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试剂

2024-06-15

分析试剂(通用12篇)

分析试剂 篇1

一、引言

顺酐铁含量分析时所用到的还原剂抗坏血酸很不稳定, 只能保存10天, 10天后重新配制, 为延长抗坏血酸溶液的有效使用时间, 节约试剂, 提高工作效率, 故提出对抗坏血酸的配制方法进行改进。

1. 抗坏血酸的结构性质及变质机理

抗坏血酸 (C6H8O6) ) , 又称维生素C, 无色片状或针状晶体味酸, 溶于水, 乙醇, 不溶于乙醚, 氯仿, 苯, 石油醚, 和油脂, 不耐热。纯品干燥时在空气中稳定, 非纯品易被氧化, 见光会慢慢变色, 在水溶液中即很快分解, 微迹量金属离子可加速其氧化, 成为酮式结构。

(1) 抗坏血酸的酸性:抗坏血酸属于不饱和多元醇内酯, 由其结构式以看出, 分子中的羰基和稀二醇结构, 使羰基上的氢变的较易离解, 因而其水溶液有较强的酸性 (p H值在3.5~5.0之间) 。

(2) 抗坏血酸的氧化:

a金属离子对抗坏血酸的氧化作用:有关资料表明, 在有微迹量金属离子存在时, 抗坏血酸更易被催化氧化分解, 金属离子与抗坏血酸的氧化还原反应机理, 以

Cu2+为例说明:反应过程中, Cu2+消耗量与加入的抗坏血酸量为1:1, Cu2+一部分被还原到Cu+, 另一部分催化抗坏血酸自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

二、消除影响抗坏血酸变质的途径

我厂配药所用脱盐水中含微量Cu2+, K, +Na+, Fe, 3+Al3+ (控制指标为2mg/l) , 这些离子能严重的加剧抗坏血酸的氧化, 因此其使用的有效期很短。为有效的解决抗坏血酸的使用期限问题, 我们作了以下尝试。

1. 消除金属离子对抗坏血酸的影响

在此, 我们加入了EDTA, 即乙二胺四乙酸, 它是典型的有机金属络和剂,

EDTA分子结构中含有络和能力很强的氨氮 (..N←) 和羧氧 (-C∥-O-) 这两种配位原子, 与金属离子结合时有六个配位原子, 可形成五个五元螯合环, 具有很强的络合性能, 能与多数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 将溶液中加入少量的EDTA可有效的将金属离子络和, 而且反应的速度较快, 形成的螯合物非常稳定。如下图示为EDTA与铜离子形成的鳌和物。

因此, 在进行溶液配制前, 我们对脱盐水进行了预处理, 从而有效的祛除了脱盐水中的金属离子。

实验

⑴取1升脱盐水加入0.0005mol/L的EDTA溶液1L, 将Cu2+Fe, 3+Al3+等金属离子完全络合 (初步估算所加EDTA过量) 。

用1L0.0004mol/L的氯化铜和过量的EDTA络合,

⑶用0.001mol/L的Na OH溶液和过量的氯化铜产生氢氧化铜沉淀, 将沉淀干燥后测定重量计算出沉淀中铜离子的含量, 从而计算出和过量EDTA络合所用的铜离子的量, 这样就能精确计算出处理1L脱盐水所用EDTA的量。实验数据在下表给出。

干燥后Cu (H0) 2沉淀质量:0.02646g

反应过程为:Cu Cl2+Na OH=Cu (0 H) 2

EDTA+Cu=EDTA-Cu

由Cu (H0) 2沉淀的质量计算出过量的EDTA的量为0.00023mol, 由此, 我们就能准确计算出我厂1L脱盐水需用EDTA0.04752g, 就能恰好完全络合其中的金属离子。

综上所述, 配制100ml抗坏血酸溶液需100ml脱盐水, 此时就需要加入EDTA0.004752 g, 即4.0mg。

三、实验部分

1. 改进后的抗坏血酸在标准样品中的适用性测定

仪器

722分光光度计

试剂

(1) 邻菲罗啉显色的标准比色液

2. 实验方法

(1) 吸光度的测定

以未加邻菲罗啉显色的标准比色溶液作参比, 在波长510nm处, 用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个每个显色标准比色溶液的吸光度。

(2) 绘制标准曲线

以100ml标准比色溶液中所含铁的微克数为横坐标, 吸光度为纵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

(3) 其他实验条件不变, 按以上步骤用改进法配制的抗坏血酸溶液制作校准曲线。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 用改进法配制的抗坏血酸溶液测定样品, 其灵敏度, 线性关系, 相对误差, 均符合技术要求。改进后的抗坏血酸溶液置棕色瓶中贮于冰箱中保存, 至少可以稳定34天, 既延长了使用时间, 又节省了人力, 节约了药品试剂的用量, 从长远来看, 在保证较高准确度的同时, 节省了开支, 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莎仁, 韩明梅, 金属催化抗坏血酸的反应动力学及其应用.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32 (5) .201-203.

[2]陈立军, 抗坏血酸氧化还原反应的红外光谱分析.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17 (1) , 41-43.

分析试剂 篇2

随着我国临床诊断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研发技术的不断提高,体外诊断(IVD)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发展最快,也最活跃的细分行业之一。虽然目前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但其发展一直受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首次支持了生物医学关键试剂的重点项目,2005年以来,政府相关部门更是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将体外诊断试剂、诊断仪器、诊断相关酶制剂等产业的发展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将体外诊断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体外诊断行业包括仪器、试剂和耗材,其中IVD市场80%是试剂,本报告以诊断试剂为主,兼顾部分耗材情况,较少讨论诊断仪器。

1.体外诊断试剂概况

体外诊断,即In Vitro Diagnosis,缩写IVD,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的样品(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的产品和服务,包括试剂、试剂产品、校准材料、控制材料、成套工具、仪表、装置、设备或系统等等,包括血液检测、尿液检测等等。本报告以体外诊断试剂为核心,并兼顾部分耗材情况,探讨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投资机会。

1.1 体外诊断试剂是什么

体外诊断试剂隶属于生物制品行业,是下属诊断试剂行业中的一个细分领域。

体外诊断试剂是指用于单独使用或与仪器、器具、设备或系统组合使用,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观察、健康状态评价以及遗传性疾病的预测过程中,用于对人体样本(各种体液、细胞、组织样本等)进行体外检测的试剂、试剂盒、校准品(物)、质控品(物)等,其作用原理为:诊断试剂与体内物质在体外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体液内某些物质——比如糖、脂肪和蛋白质——会和体外诊断试剂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特定的反应,生成特定的产物,消耗定量的体外诊断试剂,而这些是可以被定性或者定量测量出来的,再通过与正常值的对比,从而判断检测对象的生理状态是否正常。

1.2 体外诊断试剂分类

体外诊断试剂的分类方法比较多,通常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按照检测原理分类,这也是现在的主流分类方法。根据检测原理或者检测方法,体外诊断试剂可以分为生化诊断试剂、免疫诊断试剂、分子诊断试剂、微生物诊断试剂、尿液诊断试剂、凝血类诊断试剂、血液学和流式细胞诊断试剂等,生化、免疫和分子诊断试剂为我国诊断试剂主要的三大类品种,目前分子诊断中的核酸诊断占据主要市场,生物芯片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但目前由于成本较高,开发难度大,使用量还比较小。

对于以上三种分类,如果从检测端角度来看,其中生化诊断检测项目的检测原理基本相同,主要是利用某些特定的生物化学反应的特定底物或者产物,然后再通过检测仪器(如分光光度计)定量检测出标的物浓度,从而推算出人体的某些生化指标,如糖、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免疫诊断在原理上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但是检测端的方法就比较多了,检测方式多样化,比如利用放射性元素的放射性而准确测量抗原抗体结合的放射免疫(放免)、利用氯金酸在特定环境下通过静电作用与蛋白质大分子结合的胶体金技术、利用活性酶作为标记物的酶联免疫(酶免)、利用镧系元素(稀土元素)螯合物荧光寿命长的特定进行检测的时间分辨荧光法(TRFIA)和利用化学发光原理和免疫反应原理相结合的化学发光检测(CLIA)。

放免由于对环境污染较大,现在逐渐被其他免疫诊断方法所替代,目前酶免是免疫诊断中比较主流的方法。

核酸诊断是目前分子诊断中的主要部分,另一种是生物芯片技术。分子诊断的检测目标直接是决定生命性状的遗传物质和表现形式,包括DNA、RNA和蛋白质。在具体诊断技术方面,核酸诊断中的代表技术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此外还有NDA测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DNA印迹技术(DNA blotting)、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连接酶链反应(LCR)。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等。目前PCR是核酸检测中主要使用的方法。

第二,按医疗器械受理和审评的体外诊断试剂,它包括临床血液学和体液学检验试剂、临床化学检验试剂、临床免疫学检验试剂和微生物学检验试剂等共计九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按照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不包括国家法定用于血源筛查和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体外诊断试剂产品。

第三,按药品受理和审评的体外诊断试剂。按照这一分类原则,可将体外诊断试剂分为六大类,包括ABO血型定型试剂(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试剂(盒)、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试剂(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抗体试剂(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诊断试剂(盒)、梅毒螺旋体抗体试剂(盒)和放射免疫检测试剂(盒)。

除放免试剂(盒)外,前五种诊断试剂如果用于血源筛查时,按照药品受理和审评;如果用于临床诊断,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前五种诊断试剂如果用于血源筛查则需要进行批批检,以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

第四,按照《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分类,根据产品风险程度由高至低的顺序,将按照医疗器械进行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依次分为第三类、第二类、第一类产品,并实施分类注册管理,其中第三类产品注册管理部门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二类产品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第一类产品为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

(一)第三类产品:国家药监局直接管理

1.与致病性病原体抗原、抗体以及核酸等检测相关的试剂;

2.与血型、组织配型相关的试剂;

3.与人类基因检测相关的试剂;

4.与遗传性疾病相关的试剂;

5.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检测相关的试剂;

6.与治疗药物作用靶点检测相关的试剂;

7.与肿瘤标志物检测相关的试剂;

8.与变态反应(过敏原)相关的试剂。

(二)第二类产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药监局管理

1.用于蛋白质检测的试剂;

2.用于糖类检测的试剂;

3.用于激素检测的试剂;

4.用于酶类检测的试剂;

5.用于酯类检测的试剂;

6.用于维生素检测的试剂;

7.用于无机离子检测的试剂;

8.用于药物及药物代谢物检测的试剂;

9.用于自身抗体检测的试剂;

10.用于微生物鉴别或药敏试验的试剂;

11.用于其他生理、生化或免疫功能指标检测的试剂。

(三)第一类产品:市级药监局管理

1.微生物培养基(不用于微生物鉴别和药敏试验);

