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P教师

2024-06-09

EGP教师(精选10篇)

EGP教师 篇1

摘要:本文以财会英语类教材编写项目为例,探讨目前EGP教师在向ESP教师转型过程中身份构建问题和可能途径。

关键词:EGP,ESP,身份构建,财会英语

财会英语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课程之一,一直以来专业英语课程的师资来源问题都是存在的,也一直在探索解决方法。EGP教师转型是解决途径之一,但转型成本、方式和相对其他师资来源的成效问题都需要全面考量。

一、EGP、ESP和教师身份构建

EGP即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普通用途英语,这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对应的主要是大学英语、综合英语和英语听说等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基础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技能的训练。ESP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对应的是如商务英语、会计英语、旅游英语、汽车英语等专业英语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与行业相关的英语,在具体职场环境下语言的使用。EGP和ESP的教学在高职阶段都必不可少,也无法相互取代,是一种前铺后续的关系。

EGP教师向ESP教师方向转型始于高职院校对高职阶段英语教学目标的思考,从就业和职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再到ESP教学师资问题的考虑。内需加上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外界对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和教改的质疑,以及某些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直接对英语教学的边缘化处理,这都增加了EGP教师向ESP教师转型的迫切性,同时也增加了EGP教师的职业焦虑感,降低了身份认同感。“身份认同”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教师的身份认同可以理解为自己对自身的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应承担的责任和应享有的社会地位。随着业态发展,就业市场形势的变化,以就业为导向为办学理念的高职院校中教师身份更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认同过程[1],即身份随内因和外因的改变是可以协商、调整和重构的,教师转型实际上就是一种身份的重构,我们常提的EGP教师第二专业的学习和双师素质的培养都可以看做是转型的具体要求。

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ESP师资问题

目前ESP教学的师资来源分五类:一是英语比较好的专业课程教师;二是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海归派;三是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其中一个阶段的学习为英语专业方向;四是招聘和外请具有相应专业工作经验的人;五是EGP教师转型而来。一句话ESP师资来源并不单一,但符合要求的也并不好找。

目前EGP教师职业认同感普遍较低,是因为双重要求下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感到迷惑,虽然EGP教师对于转型是有意识的,并能达成共识的,但切实有效的途径比较少,或者成本太高,动力不足。

三、以我院财会英语类教材编写项目为例对EGP教师身份重构的可能途径思考

目前提出的EGP教师转型的途径就是通过自学、在职培训、转换专业跑道进行学历学位进修,也有和专业课老师组成课程组,互相学习,合作教学以达转型目的。笔者认为以上途径理论上都可以成行,但实际问题也很明显:隔行如隔山,对一些专业知识,自学不够;为一门课程的教学去进行学历学位深造学习,成本太高;合作教学,课下知识结构上伙伴式的交叉并行,最后能不能在课堂上实行独立教学这很难判断。在职培训算是相对更可行的方式。笔者结合自己编写财会类专业英语教材的经验,谈谈在职培训的转型方式效果。

众所周知,现在很多企业都涉及跨境电子商务和境外业务,会计在全球信息化经济下也成为了一门国际化的语言[2]。财会英语的学习让财会类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能够应聘涉外企业,提高职业晋升的平台,拓展视野。所以财会英语类课程的开设是必须的。目前市面上已有的财会英语类教材,不论是口语类还是会计基础英语类,其内容实际多是对专业术语和概念的英语描述和解释,操作性并不强,和实际职场需求有一定差距。

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材建设都是专业建设的必要内容,鉴于以上情况,这次笔者参与编写的两本教材定位为《实用财会英语》和《财会英语口语》。编写团队确定为三类人员:执笔的英语教师;提供专业知识答疑、培训和审稿咨询的会计专业教师;以及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专业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以及为了编写教材的自学行为和在职培训过程对于EGP教师来说就是转型过程。为了完成编写任务,参与的EGP教师有自学会计专业知识,但成效不大,对于难点不能彻底理解。期间教师又分两组分别参加了两种培训,一是校内专业教师的两天会计基础知识串讲和校外专门培训机构对会计基础知识的短期系统培训。参加两天串讲的教师反应,对专业知识有了粗浅了解,但谈不上应用,对教材编写有一定作用。而参加培训机构培训的教师感受则是,对专业知识认识深刻,编写教材更加顺畅,但真正实行教学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实践。培训机构提供的从零基础到真正能够上岗的培训课程周期是半年,学完,顺利考取从业资格证后,上岗熟悉业务也需要至少半年到一年,在这之后才能真正谈得上有效实行教学。也就是说就财会英语这类专业英语课程而言,零基础的EGP教师在真正能够教学前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在外培训实践的总时间至少需要一年到一年半。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值得思考的地方:

1.EGP教师的转型,有一定经济成本和必须的时间成本。普通教师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去主动承担?

2.一些专业英语课程实行教学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短期离岗和到企业短期实践,学校和企业人事制度是否有配套支持?一般学校能批的外出实践和职称晋升条件承认的企业实践都必须和教师专业背景相关。企业对于财会部这么核心的部门岗位是否接纳短期实践?

3.比起前四类师资来源方式,此种转型方式是否更有实效?

笔者认为转型对EGP教师来说是职业规划的合理方向,虽然有一定投入,但产出和效应是可持续和发展的,无论对学校还是教师个人来说都是有利的,为保障转型的顺利,可有以下具体措施:

1.专业方向明确,团队稳定。高职院校应对学院的各专业进行梳理,归类,确定专业英语教学方向,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兴趣和职业规划来组建教学团队。对于可自学的专业英语,例如前文提到的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可通过自学解决。需要在职培训的,例如会计专业知识等,可以参加已有的在职培训项目。对于一些例如汽车英语这类自学无法解决,也无对应的在职培训项目的,比较理想的途径是通过前文提到的前四类师资来源去找。稳定的团队成员可以让教师转型有持续和扩大的效应。

2.有相应完善的配套制度。需要三方支持,政府、学校和企业。政府应以政策性优惠等方式来搭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无障碍合作通道,鼓励企业接纳短期实习教师,从而使教师在企业短期实习更可行一些;学校人事管理有相应完备的制度,例如审批、计酬、课时调节、职称晋升条件等方面;企业对于校企合作中的接纳实习教师也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使其常态化。

3.有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若能多途径的解决经费问题,比如学校在师资建设中有双师培养专项经费,或挂靠一些其他的建设项目来解决经费筹集问题,这些在促进教师转型的积极性上显得更有实际意义。

四、结语

当前内外环境的改变下,高职英语教学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阶段。互联网+和自媒体概念的日益普及,微课这种教学呈现形式和慕课这种教学模式的大力推广,网络平台课程的引入,当前教改趋势都集中在教学形式和媒介的改变上,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也在顺应这股潮流。其实高职英语教学一直在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方向,试图改变现状,更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除了教学手段方式的革新外,更本质的教学内容和教师身份转变与适应问题更值得进一步切实有效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季正红.基于CBI理论的教师身份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3):68-70.

