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研究(共12篇)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篇1
1 测量工程概述
测绘是采集、量测、处理、分析、解释、描述、分发、利用和评价与地理和空间分布有关数据的一门科学、工艺、技术和经济实体, 具有基础性、前期性和公益性和特点。测绘产品是反映地表上的自然、人工要素及其在地理空间的位置和属性信息的, 而这些信息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需要利用和必须依赖的基础。而工程测量是把工程地区各种地面物体的位置和形状, 以及地面的起伏状态, 用各种图例符号, 依照规定的比例尺测绘成地形图, 或者用数字表示出来, 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图纸和资料。要测绘的地球表面形态以及地物地貌虽然复杂多样, 但其形状和大小均可看作是由一些特征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所决定的。测量工程的主要任务有控制测量、碎部测量、线路测量、施工放样、数据处理等工作。
2 测量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的系统功能, 在于沿着科学的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 及时地获取各种应有的质量信息, 进行判断、加工、储存、传送, 最后以指令信息作为反馈加以输出, 通过改善体系的要素, 实现体系应有的控制状态, 求得需要的质量保证。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要素有目标值系统、程序标准、工作标准、组织系统、管理点、信息管理、体系评价。
3 测量工程质量管理系统要素
质量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称为质量管理系统要素。根据GB/T19001-ISO9001标准提供的质量管理系统和质量保证的通用模式可以看到, 质量管理系统包含四大过程要素, 即管理职责, 资源管理, 产品实现, 测量、分析和改进。如图1所示。
4 质量的系统控制
质量管理是由一系列系统的特定的概念组成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理论的概念体系, 它包括质量、质量环、质量方针、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审核、质量成本及质量体系等。质量控制是为了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 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 以达到质量要求, 并获取经济效益而采用的各种质量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控制活动主要是指为了达到和保持质量而进行控制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方面的活动。系统思想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使人们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系统工程是用科学方法规划和组织人力、物力、财力, 通过最优途径的选择, 使工作在一定时期中取得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成果。这里所指的科学方法是指从整体观念出发, 通过通盘筹划, 合理安排整体中的每一个局部, 以求整体的最优规划、最优管理和最优控制, 使每个局部都服从一个整体目标, 做到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以便发挥整体优势, 力求在这个系统中避免发生损失和浪费。质量的系统控制就是将系统工程应用于质量控制。
4.1 测量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测量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 应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业绩、培训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 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 满足工程使用。测量工程数据采集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三个固定管理点: (1) 己知数据的检查; (2) 控制数据的检查; (3) 地形要素, 图形, 碎部数据的检查。另外在控制网的布设, 观测, 平差和地形要素的采集, 图形编辑等过程中根据需要建立临时管理点。
4.2 测量工程的数据检查
测量工程数据的质量检查, 是保证地形建模和数据库数据正确性的基础, 这里的检查包括图形数据、属性数据、风格检查、拓扑检查这几个方面。
4.2.1 图形检查
数据在整理, 转换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 (悬点、缺边等) , 使得图形在进行拓扑运算的时候出现错误, 所以必须进行图形检查。具体的图形检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错误图形记录检查:检查图层中是否存在如悬点、缺边等错误的图形记录; (2) 环状图形面积检查:检查图斑的面积和图斑与自身相交造成面积不等的情况; (3) 面积检查:检查每个行政区域内部图层的图斑面积与该行政区域面积之间的误差是否在容许范围之内;其它检查:如重叠检查、缝隙检查、自相交检查和线闭合检查等。
4.2.2 属性检查
属性检查的目的是检查属性数据是否丢失或者不完整, 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表结构检查:检查图层的表结构和数据库中相对应的是否相同; (2) 字段值非空检查:检查特定字段是否被赋值; (3) 重复编号检查:检查某个字段是否有重复的编号; (4字段值范围检查:检查字段值是否在设定的范围内; (5) 枚举检查:检查字段是否在设定的枚举表中。
4.2.3 风格检查
图形风格化问题即符号化问题, 是数据转化过程中最再棘手的问题之一。不同绘图平台下图形数据的符号 (如颜色、线宽、线型等) 是不能兼容的, 这是因为不同软件的符号库和符号化方式是不同的, 所以要解决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转换中风格的丢失问题, 只有通过要素编码将不同要素对应起来, 也就是将符号库对应起来, 才能实现风格的转换。风格检查也就是要素编码的检查。
4.2.4 拓扑检查
一些数据模型支持拓扑关系 (如Coverage) , 而另一些数据模型则不支持拓扑关系 (如Shapefile) , 而且不同软件支持的拓扑关系也可能不一致。当从支持拓扑关系的数据模型向不支持拓扑关系的数据模型转入数据时, 拓扑关系会丢失;当从不支持拓扑的数据模型向支持拓扑的数据模型转入数据时, 必须重新建立拓扑关系。重建的拓扑关系是否正确, 是否有所丢失, 这些信息都要通过拓扑检查来获得。
4.3 测量工程的过程控制
测量是测量人员进行的一组操作。测量本身也是一个过程。测量过程的输入是被测对象, 在进行测量之前它们的测量信息或测量数据是未知的或者不是很准确知道的。经过投入资源, 例如由有资格的测量人员, 利用经过校准或检定合格的测量设备, 按照规定的测量程序, 在受控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测量操作, 实现测量过程的转化, 由被测对象转化成为具有准确可靠测量信息的产品。
测量工程中的各项任务都是一个过程, 所以测量工程的质量管理关键是对测量过程的控制。每个过程有三个阶段:输入、操作、输出。因此一个合理的质量管理就是输入无误、操作正确、输出合格。测量工程必须遵照规程进行图根控制及碎部点数据的采集。在野外测量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应有操作人员签署, 方为有效。测量过程通过自查、校核、审查进行控制, 消除测量产品标识记录、数据输入、数据计算、数据输出和绘图中的差错, 防止不合格品出现。所有《测绘记录》均应按照表格栏目规定执行。测绘过程输入输出的编目、图、表格数值等均有标识和可追溯性。与相关专业互提资料应填写《互提资料卡》并请接受人签收。控制测量中, 输入的是起算数据和项目的各种参数指标要求。GPS控制测量输入的是己知起算点数据、坐标系、控制等级、测区中央子午线、独立基线边等。
导线控制等常规控制测量输入的是已知起算点数据、坐标系、控制等级所要求的限差等;水准测量输入的是已知起算点高程、控制等级所要求的各种限差等。操作就是严格依照各项规程由操作员通过仪器设备对观测数据的采集过程。输出的是符合相应精度指标的控制点数据及控制网精度评定结果, 包括闭合差、误差椭圆、最弱边相对中误差、最弱点中误差等。碎部测量和线路测量中, 输入的是控制测量中输出的控制点成果数据。操作是对碎部点数据的采集和属性信息获取的过程。输出的是合格的数据和信息。施工放样中, 输入的是控制测量中输出的控制点成果数据和放样点数据信息。操作是将放样点在实地标示的过程。输出的是放样点标示结果和复测数据及误差信息。数据处理和绘图中, 输入的是原始观测数据, 操作是对原始数据的处理过程, 输出的是成果数据或图形。各种测绘过程都应按时的填写相关的记录, 各种质量记录是测量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实施或运行的主要证据。
5 记录和标识
测量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有关的记录应进行控制并编制相应的记录控制程序文件, 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和处置。所有记录表格, 包括操作记录、检查记录、质量管理记录、测量设备的测量能力和测量结果的记录均按统一规定的系统进行统一编号。与质量管理有关的记录应由一记录的部门或个人保存。记录的保存应按填写日期的顺序排列, 需要时进行装订, 便于以后检索。所有记录, 特别是书面记录应确保记录不丢失、不受潮、不损坏, 保证记录的完整和清晰。计算机硬盘和光盘贮存的记录在备份好的同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采用科学分类的统一编号或编码或计算机软件储存, 确保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及时查找到所需要的记录。根据记录的用途, 规定各类记录的保存期并由文件作出规定。一般记录的保存期为1~3年。
标识作为信息存在的一种方式, 涉及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测量设备必须有计量确认状态标识, 采用的标识可分为:合格标识 (绿色) 、不合格标识 (红色) 和准用标识 (黄色) 。其次是各种文件记录成果等要做好标识。
6 结语
该文通过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分析质量管理系统要素, 设置质量管理点, 进行质量检查等论述了测量工程中质量管理的系统控制。
参考文献
[1]丁莉东.测绘生产企业绩效考核的研究与探索[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7 (3) :119-122.