2.样本处理用产品,如溶血剂、稀释液、染色液等。

2.体外诊断试剂产业链情况

体外诊断试剂上游的核心原料包括诊断酶、引物、抗原、抗体等等,此外还有各种精细化学原料,包括氯化钠、碳酸钠和各种氨基酸以及有机酸等,这些精细化工品的作用主要是调配诊断试剂的缓冲溶液系统。体外诊断试剂的下游主要是医疗和科研机构,按照用途可以大致划分为医学检测和血源筛查两块。和体外诊断试剂相关的两个平行的行业包括体外诊断仪器和体外诊断耗材两部分

2.1 体外诊断仪器情况

体外诊断仪器目前以进口产品居多,尤其是中高端市场这一块,国外设备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不同类型的体外诊断试剂对仪器的依赖度也不同,例如生化诊断仪器以开放式居多,免疫诊断仪器以封闭式居多。此外,同种类型的体外诊断仪器自动化程度不同,对于试剂的开放程度也不相同,通常高度自动化的仪器是封闭式的,自动化程度较低的仪器是开放式的。

以生化检测设备为例,生化分析仪是临床生化诊断的主要诊断仪器,也是大多数医院最基本的和必备的检验设备。与手工、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相比,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具有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精密度高、重复性好、检测结果不受操作影响等优势,是生化检测发展的方向。发达国家大部分生化诊断均已实现自动化,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二三级医院高端市场中使用较多,基层医院还处于手工、半自动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并存的时期

在我国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市场中,日立、奥林巴斯、贝克曼(奥林巴斯诊断业务被贝克曼收购)三家公司占据了约60-70%的市场份额,其中日立占有约30-40%的市场份额。生化试剂主要用于配合手工、半自动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检验设备使用。

2.2 体外诊断耗材情况

体外诊断耗材主要指真空采血管,由于静脉血液所含有的丰富病理信息,临床检验实验室常用标本中70%是人体静脉血液标本,真空采血管作为主要的体外诊断样本容器,在诊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真空采血已经发展到第三代,是循证医学发展的产物。最早的采血管是开放式,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污染,第一代真空采血管采用负压技术,使得整个采血过程与外界隔离,第一代真空采血管的出现是传统采血方式的革命性事件。在第一代真空采血管的基础上,第二代产品在血液样本采集、盛装和转运环节制定了标准化和规范化流程,使得真空采血管的规格、材质、抽吸量、添加剂等关键指标有了国际标准。第三代真空采血系统考虑到了血液样本离开人体后的变异作用,这样的变异作用将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所以这一代真空采血管的作用已由静脉血液标本的采集和转运装置转变为静脉血液标本分析前变异控制和处理系统。

采血管是血液离开人体后的第一站,血液离开人体过程中和离开人体后,由于活细胞与活性蛋白对环境的变化发生应激反应,致使血液标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生理学性质等发生变化,改变其原始性状,是血液检测面临的主要问题。血液标本发生变异导致检验结果无法确切地说明在体组织与器官之间的真实情况,医疗机构的检验结果可能是一个失真信息的报告,从而违背了循证医学追求的目标。所以针对不同的血液检测项目,要使用不同的真空采血管。在具体实践中,某些诊断项目,不同的诊断试剂对真空采血管的要求也不同,某些诊断试剂的诊断结果会受到采血管的显著影响。

2.3 下游需求情况

体外诊断试剂和仪器的下游需求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医学检测,包括医院、体检中心、独立实验室以及防疫站,其中医院是体外诊断行业最大的下游需求端;第二类是用于血源筛查,这个领域的需求端主要是血站系统,其使用总量相对较小,但是对于诊断试剂有着较高的灵敏度的要求。

单从使用量上来看,血站系统在体外诊断试剂市场中占比较低,从检测项目上来看,血站系统的检测项目相对较窄,但是从诊断试剂的使用结构上来看,目前血源筛查主要使用的免疫诊断试剂中的酶联免疫试剂,同时目前在推广核酸诊断,而在医院市场中,核酸诊断的使用则相对较少,所以血站系统的体外诊断试剂使用量虽然比较小,但是对于某些特定的诊断试剂的需求量相对比较大。

3.体外诊断试剂市场分析

3.1 我国体外诊断试剂行业现状

体外诊断市场中包括诊断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三部分,其中诊断试剂是占比最大的一块,比例在80%左右,其余20%左右的市场是诊断设备和耗材。2011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的总规模预计在146亿元左右,从2007年至2010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整体增速平稳上升。预计在2014年体外诊断市场总体规模将超过260亿元,2010-2014年的年均复合增速在21.6%左右。

体外诊断领域中,诊断试剂占比在80%以上,根据预测,2011年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将近150亿元的市场规模中,体外诊断试剂的规模为120亿元左右,占比82%,其中免疫诊断试剂占整个诊断试剂市场的约29%,生化诊断试剂占26%,免疫诊断和生化诊断主要用于临床诊断,二者占全部诊断试剂市场份额的55-60%的份额;包括分子诊断试剂在内的其他诊断试剂占比27%

体外诊断领域中,诊断试剂占比在80%以上,根据预测,2011年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将近150亿元的市场规模中,体外诊断试剂的规模为120亿元左右,占比82%,其中免疫诊断试剂占整个诊断试剂市场的约29%,生化诊断试剂占26%,包括分子诊断试剂在内的其他诊断试剂占比27%。

2010年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的市场规模将近100亿元,预计2014年这一数据将接近230亿元,4年间的复合增速约为23.1%,略高于体外诊断行业的整体增速。

3.2 全球体外诊断试剂行业情况——核酸诊断异军突起

根据专业机构预测,2012年全球的IVD市场规模将超过560亿美元,2007年这一数字约为420亿美元,5年间的复合增速为6.07%。从全球的增速情况来看,IVD市场基本已经步入了成熟阶段。

从地区来看,全球不同地区和国家的IVD市场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IVD市场规模体量大,它们占据了全球约3/4的IVD市场规模,但是他们的市场已步入了成熟期,增速较慢,预计2007-2012年的年均复合增速在4%左右,而以中国、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型市场,虽然目前的市场总量较小,但是增速高,年均复合增速在12-16%之间,其中中国的IVD市场规模预计2012年将达到将近22亿美元(约合143亿人民币),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将由2007年的2%上升到4%。

在具体品种方面,如下图所示,横轴为细分品种的市场份额(2012年预测),纵轴为2007-2012年的年均复合增速,球体大小代表细分市场规模的大小。图表中右侧图例是按照CAGR由高到底的顺序排列。我们以10%的市场份额和10%的复合增速为界,将图分为4个区域,我们注意到在IVD行业内没有体量大增速高的细分领域,微生物和分子诊断、流式细胞技术以及核酸诊断是增速最快的三个品种,它们的年均复合增速在10%以上,其中核酸诊断在全部细分领域中,是唯一一个兼顾了市场容量和复合增速的细分领域。

在市场规模方面,快速诊断试剂(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其中市场份额最大的是用于糖尿病快速诊断的试剂,以及用于科研和医院系统的快速诊断试剂,二者合计占据了30%的市场份额。此外,临床化学诊断试剂的市场份额12%,是第三大细分领域。这三个细分市场的特点是容量大,增速低,其复合增速在5%左右,临床化学诊断试剂的复合增速仅为2%左右。

4.我国体外诊断试剂行业未来驱动因素

体外诊断试剂作为诊断用药,与一般治疗用药不同,诊断试剂是医生给患者提供诊断方案前的重要参考依据,我们认为诊断试剂行业的扩充将最直接受益于我国诊疗人次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就诊人次上升和卫生费用的提高将是带动行业发展的持久动力,而我国传染病形式的严峻、血源筛查核酸检测工作的推广和行业整合将是未来推动诊断试剂行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4.1 诊疗人次稳步增长,卫生费用增长乏力,结构调整或成为扩容动力

诊疗人次稳步增长是体外诊断行业扩容的最直接动力,2011年我国卫生机构的诊疗人次超过60亿人次,同比增速接近8%。2004年这一数字为40亿人次,7年间增加了超过20亿人次,我们认为未来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速放缓,但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加强将使诊疗人次稳步增长。

诊疗人次对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的影响是显著而直接的,我们将2005年-2011年我国人诊疗人次增速与科华生物和达安基因的业绩增速进行对比,发现它们之间具有较好的吻合特征。

我们注意到我国的卫生总费用从2000年的4600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接近1万亿用了大约6年时间;201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接近2万亿元,比2006年又翻了一番,而这次翻番仅用了3年的时间。卫生费用规模的迅速扩张,一方面意味着医疗卫生市场的容量增大,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随着基数的增大,卫生费用的增速明显下降,201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速仅为11%左右,是历史低点。

我们认为未来体外诊断市场扩容的机会更多地蕴藏在卫生费用的内部调节中。目前的矛盾在于药品费用增长过快,药品费用在卫生总费用中的占比过高。

药品费用方面,2011年,我国的药品费用将近9400万元,同比增长了24%。2009年我国的药品费用大幅增长,随后三年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而同期我国的医药卫生总费用增速已经出现了明显下滑。

药品费用占比方面,2008年药品费用在卫生总费用中的占比约为35%,是近十年的最低水平。但在之后,随着药品费用的大幅增长,药费在总费用的占比明显提升,2011年这一比例达到了42%。

在医院收入和患者消费层面来看,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医院药品收入平均占总收入的44%,药品收入是公立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在消费端,2011年门诊的次均消费中,药费占比超过55%,住院患者中,人均消费中超过40%用于药品消费。

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药费在总费用中的占比明显偏高。以2007年数据为例,美国的药费占比最低,仅为12%,占比最高的韩国也不过25%,而当年中国的比例为42%。药费占比下降将是未来我国卫生费用发展的趋势。

从政策层面方面来讲,国务院在今年四月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未来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是调整医药价格,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提高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医疗技术服务价格。体外诊断作为确定患者病症的重要手段,我们预计这项费用未来在总费用中的占比将有提升,这将成为未来体外诊断试剂和相关耗材市场扩容的重要来源之一。

4.2 传染病形势严峻,刺激诊断试剂行业发展

在我们前面提到的几大类诊断试剂中,免疫诊断试剂是占比最大的一类,约占全部诊断试剂的将近30%的市场份额,分子诊断占比相对较小,大约占4-5%的市场份额。免疫诊断试剂主要用于肝炎检测、艾滋病检测、肿瘤检测和孕检,分子诊断主要用于传染病的检测,它们未来将受益于国家对传染病大力控制而带来的市场扩容。

艾滋病发病人数逐年攀高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字,2000年我国艾滋病发病人数253人,而到了2011年这一数字已经上涨到20450人,11年增长了80倍;每十万人的发病率由0.02上升到1.53。

而这仅是艾滋病发病人数,由于艾滋病潜伏期较长,所以这个数字没有包括HIV病毒携带者数量,如果考虑病毒携带者,这一数字将更大。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年鉴,2000-2011年我国艾滋病发病人数总计在8.7万人左右,而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2008年我国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量就已经达到了约70万人。

