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精选4篇)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 篇1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是由于居民长期饮用含砷超标的水而导致的地方病, 对人体危害极大, 以全身性慢性中毒多见, 为了全面了解平遥县饮水型砷中毒分布及危害现状, 及病区水砷含量与患病率之间的关系, 于2010年5月对汾河流域氟中毒病区南薛靳12个村进行砷中毒病情普查及水砷筛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点的选择
按照《2009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山西省地方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 2010年5月对香乐乡的南薛靳、北官地、西王智, 宁固镇的南候、西张赵、宁固村、营里、王智、河西, 杜家庄乡杜家庄村、西良庄、东风落共12个村进行病情普查及水砷筛查。
1.2 监测内容及方法
1.2.1 砷中毒患病情况调查
对以上12个调查村内连续居住半年以上的所有居民进行健康普查, 根据其皮肤色素脱失、色素沉着、皮肤角化的表现, 必要时进行周围神经损害检查和尿砷、发砷测定, 以确定诊断。每个调查村的普查率应不低于90%。砷中毒病人诊断采用地方性砷中毒病人诊断标准 (WS/T211)
1.2.2 饮水砷含量测定
在分散式供水的调查村 (或改水停用村) , 随机采集100处居民饮用水源水, 不足100处的全部采集, 采集水样必须包括全部砷中毒患者家中饮水;在集中式供水调查村, 采集出厂水水样1份, 居民家中末梢水水样3份 (水缸水) , 同时对调查村的砷中毒病人家庭改水前的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进行砷含量检测。饮水砷含量测定依据生活饮用水标准 (GB/T5750.6) 中的氢化物原子荧光法。
1.2.3 病区判定与划分病区判定与划分采用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判定和划分标准 (WS277)
2 质量控制
2.1 病情普查质量控制
通过对监测相关人员的培训, 确保监测方法统一、技术规范和协调有序。从事水砷检测的相关技术人员, 须经省级培训, 考核后方可上岗。地方性砷中毒病人的诊断、数据录入统一由经省级组织培训,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项目结束后, 进行科学、严谨的质量评估, 及时发现和纠正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 水砷检验质量控制
精密度试验:对同一试样3种不同含量1ug/m L、5ug/m L、10ug/m L样品作6次不同时间平行样测定, 相对标准偏差为3.9%、3.2%、2.7%。准确度试验:以同一样品为本底值加低7ug/m L、20ug/m L, 两个添加量回收率分别为92%、95%。
3 结果
3.1 病情普查情况
12村总人口数15 456人, 常住人口数13 634人, 普查12 562人, 受检率92.14%, 查出可疑砷中毒患者183人, 砷中毒患者58人, 其中轻度50人 (占86.2%) , 中度8人 (占13.8%) , 未发现重度患者, 总患病率0.46%, 男、女检出率分别为0.70% (46/6 544) 、0.20% (12/6 018) , 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 (x2=17.3, p<0.05) 。 (表1)
3.2 病区判定与划分结果
按照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判定和划分标准 (WS277) , 这12个监测村中, 西良庄、西张赵、杜家庄均为轻病区, 宁固、东风落、西王智、南薛靳、北官地、王智为高砷区, 其他3个村为正常水平。
3.3 水砷检测结果
12个村中3个村含砷量正常, 其余均超标, 水样砷含量在0.029~0.160mg/L之间, 均值为0.079mg/L, 从表中可看出本次检测值 (改水后) 与历史检测值 (改水前) 砷含量明显下降。
3.4 水砷含量与患病率之间的相关性
经回归分析, 得样本相关系数r=0.748, tr=3.56393, 故p<0.05说明两者之间有一定正相关性。
4 讨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 宁固镇营里村和河西村、南侯村本次检测水砷含量在正常范围, 也未发现砷中毒患者, 可排除砷中毒病区。改水后砷含量比历史最高水平明显下降, 表明改井后对水质的改善有显著效果。在此次调查中, 发现砷中毒患者, 其中杜家庄乡杜家庄村25人 (水砷平均值0.097mg/L) 、西良庄村18人 (水砷平均值0.16mg/L) ;宁固镇西张赵村15人 (水砷平均值0.139mg/L) ;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 本次结果与其他文献报道结果吻合[1,2]。
