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体育课的评价标准

2024-09-10

常态体育课的评价标准(精选8篇)

常态体育课的评价标准 篇1

0 引言

绩效评价是兴起于发达国家的一种新型政府管理模式和评价政府工作成果的有效方法。90年代, 中国政府绩效评价悄然兴起, 在评价标准设定方面的研究已日渐成熟。如蔡红英认为, 政府绩效的标准是由经济性、效益性、效率性、公平性来衡量的[1]。罗中枢、周斌认为, 地方政府绩效衡量标准主要应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 充分体现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评价时, 既要考察经济增长, 也要考察社会公平;既要考察企业效率, 又要考察公共利益;既要考察发展的环境和活力, 又要考察制度建设和实施的成效[2]。倪星认为,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必须遵循效率与公平并重, 效率与民主兼顾,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步[3]。周实等认为, 行政评价的标准主要应该包括:效果、效率、充足性、适宜性。效果, 即结果是否有价值。效率, 即为了这个结果付出多大的价值。充足性, 即这个有价值的结果的完成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既定目标问题。适宜性, 即所得到的结果是否值得去做[4]。桑玉成认为, 政府的职责并不在于或者主要的并不在于GDP, 而在于维系社会的良好秩序和道德风尚, 在于塑造好的公民和好的社会人伦关系。因而衡量政府绩效高低的标准并不在于经济指标, 而是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问题等[5]。以上都是政府绩效评价标准方面的研究, 而在体育界对绩效评价的研究还不够重视, 在绩效标准方面武恩钧认为, 绩效评价标准是高校竞技体育进行评价的基本依据, 从而为绩效评价指明方向, 故构建绩效评价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评价标准, 所谓评价标准指的是企业对组织或个人工作行为及结果的客观要求[6]。事实上对于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标准设计方面目前还是处于一片空白。基于这样的思考, 笔者对高校竞技体育绩效标准评价进行初步的探索, 旨在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为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考核起理论指导意义, 同时为促进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影响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标准建立的因素

体教结合的大胆创新为高校竞技体育带来契机。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经过几十年探索实践, 目前已举步维艰。体教结合原本作为整合教育、体育等资源而实施的竞技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措施, 但事与愿违。所以对于高校竞技体育考核的重点应放在那一块?怎样才能正确的引导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基于这样的思考, 笔者认为构建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标准已迫在眉睫, 但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的标准受以下众多因素的影响。

1.1 评价标准的非绝对性

对高校竞技体育进行绩效评价的重点是对高校竞技体育效果实现的绩效程度作出评价, 众多学者认为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评价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 增强绩效的建议并提出改善管理, 使其有更高的绩效表现。由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涵盖范围和内容的复杂和广泛等特点, 也就是说因为绩效的多因性, 绩效的优劣不是取决于单一因素, 而要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7]。高校竞技绩效评价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全面评价一所高校的竞技体育, 往往需要众多指标来评估。因为高校竞技体育所承担的重任并非仅为学校多拿几枚金牌而已, 对一所高校的竞技体育进行评价时既要紧随中央政府的大政方针也要紧紧围绕国家体育局及教育部对高校竞技体育给予的期望来考核, 同时也要考虑到高校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及大众体育的紧密关系。

1.2 评价标准的动态性

众所周知, 国家体育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没有十年八载是很难培养出来的。而高校竞技体育人才从招生到进校培养最后为代表学校参加大型赛事, 这需要一定的周期。这个周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根据高校竞技体育的这些客观条件及其发展规律, 对其进行绩效评价标准设定时不能用静止的指标去判定此高校竞技体育开展得好与坏, 因而指标的选择要求充分考虑动态变化特点, 要能较好地准确引导高校竞技体育健康持续的进行。也就是说进行绩效评价时既要考虑短期效益, 同时也要考虑长远绩效, 切忌只看当年的成果导出, 事实上只有二者的有效结合将成为影响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的重点因素。

1.3 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传统意义上对高校竞技体育的评估常常以参加全国乃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及单项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为主要评价内容。从国家的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中央政府层面颁布的与学校体育有关的公共政策法规的梳理, 有学者就总结出我国学校体育政策三导向 (教育化导向、竞技化导向、军事化导向) , 其中教育化导向, 竞技化导向所占比重最大。在教育化导向内, 本阶段重点内容是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 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颁布是这一导向发展的制高点[8]。因此, 对于高校竞技体育产出方面, 指标的选择应体现多样性, 不能一味的定在“金牌战略”方面的成果, 更重要的是将重点放在教育化产出等方面。

2 构建高校竞技体育评价标准的原则

目前, 国际上在绩效评价标准指标的选取方面主要采用SMART原则。S即“speeifie”, 指“具体性”、“明确性”, 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 每一个指标都应被赋予具体明确的含义, 以免造成评价者在评价指标认知上的错误, 从而减少误差;M即“Measurable”, 是指“可测性”, 这不仅是选取指标的原则, 同时也是评价指标存在的意义, 此外, 在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 还要考虑到一些可能存在的实问题, 如获取评价信息的渠道等;A即“Achievable”, 是指“可行性”, 评价指标不能是假设的, 更不能凭空捏造, 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T即“Ti一bound”, 是指“时限性”评价指标的设计不是无限期的, 是有完成时限的[9]。除此之外, 在设计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标准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评价标准指标设计多维度原则[10]

绩效的多维性, 是指绩效表现为多个方面, 需沿多种维度或方面去分析与评价。所谓评价维度是评估对象、评估行为的类型区分, 规定了评估的基本面向, 评价指标是评估的具体手段, 可以看成是维度的直接载体和外在表现。一般来说, 对于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进行内部评价的主体有有国家教育厅及体育局上级部门, 省教育厅及体育局下级部门, 高校本身;外部评价主体应该有新闻媒体、社会公众, 专业机构等。所以对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就需要多主体进行多维度评价, 因各主体所站的立场不同, 进行评价的角度, 观点等标准不一, 如此以来通过评价主体多元化, 内部评价主体与外部评价主体相互结合、互动互补, 以其达到全面客观真实的反映出高效竞技体育绩效水准的目的。

2.2 评价标准设计导向性原则[11]

紧扣高校竞技体育管理工作, 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是进行指标设计的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所谓导向性即能够体现以下主题:主题一, 紧扣时代脉搏, 突出中央大政方针, 紧紧围绕中央对高校竞技体育寄予的厚望—即教育化及竞技化功能进行考核;主题二, 重点对高校竞技体育为国家竞技体育所作重大贡献与对大众体育的服务质量或突出的两者之间密切的服务重点进行绩效考核;主题三, 指标要能够客观公正的反映出高校竞技体育绩效的本质特征和服务质量水平;主题四, 将有利于高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资源需求和上级部门制定的优惠政策、法规等相关因素作为关键, 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2.3 可计量原则