此外,我国艾滋病发病率上升的一个重要潜在威胁在于男男同性恋人数的上升。目前我国尚缺乏对该人群的准确统计,但是根据网易新闻转引青岛医学院张北川教授的观点,认为目前国内同妻(同性恋的妻子)数量在1000万以上,据此测算男性同性恋者数量至少在2000万上下。2006年由中国疾控中心牵头完成的首个国内男男同性恋调查报告显示,这一群体是艾滋病感染的高位人群,其感染率高达2.2-3.3%(不同城市见的差异),这一感染率是正常人群的1500倍以上。

国务院于2012年发布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根据该行动计划,我国将在2015年底,使艾滋病存活和感染者数量将控制在120万左右。

病毒性肝炎患者数量庞大

我国的病毒性肝炎患者患病率较高,2006年至今每10万人的患病人数稳定在100人左右。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数量估计超过1亿人,从卫生部公布的近几年我国每年检查出乙肝患者数量来看,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我们认为这和近些年我国卫生部门开展的乙肝控制规划工作有关,根据我国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承诺,2012年我国的5岁以下乙肝病毒感染率控制在2%以下,而2006年我国的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仅为0.96%。我们预计未来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数量将继续保持稳中有降的趋势,但由于病毒携带者数量庞大,乙肝的控制形势依然严峻。

丙肝是病毒性肝炎中仅次于乙肝的第二大疾病,我们注意到丙肝患者数量增加显著。2008-2011年,我国乙肝患者数量总体下降,而丙肝患者数量的年均复合增速为17%,显著高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整体增速。

艾滋病和部分病毒性肝炎患病率的上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传染病的防控面临着严峻形势,临床传染病检测目前主要使用的免疫诊断试剂,我们认为这将成为未来支撑免疫诊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预计2014年我国的免疫诊断试剂市场规模超过80亿元,市场占比小幅提升,达到36%左右。

4.3 血站系统核酸检测大力推广,或带来市场扩容

我们在上文中指出,体外诊断试剂行业的下游主要是临床检验和血源筛查,从总量和种类上来看,临床检验是最主要的消费端,血源筛查主要指血站系统,这一块的消费总量相对较小,诊断试剂使用范围也比较小,但是临床诊断的市场增量主要来自诊疗人次的提升,以及卫生费用的增长,而对于血站系统而言,血源筛查的核酸诊断试点工作正在进行,未来将全面铺开,将带动体外诊断试剂——尤其是核酸诊断试剂的市场规模的扩容。

血站系统的血液检测结果直接关乎临床用血的安全性,最终的检测结果是决定性信息,而临床的检测结果是给医生的参考性信息,所以血站系统对于诊断试剂的灵敏性要求要高于临床的诊断试剂。

目前我国有400多家血站,包括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和血站等等,先从献血量和献血人次上来看,1998年我国的采血量不到1000吨,献血人次不到250万人次,到2011年,采血量突破了4000吨,献血人次超过了1200万人次。献血人次的增加意味着血源筛查市场容量的扩大。

血站的血源筛查检测项目包括乙肝(HBV)、丙肝(HCV)、艾滋病(HIV)、梅毒、转氨酶(ALT)、血型、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和血小板计数(PLT)等。根据从今年6月1日开始执行的《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与2002年版本显著区别在于,对于乙肝(HBV)、丙肝(HCV)和艾滋病(HIV)的检测都增添了核酸检测的方法,而在2002年的规程中,这些项目的检测都使用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为何要开展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相比于ELISA检测,可以显著缩短窗口期,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下表中,黑色数字是ELISA检测方法的窗口期,红色数字是NAT方法的窗口期,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NAT方法的检测窗口期明显低于ELISA方法,换句话说,以HBV病毒检测为例,献血者如果在感染病毒的第17天献血,ELISA方法无法检测出来,应为该方法的窗口期为21天,而采用NAT方法就可以检测出阳性,因为该方法的窗口期为15天,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卫生部自2010年开始启动核酸检测(NAT)试点工作,一期共有15家血液中心参加。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共完成核酸检测将近230万人份。根据我们的统计,在试点完成的这将近230万人份的核酸检测中,诺华和罗氏占据了将近80%的份额,国产试剂占比相对较小。正如我们前文所阐述的一样,血源筛查的检测试剂比临床检测试剂的灵敏度要求要高,目前进口产品在灵敏度和稳定性方面占有优势,所以诺华和罗氏的产品在NAT试点工作中占据了较大的份额。

NAT方法与ELISA方法相比,最主要的优势是灵敏度高,这对于血站系统的血源筛查尤为重要,但是NAT方法的劣势在于其相对较高的成本、操作复杂和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较多。相比之下,ELISA方法虽然在灵敏度上逊于NAT方法,但是其成本低,可以实现高通量检测,并且操作简单,此外,ELISA试剂的选择余地也相对较多。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根据《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未来的检测将是ELISA+NAT,它们不存在相互取代的关系。如果采用两种检测方法,那么从检测准确性角度考虑,两种方法不会选择同一品牌的诊断试剂。从目前试点推广的情况来看,诺华和罗氏占据了明显优势,但是我们认为未来NAT全面铺开后,国内厂商的市场份额将逐渐提高。科华生物、达安基因和浩源生物等公司将在这一领域占领自己的一块新阵地。

试剂行业中增速最高的一个细分领域。受益于我国未来对传染病控制的加强,血液筛查领域的核酸诊断推广,未来我国的分子诊断领域将实现高速的增长,预计2010-2014年的年均复合增速在26%以上。

4.4 行业整合,由分散走向集中

2005年全球前18名IVD企业占据了72%的市场份额,2007年前16家企业占据了76%的市场份额,而前四大IVD企业——罗氏、西门子、雅培、强生——占据了全球约一半的市场份额。

IVD行业的集中度在继续提升,尽管行业龙头企业已经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我们注意到,大型制药企业在不断地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2006-2007年西门子频繁出手,斥资超过150亿美元先后收购了DPC、拜耳(诊断)和德灵的诊断试剂业务,这也帮助西门子公司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IVD生产企业。2009年贝克曼收购日本奥林巴斯诊断业务,时隔两年,贝克曼库尔特便被丹纳赫公司以68亿美元价格收购。作为IVD行业龙头的罗氏公司也没有停止收购扩张之路,2011年罗氏以1.19亿美元收购了德国PVT公司,进一步巩固了IVD行业龙头地位。

与我国医药行业的整体情况类似,我国IVD行业属于新兴产业,与欧美国家相比起步晚,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根据IVD专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约300~4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200家,但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约20家,企业普遍规模小、品种少。

分析试剂 篇3

[关键词]HBV;TP;HBsAg/TP联合检测试剂;血液初筛;实验室检测

当前我国乙肝病毒感染与梅毒疫情流行形势日益严重,呈持续增长和局部高流行态势,乙肝病毒与梅毒正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在无偿献血人群中乙肝病毒与梅毒感染者检出率不断增多。乙型肝炎病毒和梅毒螺旋体病毒也是目前我国采供血机构对献血者进行血液检测的必检项目,也是血液报废的重要原因。当前梅毒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有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试验,血清学试验又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rTA-ABS)、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等;乙肝病毒的检测主要为HBsAg、抗-HBV检测等,而ELISA法在临床应用的时间较早,金标法是近年建立起来的免疫学检测法。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报废,2015年5月,我站开始使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剂(胶体金法,HBsAg/TP)对无偿献血者进行初筛,取得较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2015年12月,在东莞市中心血站献血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共89762人,其中2014年9月~2015年4月献血人数43 952人为对照组,其中男23 852例,女20000例;年龄19~67岁,平均(45.2±3.1)岁;血液初筛项目:血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血红蛋白、谷氨酸氨基转移酶;2015年5月~2015年12月献血人数45 810人为观察组,其中男24 810例,女21 000例;年龄18~68岁,平均(45.1±4.1)岁;血液初筛项目:应用HBsAg/TP联合检测试剂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梅毒抗体,其他检测项目与对照组相同。两组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测仪器和方法

初筛用厦门英科新创公司HBsAg/TP胶体金联合检测试纸条(批号7J0615,8F0619),复检用北京万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试剂盒(批号N20071207,N20090101)、珠海丽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试剂盒(批号20071107,20081223)、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批号20140921,20151009)和罗氏诊断产品有限公司核酸检测试剂盒(批号L046010,L274420)。所用试剂均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批检合格,在有效期内使用。检测仪器包括Thermo Electron移液器,TECANEVO 200/8全自动加样系统,德国Dade BehringBEPIII全自动酶免疫分析系统,Hamilton STAR全自动混样器COBAS AmpliPrep全自动提取仪COBAS Taqman Analyzer全自动扩增仪,仪器均在校准期内。

初筛为手工加样,复检采用ELISA双抗原夹心法、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核酸检测法,由有资质的检验人员进行检验。对89762份标本不合格率进行分析,检验结果判定:两种试剂均为无反应性定义为合格,无论其中一种试剂为反应性定义为不合格。

1.3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14.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乙肝检测情况比较

使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剂(胶体金法)进行血液初筛后,因乙肝阳性而报废率的血液从0.68%下降至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梅毒检测情况比较

经过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报废率的血液从原来的0.68%下降至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众所周知,我国是乙肝大国,2014年乙型肝炎病例报告90多万例,据估算全国约有3000万乙型肝炎患者,全国各地血站按《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作为血液初筛的必检项目,有效减低血液报废率,梅毒近年来也呈流行趋势,已不再局限于高危人群,不同人群均有抗-TP阳性者,而且以性传播为主的梅毒,其感染者还有可能成为艾滋病毒的潜在传播者。导致梅毒抗体阳性和献血者乙肝表面抗原已成为导致血液报废的重要原因,仅次于ALT不合格。而为防止血液传染疾病,对献血者的血液梅毒与乙肝病毒初筛检测非常必要。

在早期为了方便献血者,血站大多采用金标HBsAg试纸条对献血者作HBsAg初筛,有效控制了因HBsAg阳性结果而导致的血液报废率。但是当前随着性病感染率在我国的逐年升高,在直接采血中因梅毒阳性而导致的血液报废率也逐渐提高。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乙肝病毒的包膜蛋白,虽然本身没有传染性,但是HBsAg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为此HBsAg阳性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梅毒螺旋体是引起人类梅毒的病原体,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也可通过血液传播,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HBsAg/TP联合检测试剂作为一项薪型体外诊断技术当前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应用原理是在硝酸纤维素膜上预包被金标抗HBsAg单抗和金标一特异性梅毒基因重组抗原,再对硝酸纤维素膜上的2条检测线和对照线上依次包被抗-HBsAg单抗、特异性梅毒基因重组抗原和羊抗鼠IgG分别进行检测,适用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梅毒螺旋体早期感染的辅助诊断。

