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体育课的评价标准

2024-08-23

优质体育课的评价标准(精选8篇)

优质体育课的评价标准 篇1

初中数学教学中, 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 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 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 发展智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才能称为成功的、优质的数学课堂呢?下面我就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心得, 做简要分析.

我个人认为, 一节好的数学课, 首先必须能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能够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我们通常可以从情感角度、学生的好奇心角度、改变课题情景角度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兴趣.中学数学是一门较枯燥的学科, 多数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 觉得难, 没有兴趣.那么要让学生喜欢这门课, 首先得让学生喜欢教这门课的教师.马卡连柯说过, 爱是教育的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爱心和耐心, 用爱心促使学生不断进步、积极向上, 用耐心来指导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获得成功,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除了注重情感教育外, 还要消除学生对成功的神秘感, 并处理好许多的“超常发挥”的积极作用, 让一些后进生在成功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 仅有学生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中, 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教学中告诉学生:能够圆满地回答老师的一次提问, 能正确解出一道习题, 都算是小有所成.让每一位学生正确对待自我, 学会自我竞赛, 自觉地记住以往学习数学的成绩和表现, 下一次超过上一次.目前比过去进步就是胜利, 就是自己在数学上的一次成功.另外, 教师在教育中应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 少批评、少讽刺、少歧视, 不断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 鼓励学生扬长避短, 不断进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 鼓励学生走向成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听懂、学会、记牢.使每个学生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使班里的后进生跟得上, 使基础好的学生能“吃得饱”.让所有学生都尝到学习数学“成功”的甜头, 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学习劲头.

好的数学课, 不一定是在当堂达标训练中学生不出错, 一些错误的产生往往是一件好事, 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发现薄弱环节, 并在纠错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简单得没有必要做的习题, 以满足听课教师和评委的达标要求, 孰知这样做是非常不好的, 会让学生厌烦, 且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我认为, 一节好的数学课, 不是当堂达标不出错, 而是教会学生一种数学思维方法, 让学生通过上数学课, 在方法、思维等方面有所突破.如学习因式分解时, 可给出下列题组: (1) x2-11x+24; (2) x4-11x2+24; (3) (x+y) 2-11 (x+y) +24; (4) (x2+2x) 2-11 (x2+2x) +24; (5) (x2+2x-3) (x2+2x-8) +36; (6) (x-1) (x-2) (x+3) (x+4) -36.由 (1) 题过渡到 (2) (3) (4) 题渗透了换元的思想, (5) (6) 题渗透了化归思想.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 使学生的转化意识及消元降次、化归的思想方法日趋成熟.再如对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进行类比, 使学生了解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让学生学会用类比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 在初二学分式及其运算时, 学生会运用类比的思想由分数的性质和运算可以自主展开对分式的研究.

一节好的数学课, 要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 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推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 要注意挖掘新教材的优势, 增加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例如, 在§4.3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中, 对正方体展开图的探索.

1.课前准备:

每个学生都有6个一样的正方形硬纸板、剪刀、透明胶布.

2.授课方式:

分组合作学习.

3.探索步骤:

(1) 将6片硬纸板围成正方形, (2) 将正方体剪开, 与同学对比, 得到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是否唯一? (3) 讨论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哪些可能情况? (4) 讨论由6块一样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一定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吗?哪些情形不是?

这样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经过动手操作, 虽然学生在理论上的理解还不深刻, 但能让教师感到学生都在愉快地学习, 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 然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点拨, 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教学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职责已由传授知识转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 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此一节好的数学课的评价标准也随之改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积极钻研教材, 领会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设置理念, 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锦义.对初中数学能力把握的几点认识[J].学科教育, 2000, (04) .

[2].郭天成.成功教育探索[J].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04) .

[3].宁春芳.初中数学思想方法例举[J].山西教育, 2004, (02) .

优质体育课的评价标准 篇2

评课作为一种质量分析,首先应该有一种质量标准。这就如同一种产品的质量验收,在验收应有质量标准一样。什么是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因为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不同,每次评课的目的任务不同,很难有一个通用的标准。一节课的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的(体现目标意识)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

2、重点和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抓住了关键,能以简驾繁,所教知识准确

3、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4、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二、教学程序(体现主体意识)

1、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

2、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传授知识的量和训练能力的度适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4、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5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

三、教学方法(体现训练意识)

1、精讲精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落实“双基”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教材,学生和教师实际

3、教学信息多项交流,反馈及时,矫正奏效

4、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四、情感教育(体现情感意识)

1、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培养创造新能力

2、重学生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

五、教学基本功(体现技能意识)

1、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洁,生动形象

2、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

3、板书工整、美观、言简意赅,层次清楚

4、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5、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强

六、教学效果(体现效率意识)

1、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好

2、学生会学,学习生动,课堂气氛活跃

3、信息量适度,学生负担合理,短时高效

七、教学特色(体现特色意识)

1、教学有个性特点

浅谈常态体育课的评价标准 篇3

一、体育教师和体委要“帅”起来

(一)教师方面

1.要“打有准备之仗”

教师是体育课的设计者。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了解学生的体育基础和身体状况;设置教学目标应分层次性,不能一刀切。

2.要当好“管理者”

在教学中,要敢于管理和善于管理。要管理就必須要有规章制度,要有课堂常规和课堂纪律,要赏罚分明。在新学期第一堂课一定要讲清楚。当然,管理要有艺术,要宽严有度,决不能提倡“放养式教学”。

(二)体委:协助教师上好体育课

1.要做“楷模”

教师下达的任务,要积极带头,身先士卒,主动完成,并团结、督促同学练习;能更深地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教学特色,及时向同学们介绍,使同学们尽快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

2.要做“小管家”

课前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体质状况,及时与教师沟通,达成共识;课上,管好自己,再管别人,管理要公平公正;组织、督促同学认真练习,并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安全;帮助教师维持纪律,为教师当好参谋,主动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全班同学要动起来