[2]刘永祥, 张文军.测绘单位内部管理问题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7 (2) :160-163.
[3]杨生德, 陈建强, 马明霞, 等.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定在测绘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7 (5) :155-156.
[4]陈光.15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在煤田地质勘探中的运作[J].吉林地质, 2006 (4) :81-83.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篇2
1成本控制的概念及重要性
1.1成本控制的概念
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是指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对各阶段的施工成本进行有效地调节、监督和控制,从而将建筑工程的施工总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最终在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情况下使得施工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我国的成本控制研究及实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建筑行业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被使用到了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过程中,从而促进了建筑行业成本控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1.2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现阶段,各行各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于建筑行业来说也不例外。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速度平缓的阶段,建筑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人们最注重的是建筑工程的质量,建筑行业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在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达标的前提下,使得工程施工总成本最小。而对成本控制的科学、合理利用,能从建筑工程开始施工到建筑工程施工完成验收的整个阶段,将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控制在预计的范围之内,实现建筑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2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2.1施工人员对成本控制认识不足
建筑企业要想将成本控制工作做得更好,需要全员参与。然而实际情况是,作为建筑工程建设的众多施工人员,严重缺乏相应的成本控制工作。在施工中,施工人员无法将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措施完全落实到位。并且由于自身没有成本控制意识,在施工中没有尽最大努力节省施工材料,导致了建筑工程施工成本增大。
2.2缺乏科学的成本控制管理方法
要想做好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需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然而从建筑工程施工的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验收阶段,都没有科学的成本控制管理方法。建筑工程施工中,成本控制成为了一句口号,打着节能成本、科学施工的幌子进行施工,实际上并没有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这样导致了一些具有成本控制管理理念的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畏首畏尾。既不知道如何进行成本控制,也不能指导其他施工人员节约施工成本,甚至出现弄巧成拙的情况,不仅使得工程施工成本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还导致了其进一步的上升。
2.3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控制工作之所以做得不好,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于施工成本的控制缺乏有效地监督管理。在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相应的成本控制工作是否落实,工作落实的是否到位一无所知。从而使得了一些施工人员由于多年的施工习惯,很难改变自身的一些“坏习惯”,进而导致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得不到有效地控制。
3加强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策略
3.1增强建筑企业上下的成本控制意识
缺乏相应的成本控制意识是导致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工作做得不到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建筑企业需要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必须充分认识到,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开展不仅是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还需要将其落实在每一位施工人员的身上。通过开展宣传、教育以及相应的知识学习,让建筑企业所有的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从而让他们有着极高的成本控制意识。这样在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会积极主动的想方设法进行工程成本的控制,最终为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工作的更好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强化成本控制的管理措施
确保相应的施工和管理人员有极高的成本控制意识后,还需要讲解相应的成本控制管理措施。这样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人们知道如何更好地进行工程建设的成本控制。即使是有突发情况的出现,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也能随机应变,将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控制在最为合理的状态。比如在工程施工前,采购人员知道如何花费最少的资金来购买质量更好的施工原材料;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能够对施工人员以及施工机械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减少施工人员冗杂、施工机械出现闲置的情况,从而提高施工的工作效率;施工完成之后,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对有利用价值的材料、机械等资源进行回收,减少后期施工的工程成本。
3.3加强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监督
为了确保成本控制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还需要对整个成本控制管理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整个成本控制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同时还能及时地发现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一些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的施工人员及施工阶段。对于施工人员应成本控制措施应用不到位的情况,可进一步加强培训。而对于其它因素导致的施工成本较大的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解决,最终将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控制在计划的范围之内,以实现建筑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工作意义重大。这就需要相关的成本管理人员对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今后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地按照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来进行成本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成本控制和管理水平,最终尽可能的降低相应的施工成本,促进建筑行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作者:陈煊 单位:天津市河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黄明.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D].长江大学,20xx.
[2]刘雪飞.建筑工程成本管理问题的研究[D].吉林大学,20xx.
[3]李婵媛.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xx.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控制
中图分类号: P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4-196-2
0 引言
从测绘人员和单位自身来分析,测绘工程进行测绘质量的管理和系统控制需要一套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如果确保工程的质量,那么就需要要求测绘主管部门完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对测绘人员进行有效地管理,确保测绘的工作质量达标,可以有效地促使测绘技术获得长远的发展。
1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等优点分析和必要性探讨
测绘工程的功能一般体现在测量的内外结合,同时需要做好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处理工作,对其进行智能的测量,控制好测量的量,做好对测绘信息的可视化处理工作,实现信息的传播共享。最近我国关于测绘工程进行过相关的调查,而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合格率开始上升,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90%以上[1],从中也能够得出,我国的测绘工程正在不断地进步,而测绘的质量也在逐年提高。但是这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现如今我国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各项改革也取得了完美的进展,因为经济在不断地提高,这会导致我国对于测绘工程的要求也更大,这使得测绘工程面临着巨大的行业压力,因为行业之间的竞争力也会对社会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测绘人员需要努力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在进行工作的时候需要将工程质量摆放在首位,同时需要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以便于促进社会的长远发展,促使测绘专业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社会的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的发展情况分析
从我国当前国家的现状来分析,在进行工程测量工作的时候,缺乏必要的监督,同时因为自己对自己的约束力不足等导致工程测量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很多测绘的质量不能达标,而且也没有专业人员能够为测量人员提供一定的建议,这使得测量人员在进行测量的时候一直进行测量差的测量。虽然有一些私人测量单位设置了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并有了控制系统,但在具体工作当中仍然不能发挥出其固有的价值合作,因为这些控制系统都缺乏足够的质量保证,不具备良好的控制方法。当然也存在一些私人测绘单位,在工作过程中单纯的对测绘进行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导致在测绘过程中,各个部分都不能进行有效的衔接和分配,因此虽然存在着质量控制和管理系统,但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起到作用[2]。还有一些测量工程为了节省财力,会在社会上招揽一些从事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的人员,但这些人员鱼龙混杂,不能够完全保证这些人员都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因此在进行工作的时候,直接的对测量的质量产生影响,降低了测量的价值。所以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相关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效率低下,如果我们想提升整体的测量工程质量,做好测量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工作,那么单纯的从个体单位进行测量,是不能达到测量标准的,因此需要通过管理主管单位进行测绘工程的管理,以此来提升其对测绘质量的管理工作,做好相关的管理规范,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工程质量的管理和系统控制。