为了降低血液报废率,保证血液质量,我站从2015年5月开始,对献血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的联合检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的检测率明显下降,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同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阳性检测率也有所降低,分析其原因可能是:(1)HBsAg/TP联合检测试剂,要求全血或血浆(血清)量为60~80μL,加样15min后观察和判断结果,而以往单HBsAg检测试剂要求全血或血浆(血清)量为70μL,在加样10min后观察和判断结果,易出现假阴性,联合试剂的加样量增加了,观察和判断结果的时间也增加了,部分弱反应性的血液样本也能被检测出来;(2)血液初筛对环境有严格的要求,如温度、湿度,2015年5月份开始,我站外采组更改了血液采集流程,血液初筛从以往在车外进行改为在车里进行,车箱内温度维持在20~25℃之间,湿度维持在40%~70%,同时车箱内安静不受干扰,更利于工作人员的操作,血液的加样量和试剂反应时间等到保证,结果更加可靠。同时有血站认为,对于初次献血者,需要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的联合检测,而以往检测合格的重复献血者不需要做以上两种检测,本研究认为,此做法只适用于《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要求,血液初筛项目只有血红蛋白(Hb)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液检测的血站,从降低血液报废率,节约实验室检测成本的角度考虑,我们认为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是必要的。

体外诊断试剂监管现状分析及思考 篇4

1 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的监管历程

1990年,卫生部发出卫药政法(90)第291号“关于调查临床检验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单位基本情况的通知”;1992年、1994年、1997年卫生部分别发文,分三批对体外诊断试剂的审批管理、整顿发出通知,规定了需申报的体外诊断试剂的品种范围、申报程序、试剂的质量鉴定暂行标准及申报资料[1]。

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成立,药品监管职能划拨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体外诊断试剂正式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

2001年7月2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规范体外诊断试剂管理的意见》。明确了体外诊断试剂审批和注册工作的职责分工,由医疗器械司负责随机专用体外诊断试剂的注册工作;药品注册司负责除随机专用体外诊断试剂外的其他体外诊断试剂的注册工作;安全监管司负责放射性免疫分析药盒的注册工作。

2002年9月1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体外诊断试剂实施分类管理的公告》,明确规定了体外诊断试剂实行分类管理,将体外生物诊断试剂按药品进行管理,体外化学及生化诊断试剂等其他类别的诊断试剂均按医疗器械进行管理,并列举了具体类别。

2007年4月2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实施“关于印发《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实施规定(试行)》《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和《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评定标准(试行)》的通知,逐步加强对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督管理。于同年4月19日发布,6月1日正式实施《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中明确规定除了国家法定用于血源筛查、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体外诊断试剂不属于该办法管理,其它的体外诊断试剂实行分类注册管理。该办法进-步明确了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的产品分类、临床试验、注册检测、质量管理体系和注册申请等方面的内容。

自此,体外诊断试剂除了上述两类产品外其它体外诊断试剂均按照医疗器械进行管理。

2 欧美管理模式简要介绍

目前,各国政府对体外诊断试剂实行的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主要是以风险程度来进行分级管理,主要有美国、欧盟、日本等管理模式。

2.1 美国

在美国,将体外诊断试剂分为I、II、III种类别。其中I类产品的风险最低;III类风险最高,但是在美国属于Ⅲ类的体外诊断试剂是较少的,多数属于II类和I类,而且有百余种I类体外诊断试剂可以豁免510 (k)。同时根据试剂的用途和性质不同,体外诊断试剂中尚存在“通用试剂”和“专用分析试剂”的区别[2]。

2.2 欧盟

欧盟根据体外诊断产品危险性不同,将其分为A类、B类和不需经审评委员会审评的产品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A类:具有高度危险性的产品。此类产品须经审评委员会审评。此类产品必须由国家作批签发,如用于ABO血型、Rh血型、HIV、HBV、HCV等的检测试剂,也包括其校准物和质控物产品。

B类:具有危险性的产品。此类产品须经审评委员会审评,如用于先天性传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病、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型、肿瘤标志物(PSA等)等检测的试剂或产品,也包括其校准物和质控物产品。

不需经审评委员会审评的产品,如临床化学类;尿素测定试剂盒、胆固醇测定试剂盒等。

体外诊断产品和医疗器械在同一个部门进行注册管理。欧盟对体外诊断产品的生产过程按ISO9001和EN46001的要求进行管理[3]。

2.3日本

日本将体外诊断产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新检测项目产品;第二类为已有的检测项目产品,此类产品分为2-A和2-B两部分。2-A:在卫生、保健方面比较重要的项目,包括用于传染性疾病、血型判断、病源体基因、人类遗传基因检测的体外诊断产品;已有的检测项目但采用新测定原理的体外诊断产品。另外,检测敏感度指标不再国家已注册产品的范围内,具有新的临床诊断意义的体外诊断产品也包括在2-A范围内。上述产品以外的项目属于2-B类。

日本将体外诊断产品和医疗器械在同一部门进行管理。

3 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现状分析

3.1 生产企业

生产企业在《办法》实施前,绝大部分体外诊断试剂都按照药品管理,需要通过GMP认证。管理模式转变后,为医疗器械的体外诊断试剂企业需通过医疗器械的体外诊断试剂质量体系认证。而按药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仍按药品的要求管理。因此,市场上出现了按药品管理(申请药品批准文号,以下简称“药字号”)和按医疗器械管理(申请医疗器械批准文号,以下简称“械字号”)两种。而“药字号”和“械字号”的体外诊断试剂在注册申报时的申报要求、申报流程、实验室规范、生产线要求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监管上难以统一进行要求。

3.2 经营企业

在实行新标准之前,经营体外诊断试剂的企业进入的门槛相对较低,根据对某省体外诊断试剂经营企业的调研,总数约有400家,但大部分规模较小。

2007年5月23日发布的《体外诊断试剂经营企业(批发)验收标准》明确规定:经营体外诊断试剂的企业,须同时取得《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质量管理人员1人为执业药师;1人为主管检验师;营业面积不得小于60平方米;住宅用房不得用作仓库,且储存需要有冷库,其容积应与经营规模相适应,但不得小于20立方米等等。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经营企业的进入门槛,确实起到了规范经营企业的目的。但与此同时,经营企业面临着与生产企业同样的问题:对于药字号和械字号的试剂需要分别申请药品经营许可证和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无形中加大了主管部门的监管难度。

3.3 使用单位

以某市2006年对全市医疗机构进行调查的结果为例,32家被调查的单位中28家医疗机构涉及使用341种未经注册的体外诊断试剂(其中各个医院使用的品种有约25%的重复)。这些试剂主要涉及优生优育、糖尿病、肝病、自身免疫疾病、染色体分析、凝血因子测定、遗传代谢、寄生虫、微量元素等病种的临床检验或鉴别检验。大多数医院尤其是三级甲类的大医院使用无证产品是用于临床研究使用的。但是根据实地调研分析,使用无证产品主要有以下几个情况:

有部分体外诊断试剂确实是供临床研究使用的,所以没有进行注册;有些是因为国家对体外诊断试剂的注册审批有一定的程序要求需要相应的时间,而医疗机构又急于使用,因此仅凭企业的注册受理通知就予以采购使用,或多个产品共享一个注册证;还有部分试剂的临床需求量小,企业单独申报成本较高,因此以“仅供科研”方式在临床无证使用。但无论什么原因临床使用无证产品仍然存在安全隐患。

3.4 监管情况

在进行抽验及调研过程中发现有的产品在某些省份是按照Ⅱ类审批管理的,而该类产品实际应该属于Ⅲ类国家局审批注册的。这样就造成技术要求及管理上的差异。

另外,有些高风险的产品,例如,艾滋试剂、肝炎试剂、梅毒试剂等按药品管理的产品施行的是批批检,其质量提高很快,同时也确实起到了监督检验控制的作用。那么对于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产品如何进行有效控制,确保高风险产品的产品质量,应当引起关注。

3.5 标准情况

医疗器械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注册产品标准。目前,《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中规定了部分体外诊断试剂的制造及检定规程,大部分体外诊断试剂产品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010年药典发布,其中收录了按药品进行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标准,按医疗器械管理的部分体外诊断试剂仍然沿用原来的2000版生物制品规程。但是根据医疗器械注册管理程序,医疗器械产品的申报标准均为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而注册产品标准因在审批时,存在不同机构由于地域、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审评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存在着有些同类产品的安全技术指标数值相差大等现象。

4 监管建议

4.1 加强体外诊断试剂标准化建设

由于现阶段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申报的标准大多数是注册产品标准。为了统一审评尺度,提高产品质量,建议加快体外诊断试剂标准化制订的步伐,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一方面可以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尽快转化ISO/TC212归口的国际标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资源,将《中国生物制品规程》中成熟的标准进行修订后转化为行业标准,这样可以不断加快标准制修订进程,从而进一步完善体外诊断试剂标准体系的建设。

4.2 建立信息平台

体外诊断试剂划归医疗器械管理之后,管理模式有了一些改变,原来高风险类的体外诊断试剂标准批准后会返回检验部门进行备案,这样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控制。但是划归器械管理之后,检验部门只是根据申报标准进行检验,无法获得最终审批的注册产品标准,不了解审批的标准与申报的标准之间的差异,因此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控制和体外诊断试剂整体协调管理。

因此,建议主管部门建立一个渠道,可以采取信息共享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内部的信息网站,内部公开审批过的注册产品标准;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直接反馈给技术部门备案的方式,使得检验部门能够及时了解企业产品标准,便于技术部门对整个产品进行质量控制、横向比较、综合评价,进而不断提高整个行业的质量水平。

4.3 加强体外诊断试剂监督抽验工作

2009年国家局开展了体外诊断试剂、二类、三类产品的国家抽验及相关信息的调研工作,对体外诊断试剂的市场状况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摸底,同时对部分产品进行了抽查检验。这对于摸清体外诊断试剂的现状迈进了一大步,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了进一步加强体外诊断试剂的监管,建议可以采取体外诊断试剂国家监督抽验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我们现有的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国家抽验及专项检查计划,采取定期和连续的工作方式,先从重点品种入手,根据不同产品制定出不同的抽验方案,再一步一步的采取相应措施,切实做到监督及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同时为完善法规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4.4 加强对体外诊断试剂检测机构的建设,开展实验室间的比对实验

体外诊断试剂的检验是监管工作的技术保障和依据。因此,应该加强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建设,增加对体外诊断试剂检验设备的经费投入,提高其技术能力和检测水平。同时应该积极开展实验室间比对实验,进一步规范实验室检验操作,从而使得各个医疗器械检验机构的能力水平得到整体性、一致性的提高。确保体外诊断试剂检验工作的科学性及公正性。

4.5 针对临床使用无证产品的情况,应采取相应的规范措施

对于临床使用无证的现象,现阶段采取全面取缔或者加大力度查处都是不现实的。应针对无证现象制定相应的制度,对于临床研究使用的体外诊断试剂应由卫生部或有关部门出具证明,专家评审,允许在限定时间、限定范围内使用,采用“临时使用许可”、并备案的方式。这样监管部门可以及时掌握临床试剂的使用情况。对于其它无证使用的情况应当按照法规严肃查处。

4.6 体外诊断试剂管理

我国的体外诊断试剂的分类还应进一步明确,应进行统一命名,在实际监管过程中应当防止出现同一产品有按Ⅱ类审批,也有按Ⅲ类审批的现象发生。而针对高风险产品,现阶段我们还是可以将药品批批检的理念应用于医疗器械的管理中来,借鉴药品成熟的管理模式,加强高风险体外诊断试剂的监管,确保高风险产品的安全有效控制。

随着体外诊断试剂相关配套法规的日臻成熟,医疗器械检验机构经验的不断积累,体外诊断试剂从长远看还是应该进行统一注册管理,统一管理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对体外诊断试剂实施有效科学的监管。

参考文献

[1]戴莺,李忠阳,蒋炎圭,等.体外诊断试剂管理的现状及监管对策[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4,28(4):290-292.