对高校竞技体育绩效指标进行设计时, 有些是可以量化的, 而有些是不可以量化的。在实践中, 大多采用定性为主的指标, 如此主观性较大, 不能客观的反映出实际问题。故指标设计时能量化的通过量化直接进行评价, 不能量化的指标转化评价形式, 借助定性评价进行评估。总之, 指标设计时应遵循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原则。通过不同等次的定义数值, 转化为可计量、可比较、可统计的评价结果[12]。

2.4 突出主要性原则

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牵扯诸如组织领导、运动队管理、教练员队伍建设、条件保障、教学与训练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但在设计指标时切忌泛而不实, 故所选指标要有代表性, 不能面面俱到, 关键是重点突出, 不能烦而杂乱, 做到重主舍此。

2.5 科学性原则

绩效评价的指标作为主观反映客观的工具, 要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使所设计的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指标的定量描述首先应该以定性认识为前提。故在高校竞技体育指标的设计中, 其定义定要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对于所有指标的解释注意不重复、不遗漏的基本统计准则;使指标设计达到科学、客观、合理的要求。只有遵从统计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原则, 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13]。

2.6 可操作原则

可操作性指设计的指标符合实际发展规律, 保证绩效评价在实践中能够顺利运行操作, 同时能够较为准确的计算。因此, 指标的设计要本着简明扼要、定义明确、分类界限清楚。

3 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标准的构建

目前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在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后指出, 在确定绩效评价标准时必须考虑以下四个要素: (1) 与组织战略的相关性———标准与组织战略的相关度; (2) 标准的缺乏度———标准涵盖员工全部责任范围的程度; (3) 标准的污染度———标准之间相互重叠或互为因果的程度; (4) 可靠性———标准的稳定性或一致性, 或个体在一段时间内倾向于保持某一特定水平的程度。[6]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的标准可以管理运行、资源投入、成果产出三个层面去构建。

3.1 高校竞技体育管理运行绩效评价标准的设计

针对管理高校竞技体育的部门, 具体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设计。第一:高校上级部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针对国家教育厅及体育局关于高校竞技体育制定的政策、法规、大政方针等。通过设计制度创新、政策效应、合理法规等指标, 引导高校上级管理部门以国家、社会、学校的需要为导向, 合理配置政府资源, 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设计观念创新、危机管理等指标评价上级管理层的动态效率, 引导高校竞技体育上级管理部门针对不断变化的技术、需求以及社会状况, 提高应变能力, 实现管理效率的优化[12]。保障上级部门管理效率的实现。以上标准的设计希望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第二:高校机关管理指标。指的是管理高效竞技体育各项事务的领导层是否以人为本, 关注并极力满足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重点需求, 做到急人所急, 想人所想。同时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 注意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然还包括决策能力, 决策是否科学民主化等方面的考核。

3.2 高校竞技体育资源投入评价标准的建立

高校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 无论是场馆、设施、训练、比赛、科技投入还是梯队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学校每年对于竞技运动队支出大量的经费, 大部分用在人力资源、财力力资源两方面的投入, 还有一部分用在固定资源完备方面。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有学者指出, 21世纪的经济增长将是人力资源引导型的增长, 所以各国均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于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对人才方面的需求也不例外。

人力资源类投入指标设计:主要针对专职教练员人员结构比例、国家级教练员比例、教练员学历、职称结构状况、引进国内外高级教练员人数等方面设计。通过对这类指标的分析判断高校管理层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分配是否合理、定岗定编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人员、资金分配是否科学恰当, 最终达到实现人力资源投入方面的绩效评价。

财力投入指标设计:这方面的指标设计主要针对竞技体育训练、比赛、奖励、科研、教练员业务学习与培训、运动员营养膳食、运动员医疗康复保障等。通过这些方面指标的设计监督学校领导层对运动队财力投入是否到位, 支配比例是否科学合理等。

训练设施修复完善经费投入:这方面的指标设计主要针对训练球馆、训练辅助器材等方面。总之学校管理部门对运动队的资源投入需要顾及到方方面面, 尽可能的保证运动队的每年的顺利运转。

3.3 高校竞技体育成果产出评价标准的构建

高校竞技运动队的上级管理层每年投入大量的财力尽可能的满足运动队的方方面面的需求, 而运动队接受满足自己运转的经费必须给上级一个满意的回赠。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故对于运动队绩效标准评价的设计应从产出结果来考核, 传统意义上对于高校竞技体育的评估主要集中在奖牌方面, 从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考核, 尤其对于高校竞技体育对于学校体育, 大众体育的影响层面很少重视。作者认为对于高校竞技体育产出绩效评价标准的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体育竞技化产出:主要指的是为国家培植了多少竞技后备人才, 同时代表中国参加世界级大型赛事等。

为校争光获得奖项产出:指的是代表学校参加各种级别的赛事, 同时获得名次及获得多少奖牌等。

教育化产出:这方面的指标设计着重 (应该放在竞技体育对学校体育及大众体育的带动与影响, 以及从高校竞技体育产生的体育方面的各种人才 (如社会体育指导员, 教练员、体育经济人、体育管理人才) 。

4 结束语

高校竞技体育绩效标准构建是一个热门问题但很少有学者去触及的一个问题, 且其评价标准本身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系统。由于受国家体育局, 教育部的参与, 加之高校自身的一些管理政策, 体育部门及体育队的一些管理理念的交织, 使其显得错综复杂。本文对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标准进行初步探索, 具体指标体系的构建需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 此指标标准的建立旨在为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标准是评价主体履行职责情况的综合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标准, 对客观公正评价高校竞技体育绩效, 引导高校竞技体育持续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 绩效评价的标准应该从管理运行、资源投入、结果产出三个方面着重考虑。该评价标准的构建旨在为高校竞技绩效评价提供较为可靠和有效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效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标准,构建

参考文献

[1]蔡红英.政府绩效评估与绩效预算[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7 (, 2) :48-51.

[2]罗中枢, 周斌.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创新[J].社会科学研究, 2006 (, 5) :13-16.

[3]倪星, 余凯.试论中国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创新[J].政治学研究, 2004 (, 3) :84-92.

[4]周实, 宁.行政评价法制制度初探[J].行政法学研究, 2006, (1) :57-58.

[5]桑玉成.论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原则[J].城市管理, 2005 (3) :16-18.

[6]武恩钧.天津市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与资源配置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6.

[7]周勇.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构建[J].经济纵横, 2008, (1) :89-91.

[8]刘宁, 刘静民, 张威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演变脉络之研究[J]体育科学, 2009, 29 (12) :91.

[9]戴骏.以团队为核心的绩效管理模型的设计与应用—PA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方案设计[D].成都: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4.

[10]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1]王义.构建与实施区县政府“卓越绩效”评价体系[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0 (1) :55-57.

[12]石富覃.地方政府绩效评价字表体系设计的导向和原则研究[J].开发研究, 2007 (, 3) :140-143.