上述3个村均被确定为砷中毒轻病区, 12个村水砷在0.029~0.160mg/L, 最高达0.16mg/L, 生活接触方式是引起地方性砷中毒的最主要途径, 是形成地砷病病因链的重要环节, 在生活接触中, 主要通过饮用高浓度无机砷的地下水所致, 并与饮水年限高度相关[3]。本资料显示, 水砷含量与患病率之间有一定正相关, 这与刘建等报道的水砷暴露与地砷病存在正关联且与水砷暴露水平越高, 患病程度越严重相一致[4]。砷中毒病区居民由于长期饮用含砷量高的水样, 而砷有明显的亲硫特性, 在皮肤组织砷与角蛋白的巯基结合而蓄积, 蓄积的砷刺激酪氨酸酶, 使黑色素细胞产生大量色素, 沉积皮肤中, 导致皮肤出现退色性斑点及脱色性斑点, 因此,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色素脱失和皮肤色素沉着。
监测的12村中村都位于汾河西岸, 属高氟地区, 以往因浅井水含氟量高而改为深井, 通过调查, 平遥县的砷中毒病区含砷量超标的饮水井井深一般都在150米以上, 这与有的文献报道[5], 浅层井水往往含砷量不高, 当改为深井则水砷增高一致, 可能由于砷化物溶解度较低, 随水蒸发的能力弱, 因此, 富集的砷不易穿过而形成沉积物, 且缺氧的深层地下水以As O2-为主要价态, 其毒性为五价砷的数倍乃至数十倍。
由于水砷暴露与地方性砷中毒的关联性, 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 实施降砷改水, 且今后改水降氟除砷要统筹兼顾, 加强对该区域的饮水监测, 特别是新打的深井, 将水砷作为必查项目, 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遏制砷中毒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德利, 王正辉, 张向东.山西省砷中毒重点病区饮水含砷量及病情调查 (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6, 25 (1) :67-69.
[2]佟建冬, 陆振明, 张秀丽, 等.吉林省通榆县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现况调查 (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4, 23 (1) :48-49
[3]刘晓莉, 白广禄, 李晓茜, 等.2009年陕西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情监测结果分析 (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11, 30 (1) :44-46
[4]刘建, 王三祥, 王正辉, 等.山西省饮水型慢性砷中毒病区环境介质中砷暴露水平调查 (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12, 31 (1) :64-67
[5]李全乐.地方性砷中毒 (M) 地方病防治专业人员培训教材地方病学杂志, 2008, 6:150-169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 篇2
1.1 调查内容
主要包括降氟改水工程质量情况;居民饮水氟、砷含量, 8~12岁儿童氟斑牙病情及成人临床氟骨症病情;地方性砷中毒病病情。
1.2 调查县
1.2.1 饮水型氟中毒调查县
尚志市、海林市、五大连池市、梅里斯区、泰来县、龙江县、讷河市、依安县、甘南县、富裕县、拜泉县、萨尔图区、龙凤区、让胡路区、红岗区、大同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林甸县、肇源县、肇州县、安达市、肇东市、兰西县、青冈县、明水县。
1.2.2 饮水型砷中毒调查县
五大连池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林甸县、肇源县、肇州县、肇东市、安达市。
1.3 调查方法
1.3.1 调查方法
按照《饮水型氟中毒、砷中毒防治项目技术方案》执行。
1.3.2 检测方法
水氟、水砷含量按《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地方性砷中毒防治手册》中的方法测定, 计算算术均值, 并按《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标准》、《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划分标准》进行分类统计。
2 监测结果
2.1 调查县降氟改水工程水氟含量情况
调查降氟改水工程667个, 其中正常运行 (包括间歇供水) 的477个, 报废的190个, 合格改水工程316个 (改水工程含量≤1mg/L为合格) , 占被调查改水工程的47.38%。全省降氟改水工程整体合格率较低。 (表1)
2.2 调查县高氟水源筛查结果