[2]王泽,钱虹,徐凤玲,等.体外诊断试剂的监督管理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5,29(2):124.

分析试剂 篇5

内容提示:杭州汽轮动力集团设备成套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水泥窑、玻璃窑及其它行业中低温烟气余热发电等节能项目的总承包业务。

内容选自智研咨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建筑节能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1、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集成了余热发电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在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等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壁垒,对各环节的有效集成与协同更是关系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余热发电行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属于资金密集型业务,一次性投资额较大,需要较强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作保障;同时,余热发电行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又是技术密集型业务,需要融合用能行业生产技术和热电转换技术等多学科专业技术保障用能企业的正常生产和余热转换效率;余热发电行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项目建设属于专业化建设业务,需要相关的资质许可;余热发电行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更是专业化运营业务,需要跨行业专门人才进行运行维护以保障运营效率。因此,具备上述条件可以进行余热发电行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公司较少。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主要商业条件(如结算电价、运营期限等)通过专业节能服务公司与合作方的市场化谈判确定,市场化程度较高。

2、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主要企业

目前市场上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从事余热发电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综合节能服务公司主要有天壕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材节能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汽轮动力集团设备成套工程有限公司、大连易世达新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China Recycling Energy Corporation(中国循环能源有限公司)等。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在用能企业对合同能源管理服务需求增加,而市场供给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部分余热发电工程建设及技术服务类公司正在向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转型,市场参与主体将不断增加。

中材节能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成员单位之一,该公司从事工业余热、余压的技术开发、综合利用和产业化,以向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成员企业提供余热发电工程技术服务为主,并已向钢铁、化工、冶金等行业拓展。根据其网站披露,截至2011年12月底,其已签约投资约15个余热发电项目。

杭州汽轮动力集团设备成套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水泥窑、玻璃窑及其它行业中低温烟气余热发电等节能项目的总承包业务。根据其网站披露,截至2011年12月底,其已投资至少3个余热发电项目。大连易世达新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深交所上市公司,主要从事余热发电工程的设计、技术服务、设备成套、工程总承包,以及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根据《大连易世达新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及其他披露资料,截至2011年12月底,其已投资并建成3个余热发电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另有一个在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分析试剂 篇6

胸腔积液在临床上诊断困难较大,特别是结核性胸水难与癌性胸水相鉴别。实验室检查是结核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一般依赖细菌学方法检测胸水中结核杆菌来确诊,但阳性率低;而细菌培养阳性率低,耗时过长也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其他的诊断技术如PCR等在基层医院很难开展,因此本文采用中奥合资上海福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产品FD结核病诊断试剂盒(系采分支杆菌的特异性抗原-脂阿拉伯甘露糖)对89例结核性胸水和30例癌性胸水肿LAM-IgG抗体的检测结果对照分析,讨论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①结核性胸水89例,选自我所住院确诊病例。确诊依据:胸水中找到抗酸杆菌,肺部有活动病灶,抗结核治疗病情好转或胸水吸收,胸水实验室检测符合结核性渗出液。②对照组癌性胸水肿30例,本所恶性胸水住院患者,均在上级医院确诊。

标本收集:在无菌状态下采集胸水2~3ml,放入清洁试管,1小时内送检。同时进行抗酸涂片染色。

测试方法:①取标本20ml加入A液内混匀。②将已稀释的标本滴6滴于塑料小方盘的小孔内。③待标本完全渗入后,加“B”液3滴。④待“B”液完全渗入后。加“C”液3滴。⑤待“C”液完全渗入后,再加“B”液6滴,待“B”液完全渗入后即可观察结果。整个操作过程约10分钟。

结 果

结核组89例胸水中,涂片抗酸染色阳性5例,FD检测阳性31例,阳性率分别为5.62%,34. 8%,FD检测明显高于涂片检查。对照组30例恶性胸水二项检查均为阴性。见表1。

討 论

结核性胸膜炎是机体对结核蛋白成分处于高度过敏状态时所致的胸膜炎症。临床主要表现有发热、咳嗽、胸痛、胸膜摩擦音和胸腔积液。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肺,起因多因为素体虚弱,或原有慢性疾患,肺虚卫外不固,时邪侵袭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早期为胸膜充血、水肿,白细胞浸润,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当机体对结核菌的过敏反应高时,则炎症的渗出量多而发展为渗出性胸膜炎,除纤维蛋白渗出外,尚有血浆从毛细血管渗出,形成胸腔积液。如胸腔积液少,或治疗及时、彻底,就可很快吸收,胸膜常可复原而没有胸膜增厚。如胸腔积液较多,久不吸收,胸膜上有大量纤维蛋白沉着,继而纤维化,形成胸膜增厚,甚至机化,收缩而使胸廓变形,影响呼吸功能。若积液局限包裹于某一部位,称为包裹性渗出性胸膜炎。

当前现代科技和先进的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建立了新的诊断技术,为结核病的诊断和研究开拓了广阔前景。但基层医院诊断仍依靠病史、涂片、X线检查等。结核性胸膜炎与肺结核相比症状不典型,涂片阳性率低,X线检查特异性又较差,因此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有很多重要意义。

单试剂阳性的献血者追踪分析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检测单次不合格献血者246例, 包括抗-HIV、HBs Ag、抗-HCV和抗-TP四种法定输血传染病标志物检测项目, 任何1项反应为阳性者。

1.2 方法

246例无偿献血者, 分别用两种不同厂家的试剂:HBs Ag、抗-HCV为进口ABBOT试剂和国产科华试剂, 抗-HIV为Bio-Rad试剂, 抗-TP为万泰和科华试剂, 使用ELISA方法进行追踪检测研究, 反应过程均使用全自动酶免设备进行加样和孵育、洗版、显色、比色等处理。

2 结果

2.1 246例ELISA单试剂阳性反应献血者追踪结果见表1。

注:经χ2检验, χ2=138.2, P<0.05, 各项目追踪研究的合格率有显著性差异

2.2 两种试剂对单次检测阳性反应献血者追踪检测, 不同试剂检出的阳结果见表2。

3 讨论

献血者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是国家法定质量项目, 关系到献血者及受血者安全。但是由于存在检测“窗口期”, 即人体在感染早期体内血清学尚无改变, 用ELISA法还无法检出感染标志物而出现漏检, 因此可能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根据国家卫计委《血站管理办法》、《献血者健康检查保证》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和标准, 无偿献血者血液的法定检测项目为抗-HIV、HBs Ag、抗-HCV、抗-TP, 目前均用ELISA方法 (2015年开始全面启动核酸检测方法) , 每个项目要用两种试剂同时检测, 阳性反应的血液不能用于临床, 必须按照医疗废物处理。

ELISA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简称, 其原理就是抗原抗体反应, 因其灵敏度高, 特异性强, 因此广泛用于生物学和医学各领域的许多抗原抗体的检测。因为其灵敏度高, 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也较多, 包括试剂、方法、实验室环境、检验设备、污染等[3,4,5], 如果所使用的方法或试剂的灵敏度太高, 可能引起非特异性反应, 此时则导致假阳性, 因此对献血者血液检测有时出现假阳性反应, 经常表现为单试剂或单次检测呈阳性反应, 这样会导致血液不必要的报废和献血者的流失, 因此对无偿献血工作造成负面影响。我们追踪研究的单次检测阳性的246名无偿献血者, 通过严格规范检测后, 结果显示总合格率为32.9%, 即实际上约1/3的正常献血者被误判为不合格, 结果与李玉笑等[6]研究结果相符。也有出现假阴性的情况, 如献血者感染病原体后处于感染的“窗口期”, 此时病原体的载量小, 或抗体尚未形成或含量低, 不一定能检测出来。另外, 所使用的方法或试剂的灵敏度不够, 也会导致不能测出。因此在选用检测方法和试剂时, 既要注意选择其灵敏度, 也要注意其特异性, 综合平衡考虑。

综上所述, 通过对无偿献血者ELISA单次阳性反应的追踪研究检测, 可以减少因为方法学和试剂灵敏度等因素引起的无偿献血者的误淘汰, 一方面减少宝贵血液资源的浪费, 对血液负责, 另一方面也不会误淘汰任何一个健康的献血者, 对无偿献血的宣传、招募, 对建立一支固定的献血者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注:肝炎、艾滋病试剂1为进口试剂, 试剂2为国产试剂;梅毒试剂1和2均为国产。

摘要:目的 对抗-HIV、HBsAg、抗-HC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的ELISA单试剂阳性反应的献血者进行追踪研究, 确定屏蔽献血者的解除屏蔽时间, 避免误淘汰合格献血者, 建立和加强固定献血者队伍。方法 对检测结果异常的246名无偿献血者, 包括血站血液常规检测项目:抗-HIV、HBsAg、抗-HCV、抗-TP等四项输血传染病标志物任何1项或1项以上单试剂检测阳性反应者, 6个月后再抽取其血液标本, 用两种不同试剂追踪检测研究, 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结果 追踪研究各个检测传染病标志物项目的合格率分别为:HBsAg为35.5%、抗-HCV为39.4%、抗-HIV为33.3%、抗-TP为24.6%, 总合格率为32.9%。经χ2检验, 各项目追踪研究的合格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在追踪研究前、后单试剂阳性反应标本中, HBsAg、抗-HCV、抗-HIV三者的进口试剂所占比率比国产试剂明显升高 (P<0.05) , 显示进口试剂灵敏度较高。抗-TP两次检测均使用国产试剂,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通过对单试剂检测不合格献血者四种输血传染病标志物的追踪检测和研究, 排除检测方法学的误差, 尽量消除因为试验假阳性等原因引起的献血者误淘汰, 对无偿献血的宣传、招募和建立、保留固定献血者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单试剂阳性,献血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4号:血站管理办法, 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8469-2012: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2012.