常态体育课的评价标准 篇2

关键词:体育课;评价标准;教学设计;组织教学

一、教学思想要与时俱进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还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堂组织等方面予以贯彻。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树立情感教育的意识。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二、教学设计要科学合理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体育教学过程中,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一堂好的体育课应努力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力求让学生做到:乐中玩、玩中练、在练习中体验成功,同时来实现课时目标的达成。

课堂设计包括教学设计构思和教案的书写。在依据领域目标确定好教学内容后,授课者应根据单元计划的要求来确定本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然后再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场地器材与安全措施设计。看一堂体育课教学设计的好坏,主要从以上方面来考虑,但也有所侧重,主要看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评价,主要看是否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制定的目标是否明确、具体、科学,且在实施过程中要有所侧重。

三、教学方法体现出科学性与实效性

根据以身体锻炼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为特点的学科课程定位,针对不同课程类型教材内容的特点,多采用以探究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在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体育教学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的差异而作相应的调整。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他们多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同时还应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尊重其人格,开发其潜能。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常用的一些教学方法有很多,如,游戏比赛法、探究法、鼓励法、多媒体介入法、情境教学法、语言激励等。

四、组织教学体现出有效性与主体意识

体育课的组织形式灵活多变、五花八门。无论采取哪种教学组织形式,笔者认为一堂优质体育课的组织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1.学习全过程围绕目标展开、科学合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重视应用。

2.教学组织思路清晰,实际效果好,效率高。

3.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相符合,具有一定的创新。

4.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5.教师的教态要自然亲切、富有感染力、站位合理、语言(体态)有鼓动性、激励性、评价时机恰当。

五、教学效果体现出效率意识

德国体育教学法专家海克尔教授在评价体育课的质量时提出了这样的标准:一是出汗,二是笑。他认为,上体育课,学生要从事各种身体活动,体内产生热量比安静时高出5倍到15倍。为了维持正常体温,绝大部分的热量要通过皮肤蒸发汗液。因此,出汗与否,出汗多少,是学生运动量大小的标志之一。在体育活动时,学生的观察、注意、情绪、意志等心理和精神状态时刻发生变化。每当获得竞赛胜利或者某种愿望得到满足,学生就会发出各式各样的笑。适宜的笑能使大脑皮层中的兴奋点转换,消除精神紧张和疲劳,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笔者认为,海克尔教授提出的“一是出汗,二是笑”这样的评价标准,就是认为一堂优质体育课最起码要让学生多参与活动,找到快乐。

综上所述,课堂设计的合理性,课堂设计的执行情况;授课者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讲解是否精确、生动,示范是否准确、优美;是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创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师生互动是否正常、合理等,都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因此,评价一堂体育课的好坏要从教学指导思想、课堂设计、课堂设计的执行、课堂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多元化评价。

参考文献:

胡显云.《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25).

常态体育课的评价标准 篇3

一、教学评价的定义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采用测量的工具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量化的描述, 并对量化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 评价的目的在于考核、评定教学成效, 即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价目标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依据教学目标而设计的。

由于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内在的心理结构的构成情况, 它不可能像物理测量那样直接进行, 只能间接地借助一定的量表, 此量表的设计及操作的科学性是学习评价有效进行之前提。

教学评价是一种主观判断, 为了提高评价活动的效度和信度, 学习评价必须以客观资料为基础, 在对客观资料量化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 判断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及心理结构的形成情况与教学目标的差异, 同时需分析教学成效, 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明确的改进措施。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标准, 体育教学评价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2.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3.内部参与者的评价和参与者的评价;4.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5.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6.配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依据不同的需要, 我们应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

三、教学评价的作用

1. 诊断作用。

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 从而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全面客观的评价工作不仅能估计学生的成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 而且能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 并找出主要原因。可见学习评价如同身体检查, 是对学习的严谨的科学的诊断。

2. 激励作用。

评价对教师和学生具有监督和强化作用。通过评价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经验和研究都表明, 在一定的限度内, 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 可以有效地推动课堂学习。

3. 调节作用。

评价发出的信息可以使师生知道自己的教和学的情况, 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修订计划, 调整教学的行为, 从而有效地工作, 以达到所规定的目标, 这就是评价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4. 教学作用。

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 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 智力和品德也有进展。

四、新课标下体育教学评价注意的问题

1. 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将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出勤率只是一种终结性评价指标,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中终结性评价在体育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反映出教学的最终结果, 但这种评价方式和教学过程不同步, 对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不能及时给予反馈。针对这种评价方式的缺陷, 我们建议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相结合, 三种不同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可使整个教学评价处于一种动态的环境中。

2.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

给学生以机会, 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 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 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 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 增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

3.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使体育教学评价具有科学性, 一直以来定量评价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 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 如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这些指标靠定量评价是根本测不到的, 难以量化。如果忽视这些方面, 体育教学评价将是片面的。因此, 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才能全面地把握被评价者的学习情况。

4. 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及体育学习态度、情感的评价

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在评价学生体育学习时, 不仅要考虑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获得, 还要把学生的心理和谐发展作为考查的指标, 以学生心理趋向和认识规律为主线, 设计课程内容的考核与评价。体育学习态度体现在参与者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上, 即学生是否积极地学习体育锻炼的知识, 是否主动投入体育锻炼, 是否主动与他人进行体育交往等。体育学习态度和情感等心理因素对学生未来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也应当成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

5. 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评价

体育教学的运动参与目标主要是为了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具备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身健身的自觉性, 将被动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变成自觉行为, 养成良好的健身行为和生活方式, 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终身体育能力的养成是大体育的最根本任务之一。体育能力包括体能和运动能力、体育锻炼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等, 这些都是大学生走入社会进行自主锻炼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改变过去的传统的评价体系, 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 强化激励机制, 尤其是对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反馈, 把他们的进步幅度纳入体育学习成绩中去。在评价中要考查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与发展的情况, 使体育教学评价影响学生将来的体育锻炼意愿。

总之, 学习评价是体育学科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纲要明确提出, 应在健康第一的指导下, 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为目的, 全面、客观、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运动参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能力五个领域, 以及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在成绩的评定时, 应以发展性、促进性为评价的中心目标。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64, 67.

[2]戴艳.体育教学课程改革构想[J].教育探索, 2003, (9) :20, 22.