3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研究
当今世界工业化的脚步在不断的加快,人们对于产品的关心也逐渐地从数量转变到了质量,开始逐渐地重视对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所以相关的监督检测和控制工作便显得日益重要。《测绘法》当中提到,测绘工程质量的管理就是对测绘工程进行单位承接任务、组织准备工作、技术设计和生产作业进行直接的全程实施的质量管理。所以,测绘工程的质量好坏和系统控制,需要落实并贯彻质量第一的原则,并需要将同一控制和质量效益进行有机地结合,以便于更好地坚持以质量为管理的中心,不断地以系统控制为主要内容,以便于更好地满足相关的目标。
在测绘工程的工作过程当中,需要严格落实质量管理,并将系统控制作为主要的措施,以此来满足目标的需求,并且充分地对先进手段进行利用,全面地确保质量管理,这样才能够促进测绘事业的更好发展。而只有测绘单位能够提升自身的经济质量效益,才能够更好地促使其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工程单位需要经常性地开展相关的产品质量的宣传教育工作,并且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有效地开展测绘质量的宣传,以此来切实提高测绘人员的能力,需要做好对于测绘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全面地推进竞争上岗的体制,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测绘工程产品质量,并做好质量的基础工作。测绘工程单位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有效地推进测绘工程管理的原则,使其做到有章可循。
4 测绘工程的系统控制研究
分析测绘工程的系统控制,主要是在进行测绘工作的时候,在测绘工程规范的范围之内建立起和谐统一的监督控制网络,以便有效地对于各个测绘工程的测绘部门进行协调,确保测绘工程质量能够达到标准。测绘的系统控制要求具有较高的精度,在实际工作当中可以根据测绘工程选择一定的系统控制方法,在测绘的过程当中需要对投影长度值进行系统地选择,并将其作为基本原则,需要综合性地分析测绘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平均高程,然后得出具体的结论。测绘工程在具体的工作当中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同时需要结合实际的原则进行测绘,测绘的时候应该尽量地保证其测绘的可靠性,确保测绘能够长期使用,所以需要满足当前的测量要求也需要兼顾今后的长远发展。
5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策略
首先,需要做好测绘工作的前期准备,测绘工程单位需要在测绘工程开始之前,尽最大可能地做好一切的准备工作,需要做好对相关工程地点的地理位置的测量工作,了解测绘地区的环境条件和所需的材料,并做好设备的选择。当获得第一手资料以后应该结合实际进行测绘的编制,做好相关工程方案的制定工作,对于工作计划和相关技术要求应该做好把关的处理,严格地落实审查方案,确保计划能够切实可行。同时也需要保证相关的工作计划可以符合我国国家的规定和测绘行业的相关标准规定。严格地针对测绘工程,了解工程特征,并据此建立起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建立相关的检查验收体制,进一步地做好质量管理控制,有效地实现责任制度,确保测绘工程能够实现最终的要求。
其次,可以对测绘法规进行完善,从我国测绘工作的实际来看,完善我国的测绘法律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近些年来我国开始对测绘工作有所重视,特别是在测绘质量方面也需要重视及立法。通过各项法律的颁布能够有效地规范我国测绘工程的质量和控制,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标准,但从根本上来分析,我国的测绘法律的针对性依然不强,从实践分析,我国的测绘法律一般都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将其落实到测绘工作当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所以需要进一步地推进测绘法律的工作建立,严格地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能够更好地确保测绘工程质量能够达标,也能够确保测绘工程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
还需要不断地对管理机制进行健全。这也是确保测绘工程质量的一个关键,因为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都是测绘行业的管理控制的根本,同时测绘人员也在我国的各个建设部门分布较广。建立测绘行业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量表,能够有效地对测绘进行动态地了解,同时需要全面地推进测绘的资格认证,有效地对测绘工程质量的管理和系统控制进行掌握,就能够更好地强化测绘工程质量的管理和系统控制的抽查力度,也能够确保测绘企业更加自主地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力度。
6 结语
本研究主要分析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测绘工程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有效地促进测绘工程的质量达标,需要不断地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地把控,切实地强化测绘工程的产品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能力,提高测绘人员的技术水平,以便于促使测绘行业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廖宇佳.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分析[J].探索科学,2016,14(02):47-48.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篇4
关键词: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控制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是健全测绘质量监督控制体系的重要部分。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我国测绘工程的相应发展, 为了保障测绘工程的安全可靠, 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其质量的严格管理, 确保测绘工程生产部门走上高效发展道路。本文将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进行相关研究, 分别从测绘工程的特点、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重要意义分析、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现存的问题、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有效措施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测绘工程的特点
测绘工程是各种工程基础信息数据获取及处理的主要方式, 测绘工作的开展一般是通过智能化方式进行, 将收集到的信息或数据自动化处理后以数字形式传给客户。测绘工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测量的产品多种多样, 包括:旅游地图、城市地图等。尤其是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测绘工程呈现出作业一体化、数据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化、测量的数据化、信息的网络化、管理的高效化等特点, 为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及高效。
二、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重要意义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对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必须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 充分提高测绘行业的管理能力与监督能力, 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监管机制, 组建一支具有专业技能水平与高等文化素质水平的测绘队伍, 加强测绘管理与控制内容, 实施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 加大监管力度, 全面推进测绘工程的发展, 促进我国测绘事业的提高。
三、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测绘工程的质量, 当前我国测绘工程质量合格率相当高, 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然而, 由于在我国测绘工程中难免出现一些设施不良、员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现象, 从而影响到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现阶段, 我国在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中呈现出各种各样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测绘工程进度相对缓慢
当前, 我国测绘工程进度相对缓慢, 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 一方面是由于返工处理的影响, 另一方面则是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众所周知, 测绘工程通常是在工程结束后进行, 在时间上无法提前, 从而影响到整个测绘工程的进度;此外, 部分测绘技术人员自身素质水平相对较低, 无法提高工作效率, 浪费了大量时间。
(二) 缺乏严格检查
由于部分施工单位还未来得及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测绘过程中去, 在对测绘结果进行检测时依然采用传统方法, 也就是让相关检测人员进行检查。这对检测人员的自身技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 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一旦有所疏漏, 便会导致质量问题的出现, 具有很大客观性。
四.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系统控制
(一) 建立测绘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的功能一般是通过制定一种科学的管理程序与工作程序, 可以及时的获取各种质量的信息, 并且对获取的质量信息进行加工、储存和传送, 而后输出信息的反馈, 最后通过改善体系中的各个要素来确保体系的良好控制状态, 保证质量。质量管理包括质量体系、质量控制、质量成本、质量保证、质量方针等。要提高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必须建立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对获取的质量信息进行加工、储存、传送, 输出反馈信息, 对管理机制进行完善, 按照经济适用原则来制定。
(二) 加强对测绘工程数据的检查
相关部门必须从属性数据、图形数据、风格和拓扑等方面进行检查。在对图形数据进行检查时必须遵循一定顺序, 首先对图形中的错误记录进行检查;其次对图形面积进行检查;接着将图层与图斑面积之间的误差范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后进行线闭检查及重叠检查。在对属性数据进行检查时, 必须涉及到检查字段值、检查重复编号、检查枚举、检查表结构等方面。在进行风格检查时必须通过要素编码将不同要素充分对应起来, 达到风格转换的最终目的。在进行拓扑检查时, 必须对数据模型进行深入研究, 检验其是否支持拓扑关系。
(三) 对测绘工程过程进行控制
为保证测绘产品质量的合格性, 相关部门必须对整个测绘过程进行严格控制, 遵循一定规程来采集碎部点数据, 对数据输出输入、产品标识记录以及绘图中的错误及时消除。测绘过程的控制是测绘过程质量管理的关键。
(四) 编制相应的记录控制程序文件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有关的记录应进行控制并编制相应的记录控制程序文件, 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和处置。所有记录表格均按统一规定的系统进行统一编号。与质量管理有关的记录应由记录的部门或个人保存, 保证记录的完整和清晰, 做好备份好的同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结语
测绘工程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测绘过程通常会受到设备、天气、植被、地貌、技术、材料的影响, 据此相关部门必须建立测绘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加强对测绘工程数据的检查, 并对测绘过程进行严格控制,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作业, 充分保障测绘工程质量, 满足各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江吉标.基于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探讨[J].大科技, 2014 (18) :197-197, 198.