[3]秦艳兰, 刘景春, 刘仁强, 等.国产和进口HIV酶联免疫试剂盒精确性检测比较[J].中国热带医学, 2009, 9 (3) :546-548.

[4]陈景芬, 张员梅, 刘殿香.ELISA检测抗HCV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7 (6) 2:152.

[5]张德志.关于ELISA检测影响因素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2010, 8 (4) :53.

分析试剂 篇8

关键词:体外诊断试剂,胶体金法,技术审评要点

0.前言

胶体金试剂由于其快速、便捷、不需特殊设备、结果判断直观使其在医学检验领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在床旁诊断和家庭使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类产品生产厂家众多,大小参差不齐,产品质量水平差距也较大。该类产品审评目前在国内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相关指南,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审评经验对审评中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

1.适用范围

本文所述适用于依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号) (以下简称《办法》)管理类别为Ⅱ类的、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原理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定性检测的体外诊断试剂(盒)。其中所述“定性”是指只给出阴性或阳性(有反应或无反应、是或非、 有或无、正常或异常)两种可能的结果。至于定量、 半定量检测试剂(盒)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2.产品技术要求

产品技术要求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和《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的相关规定。试剂(盒)性能指标主要包括: 外观、膜条宽度、液体移行速度、最低检测限(分析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批间差等。检验方法中应明确说明采用的参考品 / 标准品、样本制备方法、使用的试剂批次和数量、试验次数、计算方法。下面对几个关键性能指标的关注点进行说明 :

2.1最低检测限(分析灵敏度)

检出限是定性检测试剂 ( 盒 ) 的一项关键指标,其浓度点的选择应符合临床实际诊断意义。 为了避免在临床应用时出现过多的“假阳性”结果,企业在确定该产品的检出限时应结合其实际的临界值,建议不应把两者浓度差设定的过大。 在评价该项指标时,不但要验证检出限浓度点的阳性符合率情况,还要验证阴性参考品的符合情况。如申报产品有相应的国家参考品,则企业内部阳性 / 阴性参考品应参考国家参考品的项目设置。在不低于国家参考品要求的前提下,申请人应根据产品性能验证的实际情况自行设置合理的企业内部参考品。申请人应对内部阳性 / 阴性参考品的来源、抗体浓度等信息进行精确的实验验证,并提交详细的验证资料。

2.2分析特异性

(1)交叉反应

对抗原结构相近或临床症状相似的其他相关抗体血清进行交叉反应研究。申请人应提交所有用于交叉反应验证的病原体来源、浓度确认等信息。

(2)干扰物质

对样本中常见的内源性干扰物质进行检测, 如溶血、高脂、黄疸等,说明样本的制备方法及干扰实验的评价标准,确定可接受的干扰物质极限浓度。

2.3重复性

检测重复性指标时建议采用临界值附近的样品进行多次检测,然后计算同一份样品多次检测的结果或其精确性。在分析试剂重复性时,不应使用强阳性样品或明显阴性的样品,否则无法客观地评价其检测效果。

2.4批间差

取三个批号的试纸,每个批号抽取相同数量, 按照说明书步骤操作,对重复性进行检测,三个批号测试条的结果应一致,显色度均一。

3.产品说明书

3.1产品名称

试剂(盒)通用名称由三部分组成 :被测物名称、用途、方法或原理。例如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测试剂(胶体金法)。

3.2预期用途

第一段内容详细说明产品的预期用途,如试剂(盒)用于体外定性检测人血清、血浆、全血、 尿液等样本的被测物水平,适用的样本类型应结合实际的临床研究情况进行确认。

第二段内容说明与预期用途相关的临床适应症及背景情况,说明相关的临床或实验室诊断方法等。

3.3主要组成成分

(1)应说明试剂 ( 盒 ) 包含组分名称、数量、 比例或浓度等信息。(2)试剂 ( 盒 ) 中不包含但对该项检测必须的组分,企业应明确其相关信息。 (3)试剂 ( 盒 ) 中各组分不同批号间如果可以互换, 应明确说明并提交相关验证材料。

3.4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1)对试剂 ( 盒 ) 的效期稳定性、开封稳定性等信息做详细介绍。包括环境温湿度、避光条件等。(2)开封后未使用产品允许暴露于空气中的温湿度及期限等条件予以明确。(3)不同组分保存条件及有效期不同时,应分别说明,产品总有效期以其中最短的为准。

注:保存条件不应有模糊表述,如“常温”、“室温”。稳定期限建议以月或日为单位。

3.5样本要求

重点明确以下内容 :(1)样本采集前对患者的要求 :如采集时间、采集顺序等,是否受临床症状、用药情况等因素的影响。(2)样本采集 : 说明采集方法及样本类型,如有血浆或全血样本,应注明对抗凝剂的要求。(3)样本处理及保存:样本处理方法、保存条件及期限、运输条件等冷藏 / 冷冻样本检测前是否须恢复室温、冻融次数、对储存样本的添加剂要求等。(4)已知的干扰物。

3.6检验方法

(1)详细说明试验原理、方法,必要时可采用图示方法描述。(2)应明确试验环境温湿度、 测试时间 ( 如观察时间、失效时间等 ),以及样本的复温要求等试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不同型号产品,加样方法如有差异,建议分别以图示方式描述清楚。

3.7检验结果的解释

详细描述对检测结果的判定 ( 无效、阴性、 阳性等 ),建议结合不同情况加以图示说明。

3.8检验方法局限性

综合产品的预期用途、临床背景、检测方法及适用范围等信息,对可能出现的局限性进行相关说明,举例如下 :

(l)本产品检测结果仅供临床参考,不应作为临床诊治的唯一依据,对患者的临床管理应结合其症状 / 体征、病史、其他实验室检查、治疗反应等信息综合考虑。(2)本产品检测原理为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可能会受到一些特殊样本的影响而导致假阳性结果。(3) 高浓度样本可能会出现H00K效应而导致假阴性, 应将其稀释后再检测。应注明对稀释液的要求、 最佳或最大稀释比例。(4)建议对申报试剂临床研究中的病例人群特征进行说明,并对适用人群的性别、年龄、地域等特征进行明示。

3.9注意事项

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本试剂 ( 盒 ) 的检测结果仅供临床参考,患者的临床诊治应结合其症状 / 体征、病史、其他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反应等情况综合考虑。(2)由于方法学或抗体特异性等原因,使用不同生产商的试剂对同一份样本进行检测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测试结果,因此,在病程监测过程中,用不同试剂检测所得结果不应直接相互比较,以免造成错误的医学解释,建议实验室在发给临床医生的检测报告注明所用试剂特征。(3)样本 :采集时间要求、与用药的先后顺序或用药后时间间隔等 ;对所有样本和反应废弃物都应视为传染源对待。

4.临床评价资料

生产企业应按照《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及《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 的要求进行产品临床试验,应注意以下要求 :

4.1研究方法

有同类产品上市的一般选择与已上市的同类产品进行临床研究。对比产品应选择境内已批准上市、临床普遍认为质量较好的同类产品,证明本品与已上市产品等效或优于已上市产品。研究对象应包括两组,一组是用对比试剂确定为阳性的异常组,另一组是用对比试剂确定为阴性的对照组。

对于新研制体外诊断试剂而言,选择适当的受试者,采用试验用体外诊断试剂与诊断该疾病的“金标准”进行盲法同步比较。

4.2临床研究单位的选择

第二类体外诊断试剂申请人应当选定不少于2家(含2家)临床试验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开展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机构应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资质认可。

4.3病例选择及样本类型

4.3.1临床试验样本量的确定 :注册申请人(简称申请人)或 / 临床研究者应根据产品临床使用目的,与该产品相关疾病的临床发生率确定临床研究的样本量。在符合指导原则有关最低样本量要求的前提下,还应符合统计学要求。

1临床研究的总样本数至少为200例(新研制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的临床试验样本量要求同第三类产品)。2阳性样本不少于总样本的30%。包含阳性、阴性样本,样本数目应尽可能原分布,尽可能收集 / 获取临界值的样本,并考虑弱阳性样本。

4.3.2应明确临床样本的采集要求。

1尽可能采用新鲜样品,避免贮存。2对检测结果有明显干扰作用的样本,如溶血、脂血、 黄疸样本尽量避免使用。

4.3.3试验方案中应确定严格的病例或样本纳入 / 排除标准,任何已经入选的病例或样本再被排除出临床研究都应记录在案并明确说明原因。

4.4统计学分析

对临床试验结果的统计应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如阴 / 阳性符合率、检测结果一致性分析等。

对于本类产品对比实验的等效性研究,常选择交叉四格表的形式总结两种试剂的定性检测结果,对定性结果进行四格表卡方或kappa检验以验证两种试剂定性结果的一致性,统计学分析应可以证明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在临床研究方案中应明确统计检验假设,即评价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是否等效的标准。

如直接与临床金标准比对,则除了进行上述统计分析外,还应进行临床特异性、敏感性的相关分析。

4.5结果差异样本的验证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对两种试剂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样本,应采用“金标准”方法或临床上普遍认为质量较好的第三种同类试剂进行复核,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情对差异原因及可能结果进行分析。

5.结语

食品中含铝添加剂试剂盒分析 篇9

含铝添加剂在食品中具有疏松, 保湿, 增加韧性等作用。然而人体摄入过多的铝, 对中枢神经、脑、肝、骨、肾、细胞、造血系统、免疫功能和胚胎等均有不良影响。世界卫生组织于1989年正式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物并加以控制, 提出人体铝的暂定摄入量标准为7 mg/kg·BW。2011年提出, 将铝的暂定每周容许摄入量 (PTWI) 从过去7 mg/kg·BW降为2 mg/kg·BW。2014年5月14日, 我国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联合发出公告, 对GB2760-2011中含铝添加剂进行修改, 禁止了酸性磷酸铝钠、硅铝酸钠和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3种食品添加剂, 且缩小了含铝添加剂的使用范围。近期, 含铝添加剂在食品中滥用的现象又有抬头趋势, 加大现场执法力度刻不容缓, 开发快速准确的快检技术变得尤为迫切。然而, 目前国内外对用于食品检测的试剂盒仍鲜有报道。

本实验采用微波前处理, 通过比色卡比照, 测定样品中铝添加剂的含量。试剂盒稳定性良好, 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性, 实现真正意义上用于食品的试剂盒检测, 为现场执法提供可靠的方法依据。

实验部分

仪器与试剂

微波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盖子开孔的50 m L塑料离心管;20孔50 m L塑料离心管架 (非金属制品) ;硫酸溶液;1%硫酸;1%维生素C;乙酸-乙酸钠缓冲液 (p H 5.5) ;0.2 g/L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溶液;0.5 g/L铬天青S溶液;1 000μg/m L铝标准储备液;铝标准比色卡。