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三、师生之间要配合起来

要配合起来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入手。

1.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

体育教师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成为学生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的主导者。所谓主导,包括领导、教导、引导和指导。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但绝不能放弃教导学生和领导学生的职责。当然主导不是主宰,不能搞“一言堂”,严谨而科学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也不是搞“满堂灌”,而是要有序、安全、民主、和谐、热烈、高效地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进一步说明:“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不排斥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仍需要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动作,不要过多地花时间进行示范和讲解,应该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手不管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才有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

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标准的构建 篇4

绩效评价是兴起于发达国家的一种新型政府管理模式和评价政府工作成果的有效方法。90年代, 中国政府绩效评价悄然兴起, 在评价标准设定方面的研究已日渐成熟。如蔡红英认为, 政府绩效的标准是由经济性、效益性、效率性、公平性来衡量的[1]。罗中枢、周斌认为, 地方政府绩效衡量标准主要应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 充分体现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评价时, 既要考察经济增长, 也要考察社会公平;既要考察企业效率, 又要考察公共利益;既要考察发展的环境和活力, 又要考察制度建设和实施的成效[2]。倪星认为,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必须遵循效率与公平并重, 效率与民主兼顾,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步[3]。周实等认为, 行政评价的标准主要应该包括:效果、效率、充足性、适宜性。效果, 即结果是否有价值。效率, 即为了这个结果付出多大的价值。充足性, 即这个有价值的结果的完成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既定目标问题。适宜性, 即所得到的结果是否值得去做[4]。桑玉成认为, 政府的职责并不在于或者主要的并不在于GDP, 而在于维系社会的良好秩序和道德风尚, 在于塑造好的公民和好的社会人伦关系。因而衡量政府绩效高低的标准并不在于经济指标, 而是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问题等[5]。以上都是政府绩效评价标准方面的研究, 而在体育界对绩效评价的研究还不够重视, 在绩效标准方面武恩钧认为, 绩效评价标准是高校竞技体育进行评价的基本依据, 从而为绩效评价指明方向, 故构建绩效评价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评价标准, 所谓评价标准指的是企业对组织或个人工作行为及结果的客观要求[6]。事实上对于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标准设计方面目前还是处于一片空白。基于这样的思考, 笔者对高校竞技体育绩效标准评价进行初步的探索, 旨在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为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考核起理论指导意义, 同时为促进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影响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标准建立的因素

体教结合的大胆创新为高校竞技体育带来契机。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经过几十年探索实践, 目前已举步维艰。体教结合原本作为整合教育、体育等资源而实施的竞技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措施, 但事与愿违。所以对于高校竞技体育考核的重点应放在那一块?怎样才能正确的引导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基于这样的思考, 笔者认为构建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标准已迫在眉睫, 但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的标准受以下众多因素的影响。

1.1 评价标准的非绝对性

对高校竞技体育进行绩效评价的重点是对高校竞技体育效果实现的绩效程度作出评价, 众多学者认为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评价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 增强绩效的建议并提出改善管理, 使其有更高的绩效表现。由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涵盖范围和内容的复杂和广泛等特点, 也就是说因为绩效的多因性, 绩效的优劣不是取决于单一因素, 而要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7]。高校竞技绩效评价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全面评价一所高校的竞技体育, 往往需要众多指标来评估。因为高校竞技体育所承担的重任并非仅为学校多拿几枚金牌而已, 对一所高校的竞技体育进行评价时既要紧随中央政府的大政方针也要紧紧围绕国家体育局及教育部对高校竞技体育给予的期望来考核, 同时也要考虑到高校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及大众体育的紧密关系。

1.2 评价标准的动态性

众所周知, 国家体育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没有十年八载是很难培养出来的。而高校竞技体育人才从招生到进校培养最后为代表学校参加大型赛事, 这需要一定的周期。这个周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根据高校竞技体育的这些客观条件及其发展规律, 对其进行绩效评价标准设定时不能用静止的指标去判定此高校竞技体育开展得好与坏, 因而指标的选择要求充分考虑动态变化特点, 要能较好地准确引导高校竞技体育健康持续的进行。也就是说进行绩效评价时既要考虑短期效益, 同时也要考虑长远绩效, 切忌只看当年的成果导出, 事实上只有二者的有效结合将成为影响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的重点因素。

1.3 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传统意义上对高校竞技体育的评估常常以参加全国乃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及单项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为主要评价内容。从国家的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中央政府层面颁布的与学校体育有关的公共政策法规的梳理, 有学者就总结出我国学校体育政策三导向 (教育化导向、竞技化导向、军事化导向) , 其中教育化导向, 竞技化导向所占比重最大。在教育化导向内, 本阶段重点内容是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 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颁布是这一导向发展的制高点[8]。因此, 对于高校竞技体育产出方面, 指标的选择应体现多样性, 不能一味的定在“金牌战略”方面的成果, 更重要的是将重点放在教育化产出等方面。

2 构建高校竞技体育评价标准的原则

目前, 国际上在绩效评价标准指标的选取方面主要采用SMART原则。S即“speeifie”, 指“具体性”、“明确性”, 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 每一个指标都应被赋予具体明确的含义, 以免造成评价者在评价指标认知上的错误, 从而减少误差;M即“Measurable”, 是指“可测性”, 这不仅是选取指标的原则, 同时也是评价指标存在的意义, 此外, 在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 还要考虑到一些可能存在的实问题, 如获取评价信息的渠道等;A即“Achievable”, 是指“可行性”, 评价指标不能是假设的, 更不能凭空捏造, 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T即“Ti一bound”, 是指“时限性”评价指标的设计不是无限期的, 是有完成时限的[9]。除此之外, 在设计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标准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评价标准指标设计多维度原则[10]

绩效的多维性, 是指绩效表现为多个方面, 需沿多种维度或方面去分析与评价。所谓评价维度是评估对象、评估行为的类型区分, 规定了评估的基本面向, 评价指标是评估的具体手段, 可以看成是维度的直接载体和外在表现。一般来说, 对于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进行内部评价的主体有有国家教育厅及体育局上级部门, 省教育厅及体育局下级部门, 高校本身;外部评价主体应该有新闻媒体、社会公众, 专业机构等。所以对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就需要多主体进行多维度评价, 因各主体所站的立场不同, 进行评价的角度, 观点等标准不一, 如此以来通过评价主体多元化, 内部评价主体与外部评价主体相互结合、互动互补, 以其达到全面客观真实的反映出高效竞技体育绩效水准的目的。