[2]饶德兵, 黄欢.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J].科技传播, 2013 (09) :39-39, 41.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篇5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应用等到很大的推广和发展。互联网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也越越来越广泛,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仍处于落后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1.1落后的信息技术基础
在我国建筑行业中,仅采用单机操作的方式,并不能利用计算机对建筑工程进行全面的管理。因此无法建立精准的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和传递,以及在网络上进行工程管理、材料采购等。很多施工单位忽视施工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的培训,未建立信息技术的规章制度,在施工现场也未按工作流程规范操作。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意识淡薄,抑制了信息技术的普及。
1.2落后的管理水平
由于我国建筑工程中采用信息技术的时间较短,致使手段落后,管理模式单一,造成建筑工地的管理混乱。在建筑工程的编制环节上缺乏相应的管理方法,这一因素也导致信息技术不能表现全面,无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
1.3软件应用不够成熟
虽然现阶段我国互联网技术已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相较于国外信息技术仍处于落后阶段。信息技术软件由外国进行开发研究,有些在国外较好的软件并不能完全适应于我国施工单位。很多软件采用全英语解说,即使使用汉化软件进行翻译仍有一定的差异,且维护成本极高。目前我国很多施工单位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1.4缺乏普及信息技术的意识在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仍处于落后阶段,施工单位采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仍然薄弱。施工单位并不会定期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这也造成管理人员的意识淡薄。缺乏对信息化管理及技术的掌握,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同时在我国部分企业中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也不一样。
2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生产空间的变化,很多因素也会随之改变,例如施工环境、施工顺序等。这就要求建筑工程管理者要紧跟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和变化,以应对和适应新条件。绝大部分建筑项目施工周期为一年以上,气候的变化严重影响施工的进程和强度。为应对这一制约因素,大部分施工单位利用建筑工程体型较大等特点,通过合理利用空间,各施工单位紧密配合,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工程施工组织计划,进行多层次的立体交叉作业及平行流水作业。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工程的规模和难度也随之加大。这就要求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加大施工管理水平,加大各部分之间的配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也逐渐渗透到建筑施工领域。建筑施工管理者应着眼当下,紧跟时代潮流,加大创新,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建筑施工管理中去,有效提高建筑施工管理信息技术水平。建筑施工管理者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应将整体工程放在考虑的范围,通过合理的安排施工顺序,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工程管理工作,以满足人们对建筑的需求。
3优化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为了提高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优化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信息技术,文章从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完善、信息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信息技术软件开发加大投入力度及推进信息技术的有效实施四个方面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
3.1完善信息技术管理系统
建筑工程项目涉及的内容较多,数据量较大,涉及面较广,这就要求将这些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按照一定标准的进行归纳,形成完善的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管理者在完善信息技术管理系统时,还应考虑到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例如包配、设计变更等。还要注意一些不可或缺的要素及不同环节对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影响。在建立合理科学的信息技术管理系统时,管理者应将不同的环节结合起来,打破单一环节的局限性,使得各单位紧密的合作,形成全方位的管理系统。
3.2提高信息技术管理水平
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核心。建筑施工单位应重视对管理者的信息技术培训。通过信息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加上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意识的加强,实现工程项目信息化,进而增加建筑企业利益。加强管理者的职业素质,使得管理者主动加强学习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管理者要结合项目的成本、进度、安全等各个环节,并将各个环节有效结合,有效控制推进工程管理信息化进程,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以信息化管理为核心,加大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管理水平。
3.3加大信息技术软件的开发力度
建筑施工单位应加大对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的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对人才的引进力度。例如,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关键工作、机动时间、制约关系等特性显示出来,再利用网络来控制施工进度,及掌握施工现场的突发情况。管理者应意识到工程质量管理是施工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关系到整个施工。管理者可以利用质量管理软件,有效节省处理施工过程出现各种问题的时间,同时会更加提高处理问题的有效性。还要极大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对信息技术软件的开发力度,使得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能快速、专业的得到应用。
3.4推进信息技术的有效实施
管理人员在工作流程再造和数据中心建立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旧观念,摒弃各部门单一的应用的局限。将各部门与个项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团队之间、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业务板块的联合监控,使得各部分都可发挥自身部门的价值,化零为整,进而提升整个企业信息技术的有效实施。
4结束语
随着经济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建筑工程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这就要求建筑公司领导者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地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管理者应转变管理模式,着眼于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战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意识的普及和技术的培训,加强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进而提高自身企业的经济利益。
作者:魏品芝 单位:陕西省建筑职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许振龙.关于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探析[J].长三角,20xx.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系统思维;工程管理;全寿命期
为了适应工程项目建设参与方的需要,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的增值,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成为我国近几十年工程界的重点,成为现代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趋势。同时也是全社会的一个重大命题,涉及到各个工程领域及工程专业、工程管理多方面的知识,涉及到指导国家建设的总体思想、工程建设及运行的各层面。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提出将工程的目标、流程、对象、技术等要素在全寿命期的维度上整合集成管理,抛弃了以质量控制、费用控制、进度控制为主要内容,以质量、费用、进度为目标的传统工程管理套路,力求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系统最优化目标。我国目前对工程全寿命期的基本规律的认识表浅,对工程建成之后的健康状况、价值变化和功能衰退规律的研究很少。工程管理者缺少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忽视了工程运行阶段的管理,未能从工程全寿命期的角度全面深刻的认识工程管理的相关问题,导致产生了许多不科学、不理性的工程项目。
1.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概念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是当前项目管理的本质,是指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把研究对象或处理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根据不同类别工程的系统特征,辩证对待所研究对象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期达到工程系统全寿命期整体目标最优的科学管理思维方式。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是按照工程系统及子系统的目标、结构、功能和和动态变化规律来进行的科学思维方式,是系统思维的继承和发展,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贯穿工程全寿命期。
2.全寿命期管理模式的概念
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模式就是将三个相互独立的管理DM、PM和FM通过集成和统一后形成一个新的管理系统。集成并不是独立的子系统的简单相加,是指在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和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等多方面的有机集成。统一指管理语言和管理规则的统一。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的目标即是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目标,是建设期目标和项目运营期目标的统一。
3.全寿命期管理模式的特点
3.1集成性
全寿命期管理的集成包括信息基础和管理过程。不同的管理过程需要大量的信息传递,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辅助,通过数据库的方式实现不同管理过程间的数据集成,这就是信息的集成。
3.2目标性
全寿命期管理模式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多的满足用户的需要,项目根据不同用户不同要求进行动态调整,缩短从决策阶段到运营阶段的周期,提高质量。
3.3协调性
全寿命管理模式的协调性中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十分重要,因为全寿命期管理模式的集成性,所以对项目全寿命期管理进行动态调整及监督十分重要,保证不同阶段的管理人员的一体服务,实现群体活动的信息交换及共享。
3.4并行性
传统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前一阶段未完成,后一阶段就没办法展开。但是现代的全寿命期管理模式却是并行进行的,所以为了降低实施阶段的需求会更改设计阶段,要保证在决策设计阶段将实施阶段的需求全面考虑。
3.5整体性
全寿命期管理模式在决策阶段就考虑整个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一切从全局出发来对整个管理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而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只是关注自己的领域,很少全面考虑整个系统。
4.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主要内容
4.1目标系统
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目标系统主要要求是整体性、社会性、包容性。工程项目管理成功的重要前提是与项目利益相关的在全寿命目标上达到共识。
4.2组织系统
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组织系统不只是为业主方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组织系统的一体化考虑,还将工程项目参建方和业主间的相互关系考虑进去。前者考虑的主要因素有项目组织形式的选择、实施和运营维护的不同阶段、项目策划决策。后者将传统意义的企业间合作模式转为动态联盟模式,联盟内的企业承担各自的义务,共享成果共担风险。联盟内的企业盟主之间有信任作为基础、有合同作为法律依据,成为一个虚拟企业。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数据完成任务,把项目的成功和增值作为共同目标,只有在实现共同目标的条件下便能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4.3信息系统
实现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要有一个可以信息共享的平台,使项目决策、运营维护等各个阶段的所有参与方都能将信息共享,这个平台就是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就是利用现代化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全寿命期管理中的信息处理,提供信息服务。成功实施的信息系统是工程项目全寿命期集成化管理目标实现的有力支持,提高项目管理效率,促使项目管理的现代化。
5.总结
本文在分析工程项目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新模式,是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应用的体现,深入探讨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模式的特点及管理信息系统。全寿命期管理内容丰富且涉及面广,这样的特性要求管理者抛弃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模式,把握好工程全寿命期的系统规律,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的最优目标。项目全寿命管理模式具有自身优越性,在实施过程中各方都会直接或间接受益。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和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不单单是一种工程管理思维方式和理论方法,更是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光,成虎.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目标体系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4,37(10):87—91.
[2]梁爽.系统思维的理论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民航管理,2006,(12):24-26.
