特有的形式,从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为绘画注入鲜活的生命。
1.《诗》
2.《男人和女人》
3.《思》
4.《旅途》
斯克良林科·安德烈
ANDREY SKLYARENKO 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 副教授
主要作品展览
1998年起开始参加俄罗斯及国际性作品展
2001年 中国 北京 《叶烈梅耶夫和他的学生们》六人作品展
2005年 中国 北京 《美就是生活》个人作品展
2006年 中国 北京 首都图书馆 《俄罗斯新势力双人作品展》
2007年 中国 北京 中国美术馆 《美就是生活——安德烈·斯克良林科个人作品展》
2008年 荷兰 安德烈绘画作品展
2009年 日本 东京 新宿NS大厦 《中国诚信画廊巡回展》
重要事件、获奖作品、出版物
2001年 作品《氛围》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首次颁发给国外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奖
2007年 作品《一切都会好的》、《咖啡壶》获“2006年全俄艺术年鉴编选委员会”银奖
2007年 11月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外国大画家——斯克良林科》画集
佛山之二设施农业生机勃勃 篇7
顺德区的设施农业以优质花卉种植、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为代表。据了解, 截至2007年底, 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46万千瓦, 平均1.2千瓦/亩;设施农业经营总面积达到26万亩, 占农用地总面积的72%, 年产值达到了34亿元;设施园艺面积273万平方米, 设施水产养殖面积13986万平方米, 畜牧设施养殖面积198万平方米;设施淡水养殖规模在30亩以上养殖户2143户, 设施花卉种植10亩以上的规模农户和企业565家。农民收入从1990年1500元增加至2007年的近万元。打造出陈村花卉、顺德鳗鱼、乌洲鸡等知名农产品品牌。
渗透农业各个层面
顺德区设施农业几乎渗透到全区所从事农业的各类型、各层面上。总体发展呈现出品种多、范围广、科技含量高三个显著特点。全区目前主要应用了温室、种植设施、渔业设施和畜牧设施等设施农业。
温室设备使用有塑料大棚 (含遮阳棚) 和连栋温室。种植业拥有温室设备273万平方米, 水产养殖业拥有683万平方米, 其中玻璃/PC板连栋温室建造成本高、科技含量高, 主要用于种植蝴蝶兰等高档花卉。目前全区智能化花卉温室设施面积达到40500平方米, 这些设施能根据花卉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光、温、水、肥的需求, 自动控制, 满足花卉生长所需。
种植设施方面, 当地已采用年产1700万苗的全自动种苗生产线, 这种设备集全自动播种生产线、催芽室、基质混合及上盆机、自动浇水车、施肥器等一体, 可全调控专业培育、生产花卉、蔬菜种苗和草花,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动化喷灌设施在全区大田生产中也广泛应用。花卉生产已全部用上水泵灌淋, 淋水实现了半机械化;北滘兴隆花木有限公司的200亩荫生花卉大棚、北滘丰盛菜场、勒流锦华农业生态园、勒流龙眼村农业现代化园区、勒流安利农场、大良逢沙等大型农场、蔬菜基地都安装了自动化喷灌设施。自动化喷灌设施高效、节能、操作灵活, 能彻底解决传统种植方法水肥损耗大、产量低的问题。
渔业设施即水产养殖方面, 全区21万亩淡水养殖面积基本用上了电水泵等排灌机械, 8 0%养殖面积应用了鱼塘增氧机, 2 3%养殖面积使用了饲料搅拌机, 1 0%养殖面积配备了冰鲜切割机, 水产颗粒饲料自动投喂机、饲料混合机、水质分析仪器等新型机种也开始使用。这些渔业设施对增加池塘放养密度、改善水质、提高产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先进的畜禽业生产设施应用普遍。该区的种鸡生产线, 是广东省养鸡业最先进机械化自动生产线之一;猪只自动供料喂养系统对肥猪的饲养实行湿料管道输送电动化, 母猪、公猪、保育猪栏舍全部装上自动饮水设备, 生产线安装闭路电视, 实行电子监控管理。全区13个生猪屠宰场都装备了机械化的生猪屠宰设备。
此外, 为配合设施农业发展, 当地广泛使用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械开展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 这些机械运用为设施农业奠定基础条件, 而设施农业也相应促进了其他机械的发展。在机械化养殖装备下的强大的养殖业带动下, 该区饲料加工机械也得到广泛应用。全区现有65家饲料企业年单班生产能力达138万吨, 年产值达30多亿元, 称雄全国。
政策引导设施农业发展
顺德区设施农业发展取得的骄人成绩基于区政府的科学定位和引导。这些年来, 顺德区政府结合当地客观实际, 将区农业发展方向定位为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被称为工厂化农业的设施农业, 可运用现代工业的技术、工程建设的手段人为调控适应植物和动物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的环境和条件, 这对发展集约化种植、养殖业相关的园艺设施和畜禽舍装备意义重大。为此, 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政策引导, 积极鼓励和扶持当地农业企业和农户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03年, 农业局组织专人深入基层开展调研, 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突出重点、急需先行, 区域布局、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梯度推进、引入竞争”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编制了《顺德区2003~2010年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纲要》, 从过去只注重生产过程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延伸,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规划, 预计到2010年全区总动力将达到60万千瓦, 劳均动力占有量7千瓦, 农机应用综合化水平要达到8 0%以上。