2.2 评价标准设计导向性原则[11]

紧扣高校竞技体育管理工作, 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是进行指标设计的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所谓导向性即能够体现以下主题:主题一, 紧扣时代脉搏, 突出中央大政方针, 紧紧围绕中央对高校竞技体育寄予的厚望—即教育化及竞技化功能进行考核;主题二, 重点对高校竞技体育为国家竞技体育所作重大贡献与对大众体育的服务质量或突出的两者之间密切的服务重点进行绩效考核;主题三, 指标要能够客观公正的反映出高校竞技体育绩效的本质特征和服务质量水平;主题四, 将有利于高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资源需求和上级部门制定的优惠政策、法规等相关因素作为关键, 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2.3 可计量原则

对高校竞技体育绩效指标进行设计时, 有些是可以量化的, 而有些是不可以量化的。在实践中, 大多采用定性为主的指标, 如此主观性较大, 不能客观的反映出实际问题。故指标设计时能量化的通过量化直接进行评价, 不能量化的指标转化评价形式, 借助定性评价进行评估。总之, 指标设计时应遵循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原则。通过不同等次的定义数值, 转化为可计量、可比较、可统计的评价结果[12]。

2.4 突出主要性原则

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牵扯诸如组织领导、运动队管理、教练员队伍建设、条件保障、教学与训练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但在设计指标时切忌泛而不实, 故所选指标要有代表性, 不能面面俱到, 关键是重点突出, 不能烦而杂乱, 做到重主舍此。

2.5 科学性原则

绩效评价的指标作为主观反映客观的工具, 要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使所设计的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指标的定量描述首先应该以定性认识为前提。故在高校竞技体育指标的设计中, 其定义定要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对于所有指标的解释注意不重复、不遗漏的基本统计准则;使指标设计达到科学、客观、合理的要求。只有遵从统计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原则, 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13]。

2.6 可操作原则

可操作性指设计的指标符合实际发展规律, 保证绩效评价在实践中能够顺利运行操作, 同时能够较为准确的计算。因此, 指标的设计要本着简明扼要、定义明确、分类界限清楚。

3 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标准的构建

目前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在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后指出, 在确定绩效评价标准时必须考虑以下四个要素: (1) 与组织战略的相关性———标准与组织战略的相关度; (2) 标准的缺乏度———标准涵盖员工全部责任范围的程度; (3) 标准的污染度———标准之间相互重叠或互为因果的程度; (4) 可靠性———标准的稳定性或一致性, 或个体在一段时间内倾向于保持某一特定水平的程度。[6]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的标准可以管理运行、资源投入、成果产出三个层面去构建。

3.1 高校竞技体育管理运行绩效评价标准的设计

针对管理高校竞技体育的部门, 具体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设计。第一:高校上级部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针对国家教育厅及体育局关于高校竞技体育制定的政策、法规、大政方针等。通过设计制度创新、政策效应、合理法规等指标, 引导高校上级管理部门以国家、社会、学校的需要为导向, 合理配置政府资源, 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设计观念创新、危机管理等指标评价上级管理层的动态效率, 引导高校竞技体育上级管理部门针对不断变化的技术、需求以及社会状况, 提高应变能力, 实现管理效率的优化[12]。保障上级部门管理效率的实现。以上标准的设计希望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第二:高校机关管理指标。指的是管理高效竞技体育各项事务的领导层是否以人为本, 关注并极力满足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重点需求, 做到急人所急, 想人所想。同时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 注意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然还包括决策能力, 决策是否科学民主化等方面的考核。

3.2 高校竞技体育资源投入评价标准的建立

高校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 无论是场馆、设施、训练、比赛、科技投入还是梯队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学校每年对于竞技运动队支出大量的经费, 大部分用在人力资源、财力力资源两方面的投入, 还有一部分用在固定资源完备方面。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有学者指出, 21世纪的经济增长将是人力资源引导型的增长, 所以各国均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于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对人才方面的需求也不例外。

人力资源类投入指标设计:主要针对专职教练员人员结构比例、国家级教练员比例、教练员学历、职称结构状况、引进国内外高级教练员人数等方面设计。通过对这类指标的分析判断高校管理层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分配是否合理、定岗定编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人员、资金分配是否科学恰当, 最终达到实现人力资源投入方面的绩效评价。

财力投入指标设计:这方面的指标设计主要针对竞技体育训练、比赛、奖励、科研、教练员业务学习与培训、运动员营养膳食、运动员医疗康复保障等。通过这些方面指标的设计监督学校领导层对运动队财力投入是否到位, 支配比例是否科学合理等。

训练设施修复完善经费投入:这方面的指标设计主要针对训练球馆、训练辅助器材等方面。总之学校管理部门对运动队的资源投入需要顾及到方方面面, 尽可能的保证运动队的每年的顺利运转。

3.3 高校竞技体育成果产出评价标准的构建

高校竞技运动队的上级管理层每年投入大量的财力尽可能的满足运动队的方方面面的需求, 而运动队接受满足自己运转的经费必须给上级一个满意的回赠。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故对于运动队绩效标准评价的设计应从产出结果来考核, 传统意义上对于高校竞技体育的评估主要集中在奖牌方面, 从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考核, 尤其对于高校竞技体育对于学校体育, 大众体育的影响层面很少重视。作者认为对于高校竞技体育产出绩效评价标准的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体育竞技化产出:主要指的是为国家培植了多少竞技后备人才, 同时代表中国参加世界级大型赛事等。

为校争光获得奖项产出:指的是代表学校参加各种级别的赛事, 同时获得名次及获得多少奖牌等。

教育化产出:这方面的指标设计着重 (应该放在竞技体育对学校体育及大众体育的带动与影响, 以及从高校竞技体育产生的体育方面的各种人才 (如社会体育指导员, 教练员、体育经济人、体育管理人才) 。

4 结束语

高校竞技体育绩效标准构建是一个热门问题但很少有学者去触及的一个问题, 且其评价标准本身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系统。由于受国家体育局, 教育部的参与, 加之高校自身的一些管理政策, 体育部门及体育队的一些管理理念的交织, 使其显得错综复杂。本文对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标准进行初步探索, 具体指标体系的构建需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 此指标标准的建立旨在为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标准是评价主体履行职责情况的综合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标准, 对客观公正评价高校竞技体育绩效, 引导高校竞技体育持续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 绩效评价的标准应该从管理运行、资源投入、结果产出三个方面着重考虑。该评价标准的构建旨在为高校竞技绩效评价提供较为可靠和有效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效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标准,构建

参考文献

[1]蔡红英.政府绩效评估与绩效预算[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7 (, 2) :48-51.

