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导入法

2024-09-17

情景导入法(精选6篇)

情景导入法 篇1

一、“情景问题教学”的基本内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 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 调动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一线老师, 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 师生必须互动起来。要互动起来就必须有一定的媒介, 而情景、问题就是很好的互动媒介。在此, 笔者暂且就把以情景、问题为媒介的互动教学方式称为“情境问题教学”。

“情景问题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情景导入, 进而以问题引领教学, 带着“问题意识”来组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到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环节, 使学生主动积极地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学习, 从而促使学生提高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方法,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情景问题教学”一方面要求老师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提出问题, 组织课堂讨论, 并且加以总结指导, 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又要求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

二、“情景问题教学”的模式和范例

思想政治课“情景问题教学”的形式应该说是多样的,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 笔者认为以下形式是一种较好的模式:

现以新人教版的《生活与哲学》中“做好量变的准备, 促进事物的质变”教学 (片段) 为例, 探究“情景问题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情景 (一) 】

(设问1) 结合种蛋孵雏鸡的过程, 请同学们谈谈其中哪个阶段是量变, 哪个阶段是质变, 请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种蛋在37℃~39.5℃下的21天中的胚胎发育是量变, 而种蛋经历21天后小鸡破壳而出是质变 (如果学生有困难, 应引导学生看书, 教师要做好引导) 。

1.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设问2) “种蛋在37℃~39.5℃下的21天中的胚胎发育是量变”和“种蛋经历21天后小鸡破壳而出是质变”之间有关系吗?

(学生思考、议论、回答) 有, 没有种蛋胚胎发育就没有后面的小鸡破壳而出。

2.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情景 (二) 】

(设问3) 请比较图一和图二, 同样的种蛋为什么出现不同的结果, 大家能否从中总结出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 没有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发生质变,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设问4) (1) 量变是否一定会有质变? (2) 质变就是发展吗? (3) 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 是否意味着结束?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回答) :

(1) 量变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 不是所有的量变都发生质变。

(2)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 质变存在倒退的, 不是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3) 事物是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情景 (三) 】

(设问5) (1) 请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上述现象? (2) 结合上述材料, 请问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

(启发学生思考, 得出结论)

(1) 略。

(2) 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 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 要抓住时机, 促成质变, 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练习巩固:略)

三、“情景问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求

1. 问题必须是对学生有吸引力的, 并且是学生能理解的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必须设计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问题。只有学生感兴趣并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问题, 学生才会积极去思考, 问题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 问题必须是学生能理解的, 不能一味追求新颖而问一些奇怪的问题。如果这样, 学生即使有积极思考的兴趣也无能为力, 问题同样起不到作用。比如, 在上述“做好量变的准备, 促进事物的质变”教学片段中, 本人以种蛋孵雏鸡为例。这个例子来自生活, 但对现代的学生来说又有一定的陌生感, 学生马上就有一定的兴趣了。接下来以此为情景, 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 连续问了“结合种蛋孵雏鸡的过程, 请同学们谈谈其中哪个阶段是量变, 哪个阶段是质变, 请说明理由?“种蛋在37℃~39.5℃下的21天中的胚胎发育是量变”和“种蛋经历21天后小鸡破壳而出是质变”之间有关系吗?请比较图一和图二, 同样的种蛋为什么出现不同的结果, 大家能否从中总结出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能满足学生好奇心, 并且是学生能理解的问题, 从而较好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进而帮助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问题要精选, 不能过多, 并且要层层推进不断刺激学生

情景问题教学自然要设计问题, 但问题不是越多越好, 要讲究设计艺术。如果教师在一节课中提出过多问题, 不仅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而且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 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 教师课堂设问的次数和设计的问题数量要适度, 不应只追求数量更应注重质量, 做到少而精且具有层次性。最好能利用一两个情景, 设计几个连环的问题, 层层推进。这样, 学生乐于也有时间思考和讨论, 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 在上述“做好量变的准备, 促进事物的质变”教学片段中, 本人设计的“结合种蛋孵雏鸡的过程, 请同学们谈谈其中哪个阶段是量变, 哪个阶段是质变, 请说明理由?”“‘种蛋在37℃~39.5℃下的21天中的胚胎发育是量变’和‘种蛋经历21天后小鸡破壳而出是质变’之间有关系吗?”“请比较图一和图二, 同样的种蛋为什么出现不同的结果, 大家能否从中总结出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结合上述材料, 请问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等几个问题, 前后问题之间就存在递进关系, 层层推进, 不断地刺激学生思考, 引发“思维风暴”, 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问题答案应该具有开放性, 切忌局限于所谓的“标准答案”