[2]李澜.《会计英语》高职教学定位与规划[J].企业导报,2016,(1):59,61.

[3]寻阳,郑新民.十年来中外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14,(2):118-126.

[4]陈玲,张文佩.高职英语教师从EGP向ESP转变的路径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I2):27-28.

[5]陈柳卿.浅谈会计英语与公共英语教学的融合[J].海外英语,2014,(9):83-84,87.

[6]李力,刘伟香.从EGP到ESP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定位与转型[J].职教论坛,2016,(2):72-75.

EGP教师 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 EGP ESP

一、EGP和ESP简介

一般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主要侧重教授学生基础英语知识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技能。通过对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英语的基本语言结构,掌握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通过EGP教学模式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并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和交流。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则是指为了满足学习者特定的学习要求而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学习。专门用途英语除了基本的语言技能之外,因在内容方面与特定职业或专业相关,所以更具有专业内涵性和实际应用性,例如法律英语、医学英语、商务英语、物流英语、计算机英语、旅游英语等。通过ESP教学模式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掌握一定的交际能力并运用英语展开工作。从以上的定义和理解来看,EGP教授的是英语语言的普遍现象,而ESP是以EGP 为基础,在EGP的基础上的不同专业的变体,是EGP发展的高级阶段。

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普通英语教学,也就是说EGP教学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该教学模式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为目的。因此,无论是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围绕着教授基础语言知识开展开来,大学英语课程一般分为读写课程和听说课程,读写课堂教学以课文为载体讲授语法,单词、语篇等知识,听说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会话能力。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对高中阶段英语知识的重复。一方面,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感觉课堂枯燥乏味,甚至出现学习懈怠情绪,另一方面受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束缚和压力,很多学生都以通过四六级考试为英语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机械地背单词背作文,只注重对高分的追求而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由于对ESP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ESP教學在很多高校的发展是缓慢而滞后的。实际上,懂专业知识却不懂英语;懂英语却没有专业知识的局面在工作中时有发生,这样的现状急需改变和变革。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阶段。对于其中的更高要求来说,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听懂用英语讲述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能够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能在国际会议上或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报告和论文等”。不难看出,这些更高要求正是ESP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所以,将ESP纳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另一方面在促进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以跟上时代的脚步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EGP+ESP教学模式

基于以上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加强ESP教学的份量,将一般用途英语和特殊用途英语有机结合,采用EGP+ESP的教学模式,分阶段进行教学。EGP教学能够强化学生基础语言知识的掌握,是对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一个衔接和过渡,ESP教学则更突出英语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达到了高校英语教学以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际上,EGP和ESP是同等重要的,它们是同一教学目标的两个层面,两者的有机结合,才会让大学英语更富有活力。

实施EGP+ESP教学模式,对具体的课程设置可以根据学期来划分或者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例如在第一、二学期开设基础英语课程,而在第三学期可以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由于各地新生入学英语成绩差异较大,可采用分级教学方式,基础好的学生先开始专业英语的学习。另外,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ESP选修课程等,加重ESP教学的份量。

四、总结

全球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得社会需要的是高级复合型人才。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大学英语的教育应顺应潮流做出调整和改变,要更加突出语言的实用性和应用性。高校英语教学应与某一门学科或者某一专业相结合,形成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学模式EGP+ESP教学模式,培养更多既有专业知识又善于英语交流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孤傲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 2004(2).

[2]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3]吴静.ESP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湘南学院学报,2004(12).

EGP教师 篇3

关键词:CBI理念,高职英语,课程改革,EGP,ESP

一、引言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即语言学习者通过语言的运用来习得语言(Language learning through Language Use)。CBI理念及其教学模式与纯粹的语言学习不同,遵循语言和学科内容互为载体、语言学习和学科内容学习互为手段的原则,追求语言知识和学科知识的双重目标。高职英语课程就其教学目标而言,是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而高职教育现行英语课程内容多考虑基础性,其实用性远远不能满足多种多样的职业方向。

二、现行的高职EGP和ESP课程内容不能服务于未来职业

高职一般用途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主要是为了满足日常交流、生活的需要,学习内容包括生活环境、文化饮食、日常购物、教育、健康、兼职、求职等。此类交际只限于一般的交际,一旦涉及专业方面的知识则无能为力,也不可能顾及每一个不同的专业,即便是最简单的医护英语对话也不能顺利完成。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要求能听懂用英语讲述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能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能在国际会议或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报告和论文;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

目前,针对全国高职院校学生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s)”是在教育部高教司指导下的全国范围的英语测试。考试内容重点是商务英语的运用,涉及各类商务函件、广告、合同、求职、辞职、订货、发货等方面。这就使得全国各种职业方向的高职院校ESP课程内容不得不倾向于商务英语。现实是,医科职业院校并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安排医护英语内容EMP(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

三、基于CBI的EGP课程内容设定

CBI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将语言教学与特定的主题或学术内容相结合,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教学同时进行,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运用第二语言,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言技能。

职业医科院校的学生将面对未来的医护职场,遵循职业教育“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EGP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与今后在医院的临床工作情境内容相一致,要求能用英语表达从病人进入医院大门开始到出院的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境。包括病人就诊的基本程序:预约医生、门诊挂号、诊室介绍以及医(护)患之间的日常对话、某个操作程序的介绍、一台手术或一个病例和某种疾病的介绍等。

四、基于CBI的ESP课程内容设定

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进一步可以细分为: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即用于学术交流的英语,适合更高一级的本科院校;职业英语(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即具体职业所使用的英语,如旅游英语、计算机英语、商务英语和医护英语等,适合于高等职业院校。医学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医疗护理工作的高级人才,并不是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目前的医护英语教学内容缺乏医学护理知识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即所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因为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包括多个方向的专业学科内容。

基于CBI的理念,有必要对高职医科院校的ESP课程进行改革,寻找适合本校的EMP(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具体的EMP课程内容就是各专业学科内容,细化为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口腔医学(Stomatology)、护理(Nursing)、助产(Midwifery)、药剂(Pharmacy)、医学检验技术(Dental Technology)、医学影像技术学(Imaging Technology)、眼视光技术(Ophthalmology and Optometry Technology)、口腔医学技术(Dental Technology)、康复治疗技术(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等专业学科英语,由各专业教师在专业授课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嵌入相关英语,也就是进行分级双语教学:1.重点关键词双语教学;2.重点名词解释双语教学;3.重点病案双语教学;4.课堂5%双语教学;5.课堂10%双语教学;6.各专业微课程双语教学。

五、ESP课程的教师发展模式——合作+培训

建立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为EGP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教师的语言知识学习提供可靠的机制和保障。教师发展的途径通常有三个:培训模式、合作模式和自我发展模式。学校有必要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师资培养,比如强化对专业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对英语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相结合,必要时进行一对一的培训和矫正。