[2]罗中枢, 周斌.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创新[J].社会科学研究, 2006 (, 5) :13-16.

[3]倪星, 余凯.试论中国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创新[J].政治学研究, 2004 (, 3) :84-92.

[4]周实, 宁.行政评价法制制度初探[J].行政法学研究, 2006, (1) :57-58.

[5]桑玉成.论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原则[J].城市管理, 2005 (3) :16-18.

[6]武恩钧.天津市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与资源配置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6.

[7]周勇.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构建[J].经济纵横, 2008, (1) :89-91.

[8]刘宁, 刘静民, 张威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演变脉络之研究[J]体育科学, 2009, 29 (12) :91.

[9]戴骏.以团队为核心的绩效管理模型的设计与应用—PA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方案设计[D].成都: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4.

[10]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1]王义.构建与实施区县政府“卓越绩效”评价体系[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0 (1) :55-57.

初中体育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篇5

体育教育目标、各项教学指标完成的程度、水平、状况各方面做出价值判断,是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它涉及到体育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的全过程,以及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技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因素。

(一)评课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任何体育教学都是因学习目标不同而设定体育课类别的,2、客观性原则:任何评课,都是为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帮助教师认识教学过程中某些不足和问题,指出优点、亮点和提出改进方法,最终达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在评课过程中,都应针对教学效果的完善和提高,客观地去进行评价。

3、策略性原则: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以人为本”。如何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4、思想性原则:任何体育教学活动的尤其成功,都能体现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没有教育思想指导的体育教学活动是没有灵魂的体育教学。《课标》所体现的教育思想,核心就是“健康第一”。只有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其核心所在,才会评出具有驾驭体育教学活动能力的优秀教师的可能。

5、主体性原则:任何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都应该是学生。学生在课堂上乐学、好学的体现不是指某个学生、某部分学生某个方面的发展,而是

要体现全体性、全面性、层次性的体育教育全过程。因此,对那些不能体现教学主体,搞选拔甄别、运动训练式的体育课不应该评为好课。

(二)评课的内容与方法

评课之前,至少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听取授课教师课前介绍课的设计与实施意向。如果听得不明确时还可以询问,实际上就是在听课、评课前做一些调查工作,多掌握一些信息。其次是查看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案。如:目标明确、教材搭配、场地布置、教具运用、运动负荷、重点难点。其三是记录。有经验的教学评价者,常常是边听、边看、边记。三项工作在听课之前完成已构成对教学活动的初步认识了。如何听课、评课呢?我们认为也有“听”、“看”、“记”三个方面。

1、“听”:重点和难点简明扼要,讲解和示范精练准确,学生和教师互动活跃,形式和内容完整统一。

2、“看”: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教学常规的规范性,教学方法的创造性,教学气氛的和谐性,场地布置的合理性,器材运用的多样性,运动负荷的适宜性,保护方法的安全性。

3、“记”:高度和远度记适宜程度,组数和次数心中有数,心理和生理都应兼顾,心记、仪器记、听课记笔记。

上述十六句话代表着如何进行评课的十六个方面。当然我们应从新课程理念去理解这十六个方面。如:重点、难点已不再只是过去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而应从《课标》中五个领域中去寻找从一个教材单元计划的深度、坡度、程度中比较;从学生的基础、能力中去分析;从教师自身条件、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去考虑。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按受和运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新概念去评价时,并不是让我们忽视体育的学科性和科学性,而是以不同的权重、方式、内容去客观地反映体育教学实质性、本质性的教育活动全过程。

总之,评课的工作,是一个学习和指导的系列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看”、“记”、“评”的全过程。只有经过前四步,将体育教学活动的事件,通过教育学理论的系列“加工”才可能成为最后评价结果的“优秀产品”。只有对平时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事件的“精雕细刻”,才可能使教研员自己成为一个体育教学活动的优秀评价者。

三、评课标准

1、教师教学能力(35分)(1)教学准备(6分)

目标明确具体,切合实际;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恰当;场地器材分布合理。

(2)教学方法(8分)

讲解简明扼要、术语准确,口令响亮清楚;示范动作正确、站位适合;培养学生举趣和能力措施有效。

(3)教学组织(6分)课的结构严密紧凑;教学组织形式合理;队伍的安排与调动得当;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4)教态仪表(5分)

着装整齐、端庄;教态和蔼可亲、严慈相济;对学生具有良好的影响。

(5)辅导帮助(5分)

保护帮助得法,纠正错误得当有效,辅导方法合理有效,对学生耐心细致。

(6)思想教育(5分)结合课的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思想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抓住偶发事件正确教育引导。

2、学生掌握三基的程度(20分)(1)新授教材(10分)完成动作35%-45%。(2)复习教材(10分)完成动作55%-65%。

3、学生表现(25分)(1)学习态度(15分)

注意集中,主动积极,自觉锻炼,遵守纪律,听从指挥。(2)意志情绪(5分)

具有进取精神,勇于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情绪饱满。(3)师生关系学生间关系(5分)师生关系融洽,同学间关系互相协作。

4、各项生理心理负荷(20分)(1)生理负荷(7分)

生理负荷的量度与生理负荷过程合理。(2)心理负荷(6分)心理负荷变化曲线合理。

(3)课的密度(7分)

课的一般密度合理,练习密度25%-40%。

(一)教师方面

首先看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教案的编写是否清楚,是否切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实际,是否将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技巧、启迪思维以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次看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灵活合理,课的结构安排是否恰到好处,此外教学过程中的讲解与示范、保护与帮助、防止与纠正错误动作、运动量和运动密度的控制,都应是分析评价体育课的内容。