调查村 (屯) 居民饮水氟含量均值≤1mg/L的村 (屯) 652个, 占被调查村 (屯) 数的31.51%;1.0~2.0mg/L的村 (屯) 915个, 占被调查村 (屯) 数的44.22%;2.0~4.0mg/L的村 (屯) 444个, 占被调查村 (屯) 数的21.46%;大于4.0mg/L的村 (屯) 58个, 占被调查村 (屯) 数的2.8%。超标的饮用水水氟含量均值, 主要集中在1.0~2.0mg/L之间, 从整体情况来看肇东市、青冈县饮用水水氟含量超标现象最为严重, 两市 (县) 水氟超标水源分别占该市被调查水源的90.82%和90.65%。 (表2)
2.3 高砷水源筛查结果
高砷水源筛查村 (屯) 288个, 其中水砷浓度≤0.05mg/L的村 (屯) 有267个, 水砷浓度0.05~0.2mg/L的有8个村 (屯) 。砷中毒普查8个村 (屯) , 尚未查出地方性砷中毒病人。 (表3)
3 讨论
3.1 降氟改水工程质量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调查降氟改水工程667个, 其中正常运行 (包括间歇供水) 的477个, 报废的190个, 合格改水工程316个 (改水工程含量≤1mg/L为合格) , 占被调查改水工程的47.38%。说明黑龙江省现阶段改水工程情况不容乐观, 正在使用的降氟改水工程中水氟含量合格率较低;一些病区早期降氟改水工程已逐渐报废停用。另一些病区降氟改水工程由于资金等诸多问题得不到维修, 这些病区的居民又重新饮用了水氟含量较高的超标水。
3.2 饮水砷含量、地方性砷中毒病情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新昌县后山根村、长安棚村、山支头村、千官岭村、溪竹村、彭潭村共6个地氟病流行村。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1.2.1 饮水氟含量
对6个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村进行饮水含氟量测定。已改水集中式供水的自然村, 采集水源水、出厂水各份和管网末梢水份, 共5份水样;分散式供水的按东、西、南、北、中5个不同方位采集水样。采用饮水氟含量离子选择电极法 (WS/T106-1999) 测定水氟含量。
1.2.2 氟斑牙
由专业人员在自然光下, 采用Dean氏“3 型6 度法”对病区村出生的8~12周岁儿童进行氟斑牙检查。计算氟斑牙患病率、氟斑牙指数。氟斑牙指数= (可疑人数×0.5+极轻度人数×1+轻度人数×2+中度人数×3+重度人数×4) ÷调查人数。
1.2.3 氟骨症
对山支头村、后山根村、溪竹村全部16岁以上常住在村人口开展临床氟骨症检查, 按2005 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技术实施方案进行轻、中、重病情分度, 计算氟骨症检出率。
轻度指颈、腰和四肢大关节持续性休息痛症状 (3个以上部位) , 不受季节、气候变化影响, 可伴有肢体抽搐、麻木, 关节晨僵, 腰部僵硬;中度指除上述关节疼痛症状外, 伴有颈、腰、上肢、下肢关节运动功能障碍体征, 生活、劳动能力降低;重度指严重的颈、腰、上肢、下肢关节运动障碍, 肢体变形, 生活、劳动能力显著降低或丧失, 瘫痪。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秩和检验、卡方检验与Spearman秩相关分析, 检验水准=0.05。
2 结果
2.1 饮水氟含量
按方案要求对每个病区采集5份饮用水水样, 6个病区村共采集30份水样, 水氟均值为0.63mg/L。山支头村 (1.20mg/L) 、后山根村 (1.03mg/L) , 最低为千官岭村 (0.2mg/L) 。
2.2 氟斑牙
6个村合计调查8~12 岁儿童60名, 检出氟斑牙19例, 患病率为31.67%, 氟斑牙指数为0.67。其中极轻10例 (占52.63%) 、轻度8例 (42.11%) 、中度1例 (5.26%) 。男女童患病率分别为30.43% (7/23) 和32.43% (12/37) , 两者无显著差异 (χ2=0.026, P>0.05) 。见表1。
2.3 氟骨症
对山支头村、后山根村、溪竹村16岁以上常住村民747人进行临床调查, 发现有临床症状者172例, 氟骨症临床症状检出率为23.03%。男性氟骨症检出率15.78% (62/393) , 女性31.07% (110/244) , 两者经检验差异明显 (χ2=24.59, P<0.05) 。轻度症状151例 (占87.79%) 、中度症状15例 (8.72%) 、重度症状6例 (3.49%) 。氟骨症患者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人群, 共151例, 占87.79%, 随着年龄的增长, 氟骨症检出率逐渐增高 (rs=0.409, P<0.05) , 呈正相关。见表2。
3个调查村以山支头村 (30.68%) 检出率最高, 其次为溪竹村 (19.37%) 、后山根村 (12.04%) , H=2254.74, P<0.05, 见表3。
3 讨论
新昌县是浙江省地氟病较严重的病区之一。自上世纪80 年代实行改水降氟措施以来, 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本次调查6个病区村仍有2个村水氟含量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可能与改水工程年久失修、管网渗漏、缺乏日常维护有关。