学习是人的活动, 因而它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创造性和开放性, 如果教师要求学生的答案一定要局限于标准答案, 或者在教学中教师老是问类似“‘种蛋在37℃~39.5℃下的21天中的胚胎发育是量变’和‘种蛋经历21天后小鸡破壳而出是质变’之间有关系吗?”的问题, 学生总是只能回答“是或不是”“有或没有”。那么, 我们的情景问题教学不仅不能启发学生, 还会适得其反, 使学生的创造力萎缩, 最终会将学生引向思维僵化。新人教版《经济生活》的内容是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 这样为我们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在“影响价格的因素”框题中, 我们可以设计“菜市场中的各种蔬菜、海鲜和肉类的价格为什么不同?同一种蔬菜、海鲜和肉类的价格为什么在不同时候甚至同一天中都会不同?”在“价格变动的影响”框题中, 大家可以设计“商品价格变动对我们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影响?”在“公司的经营”框题中, 大家可以设计“如果你是公司的经理, 你会采用哪些措施?”……类似的问题很多很多,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老师要有极大的包容性, 要积极支持学生各种各样的答案, 千万不能局限于所谓的“标准答案”或教材。问题虽然有“标准答案”, 但一味遵循“标准答案”, 削足适履, 只能使学生创造力萎缩, 最终会将学生引向思维僵化,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4. 问题不仅需要教师设计, 更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有一句名言:“学问学问, 关键在问”。所以, 情景问题教学强调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 要努力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教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只起引导的作用, 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主意识”。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听课笔记, 在传统教学中这个听课笔记的作用就是上课记记笔记, 现在教师建议学生在预习时把疑难点记在听课笔记上, 这样带着问题听课更有效果。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疑问归纳分类展示给全班同学, 引导学生讨论,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课后, 学生可以在听课笔记上总结听课后记, 试着把课堂内容编制成问题并编制答案, 然后提供给同学们作为练习。长此以往, 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提问解题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当然, 学生提问编题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 刚开始时学生的问题可能幼稚、肤浅, 这时教师要宽容而且还要积极鼓励。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以情景导入、问题引领的学习和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改革思路, 成为较为广泛采用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角度, 对当前“情景问题教学”的基本内涵、模式做一些讨论, 并结合案例说明“情景问题教学”的运用及其问题设计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法,情景问题教学,问题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宋国强.问题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黄广宇.“问题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

[3]丁晓邦.问题教学初探.

[4]朱红明.新课程理念下对问题性教学模式的再认识.

[5]孔企平.西方“问题解决”理论研究和数学课程改革走向.

[6]李章友.问题情境创设:让人欣喜让人忧.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0 (11) .

创设导入情景应遵循的原则 篇2

一、创设精彩的导入情景,应该具有正确性

创设一个正确的导入情景,不但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正确掌握数学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反之则能使学生接受错误的数学知识,歪曲理解数学的基本定义。有位教师教授“倒数的认识”,开设这样一个导入情景:师:“同学们,‘我是人’这句话倒过来怎么说啊!”生答:“人是我。”师说:“那‘我是中国人’这句话倒过来,又怎么说呢?”甲生答:“中国人是我。”乙生答:“人中国是我。”师又引导说:“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数,叫‘倒数’,1倒过来怎么说啊!”并不停地做回转手势。生答:“1”,师又问:“那9的倒数呢!”学生们便目瞪口呆,而老师还在不停地做回转手势,学生则完全不理会老师做手势所发出的信号。笔者认为此例导入情景无助于学生理解“倒数”的概念,而且本末倒置,歪曲了“倒数”的基本定义,并没有真正理解到导入情景的创设应建立在正确性的基础上。