再次应看教师的仪表和行为。教师是否服饰整洁大方、举止从容镇定,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吐字清楚、准确、富有启发性,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上课是否充满信心,是否正确运用口令和手势;一位好的教师要能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既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威严,又能体会到教师的亲切。

(二)学生方面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看课堂上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评课时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首先应看学生上课过程中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可从学生的精神是否振奋、精力是否集中、学习氛围是否活跃、是否遵守纪律、听从教师指挥等方面进行听课和评课。

其次要看学生课堂中是否积极思维、主动思考和探寻问题的答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学生之间是否团结协作,再要看学生掌握“三基”的程度。

(三)教学内容方面

体育课的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达到启发学生的思维、娱乐学生身心的目的。但要使学生按受知识、积极思考、自觉练习教学中所传递的内容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堂好的体育课,所传授的体育基础知识必须是先进的,科学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的搭配组合、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必须以教学大纲为指南。组织的好的教材内容,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学起来也容易理解、掌握和应用。

(四)场地器材方面

许多听课评课在这方面更是不够重视,或者根本就忽略了这方面。诚然,不少学校场地器材已基本完善,但是也有大量的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远不能达到要求,在这种条件下进行听课和课后评课,更应视这方面的分析评价,主要应看教师因地、因时制宜,充分运用现有场地器材的能力,以最大的可能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学生分组轮换,器材分配是否合理,还要看教师使用器材替代物的情况如何。只有这样才能鼓励教师想方设法在场地器材不完善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搞好体育教学。

团泊镇中学

优质体育课的评价标准 篇6

1.1 新课标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它进一步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必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强调体育教育增进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的功能, 在体育教学史上将体育功能延伸至社会生活。它不仅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标, 而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1.2 依据新课程标准, 搞好学生个体评价。

评价是对每一位学生健康状况的了解, 更是对学生的激励, 过去教学大纲和现在的加试对学生的评价是利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例如:女生立定跳跃1.91米可以得满分, 有些素质较好的学生不必练习即能达到这个标准, 而有些学生刻苦地练习也不能达到这个标准, 这种评价明显是不合理的。新课标对学生的评价是科学的、客观的, 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进步情况, 进步幅度大, 就能取得好的成绩。如原来五十米跑的成绩是七秒八, 通过练习跑到七秒二的学生, 成绩就应该高于原来跑七秒, 通过学习跑到六秒九的学生。

1.3 按照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结合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地选择符合体育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理念的教学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注意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一两项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 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中考体育加试的利与弊

2.1体育中考加试的实行从客观上确实提高了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的地位, 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这让学校、社会和学生家长对学校体育更加重视和关心, 初三学生体育课得到了保证, 也确实在一定时间内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增强了学生体质。中考体育给学校, 尤其是给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带来了活力, 其积极的价值不容忽视。

2.2实施体育中考是推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措施, 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跨世纪的合格人才, 是增强学生体质, 强化体育意识, 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的重要一环。把中考体育加试的成绩加入到中考总分中, 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但体育课教学秩序被严重打乱, 由过去初三不上体育课到现在的每天一节体育课, 由素质教育回到应试教育, 出现了考什么练什么的现象, 只重视眼前的短期教学效果, 而忽视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相当一部分学校和体育教师把体育课变成单纯围绕中考体育加试项目的反复练习与考试课。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却篮球不会打, 足球不会踢, 单杠双杠没学过, 山羊跳箱没见过。这样做实际上是把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简化为只提高少数运动项目的成绩, 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3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体育中考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手段, 通过考试, 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对学校体育的重视, 最终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体育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 是针对“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提出来的, 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兴趣, 强迫学生重复机械练习“三项”内容, 学生是不可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 更谈不上主动学习, 只是为了能在体育加试中得到高分被动地参与学校组织的体育锻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失去了体育锻炼兴趣, 课堂教学效果必然削弱, 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2.4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它不仅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而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考体育加试项目固定单一, 每个学生身体条件不尽相同, 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身体情况。如:身体比较胖的同学引体向上可能一个也完成不了, 但如果投实心球就可能得满分。

2.5“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 在升学过程中差一两分就可能会影响到升学。所以在学校组织锻炼时, 采用训练专业运动员的方法训练每一个普通学生, 致使许多学生的身体出现了极度的不适应, 甚至有的学生有病, 为了中考多拿几分, 隐瞒病情参加锻炼, 最后发生悲剧。

2.6体育考试虽然内容统一, 但无法做到同时进行, 场地、器材、天气、时间的早晚等客观因素,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成绩, 因而也就失去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如早晨8∶00参考的考生和上午11∶00参考的考生, 由于气温不同, 同样素质的考生, 在成绩上将会产生较大差异;晴天、雨天、大风等天气因素对考试的影响也比较大。

2.7体育考试集“监考、阅卷、登分”于一体, 组织难度大, 人为因素多。由于考试过程瞬间即逝, 只有考试成绩记录在案, 因此对成绩的真伪无可查证, 不像书面考试, 有原始试卷备查。这样就使一些家长在考试时, 拉关系, 走后门, 认为只要下“工夫”, 就可使孩子得到理想的分数, 极大地干扰了体育考试的严格操作。

用体育考试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手段, 对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考试的实际情况来看, 中考体育加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与体育新课标倡导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差距, 弊大于利。

3. 解决之道

改革初中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指标, 注重平时成绩, 增加选测项目, 由考试科目变为考查科目, 将学生的毕业成绩定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体育成绩不计入总分。注重平时参加体育教学的实际, 采取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平时学习成绩占60%, 毕业测试成绩占40%。学习态度好坏、身体素质有没有提高都作为衡量体育成绩高低的标准。事实上, 体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修课, 体育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健身, 把参与健身锻炼作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其意义远远大于分数, 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中考体育加试中出现的种种弊端, 全面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体育健康课程标准.