对专业教师进行CBI培训时,必须高度关注语言的学习。在起步阶段,语言学习是更加显性的,在学习“内容”的时候要高度重视词汇、句型、修辞、篇章结构等语言技能的训练。渐渐地,对语言本身的关注越来越潜藏到内容里面去,直到完全可以把英语拿来作为工具学习专业课程,从而实现知识的显性学习和语言的隐性学习。

高职ESP课程基于CBI理念应该遵循语言和学科内容互为载体、语言学习和学科内容学习互为手段的原则,把EMP教学渗透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反复运用相关的语言知识,从而达成语言知识和学科知识的双重目标。双语教学一般被认为是高级本科学院的课程教学,高职院校根本不可能实施。但实际上,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强调专业性、适用性和够用性,只要把握好这个度,就能创设出高职特色的ESP课程。

参考文献

EGP教师 篇4

因此将高职英语教学中的EGP和ESP有机结合是英语教學改革的必然方向。

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即通用英语,又称为基础英语。本阶段的教学内容是以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的基本听、说、读、写的能力。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英国语言学家Waters把ESP分为三大类: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tific Study)、商业英语(English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社会英语(English for Social Study),具体的课程可分为工程英语、电气英语、水利英语、机英语、商务英语、营销英语、英语、餐饮英语、管理英语、文学戏剧英语等等。在ESP教学阶段,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本阶段所学习到的内容涉及到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可以促进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从而更好的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应用性人才的目标服务。

1当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而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也相对较为薄弱。然而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设置主要是模仿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主要以EGP教学为主,不仅书本内容很深奥,而且应用性不强,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对英语的不同需求。另外根据赵雨①通过对西北地区高职地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英语课时很少,课时远远比不上专业课程所开设的课时。而在教学定位上,有的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目标是以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为主。甚至完全没有开设ESP课程。这就导致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注重语言知识的灌输,教授公共英语课的过程中出现种种困难,付出许多却收效甚微。另一个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基础问题,会出现听不懂,不想听甚至是厌学和逃课的现象。这一教学模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综合能力培养,而且违背了高职英语教育的初衷。有的高职院校开设的英语课程虽然是EGP与ESP相结合,但两者理论学时数悬殊非常大,设置不合理。还有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仍然以传统式“填鸭”为主,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2 实现EGP+ESP教学的对策

针对如何切实合理的整合EGP与ESP教学,许多专家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如:顾月秋等②提出的是“3+x”模式,认为高职英语的课程设置应分为两个阶段,基础英语阶段放在入学的前3个学期,专业英语可以安排在第4学期。具体做法是各专业在基础阶段安排相同的综合英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点与听说交际能力。每周可以安排综合英语课4课时,听力1课时、口语1课时,定为必修课。第4学期则开设专业英语的选修课,其教学内容应与本专业相符或相近,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根据以上对当前我们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⑴确立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EGP与ESP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根据高职不同专业的个性,以及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特点,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性强的课程。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本科公共英语教育。可以在第一学期进行基础英语的教学,而专业英语教学应该放在第二学期,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将EGP和ESP教学有机的结合,着重技能培养,也就是从高职ESP教学角度出发,如:以机电专业的数控实训(CNC Training)课程为例。①使学生掌握数控实训方面的相关英语词汇,并了解这些英语词汇在具体的实训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让学生成为主角,进行现场的数控实训,并现场指导学生看懂机床上的相关单词→③学生自主学习,并对机床进行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适应,学生就会形成一定的惯性思维,提高他们使用英语运用在专业上的能力。

⑵弱化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高职英语教学可以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的职业教育评估体系,引入形成性评价体系。考试成绩不在是评价学生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对高等学校应用能力考试A、B级的成绩也不能硬性的与毕业证等挂钩。引导学校树立正确学习英语的态度。

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高职英语教学要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采用探讨式,团体学习法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开发适合学生专业特点的ESP实训课程。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EGP与ESP相结合是一条必然之路,如何将其两者有效的结合是一条需要探讨的不断实践的道路,通过对其理论研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相信这两者必然会有机结合并且服务于中国的高职英语教育。

参考文献:

①赵雨,罗虹.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2007

EGP教师 篇5

College English a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 of college educa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is a basically compulsory course for non-English majors and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alents cultivation. However, direct problems caused by constant EGP-oriented college English are students’general dissatisfaction, indistinct teaching goals, serious exam- oriented education, repetition of learning content, time-consuming and inefficient teaching, etc. So how to solve these existing problems

is an urgent issue, based on which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focus on ESP and be assisted by EGP teaching.

2 Literature Review

2.1 EGP and ESP

EGP refers to typical teaching for language course and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English is to master five basic skills, including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ng. Hutchinson &Waters believes ESP refers to English related to a certain profession or discipline, which is designed according to learners’certain purposes and needs.[1]EGP and ESP are inseparable in English teaching. EGP teaching is prerequisite of ESP and ESP teaching is extension and promotion of EGP.

2.2 ESP teaching in oversea universitie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EAP-oriented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 It basically covers academic English skills needed for full English courses and specific English skills for professional work in universities in Hongkong. In Japan, English teaching focuses on ESP with the key to cultivate students’abilities of English research and communication in professional fields.However,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is EGP-oriented with its purpose to pass exams. This is how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all over the worl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ou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be ESP-oriented.

3 Main Problems of 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3.1 College students’dissatisfaction for English teaching

The survey conducted among 200 freshmen and sophomore students shows that 44.5% (89) stu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English teaching while 55.4% (111) students are dissatisfied.

3.2 Unclear teaching goals of college English

An array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 who possess international vision, master international rules and able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competition are needed in China. EGP-oriented teaching is not in correspondence with students’needs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job after graduation together with China’s strategic requirements for talents cultivation.

3.3 Obvious tendency for exam-oriented education

Although teachers are increasingl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cultivating students’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conducting taskbased teaching, their main task is to help students pass College English Test Band 4 (CET-4) . It can be seen that CET-4 directly influence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s are also affected.

3.4 Repeti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ccording to Wang Haihua’s survey among students in Shang-hai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it shows 71.4%of students believethe main causes of their dissatisfaction are unreasonable teachin]gcontent and repetition of what they are learning in middle school.[2

3.5 Lack of learning interest in English and students’slack condition in learning

Students feel sleepy, play cell phone or even be absent from class. A survey conducted by Xiao Fen among 521 non- English majors shows that among 12 variable factors which can influenc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English skills, lack of learning interest ranks first.[3]

3.6 Time-consuming and inefficient English teaching

The stage of EGP in China is longest, but it is most inefficient.College students’English level has not been improved. On the contrary, it is getting worse when they graduate.

4 Measures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Based on“EGP+ESP”

4.1 ESP faculty construction

4.1.1 Establishment of complete training system

(1) Language teachers’cooperation with specialized teachers.Barron and Dudley-Evans, St John put forward a cooperation mode called“understanding-consulting-cooperation-colleague”.[4,5]

(2) Cultivating and introducing teachers with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al background.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s over 190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nd encourages faculty to pursue compou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n both language and profession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ESP teaching.[6]

(3) Establishing second degree courses. Graduate students who major in computer science, finance, etc could become ESP teachers through skills training, like speaking as well as research on ESP teaching methods. Universities can sign contract with them promising to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pursue second degree for free, so they can teach ESP courses after graduation.