常态体育课的评价标准 篇4

一、建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操作措施

在统一的体育课程标准之下, 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活动, 对其教学质量进行价值判断时, 要有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从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原理来看, 建立具体操作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需以具有“导向性”意义的“原理性”标准为依据。“这种标准是通过一定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原理形成的评价标准, 与具体操作的标准处于不同的层次, 但具体评价的指标及标准可从这种‘原理性’标准推导出来。”[2]为建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形成“操作性”评价标准的指标系统, 需要采取如下操作措施。

(一) 由原理性评价标准框架导出操作性评价指标框架

为建立“操作性”评价标准的指标系统, 需要面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条件、水平、效益差异较大的情形, 以“原理性”质量评价标准的指标框架为依据, 通过推导分析和设计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框架。

1. 筛选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

依据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原理性”评价标准的基本指标框架, 构成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主要有身体体验、动作规范、主体精神、问题意识、合作能力5个方面。在形成具体操作的评价指标时, 应将以上5个方面作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在每个基本内容之下, 通过分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内在的基本层次, 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三类主要行为特征, 由此形成评价指标。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依据“构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想学’、‘乐学’、‘会学’三个基本维度”, [3]对所达到评价指标要求的“操作性”目标进行分类, 形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内容 (见表1) 。

2.划分评价指标的基本层次

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本身的内在特质来说, 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不同的教学质量层次, 反映了教师“教”的水平和学生“学”的效果, 这是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根本。本文参照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原理性”评价标准的质量层次, 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分成“符号——运动技能教学” (基础层) 、“逻辑——知识技能教学” (提高层) 、“意义——体育价值教学” (理想层) 三个层次。

3. 形成质量评价的指标框架

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想学”、“乐学”、“会学”三个基本维度, 来理解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总体, 将上述“筛选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划分评价指标的基本层次”进行整合, 按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逻辑顺序, 形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框架 (见图1) 。

(二) 从被评价对象背景条件确定评价指标的分值权重

在建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时, 要充分考虑被评价者的背景条件, 依据被评价者所在地域、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权重是表示在评价过程中, 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 对各评价因子在总体评价中的作用进行区别对待。”[4]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时, 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和学生情况是权重分配的重要条件。

1.分析被评价对象的背景情况

2001年我国正式开始推行基础教育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5]这为确定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提供了依据。在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下, 建立和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时, 需要了解和掌握两方面的情况。其一, 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如, 笔者所处广州地区, 经济较为发达, 整体教育水平较高。笔者所在学校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体育教学条件较好, 能按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设和开足课程。其二, 不同学段的学生情况。如, 高中学生不同阶段的特征。

(1) 高一学生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文化知识学习的深入, 其思维方式由感性向理性方面发展, 思考问题时更多地运用相关知识和原理, 并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一定的联系。在生理方面, 由于身体发育的需要, 学生喜爱用身体练习来刺激自身身体而形成新的身体适应状态, 以满足身体发育所需要的新的适应水平。因此, 高一阶段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线进行评价。

(2) 高二学生通过高一的体育学习, 对体育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验, 对体育的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认同度。但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 身体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学业成就的压力, 高二学生需要有一种积极情绪和成功体验来维持其学习生活的发展需求, 以致形成一种洋溢积极的精神状态。但要获得身体练习的成功体验, 需要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因此, 高二阶段以知识技能教学为主线进行评价。

(3) 高三学生经过两年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 对体育学习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能将体育学习中的身体练习与自身生命的发展和完善建立一定的联系, 将所学技术、技能和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健身、竞技比赛、娱乐活动之中。与此同时, 随着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生物和化学等学科知识的丰富, 对人体科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了一定的基础。能从各种认知渠道来体验和感悟体育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因此, 高三阶段以体育价值教学为主线进行评价。

2.确定不同学段的指标权重

高中生的身体运动能力、体育学习的认知和行为方式都有一定的阶段性。因此, 在建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时, 依据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各层次的特性, 与高一、高二、高三学段的特征进行分析与串联, 在评价分值的权重上体现学段的发展性。

(1) 高一以“符号——运动技能教学”为重点的评价指标权重。按“基础层/提高层/理想层”为“0.5/0.3/0.2”。

(2) 高二以“逻辑——知识技能教学”为重点的评价指标权重。按“基础层/提高层/理想层”为“0.3/0.4/0.3”。

(3) 高三以“意义——体育价值教学”为重点的评价指标权重。按“基础层/提高层/理想层”为“0.2/0.3/0.5”。

(三) 依评价主体的情况分析评价指标项目的内容结构

“评价的主体关系到评价的结果, 它直接会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6]在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时, 必须考虑设计多大范围与类型的评价主体, 及各评价主体的评价在评价结果所占的分量。根据对体育课程评价主体的研究, 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有教师、学生、管理者三大类型的评价主体。

1. 分析评价主体的基本情况

(1) 教师成为评价的主体。当教师成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时, 为了了解自己或同行的教学效果, 行驶相应的激励与发展机制, 需要对自己和同行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价值判断。这种评价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让教师在自我评价和教学反思中,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发展, 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 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 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体验者和实践者, 对课堂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对现代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而言, “学生是多元评价主体中的重要角色, 有评价课堂教学质量高低与教师教学行为好坏的权利, 这也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学习行为。”[7]因此, 学生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不可缺少的主体。

(3) 管理者成为评价的主体。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中, 课程管理者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评价主体, 它对体育课程的管理与监测起关键作用。对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管理者而言, 一般包括学校教学管理的行政领导、上级教学管理部门的教研员、课程专家等。其中, 学校教学管理的行政领导, 一般只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进行一些常规性教学质量评价;当上级教学管理部门的教研员成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时, 其评价自然是专业而权威;而在现代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中, 吸收专家的力量, 广泛建立与专家的教研、学术联系, 促进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 评价指标项目的内容结构

在建立评价指标的设计时, 需要考虑评价的主体因素。从上述对评价主体的情况分析, 可以这样对“评价指标的项目内容结构”进行定位。为了达到实现直接指向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评价, “要尽力做到在定性、定量、定级分析三方面的结合。”[8]因此, 需要在“项目”的分层中反映“定性”的要求;在每项“指标”中列出衡量达到该项指标要求尺度的不同等级项目, 以体现“定级”;再给不同的“等级”赋予相应的分值, 以体现“定量”。

二、设计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层次评价指标的标准

从上述的探讨与分析, 推导与判断, 形成了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框架, 并对被评价对象的背景条件、评价主体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进而设计了相应的指标分值权重、评价指标的内容结构。但这仅仅是有了建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基本内容, 要形成具有实践操作意义和价值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系统, 还需要从“评价指标框架”、“指标分值权重”、“指标内容结构”出发, 按照每项指标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能形成的程度标准状态进行分类, 形成衡量评价对象达到该项评价指标要求的尺度。因此, 要对不同层次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最基本的水平程度进行分析, 从这些基本程度的特征中, 寻找能体现指标本质特征的、难度和分量适当、容易编制, 及通俗易懂、方便操作、评分简便的评价标准。

(一) 分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层次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

1. 基础层次:“符号——运动技能教学”

“符号——运动技能教学”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层次, 主要特征是进行运动技术的学习, 以形成运动技能。但这一层次的体育课堂教学只能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单纯的“身体发展”需要, 只能表明学生对形成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的具体看法或认识结果, 没有完成技术动作与技能之间的内化, 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一层次重在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运动技能的形成, 促进学生运动认知结构的形成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在目前的体育课堂教学中, 大多数还处在这一层次。普遍存在只注重于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 不去关注技术、技能与知识的结合, 更不去考虑“为何而教, 学之何用”。