优质体育课的评价标准 篇7

一、建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操作措施

在统一的体育课程标准之下, 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活动, 对其教学质量进行价值判断时, 要有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从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原理来看, 建立具体操作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需以具有“导向性”意义的“原理性”标准为依据。“这种标准是通过一定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原理形成的评价标准, 与具体操作的标准处于不同的层次, 但具体评价的指标及标准可从这种‘原理性’标准推导出来。”[2]为建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形成“操作性”评价标准的指标系统, 需要采取如下操作措施。

(一) 由原理性评价标准框架导出操作性评价指标框架

为建立“操作性”评价标准的指标系统, 需要面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条件、水平、效益差异较大的情形, 以“原理性”质量评价标准的指标框架为依据, 通过推导分析和设计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框架。

1. 筛选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

依据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原理性”评价标准的基本指标框架, 构成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主要有身体体验、动作规范、主体精神、问题意识、合作能力5个方面。在形成具体操作的评价指标时, 应将以上5个方面作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在每个基本内容之下, 通过分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内在的基本层次, 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三类主要行为特征, 由此形成评价指标。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依据“构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想学’、‘乐学’、‘会学’三个基本维度”, [3]对所达到评价指标要求的“操作性”目标进行分类, 形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内容 (见表1) 。

2.划分评价指标的基本层次

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本身的内在特质来说, 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不同的教学质量层次, 反映了教师“教”的水平和学生“学”的效果, 这是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根本。本文参照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原理性”评价标准的质量层次, 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分成“符号——运动技能教学” (基础层) 、“逻辑——知识技能教学” (提高层) 、“意义——体育价值教学” (理想层) 三个层次。

3. 形成质量评价的指标框架

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想学”、“乐学”、“会学”三个基本维度, 来理解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总体, 将上述“筛选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划分评价指标的基本层次”进行整合, 按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逻辑顺序, 形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框架 (见图1) 。

(二) 从被评价对象背景条件确定评价指标的分值权重

在建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时, 要充分考虑被评价者的背景条件, 依据被评价者所在地域、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权重是表示在评价过程中, 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 对各评价因子在总体评价中的作用进行区别对待。”[4]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时, 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和学生情况是权重分配的重要条件。

1.分析被评价对象的背景情况

2001年我国正式开始推行基础教育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5]这为确定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提供了依据。在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下, 建立和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时, 需要了解和掌握两方面的情况。其一, 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如, 笔者所处广州地区, 经济较为发达, 整体教育水平较高。笔者所在学校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体育教学条件较好, 能按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设和开足课程。其二, 不同学段的学生情况。如, 高中学生不同阶段的特征。

(1) 高一学生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文化知识学习的深入, 其思维方式由感性向理性方面发展, 思考问题时更多地运用相关知识和原理, 并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一定的联系。在生理方面, 由于身体发育的需要, 学生喜爱用身体练习来刺激自身身体而形成新的身体适应状态, 以满足身体发育所需要的新的适应水平。因此, 高一阶段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线进行评价。

(2) 高二学生通过高一的体育学习, 对体育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验, 对体育的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认同度。但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 身体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学业成就的压力, 高二学生需要有一种积极情绪和成功体验来维持其学习生活的发展需求, 以致形成一种洋溢积极的精神状态。但要获得身体练习的成功体验, 需要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因此, 高二阶段以知识技能教学为主线进行评价。

(3) 高三学生经过两年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 对体育学习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能将体育学习中的身体练习与自身生命的发展和完善建立一定的联系, 将所学技术、技能和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健身、竞技比赛、娱乐活动之中。与此同时, 随着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生物和化学等学科知识的丰富, 对人体科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了一定的基础。能从各种认知渠道来体验和感悟体育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因此, 高三阶段以体育价值教学为主线进行评价。

2.确定不同学段的指标权重

高中生的身体运动能力、体育学习的认知和行为方式都有一定的阶段性。因此, 在建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时, 依据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各层次的特性, 与高一、高二、高三学段的特征进行分析与串联, 在评价分值的权重上体现学段的发展性。

(1) 高一以“符号——运动技能教学”为重点的评价指标权重。按“基础层/提高层/理想层”为“0.5/0.3/0.2”。

(2) 高二以“逻辑——知识技能教学”为重点的评价指标权重。按“基础层/提高层/理想层”为“0.3/0.4/0.3”。

(3) 高三以“意义——体育价值教学”为重点的评价指标权重。按“基础层/提高层/理想层”为“0.2/0.3/0.5”。

(三) 依评价主体的情况分析评价指标项目的内容结构

“评价的主体关系到评价的结果, 它直接会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6]在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时, 必须考虑设计多大范围与类型的评价主体, 及各评价主体的评价在评价结果所占的分量。根据对体育课程评价主体的研究, 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有教师、学生、管理者三大类型的评价主体。

1. 分析评价主体的基本情况

(1) 教师成为评价的主体。当教师成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时, 为了了解自己或同行的教学效果, 行驶相应的激励与发展机制, 需要对自己和同行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价值判断。这种评价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让教师在自我评价和教学反思中,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发展, 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 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 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体验者和实践者, 对课堂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对现代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而言, “学生是多元评价主体中的重要角色, 有评价课堂教学质量高低与教师教学行为好坏的权利, 这也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学习行为。”[7]因此, 学生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不可缺少的主体。

(3) 管理者成为评价的主体。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中, 课程管理者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评价主体, 它对体育课程的管理与监测起关键作用。对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管理者而言, 一般包括学校教学管理的行政领导、上级教学管理部门的教研员、课程专家等。其中, 学校教学管理的行政领导, 一般只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进行一些常规性教学质量评价;当上级教学管理部门的教研员成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时, 其评价自然是专业而权威;而在现代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中, 吸收专家的力量, 广泛建立与专家的教研、学术联系, 促进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 评价指标项目的内容结构

在建立评价指标的设计时, 需要考虑评价的主体因素。从上述对评价主体的情况分析, 可以这样对“评价指标的项目内容结构”进行定位。为了达到实现直接指向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评价, “要尽力做到在定性、定量、定级分析三方面的结合。”[8]因此, 需要在“项目”的分层中反映“定性”的要求;在每项“指标”中列出衡量达到该项指标要求尺度的不同等级项目, 以体现“定级”;再给不同的“等级”赋予相应的分值, 以体现“定量”。