而另一位老师在讲授“分数的大小比较” 时,则较好地创设了一个精彩的导入情景,牵引出新授课的知识。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剧“西游记”吧。一天,师徒四人走在半路上,太阳当空照,四人觉得饥渴难耐,孙悟空去讨斋回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四人准备吃西瓜。唐僧说:“八戒你吃这西瓜的1/2,悟空、沙僧分别吃1/4。”八戒听了不高兴地说:“我为什么不能多吃西瓜,只能吃1/2而不能吃1/4呢?师傅你偏心。”至此教师便设疑:“老师想问同学们,八戒是吃西瓜的1/4多呢还是1/2多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教师适时激趣:想知道答案吗?只有认真学习以下知识后,才能解开上面的疑问。笔者认为此例创设的导入情景既能为新知学习作巧妙引导,又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愿望,不失为一个精彩的导入情景。

二、创设精彩的导入情景,应该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发展,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的浏览、阅读,知识面日益增广,所以创设的导入情景也应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性。如教授“多位数的读写”内容时,有位教师这样创设导入情景:同学们有谁知道你们爸爸、妈妈的月工资收入是多少呢?有一学生答:我爸每月是2500元,妈每月是2200元。师:那你爸妈月工资总和是多少呢?学生演算,师随即板书4700元后请学生读此数。师又说:刚才那个是万以内的数,今天我们来学习万以上的多位数读写法。笔者以为,此导入情景虽然正确,但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可能较多学生早已接触很多“万以上的数”了。

同样的教学内容,另一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师:同学们,在你们生活中早已接触了较大的数,有谁能说说吗?甲生:我们家去年的收入是54000元。乙生:去年我们江苏人口是7700万之多。丙生:我们国家的外币储量去年达19100亿美元了。师:同学们的知识面真广啊,知道那么多万以上的多位数,那能试着把它写下来吗?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写在预备好的纸上,师巡视把学生写好的数字,粘在黑板上:同学能试着把它们读出来吗?笔者认为这导入情景,不但认真考虑了学生实际知识,而且也巧妙地利用学生“爱自我表现”的特点,恰当地把新知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渗透。

情景导入法 篇3

一、“情景导入”设计实践

1、以诗词、谚语导入新课

李白诗云“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如果天上真有人的话, 能够被人的高声语惊到吗?”——今天我们研究与此有关的问题——声波”。

在导入单摆的周期与重力加速度有关这一教学环节时, 可以引用“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2、利用科学史导入新课

在科学发展史中, 不泛一些典型事例。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用这些科学史料中的典型事例来导入新课, 激起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例如, 学习“白炽电灯”之前, 可以问他们:“是谁发明了电灯?”然后给出正确答案:是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的。当年爱迪生历经艰辛, 单说对电灯的设计, 他就查阅了数不清的资料。开始他用炭、石墨等材料试制灯丝, 灯丝寿命只有八分钟, 试验失败了, 后来他改用钡、铱、白金等高熔点的稀有金属试制灯丝, 也只有一个多小时, 试验又失败了, 就这样他失败了又做, 做了又失败, 再做, 经历了成千上万次试验, 终于发现了用钨做灯丝最理想, 于是钨丝灯遍及了全世界。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钨丝电灯的知识。由此引入新课,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例如讲简单的磁现象,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这一故事来导入新课;讲重力可以以“牛顿的苹果落地”这个故事导入;讲浮力可用“曹冲称象”来导入。这种导入生动活泼, 引人入胜, 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很受学生欢迎。

上述科学史的利用, 展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等等, 由科学史提供的物理情景巧妙过渡到实验探究。

人类几乎对于每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认识都经历过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 这位我们从科学史的角度导入新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对物理学史的了解, 学生还能够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历程, 有助于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培养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新课导入过程, 有一渗透科学史的内容,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还可以从科学家的发现中受到启发, 进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 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加以了解, 便于接受, 因此无论从学生科学素养还是人文素养的养成, 恰当适时的科学史新课导入, 具有多元价值, 有利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可谓一箭多雕!

3、利用视频再现的情景导入新课

如初中《家庭电路》一节课, 可以事先录制家庭电路, 然后播放家里的室内布线方式与用电器连接情况等。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电表、闸刀、保险丝、开关、用电器的连接顺序和连接方式。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 说说家庭电路的情况。这样, 学生带着任务观看录像, 注意力集中, 目标明确。这里采用视频再现的情景导入新课, 直观性强, 让学生观看后, 说现象, 说原因, 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4、以“问题引导的情景”导入新课

关于摩擦:“玻璃与冰的表面看起来一样光滑透明,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滑冰”, 为什么很少听说“滑玻”呢?二者有何不同?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摩擦!”