[3]刘国章.系统思维与现代管理[J].系统科学学报 ,2010,18(2):33—37
房产测绘质量管理研究 篇7
1 房产测绘的特点以及作用
房产测绘就是运用测绘仪器、测绘技术、测绘手段来测定房屋、土地及其房产的自然状况、权属状况、位置、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的专业测绘。
房产测绘作为一种专业测绘, 和一般测绘有着比较大的区别。房产测绘成果产品多样化, 一旦房产主管机关确认了此成果, 就会产生法律效力, 其为产权确认以及处理产权纠纷的根据。房产测绘单位通过政府或者房屋权利以及有关当事人的委托进行从事房产测绘活动, 其伴随国内房产业的发展而兴盛, 它重点服务于房产的多类管理, 所以房产测绘成果的作用重点包括下面几点:在法律方面, 房产测绘成果不仅是处理多类产权纠纷, 恢复产权关系以及确定产权的法定基本资料, 更是房产多类管理的关键根据;对于财政税收经济功能, 房产测绘成果不仅可以作为实施房产价格评估、房产契税的征收、房产租赁活动以及交易活动的重要根据, 还是实施房产抵押贷款以及房产保险服务不能或缺的根据;对于社会服务以及决策具有参谋功能。将房产测绘调查之后的成果进行统计整理, 许多不能多得的资料便派生出来, 该资料让城市综合建设布局、住房制度的改革、老城区以及危旧房屋改造等具有了决策根据。更给城镇测绘、公用事业、环保、社会治安、文教卫生、水利、旅游、地下管网、通讯等带来基本资料以及相关信息, 其服务有着广泛性。
2 房产测绘质量管理措施
1) 加强房产测绘市场管理。应按照市场容量的规模确保房产测绘成果的质量。过早的开放市场会导致混乱, 许多测绘单位互相压价, 即使促使了市场竞争机制的发展, 要是它的经营成本高于收入, 会造成无序的竞争。同时, 测绘单位会偷工减料, 减少检查流程, 以减少经营成本, 最终导致测绘成果质量降低。另外, 房产测绘产品有着某种法律效力, 牵涉的经济利益非常大, 测绘单位为得到测绘任务, 顺利完成年度产值, 偶尔为了一些特殊利益关系运用房产测量内规则不健全的空子造成麻烦, 于是整个行业于老百姓内心中降低了信用, 阻止了整个市场的发展, 损坏了行业秩序。在全国, 真实意义的房产测量和行政单位相脱离的开展仅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人员素质、技术以及生产规模均没有大力发展, 我国各处房产测绘的实际规则大都相似, 但是依然存在差异。如果房产测绘规则存在一点差异, 就会有不同的测算成果。所以, 新迈入市场的测绘单位应该进行一段时期的培训, 最终达到房产测绘的技术需求;
2) 加强控制房产测绘过程。不能忽略房产测绘本身具有的特点, 更不能忽视市场化特征, 它在某种程度上会对价格竞争的趋势造成影响, 也是普遍规律化的市场经济反映。不可由于竞争致使测绘质量降低而运用非市场化的行政干预, 所以房产测绘应按照某种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工作, 不能无限制地干扰委托方的经营活动, 确定哪个测绘单位, 能否进行更换这些问题要委托方自身把握。应该严密审查测绘单位的资格, 大力执行认证制度, 可以迈入测绘市场的单位人才以及技术能力要过关, 这样测绘市场方能顺利健康的发展, 而并非进行行政干预来对测绘过程实施控制。测绘市场处在剧烈的竞争环境内, 会产生某些不利行为, 因此, 强化监管极其重要。目前房产测绘成果的审核很多仅滞留于形式的审核, 未真正地检查具体面积的测量以及计算。进行房产测绘过程的控制, 要实施实地抽检, 进行抽样计算复核, 尽量防止测绘单位的严重失误或者作假行为。要准时公示房产测绘成果, 还能网上查询。公示制度可以合理保护权利人的知情权, 方便权利人能按时掌握测绘成果的具体情形, 使房产办证的面积纠纷变少。房产管理部门要对违规、违法操作的测绘单位进行及时处理, 大力做到监管有力;
3) 加强对测绘程序的检查。因为房产测绘成果的审核是形式性审核, 没有实质性审核房屋的建筑以及套内面积、共用面积以及共用面积分摊的计算与测量。形式性审核并未允许测绘单位能于测算时候产生严重失误或者作假行为, 测绘单位应对它出示的测绘成果负所有的质量以及法律责任。形式性审核能防止测绘单位收取测绘费用, 和未负责测绘成果、而总是将测绘成果错误的责任推卸到审核部门的体制, 更能集中审核部门的技术及人才优点, 加强检查房产测绘成果。审核部门应于各个季度, 针对完成审核的用以房产权属登记的测绘成果资料实施合理抽检, 不定期进行突击检查或者按照业主的举报实施检查, 通过《房产测绘成果质量评定标准》做出评分, 还要针对各个测绘单位进行作业项目管理数据库的建设, 实时地统计并记录抽检过程出现的许多问题, 同时给社会公布每个测绘单位的信用及抽检情况;
4) 要提升行业自律性。测绘单位应积极建立自检自查以及自我完善的一种质量控制机制, 搞好人才培养, 合理提高测绘工作的质量, 合理引进高超设备及技术, 来提高工作效率、精度。建立专业的质检部门, 复检各个项目的测绘成果, 防止严重失误。行业协会是一种民间性行业自律组织, 其比不上政府职能部门, 但对行业的自律性会产生积极作用;
5) 建立基础测绘和市场测绘划分以及管理的规范制度。基于当今市场经济状况, 在基础测绘以及市场类测绘项目操作过程中, 对界限模糊的地方, 应站在法律角度确认从事政府基础测绘的测绘队伍, 专门实施基础测绘服务。重视公共服务产品生产还要就市场竞争测绘产品做出划分, 并编制出中长期发展规划公开测绘市场信息, 让市场主体具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政府进行基础测绘确保基础服务, 促使市场测绘的进展。合理建立基础测绘的实际分类以及投资主体与管理标准, 制定基础测绘项目投资主体清晰、项目运作安全的管理体制, 按时公开能查询的基础测绘信息, 确保基础测绘资料最高社会效益的实现;
6) 尽快编制出台房产测绘成果的公示制度。应制定测绘成果资料目录的通告制度, 针对测绘信息中心审核过关的用以房产权属登记的测绘成果资料目录, 于政务信息网上进行公布。通过网上就具体的测绘成果实施公示以及公开查阅, 进一步给人民群众带来方便。
3 结束语
随着房产测绘市场的开放, 日益增多的测绘单位都在进行着房产测绘。所以, 强化房产测绘质量管理相当重要, 为合理强化房产测绘的质量管理, 应采取以上几方面的措施加强质量管理, 保障房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篇8
试验检测作为公路工程质量检测的一种有效手段, 其目的是通过对某个产品或工程项目的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来判断工程质量或产品质量是否符合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试验检测作为检验工程质量的唯一有效手段, 不容忽视。因此, 如何加强试验检测力度, 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值得探讨。
一、加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道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不仅是工程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公路工程质量控制评定验收的一个主要环节。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试验检测, 能够使工程项目充分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 降低工程成本。
例如, 建设地点的砂石、填料等, 可借助试验检测这种有效手段, 确定上述材料是否满足施工技术规定的要求, 以便于就地取材, 降低工程造价。
2. 通过试验检测, 有利于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
及时有效地对某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试验检测, 鉴别其可行性、适用性、有效性、先进性, 不仅能够为工程施工积累经验教训, 还将对推动施工技术进步, 提高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等, 起到积极的作用。
3. 通过必要的试验检测, 可以科学地评定各种原材料及其成品、半成品材料的质量好坏。
通过对其规定性能的相关检验, 从而评定其产品是否合格。这对于合理地应用材料, 提高工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4. 通过试验检测, 能够合理地控制并科学地评价施工质量。
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 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竣工后的评定验收, 试验检测无疑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二、加强试验检测工作, 提高工程质量的措施及途径
1. 充实试验检测队伍, 提高其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没有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质检人员队伍, 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目前, 试验检测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均有待提高。
2. 健全法制, 完善质检机构和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完善的法规制度, 不仅是提高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 还将对推动公路建设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 现有的法规制度已不能适应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 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 使公路建设单位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另外, 还需要制定一套可行的管理措施, 以使质检机构逐渐规范化、专业化。
3. 进一步完善公路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增强工程质量意识。
推行“政府监督, 社会监理, 企业自检”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各级质量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职, 按照“质量第一”的方针和全面质量管理要求,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4. 施工过程中, 应借助试验检测手段, 严格把好以下4个关键环节。
(1) 路用材料质量的控制。对于工程所需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材料 (填料、砂、石、水泥、钢筋、预制构件) 等, 应按有关试验检测规程、技术规定进行检验, 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另外, 各种原材料除了要进行常规试验外, 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非常规试验, 以确定该材料是否真正满足施工技术要求。在施工前, 施工单位应向监理单位提供所使用材料的试验报告、出厂证明或质量证明书、合格证等资料。
(2) 施工控制参数的确定。施工控制参数, 通常指一些能够指导施工、控制施工质量的关键数据。例如, 填土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这2个参数是路基填土中指导施工、控制压实质量的关键参数。这些参数确定的准确与否, 将会直接影响路基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 在借助试验检测这种手段进行参数确定时, 应认真严格遵照试验检测规程, 力求消除试验误差, 提高试验精度, 以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
(3) 现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 工程质量的控制主要包括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抽检、政府监督等环节。首先, 对于施工方, 要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试验检测制度, 建立工地实验室, 配备相关试验检测人员, 专人负责, 专职质检, 坚持“自检”制度。其次, 对于监理方, 要真正落实“事前”、“事中”、“事后”3层监理, 特别是“事前”监理, 要防患于未然,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在监理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监理中心实验室的有关试验设备, 以试验检测作为一种有效手段, 严把质量关, 从而起到控制施工质量的目的。最后, 对于监督方, 要真正发挥其政府监督职能作用, 及时抽检, 及时验收评定。
(4) 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加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力度, 另一个重要方面还体现在分部、分项工程质量的验收环节上。中间交工验收的结果, 直接反映了一个分部 (项) 工程质量的好坏以及工程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是一个分部 (项) 工程施工成果的集中体现。因此, 对于公路工程, 除了要对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把关以外, 还要及时对每一分部 (项) 工程进行质量验收, 并且及时进行阶段性施工总结。
三、结论
1. 试验检测作为检测工程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应对其予以高度重视, 禁止盲目凭经验施工, 坚持以试验数据说话。
2. 实行公路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 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谁出事, 谁负责, 坚决查处, 决不手软。
3. 建立完善的公路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具有一定资质的试验检测机构, 是提高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4. 要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队伍, 实行持证上岗。
工程质量风险管理研究 篇9