二、设计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层次评价指标的标准

从上述的探讨与分析, 推导与判断, 形成了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框架, 并对被评价对象的背景条件、评价主体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进而设计了相应的指标分值权重、评价指标的内容结构。但这仅仅是有了建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基本内容, 要形成具有实践操作意义和价值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系统, 还需要从“评价指标框架”、“指标分值权重”、“指标内容结构”出发, 按照每项指标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能形成的程度标准状态进行分类, 形成衡量评价对象达到该项评价指标要求的尺度。因此, 要对不同层次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最基本的水平程度进行分析, 从这些基本程度的特征中, 寻找能体现指标本质特征的、难度和分量适当、容易编制, 及通俗易懂、方便操作、评分简便的评价标准。

(一) 分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层次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

1. 基础层次:“符号——运动技能教学”

“符号——运动技能教学”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层次, 主要特征是进行运动技术的学习, 以形成运动技能。但这一层次的体育课堂教学只能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单纯的“身体发展”需要, 只能表明学生对形成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的具体看法或认识结果, 没有完成技术动作与技能之间的内化, 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一层次重在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运动技能的形成, 促进学生运动认知结构的形成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在目前的体育课堂教学中, 大多数还处在这一层次。普遍存在只注重于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 不去关注技术、技能与知识的结合, 更不去考虑“为何而教, 学之何用”。

2. 提高层次:“逻辑——知识技能教学”

“逻辑——知识技能教学”层次是学生认识形成身体练习的方式和过程。对于普通的学生来说, 没有“逻辑——知识技能教学”的过程, 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难以内化, 它只能作为一种单纯的运动技能, 在一定的时间内存在。这种存在是短暂的, 需要将运动技能与相关知识形成有机的联系, 使知识成为技能形成的基础, 通过技能的应用来体现知识的存在, 这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层次。这一层次的主要特征是注重技术、技能与知识的联系。在运动技能教学中, 能将营养卫生措施、生活制度、自然力 (空气、阳光和水) 、心态调适等方面的健身知识, 及竞技比赛和身体娱乐方面的规则要求渗透在具体的身体练习之中, 让学生体验, 并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与交往,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3. 理想层次:“意义——体育价值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作为由人类认识成果的技术动作所构成的身体练习, 蕴含着对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乃至整个精神世界具有启迪作用的普适性价值, 或与自身生命发展与完善的“假定性”意义。因此, 使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建立价值观成为可能。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并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在以身体练习为载体的活动体验中, 领悟体育学习对自身生命发展的意义, 从中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使体育课堂教学达到最高的“理想层次”。在人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 通过体育学习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并能终生受用的, 是对体育学习意义的领悟, 对体育价值的理解。这一层次的体育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有:形成体育学习的正确概念思维, 让学生明白和清楚体育课堂教学是做什么的, 需要做什么, 自己应该怎么做。并针对具体的身体练习, 引导学生与自身的生命发展需要建立必然的联系。进而引导和调控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 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幸福感受。

(二) 确定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层次评价标准的基本要素

评价标准是衡量评价对象达到评价指标要求的尺度, 是由定性、定量、定级标准等要素组成的。要建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必须对这三个基本要素进行分析。

1. 从项目指标分层体现定性

依据图1“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框架”, 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总体之下, 分身体体验、动作规范、主体精神、问题意识、合作能力5个基本评价指标内容。在此基础之上, 按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符号——运动技能教学”、“逻辑——知识技能教学”、“意义——体育价值教学”3个基本层次的内涵和性质, 将5个基本指标内容分解成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又有一定层次性的3项指标内容, 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总体分解为3个层次类别的15项指标, 以形成每个质量层次评价指标的5个基本项目, 构成“基础层”、“提高层”、“理想层”的一级指标。意在测量某一体育课堂教学处在什么样的质量层次, 以体现这种评价标准的定性属性 (见表2) 。

2. 将指标进行分项体现定级

在3个质量层次的15个评价指标中, 按照每个指标的本质特性, 将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能够体现教学质量的“想学”、“乐学”、“会学”维度特征的行为化因素, 进行归因处理, 形成达到该指标 (1) (2) (3) 的“操作性”目标 (见表1) 。在建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各层次的评价标准时, 将每个层次的5项指标作为评价项目 (一级指标) , 按“达到该指标 (1) (2) (3) 的‘操作性’目标”分解成15个具体操作的评价指标 (二级指标) 。再通过对达到每个层次的15个评价指标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可以体现每个指标的标准所规定的各种行为的优劣程度。用“较好”、“一般”、“较差”来进行标识, 以体现定级评价的要求 (见表2) 。

3. 给每个指标赋分体现定量

在每个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层次的5个指标项目15个评价指标中, 从设计每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出发, 形成衡量评价对象达到该项评价指标要求的尺度, 形成“较好A”、“一般B”、“较差C”3级评价标准 (这里的“ABC”是等级代号) , 并赋予一定的分值, 形成“较好A (1) ”、“一般B (0.7) ”、“较差C (0.5) ”的评价标准, 同时将每个质量层次“基础层/提高层/理想层”赋予“1/2/3”的权重分值 (见表2) , 这是体现定量判定的评价标准。

(三) 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层次评价标准的指标系统

通过分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层次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 确定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层次评价标准的定性、定级、定量的评价标准要素, 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三个层次评价标准的指标系统 (见表2) 。

三、使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注意事项

以上通过建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分析和探讨, 说明如何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操作性”评价标准的指标系统。在使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各层次评价标准的指标系统”进行评价实施操作时, 可依据“评价标准的指标系统”, 按评价的实际需要, 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指标权重、评价标准设计成具体操作的评价表。在进行评价实施操作时,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使用评价标准操作时的具体要求

高中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 在体育学习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 在使用表2进行操作时需要注意。其一, 选择“基础层”、“提高层”、“理想层”3个层次的评价标准时, 要考虑到这是一种递进关系;对同一个指标进行判断分析时, 首先看是否达到“基础层”的标准, 如能达到, 就上升到“提高层”来进行考虑与判断, 依次进行到“理想层”。其次, 在对高一、高二、高三不同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 对3个不同质量层次的权重有所不同;操作时首先要计算出每个层次的总分, 再将每个层次的总分分别乘以每个年级的权重比 (“基础层/提高层/理想层”高一“0.5/0.3/0.2”, 高二“0.3/0.4/0.3”, 高三“0.2/0.3/0.5”) , 得出的和就是其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分值。