这里的“问题”设计必须是具有启发性而且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 在学生心求通而不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下导入新课,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可唤起学生原有知识储备 (或叫认知结构或图示) ,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新课学习。

二、课堂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自己形成知识结构的习惯, 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认识新的知识。

1、情景和课题要具有内在相关性, 防止出现两张皮。

2、导入情景应该具有新颖性、启发性。

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 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实际出发设计“情景导入”, 如在学习声现象时, 穿插“会跳的小人”、“用牙齿听声音”、“小小音乐会”等活动;尽可能地安排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有趣、有用的事例, 如“蝉是如何发声的?”“唱片是如何记录声音的?”“因特网是怎么回事?”等等;另外, 在每一章的开始, 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这一章的内容娓娓道来。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喜欢物理、愿意学习物理, 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处理好导入情景与课题的关系

注意导入的长度, 避免导入过长喧宾夺主。

情景导入法 篇4

我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选修四《原电池》,为了让学生明白今天所学的原电池在现代人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决定用生活中常见的“停电”这个现象来导入:

师:同学们,假如有天晚上,我们正在做作业,爸爸妈妈也在灯下忙着自己的事情,突然灯不亮了,一片漆黑,这个时候我们第一反应是什么?

生1:停电了。

生2:保险丝烧掉了。

师:停电了,很多用电器就没有办法工作,电视没得看,冰箱里的东西也会担心要坏,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电实在太重要了。如果保险丝烧坏了,我们也可以进行简单的判断,只要看下其他人家有没有电就可以了。停电了我们怎么办呢?如果我们必须要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生1:点蜡烛。

生2:电筒。

师:电筒如果要发光,里面需要装电池。电池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除了电筒里需要,还有哪些情况下也需要呢?

生:录音机、电脑、数码相机、所有电子类产品、心脏起搏器都需要。(这里有三四个孩子都想回答,考虑到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我一一让他们回答了。)

(多媒体展示相关电池的图片)

强调:电池对我们人类生活真的很重要。那么大家知道电池是一种怎样的装置呢?

生: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诊断分析]

该教学环节的设计,本来目的是通过生活中有感知的情境创设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对此教学内容的重视。上完课后我意识到了原本以为能够为课堂教学添色的设计,却俨然成为该堂课致命的败笔。课堂引入时气氛热热闹闹,但学生七嘴八舌,花了七八分钟才引入了原电池的定义(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

“突然灯不亮了,一片漆黑,这个时候我们第一反应是什么?”“停电了我们怎么办呢?”这两个问题对于高中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个真问题,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早就让他们知道“停电”是怎么回事。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此的问题导入是缺乏研究价值的“假问题”。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难点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中已经涉及原电池的一些常识,学生对此已经熟悉,本堂课应该在必修二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对原电池中闭合电路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引出半电池、盐桥、内电路和外电路的概念,要求學生能够写出相关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同时,帮助学生对电化学的研究和应用范围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

经过反思,我找到了这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败在情景导入的设计起点太低了,从生活中情景导入花了七八分钟后才复习了原电池的概念。该情景应该这样引入才好一些:

师:同学们,如果能有个机会让你去旅游,你觉得你一定会携带什么设备?

生:数码相机。

师:景色很美,我们拍了很多照片,这个时候最怕遇到什么情况?

生:电池没电了。

师:对啊,照相机用到的电池如果没电了,我们就不能使用了,所以我们就必须对电池怎么样处理呢?

生:充电。

师:在刚才我们描述的使用电池和对电池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存在着怎样的能量转化呢?

生: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师:电化学主要就是研究这两种能量形式的转化,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是什么装置?