4.1.2 Construction of ESP teaching teams

Construction on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eaching teams should follow the aspects (1) set goals for teaching teams (2) collocate members and confirm their responsibilities. Usually a teaching team is made up of 12 teachers taking knowledge structure, technical titles, individual preference into consideration. (3) choose a leader. (4) clarify duties and coordinate members’relationship (5) make plans for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Universities should set up on-the-job training system and adopt long-term or shortterm training and school-based training.

4.2 Development of EAP teaching materials based on content

Selection and compilation of good teaching materials is a necessary guarantee. EAP teaching materials of art and science are most suitable during transitional period. ESAP is one of the series that American Garnet publishing houses publishes including“Public relations”, “Medicine”, “Bio-science”, etc, content of which is simple with its objective to cultivate academic English abilities through disciplinary knowledge as language carrier. Concerning to spoken English, the goal is to equip students with abilities to participate in different academic seminars and demonstrate their opinion.

According to survey conducted by Cai Jigang project team in2010 among 100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with titles of vice professors, when asking the point of view“college English textbooks should be about art and science based on subjects and ESP textbooks based on majors”, it shows that 16.66% agree with the opinion very much and 68.75% agree with it.[7]Universities can also make use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to compile textbooks, taking their professional features into consideration.

4.3 Reform on curriculum design of college English

“EGP+ESP”can be referred to as curriculum pattern for nonEnglish majors. This patter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urriculum modules, including module of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EGP) , module of 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 (EGAP) , module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 (ESAP) as well as module of optional courses on culture.

4.3.1 Module of EGP

EGP courses are compulsory (4 credits) , which can be completed in the 1stacademic year. As for our university, spoken English can be taught by foreign teachers. English teachers can use“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 (III) Reading”to train students’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 and“the 21stcentury College English”to teach listening techniques and practice. Meanwhil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make use of after- class time to strengthen their listening skills in the way of“listening-repeating- imitatingindicating-retelling”.

4.3.2 Module of EGAP

They are compulsory courses (8 credits) consisting of academic written communication and spoken communication. The former ones include literature reading, academic writing, etc while the latter ones have academic listening lectures, academic discussion and speech, etc. Therefore, academic lectures and reading can be offered in the3thsemester and academic statement and writing can be in the 4thone with 2 credits for each course. Academic lectures and reading can be taught through projects with 8 projects for 1 semester, the first 6 of which could be interdisciplinary, covering popular science, such as energy development, genetic engineering. The rest could be professional lectures during which abilities of notetaking, context word guessing could be taught. And how to write literature review, abstract and bibliography, together with how to quote others’viewpoint appropriately could be offered during writing course.

4.3.3 Module of ESAP

ESAP courses are optional with 2 to 4 credits to satisfy professional needs. Relevant courses can be designed, such as Legal English, English for Economics, English for Examinations (Interpretation, TOEFL, TOEIC- Test of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 Students can choose 1 or 2 courses to learn with 2 credits for each. These courses put emphasis on language and analysis on type of writing, vocabulary, senten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passage and training on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 specific fields.

4.3.4 Module of Optional Courses on Culture

Cultural courses are optional with 2 credits includ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hinese history,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English newspaper reading, English speech, etc, which can be taught by English teachers. Or they can be placed on public course platform.

In summary, adjustment of curriculum design is inevitable result of revis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of college English which symbolizes a new beginning and a right path for Chines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o catch up with those in oversea universities.

4.4 Construction of class teaching model

ESP teaching model refers to teaching structure guided by register theory with objective to cultivate English ability needed in specific jobs.

4.4.1 Establishment of definite ESP teaching objectives

Cultivation goal of ESP should be tha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lectures, translate English literature in specialized fields, able to write academic or applied articles and make academic communication and use English to deal with communication issues in professional fields.

4.4.2 Combination of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ESP teaching is supposed to design and explore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and activities based on grammar and translation method to improve system of teaching methods.Teachers can choose corresponding method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such as register analysis, genre-based and task-based approach, communicative language method, etc. The practice of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could have role- play, group discussion, competition, games and case studies, etc.

4.4.3 Adoption of modern teaching instruments

Electronic teaching aid can be adopted and tons of learning materials and interactive courses are offered via Internet. Students can search information and download materials online for task completion, based on which, they can form their own viewpoints through analysis and then give oral presentation or written report.

4.5 Establishment of evaluation system of ESP

Effective ESP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combine several models, so we advocate establishing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as follows.

4.5.1 Learners’evaluation

Achievement tests are commonly used by ESP teachers, and the emphasis should be put on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content in textbook as well as some language points and grammar with the purpose to test students’ability to apply general vocabulary in the context rather than professional vocabulary. Moreover, teachers can ask students to summarize paragraphs or the whole passage to assess their oral expression and writing abilities.

4.5.2 Course evaluation

Content of evaluation should satisfy both students’needs as language learners as well as language users. One or more techniques (result of tests, questionnaire, discussion, and interview) are usually used. Teaching institutions, teachers, students are involved with the key to take their similar viewpoint into account. The evaluation time could be arranged during the first week of the course and it could not be too frequent and the interval could be fixed but not too short, like every half semester or at the end of the course.

4.5.3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final assessment

When conduct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process assessment) during the middle of semester, teachers should give a fair evaluation considering students’attendance, grades, and class performance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 Final assessment (outcome assessment) is made at the end of semester considering how teaching objectives are realized as a whole.

4.5.4 Cooperation evalu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Schools evaluate students’proficienc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rough ESP exams and test their practical ability by simulating situational operation, while enterprises make objective assessment based on students’performance and applic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during an internship.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re to test if students’needs are satisfied as both language learners and language users by means of the two- way interventions. Through evaluation schools can understand enterprises’requirements for cultivation of ESP talents and put those into their cultivation plan and teaching practice.

5 Conclusion

This study is meaningful in resolution of current problems like exam-oriented education tendency and slack condition in learning, and in enhancement of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connection wit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of oversea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culti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to deal with global challenge. Measures offered in this study not only better meet social demand, but it also realizes the goal of English teaching. Furthermore, it also better satisfies students’need for personal development.

参考文献

[2]王海华, 王同顺.双语教学与公共英语教学的接口问题[J].外语界, 2003 (1) :26-31.

[3]肖芬.基于管理学视角的大学英语大班化教学综合模式实证分析[J].中国外语, 2010, 7 (1) :4-12.

[4]Barron, C.Problem-solving and EAP:themes and issues in a collaborative teaching ventur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2 (22) :297-314.