2. 提高层次:“逻辑——知识技能教学”

“逻辑——知识技能教学”层次是学生认识形成身体练习的方式和过程。对于普通的学生来说, 没有“逻辑——知识技能教学”的过程, 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难以内化, 它只能作为一种单纯的运动技能, 在一定的时间内存在。这种存在是短暂的, 需要将运动技能与相关知识形成有机的联系, 使知识成为技能形成的基础, 通过技能的应用来体现知识的存在, 这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层次。这一层次的主要特征是注重技术、技能与知识的联系。在运动技能教学中, 能将营养卫生措施、生活制度、自然力 (空气、阳光和水) 、心态调适等方面的健身知识, 及竞技比赛和身体娱乐方面的规则要求渗透在具体的身体练习之中, 让学生体验, 并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与交往,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3. 理想层次:“意义——体育价值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作为由人类认识成果的技术动作所构成的身体练习, 蕴含着对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乃至整个精神世界具有启迪作用的普适性价值, 或与自身生命发展与完善的“假定性”意义。因此, 使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建立价值观成为可能。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并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在以身体练习为载体的活动体验中, 领悟体育学习对自身生命发展的意义, 从中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使体育课堂教学达到最高的“理想层次”。在人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 通过体育学习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并能终生受用的, 是对体育学习意义的领悟, 对体育价值的理解。这一层次的体育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有:形成体育学习的正确概念思维, 让学生明白和清楚体育课堂教学是做什么的, 需要做什么, 自己应该怎么做。并针对具体的身体练习, 引导学生与自身的生命发展需要建立必然的联系。进而引导和调控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 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幸福感受。

(二) 确定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层次评价标准的基本要素

评价标准是衡量评价对象达到评价指标要求的尺度, 是由定性、定量、定级标准等要素组成的。要建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必须对这三个基本要素进行分析。

1. 从项目指标分层体现定性

依据图1“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框架”, 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总体之下, 分身体体验、动作规范、主体精神、问题意识、合作能力5个基本评价指标内容。在此基础之上, 按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符号——运动技能教学”、“逻辑——知识技能教学”、“意义——体育价值教学”3个基本层次的内涵和性质, 将5个基本指标内容分解成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又有一定层次性的3项指标内容, 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总体分解为3个层次类别的15项指标, 以形成每个质量层次评价指标的5个基本项目, 构成“基础层”、“提高层”、“理想层”的一级指标。意在测量某一体育课堂教学处在什么样的质量层次, 以体现这种评价标准的定性属性 (见表2) 。

2. 将指标进行分项体现定级

在3个质量层次的15个评价指标中, 按照每个指标的本质特性, 将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能够体现教学质量的“想学”、“乐学”、“会学”维度特征的行为化因素, 进行归因处理, 形成达到该指标 (1) (2) (3) 的“操作性”目标 (见表1) 。在建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各层次的评价标准时, 将每个层次的5项指标作为评价项目 (一级指标) , 按“达到该指标 (1) (2) (3) 的‘操作性’目标”分解成15个具体操作的评价指标 (二级指标) 。再通过对达到每个层次的15个评价指标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可以体现每个指标的标准所规定的各种行为的优劣程度。用“较好”、“一般”、“较差”来进行标识, 以体现定级评价的要求 (见表2) 。

3. 给每个指标赋分体现定量

在每个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层次的5个指标项目15个评价指标中, 从设计每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出发, 形成衡量评价对象达到该项评价指标要求的尺度, 形成“较好A”、“一般B”、“较差C”3级评价标准 (这里的“ABC”是等级代号) , 并赋予一定的分值, 形成“较好A (1) ”、“一般B (0.7) ”、“较差C (0.5) ”的评价标准, 同时将每个质量层次“基础层/提高层/理想层”赋予“1/2/3”的权重分值 (见表2) , 这是体现定量判定的评价标准。

(三) 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层次评价标准的指标系统

通过分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层次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 确定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层次评价标准的定性、定级、定量的评价标准要素, 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三个层次评价标准的指标系统 (见表2) 。

三、使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注意事项

以上通过建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分析和探讨, 说明如何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操作性”评价标准的指标系统。在使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各层次评价标准的指标系统”进行评价实施操作时, 可依据“评价标准的指标系统”, 按评价的实际需要, 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指标权重、评价标准设计成具体操作的评价表。在进行评价实施操作时,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使用评价标准操作时的具体要求

高中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 在体育学习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 在使用表2进行操作时需要注意。其一, 选择“基础层”、“提高层”、“理想层”3个层次的评价标准时, 要考虑到这是一种递进关系;对同一个指标进行判断分析时, 首先看是否达到“基础层”的标准, 如能达到, 就上升到“提高层”来进行考虑与判断, 依次进行到“理想层”。其次, 在对高一、高二、高三不同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 对3个不同质量层次的权重有所不同;操作时首先要计算出每个层次的总分, 再将每个层次的总分分别乘以每个年级的权重比 (“基础层/提高层/理想层”高一“0.5/0.3/0.2”, 高二“0.3/0.4/0.3”, 高三“0.2/0.3/0.5”) , 得出的和就是其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分值。

(二) 使用时需要针对评价主体的情况

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 选择使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内容。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时, 指标内容不宜太多, 2~3项即可。学校管理者成为评价主体时, 不宜选择身体练习动作技术方面的评价指标, 选择需酌情而定。体育教师、教研员、专家成为评价主体时, 可完全采用本文所提供的评价指标系统。

(三) 使用时需要注意三个层次的判别

在对某一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 按本指标系统进行操作后, 计算出相应的分数, 对照相应的质量层次标准, 首先判断这堂课处在什么样的层次。然后再依据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三个层次所提供的理论背景进行分析, 肯定成绩, 点出不足, 导出后续发展的方向和措施。由于我国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条件、教师教学的水平差异较大, 尽管有的教师教学非常认真和努力, 大多数还处在基础层次, 能达到“提高层次”不多, 进入“理想层次”更是凤毛麟角。但这应该是体育教师的追求, 也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127-128.

[2]吕星宇.论一堂好课的标准[J].教学与管理.2010 (2) .30-33.

[3]邓若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三个基本维度[J].中国学校体育.2012 (3) .39-42.

[4]郑延福.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1 (8) .169-171.

[5]百度百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265891.2010-12-25.

[6]汪全胜等.建构完善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J].教学研究.2009 (3) .28-31.

[7]韩立福.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初探[J].教育科学研究.2006 (11) .23-27.