生:原电池。

师:这堂课我们重点来瞧瞧原电池是如何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

本节课这样的引入简单直白,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从知识的系统性方面让学生对本节甚至一章内容有个总体性的认识,了解电化学是研究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换的装置、过程和效率的科学。它包含两种反应过程和能量的转换,本堂课主要是深入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以后将要学习另一种从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电解池。同时借助多媒体放一些氯碱工业、电镀及各类电池的图像,让学生对电化学的研究领域和工艺首先具备些感性的认识。

总之,教学环节的设计一定要有全局意识,精彩的设计是在对一堂课的全局把握上形成的,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的重点,环环相扣地设置情境,避免出现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浪费太多的时间致使重难点内容的讲解和探讨的时间不够而草草了事。一个好的有价值的情境导入,并非无关痛痒般一问一答,而是要在学生实际知识水平上巧妙地设计问题,能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会自己发现和提出值得去探讨的问题,并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通州市教研室.课堂诊断80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08.

[2]缪建新.高校课堂模式与案例·化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

情景导入法 篇5

创设情景, 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 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 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情商”, 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在新课导入中创设一定的情景。笔者根据自己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 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新课导入过程中情景创设的方法。

一、利用实验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 是化学魅力的主要源泉。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 实验是教学中设置情景的有利因素, 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强化学习动机, 使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1、演示实验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化学时, 首先是对老师做的实验感兴趣, 尤其是新颖、奇特、生动鲜明有趣、惊险而富有悬念的实验, 能像磁铁吸铁般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 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老师精心准备演示实验, 我经常自己设计、制作一些简单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实验来导入新课。

【案例课题】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导入及评价】我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了一个小魔术:“水点酒精灯”:取酒精灯一只, 灯芯可稍大些, 事先在灯芯内放入一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我对学生说:“我可以用水把酒精灯点着。”然后, 我用滴管吸一些水, 在灯芯上滴一两滴, 稍后, 酒精灯便燃烧起来了。学生都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然后发问:老师为什么会有如此魔力呢?转而告诉学生:魔术是假的, 科学才是真的。其实这都是今天我们要学的钠的化学性质!这样导入, 极具“煽动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整节课, 他们都在主动、快乐的探索中度过。

2、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能为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 积极地去思考和探索, 充分发挥潜力, 使思维更加活跃。

【案例课题】盐类的水解

【导入及评价】提出问题:Na 2CO3俗称纯碱。明明是盐, 为什么叫“碱”呢?难道Na2 CO3溶液具有碱的性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先用p H试纸来测定Na Cl、Na2 CO3、Na HCO3、NH4 Cl、CH3 COONa、 (NH4) 2 SO4这六种溶液的p H值, 看一下溶液的酸碱性如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发现实验结果 (即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与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 生成问题, 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化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只有尽可能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比较熟悉的生活问题情景, 使他们对生活现象感到困惑, 才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从而饱含热情地去学习化学新课内容。

【案例课题】胶体

【导入及评价】“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 放电影时, 当一束汇聚的光射到屏幕上时, 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一个圆锥形光柱。同学们想过没有, 为什么会产生一个圆锥形光柱呢?生活中我们知道血型不同的人不宜相互输血;早晨的树林里有光亮通路;在河流的入海处多有三角洲出现, 这些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通过本节对‘胶体’的学习, 大家就会明白这个道理。”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立刻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整堂课学生也学得津津有味, 课外听到好些学生在感叹:“原来我们生活中有怎么多胶体的影子啊!”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现代的多媒体技术, 具有声色兼备、图文并茂、动静交融、直观简便等优势, 对一些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真实感, 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生动的化学情景, 使教学内容更具新奇性,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课题】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

【导入及评价】多媒体展示大理石雕像、寺院里古塔上美丽的图案都变得模糊不清的图片以及森林受酸雨毁坏的视频。是什么使雕像模糊、树木枯死?——酸雨, 是酸雨造成了今天这么多严重的环境问题。什么是酸雨?是什么化学物质使雨水变成酸性?如何预防酸雨的形成呢?我们今天就来进一步共同研究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问题。这样的导入将学生抛锚在“酸雨”这个真实的学习情景当中, 从酸雨的危害、形成和防治等去重新构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富有启发性, 符合全面性的原则。

四、用引人入胜的化学故事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在人类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一些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 学生喜闻乐见。在导课时不妨以生动活泼的语言, 讲演一些与新课内容相衔接的化学故事, 从一开始就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