[6]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EGP教师 篇6

自我国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我国国际间的贸易交流日益频繁,社会上对既精通自己专业和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种人才在社会上千金难求,社会需求急剧增加。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日益加快,国际国内形式的不断转变,对英语专业人才的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要求日渐苛刻,这就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大学英语教学难解的一道课题。

一、ESP与EGP的区别与联系

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里面有详细的指出:“对大学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当代大学生完成从学习过渡阶段到实际应用阶段的有效途径。”大学英语教学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了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率,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要实现EGP与ESP教学的有效衔接,因此大学教学提出了EGP和ESP的有效衔接这一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有望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突破点,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跨越式提高。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指的是某种特定学科与英语教学之间的相关联系,这一大学英语教学课程的开设是因为学习者具有特定目的,举个例子,比如大学里常见的英语课程,外贸英语、法律英语、医学英语等起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能够有效自如的运用英语开展工作,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

大学基础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简称EGP),指的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典型的英语语言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部分。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英语语言的五项基本技能,能说会道,能够准确的书写,同时具备一定的听译能力。由于学习者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需要的不确定性和潜在性,因此,EGP教学只能把一些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纳入课程的学习,以便学生可以有效的应付pets等级考试、大学四六级等级考试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

大学英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EGP和ESP是相互连接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是统一的,EGP和ESP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两个不同层面。ESP在教学过程中介于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在一定环境下具备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具有十分明显的行业特点。

而EGP将基础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技巧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ESP和EGP之间的有效衔接教学模式体现了“基础为先,专业为后”的教学指导思想,其基本语言教学规律是:EGP是ESP的基础,ESP是EGP后期教育的延续,二者有序结合,相辅相成。

二、大学英语在教学过程中SGP和ESP有效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ESP教学模式强调的并非是专业知识内容,指代的是一种语言教学,没有其他特殊的含义。在我国的大学教学中,英语作为公共课,占据着一定重要的位置,其公共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客观上来讲具备一定英语知识的同时都渴望具备一定的行业英语知识,这就为EGP和ESP的衔接提供了契机。

1.EGP和ESP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衔接的必要性。我国在英语教学上有着较长的历史,同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EGP和ESP之间有效的衔接构建,在英语教学实践开展过程中和教学理论上都有其必要性。长期以来,我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就以通用基础英语为核心,教学生掌握通用词汇,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属于共核性的教学,不具备专业性。行业英语长期以来着眼于英语的实用性和功能行教学,以在某一特定行业或领域的实际运用作为教学目的,其语言观在理论上较为功能性。行业英语教学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学习者学习目标明确,根据某一特定行业的需要,自身满足其行业的硬性要求。(2)对于较为特殊的教学内容,要专门加以学习,即英语学习的专门化问题。通用基础英语(EGP)是行业英语的基础,行业英语是通用基础英语的延续,二者有序结合,相辅相成。

从教材设置到教学模式,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课程向来只重视和强调语言共核部分,基于多方面的原因,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方面存在误区,错误的以为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六级或者是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就好了,其实这是错的,一开始的目标就错了,在潜意识里面把英语学习局限于EGP教学,使得教学严重的与ESP教学脱节,使得社会上外语教学专业人才严重缺少,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却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工作上的需要,不能够进行英语似的商业交流谈判,不能够用英文写出合格的商业合同,不能够流利的表达出自己所学专业的学术理论观点,不能够和外籍合作伙伴进行基本的商业沟通,甚至看不懂自己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等相关方面的资料。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大学英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使得EGP和ESP很好的衔接,没有将大学所学的学习内容拓展开来,没有将其运用于特定场合的行业英语中去,造成英语高素质人才的缺少。在现实生活中,拥有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同时又具备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少,而当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这方面复合型人才,并且人才缺口越来越大。种种原因说明,大学英语在教学过程中的ESP和EGP的衔接变得尤为重要,已经具备英语基础知识的人才,应该转入行业英语的学习,我国的高校应该为此起到引导作用,培养一批即具备本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2.EGP和ESP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衔接的可行性。在上述论述过程中,强调了EGP和ESP衔接的必要性,但是这一衔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可行,在接下来的论述过程,将会对其做出探讨。我国有近二千九百所高校,其中不乏一些进行外国语培养的资质性高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不缺乏英语教学方面的教学人才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场所。与此同时,社会上有很多英语培训机构,接触最多的就是新东方培训机构,里面有很多的复合型高素质英语教学人才,这是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后援基地。政策上,我国历年来重视英语教学,从小学开始就学习英语方面的基础知识,说明我国在政策上给予高度的支持。由于政策上的许可和社会上需求的扩增,为EGP和ESP的衔接创造了可行性。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明确知道,ESP和EGP的衔接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其具备以下要求:(1)社会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加大,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较高的重视,同时在政策上也给予支持肯定。(2)我国具备ESP和EGP衔接的条件,拥有一批高素质的英语方面的教学人才队伍,同时,我国高校具备ESP和EGP衔接的能力。

三、EGP和ESP有效衔接的教学模式

1.务实语言基础后融入ESP优化配置。我国从小学就开始英语教育,在校大学生已经有着近十年的英语学习历程,因此在校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基本上具备了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且具备一定的英语语法功底。在大学四年中,教学者可以分期、分步骤的按计划对学生进行英语教育。(1)在第一学年,加强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一学习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对听力部分和语言交流能力要进一步的巩固加强,为此有必要适当的做一些练习,以免遗忘。当基础知识足够稳健时,可以进一步的学习EGP课程的内容,提前预习了解所学课程。相信经过第一学年的努力,可扎实稳固英语基础知识,并将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相信英语交流沟通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2)到了第二学年,为了满足各专业不同的需求有必要开始进行ESP教学,即经过EGP学习后,在其基础上开始学习ESP课程。这种教学模式一共有三个部分,记听力部分、阅读能力部分、写作部分。听说部分通过情景剧的语言教学形式,其中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的对教学任务作出调整。阅读部分应该尽量安排学生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文献书籍。写作部分应先了解写作的问题格式,其次应尽量练习一些如邮件类的工作上能够用到的应用文写作。(3)到了最后两个学年,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开设EGP和ESP的结合式教学,教导学生怎么样将EGP和ESP有效的衔接在一起,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2.优化ESP教材课程内容,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合理配置EGP和ESP教学内容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有效的衔接,衔接目的根本在于ESP教学课程的优化,优化ESP教学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为了优化ESP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高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1)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当改变ESP教材的课程内容。(2)优化教学课程的实质性内容,考虑专业课程学习的实际应用性和针对性。目前我国ESP教材资料相对缺少,院校教师应该为此做出努力,使得ESP教学课程更加完善。

3.建立科学有效的ESP和EGP考核体系。EGP和ESP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种新型课程,并且EGP和ESP的教学课程衔接要适当进行考核,这就要求考核体系的科学建立。这种考核不应该还用传统方式来进行,考核应该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情境中去,在要完成指定任务时或碰到专业问题时,应该学会用英语来解决问题。考核体系的完善有助于了解学生教学内容的掌握度。考核方式有以下几种:(1)模拟情景考核,了解学生在情景过程中英语教学的掌握度。(2)将平时早退、旷到,平时的作业练习情况,老师同学的评价,结课考试的成绩结合起来,最后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种种考核方式的目的只有一个:即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