所谓工程质量风险, 就是由于工程本身实体质量因素引起的生命、财产损失产生的不确定的描述。工程质量风险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对引起工程质量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估及控制处理, 以减少风险源的存在, 使风险损失控制在决策者可接受的程度。在整个建筑产品寿命周期中, 应根据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 在进行工程的设计修改、工艺完善、设备更新、人员培训等管理活动时, 不断地进行工程质量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处理活动, 并根据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的反馈信息, 重新进行质量风险的预测、风险分析评估和风险处理等风险管理活动, 真正做到企业的质量风险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1 工程质量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是进行风险管理的第1步, 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质量风险识别是将产品在整个质量运动过程中对那些可能造成质量问题的明显的或潜在的风险事件辨识出来, 并初步估计这些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质量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多种, 如调查表法、头脑风暴法、系统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 (FTA法) 等。
利用故障树分析法可以将导致质量风险的主要因素加以识别, 这种方法对于生产工艺不同的企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为工程质量主要受人力、设施、原材料、制造工艺及制造环境5个方面的影响, 只要清晰地将这5个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识别出来, 就把握住了企业质量风险管理的重点, 对企业防范质量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 由于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生产制造工艺, 每一方面的因素可能造成的质量风险几率是不同的, 而且上述5个方面的受控程度也会因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设备的先进程度以及员工素质等方面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如果企业的质量风险管理人员能结合其产品制造的具体工艺, 同时结合流程图法来识别具体产品的质量风险, 就能使企业的风险管理更加全面, 不留死角。
2 工程质量风险评估
企业在识别出工程质量风险因素后, 更需要知道哪些风险因素可能形成风险事件, 造成风险损失, 同时也希望知道这些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因此, 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对这些质量风险因素进行评估。质量风险评估就是对已经识别出的明显的或潜在的质量风险因素作进一步的分析及度量, 以估计这些风险因素对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大小和造成损失的程度, 为企业进行风险处理决策提供定性和定量的依据, 从而将损失减至最低或控制至企业可接受的水平。
风险评估通常是以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估:损失的可能程度和损失几率。风险评估方法有很多种, 如最大可能损失法 (Maximum Possible Loss, MPL) 、外推法 (Extrapolation) 、风险价值法 (Value at Risk) 等。这些方法都是以一定的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为基础, 利用概率论对那些可以进行价值度量或量化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从而计算出风险的大小。这些方法均要求所处理的风险因素是可以计量的, 并有丰富的历史数据, 为此企业应建立必要的质量风险数据库, 数据库的内容至少应包括质量成本、各产品的不良率、各产品的不良原因历史统计资料等内容, 同时企业风险管理人员还应注意从外部获取有关信息, 如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其他同类企业的风险数据以及社会对工程质量风险的容忍程度等数据资料, 这些资料是进行风险评估所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数据。在管理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三分技术, 七分管理, 十二分数据”, 可见数据的重要性。
QS 9000质量体系要求的FMEA参考手册提供了风险评估准则, 它由风险严重度S、风险发生的频度O和风险的不易探测度D三者所组成, 用这3个数值的大小来判定风险的高、中、低。风险的严重度 (Severity) 是潜在失效模式发生时对工序零件、子系统、系统或顾客影响后果的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严重度仅适用于后果, 其评估分为A1~A8级, 后果越严重, 赋值就越大;风险发生的频度 (Occurrence) 是指某一特定失效起因或机理出现的可能性, 质量失效模式发生的频度越高, 赋值就越大, 频度级别赋值着重在于其含义而不是具体的数值, 风险发生的频度的评估分为1~10级, 只有导致相应失效模式发生的风险, 才可考虑频度分级;风险的不易探测度 (Detection) 是指在零部件、子系统或系统投产前 (或产品离开制造工序前) , 利用设计控制或过程控制方法找出质量缺陷存在的可能性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分为1~10级, 所代表的意义为:假设失效已发生, 评价现有的质量控制、检测方法阻止该失效模式或有缺陷的部件发送出去的能力, 质量失效模式越不易被现行的检验方式和检测方法检测出, 则其赋值就越大。
综合这3个方面的因素, 产品质量风险程度可表示为:RPN=S×O×D。通过比较不同产品的RPN值的大小, 即可比较出各自的质量风险大小, 乘积值越大, 则产品的质量风险越高。企业质量风险管理人员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RPN值大的一些风险因素上, 首先对造成RPN值大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找出风险源, 有的放矢, 迅速减少或抑制风险因素, 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
3 工程质量风险管理对策
对工程质量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的目的, 就是为了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 减少风险因素, 降低风险发生几率, 从而达到减少风险损失的目的。工程质量风险管理可分为事前、事中及事后风险管理3个阶段, 即进行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和事后补偿的管理方式。质量风险管理技术可分为控制型风险管理和财务型风险管理两大类。
3.1 控制型工程质量风险管理
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是指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工程质量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积极采取控制技术以消除风险因素, 或减小风险因素的危险性。在事故发生前, 降低事故发生率;在事故发生时, 控制损失继续扩大, 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在事故发生后, 迅速采取补救措施, 防止风险损失的进一步蔓延, 企业能快速调配资源恢复正常的生产, 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3.1.1 工程质量资讯管理
工程质量资讯管理是指企业对过程的不良率、不良原因的分析结果、顾客投诉、顾客满意度、质量检验数据、工序变异、班组的质量记录、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培训情况、质量成本等信息予以系统化地详细记录, 并对这些记录定期进行分析、总结, 形成质量分析报告并分发给相关的职能部门, 使质量信息在企业内部能快速地得到沟通和共享, 使质量管理人员可以迅速采取措施, 消除质量隐患, 避免质量风险损失。一些质量失效的案例还可以供质量管理人员进行质量风险防范参考。
3.1.2 工程质量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主动放弃或改变某一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活动。工程质量风险回避是指企业通过对市场竞争情况、企业现有的技术研发能力、技术转化能力、生产设备能力等企业现有的各种可分配的资源的分析研究, 主动放弃那些可能造成企业无法承受的工程质量风险的活动。
3.1.3 工程质量风险损失的避免
(1) 改变或减少工程质量风险的来源。质量风险管理人员可以对风险源进行预防和控制, 减少质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如通过实施教育培训、改善员工生活条件等措施, 减少工程质量风险源中的人力风险。
(2) 积极介入到质量活动过程中, 及时发现质量风险的苗头, 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风险因素及时予以控制或消除。由质量风险的普遍性可知, 质量风险并不是固定在生产的某一阶段中, 而是有可能在所有的工程质量形成过程中出现, 这就要求质量风险管理人员要对质量实行全过程的管理, 而不是在施工工序中设立一处或几处质量检查点来解决质量风险问题。
(3) 改善工程质量风险源存在的环境。风险总是产生于一定的环境中, 环境是风险产生的客观场所, 环境中的一些不利方面也是风险产生的诱因。改变质量风险源所处的环境, 同样能起到减少和抑制风险的作用。
3.1.4 质量风险的转移
质量风险的转移是企业有意识地通过质量管理活动, 将那些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重大质量损失的风险源, 通过适当的方式转移给第3方的风险管理方法。风险转移的手段常用于工程承包中的分包、技术转让或财产出租。
3.2财务型工程质量风险管理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篇10
1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
工程管理是对工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的管理,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是对整个工程的系统化的管理思维, 它的整个思维过程包括:建筑工程设计之初的构思、构思完成正式立项、正式开始工程施工、施工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施工完成后的验收、验收完成后投入使用、使用过程中的工程维护、再到后期的工程寿命的终结。如图1所示。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在现代的工程管理中具有很多传统管理方式所不具有的优势。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具有价值观念落后、管理理念难以全面反映工程要求、缺乏全局管理意识等问题。而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却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具体来说, 在价值观念上, 它能意识到传统管理理念意识不到的工程建设的整体性能, 它不再只是单纯的关注工程的经济效益,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工程的整体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管理理念上, 系统思维更加注重理念的整体性和包容性, 它不再将工程管理分成小点进行单独管理, 而是将工程的各个部分整合起来, 作为一个整体, 站在全局的理念上进行整体管理, 保证整个工程的目标一致。
总的来说,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能够实现工程从设计到报废的整体管理, 能够将设计者的要求更加合理的在工程施工中展现出来, 能够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 更加合理的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并且尽可能的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系统思维在工程管理中的运用, 贯穿了工程管理的始终, 使得工程管理的效率更高,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施工中的资源浪费, 节约了工程成本, 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
2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
2.1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理论分析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系统思维在工程中的运用, 为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创造了条件。系统思维要求对工程进行全过程管理, 而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便是这种管理思维的具体表现方式之一。它要求对工程从设计到报废都要进行系统的监管。它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和工程的系统环境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 如图2 所示。
2.2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系统框架构建