区政府同时加大农业投入, 用于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为设施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2000年, 全区开展大规模的旧基塘高标准连片整治和农业园区建设, 政府采取几个“一点”办法, 即政府财政补贴一点, 信贷资金提供一点, 国家电网改造资金扶持一点, 农村集体和农民自筹一点,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信贷资金为支撑、农村集体和农民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帮助解决了基塘整治的庞大资金需求。自2 0 0 0年以来, 区、镇两级财政每年拨出4000万元, 对高标准连片整治给予大力扶持, 实行连片面积越大, 财政扶持越多的政策。2006年, 区、镇财政补贴了1355万元建设农业园区。针对部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 无力筹集资金依时推进基塘整治的实际, 区政府通过协调银信部门, 由区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每亩最高1200元的优惠利率贷款, 从鱼塘投包款中拿出一定比例还贷, 还款期长达6年。据统计, 2000年至2006年, 区农村信用合作社累计发放基塘整治贷款1.6亿元。与此同时, 区政府抓住国家实施农村电网改造的有利机遇, 为基塘整治后重架农田电网提供资金扶持和工程建设服务, 减轻农民负担。国家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后, 区委、区政府决定, 从2 0 0 4年起, 由区财政对配套电网建设提供每亩500元的专项扶持, 至2006年底共投入电网改造扶持资金4150多万元, 满足了设施农业生产的用电需要。
区政府对购买设施农业机械的企业和农户在财政上也给予大力支持, 鼓励和引导农民投资设施农业机械的积极性。2003年当地的广东陈村花卉世界世界有限公司正式立项建设“花卉世界兰花生物科技示范园区”, “打造全球最大的蝴蝶兰种苗供应中心”。区政府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 仍从财政 (科技发展专项资金) 中划出300万元, 作为该项目的扶持启动资金, 促使项目顺利开展。2007年, 为推动区花卉品种结构优化和塘基基面的有效利用, 区财政预算安排30万元用于当地乐从、勒流、杏坛和均安4镇 (街) 基面大棚种植花卉一品红试验示范的种苗、设施方面的补贴, 按大棚搭建面积每亩补贴一万元。2008年, 中央和省的农机购置补贴目录扩大, 增加了园艺生产机械等, 区政府即刻申请到了中央农机补贴200万元, 用于补贴农户购置设施农业机械。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 区政府大力推动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 创造有利于设施农业发展的生产模式。依法鼓励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 支持农业企业和专业户连片租赁、承包集体耕地, 使农业设施建设投入与土地投包期相适应。在旧基塘改造和农业园区规划的时候, 按照机械化作业的要求, 做好农田路网的规划建设, 提高农路的综合能力, 确保机车行必有路。
加大推广研发力度
区农业部门在改变农民传统生产观念、引导农民认识并积极投资设施农业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业工作人员一直坚持深入基层生产第一线, 有目的、有组织地面向农民宣传、普及先进的设施农业机械的科技知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现场会、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等手段, 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的认识, 引导、帮助农民应用先进的农机化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近些年来, 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区农业部门采用了积极培育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设施农业机械应用的方法。例如自动喷灌的应用推广, 农业部门就是结合当地人工养殖池塘多, 池间的基面宽, 但因种养者不同, 种、养之间用水、用电、用肥、用药、用料等常产生矛盾而造成基面土地多数丢荒的实际, 和农民惯于在渔塘基面种植蔬菜的特点, 在2006年开始筹划培育推广渔塘基面蔬菜喷灌设施的示范点, 组织农场、农业园、农业单位和村、镇等单位和地方的人员到勒流安利农场参观学习, 在示范点安装了几百多亩自动喷灌设施, 参观学习者回去后再进行推广。在示范点的带动下, 节水灌溉在全区推广开来, 当地鱼池基面土地基本得以充分利用, 种、养二者之间矛盾消除, 和谐发展, 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我国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生机勃勃 篇8