四、结语

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很好与人交流沟通,掌握一定的一定语言知识,可以给工作方面带来很多的便利。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要求学生能够达到用英语进行专业领域的目的。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周而复始的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一味的停留在EGP阶段,因此,必须实现ESP教学的转化。建立EGP和ESP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的高校应当甲醛这方面的教学实践不断优化教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EGP教师 篇7

Hutchinson和Waters将外语教学分为专门用途英语ESP和通用英语EGP两大类, 根据不同的目的ESP派生出学术用途英语EAP和职业用途英语EOP。学术英语 (EAP) 主要是学习学术技能, 行业英语 (EOP) 主要是为职业目的。EOP (职场英语) 是ESP (专门用途英语) 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强调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与专业相结合, 与日常社会需求相结合, 突出职业性。EGP与EOP相结合, 能更好地实现高职英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教学目的。

二、EGP+EOP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一) 整合教学内容

遵循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和语言学理论, 将EGP教学内容与EOP教学活动融入每个主题模块中。以英语知识为内容, 将职业知识融于语言教学, 整合设计职业导向的一系列主题, 教学主题模拟完整的职业生涯。

(二) 组建师资

公外老师与专业教师组成不同的教学小组, 如机电组、电气信息组、汽修组、物管组、电会组等, 教学团队成员沟通协调教学内容。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一些必需的专业英语词汇, 英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融入相关专业常用语汇和专业知识, 在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巩固专业打下基础。公外教师要走“双师型”教师发展的道路, 既要有英语素养, 又得懂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

(三) 简要分析EGP+EOP模式

该教学模式通过“听、说、读、写、演”的训练, 巩固EGP基础英语;通过专业拓展环节的EOP教学与实践, 凸显职业性与实用性, 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专业相关的和职业所需的英语表达、职业素养等有机融入主题教学 (以风电专业的产品介绍一课为例) 。

基础英语教学部分采用情境教学法。课堂教学模拟营销现场, 首先, 教师利用图文并茂的PPT课件给出基本英语词汇, 让学生用简单的词汇介绍产品的尺寸、颜色、形状等, 通过竞赛游戏, 课堂模拟演练等内化基础语言。然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相互推销手头的品牌手机、衣服、书籍等。专业拓展部分为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而设计, 以更好地践行EOP职业英语教学理念。在学习产品推介基础英语知识后, 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专业相关的拓展任务。风电专业学生要求对专业领域的风光互补路灯进行推介;小组成员可以去校企合作企业调研, 也可以咨询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 了解专业词汇或查阅学校图书馆藏书或国内外有关网页, 建立相应的文件夹并制作产品推介PPT, 参加英语模拟展销会。

(四) 优化教学评价

基于EGP+EOP的教学评价涵盖课堂教学各个阶段性评价, 如学生课前值日报告, 语音视频作业, 小组汇报等, 还包括形成性考核评价, 如英语模拟展销会第二课堂活动。将学生课堂和第二课堂活动参与度的数据结合, 利用CRP (Campus Resource Planning) 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为学生建立形成性考核档案, 督促学生参与教学和自主学习。

三、结语

高职英语EGP+EOP教学模式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英语学习水平以及职业能力。我们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跳出哑巴英语, 乐于表达和运用语言, 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EGP教师 篇8

一、涉及EESSPP、 EEGGPP概念特征论述

现代化英语教学任务存在两类分支形态, 就是通用与专业教学途径。其中, EGP属于较为典型的语言教学课程样式, 其最终动机标准就是系统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等必要技能。这类共核要素就是说人类在语言交流过程中, 不会受到异质化地域、文化以及职业范围影响, 对于词汇功能以及语法架构等也不会产生混乱认知反应。针对我国各类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形态观察, 其中大部分源自于共核机理层面。而ESP则是强调语言的专门应用实效, 这是随着世界经济、科技、文化深入交融过程中凸显的特有因子, 属于一项专供学习者技能实力调整的应用型课程模式。这种教学途径全面适应高职高专学生后期工作规划需求, 对于英语交流工作的全面开展来讲辅助意义深厚。按照上述内容论述, EGP注重挖掘语言的普遍认知功效, 确保学生在日常训练项目中掌握基础交流要诀, 对于英语普遍性特征了若指掌;而ESP就是透过各类语法、修辞应用层面, 深入探析英语多样化功能与规则, 令其逐渐介入专业学科研究工作空间中枢。按照一般视角审视, EGP可说是为ESP教学模式开创广阔适应条件, ESP便是提升专业认知实效的必要阶梯, 针对其进行深入解析有助于拓宽个体认知范围, 确保EGP学习力度的有机提升。关于一些英语基础交流功力足够扎实的学生个体, 就应该适当脱离单纯听、说训练环节, 并且尽快融入多元交际场合中去, 为专门英语实用潜质绽放大开方便之门。依照上述分析结果认证, 两类学习模式的结合是培养专业英语应用型人才的理想手段。高职高专学生需要透过EGP模式打好语言沟通基础, 为专业ESP学习阶段做足适应准备工作。只有长期坚持此类策略, 才能真正贯彻阶段发展目标。这种课程模式比较能够迎合专业英语学习要求, 同时不会与专业教学理念产生冲突, 因此可以进行大范围地推广与融合改造。

二、EGP+ESP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过程中地科学应用分析

1.语境规划。语境具体指特殊的话题内容以及活动形式, 必要语境范围主要还是依靠高职高专学习内容进行清晰界定, 各类内容在语言场合技术要求存在差异。例如:语篇便是护士依照患者病情以及医生嘱托要求制定的护理方案;语旨便是强调人际关系架构, 异质化关系要素, 根据特殊情境中的语言使用者进行合理分配, 包括作者与读者的交互式渗透关系等。这类语言使用主体受到相互吸引关系支配, 包括情感投入深度以及接触频率等全面彰显。这种手法能够提升与人交往技巧, 同时确保语言应用的恰当实效。例如:教师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 语言技巧特别重要, 尤其在用词上要特别注意, 语气适中能够令学生对其瞬间产生亲切认知反应, 保证后期教学质量的提升。

2.语言应用要素提炼。语言主要适用于语篇的语义凸显需求, 为了巩固高职高专学生综合英语表述等级标准, 在注重发挥语境功效的基础上, 还应适当挖掘学习主体的创造能力。必要时应该详细解读语序搭配步骤, 包括语篇的引导位置以及结尾衔接细节等。例如:教师在制定英语讲解课件过程中, 利用箭头表示不同词语、语法的关系结构, 能够令学生清晰记忆更多专业应用要领, 为后期特殊场合交流提供便利适应条件。