【案例课题】原电池

【导入及评价】我讲了一个“两颗假牙”的故事。在伦敦上流社会, 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 幼年时曾掉了两颗牙齿。为了显示她的富有, 格林太太特意装上了两颗假牙。不料, 自此以后, 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 找遍各大医院会诊也不见效果。后来是一位化学家开出了一张处方, 为她解除了痛苦。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处方呢?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处方——“换掉一颗假牙!”为什么换掉一颗假牙就能解除格林太太的痛苦呢?听到这里, 学生一个个瞪大双眼, 露出渴求知识的目光, 到此新课的导入已经成功。由此可见, 新课引入有趣的故事, 可以使原本枯燥的知识一下变得趣味横生。

五、利用化学史创设人文情景, 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 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通过化学史引入新课, 不仅能够使学生体验化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习化学家研究化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而且可以使学生被化学家的高尚人格所感染。

【案例课题】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导入及评价】介绍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他在美国攻读化学博士学位后, 看到我国制碱工业被一家美国公司垄断, 非常气愤, 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 在塘沽建起永利碱厂。其产品在1925年美国举办的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此后, 他精心实验, 刻苦钻研, 提出了先进的“侯氏制碱法”。然而“侯氏制碱”制得的不是碱, 而是一种盐, 俗称纯碱。听完介绍后, 学生被“侯氏制碱”的方法所吸引, 被侯德榜的爱国精神所感染, 对于即将学习的Na2 CO3的性质也是满怀期待。

总之, 一堂化学课好的开头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为整堂课的教学打好基础。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根据课型、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教学条件等因素巧妙地安排和设计, 就能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如沐春风, 积极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杨承印.化学教学设计与技能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激趣导入法初探 篇6

一.用广告导入

现在的世界是广告的世界。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上广告泛滥,当然其中也不乏知识内涵丰富、能给人以启迪的好作品。我结合相关课堂教学内容,把广告巧妙引入课堂进行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授《散步》时,我就引用了“给妈妈洗脚”这个公益广告作为导入。具体设计如下:

同学们,想必我们都看过那则为妈妈洗脚的广告吧。它讲了一个孩子看见自己地妈妈在给他的奶奶洗脚,于是也吃力地为妈妈端来了一盆水,请妈妈洗脚。这则广告没有什么波澜,没有我们所说的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它完全是一个普通家庭里发生的一件普通的事情,但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画面却不知赚走了多少人的眼泪,不知唤醒了多少人。是啊,我们的父母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他们的身上有着太深太重的压力。但是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却不能理解父母,甚至排斥父母,还有谁能像广告中的那个男孩那样,为自己的母亲端来一盆洗脚水啊。这也让我们的父母有了深深的无奈。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写过一篇《目送》,抒发了自己既作为女儿又作为母亲的良多感慨,读来也让我们唏嘘不已啊。

龙应台的《目送》感人肺腑,很能引发同辈人的共鸣。可是正处叛逆期的中学生对此文却不一定能有深刻的感触。因为他们很少会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去倾听母亲的心声。而以这则家喻户晓的广告导入之后,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孩童时代的回忆,使他们静下心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加理解自己的父母。

二.多媒体导入

去年我们全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这也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许多活力。我们在学习写景类和抒情类的文章时,就大量地使用多媒体导入手段。如《湖心亭看雪》一文。本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但是学生们所碰到的第一个难关并不是作者的情感表达,而是本文的写景。文章运用了白描手法,“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一幅山水笔墨画。文笔精炼,用词老到,可是对于没有亲身感受过此情此景的学生而言,把握上就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我们就设计了一个导入环节,通过展现大量的西湖雪景的图片,让他们对文章的景物描写有了直观的感受。当写景这个难关被攻克之后,接下去的环节就要顺利很多。

三.用方言导入

2010年7月,诸暨网上开始疯传一首MV,是由一位热爱音乐的男士用方言演唱的一首《光棍歌》,自己编曲,自己填词,自己拍摄MV,听了之后让人莞尔之余也深深地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后来我在看到八年级下册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一文后,突发奇想,用了这首歌作为导入环节,结果学生们在捧腹大笑之余,由衷地感受到俗世当中还真有奇人。现实版的奇人放在那里,文章中的奇人就更能让学生们心有感触。更难得的是有一位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这些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普通话教育,我们当中能说一口流利的诸暨话的人已经很少了。我通过这首歌看到了创作者的良苦用心,他是希望通过创作诸暨方言歌曲来引起大家对方言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视;我也看到了他的努力,奇人真的不是靠天生的本领造就的,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是啊,奇人之奇不仅在于他表面的光鲜,关键在于他背后的付出。如果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这篇文章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四.范读导入