目前, 已有1600多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登记或转制为企业;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集团、中国科技出版集团三大国有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格局已经形成;多家出版传媒公司上市工作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新闻出版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探索转型发展之路
“改革创新让报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谈起转企改制, 中国电力传媒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中国电力报社总编辑白俭成感慨不已。中国电力报社作为电力工业主管部委的机关报, 曾经有着辉煌的过去。但随着电力体制改革, 电力报社所依托的行业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再加上新媒体、新技术对传统纸媒产生的巨大冲击, 报社面临着创刊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在我们对如何改革感到困惑的时候, 总署给予我们强大的支持和有力的帮助。”白俭成告诉记者, 新闻出版总署的相关领导多次为他们讲解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 鼓励他们结合电力行业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 创新发展, 积极探索行业报的发展之路。完成改制、破茧而出的中国电力报社, 年收入由2005年的3000万元提升到2011年的3亿元, 年净利润由10万元提高到3500万元, 资产由3000万元增加到6亿多元。
为妥善解决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后参加北京市养老保险问题, 总署与中宣部、人社部、财政部、北京市人社局等部门反复磋商, 确定了转制后的报刊出版单位参加北京市养老保险的时点问题, 并会同人社部、财政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下发了《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参加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推动产业不断壮大
去年11月30日,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正式挂牌, 募集资金44.8亿元, 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据统计, 新闻出版行业目前已有49家上市公司, 它们共同形成文化板块中强有力的增长点。
“上市给凤凰的未来发展带来了雄厚资本。”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公司总经理周斌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如果把我们的出版主业比作一把文化发展利刃, 资本就相当于‘磨刀石’, 它让我们能更好地披荆斩棘, 在渠道升级、产品升级和技术升级等方面有更好作为。”
如果说上市给出版传媒企业未来发展带来雄厚的资本, 那么组建大型出版传媒集团, 则是将一个个分散的“小舢板”变成更能抵御风浪的“航空母舰”。去年7月19日,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这标志着我国出版业在国家层面上的人文、教育、科技三大国有出版传媒集团公司的格局已经形成。
产业发展并不能仅仅依靠国家资本, 近年来新闻出版领域对民间投资积极鼓励引导, 新闻出版总署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鼓励民营资本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发挥其最大作用。据不完全统计, 自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 各地新闻出版系统新增民营企业1598家, 主要涉及数字及网络出版、印刷复制、发行等领域。民营、发行、复制企业数量占全国新闻出版单位总数的90.8%。
展望未来前景广阔
新闻出版总署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总署将全面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涉及新闻出版改革发展的内容, 结合《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 加强统筹协调, 建立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工作责任制, 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尽快启动并抓好重大新闻出版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