具体说来, 希望高职高专院校在前两个学年开设两门EGP的必修课程, 如听、说课和综合技能课;在通过一定的统一考试后, 学生可以选修各种ESP课程, 例如英语初级口语、中级口语、高级口语、商务英语、计算机英语、管理英语、剑桥商务英语等。另外, 应采取分级式或分阶段式教学, 在第一学年应集中强化EGP教学;而于第二学年开始设立ESP课程并可使之与EGP课程并行, 供基础较好的学生选修;第三学年开始直至学生离校实习之前, 所有学生均只接受ESP培训。

结语:经过EGP+ESP教学方案的系统规划与全面实施, 学生便可掌握不同体裁的语篇构造样式, 积累更多专业表述准则, 为专业文化氛围深切适应打下坚实基础。总的来说, 该类教学方案比较重视实践教学功效, 确保学生在获得英语应用规则的前提下, 懂得处理交际细节, 真正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综合英语运用水准, 巩固多元文化、交际意识合理交接与渗透地位。

摘要:本文主要透过EGP与ESP角度深入探析我国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状况, 从中挖掘更多整改经验, 希望借此充分提升英语课程教学质量, 为学生长远发展目标实现力度贡献更多疏导力量。

关键词:EGP+ESP,教学现状,规划手段,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美.ESP和情境—合作教学法在中职金融专业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2]邹德虎.高职院校ESP教学情况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EGP教师 篇9

[关键词]ESP 学前教育 传统 趋势 途径

[作者简介]王迪(1979- ),女,山东高密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学前综合英语、英语语音、英文写作。(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基于ESP理论学前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1202087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34-01

随着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新时代已经对高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英语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同日而语。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同于普通高校,其目的是突出职业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学前英语教学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是能使用英语在幼儿园进行教学活动。陈旧的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基础英语教学模式)目前已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英语综合语言能力提高的要求,那么学前英语教学究竟该何去何从呢?笔者认为,在这一大趋势下英语教学从EGP过渡到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是目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出路。ESP教学是指针对于某种职业、学科的特性,根据学习者独特的目标和需求而开设英语课程,其目的是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各异需要,是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以说,ESP教学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仅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更为独特的是以职业能力特色为目标,对于实行高校教育素质转变具有非常现实的实际意义。

一、ESP英语教学的意义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高职教学应该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英语教学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语言使用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职业活动的能力。”由此可见,高职英语教学必须体现人才培养的特色及其职业性和实用性。而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英语课程与普通大学差异不大,强调综合英语教学,侧重于听、说、读、写、译,把基础英语作为主要内容并强调知识性,严重缺乏实用性和职业性。

ESP英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以提高学习者特定职业的交际能力为目标,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以专业需求为出发点的实用型教学模式。目前,ESP 教学模式已被逐步应用到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正是因为ESP针对性的教育性质、教学原则及特点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谋而合,也必将对学前英语教学改革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ESP英语教学是将过去传统的、单纯的语言教学进化为将语言与特定知识内容相结合的“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针对学前英语课堂教学而言其具有以下四个重要特征:(1)能够满足学生从事幼儿英语教学的特殊需求;(2)以普通英语教学为起点,从而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3)教学以适合幼儿学习的句法、词汇、话语等为中心;(4)学习内容和幼儿教育专业、职业和活动相关,比如儿歌、故事等,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ESP教学能够将学生未来从事的幼儿英语教学与语言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学科的基本技能,尽早接触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行业英语,尽快建立起专门用途英语的词汇体系,掌握英语行业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这样,能够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使得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二、实现向ESP教学转型的必要性与策略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英语教学仍然比较重视EGP教学,并没有认识到ESP教学的重要性。高校的教育理念应当与时俱进,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将英语与职业、专业相结合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发展方向。ESP教学的特色在于它紧密联系学习者工作、学习中的特殊需要,使学习有的放矢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由于条件限制,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很少能接触基层的学前教育和教学,如果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必然会与具体的幼儿教学实践相脱离,缺乏对幼儿阶段英语教学的认知,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必然很难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教学,从而使得高职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大打折扣。ESP教学模式有其明显的时代特征,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更能满足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提升英语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笔者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1.确立学前教育英语教学目标,以符合学前专业学生特点的ESP教学模式为主体。要在学前英语课堂实现ESP教学,必须改变现有的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实用性。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语言使用者。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基础情况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性强的课程,不能照搬本科“多、难、深”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前专业第一学期进行基础英语教学,而专业英语教学则放在第二学期。也可适当将ESP与EGP相结合,强调技能培养,也就是从ESP教学角度出发,做到以下几点:(1)设置教学情境,讲求实用,将幼儿园搬进课堂;(2)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通过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学习并不断进步,提高将英语运用在专业上的能力。总之,要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英语学习不单只是一门知识的积累,更是今后从事专业工作的实用工具,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从而使高校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得到体现,体现“学”与“用”的高度结合。

2.应用以ESP模式为主导的学前英语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英语知识特点和学前教育的教学要求,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探讨法、小组学习法等。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或走进幼儿园,开发适合学生自身专业特点的ESP实训课程。让学生在使用英语的同时获得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信息,在实践中完成相关任务,不断体验成功、总结经验。这样“教”与“学”都建立在“做”的基础之上,达到“教、学、做”的完美结合。

3.针对学前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ESP模式的教材改革。应用ESP模式进行教材改革,放弃搬抄本科的教材,设计从学生的基础和实际需要出发,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教材内容。英语专业知识与语言知识相融合,能够让学生从英语中学习幼儿教学专业知识,实现跨学科之间的迁移学习。把英语中的幼儿词汇、术语和表达方式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这与其专业课程的学习相辅相成,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样,在实践中学生的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都得到了巩固、发展和提高,做到了学以致用。

4.从ESP教学模式理念出发,实现多元化评价,进行考试改革。在学前英语教学中引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学校和教师不能一味地强调分数而不重视能力培养,不重视师生交流。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必然需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在实际教学效果的检验中,考试分数绝对不是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英语的态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由此可见,ESP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英语教学与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不谋而合,它注重学生技能的发展,侧重以职业为导向,无疑对于学前英语教学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必将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大步跨越。

[参考文献]

[1]程世禄.ESP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

[2]顾月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李俊芬.高职英语教学引入ESP模式的探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4]张修海.运用ESP改善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2006(3).