预处理

称取约2 g均匀样品于50 m L塑料离心管中, 加入10 m L 1%硫酸, 盖上开孔盖子。在微波炉钟加热30 s, 取出处理完样液, 冷却至室温, 待用。同时做空白对照。

显色及测定实验

向预处理的样液中依次加入8.0m L p H 5.2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液, 1.0m L 10 g/L抗坏血酸溶液, 混匀, 加2.0m L 0.2 g/L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溶液, 混匀, 再加2.0 m L 0.5 g/L铬天青S溶液, 摇匀后, 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将显色后的样液与铝标准比色卡对照, 测定出样品中铝添加剂的含量。

结果与讨论

试剂盒稳定性实验

本实验选取干粉丝为研究对象, 按1.2进行预处理, 按1.3项进行试剂盒配制, 在180 d内分不同时间点检测, 考察试剂盒的稳定性, 实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 试剂盒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180 d后依然显色稳定。

精密度实验

取绿豆糕、馒头及干粉丝各测定6次, 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 三个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RSD都小于5%, 由此可见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

准确度实验

取绿豆糕、馒头及干粉丝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标准溶液, 每个添加水平3个平行, 按1.2和1.3操作计算加标回收率结果见表3。回收率在91.6%~104.7%, 说明本方法准确度较高。

与国家标准法对比实验

取绿豆糕、馒头和干粉丝各3份, 分别用本方法和GB/T23374-2008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和进行检测, 检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 本方法与GB/T23374-2008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检测结果相对误差小于5%, 说明该方法测定结果置信度较高。

结论

食品中含铝添加剂试剂盒分析 篇10

含铝添加剂在食品中具有疏松, 保湿, 增加韧性等作用。然而人体摄入过多的铝, 对中枢神经、脑、肝、骨、肾、细胞、造血系统、免疫功能和胚胎等均有不良影响。世界卫生组织于1989年正式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物并加以控制, 提出人体铝的暂定摄入量标准为7 mg/kg·BW。2011年提出, 将铝的暂定每周容许摄入量 (PTWI) 从过去7 mg/kg·BW降为2 mg/kg·BW。2014年5月14日, 我国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联合发出公告, 对GB2760-2011中含铝添加剂进行修改, 禁止了酸性磷酸铝钠、硅铝酸钠和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3种食品添加剂, 且缩小了含铝添加剂的使用范围。近期, 含铝添加剂在食品中滥用的现象又有抬头趋势, 加大现场执法力度刻不容缓, 开发快速准确的快检技术变得尤为迫切。然而, 目前国内外对用于食品检测的试剂盒仍鲜有报道。

本实验采用微波前处理, 通过比色卡比照, 测定样品中铝添加剂的含量。试剂盒稳定性良好, 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性, 实现真正意义上用于食品的试剂盒检测, 为现场执法提供可靠的方法依据。

实验部分

仪器与试剂

微波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盖子开孔的50 m L塑料离心管;20孔50 m L塑料离心管架 (非金属制品) ;硫酸溶液;1%硫酸;1%维生素C;乙酸-乙酸钠缓冲液 (p H 5.5) ;0.2 g/L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溶液;0.5 g/L铬天青S溶液;1 000μg/m L铝标准储备液;铝标准比色卡。

预处理

称取约2 g均匀样品于50 m L塑料离心管中, 加入10 m L 1%硫酸, 盖上开孔盖子。在微波炉钟加热30 s, 取出处理完样液, 冷却至室温, 待用。同时做空白对照。

显色及测定实验

向预处理的样液中依次加入8.0m L p H 5.2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液, 1.0m L 10 g/L抗坏血酸溶液, 混匀, 加2.0m L 0.2 g/L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溶液, 混匀, 再加2.0 m L 0.5 g/L铬天青S溶液, 摇匀后, 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将显色后的样液与铝标准比色卡对照, 测定出样品中铝添加剂的含量。

结果与讨论

试剂盒稳定性实验

本实验选取干粉丝为研究对象, 按1.2进行预处理, 按1.3项进行试剂盒配制, 在180 d内分不同时间点检测, 考察试剂盒的稳定性, 实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 试剂盒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180 d后依然显色稳定。

精密度实验

取绿豆糕、馒头及干粉丝各测定6次, 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 三个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RSD都小于5%, 由此可见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

准确度实验

取绿豆糕、馒头及干粉丝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标准溶液, 每个添加水平3个平行, 按1.2和1.3操作计算加标回收率结果见表3。回收率在91.6%~104.7%, 说明本方法准确度较高。

与国家标准法对比实验

取绿豆糕、馒头和干粉丝各3份, 分别用本方法和GB/T23374-2008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和进行检测, 检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 本方法与GB/T23374-2008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检测结果相对误差小于5%, 说明该方法测定结果置信度较高。

结论

万泰药业体外诊断试剂行业领军者 篇11

作为专业名词,“体外诊断试剂”可能有很多人都不能准确说出它的定义,但是,如果说到献血时需要做的各项检查,包括艾滋病、乙肝检测等,或许大家就不会陌生了。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泰药业)就是这样一家从事体外诊断试剂和基因工程疫苗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创新型企业。

“体外免疫诊断试剂是用于疾病诊断检查的一类医学试剂,这类试剂主要通过血液等作为检查对象,检测其中的病毒或抗体,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一种手段”。据万泰药业总经理邱子欣介绍,通过21年的不懈努力,万泰药业从设立之初的小规模实验室已经发展到年销售额超过4亿元的生物制药高新技术企业,并成为国内最大的输血安全诊断产品提供商和亚太地区最大的艾滋病诊断试剂生产基地。

立足,源于把握市场需求

据统计,自2003年起,万泰药业的艾滋病诊断试剂已连续9年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拥有超过30%的市场份额。

他们的艾滋病第三代诊断试剂在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被列为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也是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唯一推荐使用产品,卫生部艾滋病哨点监测指定使用试剂。

如今在艾滋病诊断试剂上风光无限的万泰药业,其实也是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万泰药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在1995年,他们就做出了国内第一个艾滋病的检测试剂盒,但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

与此同时,我国第三代艾滋病诊断试剂依赖进口,国产试剂还停留在第二代的水平。艾滋病抗体试剂研发升级的关键原料艾滋病重组抗原,长期以来完全依赖进口,导致我国艾滋病诊断试剂在灵敏度和特异度方面始终与国际主流试剂有相当大的差距。

伴随着国家对艾滋病诊断愈加重视,尤其是1995年开始,国家要求献血时必须对捐献者做艾滋病检测,艾滋病诊断试剂的市场需求被打开。

国内艾滋病诊断试剂在技术上升级换代的迫切需求和应用市场的巨大机遇都为国内企业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谁能抢占先机,谁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们很幸运,企业的发展正好与国家相关产业发展同步”,邱子欣嘴里说的“幸运”,换句话讲,就是机会只眷顾有准备的人。

1999年,万泰药业和厦门大学科研人员共同研制出国内唯一一个能完全满足艾滋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生产要求的艾滋病毒重组抗原,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此后,双方研制出了国内第一个第三代艾滋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质量与国际一流产品水平一致,与国产第二代产品相比,在灵敏度和特异性上实现了质的飞跃,结束了外国公司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同时,万泰药业将科研成果迅速转让给占我国艾滋病诊断试剂市场75%以上的10余个主要诊断试剂厂商和临床单位,使国产艾滋病毒诊断试剂盒在2001年实现全面更新换代。

但是在征服艾滋病的道路上没有止境,万泰药业于2008年推出国内首家上市的国产HIV第四代诊断试剂,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艾滋病诊断能力,使国产试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2011年度全国艾滋病抗体诊断试剂临床质量评估工作中,万泰药业的艾滋病抗原抗体诊断试剂敏感性、特异性、功效率均为100%;产品性能均位居同类参评试剂榜首。

在艾滋病感染监测领域,由于我国现有的各种艾滋病诊断试剂均针对血液标本,需要进行侵袭性采样,难以满足人群监测的需求,这也是目前我国艾滋病报告感染人数远远低于实际感染人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对各种高危人群以及正常人群进行艾滋病感染的密切监测和进行自愿咨询检测已成为我国艾滋病防治的最重要工作之一。

2009年春天,全球“甲流”爆发,我国科研人员立即研发“甲流”的快速检测试剂,当时主要是对患者的鼻腔分泌物和咽拭子进行快速检测。

用相同的原理,可不可以将这一技术应用于艾滋病的快速检验?正是这份灵感,才有了2011年万泰药业的艾滋病唾液检测试剂。

人体感染艾滋病后,一般需要一段时间才会产生抗体,1~2个月左右血液中才可检测到,这段时间就叫窗口期,但窗口期同样具有传染性。艾滋病的窗口期漏检是一个全球性难题,万泰药业的唾液检测试剂的横空出世有效缩短了窗口期的漏检时间。

这种艾滋病唾液检测试剂,由于采用先进的免疫渗滤法,操作简便、无痛,30分钟内即可观察检测结果,不会对受试者造成针刺损伤,不容易发生职业暴露,大大提高了样品的易获得性和使用的方便性,同时极大降低被检测者和医护人员受感染的风险。

2012年,万泰又推出了国内首个RIBA法的的艾滋病确证试剂,缩短了确证试验的窗口期,性能达到国外试剂的先进水平。

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优质的售后服务树立了万泰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目前,以艾滋病诊断试剂为龙头,万泰药业的丙肝、戊肝等多种体外免疫诊断试剂都相继占据了国内行业的领先地位,公司的销售额从1997年的不足100万元,发展到2011年销售额3.4亿元。“2012年,我们的销售额有望达到4.5亿元,最近10余年,公司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5%。”说到此处,邱子欣脸上满是欢喜。

创新,就要先人一步

除了艾滋病诊断试剂的系列产品外,万泰药业在戊肝病毒诊断试剂、戊型肝炎疫苗和宫颈癌疫苗等多个国家一类创新药物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丰硕的成果。

在外行看来,不论是早期的艾滋病诊断试剂,还是如今的戊肝疫苗,万泰药业的产品研发路线似乎总是剑走偏锋,在寻找冷门。

“这可能是一种误解,其实在国内的免疫诊断领域,我们很多产品也属于大众产品。比如丙肝病毒诊断试剂、乙肝病毒全套诊断试剂、甲型流感、EV71型手足口病等用于血站和医院临床的酶免及金标法快速诊断试剂,以及临床生化系列诊断试剂,都是比较领先的。”邱子欣认为,之所以有所谓的“冷门”,并不是他们刻意去寻求的研究突破点,而是万泰人在免疫诊断领域多年的深入研究后,发现了一些与其已有研究相关但尚未开展起来的领域。而他们凭借深厚的研发功底,较早地在这些陌生领域中取得骄人成绩,让别人有了这样的错觉。