今年,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将继续积极稳步推进, 力争在十八大前基本完成中央确定的改革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 选择10家左右已开展或正在开展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的地区和单位进行经验总结, 并加以推广;出版单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加快推动已完成转企改制的出版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出版传媒企业集团化建设和上市融资, 打造和培育国家出版传媒主力“舰队”;重点支持数字出版、版权创意、绿色与数字印刷等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融合;通过价格调节、财税优惠、政府补贴等政策措施, 引导新闻出版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消费场所……
崭新的开始, 更多的期待。新闻出版业将乘着时代的东风, 在更宽广的舞台上挥洒出绚丽夺目篇章。
让文言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篇9
一、人物生平,打开一扇了解现代社会的窗户
人物传记类一直以来都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如若按照传统的课堂模式,以作者简介、字词释义、疏通文意、归纳句式、人物形象等知识点一线贯之,学生们一定会觉得味同嚼蜡,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提不起任何兴趣。本节课笔者从作者范晔,还有张衡的人物生平说起,链接时代, 打开了一扇了解现代社会的窗户,激发了学生们浓郁的学习兴趣。
以作者范晔为例,作者简介环节介绍道:范晔,南朝宋人,始为尚书吏部郎,后左迁宣城太守。笔者宕开一笔,告诉学生:“尚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六品官职,六品官职相当于现代社会那个级别的官员呢?学生一听这个便来了兴趣,利用手里的班班通电子教学设备开始主动搜索,得出了相当于现在“司局级”干部的结论。不待教师启发,学生们便开始掰着指头历数自己所熟悉的亲戚有没有能够做到“尚书”这个级别的,课堂气氛一下子便活跃了起来。之后,师生开始讨论“吏部”是做什么的,原来是管理“人事”的,是不是就是负责调动工作的呀,比如谁谁谁可以当校长了,某某某可以从县城调动到市里啦,等等,一些学生还故作深沉地说:“原来这是一个肥差呀!”引来了大家的哈哈大笑。至于“郎”嘛, 估计就是普通的科员吧,不是一把手,也不是二把,估计就是在里面干活,走不进决策层里的……
以作者范晔为始,学生们兴味盎然,又开始琢磨起了张衡的一生浮沉,这恰好契合了人物传记的基本学习目标,整节课一气呵成。
二、传记文体,手持一把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
相比于普通的人物传记, 《张衡传》 还是有其独特的写法特点。它以时间为序组材,从张衡的可贵品格、 科学成就、文学才能、政治才干等四个方面,全面地介绍了张衡无与伦比的精彩人生,突出了人物的重点活动,也没有落下凸显人物鲜明个性的生活点滴。课堂上,笔者以 《李姬传》 与文章进行了对比,引导学生明白了一般传记文体的基本写法: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等基本情况;人物的贡献性成绩,包括科技成果、文学著作等;能反映人物思想特征、精神面貌的典型事件等等。
“这不就是我们填写的学籍卡 吗,准考证也和这个差不多啊!”一名学生好似发现了新大陆,在课堂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笔者赞扬了这名学生的联想思维,并向学生们介绍了传记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塑造人物形象、弘扬品格情怀诸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这是档案类的资料所远不能比拟的。学生在鼓励下纷纷拿起笔来,有的为自己做传,有的为自己熟悉的朋友、同学、亲人、老师做传尽显自己的个性魅力与独特思维,博得了同学们的一致称赞。
课下,学生们又重新捧起了罗 曼·罗兰的 《名人传》,开始用心体悟其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有效地将课堂内外联系了起来,也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并以传记文学为源头,强化了他们的语言修饰能力、洞察主题能力与立意布局能力,可谓是手持了一把打开写作大门的钥匙。
三、文章主题,踏上一方夯实成长之路的沃土
语文学科有着强烈的工具性、人文性,尤其是以 《张衡传》 为代表的这些传记文学,研读文章主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生存的勇气与战斗的力量。课堂尾声,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小组合作教学活动,引导他们谈一下从张衡的一生领悟到了哪些人生的这里,帮学生们踏上了一方成长之路的沃土。
生1:张衡精彩的人生是从“通五经,贯六艺”开始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扎扎实实地学习, 掌握尽可能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为今后做出卓越的成绩奠定基础。
生2:张衡“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这句话告诉我朋友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以前常和几个社会青年到网吧打游戏, 浪费了很多美好的时光,为此我痛心疾首。