常态体育课的评价标准 篇5

一、建立一堂好体育课的质量标准

由于我国学校体育特殊的文化背景及历史进程, 形成了至今仍然混乱错位的名词概念状况, 出现了不同乃至是对立的体育教学思想意识。在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 由于不同的体育教学思想意识, 产生了不同的教学价值取向, 形成了不同的教学质量观。这些不同的质量观必然会产生对“一堂好课”的不同看法, 进而形成不同的质量标准。至此,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好课有没有统一的标准?什么是“好”?依据什么来判断“好”?基于此, 笔者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原理出发, 通过分析体育课堂教学如何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 来推导一堂好体育课的基本要素, 并设计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

(一) 一堂好课质量标准的基本要素

对一堂体育课的“好”与“差”进行判断是一个评价问题。“评价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1]因此, 一堂好课质量标准的建立, 必须基于对学生体育学习本质的理解之上。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以获得良好的身体练习体验来满足体育学习的需要。从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的现象存在来看, 学生的身体练习体验决定着一切教学活动的存在与实现, 隐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切现象的背后, 贯穿于体育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 是区别于其他文化学科学习的根本特性。身体练习体验是以身体练习为载体的体育学习体验过程, 承载着运动技术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形成, 健身、竞技、娱乐知识的掌握, 人格品质和适应能力的培养等体验活动的生成, 来实现体育学习目标。因此, 在建立一堂好课的标准时, 以身体练习体验作为学生体育学习的本质, 以满足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练习体验需要为目的, 来进行思考与设计。

1.形成良好的身体练习体验条件之一:真实的学习过程

“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 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活动, 与个体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2]“体验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 有极强的主观性,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3]“良好的体验总是发生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 体验的情境越独特、越真实, 体验就越深刻, 乃至出现高峰体验。”[4]身体练习体验离不开身体练习情境。身体练习情境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场地器材和环境条件, 所形成的学习情感氛围。因此, 这种体验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 只有真实的身体练习情境, 学生才能从自身的具体情况出发, 主动地完成相应的身体练习任务。在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体验过程中, 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而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 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 改变这些身体练习的场地器材及环境, 让学生通过感知、反思、抽象、概括, 最后把身体练习体验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解决问题。从本质上讲, 这一切体育学习活动的生成必须以真实的学习过程为基础。

在目前的体育课堂教学中, 存在不少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的作秀课 (主要是指某些检查课、公开课、评比课) , 这种课追求的是虚情假意, 危害的是“诚信”的道德风范和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体验。更为严重的是给广大一线教师形成了不正确的教学思维, 并造成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怀疑和反感, 破坏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真实的体育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从不会到会, 从不懂到懂, 从生疏到熟练, 从失败到成功;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规范训练、真诚帮助、严格要求的方法之中;表现在学生的身体体验、动作规范、主体精神、问题意识、合作交往的过程之中。

2.形成良好的身体练习体验条件之二:适宜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练习体验, 需要学生的认知取向和基本行为与身体练习的规范和要求相符, 而学生的认知取向和基本行为取决于学习方式的合理性。从学生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体验特性来看, “任何一个身体运动技术动作, 哪怕是最简单的徒手动作, 从对动作技术自然面貌的感知开始, 到用自身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 只有通过反复的身体体验与练习才能完成。”[5]而体育学习方式的特定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学生才能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运用, 并进行相应的效果评价。“从目前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 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体验性、接受性、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 大多是以体验性学习方式为主线形成的学习方式组合。”[6]

体育课堂教学中, 适合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体现在, 首先, 实事求是, 主要表现在什么时候需要看示范听讲解就看示范听讲解, 什么时候需要模仿练习就模仿练习, 什么时候需要重复练习就重复练习, 什么时候需要保护帮助就保护帮助, 什么时候需要小组合作就小组合作, 什么时候需要共同探讨就共同探讨;应该做而不做, 不该做却去做, 就不是适宜的方式。其次, 讲求实效, 即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是真实有效的。

3.形成良好的身体练习体验条件之三:完备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 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活动组织和调控等手段, 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 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7]教学是艺术, 其本质是创新, 这是人类对教育教学的共同认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要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在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等方面发展的需要, 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指导和帮助等措施, 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 体验学习过程, 领悟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如何使一堂体育课成为“好课”, 离不开教师完备的教学艺术。教师完备的教学艺术, 能使学生学得扎实而灵活。完备的教学艺术体现在组织艺术、引导艺术、讲解艺术、示范艺术、合作艺术、评价激励艺术、“顺应”和“同化”的艺术等方面。

(二) 一堂好课质量标准的基本指标

从上述的分析和探讨中, 已对一堂好课的基本要素有了一定的认知。那么, 如何在“真实的学习过程”、“适宜的学习方式”、“完备的教学艺术”等要素的基础之上, 形成一堂好课质量标准的基本指标?需要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维度出发, 以体现在身体体验、动作规范、主体精神、问题意识、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行为特征为内容, 以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认同学习目标、体验学习过程、领悟学习意义和价值为主线, 来建立一堂好课的基本指标。

1.实现真实的学习过程, 需要学生较好地认同学习目标

要使体育课堂教学实现真实的学习过程, 需要学生较好地认同体育学习目标。由于学生体育学习的认知形式有别于其他文化学科, 其认同学习目标的过程相对复杂得多。这是一个从初始感知到身体确认再到意义领悟的认识发展过程, 由此形成了三个最基本的认同环节。无论是由一个技术动作形成的身体练习, 还是由多个技术动作组成的身体练习, 不管简单还是复杂, 都必须经过“初始感知”、“身体确认”、“意义领悟”这三个环节, 才能完成学习目标的认同。但有的身体练习内容, 一次基本的认同环节就可完成学习目标的认同;而有的身体练习内容, 需要多次认同环节才能完成学习目标的认同。学生一旦认同了学习目标, 就会自觉主动地去进行身体练习体验、关注技术动作的规范、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目标。因此,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是真实, 主要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同度, 体现在“身体运动练习的体验”、“技术动作学习的规范”、“善于发现学习的问题”等方面。依此, 可将以上三个方面作为判断学生认同学习目标的评价指标。

2.体现适宜的学习方式, 需要学生形成积极的身体体验

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 进行合理的运用并善于对运用的效果进行评价, 这是学生形成良好身体练习体验的基础。因此, 学生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是衡量学习方式是否适宜的依据。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为了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 达成教学目标, 需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 运用于学习活动之中, 并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以利于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在选择、运用、评价学习方式的学习过程中, 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体验为核心, 体现在身体发展、人格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等方面。我们可以从“运动技能形成的规范”、“敢于提出学习的问题”、“与同伴的合作和交流”、“积极情绪感受的体验”、“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与教师的合作和交流”、“运动技能应用的规范”、“学生学习的自我指导”、“社会适应能力的体验”等方面来反映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评价的情况。