EGP教师 篇10

1 EGP与ESP概述

EGP, 即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意为一般用途英语, 可理解为公共基础英语。其教学内容是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技能, 让学习者能够进行天气、问候、迎送、餐旅等方面的简单交流, 能阅读一些简单的文学作品等等。

ESP, 即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意为专门用途英语, 可理解为专业英语, 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运用相关专业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包括商务英语、电子英语、医学英语、机电英语、餐旅英语、金融英语、营销英语、物流英语等等。ESP要求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 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应用型人才。

2 高职EGP与ESP相结合英语教学模式的依据

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10月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以下简称《基本要求》) 明确指出, 在完成《基本要求》规定的教学任务后, 应结合专业学习, 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这既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 又可使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而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指出:高职英语教学应分为基础英语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和专业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两个教学阶段。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 是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 是英语教学适应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 培养实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重大变革。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基础英语EGP和专业英语ESP的前修与后续的关系。基础英语EGP和专业英语ESP同为高职英语的必修课, 基础英语EGP为根基, 根基打好后要想学为所用, 想进一步向上发展, 要想把高职学生真正培养成复合型、实用型的英语人才, 就要依靠专业英语ESP, 它才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经过专业英语学习后, 有效提升了英语应用能力, 因而在未来相关领域的专业工作中, 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胜任交际活动。

3 高职英语教学目前的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特点

由于我国高考制度高分高校的状况, 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一直以来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被视为高等教育的最底层, 高职生的生源质量低, 能力低, 学习动力也不足。就高职英语来说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 对英语学习失去自信, 就更不用说学习兴趣了, 有的学生甚至干脆放弃学习英语。即便是英语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 也受传统外语教育教学方法的制约, 学的是哑巴英语, 英语的应用能力很差。

3.2 高职英语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未能真正走出“应试”的阴影。高职英语也是如此, 英语教学基本上是以通过PRETCO-A/B级或CET-4级为目标, 枯燥单一的语言知识灌输, 使原本英语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对英语学习更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基本要求》明确指出,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 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 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打好语言基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但打好基础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

3.3 英语教学定位不准确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都以EGP教学为主, ESP课程所占比重很小, 有些院校甚至完全没有开设ESP课程。有的高职院校开设的英语课程虽然是EGP与ESP相结合, 但两者理论学时数悬殊非常大, 设置不合理。这就导致英语教学内容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 应用性不强, 学生学起来没有动力和信心。这样的教学模式, 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综合能力培养, 而且违背了高职英语教育的初衷。

3.4 课时安排不尽合理, 教学目标难以完成

《基本要求》对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表述是: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 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 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按照一周4课时, 平均每学期15周来计算, 180学时至少要3个学期, 而220学时则需要4个学期。可据调查, 许多高职院校基础课的课时已经被大幅压缩, 很多学校已经把英语课压缩到一个学年。这样局促的课时安排, EGP教学目标都难以完成, 更不用说ESP的教学任务了。要在短时间内让高职学生达到应用英语语言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水平, 这种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3.5 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ESP教师稀缺

高职英语ESP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既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基本功, 又要精通相关专业知识。但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的实际情况是英语教师结构不尽相同, 水平也良莠不齐。教授EGP的教师只懂基础英语, 不懂专业;而教授专业课的教师只懂专业, 不能胜任英语课的教学。各院校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ESP教师稀缺, 这直接影响了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3.6 ESP教材稀缺

高职高专教育是为企业服务, 打造各行业各专业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其专业之庞杂, 门类之齐全是不难想象的。高职高专EGP基础英语教学具有各专业都能使用的通用教材, 而高职ESP专业英语教学就不可能像EGP一样, 各院校各专业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选择适合本专业的ESP专业英语教材。目前高职高专专业英语教材非常少, 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而现有的EGP教材依然在沿用“课文——单词——语法——练习——阅读”这一传统模式, 而此种换汤不换药的老套路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

4 如何把高职英语教学中的EGP与ESP有效结合

4.1 改应试机制为多元化评估体系

应试教育机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高职英语教学评价应实现:1) 评价主体多元化: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行业专家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有机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2) 评价手段多样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基础英语等级评价与专业英语应用性评价相结合, 课程内容评价与课内外实践活动评价相结合;3) 评价内容情景化:适度降低对学生掌握纯学术性知识的要求, 偏重评价学生在真实或仿真模拟实训环境中用英语解决实际业务问题、从事与其业务相关的涉外活动能力;4) 评价时机的全程化:对相同学生不同阶段、不同表现、不同能力进行评价, 以达到评价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4.2 合理准确地定位高职英语EGP与ESP教学

近几年来, 很多教师都在积极探索高职英语EGP与ESP教学合理定位的问题, 专家们也给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 顾月秋等提出的“3+x”模式, 认为高职英语的课程设置应分为两个阶段, EGP基础英语教学放在入学的前3个学期, ESP专业英语教学可以安排在第4学期。有些专家则认为通用英语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大学英语教育的始终, 可以采取 (必修课+选修课) 模式;专业英语可根据情况在大学的一二年级开设, 为必修课, 由英语教师和学科专业教师先后分别任教。

无论哪种教学模式设计制定都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特点, 高职诸多专业各自不同的特点。设计高职高专EGP与ESP相结合的英语教学模式时, 要考虑以学生为中心, 着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 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 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 同时又使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

4.3 打造高职高专优秀英语教师团队

高职高专EGP与ESP相结合的英语教学模式下, 只精通公共基础英语, 不擅长专业英语, 或者是只懂专业, 不通英语的教师们恐怕难以胜任。面对高职英语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 教师应意识到自身首先需要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发展, 改变知识结构, 改变教学理念, 让知识和思想与时俱进。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各自的发展, 适应市场需求, 各高职院校也应通过精心组织安排灵活多样的培养形式, 打造一支符合高职高专EGP与ESP相结合英语教学模式的优秀教师团队。

4.4 选用符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的教材

高职院校英语课程ESP教材选择要考虑以下因素:根据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 选取难易适度且实用性强的教材;按照个专业自己的特点,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如没有特别适合的专业英语教材时, 应鼓励各院校有经验的专业英语教师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水平以及周课时数编写教材。ESP教学所教授的内容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难度偏大, 所以只有把ESP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结合起来,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职英语教学中EGP与ESP相结合是一条必然之路, 如何将两者有效的结合是一条需要不断探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 通过对其理论研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相信这两者的有效结合必然会服务于我们的高职英语教育, 会成为培养高职应用型外语人才有效的手段。

摘要:EGP, 即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可理解公共基础英语。ESP, 即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可理解为专业英语。根据对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特点, 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 结合《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 提出了适合高职英语教学的EGP+ESP的教学模式。对该教学模式中EGP与ESP相结合的依据, 以及二者如何有效结合的分析可以看出, 这种教学模式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有利于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英语教学,EGP和ESP模式,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许毅兰.浅析大学英语EGP+ESP教学模式的可行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9 (6) .

[3]张林华.浅析ESP教学与EGP教学的不同[J].南昌高专学报, 2001.

[4]高查清, 刘贤凤.高职英语教学“EGP+ESP+X”模式探究[EB/OL].http://zsfy_1.samhu.com.

[5]冯瑗.试析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EGP+ESP方案[J].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7, (6) :43-46.

[6]胡丽君.高职高专专用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EB/OL].[2007-12-26].http://www.class.com.cn/.

[7]王秋桂, 江海涛.试论高职英语教学的EGP与ESP有效结合[EB/OL].http://www.14edu.com/jiaoxue/yingyujiaoxue/121111B232010_2.html.

[8]王菁, 曾显顺.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EGP与ESP的结合[J].大观周刊, 2011 (10) .

上一篇:增压器漏油故障处理下一篇:问题解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