生3:在张衡精彩的一生中,他于政治、文学、科技等领域均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他告诉我们不能因为文理分科而有所偏颇,我们需要全面发展,才能在为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成绩。
……
从古代伟人的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更难能可贵,这或许才更接近于语文教学的本质。
有效教学让音乐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篇10
一、实施活动教学策略
1. 游戏活动。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情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把音乐与游戏结合起来, 开展游戏教学是培养学生乐感和美感的一条有效途径。比如, 在听听猜猜动动游戏中, 结合自然界和实际生活的种种声音与动作, 开展“灵敏的耳朵”游戏活动教学, 让学生模仿、表演,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执教一年级歌曲《乃哟乃》时, 组织学生开展“音符宝宝找家”的游戏, 在学生唱会曲谱后, 把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小组, 选取教室的三个角落, 分别命名为“1” (duo) 宝宝之家, “3” (mi) 宝宝之家和“5” (suo) 宝宝之家, 结合口风琴进行活动, 听到相对应音高的小组成员, 挥动双手, 哼着唱名回到自己的“家”。在这个游戏活动中, 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 同时对“1、3、5”三个音符的音高和唱名有所了解, 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2. 竞赛游戏。
采用合理的“比一比”竞赛式的活动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期待。教学中, 我经常设计“比一比, 看谁学得像”、“比一比, 看谁学得快”、“比一比, 看谁唱得好”、“比一比, 看谁演得好”、“比一比, 看谁编得好”等环节, 采取分小组、自由组合、个人表演等多种形式, 开展“比一比”竞赛活动。如:在音乐童话《龟兔赛跑》一课, 我设计了“比一比, 看谁学得像”环节, 要求学生听音乐, 每组推选两名同学分别模仿兔子和乌龟的神态和动作, 任务刚刚布置, 教室里顿时就炸开了锅, 只见满地的“小乌龟”伸缩着脖子、挥动着四肢, 神态各异;“小白兔”们也不甘示弱, 竖起耳朵, 一副骄傲的神态在“小乌龟”面前指手画脚, 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在竞赛活动中, 积极参与, 合作能力、表现能力、审美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3. 体验活动。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 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而获得的认知是最有效、最不易被遗忘的。如在执教《我是小小音乐家》一课时, 因为学生对乐曲中出现的地名 (伦敦、柏林、巴黎) 和乐器 (吉他、提琴、法国号) 等都比较陌生, 于是我便以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为主题设计了一个音乐会的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自己从世界地图中找到那些地名, 并邀请这里的小音乐家参加演出;二是让学生亲自尝试演奏我为他们找来的这些乐器, 并欣赏这些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段剪辑。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动口、聆听, 对三种乐器有了较深的了解, 整堂课学生都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实施全面关注策略
1. 分层施教。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已成为当今国际国内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常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基础差, 相对来说, 老师讲得太深, 听不懂, 没兴趣, 所以干脆不听不学;二是学生已经会了的东西老师还说来说去, 感到腻烦, 不愿意听。因此,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结合音乐学科特点, 做到“精讲活练”, 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 了解学生情况, 根据学生的期望, 给予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期待, 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 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时, 可以有意识地根据学生性别、成绩、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进行异质分组搭配, 并在小组活动设计上分层次,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 并体验成功。如, 在教学歌曲创编表演这个环节时, 我经常有意识地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确保每个小组里都能有一个“活跃分子”, 对于那些“活跃分子”较多的小组, 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把歌曲唱好, 而且创编的动作要尽量符合歌曲的需要, 器乐伴奏也要富有变化, 等等。采取这种“分合有致”的策略, 可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发展, 做到因材施教, 让学生感到“我能学”、“我会学”, 获得成功的快乐。