“万泰药业一贯的发展,告诉我们,只有先在某一领域做‘深’,才能有日后做‘宽’产品线的基础,才能爆冷。所以,我们并不是只做冷门,但做冷门的东西,有可能做到世界第一的。”尽管不认同“万泰药业=冷门专业户”的看法,但是在邱子欣的眼中,创新确实需要先人一步,在别人还没有注意时,就要做起来。而万泰药业研发的全球首个戊肝疫苗恰恰印证了这个观点。

2012年1月11日,由厦门大学和万泰药业联合研制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已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重组戊肝疫苗是迄今唯一使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研制的病毒疫苗,它的成功研制扭转了国际医药界中“原核系统不能用于病毒疫苗研制”的传统认识。

戊肝是由戊肝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病毒性肝炎。

一般而言,由病毒引起的肝炎目前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5种。其中,戊肝发现最晚,在1989年之前,它一直被称作非甲非乙型肝炎。

戊肝病毒是人类了解最少,也是最复杂的致病病毒之一。在目前已经发现的至少4种基因型戊肝病毒中,1型和2型主要感染人类,3型和4型则是人畜共患病毒。

“到目前为止,公众对戊肝了解不多,事实上,戊肝流行率低于甲肝,但危害性更大,以猪作为主要宿主的戊肝病毒,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其死亡率约为1%~3%,孕妇病死率可高达20%,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而疫苗是预防戊肝的最有效手段。”据邱子欣介绍,早在14年前,万泰药业就在对其他肝炎的研究中,对戊型肝炎有了初步了解,并意识到了它的危害性。

从1998年起,每年万泰药业把诊断产品的部分利润投入戊肝疫苗的研发,经过14年艰辛研发,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取得了疫苗的研发成功。

“我们的戊肝疫苗采用的是基因工程技术。”邱子欣告诉记者,与传统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比较,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不依赖于病原体的培养,因此对于大量尚未建立成熟体外培养技术的病原体也能进行疫苗的研制。在生产过程中,基因工程疫苗完全不涉及病原体,消除了由于病原体灭活不彻底或减毒不完全导致的安全性问题。不仅如此,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还可通过精心设计的纯化过程实现对生产过程中伴随的各类杂质的高效清除和残余成分的高度可控,降低了由于杂质导致的各类接种副反应的风险,提高了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时还能提高不同疫苗生产批次间的均一性。

万泰药业的戊肝疫苗是国内少有的具有原始创新型的新型疫苗,它的成功让很多疫苗企业看到了自主创新模式的希望,无疑将会给中国疫苗市场带来巨大震动。

业内人士表示,戊肝疫苗的成功上市能为中国企业摆脱现有仿制模式的助推器,增强中国市场的信心,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投身于更多创新型疫苗的研发中。这对加快我国疫苗行业转型,促进疫苗产业总体水平的提高十分有利。

近年来我国戊肝发病率逐年上升,已在成人急性肝炎中位居首位。卫生部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戊肝发病人数已和甲肝非常接近,但死亡人数远远超过甲肝。这种戊肝疫苗的成功上市必将成为人们的健康福音。

实力,来自科企长期互信

作为国家生物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近年来万泰药业的高速成长不是偶然的。

可以说,万泰药业对科研攻关的高度重视和对技术研发的长期投入为其持续发展不竭的能量与动力,形成了基于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实践的自主创新模式。其中,万泰药业和厦门大学10多年的持续合作,为万泰药业平添了强大的技术后盾。

如前述的艾滋病抗原及诊断试剂、戊肝疫苗和重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预防宫颈癌和尖锐湿疣)等重大医药领域产品及项目,都是在双方同心协力下结出的硕果。

1993年,来北京办事的邱子欣结识了在京进修的厦门大学教授夏宁邵。当时,对艾滋病诊断研究抱有同样兴趣的两人,可能不曾想到,以后两人的合作会一直延续至今,并从个人的志同道合转变为两个单位的密切合作。

1997年,当邱子欣来到万泰药业后,将已经找到艾滋病抗原的夏宁邵实验室,推荐给公司,双方志趣相投,一拍即合。

“都是穷出身,底子都很薄,我没有多少钱给你,你的东西一开始也不见得多好。怎么办呢?大家不断磨合,越磨越好。就我们的经验而言,产学研合作中,最好不要给对方提太多的要求,关键是足够的信任,才能使合作持续下去。”邱子欣半开玩笑地道出了合作初期双方的境遇。

万泰药业2001年加盟养生堂有限公司,成为养生堂涉足制药领域的重要支柱。养生堂公司也进一步加大了对夏宁邵实验室的投入,万泰药业与厦门大学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产研转化链条。

“自1997年到2007年,公司的销售收入增长了71倍。厦大与万泰合作的实验室也成长为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中心年科研经费达到3000万元,科研人员队伍也壮大到180多人。万泰与厦大堪称产学研成功合作的典范。”邱子欣称,现在的研究机构很多,研究成果也很多,但怎样把成果转化为市场所接受的产品,万泰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邱子欣说:“双方已经有了良性的互动。现在的合作并不是说谁给谁投资,而是互相离不开了。他的东西没有我来做产业化,他不放心。没有他的技术,我也没有好产品。所以变成一种互相需求。我们所有合作,都不存在技术买断的形式。我们都很反对买断,因为产品的改进是无止境的,在合作过程中谁也离不开谁。项目技术过来之后,在市场销售过程中还需要改进,这时候双方还是离不开。”

好的产品赢得市场,但利益如何分配呢?这样的问题,往往在实际操作中困扰着科企合作的稳定关系。同样的问题,在邱子欣看来,产学研合作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双方没有信任。“我一旦给你东西了,你就把我甩掉了,甩掉了我的好处就不够多了,企业外的科研机构很担心这个。而企业担心的是,我花一大笔钱去买,这个东西是不是足够有价值?我们跟厦大合作为什么能够成功呢?大家把这些抛开,一起来耐心地做产品。”

正如邱子欣所说,除了充分相信对方,在医药产业中搞产学研结合,需要足够的坚韧。众所周知,药品从研发到生产的周期比较长,不像IT、房地产那么快,而且审批非常慢。夸张的说,合作双方对项目的进展可能会看不到头,难免会互相埋怨,情绪会慢慢出来,所以倒过来讲还是信任。“如果要投(资)医药或生物技术项目,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否则你就去投房地产、投IT。”

据了解,多年的合作,万泰药业和厦门大学在成果转化方面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万泰药业专门配备了100多位科研人员与该实验室对接,专门研究成果的转化问题。“即便这样,人手仍然紧张。”邱子欣表示。

谈及未来的市场发展,邱子欣说万泰药业并没有设定具体的量化目标。用他的话说,“市场规模就在那儿,还看企业是否有能力去占有一席之地。好比我们预计未来3~5年后企业的宫颈癌疫苗销售目标为50亿元,但是我们自己做不好,这块大蛋糕也与万泰无关。”

分析试剂 篇12

1 DMP试剂的合成

DMP试剂是有机合成中一种比较常用的试剂, 其合成是在乙酸酐和IBX在乙酸中共同加热所得到的。关于其合成的报道是在1983年, 有Dess和Martin首次进行。其中DMP试剂具体的合成方法如下图1所示。

2 DMP试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2.1 氧化反应

DMP试剂作业氧化剂的一大优点, 就是其对底物的化学选择性非常高, 即使是含有多个官能团的大分子, 其也能够对之中的一个官能团进行准确选择, 并实施氧化, 同时对于其他的官能团不具备任何影响。所以说其被广泛的一个在一些药物和天然产物的合成之中, 其氧化反应如下图2所示。其中这一反应也是DMP最常参与的一种, 其可以成功把伯醇氧化为醛, 把仲醇氧化为酮, 目前这一项氧化反应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可以实现从醇到相应羰基化合物的高产率转化。在进行具有抗菌活性的天然产物Ambruticin全合成的时候, 在其最后一步合成工艺中, 在室温条件下只要将DMP作为氧化剂, 那么就可以成功的高产率完成醇向醛基的转化。同样在生物性信息素实施选择性全合成过程中, 把DMP作为是氧化剂, 其也能够对醇向醛基的转变成功实现。在最近的报道中有称在天然产物9KODE和13KODE全合成过程中, 如果DMP作为其氧化剂, 那么不但有助于对其氧化反应产率进行提高, 同时在其氧化反应过程中醇羟基邻近双键也不会出现异构化问问题, 其对产物的分离以及提纯过程进行了大大的简化, 同时改善了分离和提纯效果。同时在其底物分子的两端出现活性的羟基以及氨基的时候, DMP也能够对其成功的进行氧化环化。

2.2 加成反应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 在氮原子上酰基所取代的羟胺, 被D M P试剂实施氧化之后, 就会生成高活性的酰基所取代的亚硝基化合物, 同时获得共轭二烯进行加成反应, 引起多环产物的生成。酰基亚硝基化合物属于是N—O杂亲双烯体, 其和共轭1, 3二烯一起发生DielsAlder反应之后, 即可成功的生成N酰基3, 6二氢1, 2二嗪衍生物。其环加成产物属于是高度官能化起始产物, 其在含氮天然产物全合成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因为环加成产物具有高度反应活性, 因此受到了人们越来越高的关注。一般情况下酰基亚硝基化合物的原料都是N酰基羟基胺衍生物, 其转变需要借助于四 (烷基) 高碘酸胺盐氧化剂, 实施这种合成反应的缺点就是其进行分离和纯化的时候比较复杂。字啊近些年在化学反应中对于D M P试剂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 Jenkins等试着把DMP试剂作为氧化剂对N酰羟基胺向酰基亚硝基化合物的转变进行实现。后经过实验发现这一反应在常温下即可实现, 同时其化学选择性非常高, 其产物的分离以及纯化效果也非常好, 对之前采用四 (烷基) 高碘酸胺盐作为氧化剂时, 存在的缺点进行了克服, 从而对重要有机中间体的合成工艺进行了大大的改进。

3 结语

综上所述, DMP试剂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氧化剂, 其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的氧化反应, 特别是在近些年来, 在各种新的有机合成反应中对DMP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甚至已经从一开始的传统醇类氧化逐渐向结构复杂化合物合成进行转化。我们也相信DMP试剂作为温和、具有显著选择性的氧化剂, 能够在未来一些新的有机合成反应中, 具有更优异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冷一欣, 苏健, 黄春香.1-O-甲基-3, 5-二-O- (2, 4-二氯苄基) -D-呋喃核糖-2-酮的氧化合成[J].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0 (4) :215-216

[2]Myers A G, Zhong B, Movassaghi M, et al.Synthesis of highly coimerizable N-protectedα-arnino aldehydes of high cnantiometie excess[J].Tetruhedron Letts, 2000, 41 (9) :1359-1362

[3]孙光明, 郑丹星, 黄维氨.在[Dmim]DMP离子液体中溶解度的测定[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4) :668-669

[4]聂锡铭, 安运成, 王兆增, 等.环氧树脂低温快速固化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 2011 (8) :246-247

上一篇:数码显微镜下一篇:作业控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