氟斑牙是检测改水效果最敏感的且客观的指标[1]。从调查资料分析, 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为31.67%, 虽比往年有下降趋势, 但超过30% (国家病区划分标准线[2]) 。性别间患病率无差别, 与文献资料一致[3]。
调查显示, 临床氟骨症检出率均为23.03%, 较全国重点监测县东部地区检出率高[4], 在检出的氟骨症病例中, 从年龄分布看, 年龄越大氟骨症的检出率越高, 而且病情越重, 50岁以上人群占87.79%, 符合氟骨症的发生发展规律[5]。本次检出的氟骨症在发病性别上, 女性高于男性, 这可能与妇女生育有关。
本次调查表明新昌县氟病区村病情仍然比较严重, 提示地氟病潜在的流行因素尚未有效控制。为此, 建议应进一步加大对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的力度, 增加资金投入, 加强降氟改水设施管理与维护, 用科学实用的方法指导降氟改水工作;卫生专业部门要加强对病情、水氟的监测, 随时掌握病情与环境介质含量变化, 了解病情消长趋势与防治效果, 为决策部门调整、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切实实施健康促进, 利用多种形式向病区群众宣传高氟危害, 努力提高病区群众的改水防病意识, 形成一种自觉饮用低氟水, 共同维护降氟改水设施的局面[6]。
摘要:目的:了解新昌县农村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 (地氟病) 病区病情及降氟改水工程现状。方法:对新昌县农村6个改水后地氟病病区村进行饮水含氟量测定, 并对812岁儿童、16岁以上成人分别进行氟斑牙、氟骨症临床检查。结果:2个病区村水氟均值超过控制标准;调查812岁儿童60名, 氟斑牙患病率为31.67%, 氟斑牙指数为0.67。检查16岁以上成人747例, 氟骨症临床症状检出率为23.03%。女性 (31.07%) 高于男性 (15.78%) , 两者经检验差异明显 (χ2=24.59, P<0.05) 。氟骨症患者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人群, 共151例, 占87.79%。结论:新昌县氟病区村病情仍然比较严重, 提示地氟病潜在的流行因素尚未有效控制。
关键词:地方性氟中毒,儿童氟斑牙患病率,氟骨症
参考文献
[1]张梅.防氟改水防治氟斑牙的效果观察[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2, 17 (5) :263.
[2]卫生部.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标准[J].GB 17018-1997.
[3]苏丽华.洞头县地方性氟中毒病现况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8, 14 (4) :74-75.
[4]全国地方性氟中毒重点监测组.2000~2001年全国不同地区地方性氟中毒重点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医学会第5次全国地方病学术会议论文集.哈尔滨: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编辑部, 2003, 380-384.
[5]相有章, 李明龙, 主编.现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治疗[J].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499.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点的选择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将3个病区村按病区分类, 分成轻、中、重三类病区村, 对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调查抽样以自然村为单位分成2个层次, 第1层为水氟浓度>1.0mg/L的未改水村和已改水的历史轻病区村;第2层为水氟浓度>2.0mg/L的未改水村和已改水的历史中病区村。
1.2 调查内容与指标
在未改水地区选取的调查村, 按东、西、南、北、中随机采集5份水样, 不足5个水源时全部采样, 测定水氟浓度, 计算平均值;在已改水地区选取的调查村, 随机抽检3份末梢水样, 并采集1份水源水水样测定水氟浓度, 计算平均值。在调查村对所有8~12岁儿童进行氟斑牙检查, 每个村按年龄组随机抽检6人份的尿氟含量, 共计30份, 总数不足30人或各年龄组不足6人时, 则全部检测。成人临床氟骨症检查及尿氟测定:对各监测村全部16岁以上常住人口开展临床氟骨症检查, 并随机检测20人份的 (男女各半) 尿氟含量。成人X线氟骨症检查:对临床诊断的氟骨症患者进行X线拍片, 拍片部位为小腿加膝关节和前臂加肘关节。
1.3 有关标准
水氟测定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非金属指标》 (GB/T5750.6) ;尿氟测定采用《尿中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WS/T89) ;氟斑牙诊断采用Dean’s法;临床和X线氟骨症诊断采用《地方性氟骨症诊断标准》 (WS192) 。