我国的工程全寿命期管理, 是对传统的管理理念的一种变革。相较于传统的分割管理方式, 全寿命期管理更注重对工程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它不仅包括对工程设计思路和理念的管理, 也包括对工程的整体方案及实际施工过程的管理, 同时还包括对施工完成后的工程维护及后期养护的管理, 是真正的全寿命期的管理, 包括了工程“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的管理。当然, 工程的全寿命期管理, 对工程的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 对工程的质量也有着更高的要求。虽然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有着整体的统一的管理理念, 但是在框架构建过程中, 还是需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要在保持整体管理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过程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方法, 如在工程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运行、工程报废等不同的阶段, 都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方法。但是实行这些管理方法的前提是要有统一的管理目标, 要有整体的全过程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系统框架得以建立。
2.3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协调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涉及面较广的管理工作, 对于工作人员来说, 协调工程的全寿命期管理工作, 是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做好了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协调工作, 才能真正实现工程的全寿命期管理。在具体的协调工作中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对工程的整体性的协调。工程管理系统思维要求在工程管理中要将工程看作一个整体, 对其进行全寿命期管理, 因此, 做好工程的整体性协调, 使具体的各个阶段的管理都有着统一的管理目标, 达到整体与部分的协调, 是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协调内容之一;其二, 工程目标的一致性的协调。所谓一致性, 并不是指所有的阶段的管理方式的一致, 而是指允许管理方式的差异性, 只要求保证管理的整体目标的一致性。无论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多么不同, 无论管理阶段的差异有多大, 只要保证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部分的管理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一个整体管理目标, 都运用了系统管理思维实现工程的全寿命期管理, 达到了工程目标一致性的协调;其三, 工程系统结构的协调。每一项整体的工程都有着系统结构, 而系统结构是否合理影响着工程管理的效率。要做好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协调, 需要实现工程系统结构的协调。在保证工程整体目标的条件下, 协调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整体与部分, 尽可能使部分适应整体, 整体决定部分, 从而实现整体与部分结构的协调, 最终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协调。
3 结束语
总之, 在当下的工程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要提高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 使其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 还需要转变我国的工程管理理念, 不断改进我国的工程管理方式, 将系统思维运用到工程管理中去, 对工程的决策阶段、运行阶段、验收阶段、收尾阶段进行系统化的管理。而要进行系统化的管理, 目前的主要管理方式为工程的全寿命期管理。工程全寿命期管理要求对工程的各个管理阶段进行协调管理, 做好部分管理与整体管理目标的协调工作, 并且建立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系统框架。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将系统思维运用到工程管理中去, 实现工程的全寿命期管理, 进而提高工程的质量, 推进我国的建筑工程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莉, 刘竞文.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方案浅析[J].城市建筑, 2014 (33) .
[2]刘永建.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探讨[J].房地产导刊, 2014 (34) .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篇11
【关键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0.引言
建筑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之一,它的健康运转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是一个有序的系统过程,一个建设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到工程竣工投入使用的周期中,必须将参加建设过程的所有单位都组织起来,统一、协调、分工合作,以招标承包合同为基础,全由合作形成整个项目质量保证管理系统。
1.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含义
管理是指“指导和控制组织的彼此协调的活动”(ISO9000:2000-3.2.6)。故质量管理就是“指导和控制某组织与质量有关的彼此协调的活动” (ISO9000:2000-3.2.8)。
与质量有关的活动,通常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建立,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质量管理是组织围绕使产品质量满足不断更新的质量要求而开展的策划、组织、计划、实施检查和监督审核等所有管理活动的总和,是组织管理的一个中心环节。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全周期中,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行阶段均为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分别对这几个阶段中涉及的质量控制加以论述。
2.设计质量的控制
建筑设计质量管理是建筑设计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保证整个设计工作的质量,以及提高设计产品的优良品率。设计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有:①建立设计技术责任制;②实行设计质量监督制,其中施工图可给品率必须达到100%;③组织、鼓励设计人员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④组织采用统一的模数、参数和标准构配件;⑤在完成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前提下,加强调研,深入开展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及其论证工作;⑥严格执行设计方案的审批制度。在上述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确保设计质量,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3.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一种过程性、纠正性和把关性的质量控制。
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签订后,由项目经理部建立起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机构和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质量责任制,紧紧地抓住制定质量计划,质量计划的实施和质量计划(目标)的实现这三个环节,要求项目部各部门各负其责,担负起质量管理的责任,以各自的工作质量来保证整体工程质量。工程施工测量控制是事前质量控制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施工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首先要做好基准点、基准线、标高、施工测量控制网的复核、复测工作,并如实填报测量记录,以减少重复劳动。为了在工程施工前能发现和减少图纸的差错,并且能事先消灭图纸中的质量隐患,在项目质量计划编制前,应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主持熟悉图纸并会同相关单位进行图纸会审工作。在图纸会审过程中及时与设计人和发包人进行讨论、协商、解决,并作好图纸会审记录。项目经理必须使分包工程及采购工作处于受控状态并有计划地进行。项目经理部应在施工准备阶段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质量知识、专业知识、安全知识、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3.1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凡由项目经理部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由项目经理部技术负责人向参加施工的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书面交底,并签署技术交底文件作为指导施工的技术依据。在施工过程中,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发包人或监理工程师提出的有关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及设计变更要求,应在实施前向各工种施工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在项目开工前应编制测量控制方案,经项目技术负责人批准,同时将测量控制方案、红线桩的校核结果、水准点的引测结果,报项目经理部查验认可后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对红线桩、水准点、工程测量控制桩等采取妥善保护,严禁擅自移动。建筑物轴线、标高及关键部位应由专业测量人员测量、质检员检查、技术负责人复核,填报“测量记录”及“施工测量放线报验单"由监理工程师签认,确保测量工作的质量。材料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创造正常施工的条件,也是实现造价控制和进度控制的前提。
3.2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单位工程竣工后,必须进行最终检验和实验。单位工程技术负责人应按编制竣工资料的要求收集整理材料、设备、构件的质量合格证明材料,各种材料的实验检验资料、隐蔽工程记录、施工记录等质量记录。其整理归档按CB/T50328—2001《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规定执行。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项目的技术、质量、生产等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检验评定。对查出的施工质量缺陷应予以纠正,并且应在纠正后再次验证以证实其符合性。确认工程质量符合强制性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要求后,向发包人、监理部提出工程竣工报告。参加由建设单位组织的各方主体参与的竣工初验、验收程序。与承包人签订“质量保修书,使用说明书。
4.工程项目运行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在运行阶段一般就是使用阶段了,保修是在工程完工后,一旦出现新的问题建筑单位履行的保修责任,是施工单位承建的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竣工并验收合格交付使用后,至工程承包合同保修期满整个期间,施工单位按照建筑行业管理要求和工程承包合同的约定对所承包施工的工程合同以内工程质量缺陷的出现时,在保修期内所应承担维修的义务与责任。
保修义务既受工程成品先天的质量水平的影响,也受到业主使用建筑物当、否的关联。先天质量缺陷对建筑物而言:一般不允许其质量缺陷的存在,工程成品质量的合格率必须是100%,这就从源头上杜绝了工程质量可能存在的内伤(没有按国家规定的施工标准验收、办理监督手续者除外),由于用户使用中维护或者使用不当,后天产生(或暴露出来)的质量问题,施工单位也免不去承担工程维修的义务。
根据工程管理的本质,建筑产品合理计价与施工企业的利益都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防止豆腐渣工程、根绝工程质量隐患,预防施工与建设行业腐败,维护施工企业正常发展,维护建筑施工经营秩序的必然要求。
5.总结
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必须采用“分期控制,分段管理”的质量控制模式和“以过程控制为主线、以动态管理为特点、以目标考核为内容、以严格奖罚为手段”的质量运行机制,建立起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加强质量预控、过程控制,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香玉,吴德志.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9).