范读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经常被教师采用。但是一般来说,范读往往是放在导入文本之后,感知文本之前。因而范读环节经常要陷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当中,即过渡到范读的环节往往比较生硬,一般都是通过“下面听老师把文章朗读一遍”引过去,而充满感情地范读之后,老师又要非常理性地打破当时的氛围,以“好,那么我们就思考以下问题”引到接下去的教学过程当中,范读和其它的教学环节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后来,我尝试着直接以范读导入文本,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论语》为例:

上课之前,我让课代表通知下节课的内容为《论语》。上课铃响,我来到讲台旁,没说什么话,扫视了全班之后就开始有感情地朗读《论语》中的有关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加点字表示重读,“/”表示节奏划分)

朗读伊始,有学生感到这种朗读方式有些可笑,但渐渐地,他们感受到了文言独特的魅力,很快就被这种舒缓流畅、抑扬顿挫的朗读方式所感染,开始小声跟读,我趁热打铁,一边范读,一边用微笑、用眼神向他们传达肯定之情。逐渐地,跟读的声音越来越响,表情也越来越投入。朗读完毕,我没有立即开始下一个环节,而是环视了整个教室,发现许多学生脸上都洋溢着笑意,他们的眼神特别明亮,看上去特别兴奋。可想而知,接下来的环境当中,所有的学生都完全融入到了这篇文章当中,听课专注,发言积极。最后齐读环节中,起初由我带领着他们朗读,不久,我就悄悄地收回了声音,但是他们浑然不知,热情高涨地继续朗读,节奏、重音、停顿都处理得非常到位。下课后,刚离开教室,就听到教室里传来阵阵诵读《论语》的声音。

五.设置情境导入

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各种具体情境的创设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激发求知欲。我在上《奇妙的克隆》一文时,安排了一个巧妙的导入环节。我先是请出了我们班的英语老师赵老师,然后故作神秘,像变魔术一样又请出了一位和赵老师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原来,这是赵老师的孪生妹妹,刚好就在学校办事。学生们后来当然知道了这是对双胞胎,但是经过这样的导入之后,他们兴致盎然,学习文章的热情高涨。我趁热打铁,由对“克隆”的表层理解讲到了它的真正内涵。这样一来,这篇专业术语多、篇幅长的文章就不再让学生头疼。

六.跨学科导入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和其他的科目联系密切。我们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完全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和语文课堂形成互补。比如我们可以借助社会学科的时事新闻来作为导语。如在讲授《故宫博物院》一文的时候,正逢故宫失窃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我就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故宫失窃就会有如此大的社会反响,由此引出文章内容。

七.以学生自己设计的导语导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费尽心思设计导语,如果得不到学生肯定的话那就是前功尽弃。所以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导语,以此来了解什么样的导入方式是最适合学生的。当然,这个手段不适合大范围使用,因为如果学生都知道了今天学的课文是什么内容,那么导语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我在班级里选定了一两个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由他们给出导语,以期从中得到启发。而我的确也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收获,明白了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还要充分尊重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如他们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设计的导入是一个脑筋急转弯:为什么大海是蓝色的?因为海里有鱼啊。为什么海里有鱼它就是蓝色的呢?因为鱼在“blue blue”吹泡泡啊!(blue英文单词,意为蓝色)。老师是肯定不会想到这样可爱另类的导入方法的。而他们给《醉翁亭记》设计的导入则是安排了一个学生做导游,激情澎湃地给出一段导游词:各位游客,“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说的是这里;“有如风轻日暖好鸟语,夜静山响春泉鸣”说的是这里;“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说的还是这里。醉翁九景在这里,欧文苏字在这里。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去领略那“群山涌翠,横叶眼底;亭后林涛起伏,飞传耳际”的醉翁亭的风光吧!接下来的课堂,老师是导游,学生是游客,整堂课轻松愉快,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要从设计以激发兴趣为目的的有效的导入方式开始。

上一篇:我国唐代下一篇:甜玉米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