(二) 使用时需要针对评价主体的情况

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 选择使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内容。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时, 指标内容不宜太多, 2~3项即可。学校管理者成为评价主体时, 不宜选择身体练习动作技术方面的评价指标, 选择需酌情而定。体育教师、教研员、专家成为评价主体时, 可完全采用本文所提供的评价指标系统。

(三) 使用时需要注意三个层次的判别

在对某一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 按本指标系统进行操作后, 计算出相应的分数, 对照相应的质量层次标准, 首先判断这堂课处在什么样的层次。然后再依据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三个层次所提供的理论背景进行分析, 肯定成绩, 点出不足, 导出后续发展的方向和措施。由于我国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条件、教师教学的水平差异较大, 尽管有的教师教学非常认真和努力, 大多数还处在基础层次, 能达到“提高层次”不多, 进入“理想层次”更是凤毛麟角。但这应该是体育教师的追求, 也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127-128.

[2]吕星宇.论一堂好课的标准[J].教学与管理.2010 (2) .30-33.

[3]邓若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三个基本维度[J].中国学校体育.2012 (3) .39-42.

[4]郑延福.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1 (8) .169-171.

[5]百度百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265891.2010-12-25.

[6]汪全胜等.建构完善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J].教学研究.2009 (3) .28-31.

[7]韩立福.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初探[J].教育科学研究.2006 (11) .23-27.

优质体育课的评价标准 篇8

1 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演进简述

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学生体质的研究和评价, 从颁布法规和政策, 到具体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评估标准, 再到对于评估提出相应的要求等工作方面都可以体现。国内关于研究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演进过程如下。

纵观我国从建国到现在的60多年来, 中国体育发展的历程, 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体系的演进过程就是学生体质健康的快速发展及学校体育教学的变化过程。

1.1《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阶段

1949年朱德在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上提出学习苏联体育工作的优秀经验。为鼓励和推动学生的体能训炼, 提高强学生体质, 1952年我国颁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20世纪50年代, 举办了共计14次具备相当规模的学生体质健康评估调查, 为学校进行体育教学工作和相关体质健康评估标准行业完善工作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数据。但因历史条件所限, 无法系统评价全国学生的体质健康评估标准趋势和特点。

1.2《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阶段

为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1975年我国颁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并于进行了三次修改,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测试内容主要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展行测验, 要求学校必须将《锻炼标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进而促进了关注学校体育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的提升;在1975年, 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童研究所开展了针对9个城市的27万多学生的一些身体基础数据的测量;1979年, 原国家体委、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实施了“中国青少年身体机能和素质测试研究”, 研究区域覆盖了16个省和直辖市, 这次研究选取了多个指标和多个维度进行测量;随后在分别在1991年、1995年、2000年及2005年陆续进行了全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调查研究。

1.3《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阶段

1990年年底, 原国家教委出台并实施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这一标准在当时学生体育的历史时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高校体育的教学工作及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因为公众对于学生的体育健康知识的认识越来深入, 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素质的越来越重视, 《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也日益暴露出本身的弊端和不足。于是, 在1 9 9 2年对于《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进行了部分内容的修订, 加入了专门针对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锻炼和体育成绩等不同方面的全面评定, 并把这些指标和大学生的学位制度和奖学金制度等联系在一起, 作为大学生的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素质的具体评价指标来执行。

1.4《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时期

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随着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发展而必须更新, 所以我国于2002年以健康第一为学生的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指导思想, 出台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一标准初始在进行试点, 在取得了不错的推广成绩后, 在2004年开始正式颁布, 成为现今我国高等院校开展体育教学、评估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的重要参考依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出台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表现。

1.5《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 我国又在2007年出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其主要用于测量和评估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及体育锻炼效果, 是我国对于学生的体质健康要求必须达到的, 也即作为个体的体质健康的学生评价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包括了和学校体育有着直接联系的学生体质健康研究范畴。

2 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演进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2.1 大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现状

从相关的大学生健康监测报告可以得出, 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现状表现如下:一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相对明显, 在耐力和柔韧性两方面的素质下降最明显, 二是为运动速度、爆发力、力量、肺活量、肥胖和视力等素质出现下降。三是大学生的握力水平明显提高;四是大学生的一些疾病的患病率明显减少;五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城乡差距降低。

2.2《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分析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强调高校在开展针对学生的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身体的发育、形态和机能等的协调发展, 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激励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健康标准》的特色表现为即重塑高校体育的教学理念, 又帮助学生树立的健康的新思维和终身锻炼身体的体育思想,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高校必须系统且全面地改革高校的体育课程和教学。

《健康标准》对于提高高校的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 并制定想方设法的体育教学策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各个高校必须建立起适合新《健康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 并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控制机制和反馈机制, 全面完成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和合理评价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

《健康标准》是的主旨是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进而实现学生体质的全面增强, 所以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也必须建立起专门针对学生的健康体质评价体系, 用以实现高校在健康教学上完成改革, 实现和国际体育教学的接轨。转变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转变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转变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 切实提升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

而各个高校在改革体育教学时, 也要注意但完善自身的软件和硬件建设, 保障体育教学改革在进行实际操作能够顺利进行, 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一致, 保证《健康标准》得到有利的执行, 保证高校主管部门必须重视并督促教师认真执行, 以推进和完善《健康标准》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应用。

3 结语

使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评价现在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是基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的发展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双重需要。从我国的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发展和演变历程而言, 高校体育教学就是贯彻《健康标准》的实施过程, 高校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明确体质和健康的关系, 重视健康教育, 拓展学校的体育课程和体育资源, 保证体育教育得以有效实施。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使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军玉.对高校现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7) .

[2]郭艳“.增强体质”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差异试析[J].体育科学研究, 2011 (2) .

[3]胡景峰, 王国军, 张兴东.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嬗变与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章, 2010 (35) .

[4]梁田.浅谈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的关系[J].成功 (教育) , 2011 (9) .

上一篇: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下一篇:党报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