[2]元凤华,赵飞.浅析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科技信息,2007,(05).
[3]王世智.强化施工质量管理,争创优质工程[J].甘肃科技纵横,2002,(06).
[4]汪洪波.怎样进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篇12
1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纵观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实施、完善和发展过程, 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越来越受到各方面重视。我国目前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营业务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因此, 工程项目成为各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中心, 而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则是树立建筑施工企业信誉的窗口, 也是建筑施工企业一切管理工作的落脚点。建立并在具体实施的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也就成为每个建筑施工企业最基本的要求。
1995年后, 国家引进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 ISO 9000系列标准集成世界先进的管理经验, 描述了现代化的高效率管理模式。为我国建设企业和监理企业提高企业素质、开拓国际市场、增强竞争能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项目管理起步较晚, 还受原计划经济及传统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影响, 受到体制问题、人员素质问题、目标管理问题、现场管理问题的影响, 虽努力与国际接轨, 全面推行现代化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 但无论在施工项目管理理论还是在工程实践方面, 客观上仍然存在着差距, 制约着施工项目管理的发展与完善。
2 影响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
2.1 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包括管理者及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人是指直接参与工程施工的组织人员、指挥人员和操作人员。把人作为质量控制的对象, 是避免产生失误, 作为控制的动力, 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发挥人的主导作用。
2.2 材料因素
材料管理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的控制, 主要是严格检查验收, 正确合理地使用, 建筑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 建筑材料的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建筑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 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达到标准。目前在我国的建筑工程中, 有不少建筑材料的质量未达到质量要求。
2.3 机械设备因素
机械设备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 现代化的施工离不开现代化的设备, 设备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要根据不同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 选用合适的机械设备, 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
2.4 方法因素
方法的因素主要包含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施工方案、施工工艺等的控制。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方法包括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法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 正确的施工方法是保证工程按期保质完成的前提。
2.5 环境因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 有工程技术环境, 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 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劳动环境, 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环境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质量。
3 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3.1 外部影响因素的改善
3.1.1 加强图纸审查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重要阶段, 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建筑产品的最终质量。因此加强对设计单位及设计者的资格审查十分重要, 同时要加强对设计方案的审核, 确保设计方案满足安全性、防火性的要求。
3.1.2 加强监理制
监理制的推出能对工程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 能够加强对质量形成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在对建筑业实行宏观调控时, 应加快推行监理制, 提高建筑工程监理地位。同时要完善监理制的各项配套措施, 加强监理人员资质的审查, 对徇私舞弊、乱用职权、受贿、严重失职的监理人员, 要及时取消其监理资格, 追究责任。
3.1.3 加强政府直接监管
政府主管部门对工程质量应加强直接管理, 严格抓好开工前审查承包单位资质等级, 施工中监督检查施工质量, 完工后核验工程质量和认定工程质量等级三大环节。禁止政府下设的监督机构经营相关实体和其他商业行为, 禁止质检人员在监理机构中兼职, 以维护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保证政府工程建设监督机制真正得以贯彻落实。
3.1.4 加强建筑业劳动力市场建设
建筑业劳动力数量庞大, 其一线施工人员的施工水平提高, 对整个建筑业素质的提高关系重大。劳动力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 这对解决劳动力市场的混乱状况和提高工程质量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建筑业劳动力市场建设, 可以使建筑业劳动力市场所涵盖的劳动力供求、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开发利用等活动有法可依。
3.2 内部影响因素的改善
3.2.1 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
搞好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 首先要从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入手, 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 使公司的领导层、管理层、操作层和监督层真正树立起强烈的质量意识。
企业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必须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 把公司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职能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而又协调的质量管理体系。要保证这一体系的正常运行, 必须明确各级管理层次的责任人员, 落实质量管理责任, 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和牢固的质量观念。
3.2.2 完善项目全面质量管理组织保障体系
企业应建立一套有明确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有保证质量的责任制和措施、有完善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有必要的会议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的严密、高效管理组织, 使各项专业管理都有基本的工作程序、办事规范和管理标准。在企业内部要建立统一的责、权、利质量责任制, 健全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目标管理责任制是施工企业管理的核心, 目标控制是管理的主要手段。
3.2.3 加强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
加强图纸会审工作, 消除设计隐患。对不便施工和难以保证施工质量的设计方案及时提出, 加以修改, 以防止顺设计原因导致可能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把好设计图纸质量关是搞好工程施工质量的第一步。
提高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水平。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 如何提高施工组织设计质量水平是公司保证工程质量的永恒课题。
严把原材料质量关, 把不合格原材料消灭在施工前。材料采购人员要掌握材料的信息、供货商的情况, 对供货商的信誉进行调查, 对厂家生产的产品进行实际检验、评价, 在此分析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 优选供货商。对进场的主要材料, 要仔细核对其品种、型号、规格、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是否符合制造标准及是否符合工程特点, 对不合格材料坚决不能使用到工程中去。严格做到事前把关, 经试验室做出试验报告后, 材料方能使用。
施工阶段中质量控制施工阶段是质量控制的主要阶段, 要对各工序进行严格检验, 对工程质量进行仔细分析, 采取预防措施进行事前、事中控制, 这是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
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是检验工程质量水平的一个过程。因此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应从现场施工过程延伸到一定期限的使用过程, 可以通过对工程使用效果的调查研究, 使企业对工程产品质量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明确进一步改进工程质量的方向。
4 结语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想保证工程质量, 除了有上述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外, 还要用健全的工程管理机制, 齐全的工程领导小组, 实施全方位的综合协调和控制, 对工程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摘要:描述了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从人、材料、机械设备、方法及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 并提出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从而更好地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关键词: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夏良武.谈如何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J].陕西建筑, 2007 (10) :40-41.
[2]裴国忠.浅析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山西建筑, 2007, 33 (19) :232-233.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研究】推荐阅读:
新时期测绘工程研究08-28
测绘工程管理06-02
房产测绘质量管理研究09-22
工程测量实训室测绘仪器管理制度01-01
城市工程测绘06-16
工程测绘论文08-11
工程测绘专业12-08
工程测绘系统论文05-13
测绘工程项目06-21
测绘工程中心01-02