2 结果
2.1 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分布
建阳市氟病区分布在童游镇松原村、麻沙镇新坪村、麻沙镇留田村三组3个高氟地区, 1984年确定3个村为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村;发现高氟病区后, 通过搬迁安置和实施改水工程, 地氟病防治工作收到显著成效, 3个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于1990年达到基本控制标准。2006、2007年我们对3个病区村降氟改水工程开展质量监督、检测, 并对6个村开展高氟水筛查, 新坪、留田病区改水工程运转良好, 松原病区村原改水工程已损毁, 村民饮用山泉水、井水及河水, 部分井水超标, 筛查村未发现高氟水。 (表1)
2.2 饮用水氟含量检测结果
3个病区共检测13份饮用水水样。其中麻沙镇新坪、留田病区村已建立集中供水自来水厂, 各检测出厂水1份及末梢水3份, 水中氟含量均低于0.1mg/L;松原病区因原有集中供水工程已损毁, 检测5份水源水, 其中1份水氟浓度达3.2 mg/L, 其余4份均低于1mg/L。 (表2)
2.3 儿童氟斑牙、尿氟检测结果
对3个病区村18名8~12岁儿童采用Dean’s法检查氟斑牙, 均未检出氟斑牙;同时采样检测尿氟含量, 3个病区村18名儿童尿氟值0.29 mg/L~2.89mg/L, 松原、新坪、留田病区尿氟均值分别为0.4 0mg/L、0.58 mg/L、1.31 mg/L。 (表3)
2.4 临床氟骨症及X线检查结果
对3个病区村16岁及以上成人共71人进行临床氟骨症检查, 检出临床氟骨症患者14人, 临床氟骨症检出率19.72%;对调查发现的临床氟骨症患者进行X线拍片, 结果诊断为氟骨症患者14人。 (表4)
3 讨论
建阳市1982年按《福建省地方性氟中毒调查方案》调查发现童游镇松原村、麻沙镇新坪村、麻沙镇留田村三组3个高氟地区, 1985年起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努力下, 先后采取了整体搬迁和降氟改水措施, 其中新坪病区采取住户整体搬迁方式, 麻沙镇留田村采取打井饮用低氟地下水的方式, 童游镇松原村采取饮用低氟自来水, 有效地控制了地方性氟中毒对当地人民群众的危害, 各地氟病区于1990年达到基本控制标准。
2006、2007年在实施中央补助地方地方病防治项目, 对全市3个病区村降氟改水工程开展质量监督、检测, 新坪、留田病区改水工程分别在2003年、2006年进行改建, 建成自来水厂进行集中式供水且工程运转良好, 但松原病区村原改水工程已损毁, 村民饮用山泉水、井水及河水, 部分村民饮用高氟井水。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经过改水工程的实施, 3个地氟病区8~12岁人群未发现氟斑牙, 尿氟均值为0.79mg/L, 但仍有个别儿童尿氟较高。16岁以上成人临床氟骨症检出率为19.72%。上述检查结果表明此次被调查的高氟病区村, 各项指标比改水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达到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控制标准, 高氟病区村降氟改水措施较巩固, 也进一步证实饮水型氟中毒实施改水措施的干预效果。
但从调查中也发现病区居民经济水平提高了, 特别是多年无新发病例出现, 也出现了一些麻痹思想, 放松了对地氟病危害的警惕性[1], 部分新打水井没有进行水质检测。氟含量超标, 童游镇1份井水水氟含量超标, 达到3.20 mg/L。防氟改水过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2]。
4 建议
4.1 采取降氟改水措施, 确保病区群众饮水安全
松原病区改水项目自1989年完工后, 由于没有建立专人管理机制, 至1996年, 管道毁损, 村民饮水困难, 自行打井取地下水或饮用溪水、山泉水。应停止饮用水氟超标井水, 争取各方资金进行改水, 确保饮水安全。
4.2 加强改水后工程管理及水质监测, 建立长效机制
各病区村要建立饮水水源管理制度, 对集中供水系统要专人管理;新打水井要经水质检测合格后使用;做好高氟水水源管理, 禁止作为饮用水源。
4.3 开展健康教育, 提高病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
采取宣传单、标语、录像等形式开展病区群众健康教育, 让群众了解饮水型地氟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提高群众健康和自我保健意识, 自觉饮用低氟水。
4.4
防氟改水过程亟需周密的政策法规进行规范[3]。
参考文献
[1]刘雅时.吉林省大安市地方病性氟中毒现状及防治[J].中国地方病防治, 2002, 17 (3) :181.
[2]郑照霞.辽宁省饮水型氟中毒病区类型分布及防治概括[J].中国地方病防治, 2001, 16 (6)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