2. 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共同完成的过程。教师既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又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如, 每次在进行创编表演的教学活动时, 我常常走到学生中间, 观察他们需要什么, 或者和他们一起进行创编, 有的时候, 我还参与到学生的表演中, 和学生一起快乐地表演, 如:在执教《划船调》一课时, 学生完全唱会歌曲后, 要求学生聆听教师用歌声提出的问题, 根据曲调填词进行回答, 同时学生可以模仿提出问题, 教师回答。如:生:“什么圆圆在呀在半天呀?什么圆圆在水间?”师:“太阳圆圆在呀在半天呀, 荷叶圆圆在水间。”学生在课堂的40分钟里, 关注的是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 教师的喜怒哀乐有时也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热爱程度, 教师更多地走入学生中, 课堂中就会有更多的欢声笑语。
3. 及时评价。
评价是指挥棒、是导向。及时有效的评价与表扬, 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非常注意对学生平时课堂学习情况的分层评价, 经常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对学生评价的内容不仅涵盖课堂上学习音乐的不同领域, 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 对个人或集体 (小组) 评价奖励的形式有小红花、红五星、小红旗、小印章等, 采用自评、互评、他评等评价形式相结合进行定性评价或定量评价, 充分考虑用不同层次的标准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 体现差异性、及时性和激励性。
摘要:有效教学理念的落脚点, 在于促进学生发展。音乐课堂要达成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在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积极创设课堂情境、灵活运用课堂语言、充分利用课堂评价等方面下工夫。
一棵生机勃勃的“电影树” 篇11
意大利算得上是一个电影早熟的国家,当美国人还在廉价的"镍币影院"观看粗陋的影像时,意大利已经制作出电影史上最早的场面宏大的豪华巨片。但浮华很快散尽,直到1945年之前,世界影坛几乎再也找不到意大利电影的踪迹;1945年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标志着新现实主义运动的成熟,意大利电影再次走到世界前列,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现代电影兴起的标志。《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选择这个关键年份为起点是要确立意大利现代电影的根基,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前,法国著名学者安德烈•巴赞就已经指出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价值,其影响早已超越了意大利本土而成为世界电影写实主义传统的典范和源泉,也成为一个恒定的电影批评标准,比如,人们经常进行这样的比附,伊朗导演阿巴斯的新现实主义特色,中国新生代导演贾樟柯与新现实主义的渊源等。
需要指出的是,《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没有简单重复安德烈•巴赞的论断,而是将新现实主义电影视为"一种整体的视角","告诉人们一个民族是如何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故事的主角的",这就开辟了电影史研究的一个新维度,将电影与意大利民族意识联系起来。作者认为,电影之前的19世纪是传统歌剧维系着四分五裂的意大利民族,20世纪后,电影继承了歌剧的文化使命。新现实主义电影正是体现了这样一个历史契机,通过真实地再现意大利的社会生活,将二战之后废墟瓦砾中的意大利重新凝聚起来。在新现实主义时期,意大利电影实现了空前团结,既包括桑蒂斯、维斯康蒂等共产党员,也有思想偏右的罗西里尼和德西卡这样的电影艺人,他们呈现出相同的电影理念和艺术语言,虽然这个联盟很快消散了,但是他们共同建立了意大利电影的根基,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所在。所以,出现在该书结尾处的那棵"电影树"有着特别的意义,透过这个维度可以窥见意大利民族现代文化的建构体系。