3.表现完备的教学艺术, 需要学生领悟体育意义和价值

完备的教学艺术, 来源于教师扎实的教学基础素养, 认真刻苦的教学历练和对教学不懈的追求。教师的教学艺术可从教师的教学创新层面来理解, 而教师的教学创新最终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艺术, 创设适合于学生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体验情境, 进行相应的教学组织活动, 以适应学生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发展;通过引导艺术, 能使体育学习内容与学生自身生命发展和完善建立相应的联系;通过讲解和示范艺术, 让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基本技术、技能、知识得以清楚地感知;通过合作艺术, 能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场地器材和教学环境间进行合作;通过评价激励艺术, 能使学生较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 进行学习的自我强化;通过“顺应”和“同化”的艺术,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与学习能力, 与场地器材和学习环境相适应, 努力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简言之, 学生只有领悟到体育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才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强化, 才会充分地布置与利用场地器材和环境, 才会勤于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由此, 将“学生对学习自我强化”、“与场地器材环境合作”、“勤于解决学习的问题”作为判断教师是否具有完备教学艺术的评价指标。

(三) 一堂好课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

从上述的探讨和分析, 一堂好的体育课质量标准的基本要素, 主要有“真实的学习过程”、“适宜的学习方式”、“完备的教学艺术”等, 要从学生“较好地认同学习目标”、“形成积极的身体体验”、“领悟体育意义和价值”三方面, 来筛选和设计质量标准的基本指标。在此基础上, 设计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内容。

1.综合一堂好课的基本要素和指标形成评价标准的内容

从体育教学过程来分析, 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之中, 选择和运用“适宜的学习方式”, 教师具有“完备的教学艺术”, 才能满足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练习体验”的需要。而“真实的学习过程、适宜的学习方式、完备的教学艺术”, 是建立在学生能够“较好地认同学习目标”、“形成积极的身体体验”、“领悟体育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之上, 并体现在相应的学习行为活动中。依据上述对一堂好课质量标准的基本要素和指标的探讨与分析, 将之综合形成“一堂好课”质量标准的指标内容 (见下页表1) 。

2.依据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三个基本维度设计评价标准

有了以上的15项“一堂好课”的基本评价指标, 需要设计相应的衡量评价对象达到评价指标的尺度。对此, 将表1中的15项指标对应“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想学’、‘乐学’、‘会学’维度的基本行为特征”[8]形成“一堂好课”的质量评价标准 (见表2) 。在“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中, “想学”是基础, “乐学”是保障, “会学”是关键。这是一种学习过程的递进关系, 有了“想学”才能“乐学”, 有了“乐学”才能形成“会学”, “一堂好课”要以学生的“会学”为落脚点, 以“会学”来形成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

二、实施体育课堂教学的课时评价

对体育课堂教学的“一堂好课”有了一定的认识, 并设计了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 如何进行评价实施操作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现以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课时评价为例, 采用“一堂好课”的标准进行课时评价实施操作。

(一) 从评价目标确定评价操作方式

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课时评价, 首先要从评价的目标出发, 来思考和选择评价的操作方式。对于“一堂好课”的判断是多元的, 不同的评价主体会依据不同的评价目标, 选择相应的评价方式, 实施评价的具体操作。

1.粗略型评价

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课时评价具体操作时, 由于评价主体、评价目标、评价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 不可能对一堂体育课实施精细的评价分析, 只能进行粗略的评价判断, 但这种评价也要能尽量客观地反映真实。因此, 从“一堂好课”的基本要素出发, “以粗线条的评价内容指标‘动’、‘汗’、‘得’等, 粗略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认知状态给予价值判断。”[9]形成“一堂好课”的粗略型评价 (见表3) 。诚然, 如一堂体育课, 学生能够做到“自觉主动”、“情愿流汗”、“学有所得”, 能不是一堂好课吗?

2.特色型评价

很多时候, 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中, 其评价内容都带有一些“特别”的要求, 如对“转变学生方式”、“学习能力分层”等内容进行重点评价。与此同时, 有很多的体育课堂教学具有一定创新, 有“特别”可取之处。或者, 其教师有自己“特别”的教学风格, 学生有“特别”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操作时, 可将这些“特别”因素当成特色来处理, 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为中来分析和判断某种特色的形成状况。但在形成这些特色时, 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质量作为保证。因此, 要以“粗略型评价”作为“特色型评价”的基础, 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保评价的效度。具体评价操作时, 可从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中分析判断“特色”的情况, 同时将“动”、“汗”、“得”的评价标准融入“特色”的评价之中。一堂体育课既有一定特色, 同时学生又“动得多”、“有汗流”、“学会了”, 这样的课应该是一堂好课。

3.精细型评价

为了能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判断, 在评价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可进行精细型的评价实施操作。

(1) 使用内容全面的评价表

依据表2“一堂好课”的质量评价标准, 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及标准, 依据高一、二、三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指标权重, 形成“一堂好课”的质量评价表。同时还需要设计学生学习感受的“体育学习情况调查表”, 适时进行评价操作。

(2) 选择相应的评价观察点

体育课堂教学有着较为宽广的场地、变化较多的教学环节、频繁的师生交往等特点, 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课时评价, 需要选择相应的评价观察点 (见表4) 。

(3) 拟订评价具体操作策略

从评价主体的需要出发, 首先考虑选用粗略型、特色型或精细型的评价方式, 然后依据教学内容选择评价的观察点, 再确定评价的基本方法。如, 一看 (进行观察) 、二查 (检查学生练习的效果) 、三问 (采用访谈和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 。

(二) 依评价主体确定评价指标内容

在实施课时评价操作时, 需要考虑评价主体的背景情况。从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实践来看, 通常能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课时评价的评价主体, 主要有教学管理者 (或专家) 、教师 (或同行) 、学生等。

1.教师成为评价的主体。当体育教师成为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时, 可以了解自己或同行的教学效果, 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发展, 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由于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把持度较好, 因此, 评价的指标内容可以相对全面而精细, 尤其是对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方面的评价。

2.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作为体育课堂学习的主体, 对课堂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因此, 学生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不可缺少的主体。在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课时评价时, 需要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但在选择指标内容时, 需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及评价的目标进行设计。一般选择以身体练习体验为主线的评价指标, 如, “⑴身体运动练习的体验”、“⑺积极情绪感受的体验”、“⑿社会适应能力的体验”等指标内容, 进而设计成具体操作的问卷表。

3.管理者成为评价的主体。对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管理者而言, 一般包括学校教学管理的行政领导、上级教学管理部门的教研员、课程专家等。

(1) 学校教学管理者:学校教学管理的行政领导, 一般只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进行一些常规性的教学质量评价, 很难深入, 特别是对体育学习的“动作规范”、“身体体验”方面的评价内容很难做出恰当的判断。因此, 一般采用“粗略型”的评价, 从学生“动”、“汗”、“得”等方面来进行判断是可行的。也可在前面的基础之上, 对学生的合作与交往方面的行为特征给予判断和分析。

(2) 上级部门的教研员:当上级教学管理部门的教研员成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时, 其评价自然是专业而权威的。这种评价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判断及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其评价的指标选择和设计可依据评价的目标和具体情况, 采用“精细型”、“特色型”和“粗略型”的评价。