《1945年以后的意大利电影》指出,"1945-1948年间拍摄的影片中,新现实主义电影只占少数",当时的电影市场基本上被美国电影占据。这实际上是电影史上两种电影文化的冲突,一种是主流的、娱乐的,虽然不排除文化建设的价值与意义,但主体上崇尚消费主义的即时满足,如《天堂电影院》中人们的精神生活就呈现出一种虚假和逃避倾向;另一种电影强调思想与艺术,但往往曲高和寡,从未占据电影主流。传统电影史的写法通常以后者为核心展开,给人的印象的是电影似乎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这既不符合电影的"大众艺术"特性,也模糊了电影史的真相。
《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的作者也用很多篇幅描述意大利喜剧电影的发展,他认为喜剧性是发自意大利文化内里、自然天生的民族气质。其风格源头最早可追溯至16世纪以来的意大利即兴喜剧,天才演员的即兴发挥是其主要特点。这就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很快转向所谓的"玫瑰色的新现实主义",以喜剧性调和新现实主义的苦涩与伤感。执导并主演《美丽人生》的罗伯特•贝尼尼无疑是意大利喜剧电影的最佳传承代表。
视听化处理焕发教材文本勃勃生机 篇12
一、将文本中的事物图片化
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许多事物,由于学生生活的地域关系,也许无从接触,从来没见过,根本无法了解,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事物。
例如:人教实验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写道:“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写冬天的小兴安岭一段还涉及动物紫貂、黑熊、松鼠等,学生对这些动物与植物不了解,就会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此,我充分运用了电脑网络,从网上下载了关于山葡萄、榛子、蘑菇、木耳、人参等图片,也下载了紫貂、黑熊、松鼠等图片做成PPT课件,展示给学生看,文本内容就显得逼真而生动,学生欣赏了动植物之美,就能更加理解课文中所写的小兴安岭的四季之美了。
二、将文本中的词语画面化
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比较抽象,就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也可以根据词语的意思,设计出相关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例如:《爬天都峰》一文,出现了“笔陡”“攀着”两个词语, 学生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也很难理解。就可以从网上下载陡峭的石壁、攀爬石壁的情境,告诉学生这种情况可以用笔陡来形容,这种情境就是攀爬的动作。
三、将文本中的段落视频化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段落文字具有连续的活动的画面感,传统的语文课堂的教法是让一部分学生对着教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另一部分同学闭着眼睛想象所读文本的画面与感觉,在以前的条件下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有的孩子受生活经历的影响,想象相当困难, 体会感也肤浅,教师也可以充分借助网络中视频资料,让这些内容转化成视频让学生看,使文本内容活动起来。
《观潮》一文中,写潮来时、潮退后的段落是这样描写的:“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霎时,潮头奔腾西去……”我从网络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找来相近的海啸灾难视频,让学生观看,感受相似的感觉,从而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气势。
四、将文本中的情节动漫化
同样,对于教材文本中具有连续活动情节的内容,也可以通过设计一个动漫短片来展示其内容,也同样可以看,可以听。只不过教师要熟练掌握动漫画制作的技术才能制作出好的动画片。
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首先以多种朗读、角色体验等方法,独具匠心地将古代神话的画面展现在了孩子们面前。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从而走入文本。在课的开始,告诉孩子们,学习课文,要一边学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我:大家闭上眼睛,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进入了时光隧道, 回到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我又从网络里,下载了类似的声音,设置成文章读到这里时声音巨响。)(音响:巨大的爆裂声)
(开始学生双眼紧闭,听得很投入。听到音响后,学生有的不禁睁开眼睛,有的捂住了耳朵……)
师:听了以后,你刚才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1:我听到了一声巨响。
生2:我看到了一阵亮光。
师:那你看到谁在干什么?
生3:我看到盘古抡起大斧猛劈过去。
根据文本,让学生自行想象了画面以后,再来播放教师制作的相关动画,不仅能促使学生凭借形象感受课文内容,借助形象理解课文内涵,而且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并把自己想象的画面与教师设计的动画进行比对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