(3) 课程研究的专家:目前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中, 体育课程专家的参与给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带来了新气象, 广泛建立与专家的教研和学术联系, 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体育课程专家成为评价主体时, 可依据课程专家的需要进行设计, 但要在“一堂好课”评价标准的范围之内。

(三) 被评者的反思与评价者的评点

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 是通过评价来提高质量。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课时评价时, 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进行评价反馈, 主要包括被评价者的反思、评价主客双方的讨论及评价者的导向性评点。当对一堂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观察、测量、调查后, 将各种信息按评价要求处理后, 方可进行评价反馈。

1.被评者的教学反思

对一堂体育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反馈时, 首先需要被评者进行相应的教学反思。其目的是通过反思了解被评者的教学意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及教学成功和不足之处。常用方式是由被评者进行自我反思性陈述。

2.教学情况交流讨论

被评者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性陈述, 不可能完全回答评价者对课堂教学所需要了解的内容, 而被评者也不知道评价者需要了解哪些问题, 只有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讨论, 方可达成统一和满足各自的需要。

3.评价者的导向评点

经评价者和被评者双方的交流与讨论, 在对所评价的课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 需要给予被评者恰当的评点, 以对被评者后续的教学起到激励和发展的作用。这种导向性的评点包括:其一, 课堂总体质量水平, 可用“一堂好课”的标准来判别, 并以此标准作为分析和说明的理论背景, 对课堂教学给予定性 (是不是一堂好课) 。其次, 以“一堂好课”的标准来分析被评者的不足, 并给出解决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吕星宇.论一堂好课的标准[J].教学与管理, 2010 (2) :30-33.

[2]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教育研究, 2003 (2) :53-59.

[3]陈旭远等.生命化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样态[J].教育研究, 2004 (4) :69-72.

[4]成尚荣.体验:学生新的学习方式[J].人民教育, 2005 (9) :9-11.

[5]邓若锋.走出“转变体育学习方式”的认识误区[J].中国学校体育, 2011 (9) :38-40.

[6]邓若锋.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体育学习方式[J].中国学校体育, 2011 (10) :37-40.

[7]王升等.论教学艺术形成[J].教育研究, 2006 (12) :61-65.

[8]邓若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三个基本维度[J].中国学校体育, 2012 (3) :39-42.

常态体育课的评价标准 篇6

一、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发展性评价标准

1. 制定评价标准的依据

1) 国家相关教育政策和法规。

我们在制定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发展性评价标准时, 主要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为依据。

(2) 科学理论。

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既是一种身体活动, 又是一种心理活动, 因此制定评价标准时要有心理活动方面的评价指标。另外, 课外体育锻炼评价还应关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要想有效地落实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评价工作, 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都很重要, 缺一不可。

(3) 评价对象和条件。

上海市金陵中学是黄埔区有声望的一所完全中学, 上海市凌桥中学是上海市一所公办农村初级中学。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 我们发现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有较好的认识, 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还有待提高。

2. 评价标准

根据上述依据, 我们通过提出初拟指标体系和评定标准, 运用调查统计法进行筛选和整理, 随后经过理论论证、专家评判和实验修订[1]三个环节, 制定出供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用的三个标准。

(1) 供教师评价用的标准。

教师评价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标准, 具体情况见表1。

填表说明:如果做到“评定标准”栏等级内容中的4项, 相对应的指标获得的“评定等级”为A;如果做到“评定标准”栏等级内容中的3项, 相对应的指标获得的“评定等级”为B;如果做到“评定标准”栏等级内容中的2项, 相对应的指标获得的“评定等级”为C;如果只做到“评定标准”栏等级内容中的1项或1项都没做到, 相对应的指标获得的“评定等级”为D, 并且在做到的等级内容上打“√”。

(2) 供学生自评用的标准。

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自评标准, 具体情况见表2。

填表说明:同表1。

(3) 供家长评价用的标准。

家长评价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标准, 具体情况见表3。

填表说明:同表1。

二、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发展性评价的操作方法

1. 组织实施

由学校体育教研部门主持, 在班主任和体育老师的配合下, 组织学生、教师、家长在期中和期末进行评价, 并根据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 制定若干制度来规范评价过程, 确保评价结果的高信度和高效度。

2. 搜集评价信息

一般情况下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搜集评价信息,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计算机, 做到评价无纸化, 这样既可以降低评价的成本, 又可缩短评价周期, 能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

3. 处理评价信息

对于定量指标, 我们运用加权平均法和累积分数法以及计算机自编软件处理评价信息, 然后根据常模, 确定每个评价对象的等第。再根据定性指标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有针对性地提出评价对象今后发展的建议。

4. 评价结论反馈

评价结论反馈给学生, 可以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自觉地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和质量;评价结果反馈给老师和家长, 能让他们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评价结论反馈给学校领导, 一方面可为体育教学的改进提供信息, 另一方面可作为学生档案保存起来, 为以后全面评价学生提供资料。

5. 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发展性评价的再评价

每次评价工作完成和评价结论反馈以后, 都要对所做的工作进行评价, 以便及时纠正偏差, 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或者为以后开展评价工作提供有效信息, 如修订评价标准等, 使评价工作趋于科学和完善。

参考文献

医院标准化管理的常态化 篇7

医院标准化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 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解放军总医院历时4年, 对常态化的标准化管理进行了探索, 分别开展了“标准建设年”、“标准深化年”、“标准落实年”和“标准验收年”主题年活动, 通过建标、贯标、落标、验标, 创建了一套每事、每人、每时相互关联制约的, 覆盖全员、全流程、全岗位的常态化医院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本期特别策划从体系框架、标准内容、运行机制、考核监管等方面, 对其关键内容加以报道, 以期为我国医院标准化管理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 对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的提高有所促进。

适应经济新常态提升标准引领力 篇8

适应经济新常态, 提升标准引领力, 开拓“质量时代”新局面。《财富》杂志曾预测“改变未来世界”的科学趋势, 排名第一的就是标准化。标准的本质就是消除差异, 包括消除个体的能力差异、责任差异, 以及企业差异、区域差异等。标准化的本质则是寻找、识别、显示差异的过程, 在寻找差异过程中确定新常态下标准的地位, 在识别差异过程中发现新常态下标准的供求之差, 在显示差异过程中探寻新常态下标准引领未来的特色发展之路。标准决定质量, 开创“质量时代”新局面,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需要在更高的层面、更大的空间发挥标准提质增效、平衡结构、保持定力等作用。

适应经济新常态, 提升标准引领力, 迎接“质量时代”新挑战。创新驱动发展, 标准成就未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引发的新一轮经济变革, 对创新驱动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挑战。面对经济新常态, 适应质量时代新需求, 标准化工作机制亟待创新, 标准化工作方式亟待协同, 标准供求结构亟待再平衡, 标准贡献率亟待提高。持续提升标准引领质量的契合力, 满足“质量时代”对标准提出的新要求, 标准化工作还面临着诸多难题亟待破解。

上一篇:在线答题系统下一篇:中医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